老年下肢骨科手术

2024-07-07

老年下肢骨科手术(通用9篇)

老年下肢骨科手术 篇1

老年是骨折的高发群体, 老年人活动不便, 稍有不慎就会铁道造成骨折。一般而言, 如果确诊已经发生骨折, 则需要立即进行手术, 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年老体弱, 各项身体器官功能已经衰退, 很难等其自然长好[1,2];另一方面若选择保守治疗方式, 则老年人需要长期卧床, 导致其他脏器功能退化加速, 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等一些列并发症, 甚至导致老年患者死亡。老年人多数伴随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加之年老体弱, 手术过程中的疼痛会引起严重的应激反应, 甚至造成严重的代谢紊乱, 影响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不利于术后恢复[3,4]。因此, 老年人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则主要是对老年下肢骨科手术麻醉中应用右美托咪啶的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 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骨科接受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右美托咪啶组, 每组39例。其中丙泊酚组中男21例, 女18例, 年龄65~82岁, 平均 (72.6±4.2) 岁, 体质量46~73 kg, 平均 (60.6±5.3) kg, ASA分级为Ⅱ~Ⅲ级, 股骨颈骨折者14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者15例, 其他骨折10例;右美托咪啶组中男24例, 女15例, 年龄65~81岁, 平均 (73.1±4.4) 岁, 体质量45~72 kg, 平均 (61.4±5.1) kg, ASA分级为Ⅱ~Ⅲ级, 股骨颈骨折者16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者16例, 其他骨折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体质量等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先接受常规吸氧以及心电图、血压变化、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监测, 建立上肢静脉通路。两组患者均结束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 麻醉前静脉滴注8~10 m L/kg林格注射液, 在蛛网膜下腔使用10 mg 0.375%的布比卡因, 将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右美托咪啶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泵注0.5μg/kg右美托咪啶, 10 min后维持泵注0.5μg/ (kg•h) ;丙泊酚组患者手术开始前缓慢注射0.5~1.0 mg/kg的丙泊酚, 之后维持泵注1~2 mg/ (kg•h) 。麻醉成功后进行手术, 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前0.5 h时结束药物使用。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 (t0) 、椎管麻醉后 (t1) 、用药后5 min (t2) 、用药后15 min (t3) 、用药后30 min (t4) 以及用药后60 min (t5) 各个时点的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平均动脉压 (MAP) 以及Ramsay评分变化情况。使用Ramsay评价镇静效果, 得分为1~6分, 得分越高, 镇静程度越深。

1.4统计学分析:本组研究数据均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表示不同时点心率、呼吸频率等计量资料, 不同时间点之间以及两组之间比较进行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RR、HR、MAP以及Ramsay评分比较, 具体见表1。

根据表1可知, 两组患者t3~t5时的HR和RR明显低于t0 (P<0.05) , 且丙泊酚组RR降低更为明显;丙泊酚组患者用药后15 min及以后的MAP明显低于麻醉前 (P<0.05) , 同时也明显低于右美托咪啶组患者 (P<0.05) ;两组患者t2~t5时Ramsay评分明显高于t0组 (P<0.05) 。

3讨论

骨科手术患者在围麻醉期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很容易发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尤其是老年骨科手术患者, 由于多采用椎管内麻醉, 肌松完全, 镇静效果确切, 但患者清醒后常会出现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加上手术时长时间保持侧卧体位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适和痛苦, 因此, 手术中良好的麻醉效果以及手术后遗忘就十分必要[5]。

右美托咪啶是一种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对中枢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的选择性较强, 且半衰期段, 适用于行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时的镇静。右美托咪啶通过选择性激动突出前膜的α2受体, 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并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6];通过激动突触后膜的受体, 其抑制了交感神经的活性, 使得心率和血压降低;还可以与脊髓内的α2受体结合发挥镇痛作用, 同时可以缓解焦虑心理。右美托咪啶与其他麻醉药物使用时, 可以降低药物的用量, 降低心肌局部缺血的发生率并改善手术中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性[7]。国外临床经验表明, 盐酸右美托咪啶具有稳定的镇定和觉醒作用, 促进血流动力学稳定性, 有效减少手速应激、气管插管和麻醉以及恢复早期的血流动力学应答[8]。本研究则通过观察使用右美托咪啶和丙泊酚的两组老年患者手术麻醉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MAP、HR、RR以及Ramsay评分来观察右美托咪啶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麻醉过程中的效果,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t3~t5时的HR和RR明显低于t0 (P<0.05) , 且丙泊酚组RR降低更为明显;丙泊酚组患者用药后15 min及以后的MAP明显低于麻醉前 (P<0.05) , 同时也明显低于右美托咪啶组患者 (P<0.05) ;两组患者t2~t5时Ramsay评分明显高于t0组 (P<0.05) 。这与上述的临床结果相一致。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年患者肾功能降低, 因此应用时要谨慎选择用药剂量, 减少符合剂量。

综上所述, 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啶均可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中, 麻醉效果均较好, 但应用右美托咪啶能够保证患者手术麻醉的镇静效果, 患者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麻醉中使用右美托咪啶的效果。方法 选择78例在我院接受下注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丙泊酚组和右美托咪啶组, 每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 (t0) 、椎管麻醉后 (t1) 、用药后5 min (t2) 、用药后15 min (t3) 、用药后30 min (t4) 以及用药后60 min (t5) 各个时点的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平均动脉压 (MAP) 以及Ramsay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t3t5时的HR和RR明显低于t0 (P<0.05) , 且丙泊酚组RR降低更为明显;丙泊酚组患者用药后15 min及以后的MAP明显低于麻醉前 (P<0.05) , 同时也明显低于右美托咪啶组患者 (P<0.05) ;两组患者t2t5时Ramsay评分明显高于t0组 (P<0.05) 。结论 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啶均可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中, 麻醉效果均较好, 但应用右美托咪啶能够保证患者手术麻醉的镇静效果, 患者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丙泊酚,老年骨科手术,镇静

参考文献

[1]李俊凯, 刘旭, 朱云章.右美托咪啶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 (7) :48-49.

[2]古兵虹.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下肢手术术后硬膜外镇痛中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3) :706-707.

[3]乔孝武, 翟易朦, 董铁立.右美托咪定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应用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 (5) :73-74.

[4]卢增停, 何绮桃, 杨纲华.Narcotrend指导下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 2014, 36 (19) :2936-2938.

[5]黄丽蓉, 陈志远, 何荷番.瑞芬太尼联合盐酸右美托咪定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 2014, 36 (6) :106-107.

[6]王文军, 鲁晓梅, 王航.右美托咪定复合尼卡地平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控制性降压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2) :370-372.

[7]张燕, 柯慧华.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肢手术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6) :133-136.

[8]栾丰年, 杨利民, 赵梅珍, 右美托咪定在小儿骨科手术全身麻醉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20) :95-96.

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篇2

【关键词】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3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的寿命在逐渐地延长,老年人的健康也成了社会的热点问题。老年人因为骨质疏松、体质弱,轻微的外伤就能导致骨折的发生,对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围术期就是手术全期,是指从病人进入病房到术后痊愈出院的整个过程,骨科老年患者大多数在这段时期生活不能自理,术后易出现并发症。为了使患者早日康复,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就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正确有效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2月共行骨科老年患者手术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63-92岁,63-75岁组24例,75-85岁组16例,85岁以上3例。股骨颈骨折20例,胸腰脊骨折8例,尺骨骨折3例,转子间骨折6例,其它骨折5例,其中27例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平均住院天数为31天。

43例骨科老年患者经过合理有效的护理之后均治愈出院,没有并发症的出现,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骨科老年患者不仅受到身体上的折磨,精神上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病人通常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悲伤、烦躁、乱发脾气或情绪不稳定,与医护人员不能很好地配合,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及相关信息,使他们有所了解,积极配合治疗。还应根据患者的爱好、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与患者多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对患者多加关怀和照顾,使他们感到温暖,消除恐惧心理。

2.2 病情观察

术前对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并做好各项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血压、磁共振、肺部X线检查、心率、二氧化碳结合力等,并及时查看检查结果,了解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发现对手术有影响的情况及时与医师联系,给予及时治疗或在手术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减少手术的危险性。

2.3 术前准备

因老年骨科患者常失眠引起血压升高,导致术中大出血,术前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可给予安眠药。对于有吸烟者应在手术前1-2周劝其戒烟,患有呼吸道疾病者在术前应给予适当治疗并鼓励其咳痰,使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以改善通气功能,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行全麻术与硬膜外麻醉术的患者,告知术前应禁食12 h,术前禁饮4 ~ 6 h,目的是减少麻醉引起的呕吐及误吸,也可以预防术后的腹胀。

3 术后护理

3.1 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术毕回到病房后,抬高患者的患肢,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而导致的肿胀,同时应注意检测各项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脉搏、呼吸、血糖等。糖尿病患者要定时对血糖和尿糖进行检测,髋部老年患者手术后给予心电监护及吸氧,肾功能不全者对尿量进行观察。另外,还要观察患者的患肢末稍血液循环情况、皮肤颜色、肿胀情况等,若出现皮肤颜色青紫、皮肤温度低、肿胀或疼痛,应及时报告医师,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

3.2 切口观察与护理

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伤口的疼痛加剧,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并保持患者良好的睡眠,切口的护理显得十分重要。镇痛药是目前减轻疼痛的重要措施,应根据患者的疼痛性质和疼痛程度给予合适的镇痛药,注意用量不宜过大,在康复锻练前停止镇痛药的使用。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切口出血、渗血或渗液、敷料脱落和局部红肿情况等,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及时换药,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以防止伤口感染。

3.3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骨科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器官功能衰弱并且长期卧床,易出现褥疮、消化系统、呼吸道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并发症。协助患者2-3h翻身一次,使用气垫圈或气垫床防止褥疮的出现。要求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水果和蔬菜,少吃甜食,预防消化系统的并发症。指导患者深呼吸、多咳嗽、咯痰,在翻身时对其扣背,要求患者戒烟戒酒,预防呼吸道系统的并发症。对于泌尿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并注意及时排尿。

3.4 康复锻炼

骨科老年患者的康复锻练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发。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部位、恢复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活动时间、不同强度、不同范围的锻炼,锻炼因人而宜,由轻到重,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不能使患者感到疲劳和疼痛。对于不配合锻炼的病人,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康复锻炼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做到使患者由不愿锻炼向自愿锻炼过渡。

4 讨论

骨科老年患者体质弱,各部位身体功能衰退,大多数患者合并有其它疾病,引起并发症的几率较高,这就需要在骨科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时期进行有效地护理。通过术前护理的心理护理、病情观察、术前准备和术后的病情观察、切口观察、预防并发症发生和康复锻炼,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我科室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红梅,乔惠平,崔玲.护士观看手术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3(9): 36.[2] 孙建华,鲁纯智. 235次80岁以上老年人外科手术评价[J].中华老年人医学杂志,1992(11): 272

[3] 张莉. 骨科围手术前病人饮食指导与减少便秘的发生[J].中华护理杂志,2000(2): 102.

[4] 李熙月,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08,3(20): 140-141.

老年下肢骨科手术 篇3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老年,骨科手术,麻醉

当前, 老年患者的下肢手术多实施椎管内麻醉, 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但老年患者意识仍旧处于清醒的状态, 经常会有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出现, 另外, 在手术过程中, 患者可能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会感到不适, 对手术顺利进行造成影响[1]。因此, 需要采取药物方法, 使患者保持镇静。在对多类镇静药物中, 右美托咪啶是一种肾上腺素α2受体激动剂, 在镇静、催眠、防止交叉感染、容易唤醒等多个优点, 能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2]。为此, 笔者进一步研究了右美托咪啶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麻醉中的镇静作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需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50例, 排除老年痴呆、心律失常、患有精神疾病、心室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患者。患者手术类型:下肢骨折手术13例,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19例, 下肢良性骨肉瘤手术3例, 膝关节手术1 1 例, 足裸部手术4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男14例, 女1 1 例, 年龄65~85 (75±5.6) 岁;对照组男13例, 女12例, 年龄64~86 (74±6.3) 岁。本次所选患者均经相关诊断标准诊断为需行下肢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患者家属知情同意。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静脉注射林格注射液8~10ml/kg,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 用0.375%布比卡因10mg, 并合理控制麻醉平面。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右美托咪啶0.5μg/kg, 并予维持;对照组给予丙泊酚0.5~1.0mg/kg, 并予维持。手术结束前30min时, 均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麻醉前, 麻醉后30min、60min的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进行记录和分析。应用Ramsay对患者的镇静效果进行评分, 2~4分表示镇静效果适中, 5~6分表示镇静过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麻醉后30min及60min, 观察组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以及Ramsay评分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老年患者在围术期易产生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 不但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而且会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出现, 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当前, 在进行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时, 临床上通常采用的麻醉是椎管麻醉, 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使患者肌肉处于放松状态, 但即使实施了麻醉, 患者的意识也处于清醒状态, 会感到紧张, 给手术的顺利进行带来影响。此外, 在手术的过程中, 患者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不适感明显增加, 经常导致患者出现烦躁的情绪。因此, 临床上需要给予患者镇静药物, 使患者保持镇静, 尽可能遗忘手术中的痛苦, 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4]。

在诸多镇静药物中, 右美托咪啶是一种效果较为良好的药物, 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是一种较为新型镇静药物, 通过作用于大脑内部的蓝斑受体, 使抗焦虑、镇静作用发挥出来, 而且可以把血浆儿茶酚胺的浓度降低, 防止心肌缺血出现, 能够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5]。总的来说, 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麻醉中应用右美托咪啶, 具有以下优点: (1) 右美托咪啶能够同时发挥出镇定与唤醒的作用, 具有较强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 在用药的过程中, 患者不会出现呼吸抑制作用, 也会有药物蓄积的现象出现。 (2) 应用右美托咪啶之后, 能够有效缓解老年患者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并且能够避免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恶心、便秘等症状。总之, 在众多全麻辅助类的药物中, 右美托咪啶是一比较理想镇定药物, 能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6]。而在传统的临床上, 对老年患者实施下肢骨科手术时, 部分大部分临床使用的镇静药物是丙泊酚, 该种药物是一种短效的麻醉药物, 在静脉注射后, 可以迅速分布到全身, 让患者快速进入到睡眠的状态中, 但镇静的效应较弱, 会降低患者颅内压、减少患者脑部血流量等, 在药物恢复期间, 患者可能会极有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7]。另外, 丙泊酚会对患者的呼吸系统产生抑制作用, 导致患者出现暂时性的呼吸停止, 还可能会降低患者的血压。

在老年患者的下肢手术麻醉中, 由于老年人肌体、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在围术期间, 老年患者经常会处于应激状态, 这也是老年患者在下肢骨科手术中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 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过程中, 合理应用镇静类药物显得极为重要,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临床上在实施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的过程中, 应该尽量应用右美托咪啶进行镇定[8]。右美托咪啶的半衰期仅为2h左右, 在手术完成之后, 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 患者会持续处于睡眠的状态之中, 但如果应用语言或者其他方法进行唤醒, 患者很容易醒来, 并顺利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 随后, 患者又会进入到睡眠的状态中[9]。另外, 在手术中, 老年患者会遗忘手术的痛苦, 不会产生心理的畏惧感, 能够保证老年患者的身体、心理等尽快恢复导致正常的状态中, 为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10]。

本文结果示, 观察组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Ramsay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总之, 老年患者入院后, 如果需要应用下肢骨科手术进行治疗, 临床上应该积极应用右美托咪啶进行镇静, 以改善老年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提高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配合度, 保证手术能够顺利地进行,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从而提高患者极其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成韶.右美托咪啶和咪唑安定用于高龄骨科患者下肢手术硬膜外麻醉镇静的研究[J].医学信息, 2014, 27 (4) :193-194.

[2]魏芳, 闻庆平, 王春梅.右美托咪啶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5, 44 (9) :790-795.

[3]张亮.右美托咪啶用药安全性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 2013, 42 (9) :1066-1069.

[4]季惠, 尤新民, 程志军, 等.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 2013, 34 (5) :285-287.

[5]柏平, 闫东, 税春玲.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啶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3, 42 (18) :2107-2109.

[6]李多智.右美托咪定对60岁以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2) :158-159.

[7]廖常莉, 张英, 周述芝, 等.右美托咪啶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7) :4310-4311.

[8]毛烨, 赵晶, 高玉凤.右美托咪啶和丙泊酚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重症患者镇静效果的比较[J].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 (19) :1493-1495.

[9]魏兵华, 李长科, 徐明清.右美托咪定对全麻老年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3, 33 (10) :1177-1179.

老年下肢骨科手术 篇4

观察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行下肢手术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探讨适宜的麻醉方法。下肢手术属于临床常见外科手术类型之一,其主要范围是股骨、胫腓骨骨折、股骨头置换、截肢或全髋置换、股骨粗隆间骨折等。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晚年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年下肢手术患者的例数逐年递增。选取自2012年4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30例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人BP、HR、SPO2、心律等进行观察分析。

1资料:

30例择期行下肢手术,年龄在65-90岁的老年患者,ASAII-III级,随机分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CSEA组)20例、气管插管全麻组(GA组)10例分别测定麻醉前、麻醉后、手术中和手术后血压(BP)和心率(HR)、心电图改变(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律变化等。

1.1方法:

1.1.1麻醉方法:

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和苯巴比妥100mg,入手术室后开发静脉通道,全麻组给予咪达唑仑80ug/kg、地塞米松10mg、地佐辛0.2-0.3mg/kg、芬太尼4-6ug/kg、丙泊酚1.5mg/kg、司可林100mg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术中控制呼吸全紧闭麻醉,氧流量1.5l/min,术中维持用丙泊酚20ml/h,注射用瑞芬太尼4ug/kg/h微泵持续泵入。腰硬联合组(CSEA)摆体位前给予曲马多50mg,咪达唑仑2mgiv,选择L3-4椎间隙穿刺,成功后给予0.75%布比卡因2ml、10%GS1ml混合液2.5ml,平面控制住在T10以下。

1.2术中观察:

腰硬联合组术中BP下降明显,SPO2、ECG、等无明显变化;全麻组术中BP升高明显,ECG显示ST段异常;手术后全麻组BP显著升高,手术后SPO2维持不住。

2结果:

腰硬联合组与全麻组比较:

2.1麻醉穿刺情况: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全麻患者均一次插管成功;

2.2从麻醉开始至手术开始时间:腰硬联合组患者明显长于全麻组;手术结束至回病房时间,CSEA组明显快于GA组。

2.3腰硬联合组麻醉前血压(BP)和心率(HR)、心电图改变(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律变化五明显差异,麻醉中、麻醉后全麻组血压(BP)和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

2.4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全麻组呛咳,躁动的发生率明显多于腰硬联合组; 腰硬联合组术后有发生腰痛和头痛的病例,全麻组没有;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呕吐误吸。

3结论:

3.1两种麻醉方法都可以应用于老年人的下肢手术中。

3.2.单纯气管插管全麻在诱导插管和拔管过程中会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

3.3腰硬联合组存在体位不好摆,穿刺难度大等缺点。

4讨论:

老年下肢骨科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于本院行下肢骨科手术, 主要是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髋关节置换及股骨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88例, ASAI~II, 男40例, 女48例, 年龄72~95岁, 平均78.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44例。男20例, 女24例;年龄72~94岁, 平均78.3岁。对照组:44例, 男23例, 女21例;年龄72~95岁, 平均78.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SA评级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后均采用鼻式给氧、上肢建立静脉通道, 输入8~10 m L/kg左右复方氯化钠夜后, 取患侧在上体, 经L2~L3或者L3~L4椎间隙穿刺, 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后拔针芯, 见脑脊液流出后, 视患者体质量A组注入0.5%左布比卡因2~3 m L (0.75%左旋布比卡因2 m L与0.9%生理盐水1 m L) , B组注入0.5%布比卡因2~3 m L (0.75%布比卡因2 m L、0.9%生理盐水1 m L) , 以0.1 m L/s的速度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 控制麻醉所需平面, 使其不超过T10平面。

1.2.2 观察方法:

术中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 (HR) 和血氧饱和度 (Sp O2) 。记录麻醉前、麻醉后10、20、30 min的SBP、DBP、HR和Sp O2。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时间和不良反应 (低血压、慢心率) , 感觉阻滞用针刺法确定感觉阻滞和恢复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包, 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麻醉前, 两组患者SBP、DBP、HR和Sp O2等生命体征比较, 无明显差异。麻醉后两组患者SBP、DBP、HR与麻醉前比较有明显降低, 但除A组1例、B组2例SBP降低>20%, 静脉给麻黄碱6~12 mg血压维持正常, A组2例、B组3例HR<60次/分静脉给阿托品后维持正常, 其余均在正常范围, 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两组患者Sp O2与麻醉前比较差异不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 麻醉作用时间见表2。两组患者麻醉完善度、不良反应比较情况见表3。

两组麻醉效果均较好, 麻醉起效时间、麻醉作用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两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下肢骨科疾患, 由于老年患者组织器官结构和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 心血管代偿功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对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调节能力差[2]。老年人肺功能明显减低、肝肾代谢能力较差, 对药物代谢减慢, 从而导致药物蓄积, 易致使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波动大、苏醒延迟、麻醉后不易脱机等并发症[3]。选择正确、恰当麻醉方法和麻醉药是老年人手术成功又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的关键, 布比卡因作为一种强效酰胺类局麻药广泛应用于临床, 见于在手术中有引起心肌抑制、顽固性心律失常等付作用, 有研究表明;左布比卡因作为布比卡因的异构体具有和布比卡因极其相似的麻醉作用, 而布比卡因毒性是由其右旋体引起, 左布比卡因其安全性优于布比卡因[4], 本研究通过对相同浓度0.5%轻比重左布比卡因、0.5%布比卡因腰麻在老年人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的观察, 两种布比卡因在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麻醉作用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都具有麻醉效果确切、起效快、局麻药用量少、保持呼吸循环稳定、镇痛和肌松效果好, 而且患侧在上避免患肢受压, 以及因搬动体位而引起血压波动, 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小, 对于布比卡因, 因腰麻用量小、且不易入血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很小, 因此相同浓度轻比重的左布比卡因、布比卡因腰麻在老年人下肢骨科手术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轶英, 巩孝文.左布比卡因腰硬联合在高龄患者麻醉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 43 (4) :480-481.

[2]韦成凡, 许朝山, 赖一民.腰-硬联合麻醉两种穿刺针临床应用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6) :2778-2779.

[3]陆松虹, 李勇.左布比卡因腰一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股骨手术的应用[J].淮海医药, 2011, 29 (6) :500-501.

老年下肢骨科手术 篇6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12月骨科下肢手术患者60例, 年龄在65-90岁, ASAⅡ~ Ⅲ级, 男性23例, 女性37例。 多为行走不慎跌倒或股骨头无菌坏死引起, 其中术前有高血压、冠心病者45例, 兼有糖尿病史12例、慢阻肺者及并发肺部急慢性病者6例 , 以上患者重要脏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麻醉前先按8~10ml/ kg/h复方林格液预补, 常规吸氧, 心电监护。麻醉方法选择腰-硬膜外联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留置导管。麻醉中均以0.5%左布比卡因维持。术毕先推注负荷量Ⅰ组0.2%罗哌卡因5毫升, Ⅱ组0.2%左布比卡因5毫升接上镇痛泵, 两组配方都为100毫升氯化钠液内加布托啡诺5毫克, 托烷司琼5毫克, 锁定时间15分钟, 持续剂量每小时2毫升, 持续镇痛48小时。

1.2 观察项目与指标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计分, 从0~10分表示, 0分为无痛, 1~2分偶有轻微疼痛, 3~4分常有轻微疼痛, 5~6分有明显疼痛但能忍受, 7~8分常有明显疼痛尚能忍受, 9~10分疼痛难以忍受。还有尿潴留、 恶心呕吐 、 血压下降, 心动过速, 双下肢活动度等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CHISS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轶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 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0.01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手术部位及并发疾病均无明显差异性, 术中麻醉效果都满意。尿潴留、 恶心呕吐 、 血压下降, 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较少。

注:VAS评分两组间比较*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Ⅱ组比较°P值<0.05。

注:P值>0.05。

3 讨论

左布比卡因注射液是酰胺类局麻药, 通过提高电兴奋的阈值以减慢神经冲动的传导, 减少动作电位升高的频率来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它是布比卡因的单一异构体, 去掉右旋体, 所以神经和心脏毒性均明显降低[1]。对运动神经影响极少并为非进行性。罗哌卡因也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其脂溶性大于其他类局麻药, 对神经和心脏毒性小, 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是其特点。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 左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镇痛安全有效。安全的镇痛有赖于严密的监测及对疼痛的正确评价。根据病人的情况及手术的大小、部位采取联合的平衡镇痛法, 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罗哌卡因、左布比卡因近年来在我院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2]。左布比卡因是将其从消旋混合物中单独提取而制成, 去掉右旋体, 所以神经和心脏的毒性均明显降低, 而高龄患者多合并慢性心、肺、脑等疾病, 心血管储备功能低下, 对麻醉性镇痛药物耐受差, 故在保证镇痛完善的基础上, 尽量减少用药的量和浓度, 掌握好用药指征, 使用对心脏和神经毒性较低的麻醉药尤其重要[3]。而临床实验表明, 左布比卡因注射液在硬膜外麻醉中及术后镇痛确切、可控性好、对代谢及肝肾功能影响小、术后应激反应少[4], 并且达到使下肢活动恢复快, 不增加运动阻滞, 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低。它既减轻患者的痛苦, 有利于术后的尽快恢复[5], 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硬膜外镇痛使患者感觉比较舒服, 恶心虚弱感少[6]。本文就二种相同浓度局麻药左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用于骨科老年患者下肢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一临床观察与比较, 总之0.2%左布比卡因是安全有效的[7], 0.2%罗哌卡因和0.2%左布比卡因硬膜外持续泵注加布托啡诺均能为下肢手术的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8,9], 且减少止痛药的用量, 不良反应较少, 不增加运动阻滞[10]。但是同等浓度的左布比卡因效能强于罗哌卡因。

参考文献

[1]杨榕, 梁志鹏, 张蔚青.低浓度罗哌卡因腰麻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可行性研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7, 5 (3) :190-192.

[2]Glantz L, Drenger B, Gozal Y.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s-chemia in cataract surgery patients:general versus local an-esthesia[J].Anesth Analg, 2000, 91 (6) :1415-1419.

[3]RashigS, FineganBA.The effect of spinal anesthesia on blood transfusinrate in total joint arthroplasty[J].CanJSu-ry, 2006, 49 (6) :391-396.

[4]徐忠臣, 韩南火, 杨建平.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 2007, 8 (11) :65-66.

[5]刘麟, 徐宝生.左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对下肢活动能力的影响观察[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27 (5) :421-422.

[6]吴维英, 朱业华.罗哌卡因和左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对血压和心率影响的比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 33 (3) :295-296.

[7]陈锴, 袁清霞, 胡彬.全子宫切除术后用左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1) :48-49.

[8]刘志松, 李晓飞.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高龄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药房, 2011, 22 (4) :346-347.

[9]蔡铁良, 高鹏, 唐丽, 等.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下肢手术的效果比较[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 33 (4) :444-446.

老年下肢骨科手术 篇7

1 临床资料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经创伤及深静脉血栓形成二次打击, 多数害怕致残及肺栓塞发生, 产生焦虑恐惧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与其多交流、多沟通, 耐心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原因、治疗措施及后果,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求得患者和家属的主动配合, 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一般护理

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急性期应静卧2周, 抬高患肢, 高于心脏水平20 cm~30 cm, 膝关节微屈15°, 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多鼓励患者主动或被动伸屈踝关节及足趾, 以促进血液循环, 消除肿胀, 但禁止挤压、抓捏、按摩患肢, 防止血栓脱落, 并发肺栓塞。每天要详细观察记录肢体温度、色泽、动脉搏动和肿胀情况, 测量双下肢膑上15 cm、膑下10 cm的周径, 做好标记, 减少误差。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者要注意松紧适宜, 及时调整。

2.3 饮食护理

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肪、低糖清淡食物, 多饮水。高纤维素能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增加腹内压, 低脂低糖可避免血液黏稠度增高。劝阻患者吸烟, 防止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 加重血栓。

2.4 药物护理

抗凝、溶栓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严格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及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 使用时要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出或出血, 有无鼻衄, 牙龈出血, 有无黑便、尿血等出血现象;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肺栓塞表现。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国际化标准比值, 保证在正常值的1.5~2.5倍内。如有异常, 要及时报告医生尽早处理。本组出现牙龈出血1例, 尿血1例, 及时停药后好转。

3 讨论

骨折和创伤是骨科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的因素, Liew等报道, 1996年—2002年亚洲人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0%~63%。2000年7月, 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第21次会议上发布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43.2%[1]。在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分层中, 属高危或极高危层。所以骨科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预防问题, 预防是治疗的第一步。

3.1 加强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

崔英[2]等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估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22名临床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知识掌握情况, 发现临床护士的基本知识得分为 (57.71±9.20) 分, 为中等偏下。科室里有护理常规者占83.6%, 很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占73.8%, 参加过相关知识培训学习者占53.3%, 说明临床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差, 重视程度不够。所以, 医院管理者应加强组织护士参与各科培训学习, 提高认识, 增强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有效干预, 减少或避免高危因素, 从而达到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致残率。

3.2 预防干预

3.2.1 患者评估

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既往史、生活习惯, 对高危因素作出准确评定, 并做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宣教工作, 提高警惕性。

3.2.2 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主要有: (1) 基本措施如健康教育、患肢护理、锻炼等; (2) 物理干预如: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弹力袜等, 但要注意是否有禁忌证; (3) 药物预防, 按时准确给药。

总之, 骨科手术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早期预防干预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对我院54例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5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 并发轻度出血2例,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9例, 无肺栓塞、截肢等并发症, 无死亡病例。结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预防是第一步, 精心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Douketis JD, Julian JA, Kearon C, et al.Does the type of hormonereplacement therapy influence the risk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J].J Thromb Haemost, 2005, 3 (5) :943-948.

老年下肢骨科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骨科2013 年6 月—2015 年5 月收治的骨科创伤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80 例患者, 其中21例患者术后小腿产生血栓, 且具有下肢肿胀、浅静脉怒张、疼痛及皮温上升等症状;24 例患者术后髂骨产生深静脉血栓, 且具有下肢压痛、浅静脉怒张、皮温上升等症状;35 例患者术后产生小腿静脉血栓, 具有轻度压痛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 (40 例) 和研究组 (40 例) , 对照组中男24 例, 女16 例, 年龄最小者44 岁, 最大者80 岁, 平均年龄 (67.28±10.74) 岁;研究组中男25 例, 女15 例, 年龄最小者46岁, 最大者82 岁, 平均年龄 (68.14±12.19) 岁。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方法本组80 例患者均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按照检测结果对患者下肢静脉血管腔中静脉血液的流向、流速及血流量进行分析, 观察患肢的髂骨静脉、股浅静脉、胫前或胫后静脉有无血栓产生,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1.3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40 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具体包括:将患肢抬高, 且合理进行包扎;早期合理训练患肢, 协助与指导患者的下肢肌肉进行主动收缩;静脉滴注尿激酶, 8 U/ 次, 并按照患者的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确定尿激酶的具体用量。

1.2.2 研究组研究组40 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介入治疗方案, 主要包括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髂静脉支架置入术及超声消融血栓成形术等方法。

1.3 疗效评估标准显效:治疗5 d内患者的疼痛症状显著缓解, 患肢局部皮温明显降低, 患肢肿胀程度显著缓解;有效:治疗10 d内患者的疼痛症状显著缓解, 患肢局部皮温显著降低, 患肢肿胀程度显著缓解;无效:治疗10 d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患肢局部皮温及肿胀程度等均无明显变化或恶化[3]。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观察并记录2 组患者的血栓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患者中显效20 例, 有效19 例, 无效1 例, 总有效率 (97.50%)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4例, 有效20 例, 无效6 例, 总有效率为85.00%,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2 组患者的血栓消失时间对比研究组的平均血栓消失时间为 (4.41±1.28) d, 对照组的平均血栓消失时间为 (8.73±1.84) d, 2 组对比差异显著 (t=12.190, P<0.05) 。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发病的原因主要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呈高凝状及血液淤滞等, 主要与机体凝血系统的激活异常等因素有关。下肢静脉血栓是行骨科创伤手术患者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相关学者认为其出现主要是因为患者术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含量急剧升高, 导致血液流动缓慢, 从而引发高凝状态[4]。因骨科创伤手术患者术后通常需长时间卧床休息, 导致下肢肌肉收缩功能降低, 造成静脉回流受阻, 进而引发下肢静脉血栓。有报道显示, 约有3%左右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可出现肺栓塞,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5]。因此, 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取出术、髂静脉支架置入术、超声消融术等介入治疗是近年来临床上新兴的静脉血栓治疗方案, 其主要是通过置入导丝、导管对患者的栓塞部位进行溶栓处理, 明显提高了溶栓效果[6]。本次研究中我们对40 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介入治疗,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研究组的平均血栓消失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对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采用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骨科2013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骨科创伤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 (40例) 和研究组 (40例) 。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研究组40例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介入治疗。观察及对比2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研究组平均血栓消失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采用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骨科创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及其形成因素的分析[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3, 36 (4) :224-226、249、后插6.

[2]张庆民, 李富.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情况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4) :385-387.

[3]田茸, 张志明, 慕宝龙, 等.张志明主任医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经验介绍[J].甘肃中医, 2011, 24 (4) :59-60.

[4]薛晓明, 秦玲, 陈华琴, 等.右旋糖酐治疗髋关节置换手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0) :1857-1858.

[5]周卫波.补阳还五汤加水蛭、土元加减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1) :2643-2644.

老年下肢骨科手术 篇9

1 一般资料

本组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骨科大手术402例, 其中男性患者300例, 女性患者102例;患者年龄21~74岁, 平均48.5岁;其中膝关节置换术42例, 全髋关节置换术70例, 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术76例, 股骨粗隆问骨折切开复位术58例, 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术72例, 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术46例, 术前合并高血压48例, 糖尿病者27例, 既往有脑血栓病史3年以上12例。术后彩色多普勒检查为患肢深静脉管腔闭塞或回流不畅, 左侧1例, 右侧2例。发病时间为术后1~14 d, 发病至治疗时间为1~5 d。3例患者经溶栓、抗凝治疗及专科护理后症状基本消失, 未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措施

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护理人员嘱患者抬高患肢, 避免在ā窝下单独垫枕造成静脉回流障碍;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咳嗽的动作, 促进血液回流, 待患者麻醉作用基本消失后, 多鼓励患者主动活动, 尤其是踝关节及膝关节的活动, 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下肢肌肉作向心的按摩,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并尽早离床活动;患者在术后早期以易消化的粗纤维饮食为主, 避免便秘的发生。

2.2 病情观察

患者术后一般卧床不能活动, 护理人员要加强对病情的观察, 大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肢体疼痛的主诉, 患者诉有下肢胀痛感, 要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观察患者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患者下肢的肿胀程度, 特别要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水肿、色泽改变以及浅静脉的怒张, 及时测量患者双下肢相应不同平面的周径。发现明显不同, 及时汇报医师采取措施处置。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已经形成的患者则警惕患者突然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 警惕发生肺栓塞。

2.3 心理护理

术后患者由于肢体疼痛较重、肿胀, 与朋友以及家人交流减少, 担心手术的预后, 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2]。护理人员首先要关心、体贴患者, 主动与患者交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多讲解手术成功的案例, 鼓励患者家属与患者多沟通,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减低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2.4 溶栓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遵医嘱常规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3]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或者肌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地抗凝治疗, 加强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鼻腔、齿龈的出血及手术切口渗血情况, 有无异常出血, 有无血尿、黑便等, 观察患者有无药物的过敏反应, 定时复查大便、尿潜血、凝血酶原时间, 为准确用药提供依据。在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时,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 且避免动作过大的床上活动时。要监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严密监测其出血倾向。一旦发现患者出血情况出现, 护士要及时通知医师。在急性期血栓较疏松, 容易发生血栓的脱落, 需要时刻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如患者出血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咳嗽及发绀等情况, 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2.5 疼痛护理

患者术后的疼痛可以造成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凝血功能异常, 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的开展, 导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增加, 护理人员应观察、了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 通过聊天、看报、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 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以及镇痛泵等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2.6 出院指导

护理人员为在患者出院前详细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禁烟, 避免因尼古丁使得血管刺激而出现静脉收缩;讲解康复锻炼的方式;告知患者尽量避免用力咳嗽、排尿、排便, 告知患者需要定期返院进行复查, 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3 小结

骨科大手术患者由于术后制动, 患者肢体肌肉泵功能大大减弱, 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脱水剂的应用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容量减少, 以及术中止血带的应用也可使血流缓慢[4]。同时手术创伤造成的血小板反应性改变, 造成高凝状态, 患者下肢血液滞留在静脉内、血液回流缓慢, 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因此有效的预防措施, 早期进行适时的健康指导、制订严密的前瞻性护理预防措施, 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及用药指导, 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及方法,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402例骨科大手术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结果 402例患者例中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为0.75%。经专科护理, 溶栓, 抗凝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 未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针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危险因素, 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方案,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陆芸.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9) :693-699.

[2]苏子新, 彭桂英, 席会文, 等.血府逐瘀汤加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4) :75-76.

[3]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10) :636.

上一篇:准确设计下一篇:贴近生活注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