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2024-07-07

贴近生活注重体验(共12篇)

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篇1

摘要:体验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亲身经历为主的教学活动, 也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情感体验与认知结果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体验式教学, 强化学生“生活化”数学意识, 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体验教学,生活教育,实践应用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实际, 中学生的建构认知与获取知识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 正是这道“鸿沟”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过程无法实现协同发展。很多学生明明掌握了数学知识却无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形成知识与应用两者之间的脱节, 产生“学而无用”的教学诟病。基于此, 新课改积极倡导在中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 帮助学生获得各种体验, 从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到体验成功与收获的快乐, 从理性体验到感性体验, 这些都是体验教学的任务所在。本文从不同角度对体验教学、生活化数学的构建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一、为学生设计生活化学习内容, 获得有效体验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材, 很多知识都非常注意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机结合,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要进行巧妙设计与适时点拔, 就能让学生们体会到生活与数学两者的密切关系, 发现数学的真实用途, 帮助他们建立起“生活化数学”的思想意识, 对数学的理解与把握更具有现实意义。如在学习“平行线的判定”时, 就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编, 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巧妙引入数学教学:同学们, 你们注意到学校上空布置的电线了吗?电线中的火线与零线如果相连接后就会出现短路现象, 在空中的电线看起来都很长, 它们有相交的时候吗?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 学生们会迅速调动起记忆表象, 去搜寻在生活中所看到的电线的景象。生活中我们常见的高压线是并行且不会相交的, 而这也成为了学生们的最终答案。由此, 抓住这一契机, 笔者迅速导入“平行”这一概念, 并再次对学生们提出问题:想一想, 什么是平行线?它具有哪些特点?同学们能够在我们学校找到更多平行线并画出来吗?很多学生画出了跑道、双杠等, 这时教师从学生们的发现中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对平行的定义进行归纳, 再引发他们思考:打破校园的局限, 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更多的“平行现象”存在于我们身边?学生们又举出了扶梯扶手、火车轨道等例子, 这时无须教师多做讲解, 对于如何判定“平行”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 学生们已经有了具体而准确的认识。应该说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理解数学知识的体验过程, 是最为积极而有效的。

二、为学生创建生活化数学情境, 体验知识形成

知识从何而来, 用于何处?这是很多学生困惑的问题。传统应试教育中对学生一味强行灌输的方法显然已经无法和新时期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相适应, 学生们对知识充满着更多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而如何把握住学生这种积极求学的宝贵心理, 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让学生们去切实体验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 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对去感悟数学、发现数学、创造数学, 从而体现出“寓生活思想于数学教学”的教育宗旨, 是体验教学的关键所在。

如在学习有理数时, 对负数概念的引出可以通过问题情境进行引导。在课堂开篇, 笔者直接以导入课题:想一想, 意义相反的量应当怎样表示?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当学生们讨论完毕后, 笔者并没急于了解学生的答案, 而是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 视频的右下角用数字来表示某一地区的温度。进而笔者再次提问:仔细观察, 看一看天气预报中是怎样表达地区气温的?这时学生们的心里都已经有了问题的准确答案, 即用“—”来表达负数。进而笔者再次引导:“是不是也能够用这种方法来代表相反的数?”“那么, 你们是不是可以为这些数来命名?”学生们很兴奋:“和以前学过的1、2、3不同, 这是-1、-2、-3, 称这些数为减数可以吗?”“虽然可以叫减数, 但是不是这个名字容易和加减计算里的减数搞混呢?想一想还有更加恰当的称呼吗?”某生突然激动的说:“可以叫负数!”“真聪明, 是的, 这些数就叫负数, 那与它相反的我们之前学过的数又叫什么呢?”“正数!”

在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中, 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本源, 从而理解新知识, 学生们历经了一个从困惑到清晰的体验过程, 而这个过程是充满着发现、充满着创造、充满着乐趣的过程。

三、为学生安排生活化学习实践, 体验数学应用

数学到底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这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数学可以用来干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安排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反复地数学应用中了解到数学真正的现实价值, 从而端正学生们对数学的认识。如学习完比例线段后, 让他们去测量学校旗杆高度, 运用“三角形稳定性”把班里用坏的凳子进行修复, 用函数知识来计算运货物怎样会更加省钱等, 这些都可以作为数学“学以致用”的素材, 应该说学生们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 比任何学习都具有教育意义。

综上所述, 笔者仅就如何构建生活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进一步探索更多将知识与生活相融合的方式方法, 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让学生切实看到数学的工具性, 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让课堂教学走向生活, 满足新课改要求, 提升教学质量。

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篇2

在美术新课程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体验式教学,就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注重美术新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引导学生通过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体验、感受美术课程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领悟和认识,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实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体验式教学应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起来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多次实践,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美术课程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被动性,为学生主体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开展体验教学,就要使固定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主动性。

如在多组织一些集体绘画活动,如户外写生,参观画展,儿童绘画表演,儿童绘画比赛,或组织儿童绘画作品展览等,促使儿童相互学习相互比较,取长补短,并在绘画中体验美的享受,让儿童感觉到有意思有乐趣,而不是感到乏味,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耐心的循循善诱的,鼓励性的教育能让学生有信心去画好画,使学生获得了活动参与、成功的愉悦体验和应关爱他人、互助友爱的情感体验。

二、体验式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体验式教学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家长的重视与支持,让父母能热情的帮助和鼓励儿童学习绘画,并帮助儿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方面的尝试,体验造型活动与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培养儿童的绘画兴趣。绘画教师也要与班主任多交流,让他们积极配合,鼓励孩子们多参加绘画兴趣小组活动,而不要因课业问题而停止孩子参加兴趣小组。我们应创设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童年的手印》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揉、搓、捏、摔、拍、印的过程中通过触觉和视觉体验,体验到泥土的可塑性;通过鼻子对泥土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泥土的清香气味;通过玩泥游戏—拍压泥板—发现印痕—压印手印……即兴表达体验泥板的变化、美感和趣味。体验性学习活动,就是在感知觉体验美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体验,逐步获得对美术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实践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三、体验式教学应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多鼓励孩子,只要老师家长认为他能行,时常鼓励他,孩子就自然会产生自信,勇气也就来了,什么也想干了。从而使孩子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并充满自信。在培养孩子自信的同时,也可以经常介绍画家轶事,培养儿童刻苦、勤奋学习的精神,树立他们喜爱绘画的信心和恒心,并采取一些造型游戏与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使其在创作中找到成功的快乐,并能对美术产生持久兴趣。因此在体验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师应遵循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切入点,主动做出灵活的变通、调整,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气氛与活动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获得学习的兴趣。

如《鸟语花香》一课的学习是绘画、剪贴、制作与活动的综合体验。可分

成两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是认识、想象、创造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观察相关图片,认识花的外形千姿百态,认识鸟的形态各异。认识花和鸟的结构,才能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表现。第二部分则是动手能力和表演能力的结合。首先引导学生先把画好的花和鸟剪下来粘贴制成头饰,其次让学生戴着做好的头饰进行游戏活动,这样既掌握花和鸟的画法及步骤,画出形象生动的花和鸟,又通过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和爱鸟意识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从中体验到活动的愉悦感。

四、体验式教学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维性

在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所以体验式教学中注重评价的多维性。在美术课堂评价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又要关注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注重实际生活增强数学体验 篇3

一、利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情境是沟通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桥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地创设生活情境,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首先用谈话的方式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骑过自行车吗?”

生(齐答):“骑过。”

师:“那你知道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吗?”

生(笑):“当然是圆形的。”

师:“那你知道自行车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吗?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其他形状行吗?”

生(大笑):“车轮做成圆的才会滚动,才能走得快。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其他形状怎么能走呢?”

师:“是的。车轮只有做成圆形的才能滚动,这是由圆的特性决定的。那么,圆有哪些特性呢?根据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还有哪些作用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大概了解到了。”

通过这样简短的谈话,就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最熟悉和喜爱的事物(自行车)联系起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生活素材,创编尝试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稍加挖掘,就能找到很多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就很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并把它创编成尝试题,让学生通过尝试练习来学习新知识。如在教学“求一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一课时,我就用本班学生人数来创编尝试题的:“我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8,男生有多少人?”由于题中的情境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而且问题的答案就是本班男生人数,这就使所学新知识拉近了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利用实体模型,动手操作实践

数学知识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可视为具体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系统化。它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数学。既让学生学得有趣,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又让学生能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如我在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时,首先通过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有关图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拿出数学课本,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再用手摸一摸笔盒的周长,摸一摸课桌面的周长,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这一概念的特性。然后又让他们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一段细绳,在自己桌面上圈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说说所圈图案的周长,再用手绕周长一圈。同学们兴致极高,有的圈出了一个长方形,有的圈出了一个正方形,有的圈出了一圆,还有的圈出了一个小动物或花的形状。而且基本上都能用手描找出所圈图案的周长。然后我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相关物体的周长。就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不知不觉的理解了“周长”这一概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数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四、利用直观演示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利用演示法,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把间接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有助于记忆。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取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高是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两个梯形的面积的和,又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通过演示,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变得形象具体,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注重体验教学——让数学走向生活 篇4

一、创设生活情境, 导入新课学习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来源, 并且数学知识也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存在的。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如在初一上册第五章的新课学习时,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 提出问题让学生联想自己在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有哪些形状, 并且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再进行新课学习。在学习梯形的时候,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是梯形的物体有哪些, 在学生说完之后, 教师再通过PPT列举生活中具有这样形状的事物,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

在初一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中, 先列举生活中的故事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有一位警察通过明察暗访找到小偷的住处后, 听见小偷们正在分赃:每个人分300元就多出200元;每个人分400元, 就差300元……警察在心里默默算了算, 马上知道门里面共有几位小偷, 多少赃款了。”当说完这个故事, 很多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计算了, 众说不一, 极少学生能算出正确的答案。这时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入要讲的新课内容, 并且给学生分析、讲解、计算, 这时学生听讲效率极高。由于所讲的故事来源于生活, 这也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将例题生活化, 数学就在身边

在教学活动中, 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将知识进行吸收与消化, 需要例题来帮助理解。为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存在的, 选择的例题应该贴近生活。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学校要组织学生去春游, 需要租用出租车, 租车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照行驶的路程每公里5元收费, 第二种是起付50元, 再根据实际路程每公里加收2.5元,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选择哪种方式租车更划算?

分析:利用生活问题来引导学生构建一次函数,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可以先假设春游的路程为未知数x, 车费为y, 再通过具体分析路程x所对应的数值范围, 最后解答。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并且能为解决生活问题带来便利。

三、生活融合教学, 化抽象为具体

体验教学是双向的, 不仅仅需要将生活事例带入到数学教学中, 也需要学生进行主动地实际操作, 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接地气”。

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这是学生学习数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到数学的意义, 从而端正对数学的认识。比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 找来一些用木棒做成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进行比较, 甚至可以让学生把班上用坏的凳子进行修复, 从而体验三角形的这种特质;学完比例线段后, 让他们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些都是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素材, 是体验中教学的好方法。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留心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体验教学, 开展趣味活动,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实践。例如, 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章时,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准备好两个圆, 一个半径为4厘米, 一个半径为7厘米, 然后将其中一个圆固定, 将另外一个圆由远及近, 按照两圆的圆心同在一条直线的方向进行移动。通过动手操作, 让学生由“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引申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通过比较、讨论、归纳、总结, 最后得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离、相切、相交。此外, 在讲解圆的“外离”“外切”“内切”“内含”概念的时候,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进行理解, 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将数学概念具象化, 整个数学课堂也能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起来。

综上所述, 体验教学能够将抽象的、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充实起来。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过渡期, 教师应该借助体验教学, 缩短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间的距离,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知识, 并且体会到学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摘要:“要学习有用的数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指出的这点要求现行数学义务教育应更加趋于生活化。如何把数学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贯彻体验式教学, 使数学生活化提出些许见解。

关键词:数学,体验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皇甫月红.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让学生在数学中“享受”数学[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2 (08) .

[2]魏婷婷.关于“数学生活化”的再辨析——从美国的“木匠教学法”看我国的“数学生活化”[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06) .

注重自主学习  体验阅读乐趣 篇5

注重自主学习  体验阅读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通过一节节的语文课,对一篇篇文章的学习感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语言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一、预习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习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第一课时的导入时,我时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有因一件事而同时受到了表扬与批评的经历吗?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没学之前,你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疑虑。学生之间交叉吸引,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培养自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讲授到初读课文时,我时这样引导的:经过五年的学习,同学们都可以称得上读书小能手了,那今天刘老师给大家设置了三道关卡,看你们能不能顺利突破难关,成为真正的读书小能手。课件出示读书要求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朗读习惯开始自学。显然,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注重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过,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要求学生体会长大后的巴迪是怎样理解父亲的爱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然而,长大后的巴迪成了美国大名鼎鼎的作家,他又会怎样来理解父母“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评价呢?快速浏览15――17自然段,用“n”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所画句子的含义。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交流,自主探索解决。

四、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进进行阅读。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在谈到母亲的评价时,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让学生先谈谈自己体会到母亲怎样的心情,有的学生说是高兴,我就顺势而导,你就带着微笑去读一读吧;有的说是激动,我就让他快快地读读等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注重学生体验 在体验中学习 篇6

一、体验应注重感受

体验本身是一种能力,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有着不同的体验水平;孩子体验要具体化、生活化,可从“见”“闻”二字做起,在多见多闻中,“感受的再感受”——体验的丰富与多彩;生活中处处有感受。儿童体验应重在“感受”,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见所未见,见而又见”和“闻所未闻,闻而又闻”中去博闻、强识;一次次感受和“对感受的再感受”,才有利于情感体验水平的发展,也许深刻地感受可以视为你童年时代的体验。

二、体验比理解更重要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教师应当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帮助孩子自己建构知识,学习主题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实验过程同样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常常依赖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平时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都注意让学生能通过学习过程获得一种成功感,让他们建立自信心,注意让他们看得懂,学得会,并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一片完整的叶》一课中,先展示一幅树叶拓画,漂亮的画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直观的感性的感受让他们对平凡无奇的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引出对树叶的观察,他们就很投入了。他们认真地观察,并在小组里展开了讨论,不同的树叶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到足够的感性认识后,让他们讨论,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观察所得及所产生的想法,大家分享各自的观察所得,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耐心热情地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一些简单的问题多请他们回答,哪怕他们有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逐步地就会发现,在课堂上越来越多地看到他们举起的小手。

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篇7

一、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一节数学课,如果教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能力.比如,排队是我们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我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在做中学,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关键.

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组织学生自由摆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学具共18个,要求摆得美观又整齐.不一会儿,学生就摆出了自己的作品(图略),接着,我让几个学生来说说他们的摆法,怎样能看出是18个.你们摆的是几个几?学生讨论后得出:3个6相加、6个3相加、2个9相加、9个2相加或是18个1相加都得18.我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个几”是不同的,但和都是18.继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完全凸现出来.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理解、获取知识的效果更好.

二、在教学活动中,点燃学生灵活思维的火种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重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学活,用活.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5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5元得27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5减5再减3得27元;还有的小组认为5减8不够减就用15减8得7,再加20得27元等.经过讨论,学生们还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果总是想着一种方法有时就不方便计算了.

同时我让学生在课后用一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第二天学生高兴地对我说:我有23元,买文具盒要用8元,我就用10元减去8元得2元,再加13元,就剩下15元了;我有32个珠子,送给弟弟8颗后还有24颗,因为12减8等于4再加20就是24颗了……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大胆去看,去想,然后在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

三、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意识,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如,在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八个角为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先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把八个角进行分类.汇报时,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划分的标准不一样,得到的种类也不同.当学生按照三角形角的特点分为三类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三类角的特点,大胆地为它们取名字.学生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对于取对名字的学生我及时加以表扬,大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一道结合生活实际的题目:“怎样求一个苹果的体积”.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形体未学过无法计算.这时,我鼓励学生,只要用心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的.经过小组学习讨论,学生举手回答:把苹果放进装水的正方体杯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有的说:先称一称苹果的重量,再把它切成正方体,然后测量棱长计算体积并称一称重量,最后比较原有的苹果重量是正方体苹果重量的几倍,而体积就是它的几倍.待学生说完后,我让他们拿起准备好的正方体容器、苹果和小刀,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操作并验证.开展这样的实验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为鼓励学生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篇8

一、用活教材

[案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父母的疼爱》(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课)时,对教材板块进行了调整。教材在起始部分的“故事会”(讲讲父母对自己疼爱的故事)后面接着,安排了“角色表演”。教科书上是这样提示的:你能不能将你所讲的故事编成一个小剧本,由你来扮演你的父亲或母亲,通过扮演体验一下父母对你的那份深爱。执教老师没有在这个环节安排表演,而是将表演安排在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讨论之后。教师创设了生活情境,师生进行了合演(教师做孩子的妈妈,学生做孩子小强)。

表演过程:妈妈劳累了一天,天黑时才下班回来。妈妈因感冒坐在椅子上不断咳嗽。小强倒了杯开水,拿来了家里治感冒的备用药,劝妈妈吃药。妈妈吃了药后,看见地上脏了,就拿起扫帚准备扫地。这时,强强主动对妈妈说:“妈妈,你歇会儿,我来扫吧!”强强扫好地后,妈妈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说:“妈妈忘了给你买书了。我现在就去买!”强强赶忙拉住妈妈,说:“你今天身体不好,就别去了,明天我自己买吧!”(表演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

[评析]教材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些案例和一些提示,是教学的一个载体。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述教学案例,教师没有在学生讲了父母对自己疼爱的故事后安排表演,因为此时表演难以收到理想效果。在角色分工上,让学生扮演父母和孩子,一是这个故事只有讲故事的学生自己知道,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学生因缺少深度体验而难以再现当时情景;二是学生年龄相仿,让一两个学生扮演其他学生的父母,观看表演的学生说不定会说些不雅的话,只要出现“不当”的笑声,表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试教时,也确实发生了这样的情况。经过调整,表演安排在学生怎样报答父母,这一环节,教师扮演学生的妈妈,在年龄、生活经验上,学生都可以接受,所以,在表演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根据生活情境恰当地用行动来报答父母上。这样的表演,对学生是一种积极的引导,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链接生活

[案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 1课)时,拎着一个袋子进了教室,让学生从这个袋子中取出圆珠笔、文具盒、小闹钟、手电筒等与塑料有关的生活用品,感受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次,教师让学生选择:班上要买一只洗手盆,是买木头的、玻璃的、塑料的,还是买铜的?学生选择了买塑料的,其理由是:木头的显得笨重,不易清洗,时间长了还会漏水;玻璃的易打碎;铜的太贵,掉在地上容易将地砖击碎。而塑料的既便宜、轻便、耐用,又有各种色彩,看上去很美观。通过判断,学生认识了塑料的优点,认识到塑料的发明是伟大的。接着,教师播放生活中因乱扔塑料制品而造成污染的种种“难看”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也给我们生活的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从而唤醒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评析]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就要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强调与儿童的生活“面对面”。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就教材说教材,而是千方百计地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第一步,不是单纯凭借书上的文字说明让学生认识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是从一个个可感的实物出发,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塑料制品。第二步,也是从生活出发。班上要买洗手盆,买哪一种?学生判断、讨论的过程,就是感受塑料的优点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过程。第三步,展示生活中的“白色污染”,那一幅幅目不忍睹的画面,来源于学校、家庭周边的生活环境,再让学生说说这些污染带来的危害。这样,学生对合理使用塑料制品,保护环境就有了情感基础。这样的教学因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而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注重体验

[案例]

一位老师在执教《我不胆小》(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0课)时,引导学生说了自己克服胆小的做法后,当场进行了训练。首先,请班上平时胆小的一位女孩子到讲台前唱一首歌。那女孩子羞红了脸走到讲台前,不愿开口。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声中,那位同学终于开口唱了,尽管开始时声音还不够响亮,但随着学生的掌声,她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之后,老师又让另一个胆小的学生去校长室请校长到班上来给学生讲讲如何克服胆小。与此同时,要求班上的其他同学将自己的作业送到听课的老师们面前,请老师提提意见,并与听课老师进行了交流。交流结束时,去请校长的那位学生和校长一起来到多功能教室。校长走上讲台,表扬了那位同学,并对同学们讲了自己小时候“克服胆小”的事例。

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篇9

一、挖掘生活素材——感受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将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引入数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挖掘数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原型,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它们引入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替换、改造或补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公式和定理就隐藏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从而达到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例如:当学生学了圆的认识后,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讨论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为什么不能是三角形或者是其它形状?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圆桌的圆心在哪里。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在教学中展现一把松动的椅子,让学生商讨怎样修理?为什么要这样修?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返回生活天地,让学生参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及其无穷魅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目的,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的目标。

二、整合已有经验——构建数学问题与生活体验的联系

开展数学“生活化”教学,不能简单机械地将生活素材引入到课堂上,而是要将生活素材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整理,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尤其重要的是要将学生的已有经验贯穿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因此,数学教师不能凭想当然随便运用生活材料,必须在分析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现实材料,将生活素材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以后,科学合理地运用到“生活化”教学中去。

很多趣味数学问题常常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入一些趣味数学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比例的应用时,我给学生讲了三兄弟分羊的故事,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老人要去世了,自己有11只羊,打算分给三个儿子。他躺在床上对他们说:“你们之中,老大要分到二分之一的羊,老二要分到四分之一的羊,三弟要分到六分之一的羊,但不能杀了羊来分。”说完便去世了。三兄弟既感到悲伤又很疑惑,11只羊不能杀了分,该怎么办呢?三兄弟无论怎样苦思冥想,都没有分出来。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够帮助这三兄弟把羊分出来吗?同学们通过激烈争论以后,终于有同学想出了“借”一只羊来帮助分配的办法,把难题解决了!再如,我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将学生带到升旗台旁,让学生说说采取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旗杆的高度。有的学生会说:可将旗杆放倒测出高度;有的学生会认为:可以爬上去,用绳子测出它的高度。但学生通过讨论后认为放倒旗杆不现实,爬上去测量又很危险。于是老师又将学生带入课堂,对学生说:大家想不想学习一种既简便而又有效的测量旗杆高度的办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例的应用”。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引入生活素材时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巧妙构建起数学问题与学生经验背景的联系,这是“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关键。

三、鼓励自主探索——“生活化”数学教学的不懈追求

“生活化”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怎样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也只有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才能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积极参与当前的学习材料进行有效的互动,建构自己对数学原理和模型的理解。所以数学教师必须让学生自主地搜集、分析和处理相关的生活信息,自觉自主地探究生活现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例如:在开展“负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前,老师布置这样一项调查任务:明天我们要学习“负数”,谁知道“负数”,找找哪些物品上有“负数”,想想它们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可通过学习了解负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负数。由于学生在课前有了充分的调查和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纷纷汇报自己调查的材料,通过投影展示交流……,有关负数的意义及用途方面的内容,是学生在参与“做”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一些活动方案,鼓励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生活调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是“生活化”数学教学的重点。

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篇10

一、中考实验题型摭谈

根据物理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考查的侧重点不同,中考物理实验题可分为三种类型。

1. 说理型实验题。

通常是给定一幅图片或呈现某种现象,然后考查与此相关的物理知识点。这种题型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水平和语言表述能力,常以填空的形式出现。题目考查的内容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现象,如声现象、热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电磁现象等。题目考查的角度通常是: (1) 对实验目的、操作步骤、现象或结论的描述; (2) 从不同实验现象中归纳同一物理道理; (3) 用同一实验阐述多个物理道理; (4) 描述相似实验设计的区别。

示例1 (2009抚顺):小雨在课外活动中制作了一种发声装置。他在纸筒的开口端打两个孔,并用一根绳子穿过这两个孔后系紧。如图1所示,他抓住绳子的一端,以平稳的速度在头的上方转动此装置,筒中空气柱由于发出声音。当转速增大时,他发现纸筒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了,这是由于(填“振幅”或“频率”)变大的缘故。

示例2 (2010沈阳):回顾我们学习过的实验,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乙两个实验中,闭合开关后,观察到磁场中的导体ab发生运动的是____________(填“甲”或“乙”);若把甲图中的磁体N、S极上下对调,再闭合开关,则与对调前相比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

(2)在丙、丁两图中,演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内能减少的实验是____________(“丙”或“丁”),在这个实验中容器内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示例3 (2011南京):如图3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_传播;(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___现象;(3)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现象。

示例4 (2008南京) :如图4所示, 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 关于液体内部压强,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两条) (1) ________; (2) __________。

示例5 (2011盐城):如图5所示,微风吊扇通电后扇叶转动,此过程中____________能转化为动能。拔下插头,在插头处接发光二极管,用手旋转叶片,发光二极管发光,这是生电的现象,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______(发电机/电动机)。

2. 测量型实验题。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简称“新版标准”)建议各学校尽量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实验课程资源,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在附录中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项目。我们进一步把这些必做实验项目细分为直接测量型实验项目、间接测量型实验项目和探究型实验项目。

(1)直接测量型实验项目

中考物理实验考查的基础题是常用物理实验仪器的操作要领,目的是考查学生能否正确地操作仪器仪表来测量某物理量。初中阶段共涉及10个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分别是刻度尺、秒表、温度计、托盘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变滑动阻器、电能表。对测量工具的使用要求一般要做到“六会”,即会选、会放、会调、会测、会读、会记。譬如温度计要悬在液体中读数、托盘天平游码示值以其左侧为准、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秒表的小表盘单位为“分”大表盘单位为“秒”秒针的读数是否过了30s、测量值由数字加单位构成等。

直接测量型实验项目基本对应上述基本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新版标准共列出6个项目,它们分别是: (1)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测量时间; (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5)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6)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这些直接测量型实验属于独立操作水平,要求学生会选用合适量程和最小分度值的测量工具,会正确操作与读数,并学会判断哪些操作步骤是错误的。

示例6 (2008福州):图6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cm。

示例7 (2008广东):温度计是实验室常用的工具,它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原理制成的。根据如图7所示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情况,提出使用温度计注意事项中的两项: (1) _____; (2) _____。

示例8 (2008桂林):如图8所示,当量程为0—3V时,电压表指针的读数为________V;当量程为0—15V时,电压表指针的读数为_______V。

(2)间接测量型实验项目

间接测量型实验是指在选用熟悉的器材测出某些物理量的基础上,结合给定的等量关系推算出另一物理量的实验过程。新版标准中共列出4个学生必做项目,分别是:

(1)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原理:v=s/t;

器材:刻度尺、钟表或秒表。 (2)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原理:ρ=m/V;

器材:托盘天平、量筒等。

(3)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

原理:二力平衡;

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等。

(4) 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的电功率

原理:P=UI;

器材:电源、小灯泡、导线、开关、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等。

除此之外,结合教材的活动安排,可选做的间接测量型实验项目还有3个。

(1) 估测压强(估测量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用注射器估测大气压的值)

原理:p=F/S;

器材:微格纸、磅秤;注射器(1mL)、弹簧测力计(5N)、刻度尺等。

(2) 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原理:η=W有/W总;

器材:一套简单机械装置(如滑轮组、斜面等)、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绳等。

(3) 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

(3) 原理:R=U/I;

器材:电源、小灯泡、导线、开关、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等。

示例9 (2008恩施):如图9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则小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cm/s。

示例10 (2008厦门):小星同学进行测定煤油密度的实验。

(1)第一次的方法和步骤是: (1) 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0; (2) 把煤油倒入量筒,测出煤油的体积V; (3) 把量筒中的煤油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煤油的总质量m总。请用上述物理量写出煤油密度的计算式____________。这样测出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偏___________。

(2)经改进后,小星的方法和步骤完全正确。他称量烧杯和剩余煤油的质量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0甲所示,煤油倒入量筒后的液面位置如图10乙所示。

根据图中数据,请帮小星把下表填写完整。

示例11 (2008南通):小雨在拆装手电筒时,发现手电筒的小灯泡上标有“3.8V”的字样,但上面的电流值已经模糊不清,他想通过实验测量该灯泡的额定功率,图11甲为他所连的实验电路。

(1)电池盒中至少有__________节干电池。

(2)经检查发现电路接线有错误,小雨只做了一处改动就闭合开关进行实验.请在他接错的导线上打上“×”,并改正。

(3)实验时,小雨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8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11乙所示。则该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___________A,额定功率为________W。

对于这7个测量型实验项目,首先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它们的实验原理和采用的实验方法,继而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论、理解误差的根源等。

3. 探究型实验题。

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双基”,而且应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科学探究不仅是体现科学内容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意识的普及,责任在教师。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对七个探究环节的认识和训练,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掌握不同的探究技巧,从而使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都能在不同的实验题中得到全面的训练。

本文探讨的探究实验题,既包括新版标准在附录中规定的10个学生必做探究实验项目,又包含根据教材安排的活动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演示或分组的探究实验。依据探究的性质差异,我们可以把探究性实验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探究影响某个物理量的因素,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必做)、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学生必做)。

第二类是探究隐含的某种物理规律,如: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学生必做)、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探究重力与质量关系、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浮力的大小、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生必做)、探究物质的吸热本领、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学生必做)、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学生必做)、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学生必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必做)、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生必做)、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学生必做)。

探究性试题以其题型的新颖性、综合性、开放性、探索性等特征而成为中考试卷的热点题型,其呈现形式大致表现在过程设计、方案设计、数据处理、环节综合等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依据探究活动的操作程序思考问题,着重对试题呈现信息的分析、数据现象的处理,以及对研究问题的合理猜想,从而根据研究的对象科学选择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题考查的常见方法主要包括控制变量法、比较法、转换法、归纳法、图像法、等效法等。

示例12 (2010扬州):如图12所示,将两手的食指放在铅笔两端的下面,尽量使铅笔保持水平,向铅笔的中部移动手指(也可用直尺做)。重复几次,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个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

示例13 (2008昆明):如图13所示,用活塞式打气筒为自行车轮胎打气的过程中,会发现气筒的上部筒壁只是略有发热,而气筒的下部筒壁,特别是底部附近筒壁的温度较高,甚至烫手。对于筒壁发热现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a.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升温的气体通过热传递使筒壁温度升高;b.打气过程中活塞与筒壁之间不断地摩擦生热使筒壁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但这两个使筒壁发热的原因中有一个是主要原因。根据上述筒壁发热现象的描述:

(1)你猜想__________是主要原因(填“a”或“b”);

(2)你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示例14 (2008哈尔滨):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与合作。(1)如图14所示,同学们在交流中提出甲、乙两个探究思路,请对这两个探究思路进行评估。(2)请设计一份记录该实验数据的表格。

示例15 (2011南通):寒冷的冬天,某兴趣小组发现,一根两端拴有重物的细金属丝,挂在一个粗大的冰块上。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细金属丝割穿了冰块,而冰块保持完整。他们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认为这是由冰的融化和凝固引起的。关于冰融化的原因,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l:冰块的厚度小。

猜想2:金属丝的温度低。

猜想3: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大。

(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2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l是否正确,只改变冰块的厚度进行实验,金属丝都能割穿冰块。这说明猜想1是____________的。

(3)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简要做法:___________;如何判断:__________。

二、实验题型复习建议

纵观近年来全国的中考题,题源基本都来自生活中的科技现象和热点问题,但往往是学生易忽略的;题目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也逐年递增。这就要求在物理复习的策略把握上,既要紧密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现象中提炼物理知识,又要抓住物理实验的课程根本,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好实验题型的梳理复习,以切实收到提高复习效率。

1. 紧扣新版物理课程标准,关注过程与方法。

首先,老师应梳理教材中出现的三类实验项目,做到按知识模块分类和按项目类型分类相结合。其次,应注重实验情境重现的方式。根据知识的特征和考查的要求,灵活处理多种呈现方式,把多媒体展示、实验操作体验和习题拓展训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最后,重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强化必做实验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赋权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身的强化方式,如课堂演示操作、开放实验室自由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

2. 把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做足情境训练。

教师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既能给学生营造愉悦的情感氛围,又能为其提供感性的认知背景,形成学习倾向,在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之间架构桥梁,促进其向最近发展区迈进。另外,应以典型的探究性实验题为例,从科学探究要素出发,培养学生的体验过程。

3. 细化教材包含的知识点,摸清考查的频点和热点。

如今通行全国的初中物理教材有6个版本,每种版本的编排风格和呈现模式各有所不同,但对科学内容和科学探究的学习要求都是统一于物理新课程标准之下的,所以对照新版标准细化教材包含的探究知识点,统计出历年考查的探究频点和热点,是非常必要的,也便于在第二轮专题复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摘要: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 也是中考物理试题考查的目标。中考物理实验题包括说理型、测量型和探究型三种类型, 全面考查了学生学好物理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策略上紧扣物理课程标准, 密切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关注过程和方法, 做足情境训练。

注重体验教学 篇11

【关键词】数学课堂;体验教学;走向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堂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使其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体验生活,磨砺人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探索创新的精神。笔者就教学中如何体验,感知数学生活化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节新课怎样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不突兀,有种“似曾相识”“原来如此”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理解学生,关注他们,导入情境时带有一种情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新知。例如:在学习“统计”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让他们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设计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被会调动起来。又如:在教学“营养午餐”时,可以联系当前国家每天向农村的小朋友们提供的免费的营养午餐,让学生当营养大师,给自己的学校设计配菜方案,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数学,在活动体验中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他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实践化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教师应辩证地使用教材,切不可拘泥于教材。教材是源于生活,为学习服务的,不是为了教教材而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将原本已经比较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工整理,使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例如,在讲《米、厘米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互相量一量身高、课桌、书本等的长、宽、高(厚度),因为小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所以会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在活动中“经历—体验—探索”,最终实现学习数学的价值。又如:在学习“折线统计表”时,可选用护士为病人测量体温而做的曲线图为基础,进一步讲解制作折线统计表的方法与作用,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练习运用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儿童用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知识后,进行练习运用,可以组织“逛商店”的活动,让学生模拟演示商场购物付款找零的过程,使他们在活动中掌握人民币的兑换方法,不但起到了练习的效果,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课后,可以布置学生把对人民币的认识和兑换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亲身体验,到市场或商店买东西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数学在生活中产生,生活是数学永不枯竭的源泉,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感知,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转

参考文献

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篇12

本节的内容主要是二次函数的概念, 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现实生活中大量的函数关系中抽象出二次函数的概念, 让学生感受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特定数量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逐步从对具体的二次函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抽象的二次函数概念的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

1.从心理特征来说, 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渐向理论型发展,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地发展。同时, 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 注意力易分散。

2.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来看, 有之前学习过变量、函数等概念的基础, 对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理解也就相对容易。

3.从学生活动经验的基础来看, 在相关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已经具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受到了函数反映的是变化的过程, 对函数的表达方式特点也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 】

本节课采用探索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练习时, 设计学生编题比赛, 从学生所编的题中选题作为练习,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目标 】

1 . 经历探索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过程, 会用数学式子描述某些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分析, 确定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3.通过实例分析, 进一步感受函数的三要素和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课堂设计与意图 】

一、情境创设, 引出关系

师:入口处, 盐渎公园一圈游玩下来大约4km, 想一想:小明的游玩时间t (h) 与游玩平均速度v (km/h)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__。

生:……

师:音乐湖, 一粒石子投入水中, 不断向外扩展的波纹, 所形成的圆周长C与半径r的函数关系式是__;扩大的圆的面积S与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__。

生:……

师:动物园, 用16m长的篱笆围成长方形的生物园饲养小兔, 怎样围可使小兔的活动范围较大?设长方形的长为x (m) , 生物园的面积y (m2) 与长方形的长x (m)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__。

生:……

师:休息室, 要给边长为x米的正方形房间铺设地板, 已知这种地板的价格为每平方米240元, 踢脚线的价格为每米30 元, 如果其他费用为1000 元, 门宽0.8m, 那总费用y (元) 与x (m)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__。

师:出口处,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八月份游客量为5 万人次, 九、十月份游客量增长率相等, 想一想:九、十月份游客量y (万人) 分别与增长率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__。

生:……

设计意图:从去盐渎公园游玩入手, 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 通过问题的解决, 为得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做好铺垫, 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合作探究, 生成理解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这些表达式, 小组讨论:哪些函数关系式是学过的?剩余几个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

师:你能类比一次函数的定义, 给二次函数下个定义吗?

生:……

(分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深入到小组中去, 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专人记录, 讨论完后,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交流, 教师做适当引导点拨, 得到问题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交流, 探求二次函数的概念,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二次函数满足哪种形式?反过来, 满足a为常数, a≠0 的形式一定是二次函数吗?

2.自变量、函数值有取值范围吗?如果有, 说出取值范围。

生:……

师:下列函数 (x、t是自变量) 中, 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

(1) s=3-2t2;

(2) y=x+1;

(3) y=3 (x-1) 2+1;

(4) y= (x+3) 2-x2;

(5) y=-2x2+x3-1;

(6) y=ax2+bx+c (a、b、c是常数) 。

生:……

师:函数y=xk+1是二次函数, 求k值。

生:……

师:函数y= (k-1) xk2+1+kx+1 是二次函数, 求k值。

生:……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归纳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并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 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三、联系生活, 应用概念

师: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模型, 在数学问题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师: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相差6 (cm) , 写出较长对角线长x (cm) 与菱形面积S (cm2)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生:……

师:毕业将至, 大冈初级中学九 (2) 班的n名同学相互赠送卡片祝福, 写出卡片的总张数m (张) 与学生数n (名)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生:……

师: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 (cm) , 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 (cm2) , 其中一条直角边长为x (cm) , 写出S (cm2) 与x (cm)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生:……

设计意图:判定、求值、应用三个大问题的设计,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在复习旧知的同时获得解决新问题的经验, 进一步内化新知、突破难点。整个探究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在探索中发现新知, 在交流中归纳新知,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增强学生创造的信心,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迁移创新, 回归生活

师:你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二次函数y=6x2的例子吗?

生:……

师:你还能举出可以列二次函数的其他实际例子吗?同桌合作, 互相出题。

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同一表达式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意义, 回归生活情境, 以此开发思维, 让学生自编题目, 感受数学魅力, 提高学习趣味性。

五、小结回顾, 快乐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生:……

设计意图: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形成体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类比迁移, 整体把握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二次函数的概念, 当然我们对二次函数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本章将对《二次函数》进行系统的研究, 那么本章将研究二次函数的哪些内容呢?不妨作一次思考和展望:八年级上学期我们研究过的一次函数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生:一次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次函数的应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

师:类比一次函数的研究, 我们将从哪些方面对二次函数进行研究。

生: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二次函数的应用———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联系。

师: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想:以后研究函数可以从哪几方面去研究?

生:函数概念———函数图像与性质———函数的应用———函数与函数、方程的联系。

师:同学们, 结合刚才的知识结构图, 你认为下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什么知识呢?

生:二次函数的图像。

师:我们一起期待下节课二次函数图像的探索。

【教学反思 】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二次函数第一课时, 教材中安排的内容很少, 学生对函数的知识有了一些了解, 也有些遗忘。由此, 我在上这节课之前, 让学生复习了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 打下基础, 提高知识之间的联系, 由此再引入这节课, 学生便不会感到陌生。

2.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处处有数学。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景点游玩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 在丰富的背景中,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经历观察、归纳、概括、交流、反思的思维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个过程, 主动思考, 自主探究。这样, 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提高学生兴趣, 也让学生感知经历数学模型的创建过程, 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函数形式化、符号化的重要特征, 教材中二次函数的概念是直接用形式化的方式给出的, 这种表述简洁明了,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注意事项完全可以由学生总结出来, 并分析其缘由。

上一篇: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下一篇:贸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