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高于生活

2024-08-18

贴近生活高于生活(精选9篇)

贴近生活高于生活 篇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思想政治课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特别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促进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

一、展现生活, 感受生活

思想政治教科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是抽象的, 学生要有效地接受和内化新知识、新观点, 需要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原型, 以具体的、形象的生活素材为基础, 进而借助于抽象思维去理解和领会, 这也符合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思维特点、思维过程与思维规律。在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关口处,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主线索和核心, 启发学生回想生活、联想生活, 说出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 引导学生关注和借鉴同伴间的生活信息资源, 共享生活体验, 扩展生活视野与视角, “在结构上从具体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区生活到日常生活, 再到整个社会生活, 突出体现从个别到整体的动态社会性学习的基本规律”。

例如, 在教授“投资的选择”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没有要求学生直接进入课本内容的学习, 而是从学生如何使用零花钱与压岁钱、入学初买保险等着手, 了解他们的消费方式与投资理财意识、能力, 并介绍了美国儿童理财教育的概况, 让他们初步认识到合理花钱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 “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然后, 我设计了几道思考题: (1) 你的父母或者亲戚、邻居选择了哪些投资方式? (2) 你觉得当前的投资渠道还有哪些? (3) 你比较欣赏哪几种投资方式?请说出理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与共同努力, 说出了很多投资方式, 如投资办企业、投资开店、投资房地产、投资子女教育、存款、买股票、买债券、买基金、买保险等, 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涉及到投资的收益与风险等知识, 甚至出现了相互之间的争辩, 思维和视野顿时开阔起来, “学习场”也逐渐形成。虽然就学生个体来说, 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等方面有所差别, 但是有了同伴群体的生活见闻的集结与教师的指引, 也会逐步形成关于投资理财的整体感知, 从而拉近了书本与生活的距离,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为后续学习奠定了更深厚的生活感受与相关知识基础, 保证了教学过程的顺利推进。

二、探究生活, 识别生活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贴近生活, 但是又不能仅仅止步于对生活现象的简单罗列和堆砌, 不能局限于学生的感性思维, 要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调动个体的已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积极参与到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交往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去, 结合新接触到的书本理论知识分析、探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形成对生活的科学、全面、深刻的理性认识, 领会学习科学知识的显性意义与隐性价值, 改进和提升自己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技能。

1. 提供宜于探究学习的生活素材。

(1) 选材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要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务必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开展探究学习主要针对“发展要求”栏中规定的内容, 以更好地在把握主干知识的同时, 渗透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 对于“不做拓展的内容”和“不做要求的内容”, 可以通过提问、举例说明、解释等方法简单处理, 对于“基本要求”中的“感受”、“知道”、“了解”等层面要求的知识点, 也不必要求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探究, 要做到主次分明, 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实效。

(2) 选材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与兴趣。

在开展“如何把握好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教学时, 我选择了“姚明与伤病的斗争”这一生活素材, 因为姚明作为NBA职业篮球运动员, 在学生心目中已经具备强烈的影响力, 而且学生对姚明比较熟悉, 也很想知道姚明的近况, 通过观看视频和文字材料, 心底里会不由自主地佩服姚明的顽强意志力, 虽然受到伤病的折磨, 姚明并没有屈服和退却, 一边进行康复治疗, 一边为复出而进行艰苦的体能训练, 而且当上了上海篮球俱乐部的“姚老板”。在思考和探究中, 学生深深体会到学会正确对待困难的重要性, 一个人处于困境时, 既要对未来和前途充满信心,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努力战胜困难。所以, 在利用生活素材时, 要琢磨清楚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指向, 在多个素材中做出恰当的取舍。

(3) 选材要具有典型性。

可以服务于同一知识点教学的生活素材往往比较多,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制约, 实际用于开展探究学习的素材应该是有限的, 所以要精选手头所掌握的素材, 力求引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案例和问题, 素材中反映出来的信息要具体、真实, 突出时代特点, 能够为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提供事实依据。采用能够启迪思维的活动设计, 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以利于在吸引学生阅读的同时, 促进教学互动、合作探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我选择了市“旅游十景”评选为情境材料, 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评比的背景、评比的过程、评比的结果, 运用文字与图片介绍了“十景”概况, 学生很投入, 对家乡的风景风貌很感兴趣, 然后, 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 领会到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进而引申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明白文化与经济关系密切, 相互影响, 相互交融, 并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效果。

2. 科学、巧妙地设计生活化情境问题。

(1) 把握好设问的广度、梯度、深度的统一。

选择好生活素材, 只是为学生深入认识生活提供了必要前提, 科学地设计问题、提出问题, 则是一个关键环节。“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问题设计要触动学生的认知冲突或困惑, 引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调动学生的思维神经, 自觉地、积极地进入学习过程, 在自主学习与同伴互助中寻求问题的答案, 获取对生活的正确认识或新认识, 体味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新课教学中, 设问所涉及的知识外延不能过大, 主要指向课堂教学的主干知识, 学生读题后能够基本明确思考方向, 而且最好能形成问题系列, 环环相扣, 步步为营, 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后通向制高点, 实现教学预设与自主生成的有机统一。

(2) 坚持知识的运用与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相融合。

知识的习得不能纯粹依赖对知识点的识记和对知识本身的抽象解读, 获取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目标是以知识为基础, 运用知识去分析、探讨生活现象和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学以致用, 以更深刻地揭示知识内涵, 掌握多元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培养对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与个体的健康成长。因此, 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融入“三维目标”的可能性, 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提高学生辨识生活、参与生活的技能, 而不能出现知识学习与生活问题解决“两张皮”现象。

3. 采用合理的问题探究方式。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 要结合相关内容,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 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 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 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 实际上是学生调动、整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加以论证形成结论的过程, 探究方式的多样化, 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感官与思维主动地去阐释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生活经历以及教师的课堂调控水平, 在教学中要适时调整探究方式, 借鉴解题中的“变式”策略, 除了常见的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模式, 还可以采用正方反方论辩、生活场景模拟、文艺表演等方式, 变换学生的空间位置、角色定位与思想表达方式, 发挥学生的个性, 利用学生的智慧资源, 更丰富、更畅通地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见解与主张, 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这一框题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一道论辩题, 正方的观点是:“电脑算命”等落后文化的危害比“法轮功”邪教等腐朽文化的危害大, 反方的观点是:“法轮功”邪教等腐朽文化的危害比“电脑算命”等落后文化的危害大, 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论辩过程中, 他们反映很热烈, 纷纷列举实例, 分析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多种危害, 并在对比中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随后进行了简要的归结与评价。通过论辩式探究, 学生的思想、思维相互碰撞和启迪, 对现实生活中的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为自己以后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上了生动的一课。

4. 适时、适当地予以评价。

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具有诊断、发展、激励等功能。在对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开展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恰当地对学生予以评价, 不能简单地用“好”、“不错”、“可以”、“很棒”等用语来评价, 要具体指出不足与可取或闪光之处, 更多地持肯定性与激励性评价。学生不仅是评价对象, 也是评价主体,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评价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观点与结论, 还要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评价, 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 搜集与筛选多种生活信息、辨识生活现象、透视生活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 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与变化, 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而学生可以把不同评价当作一面镜子, 比较全面、客观地审视自己, 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与思维方法, 提高认识生活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三、回归生活, 驾驭生活

“实践出真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十分重视强化实践环节, 丰富教学内容, “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 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要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 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创设更宽广的平台。基础教育说到底是人生预备教育, 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生存, 学会生活, 把学到的书本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活实践。

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参与生活实践、体验社会生活, 主要有四个途径, 包括安排社会调查作业、指导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科社团、方案设计等。其中, 社会调查是我任教班级的学生每个学期必须完成的一项作业, 学期初, 学生根据本学期的必修课程, 选择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内容, 确定好调查方向、主题和完成时间, 然后汇总列成表格, 学生的调查成果有时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素材, 学期结束时对学生的调查报告统一核对和评比, 记入总评成绩和模块学分。总体上, 学生对这项作业很支持和配合, 很愿意做这件事情, 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实地采访调查等方式, 可以“零距离”地接触社会生活, 感受时代脉搏, 可以运用书本知识与理论去观察、思考和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 领会到了知识的价值与力量, 增添了社会阅历与社会参与能力。一位学生的“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在松门镇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反思”就很有见地, 他充分肯定了外来务工人员在松门镇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统计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分布,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着重说明, 如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思想观念、权益保护、劳动技能与素质等, 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措施, 希望把松门镇建设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乐园”。可见, 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的过程, 也是一段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经历, 为以后的人生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2]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主编.魏国栋、吕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贴近生活高于生活 篇2

教学内容与目标: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2)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教学方法:启示法、演示法、观察法

教具:图片、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欣赏动画片片段:喜洋洋与灰太狼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形象与生活中羊与狼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艺术 生活

这说明艺术创造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来学习《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欣赏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1、齐白石简介: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2、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

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虾是充满生命力的,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3、他画的虾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 写神的美,墨色的美

三、油画作品《开国大典》(1)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2)展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教材P4)

油画作品: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3)画家运用了哪些美术手法更集中更典型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用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柱廊,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

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氛围;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值金秋丰收季节。

四、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 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画家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由此可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五、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图例: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

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4、以长城题材绘画作品为例,让学生以前面所学知识分析新作品,并尝试迁延到更广泛的艺术领域。用课件展示表现长城题材的其他艺术形式。

六、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毛泽东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七、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起享受美吧!

八、课后拓展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 若干问题 简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84-02

一、西师版小学数学的特点

大部分版本的数学课本都是理论性的内容居多,因为数学本来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很多人认为这种能力要从小培养,让学生早早习惯这些内容,以适应以后的教学,可是他们忽略了小学生的各方面的特点和能力,小学生没有足够的理解力和推理能力解决自己对于理论的疑问,也没有他们所想的那么强的接受能力来接受这么突兀的东西,所以在编写教材时更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求快,一味求早,操之过急有时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习惯一件事并不代表学生能做好能接受。西师版小学数学课本的编纂就注意到了这一点,让内容更加生活化,更加浅显易懂。

和别的教材不同的是,西师版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用连环画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让学生在对数学文化有足够的理解以后再开始学习数学,而且连环画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让他们不至于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太过枯燥乏味,在对数学有轻松易懂的认知的基础上学习就会容易很多。西师版小学数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材更加富于生活化

西师版小学数学课本的内容更加贴合生活,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中教学内容课题大部分都是以学生的生活原型引入,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知识,贴近生活选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高于生活,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选取的素材生动有趣

数学课本中的素材一般选取时与生活的联系比较小,而西师版的小学数学中素材选择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不再只有冷冰冰的数字和数学化的语言,让学生对素材有了探索心理,如果看到素材是自己生活中实际发生过的事,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离数学更近了一步,而且也会更加喜欢阅读课本中的素材从而爱上数学课本。

(三)内容直观,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西师版的小学数学课本教学遵循直观——半抽象——抽象的循循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传统的数学教材没有渐近的过程,有的特别简单有的特别难,没有过渡让学生接受不了,内容也更加直观,不是拐弯抹角让学生没办法理解,除此之外西师版的教材还多了很多课堂活动,比如让学生小组进行互动或者做游戏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也更有利于师生互动,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

(四)更重视教学内容的继承关系

跟前文中提到的直观到半抽象再到抽象的方法一样,课本重视内容的继承性,是由易到难慢慢发展的,各个年级所学的内容也有很强的相关性,每一年都是在为下一年打基础,每个知识点既简单易懂又很重要。

(五)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西师版的数学问题大都贴近生活,让学生在有经验的基础上思考学习容易得多,通过情景塑造让学生把自己代入情境中,解决问题然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遵循的是情景塑造―提出问题―师生交流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西师版的各个方面都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爱上学习数学。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好处

不止是西师版,各个版本的数学教材都应该生活化帮助学生来理解,这能大大降低教学难度,以下是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好处:

(一)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对数学没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里面的各种问题都没接触过,比如工程问题,往游泳池里灌水的问题,或者是对于各种其它生活中常见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遥远的问题,这就让学生对数学没有了了解和学习的兴趣,如果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就有了亲近感,觉得自己接触过这些问题也想知道怎么解决,所以就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本来就是非常抽象的东西,如果只是按照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就觉得非常枯燥无味,对数学一点都提不起兴趣来,但是当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就有了活力和生命,就会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吨的认识”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们举出一个比千克大的多的东西,需要用比千克还大的常量来表示,从就出现了“吨”。老师可以让每个小朋友说说自己的体重多少,并让学生们猜猜父母们的体重是多少。然后再让学生们垫垫自己的课本、书包有多重呢,最后,老师可以引出“一头大象有多重呢?还能用千克来表示大象的体重吗?这样就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引出“吨”的概念,并且告诉学生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即1吨等于1000千克。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们更加直观的理解到如果很大的东西的质量可以用“吨”来表示,使学生们有了数学的概念。这个概念也会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深化,从具体的事物发展到抽象的数学问题,形成“吨”的定义。

(二)有助于简化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简化课本中的问题,比如在教小学生加减法时不要只是用冷冰冰的数字,可以举例子比如说“你有三颗糖,分给弟弟一颗还剩几颗”这就能让学生很容易列出3-1=2的式子,这样老师通过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而且也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事物,这样在“糖”的诱惑下就对减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就觉得减法不再是那么枯燥难懂,而产生了兴趣。这样就避免了老师直接给出式子让学生计算也能提高学生做应用题的能力一举两得,同时简化了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可以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

西师版小学数学课本有很多课后要求都是让学生做一件事让老师帮忙,这就很好地加多了老师与学生的接触,减少学生对老师的排斥和抵触心理,与老师的接触增多就能加强与老师的交流,在课堂上也更能放得开,对问题的思考也会更加积极。比如,课后老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讨同一个问题,看看哪个组对对问题分析的透彻。如在鸡兔同笼问题上,怎样解答才更加简便、容易。每个小组的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经过整理、总结和归纳,再互相交换,互相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在交流中开拓了思路,增长了方法,也和老师的交流加深了,喜欢跟老师进行说话,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这样老师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中哪些地方还有不会的,这样老师就做到了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把数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可以简化问题,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减少对题目意思的思考,就能节约很多时间,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节约时间做更多的练习,进而提高学习成绩。数学和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就可以使数学问题还原为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能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有条理性

生活化的课本遵循由难到易的编写规则,课本中的内容有很强的继承性,把数学内容生活化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根据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不同对应不同的知识点,比如学生在外出买零食时买了三包,一包十块,问一共花了多少钱,这可以让学生掌握乘法运算和它对应的应用题;如果换一种情境比如学生外出买了五包零食,每包6元,可是在他到家以后发现有两包零食是坏的,问他买的零食一共花了多少钱,还有他买的零食不算坏掉的那两包实际单价是多少,这就比第一个情境涉及的知识点更多,学生不仅要用乘法运算,还要用减法和除法混合运算,同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就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点,大部分时间也能把零散的和没有联系的知识点很好地连接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一个知识点的同时就能了解到其它的知识点,掌握的知识更有条理性。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问题不止一次被提出,但真正的贯彻实施还得靠国家教育政策的出台和老师的反应变化能力,靠自己把数学内容生活化,帮助学习渡过学习难关,也可以适当调整课本上的知识的先后顺序,这一点西师版小学数学课本做得很好,我们应该借鉴并让这种方法得以实施。

参考文献:

贴近生活高于生活 篇4

一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用生活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

第一, 中学阶段学过的一些公理 (现在叫基本事实) 的定义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无须证明的、正确的数学结论。这充分说明数学源于生活。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既然教材离不开生活, 教学中更应充分利用生活知识来解释数学知识。

第二, 要创设生活情境, 在情境中“找”数学。如学合并同类项时, 人教版教材设计了两块积木拼成一个更大的积木, 两块积木的体积分别代表两个单项式 (它们是同类项) , 拼成的大积木的体积是两个单项式的和, 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发现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由于贴近生活, 通俗易懂,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这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

第三, 创设游戏情境, “玩”数学。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 学生们没有符号感, 为了提高运算速度、准确度, 我设计了以下游戏:用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 两人一组, 每人抽取两张牌, 共四张, 牌面上是几就代表数几, J、Q、K代表11、12、13, 运用适当的运算符号把四个数字连起来构成一个算式, 使结果为24或-24。谁先说出正确算式谁获胜。如果两人都说不出, 可以重新一组游戏。采用游戏或活动的方式, 寓教于乐,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亲身经历结论得出的过程, 这样印象深刻,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 “生活化”的教学, 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服务于生活, 数学更是如此, 从生活中来, 又应用到生活中去。虽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但如果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 那么学生更会利用知识来解决试卷上类似的数学题。例如:在教学轴对称时有这样一道题:“在公路L (看做一条直线) 同侧有两个村庄A、B (看做两个点) , 在公路边上修一个加油站P (看做一个点) , 使加油站到两村的距离和最短, 请确定加油站的位置。”其实这道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为:在直线L的同侧有两个点A、B, 在直线上找一点P使PA+PB最小。解法为:作A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A′, 连接A′B交直线中点于P, 这个点P即为所求。讲这个知识时, 如果设计成数学问题, 学生印象不深刻, 不易记牢, 而若附加在实际生活中“修加油站”问题, 则学生们一定会铭刻在心。同时, 本题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物理上平面镜反射画光路图的问题。“平面镜入射光线过A点, 反射光线过B点, 画出光路图。”也是同样的解法。再如在讲比较分式大小时, 可把两个分式相减与0比大小, 从而得出两个分式的大小。如生活实例:“两次买鸡蛋, 两次价格不同, 方案一每次买相同的数量 (单位:千克) , 方案二每次买相同钱数的 (单位:元) , 问:两种方案哪一种更合算?”解法是:设两次单价分别是a元/千克、b元/千克 (a≠b) 。方案一每次买10千克, 方案二每次买10元钱的, 则方案一的两次平均单价为:元/千克, 方案二两次平均单价为:元/千克, 所以因为, 因此方案二更合算。这道题学生学会后, 可以回家指导家长购物, 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 记忆深刻。这些与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数学信息作出解释, 并学会利用数学知识为实际生活服务, 这也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

总之, 数学离不开生活, 它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给学生一道接一道现成的呆板的例题和习题, 给学生的应是来自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的素材和信息。真正做到学有价值的数学,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最终服务于生活。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利用生活经验, 用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热爱数学, 学有价值的数学。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反思 篇5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紧紧围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来设定的。分析本课课题,实际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源于生活,二是艺术高于生活,二者共同存在,是缺一不可的。这前一层含义同学们都能够理解,第二层含义需要将艺术作品和生活的真实对照来研讨,这也就成为本课的重点。课堂教学中,希望通过大量例证来说明这一点。

为此,我设计三方面内容:

一、齐白石及作品。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多表现生活中的花鸟鱼虫、蔬菜瓜果,活灵活现、兴趣盎然,可谓说明艺术源于生活的最好例证。而且齐白石老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执着、对于恶势的敢于直言,对于学生的心灵都会有很好的启迪作用。齐白石晚年对于虾的画法的改进,很容易使学生发现作品中的虾和真实的虾的差别,自然而然提出艺术不是生活的照搬照抄,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要提到再现生活的作品,没有哪一幅比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能说明问题,那仿佛是历史的再现。而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艺术作品和真实场景又有哪些差别,使得学生对于本课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归纳总结、分析、回答,还使他们积极地深入到作品中,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欣赏、语言等能力均有所提高。

三、徐悲鸿的《马》。徐悲鸿一生以画马闻名,他画的马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同时他的画作中马富有立体实感,他笔下的马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宝库里极其辉煌的一笔。由此可见徐悲鸿的笔下的马也是来源于生活。

我教学的特点是随机成分大。教学设计是一个大体的环节,通过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准备情况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师生的配合情况,在各班涉及到问题就有可能不同,所以引发的问题也就不同。针对实际情况,老师随时调节课堂状态。

本节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中效果还是很好的,同学们积极配合,有什么提出什么,课上起来很轻松,很愉悦。

没想到初一的课堂感觉却不尽如人意,唯一的感觉就是少了平时那种和谐,很多问题没有引出来,一小部分同学还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积极投入到思考之中。也许是因为有听课的老师,同学们有些紧张,想表现得好一引起却崩紧了神经,没做到放松。这在无形中影响了我的情绪,我需要的是随意畅然。

不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篇6

关键词:动画;剧本;奇幻

动面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任务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不要求故事片的逼真性特点,而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于法,借助幻想、想象和象征,反映人们的牛活、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电影艺术。动画行业内有这样一句俗语:“没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当然这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才得以实现,但动画的基本特征——奇幻性所强调的正是她无限的创作空间。

人类视线之外的玩具其实是有牛命有思想的,他们甚至会团结一致、不顾一切地紧密追随着自己的主人——《玩具总动员》系列;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各路神灵也会去专属澡堂美美地泡澡,“劳动最光荣”在那个魔幻世界依然是真理《千与千寻》;陪伴我们成长的游戏角色是真实存在的,尽忠职守的反派角色们会聚集一吐被英雄角色包揽一切荣耀的不快——《无敌破坏王》;在共同冲破他们那个世界的秩序与世俗之后,小老鼠和大灰熊之间看似不可能发牛的友谊却已愈加深厚——《艾特熊和赛娜鼠》;与世人息息相关的网络虚拟世界真切绚烂地展现在大银幕上,因爱与正义之名的交锋在虚拟与现实两个世界同时上演——《夏日大作战》。诸如此类,以上极尽奇幻之能事的几部动画还只是优秀作品中的沧海一粟。随着动面制作的技术于段仍在持续地日新月异,看似没有界限的动画创作允许作者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然而,动画中精髓——奇幻的创作空间,是否完全等同丁没有限制呢?

“一个‘任何事都可能发牛或者其中的角色‘什么都能做的故事会缺乏悬念,因为角色能轻易地解决任何可能产生的冲突。”曾获“动画奥斯卡”安妮奖提名的NancyBeiman在其著作中明确回答了上文的疑问。例如,在《玩具总动员》中,如果玩具们能和小主人直接对话,那之后的一连串精彩故事将不复存在。更重要的是,影片中的世界将完全变成一个超现实的世界——玩具是有牛命的,像童话故事中的那样,它们还有思想能说话,变成与人类平行存在的另外一个种族。那样的世界观设定当然逊色丁作品最终呈现的 玩具们只会在人类的视线之外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正是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在幼儿同的房间里,在孩子们的背包中。玩具是有牛命的!只是——他们在孩子们看不到的时候,爱并保护着他的小主人。显而易见,后者世界观设定的感染力以及带给儿童观众的影响力远胜丁前者。

由此可见,在动画中对丁奇幻的创作并非没有限制。“动画片需要更清晰的结构,以便让观众辨别出这些虚构的角色和他们的麻烦。”动画创作者们并没有抛弃现实与逻辑,完全自由地去展开奇幻,而是通过“奇幻性”这对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最重要的是,与此同时制定了“新世界”的逻辑与规则。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就像在翱翔在天空的风筝,然而这只风筝却离不开来自地面的那条线——在动画创作中,奇幻元素、于法与创作的运用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1)动画中的一切奇幻源丁真实世界。艺术源丁牛活,高丁牛活。动画创作者在创造一个有别丁现实的奇幻角色、故事或世界时,竭尽所能地去让观众认识这个世界,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并随着这个世界的变化以跟随片中角色的心灵旅程共同去感受喜怒哀乐。最常见的出发点莫过丁使用类似丁对现实人类世界生活的刻画去构建新的奇幻世界,才能提高其真实性和带入感。回顾美国皮克斯工作室的动画长片《怪物公司》中令人叹为观止、耳日一新的怪物世界。这个奇幻世界与人类世界仅是一门之隔 小朋友卧室的房门,便可供怪物和人类白南穿梭。怪物们半夜潜入人类房间,使出浑身解数让小朋友发出受到惊吓时的高分贝尖叫,从而解决怪物世界能源问题。一个完全的奇幻世界彻底令观众投入并信服:在完备的社会体系中,运营模式成熟的怪物公司,令人眼花缭乱的怪物员工们是早起上班,他们也有就业压力,要面临发达的传媒机构,有自己的安全维和机构 孩童侦察队,在牛活中要和女朋友庆祝周年纪念共进晚餐。在角色方面,苏利文误以为小女孩和垃圾一起被压缩的时候三次晕倒,麦克不想让女友的“头发”被剪掉而夸奖她发型美丽,反面角色兰道总爱争名夺利且妒忌苏利文,并不惜一切为非作歹,眼中只有公司利益的老板……这一切的一切被赋予了人类世界逻辑、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人类独有的感情、性格与思想。这一切以人类世界为基础,经过转移或改变的于法衍牛出的奇幻世界,极大地增强了真实性和带入感。这一切的一切,完美地通过一扇门将片中的现实和奇幻结合在了一起。片中现实与奇幻的完美结合与穿插让观众相信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并且随其中的角色感受喜怒哀乐,甚至还会让孩子们在期待这可爱憨厚的怪物入夜后会推门进来带给他们欢乐和笑声吧。

上文谈到的“源丁牛活,高丁生活”是对多种艺术形式特征的概括,也是对动画剧作的基本特征——奇幻性的解析。在动画中一切皆有可能,如上文所述,衍生丁真实世界基础的奇幻创作,更容易令观众感到真实性和带人感。但是否必须遵循人类世界的架构与逻辑才是令人信服的呢?

(2)奇幻世界的可信度重丁现实性。“我们去欣赏、分析宫崎骏的动画片,发现他并非真的不讲任何逻辑,而是对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一种极力强凋,他在自己‘创造新世界的基础上,同时建立了一套‘新世界的逻辑。”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葛竞老师在著作中如是说。最典型的例子:观众不会对与动画中出现人类或非飞行类牛物飞翔的情节——同时也是宫崎骏导演最爱的主题之一——感到惊讶。任何人都知道这不符合物理现象,但是当你知道魔女这个族群和你共存与同一个世界中——《魔女宅急便》,当你处丁一个满是神怪的世界而你的朋友本来是一条白龙——《千与千寻》,当你抬头能望到神秘的Laputa飞岛而低头能看见万能的飞行石——《天空之城》。飞翔,此时此刻却也变得如此亲切。精灵本只是存在丁神话故事中,但当你确实收到了来自老奶奶告诉你只有小孩子才能看到的龙猫的礼物——《龙猫》,当你来到一个本来就是为各路神仙而开放的澡堂——《千与千寻》,当你救起一只来自因人类污染环境而造的水下世界的小金鱼公主《悬崖上的金鱼姬》。精灵,此时此刻却也变成你身边的挚友。并非所有的奇幻都是来自丁现实的转换或更替,并非没有真实作为基础的奇幻就是不可信的。奇幻之所以被信服与感动,更多的是由丁她遵循了新世界中同定的、一致的逻辑与规则。奇幻角色与故事的发展,只要是被该逻辑与规则贯穿始终,起到指导性的作用,那么这个奇幻世界,及其世界观便是可信的。

(3)奇幻元素作为主体服务丁情节与主题。动画的奇幻性体现在非写实的视角转换、不存在丁人类现实的角色、超越自然现象的细节设计,等等。然而是否只要加入了具有高度假定性的元素,便是一个符合奇幻性特征的合格剧本呢?以日本动画长片《穿越时空的少女》为例,一部以现今普遍的穿越题材的科幻动画。影片讲述女高中牛真琴某天偶然意识到她拥有快跑跳高便能穿越时空的能力。在她滥用超能力一次又一次解决牛活琐事困难之后,猛然发现穿越时空是有次数限制的。在友情与爱情的冲击下,真琴用她所剩的最后一次超能力做出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本片的观众无一不在影片结尾处为之动容,并非由丁其屡见不鲜的穿越题材,而是由丁在这个奇幻的背景设定下,围绕在主角真琴和朋友间的友情与爱情故事得以推进,并逐步发展引出主题。故事的发展与主题的呈现在缺失这一奇幻设定的前提下是无法成立的。因此,对丁奇幻元素在动画剧作中的运用,能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及服务丁主题是前提。

(4)奇幻创作需要融人情感。观众喜爱一部动画作品,不仅对她所创造的世界犹如身临其境,并且被其中角色的感情所打动,无论故事发牛在何时何地什么角色身上,无论观众是否接触过片中独有的世界。唯独感情,在现实牛活中真切存在丁人与人之间,是跨越年龄性别种族的。这才真正是动画影片真正的灵魂所在,令观众为之动容的精髓所在。例如,高烟勋导演的作品《岁月的童话》(《回忆的点点滴滴》)。这部动画电影不同丁上文提及的各种奇幻风格大行其道的动画作品,甚至独辟蹊径的“如流水账”般交叉并行记录主角童年与青年时期的故事,正如高烟勋导演一贯的作品风格。然而在影片结尾处的神来之笔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年青时代的主角妙子在离开家乡之际,居然“遇到”小学时代的自己和小学同学们,并且在“自己”的鼓励下免丁错过一段真挚感情。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珍藏着自己青春年少的过往,当这一奇幻而又“现实”的面面展现在大屏幕上时,又令观众如何不为之感动。提到高烟勋导演,就不能不提《邻居家的山田君》。片中除了记叙平凡的小故事,也有幻想色彩颇为浓重的段落:一家人乘坐爸爸骑着的蜗牛车在小区的街道上飞奔;乘着气球在天空翱翔,鸟瞰整个如同游乐园的城市……在本来就不经意地通过牛活细节表现美好牛活幸福的前提下,这些美好甚至壮观的奇幻景象更将这身临其境的幸福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动画剧本的创作并非为了奇幻而奇幻,表达能够让观众产牛共鸣的情感,才是动画、电影,甚至一切艺术作品亘古不变的使命。

贴近生活高于生活 篇7

一、有效控制生活资源的运用,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市场营销的观念在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心中越来越被强化, 把众多市场现象与学生生活事件结合起来, 就可以开发出用于教学的课程资源。然而并非所有生活事件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教师不对信息资源适当控制, 把实际生活中的素材不加取舍地传递给学生, 学生很有可能会把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者遭遇到的一些不正当商业行为, 误认为成功的营销案例, 把“骗术”当“技术”, 把“投机取巧”当“营销艺术”, 夸大了营销技巧的作用, 甚至混淆了是非, 认为只要能牟取暴利, 不择手段就是能力。这些不利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在营销教学过程首先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尊重社会公德。像一些营销案例, 内容非常精彩, 谋划相当巧妙, 但主人公最终却因非法经营、损公肥私而铛镗入狱。这方面的信息就不宜运用到营销教学中去。因为部分学生是非观念不够明朗, 会因谋划者构思的巧妙而对主人公产生盲目的崇拜, 却忽略国家法律法规, 可能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有意识地模仿, 导致误入歧途。其次, 在营销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诚实劳动, 回避一夜暴富、意外生财的案例。这会让部分学生鄙视脚踏实地的工作而热衷于投机取巧的伎俩, 迷醉于名利的角逐。再次, 在营销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顺就业和创业的关系。创业是就业的一条途径。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创业, 是当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倡导学生树立创业的勇气和具备冒险精神的同时, 更需要教导学生苦练专业基本功, 学会向书本学习, 向他人学习,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要提供创业成功的事例, 也要提供创业失败的信息;既要展现成功者的风采, 更需呈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只有对生活资源有效有度的加工和控制, 才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更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二、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奠定课程开发的基础

“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生所在的生活世界和教师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营销案例一般取材于知名企业已经发生的事件, 虽然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 但这些事学生自己无法去观察和感受, 对他们来说, 这些还是陌生的世界。也许从逻辑上可以理解和领会, 但根据他们个人的表象或实际生活经验无法加以想象, 对所提供材料的理解和认识只是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 当遇到具体问题, 就不知所措。为避免学生无意义的学习, 教学内容应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相联接, 即符合学生自身的需要, 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生活历程相匹配。如在《人员推销》学习中运用分组合作表演、销售情景评判等方式, 让学生感受销售人员的工作特点;在学习《营销调研与预测》时,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到商场或社区中去开展市场调查, 学生能获得劳动的喜悦……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现场观察和追踪,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事后总结和反思, 形成过程性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加工、筛选后纳入到课程资源库中去。

三、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 提升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营销教学中需要涉及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突破现有教材内容的限制, 把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到课外, 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到现实中去体验市场, 把生活的体验与营销知识、经济法知识联系起来分析, 撰写详细的书面材料, 作为课程资源的有力补充。

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课程虽然都是源于生活, 但又要高于生活。需要考虑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 需要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接受程度, 还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营销教师通过努力可以把原本具有丰富、多样关联的学生, 与生活综合在一起, 营造和展示与生活本身一致的课程形态, 从而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董洪亮主编. 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 技术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贴近生活高于生活 篇8

一、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 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 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 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一) 生活是写实油画创作的源泉

历代大师留下来的经典油画作品, 之所以被代代相传, 就是因为这些作品都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都是从生活这个母体中概括、提炼出来的, 因此生活是写实油画创作的源泉。不同时代的生活是通过题材进入油画作品的, 油画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活不是空的, 是靠题材组成的生活画面来呈现的。每个时代的油画作品, 尽管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是, 归根到底, 总是由当时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所决定的。

从写实油画创作的总体来看, 写实油画家必须将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最直接的来源, 而且是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和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写实油画达到表达和反映生活本质的初衷。

(二) 绘画展示社会的真实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 写实油画创作的真实以生活的真实为源泉, 经过油画家从生活中的感悟、提炼, 最终形成作品, 再由艺术作品本身在展厅中展出, 将作者的感受与对生活真实的描绘反馈给观众, 因此我们说绘画最终展示的是社会的真实。绘画是展示社会真实生活的, 反之, 脱离社会生活、缺乏事实根据的绘画作品, 势必会被人们耻笑, 而且会很快在生活中销声匿迹。

二、挖掘生活素材, 创作油画精品

(一) 通过生活经历挖掘素材

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作者曾经亲身参加过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他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倾注于作品之中。作品不是照相式地复原当时的情景, 而是根据自己的深切感受, 对真实的情景作了必要的强调和删繁就简, 特别是大胆地将国家领导人群集中在画面的左侧, 同时衬以一排顶天立地的大红柱子, 画面的右边集中表现了宏大的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 从而突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宏伟的气势。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 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 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借鉴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 强调色彩的单纯和强烈对比, 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红旗与蓝天、绿树相对比, 黄色的菊花与金灿灿的灯穗相呼应, 使人感到即富丽堂皇, 又热烈亲切。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 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 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 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 更高于生活!

(二) 通过对生活的热爱挖掘素材

农村劳动者的形象和他们生活的情景, 是文艺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国很多油画艺术家都曾在农村成长, 他们对自己生活过的家乡饱含情感, 并创造了一系列油画作品。现代画家罗中立, 通过对生活的体验观察, 通过内心情感的表达, 以真切的同情之心描绘人和环境。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能够看到农民内心的善良, 质朴和美, 连他们的外型在观者心目中也是很美的。他不顾世俗的偏见, 把那些长期以来被文人雅士们看不惯的又粗又黑又脏的农民描绘出来, 迫使人们去尊重和热爱这些人物, 例如他的作品“父亲”, 是他在1975年的除夕发现的题材。当时罗中立从达县回到重庆过年, 就在他家附近的厕所旁边, 守候着一位中年农民, 清晨, 罗中立就注意到他在雨雪中僵直的身体。当罗中立看到这个景象后, 心里猛烈一震, 同情, 怜悯, 感慨等一起向他袭来。这一瞬间, 罗中立的心里受到了巨大的震动, 他要为这些农民呐喊。罗中立以深沉的感情, 借超现实主义手法, 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农民形象。这位农民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 它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 更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三、挖掘生活中的油画创作素材

(一) 观察和积累

熟悉的生活不但能促使你怀着真挚的感情去画, 而且不一般的感受又会使你所绘的题材和别人拉开距离。每个人的生活环境, 所见所闻各不相同, 如果都能从自己的生活里寻找题材, 进行构思和构图, 画出来的创作肯定不一样。若某人双目失明, 未曾亲自鉴赏过某幅传世佳作, 不论听人如何描述, 都未必能真正体味这幅佳作中美的真谛!一切美好的绘画创作, 都必须依赖人对客观世界的视觉观察并深入的内心体验, 再通过丰富的联想以适当的媒介来完成, 绘画作品总是作者生活历程中种种观察和体验的可视形象的聚集。

(二) 应重视对现实生活中形式美的观察

着意形式构成的观察, 从形式的框架之中体察对象结构之美。以物喻人, 把自然界的物象拟人化。以心境和修养求得意境美的产生。每个人的生活经历, 对现实生活的观察, 存储于脑际的形式美是极其多的, 然而, 只有以画家的眼光去观察对象, 方才会产生具体的艺术形象。

(三) 对人的观察和形象素材的收集

罗中立的作品《父亲》的创作就是众多的农民形象中塑造的, 《父亲》中的一丝丝肌理, 颗颗寒珠, 甚至汗毛都毕肖的呈现于画面, 使作品具有特殊的魅力, 可见画家对人物内心和外在形象特征观察的深度。

(四) 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

面对丰富多彩的素材, 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 善于通过自己的“中心印象”去发现素材的内在“意义”, 而且这里的“意义”与自己文章的“立意”应该是和谐相通的。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完成由原始“素材”到文中“题材”的转换, 才能真正将这些零散破碎的材料引入文章并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部分。也正因为这样, 素材一旦被作者有目的地纳入文章后, 会发生原本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 会产生难以预测的重大作用。这可以说是一条素材转化的基本原则。

总之, 进行油画创作要深入生活, 捕捉生活, 表现生活, 从生活中感悟艺术, 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要高于生活, 有了发现, 自然就要有创造。我们并不需要关心画些什么, 甚至最后的画面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对艺术的思考和对艺术的表现过程。以及在于我们所体验的所传达的情绪与精神状态与传达出艺术家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观点和看法。

参考文献

[1]赵惠.我为古田会议油画创作提供素材[J].福建党史月刊, 2012年3期.

[2]余娴.论素材的收集与油画创作的关系[D].美术学:江西师范大学, 2010.

学生的品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篇9

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己生活。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课程教学,要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

1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生活的再现。

2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品德与社会》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二、到生活中去

当然,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总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的。

1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学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如我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公路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归因。我还带他们到交通主管部门与交警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了解当地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与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2淡化教育痕迹,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品德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就更要淡化教育痕迹。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这些都是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些态度和观点正是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与体验中不断丰富及完善起来的,他们感受得这样真切,因此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调动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上一篇:科技信息的特征与管理下一篇:股票收益波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