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生活(精选8篇)
农户生活 篇1
中共中央在十八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①的建设发展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农业不断发展, 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能源消费急剧增长, 由于技术、设备以及相应政策法规不完善, 目前农业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日益增大, 这对我国未来生态文明特别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严峻挑战。面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笔者实地调查了河北、湖南、新疆三个不同地区12个村庄360个农户农村能源消费, 力图探索我国农村能源消费变动的规律, 寻求既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需求, 又能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农业农村能源消费优化升级之路。
一、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和特征
调查地区既包括了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华北和华南地区, 也涵盖了经济欠发达、资源丰富、交通不便的西北地区, 表1总结了调查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及能源储量等基本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调查地区的地形涵盖了平原、丘陵、山地以及戈壁地区。从三个省资源储量看, 河北地区煤炭资源相对丰富, 水能资源匮乏, 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相对较高;湖南地区水能资源丰富, 煤炭资源匮乏, 生活能源消费相对居中;新疆属于资源大省,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非常丰富。笔者调查发现, 农户生活能源消费量远高于生产能源消费量, 其中河北省生活能源消费是生产能源的12倍以上, 新疆是2倍, 湖南是1倍多一点。2012年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是农业生产能源的5倍左右, 由于农村能源消费的大头是生活能源消费, 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农户生活能源消费。
调查农户生活能源消费主要以电能、煤炭、秸秆和液化气为主, 生产性能源主要是柴油和电能。几乎所有农户都使用两种到四种能源消费组合:其中最常见的是“电+煤+秸秆”组合, 有278户占调查样本总数的80%;第二位的是“电+煤+薪柴”组合, 有216个农户占样本总数约为62%;第三位是“电+煤+液化气”的组合, 为135户占样本总数55%。此外, 在笔者的调查中基本上没有清洁高质能源消费组合如“沼气+电”“液化气+电”或“天然气+电”。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年鉴2012》
煤炭在所有能源使用量中占有绝对优势, 所有农户都或多或少用煤炭作为取暖或烹调的主要能源。除了煤炭外, 秸秆在各种能源组合中占主要比例。调查农户的沼气使用率, 湖南农户为10%, 河北农户为7%, 新疆没有农户使用沼气。事实上, 新疆的日照时间长, 畜牧业发展较为迅速, 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沼气原料供应都很充足, 今后发展沼气潜力很大。
二、农户能源消费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㈠农户收入和财富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家庭人均财富每增加1个百分点, 农户对薪柴和秸秆等传统能源消费会降低2.5个百分点, 煤炭消费会增加1.3个百分点, 液化气消费会增加6.5个百分点, 家庭人均财富对液化气消费的贡献是煤炭的5倍。家庭人均财富的增加可以降低薪柴、秸秆等传统能源消费, 增加液化气和煤炭现代能源消费。需要说明的是从变量系数来看, 煤炭作为秸秆、薪柴到液化气之间的过渡能源, 没有薪柴和秸秆以及液化气对家庭财富变动那么敏感。
㈡能源可获得性主要针对秸秆、薪柴和液化气能源。对于秸秆, 本研究采取耕地面积作为秸秆资源可获得性的衡量指标, 农作物耕地面积越大, 复种指数越高, 则家庭获得秸秆越多;对于薪柴本研究主要用地形特征来表示, 山地越多表明农户获得薪柴能力越强;对于液化气, 本研究采用与城市距离远近作为衡量液化气资源可获得性指标, 距离城市越近, 则农户获得液化气能力越强。研究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人均耕地面积每上升1个百分点, 农户对薪柴和秸秆等传统能源消费会增加4.2个百分点, 煤炭消费会增加2.1百分点, 液化气消费会增加2.8百分点;越是山地越增加农户薪柴使用, 减少液化气使用。比较而言, 湖南农户薪柴、秸秆使用概率较高;煤的消费量受到当地煤窑资源的影响, 煤窑越多地区 (新疆) 农户煤的消费量相对较高;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距离城市距离每增加1公里, 农户对薪柴和秸秆等传统能源消费会增加3.6个百分点, 煤炭消费会增加4.1百分点, 液化气消费会减少8.8百分点, 农户液化气消费对距离城市距离变化最为敏感。离城市距离越近, 越增加农户使用液化气的概率;人均耕地面积同秸秆能源消费呈非常显著的正向关系, 表明农户家庭拥有土地面积越大, 家庭务农概率越大, 则越倾向于使用秸秆和薪柴。
㈢不同能源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薪柴和秸秆平均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 农户对薪柴和秸秆等传统能源消费会降低1.8个百分点;煤炭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 农户消费会降低1.5个百分点;液化气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 农户消费会降低2.4个百分点, 农户对液化气价格变化最为敏感。某种能源价格上升, 必然会引起农户对该种能源使用概率的下降即农户是否使用某种能源同该种能源价格呈反比, 即能源价格越高则农户使用该种能源概率越低。在所有能源中, 农户液化气消费量对价格变化最为敏感, 薪柴、秸秆次之, 煤炭第三。
㈣农户家庭特征主要包括户主受教育年限、农户家庭人口和户主年龄三个变量, 除了农户受教育程度外, 其他包括农户家庭人口和户主年龄的变量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 表明家庭能源消费受到户主教育程度影响, 但是不受农户家庭人口和户主年龄的影响。具体而言,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户主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 农户对薪柴和秸秆等传统能源消费会降低12.3百分点, 煤炭消费会增加2.5百分点, 液化气消费会增加5.3百分点, 户主受教育年限对液化气消费的贡献率是煤炭的2倍。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 农户倾向于使用更为便利的煤炭、液化气等高级能源, 而减少薪柴、秸秆等传统生物质能源的使用。
㈤地区差异主要包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地形特征、当地能源储量三个变量, 模型结果显示山区农户薪柴、秸秆消费量明显高于平原农户, 说明山区农户能源消费水平明显落后于平原地区。从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角度看, 应降低山区农户薪柴消费量, 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地区间差异较大, 农户生活能源的消费地区差异显著。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农户能源的消费结构主要从薪柴、秸秆、煤炭向液化气等高质商品能源转换;而在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的山区, 能源消费主要还是以薪柴、秸秆为主, 目前正慢慢向煤炭转化。
三、政策建议和发展前景
为提升能源消费结构, 在满足当地能源前提下, 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户收入, 此外还应引导农户能源的合理利用, 以保证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㈠加强教育, 转变农民消费观念, 提高农户环保意识研究结果显示, 教育程度是决定农户能源消费选择的重要因素, 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升级。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 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农民更加意识到提高能源效率、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有利于农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能源技术认识程度的提高以及能源技术的掌握, 这对未来在农村地区推广高效清洁能源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㈡改善交通条件, 加强农村能源供应体系设施建设根据研究结论可推理出, 农村交通状况和能源供应体系是影响农户能源消费商品化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 政府在引导农户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较为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农村能源供应体系建设, 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 使农民利用有利的条件实现能源的消费升级。农村道路建设应在行政村“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 向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延伸, 提高农村道路硬化率, 完善农村路网体系, 规范农村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标准。此外, 加强当地电网、液化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扩大能源消费途径的重要保障措施, 尤其是在一些石油、天然气比较丰富的地区, 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 保障能源的可获途径。
㈢依靠科技进步, 开发利用新能源调研发现, 薪柴、秸秆等能源消费比例虽然有所下降, 但下降比例较慢, 而且这些能源的利用仍然沿袭传统的直接燃烧的方式, 利用效率低, 急需依靠科技进步革新利用方式, 如转化成生物质能源。煤的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的主要形式, 但主要是常规的利用方式, 释放的有害气体不仅污染环境, 还会对人们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必须一方面变革传统煤炭使用方式为清洁煤炭使用方面, 一方面开发可再生能源并提高其利用率。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其中生物质能源占很大比重。我国农村可持续能源发展方向应该是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的综合利用以及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例如, 新疆没有农户使用沼气, 事实上, 新疆的日照时间长, 畜牧业发展较为迅速, 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沼气原料供应都很充足, 今后发展沼气潜力很大;另外, 新疆农村煤炭消耗量大, 应尽快推广清洁煤炭使用技术。
摘要:面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作者实地调查了河北、湖南、新疆三个不同地区12个村庄360个农户农村能源消费, 力图探索我国农村能源消费变动的规律, 寻求既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需求, 又能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农业农村能源消费优化升级之路。
关键词:能源消费,农户生活,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邱大雄, 顾树华.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规划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
[2]邓可蕴.中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3]杨世基.农村发展与能源建设-农村能源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
[4]张正敏, 邓可蕴.农村能源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农户生活 篇2
尊敬的领导、牧场的村民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政府能给我们一个这样的机会,让我代表所有接受帮扶的贫困户表达我们对你们的感谢和敬意!
中国专业农户生产与生活状况分析 篇3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民的收入、财富与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 在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决策过程中, 人们经常发现农民生产、生活与财富状况调查的资料要么缺乏, 要么不够系统和真实。鉴于此, 我们于2009年2月至4月, 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农户为调查对象, 对中国专业农户生产经营、收入与生活状况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内蒙古、河南、河北、湖北、山东、江苏等6个省或自治区, 回收有效问卷2353份。其中, 内蒙古348份, 河南147份, 河北932份, 湖北442份, 山东443份, 江苏41份。在这次调查的2353户农户中, 共有人口9849人, 劳动力5697人, 雇工总数557人, 平均每户有4.19人, 劳动力2.42人, 雇工0.24人。在对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形成本调查报告, 旨在为有关专家与决策部门提供分析研究依据, 也为计划转战农村市场的企业提供信息支撑。
二、农户种植业情况
在这次调查的2353户农户中, 平均每户拥有大田面积9.2亩, 大棚种植面积0.95亩, 果树种植面积0.66亩。各个省区在大田、大棚与果树种植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如下:
1.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每户有大田19.68亩,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土豆、西红柿、葵花、甜菜、山药、油菜等, 平均每亩收入822.12元;户均大棚面积0.54亩, 主要种植辣椒、黄瓜、西红柿、芹菜、白菜、胡萝卜、油菜、蘑菇、豆角、菠菜、香菜等, 每亩平均收入34933.33元;户均果树种植面积0.08亩, 主要种植苹果、梨、李子、杏、葡萄, 亩收入5107元。
2.河南省。平均每户有大田4.81亩,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豆类、大蒜和白菜、黄瓜等常规蔬菜, 平均每亩收入607.45元;户均大棚面积4.39亩, 主要种植辣椒、黄瓜、西红柿、芹菜、草莓, 每亩平均收入31033.71元;样本农户几乎没有种植果树。
3.河北省。平均每户有大田5.33亩,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土豆、大蒜、葡萄等, 其中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种植最为普遍, 平均每亩收入1206.68元;户均大棚面积0.66亩, 主要种植草莓、黄瓜、西红柿、辣椒、甜瓜、西瓜、豆角、甘蓝、茄子、油桃等, 每亩平均收入17937.59元;户均果树种植面积1.1亩, 主要种植梨树、苹果树、桃树、葡萄树、李树, 亩收入3148.98元。
4.湖北省。平均每户有大田13.9亩, 主要种植水稻、棉花、玉米、黄豆等, 其中水稻和棉花种植最为普遍, 平均每亩收入1219.52元;户均大棚面积0.86亩, 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莴苣、西瓜等, 每亩平均收入17213.93元;户均果树种植面积0.68亩, 主要种植梨树、桃树、柑橘、柚子、葡萄等, 亩收入1214.85元。
5.山东省。平均每户有大田6.46亩, 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等, 其中小麦种植最为普遍, 平均每亩收入1351.36元;户均大棚面积0.75亩, 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茄子、草莓等, 每亩平均收入29181.19元;户均果树种植面积0.42亩, 主要种植苹果、梨树、葡萄等, 亩收入4680元。
6.江苏省。平均每户有大田1.78亩,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 平均每亩收入1164.38元;户均大棚面积2.63亩, 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茄子、食用菌、豆角等, 每亩平均收入37666.67元;样本农户中没有从事果树种植的。
可见, 一方面, 农户平均种植规模不大, 种植业收入普遍不高;另一方面, 不同地区农户之间差别较大。例如在种植面积上, 内蒙古自治区户均大田面积是江苏省的11.06倍;在亩均收入上, 江苏省大棚种植亩均收入是湖北省的2.19倍。
三、农户养殖业情况
农户饲养畜禽种类主要有猪、牛、羊和各种家禽。在这次调查的2353户农户中, 饲养畜禽总数为97006头 (只) , 户均饲养规模为41.23头 (只) 。在填写了养殖业收入的516户农户中, 养殖业总收入为5997081元, 户均养殖业收入11622.25元。
可见, 在养殖业上, 同样表现出农户平均养殖规模不大、养殖业收入普遍不高以及不同地区农户之间差别较大的特征。例如, 山东省户均饲养规模是江苏省的44.44倍, 内蒙古自治区户均养殖业收入是江苏省的13.59倍。即使在同一省份内, 农户之间在发展养殖业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以样本量最大的河北省为例, 共有329户农户填写了饲养畜禽的种类, 其中养猪的有132户, 占填写农户的40.12%;养牛的60户, 占18.24%;养羊的71户, 占21.58%;养家禽的59户, 占17.93%;选择其他的40户, 占12.16%。饲养数量一般较少, 多数为1~15头 (只) ;有45户农户养殖在15头 (只) 以上;只有4户在100头 (只) 以上;1户达到5000头 (只) 。至于养殖收入, 共有152个农户填写了此项信息, 户均养殖业收入7396.38元, 其中最高70000元, 只有1户, 最低100元, 共有3户。
四、农户生产经营中信息与农资获取情况
1.农户生产经营信息来源。
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 技术和市场信息至关重要。这次调查对农户生产经营信息来源情况进行了询问 (来源可以多选) , 一共有2154个农户填写了相关信息, 排在第一位的是广播电视, 利用率达65.46%;其次是报纸和传单, 利用率达27.9%;再次是技术员和邻里亲朋, 利用率分别达到23.82%和22.56%。相比之下, 网络、培训讲座和手机短信目前在提供农户信息方面所起的作用还是有限的。
2.农户对主要农资价格和质量的看法。
对于化肥、农药、叶 面肥等3项生产性支出, 还询问了农户对其价格和质量是否满意, 结果表明:农户普遍对农资价格不满意, 而对其质量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价格的满意程度。综合6个省区农户对3项主要农资价格和质量的满意度分别为40.66%和61.78%。
五、农户收入及支出情况
1.农户户均收入。
实际填写收入信息的2056户农户户均纯收入33533.68元, 人均8003元, 远远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但是, 农户之间的户均纯收入水平差异较大, 收入最高值为55万元, 最低值为1000元。
2.农户主要收入来源。
这次一共有2142个农户填写了收入来源情况相关信息 (来源可以多选) , 结果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种植业, 从此途径获得收入的农户数量比例高达75.54%;其次是外出务工, 比例达49.16%;再次是养殖业, 比例达到31.89%。相比之下, 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在促进农户增收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当有限。同时也可以看出, 不同地区农户之间在收入来源方面的差异也较大。
3.农户户均主要支出。
在样本农户中, 户均支出最多的是盖房或修房, 金额高达63120元, 不过此项数据仅供参考, 因为不是年年都要盖房或修房。除此之外, 花费最多的是教育支出, 户均6562元。在主要生产支出项目中, 化肥最多, 户均1906元;其次是种子或幼苗及幼畜, 户均1160元;再次是农药和叶面肥, 分别为893元和161元。即使不计算盖房或修房, 其他几项主要支出也达到户均16183元, 其中仅4项生产性支出也达到了4120元。
六、农户拥有各种家用电器产品和农用车情况
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电视机的拥有率最高, 达到95.27%;然后依次是手机、洗衣机、冰箱、农用车、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和电脑, 其拥有率分别为88.01%、67.02%、46.47%、39.85%、28.25%、15.05%和13.2%。
农户购买的各种家用电器产品和农用车品牌大致如下:电视机品牌主要是长虹、创维、TCL、海尔、海信、康佳、夏华、松下;冰箱品牌主要是海尔、新飞、小鸭;洗衣机品牌主要是小天鹅、小鸭、海尔、澳柯玛;手机品牌主要是诺基亚、三星、海尔、联想、摩托罗拉、长虹、波导;空调品牌主要是格力、海尔、春兰、美的、海信、澳柯玛;电脑品牌主要是联想、方正或者拼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品牌主要是皇明、太阳雨、亿家能;农用车品牌主要是时风、巨力、五征、金蛙、东方红、奔马等。
至于未来的购买意愿, 很多农户表示还想购买汽车、电脑、冰箱、太阳能热水器等, 也有不少农户希望购买空调、电动车、手机、商品房等。
七、农户贷款情况
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 资金短缺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限制了专业农户的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对六个省区贷款农户数量占全部调查农户的比例、贷款用途 (用途可以多选) 以及贷款期限的分析结果表明:贷款农户的总体比例为10.32%, 也就是说只有一成农户获得贷款;有48.67%的农户使用贷款购买种子和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 34.96%的农户使用贷款购买农机具, 36.73%的农户使用贷款作其他的用途;至于贷款期限, 66.67%的农户在1年以内, 17.1%的农户在1~3年, 3年以上长期贷款农户仅16.23%。可见, 多数农户的贷款期限较短。
八、简要结论与建议
专业农户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生产与生活状况引人关注。本项研究表明:
第一, 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 一方面农户经营规模普遍不大, 收入不高;另一方面不同农户之间差别较大。同时, 农户从不同经营项目上获得的收入差异明显, 一般是从事大棚种植和养殖业的收入高于大田和果树种植项目获得的收入。
第二, 农户生产经营信息来源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广播电视, 其次是报纸和传单, 再次是技术员和邻里亲朋。相比之下, 网络、培训讲座和手机短信目前在提供农户信息方面所起的作用还很有限。
第三, 农户普遍对农资价格不满意, 而对其质量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价格的满意程度。综合农户对化肥、农药和叶面肥等3项主要农资价格和质量的满意度分别为40.66%和61.78%。
第四, 专业农户户均纯收入33533.68元, 人均8003元, 远远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然而, 农户之间的户均纯收入水平差异较大, 收入最高值为55万元, 最低值为1000元。
第五, 农户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业 (特别是规模种植和大棚种植) 和外出务工, 其次是养殖业。相比之下, 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在促进农户增收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当有限。不同地区农户之间在收入来源方面的差异较大。
第六, 除了盖房或修房支出外, 农户的教育支出很多, 户均6562元。在主要生产支出项目中, 化肥最多, 户均1906元;其次是种子或幼苗及幼畜, 户均1160元;再次是农药和叶面肥。
第七, 在家用电器方面, 农户电视机、手机和洗衣机的拥有率较高, 分别达到95.27%、88.01%和67.02%。而其他产品的拥有率明显偏低, 农村市场潜力巨大。而且, 农户购买家电产品日益看重质量与品牌。
第八, 农户获得贷款的比例很低, 只有10.32%。农户贷款主要用于购买种子和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和农机具。多数农户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
为此建议:
第一, 根据当前专业农户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发展和收入来源情况, 适度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农户收入。
第二, 采取适合专业农户特点的多种渠道和途径, 有效解决农户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农用生产资料、技术与市场信息服务问题。
第三, 在促进农业投资与贷款政策方面, 优先考虑农户购买农用生产资料及农用车等的需要, 适当增加发放农民急需的中长期贷款。
农户生活 篇4
关键词:土地转入农户,流转成本,生产成本,成本结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在整个社会中资源的配置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与此同时仍有大量的农户依靠农田来维持生存, 这就为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刘凤雏 (2006) 认为:转入方的成本包括交易费用、土地转让费和承包期内的土地租金, 要提高农村使用权流转的资源配置效率, 就应确定合理的土地流转规模并通过培育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等降低交易费用。邓大才 (2001) 认为:土地流转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是土地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标志, 但是当前最主要的就是解决土地价值和价格上的障碍。对当前土地价值和价格计算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价格核算的工具和影响价格核算的因素。王春能, 李兆能 (2008) 认为:家庭经济利益是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 但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高交易费用, 造成了流转量和流转范围难以扩大。贺振华 (2006) 的分析说明, 农户的长期投资依然少于社会最优, 并且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周期越明显, 农户投资越少。俞海 (2003) 认为:农户之间的非正式土地流转, 容易造成土地土壤的长期肥力减退, 不过对于土壤的短期肥力并无显著的影响。综上所述,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土地流转后对农户收入和土地本身的影响上, 相应缺乏对流入农户自身成本投入结构的分析。因此, 本文利用南阳师范学院学生在2008年11月对南阳市郊区的4个村农户调查数据, 详细分析土地流入农户的成本结构。之所以选择南阳市调查有两点原因:一是该市是农业大市, 是粮食主要产区;二是该市是人口大市, 劳动力转移比较频繁, 土地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调查中首先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我们抽取4个样本村, 通过咨询村委人员了解全村劳动力流动及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根据村委提供的情况, 我们在村内随机选取已经转入土地的农户, 共调查25户, 获得有效样本23户。
1 土地流转的成本分析
首先分析转入农户来的土地流转成本, 主要包括流转费用和生产成本, 其中流转费用即构成了转出农户的相应收益。接下来, 我们从流转费用和生产成本这两方面分析。
1.1 转入户流转成本
转入农户流转费用是在流转土地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 流转费用包括租金、信息费、搜寻成本等。由于农村的流转机制不完善, 农户之间的流转主要发生在本村及亲戚圈内, 所以信息费、搜寻成本等其他费用在流转过程中可以忽略, 即转入农户流转费用是租金, 下面是两个典型案例。
于先生, 年龄:40岁, 初中文化, 家中有5口人, 实际劳动力有2个;原来土地经营规模为2001㎡, 2006年转入土地面积为5336㎡, 土地流转价格三年合计为小麦150㎏/667㎡;通过双方口头商定, 主要从事种植业经营;投入的主要成本为种苗、化肥和农药;自己预计每年的总投入为200元/667㎡;每667㎡每年总收入为700元/667㎡, 于先生对流转土地的经营收益比较满意;目前于先生最关心农产品的价格和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价格;对于流转价格, 于先生认为合理价格是200~250元/667㎡;通过转入土地, 于先生认为家庭经营收入增加了, 并且不用出去打工就能挣到可观的收入。
华女士, 52岁, 初中文化, 家里5口人, 其中3个劳动力, 原有耕地3335㎡, 转入土地2668㎡, 转入价格是小麦100㎏/667㎡;租金规定是通过口头协议。从于先生和华女士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 转入农户的转入成本主要是租金, 租金的规定方式大都是口头协议, 并没有书面合同, 并且执行靠双方的信用进行, 相应产生的机会成本较小。
由表1可以看出, 流转规模除了3户1hm2以上的, 一般都在1334~5336㎡。而流转价格多在100~300元范围内, 落差相对不大。其中有两个样本农户出现0费用, 原因是这两个农户转入的是亲属的土地, 转出农户未收取租金和任何费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户在流转中一般没有明确的价格, 大部分用粮食代替, 换算后每667㎡每年流转价格大约在100~330元之间, 平均价格为192.95元/667㎡ (扣除0价格后计算) 。样本15农户流转成本较其他农户最高的原因是农户转入的土地面积最大, 为1.33hm2, 并且其流转价格为300元, 相对比较高。
1.2 转入农户生产成本
转入农户的生产费用是在流转土地上投入的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机械化成本、人工成本等。覃美英, 程启智认为:生产性成本是指农地经营中用于购买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 主要包括雇工费、种子费、农药费、化肥费用、农膜费用、畜力费用、机械作业费用、排灌费用、燃料动力费、固定资产折旧、农具购置及修理费等。
由表2可以看出, 在农户的成本结构中, 生产成本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流转成本 (租金) 所占比例, 经计算 (除去两户特殊农户, 即生产成本比例为100%) 农户平均生产成本比例为84.48%;大部分农户生产成本比例在70%~90%之间, 其中样本2农户的生产成本比例最高为98.60%, 样本7农户的生产成本比例最低为59.02%;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如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的提高;另一方面人力投入较少, 更多使用机械服务, 包括购买大型农机具, 导致成本增加, 比如收割一亩小麦需要40元, 灌溉电力费用增加, 灌溉用电费用0.5元/度。
从整体来看, 流转成本比例较小, 经计算 (除去流转成本为0的农户) 平均值为15.52%, 除去四户规模较大的农户, 平均流转价格为192.95元/667㎡, 其中最高价格330元/667㎡;这说明了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能够很好的估算流入土地经营的成本和收益, 并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确定流转价格。
在所调查的样本农户中, 经营流转来的土地的方式上跟经营自家原有土地方式基本相同, 主要是种植 (如表3) , 大部分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 有少部分种植棉花、花生、辣椒等经济作物。综合上述, 土地流转的成本与流转面积、流转价格及经营方式有关。流转面积越大, 流转成本就越高;流转价格越高, 流转成本就越高;经营的方式不同, 相应的经营成本也不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养殖业的成本要大于种植业。
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 农户对生产成本的关注要大于对粮价的关注, 有96%的农户对生产资料, 尤其是化肥、农药和种子价格的关注, 同时生产成本还包括劳动力成本、机械化成本等。有56%的农户对粮食价格表示关注。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农户对流入土地的生产成本极为关注, 只有土地的经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 农户才有积极性对流入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杨燕芳也认为:农业生产成本较高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近几年来, 尽管国家连续大幅度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 但被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所冲销, 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2 结论及相关对策建议
2.1 简要结论
流入土地的经营成本是影响农户流转决策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对土地流入农户的实地调查发现:第一, 在土地流入农户的成本结构中, 流转成本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在总经营成本中平均占17.4%, 其原因是农业经营收益随着生产资料的增加逐渐缩小, 同时流转价格也相对较低, 所以流转成本已经没有压缩空间。第二, 在总成本中, 生产成本所占比例较高, 所以, 农业经营的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业服务价格上升, 导致农业投入的增加更进一步压缩了农户从事农业经营的收益, 降低农户从事规模经营的积极性。
2.2 相关对策建议
2.2.1 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由调查所得的数据及表4可知, 被调查的农户都关注生产资料的价格, 普遍反映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较高。降低价格可降低流转生产成本, 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近年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持续走高, 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大。尤其是种植业必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致使盈利空间原本甚微的农业增产不增效。
2.2.2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 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机械化程度, 降低人工生产成本。出台土地流转配套制度, 规范土地流转规程, 重视契约管理, 从而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规范化, 降低流转交易成本。同时, 明晰流转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 解除土地流出者“失去土地”的顾虑, 规范流入者土地使用, 使土地流转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的保障和法律条文的支持。
2.2.3 为土地转入农户提供技术和信贷服务。
技术和信贷是农户从事生产经营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通过向土地流入农户提供技术和信贷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长效机制, 促进土地流转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支持, 实现土地流入农户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转变, 提高其劳动生产率, 为其规模化经营提供资本支持。通过技术和资金支持, 提高农户的边际收益和规模收益。2.2.4转变土地流入农户的经营方式。通过此次调查, 还发现农村的土地经营方式较为单一, 绝大部分土地流转后都是用于粮食种植, 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的很少, 因此收入的增加基本上都依靠粮食产量的增加, 并没有充分挖掘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 其中也有少数将土地流转后作为经济作物的生产。从经济效益上讲, 种植经济作物效益较明显, 但调查中发现, 向蔬菜, 果树等方面经营转变的较少, 这说明农民的经济意识还不强, 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土地资源的开发, 应该通过政策激励其转变经营方式。
参考文献
[1]何平:《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思考》, 《安徽农业科学》2003, 31 (1) :47_49.
[2]贺振华:《农户兼业及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一个分析框架》,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刘凤雏:《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其改进措施》,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邓大才:《农村家庭承包土地转让的价格研究》, 《改革》2001年第2期.
[5]俞海:《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持续利用》, 《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农户生活 篇5
一、相关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农户模型的研究主要以外文文献为主。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苏联经济学家A.V.Chayanov, 集中于20世纪后半期发达国家由农业化向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 此后的研究主要由西方学者以源于发展中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为主。A.V.Chayanov对市场缺失下自给自足的农户经济活动进行了分析, 论证了农户劳动力时间如何在工作与闲暇间进行分配, 提出农户不是如厂商那样在利润最大化下进行选择, 而是在消费与闲暇边际效用相等处进行选择达到经济均衡。基于A.V.Chayanov的研究, 日本经济学家Nakajima对农户经济建立了数理模型, 他研究了劳动力市场缺失下, 农户将所有产出卖到市场, 并可完全从市场获取消费品下的选择情况, 农户将基于效用最大化同时对生产及消费做出选择。Jorgenson and lau对完备市场下的农户模型进行了分析, 并以此数理模型为基础进行了实证研究。随着分析的深入, 研究者意识到完全自给自足的简单经济模式及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农户经济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因此, 学者以已有文献为基础, 对不完备市场下的农户经济选择进行了研究, 以Dwayne Benjamin为代表, 他对不完备市场下的不可分离的农户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 研究表明此情况下, 农户在内生的影子工资下达到经济均衡。国内有关农户模型研究的文献较少, 以张林秀[1]和陈和午[2]两人的研究综述为代表, 其中蔡基宏[3]应用农户模型对农地产出率与兼业程度关系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 国内相关研究未对农户模型进行深入探讨, 尤其是通过现代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将农户模型应用于相关的实证研究。
已有文献在农户数理模型的建立上不存在分歧, 即农户在约束条件下进行效用最大化选择。农户最大化效用函数U (c, l) , 约束包括生产函数F (K, La, O) , 收入约束Pcc=π+ωL及时间约束l+L=T。农户首先在利润最大化条件下进行生产, 所得利润构成农户总约束, 在此基础上农户做出最优经济选择。相关文献将此农户数理模型划分为可分离和不可分离模型。“可分离”是指在完全竞争市场下, 农户可以自由在市场中获得 (出售) 任意数量的产品及要素。因此, 农户进行生产消费选择不是同时进行, 而是先后分开的, 农户首先在利润最大化做出生产选择, 继而在收入时间约束下进行效用最大化选择, 达到经济均衡状态。“不可分离”模型是指在非完备市场下, 农户无法在市场显示的非均衡价格下达到经济均衡, 此时, 农户将同时调整价格、生产和消费以满足客观存在的非完全市场的约束条件, 直至达到均衡状态。与“可分离”相比, “不可分离”下的均衡价格是内生决定的。
市场完备与否是进行农户模型研究的关键前提。绝对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应用绝对意义上的“可分离”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结论并不可靠。因此, 各种非完备市场下的“不可分离”模型的研究是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虽然基于这一关键前提的实证研究所得结论不同甚至相反, 但已有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并未严格区分二者的差别。已有文献中, 作者通常是主观确定采用“可分离”或“不可分离”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 而未以真实数据为依据对所采用的模型类型的合理性进行统计意义上的检验。本文以完全竞争市场下农户的均衡分析为起点, 并以此为参照, 着重对非农就业机会有限及农业生产可雇佣的劳动力不足这两种情况下的均衡状态进行了讨论。
二、基本数理模型
经济分析中, 农户满足经济人基本假定, 在效用最大化下做出选择。农户效用函数U (c, l) , 其中c消费品市场是完备的, 农户可在市场上自由买进 (售出) 产品, 这一假定符合现实情况, l为闲暇水平, 效用函数随e和l递增, 并符合边际效用递减原则。生产函数F (K, La, O) 中土地、劳动力及其他要素投入在边际产出价值与价格相等处确定, 但因本文主要关注农户劳动力与产出的关系, 因此将土地和其他要素投入视为恒定。生产利润及非农就业收入构成农户收入约束, 劳动与闲暇构成农户时间约束。农业生产所需劳动来自从市场雇佣及农户自有劳动力。农户经济选择可用如下数理模型进行表述:
MaxU (c, l) (1)
约束条件:
生产函数:Y=F (K, La, O) (2)
利润函数:π=PYY-ωLα-PoO (3)
收入约束:PcC=π+ωL (4)
农业生产劳动:La=Lf+Lm (5)
农户总劳动时间:L=Lf+Lo (6)
农户总时间约束:l+Lo+Lf=l+L=T (7)
农户总约束:PcC+ωL=π+ωT (8)
在完全市场下, 农户首先在外生工资ω给定下做出利润最大化的生产选择, 由此得出总约束条件 (8) 式, 在约束条件下农户进行效用最大化选择并达到经济均衡状态。在非完备市场下, 存在有关市场的外生的非完备条件, 如非农就业机会有限情形下的就业机会, 这时, 在可观测的市场工资水平下, 农户无法达到满足非完备市场条件的均衡, 因此农户将通过调整主观工资、生产和消费水平, 在非完备市场条件下作出最优选择, 均衡状态的工资是内生决定的。
三、农户均衡状态的比较静态分析
完全竞争市场下, 农户在外生工资水平下进行生产消费选择, 当工资发生变化, 农户在变化工资下达到新的经济均衡。在非完备劳动市场下, 存在有关市场非完备程度的约束条件, 这一条件是外生给定的, 而市场上可观测的工资不再是外生的均衡工资。此时, 农户在市场的非完备约束条件下, 做出经济最优选择实现均衡, 均衡下的工资水平内生决定。当市场的非完备条件发生变化, 农户将在变化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新的经济选择。这部分应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 对农户在不同市场条件下, 经济均衡状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1.完全竞争市场情形
完全竞争市场下, 农户可自由在市场上进行任意数量的劳动交易, 农户在市场上外生工资给定的情况下做出均衡选择, 这一过程可由以下条件确定:
农户在利润最大化下进行生产选择:PYFLa=ω (9)
由此确定生产所得利润π, 农户总约束条件:PcC+ωL=π+ωT (10)
农户效用最大化满足undefined
为直观得出农户劳动及消费水平的选择, 本文直接考察由劳动和消费品表示的农户效用函数U (c, L) , 与消费品、闲暇的边际效用比, 农户劳动边际效用满足以下条件:UL (c, L) 〈0, Uundefined〈0, Uundefined<0。农户最优经济选择如下所示:
农户最大化效用函数:U (c, L) (12)
约束条件:PcC=π+ωl (13)
建立拉式函数L=U (c, L) +λ (π+ωT-PcC) (14)
约束条件下农效用最大化一阶条件:
undefined
若市场工资水平ω变化, 通过 (15) 三式两边对ω求导可得:
undefined
上式左端系数矩阵为拉式函数L的加边海塞阵undefined。
undefined
上式可分解为第一项替代效应及第二项收入效应。由于加边海塞阵行列式大于零, 则收入效应<0, 替代效应>0。因农户效用函数中闲暇品的特殊性, (17) 式表示的替代效应>0, 但收入效应符号取决于 (L-La) 的符号, 因此, 农户劳动随工资变化的总效应如下:
(L-La) <0或 (L-La) >0。但替代效应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时, undefined。 (L-La) >0, 但替代效应绝对值小于收入效应时, undefined, 且undefined符号不定。
由于闲暇作为正常品, 当工资水平提高, 闲暇消费将减少是符合常理的, 因此本文考察undefined, 且undefined的情形。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农户在市场中可自由提供 (雇佣) 任意数量的劳动。图1表示农户在工资为ω1和ω2两种水平下的均衡状态, ω1<ω2, 在ω1下, 农户的均衡状态由点a、b所示, 农户向市场上净出售b1a1水平的劳动。当市场工资提高至ω2水平时, 农户达到新的均衡状态, 由点c、d表示, 农户向市场净出售d1c1水平的劳动, 达到新的均衡后, 农户消费及效用水平将提高。
2.非农就业机会有限情形
完全竞争市场情形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但对其进行的均衡分析为现实不完备市场下的理论模型提供了基本研究框架。完全竞争市场下, 农户以工资为外生变量进行经济选择达到均衡。但在现实市场不完备条件下, 农户以不完备条件为外生变量进行选择达到均衡, 均衡时的工资水平由内生决定。在经济体由农业向工业化过渡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这一过程, 农户通常面临外出非农就业机会有限的非完全市场条件。因此, 农户将在“非农就业机会有限”为外生的非完备条件下做出最优经济选择, 实现经济均衡。如图1所示, 在市场显示的非均衡工资下, 农户愿意向市场净出售d1c1水平的劳动, 但“非农就业机会有限”这一外生条件使得农户只能从市场上净获b1a1水平的就业机会, 因此农户在ω2下无法实现均衡。农户将通过降低影子工资水平, 使得经济选择满足外生的不完备条件, 最终在a、b点达到均衡, 此时农户向市场净出售b1a1水平的劳动, 农户消费及效用水平降低。
3.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情形
农业生产季节性特征明显, 农忙时节农户生产所需劳动力不足是现实中另一种常见的情形。农户在市场显示的非均衡工资水平可雇佣的劳动不足。如图2d、c点所示, 在显示的工资下农户需要从市场净雇佣d1c1水平的劳动, 但市场外生条件为可净雇佣b1a1水平的劳动。因此农户将提高影子工资水平而满足外生非完备条件, 由此实现最优经济选择, 农户最终将在a、b点达到经济均衡, 此时, 农户从市场净雇佣b1a1水平的劳动, 农户消费及效用水平将提高。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见, 确定外部市场情况是进行农户均衡分析的关键。不同市场条件下, 农户所达到的经济均衡存在很大差异。完全竞争市场下, 农户将市场上可观测的工资水平作为外生条件, 并以此做出最优经济抉择。但在非完备市场下, 市场上显示的是非经济均衡下的工资, 农户以此做出经济选择无法实现均衡, 事实上, 市场非完备程度将作为农户进行经济选择的外生条件, 农户由此达到均衡状态, 均衡工资水平是内生决定的。
在应用农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中, 清晰界定市场情况, 确定不同市场下的外生条件, 是获得可靠结论的基本前提。若现实数据是由非完备市场环境中获得的, 却应用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农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将所观察到的工资作为外生变量进行各个参数的估计。但事实上农户在外生的非完备市场条件下做出均衡选择, 均衡工资是内生决定的。显然该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不同市场条件的确定也是得出正确政策建议的前提。比如, 政策目标是实现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通过提高工资水平可实现这一目的, 但在非农就业机会有限情形下, 提高工资会使得农户距经济均衡状态更远, 农户实际上通过影子工资达到 “就业机会有限”这一约束下的均衡, 此时, 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才是实现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这一目标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林秀.农户经济学基本理论概述[J].农业技术经济, 1996, (03) .
(2) 陈和午.农户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文献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 2004, (03) .
农户生活 篇6
在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 党和国家明确提出, 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从此以后, 加快发展我国农业保险成为新时期“三农”政策措施的重心之一, 其中主要包含了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优惠补贴、不断扩大农业保险优惠补贴的险种、扩大农业保险的区域覆盖范围以及加大保费优惠补贴力度等。伴随着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展开, 我国农业保险得到了迅速恢复和高速发展, 2004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为4亿元, 而2007年以来, 我国农业保险五年累计保费收入超过600亿元, 年均增速达到85%。2011年, 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73.8亿元, 同比增长28.1%, 为农业提供风险保障6523亿元。新时期农业保险的突破性发展, 是在遵循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下实现的。虽然实行自愿原则, 也有政策投入, 但是农户本身的需求状况对农业保险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 笔者于2012年7月至9月, 在山西省运城市孙吉镇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 实发问卷350份, 获得有效问卷323份, 通过使用计量经济模型和SPSS统计软件等工具, 借以分析和研究当地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
二、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因素描述性分析
(一) 农户对农业保险了解较少, 需求意愿脆弱
山西省农业保险开办的由来已久, 自1984年中国人民保险山西分公司以五台县为试点开办了养殖业农业保险以来, 运城市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积也在持续扩大。2012年8月28日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山西省保险行业协会运城办事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保险发展意见的通知 (《山西省保险行业协会运城办事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保险发展意见》) 更有力的推动了运城市农业保险的发展。
从表1可以看出, 在被调查的323个农户中, 有76个农户对农业保险一无所知, 占比为23.5%, 有145个农户通过电视等其他渠道听说过农业保险, 占比为44.9%, 有100个农户了解或接受过关于农业保险的宣传资料, 占比为31%, 仅有2个农户对农业保险非常熟悉。据了解, 这两个农户是保险营销员, 曾在保险公司接受专业培训, 占比为1.6%。可见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甚少, 迫切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对农业保险了解不足, 就会导致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不足, 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为当地村干部的上门宣传以及参加保险公司的产品介绍会而改变原来的购买决策时, 有20个农户改变购买决策, 共有55个农户愿意购买农艺保险, 占比为17%, 对于暂时不需要购买的农户从未接受宣传的68户降为59户, 占比为18.3%, 而便宜可以购买变化不大, 从220户变为209户, 占比为64.7%。可见, 政府和保险公司的宣传, 可以提高农户购买意愿, 但价格依然是农户做出决策的第一考虑因素。
(二) 农户对虫灾害、旱涝灾害等部分险种需求较大
运城市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油、苹果、蔬菜生产基地,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以种植业险种为例, 目前运城地区有小麦收获期火灾险, 以及2010年试点的小麦、玉米种植业保险, 保险责任范围为:在保险期内由于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冻灾直接造成保险作物损失的, 按约定进行赔偿。从调查情况来看, 农户对旱涝险种、虫害险种的需求偏好较大, 在被调查的323个户中, 虫害险、干旱险、和洪涝险分别有132户、156户和102户, 比例为40.9%、48.3%和31.6%。而对于已经开办的火灾险仅有3个农户选择, 占比为0.9%, 调查还发现, 现有的农业保险 (例如雹灾、火灾) 由于发生概率和发生面积较小, 农户反应冷淡。表3表明, 旱涝灾害和虫灾害险种是农户真正的需要保障。
表注:由于每个农户可以选择多种险种, 所以8个分项之和可能大于100%。
(三) 对专业化、规范化和综合化的保险需求较大
调查结果表明, 被调查的323个农户中, 有276个农户愿意接受专业化的农业保险业务员进行产品介绍。调查发现, 从事农业保险的业务员一般一个人服务好几个村镇, 由于平时业务量少, 自身素质和农业知识不全面, 在推广农业保险时积极性不够, 产品介绍时缺少信服力;有193个农户希望由村干部牵头, 组织保险公司一起来举行农业保险宣讲会;有302个农户希望丰富保险险种、开办干旱保险, 同时愿意将农业保险、车辆险、人身意外保险、家庭财产责任险等结合起来一并投保并优惠的保险方式。有316个农户愿意接受以农业合作组织或农业科研机构+农户+保险公司组合的模式提供保险服务。
(四) 政府财政优惠和相关法律支持
从农业保险的性质来看, 它具有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等特征, 而商业保险公司的逐利性质决定了其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设定必然较高。一般看来, 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很有限, 因此在面对高额保费时, 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只能望而生畏, 心有余而力不足。以玉米保险为例, 运城市的农户承担保费费率为15%, 而河北省费率为7%, 吉林省和内蒙古为10%, 黑龙江省为10.35%, 宁夏为5%, 山东则为2%, 虽然各省费率不一的原因有保险责任和实际风险状况的地区差异, 但更多是与当地财政优惠补贴息息相关。
到目前为止, 运城市关于农业保险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建设依然处于空白状态, 没有出台过关于农业保险市场和运作规范的法律法规, 这样就无法保证农业保险的正常运作, 也不能解决经常发生在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的问题, 更无法保障投保人的权益。
三、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因素计量分析
(一) 理论分析框架
假设每个农户都是经济人, 那么实现效用最大化是其消费的最大目的。根据等边际效用原则:一个理性的人在有限的收入约束下, 只有当他使用自己花费在各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元钱的支出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时, 他就实现了效用最大化。用公式表示为MU1/P1=MU2/P2=MU3/P3=…MUn/Pn。因此, 只有在农户对农业保险产品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与用于其他消费品的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 农户才能实现消费总效用最大化, 即:MUa/Pa=MUb/Pb (MUa和MUb分别表示农户对农业保险产品和其他消费产品的边际效用;Pa和Pb分别表示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产品和其他消费产品的支付价格) 。短时期内看来, 其他消费品的价格和边际效用对于农户而言基本保持不变, 即MUa/Pa不变, 而同时农业保险产品的价格 (费率) Pa较高的情况下, 农户要实现以上效用最大化, 只能提高农业保险产品的边际效用。
此外, 从经验认识角度分析, 农户的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量、等都与其购买农业保险意愿呈负相关, 户主年纪越轻, 受教育程度越高, 越能够接受农业保险这种新事物来规避风险;家人人口数量越多, 越容易分散农业风险, 对农业保险意愿相对较小;而农户2011年总收入和农业收入、往年农作物遭受灾害的情况、银行贷款情况、承保土地的多寡等都与农业保险需求意愿呈正相关, 农户在2011年纯收入和纯农业收入越多, 特别是农业收入占比越大, 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意愿和支付能力越强烈;农户往年农作物遭受的灾害较少, 对灾害风险的意识就会减弱, 存在侥幸心理, 对农业保险需求效用较低;存在银行贷款的农户家庭, 一方面面临向银行或农村信用社还款的压力, 另一方面面临扩大农业生产带来的更大风险。因此, 理性选择规避风险途径就成为农户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而农业保险是重要的分担风险工具之一, 那么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意愿较大;农户承保的土地越多, 遭受灾害的风险就越大, 越需要购买农业保险。
以上理论分析和经验认识是分析问题的基础。
(二) 变量和模型
需求因素的模型设定上通常可选择逻辑生长曲线函数和正态分布函数两种形式, 对应模型分别是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 而Logit模型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 能够克服线性方程受统计假设约束的局限性, 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范围。因此, 本文选用Log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以2011年农户对购买农业保险意愿的自然对数为被解释变量 (Yi) , 以户主年龄 (X1) 、家庭人数 (X2) 、2011年纯收入 (X3) 、2011年农业纯农业收入 (X4) 、2011年家庭贷款情况 (X5) 、承保土地数量 (X6) 和近三年遭受灾害情况 (X7) 等为解释变量。
根据Logit计量经济模型的定义, 有:
其中, Zi=β1+β2Xi, Yi表示农户投保意愿, Yi=1表示“愿意”, Yi=0表示“不愿意”, Xi表示各影响因素。则有
这就是上文所指的机会比率, 即为农户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和不愿意购买的概率之比。其中, pi为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概率, 1-pi为农户未购买农业保险的概率。
对 (2) 式两边同时取对数, 得到最终的线性回归模型:
即为X的线性函数, X1、X2…Xn为解释变量, α0为常数项, β1、β2…βn为待估系数。
(三) 变量选取与赋值
变量选取与赋值详见表4。
(四) 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采用Backward:LR向前筛选变量方法。结果显示, 只有2011年纯农业收入和2011年家庭贷款两个变量进入回归 (结果见表5) 。此外, 表6显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高, 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但方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理想, -2对数的似然值过大, 而Cox和SnellR2及Nagelkerke R2值偏小, 但方程通过H-L拟合优度检验。
表注:76.312为方程-2的对数似然值, Cox和SnellR2为0.068, Nagelkerke R2为0.0212, H-L拟合优度检验的显著水平为0.489。
(五) 结论
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是2011年纯农业收入和2011年家庭贷款情况。这说明:一是2011年纯农业收入越高的农户, 对分散农业风险的需求意愿越大, 越愿意接受农业保险这种分散风险工具;二是2011年的家庭贷款越多, 其农业生产压力越大, 对规避风险的意愿越强烈, 对农业保险需求也越强, 但如果在购买农业保险时政府的补贴不足, 那么其需求很难转化成有效需求。
四、建议和措施
(一) 提高农户保险意识
基层政府相关部门应广泛宣传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保险方式和政策措施, 增强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 采取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保险知识, 讲解保险合同、赔偿标准、责任范围, 特别是以往发生的农业保险的典型赔案, 让广大农民真正感受到保险是花小钱、保大安的最科学、最有效的风险规避方式, 使保险深入人心。
(二) 提高农户收入, 提高参保能力
从农民的收入结构入手, 稳定生产性收入;增加劳动服务性收入,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而增加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政府提高各项补贴的水平和覆盖范围。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强农民投保支付能力。以此推动农业保险业的发展。
(三) 合理设计农业保险品种, 确定合理保费水平
农业风险存在很大的地域特征, 因此在农业保险的产品设计上, 要根据当地农林牧副渔各自的具体特征, 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保单, 让农户有所选择, 以此吸引农户积极参与农业保险。同时, 针对不同的保障需求设计分层级的保险产品, 并设定相应的保费水平。以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需要。
(四) 加大补贴力度, 完善法律保护
从政策支持角度, 提高农户农业保险需求水平。一是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当前, 国家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过程中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补贴, 业务发展非常迅猛, 效果非常明显。目前可以采取政府扶持与农民投保相结合的方式, 由低保费、适度保障起步, 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分散风险, 减轻受灾损失, 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 要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就需要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 其中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对投保人提供保费补贴。二是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政策, 2012年11月12日《农业保险条例》的颁布, 填补我国有关农业保险方面的专门法的空白, 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健康告诉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同时希望各级政府部门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参考《农业保险条例》出台本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切实保障农业保险各个主体的权利, 特别是加强对投保农户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庹国柱.中国农业保险制度与农村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贵全.山西省农业保险发展的策略与途径[J].山西财经大学报, 2009, (2) :34-35.
[3]金麟根, 杨云聪, 张聪.我国农业保险问题及对策探讨[J]广西农业科学, 2010, (1) :12-14.
[4]山西省保监局.山西省农业保险调研报告[R].黄河新闻网, 2009.
农户生活 篇7
新疆的农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新疆的荒漠绿洲生态环境较为恶劣, 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天山北坡经济带地处天山北麓, 具有绿洲农牧业地带的典型特征, 农业地位在全疆社会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农业产值约占自治区农业产值的40%以上。频年冬春季北坡经济带接连的暴雪、低温、大风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给该区的农民生活带来困境, 农业保险是把因为天气灾害或不测事件的发生所造成的农业财产损失转嫁给保险人, 从而实现化解风险、减小损失的风险转移方式, 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稳定性的制度安排, 投保人支付一定数额的保费后, 保险人理当根据协议约定, 向投保人支付赔偿、承担保险责任。是一种经济补偿过程。农业保险的发展也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2004年到2014年,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 2013年3月1日《农业保险条例》的出台, 将农业保险定位于有国家补贴的商业保险, 给以财政补贴。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满意情况是农业保险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依据, 是未来转化为让农民满意的成果, 通过研究调查可以反映出当地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情况及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中的基本问题及发展困境, 因此, 探寻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无论是对政策的受益者农户还是政策的制定者政府来说,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天山北坡经济带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2007年中央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试点政策, 天山北坡经济带农业保险发展状况良好, 截止2014年底实现保费收入192839.34万元, 同比增长27.92%;赔款支出合计179492.28万元, 同比增长68.11%;赔付率达到93.08%, 同比增长31.42%。作为政策性保险试点的两个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塔城地区, 据统计, 截至2014年底, 塔城地区承保种植业农作物达300.31万亩, 保费收入19871.91万元, 赔款支出24016.00万元, 赔付率120.85%。昌吉市参加种植业保险的农户共有3679户, 承保各类农作物面积达96.98万亩, 保费51716.72万元, 赔款总额35171.50万元, 赔付率68.01%。
天山北坡经济带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2012年, 在玛纳斯、吉木乃、察布查尔三县开展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2013年初, 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赔付兑现大会在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召开, 保险公司为吉木乃县240户受灾牧民发放了61.78万元赔款, 计划在2012年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畜牧业政策性保险的实施, 2013年将试点县扩大到10个。2013年, 乌鲁木齐、吐鲁番、阿勒泰、哈密等地分别实行了设施农业保险试点, 参保各类温室及大棚作物3.31万亩。截至2014年底, 实现了全疆80%以上的乡镇有农业保险的服务网点, 并建立村级保险服务点, 基本形成了全面覆盖、清晰管理、规范运行、服务到位的“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一号文件”中提及, 增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 新疆昌吉地区应运而生推出“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 解决了农户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 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保险, 使更多农户得到了实惠。
三、天山北坡经济带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满意度调研概况
(一) 样本概述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调研地区包括: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农八师团场, 在每个县或市随机抽样1个乡镇或团场, 调查过程中, 一部分问卷通过随机选择参保客户, 在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带领下进行调查, 还有一部分问卷到各村对当地农户进行随机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98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9%。
(二) 样本特征
根据调查发现:农户的户主年龄主要在30~50岁之间;民族分布主要是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维族, 汉族人口最多;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文化程度基本都在初中及小学, 农户文化程度不高;种植面积多在100亩以下, 农户种植面积10亩以下占比达到21.7%;农户家庭人均收入大多在2万元以下;农户种植面积大的收入就越高, 可以体现出天山北坡经济带农户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收入, 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小麦、玉米、葡萄、番茄等农作物业。
四、农户农业保险满意度评价研究
(一) 农户满意度情况统计
本部分利用描述统计学的分析方法, 从农户自身具体特征上分析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满意程度。采用李克特 (Likert) 量表的五级测量态度作为评价标准, 即使用“1、2、3、4、5”五个数字表示级别的高低, 即满意程度分为“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五个级别, 分别赋值为1、2、3、4、5 (见表6) 。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结果整理得出。
调查结果显示:根据满意度调查数据, 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满意度, 很不满意人数25人, 占比12.6%;不满意人数55人, 占比27.8%;对满意度持模糊态度人数74人, 占比37.4%;满意人数28人, 占比14.1%;很满意人数16人, 占比8%。通过计算农户整体满意度为55.45%, 折合等级制满意度为2.77, 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满意度为中等偏下, 农户满意度水平并不理想, 实施绩效不荣乐观, 不能够满足农户需求。
(二) 满意度结果分析
结果表明:在农户自身特征方面, 民族、文化程度、收入情况、种植面积大小是农业保险满意度的影响较为明显, 维吾尔族、收入高、种植面积大、文化程度高的农户对农业保险满意度较高,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农户满意度高于其他民族, 北坡经济带维吾尔族农户相对较少, 维吾尔族农户大部分居住在农村, 农村是国家政策改善基层民生, 所以维吾尔族农户更能体会到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调查农户的教育程度分布情况大致相同, 多为初中文化水平, 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比例大一些, 对农业保险的工作内容、作用更为了解和认可, 愿意配合政府和保险工作人员, 对农业保险政策更加满意;农户种植面积越大, 收入情况就越好, 收入越高的农户购买保险的能力和欲望越高, 对农业保险政策越满意;在年龄和性别上对满意度也有差异, 年龄越大, 种植经验越丰富, 农业收入情况越稳定, 对农业保险政策满意度越高, 男性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和投保决策性高于女性, 男性满意者占比24%, 女性占比18%, 男性高于女性;自然灾害对家庭影响程度越小的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满意度越高, 灾害影响程度大的家庭对家庭收入造成影响, 农户对保险满意度低, 可能是对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不满。
五、结论与启示
(一) 结论
本文通过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乡镇及团场进行抽样调查, 对数据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农户满意度进行静态分析, 从农户作为对农业保险政策满意度的评价主体来看, 自身特征是影响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满意度的直接原因, 对满意度的影响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重, 从农户角度出发, 提出相应的农业保险方案, 提高农户满意度是稳定新疆农业生产,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为农业保险业务的顺利开展和保险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更好地指导并运用于实践工作。
(二) 启示
1. 加强基层沟通与宣传, 做到农业保险的精耕细作。
我们要在现实工作中, 找准发力点, 按规范实施管理, 坚持办事标准, 将有关要点落实到农业保险工作的每个流程环节中。宣传方面, 保险公司可以利用新传媒方式, 例如进村入户授课、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 农户接受保险的意愿增强, 满意度提高。承保方面, 保险公司为投保农户建立分户投保信息并给予投保清单, 做到承保到户。核保控制方面, 保险公司要严格审核投保人、被保险人在承保业务单证上签字或盖印项目。财务管控方面, 保险公司对农户自缴保费进行确认后, 通过业务系统打印保险单和保险凭证, 利用创新信息技术将电子凭证交给被保险人。理赔管控方面, 接到报案后24小时内进行现场查勘, 对合同约定和查看结果进行不少于3天的公示, 取得被保险人认可后10日内给与赔付。
2.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满足现代化农业主体需求。
农业、保监、财政等部门成立协商共管轨制, 将各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充分体现出来, 推动农业保险向“需求导向”转变, 加大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对新疆特色农产品的保险覆盖面和补贴优惠力度并给予适当奖补, 保证全部物化成本的覆盖。考虑农民生产成本高的实际情况, 采取配套险种的模式, 加快建立覆盖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险产品。探索推广“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生产保险”等各种合作模式, 创新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合作机制, 提高农户信贷需求满足率。开拓产量保险、价格保险等产品市场, 将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在部分地区开发探路, 渐渐覆盖全部规模。
3. 适度强制投保, 提高农户参与率。
坚持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相结合, 对少数几种农牧产品如水稻、小麦、大豆、玉米、棉花及牛, 羊, 猪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实行法定保险, 提高农业保险的参与率和效率, 其他产品的生产实行自愿保险。对农业保险经营方面的范围、原则、监管等加以法律明确, 以合同形式明确政府、农户、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中的责任义务, 解除农户参保后顾之忧。注重农民问题,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对农户素质进行提升, 展开对农户农业种植、农田管理、灾害预防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农户对农业风险和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 防范农业灾害发生对农民家庭产生的不利影响;更应该提高少数民族关注度, 对于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少数民族农户, 加强教育水平和基本设施建设, 稳定新疆社会发展。
4. 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
天山北坡经济带是干旱绿洲经济区, 水资源短缺, 自身生态环境较脆弱, 抵御沙漠化威胁, 坚持植树造林,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趋时避害, 辨土施肥, 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长期过量使用,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利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工业发展优势, 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实施农村“三产融合”, “竞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从单一的产业化经营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民生活环境健康的良性循环。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领导, 优化资源配置, 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将土地分布零星、管理水平差的农田集中交于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户进行生产管理, 不愿种植和种植管理技术较差的农户得到应有的租金收入,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 降低生产风险, 实行订单农业, 大规模集中种植管理, 根据农产品市场需求反映指导农户生产, 增加农民收入。
摘要:本文选择以农户自身特征对农业保险满意度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 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农户实地调研, 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对农户农业保险满意度评价分析, 结果显示:少数民族、男性、文化程度高、种植面积大、收入水平高、灾害对家庭影响程度小的农户满意度较高, 最后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户,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大双, 邓燕, 王浩, 梁金明, 陈健康, 陈小昆, 新疆居民对援疆工作满意度调查——基于裕民县的调查资料[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2, 03:74-80.
[2]周美琴, 宁松, 聂文东, 赵智国, 史培军, 基于农户视角的政策性种植业保险调研报告——以湖南省566户调查数据为例[J].灾害学, 2012, 04:103-106+113.
[3]宁满秀, 苗齐, 邢鹂, 钟甫宁.农户对农业保险支付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06:43-51.
[4]西爱琴, 邹贤奇, 农户对农业保险支付意愿及受偿意愿的实证分析——以四川能繁母猪保险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2, 04:626-632.
农户生活 篇8
关键词:农户,市场预判能力,蛋鸡养殖
一、问题提出
加入WTO以来,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和逐步开放的农产品贸易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结构调整,同时诸多因素变化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频度和幅度。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多地出现农产品滞销及价格“过山车”现象,这对农户的收益势必造成重大影响。农产品市场变化复杂性的特点,促使农户积极参与农产品市场活动,应对各种不确定的变化。农户市场行为是以农户为主体围绕农产品市场进行的生产、经营、投资、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农户行为的独立化程度、农户市场建制和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研究农户市场行为对探讨农户收益、产业稳定及政策制定有重要意义,也是农产品市场与政策的重要研究内容,学者对国内农户市场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户参与市场行为主要在生产层面,农户资源禀赋程度决定其是否参与市场行为。〔1〕〔2〕二是从成本角度分析农户参与市场行为,交易成本是影响农户农产品销售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并从信息、谈判、执行成本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固定交易成本与可变交易成本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农户市场化行为,固定交易成本决定农户是否进入市场,可变交易成本决定农户的市场参与程度;〔3~5〕农户不仅通过自身参与市场行为,而且还通过农民合作社等其他经济组织参与市场,这样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户收益。〔6〕
上述相关文献仅从要素禀赋和交易成本等角度分析农户参与市场行为,为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农户市场行为提供一定借鉴;参与市场行为的主体是农户,其自身能力将影响其是否愿意参与市场行为,而农户市场预判能力是影响农户参与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市场预判能力不完全等同于市场预判,市场预判的实质就是农户对于农产品未来价格走势的主观判断,不少学者基于经济专家角度利用已有的历史价格数据借助相关计量模型软件进行模拟预测;〔7〕市场预判能力更侧重于强调价格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吻合度,然而,由于农户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对农产品市场预判能力有限,对农产品市场的预判多基于个人经验。提升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对指导农户生产决策、增加农户收益等具有重要意义;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如何,哪些因素制约农户市场预判能力是文章探讨的关键所在。文章从微观农户角度,利用8省1047个农户的调研数据,构建实证模型,就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介绍与变量设定
1. 模型介绍
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为Logit模型,被解释变量为二分类变量,假定它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一般采用最大似然法估算模型的参数值。将被解释变量的参数值β进行指数转换之后得到Exp(β),它表示被解释变量的单位变化所引起的解释变量发生比的变化幅度,被称为发生比率。Exp(β)大于1意味着被解释变量增加,解释变量发生的概率增加;Exp(β)小于1意味着被解释变量增加,解释变量发生的概率减小。如式(1)所示:
式(1)中yi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强弱,若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强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强弱主要通过农户对农产品价格预测与实际价格的吻合度加以反映,若两者吻合度在50%以上,则认为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强,否则认为其市场预判能力较弱;模型中的pi是被调查农户具有市场预判能力的概率;βj为各对应自变量的回归系数,表示影响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强弱的因素;ε为随机干扰项。
2. 变量设定及预期作用方向
(1)个人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作为衡量农户个人特征的主要变量,也是影响农户自身素质的主要变量,一般来说男性、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高将有助于提升农户市场预判能力。
(2)从业经验。选取务工经历、养殖经历和养殖年限等作为衡量从业经验的主要变量。外出务工经历丰富人生阅历,增长社会见识,开阔思维视野,具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可能更强;养殖经历强调养殖过程中是否中断或转业,中断或转业的养殖户市场预判能力较弱;养殖年限显示养殖户的养殖经验积累,农户养殖年限越长,养殖经验越丰富,其市场预判能力就越准确。
(3)生产特征。选取蛋鸡存栏、生产决策方式、养殖合同、养殖资金等作为衡量生产特征的主要变量。蛋鸡存栏表示养殖户的养殖规模,养殖规模越大,农户越关注市场变化;生产决策方式表示在生产过程中,农户如何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决策,主要区分为与家庭成员内部协商或其他方式(同行协商、咨询专家畜牧部门等),与家庭成员商量的农户,对市场预判能力可能会减弱;养殖合同是保障农户收入的有效手段,但可能使养殖户对市场的关注度下降,相对来说,签订养殖合同的农户市场预判能力低;养殖资金主要区分为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借贷资金越大意味着养殖风险高,促使养殖户更加关注农产品市场动态,有利于提高农户市场预判能力。
(4)销售特征。选取信息渠道、竞争关系和销售难易程度作为衡量销售特征的主要变量。信息渠道表示养殖户获得信息渠道是否单一,养殖户仅具有单一的信息渠道,不利于准确地获取信息,这可能降低其预判能力;同行竞争关系主要表示为邻居之间是否具有竞争行为,若是养殖户认为邻居之间具有竞争行为,可能会影响相关信息在邻居之间传播,降低农户市场预判能力;销售难易程度表示农户出售农产品的难易程度,农产品销售越容易,表明市场需求越旺盛,未来价格走势更加难以捉摸,其对农户市场预判能力的影响不确定。
(5)培训特征。选取政府培训、企业培训及培训次数等作为衡量培训效果的主要变量。整体来说培训能增加农户对鸡蛋生产、销售和市场信息的了解,有助于农户积累市场预判知识,能够提升农户市场预判能力。政府培训多为畜牧兽医部门组织的培训,企业培训多为兽药、饲料和鸡苗场组织的培训,两种培训的目的不同,尽管政府培训强调生产技术的培训,但更多是农户如何规避市场风险的培训,企业培训的目的则在于推销产品,因而,两者培训对农户市场预判能力的影响不相同,政府培训可能产生正向作用,企业培训的作用可能并不明显。培训次数越多可能能够提高农户的市场预判能力。
(6)区域特征。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信息交流手段存在差异,必然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存在差异,以西部地区为参照,选取“东部”和“中部”作为衡量区域特征的变量,控制区域特征对农户市场预判能力的影响。一般认为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交通、信息便利及经商的客观环境等优越条件,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将高于西部地区。
3. 数据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蛋鸡课题调研组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对蛋鸡主产省养殖户的调研,此次调研共涉及8省20地级市、33县(区、市),样本选取兼顾蛋鸡主产省的主要养殖区域,共收集调研问卷1165份,有效问卷1047份,有效率为89.9%,其中东部地区389份问卷(37.15%),中部地区417份问卷(39.83%),西部地区241份问卷(23.02%),样本选取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整体来看,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并不高,表现为农户对鸡蛋市场价格预测与实际价格的吻合度并不高。数据显示,鸡蛋市场预测与实际价格吻合度在50%及以下的农户为471户,占样本总量的44.99%;吻合度在51%~70%的农户为382户,占样本总量的36.49%;吻合度在70%以上的农户为194户,占样本总量的18.53%。
从养殖户个人特征来看,蛋鸡养殖户年龄偏大,多为45岁以上,文化程度多为初中以上。从从业经验来看,约有39.80%的养殖户具有外出务工经历,养殖户的养殖年限相对较长,平均养殖年限为11年左右;仅有21.90%的养殖户中断或转产蛋鸡养殖,大多养殖户持续养殖蛋鸡。从生产特征来看,蛋鸡养殖户的养殖规模相对较大,基本达到中等规模以上水平;养殖户的生产决策方式多是与家庭成员进行协商,仅有21.60%的养殖户与同行或畜牧专家商议;约有44.20%的养殖户存在借贷现象,有76.70%的养殖户与企业、商贩等签订养殖合同。从销售特征来看,养殖户获得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养殖户之间的竞争并不明显,鸡蛋销售较为容易。从培训特征来看,参加过政府培训的养殖户占样本总量的比重高于企业培训,养殖户培训次数并不高,年均2次左右。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如表2所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文章通过构建二元Logit模型就农户市场预判能力进行分析,模型整体效果相对较好,概率水平基本维持在0.001附近,模型对实际情况的解释具有说服力。从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来看,多数解释变量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个人特征对农户市场预判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性别和年龄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原因在于调研过程中性别样本分布关系,调查农户多为男性;养殖户年龄变化程度并不明显,从事蛋鸡养殖的农户以45岁以上的居多,年龄越大,其对农产品市场的预判能力并不强,原因是年龄大的养殖户养殖经验较为丰富,但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并不强。文化程度对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影响为正,即文化程度越高,对农户市场预判能力越强,文化程度越高的养殖户,越容易接受较多的外界信息,对于市场信息掌握和分析能力相对较强。
除务工经历外,从业经验对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影响显著。养殖经历和养殖年限分别通过5%和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长期坚持养殖,未曾中断或转产的农户以及养殖年限较长的农户市场预判能力明显较强,养殖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农户增强市场预判能力。务工经历并未像预期产生正向作用,可能是非农行业的务工经历反而让农户轻视预判能力的培养。
除生产决策外,生产特征变量对农户市场预判能力的影响显著。资金来源中是否有借贷对农户市场预判能力的影响为正,借贷意味着风险水平的提高,农户有借贷,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关注度将增加,有助于增强市场预判能力;养殖或经销合同是农户收益的重要的保障,不少农户和饲料、兽药等厂家及鸡蛋收购商签订了养殖或经销合同,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户收益,却让农户放松了对农产品市场的关注度,因而市场预判能力较弱。生产决策和蛋鸡存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与多数农户选择家庭决策方式有关;养殖规模越大,其生产相对比较稳定,无法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鸡蛋生产,应对市场变化灵活性不足,基本按照计划生产,从而对市场关注度相对较低。
销售特征对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影响非常显著。信息渠道对农户市场预判能力的影响为正,信息渠道越多,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则越强;同行竞争关系反而削弱了农户市场预判能力,认为同行之间具有竞争的农户一般不相互交流生产、销售等相关信息,无疑阻碍了信息在农户间的传播。销售难易程度意味着当期农产品市场的需求能力,销售越容易,农产品市场需求能力越强,农户对下一阶段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把握能力则会越低,所以会降低农产品市场的预判能力。也有养殖户反映,销售难易程度不仅与市场需求有关,同时还与销售价格和销售渠道有一定关系。
培训特征对农户市场预判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政府培训对农户市场预判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其他类型培训对其影响并不明显,这可能和其他类型培训的目的有关,如企业培训主要目的在于销售饲料、鸡苗和疫苗等产品,侧重于生产要素而非市场要素;政府培训相对较为全面,其培训内容则以市场动态变动为主,兼顾其生产和疫病等相关知识。然而,年均培训次数对农户市场预判能力的影响却为负,年均培训次数越多,农户对鸡蛋市场预判能力越差,这可能与政府培训次数相对较少而企业培训相对密集有关,培训次数越多,反而强化农户重视养殖技术忽视市场预判的心理。
注:*、**、***分别表示10%、5%和1%显著性水平。
不同区域农户市场预判能力存在差异。整体来看,东部和中部蛋鸡养殖户的预判能力高于西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而言,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交通设施、信息交流较为便利,经商客观环境比较成熟,且中部地区为鸡蛋生产的传统产区,有助于提升农户市场预判能力。
从实证结果的整体来看,大部分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与预期方向基本相同,仅有少数变量存在差异。文章采用两种方法验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一是采取了后项逐步回归的方法,对不显著变量进行逐步删除,模型结果如表3回归2所示。二是采用OLS回归方法,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回归3所示。结果显示,尽管不少解释变量的系数大小发生变化,但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并未发生变化。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文章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户市场预判能力相对较弱,市场价格的预测与实际吻合度在70%以上的农户样本仅占样本总量的18.53%,中部和东部地区农户市场预判能力高于西部地区;第二,养殖经历、养殖年限、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政府培训、金融借贷对农户市场预判能力的影响为正,养殖经历未中断、养殖年限长的农户市场预判能力更强。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政府培训和金融借贷有助于提升农户市场预判能力;第三,养殖合同、同行竞争关系、销售难易程度、培训次数对农户市场预判能力的影响为负,农产品销售越容易、农户培训次数越多,反而不利于农户市场预判能力的提升。养殖合同、同行竞争关系降低了农户市场预判能力。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农业信息整合发布力度。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众多信息纷繁芜杂、甚至真假难辨,建议有关部门整合农产品信息,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以便让农户快速有效地信息搜寻。二是加大农户业务培训强度。农户养殖技术多局限于熟人介绍和同行交流,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建议有关部门从市场信息搜集、研判农产品市场运行规律等角度加强农户业务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增加培训次数。三是发挥农户主观能动性。农户要树立市场风险意识,对市场动态变化足够重视并保持一定的敏感性;积极学习养殖技术、疫病和市场风险认知等方面的知识;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打破小农意识,及时与专家、同行等相关人群交流。
参考文献
[1]Lovo S.Market imperfections,liquidity,and farm household labor allocation:the case of rural South Africa[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2,(43).
[2]Johannes S,Sophia D,Laure L.Determinants of Smallholders'Decisions to Leave Land Fallow:The Case of Kosovo[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2,(01).
[3]宋金田,祁春节.交易成本对农户农产品销售方式选择的影响---基于对柑橘种植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1,(05).
[4]Jagwe J,Machethe C,Ouma E.Transaction costs and smallholder farmers'participation in banana markets in the Great Lakes Region of Burundi,Rwanda and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J].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Resource Economics,2010,(02).
[5]侯建昀,刘军弟.交易成本对农户市场化行为影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08).
[6]黄丽萍.交易成本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困境---基于农户层面的分析[J].东南学术,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