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企业+农户

2024-08-02

协会+企业+农户(共3篇)

协会+企业+农户 篇1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如何解决水资源尤其是农用水资源短缺问题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众多研究表明,水资源管理不善是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世界各国几乎普遍认为现有许多灌区的用水管理不善,财政收支难以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与管理体制有关。为了改变这种困境,许多国家致力于寻找科学合理的灌溉管理方法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出了让灌区农民参与灌溉管理,国家将灌溉管理权移交给灌区农民用水组织的管理模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建立和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日益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离不开农户的参与,了解农户参与用水者协会的意愿和行为,对于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出真正符合农民要求的政策与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农户的问卷调查资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农户参与用水者协会的真实意愿和行为,从而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促进和鼓励农户参与用水者协会的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一、对调查情况的说明

本研究的调研工作选在内蒙古自治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三期项目区内进行。内蒙古自治区将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和赤峰市松山区4旗县(区)列入自治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三期项目试点项目区。2007年,4个地区共组建29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其中临河区7个,托克托县7个,土默特左旗8个,赤峰市松山区7个。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民参与用水者协会的真实意愿和行为,进一步健全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2007年12月调查组对包括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和托克托县在内的9个乡镇33个行政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130份,实际回收130份,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为93.1%,调查资料真实可靠。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农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知程度和需求情况

当问到“您了解农民用水者协会吗”这个问题时,由下表可知有9.92%的被调查农户表示很了解,有25.62%的农户表示比较了解,有42.15%的表示有点了解,22.31%的被调查农户表示不了解。同时不同地区的农户对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了解也存在差异。如托克托县地区被调查农户对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认知程度相对比较高。而在土默特左旗和临河区,人们对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这说明在内蒙古地区,农户对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认识程度不仅总体程度很低,而且还存在地区差异。

关于为什么要成立用水者协会,65.29%的人认为是减轻农民负担,6.61%的农户认为是政府制度改革,4.13%的认为是争取资金,11.57%的认为是村委会发起的,12.40%的人表示不清楚。很多农户虽然认为自己很了解用水者协会,但当问到“您知道是哪个机构发起成立用水者协会的吗”这个问题时,只有32.18%的人知道,67.82%的人都不知道,其中,只有17.14%的人能够正确的写出是哪个机构成立的。当问到“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这个问题时,44.63%的人表示很有必要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39.67%的人表示有必要成立用水者协会。他们认为,农民用水者协会是政府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农民自己的组织,成立协会后可以减少劳力和水事纠纷,降低农户的灌溉费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10.74%的农户对组建用水者协会持无所谓的态度,剩余的4.96%的农户则认为不需要建立用水者协会,对协会持抵制态度。

以上分析说明,人们对农民用水者协会虽然有一定的认知,但是程度还相对不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大部分农户表示有必要成立用水者协会,说明农民对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有需求,用水者协会在当地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目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程度与方式

当问到“您是否已经参加农民用水者协会”这个问题时,只有71.1%被调查农户参加了农民用水者协会,而28.9%的被调查农户没有参加。当问到农户没有参加用水者协会的原因时,大部分被调查农户表示本村还没有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关于是否愿意参加农民用水者协会,有66.94%的农户是真正自愿加入农民用水者协会,33.06%的农户不愿意加入农民用水者协会,原因有很多,比如有些人认为协会是政府政绩行为,对农户没有实质意义;部分农户不了解农民用水者协会,不相信协会能办好;有部分农户认为协会很难管理,领头人不好选,自己单干很好,不用求别人;其余的就是由于自身原因而不愿意参加用水者协会,比如他认为自己的年龄大而没精力参加协会,而且协会有很多繁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活动,自家事情比较多,没有时间参加。可以看出,农户对是否加入用水者协会持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农户还是对加入协会持肯定态度的,他们渴望建立组织并加入协会,渴望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服务。所以,农民用水者协会在当地还是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农民的接受就是对它的肯定。

关于加入用水者协会的途径,63.56%的被调查农户希望通过当地政府、村委会引导加入,23.24%的希望自己主动加入,6.87%的希望通过邻居介绍后加入,6.33%的希望通过亲戚介绍后加入。这表明,当地村委会和政府在引导农民加入用水者协会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宣传培训,让农户自己真正了解用水者协会的概念、性质和作用,使他们懂得协会是自己的组织,能够保护他们的利益,能够为他们带来好处,也能激励农户加入用水者协会,这是农户加入协会的一种最佳途径,因为它不但体现了参与精神,更大程度上体现了自愿原则。此外,邻里、亲戚的带动作用在用水者协会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对已经参加用水者协会的农户调研中,我们得出他们的参与途径,有60.47%是自己主动找上门的,有36.05%的被调查农户是由村委会动员参加的,3.49%是经人介绍参加。这表明,农户参与用水者协会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村委会和政府在引导农户加入用水者协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已参加农户对于农民用水者协会作用的评价

当问到“您认为农民用水者协会这个组织形式好吗”的问题时,91.9%的农户认为农民用水者协会这个组织形式很好,应该继续存在,而8.1%的农户认为这个组织形式不太好,可有可无。当问到“您对协会主席工作能力是否满意?”时,61.2%的农户对协会主席工作能力很满意,32.9%的农户基本满意,4.7%的农户不太满意,1.2%的农户对协会主席的工作能力不满意。这说明农民用水者协会在当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且协会当前的负责人基本能够保证用水者协会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一点可从农户对协会领导人的评价得到证实。但离理想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努力,因为好的带头人是农民用水者协会成功发展之关键,所以从真正意义上的用水者协会的运作来看,他们还需要充实相关的知识和必要的能力。

(四)农户对目前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面临困难的看法

当问到“您认为目前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主要困难有哪些?”时,他们认为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一是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政策法规不完善,财政扶持力度不高,缺乏相关的业务指导及知识培训等。二是目前协会管辖的水利工程设施完好程度低,如果在用水者协会推广开来后,上级将一套破损程度较严重的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移交给用水者协会,那么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会使协会由于在这方面一次投入太多有承受不起的可能,使得协会还没有开始运转就出现了困难。三是缺乏好的带头人,这是农民所担心的又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好的带头人是农民用水者协会成功发展之关键。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健康有序运行,离不开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各类人才,由于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是很高,农村缺乏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懂灌溉和管理技术的人才,所以,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民用水者协会相关人才,制约了用水者协会的正常发展。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困难,比如农村科技信息不发达、农户及政府对用水者协会的认识不足、缺乏相关项目的牵头等等。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从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目前农户对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但农户对农民用水者协会需求是很强烈的。这说明农民用水者协会是现阶段很受农户欢迎的经济组织,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制度潜力,代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户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把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作为满足农户需求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2.从调查情况看,农户由于所处地区、认识的差异及自身的情况不同,对于农民用水者协会的需求是不同的,政府在制定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政策时,应该综合考虑各地的经济状况和具体条件,尊重农民的愿意和选择,决不能强求一律,不能搞一刀切。

3.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内蒙古地区不少农户是在政府和村委会的动员下参加用水者协会的,出于农户自己主动参加的并不多,农户对于政府在其加入的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期望很高。为此,作为政府,应在尊重农户合作需求和意愿的前提下,积极采取多种手段,为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对策分析

1.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增强参与意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用水户不愿意加入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不了解用水者协会,比如他们不知道加入协会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认为协会无实际意义,并且很难管理等等。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车、横幅等多种宣传方式,深入宣传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相关知识,让用水户了解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概念、作用,要让他们明白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要比过去的灌溉管理体制优越的多,实用的多,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好处。

2.提高农民用水者协会工作人员的各方面的素质,并在选举的时候尽量选举那些素质高、威望高、责任心强、为民服务意识高的人员作为协会的管理人员。选举完后,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其管理和技术水平,以降低产生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的机会。

3.增加投入力度,正确引导农民。进一步加大灌区节水改造投入力度和强度,加大资金投入,作好技术服务工作。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受益区农户开展“一事一议”,从根本上改变末级渠系工程状况,为协会的组建和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4.处理好用水户协会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协会虽然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应该独立于当地政府和行政村,但协会组建离不开政府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行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农民用水者协会要高度重视当地政府在协会的发展工程中的作用,努力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建立健全协会良性发展的保障制度,制定并完善相关管理政策和法规。

5.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组织化程度,积极主动与外界加强接触,学习各项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对用水者协会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力度。

协会+企业+农户 篇2

关键词:用水者协会,参与建设和管理,发挥的作用

1 前言

在兴凯湖灌区八五七农场小湖北分灌区建设中, 国家只负责骨干工程的投资和建设, 田间工程则由农场和农户建设。一方面, 国家不但要花钱兴建水利工程, 而且还要拿出资金担负起水利工程运行维修与更新改造。另一方面, 由于水费标准低, 虽然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但分灌区管理单位自身经济困难, 无力对工程进行正常的维修, 导致水利工程日益老化损坏, 效益衰减, 队伍不稳。加之作为用水主体的农户被排斥在管理之外, 造成了农户对工程状况的漠不关心, 灌溉用水无序, 水量浪费大, 建筑物破坏严重。

2005年, 兴凯湖灌区八五七农场小湖北分灌区在大西地河分区、小西地河分区和穆兴总干分区成立农户用水者协会, 鼓励并动员农户直接参与灌溉管理, 并把末级渠道的管理与使用权移交农户, 增强农户自身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使农户从过去被动的单纯用水转变为主动投资建设, 认真维护管理、精心调度配水, 对于提高灌溉保证率, 提高灌溉效益, 提高农作物产量, 提高水分生产率, 推广节水灌溉, 减轻国家和农户负担, 促进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建立和推广农户用水者协会, 利国、利民,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2 农户用水者协会的作用

2.1 田间工程建设与管理落到实处

长期以来, 支渠以下的渠道状况是管理部门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而管不好。农户想管, 却由于体制与产权的问题没有解决, 管不了。其结果只能是渠道工程日益老化损坏, 功能降低, 效益衰减。

建立农户用水者协会后, 支渠以下渠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才真正提到了议事日程, 并真正得以付诸实施。如大西地河分区农户用水者协会成立后, 召开了2次代表会议, 讨论维修养护计划。经过一年的努力, 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把辖区逐步建设成为田成方、树成行的高标准灌区。辖区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为末级渠道的更新改造、田间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2.2 变被动单纯投劳为主动投资建设与管理

对灌区工程的维修, 主要采取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对渠系工程分级明确职责, 并根据用水量多少确定工程维修任务。但在具体实践中, 大部分都难以认真完成, 工程日益老化损坏的状况得不到根本性的扭转。

建立农户用水者协会后, 将灌区末级固定渠道交付农户管理、使用, 把渠道管理与群众利益直接联系起来, 促进了灌区工程的不断更新改造。如小西地河分区农户用水者协会成立前, 由于渠道无人管, 渠线长, 设施差, 放水扒明口, 水量浪费严重。建立协会后, 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益于民的原则, 农场将义务工使用统一交给协会, 对所辖渠道工程进行了维修与配套, 用水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2.3 促进了灌区高效用水格局的建立

灌区支渠一级的渠道跨管理区、作业区较多, 由于管理区域的不一致以及水资源供需矛盾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因而一到灌溉季节, 上下游、左右岸用水矛盾突出, 以致形成了在渠道上扒口、抢水的多, 筑坝拦水的多, 为谋取小部分人的利益, 不惜破坏建筑物的事件也多, 人为地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建立农户用水者协会后, 农户有了自己的管水组织, 群众自觉维持灌溉秩序, 自觉维护水资源统一调度的格局, 互相监督, 互相谦让, 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促进了灌区高效用水格局的建立, 使得灌区高效用水真正得以实现。

2.4 农户用水及时, 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

灌区以往用水方式是作业区向管理区申报, 管理区向农场水务局申报, 农场水务局向灌区管理站申报, 管理站调度中心综合各地信息后, 下达调度通知, 再如此逐级通知下去, 经常造成某一指令还未执行, 灌区需水要求又有了新的变化, 调度运用常处于被动状况。

建立农户用水者协会后, 农户需水直接向管理站申报, 管理站直接向农户放水灌溉, 水量调度关系进一步理顺, 中间环节减少, 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户需水及时, 农户所需水量从申报到流入支渠口由过去3-4天缩短至现在的1天, 因灌水不及时而受旱减产的现象大为减少;二是进一步融洽了管理单位与农户之间的关系, 大家互相体谅, 互相理解, 共同做好灌溉工作, 有益于用水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三是进一步提高了管理人员灌溉即是服务的意识, 想农户之所想, 急农户之所急, 千方百计地把农户所需水量及时、足额地送到田间, 为灌溉水的高效利用与持续高产奠定了基础。

2.5 促进了节水灌溉工作全方位的发展

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 影响因素多、涉及面广, 但无论在用水的哪一环节, 也无论采取何种节水技术措施, 都离不开农户的参与。建立农户用水者协会后, 用水户动员起来了, 水账清楚, 改变了农户用水观念, 提高了农户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开源节流的意识。灌区管理部门则充分利用用水者协会这一阵地,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灌溉方法、灌水技术、耕作技术, 立足协会辖区的实际情况, 指导协会加强灌溉用水管理, 合理利用水资源。正是有了农户的参与, 节水灌溉落到了实处, 从整体上推进了灌区节水灌溉的发展。同时, 也增加了农户收入, 促进了灌区经济发展。

2.6 促进了灌溉调度水平的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灌溉的供需双方对水量的要求又有了新的变化。作为供水方来说, 需水项目的不断增多以及灌区的发展, 要求能提供更多的优质水量。对农户来说, 要求供水充分、及时。为适应用户用水计划多变的要求, 管理部门根据当时田间水分动态, 当时的天气情况, 当时的各种水源供水能力及渠系状况等实时信息为基础, 以旬为时段, 逐日预测全灌区所需的灌水量。由于加强了预测, 掌握了灌溉调度的主动权, 从而避免了水量调度的盲目性, 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强化了调度人员现代化管理意识, 促进了调度水平的不断提高。

3 结语

实践证明, 在灌区内建立农户用水者协会, 对推动节水灌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不仅可保证灌水及时、促进节水增产, 而且违章放水、水事纠纷的现象也大为减少。灌溉用水量的减少, 不仅使农户水费开支减少, 灌溉管理部门又有能力支持灌区的配套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但灌区农户用水者协会在兴凯湖灌区小湖北分灌区还是新事物, 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问题, 灌溉管理部门应加大内部改革力度, 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真正视用水户为上帝;为协会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在技术上加以指导

参考文献

协会+企业+农户 篇3

一、“专家+协会+农户”的背景和主要做法

1. 改革的紧迫性和滞后性的矛盾呼唤机制创新

在农业科研、政府、农技推广与农民的技术供需脱节, 国家层面的改革面临诸多问题和盲区的情况下, 要尽快从根本上改变农技推广现状, 切实提升农技服务效果, 确保多数被边缘化的种粮农民获得有效的技术服务, 须立足实际、针对问题进行推广体系和机制的创新。2003年开始, 国家“948养分资源综合管理”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和“863节水农业项目”相继在简阳市东溪镇实施, 以“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为关键技术的稻田高产高效技术在该镇体现出了显著的抗逆增产效果, 深受当地农民欢迎。为加快技术成果转化,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促进农民增粮增收, 我们没有采取常规依靠补贴的办法, 而是针对农技推广的问题和农民实际, 在技术推广的机制和推广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 组建成立了“东溪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化协会”, 探索出了“专家+协会+农户”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我们以协会为平台, 以农民为中心, 以镇农技人员和村社能人为基础, 以专家为依托, 以培养农民、服务“三农”为目标, 开展了一系列的全程技术指导、农民技能培训、素质培养和产前、产后的相关服务, 有效地促进了技术推广和农民增粮增收。

2.“专家+协会+农户”的主要做法

(1) 组织机构及管理整个组织以协会为纽带, 将农民、科研院校的专家、镇农技员、村社干部和村社能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入会采取开放、自愿的原则, 只要承认协会章程, 每户每年交10元会费, 即可入会;退会自由, 如对协会不满意, 可随时退会。

我们以乡镇为单位成立总会, 管理人员包括协会内部的村社能人、镇农技站人员、科研院校专家。特增设了技术总监, 由科研院校的专家担任, 负责提供会员所需和专家推荐的技术、信息, 培训和指导总会技术人员。为便于管理, 再根据会员数量, 以村为单位设立分会。总会负责对各分会协调和指导, 负责培训和指导分会技术人员, 监督分会财务。分会再对每一个会员进行技术指导, 处理协会具体事务。

(2) 协会对会员的服务及时向会员提供其需要的、全方位的、优质的、有效的技术服务, 包括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以多媒体培训和现场示范为主;技术指导则采取从种到收的全程、全员田间指导, 指导到每一户会员、每一个田块、每一个环节。在生产关键季节, 协会技术员随时在会员的田间地头巡查, 一发现问题就会立即通知会员进行现场指导, 以确保技术落实和效果。

统一向会员提供生产所需的农资。在自愿的前提下, 协会统一给会员优价提供种子、农药、化肥、薄膜等生产资料。这样极大地方便了会员, 保证会员能得到优质、优价的农资, 减小了一家一户购买农资的风险和成本, 避免了肥料、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

及时组织会员进行各种经验交流活动。协会经常组织会员开展经验交流活动, 及时找出会员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帮助会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会员在此过程中, 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协会还充分利用组织的优势, 组建专业队伍对会员进行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在会员中规模推广频振杀虫灯、柑橘捕食螨等节本、省工、生态的植保技术;带领会员闯市场, 努力将会员产品转化为商品, 增加会员收入;根据会员需求, 发展特色产业。

二、“专家+协会+农户”对农村社区的影响

“简阳市东溪镇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化协会”自2004年2月成立以来, 在不到三年时间, 会员就由20多户猛增到2000多户, 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

1. 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实现了会员增粮增收。旱育秧作为一项节本、省工、高效的技术在我省推广20多年, 实际推广面积仍不如人意, 即使在一些干旱地区也是如此。2003年简阳市东溪镇推广面积不足50亩, 仅占水稻种植面积的0.6%。2004年开始在协会的推动下, 仅仅3年后, 全镇8000余亩水稻95%左右都采用了旱育秧。同样, 以前推广缓慢的耕制改革、春玉米等种植模式和新技术, 均在2~3年内就在协会得到全面推广。协会通过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 极大解放了会员劳动力, 增强了抗灾减灾能力, 降低了生产成本, 并显著提高了单产, 会员人均年增收400元以上。

2. 对当地生态环境修复的影响

协会从无公害生产技术及统一提供农资入手, 从源头上控制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解决了农民不合理施肥、不科学用药的问题, 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如协会推广的3000余亩高压频振杀虫灯、柑橘捕食螨等无公害防治技术, 每年减少农药使用量40%以上;会员3000余亩稻田近年来一直实行免耕和秸秆还田, 这样既培肥了土壤, 又避免了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

3. 对当地农民和基层政府的影响

协会对会员的服务始终体现以人为本, 在搞好技术传输和指导的同时, 还利用各种机会, 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环境意识、社会意识, 提高他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 不仅提高了会员的综合素质, 培养了一批农民“土专家”, 更增强了技术推广的效果。另外, 通过协会这个纽带, 农民与基层政府的联系、沟通得到加强, 基层政府职能得到转变, 干群关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三、“专家+协会+农户”的创新

“专家+协会+农户”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得到各级干群和相关专家的好评和媒体的关注, 被中共四川省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写进2005~2007年的3个“一号文件”, 关键在于这种模式针对当前农技推广和农民、农业生产中的问题进行了创新。

1. 组织创新

把科研、推广、农民有机结合在一起, 实现了科研与推广的零距离、推广与农民的零距离。我国的“农、科、教”分离问题由来已久, 传统的推广体系不但自身问题严重, 还无法和科研、教学单位正常沟通, 甚至会因部门利益相互阻碍。“专家+协会+农户”模式正是把专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以民间的形式直接、有机、灵活的结合在了一起, 整合和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 解决了以前技术资源和推广脱节的问题, 减少了技术推广的环节, 避免了技术失真, 使专家的最新成果能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专家直接参与推广, 缩短了信息反馈时间, 有利于专家及时获取来自生产一线的真实信息, 并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的改进、完善和新技术的研究, 形成“科研 (教学) ——生产——科研 (教学) ——生产”的良性循环。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在一起, 提高了推广效率。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面临的是经营规模极小的千家万户, 这就注定了推广效率的低下。不仅如此, 农民的从众心理, 还会因别人对新技术的顾虑造成消极影响, 进一步阻碍对新技术的采用。协会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后, 专家和技术人员面对的是一个集体, 专家只需对少数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 而大量的面对一家一户的工作就分解给协会技术人员来做。同时, 以前农民的个人行动变成了集体的统一行动, 会员之间还会相互产生积极影响, 这样不但解放了专家, 还提高了推广效率, 保证了推广效果。

团结和充实了村级力量, 真正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协会吸收了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村社干部和村社能人, 他们是协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农民技术员作为农民的“自己人”, 具有和农民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结构, 更了解当地的实情和农民的需求, 更容易和农民交流沟通, 取得农民信任。和乡镇农技人员相比, 农民技术员又是最稳定、最直接和农民接触的最佳人选, 特别是在农技人员数量不足、工作繁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只有依靠村社技术员才能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保证对农民指导、服务的时间和效果。

协会服务的市场化, 协会组织的民间性, 保证了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农民交费入会, 实质就是购买协会的服务, 维系买卖双方关系的是市场规律而不是行政强迫, 这就使得协会必须想方设法向会员提供其需要、满意的服务, 否则, 协会就会因失去顾客而解体。另外, 协会是民间组织, 其管理人员都是经过农户和协会双向选择而来, 而不是行政安排, 避免了行政因素造成的人员内耗, 保证了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协会的各成员互相依托, 组成了一个利益共生体, 并各得其所。农民采用了专家提供的新技术, 得到了协会优质的服务和信息, 产量提高了、收入增加了、素质提高了;村社带头人通过协会这个平台, 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加上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其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得到巩固, 村社干部也因此增加了继任或提拔的可能性;镇农技人员通过专家的培训、借助专家的力量, 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工作得到认可, 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基层政府因专家的影响和协会的工作使干群关系得到改善,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专家则依靠协会的力量, 能很快使其成果得到转化, 项目得以圆满完成。

2. 服务方法创新

协会的“两全”保姆式服务真正解决了传统农技服务效果差的问题。传统的农技推广由于体制、资金等原因, 往往只能采取发放资料、开培训会、建设“以点‘代’面”的示范点的方式, 而无法顾及最终效果。这种方式往往导致农民怕担风险而不敢采用新技术, 甚至不相信技术人员, 即使采用了也大多因缺乏后续指导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甚至造成损失。协会对会员则是从种到收的“全员”、“全程”跟踪指导, 不但把会员“扶上马”, 还要“送到家”。尤其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前2~3年, 只有采取这种“保姆式”服务才能保证大多数会员户完全掌握和运用, 才能确保新技术的效果, 才能获得会员的信任, 解除会员的后顾之忧。特别是随着留守农民的老龄化、妇女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 这种“两全”服务实为科学的“笨”办法, 如旱育秧、覆膜水稻等新技术之所以短短两三年就在协会全面推广, 和协会的保姆式服务是分不开的。

科学的参与式服务促进了协会各方共同发展。协会强调参与式推广, 注重和会员平等互动, 引导会员共同解决问题。在推广每一项新技术前后, 都会举办以会员为主体的技术研讨会。并一改以往政府定调子、专家开方子, 农民交卷子的自上而下、农民被动参加的形式, 变为会员主动参与、专家科学指导的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科学参与式活动, 让会员相互交流应用新技术的经验、教训, 从而消除会员对新技术的顾虑, 让其走出新技术运用的误区, 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技术。在这个过程中, 专家也能从农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里, 获得来自生产一线的宝贵信息, 为新技术创新研究储备第一手资料。

上一篇:老年病人的手术护理论文下一篇:全员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