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协会

2024-07-26

法律协会(精选7篇)

法律协会 篇1

北京市商务企业法律顾问协会前身是北京市涉外企业法律顾问协会。该协会是由原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和北京市民政局批准,于1991年3月成立的社团法人。协会成立之初即得到有关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时任市经贸委主任的张明同志和衣锡群同志分别担任了协会第一、二届会长,时任国家外经贸部常务副部长的吴仪女士担任协会第一届名誉会长,时任国家外经贸部条法司司长的张月姣女士和北京市政府法制办主任的熊大新先生担任协会第二届名誉会长。此外,协会还聘请司法部、北京市司法局、市政府法制办等政府部门中主管法律工作的领导同志,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从事经济审判工作的同志,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从事涉外经济法学研究的专家、教授担任协会的特邀顾问。协会成立以来,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积极促进了北京市经贸法制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成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法律协会 篇2

一、第一时间在09级新生中招贤纳才为我协会注入新的活力,并且带领大家利用个人人际关系引进会员,为协会壮大队伍。在此期间,一批批能力非凡的会员脱颖而出,充实了我协会后期基层管理人才候选人。

二、在开学不久协会变为会员开展了以:“法律有情还是法律无情”的辩论赛。在活动当天,学工办主任、学生会主席以及广播站站长亲临会场并对或动作了精彩的点评,最终给予很好的评价。

三、第一次法律协会全体会员大会的召开。在各部部长的鼓励和我的协调下会议上会员们积极发表了他们对协会的认识和他们对协会的要求以及对活动的设想,会中还组织大家对《劳动合同法》进行了部分学习,充分调动了大家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四、在去年因为甲流的原因学校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的封校,导致我们部分活动没有如期举办。协会为了能够使会员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位会员们精心准备了一场篮球赛,我们的口号是:强健体魄,快乐生活。我们在比赛的最后评选出了一批优秀的法协篮球健将并给与证书以资鼓励。

五、法律协会在3.15当天在学校室外特此举办了“打假模拟法庭赛”法庭主要围绕:花梨是否是指花梨木?以及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口头和票据纠纷。本次活动邀请了团委老师、咸阳师范法学社社长以及西藏民族学院法学社社长。会员们的精彩演绎把整个会场带入到了一个真实的法庭。让老师和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法庭的严肃,法律的威严。最后团委老师现场为获奖会员进行了颁奖并给与鼓励。

六、本学期 5月份是一年一度的社团文化艺术节,为此协会发动会员积极举办积极参与了“法律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初赛、复赛和决赛最终圆满结束。让大家充分学习了有关法律的日常小常识,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扬。

七、虽然本学期法律协会的各项工作相对取得了一定得成就,但我们深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协会本身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如:参与活动的人员范围比较小,没有形成规模化,没有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活动的细节上不够完善以及活动形式单调。但是我们会愈挫愈勇,坚持不懈,努力寻求解决方案,力争把协会办的更好,让协会走的更远。

法律协会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社区服务

一、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社区服务建设的背景

2014年10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年10月,教育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要求,高职应面相社区所有成员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民主法制、文明礼仪、保健养生、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教育活动。笔者认为,为响应中央建设法治社会及教育部实现高职院校服务社区功能目标的号召,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开展社区法律服务建设进行探讨。

二、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社区服务建设的建议

笔者认为,要发挥好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服务社区功能,必须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社团、高职院校、社区三方联动的协调机制。具体来说,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高职院校及其所在的法律爱好者社团与周边社区居(村)民委员会、的联系。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基层组织,能掌握社区居民(村民)的第一手资料,往往最清楚辖区内的哪些居民(村民)需要得到法律方面的援助,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为这些急需法律方面援助的居民(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争强社区服务的针对性。

(2)加强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自身建设,夯实社区服务能力。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自身能力及水平的高低,对社区服务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成员的自身法律素养必须提升。

具体来说,对外提供社区服务的法律爱好者协会成员对社区居民(村民)所遇到的法律问题能给予国家法律规定层面的解答,能够告知社区居民(村民)办理此种法律问题所涉及的具体程序。要做好提升法律爱好者协会成员法律素养提高工作,社团指导教师必须加强对协会成员的法律知识、法律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必须形成协会内部“人人争当普法排头兵”的良好氛围。

其次,探索创新普法新形式,切实提高社区普法实效。

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传统的“法律展板”、“现场法律咨询”、“模拟法庭”等普法形式在法制宣传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法律条文采用了高度严谨、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语言表述,无形中拉大了与老百姓的距离。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法律宣传效果、提升法律服务社区功能,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必须拉近这种距离,积极探索普法新形式,努力做到“寓教于乐”。笔者结合自身指导本校法律爱好者协会的经验及设想建议: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普法过程中可适度采用“法制小品”、“法制相声”、“法律知识趣味竞赛”、“法制微电影”等融入趣味性和时代性元素的新形式。

最后,加强与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的联系。

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的成员及其指导教师的法律知识更多的是来自于理论学习,法律实务方面的知识、技能较欠缺。通过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局、律师事务所的联系,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成员的法律实务能力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能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及法律技能服务社区居民(村民)需求。

(3)落实高职院校对法律爱好者协会开展工作的保障制度。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而服务社区是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职院校必须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切实保障社团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就提升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社区服务质量来说,高职院校应在以下几方面落实保障制度。

首先,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建立学生校外提供社区服务与校内课程学分对接制度。号召在校大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强技能,培养学生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品质。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相应制度允许参加了包括法律爱好者协会在内的社团的学生在对外提供社区服务之后,可以折抵相应课程的学分,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其次,做好引导及宣传工作。对于法律爱好者协会服务社区工作过程中社区反映热烈的先进事迹、先进个人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在校内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应加强于社会媒体的沟通合作,对法律爱好者社团参加社区服务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借助社会媒体传播到社会,增强社会对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社团工作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形象。

最后,高职院校应探索建立图书馆对社区居民(村民)开放制度,满足社区居民(村民)对法律知识学习的需求。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法律图书的资源优势,通过建立馆藏法律图书对社区居民(村民)免费借阅制度,为法律爱好者协会提供物质保障。

以上,是笔者对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协会服务社区建设的浅显认识,不足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总之,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社区服务既是高职院校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结果,做好高职院校法律爱好者社区服务工作,需要高职院校、社区及其他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帮助。

法律协会 篇4

保险行业协会是由保险行业中的保险经营者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组成, 并根据保险法的相关规定依法成立的保险行业自律性民间组织。保险行业协会的对内自律监管指的是, 保险行业协会制定本地区保险行业的自律性规范和行业准则, 并对该规范、准则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惩罚违规经营的相关会员, 从而防止个别保险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对本地区保险行业整体的利益造成危害。

对于保险行业协会的职能和作用, 在我国保险法立法上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1995年的《保险法》甚至没有保险行业协会的规定。2009年新修订的《保险法》在第八章附则中首次对保险行业协会作出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加入保险行业协会……保险行业协会是保险业的自律性组织, 是社会团体法人。”但是, 对于保险行业协会自律监管的法律地位及具体范围仍然没有予以规定。

二、保险行业协会自律监管在保险业监管体系中的地位

(一) 保险行业协会是独立的社会团体法人

根据新保险法的相关规定, 保险行业协会不是政府机关, 而是由保险经营者组成的行业自律组织。保险行业协会在法律上属于独立的社会团体法人。首先, 保险行业协会有自己独立的法人财产, 其财产来源是会员缴纳的会费, 而非政府拨款。其次, 保险行业协会有自己独立的组织机构, 不隶属于任何政府机关, 其组成人员也不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最后, 保险行业协会对于本行业内部经营活动中的问题, 可以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 独立制定相关自律规范和政策, 不受行政机关的制约。

(二) 保险行业协会自律监管是保险业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 保险行业协会是由保险经营者组成的自律组织, 其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技术优势, 决定了对其会员的自律监管较政府监管而言更为专业。而实际上, 行业协会制定的某些自律标准也往往都会高于政府监管的标准。其次, 保险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最后, 在某种程度上, 自律监管还可以有效地抵制政府对经济的不正当干预, 保证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

(三) 保险行业协会自律监管和行政监管之间的关系

保险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制度优势, 但是由于行业协会的自利本能, 他律监管也是不可或缺的。行业协会自律监管与政府的他律监管是保险业监管密不可分的两大组成部分。一方面, 保险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权是独立行使的, 不受行政权的干涉。另一方面, 自律监管必须限定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限范围内, 对于自律监管中发生的不当行为, 保监会应当依法予以查处。

三、完善我国保险行业协会自律监管法律制度的构想

(一) 加强行业协会的立法体系建设

我国目前关于社会团体的立法十分欠缺, 仅在国务院制定的《社团登记管理条例》中有关于社团登记管理的若干规定。保险行业协会作为独立的社团法人, 其在保险法中法律地位的明确和提高, 根本上取决于我国社团立法, 尤其是行业协会立法体系的完善。因此, 在今后的立法过程中, 应当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的法律定位, 对行业协会的组织、功能以及与政府机关的关系等各方面进行具体规定。

(二) 明确保险行业协会自律监管权的行使范围

保险行业协会自律监管与政府监管在权限范围的划分上, 应当遵循科学合理的划分标准。笔者认为, 凡是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事项, 以及其他关系到保险行业自身整体利益而不宜由行业协会自律监管的事项, 都应当由保监会进行他律监管。除此以外, 只要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不属于行业协会自律监管的事项, 都应当由保险行业协会行使自律监管权, 不应受到政府的干涉。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不久, 新的险种不断开发、完善的阶段, 保险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权限也会随着保险市场的需要和保险业的实际发展而不断拓宽空间。因此, 对于保险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权进行相对宽松的限制是符合我国目前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具体而言, 涉及保险业监管核心的偿付能力监管应当交由保监会负责, 而具体市场行为的监管则主要应由保险行业协会负责, 如行业准入资格的审核、从业人员资格审查等。

(三) 对保险行业协会进行必要的监管

保险行业协会作为保险业的自治自律组织, 在对内规范会员的经营行为方面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又必须看到, 保险行业协会毕竟是一个自利性组织, 在行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 其本能的会维护本行业的整体利益, 从而对社会利益造成侵害。因此, 在赋予保险行业协会自律监管权的同时, 也必须对保险行业协会的进行必要的外部监管。这样才能够在自律失效的情况下, 及时介入政府的他律监管, 对保险行业协会的不当行为进行纠正, 保证保险行业正常的经营秩序和健康发展。

摘要: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特定风险为经营对象,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分散风险的“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文章着重分析了保险行业协会自律监管与政府监管之间的关系, 并由此厘定自律监管的权限范围, 以促进自律监管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保险行业协会,自律监管,完善

参考文献

[1]阎建军.论新<保险法>中行业协会的法律定位[J].保险研究.2009 (9) .

行业协会法律问题初探 篇5

1、自愿性。各国的大部分行业协会均采会员制,即行业成员可以自愿申请入会,同时会员也有退会的权利。自愿原则是行业协会作为民事团体的本质特征所在。

2、非营利性。行业协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实体,并不以营利性为目的 ,它以追求整个行业的总体利益为己任,通过指导而不干涉,协调而不强制,监督而不管卡的原则服务于整个行业。

3、责任的有限性。行业协会在整个行业的管理体制中起着政府与行业、行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由它的非营利性与社会服务性决定了它的责任有限性,即行业协会以法人的身份承受着法律上的权利义务。

4、自律性。行业协会通过各自的章程和规章制度实现着行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保护。

5、国际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国际间的互通往来将通过享有部分行业监管职能的协会组织实现。

从行业协会的法律特征中,可以归纳出行业协会的本质属性:社会团体法人。然而,从我国现有的行业协会设立、职能和组织形式等方面考察,如行业协会的“二政府”性质。我国的行业协会似乎是应属于事业单位法人。③该问题的辨析直接关系到行业协会是否具有法律法规授权形式行政权的主体资格,同时利于引起司法实践中关于行业协会的主体资格认定的尴尬局面得到重视。事业法人是指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等公益事业的单位。[3]事业单位的显著特征是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因此决定了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而行业协会以整个行业的总体利益为追求,似乎也应具有公益性特点,但形式上的公益性,仅限于某一行业利益的狭义公益;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基点的广义公益,包括文化、体育、卫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而且在实践中,行业协会的组成人员并没有列入行政编制。另一方面,从社会团体法人的角度考察。社会团体法人是指自然人或法人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④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4条规定,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即非营利性要求。第3条第二款又规定,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即责任的有限性。同时根据民政部在《关于〈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有关问题通知》的规定,行业性社会团体法人是社会团体法人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行业协会的外在特征和社会团体法人的内在吻合出发,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可以从法律上进行认定:行业协会属社会团体法人,对于行业协会在中国的表现形式,行政依赖性,那只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完善的体现,并不能以静止的观点对其定性。

㈡、行业协会的类型和管理模式

纵观各国行业协会的生成于运行,存在着两种管理模式。第一种是“民管”模式,即纯粹的民间组织体。该模式是宪政上自由结社权的充分展现,但它建立在稳固的经济基础和成熟的市场条件下,以美国为代表。⑤另一种是“政社共管”模式,即以民间社会管理为主,辅以政府行政监管。此模式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这些国家的行业协会分为“民办”和“官办”两种,但以民办为主,并逐渐实现着“官办”向“民办”体制的转变。该模式是“政府失灵”与 “市场失灵”双重因素整合的结果,它体现了行业协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政府管制和法律规制之间的错综关系与权衡选择。

我国现存的行业协会,按期地位与职能不同可分为协调服务性组织和监督服务性组织,与此相对应,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协会组织的生长途径,有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方式。体质外的乃由市民社会中自下而上的自发形成,以期通过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而实现整个行业的总体利益,如作家协会,中国家具协会等;体制内的是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在政府的授权和委托下,分担政府的某些职能,主要体现为对行业内部的监督与服务,如消费者协会。[4]事实上,我国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诱发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推动下正蓬勃发展,然而明显的表现出不合理之处:“官办”与“政管”成了行业协会生成与运营的主流。该模式扭曲了行业协会的存在价值。行政权力的触角在行业中过于发达,将影响行业协会社会价值的发挥。因此在行业协会的发展过程中,“模式效应”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我国行业协会生成途径的不同,决定了行业协会的合法性不同,也决定了立法所应采用的区别对待的态度:体制外生成的符合行业协会的本质与发

展趋势,法律应侧重于确认、扶持和保障的功能;而体制内生成的不可避免地带有转轨与过渡的不合理性,法律应侧重于规范、治理与整顿的功能。[5] 以期实现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良性转向。

三、行业协会法律适用探讨

对于行业协会特征与性质的认识与法律评价理念的建立是法律应用的思想基础。我国现行关于行业协会立法较为零乱、分散,并主要体现为行政法规与规章,如《社会团体管理条例》(12月30日)、民政部《关于〈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经贸委主管的行业协会管理意见》等;同时在一些单行法律特别就某些特殊行业协会作出规定,例如律师协会(《律师法》)、证券业协会(《证券法》)。立法的无序必然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以至影响司法实践中法律的权威性,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行业协会的发展。

关于行业协会的统一立法成了解决行业协会法律适用问题的必经途径。但是首先得明确行业协会是哪一部门法的.主体,即行业协会法律关系作为调整对象的归属问题。缘于“政府――市场”完全平行、对立对等缘于“政府――市场”完全平行、对立对等、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和分析框架,[6] 行业协会作为社会中介组织的典型代表是政府与行业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因此可以假设“政府――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市场”的三元社会结构的成立,与此相适应是以之为基础的“公法――经济法(社会法)――私法”的法律三元结构。[7] 从一定意义上说,行业协会组织的发展是对经济法主体理论的补充,经济法的社会理论发展必须以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作为新型的主体。所以经济法的不断拓展性发展与完善将是关于行业协会统一立法的曙光。

四、行业协会发展阶段模型假想

事物发展规律一般是从逻辑与经济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从法律的视角研究经济现象的发展阶段将更加接近社会学的理想――合法性。以下,笔者将应用法律原理从立方因素和行业协会设立发展考虑,设计一个阶段模型,行业协会发展假想,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社会合法性。社会合法性包含社会责任的承当、社会责任的忠实履行和社会公认的实现三个层次。行业协会作为法人是社会中的“人”,因为特定的社会宗旨和社会目标而设立、生长。所以行业协会的章程中是否把社会责任的承当作为根本的宗旨,是否把社会责任的记载作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这是行业协会创会理念的直接体现,是衡量社会合法性的硬性标准。模型的理论架构在引入社会责任理论之时开始形成:政会分开促进的协会运作的自主性,自主办会实现了整个行业利益的优益,进而在社会责任框架内的本行业利益本位是社会责任忠实履行的见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必然意味着社会的公认,而社会公认的实现一定程度上使社会责任的分配合理化、公平化。因此社会合法性的三要素构成了理论模型的三角结构。

第二阶段:“行政”合法性。行业协会自身自治性与自律性运营构成了第二阶段的重点。为什么称协会自身管理为“行政”呢?因为模型作为一贯整体,犹如一个国家或集团,他的有效性运营离不开“行政”手段,“行政”是对管理因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达到组织结构的合理程度,行业协会的组织因素包括人员的组成、机构的设置、资金的运营等,组织因素通过“行政”手段的管理与整合,有序地、固定化地充实着模型三角结构的每一个空间。

第三阶段:法律合法性。法律合法性是对模型结构的最终完善,也是社会合法性与“行政”合法性的抽象与总结。它建立在法律对社会、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法律关怀的基础上。作为整个模型的最高追求,法律合法性使模型由理论向实践转化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丁玉霞:我国市场中介组织若干问题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第三期。

[2] 行业协会尽快走出“二政府”误区,www.ica.setc.gov.cn -09-10

[3] 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4]余晖:寻找自我:转型期自制性行业组织的生发机制www.unirule.org.cn/Academia/neib001-yuhui.nem

[5] 雷兴虎、陈虹:社会团体的法律归制研究,法商研究,20第2期。

[6] 郭冬乐主编:通向公平竞争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

[7] 郑少华:社会经济法散论,法商研究,20第4期。

(作者系山东财政学院政法学院韩荣和)

①刘光溪在《入世后的政府职能和中介组织》中把中介组织分为经营服务性组织与协调服务性组织,笔者认为就中国现存的中介组织而言,应加上第三类,监督服务性组织,如消费者协会、足球协会等。

②行业协会发展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先制定法律法规约束协会组织的设立与发展;第二种是先发展后立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没有之间的经验可循时,为了加快行业协会的发展,以适应国内、国外经济环境,第二种模式的约束机制更合理,然而也存在弊端。

③中国首例关于协会组织主体性质认定的案件,龚建平“黑哨案”,最后判处龚建平受贿罪。该判决从司法实践上间接的认可了足协的事业法人地位,这与国际上行业协会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不符,值得商榷。

④参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2条

⑤据美国1985年版的《美国协会百科全书》记载,全美约有18000多个协会组织,美国的协会组织都是民间的,由参加者自愿组织起来,在官方批准注册后展开活动。

法律协会 篇6

一、行业协会的定义及其法律特征

1. 行业协会的定义

行业协会 (trade association) , 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旨在促进行业发展、规范行业秩序的社会组织形式。在我国, 行业协会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 是《民法通则》定义的四大法人之一。不同的国家, 行业协会有不同的称谓。在日本, 《关于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平交易的法律》称之为“事业者团体”。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称之为“企业协会”。美国则通过判例, 以“行业协会”和“职业协会”来概括行业协会, 美国《经济学百科全书》认为, 行业协会是“一些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同行或商人的团体”。在我国台湾, 根据工商业的不同, 分别称之为“商业同业公会”和“工业同业公会”。这种称谓在1991年的台湾省《公平交易法》进一步得到体现。在我国大陆, 一般称之为行业协会或行业组织。我国对行业协会的定义差别也比较大, 强调的重点不完全一致。有学者认为行业协会是以同行业企业为主体, 在自愿基础上为增进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社会经济团体;也有学者认为行业协会是由同行业企业自愿依法组成, 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的非营利性团体。1997年国家经贸委印发的《关于选择若干城市进行行业协会试点的方案》称:行业协会是社会中介组织和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行业协会应是行业管理的重要方面, 是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 在行业内发挥服务、自律、协调、监督的作用。同时, 又是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从国内外关于行业协会的不同的表述和认识中, 可以得出三点共识:其一, 行业协会是非营利的社会中介组织;其二, 行业协会的宗旨是维护行业利益;其三, 行业协会是协会成员自愿组成的自律性团体。

本文认为, 行业协会是由相同行业的成员为了维护其整体利益而组成的具有自律性的非营利性组织, 在协助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规范行业行为, 促进行业内企业平等竞争, 维护行业整体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行业协会的法律特征

根据行业协会的定义, 可以归纳出行业协会的法律特征:行业性、自愿性、共益性、非营利性、中介性。

行业性是指行业协会是以不同行业的差异为组织标识形成和进行分类的, 协会成员都具有共同的行业特性, 但也并非绝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出现了一大批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 (三跨) 协会, 且影响也越来越大。

自愿性又称为自发性, 指行业协会的建立、运作和发展体现成员 (会员单位) 的自愿。行业协会的产生, 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坚持自愿办会的原则, 实现自主、自立、自律、自强, 从而达到独立开展活动的最终目的。

共益性, 也称为互益性, 是指行业协会并不像企业一样谋取自身利益, 而是以谋取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利益为宗旨。之所以叫做“共益性”, 而不叫做“公益性”, 是因为行业协会服务的范围是有限的, 它不是为整个会谋福利的公益性组织, 而是为特定群体即协会之内的成员服务的。

非营利性指行业协会不以营利为目的, 不设利润目标, 不开展以营利为最终目的的经营活动, 其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组织的已有资源, 努力为目标顾客提供最佳服务。行业协会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性活动。这里的非营利性并非指行业协会完全不营利, 事实上行业协会的活动中有很多都是带有一定商业性质并可能产生利润的, 它只是不得将获得的利润和收入分配给成员, 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行业协会要实行自主设立、自愿入会、自理会务、自筹经费。行业协会可以通过收取会费、接受捐赠、开展服务或者承办政府部门委托事项获得资助等途径筹措活动经费。

中介性,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行业协会是行业内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中介, 为相互独立的企业提供沟通交流、共同行动的平台;第二, 行业协会是市场与单个企业之间的中介, 在市场失灵、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在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发挥行业自律管理的作用;第三, 行业协会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中介, 一方面它是向政府反映行业内企业愿望的群体力量, 为政府提供制定政策的参考, 另一方面也是帮助政府进行行业管理的民间力量。

二、目前我国行业协会发展中所存在的缺陷

与国外行业协会一般基于市场经济的需要自发形成不同, 我国很大一部分的行业协会并非是行业内部自发形成, 而是受政治影响产生。我国现存的行业协会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 即体制内产生的行业协会、体制外产生的行业协会、体制内外结合型的行业协会。体制内产生的行业协会主要是指政府转变职能后, 由行业主管部门组建的行业协会, 在政府的委托或授权下, 承担部分行业管理职能。例如由原国家经贸委所属的国家机械局、冶金局等九个国家局撤销而相应成立的机械工业协会、钢铁工业协会等十大行业协会即属该类型。由于该类行业协会其实质往往不以维护行业利益而是以变相的实行政府管理为目的, 故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 社会定位不准, 行业协会自身的服务、协调、自律功能存在缺陷;体制外产生的行业协会主要是由民营企业出于行业发展需要, 自发自愿组建的以期通过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和自我服务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并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民办协会。例如在沿海地区成立的低压电器协会、家具商会、眼镜商会等即属该类型。体制内外结合型的行业协会, 指既是在政府的直接倡导和大力培育, 又是在各类相关经济主体自愿加入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温州市烟具行业协会、金华火腿行业协会即属该类型。相比较而言, 后两种行业协会以维护行业利益为宗旨, 发展较为规范, 协调、服务、自律能力不断在提高。当前我国行业协会法发展中的可喜之处在于数量增长快、业务领域覆盖面广、国际化趋势逐渐显现。但无可否认, 也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如活动不规范、结构不合理、社会定位不准、职能发挥有限等, 这其中确有历史遗毒和当前政治经济体制有待完善方面的原因, 但更大程度上则要归咎于相关法律的缺失。

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部独立的《行业协会法》, 当前有关行业协会的法律规范杂乱分散于不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如国务院《社会团体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民政部《关于〈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 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和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此外, 一些单行法律中也有关于某些特殊行业协会的规定, 如《律师法》关于律师协会的规定、《证券法》关于证券业协会的规定、《注册会计师法》关于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规定等等。这些法律文件凌乱、分散, 并且有的规定之间还相互冲突, 缺乏系统性, 存在着“立法权威缺失、实体法的缺失和立法内容的缺失”等问题。由此导致的主要后果就是政会不分, 现有的行业协会尤其是体制内的行业协会大都更习惯于依赖政府的支持, 在与政府交往中丧失了自己独立的地位, 极大的忽视了“为行业、企业的共同利益提供服务”这一首要和基本的职能, 没在市场中找到应有的坐标, 缺乏被行业内部企业广泛承认的基础, 难以真正成为成员企业的利益代表。很多行业协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政府管理企业的“助手”和“工具”, 其行为多具备“行政管理”色彩, 热衷于服务政府, 对成员企业或组织的功能停留在提供简单信息服务、组织行业内部交流、开展业务培训等浅层次的服务上, 而对行业规划、行业自律、行业政策制定、争端协调、反倾销调查取证、开拓市场、立法等方面作用明显轻视或无力开展。更为严重的是, 由于一些行业协会依靠政府的授权获得了垄断性的权力, 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与内部自律, 往往产生一些腐败现象。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曾形象地称行业协会是“戴着市场的帽子, 舞着政府的鞭子, 坐着行业的轿子, 拿着企业的票子”。

三、对行业协会的法律促进与规制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任何一个主体, 只有在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障后, 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活动才可能完全正常开展。行业协会作为同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结社组织, 其合法性根源在于宪法对公民结社、言论、集会自由权的确认和保障。但行业协会属于社会团体法人, 它与其他企业法人、自然人等主体不同。只有当行业协会以不同于其他主体而以行业协会自身名义活动、赋予其独特的权利与义务时, 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独特作用才可真正发挥出来。所以, 为使行业协会获得独立地位, 更好地实现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 建立体制完善、结构合理、行为规范、法制健全的行业协会体系, 我国应尽快制定一部统一的《行业协会法》。

当前,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行业协会或商会进行专门立法。对商会的立法最早始于法国。1858年, 法国颁布《商会法》, 确认现代商会法律地位, 认为法国商会是政府部门中代表各自管辖区工商界利益的机构, 是公立公益组织。1884年3月, 法国又颁布了第一部有关同业公会的法律, 即《瓦尔代克——卢梭法》。1901年7月又颁布了《1901年法》, 为跨行业协会确定了法律框架。之后, 法国又通过了各项法令进一步完善了行业法律体系。德国在1956年颁布了《工商会法》, 确认工商会是公法团体。日本于1902年颁布《商业会议所法》。韩国有《大韩商公会议所法》和《农业协同组合法》, 并据此成立了大韩商公会议所和农业协同组合 (简称农协) 。这些国家对于行业协会的立法为我国制定行业协会专门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笔者认为, 我国的《行业协会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规范:

1. 明确行业协会独立的法律地位

我国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并不确定, 行政职能与行业自治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不清, 既是名正言顺的行业代表, 又同时在一些关键时刻充当政府的代言人, 身份极其不明确。可以说, 只有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得到充分明确, 并进而在这个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赋予行业协会相当的权利, 明确行业协会应尽的义务, 并详细地严格地规定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才能对国家行政权力形成有力的制约, 并在国家和企业中间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既不使其沦为政府的“工具”, 也不至于成为对抗政府的又一新生反对力量。

笔者认为, 行业协会乃独立的、非盈利性的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它们既非行政主体, 不同于政府及其各部门, 也非民事主体, 不同于各企业法人。

目前, 有一些学者仍然认为行业协会属于行政主体。笔者以为不妥。目前我国的行业协会在协会目的追求上不能足够地彰显成员利益, 权力来源政府化、功能单一化、人员组成官僚化。“二政府”是人们对其形象的称呼, 显然这是一种贬义的戏称。这时如果再简单套用法、德等国的模式, 凸显行业协会行政管理的功能, 强化其行政主体的属性, 是不合时宜的, 也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体制改革的初衷。行业协会与政府和企业之间是互相监督、互相牵制的关系, 在经济法中, 行业协会因获得行业的授权而通过自律为企业服务, 也基于全行业的利益行使自治权, 同时在与政府沟通的过程中, 也监督政府不滥用行政职权。对于政府来说, 为了防止企业的“经济人”行为对整体社会利益的破坏, 其具有市场规制权、经济调节权, 必然对企业、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而行业协会的设立、运作也要经过一系列行政审批, 并接受行政监督。作为企业, 其自愿组成行业协会并进行授权, 就必然要求行业协会为之服务, 如果行业协会怠于行使权利, 不提供相应的服务, 会员就有权控告它承担契约方面的责任, 对于政府的越权行为, 行业协会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权。

2. 规范行业自律, 明确自律范围

参考国内外对行业协会自律的有关规定, 考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对行业自律应设定以下范围: (1) 规范企业经营活动, 依法制定并监督执行行规行约; (2) 组织行业标准的制定、修改、发布、贯彻和监督实施; (3) 经政府授权进行行业统计, 收集、分析、发布行业信息; (4) 开展行检行评, 宣传、促进质量监督工作; (5) 反映会员要求, 维护会员共同的合法权益; (6) 规范行业行为, 协调行业间的关系, 维护公平竞争, 制止和制裁企业的违法和违规行为; (7) 开展行业调查研究, 提出有关经济政策和立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8) 依法从事行业的科研项目管理、质量管理、质量认证与质量监督; (9) 参与行业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和资质审查等有关工作; (10) 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

同时, 法律必须对行业协会的行为设定一个界限, 规定其不得有下列行为: (1) 利用制定行业规则或者其他方式垄断市场, 妨碍公平竞争, 损害消费者、非会员的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2) 采取维持价格、市场分割等方式限制会员开展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参与其他社会活动; (3) 在会员之间实施歧视性待遇; (4) 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的规定向会员收费或者摊派; (5) 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委托而行使行业公共管理职能; (6) 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对于有以上行为的行业协会, 可以规定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 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 予以撤销登一记;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 予以没收, 并处违法经营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3. 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法人治理结构

应当通过立法健全行业协会的法人治理结构, 规范行业协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行为。要从行业协会的发起、筹备、章程拟订、注册登记、组织机构产生、变更、终止和解散等方面, 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 确保其成立和运行的合法性。要通过立法加强行业协会的经费和财务管理。通过立法明确行业协会的经费来源, 规范其经费支出, 确立行业协会财产的独立性, 健全行业协会经费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 防范任何单位或个人特别是其监管机构、协会管理或负责人员对其财产的侵占或挪用行为。

4. 加强对行业协会的监督

要通过立法完善监管方式, 通过登记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行业协会的监督和管理, 建立规范、有效的监督体制, 同时也为行业协会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同时, 通过法律监管, 防范和制止行业协会容易导致的价格同盟、行业垄断等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喻术红周玮:《行业协会利益失衡问题及其法律规制》,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1期第105页

[2]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的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社, 1999年版, 58页

[3]邹彦:《积极运作中的美国行业协会》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www。article。chinalawinfo。com, 2002年9月17日

[4]鲁篱:《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第231页

法律协会 篇7

2006年, 广西二运借助“服务中心”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前身) 法律专家的力量, 打赢了积压多年且难以解决的官司, 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2000万元。至今, 这则消息仍被业内人士津津乐道。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是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的简称, 是在原中交企协法律服务中心 (简称“服务中心”) 的基础上, 经交通运输部审核, 由民政部登记注册, 于2008年6月26日正式成立的。

据悉,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也是目前交通运输部部管的24个协会、学会等社团中唯一与法律相关的专业委员会, 这样的法律组织在其他行业的社团中也并不多见。

近日, 记者采访了中交企协法律工委理事长赵振, 他向记者介绍了中交企协法律工委的成长历程和工作使命。

“服务中心”时代:打好基础

2000年2月服务中心成立, 由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主管, 北京市远东律师事务所承办。其定位为专业法律服务机构, 工作面向全国交通系统机关、企事业单位、境内外战略投资者, 为其提供专业咨询和专项法律服务。

谈起中交企协法律工委走过的历程, 赵振如数家珍。从中交企协法律工委走出来的第一届全国交通系统十佳法律顾问如今都已成为各公司各领域的骨干力量, 如现中交集团副总法律顾问刘江南、中国中铁董事会秘书于腾群、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马喜平等。

根据赵振的回忆, 在服务中心成立的8年间, 中心成功地开展了WTO与交通企业实务研讨会、全国交通系统十佳法律顾问、优秀法律顾问、优秀法律论文的评选和表彰、全国交通系统法律论坛等工作, 还充分利用协会专业律师团队和协会法律专家委员会的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向数百家交通企事业单位和境外投资机构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和法律救济。

2003年3月, 为了增进会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并充分发挥行业内高级法律人才的人力资源优势, 中交企协法律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武警交通指挥部、山西省交通厅等21家单位派出法律专家参加相关工作。由协会主要领导负责、服务中心和专家委员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的中交企协法律工作机构设置至此完成。

在致力于解决交通企业实务问题的同时, 服务中心一直高度关注业内重大的热点、争议理论问题, 并组织力量进行研究。2006年, 服务中心就联合国统一运输公约组织专家研究并发表了专家意见。

之后, 服务中心根据构建和谐交通的现实需要和交通企业的实际需求, 还立项开展了“物流信息法律保护”、“收费公路政策法规与公路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货运司机诚信体系”、“交通领域投资法律风险”等课题的调研。

在2006年12月召开的交通企业法律年会上, 原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会长李宗琦高度评价了服务中心为促进交通企业法制建设所做的贡献。

法律工委时期:不断前行

为了更好的服务行业, 紧接着, 2008年10月中交企协法律工委成立。

在赵振看来,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秉承了服务中心的服务宗旨, 努力使其法律专业知识与交通运输行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力争打造中国交通运输行业法律服务的第一品牌。

据赵振介绍, 在中交企协法律工委成立的两年中,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治建设活动。不仅成功举办了首届交通企业法治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第四届十佳优秀法律顾问评选活动 (简称“评选活动”) , 还成功申办了行业企业信用评价工作。

2010年1月8日, “评选活动”在广西南宁举办, 来自交通基建等14个交通子行业和部门共同参加了此次评选, 最终产生了56家法治先进单位, 47名法治先进个人, 10名十佳法律顾问和85名优秀法律顾问。

这次评选活动参评单位之多、代表性之广、影响面之大, 在交通企业法治建设活动中是不多见的。正如赵振所认为, 这次评选活动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全国交通企业法治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在交通运输行业企业中, 开展信用评价工作是建立信用体系和全国信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在交通运输行业中有效、规范开展信用评价工作, 中交企协研究决定并委托中交企协法律工委于2009年6月启动了行业信用评价工作的申办工作, 并于2009年12月18日正式获批。信用工作办公室就落在赵振领导的中交企协法律工委。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的影响越来越大, 现在, 赵振不仅是中交企协法律工委的理事长, 而且还担任了中交企协副会长和交通运输部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委员。此外,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还经常受到交通运输部的邀请, 出席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重要会议, 如首届全国交通运输法制工作会议等。

为了将法律工作做得更好,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十分重视开展法律科研活动, 并成立了法律研究中心。在过去多年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研究后提出了“法律审计”的概念。这项研究成果, 受到了部政策法规司的高度评价, 现已着手申报国家软科学研究立项。

不仅如此, 据赵振介绍,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还与云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合作, 共同开展“汽车运输企业法律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的科研项目, 目前这项工作进展顺利。

为企业提供专业维权服务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的工作宗旨是:为交通运输行业提供高效、优质的专业法律服务。

为此,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拟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为企业搭建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平台;帮助企业以法律为依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平台;会员单位之间法律事务协作与交流的平台;提高企业法律工作者业务水平, 建设交通运输行业法律工作者队伍的平台。

2009年以来,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以电话、网络以及派出专业法律顾问深入企业等形式, 为200余家企业单位提供了专业法律维权服务。

2009年3月,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正式接受云南某基建公司委托, 指派法律专家为该公司省外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提供专项法律服务。

2009年4月,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委派专项法律服务工作小组成员前往公司, 实地了解情况, 收集有关资料。随后,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为公司提供了解决方案。目前, 该问题的解决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9年底, 深圳某物流公司因受关联公司企业牵连, 其现有的职工宿舍楼即将被司法机关依法拍卖, 而该宿舍楼一旦被拍卖成功, 将使公司内200多名员工及其家属即刻面临无处安家的窘境。

因此, 该公司涉及此事的员工及其家属情绪非常激动, 多次向有关部门上访, 要求媒体进行曝光。中交企协法律工委接到举报信件后, 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此事处理不好, 就极易引发大型群体性事件。为此,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工作组, 火速赶到了企业了解案情。

工作组在协助企业安抚职工情绪的同时, 还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 以保障企业和其职工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法律工委所进行的努力, 已经得到了该公司及其员工的一致好评。

实现行业法律服务最大化

“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法律服务, 为会员单位乃至所有客户, 提供优质的、权威的、专业的、高效的法律服务。”是赵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长期以来, 业内鲜有人提到法律维权, 更少有企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案例出现。在律师出身的赵振看来, 这是最让他着急却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法律工作是我们这辈子都干不完的工作。”赵振带领的的中交企协法律工委的愿望是实现行业法律服务的最大化。

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光靠中交企协法律工委本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不少地方的企业也反映, 希望中交企协法律工委在当地设立办事机构和专、兼职人员, 以便能为他们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

针对这一需求, 近期,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在一些地方或单位试点设立了工作站, 以满足各地行业内部法律服务需求。赵振表示, 待取得一定经验后, 再将设立中交企协法律工委下属工作站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经与有关省市和单位磋商, 目前, 中交企协已在上海长江轮船公司设立了中交企协法律工委长三角工作站。此外, 在香港、深圳、广西、云南、武汉、天津等地设立工作站的事宜也在商谈中。

另据赵振透露, 有关工作站的主要工作初步确定为:做好专项法律服务, 为企业提供及时、高效的法律帮助, 增强企业依法经营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会员单位之间法律事务的协作与交流, 确保会员单位有效防范、化解法律风险, 提供法律咨询,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

坚定不移地做好交通法律工作

“有领导鼓励我们, 说我们做的是利国利民的事情。要真正实现这一理想, 路还很长也很艰难。”谈起未来, 赵振在感受欣慰的同时也意识到了沉重。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的成立, 得到了包括交通运输部在内的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更得到了交通运输系统各界的广泛认同。“他们对法律工委寄予了厚望, 一致认为,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一定能成为交通运输企业提供法律支持、服务政府部门、服务交通运输企业、服务交通运输行业法律队伍建设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法律工作机构。”赵振有些激动地说。

目前,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比如, 宣传力度还应加大, 会员单位之间的联系还应加强等。在中交企协法律工委拟定的11个服务项目中, 因为种种原因, 至今尚有企业法律培训等项目未全面开展起来。

法律是赵振内心支撑的东西。谈起法律的重要性, 他能罗列一大筐。然而他更在乎的是把已经在做的事情“做专做精”。在他眼里, 当下的交通法律工作正经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下一步, 中交企协法律工委对工作做了更细致的安排:在“评选活动”的基础上, 在全行业重点推广国有大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经验;为有需求的会员企业提供法律方面的学习交流、人员培训、制度设计等方面的服务;重点推广以价值创造为核心, 法律风险管理为抓手, 以合同管理、诉讼管理为着力点的企业法律管理制度;在企业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上, 推动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将企业法治建设推向深入发展的更高层次;继续为企业做好维权服务工作, 切实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做好法律工委自身宣传推广工作, 使更多的企业能够参与法律工委组织的活动, 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认准这个事情, 就要做下去。”赵振最后说, “只要我们不倒, 就一定会推着它往前走下去。”

链接

2006年, 中心官方网站“中国交通法律在线” (http://www.acclonline.com/) 正式开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 逾20万人次的累计浏览量证明了网站对更好的为交通行业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上一篇:音准能力论文下一篇:有关绿色化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