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地-农户(通用8篇)
企业-基地-农户 篇1
大有庄村位于阿荣旗东南部, 现有耕地2.7万亩, 农民612户320人。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甜菜、水稻以及秋菜瓜果等。为增加农民收入, 2008年以来, 大有庄村先后成立了甜菜、玉米和马铃薯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村两委和合作社的带动下, 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7400元, 进入了全旗富裕村的行列, 2010年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板村。
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几年来, 村两委大胆创新, 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土地流转、组建经济合作组织、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订单农业等措施, 使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一、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提高农田抗灾害能力
该村农民80%的收入都来自种植业, 而这里十年九春旱, 并且洪涝灾害频发, 农民增收困难, 为改变这一面貌, 根据村里耕地平整、集中连片的优势, 村两委积极争取项目, 通过不懈努力, 争取到了国家农业开发节水灌溉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达2350万元, 其中国家项目资金1350万元, 群众自筹1000万元, 项目区覆盖耕地面积1.5万亩, 占全村总耕地的56%。目前已完成灌溉用机电井27眼, 架设电力线路16公里, 挖掘节水灌溉管道沟16公里, 项目区内水、电、路配套设施齐全, 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 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经对比测算, 项目区内农作物每亩效益比其它耕地多收入200余元, 仅此一项每年就为群众增收300多万元。
二、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村两委为企业和农户做“红娘”, 实现“双赢”
大有庄村的耕地是有限的, 要想增加收入, 不能仅限于种植业, 为改变土地少、剩余劳动力较多、资源严重浪费的现状, 村两委费尽了心思。2009年, 旗委旗政府出台了土地流转的政策, 而恰好这时奈伦集团阿荣旗分公司王大勇总经理被旗委派到村里任村经济主任, 主要是协助村里发展农村经济, 谁也没想到, 他的到来改变了许多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 丰富了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奈伦集团是以生产加工马铃薯淀粉为主的企业, 村两委积极主动找奈伦集团谈土地流转事宜, 而奈伦集团也有建马铃薯基地的想法, 因此, 双方一拍即合, 此意见得到了旗委旗政府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 经过双方共同努力, 大有庄村跟奈伦集团于2010年1月正式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 全村共流转集中连片土地12000亩, 流转期限为10年, 价格分为三个等级:项目区每垧地5500元, 非项目区4500元, 平川地5000元, 粮食直补仍就给农民, 土地流转的价格按每年玉米保护价的增长幅度比例进行调整, 只增不降, 保护了群众的利益。也就是说农民什么也不干, 每垧地最少也能收入5000元左右, 即使自己种也不一定收这么多, 而且不用投入也没有风险。此举得到了多数群众的拥护。
土地流转共涉及农户284户, 通过流转使这280多户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从事其它产业增收, 其中有40多个农民被奈伦集团返聘到公司成为正式机械工人、农业工人, 每月收入1800~2500元之间, 并给交五险。其他村民和家庭妇女有的给企业做临时工或外出打工, 有的搞起蔬菜、瓜果、水稻等高效农作物种植, 有的搞起肉牛肉猪养殖, 还有的到外地租种土地, 扩大种植规模。土地流转后农户通过从事其他产业, 农户又人均纯增收3000元以上。
奈伦集团为提高产量, 巩固基地建设, 对没有水利设施的地块, 还投资进行了水、电、路建设, 等流转期结束后, 这些基础设施将无偿给村里, 受益的还是村民。奈伦集团通过整合资源, 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先进机械, 实施统一播种, 集中经营, 企业在土地中每亩可增收200元以上, 在生产中每生产1吨淀粉可减少成本500元, 仅马铃薯基地一项, 企业前3年农业增收就可达240万元以上, 工业生产淀粉增收达600万元以上。村委会当“红娘”, 企业与农民“联姻”, 真正实现了企地“双赢”。
三、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大有庄村土地肥沃, 川地比较多, 特别适合种植甜菜, 而且村民有多年种植甜菜的经验, 但是由于无组织的种植, 以及厂家的不规范经营, 也曾一度给种植甜菜的农户带来了巨大损失。为提高老百姓种植甜菜的积极性, 在旗供销社的支持下, 2008年, 成立了大有庄甜菜专业合作社, 为增加群众收入, 合作社根据气候条件给群众算了一笔账:春季干旱, 同样坐水种地, 就不如育苗栽甜菜, 种甜菜前期费用低, 而效益是其它作物的2~3倍, 亩产都在1000元左右。通过宣传动员, 对地算账和村两委成员带头入社, 使入会社员达308户, 并带动了周边以及黑龙江省相邻的村屯150多户, 共落实了甜菜种植面积7000多亩, 同时以合作社的名义与糖厂签订了购销合同, 使农民无后顾之忧, 合同规定, 厂家为农户提供赊销的种子、纸册、农药以及技术辅导等服务, 并保证按每吨320元标准价收购, 杂率不超过10%, 同时向专业合作社提供每吨6元的经费。合作社为厂家落实种植面积并负责协调收购秩序、安排收购场地, 村民在村里就能销售甜菜, 节省了大量的运输费用。
自从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 以合作社的名义为农户在甘南化肥厂赊销化肥50余吨, 赊销其他物资60多万元, 解决了农民春耕资金紧张的难题, 极大地支持了群众的农业生产。正是甜菜这一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使大有庄的收入翻了近一番, 2008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6600元, 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400元。
四、依托区位优势,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城郊经济
大有庄村处那吉镇东南, 距那吉镇仅有不到10公里路程, 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近年来村民以那吉镇为依托, 开展大规模的蔬菜种植工作, 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2009年种植冬储白菜、大葱面积达650亩, 种植户达到140户, 平均每户种植面积达5亩, 全村仅种植冬储白菜、大葱一项收入就达到700万元, 平均每户年均纯收入1万元。村民王福金去年通过种植大葱15亩, 年收入达7万余元。
企业-基地-农户 篇2
关键词:宅基地;农户;入市;意愿;Logistic模型;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476-03
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以来,一方面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猛,城市、工业建设用地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大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出现闲置现象,土地要素导致不能实现城乡统筹的优化配置[1]。城市发展综合征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遗留问题,而解决部分城市发展综合征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农村宅基地入市[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2013年1月,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指出,围绕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以最大的改革共识保障宅基地的取得和退出,推动集体土地有序进入市场,在保护农户合法权益、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尊重农户意愿是开展农村工作的基础,了解农户意愿和诉求是维持农村稳定的关键,分析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农村宅基地的市场发展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1现阶段宅基地制度特征
现阶段农村宅基地制度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具有4个特征:一是主体确定性,仅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二是取得无偿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符合条件的集体内部村民无偿分配宅基地;三是使用无期性,宅基地属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年限无限期;四是权能限制性,宅基地使用权人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但宅基地不能买卖,仅允许在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
2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2.1研究区域概况
新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属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天山北麓,伊犁河谷东端,巩乃斯河河谷地带,东起艾肯达坂,南与巩留县、和静县为邻,东北与尼勒克县、沙湾县、和静县为界。新源县城距乌鲁木齐市西线900.00km、东线500.00km,全县总面积7583.43km2,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28个民族。
2.2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自2013年7—8月期间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6个行政村村委会农户的调查,为充分體现宅基地问题,选择宅基地闲置问题突出、宅基地市场活跃的区域作为调研样本。本次调研共收回调查问卷180份,剔除重要信息缺失或回答前后冲突问卷12份,有效问卷168份,占问卷总数的93.33%。
3指标选取与模型建立
3.1因变量的确定
调查问卷中,将问题设为“您是否愿意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交易”,选择“愿意”的定义为y=1,选择“不愿意”的定义为y=0。在受访的168个农户中,选择愿意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农户有104户,选择不愿意的农户有64户,分别占有效问卷总数的61.90%、38.10%。
3.2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方向假设
(1)户主族别。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有较大差异,部分汉族农户不拘于农业生产,选择外出务工,向往城市生活,对土地依恋度较低;较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农户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对宅基地和农村土地的依恋度较高,即汉族更愿意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研究中将汉族定义为“1”,少数民族定义为“2”,假定族别对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具有反向作用。
(2)户主学历。农户学历是反映农户文化程度的变量,农户文化程度越高,越能贴合新时代的发展,也较易接受新的改革思想,对城市生活的诉求越强[3-4]。假定农户学历越高,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意愿越强。
(3)家庭年均纯收入。农户家庭年均纯收入越高,表示农户家庭的经济实力越强,对生活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会较高,也更具有城市住宅房屋的购买力,脱离农村生活的愿望也更为迫切[5]。假定农户家庭年均纯收入越高,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意愿越强。
(4)农业依赖度。农业依赖度依据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确定,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越大,该家庭对农业的依赖度越高,对农村宅基地的依附性就越强[6]。假设农业依赖度与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呈反向作用,即农业依赖度越高,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意愿越弱。
(5)宅基地的宗数。家庭拥有宅基地数量越多,宅基地空闲和浪费就越多,如果能够入市交易,其盘活资本的意愿会比较强。假设宅基地宗数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具有正向作用。
(6)农户对宅基地政策的认知度。对宅基地政策的认知度从“是否认为宅基地是私有的”“是否认为宅基地可以自由处理”“变更宅基地是否去国土局登记”及“是否接受过宅基地普法宣传”4个问题的得分总和进行衡量。农户对现行农村宅基地政策越了解,越容易判断政策导向,也越能在宅基地使用权入市中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假设农户对宅基地政策的认知度越高,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越强。
3.3自变量分析与描述
对宅基地使用权入市影响因素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宅基地特征及农户对宅基地政策了解度4个方面选择,具体变量为户主特征选取户主族别(x1)、户主学历(x2),家庭特征选取家庭年均纯收入(x3)、农业依赖度(x4),宅基地特征选取宅基地的宗数(x5),宅基地政策状况主要选取农户对宅基地政策认知程度(x6),其中宅基地的宗数为连续型随机变量,其余均为虚拟变量(表1)。
nlc202309040611
3.4模型构建
Logistic回归模型作为一种非线性分类统计方法,以事件发生概率的形式提供结果,被广泛用于事物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尤其是当因变量为二分变量时,它是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关系的常用方法[7]。根据农户对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的作答,采用二项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对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的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如下:
4结果与分析
4.1模型拟合度检验
选取Omnibus检验和HosmerandLemeshow(H-L)检验2种方法进行拟合度检验,结果表明,由6个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Omnibus检验其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卡方值为74.564,P=0.000<0.05,达到显著水平,表示投入的6个自变量中至少有1个自变量可以有效地解释与预测样本在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中有无关联的分类结果;H-L检验其回归模型整体适配度检验值为8.863,P=0.354>0.05,未达到显著水平,表示回归模型的适配度佳[7],自变量可以有效预测因变量。因此,2种检验方法均说明建立的Logistic模型拟合度好,其回归效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农户对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意愿。
4.2模型回归结果
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由表2可知,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影响比较显著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年均纯收入(0.012)、宅基地宗数(0.028)、户主学历(0.048)、农户对政策的认知度(0.053)、农业依赖度(0.056)、户主族别(0.083),影响系数由大到小依次是宅基地宗数(2.822)、家庭年均纯收入(1.473)、户主学历(0.964)、农户对政策的认知度(0.667)、农业依赖度(-1.029)、户主族别(-1.331)。
4.3模型回归分析
(1)农户家庭宅基地宗数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具有正向作用。农户具有的宅基地宗数越多,其宅基地闲置现象越严重,在宅基地使用权可以入市交易的情况下,农户更愿意用闲置的宅基地来盘活资本,用于农业生产和其他经营活动。
(2)家庭年均纯收入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具有正向作用。家庭年均纯收入越高,城镇生活的压力相对较小,农户考虑到城镇基础设施完备度高于农村,选择城镇生活的可能性更大,也意味着农户非农转移的意愿更强,农户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3)户主学历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具有正向作用。农户的学历越高,适应新变化、新改革的能力越强,更易接受宅基地使用权入市;农户学历越高,掌握更多职业技能能力越强,在城镇就业的机会越大,收入越稳定,为在城镇稳定居住提供了比较好的经济基础,自然会不拘于农业生产,更希望通过宅基地使用权入市让“死产”转换,投入于其他经营活动。
(4)农户对政策的认知度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具有正向作用。在农户对宅基地政策不了解的情况下,农户担心在宅基地使用权入市交易过程中无法保障自身利益,而选择不愿意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交易。只有农户充分了解宅基地政策,才能保证农户在宅基地使用权入市交易中没有压力。
(5)农业依赖度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具有反向作用,这与假设相符。一般情况下,农户的农业依赖度越高,意味着家庭农业收入比重越大,家庭对种植土地和宅基地的依赖性越强,在城镇工作和定居的可能性较小,对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意愿越低;随着非农收入的提高,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农户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变强。
(6)族别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具有反向作用。汉族农户比少数民族农户更愿意宅基地使用权入市;少数民族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与汉族有很大区别,少数民族农户生活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对宅基地和农村土地的依恋度较高。
5政策建议
5.1增加农户家庭年均总收入,提高农户生活水平
农户家庭年均纯收入越高,其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积极性越高。经济收入是硬指標,经济收入越高,农户的心里越踏实,追求更好生活环境的意识越强,也越能引导农户参与到宅基地使用权入市中来。建议政府以提高农户家庭年均纯收入水平为基本目的,多渠道、多方式进行扶农、支农、富农,只有提高经济收入,才能增强农户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加大农户对政府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的支持度。
5.2制定宅基地入市法律政策,加大法律政策宣传力度
农户对宅基地政策认知度越高,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意愿越强,完善立法与宣传政策是推行新制度的重要手段。首先,废除目前法律中有关限制宅基地自由流转的条款,明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土地使用者的合法财产;其次,在相应的法律中要确定宅基地入市的对象、条件、范围、方式等,为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提供法律依据。
5.3进行宅基地确权登记,为宅基地入市做基础
调查中有部分农户拥有不止1处宅基地。应进一步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将宅基地确权政策落到实处,明晰宅基地产权归属,细化宅基地产权结构,增强农户对宅基地使用权稳定性预期,为流转市场的建立打好基础,也为下一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
[2]顾永才,顾丽媛.宅基地入市是解决城市发展综合症的重要途径[J].经济师,2013(2):72-75.
[3]赵国玲,杨钢桥.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二县市的农户调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2):1121-1124.
[4]陈秧分,刘彦随,翟荣新.基于农户调查的东部沿海地区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7):1102-1108.
[5]张怡然,邱道持,李艳,等.农民工进城落户与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开县357份农民工的调查问卷[J].中国软科学,2011(2):62-68.
[6]刘新平.新疆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
[7]陈胜可.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企业-基地-农户 篇3
关键词:专家,示范基地,农户,产学研结合,创新,效果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产学研结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世界众多发达国家的广泛共识,这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联合模式是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结合的必然产物,国家对产学研高度重视,并将其列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产学研结合模式[1]。我国自1992 年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促使其长足发展,如何采用合理的模式发展是当今产学研结合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尤其农业院校中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生产发展与社会经济影响,因此笔者主要针对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了探讨。
1 国外产学研结合模式与创新机制
由于早在20 世纪60 年代,世界上就出现了兴建“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热潮,而发达国家受其影响较早,并开始建立产学研结合模式,不仅使学术界与产业界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了核心竞争力,推动了科技发展与经济紧密结合,而且促使企业充满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所以,在产学研结合模式和科技创新方式方面,发达国家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1. 1 产学研合作作用已经得到共识
产学研合作在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已经日益凸显,各国政府也已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不仅能够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技优势,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由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开始较晚,发展机制不完善,效果也不是很好; 因此,想要对产学研合作的巨大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就必须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里给予产学研以高度重视,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1. 2 产学研合作中政府起着重要作用
在产学研合作中,国外政府使用多种方式来增加直接投入,以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综合国力,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政府还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制定税收政策不仅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还从长远利益出发,对产学研合作活动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从而调动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
1. 3 产学研合作中大学的角色至关重要
由大型公司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究中心,这种合作可以使专家和研究人员组成极具优势的科研创新团队,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使科研更有针对性,还可以获得更充足的经费保障,加快科学研究进度。发达国家很重视这种合作,尤其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这种合作方式主要是企业根据实际生产情况提出新的项目和创新性想法,委托研究中心进行研制开发,企业作为示范基地,研究成果由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同拥有,企业获得直接利润,而研究中心可以继续向其他企业推广普及成果和技术,达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此外,契约合作研究、技术协作研究等也是重要的创新方式。
发达国家成效最为显著的创新模式是建立科技园,为了充分利用大学的研究力量,美国工商界和政府部门开始把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设在研究性大学周围,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建便形成了高新技术密集区。科技园主要的功能是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以及沟通技术转让、技术交流的渠道,加快大学高技术成果向产品的转化过程。科技园还对各研究开发、生产与经营单位给予优惠政策,使科学园内部互相调节、互相激励,共同发展[2]。美国硅谷就是最成功的例子,响应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热潮,硅谷应运而生,不仅影响美国各州,也波及到全球范围。硅谷模式标志着产学研合作这一形式的正式成功,继而,世界各国开始兴建科技园区,不仅使各国家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也使科技产品不断由科技园区向外辐射乃至覆盖全球。
2 国内产学研结合创新机制
伴随着世界上产学研结合热潮的掀起,我国也适时地提出了产学研结合发展战略,并且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列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中的重大战略[3]。近年来,国家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大了投资力度,并给予产学研结合很多优惠的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也呈递增趋势。
2. 1 企业是我国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
我国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中仍然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直接面对市场竞争,整合创新资源,连接专家和基层农户之间的桥梁,企业不仅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还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所以,企业作为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主体已经是世界各国不争的事实。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创新能否健康发展是产学研结合成败的关键。
2. 2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特点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主管部门为了实现共同合作而建立起的一种新型合作方式,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不仅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的新技术与企业的生产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新组合,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与企业的相关人才相结合的人力资源新组合,同时是政府相关的政策法规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动态以及企业掌握并汇总的市场信息新组合。这种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比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更针对市场,更容易使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提高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运作效率[4]。
以企业为主体不仅有利于准确把握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方向,还可以快速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科技资源,将高校的成果和科研单位的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用户提供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技术产品在市场得到适合的销路,从而提高产学研结合的效益与成功率。因此,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主体地位的明确,也将有利于市场机制引入到产学研合作中,实现研发工作的市场导向,从而保证技术持续创新的实现。
2. 3 技术创新是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核心
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风险投资者的合作是这种创新得以实现的基础,各种相关的机制在这一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在这些机制的作用下,产学研合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技术创新是创造与改进产品,并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价值。在技术创新的体系中,大学和科研院所主要是传播创新新理念,将创新人才向企业输送或提升创新人才素质,配合和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益,使企业在国际创新竞争中成为赢家。
3 “专家+ 示范基地( 企业) + 农户”产学研结合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兴起一种特色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即“专家+ 示范基地( 企业) + 农户”产学研结合机制。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地域幅员辽阔,单纯以企业为主体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整体布局,所以选择农户作为实践基地,使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深入实践生产,带动发展。
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主要是通过行政指令自上而下单向沟通,这种模式造成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而广大农户又急需农业新科研成果的普及用以改善他们生产效率不高的现状,所以,新型产学研结合模式———“专家+ 示范基地( 企业) + 农户”一经推广,就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这种方式的主要流程是专家与企业联合,企业指出技术创新点并且提供资金支持,由专家或者科研院所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的成果或者专利首先在企业进行示范生产,之后推广到广大农户,一方面普及科学成果,一方面为农户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提高生产力。下面是新型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实例。
3. 1 延边黄牛产业化关键技术示范
延边黄牛是我国五大地方优良品种之一,2000 年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管防护名录》并实施重点保护。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延边黄牛产业已成为延边州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和活力的产业之一,年饲养量达到95. 8 万头,但是在养殖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养殖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不够高、经济效益不够好、产业化程度低等,直接影响延边黄牛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在完成延边黄牛产业化项目时,首先组成了延边大学、吉林大学、吉林省农科院为主体的项目专家团队,并与珲春天一牧业有限公司进行示范基地合作,同时围绕着示范基地在珲春市、龙井市、汪清县等地带动一批养殖户,根据延边黄牛饲养标准、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制定适合当地的日粮标准。采用先进的黄牛繁殖和日粮优化技术等科技成果,提高了延边黄牛的繁殖率,优化日粮配方显著提高了黄牛采食量和犊牛日增重,料乳比也显著降低。“专家+ 示范基地( 企业) + 农户”的产学研结合机制促进了延边黄牛产业的发展,并为延边的经济水平提高做出巨大的贡献。目前延边黄牛的产品已经形成特有品牌,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3. 2 河南科技大学“一三三一二”教育模式
河南科技大学根据产学研结合的优良传统和优势,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研究和探索了“一个核心、三大平台、三种环境、一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两个共享”的创新型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即“一三三一二”教育模式)[5]。一个核心,就是强调产学研的教育责任,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性,培养和教育出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大平台,就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良好基础,高水平学科专业为学生成长提供多种选择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保障平台; 三种环境,就是产学研结合学科专业环境,产学研结合研究环境,产学研结合开放环境; 一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宽、精、重、强”素质和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个共享,就是学生共享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成果、产学研合作多方共享高质量人才培养成果,实现合作共赢,全面发展的目标。
除此之外,各种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逐渐在各省市兴起,坚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以营造氛围为基础,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 结语
产学研是产业界和学术界的结合与融合,是“产、学、研”三方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追求共同利益的合作,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模式。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是科技与经济的统一,是科技经济一体化在现实中的运用。“专家+ 示范基地( 企业)+ 农户”产学研结合机制正是迎合了这一特点,从而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联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志强,李凌己.国内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04):97-103.
[2]刘莉芳.国外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总结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9(5):67-68.
[3]马俊如.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探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1):6-10.
[4]卢全晟,龚新蜀.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J].经济导刊,2010(11):80-81.
企业-基地-农户 篇4
河南信阳五云茶叶 (集团) 有限公司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出口要求建设无公害生态茶园,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品线, 打造信阳茶叶产业化示范基地, 解决当前茶叶产业发展面临的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加工成本高、产品质量低、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等问题。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茶叶行业的整合, 提高茶农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有效提高茶农收入和种茶积极性, 促进茶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 信阳茶产业现状
信阳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 气候温暖湿润, 光照充足, 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茶叶作为信阳乃至河南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 已成为信阳市广大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茶产业是信阳市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 也是竞争力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近年来, 在信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信阳市茶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茶产业也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 成为信阳市调整林业结构, 发展特色林业经济的重要板块。
1.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总量稳步增加。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信阳茶叶生产发展迅速, 茶园面积由解放初期的2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150万亩, 茶园面积快速扩张的同时, 茶叶产量、产值同步增长, 2011茶叶产量已达3.6万吨, 实现产值40亿元。
2. 区域分布相对集中。
信阳茶叶种植主要集中在浉河区、光山、商城、固始、新县和罗山6个区县, 其中以浉河区最多。6区县面积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90.48%, 可开采面积占全市可开采面积的96.30%。
3. 规模化种植发展迅速。
信阳市规模化茶园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 所辖10个县区均产茶, 涉及112个乡镇、1240个行政村。全市现有各类茶场1200多家, 茶叶加工企业近600家, 面积超过300亩的种茶大户429家, 百万资产的茶农大户450多户, 茶叶龙头企业34家, 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5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6家。茶叶集贸市场100多个, 茶馆茶楼近200家。行业组织迅速发展, 已经建立茶叶产业协会8个, 茶叶专业合作社122家, 其中师河区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茶叶专业合作社21家。现有茶农95万人, 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
(二) “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
“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综合开发的一种新的经营形式, 是集国家、集体、农户三者于一体, 实行供产销一条龙, 农工贸技一体化, 振兴农村经济的一种形式。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 实行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有机结合, 进行一体化的经营, 形成“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1.“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的优势。
(1) 有利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2) 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组合; (3) 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 (4)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商品化程度; (5)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收益和保护农民利益。更重要的是, 这种生产经营模式节约了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更利于稀缺的货币资源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
2. 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模式。
近年来, 在市场机制作用和国家政策扶持下, 政府部门及茶叶行业内部正在加紧整合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力量, 逐步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发展, 涌现了一批新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 大大提高了产销组织化程度, 促进了产销衔接, 延长和完善了茶叶产业链, 逐步提高了茶产业的水平与竞争力。
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公司建设的河口村、白马山村等基地 (3万亩) 项目, 以种植茶叶为主, 同时在茶园中进行立体开发, 科学套种油茶、银杏、板栗等。实现年产绿茶鲜叶720万斤、红茶鲜叶750万斤、油茶45万斤、银杏21.6万斤、板栗28.8万斤。对流转的3万亩茶园, 根据空间分布、利于管理等因素划分为60个各占地500亩的标准化种植茶园。并运用生态生产方式, 整理茶园土地, 建设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打造标准化生态茶园, 为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等生态茶叶产品创造条件, 同时也为合理开发茶区自然资源奠定基础。按土地流转方式流转当地共计3万亩茶园, 由企业进行集中标准化种植管理。对失地茶农的安置实行多种安置方式相结合, 根据茶农意愿, 灵活采用就业安置模式、资金安置模式、土地换保障安置模式等多种方式。
二、信阳市林权融资现状
(一) 信阳市林权抵押贷款现状
1. 信阳市林权抵押贷款开办情况。
为解决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引导金融机构贷款投放, 信阳市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建立了林权流转机制, 出台了《信阳市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开启了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之路。
目前全市已完成确权730.6万亩, 占805.7万亩集体林地的90.7%, 已完成发证421.76万亩, 占总面积的52.3%。其中, 浉河区已完成林改面积139.4万亩, 占总任务确权面积146.7万亩的95.03%, 涉及林改86551户, 确权86551户, 确权宗地数为113885宗, 集体林改任务基本完成。
信阳市10个县区成立了林权交易中心、林权评估中心、林权资本化服务中心、林权储备中心“四合一”的林权流转服务中心, 开展林权价值评估到林权交易、储备以及资本化运作的一条龙服务, 初步构建了林权流转体系, 建成了森林资源流转交易平台。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信阳市委、市政府还采取了多项惠农政策, 一是对首次办理林权证的林农只收取工本费;二是林权抵押登记、过户只收取工本费。社会评估机构目前暂按评估价值的1%收取评估费用。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林农的积极性, 越来越多的林农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林改的好处。
2. 茶产业融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1) 贷款抵押品难以满足融资条件。传统的茶产业包括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等链条, 目前产业上游已延伸到茶树育种和良种培育, 下游正逐步向茶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的茶文化产业延伸。从调查情况看, 信贷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链, 目前茶叶种植主要为当地农民, 个人家庭资产较少且多处于偏僻农村, 一旦银行放贷, 收回风险较大;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叶生产加工厂房和设备, 设施简陋、价值低, 且土地多为集体用地, 难以满足银行融资要求;茶叶生产不同于资金密集型行业, 不需要过多的固定资产投入, 茶叶公司虽然拥有一定的固定资产, 但总量不大, 难以满足大额资金融资需求;而茶叶零售商店多为租赁经营, 也同样面临资产是否足值, 抵押品是否有效的问题。目前茶农、茶叶专业合作社和部分茶叶公司最主要的资产就是林地使用权和茶林所有权, 但以茶园为主的经济林办证率仅16%, 且产权关系不明晰。
(2) 资金需求的季节性强, 周期性需求特征明显。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公司通常在茶叶上市季节大量收购和储备生产所需原材料, 尤其是每年的3、4月份春茶采摘季节, 要集中收购全年销售所需春茶原材料, 是资金需求的最旺盛季节。而夏秋茶因产量小、价格低, 原材料收购资金需求相对较小。每年的二季度, 春茶产品销售约占全年茶叶销售量的60%, 是现金回笼的高峰期, 其次是春节期间的销售资金回笼, 占比约20%。因产业化的深入推进, 茶叶生产和销售能力的持续增长, 部分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公司对银行信贷资金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需求特征。
(二) 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土地流转情况
信阳五云茶叶集团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 采取土地集中租赁方式, 达到其经营管理的目标。由企业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 同时也与村民签订正式的土地流转合同。
这种模式的土地流转以资本为主导, 以推进现代茶园建设为目的, 在政府的产业规划与支持下,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 大规模成片地从农民手中交换土地承包经营权。这种流转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以引进现代林业项目为契机, 促进土地规模流转。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现代林业, 增加农民收入。该方式可满足大规模土地流转的需要。
(2) 建立了规范的流转机制与程序。这种流转模式一般把土地流转与林业项目开发引进相结合、与农村新社区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相结合, 实行流转与开发并举, 农村和农民共惠的土地流转机制。
(3) 项目科技含量较高。生态茶园建设起点较高, 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实现集约化经营, 发展现代林业和林下经济。
本项目中, 企业与村委会达成以下协议:村委会将茶园一次性流转给五云集团, 流转期限为70年。五云集团要在村民签字完毕后一个月内与村民签订正式的土地流转合同。五云集团对所属的茶园进行分级划等, 依次作价, 其中一等茶园价格22000元/亩, 二等茶园价格20000元/亩, 三等茶园价格18000元/亩, 四等茶园价格16000元/亩。在正式流转合同签订完毕, 林权证办好后付50%, 余款在办好证后六个月内全部付清。信阳政府已同意五云集团进行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建设, 逐步使该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三) 信阳五云茶叶集团贷款情况
信阳五云茶叶集团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取得了河口村、白马山村等基地3万亩茶园林权经营权, 在信阳市林权交易中心办理林权抵押登记手续。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将《林权抵押登记证明书》等资料向银行申请5亿元借款, 银行委托林权评估中心对抵押林权进行评估。经过调查、审批环节后签订了抵押贷款合同书, 同时在林权交易中心办理了《林权他项权利证明书》, 直至放款。
1. 政策扶持。
2008年, 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9年, 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2009-2015年) 》, 该规划要求茶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茶业发展, 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鼓励、引导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和茶农努力增加投入。要充分发挥产品和区域优势,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着力推动产业升级, 带动和促进全国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继续推进四大茶叶重点区域建设。2009年4月22日, 河南省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复信阳市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批复, 信阳市将在农村土地流转、农村资金投入、农村社会化服务、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等8个方面大胆探索, 试验、创建出一套崭新的体制和机制, 给林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
2. 信贷支持。
依据建总发 (2010) 2号《中国建设银行2010年信贷政策与结构调整方案》政策相关内容:加大对现代农业、低碳经济相关行业中成长性和经济效益良好子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信阳市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综合农业示范区, 市政府将茶产业作为龙头产业加以发展。河南信阳五云茶叶 (集团) 有限公司是信阳茶行业的龙头企业, 该公司拥有的“龙潭LONGTAN及图”商标, 已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也是信阳毛尖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对该项目的经营定位为优先支持类客户, 符合信贷政策, 并且授信30亿元额度以支持该企业发展。
三、“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林权融资方式的分析
林权抵押贷款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促进林农和林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林权抵押贷款一方面不仅盘活了丰富的森林资源, 使林木资产成为“流动的资本”, 成为可以随时变现的“绿色银行”, 从而有效推进了林权制度改革, 突破了林业发展体制瓶颈, 使集体林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林权抵押贷款找到了破解“三农”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林权抵押贷款的开展, 其解决的不单是林业的融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为金融信贷在农村中找到了真正有效的抵押物, 为破解整个“三农”融资难问题起到了示范效应, 其对缓解农村信贷资金紧张, 解决“三农”发展的资金瓶颈矛盾, 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进行林权融资的意义在于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 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现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和节约型农业,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当地农民收入, 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保障水平, 解决富裕劳动力就业等问题。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进行林权融资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2.公司具备龙头作用, 在当地经营规模或产业特色上有优势;3.基地项目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 尤其在土地流转方面给予帮助;4.经营状况、信用良好, 取得的林权经过权威机构评估得以认可。
由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是公司和农民基于共同利益结合在一起的、自愿性的、民间性的组织, 所以它的建立和发展应该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 要根据市场化的进程循序渐进, 而不能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的方法来强制推进, 要尽量避免基地组织行政化、封闭化的倾向, 尽可能地保持其自愿性、民间性、开放性的特色。此方式的运作一方面要规避经营上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规避土地流转和林权变更的法律风险, 尽可能减少纠纷。由此可见土地流转问题是融资的前提和核心。在实施土地流转中, 应遵循“平等协商、自愿、依法、有偿、有序”的原则, 遵重农民意愿。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的林业用途的前提下, 流转双方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规范运作, 根据当地实际, 确定最佳流转规模和形式, 同时为银行及融资机构规避信贷风险。
摘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完善, 其中林权融资一直以来是林权改革进程中的热点和难点。林权抵押贷款, 使林权价值得到充分认可, 为林农贷款和创业致富开辟新途径, 为林业发展和林业融资指引新方向, 使银林共同驶向发展的快车道。信阳五云茶叶集团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将从土地流转取得的林权进行抵押贷款, 探索出林权融资的新模式。
关键词:林权融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流转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R].2008.
[2].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R].2009-05-26.
[3].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R].2010.
[4].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Z].2004.
[5].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把信阳市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批复[Z].2010.
[6].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信阳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Z].2009.
[7].信阳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Z].2006.
安徽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户研究 篇5
一、农村宅基地入户访谈情况分析
综合考虑地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关系等因素,结合美好乡村建设等情况,在安徽省选择了五个调查区域,分别是皖北的亳州市谯城区、皖中的合肥市长丰县、沿江地区的宣城市宣州区、皖西的六安市舒城县及皖南的黄山市徽州区等地。我们对上述地区涉及7 个区(县)13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7 个村(社区)123 户农户进行了入户问卷访谈,调查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农户的基本情况,内容涵盖年龄段、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结构、收入结构等;农村宅基地使用现状,包括宅基地的数量、面积、取得等;农村宅基地管理及改革需求,涉及宅基地规划、申请、分配、退出、流转等环节。
1、访谈农户的基本情况
从访谈户家庭结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劳动力出外打工情况来看,有以下特点:第一,三代同堂比例高。五个区域中三代同堂比例最低是合肥市长丰县39%,最高是黄山市调研区县接近62%,宅基地分户潜在需求大。第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40 岁以上的访谈对象占到一半以上。五个区域中亳州市谯城区、合肥市长丰县及六安市舒城县常年外出打工人数较多,占访谈总人数的40%以上;宣城市宣州区离土不离乡型农民工比例稍多,占访谈总人口的20%,主要分布在城郊或民营经济活跃的农村;离土离乡型农民工占访谈总人口的18%,主要分布在偏远农村;黄山市徽州区等调研区县常年外出打工人数相对较少,仅占访谈总人数的12%。第三,打工收入已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在亳州、六安、合肥等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地区,打工收入占到了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上;而宣城市和黄山市城郊和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做生意、跑运输等商业收入比重则占到了近三分之一。第四,土地整治后农村家庭总收入有所提高。合肥市长丰县整治后的新村将耕地流转,村民获得流转收益,同时劳动力也得以释放进城打工从而获得较高的工资性收入。整治后的新村家庭年纯收入在3 万元以上的占到了83%,而整治前的旧村家庭年纯收入在2 万元以下的就占到了77%。
2、宅基地利用及管理情况分析
(1)城郊或集镇的农村宅基地利用更节约,政府或市场推动的宅基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宅基地使用效率。从不同类型的村庄来看,位于城郊的宅基地户均面积最小,为116m2;其次是邻近集镇的宅基地,户均面积183m2;位于偏远农村的宅基地面积最大,户均231m2。在偏远农村土地整治后的集中居住区,户均宅基地面积缩小到了100m2。另外,从农村房屋及宅基地取得途径来看宅基地实际使用面积,一类是本村村民申请或继承取得的老宅基地,这一类所占比重在一半以上,宅基地面积多在半亩到一亩之间;二类是通过土地整治村集体统一规划修建的房屋而获得宅基地,宅基地面积一般不超过当地使用标准;三类是外村村民花钱从本村集体手中购买地皮自建房屋。如某村村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花3000 元买了一块临街地皮,面积一般不超过半亩;四类是从农村房屋交易市场取得。有的农户直接从开发商购买取得,还有的通过他人转让取得,面积多在200m2以内,这一类多存在于城郊、经济活跃的农村,有的房屋土地性质已变更为国有。总的来说,后三类宅基地面积都要比第一类宅基地面积偏小。
(2)宅基地分配主要由村组决定,八成以上农户愿意集中居住。农村宅基地规划管理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布点规划、土地整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实现,但微观的宅基地建房秩序主要由村、组及国土所维持。从集中居住意愿来看,五个区域的访谈农民意愿度都较高,有三个区域的访谈农户愿意去集中居住的比例在90%左右,另两个区域的访谈农户愿意去集中居住的比例在80%左右。我们在亳州市谯城区某自然村走访过程中,遇到一些村民一直跟随调研人员表达希望尽快搬迁到新居的强烈意愿。该村是规划中的新村地址,为修建新村已酝酿2 年多,因“增减挂钩”指标不够而多次停止建设工作,造成村民宅基地分户需求不能满足,有多户是6—8 人几代住在一起,旧居不能拆迁,农田种植受影响,村民眼红周边新村建设,意见很大。有一些农户提出了集中居住的要求,如旧宅拆迁补偿各家标准要统一,新居要带小院,距离承包地不能太远。居住小区的垃圾、污水等配套设施要处理好。新居住点要有学校配套,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社会保障等。有少部分受访农户明确表示不愿意,这类农户通常对现状比较满意,如近几年刚修建了新房,或是在当地做生意且经营状况较好,还有一些是因为缺乏建房资金、集中居住区位置偏远等。
(3)宅基地超标与闲置不同程度存在,一半以上农户在补偿合理的条件下愿意退出宅基地。五个区域受访农户对宅基地使用面积标准的认知度都比较低,旧村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普遍,农村住房占地面积一般在几十平米到一百多平米,加上庭院和附属用房等,则基本超过了当地宅基地面积标准。但从五个区域调查情况来看,一户多宅现象并不多见。另外,每个村都少量存在宅基地闲置情况,主要原因是在城里买房生活、常年在外打工不回或是去路边建房导致原宅基地闲置等等。从在城里买房情况来看呈现增长势头,访谈农户中除了皖西的六安市以外,其他四个区域均有去城里买房的情况,亳州、合肥、宣城、黄山四地旧村访谈农户在城里买房的比例在15%左右。当问及在补偿合理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将超标或闲置宅基地退出,五个区域有一半以上访谈农户表示支持,最高为合肥市长丰县愿意退还宅基地比例为75%。补偿的形式视情况而定,如果是换房,希望至少有200 平米,有小院、停车库,环境好;如果是现金补偿部分农户提出要按国家标准进行补偿,还有少部分农户则希望按市价进行补偿。不愿退出宅基地的以55 岁以上老年人居多,还有部分农户担心补偿标准低而不愿退出。
(4)城郊或民营经济发达的村庄宅基地流转较多,多数受访农户赞成放开宅基地流转限制。集镇和偏远农村一般没有宅基地流转发生,而城郊或民营经济发达的村庄则相对较多,流转的形式有开发商开发售卖房屋、村委会售卖沿街地皮、村民私下进行房屋买卖和租赁等。从五个区域整体来看,受访农户希望放开宅基地抵押和买卖限制比例在七成以上,但不同区域的农民观念有差别。集镇和偏远农村的农民对流转普遍没有概念,有一半受访农户不愿流转自家的宅基地,要以此留作保障,赞成放开宅基地流转限制的多为村干部或做生意的农民。在城郊或民营经济发达的村庄,赞成放开宅基地流转限制的农户在90%以上,有农户还提出流转要限定在本市县农村居民范围内。不想流转宅基地的农户大部分都认为是问自家当前有没有宅基地流转需求,对国家有关限制流转的规定和放开流转权利不清楚不理解,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有个农户不同意流转自己的宅基地,但同意流转别人的宅基地。关于农村房屋抵押,90%的受访农户希望有需要时可以办理农村房屋抵押,以满足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周转等问题。
二、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宅基地规划管理滞后,执行效果差
安徽省对宅基地规划管理主要通过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实现。在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土地整治规划对宅基地也起到了一定的管控作用。另外,在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中也会涉及到部分宅基地管理内容。根据调研了解到目前规划上存在的问题:第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基本用于城镇及工业园区建设,没有预留农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致使实际中宅基地无规划或不符合规划。第二,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受技术、人力、财力等因素制约无法全面推开,有的地方甚至认为村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必要。第三,因缺乏科学性,更没有实际考虑农民需求,致使规划执行难。第四,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规划体系、美好乡村规划等衔接不够。
2、宅基地计划管理不能满足农民建房实际需要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新增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各地在下达时要单列5%的宅基地农转用计划指标。但从安徽省执行情况来看存在以下问题:5%的宅基地农转用计划指标不仅不能满足农民建房的需求量,而且往往被挤占挪用。由于没有宅基地农转用计划指标,部分基层政府对宅基地基本是放任不管状态,造成村民任意占地建房而无人问津。
3、宅基地报批程序繁琐复杂
现行法律规定,宅基地审批使用原有建设用地的,由县审批;占用农用地的,由省及授权的市审批。对农村宅基地占用的耕地,县、乡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进行补充。从调研情况看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农民建房占用用地指标,需要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审批时间过长,不适应农民建房随时性和零散性的特征。第二,审批程序繁琐,部门审批程序不协调。第三,补充耕地难,由村集体承担补充耕地责任难以落实等。
4、缺乏宅基地退出机制
安徽省农村宅基地退出的途径主要是土地整治复垦退出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退出,补偿的形式一般为住房安置,属于政府主导型退出。这种退出方式宅基地退出效率高,耕地增加较多,节地效果明显,但政策依赖度高,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部门解决,在法律制度、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土地管理法》对宅基地退出制度缺乏系统的规定。对可以收回的宅基地政策界限、收回程序和补偿标准缺乏具体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更缺乏引导村民主动退出宅基地的有效机制。第二,受宅基地只能在村小组内部流转限制,难以对农村宅基地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宅基地退出多涉及到土地跨村流转的问题,而不同集体经济组织间调换的宅基地,往往因为没有法律依据而无法确权颁证。多数地方采取先将土地征为国有,再以国有建设用地划拨或出让给农民,客观上增加了宅基地置换成本,减少了农民通过宅基地置换获得的收益,制约了村庄集聚过程。第三,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不完善。地方普遍以补偿宅基地上的房屋为主,对宅基地的补偿往往被忽视。第四,农村宅基地退出与城镇住房、医疗、社保等衔接与转化机制不健全。集中居住区建设对农民的意愿需求考虑不足。
5、宅基地流转限制并不能遏制实际需求
尽管现行政策文件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单独流转作出了明令禁止,但对因房屋流转而导致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并未限制,故实践中宅基地流转现象并未真正遏制,反而为隐形市场发展提供了土壤。从安徽实地调查发现,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人口出现梯度转移现象,即城郊农民向城市镇转移,山区、远郊农民向城郊或近郊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宅基地财产功能的彰显,事实上出现了大量社会需求。在宅基地流转机制缺乏的情况下,不仅存在大量隐性交易,也使得农村宅基地闲置现象更加普遍,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减反增。另外农房“隐性”买卖、随意定价还容易引起经济纠纷,由于现实中出售住宅的所有收益归个人所有,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宅基地所有者的权益得不到体现。
三、宅基地管理制度创新建议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是在坚持宅基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配置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同步协调,采取渐进式改革而不是一步到位。根据农户调查反映情况及对宅基地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建议因地制宜地逐步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创新。
1、完善宅基地规划管理制度
第一,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宅基地专项规划。考虑安徽省农村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普通存在技术、财力、人力等实际困难,建议结合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开展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试点。另外,宅基地专项规划作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分支,建议在安徽省各地推进宅基地整理项目之前,首先编制好宅基地专项规划。第二,分区域分类别推进宅基地规划管理。根据城镇规划区内外、集镇、偏远农村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类型村庄规划发展战略及不同的建房模式。要注意避免盲目推行集中居住。在皖北、皖中等地势较为平坦、农村房屋较为破旧的村庄,村庄集聚效果明显,而皖南等山区丘陵地带,户均宅基地面积较小,过分强调集中不仅增加农民农业生产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土地综合整治效果也有限。第三,健全规划编制管理机制。建立各方主体参与规划编制的科学论证制度,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效率,避免村庄集聚后出现新的“空心村”;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村庄布点规划、美好乡村规划之间的关系,探索一个部门主导、多个部门参与规划编制的新机制,真正实现多规合一。
2、创新宅基地计划管理方式
根据调研情况,提出两种宅基地计划指标管理方案。第一种方案:取消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方式,主要通过规划来控制宅基地总量。严格审查宅基地申请条件,只要是符合规划、“一户一宅”、面积标准的前提下,直接办理农转用手续,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这种方案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呼声,也能满足农民建房需求。但前提是宅基地申请条件能在实际中被严格执行,否则容易造成农用地尤其耕地被大量占用,农村宅基地规模很快达到规划上限,国家对建设用地管理失控。第二种方案:改革现行宅基地农转用批次审批办法,建立先使用后核销制度。由县级人民政府每年年初一次性申请办理农转用审批,年底提出年度新增村民宅基地需要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核销申请。这种方案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呼声较高,解决了每家每户单独分散申请难以一次批准的问题,农民建房能得到部分保障。由于宅基地仍有计划指标管理,从国家宏观角度来看,建设用地能得到年度有效控制,也有利于保护耕地。但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年终核销的量有可能大于年初申报的计划;宅基地计划指标仍然得不到保障,出现批准后无指标核销的局面。目前辽宁、广西等地都已探索宅基地指标先使用后核销制度,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建议采取第二种方案,避免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
3、健全合理高效的审批监管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宅基地审批制度也应按照这一精神确定其改革目标及思路。建议:第一,调整审批权限。根据《决定》“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建议安徽省试点探索调整宅基地审批权限:一是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的宅基地审批的,由现行的县审批调整为乡审批;二是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由现行的省及授权的市审批调整为授权县(区、市)政府审批,年底报市政府备案,有利于缩短报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使县(区、市)政府负责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后的耕地占补平衡。第二,简化审批程序。对未打破村组界限集中建设的、移民搬迁等大范围跨村集中建设的、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的,减少申报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另外,对因乡镇规划、国土等部门间存在扯皮而影响审批时效的,建议乡镇相关部门建立联合办公机制。第三,确立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宅基地建设基金,该基金来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土地收益和政府通过土地整理等转移支付方式和部分新增费,专项用于旧宅基地复垦、占用农地建住宅的占补平衡。
4、构建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
(1)完善由政府主导的宅基地整体退出机制。一是为确保跨村组农民宅基地能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对于农民因集中居住等涉及跨村跨组的,只要满足以下条件就可实现宅基地流转:跨村小组申请宅基地的本户在原村小组无宅基地,符合“一户一宅”的原则;经坐落地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签字确认;申请跨村小组宅基地的家庭人员参与坐落地生产资料再分配需经村集体讨论决定等。二是合理制定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要求,除了补偿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外,还应包括对宅基地的补偿。三是建立宅基地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利益分配机制。构建指标交易平台,增强村集体和农户个人在交易中的主导性,使指标收益向其倾斜。四是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逐步完善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
(2)建立宅基地零星退出配套政策。根据调研了解,目前农村存在四类零星、分散的可以有条件退出的宅基地:一是已移居城镇,在城镇实现充分就业,并在城镇拥有固定住所,原农村宅基地长期闲置;二是主要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但在城镇没有固定住所,农村宅基地仍需继续使用的;三是子女已移居城镇,且年事已高基本无劳动能力的老人所拥有的宅基地;四是特殊群体如孤寡老人、五保对象的宅基地。第一种情况宅基地主动退出的愿望最为迫切;第二种情况如能进行宅基地和城镇住房进行置换,并给予原农村居民基本社会保障,同样可以形成宅基地退出需求;第三、四种情况,通过以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养老保险、以农村住房置换中心社区住房,让其老有所养,从而形成宅基地退出的原动力。建议:一是构建宅基地退出经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于自愿退还闲置、多余宅基地的农民,从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费用中给予奖励,零星退出补偿标准应与整体退出补偿标准一致。二是建立具有融资、管理、指标流转职能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收储、交易平台,与整体退出节余指标同样进入市场交易,允许节余指标在市域范围内统筹交易,提高资金回收能力。三是确定宅基地退出与户籍、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在宅基地退出后,根据退宅进城和仍留在农村居住的不同对象,建立住房、社保、就业等衔接政策。
5、开展农村房屋抵押试点
企业-基地-农户 篇6
关键词:永顺县,生猪,产业化,模式
1 永顺县生猪发展的基本概况
1.1 基本情况
2013年, 全县30个乡镇生猪存栏19.70万头, 出栏19.56万头, 能繁母猪2.12万头。全县年出栏50头以上500头以下的规模养殖户146户, 生猪存栏2.63万头, 出栏2.14万头, 占全县生猪存栏和出栏的13.3%、10.9%;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21户, 出栏量和存栏量分别为1.35万头、1.32万头。
1.2 生猪发展存在问题
1.2.1 从永顺县的生猪养殖基本现状来看, 全县的生猪养殖规模小
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户出栏和存栏分别为3.49万头、3.95万头, 占全县总存栏和出栏的17.8%、20.1%。全县规模户数量及生猪总量偏少。
1.2.2 养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永顺县虽然经过近几年生猪规模养殖小区改扩建项目建设, 但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 规模场的卫生防疫设施难达到标准, 导致养猪发病较多, 增加饲养成本, 降低养殖报酬。
1.2.3 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全县生猪养殖技术水平普遍偏低, 饲养管理不到位, 育肥猪的饲养料肉比一般多在3.7∶1~4∶1, 饲料报酬低。
1.2.4 规模化发展缓慢
永顺县生猪产业无龙头企业带动, 生猪养殖受市场影响大, 销售难稳定, 养猪的没有卖肉的利润高, 生猪养殖完整产业链难以成型, 更不用说产业升级。
1.3 现行养殖户规模与效益分析
1.3.1 养殖1头猪的效益分析
仔猪成本300元/头, 玉米价格2 460元/t, 活猪收购价格14元/kg, 出栏生猪以100kg计算, 本地区养殖水平料肉比为3.5∶1, 每头猪的疫苗、药成本为10元, 生产一头生猪效益为163.01元。
1.3.2 规模效益分析
当活猪收购价格为14元/kg, 以年产8万元效益需出栏生猪量为例 (两劳力外出务工收入) 计算:80 000/163.01=490.7 (头) , 即在不计较劳力成本的情况下, 年出栏491头左右能获得8万元的利润;当生猪收购价格为12.4元/kg时, 养殖户则无利可图, 加上栏舍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为80 000元, 流动资本以1 200元/头计算, 考虑到饲养技术水平、市场价位等等, 养猪要赚钱, 确实不易。
2“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生猪产业发展的意义
2.1 公司的龙头作用促进生猪产业化发展
永顺县生猪养殖一直存在销售难的问题, 也没有龙头企业或公司带动生猪养殖的发展。随着北京资源集团在永顺的落户, 其成熟的市场销售网络、熟练的生产技术、完善的服务体系为永顺县生猪产业化发展提供遐想的空间和基础。
2.2 基地与农户规模养殖促进生猪产业化发展, 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公司的龙头作用带动下增加了养殖效益, 促进了生猪养殖的发展, 才会有基地和农户的生猪规模化养殖。有了充足的货源保障, 公司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才能有保障, 而广大的货源需求又促进生猪养殖规模化的发展。
2.3“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合理运作, 相互促进, 为生猪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运作模式是成功的关键。公司的利益、基地的效益、养殖户的养殖利润三者合理分配, 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生猪产业化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3“公司+基地+农户”经营运作模式思考
北京资源集团在永顺县的落户为全县的生猪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全县的黄牛产业化运作也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但效果不是太好, 而洞庭湖一带养猪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曾成功一时。因此“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如何运作, 是影响全县生猪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3.1 模式一
3.1.1 运作模式
公司供应猪苗、饲料、技术服务等, 与养殖基地、农户签订收购合同, 提供保护价位;以基地为示范, 提高养殖规模和效益;以农户为基础, 提高养殖数量, 为公司提供稳定货源。
3.1.2 存在利弊
减少中间流通环节, 减少基地、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 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 便于发动宣传工作, 迅速扩大养殖数量, 带动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缺点是公司必须足够强大, 有足够的资本和成熟的销售市场、网络、手段, 只需要能提供充足的货源, 增大了公司经营风险。
3.2 模式二
3.2.1 运作模式
公司与基地联合, 为养殖户供应猪苗、饲料、技术服务等, 与养殖基地、农户签订收购合同, 提供保护价位;以基地为示范, 提高养殖规模、效益;以农户为基础, 提高养殖数量, 为公司提供稳定货源。
3.2.2 存在利弊
减少公司经营风险, 增大基地服务积极性, 减少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 提高养殖效益和养殖积极性, 便于发动宣传工作, 迅速扩大养殖数量, 带动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缺点是增加利益分成环节, 公司、基地分利要合理, 否则容易引起公司与基地矛盾, 影响养殖基地辐射范围内的养殖户。此外, 公司有充足的资本和成熟的销售市场、网络、手段, 需要基地和农户能提供充足的货源, 但有一定的经营风险。
3.3 模式三
3.3.1 运作模式
公司为基地、养殖户供应猪苗、技术服务等, 与养殖基地、农户签订收购合同, 提供保护价位;以基地为示范, 提高养殖规模和效益;以农户为基础, 提高养殖数量, 为公司提供稳定货源。
3.3.2 存在利弊
公司减少风险, 简单易操作。缺点是养殖基地、养殖户增加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 增加发动宣传工作难度, 不利于迅速扩大养殖数量, 早期难以有充足的货源支持公司的迅速、稳定发展, 不利于公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
3.4 模式四
3.4.1 运作模式
公司为基地、养殖户供应信息服务, 养殖基地与农户自行向公司购买猪苗、饲料, 寻找服务技术等, 公司与养殖基地、农户签订收购合同, 提供保护价位, 以基地为示范, 提高养殖规模和效益;以农户为基础, 提高养殖数量, 为公司提供稳定货源。
3.4.2 存在利弊
公司减少风险, 简单易操作。缺点是养殖基地。养殖户进一步增大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 在养殖基础设施较差, 养殖水平不高的地区, 增加发动宣传工作难度, 难以迅速扩大养殖数量, 难以有充足的货源支持, 并且货源质量不稳定, 不利于公司的迅速发展及公司产业的升级。
4%结论及建议
4.1 北京资源集团的落户, 光有“公司+基地+农户”的架子无意义, 还需有充实的内容
即养殖要有效益, 才会有养殖业的大发展。公司要因地制宜, 关键要采用合理的经营模式, 要做到“我好、你好、大家都好”, 才能站稳根基, 才能发展壮大, 永顺县生猪产业的发展才有基础和希望。
4.2 加强品牌战略, 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生猪产业化的升级发展, 不光有一条产、供、销、深加工的生产渠道, 龙头企业还应加强品牌战略。当地的湘西黑猪是湘西自治州的地方保护品种, 可作为一个选择。加强湘西黑猪的养殖开发, 打开销售市场, 提高品牌效应, 走向高端销售, 扩大养殖效益, 使公司、基地、养殖户获得更多的效益, 探索产业发展之路, 加快提高生猪养殖产业升级。
4.3 加强养殖小区建设
全县以北京资源集团落户永顺县为契机, 加强全县生猪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规模化养殖要使养殖良种化、建设标准化、养殖科学化、防疫制度化、污物无害化, 做到便于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重点发展、效益突出、示范明显, 以提高全县生猪养殖产业发展水平。
4.4 公司加强产业升级, 为养殖基地和农户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企业-基地-农户 篇7
1 建基地搭平台, 调结构促增收
通常基地的建设应立足本村实际, 认真调研, 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 实事求是地制定了基地建设的五年规划和长远规划。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合理布局, 栽植适宜本地区的品种, 以合作社的形式, 整合土地, 便于统一耕作和管理。依据社员的规模, 采取统一供种, 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方式进行示范推广。基地的建设不仅为普及示范实验及教育、推广科技提供了基地和平台, 而且依靠科技调结构, 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2 加强基地阵地建设, 完善基地基础设施
近年来, 生态园基地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建立科普培训室、阅览室、图书室、科普宣传栏, 征订各类科普图书供社员阅览。另外, 电教设备、远程教育终点设备、气象广播设备、电脑、多媒体投影仪、DVD设备、农村广播设备、地质灾害预警广播设备、气象广播设备、摄像机、照相机和多功能一体机等科技新产品的应用也日益普及, 为科普宣传工作注入了强有力的后劲。同时, 修建水渠、地埋管道、架设线路、水池清淤、修建示范园道路、修蓄水池和修田间作业道路等, 使得交通水利设施日益完善, 有利于改善示范基地的水利、交通条件, 对合作社示范基地的长远发展起到促进推动作用。
3 参观培训指导, 提高社员技能
充分发挥基地的效能作用, 普及农业科技, 提高社员技能, 提升产业效益。针对基地面积大、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效益提升难等问题, 聘请科技部门和院校专家, 到合作社培训, 组织基地示范户到外地参观学习, 发放技术资料, 培育科技示范户, 培养农民技术人员等指导方式来提高整体农民的综合素质。争取河南省科普及实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 与省级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部门结成技术服务对子, 制定示范实施项目, 推广科学施肥, 示范推广病虫害防治、科学修剪等果树管理技术, 使社员增收。
4 以基地为依托, 解决产、供、销, 增加农民收入
基地采取“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供种供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显现优势。统一购进质优价廉的农药、肥料, 原价供给农户使用。合作社与深加工企业合作签订购销合同, 统一销售, 园区产品能卖个好价钱, 促使农民增加收入, 并辐射带动了周边行政村林果业的发展。每到节假日, 周边城市的游客过来进行季节果品采摘, 大大带动了本地农家乐的发展, 农民实实际际尝到了甜头。
针对农民科学素质低, 存在的不良习惯, 利用广播、以会代训、宣传队、多媒体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 普及科技知识, 使农民在收益中亲自体验科技是致富的法宝, 不断提高自觉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整体提高科学素质, 呈现出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合作社、基地成立以来, 通过聘请专家, 推广科普知识, 扩大辐射网络, 不断引进新品种, 提高品种质量, 促进了林果业的发展,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肯定。
企业-基地-农户 篇8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抵押融资,农户,意愿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脱农现象”十分严重,“融资难”已经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由于缺少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物,农户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农民渴望增收的强烈愿望,使得农村土地隐形交易市场悄然出现。因此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得到影响农户抵押融资意愿的因素,从实际出发,提出针对性建议,为进一步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1)数据来源。研究样本来源于对江苏省不同市区管辖下的共7个行政村农户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其中问卷除了涉及农户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产经营类型、家庭结构等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农户对农村宅基地抵押融资的了解程度及对相关政策的认知程度,另外还包括农户融资渠道、农村宅基地抵押意愿及对开放农村宅基地抵押融资政策的看法等主观要素。
(2)描述性统计。1农户基本情况。根据统计结果,问卷中共有47%农户从事非农业主导型的经营类别,占绝对优势地位,而纯农业型农户仅占34%,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与城市的接轨不断契合,农民渴望增收的愿望越发强烈;2农户对宅基地相关政策的认知。数据显示,样本农户中有60%都认为宅基地归自己所有,属于自己的私人财产。而认为宅基地属于村集体的仅占14%,所占比重最低。另外调查样本中约有61%的农户表示自己了解宅基地抵押融资的相关政策规定。部分农户听说过甚至较为了解农村宅基地抵押融资含义及相关政策规定。但是,由于政策贯彻的不彻底、农村农户整体文化程度较低,即使对政策略知一二,但由于关注度低、学习能力差,一些农户对宅基地相关概念的了解只存留于表面;3宅基地基本情况。国家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用于建造房屋,满足农户住宅需求,但不能用于其他用途。此次调查发现,多数农户住房并不只是用于住宅一种用途,而是集出租、转让、借贷等多种用途于一体。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出农户强烈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土地隐形市场的存在;4农村宅基地抵押融资意愿。A.农村宅基地抵押融资意愿。数据显示,约有55.7%的农户愿意在相关政策开放后对宅基地进行抵押融资,44.3%的农户表示不愿意。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大多数农户对资金的需求,认为允许宅基地融资是符合农户切身利益的好政策,为国家相关政策的改革提供给了群众支持;B.农村宅基地抵押融资意愿与职业因素的交叉分析。数据显示,不同职业倾向农户的抵押意愿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非农业主导型兼业农户的抵押意愿最强烈,这部分农户中大多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有些自己经营生意和创办企业,因此对资金需求比较大。还有一部分外出打工,这部分人喜欢接受新事物,思维想法较活跃;C.农村宅基地抵押融资意愿与收入因素的交叉分析。数据显示,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抵押意愿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来说,各收入水平的农户的抵押意愿随收入的增加而上升,较高收入的农户比较低收入农户参与宅基地抵押贷款的意愿水平更高。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多数收入较高的农户通过非农业途径获取收入,比如做生意或进行其他投资,所需资金金额较大,因此更愿意将宅基地抵押;D、农村宅基地抵押融资意愿与农户对宅基地抵押政策了解程度交叉分析。数据显示,宅基地抵押政策了解度不同的农户其抵押意愿存在明显差异,总体来说,随着农户对宅基地抵押融资相关政策了解的加深,农户的抵押意愿也逐渐增强。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国家关于宅基地抵押的相关政策能提高农户抵押融资的意愿,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也表明,加大宣传抵押相关政策的力度,是高效、稳步推进改革的有效手段。
2 影响农户宅基地抵押贷款意愿的因素
(1)变量选取、定义及模型回归分析。农户抵押融资意愿分为二分变量,“不愿意抵押=0”,“愿意抵押=1”,可进行Logistic二项回归分析。文章从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等方面选取了10个变量对农户意愿进行全面研究。使用stata软件中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2)结果分析。1年龄与农户宅基地抵押融资意愿呈现负相关关系。即农户年龄越大,其宅基地抵押融资意愿越弱。随着农户年龄的增长,其越愿意追求安逸的生活,因而这部分农户更愿意维持现状,而不愿意从事脑力活动较大的工作,其进行贷款抵押的意愿也较低;受“安享晚年”思想的影响,农户的年龄越大,其负债的抵触心理越强,对新兴融资渠道的接受能力差,承受贷款风险的能力较低;另外年龄较大的农户相比于年轻人,乡土情结更深,对自己宅基地的感情更深,因而越不愿意将宅基地抵押;2性别变量系数为负号,即男性宅基地抵押意愿更强烈。现阶段我国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的制约,大多数男性由于在外打工、做生意,从脑力活动,接触了较多的新鲜事物和都市的现代思想,同时承受更多抚养家庭的生活重担,因此更愿意进行宅基地抵押融资。而女性则普遍将生活重心放于家庭的和谐、家人的吃住以及儿女的抚养上,因此,其宅基地抵押融资的意愿较低;3家庭人口数与农户宅基地抵押融资意愿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家庭人口数增加,家庭生活支出增加,对资金的需求必然增加,因此其抵押贷款的意愿就越强;另外,调查中发现,子女较多的家庭,儿女大多在城镇工作、做生意,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对资金的需求也更大,买房后,由于父母跟其一起居住,农村的宅基地闲置,因此其抵押意愿更强;4宅基地规模与农户宅基地抵押融资意愿呈正相关关系。通常,宅基地规模越大,其抵押价值越大,因此对资金需求较大的农户通常会选择将宅基地抵押,以获得足够的资金。另外,较大的土地面积提供了充足的可抵押财产,具备申请抵押贷款的条件。
3 结束语
【企业-基地-农户】推荐阅读:
企业实践基地10-05
企业实训基地07-14
小企业创业基地08-30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09-13
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05-28
企业培训基地申请报告08-27
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协议书06-27
海南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08-20
顺外工业园小企业创业基地调研材料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