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共12篇)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 篇1
一、引言
从建国初期发展起来的东北工业企业, 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自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中的地位的逐步复苏, 其生存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 与外资经济等其他经济相比,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生存环境还有很多必须着力改善的地方。国家应该加大力度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目前仍然存在的、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如:不合理税费负担、外部融资障碍、直接融资能力弱、定额负债具有局限性、内源融资匮乏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 企业发展将无从谈起, 特别是在企业重组并购、做大做强方面, 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发展中实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较大
1. 企业的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的披露。
财务报表是以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编制的, 它所反映的只能是企业在过去某一时点或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于未决诉讼、重大售后退货、对外担保、自然损失所导致的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 会计制度中虽然要求在附注中予以披露, 但仍有很大的选择空间。目标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披露与否和披露程度。
2. 企业的表外融资。
在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框架下, 会计报表不能反映企业所有理财行为。有些企业为避免融资行为引起财务状况恶化在报表中的反映, 采用售后回租、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抵借及集团内债务转移、现金调剂等手段进行表外融资。既达到了融资目的, 又避免了负面信息在报表中的反映。
3. 财务报表无法反映的重要资源价值及制度安排。
由于货币计量假设的客观存在, 许多在企业经营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价值无法有效地在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 如重要的人力资源、特许经营权等。当前比较引人注目的问题是人力资源定价模式及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如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 特别是诸如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度所产生的财务影响这个问题。期权计划跨度长、金额大, 对于身处资本市场的企业, 不规范的会计处理, 势必给资本运营带来极大的风险。而我国目前有关会计准则的制定大大落后于现实发展。如何对期权成本进行计量和确认, 各个企业各行其是。因此对于并购方而言, 要特别警惕这些制度安排在并购中可能造成的财务陷阱。
4.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偏差。
目前国内企业的并购活动中, 大多数并购方企业对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目的仍缺乏明确的认识, 往往将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等同于资产价值的评估。忽略了对并购方企业自身价值和并购后的企业整体价值的确认。部分企业甚至直接用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价值作为交易价格。另外, 即使在采用了收益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的案例中, 由于对评估理论、方法的简单化、机械化套用, 也使得其使用效果受到影响。
5. 中介机构发展滞后。
中介机构指包括经纪人、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在内的服务机构。它们的存在对于降低并购成本和并购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并购中介服务机构由市场催生, 其成长过程经受了市场的严峻考验。而由于历史的原因, 国内中介机构行业是一个由计划产生并受到严格行政管制的行业, 其发展缺乏严格的市场筛选和淘汰机制约束。在竞争不充分的条件下, 中介结构发展极不完善, 缺乏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 服务品种缺乏, 服务质量低下。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 中介机构与委托人共同造假的现象屡见不鲜, 投资者对其诚信度与权威性认可度很低。中介机构发展的滞后性加大了价值评估风险的产生。另外有一些其他因素业影响着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例如:首先是并购的准备时间。并购企业准备时间越长, 获取目标企业的相关资料就会越详尽充分, 目标企业的估价越准确;其次是目标企业被审计的时点距离并购时点的时间长短。并购时点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时点越远, 并购企业从年审报告获取的信息越不能代表目标企业并购前的经营和财务状况, 据此得到目标企业的估价就越不准确。
(二) 企业并购的效应不明显
企业并购整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实现企业的并购效应, 实现企业价值的迅速增长。因此企业并购整合必须以核心能力的提高为第一目的, 一切整合措施都必须立足于核心能力的构筑。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需要将原来不同的运作体系包括管理、生产、营销、人员、文化和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统一的运作体系。所以并购整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整合, 并购企业的组织整合、重构、协调决定了其经营方向, 因此组织整合构成企业并购走向的出发点;二是文化整合, 在企业并购中不同管理理念风格的沟通、信任、融合与接受的程度,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资源的运作效果, 必须予以重视;三是财务整合, 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原因, 即可归结为被接管企业财务管理不善, 成本管理费用过高, 或是资产结构不合理, 因此实施有效的财务整合, 是企业并购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四是人力资源整合, 整合的每一项内容都与人有关, 人力资本自身的整合配置与人才的保留及作用的发挥, 决定了整合效率, 因而也决定了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在并购整合这几个组成部分中, 组织整合起统领和先导作用, 应于并购前就确定。文化整合和人力资源整合应逐渐进行, 不宜急于求成, 而应采取逐步渗透、分阶段地有序引导策略。在所有并购整合部分中, 财务管理制度必须在并购后移植到被并购企业中去, 实现财务管理的高度统一, 否则组织整合、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以及其他整合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笔者着重分析并购整合理论中的财务整合, 包含其基础理论以及具体财务整合的应用。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实施并购规模和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 鼓励企业进行横向并购, 扩大企业规模
1. 市场容量和企业规模是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两个基本因素, 市场集中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市场容量和企业规模, 当企业规模不变的时候, 市场容量扩大就会降低行业的集中度:当市场容量不变时, 企业横向并购使得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大企业不断膨胀, 就会提高行业集中度, 产生垄断, 因此西方各国对横向并购都有严格的限制。在我国的产业配置上, 存在产业组织的低集中化和高分散化, 与发达国家产业组织规模相比, 我国企业产业集中度过低, 我国的大多数行业都属于过度竞争型的行业。因此, 从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布局来看, 除了少数受国家管制的行业以为, 在那些产业集中度比较低的行业实施横向并购不会形成产业过度集中, 导致垄断状况的出现。也就是说, 在我国的绝大多数行业, 成功的企业横向并购并不会造成反竞争效应, 相反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由于企业横向并购能够提高企业效率, 因此对于那些产业集中度较低的行业内的企业而言, 它的竞争力比较低, 可以通过横向并购提高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充分利用横向并购的正面效应改善企业的效率,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绝大多数行业都处于这种状况。因此, 我国应当在那些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的行业中, 制定相关优惠措施, 鼓励企业积极进行横向并购, 扩大企业规模, 提升企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改变目前这种产业过度分散的状况。
(二) 企业并购必须进行财务风险实施评估
整合前进行周密的财务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对并购企业自身资源和管理能力的评估和对目标企业的评估。评估的目的:一是为并购企业的运行提供可行性分析;二是通过评估可以发现被并购企业财务上存在的问题, 以利于在整合过程中有的放矢, 提高整合效率。
(三)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
1. 提高并购信息质量。
高质量的信息是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为改变信息不对称给并购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应从尽职调查入手提高信息质量。开展尽职调查, 全面了解目标企业信息由于目标企业刻意隐瞒或不主动披露相关信息, 财务陷阱在每一起并购案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 应特别重视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包括资料的搜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聘请。它贯穿于整个收购过程, 主要目的是防范并购风险, 调查、证实重大信息。
2. 选择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
目前常见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包括资产价值基础法、收益法、股利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
资产价值基础法:资产价值基础法指通过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进行估价来评估其价值的方法。确定目标企业资产的价值, 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资产估价标准。
收益法 (市盈率模型) :收益法是根据目标企业的收益和预期市盈率确定价值的方法。通常它是适用于上市公司之间并购的估价模型。运用这种方法对目标企业估价的步骤是:首先是检查、调整目标企业近期的利润业绩;其次是选择、计算目标企业估价收益指标;再次是对目标企业的估价应合理预测须确保在风险和成长性方面的可比性。当然, 这一方法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首先是该方法只适用于盈利企业, 亏损或面临破产的企业无法采用这一方法。而我国目前的并购活动所涉及的目标企业中, 亏损企业占了很大比重。其次, 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周期性因素会影响市盈率预测的准确性, 进而导致评估结果的偏差。另外, 在我国, 资本市场尚处于不成熟状态, 投机性较强, 股票市盈率较高, 适当的市盈率标准很难取得。最后, 收益指标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当前情况下, 很难完全运用收益法对目标企业进行准确估价。
股利法:股利法即通过折算未来股利来确定公司的现值。对某个投资者而言, 他的收益是由股利和出售股票时的资本利得两部分构成的, 但是这个投资者所获得的资本利得仅仅是其他投资者为了取得将来的股利而愿意支付的股票价格的一部分。从长期来看, 投资者将仅仅关心股利。即使在清算的情况下, 投资者所得到的任何现金代表了最终的股利。如果某一股东持有较大比例的有投票权的股票, 就可以确保他对股利政策的控制, 因此股利法一般更适用于对少数持股的公司进行评估。
(四)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实施并购后整合策略
1. 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必要性。
企业并购后如果不能实现管理效应、规模经济和财务协同效应, 获得业绩的增长, 那么股东财富增加的目标将变成“空中楼阁”, 企业并购后必将面临比较大的财务风险。并购专家明确指出, 并购成功与否不仅依靠被收购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而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并购后的整合。和同样指出, 并购的价值都是在并购交易后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 无论事先对外宣布的并购动机是什么, 比如获得某些协同效应、进入新市场等, 都必须通过整合过程将其付诸实现。并购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整合, 才能使企业的经营步入正轨, 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使未来有平稳的现金流量,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并购中所产生的财务风险, 达到增加股东财富的目的。并购后的整合是指并购之后进行的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财务、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企业要素的整体系统性调整, 以谋求公司价值创造和业绩增长。从国内外并购成功的案例看, 每一次成功的并购和企业并购后的整合管理不无联系。在国内, 企业并购整合成功的典范是海尔。海尔在资本营运中把整合看作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甚至认为整合比并购本身还重要, 海尔强调企业文化整合的重要性, 在这方面, 海尔的“企业文化先行”、“激活休克鱼”等文化理念已经甚为流传。它的含义是, 当海尔选择了资源、技术和管理尚可但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文化存在问题的企业并购后, 着重对其组织制度和文化进行改造, 就能改变原有生产要素的组合, 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生产率, 把目标企业从“休克鱼”变为能盈利的“活鱼”, 正是对整合的无比重视造就了海尔的持续发展和扩张奇迹。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工作不仅仅是更新公司名称等形式上的整合, 更重要的是包括财务、文化、人力资本、组织、经营战略在内的具有实质内容的一系列整合。
2. 风险控制。
企业并购的风险是指在并购过程中所存在的某些不确定因素对企业并购的预期目标所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 因此对风险的控制主要包括政策风险控制、筹资风险控制和运作风险控制。在并购整合中要大力加强和提升企业其他管理工作的整合力度。财务管理目标以及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配套和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的有效配合。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之间的相互渗透会促进管理目标的量化, 促使管理质量的提升, 从而保证包括财务整合在内的整个并购整合工作顺利完成, 使并购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 并购的财务整合是一项需要全盘考虑、统一目标、协调一致的工作。以财务为中心, 引导被并购企业的方方面面实现观念的转变, 把被并购企业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念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 从各个方面集思广益, 最终实现并购企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干寿晖.并购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铁锋.中国企业并购分析及价值创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王俊豪.对中国市场集中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 2000, (8) .
[4]齐艳秋.论购并后整合战略[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 (8) .
[5]天蓝.中国企业并购的主战场在哪里[J].中国企业家, 2005, (8) .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 篇2
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创新
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的形成是各种移入文化整合的结果.以“铁人精神”为代表的文化精神曾对东北地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文化已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障碍.文章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应当倡导文化创新,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进行整合与重塑,包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先进文化、改变落后文化、塑造新型文化,等等.
作 者:郭远红 张志刚 GUO Yuan-hong ZHANG Zhi-gang 作者单位:郭远红,GUO Yuan-hong(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辽宁,阜新,123000)张志刚,ZHANG Zhi-gang(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5 24(1) 分类号:F127.3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 文化整合与重塑 文化创新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之中寻突围 篇3
我国目前进入工业化中期,煤炭、森工、石油等资源型产业和以军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衰退现象日渐显现,黑龙江作为资源大省和老工业基地,这一问题已经摆在他们面前。
突围之一:“包袱”如何变“财富”
经过几十年开发建设,黑龙江省煤炭、森工、石油三大产业都已进入“中老年期”,资源衰竭,设备老化,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等衰退迹象十分明显。黑龙江还是个国防工业大省,多数军工企业建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进入和平建设年代以来军品生产任务锐减,未能及时调整转向,因此也被列入衰退之列。
这四个衰退产业的下岗职工数量较多,给当地社会就业造成很大压力。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总会计师张坡对记者说:“这些下岗职工曾经是企业的‘财富’,为共和国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如今却成了‘包袱’。我们应该把他们再变成‘财富’。”
黑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晓燕说,日本对衰退产业富余人员安置的办法可以借鉴。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对九州地区煤炭矿井实施关闭,导致数十万工人失业。对此,日本政府采取的主要调整政策是,在该地区兴办工业开发区,对安置煤矿工人及子女就业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并根据用人比例给予差别优惠政策。这项措施很快使煤矿失业者实现再就业,并带动了其他生产要素的顺利转移和再配置,使该地区很快由传统煤区转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刘景林对记者说,衰退产业工人一般都有专业技术,只要敢于出去闯荡,就会发现天地很宽广。伊春林业职工就■出了一条异地就业之路。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伊春涌现大量富余职工,同时边贸口岸绥芬河市从俄罗斯进口大量木材,却因缺少木材加工技术工人,就地加工数量仅占过境木材总量的10%。闻讯后的伊春富余职工陆续来到绥芬河市开创新天地,如今已达五千人左右。此外,一些职工还远赴俄罗斯境内从事木材采伐工作。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杨文超说,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毗邻,输出工人从事煤矿开采、石油勘探、木材加工等工作有很大潜力,我们可以考虑跨国调整人力资源的布局。
突围之二:何时动得“大手术”
许多专家指出,黑龙江衰退产业普遍面临设备老化、资金短缺、债务沉重等制约生产经营的难题,哪个问题严重得无法回避了,往往就全力解决哪个问题。这种吃“止痛药”的办法不解决根本问题,将导致衰退产业积重难返,所以必须下决心动“大手术”,割掉体制落后的“肿瘤”,从根本上增强衰退产业的“体质”。
黑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焦方义教授分析说,衰退产业在体制改革上应该更大胆一些,思路也要创新。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军事工业机密的核心产品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如石油资源和军品,除此之外其他衰退产业中的主业企业都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至于衰退产业中的辅助企业和外围企业,国有资本可完全退出。
黑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邹滨年认为,衰退产业可考虑实施大集团战略。组建大的集团可以实现煤、木、油等衰退产业的资产整合,并通过大集团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和跨国界的经济技术合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找到自己的分工角色和需求订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全球的资源共享,重新构造现代化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集约化的资源生产基地。
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张维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黑龙江四大国有重点煤矿近几年大打“价格战”,都遭受了损失,成立集团后,如果每吨煤涨价一元钱,7000万吨的年总产量就可以拿到7000万元的纯利润。
黑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刘幸指出,针对衰退产业体制改革,政府应具体做三件事:一是鉴于体制改革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可成立专门的衰退产业统筹管理机构,负责统一协调衰退产业问题;二是设立衰退产业调整援助基金,主要用于衰退产业的贷款贴息及下岗职工安置,同时实施适度的减免税费制度;三是在衰退产业所在地区,加紧建立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加快发展与衰退产业相关的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设备市场,为衰退产业改制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突围之三:如何改变“一条道走到黑”
据记者调查,衰退产业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原字号资源的开采和国家指定产品的生产,在其产业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因而经常出现主业“感冒”全产业“发烧”的现象。任由衰退产业“一条道走到黑”必将给整个产业带来灭顶之灾,因而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手段加速衰退产业的调整和转移,最终实现“主业衰退,副业和新产业崛起”。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新增机床70%依赖进口,机电类产品40%以上依赖进口,新增大型电站设备近50%依赖进口,冶金工业的高级设备绝大部分需要进口。一些专家指出,黑龙江衰退产业普遍在机械制造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谁在这一优势上发挥得好,谁就能从中抢占市场份额。
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邢东辉高兴地对记者说:“自20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产煤大国都在积极开发和应用新型高效、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而我们公司恰好具备生产这类产品的能力。煤炭产业是衰退了,但依托煤炭建立的大型工业企业的机器设备优势没有衰退,如今我们依靠和发挥这一优势,成为国内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采煤机制造企业。”
大海林林业管理局局长张德安接受采访前,正在忙于为林区的“雪乡”和“龙江第一漂”等景点和场所联系安装电话。他说:“树木不让砍了,我们就得在树木以外做文章。”为此,他们把目光转向了非林、非木产业的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振兴对策 篇4
一、促进企业之间的产权置换, 积极培育以产权为纽带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打破地域、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 形成东北地区统一的共同市场, 实现产权在区域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有效解决市场分割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除极少数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领域的国有大企业实行国有独资外, 通过国有资本与各类非国有资本和法人资本的相互持股, 使多元投资的现代公司制成为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随着经济社会化和市场化趋势的发展, 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不可避免。国有企业改革, 既可以变单一国有股东为多元国有法人股东, 也可以引入非国有股东, 变为国有控股或参股公司。在市场条件具备后, 将国有绝对控股公司改革为国有相对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公司甚至国有资本完全退出的非国有公司, 彻底解决国有股权过分集中的问题, 促进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以及企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和融合。例如, 以发电设备著称的哈电集团, 其电站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很高, 而沈阳输变电集团在输变电设备方面优势很强。这两者强强合作, 可以共同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电力装备方面的整体优势。
2. 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和横向兼并收购, 使优势企业
扩大核心业务规模, 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其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巨大投入的技术开发优势、营销网络遍布全球的销售优势而成为竞争的主导者。东北正在经历着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必须适应当近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特点的需要, 走以大品牌支持大企业、大集团, 以大企业、大集团支撑支柱产业, 以支柱产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首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引导优势企业、优质资产、优秀人才向大集团集中, 做大做强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持续盈利能力强的骨干企业群, 使它们成为东北地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骨干和依托。其次, 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 以市场化重组或行政划拨方式, 将中小企业的国有产权纳入国有骨干企业或集团公司。外部投资者在东北大型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外部投资者可以改变国有股权过于集中的问题, 也能够带来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 并有助于缓解国有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
3. 通过股权置换实现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的相互持股, 推进战略重组。
东北地区集中了大庆油田、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同行业中有较强竞争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较强带动作用的, 中央企业总体上具有素质高、规模大、潜力足、前景广的特点。但同样面临从国有独资公司、国有绝对控股公司向国有相对控股公司转变,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现产权多元化的任务。中央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股权置换应该以战略并购和强请并购为主要形式。战略并购和强强并购是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重要方式, 在股权置换过程中, 应该注意把政府第一推动力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与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场重组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结合进行, 注重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防止政府包办和片面强调市场作用两个倾向。通过产权置换, 原来单一国有股东改变为中央和地方国资委或者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共同持有股权的公司, 可以使中央和地方国有独资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 通过股权置换形成的大企业集团, 其组织结构应以母子公司为主要形式。集团公司负责资本运作和重大决策, 控股、参股子公司独立经营, 形成既能驾驭各子公司, 又可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母子公司体制。
4. 淡化绝对控股, 注重相对控股。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导企业多为特大型国有企业, 这些企业虽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公司制改造, 有些已上市, 但股权结构仍然以国有绝对控股为主。对于国有企业, 国有产权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需要给予重新认识。国内外的实践表明, 并不是国有控股程度越高越好, 相对控股同样可以实现绝对控股的目标。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 国家不但有必要出让、转售一部分国有股权, 而且要考虑放弃绝对控股权甚至相对控股权, 主动变成小股东或者全面退出, 为非国有经济和外资的进入创造条件。
二、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东北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 新一轮的设备更新已经引发国内对装备制造业的巨大需求。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企业已经摆脱多年来增长乏力的局面,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相当程度提高, 国有企业改造和振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面临着快速扩张中提升技术能力的艰巨任务。
为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和改革中不断加深的体制性、结构性和阶段性矛盾, 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包括实施债转股、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行政策性破产、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这些政策的实施, 推动了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资产重组、上市融资、技术改造、分离企业办社会等改革任务, 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应采取措施协调整合东北的科技、人才和主导产业优势, 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城市为创新基地, 侧重在石化、冶金、煤炭、大型装备及汽车制造领域开展对重大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 并广泛采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 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改造, 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石化、煤炭、装备制造、汽车、钢铁等产业集群的形成。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不仅是技术需求者, 而且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技术发展的引领者。科技支撑只有从能力建设入手, 激活创新源头, 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以大项目、大工程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为支撑的产学研互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 才能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力量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之外、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大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 强化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地位, 加快建设与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过程, 使自主开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 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来。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加大对重点行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扶持力度, 用高新技术、先进技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不断推进东北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形成有效的国有企业分权制衡体制
进一步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 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
1. 重视董事会的任命和董事会权限的界定。
产权多元化以后, 企业必须建立职责清晰、任期明确、具有独立性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应该吸收一定比例的职业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进入董事会, 各成员的任期错位排列, 董事罢免、提前解职应该有正当理由, 董事会应该设立若干专业委员会协助履行职责。为了强调董事会的权威性, 特大型和大型国有企业董事会可以由国务院和各省级国资委任命或提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和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国有股权应该通过股东会和任命董事会等事先设定的程序行使, 建立明确的董事长和每位董事的个人责任制。
2. 加大引进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力度, 进一步完善董事会议事制度。
除了内部董事以外, 董事会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既不在公司内担任其他职务并领取薪水, 又与公司没有起他实质性利益关系的外部董事。董事会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是使每一位董事都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重大经营决策和人事任免决策制定相应的程序化规章, 把董事对重大问题提出的意见作为考核其业绩的主要标准。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的董事, 必须使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3. 区分决策层和执行层, 明确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和分工, 规范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董事会聘任总经理和主要经营者, 总经理及其经营班子对董事会负责, 董事会对总经理及经营班子业绩进行考核评价的制度。董事长原则上不兼任总经理, 董事会对经理层实施管理和监督, 但不与经理层争权。董事会的董事也不到着公司或控股公司兼职, 以促进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形成。
4. 完善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的治理结构。
着重解决东北地区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治理结构重叠的问题, 健全各个层次的治理机构。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是东北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国有企业能否有效借助于技术创新发挥作用, 对东北整个经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国有企业应加速促进企业间的产权置换,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积极培育以产权为纽带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尽快形成和完善国有企业分权制衡体制。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振兴对策
参考文献
[1]宁一.东北问题报告[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05
[2]刘文成.第四增长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01
[3]周超产.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依赖[J].经济问题探索, 2000 (5)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 篇5
摘 要:一年多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初见成效,东北三省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但同时,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财税政策所能发挥的导向和调节作用。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三省 财税政策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区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年多来,在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东北三省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迅速,经济效益提高明显,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取得了良好的开端。论文百事通2004年,东北三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133.9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8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是连续多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28亿元,同比增长35.5%.东北三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231万吨,增长了15.3%,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的增幅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为保障全国粮食供应稳定和稳定粮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省农民年均纯收入首次超过3100元,增长16.7%,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扣除价格因素外,增幅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基础地位得以加强,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04年东北三省失业比率比2003年有所下降,同时扩大再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进一步完善。在扩大开放、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资59.4亿美元,同比增长83.6%.虽其绝对值仍低于沿海地区,但增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2百分点左右,东北三省国有投资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4.5%、41.4%和55.8%,增幅分别高于各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7个以上百分点,招商引资成绩突出,民营经济发展迅猛。
一、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突出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缺少发展活力。在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过大。2002年底,辽宁省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2%,比全国平均水平大约高20个百分点,而黑龙江和吉林的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更高,大约在80%左右。国企几乎在各个产业都占有主体地位,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挤出效应”,导致东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缓慢。而且,一些国有企业缺乏自主的结构调整机制,大部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存在办社会职能,改组改制的负担重,企业负债率高,自我积累与发展能力严重不足,极大地束缚了国有经济自身的发展。
2.金融风险严重,金融形势严峻。由于不良贷款居高不下,逃废银行债务情况十分严重,东北三省银行资产呆坏账比率比全国平均高出15个百分点,在黑龙江和吉林则高出20个百分点,构成了区域性的金融隐患。如2004年辽宁省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约1900亿元,其中由政府发红头文件“点贷”的就有740亿元,另外还欠地方政府约700亿元,数额十分巨大。从结构上看,呆滞、呆账贷款占不良贷款总额的93.5%,风险高度集中。
3.就业再就业问题突出,社会保障覆盖面小。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如吉林每年新增劳动力30万,再加上现存国有企业、集体下岗职工56万人和24万登记失业人员,每年约有110万人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一些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尚未参加养老保险,社会保障能力过弱。城市中有权享受养老、医疗、失业保障待遇的人员,只占城市总人口10%左右,90%的城市人口被排斥在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外。
4.资源型产业优势消失,可持续发展受滞。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东北老工业基地部分重点地区的资源如煤矿、森林已完全枯竭或濒临枯竭,面临着必须全面转产的局面。部分地区资源的开采成本也大幅度上升,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优势。如黑龙江占全国石油产量50%的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只剩下30%,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开采成本也大大提高;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4大煤炭生产基地已面临煤炭资源枯竭或大量并井的局面;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伊春16个林业局中,已有12个无木可采,可采有成熟林只剩下1.7%,可采木材不足500万立方米。同时,由于国内新的资源区产量增加,以及国外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资源量加大,国内众多品种的资源性产品由过去的短缺转为过剩,进一步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性产业地位的下降,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固定资产投资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长期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技术改造欠账很多,设备老化、技术陈旧落后。如吉林省工业企业的工艺装备只有15%属于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60%以上属于70~80年代水平,还有15%属于50~60年代水平。另外,东北三省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缺乏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且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支持政策
20世纪美国彼德教授提出:
城市竞争力(UC)=F(经济因素、战略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区位优势+经济结构+城市环境
战略因素=政府效率+城市战略+公私部门合作+制度的灵活性
这个公式强调,政府有责任创造有竞争力的硬环境,创造有聚集力的软环境,尤其是在制度、文化和管理上应大力地改革和创新。就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从历史原因和体制性、结构性原因分析,东北企业特别是一些老的国有企业当中,社会包袱沉重,面临比较大的困难,需要政府的帮助走出困境;从建立新体制的角度分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任务属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从国有企业直接所有者的角度分析,政府在国有企业转轨过程中也应承担特殊责任。因此在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中,政府有责任和义务适当地给予政策支持。财政和税收政策是政府支持的重要调节工具。
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供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
1.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立法工作,并且提高税收立法级次,使其成为真正的税收法律;将企业所得税税率降至24%,减轻东北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税收负担,增加企业税后留利,吸引促进民间资本进入东北老工业地区企业;对投资东北三省的企业用于再投资的资本和利润,实行投资免税和再投资退税政策,减少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流出;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与东北地区国有企业间的兼并、联合和重组,减免企业所得税,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国有、集体和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的成本和壮大。
2.解决融资问题的财税政策。批准设立民营银行试点,对新设民营银行,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免企业所得税三年,鼓励民营银行发展,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融资贷款难的问题;设立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基金,用于重点国有企业重大项目的资本金投入;减轻老工业基地财政上缴比例;允许地方政府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和转让土地,多渠道筹集资金;继续给予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债资金倾斜政策,对优势企业实行国债资金风险投资政策;降低东北老工业基地地方财政资金的配置率和地方转贷比例;允许东北老工业基地发行地方国债。
3.推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建立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制度,加强对在职员工适应新技术的培训,对培训单位取得的收入减免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为就业转移创造做好准备;对安置大集体人员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困难职工达到法定比例的企业,按照安置失业人员的相关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安置职工就业。
4.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财税政策。解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推广辽宁试点经验,实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加大养老保险转移支付力度,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时机成熟之际,开征社会保障税。
5.鼓励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对于针对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转产而发展起来的接续产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并准予加速折旧,鼓励单一资源型和原材料老工业基地发展接续产业,促进就业由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逐步向新兴产业转移;对于高耗能、高耗原材料市场的约束型产业,因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而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向国内外的空间转移时,减免企业所得税,并对其技术改造项目予以财政支持,鼓励其通过技术改造向高端产品发展。
6.支持技术改造的财税政策。扩大企业所得税研究开发经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不论企业是否盈亏,对于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其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达到10%以上(含10%),除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列支外,均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鼓励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技术改造力度,加强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加快自主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对国家鼓励类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并准予加速折旧,鼓励企业更新创造传统产业所需的信息技术和装备;对于国家掌握的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在老工业基地布局,通过买方信贷、政策采购、国债资金等方式予以支持;对于光电子、计算机软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转化成果免征企业所得税,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发展成为带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产业,提升东北地区的竞争力;取消企业所得税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的规定,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将个人收入与业绩挂钩,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特别是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拔尖人才,改变东北三省人才外流的局面。
参考文献: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 篇6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现状与衰退机理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的现状
从一定意义上讲,东北并不是一个落后地区,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地区。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的重型结构对资源进行超强度开发,矿产资源储量大幅度减少;能源、交通运输已由原来的优势条件,转变成了限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产生较大幅度的偏离,工业结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等导致该地区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并且效率低下,具体可以概括为:经济结构调整缓慢,新兴产业比重低;产业竞争能力下降,产品市场份额萎缩,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等。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机理
老工业基地衰退是世界各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原有的传统工业发达地区现在都处于不同程度的衰退状态。而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的原因不但具有其他国家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而且还具有个性问题,即由于经济的转型所带来的制度滞后和体制的不适应等问题。
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衰退原因除了对工业升级需求的反应迟钝、错失了升级转型的良机、东北畸形的“重化工独大”的产业布局等,其衰退的根本原因是制度创新能力较低。其衰退机理可表述为:由制度决定的经济结构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新技术革命的推动、经济效益的驱动进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与区域优势结构、市场需求结构产生错位,工业结构出现“老化”丧失生产力与市场优势,竞争力与经济效益下降、缺乏增长活力,工业基地必然走向衰退。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然选择—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经济发展的现实看,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实质就是制度的不断创新。从经济系统平衡协调发展需要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地位,振兴老工业基地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
1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创新模式选择
从经济方面讲,制度创新既包括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等),还包括分配制度、消费制度、价格形成制度和企业制度的选择、经理市场的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建设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等等。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上讲,主要采取了内生渐进式制度创新模式(以“长三角”为代表)和外部变量引入型制度创新模式(以“珠三角”为代表),而这两种模式都表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路径。根据东北地区的特点,本文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创新模式应该选择内生渐进式制度创新和外部变量引入型制度创新相结合的诱致性制度创新模式。
2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创新主要内容
在经济制度体系中,产权所有制度是根本制度,所有制结构和实现形式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所以,所有制创新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的重要内容。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继续推进和完善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清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制度障碍,在全社会范围营造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具体包括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为民间投资的启动创造有利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构筑创业的利益激励机制,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有效激活庞大的非公有资本投向生产领域。
其次,积极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在竞争性行业中,大量引入非国有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在金融、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诸领域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整体上提高国有经济的运行效率。
再次,着力推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当前东北的个体私营经济无论是在“质”还是“量”的方面,都处在较低的水平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为民营资本提供了巨大的兴业空间,民营企业应抢抓机遇,高效利用振兴战略的各项有利政策,积极参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资源配置。努力扩大私营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鼓励私营企业进入高科技领域,提高企业所处的产业等级。
最后,坚持创造优良投资环境,加大外资引进的力度,通过混合所有制机制实现与国有经济及其他经济的兼容,使之成为承接外商投资的有效载体。在加入WTO新环境下,中国进一步开放了外商投资领域,放松了一些行业的外资股比限制,这有利于将大中型国企的国有股出售给境外的战略投资者,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通过股份的转换吸收外资。
促进东北的振兴,只进行所有制创新是不够的,因为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并非某一项制度的创新,综合的制度创新活动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度创新需要配套进行。主要包括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的政治制度创新、以扩大就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以最大可能发挥人的积极性为主要目标的激励制度创新、以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为宗旨的产业制度创新以及能为以上创新提供宽松、自由环境的非正式制度创新等等。
三、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创新的几点建议
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创新的目的是要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建立促进东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的制度性障碍。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参与制度创新的主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宏观层次,其参与主体是中央政府,为制度创新供给政策;二是中观层次,其参与主体是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行组织;三是微观层次,其参与主体主要是企业等基层组织,对制度创新具体操作。这三个层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较完善的制度创新运行体系,各层次参与主体的作用,成为制度创新的动力。因此,要顺利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创新,需要三层次参与主体的积极参与和认真协调。
首先,就宏观层次而言,中央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制定重大战略决策和方针。我国政府已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在宏观上对东北地区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政策支持。中央政府还应出台一系列旨在促进东北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发挥中央政府在这一制度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进而成为促进该区域制度创新的动力之一。
其次,就中观层次而言,东北地区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实现上述战略决策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具体而言,地方各级政府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为创新的操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创新环境。因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成员,而任何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均取决于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同时,吸引区域外创新主体的主动参与,对于东北地区的制度创新尤为重要。具体操作方面可以尝试“飞地”的方式引进其他区域的创新要素,即在本地区划出一片土地,以较低(甚至免费)的价格出租给制度较为先进的地区设置工厂等,在经营运作上实行其原有的制度。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篇7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及原因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 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持续产业”, 随后, 国务院又把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列入了重要议程。于是, 如何利用好这个历史机遇, 促进东北的发展成为众人最为关心的话题。振兴东北, 关键就是要对东北地区的现有经济状况有所了解, 结合其他地区的改革经验, 实现东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而确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 现状
1、经济总量规模
国内生产总值 (G D P) 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总量规模的最基本指标,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大小。2003年东北三省共创生产总值12955.16亿元, 占全国总额的9.56%;而同期江苏, 浙江, 福建, 广东四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则分别是:12451.75亿元, 9200亿元, 5241.73亿元, 13349.93亿元, 仅广东省一个省的生产总值就超过了东三省之和, 占全国总额的9.9%。2004年、2005年两年内,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15133.86亿元, 17129亿元;2005年比2003年增长了32.2%。
2、经济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衡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综合性指标, 它反映了地区经济规模扩张的速度。根据资料显示, 2003年东北三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黑龙江10.3%;吉林10.2%;辽宁1 1.5%, 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9.3%, 尽管如此, 三省的最高增长速度也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12.7%。
3、产业结构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不合理, 重工业所占比重高, 第三产业比重小, 工业产业增加值低。2002年, 重工业在东北工业中占近8成, 其中, 原材料工业和重加工工业占有很高的比例, 分别占34.5%和30.6%;采掘工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为14.4%。轻工业所占的比例较低, 为20.5%, 分大类行业看, 所占比例超过10%的行业有3个, 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5.7%)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12.1%) 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0.9%) ;所占比例超过5%的行业有3个, 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7.9%) 、“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3%) 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9%) ;另有4个行业所占比例超过3%, 依次为“食品加工业” (4.2%) 、“普通机械制造业” (3.6%)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3.6%) 和“非金属矿采选业” (3.1%) 。上述10个行业合计, 共占东北工业的73.3%。在这10个行业中, 除“食品加工业”外, 其余9个行业均为以重工业为主体的行业。
(二) 原因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以及经济发展的现存问题, 是各方面原因共同导致的,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观念陈旧制约经济发展。观念陈旧使得东北地区很难真正实现市场化, 对外开放程度低,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运行, 经济体制改革缓慢, 这就导致了东北地区不能向东部沿海地区那样依靠改革开放, 放开手脚, 大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 大胆引进项目。
其次, 经济体制及经济结构落后。国有经济比重过大, 产权结构不合理, 产权不清。据2002年初步统计, 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依次为:黑龙江89.34%, 吉林77.8%, 辽宁62.7%, 均远高于全国的52.8%的平均水平。现行经济制度约束导致市场化程度落后。
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各自按资产规模排序前100位共300家企业集团进行综合汇总, 通过对比分析, 在调查的东北三省300家企业集团中, 年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均在5亿元及以上的企业集团有130家。从企业集团母公司控股性质来看,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共有183家, 占东北三省300家企业集团总数的61%, 2003年末其拥有资产达7071.0亿元, 占东北三省300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的80.3%。从企业集团的主营行业看, 工业企业集团有172家, 占东北三省3 0 0家企业集团总数的5 7%, 2003年末其拥有资产达6216.1亿元, 占东北三省3 0 0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的71%。截止2003年末, 东北三省300家企业集团共拥有成员企业2639家, 从业人员为269万人。其中, 工业企业集团成员企业1156家, 就占了全部成员企业总数的43.8%。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
(一)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点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报告中明确指出:“走新型工业化路,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特点是:
第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 可以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从而大大缩短实现工业化所需要的时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可以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 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科技含量高。积极促进高新科技研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高科技成果转化, 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第三、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 摒弃过去那种片面追求速度、成本高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第四、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过去为了实现工业化, 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 先破坏、后修复, 代价很大。改善环境质量, 创造好的人居环境,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本身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五、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人力资源丰富, 使我们的比较优势所在。注重发展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偏重人力资源的高新技术产业, 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比较优势, 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化水平分析
1、重工业化道路的不可避免
“大国的发展不能绕开重化工的道路, 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在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经验的时候, 小国可以跳过重化工发展阶段直接以发展新兴技术为主, 但是大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基础, 因此重化工阶段不可逾越。”由于黑、吉、辽不仅有一些工业生产基础, 而且该地区拥有煤、石油等能源矿产, 铁、锰等金属矿产, 以及很多非金属矿产资源, 适于发展重工业。
2、东北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
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 不但要考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及优势, 同时也分析了制约东北发展的因素及原因, 可以看出, 当前, 东北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下功夫, 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树立市场竞争意识, 引进市场机制, 实现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必须结合地区实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三、对策建议
(一) 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东北地区由于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过大, 导致所有制结构单一, 体制创新艰难, 经济负担过重。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难点和关键所在, 为振兴东北地区经济, 当前必须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 积极搞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布局调整。首先, 要缩小国有企业的覆盖面, 整和国有企业。其次,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再次, 妥善解决好下岗分流职工的就业安置问题。
(二)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企业的活力, 动力, 创新精神, 和由此形成的市场竞争能力, 是区域经济内在增长机制的核心。因此, 要尽全力培育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 构造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就要由过去依靠个人转变为企业主导型创新, 有偶然性创新转变为体制向创新, 由制度创新转变为技术创新, 由模仿型创新转变为首创型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实现更多企业利润, 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水平。
1、大力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引进专业人才
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地区的发展经验, 企业内部建立奖励机制, 鼓励企业结合实际大胆创新;进行企业内部的制度调整, 引进专业管理人才, 建立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 拓展高效的营销渠道等。
2、政府实现角色转变, 不再过度干涉企业的经营, 而是提供制度保障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尤其是针对国际市场, 在知识产权保护, 技术标准, 反倾销等各个方面, 我们的经验还不足, 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在财政拨款, 项目引进等各个方面, 国家队老工业基地给予一定的扶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 东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进行创新有一定的风险, 所以, 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 就会鼓励企业大胆引进项目, 提高经济效益。当然, 给予政策倾斜的同时必须要建立监督机制, 防止违反“专款专用”原则现象的再次出现,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 加大科技投入, 促进科技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加大科技投入, 促进科技进步不但可以节约传统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 而且可以增加能源供给并开发新能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核心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科技成果的转化尤为重要, 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是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
促进人才交流, 在东北地区各个高校之间, 以及全国各地区, 甚至同世界一些著名大学, 进行人才交流, 不论是政府公派, 还是民间校际交流, 都有利于人才的发展, 有利于观念的引进, 更加真实直接的学习先进经验, 更好的找寻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项目。
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受限于人们的思想意识, 而思想的开放程度, 人们创新意识的水平都直接受限于收到的教育水平, 因此, 要继续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 提高人们整体的文化水平, 从而更好的学习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营管理理念, 引进项目, 合理创新, 形成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才是解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 也是实现东北振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芳芳, 从区域经济角度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 4:1-3
[2]、陈辉, 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战略选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6) :627-629
[3]、王丽, 优化东北地区人才资源结构的思路选择, 行政论坛, 2005 (6) :46-47
[4]、姜艳,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程中努力加强吉林省民营企业档案管理, 农业与技术, 2005, 25 (5) :70-71
[5]、沈越, 孟祥林.区域经济学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二界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http://www.cpeer.org) , 2005.年7月.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技术创新 篇8
1 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
1) 创造性。
著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活动形容为一种“创造性的破坏”。
2) 累计性。
每一轮新的技术创新都要以先前的创新成果为基础, 新的一轮技术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原有的产品和生产要素组合, 而是在己有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对旧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扬弃和技术突破。
3) 效益性。
任何层次及规范的技术创新活动, 都需要一定数量的资源投入, 这是实现预期创新目标的物质性保证。伴随着这种投入, 每一次成功的技术创新又总会相应获得一定的新增财富或比较利益, 这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所在。技术创新的效益性还表现为技术创新会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效益以及宏观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待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础保证。
4) 风险性。
技术创新所能获得的增量收入的多少又是与技术创新活动所面临的风险大小相对应的。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活动都必然会为企业带来增量收益, 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又是一项风险系数很高的创造性技术经济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 有些因素是可控制的, 但也有一些因素是不可控的, 是事先难以估计或把握的, 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
5) 扩散性。
促使成功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最大的经济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成功的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技术创新及其扩散过程, 才是真正的促进发展、增进财富的过程, 技术创新的宏观经济效益才能得以实现。
2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创新缺乏制度化激励
从产权制度看, 众多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但还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股份仍占绝对比重, 产权不清, 政企不分, 国有企业缺乏充分的自主权。从国有企业自身来说, 创新意识不强, 不少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产品积压, 资金缺乏, 加之技术创新本身又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这些都影响着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另外, 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也较缺乏。
2.2 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性不强
技术创新环节介于技术与经济之间, 是技术发明的实用化和实用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相统一的过程, 也就是说, 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技术创新项目不是来源于市场, 而是来源于部门和科研机构的“推介”, 还有些则来源于企业现有的科研成果。同时国有企业缺乏快速的市场信息通道, 致使不少技术创新项目并没有充分反映市场的要求。由此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技术创新远离市场, 难以实现技术创新预期的目标。
2.3 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够
资金投入不够是制约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社会融资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类风险投资, 企业创新基金等各类资金市场不发达、不完善。争取银行资金, 又因其缺乏对创新项目风险的判断力, 他们倾向于已经成熟、已成规模的项目。
2.4 技术创新的人才缺乏
作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头人和富于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远未形成;国有企业技术人员和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国内市场竞争的要求;国有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以上这些因素, 都影响到国企技术创新的发展。
3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技术创新的对策
3.1 企业要增强技术创新意识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形势, 重视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护自身利益的迫切需要。企业高层领导要从观念和意识上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发明专利、技术秘密、商标等专利权作为竞争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使每个人都自觉地追求新知识、学习新技能, 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3.2 健全国企技术创新机制
政府要从国企技术创新的整体需求出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国有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引导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同时降低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职能, 着力于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发机制;通过制定各种优惠和支持政策, 促进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 包括税收优惠、贷款优惠以及鼓励科研机构、高校承办技术开发项目;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奖励体系,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强化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组织机构。对于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 国有企业应给予物质和精神重奖。采取创新成果转化提成制、个人技术入股、课题招标制等多种激励机制。
3.3 企业要培养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通过多种渠道并采取多种方式, 如专项培训教育、出国培训等, 培养工业基地国企技术创新的企业家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 在搞好现有国企技术人员培训教育, 提高他们整体素质的同时, 吸收各种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进入企业, 促进各类科技人才相互配合, 提高技术创新的实力和能力;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依托, 建立国企技术创新的培训基地, 为国有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培养更多的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如技术转让、项目委托、联合开发等, 使参与方均能从联合中获得收益, 从而激发合作积极性。科技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实施者, 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尤其要培养他们的经济意识, 使之成为既有技术专长, 又有市场眼光的新型创新人才。
3.4 企业要加强核心技术的原创性开发, 提高自主专利权的质量
企业在产品核心技术上的开发能力和专利产权的拥有数量, 直接体现着企业技术创新质量, 是建立企业自主专利权的核心优势和增强专利权保护力度的重要指标。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产品核心技术的原创性开发, 不能长期满足于技术上的模仿、跟随或简单的组合, 要充分利用我国在科技人才上的优势, 勇于进行前瞻性、科技含量高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力争成为核心技术的领导者。为此, 企业必须增加在高科技成果开发上的投入, 吸引和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为企业服务, 具体的操作模式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研究院 (研发中心) 、博士后流动站或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等形式。
4 结束语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技术创新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对如何推动技术创新提出了增强技术创新意识, 健全国企技术创新机制, 培养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加强核心技术的原创性开发等对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还需要善于获取、吸收和学习知识, 知识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是东北重要的技术创新源, 国有企业能否有效借助技术创新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 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以及整个东北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技术创新主要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技术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国企,技术创新,对策
参考文献
[1]邹新月, 罗发友, 李汉通.技术创新内涵的科学理解及其结论[J].技术经济, 2005 (5) :13-14.
[2]夏保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本质、动因和管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 (4) :78-80.
[3]夏保华.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结构[J].科学研究, 2006 (10) :534-538.
[4]冯晓青.试论企业技术创新中专利战略的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8) :12-15.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 篇9
东北在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方面有很好的基础, 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这与该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不相匹配, 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人力资本失灵”。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本“失灵”的原因
第一, 缺乏创业文化。区域文化差异是形成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 东北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 虽然有历史基础、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 但思想观念落后、创业文化不足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在一些沿海发达省份, 老百姓是致富、创业的主体, 每个人都是活跃的市场经济细胞, 每个细胞都释放出巨大活力, 深深扎根于群众中的强大的创业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创业热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 经济发展的主体不活跃, 市场经济文化发育不充分, 全民创业的热潮尚未形成。
第二, 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 低层次人才过剩与高层次人才短缺并存。虽然人才总量相对充足, 但结构性短缺严重。现有的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工程、卫生等传统领域, 高新技术、农业等行业的人才所占比例严重不足;国有企业单位人才集中, 非国有企业人才不足。人才构成中低层次人才过多, 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以吉林省为例, 在全省136万人才中, 高层次人才仅占全省人才总量的4.5%, 特别是信息、金融、高新技术、熟悉世贸组织规则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 全省从事金融保险、信息产业、律师的人才仅占总量的0.4%。目前, 东北三省缺乏高素质、有作为的党政领导干部和称职的政府公务员, 缺乏企业家和国际化人才, 缺乏拔尖的技术人才和熟练的骨干技术工人。
第三, 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远离生产第一线。据调查资料显示, 东北老工业基地专业技术人员74.31%在事业单位, 只有25.69%在企业;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78.95%在事业单位, 只有21.05%在企业;其中正高级职称的人才96.9%在事业单位, 仅有3.1%在企业。从学历看, 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20.48%在机关, 62.70%在事业单位, 只有6.22%在企业;大学本科学历的人才18.75%在机关, 66.16%在事业单位, 只有13.36%在企业。相反, 46.09%的大中专学历人才在企业。高学历人才远离生产第一线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与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80~90%的人才集中在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离国际上人才分布的衡量标准 (70%人才集中在企业) 也有非常大的差距。
第四, 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本存量较高、质量较好, 但实际利用效率却并不理想, 从而其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率并不高。据吉林省《省情资料》显示, 吉林省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任务不饱满, 存在人才隐性浪费现象, 有近20%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发挥作用。吉林省的人口人才密度、面积人才密度和从业人员人才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数, 但人才人均GDP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每百万GDP所需人才, 高于全国平均数0.5人。
第五, 经济待遇低, 人才资源流失严重。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无论是经营者, 还是一般员工, 其收入状况除辽宁稍好外, 吉林和黑龙江都比较低, 远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计算, 1989~2005年,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职工年均工资分别为7263元、6361元和6214元, 排在全国的第14、24和29位, 远远落后于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
由于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以及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等原因, 近年来大量的人才流向北京、东南沿海城市和国外, 还有一部分被清华、北大等著名学府以及知名企业挖走。同时由于吸引人才的能力弱, 致使引进人才的数量极为有限。以黑龙江省为例, 在改革开放30年中, 黑龙江省人才流失总量达20万人, 占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1/6, 而引进的人才总量还不到2万人, 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出省二百余人 (不包括没办手续离省的) 。可见, 东北人才流失数量远远大于人才引进数量, 并且在流失的人才中, 高层次人才居多。
二、努力解决人力资本“失灵”问题, 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一) 积极培育创业文化
造成东北经济与浙江等发达地区经济差异的一个深层原因是, 东北人创业精神不足, 创业热情不高, 创业文化环境较差。因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必须积极培育创业文化。
1.激活创业主体是建设创业文化的核心。东北人不乏开拓创业者, 但尚未形成全民创业的局面;东北人也不乏思想解放者, 但尚未形成全社会思想大解放的生动局面。从少数人创业到全民创业, 从个体思想解放到群体思想解放, 这不仅是量的变化, 更是质的飞跃。只有这样, 才能变安贫为求富、变守摊为开拓、变好逸为拼搏、变求稳为历险、变求助为自强、变保守为争先, 充分发挥东北人力资源文化素质优势, 形成一个全民创业的氛围。
2.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是建设创业文化的保证。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创业的思想观念, 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创业的做法和规定, 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创业的体制弊端。特别是各经济主管部门要跳出部门利益的狭隘眼界, 在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上采取扎扎实实的措施, 为创业者护航、铺路、助推, 使东北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
(二) 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人力资源的三个主要目标就是:吸引有效率的劳动力、培育有效率的劳动力和保持有效率的劳动力。首先, 在人才管理体制上, 应加强对人才的宏观管理, 制定一套好的人才政策措施, 靠政策指导人才工作, 激发人才活力, 构建选拔、吸引、培养、评价、激励、使用为主的人才政策体系。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开放式管理体制, 深化就业体制改革, 政府要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其次, 政府应以市场战略为导向, 按市场要求发挥人力资源的供求、价格竞争机制, 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并依法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建立健全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 消除城乡、地区、部门、行业等的限制, 疏通人才流通的各个渠道, 促进人力资源的良性流动, 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效益的最优化。
(三) 调整企业收入分配结构, 加大对优秀技术人才的激励力度
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从根本上重视技术, 重视技术人才。而对人才的重视首先要从满足其生存需要入手, 因此企业必须做好分配制度的调整。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高薪资总额。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绩效和待遇挂钩, 优化分配结构, 对企业亟需和已经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要加大物质激励的力度。同时建议建立工资特区, 将企业的稀缺技术人才和特殊工种技工或高级技工纳入其中, 灵活满足技术人才的需要。
(四) 营造一个适宜人才成长、发展和作用发挥的良好环境
环境与人才的关系犹如鱼与水、鸟与木的关系, “欲至鱼者, 先通水;欲求鸟者, 先树木。水积而鱼聚, 木茂而鸟集。”环境包括制度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等。如包括对人事管理制度、执业资格制度、契约合同制度、争议处理制度等的改革和完善;在法制方面要尽快把人力资源纳入法制化轨道, 完善人才法规体系;发扬我国尊重人性、调和矛盾、包容差异的优良传统, 既要鼓励大胆探索、积极创新, 又不单以成败论英雄, 包容人才的失败, 保护他们的创新热情, 为人才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工作环境。要用一系列的方法、技术、法制和情感去管理人才。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即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 通过激励、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现人的自我管理, 从而发挥人的潜能, 完成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于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5 (8) .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 篇10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LMDI分解模型对中国相关领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做了较多的实证研究。如张占贞[1]运用LMDI模型,根据青岛市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青岛市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任晓松等[2]运用扩展LMDI公式,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测算了中国198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王玮[3]采用优化的Laspeyres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和LMDI碳排放预测模型,对1994—2010年我国工业部门39个行业的碳排放进行了分解分析与预测。雷厉等[4]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区市的碳排放量,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通过构建LMD I分解模型,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因素对各省区市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Shenggang Ren等[5]运用扩展的KAYA公式,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变化分解为产业结构、产业规模、能源强度以及能源结构等因素。Boqing Lin[6]基于LM-DI分解方法对1986—2010年间中国纺织业的碳排放变化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影响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产业规模和能源强度。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碳排放影响的研究文献也比较丰富,如李绍萍等[7]以东北老工业基地1997—2011年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耗等数据为基础,利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上述相关文献为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提供了有力借鉴。本文研究与上述研究存在着以下不同:首先,本文在测算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量时,测算对象是地级城市工业内部37个细分行业,并且采用“电(热)碳分摊”原则,从而使得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其次,本文从行业层面利用LMDI四因素分解模型研究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细分行业的碳排放影响因素,从而使得研究结论更具有政策启发性。
2 因素分解模型
本文基于对数平均因素分解法(LMDI)[8,9],建立了东北老基地工业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并结合相关的统计年鉴数据对其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
对数平均因素分解法分解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式(1)、(2)、(3)中:CT代表全行业碳排放总量;Cij代表第i类行业消耗的第j类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VT代表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代表产业规模因素;Vi代表第i类行业的工业总产值;Ei代表第i类行业消耗的能源量;Eij代表第i类行业消耗的第j类能源的量;Pi代表第i类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I代表产业结构因素;Ii代表第i类行业的能源强度,代表产业技术因素;Sij代表第i类行业消耗的第j类能源占该行业总能耗的比,代表能源结构因素;Fij代表第i类行业消耗的第j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代表能源技术因素;∇CTVT、DTVT代表全行业产业规模因素,其中∇CTVT为贡献值,DTVT为贡献率;∇CTPi、DTPi代表全行业产业结构因素,其中∇CTPi为贡献值,DTPi为贡献率;▽CTIi、DTIi代表全行业能源强度因素,其中∇CTIi为贡献值,DTIi为贡献率;∇CTSij、DTSij代表全行业能源结构因素,其中∇CTSij为贡献值,DTSij为贡献率;∇CTrsd、DTrsd代表分解余量,其中∇CTrsd为贡献值,DTrsd为贡献率。因素分解法有两种分解模式,分别为加法模式、乘法模式。记C0表示在基年的碳排放总量,Ct表示在t年的碳排放总量,则全行业在第t年相对于基年的碳排放变化量∇CT和碳排放变化率D可以分别表示为加法模式和乘法模式,即公式(2)和公式(3)。
按照Ang等提出的LMDI方法推导的各因素的分解结果,加法模式和乘法模式下式(2)和式(3)的进一步计算结果分别见式(4)和(5):
3 核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计算方法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2006版。如式Cij=∑Eij×ηij,其中i表示行业,ηj为第j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鉴于统计的各种能源的原始数据为实物统计量,测算碳排放时需将其转化为标准统计量。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各主要地级市统计年鉴,将能源种类划分为5类,包括煤炭、汽油、柴油、天然气和电力。能源转换系数及碳排放系数如表1所示,转换系数的计量单位天然气为吨标准煤/万立方米、电力为吨标准煤/万千瓦时,其余能源的单位为吨标准煤/吨,碳排放系数的单位为吨碳/吨标准煤。涂正革[10]认为核算工业行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首先计算中间环节和终端环节的碳排量,再根据终端能源消费中各行业电力与热能消费的比例,将火力发电(制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分摊到各个行业,称之为“电(热)碳分摊”原则。张伟等[11]认为在计算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时需要对终端能源消费数据进行调整。本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地级市工业行业碳排放的测算也采用了这些学者的观点,即采用“电(热)碳分摊”原则来测定各行业碳排放量。
本文分析对象为抚顺、锦州等18个东北老工业基地地级城市工业内部2006—2012年间37个行业的数据(1)。工业内部37个子行业的数据包括行业总产值、五大能源消费量,并对行业总产值以2006=100进行了平减(2)。
注:各类能源的标准量转换系数和碳排放系数均来自于《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12]
4 东北老工业基地碳排放测算结果分析
4.1 工业部门碳排放总量趋势分析
图1是18个东北老工业基地2006—2012年37个行业年产值总和、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行业总值碳排放强度趋势图。从图1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东北18个老工业基地碳排放总量为4亿t,到2012年增加到6亿t,平均年增长率为7.77%。工业碳排放总量整体上仍显上升趋势。与此同时,18个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产值总和也由2006年的1.55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23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率达到15.5%。二者的变动趋势显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行业总值碳排放强度2006年为2.58t/万元,2012年为1.93t/万元,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66%,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注:行业总值碳排放强度单位为t/万元
4.2 工业部门碳密度与能源结构
碳密度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能源消耗量的比值,可以用来反映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工业能源消费中,如果煤炭消费的比例高,碳密度值就较大[3]。图2是18个老工业基地2006—2012年年度碳密度值。由图2可知,2006—2012年18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碳密度平均为2.75,可见东北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中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2006—2010年碳密度处于上升的趋势,2006年的2.73增加到2010年的最高值2.77。2010—2012碳密度处于下降趋势,降到2012年的2.75。
4.3 能源强度与技术水平
图3是18个老工业基地能源强度值变动趋势图。2006年老工业基地37个行业的总体能源强度为0.94t标煤/万元,2012年为0.69t标煤/万元,2006—2012年能源强度平均值为0.97t标煤/万元。从图3来看,在样本期内,老工业基地能源强度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能源强度在2007年反弹较大,由2006年的0.94t标煤/万元突增到1.49t标煤/万元并较高为持续到2009年的1.02t标煤/万元,2010年又突然下降到0.82t标煤/万元。行业能源强度代表行业技术水平(3)。在整个样本期内,老工业基地能源强度每年平均降幅为1.759%,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
图4是老工业基地2006—2012年37行业能源强度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增长率变动趋势图。从行业角度看,样本期内工业行业能源强度最低的10个行业分别是:烟草制品业(0.03t标煤/万元)、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0.04t标煤/万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04t标煤/万元)等10个行业。样本期内工业行业能源强度最高的10个行业分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8.31t标煤/万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7.51t标煤/万元)、化学纤维制造业(1.28t标煤/万元)等10个行业。从图4也可以看到,2006—2012年能源强度下降最快的10大行业分别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10个行业,这10大行业年能源强度年均下降20%以上。制造业中技术水平比较高的行业,如专用设备制造业能源强度年均下降18%左右,医药制造业能源强度年均下降15%左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源强度年均下降12%左右。
4.4 工业行业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
图5是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各因素碳排放量变化贡献值趋势。从图5可知,老工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业规模的扩大即行业总产值的不断增加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最大,2007年是-1.44亿t,一直上升到2012年的0.84亿t,是工业行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拉动因素(见图6)。行业结构在2006年对工业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值为1.54亿t,2012年为-0.38亿t,行业结构对老工业基地碳排放的变动整体上显现抑制作用。也就是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相关行业发展受到抑制,行业结构发生变动,对规模以上企业碳排放确实起到了削减作用。行业能源强度代表行业技术水平,2006年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值为0.38亿t,2012年为-0.18亿t,说明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行业能源强度对于工业行业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工业行业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值为0.007 5亿t,2012年为0.004 1亿t,行业能源结构的调整对老工业基地碳减排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进一步计算可知,2007—2012年老工业基地碳排放年均增量为0.37亿t,结合四大因素的贡献值,说明从整体上老工业碳排放压力仍然较大。
图6是老工业基地各因素碳排放量变化贡献率趋势。贡献率>1的因素称为碳排放增加的拉动因素,贡献率<1的因素称为碳排放增加的抑制因素。行业规模贡献率由2006年的0.711 1增加到2012年的1.149 2,期内虽然有所波动,但基本上都显现于大于1的趋势,说明行业规模因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碳排放增加具有正向拉动作用。行业结构在样本期内显两极分化状态,2007年、2009年行业结构贡献率大于1,而从2009年开始就一直小于1,说明行业结构对工业碳排放的增加由最初的促进作用转为抑制作用。样本期内平均来说行业结构对工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说明行业结构优化对碳减排起到了一到的促进作用。行业能源强度贡献率也呈现基本相似的情形,行业能源结构的贡献率基本上都大于1,说明行业能源结构仍然是工业企业碳排放增加的一个主要拉动因素。
5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的测量分析及四大因素碳排放增量变化贡献值、贡献率的分析,可能得出如下结论: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整体上仍显上升趋势,但行业总值碳排放强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能源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工业能源消费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在影响老东北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的四大因素中,行业规模平均贡献率为1.15,行业结构平均贡献率为1.03,行业能源结构平均贡献率为1.00,行业能源强度平均贡献率为0.94。从整个样本来看,行业规模因素对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碳排放增加一直具有正向拉动作用,行业结构和行业能源强度对工业碳排放增加由最初的拉动作用转为后期的抑制作用,行业能源结构对工业企业碳排放增加具有拉动作用。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 篇1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支持力度,增强东北地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精准发力,扎实工作,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并明确提出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要求。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尽快启动一批可以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扩大消费,加快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积极促进东北经济平稳运行。
《若干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新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巩固扩大振兴成果、破解制约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纲领性文件。
一、深刻认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的新形势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10多年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03—2013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经济总量由2003年不足1.3万亿元增至2014年的5.7万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不到2000美元增至2014年8000美元以上。二是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增值税转型、农业税减免等在东北地区先行先试,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三是产业竞争优势逐渐显现,重大装备研制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四是民生明显改善,2003年以来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面积超过3亿平方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五是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重点流域水质明显好转,林业实现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重大转变。其他地区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取得积极进展。实践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大决策是正确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前景广阔。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国际上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东北地区发展遇到新的问题和瓶颈。东北三省经济增速明显回落,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仍然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结构单一地区(城市)转型面临较多困难,新兴产业发展很慢,新旧动能转换青黄不接;社会保障和民生压力较大。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困难挑战增多、任务艰巨繁重。
二、准确把握推进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要求新目标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印发《若干意见》,要求像抓“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一样,持续用力,抓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若干意见》要求,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做好与“三大战略”互动衔接,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若干意见》提出了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到2020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四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第二阶段,再用十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三、认真落实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任务
推进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要紧紧围绕引领经济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着力破解发展改革难题,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努力实现体制再造、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成果共享。
(一)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着力解决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管得过多过细以及职能错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东北在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三是支持民營经济做大做强。促进民营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使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发展、增强活力的重要力量。四是推进厂办大集体、林区、垦区等专项领域改革。五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区域投资贸易和人文合作,努力将东北地区打造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中心枢纽。六是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重大国家战略。完善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
(二)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一是促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做优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推进东北装备“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二是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东北地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行动计划,发展壮大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燃气轮机、先进发动机、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实施老工业基地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率先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强支撑。
(三)着力鼓励创新创业
一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完善区域创新创业条件,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二是促进科教机构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鼓励东北地区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快发展,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科研机构、高校与地方合作模式。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强化对科技、管理人才的激励。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切实解决好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加大民生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防止经济下行压力传导到民生领域。二是全面实施棚户区、独立工矿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三是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市政设施建设与更新改造力度,改善薄弱环节,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和辐射能力。四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健全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促进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城区与矿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五是打造北方生态屏障和山青水绿的宜居家园。坚决摈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努力使东北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 篇12
本文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和对机械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在总结原有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 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 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深入开展人才市场调研, 了解当前企业及毕业生情况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以下简称机制专业) 在专业建设初期, 先后走访了哈尔滨市各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及我院毕业生就业的单位近30家。采取现场访谈、电话调查和座谈等方式, 了解本地区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和用人需求。
1. 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
最近五年我院机电学院的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机械行业, 主要从事生产实施和生产管理工作, 包括操作加工、设备维护、质量检验、生产管理、产品设计等岗位。从整体上看, 在接受调查的215人中, 操作加工岗位占23.7%, 设备维护岗位占18.1%, 质量检验岗位占16.7%, 生产管理岗位占13.5%, 营销岗位占13%, 产品设计岗位占7.9%, 其他岗位6.9%。
2.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
企业反馈的意见是:毕业生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 但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还应进一步加强;外语能力、人文素质、组织协调方面, 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校期间需要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 企业对本专业岗位需求预测
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是:操作加工、工装工艺、质量检验和设备维护约占60%以上;管理及产品营销约占26%。所以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兼顾多方面能力培养, 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人力资源部门通常将企业的技术人员分为两类:工程技术设计人员和工程实施技术人员。高职毕业生主要从事工程实施技术管理。这类人才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操作加工、设备维护、质量检验等岗位的技术工人, 属于企业一般性的技术人才, 数量很大;二是生产组织、工艺、现场管理的人员, 如“专家型”工人、班组长、基层部门主管等, 是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机制专业要立足于培养企业急需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适应老工业基地发展需求,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1.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机制人才提出的要求
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目标,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东北区域机械制造业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体系, 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还应通晓外语、企业管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为终身学习、创新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 还应该具有很强的实践和沟通能力、适应岗位需求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以及经营管理协调能力。
2. 机制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企业调研时发现, 高职院校培养的大多数专业技术人才仍停留在“技术工人”阶段, 使得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关键岗位人才数量短缺、素质不高的状况, 他们对较高层次的研发、创新等无能为力, 形成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整体性短缺。因此,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在获得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高、精、尖、绝等高技能和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解决单一的培养方向与多样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对高职机制人才的需求状况, 我院明确了“培养服务于本地区现代制造企业, 掌握识图、绘图、机械材料选用、基本工装设计、机械加工、数控加工、产品设计等方面基础理论和基本专业知识, 具备产品工装设计与制造, 普通机床、数控设备操作、产品检测、设备维护维修等能力, 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从事产品工装设计、制造加工与检测、设备维护与维修、机电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等工作, 具有岗位 (群) 所需的职业素质及综合职业能力, 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
三、发挥老工业基地资源优势, 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大, 近几年黑龙江省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为机制专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空间。2008年以来, 我院机制专业先后与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哈市知名企业开展深入的合作, 建立校外合作基地, 采用“校内培养+企业培训+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 创新“3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内由专任教师进行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第四个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能力培养;第五个学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生产实习, 同时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第六个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 校内教师到生产一线, 同时聘任企业人员为校外指导教师, 学生直接为企业加工产品, 使学生熟悉岗位环境, 了解企业文化, 完成顺利就业的过程。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 我们逐步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一线贯穿, 二元结合, 四个层面”的教学模式。即始终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养成为主线, 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二元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基本素质和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拓展能力培养四个能力层面上, 通过校内培养、企业培训、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 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311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适应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为培养技能型人才, 我院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构建了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拓展能力四个层面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实践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教学体系。
1. 建立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
从老工业基地人才需求出发, 建立了由公共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公共课主要担负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一般能力培养;专业技术课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专业实践课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选修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跨职业、跨岗位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根据本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按岗位群的要求分解, 将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把分属于原不同学科的知识组合成若干教学模块进行教学。例如机加工实训模块, 学生要完成门轴加工、传动轴加工、锤子钳工加工、钻床夹具加工、千斤顶加工、小板凳焊接等一系列工作任务, 掌握以车、钳、铣三个工种为主的机械加工操作要领, 并能正确使用工量夹具进行零件的加工检测、误差分析。课程在校内实训基地金工实训中心进行, 由聘请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承担训练任务, 教师现场讲解、指导、总结, 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课程学习, 依托我校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 采取职业能力训练证据包的形式, 学生可以考取高级技能车工、钳工、铣工、焊工证, 使职业技能鉴定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适应老工业基地人才培养的要求, 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机械CAD/CAM应用技术、计算机绘图模块、机械控制基础模块、机械设计基础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数控技术模块等, 配合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来逐步完成。为增强学生的工装设计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中, 设置了工装夹具设计和夹具制造、装配与调试实训, 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综合能力训练、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 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内容, 如为培养学生的横向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加了一些新课程和选修课程, 已开设《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UG应用基础》、《专业英语》、《现代测试技术》等课程。
2.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强化实践教学
为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机械工程素质。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保证实践教学学时。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实践教学学时数与理论教学学时数之比达到1.2:1。二是按实验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建立实践训练体系。注重课内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四个实践教学环节。三是完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几年来, 我院建立了数控加工基地、金工实训中心、焊接培训基地、工装夹具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与哈尔滨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实习训练要求,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推行双证书制度。依托我院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 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数控操作工 (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 ;电工、钳工、车工、铣工、焊工等高级技能证书中的一个。
机制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长期不懈的探索。为此, 我院要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 继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学院将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教学设备和实训设备的投入, 继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努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萍.高职机制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7) .
[2]林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 .
[3]夏建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及评价[M].教育发展研究, 2005, (8) .
[4]王仁成, 毕万新, 何子谦.面向职业岗位群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12) .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推荐阅读: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09-28
东北老工业08-12
东北老工业城市07-29
蓄势待发谁持彩练当空舞--东北老工业基地县(市)科技工作典型调研09-25
东北地区工业的环境保护研究09-27
老工业基地改造05-12
老工业基地振兴09-08
老工业基地振兴专题07-12
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11-05
市老工业基地建设发展情况汇报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