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精选8篇)
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 篇1
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 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在渝开幕 2011年 12月 10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 府主办,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 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中国〃重 庆在重庆君豪大饭店隆重开幕。
本次论坛以“ 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推进新型城市化发 展” 为主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 思危、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黄奇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武寅、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曹玉 书、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重庆市人大常 委会副主任卢晓钟、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重庆 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程贻举、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吴家农、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书记盛娅农女士以及中国科学院、中 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国际城市发 展研究院、新加坡裕廊国际集团、深圳天安集团、重庆市市 级有关部门和投资集团、大渡口及有关区县的 300多位专家 学者、企业家和政府部门的代表出席本次论坛。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童小平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社 科院副院长武寅做开幕式致辞。成思危副委员长、曹玉书副 主任、黄奇帆市长从国家、西部地区和重庆市三个层面就城 市转型与发展发表致辞并做重要演讲,深刻阐述了中国城市
转型的战略意义,为城市发展全面驶入“快车道”的重庆未 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中国〃 重庆 是一个集高层对话、学术研究、互动交流为一体的权威性、开放性、国际化论坛, 旨在通过系统性思考、权威性研究,致力于为城市政府、科 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法人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努力充当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催化剂,并通过论坛各种活动,帮助城 市政府破解转型发展难题,深入推进我国城市转型发展,共 享城市转型、科学发展成果。
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 篇2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及原因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 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持续产业”, 随后, 国务院又把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列入了重要议程。于是, 如何利用好这个历史机遇, 促进东北的发展成为众人最为关心的话题。振兴东北, 关键就是要对东北地区的现有经济状况有所了解, 结合其他地区的改革经验, 实现东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而确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 现状
1、经济总量规模
国内生产总值 (G D P) 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总量规模的最基本指标,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大小。2003年东北三省共创生产总值12955.16亿元, 占全国总额的9.56%;而同期江苏, 浙江, 福建, 广东四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则分别是:12451.75亿元, 9200亿元, 5241.73亿元, 13349.93亿元, 仅广东省一个省的生产总值就超过了东三省之和, 占全国总额的9.9%。2004年、2005年两年内,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15133.86亿元, 17129亿元;2005年比2003年增长了32.2%。
2、经济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衡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综合性指标, 它反映了地区经济规模扩张的速度。根据资料显示, 2003年东北三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黑龙江10.3%;吉林10.2%;辽宁1 1.5%, 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9.3%, 尽管如此, 三省的最高增长速度也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12.7%。
3、产业结构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不合理, 重工业所占比重高, 第三产业比重小, 工业产业增加值低。2002年, 重工业在东北工业中占近8成, 其中, 原材料工业和重加工工业占有很高的比例, 分别占34.5%和30.6%;采掘工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为14.4%。轻工业所占的比例较低, 为20.5%, 分大类行业看, 所占比例超过10%的行业有3个, 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5.7%)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12.1%) 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0.9%) ;所占比例超过5%的行业有3个, 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7.9%) 、“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3%) 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9%) ;另有4个行业所占比例超过3%, 依次为“食品加工业” (4.2%) 、“普通机械制造业” (3.6%)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3.6%) 和“非金属矿采选业” (3.1%) 。上述10个行业合计, 共占东北工业的73.3%。在这10个行业中, 除“食品加工业”外, 其余9个行业均为以重工业为主体的行业。
(二) 原因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以及经济发展的现存问题, 是各方面原因共同导致的,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观念陈旧制约经济发展。观念陈旧使得东北地区很难真正实现市场化, 对外开放程度低,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运行, 经济体制改革缓慢, 这就导致了东北地区不能向东部沿海地区那样依靠改革开放, 放开手脚, 大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 大胆引进项目。
其次, 经济体制及经济结构落后。国有经济比重过大, 产权结构不合理, 产权不清。据2002年初步统计, 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依次为:黑龙江89.34%, 吉林77.8%, 辽宁62.7%, 均远高于全国的52.8%的平均水平。现行经济制度约束导致市场化程度落后。
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各自按资产规模排序前100位共300家企业集团进行综合汇总, 通过对比分析, 在调查的东北三省300家企业集团中, 年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均在5亿元及以上的企业集团有130家。从企业集团母公司控股性质来看,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共有183家, 占东北三省300家企业集团总数的61%, 2003年末其拥有资产达7071.0亿元, 占东北三省300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的80.3%。从企业集团的主营行业看, 工业企业集团有172家, 占东北三省3 0 0家企业集团总数的5 7%, 2003年末其拥有资产达6216.1亿元, 占东北三省3 0 0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的71%。截止2003年末, 东北三省300家企业集团共拥有成员企业2639家, 从业人员为269万人。其中, 工业企业集团成员企业1156家, 就占了全部成员企业总数的43.8%。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
(一)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点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报告中明确指出:“走新型工业化路,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特点是:
第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 可以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从而大大缩短实现工业化所需要的时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可以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 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科技含量高。积极促进高新科技研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高科技成果转化, 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第三、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 摒弃过去那种片面追求速度、成本高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第四、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过去为了实现工业化, 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 先破坏、后修复, 代价很大。改善环境质量, 创造好的人居环境,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本身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五、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人力资源丰富, 使我们的比较优势所在。注重发展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偏重人力资源的高新技术产业, 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比较优势, 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化水平分析
1、重工业化道路的不可避免
“大国的发展不能绕开重化工的道路, 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在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经验的时候, 小国可以跳过重化工发展阶段直接以发展新兴技术为主, 但是大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基础, 因此重化工阶段不可逾越。”由于黑、吉、辽不仅有一些工业生产基础, 而且该地区拥有煤、石油等能源矿产, 铁、锰等金属矿产, 以及很多非金属矿产资源, 适于发展重工业。
2、东北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
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 不但要考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及优势, 同时也分析了制约东北发展的因素及原因, 可以看出, 当前, 东北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下功夫, 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树立市场竞争意识, 引进市场机制, 实现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必须结合地区实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三、对策建议
(一) 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东北地区由于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过大, 导致所有制结构单一, 体制创新艰难, 经济负担过重。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难点和关键所在, 为振兴东北地区经济, 当前必须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 积极搞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布局调整。首先, 要缩小国有企业的覆盖面, 整和国有企业。其次,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再次, 妥善解决好下岗分流职工的就业安置问题。
(二)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企业的活力, 动力, 创新精神, 和由此形成的市场竞争能力, 是区域经济内在增长机制的核心。因此, 要尽全力培育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 构造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就要由过去依靠个人转变为企业主导型创新, 有偶然性创新转变为体制向创新, 由制度创新转变为技术创新, 由模仿型创新转变为首创型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实现更多企业利润, 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水平。
1、大力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引进专业人才
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地区的发展经验, 企业内部建立奖励机制, 鼓励企业结合实际大胆创新;进行企业内部的制度调整, 引进专业管理人才, 建立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 拓展高效的营销渠道等。
2、政府实现角色转变, 不再过度干涉企业的经营, 而是提供制度保障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尤其是针对国际市场, 在知识产权保护, 技术标准, 反倾销等各个方面, 我们的经验还不足, 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在财政拨款, 项目引进等各个方面, 国家队老工业基地给予一定的扶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 东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进行创新有一定的风险, 所以, 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 就会鼓励企业大胆引进项目, 提高经济效益。当然, 给予政策倾斜的同时必须要建立监督机制, 防止违反“专款专用”原则现象的再次出现,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 加大科技投入, 促进科技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加大科技投入, 促进科技进步不但可以节约传统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 而且可以增加能源供给并开发新能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核心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科技成果的转化尤为重要, 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是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
促进人才交流, 在东北地区各个高校之间, 以及全国各地区, 甚至同世界一些著名大学, 进行人才交流, 不论是政府公派, 还是民间校际交流, 都有利于人才的发展, 有利于观念的引进, 更加真实直接的学习先进经验, 更好的找寻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项目。
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受限于人们的思想意识, 而思想的开放程度, 人们创新意识的水平都直接受限于收到的教育水平, 因此, 要继续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 提高人们整体的文化水平, 从而更好的学习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营管理理念, 引进项目, 合理创新, 形成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才是解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 也是实现东北振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芳芳, 从区域经济角度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 4:1-3
[2]、陈辉, 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战略选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6) :627-629
[3]、王丽, 优化东北地区人才资源结构的思路选择, 行政论坛, 2005 (6) :46-47
[4]、姜艳,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程中努力加强吉林省民营企业档案管理, 农业与技术, 2005, 25 (5) :70-71
[5]、沈越, 孟祥林.区域经济学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二界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http://www.cpeer.org) , 2005.年7月.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振兴老工业基地 篇3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 信息化 人力资源利用 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一系列原因,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始终未能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地区经济出现衰退,调整和改造的任务迫在眉睫。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中央政府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作为当务之急,适时推出了“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的战略决策,从而吹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因此,如何抓住时代赋予的有利契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迅猛发展的潮流,顺利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亟待研究的紧迫课题。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指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为了实现工业化目标,需要走工业化道路。人们通常称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走的路子,为传统工业化道路。目前世界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有70多个。
目前,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总人口大概是7亿多,占世界人口的11%;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共60多个,占世界人口的不足20%。这些国家实现工业化一共花了200多年的时间。而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也就是说,中国工业化就是要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使全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多,这必然对全世界工业化进程产生巨大影响,使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表现得更为严峻。其他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确实曾经走过一段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为代价来推动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但当时工业化人口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份额很小。中国人口太多了,如果中国也走那条路恐怕整个世界的资源、环境、生态体系都支撑不住。
基于这样的现实以及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概念。按照十六大精神,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对我国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相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二是相对我国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近20年的工业化道路而言。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实现工业化;二是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三是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走早期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子;四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尽力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不是片面强调机械化和生产率进而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绝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我们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人力资源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二、对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点思考
1.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特色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社会对信息产品比如电脑、手机等有非常大的需求,我们当然不能忽视这方面迅速增长的社会需求,否则就会失去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2)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也就是通过信息化推动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政务、商务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用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没有信息化的推动,制造业就不会有竞争力。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要有量的增长,还要有质的提高,信息化在这里面就起到一个很关键的或者叫先导性的作用。我们要实现产品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信息化、决策信息化、社会管理信息化来提高我国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一直说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不利,很多产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靠知识取得的收入在整个收入中占的份额很小。现在看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改变目前这种状况的契机。
随着技术扩散过程的加快,一般的技术很快就可以被其他企业掌握。这时,管理、营销环节就显得更加重要。信息技术可以使市场信息迅速传达到企业,使企业的采购、设计、生产、销售部门充分沟通,减少中间环节、缩短生产周期,压缩库存,节约大量成本,并且能够把消费者的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反馈给设计、计划、生产、采购部门,使企业能够很快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所以,只有采用信息化手段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具有充分的竞争优势。
过去我们主要凭经济规模的叠加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提出信息化的概念也就意味着我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更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或者说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个上台阶的问题。
信息化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从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主要有两类制造业:一个是加工制造业,一个是装备制造业。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线是加工制造业的最重要的特点。在工业化发展过程当中,加工制造业最基本的竞争方式就是成本价格的竞争。技术达到一定水平,质量达到一定标准,如果产品之间没有差异,价格竞争的最后结果就是没有利润。沿海一些发达地区,比如上海、广东,一些加工制造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他们发现尽管占有的市场越来越大,但企业利润越来越薄,甚至处于盈亏的临界点上。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往后就进入差异化竞争过程。装备制造业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不是成本价格的竞争,而是性能、质量、营销、品牌等等各方面差异的竞争,只有这些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利润,中国现在工业化发展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一些企业已经发现加工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希望向装备制造业升级。十六大报告提出产业升级问题,实际上也涉及到制造业本身的发展。现在制造业正处于一个由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逐步向装备制造业转变的发展过程中。下一阶段,中国工业应该向装备制造业方面发展,否则中国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要利用信息化提高工业化效率。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小,而传统产业则仍然依靠粗放式增长方式,这是导致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面临经济继续改革的艰巨任务,用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具有独特的作用。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解决好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么一个问题,即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时促进充分就业。发达国家在推进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失业,而我们现在即使不进行产业的信息化改革,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在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资本和产品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动,劳动力却不可以。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主要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几亿农业人口的非农业化问题。工业化的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造业高速发展,二是农业人口要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现在,中国工业产值加上第三产业的产值,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6%,按这个产值计算中国已经实现工业化了。但如果按照劳动力结构来算,农业劳动力还占非常大的比重,这表明我们离实现工业化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按照通行的理论观点,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依据主要有两大类指标,一是总量指标,一是结构性指标。从总量上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以上,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的产量也相当可观。但从劳动力就业结构看,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仍然在第一产业,工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物质消费和劳动力生产率等同发达国家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工业化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十六大报告提到,必须解决好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解决不好,中国工业化就会面临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两条腿”走路,努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平衡发展。
现在经济学界对中国现在是应该优先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争议。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中国应该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因为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能提高各阶层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能切实消除贫困。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也充分利用了我国的比较优势。然而单靠一条腿不能实现工业化。竞争力有两种,廉价劳动力是我们的一大优势,但这个优势跟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比,人家的竞争优势是扩大利润的优势,笔者暂且叫它升值竞争力,我们的竞争力是贬值竞争力,靠不断降低收入、减少自己的利润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另外,劳动密集型产业需求弹性很小,供给弹性非常大。鞋、袜子、运动装整个世界的需求量就这么多,我一年买五套西服够了吧,生活必需品就有这个特点,不管你收入增长多少,需求是相对固定的。供给弹性大就是谁都可以生产,门槛非常的低,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先从这个干起,最后大家只能降价,增产不增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我们以后面临的来自别国的竞争压力会更大,就是中国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要把很多产品的价格压到了成本价之下。片面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受到世界市场容量的限制。所以为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还要有第二条腿,我们应该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施行科教兴国战略,切实提高人们普遍的文化素质,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用现代化装备来武装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张是由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支撑的。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合理处理好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是以拼资源、拼能源、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为代价,而是处处要考虑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提倡循环使用,回收再用,重复利用,采用新技术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绿色化程度,等等。
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老工业基地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钢铁、机械、石化等产业为支柱的重化工业路线。这种重型经济结构对推动工业化进程起了积极作用,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产业结构失调,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低等因素造成了诸多不适应消费需要和市场竞争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快,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装备技术水平低,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发展的后劲不足;传统资源逐步枯竭,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面临转型、大多数矿山企业面临关闭破产,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和生态破坏严重;国有企业机制不活、经营效率与效益低下,大批富余人员下岗失业,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改革还没有到位、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发生根本转变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摈弃粗放经营的观念和模式,树立高效率、生态型工业化的理念,采用集约化的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目前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普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在向工业化后期过渡。这一过程,按照工业化演进的一般规律,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必须经历由轻纺工业为主向重化工业为主转变,由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高加工度化工业为中心转变,由传统产业为主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进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老工业基地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国际产业转移方式由过去周期性产品与技术的梯次转移,转变为最新技术、最新产品的快速横向转移。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工业化的内涵,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种大趋势警示我们,如果继续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低效率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最新科技成果,加快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步伐,提高企业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把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注入传统产业,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进而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资产重组、结构调整、转换机制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退出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购买,使国有企业股份化、市场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民营经济和生态效益型经济。积极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群体,致力提升产业关联度,拉长产业链,加快主导产业的“前伸后延”,实现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
[2]刘希宋:老工业基地产业调整与改造的几点战略思考.学术交流,2004年1月
[3]衣保中:面向21世纪的东北经济[J].长白学刊,2000,(4)
[4]胡春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J].管理世界,1999,(5)
[5]林凌: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J].改革,2000,(5)
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调研报告 篇4
一、山阳县老工业基地发展现状
(一)历史沿革和历史贡献
山阳县工业起步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主要有小河铜矿、下官方铁厂、农械厂、印刷厂、服装加工厂、轻工机械修造厂、木业社、陶瓷社、漂染社及手工造纸厂,为县域工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涌现了二浴河煤矿、山阳县电厂、山阳县氮肥厂、山阳县水泥厂、山阳县造纸厂、山阳县酒厂、山阳县油漆厂、山阳县工艺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县域工业经济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
(二)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调整和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全县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工艺技术装备得到较大改善,企业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工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整体实力有了显著增强。到2010年,全县工业企业达到1543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5户,产值上亿元企业达到5个,拥有资产22.9亿元,从业人员5.5万人,实现产值23.5亿元,实现利税2.56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工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产品外销市场,为我县多元经济组织并存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的关键在于搞活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从现实看,我县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多数企业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机制不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债务和社会负担沉重,富余人员过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一些职工生活困难。具体说,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有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工业比重大。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国有企业布局点多、面广、战线长,投资使用分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对我县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带动力不强、辐射面广的食品加工的产值比重较低,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仅有2家。在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中,高新技术企业、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基本为传统工业品和大路货产品。
二是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影响发展的各种矛盾突出。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县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看,我县大部分企业距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彻底,即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不彻底,重点企业向集团化发展需要扶持;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多元投资主体的格局没有形成,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不健全;由于企业改革不彻底,致使多数企业缺乏发展活力,经济效益低下,有的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的已濒临破产边缘,大批职工下岗,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凸现,极大地影
三、发展定位与目标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要以本县的客观实际为基础,立足于现有主导、优势产业条件,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前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做大矿产开发、做强医药化工、巩固建筑建材、提高农产加工、加快水电开发”的发展思路,改造提升五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两大产业集群区,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构造具有山阳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
(一)改造提升五个支柱产业
1、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积极发展钒矿关联工业和医药化工工业。依托五洲公司、银华公司、永恒公司、宏昌公司等钒矿开发企业,重点开发钒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发,如钒铁、片钒等;钒相关工业,如,硫酸、生石灰等和钒下游产品开发,如,钒电池、钒触媒等,增加产业关联度;依托必康公司、龙山公司、金川封幸公司、康立公司、丰瑞公司、三元公司等中医药加工企业,发展中医药精深产品如,五脂软胶囊、丹参酮、中药中间体、皂素提取物等新产品,壮大企业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一批优势骨干企业。
通过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扩大经营规模,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提高我县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和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盛合镁业公司镁系列产品开发、永恒公司钒系列产品开发和凯迪公司生物质能源开发,全面推进现有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力争十二五末年前形成年产万吨金属镁及系列产品的加工能力,年产万吨钒系列产品和30兆瓦生物质发电的生产能力。至十二五末产值达2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
2、钒产业集群。一是以五洲公司、银华公司、永恒公司、宏昌公司,九洲公司等为重点,重点抓好钒矿采选、钒铁钒电池钒触媒等系列产品和硫酸石灰等钒相关产品,到十二五末使年产五氧化二钒达到2万吨,钒铁1万吨,钒电池10万组,硫酸达到50万吨,生石灰达到100万吨。二是以秦鼎公司、振兴银矿为重点进一步加大金矿开发力度,使黄金产量达到2吨/年。至十二五末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
(三)积极发展服务业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推进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积极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服务业集团,注重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服务业企业。改造提升商贸、房地产、社区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专业化配送,推动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的发展。合理布局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物流基础设施,抓紧建设综合物流运输平台和信息平台,推进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网络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业产成品大量库存的顽症,加快资本周转,降低企业成本。做好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区。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纳入老工业基地振兴的
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与长三角、珠三角、关天经济区、商丹循环工业园区的产业对接,积极培植钒、镁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一批主导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低碳经济,着力打造现代材料、新能源、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尾矿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壮大中小城市规模,发展一批县域中心城镇,培育新的经济发展轴。对空间零散的资源型乡镇进行空间重组,资源枯竭的矿区要逐步实施人口转移和再布局。
六、政策措施建议
(一)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鼓励企业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企业的协作加工业务,鼓励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老工业基础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以重点外资项目为载体,巩固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一批新的合资、合作企业。鼓励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或处臵不良资产。加强招商引资,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吸引外商到我县开发矿产、旅游、农产等自然资源。积极培育壮大矿产开发、医药化工、建筑建材、水电开发、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规模。鼓励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投资与经营,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外销出口。
(二)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构筑多元化经济格局。拓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原则上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项目外,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凡是不需要国有控股的均要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经营。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股、收购、兼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入能源、水利、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领域,以及非义务教育、
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为未来产业集聚、集群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整合、调整现有工业小区,重点抓好县城工业园、中村钒业小区建设,强化招商与服务,集中资金、集中精力,促进项目、企业向园区集聚,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向园区积聚,逐步使园区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地,而不是企业的简单堆积地。
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 篇5
统筹建设“宜居之城”
——XX市XX区老工业区基地调整改造实现新跨越
(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汇报提纲)
一、历史与传承
XX区的历史沿革,老工业基地的光荣历史等
二、探索与实践
(一)找准功能定位,厘清转型发展思路。
(二)优化创新生态,加速新兴产业集聚。
(三)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四)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升城市品质。(功能环境品质,旧城改造和城市开发等)
(五)健全公共服务,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补短板,发展文教体卫事业)
(六)坚持民生导向,持续强化共建共享。
(社保、民生、安全等,妥善解决XX环保搬迁和去产能遗留问题)
三、规划与展望
未来,XX区将继续发扬“直面困难,不等不靠,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紧扣国家政策导向,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探索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一)聚焦一个发展目标。即: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XX亿元,“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XX;建成区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万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二)抓好五项关键任务。
一是实施一批关键性重大建设项目。按照XX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1年),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开发、社会事业等四大类XX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XX亿元,更好地发挥重大项目对转方式、调结构的带动作用。
二是加快推进XX老工业区调整改造。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搬迁、老工业区腾空厂区与厂房设施改造、棚户区及旧城土地整治、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三是推动重大功能设施调整改造。站在转型发展的高度,着力破解发展空间瓶颈,全力争取中央、市级层面支持,推动XX改造、XX搬迁改造等重大前期工作。
四是重点推进XX建设。着力打造以XX和XX串联推动XX园区、XX商圈、XX产业园等高品质开发建设。
五是着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参与中新经贸合作,主动融入对外开放新格局,优化对外开放环境,提高对外开放质量,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争创四个试点示范。
一是争创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力争将XX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全国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二是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领域率先开展创新链整合示范。率先推动搭建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重大项目落地。
三是积极推动老工业区工业旅游试点示范。以工业文化为主线,以创新创业为着力点,打造贯穿全区的工业旅游专线,争创全国老工业区工业旅游示范区。
四是推动老工业城市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示范。统一规划、整体开发,统筹人口、产业、交通、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务发展,致力打造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产城融合新城。
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 篇6
2015.7 机器人产业联盟
依托沈阳、哈尔滨等地产业优势和已创建的联盟,突破工业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设计、试验检测等关键技术。2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依托长春、大连、齐齐哈尔等地产业优势和已创建的联盟,完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实验验证、运用维护和产品标准体系,提升整车集成和后端服务能力。3 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依托沈阳、大连、齐齐哈尔等地产业优势和已创建的联盟,突破智能数控系统、在线检测、可靠性等关键技术。4 半导体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依托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地产业优势和已创建的联盟,整合研发资源和供应链,攻克集成电路装备关键技术、光电晶体材料高端装备技术,形成紧密的产业配套。5 航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依托沈阳、哈尔滨等地产业优势和已创建的联盟,加强干支线飞机、直升机、无人机、通用飞机、航空发动机等研制,突破相应设计、集成和试验测试等关键技术。加强国内航空铝材技术研发和工程化。6 燃气轮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依托哈尔滨、沈阳等地产业优势组建联盟,建立大中小全系列燃气轮机的研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等产业基地。7 现代农牧业机械装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佳木斯、齐齐哈尔、赤峰等地产业优势组建联盟,加快研发和检验检测平台建设,突破大马力动力、高效收获、精密播种、田间管理、饲草料机械及配套零部件关键技术。石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依托鸡西、鹤岗等地产业优势,发展壮大已有联盟,引进高端人才和技术,提升研发、试验测试和产业化水平。9 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依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研发优势组建联盟,突破液流电池、锂电池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核电装备、风电装备等关键技术。10 生物制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依托长春、哈尔滨、本溪、赤峰、通辽等地产业优势和已创建的联盟,构建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现代中蒙药等共性技术平台。11 人参及北药
蒙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长白山林区、大小兴安岭林区等地资源、产业优势和已创建的联盟,深入挖掘人参、刺五加、五味子等中药材的药用和食用价值。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依托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资源、产业优势和已创建的联盟,构建育种、生产、加工、质控、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平台,促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13 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依托黑龙江等地资源、产业优势和已创建的联盟,围绕大豆新酶创制与生物制油、蛋白柔性化加工、功能化油脂制备、副产物高效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协同创新。乳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依托东北地区产业优势和已创建的联盟,加强乳制品新工艺、新产品、加工设备、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技术研发。
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 篇7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LMDI分解模型对中国相关领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做了较多的实证研究。如张占贞[1]运用LMDI模型,根据青岛市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青岛市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任晓松等[2]运用扩展LMDI公式,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测算了中国198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王玮[3]采用优化的Laspeyres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和LMDI碳排放预测模型,对1994—2010年我国工业部门39个行业的碳排放进行了分解分析与预测。雷厉等[4]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区市的碳排放量,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通过构建LMD I分解模型,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因素对各省区市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Shenggang Ren等[5]运用扩展的KAYA公式,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变化分解为产业结构、产业规模、能源强度以及能源结构等因素。Boqing Lin[6]基于LM-DI分解方法对1986—2010年间中国纺织业的碳排放变化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影响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产业规模和能源强度。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碳排放影响的研究文献也比较丰富,如李绍萍等[7]以东北老工业基地1997—2011年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耗等数据为基础,利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上述相关文献为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提供了有力借鉴。本文研究与上述研究存在着以下不同:首先,本文在测算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量时,测算对象是地级城市工业内部37个细分行业,并且采用“电(热)碳分摊”原则,从而使得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其次,本文从行业层面利用LMDI四因素分解模型研究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细分行业的碳排放影响因素,从而使得研究结论更具有政策启发性。
2 因素分解模型
本文基于对数平均因素分解法(LMDI)[8,9],建立了东北老基地工业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并结合相关的统计年鉴数据对其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
对数平均因素分解法分解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式(1)、(2)、(3)中:CT代表全行业碳排放总量;Cij代表第i类行业消耗的第j类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VT代表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代表产业规模因素;Vi代表第i类行业的工业总产值;Ei代表第i类行业消耗的能源量;Eij代表第i类行业消耗的第j类能源的量;Pi代表第i类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I代表产业结构因素;Ii代表第i类行业的能源强度,代表产业技术因素;Sij代表第i类行业消耗的第j类能源占该行业总能耗的比,代表能源结构因素;Fij代表第i类行业消耗的第j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代表能源技术因素;∇CTVT、DTVT代表全行业产业规模因素,其中∇CTVT为贡献值,DTVT为贡献率;∇CTPi、DTPi代表全行业产业结构因素,其中∇CTPi为贡献值,DTPi为贡献率;▽CTIi、DTIi代表全行业能源强度因素,其中∇CTIi为贡献值,DTIi为贡献率;∇CTSij、DTSij代表全行业能源结构因素,其中∇CTSij为贡献值,DTSij为贡献率;∇CTrsd、DTrsd代表分解余量,其中∇CTrsd为贡献值,DTrsd为贡献率。因素分解法有两种分解模式,分别为加法模式、乘法模式。记C0表示在基年的碳排放总量,Ct表示在t年的碳排放总量,则全行业在第t年相对于基年的碳排放变化量∇CT和碳排放变化率D可以分别表示为加法模式和乘法模式,即公式(2)和公式(3)。
按照Ang等提出的LMDI方法推导的各因素的分解结果,加法模式和乘法模式下式(2)和式(3)的进一步计算结果分别见式(4)和(5):
3 核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计算方法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2006版。如式Cij=∑Eij×ηij,其中i表示行业,ηj为第j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鉴于统计的各种能源的原始数据为实物统计量,测算碳排放时需将其转化为标准统计量。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各主要地级市统计年鉴,将能源种类划分为5类,包括煤炭、汽油、柴油、天然气和电力。能源转换系数及碳排放系数如表1所示,转换系数的计量单位天然气为吨标准煤/万立方米、电力为吨标准煤/万千瓦时,其余能源的单位为吨标准煤/吨,碳排放系数的单位为吨碳/吨标准煤。涂正革[10]认为核算工业行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首先计算中间环节和终端环节的碳排量,再根据终端能源消费中各行业电力与热能消费的比例,将火力发电(制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分摊到各个行业,称之为“电(热)碳分摊”原则。张伟等[11]认为在计算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时需要对终端能源消费数据进行调整。本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地级市工业行业碳排放的测算也采用了这些学者的观点,即采用“电(热)碳分摊”原则来测定各行业碳排放量。
本文分析对象为抚顺、锦州等18个东北老工业基地地级城市工业内部2006—2012年间37个行业的数据(1)。工业内部37个子行业的数据包括行业总产值、五大能源消费量,并对行业总产值以2006=100进行了平减(2)。
注:各类能源的标准量转换系数和碳排放系数均来自于《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12]
4 东北老工业基地碳排放测算结果分析
4.1 工业部门碳排放总量趋势分析
图1是18个东北老工业基地2006—2012年37个行业年产值总和、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行业总值碳排放强度趋势图。从图1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东北18个老工业基地碳排放总量为4亿t,到2012年增加到6亿t,平均年增长率为7.77%。工业碳排放总量整体上仍显上升趋势。与此同时,18个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产值总和也由2006年的1.55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23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率达到15.5%。二者的变动趋势显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行业总值碳排放强度2006年为2.58t/万元,2012年为1.93t/万元,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66%,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注:行业总值碳排放强度单位为t/万元
4.2 工业部门碳密度与能源结构
碳密度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能源消耗量的比值,可以用来反映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工业能源消费中,如果煤炭消费的比例高,碳密度值就较大[3]。图2是18个老工业基地2006—2012年年度碳密度值。由图2可知,2006—2012年18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碳密度平均为2.75,可见东北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中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2006—2010年碳密度处于上升的趋势,2006年的2.73增加到2010年的最高值2.77。2010—2012碳密度处于下降趋势,降到2012年的2.75。
4.3 能源强度与技术水平
图3是18个老工业基地能源强度值变动趋势图。2006年老工业基地37个行业的总体能源强度为0.94t标煤/万元,2012年为0.69t标煤/万元,2006—2012年能源强度平均值为0.97t标煤/万元。从图3来看,在样本期内,老工业基地能源强度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能源强度在2007年反弹较大,由2006年的0.94t标煤/万元突增到1.49t标煤/万元并较高为持续到2009年的1.02t标煤/万元,2010年又突然下降到0.82t标煤/万元。行业能源强度代表行业技术水平(3)。在整个样本期内,老工业基地能源强度每年平均降幅为1.759%,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
图4是老工业基地2006—2012年37行业能源强度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增长率变动趋势图。从行业角度看,样本期内工业行业能源强度最低的10个行业分别是:烟草制品业(0.03t标煤/万元)、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0.04t标煤/万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04t标煤/万元)等10个行业。样本期内工业行业能源强度最高的10个行业分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8.31t标煤/万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7.51t标煤/万元)、化学纤维制造业(1.28t标煤/万元)等10个行业。从图4也可以看到,2006—2012年能源强度下降最快的10大行业分别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10个行业,这10大行业年能源强度年均下降20%以上。制造业中技术水平比较高的行业,如专用设备制造业能源强度年均下降18%左右,医药制造业能源强度年均下降15%左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源强度年均下降12%左右。
4.4 工业行业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
图5是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各因素碳排放量变化贡献值趋势。从图5可知,老工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业规模的扩大即行业总产值的不断增加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最大,2007年是-1.44亿t,一直上升到2012年的0.84亿t,是工业行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拉动因素(见图6)。行业结构在2006年对工业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值为1.54亿t,2012年为-0.38亿t,行业结构对老工业基地碳排放的变动整体上显现抑制作用。也就是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相关行业发展受到抑制,行业结构发生变动,对规模以上企业碳排放确实起到了削减作用。行业能源强度代表行业技术水平,2006年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值为0.38亿t,2012年为-0.18亿t,说明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行业能源强度对于工业行业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工业行业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值为0.007 5亿t,2012年为0.004 1亿t,行业能源结构的调整对老工业基地碳减排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进一步计算可知,2007—2012年老工业基地碳排放年均增量为0.37亿t,结合四大因素的贡献值,说明从整体上老工业碳排放压力仍然较大。
图6是老工业基地各因素碳排放量变化贡献率趋势。贡献率>1的因素称为碳排放增加的拉动因素,贡献率<1的因素称为碳排放增加的抑制因素。行业规模贡献率由2006年的0.711 1增加到2012年的1.149 2,期内虽然有所波动,但基本上都显现于大于1的趋势,说明行业规模因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碳排放增加具有正向拉动作用。行业结构在样本期内显两极分化状态,2007年、2009年行业结构贡献率大于1,而从2009年开始就一直小于1,说明行业结构对工业碳排放的增加由最初的促进作用转为抑制作用。样本期内平均来说行业结构对工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说明行业结构优化对碳减排起到了一到的促进作用。行业能源强度贡献率也呈现基本相似的情形,行业能源结构的贡献率基本上都大于1,说明行业能源结构仍然是工业企业碳排放增加的一个主要拉动因素。
5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的测量分析及四大因素碳排放增量变化贡献值、贡献率的分析,可能得出如下结论: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整体上仍显上升趋势,但行业总值碳排放强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能源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工业能源消费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在影响老东北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的四大因素中,行业规模平均贡献率为1.15,行业结构平均贡献率为1.03,行业能源结构平均贡献率为1.00,行业能源强度平均贡献率为0.94。从整个样本来看,行业规模因素对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碳排放增加一直具有正向拉动作用,行业结构和行业能源强度对工业碳排放增加由最初的拉动作用转为后期的抑制作用,行业能源结构对工业企业碳排放增加具有拉动作用。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之中寻突围 篇8
我国目前进入工业化中期,煤炭、森工、石油等资源型产业和以军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衰退现象日渐显现,黑龙江作为资源大省和老工业基地,这一问题已经摆在他们面前。
突围之一:“包袱”如何变“财富”
经过几十年开发建设,黑龙江省煤炭、森工、石油三大产业都已进入“中老年期”,资源衰竭,设备老化,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等衰退迹象十分明显。黑龙江还是个国防工业大省,多数军工企业建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进入和平建设年代以来军品生产任务锐减,未能及时调整转向,因此也被列入衰退之列。
这四个衰退产业的下岗职工数量较多,给当地社会就业造成很大压力。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总会计师张坡对记者说:“这些下岗职工曾经是企业的‘财富’,为共和国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如今却成了‘包袱’。我们应该把他们再变成‘财富’。”
黑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晓燕说,日本对衰退产业富余人员安置的办法可以借鉴。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对九州地区煤炭矿井实施关闭,导致数十万工人失业。对此,日本政府采取的主要调整政策是,在该地区兴办工业开发区,对安置煤矿工人及子女就业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并根据用人比例给予差别优惠政策。这项措施很快使煤矿失业者实现再就业,并带动了其他生产要素的顺利转移和再配置,使该地区很快由传统煤区转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刘景林对记者说,衰退产业工人一般都有专业技术,只要敢于出去闯荡,就会发现天地很宽广。伊春林业职工就■出了一条异地就业之路。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伊春涌现大量富余职工,同时边贸口岸绥芬河市从俄罗斯进口大量木材,却因缺少木材加工技术工人,就地加工数量仅占过境木材总量的10%。闻讯后的伊春富余职工陆续来到绥芬河市开创新天地,如今已达五千人左右。此外,一些职工还远赴俄罗斯境内从事木材采伐工作。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杨文超说,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毗邻,输出工人从事煤矿开采、石油勘探、木材加工等工作有很大潜力,我们可以考虑跨国调整人力资源的布局。
突围之二:何时动得“大手术”
许多专家指出,黑龙江衰退产业普遍面临设备老化、资金短缺、债务沉重等制约生产经营的难题,哪个问题严重得无法回避了,往往就全力解决哪个问题。这种吃“止痛药”的办法不解决根本问题,将导致衰退产业积重难返,所以必须下决心动“大手术”,割掉体制落后的“肿瘤”,从根本上增强衰退产业的“体质”。
黑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焦方义教授分析说,衰退产业在体制改革上应该更大胆一些,思路也要创新。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军事工业机密的核心产品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如石油资源和军品,除此之外其他衰退产业中的主业企业都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至于衰退产业中的辅助企业和外围企业,国有资本可完全退出。
黑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邹滨年认为,衰退产业可考虑实施大集团战略。组建大的集团可以实现煤、木、油等衰退产业的资产整合,并通过大集团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和跨国界的经济技术合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找到自己的分工角色和需求订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全球的资源共享,重新构造现代化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集约化的资源生产基地。
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张维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黑龙江四大国有重点煤矿近几年大打“价格战”,都遭受了损失,成立集团后,如果每吨煤涨价一元钱,7000万吨的年总产量就可以拿到7000万元的纯利润。
黑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刘幸指出,针对衰退产业体制改革,政府应具体做三件事:一是鉴于体制改革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可成立专门的衰退产业统筹管理机构,负责统一协调衰退产业问题;二是设立衰退产业调整援助基金,主要用于衰退产业的贷款贴息及下岗职工安置,同时实施适度的减免税费制度;三是在衰退产业所在地区,加紧建立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加快发展与衰退产业相关的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设备市场,为衰退产业改制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突围之三:如何改变“一条道走到黑”
据记者调查,衰退产业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原字号资源的开采和国家指定产品的生产,在其产业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因而经常出现主业“感冒”全产业“发烧”的现象。任由衰退产业“一条道走到黑”必将给整个产业带来灭顶之灾,因而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手段加速衰退产业的调整和转移,最终实现“主业衰退,副业和新产业崛起”。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新增机床70%依赖进口,机电类产品40%以上依赖进口,新增大型电站设备近50%依赖进口,冶金工业的高级设备绝大部分需要进口。一些专家指出,黑龙江衰退产业普遍在机械制造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谁在这一优势上发挥得好,谁就能从中抢占市场份额。
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邢东辉高兴地对记者说:“自20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产煤大国都在积极开发和应用新型高效、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而我们公司恰好具备生产这类产品的能力。煤炭产业是衰退了,但依托煤炭建立的大型工业企业的机器设备优势没有衰退,如今我们依靠和发挥这一优势,成为国内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采煤机制造企业。”
大海林林业管理局局长张德安接受采访前,正在忙于为林区的“雪乡”和“龙江第一漂”等景点和场所联系安装电话。他说:“树木不让砍了,我们就得在树木以外做文章。”为此,他们把目光转向了非林、非木产业的发展。
【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推荐阅读:
老工业基地改造05-12
老工业基地振兴09-08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09-13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09-28
老工业基地振兴专题07-12
市老工业基地建设发展情况汇报10-18
2022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作总结05-30
蓄势待发谁持彩练当空舞--东北老工业基地县(市)科技工作典型调研09-25
基础工业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 教案示例08-25
工业基地核心竞争力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