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精选12篇)
东北老工业 篇1
东北老工业基地, 主要就是指位于我国东北的黑龙江, 吉林, 辽宁三省。改革开放以后, 沿海地区, 尤其是广东, 福建, 江苏, 浙江等南方省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与其相比, 重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的发展明显落后了。自1978年以来的20多年间, 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份额一路下跌, 由原来的16.5%下降到9.3%, 降幅超过40%。东北三省工业在全国的排序不断后移:辽宁省从全国第2位下降到第5位, 黑龙江省从第7位下降到第14位, 吉林省则从第15位下降到第18位。东北老工业基地能不能振兴, 是关系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正确、能不能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能不能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问题。新的形势下, 怎样结合东北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东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及原因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 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持续产业”, 随后, 国务院又把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列入了重要议程。于是, 如何利用好这个历史机遇, 促进东北的发展成为众人最为关心的话题。振兴东北, 关键就是要对东北地区的现有经济状况有所了解, 结合其他地区的改革经验, 实现东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而确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 现状
1、经济总量规模
国内生产总值 (G D P) 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总量规模的最基本指标,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大小。2003年东北三省共创生产总值12955.16亿元, 占全国总额的9.56%;而同期江苏, 浙江, 福建, 广东四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则分别是:12451.75亿元, 9200亿元, 5241.73亿元, 13349.93亿元, 仅广东省一个省的生产总值就超过了东三省之和, 占全国总额的9.9%。2004年、2005年两年内,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15133.86亿元, 17129亿元;2005年比2003年增长了32.2%。
2、经济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衡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综合性指标, 它反映了地区经济规模扩张的速度。根据资料显示, 2003年东北三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黑龙江10.3%;吉林10.2%;辽宁1 1.5%, 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9.3%, 尽管如此, 三省的最高增长速度也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12.7%。
3、产业结构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不合理, 重工业所占比重高, 第三产业比重小, 工业产业增加值低。2002年, 重工业在东北工业中占近8成, 其中, 原材料工业和重加工工业占有很高的比例, 分别占34.5%和30.6%;采掘工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为14.4%。轻工业所占的比例较低, 为20.5%, 分大类行业看, 所占比例超过10%的行业有3个, 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5.7%)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12.1%) 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0.9%) ;所占比例超过5%的行业有3个, 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7.9%) 、“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3%) 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9%) ;另有4个行业所占比例超过3%, 依次为“食品加工业” (4.2%) 、“普通机械制造业” (3.6%)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3.6%) 和“非金属矿采选业” (3.1%) 。上述10个行业合计, 共占东北工业的73.3%。在这10个行业中, 除“食品加工业”外, 其余9个行业均为以重工业为主体的行业。
(二) 原因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以及经济发展的现存问题, 是各方面原因共同导致的,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观念陈旧制约经济发展。观念陈旧使得东北地区很难真正实现市场化, 对外开放程度低,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运行, 经济体制改革缓慢, 这就导致了东北地区不能向东部沿海地区那样依靠改革开放, 放开手脚, 大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 大胆引进项目。
其次, 经济体制及经济结构落后。国有经济比重过大, 产权结构不合理, 产权不清。据2002年初步统计, 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依次为:黑龙江89.34%, 吉林77.8%, 辽宁62.7%, 均远高于全国的52.8%的平均水平。现行经济制度约束导致市场化程度落后。
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各自按资产规模排序前100位共300家企业集团进行综合汇总, 通过对比分析, 在调查的东北三省300家企业集团中, 年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均在5亿元及以上的企业集团有130家。从企业集团母公司控股性质来看,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共有183家, 占东北三省300家企业集团总数的61%, 2003年末其拥有资产达7071.0亿元, 占东北三省300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的80.3%。从企业集团的主营行业看, 工业企业集团有172家, 占东北三省3 0 0家企业集团总数的5 7%, 2003年末其拥有资产达6216.1亿元, 占东北三省3 0 0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的71%。截止2003年末, 东北三省300家企业集团共拥有成员企业2639家, 从业人员为269万人。其中, 工业企业集团成员企业1156家, 就占了全部成员企业总数的43.8%。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
(一)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点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报告中明确指出:“走新型工业化路,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特点是:
第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 可以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从而大大缩短实现工业化所需要的时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可以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 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科技含量高。积极促进高新科技研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高科技成果转化, 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第三、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 摒弃过去那种片面追求速度、成本高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第四、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过去为了实现工业化, 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 先破坏、后修复, 代价很大。改善环境质量, 创造好的人居环境,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本身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五、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人力资源丰富, 使我们的比较优势所在。注重发展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偏重人力资源的高新技术产业, 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比较优势, 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化水平分析
1、重工业化道路的不可避免
“大国的发展不能绕开重化工的道路, 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在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经验的时候, 小国可以跳过重化工发展阶段直接以发展新兴技术为主, 但是大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基础, 因此重化工阶段不可逾越。”由于黑、吉、辽不仅有一些工业生产基础, 而且该地区拥有煤、石油等能源矿产, 铁、锰等金属矿产, 以及很多非金属矿产资源, 适于发展重工业。
2、东北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
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 不但要考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及优势, 同时也分析了制约东北发展的因素及原因, 可以看出, 当前, 东北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下功夫, 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树立市场竞争意识, 引进市场机制, 实现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必须结合地区实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三、对策建议
(一) 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东北地区由于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过大, 导致所有制结构单一, 体制创新艰难, 经济负担过重。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难点和关键所在, 为振兴东北地区经济, 当前必须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 积极搞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布局调整。首先, 要缩小国有企业的覆盖面, 整和国有企业。其次,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再次, 妥善解决好下岗分流职工的就业安置问题。
(二)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企业的活力, 动力, 创新精神, 和由此形成的市场竞争能力, 是区域经济内在增长机制的核心。因此, 要尽全力培育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 构造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就要由过去依靠个人转变为企业主导型创新, 有偶然性创新转变为体制向创新, 由制度创新转变为技术创新, 由模仿型创新转变为首创型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实现更多企业利润, 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水平。
1、大力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引进专业人才
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地区的发展经验, 企业内部建立奖励机制, 鼓励企业结合实际大胆创新;进行企业内部的制度调整, 引进专业管理人才, 建立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 拓展高效的营销渠道等。
2、政府实现角色转变, 不再过度干涉企业的经营, 而是提供制度保障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尤其是针对国际市场, 在知识产权保护, 技术标准, 反倾销等各个方面, 我们的经验还不足, 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在财政拨款, 项目引进等各个方面, 国家队老工业基地给予一定的扶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 东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进行创新有一定的风险, 所以, 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 就会鼓励企业大胆引进项目, 提高经济效益。当然, 给予政策倾斜的同时必须要建立监督机制, 防止违反“专款专用”原则现象的再次出现,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 加大科技投入, 促进科技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加大科技投入, 促进科技进步不但可以节约传统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 而且可以增加能源供给并开发新能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核心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科技成果的转化尤为重要, 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是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
促进人才交流, 在东北地区各个高校之间, 以及全国各地区, 甚至同世界一些著名大学, 进行人才交流, 不论是政府公派, 还是民间校际交流, 都有利于人才的发展, 有利于观念的引进, 更加真实直接的学习先进经验, 更好的找寻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项目。
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受限于人们的思想意识, 而思想的开放程度, 人们创新意识的水平都直接受限于收到的教育水平, 因此, 要继续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 提高人们整体的文化水平, 从而更好的学习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营管理理念, 引进项目, 合理创新, 形成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才是解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 也是实现东北振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芳芳, 从区域经济角度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 4:1-3
[2]、陈辉, 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战略选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6) :627-629
[3]、王丽, 优化东北地区人才资源结构的思路选择, 行政论坛, 2005 (6) :46-47
[4]、姜艳,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程中努力加强吉林省民营企业档案管理, 农业与技术, 2005, 25 (5) :70-71
[5]、沈越, 孟祥林.区域经济学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二界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http://www.cpeer.org) , 2005.年7月.
[6]、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问题及发展.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hlj.gov.cn) 2008-12-14
东北老工业 篇2
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创新
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的形成是各种移入文化整合的结果.以“铁人精神”为代表的文化精神曾对东北地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文化已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障碍.文章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应当倡导文化创新,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进行整合与重塑,包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先进文化、改变落后文化、塑造新型文化,等等.
作 者:郭远红 张志刚 GUO Yuan-hong ZHANG Zhi-gang 作者单位:郭远红,GUO Yuan-hong(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辽宁,阜新,123000)张志刚,ZHANG Zhi-gang(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5 24(1) 分类号:F127.3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 文化整合与重塑 文化创新东北老工业 篇3
东北经济的痼疾集中反映在金融上。金融支持的不足限制了东北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也将是东北振兴的重要路径依赖。振兴东北的核心在于对国有资产重组,因此,振兴东北的资金缺口也应从这里切入进行分析。国企重组所需资金投入主要包括两方面:用于支付资产重组的成本费用和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的增量投入。
1、用于支付资产重组的成本费用的测算
用于支付资产重组的成本费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重组中的债务、下岗人员和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等问题所需要的资金:(1)用于支付债务的费用。2001年东北三省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的数额约有9440多亿元,其中的死账以10%计算,大约有944亿元。因此,用于解决企业债务的最少费用在944亿元;(2)用于解决下岗人员安置的费用。2001年东北三省国有经济972万职工,按其中有20%为潜在失业人员计算,国有企业有195万左右职工处于“准失业状态”。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安置职工再就业所需费用约为3.5万元/人,以此为参考,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资金大约为682亿元;(3)卸掉社会负担所需支付的费用。据初步估计,东北三省国有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负担占销售收入的 15%左右。 2001年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销售收入为6631多亿元,据此进行分析推算,这方面的资金投入994亿元。综合估算,国有经济用于支付资产重组的成本费用整体上约为2620亿元。
2、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的增量投入估算
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的增量投入,主要是指用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费用,目前国有企业用于研发和技改的资金包括两个来源:(1)国有企业内部资金来源。目前主要有折旧费、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的技术开发费和从利润中提取的技术开发费用三种:折旧费。据有关资料分析,综合折旧率应该为5.39%左右。按照这一标准,以2001年数据为依据,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0108多亿元,需提取折旧费545多亿元; 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的技术开发费用。2001年,东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销售收入为6631多亿元,以3%计算,需提取研发费用198多亿元;从利润中提取的技术开发费用。我国应从法律上规定企业有一定比例的税后利润作为R&D经费。由此,从企业内部需筹集的用于带动存量资产的投入至少743亿元;(2)外部来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所需资金仅靠内部挖潜是远远不够的,70%的资金还得从企业外部筹集。参照国有企业研发和技改资金的内部筹资数据(大于 743亿元),国有企业需从外部获取研发和技改资金1735亿元。综合估算,带动存量的资金至少需2477亿元。
从上述两方面来看,顺利推进东北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至少需要5097亿元,其中有相当部分还要用于偿还国有企业的历史旧帐。除了企业可以筹集一部分以外;还可用一定的收益吸引金融部门参与,即资金缺口的存在为金融支持提供了机遇。与振兴东北的金融缺口相对应,我国金融系统存在大量的富余资金,它们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方向导致大量闲置,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例如,我国金融系统的存贷款差额逐年增大,以及国内储蓄—投资转化缺口的存在,为填补振兴东北的资金缺口提供了可能,即通过金融创新来为东北提供资金是可行的。
二、振兴东北的金融支持思路
1、引入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的引进,首先是基于培育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的需要,其次是基于整合、盘活闲置国有资产的要求。通过资本运作、资产重组、风险创业投资等纽带重新组合,可以为东北经济注入新的资金动力。在引进风险资本给东三省‘补氧’过程中,一方面实现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引入民营资本与外资,调整不同主体的出资比例,使风险真正得到分散;另一方面,项目与资金引进与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切忌政府行为、长官意志。另外,在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与交易结构设计上,应该解决投资人与管理层的激励约束关系,通过变通的方式实现投资人与管理层相互之间的制衡,不必拘泥于具体形式。
2、加大资本市场筹资力度
融资方式的不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力度亦不同。从东北的融资格局来看,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过小,这种融资格局导致了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与内部治理机制;另一方面东北三省国有企业银行信贷资金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5倍,过分依赖于银行融资,这不仅使企业负债比率过高,而且使银行风险与业务过于集中于这些企业,致使经济结构调整受到限制。因此,对于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发展直接融资,加大其比重是非常必要的。为此,相关主体应积极进行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要在继续培育股票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主体、多工具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建立资产重组的中介机构,加快发展与培育、兼并、收购市场,鼓励国有企业并购,为东北国有企业的调整和重组创造良好的环境。
3、提高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
银行应调整信贷资金投向,改善信贷资金投资结构,确保产业重点,进而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信贷投资方向能反映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贷投资方向的正确与否。针对目前的情况,银行的信贷应由外延型、数量型的产业转向重视内涵型、质量型的产业,大力支持技术含量高、产销对路、经营效益好的企业,满足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他们组织银团贷款,吸纳国内外资金;支持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边境口岸,发展与东北亚各国及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的贸易。在调整信贷投向的同时,积极利用外资牵线搭桥对外资和外贸项目积极提供配套资金。在确保重点产业这一方面,具体地说,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中的发展,完善住房信贷体系,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并改进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综合配套金融服务。同时,积极利用金融这一调控手段,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速度和力度。
4、放开民间金融进入限制
东北老工业 篇4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LMDI分解模型对中国相关领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做了较多的实证研究。如张占贞[1]运用LMDI模型,根据青岛市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青岛市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任晓松等[2]运用扩展LMDI公式,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测算了中国198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王玮[3]采用优化的Laspeyres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和LMDI碳排放预测模型,对1994—2010年我国工业部门39个行业的碳排放进行了分解分析与预测。雷厉等[4]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区市的碳排放量,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通过构建LMD I分解模型,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因素对各省区市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Shenggang Ren等[5]运用扩展的KAYA公式,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变化分解为产业结构、产业规模、能源强度以及能源结构等因素。Boqing Lin[6]基于LM-DI分解方法对1986—2010年间中国纺织业的碳排放变化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影响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产业规模和能源强度。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碳排放影响的研究文献也比较丰富,如李绍萍等[7]以东北老工业基地1997—2011年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耗等数据为基础,利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上述相关文献为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提供了有力借鉴。本文研究与上述研究存在着以下不同:首先,本文在测算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量时,测算对象是地级城市工业内部37个细分行业,并且采用“电(热)碳分摊”原则,从而使得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其次,本文从行业层面利用LMDI四因素分解模型研究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细分行业的碳排放影响因素,从而使得研究结论更具有政策启发性。
2 因素分解模型
本文基于对数平均因素分解法(LMDI)[8,9],建立了东北老基地工业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并结合相关的统计年鉴数据对其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
对数平均因素分解法分解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式(1)、(2)、(3)中:CT代表全行业碳排放总量;Cij代表第i类行业消耗的第j类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VT代表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代表产业规模因素;Vi代表第i类行业的工业总产值;Ei代表第i类行业消耗的能源量;Eij代表第i类行业消耗的第j类能源的量;Pi代表第i类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I代表产业结构因素;Ii代表第i类行业的能源强度,代表产业技术因素;Sij代表第i类行业消耗的第j类能源占该行业总能耗的比,代表能源结构因素;Fij代表第i类行业消耗的第j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代表能源技术因素;∇CTVT、DTVT代表全行业产业规模因素,其中∇CTVT为贡献值,DTVT为贡献率;∇CTPi、DTPi代表全行业产业结构因素,其中∇CTPi为贡献值,DTPi为贡献率;▽CTIi、DTIi代表全行业能源强度因素,其中∇CTIi为贡献值,DTIi为贡献率;∇CTSij、DTSij代表全行业能源结构因素,其中∇CTSij为贡献值,DTSij为贡献率;∇CTrsd、DTrsd代表分解余量,其中∇CTrsd为贡献值,DTrsd为贡献率。因素分解法有两种分解模式,分别为加法模式、乘法模式。记C0表示在基年的碳排放总量,Ct表示在t年的碳排放总量,则全行业在第t年相对于基年的碳排放变化量∇CT和碳排放变化率D可以分别表示为加法模式和乘法模式,即公式(2)和公式(3)。
按照Ang等提出的LMDI方法推导的各因素的分解结果,加法模式和乘法模式下式(2)和式(3)的进一步计算结果分别见式(4)和(5):
3 核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计算方法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2006版。如式Cij=∑Eij×ηij,其中i表示行业,ηj为第j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鉴于统计的各种能源的原始数据为实物统计量,测算碳排放时需将其转化为标准统计量。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各主要地级市统计年鉴,将能源种类划分为5类,包括煤炭、汽油、柴油、天然气和电力。能源转换系数及碳排放系数如表1所示,转换系数的计量单位天然气为吨标准煤/万立方米、电力为吨标准煤/万千瓦时,其余能源的单位为吨标准煤/吨,碳排放系数的单位为吨碳/吨标准煤。涂正革[10]认为核算工业行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首先计算中间环节和终端环节的碳排量,再根据终端能源消费中各行业电力与热能消费的比例,将火力发电(制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分摊到各个行业,称之为“电(热)碳分摊”原则。张伟等[11]认为在计算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时需要对终端能源消费数据进行调整。本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地级市工业行业碳排放的测算也采用了这些学者的观点,即采用“电(热)碳分摊”原则来测定各行业碳排放量。
本文分析对象为抚顺、锦州等18个东北老工业基地地级城市工业内部2006—2012年间37个行业的数据(1)。工业内部37个子行业的数据包括行业总产值、五大能源消费量,并对行业总产值以2006=100进行了平减(2)。
注:各类能源的标准量转换系数和碳排放系数均来自于《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12]
4 东北老工业基地碳排放测算结果分析
4.1 工业部门碳排放总量趋势分析
图1是18个东北老工业基地2006—2012年37个行业年产值总和、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行业总值碳排放强度趋势图。从图1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东北18个老工业基地碳排放总量为4亿t,到2012年增加到6亿t,平均年增长率为7.77%。工业碳排放总量整体上仍显上升趋势。与此同时,18个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产值总和也由2006年的1.55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23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率达到15.5%。二者的变动趋势显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行业总值碳排放强度2006年为2.58t/万元,2012年为1.93t/万元,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66%,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注:行业总值碳排放强度单位为t/万元
4.2 工业部门碳密度与能源结构
碳密度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能源消耗量的比值,可以用来反映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工业能源消费中,如果煤炭消费的比例高,碳密度值就较大[3]。图2是18个老工业基地2006—2012年年度碳密度值。由图2可知,2006—2012年18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碳密度平均为2.75,可见东北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中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2006—2010年碳密度处于上升的趋势,2006年的2.73增加到2010年的最高值2.77。2010—2012碳密度处于下降趋势,降到2012年的2.75。
4.3 能源强度与技术水平
图3是18个老工业基地能源强度值变动趋势图。2006年老工业基地37个行业的总体能源强度为0.94t标煤/万元,2012年为0.69t标煤/万元,2006—2012年能源强度平均值为0.97t标煤/万元。从图3来看,在样本期内,老工业基地能源强度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能源强度在2007年反弹较大,由2006年的0.94t标煤/万元突增到1.49t标煤/万元并较高为持续到2009年的1.02t标煤/万元,2010年又突然下降到0.82t标煤/万元。行业能源强度代表行业技术水平(3)。在整个样本期内,老工业基地能源强度每年平均降幅为1.759%,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
图4是老工业基地2006—2012年37行业能源强度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增长率变动趋势图。从行业角度看,样本期内工业行业能源强度最低的10个行业分别是:烟草制品业(0.03t标煤/万元)、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0.04t标煤/万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04t标煤/万元)等10个行业。样本期内工业行业能源强度最高的10个行业分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8.31t标煤/万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7.51t标煤/万元)、化学纤维制造业(1.28t标煤/万元)等10个行业。从图4也可以看到,2006—2012年能源强度下降最快的10大行业分别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10个行业,这10大行业年能源强度年均下降20%以上。制造业中技术水平比较高的行业,如专用设备制造业能源强度年均下降18%左右,医药制造业能源强度年均下降15%左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源强度年均下降12%左右。
4.4 工业行业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
图5是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各因素碳排放量变化贡献值趋势。从图5可知,老工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业规模的扩大即行业总产值的不断增加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最大,2007年是-1.44亿t,一直上升到2012年的0.84亿t,是工业行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拉动因素(见图6)。行业结构在2006年对工业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值为1.54亿t,2012年为-0.38亿t,行业结构对老工业基地碳排放的变动整体上显现抑制作用。也就是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相关行业发展受到抑制,行业结构发生变动,对规模以上企业碳排放确实起到了削减作用。行业能源强度代表行业技术水平,2006年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值为0.38亿t,2012年为-0.18亿t,说明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行业能源强度对于工业行业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工业行业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值为0.007 5亿t,2012年为0.004 1亿t,行业能源结构的调整对老工业基地碳减排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进一步计算可知,2007—2012年老工业基地碳排放年均增量为0.37亿t,结合四大因素的贡献值,说明从整体上老工业碳排放压力仍然较大。
图6是老工业基地各因素碳排放量变化贡献率趋势。贡献率>1的因素称为碳排放增加的拉动因素,贡献率<1的因素称为碳排放增加的抑制因素。行业规模贡献率由2006年的0.711 1增加到2012年的1.149 2,期内虽然有所波动,但基本上都显现于大于1的趋势,说明行业规模因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碳排放增加具有正向拉动作用。行业结构在样本期内显两极分化状态,2007年、2009年行业结构贡献率大于1,而从2009年开始就一直小于1,说明行业结构对工业碳排放的增加由最初的促进作用转为抑制作用。样本期内平均来说行业结构对工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说明行业结构优化对碳减排起到了一到的促进作用。行业能源强度贡献率也呈现基本相似的情形,行业能源结构的贡献率基本上都大于1,说明行业能源结构仍然是工业企业碳排放增加的一个主要拉动因素。
5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的测量分析及四大因素碳排放增量变化贡献值、贡献率的分析,可能得出如下结论: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整体上仍显上升趋势,但行业总值碳排放强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能源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工业能源消费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在影响老东北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的四大因素中,行业规模平均贡献率为1.15,行业结构平均贡献率为1.03,行业能源结构平均贡献率为1.00,行业能源强度平均贡献率为0.94。从整个样本来看,行业规模因素对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碳排放增加一直具有正向拉动作用,行业结构和行业能源强度对工业碳排放增加由最初的拉动作用转为后期的抑制作用,行业能源结构对工业企业碳排放增加具有拉动作用。
东北老工业 篇5
摘 要:一年多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初见成效,东北三省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但同时,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财税政策所能发挥的导向和调节作用。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三省 财税政策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区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年多来,在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东北三省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迅速,经济效益提高明显,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取得了良好的开端。论文百事通2004年,东北三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133.9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8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是连续多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28亿元,同比增长35.5%.东北三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231万吨,增长了15.3%,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的增幅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为保障全国粮食供应稳定和稳定粮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省农民年均纯收入首次超过3100元,增长16.7%,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扣除价格因素外,增幅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基础地位得以加强,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04年东北三省失业比率比2003年有所下降,同时扩大再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进一步完善。在扩大开放、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资59.4亿美元,同比增长83.6%.虽其绝对值仍低于沿海地区,但增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2百分点左右,东北三省国有投资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4.5%、41.4%和55.8%,增幅分别高于各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7个以上百分点,招商引资成绩突出,民营经济发展迅猛。
一、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突出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缺少发展活力。在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过大。2002年底,辽宁省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2%,比全国平均水平大约高20个百分点,而黑龙江和吉林的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更高,大约在80%左右。国企几乎在各个产业都占有主体地位,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挤出效应”,导致东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缓慢。而且,一些国有企业缺乏自主的结构调整机制,大部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存在办社会职能,改组改制的负担重,企业负债率高,自我积累与发展能力严重不足,极大地束缚了国有经济自身的发展。
2.金融风险严重,金融形势严峻。由于不良贷款居高不下,逃废银行债务情况十分严重,东北三省银行资产呆坏账比率比全国平均高出15个百分点,在黑龙江和吉林则高出20个百分点,构成了区域性的金融隐患。如2004年辽宁省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约1900亿元,其中由政府发红头文件“点贷”的就有740亿元,另外还欠地方政府约700亿元,数额十分巨大。从结构上看,呆滞、呆账贷款占不良贷款总额的93.5%,风险高度集中。
3.就业再就业问题突出,社会保障覆盖面小。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如吉林每年新增劳动力30万,再加上现存国有企业、集体下岗职工56万人和24万登记失业人员,每年约有110万人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一些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尚未参加养老保险,社会保障能力过弱。城市中有权享受养老、医疗、失业保障待遇的人员,只占城市总人口10%左右,90%的城市人口被排斥在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外。
4.资源型产业优势消失,可持续发展受滞。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东北老工业基地部分重点地区的资源如煤矿、森林已完全枯竭或濒临枯竭,面临着必须全面转产的局面。部分地区资源的开采成本也大幅度上升,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优势。如黑龙江占全国石油产量50%的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只剩下30%,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开采成本也大大提高;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4大煤炭生产基地已面临煤炭资源枯竭或大量并井的局面;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伊春16个林业局中,已有12个无木可采,可采有成熟林只剩下1.7%,可采木材不足500万立方米。同时,由于国内新的资源区产量增加,以及国外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资源量加大,国内众多品种的资源性产品由过去的短缺转为过剩,进一步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性产业地位的下降,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固定资产投资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长期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技术改造欠账很多,设备老化、技术陈旧落后。如吉林省工业企业的工艺装备只有15%属于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60%以上属于70~80年代水平,还有15%属于50~60年代水平。另外,东北三省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缺乏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且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支持政策
20世纪美国彼德教授提出:
城市竞争力(UC)=F(经济因素、战略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区位优势+经济结构+城市环境
战略因素=政府效率+城市战略+公私部门合作+制度的灵活性
这个公式强调,政府有责任创造有竞争力的硬环境,创造有聚集力的软环境,尤其是在制度、文化和管理上应大力地改革和创新。就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从历史原因和体制性、结构性原因分析,东北企业特别是一些老的国有企业当中,社会包袱沉重,面临比较大的困难,需要政府的帮助走出困境;从建立新体制的角度分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任务属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从国有企业直接所有者的角度分析,政府在国有企业转轨过程中也应承担特殊责任。因此在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中,政府有责任和义务适当地给予政策支持。财政和税收政策是政府支持的重要调节工具。
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供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
1.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立法工作,并且提高税收立法级次,使其成为真正的税收法律;将企业所得税税率降至24%,减轻东北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税收负担,增加企业税后留利,吸引促进民间资本进入东北老工业地区企业;对投资东北三省的企业用于再投资的资本和利润,实行投资免税和再投资退税政策,减少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流出;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与东北地区国有企业间的兼并、联合和重组,减免企业所得税,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国有、集体和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的成本和壮大。
2.解决融资问题的财税政策。批准设立民营银行试点,对新设民营银行,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免企业所得税三年,鼓励民营银行发展,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融资贷款难的问题;设立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基金,用于重点国有企业重大项目的资本金投入;减轻老工业基地财政上缴比例;允许地方政府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和转让土地,多渠道筹集资金;继续给予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债资金倾斜政策,对优势企业实行国债资金风险投资政策;降低东北老工业基地地方财政资金的配置率和地方转贷比例;允许东北老工业基地发行地方国债。
3.推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建立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制度,加强对在职员工适应新技术的培训,对培训单位取得的收入减免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为就业转移创造做好准备;对安置大集体人员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困难职工达到法定比例的企业,按照安置失业人员的相关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安置职工就业。
4.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财税政策。解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推广辽宁试点经验,实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加大养老保险转移支付力度,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时机成熟之际,开征社会保障税。
5.鼓励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对于针对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转产而发展起来的接续产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并准予加速折旧,鼓励单一资源型和原材料老工业基地发展接续产业,促进就业由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逐步向新兴产业转移;对于高耗能、高耗原材料市场的约束型产业,因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而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向国内外的空间转移时,减免企业所得税,并对其技术改造项目予以财政支持,鼓励其通过技术改造向高端产品发展。
6.支持技术改造的财税政策。扩大企业所得税研究开发经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不论企业是否盈亏,对于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其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达到10%以上(含10%),除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列支外,均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鼓励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技术改造力度,加强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加快自主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对国家鼓励类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并准予加速折旧,鼓励企业更新创造传统产业所需的信息技术和装备;对于国家掌握的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在老工业基地布局,通过买方信贷、政策采购、国债资金等方式予以支持;对于光电子、计算机软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转化成果免征企业所得税,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发展成为带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产业,提升东北地区的竞争力;取消企业所得税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的规定,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将个人收入与业绩挂钩,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特别是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拔尖人才,改变东北三省人才外流的局面。
参考文献:
东北老工业 篇6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现状与衰退机理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的现状
从一定意义上讲,东北并不是一个落后地区,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地区。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的重型结构对资源进行超强度开发,矿产资源储量大幅度减少;能源、交通运输已由原来的优势条件,转变成了限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产生较大幅度的偏离,工业结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等导致该地区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并且效率低下,具体可以概括为:经济结构调整缓慢,新兴产业比重低;产业竞争能力下降,产品市场份额萎缩,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等。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机理
老工业基地衰退是世界各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原有的传统工业发达地区现在都处于不同程度的衰退状态。而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的原因不但具有其他国家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而且还具有个性问题,即由于经济的转型所带来的制度滞后和体制的不适应等问题。
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衰退原因除了对工业升级需求的反应迟钝、错失了升级转型的良机、东北畸形的“重化工独大”的产业布局等,其衰退的根本原因是制度创新能力较低。其衰退机理可表述为:由制度决定的经济结构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新技术革命的推动、经济效益的驱动进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与区域优势结构、市场需求结构产生错位,工业结构出现“老化”丧失生产力与市场优势,竞争力与经济效益下降、缺乏增长活力,工业基地必然走向衰退。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然选择—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经济发展的现实看,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实质就是制度的不断创新。从经济系统平衡协调发展需要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地位,振兴老工业基地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
1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创新模式选择
从经济方面讲,制度创新既包括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等),还包括分配制度、消费制度、价格形成制度和企业制度的选择、经理市场的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建设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等等。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上讲,主要采取了内生渐进式制度创新模式(以“长三角”为代表)和外部变量引入型制度创新模式(以“珠三角”为代表),而这两种模式都表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路径。根据东北地区的特点,本文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创新模式应该选择内生渐进式制度创新和外部变量引入型制度创新相结合的诱致性制度创新模式。
2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创新主要内容
在经济制度体系中,产权所有制度是根本制度,所有制结构和实现形式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所以,所有制创新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的重要内容。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继续推进和完善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清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制度障碍,在全社会范围营造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具体包括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为民间投资的启动创造有利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构筑创业的利益激励机制,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有效激活庞大的非公有资本投向生产领域。
其次,积极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在竞争性行业中,大量引入非国有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在金融、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诸领域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整体上提高国有经济的运行效率。
再次,着力推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当前东北的个体私营经济无论是在“质”还是“量”的方面,都处在较低的水平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为民营资本提供了巨大的兴业空间,民营企业应抢抓机遇,高效利用振兴战略的各项有利政策,积极参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资源配置。努力扩大私营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鼓励私营企业进入高科技领域,提高企业所处的产业等级。
最后,坚持创造优良投资环境,加大外资引进的力度,通过混合所有制机制实现与国有经济及其他经济的兼容,使之成为承接外商投资的有效载体。在加入WTO新环境下,中国进一步开放了外商投资领域,放松了一些行业的外资股比限制,这有利于将大中型国企的国有股出售给境外的战略投资者,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通过股份的转换吸收外资。
促进东北的振兴,只进行所有制创新是不够的,因为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并非某一项制度的创新,综合的制度创新活动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度创新需要配套进行。主要包括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的政治制度创新、以扩大就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以最大可能发挥人的积极性为主要目标的激励制度创新、以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为宗旨的产业制度创新以及能为以上创新提供宽松、自由环境的非正式制度创新等等。
三、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创新的几点建议
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创新的目的是要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建立促进东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的制度性障碍。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参与制度创新的主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宏观层次,其参与主体是中央政府,为制度创新供给政策;二是中观层次,其参与主体是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行组织;三是微观层次,其参与主体主要是企业等基层组织,对制度创新具体操作。这三个层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较完善的制度创新运行体系,各层次参与主体的作用,成为制度创新的动力。因此,要顺利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创新,需要三层次参与主体的积极参与和认真协调。
首先,就宏观层次而言,中央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制定重大战略决策和方针。我国政府已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在宏观上对东北地区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政策支持。中央政府还应出台一系列旨在促进东北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发挥中央政府在这一制度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进而成为促进该区域制度创新的动力之一。
其次,就中观层次而言,东北地区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实现上述战略决策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具体而言,地方各级政府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为创新的操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创新环境。因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成员,而任何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均取决于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同时,吸引区域外创新主体的主动参与,对于东北地区的制度创新尤为重要。具体操作方面可以尝试“飞地”的方式引进其他区域的创新要素,即在本地区划出一片土地,以较低(甚至免费)的价格出租给制度较为先进的地区设置工厂等,在经营运作上实行其原有的制度。
东北老工业基地总量性失业分析 篇7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问题集中、困难重重的代名词。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体制转轨和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不适症状,被媒体称之为“东北现象”。而“东北现象”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下岗数量集中、庞大、再就业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一)城镇的基本情况
1.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数据,通过对东北三省各自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进行加权平均,可以计算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每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1995年-2006年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失业率呈现出整体上升的态势,并且上升的幅度较大。1995年其失业率还控制在2.7%,但2006已达到了5.4%,整整扩大了两倍。而且通过和国家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进行比较,进一步发现,除1996年和1998年这两个年份外,其余年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失业率都要远高于国家水平。而且在最近2年,这个差距明显扩大。
2.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失业情况
我国的下岗失业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大规模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自那时起,东北老工业基地就成了下岗失业的多发地。1996年,下岗职工占职工总数最高的省份是辽宁省,为14.2%,其次为黑龙江省占13.8%,吉林省的下岗职工比例也高达10.3%位居全国第七。随着2005年底东北三省下岗向失业并轨工作的结束,那些并轨后仍未找到工作的人员,自然而然被卷入失业的大潮。
(二)农村的基本情况
到目前为止,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作物占农业种植面积84%,三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粮食产量12%左右。但是由于规模小、粮食政策不到位、农业结构不合理等多种因素,造成目前所谓的“新东北现象”,表现为农产品大量积压、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经济效益下滑。东北地区农民的纯收入增长率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的局面,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量性失业原因分析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失业以总量性失业为主,总量性失业表现为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或劳动力需求相对不足。就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量性失业来说,劳动力供求两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总量性失业的供给分析
1. 人口生产的无计划性是决定劳动力供给规模的首要因素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东北地区普遍开始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这个政策在80年代开始演变为“基本国策”。但是,在这个统一的国家制度中,在城镇和乡村执行过程中,生育标准一直存在不一致问题。城镇家庭实行的是“一对夫妻一个孩”,而农村家庭实行的却是“一对夫妻一对孩”的政策,而且不同的县市在执行过程中,对农村的生育指标进一步的放松、放宽。由此,劳动人口的负担系数进一步增加。
2. 国有企业释放的富余人员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阶段性增加
在计划经济下,由于实行一种计划型就业体制,国有经济中沉淀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在改革开放后,国有经济被要求与市场经济接轨,国有企业必须释放出富余的劳动力。随着国有经济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原来属于就业的劳动力,有很大一部分变成了要求重新就业的劳动力。在市场经济国家,因市场竞争会有企业破产,从而也会发生就业的劳动力向要求重新就业的劳动力转化,但它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持续的时间上,都与国有经济调整所引起的这种变化不能相比。
3.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持续性增加
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已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2倍.虽然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开始已经跨越了贫困线标准向小康社会转变,但和城镇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样的差距必然推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总量性失业的需求分析
1. 产业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劳动力需求的扩张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产业结构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开始实现工业化。在很短的时间里,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因而在工业化过程中表现出急躁的倾向,结果产业结构走上了一条畸形发展的道路,实现工业化变成了片面发展重工业。人们都知道,重工业与轻工业相比,其资本的有机构成高,劳动的就业弹性小。
2. 所有制结构调整迟缓限制了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198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使私营经济取得了合法地位。但在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一直没有得到顺利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历史表明,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步伐十分缓慢,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3. 技术进步的不合理弱化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扩张效应
发达国家因为技术进步而使工业内部的就业弹性下降。但是,在就业弹性因技术进步下降的同时,与技术进步有关的上游产业,如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面向生产的服务与咨询等一系列产业和技术进步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制造业得到快速扩张,技术进步并没有引起全社会总就业弹性的下降。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技术进步过程中,不但未能使“第二次就业效应”、“补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充分的发挥出来,而且还由于技术进步多以“外生技术创新为主”,从而使得就业链条的上端留在了区外或国外。
4. 国家宏观经济的逆就业倾向限制了劳动需求的增长
从1998年开始,中央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了明显的扩张性,旨在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然而,无论是调控取向还是调控措施,都不具有明显的推动就业的效果。以2002年为例,当年国债投资实际完成额约933亿元,按照投资比重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农林牧渔业(25.5%)、交通运输邮电业(18.8%)、电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6.0%)、制造业(13.9%)、建筑业(8.7%),累计占全部国债投资的83%(刘如海等,2003)。而通过对各行业的就业密集度指数测算表明,交通邮电、电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制造业、建筑业和商贸餐饮业的就业密集度指数是依次大幅度提高,但它们在国债投资中的优先顺序却恰好相反,即积极财政政策所引导的重点投资领域,却恰恰是就业密集程度低的行业。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失业的治理
(一)控制劳动力供给的增长
1. 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即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2.23‰,一亿多人口的基础,每年增长223万,10年以后人口总量仍然要有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在这个地区必须要通过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来控制人口的增长幅度。但在计划生育的具体实施细则上,与以往相比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调整。如在农村实施国家政策性奖励扶助。
2. 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发展教育,从短期看可以减少总量上的劳动力供给,从长期看可以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避免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错位。
(二)扩大劳动力需求
1.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蒋选博士曾对我国1978-2000年间三次产业的边际就业弹性进行过分析。经研究表明,虽然第三产业的边际就业弹性也在下降,但是无论是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比,还是与总体的边际就业弹性相比,第三产业的边际就业弹性都排在第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三产业中大部分行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样它必然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
2.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就业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国有经济变成了劳动者净流出的领域,新增的就业岗位绝大多数由非公有制提供。而非公有制经济多为中小企业,其劳动密集程度高,就业渠道多样,就业方式灵活,进入的“门槛”也比较低,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是市场活跃的基本力量。
3. 增强科技进步对就业的扩张效应
科技进步在一定条件下对就业也会产生“第二次就业效应”、“补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为发挥科技进步扩张效应,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加快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那些产品需求弹性大的产业的进程;其次,通过科技进步开发新产品,开拓新服务,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实现科技进步的“补偿效应”;另外,对政府来说,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产业要注意产业的关联度。对关联度高的产业,通过科技进步的上述效应不但可以增加本产业的直接就业,而且还可以增加相关产业的间接就业。
4. 改变宏观经济政策的单纯CDP取向
政府在引导社会投资时,应注意参照各行业的就业吸收能力确定重点投资领域的优先顺序。信贷政策要改变那种偏好大项目、大企业、国有经济的倾向,充分重视中小企业、农村非农企业的资金需求,取消不合理的人为障碍,使各部门有平等的机会获得资本要素,以发挥其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作用。
5. 积极发展农村经济
在目前城镇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农村依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所以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村的就业渠道。首先,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其次,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当务之急是办活乡镇企业,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努力实现乡镇企业再次创业;另外,要加快城镇化进程。
摘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过程中,失业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失业以总量性失业为主。从总量性失业的供求分析,人口生产的无计划性是决定劳动力供给规模的首要因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持续性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劳动力需求的扩张,所有制结构调整迟缓限制了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失业的治理,应控制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扩大劳动力需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科技进步对就业的扩张效应。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总量性失业,劳动力供求
参考文献
[1]A bowd and Kramarz.The costs of Hiring and Seperation[J].Lab or Economics,2003,(10).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篇8
从建国初期发展起来的东北工业企业, 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自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中的地位的逐步复苏, 其生存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 与外资经济等其他经济相比,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生存环境还有很多必须着力改善的地方。国家应该加大力度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目前仍然存在的、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如:不合理税费负担、外部融资障碍、直接融资能力弱、定额负债具有局限性、内源融资匮乏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 企业发展将无从谈起, 特别是在企业重组并购、做大做强方面, 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发展中实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较大
1. 企业的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的披露。
财务报表是以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编制的, 它所反映的只能是企业在过去某一时点或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于未决诉讼、重大售后退货、对外担保、自然损失所导致的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 会计制度中虽然要求在附注中予以披露, 但仍有很大的选择空间。目标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披露与否和披露程度。
2. 企业的表外融资。
在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框架下, 会计报表不能反映企业所有理财行为。有些企业为避免融资行为引起财务状况恶化在报表中的反映, 采用售后回租、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抵借及集团内债务转移、现金调剂等手段进行表外融资。既达到了融资目的, 又避免了负面信息在报表中的反映。
3. 财务报表无法反映的重要资源价值及制度安排。
由于货币计量假设的客观存在, 许多在企业经营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价值无法有效地在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 如重要的人力资源、特许经营权等。当前比较引人注目的问题是人力资源定价模式及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如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 特别是诸如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度所产生的财务影响这个问题。期权计划跨度长、金额大, 对于身处资本市场的企业, 不规范的会计处理, 势必给资本运营带来极大的风险。而我国目前有关会计准则的制定大大落后于现实发展。如何对期权成本进行计量和确认, 各个企业各行其是。因此对于并购方而言, 要特别警惕这些制度安排在并购中可能造成的财务陷阱。
4.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偏差。
目前国内企业的并购活动中, 大多数并购方企业对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目的仍缺乏明确的认识, 往往将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等同于资产价值的评估。忽略了对并购方企业自身价值和并购后的企业整体价值的确认。部分企业甚至直接用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价值作为交易价格。另外, 即使在采用了收益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的案例中, 由于对评估理论、方法的简单化、机械化套用, 也使得其使用效果受到影响。
5. 中介机构发展滞后。
中介机构指包括经纪人、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在内的服务机构。它们的存在对于降低并购成本和并购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并购中介服务机构由市场催生, 其成长过程经受了市场的严峻考验。而由于历史的原因, 国内中介机构行业是一个由计划产生并受到严格行政管制的行业, 其发展缺乏严格的市场筛选和淘汰机制约束。在竞争不充分的条件下, 中介结构发展极不完善, 缺乏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 服务品种缺乏, 服务质量低下。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 中介机构与委托人共同造假的现象屡见不鲜, 投资者对其诚信度与权威性认可度很低。中介机构发展的滞后性加大了价值评估风险的产生。另外有一些其他因素业影响着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例如:首先是并购的准备时间。并购企业准备时间越长, 获取目标企业的相关资料就会越详尽充分, 目标企业的估价越准确;其次是目标企业被审计的时点距离并购时点的时间长短。并购时点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时点越远, 并购企业从年审报告获取的信息越不能代表目标企业并购前的经营和财务状况, 据此得到目标企业的估价就越不准确。
(二) 企业并购的效应不明显
企业并购整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实现企业的并购效应, 实现企业价值的迅速增长。因此企业并购整合必须以核心能力的提高为第一目的, 一切整合措施都必须立足于核心能力的构筑。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需要将原来不同的运作体系包括管理、生产、营销、人员、文化和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统一的运作体系。所以并购整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整合, 并购企业的组织整合、重构、协调决定了其经营方向, 因此组织整合构成企业并购走向的出发点;二是文化整合, 在企业并购中不同管理理念风格的沟通、信任、融合与接受的程度,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资源的运作效果, 必须予以重视;三是财务整合, 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原因, 即可归结为被接管企业财务管理不善, 成本管理费用过高, 或是资产结构不合理, 因此实施有效的财务整合, 是企业并购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四是人力资源整合, 整合的每一项内容都与人有关, 人力资本自身的整合配置与人才的保留及作用的发挥, 决定了整合效率, 因而也决定了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在并购整合这几个组成部分中, 组织整合起统领和先导作用, 应于并购前就确定。文化整合和人力资源整合应逐渐进行, 不宜急于求成, 而应采取逐步渗透、分阶段地有序引导策略。在所有并购整合部分中, 财务管理制度必须在并购后移植到被并购企业中去, 实现财务管理的高度统一, 否则组织整合、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以及其他整合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笔者着重分析并购整合理论中的财务整合, 包含其基础理论以及具体财务整合的应用。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实施并购规模和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 鼓励企业进行横向并购, 扩大企业规模
1. 市场容量和企业规模是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两个基本因素, 市场集中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市场容量和企业规模, 当企业规模不变的时候, 市场容量扩大就会降低行业的集中度:当市场容量不变时, 企业横向并购使得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大企业不断膨胀, 就会提高行业集中度, 产生垄断, 因此西方各国对横向并购都有严格的限制。在我国的产业配置上, 存在产业组织的低集中化和高分散化, 与发达国家产业组织规模相比, 我国企业产业集中度过低, 我国的大多数行业都属于过度竞争型的行业。因此, 从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布局来看, 除了少数受国家管制的行业以为, 在那些产业集中度比较低的行业实施横向并购不会形成产业过度集中, 导致垄断状况的出现。也就是说, 在我国的绝大多数行业, 成功的企业横向并购并不会造成反竞争效应, 相反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由于企业横向并购能够提高企业效率, 因此对于那些产业集中度较低的行业内的企业而言, 它的竞争力比较低, 可以通过横向并购提高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充分利用横向并购的正面效应改善企业的效率,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绝大多数行业都处于这种状况。因此, 我国应当在那些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的行业中, 制定相关优惠措施, 鼓励企业积极进行横向并购, 扩大企业规模, 提升企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改变目前这种产业过度分散的状况。
(二) 企业并购必须进行财务风险实施评估
整合前进行周密的财务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对并购企业自身资源和管理能力的评估和对目标企业的评估。评估的目的:一是为并购企业的运行提供可行性分析;二是通过评估可以发现被并购企业财务上存在的问题, 以利于在整合过程中有的放矢, 提高整合效率。
(三)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
1. 提高并购信息质量。
高质量的信息是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为改变信息不对称给并购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应从尽职调查入手提高信息质量。开展尽职调查, 全面了解目标企业信息由于目标企业刻意隐瞒或不主动披露相关信息, 财务陷阱在每一起并购案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 应特别重视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包括资料的搜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聘请。它贯穿于整个收购过程, 主要目的是防范并购风险, 调查、证实重大信息。
2. 选择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
目前常见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包括资产价值基础法、收益法、股利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
资产价值基础法:资产价值基础法指通过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进行估价来评估其价值的方法。确定目标企业资产的价值, 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资产估价标准。
收益法 (市盈率模型) :收益法是根据目标企业的收益和预期市盈率确定价值的方法。通常它是适用于上市公司之间并购的估价模型。运用这种方法对目标企业估价的步骤是:首先是检查、调整目标企业近期的利润业绩;其次是选择、计算目标企业估价收益指标;再次是对目标企业的估价应合理预测须确保在风险和成长性方面的可比性。当然, 这一方法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首先是该方法只适用于盈利企业, 亏损或面临破产的企业无法采用这一方法。而我国目前的并购活动所涉及的目标企业中, 亏损企业占了很大比重。其次, 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周期性因素会影响市盈率预测的准确性, 进而导致评估结果的偏差。另外, 在我国, 资本市场尚处于不成熟状态, 投机性较强, 股票市盈率较高, 适当的市盈率标准很难取得。最后, 收益指标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当前情况下, 很难完全运用收益法对目标企业进行准确估价。
股利法:股利法即通过折算未来股利来确定公司的现值。对某个投资者而言, 他的收益是由股利和出售股票时的资本利得两部分构成的, 但是这个投资者所获得的资本利得仅仅是其他投资者为了取得将来的股利而愿意支付的股票价格的一部分。从长期来看, 投资者将仅仅关心股利。即使在清算的情况下, 投资者所得到的任何现金代表了最终的股利。如果某一股东持有较大比例的有投票权的股票, 就可以确保他对股利政策的控制, 因此股利法一般更适用于对少数持股的公司进行评估。
(四)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实施并购后整合策略
1. 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必要性。
企业并购后如果不能实现管理效应、规模经济和财务协同效应, 获得业绩的增长, 那么股东财富增加的目标将变成“空中楼阁”, 企业并购后必将面临比较大的财务风险。并购专家明确指出, 并购成功与否不仅依靠被收购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而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并购后的整合。和同样指出, 并购的价值都是在并购交易后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 无论事先对外宣布的并购动机是什么, 比如获得某些协同效应、进入新市场等, 都必须通过整合过程将其付诸实现。并购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整合, 才能使企业的经营步入正轨, 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使未来有平稳的现金流量,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并购中所产生的财务风险, 达到增加股东财富的目的。并购后的整合是指并购之后进行的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财务、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企业要素的整体系统性调整, 以谋求公司价值创造和业绩增长。从国内外并购成功的案例看, 每一次成功的并购和企业并购后的整合管理不无联系。在国内, 企业并购整合成功的典范是海尔。海尔在资本营运中把整合看作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甚至认为整合比并购本身还重要, 海尔强调企业文化整合的重要性, 在这方面, 海尔的“企业文化先行”、“激活休克鱼”等文化理念已经甚为流传。它的含义是, 当海尔选择了资源、技术和管理尚可但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文化存在问题的企业并购后, 着重对其组织制度和文化进行改造, 就能改变原有生产要素的组合, 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生产率, 把目标企业从“休克鱼”变为能盈利的“活鱼”, 正是对整合的无比重视造就了海尔的持续发展和扩张奇迹。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工作不仅仅是更新公司名称等形式上的整合, 更重要的是包括财务、文化、人力资本、组织、经营战略在内的具有实质内容的一系列整合。
2. 风险控制。
企业并购的风险是指在并购过程中所存在的某些不确定因素对企业并购的预期目标所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 因此对风险的控制主要包括政策风险控制、筹资风险控制和运作风险控制。在并购整合中要大力加强和提升企业其他管理工作的整合力度。财务管理目标以及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配套和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的有效配合。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之间的相互渗透会促进管理目标的量化, 促使管理质量的提升, 从而保证包括财务整合在内的整个并购整合工作顺利完成, 使并购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 并购的财务整合是一项需要全盘考虑、统一目标、协调一致的工作。以财务为中心, 引导被并购企业的方方面面实现观念的转变, 把被并购企业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念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 从各个方面集思广益, 最终实现并购企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干寿晖.并购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铁锋.中国企业并购分析及价值创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王俊豪.对中国市场集中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 2000, (8) .
[4]齐艳秋.论购并后整合战略[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 (8) .
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考 篇9
关键词:东三省,老工业基地,国企改革
一、引言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曾为恢复新中国的经济和建立独立、完整的我国工业体系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但是,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长期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位却逐步下降了, 就像是从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人渐渐成了衰老垂暮的老年人。国有企业比重大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点, 国有企业在东北地区经济结构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可以说国企改革进行的如何, 事关东北振兴的全局, 与老工业基地的盛衰密不可分。
二、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现状分析
(一) 国企比重过高。
国有企业在东三省占比很高,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调整中支撑着东北经济的发展。经笔者调查, 2014年国有工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黑龙江为53.14%、辽宁为30.45%、吉林为57.26%, 国有企业的比重过大削弱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 使东北地区逐渐陷入了困境。如今, 大批国有企业停产或半停产, 亏损面越来越大, 亏损额居高不下, 众多职工下岗失业, 经济发展缓慢, 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这被人们称为“东北现象”。不仅如此,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生产规模在全国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笔者搜集整合了四个老工业基地国企的相关数据, 由于老工业基地是几个省份工业产值的集合, 所以本身基数就大, 比例的变动可能并不会那么明显。根据表1可知, 2014年工业总产值东北老工业基地最大, 为28, 400.52亿元, 远高于其他老工业基地, 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的10.81%;同时,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为36, 079.26亿元, 占全国的比重为9.71%, 也是个不小的比例。这个数字跟笔者料想的有些差距, 因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产值毋庸置疑是最大的, 但是所掌握的资产却算不上特别多, 这可能是长年受到“东北现象”影响的结果, 从侧面说明国企经济发展的状况不景气, 创收、盈利水平跟不上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 适应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表1)
(二) 国企分布过广、过散。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分布过广、过散, 几乎每一部门都有国有企业。从工业内部的39个大类行业看,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工业企业的实有资本占全部工业企业实有资本的六成以上, 且多为钢铁、机械、汽车、造船等重大工业项目。其中, 某些行业几乎全部为国有企业, 成分极为单一。就连一些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 (如木材加工、竹、藤制品业等) , 国有企业也占有相当比重。国有资本分布太广不仅造成了国有经济分散, 难以管理, 而且导致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不易形成规模经济。笔者认为, 这也可能是造成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的重要原因。
(三) 国有大中型企业设备严重老化。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 大中型国有骨干企业大多兴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 在“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下, 企业无权也无力进行系统改造。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东北地区的改革又没有跟上全国的步伐, 使国有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系统改造速度缓慢, 导致国有企业普遍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据哈尔滨官网资料显示, 到目前为止, 哈尔滨市国有工业企业的设备役龄在20年以上的约占23.8%, 30年以上的占9.2%, 全市还有1/4以上的企业仍然沿用20世纪60年代的陈旧落后设备。如此落后的设备和技术装备水平使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打折扣, 丧失了许多发展的机会。
三、国企改革的难点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改革因其复杂性, 可以说是一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 改革艰难不言而喻。
(一) 国企问题积累时间长, 需要支付巨额改革成本, 比如说国家要对老职工进行安置等。
企业要彻底改制进入市场, 政府就必须解决企业自身无法解决的社会性、历史性、政策性负担问题。笔者认为, 这就是一场广泛而又深刻的利益关系调整, 在这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利益团体都会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提出一些比较苛刻的要求, 相应需要的资金会成为企业改革的难点。
(二) 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难度很大, 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是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活力的制度性根源。
国企改革中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产权需求对接市场。东北老工业基地地方国有企业大多处于竞争性领域, 要在短时间内通过出售、购并、重组等方式彻底改革国企的产权性质和企业性质难度很大, 操作不好可能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供需之间难以对接;二是形成“卖者众, 买者寡”的不平衡状况。
(三) 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 后续替代产业缺乏。
东北地区是以钢铁、能源、机械、造船、汽车等为主导产业群的工业基地, 资源型工业占有很大的比重。但随着自然资源开采的加强和延伸, 资源日益走向枯竭, 开采成本也越来越高, 企业经济效益也越发下滑。在诸多原因的影响下, 这些企业的后续产业的接替工作又没能及时跟上, 使东北地区既失去了自然资源优势, 又失去了经济优势。以黑龙江为例, 国有大型企业的大庆油田, 曾是我国石油工业的脊梁, 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但现在油田的可采储量只有30%, 专家预计到2020年的产量只能维持2, 000万吨左右。许多煤炭国有企业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 黑龙江的鹤岗、辽宁的抚顺等国有煤炭生产基地都面临着资源已经枯竭或即将枯竭的问题, 但仍没有找到适宜的后续接替产业的困境。
四、经验借鉴及启示
(一) 淡马锡之鉴。
淡马锡创造了国企盈利的全球神话, 其优良的公司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公司治理的一个典范, 所以笔者认为其经验对健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改革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1、明确国有资本的发展战略和方向。
淡马锡的国有资本发展战略以坚持有进有退、优进劣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方针, 而这是我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对于国有资本应该退出的一般竞争性行业, 我们可以借鉴淡马锡的做法, 遵循市场化原则, 通过股权的有序退出, 实施产权制度创新层面的改革, 引导和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优质国企, 国有资本亦可不谋求完全控股地位, 将部分股份转让给非公有资本, 化非公有资本的活力为动力, 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保证公司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此外, 政府不应过多干涉企业的发展, 而应让企业自主经营, 确保企业拥有独立决策权。这将有利于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 采取积极的投资策略和灵活的资本退出机制, 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做出战略调整, 最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完善国有资产经营者绩效考核制度。
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经营考核指标是很有必要的。因此, 在今后的考核中可以借鉴淡马锡模式, 实行市场化导向的以行业兴衰周期为调整基准的弹性考核办法, 以效益率指标为核心, 以当年全国同行业平均财务绩效为基准 (而不是本企业上年度财务数据) , 适度兼顾其他指标, 因地制宜介入资源利用率作为重要指标, 确保考核机制的公正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同时, 尽快建立健全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保障国有股股东有权利来分红, 使企业高管能够专心经营。这有助于企业提高管理层的管理效率, 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积极为股东创造价值。
(二) 上海国企改革的启示。
上海从1993年起开始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 上海国企改革经历了从搞活单个国有企业扩展到搞活整个国有经济的转变, 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中心环节进行整体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十几年来, 上海国企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所以, 上海国企改革的经验也可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改革提供借鉴。
1、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东北地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 指导东北地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尽快实现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行为主体、职责权限、责任主体三到位, 使东北地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经地方人民政府授权, 真正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此外, 政府还要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 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2、加大东北地区中央企业的改造建设力度, 培育和提升优势产业。
根据东北地区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和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配合国家国债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措施, 进一步加大改造建设的力度, 分三个层次培育优势产业基地:第一, 集中力量建设钢铁汽车生产和采油基地,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断做强做大, 使鞍钢、一汽、大庆石油等企业成为国际先进企业, 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和行业中的影响力、带动力和控制力;第二, 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微型汽车、汽车发动机、船舶等改造建设步伐, 优化产品结构, 提升技术水平, 突出做强主业, 增强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确立哈电、一重、环渤海造船、哈飞、东安发动机等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第三, 其他国有企业主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技术改造的重点方向, 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使一大批企业逐步走出困境, 再现生机和活力, 初步确立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注:表中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5) 计算整理。东北老工业基地统计了辽宁、黑龙江和吉林;西北老工业基地统计了陕西和甘肃;华中老工业基地统计了湖北和河南;西南老工业基地统计了四川、重庆和云南。
3、市场化资本运作手段处置劣质资产。
可以综合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如债转股、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兼并合井、资产出售、资产置换等, 以及折扣回购、协议转让、拍卖招标等方式, 对劣质国有资产进行处置。在努力实现资产价值回收最大化的同时, 遵循市场经济法则, 既要严肃认真, 对国家负责, 努力做到每笔资产都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处置, 又要防止采取简单的行政手段、指令性的方法。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尽量采取拍卖、招标的方式, 以市场化定价吸引广大投资者, 提高处置的透明度, 把处置工作置于社会监督和市场监督之下。
(三) 德国鲁尔区的启示。
德国的鲁尔区与中国的东北地区有很多的共同点, 都在新兴产业兴起与发展过程中, 因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畸高比重而日渐衰退, 因资源开采枯竭而陷入困境。它们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许多相似之处, 因此德国对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经济结构转变所采取的措施与做法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有借鉴意义的。
1、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鲁尔区工业保护遗址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拆除毫无价值的企业设施, 改建其他企业或开发房地产项目;二是选择回收利用有价值的工业遗迹, 将一些有利用价值的旧厂房和空置建筑重新改造再利用, 对原有生产设备进行回炉再造, 生产新的机械和工具;三是对工业遗产进行综合开发, 通过重新发现废弃厂房和设备的历史价值并将其视为工业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来发展工业旅游。如今, 鲁尔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已成规模, 并成为最具示范效应、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区域。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就业、吸引投资、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从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中得到启示, 并结合我国工业及资源的现状恰当地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2、实现人力资源有效配置。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枯竭必然会带来众多的失业问题, 这就需要将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领域再就业。对于多年在工业基地工作且工作技能单一的员工来说, 失业后很难在其他领域找到适合的工作, 因此加强对下岗失业职工的转岗技能培训越发重要, 这就需要政府加强资助再就业培训项目。此外, 政府要尽量在提供补助方面做好承诺, 并解决好诸如医疗保险、子女入学、退休养老等方面的衔接, 尽可能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而不要用各种有形无形的手段束缚劳动力的流动。在人才培养方面, 高校也不应盲目扩招, 应从市场的需求入手, 有计划地进行扩招和缩招,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政府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优秀的大学生进入工业基地工作, 促使大量人才和技术涌入工业基地, 使科学技术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一步发展。
3、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大量钢铁、机械、石油、石化、医药等基础产业和原材料工业。这些传统产业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必要将其完全舍弃, 但也不能单纯发展新型工业, 必须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改造, 降低成本, 提高资源利用率。
具体而言, 要把改造传统制造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 发挥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在基础设施、产业工人、人才储备和重化工基础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吸收外资, 运用高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形成新的核心业务和主导产业, 推进产业升级。首先, 调整原有产业结构时, 要整合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 形成规模效应;其次, 要本着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思路, 结合本地实际, 培育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振兴对策 篇10
一、促进企业之间的产权置换, 积极培育以产权为纽带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打破地域、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 形成东北地区统一的共同市场, 实现产权在区域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有效解决市场分割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除极少数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领域的国有大企业实行国有独资外, 通过国有资本与各类非国有资本和法人资本的相互持股, 使多元投资的现代公司制成为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随着经济社会化和市场化趋势的发展, 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不可避免。国有企业改革, 既可以变单一国有股东为多元国有法人股东, 也可以引入非国有股东, 变为国有控股或参股公司。在市场条件具备后, 将国有绝对控股公司改革为国有相对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公司甚至国有资本完全退出的非国有公司, 彻底解决国有股权过分集中的问题, 促进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以及企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和融合。例如, 以发电设备著称的哈电集团, 其电站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很高, 而沈阳输变电集团在输变电设备方面优势很强。这两者强强合作, 可以共同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电力装备方面的整体优势。
2. 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和横向兼并收购, 使优势企业
扩大核心业务规模, 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其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巨大投入的技术开发优势、营销网络遍布全球的销售优势而成为竞争的主导者。东北正在经历着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必须适应当近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特点的需要, 走以大品牌支持大企业、大集团, 以大企业、大集团支撑支柱产业, 以支柱产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首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引导优势企业、优质资产、优秀人才向大集团集中, 做大做强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持续盈利能力强的骨干企业群, 使它们成为东北地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骨干和依托。其次, 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 以市场化重组或行政划拨方式, 将中小企业的国有产权纳入国有骨干企业或集团公司。外部投资者在东北大型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外部投资者可以改变国有股权过于集中的问题, 也能够带来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 并有助于缓解国有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
3. 通过股权置换实现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的相互持股, 推进战略重组。
东北地区集中了大庆油田、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同行业中有较强竞争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较强带动作用的, 中央企业总体上具有素质高、规模大、潜力足、前景广的特点。但同样面临从国有独资公司、国有绝对控股公司向国有相对控股公司转变,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现产权多元化的任务。中央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股权置换应该以战略并购和强请并购为主要形式。战略并购和强强并购是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重要方式, 在股权置换过程中, 应该注意把政府第一推动力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与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场重组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结合进行, 注重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防止政府包办和片面强调市场作用两个倾向。通过产权置换, 原来单一国有股东改变为中央和地方国资委或者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共同持有股权的公司, 可以使中央和地方国有独资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 通过股权置换形成的大企业集团, 其组织结构应以母子公司为主要形式。集团公司负责资本运作和重大决策, 控股、参股子公司独立经营, 形成既能驾驭各子公司, 又可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母子公司体制。
4. 淡化绝对控股, 注重相对控股。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导企业多为特大型国有企业, 这些企业虽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公司制改造, 有些已上市, 但股权结构仍然以国有绝对控股为主。对于国有企业, 国有产权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需要给予重新认识。国内外的实践表明, 并不是国有控股程度越高越好, 相对控股同样可以实现绝对控股的目标。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 国家不但有必要出让、转售一部分国有股权, 而且要考虑放弃绝对控股权甚至相对控股权, 主动变成小股东或者全面退出, 为非国有经济和外资的进入创造条件。
二、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东北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 新一轮的设备更新已经引发国内对装备制造业的巨大需求。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企业已经摆脱多年来增长乏力的局面,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相当程度提高, 国有企业改造和振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面临着快速扩张中提升技术能力的艰巨任务。
为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和改革中不断加深的体制性、结构性和阶段性矛盾, 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包括实施债转股、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行政策性破产、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这些政策的实施, 推动了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资产重组、上市融资、技术改造、分离企业办社会等改革任务, 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应采取措施协调整合东北的科技、人才和主导产业优势, 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城市为创新基地, 侧重在石化、冶金、煤炭、大型装备及汽车制造领域开展对重大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 并广泛采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 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改造, 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石化、煤炭、装备制造、汽车、钢铁等产业集群的形成。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不仅是技术需求者, 而且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技术发展的引领者。科技支撑只有从能力建设入手, 激活创新源头, 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以大项目、大工程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为支撑的产学研互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 才能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力量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之外、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大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 强化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地位, 加快建设与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过程, 使自主开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 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来。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加大对重点行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扶持力度, 用高新技术、先进技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不断推进东北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形成有效的国有企业分权制衡体制
进一步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 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
1. 重视董事会的任命和董事会权限的界定。
产权多元化以后, 企业必须建立职责清晰、任期明确、具有独立性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应该吸收一定比例的职业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进入董事会, 各成员的任期错位排列, 董事罢免、提前解职应该有正当理由, 董事会应该设立若干专业委员会协助履行职责。为了强调董事会的权威性, 特大型和大型国有企业董事会可以由国务院和各省级国资委任命或提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和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国有股权应该通过股东会和任命董事会等事先设定的程序行使, 建立明确的董事长和每位董事的个人责任制。
2. 加大引进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力度, 进一步完善董事会议事制度。
除了内部董事以外, 董事会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既不在公司内担任其他职务并领取薪水, 又与公司没有起他实质性利益关系的外部董事。董事会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是使每一位董事都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重大经营决策和人事任免决策制定相应的程序化规章, 把董事对重大问题提出的意见作为考核其业绩的主要标准。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的董事, 必须使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3. 区分决策层和执行层, 明确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和分工, 规范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董事会聘任总经理和主要经营者, 总经理及其经营班子对董事会负责, 董事会对总经理及经营班子业绩进行考核评价的制度。董事长原则上不兼任总经理, 董事会对经理层实施管理和监督, 但不与经理层争权。董事会的董事也不到着公司或控股公司兼职, 以促进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形成。
4. 完善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的治理结构。
着重解决东北地区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治理结构重叠的问题, 健全各个层次的治理机构。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是东北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国有企业能否有效借助于技术创新发挥作用, 对东北整个经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国有企业应加速促进企业间的产权置换,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积极培育以产权为纽带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尽快形成和完善国有企业分权制衡体制。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振兴对策
参考文献
[1]宁一.东北问题报告[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05
[2]刘文成.第四增长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01
[3]周超产.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依赖[J].经济问题探索, 2000 (5)
东北老工业 篇11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企业管理;优化方式
一、东北老工业企业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东北老工业企业管理现状
优化东北老工业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明晰其管理现状。根据老工业企业实际管理情况,笔者从东北老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东北老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两个方面论述了其管理现状:
(1)东北老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我国著名企业文化与战略专家陈春花教授提出了企业管理在确保企业正常运转、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观点。稳定的组织结构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在设计组织结构时,须充分考虑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东北老工业企业绝大多数采用直线型组织结构,导致企业管理呈现出集中及分散的特点。直线型组及结构具备:结构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等特点。总之,东北老工业企业管理是从高层到最基层。
(2)东北老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很多东北老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十分弱化。从功能角度来看,质量管理部门相当于最终品质管制(FQC)部门,主要工作为检验、控制不达标产品,以防遭到消费者投诉及影响消费者忠诚度。此外,很多企业对质量管理仅仅停留于数据记录层面,缺乏适当的分析及评价,更无法提高产品质量。在实际质量管理中,其属于独立管理体系范畴,与企业规划、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等毫无牵涉。
2.东北老工业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组织结构制约企业管理的效率
据统计,大多数东北老工业企业采用的管理组织结三个构为直线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具备高度集权的特点,其建立于直线指挥基础之上,下设职能部门负责为管理者出谋划策由上层管理者领导,换句话说,逐级负责。据研究,此种组织机构存有机构臃肿、大企业病、盛行官僚主义等问题。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属于粗放管理范畴,各层级、各部门及同事之间缺乏协调意识,不利于有效管理。
(2)生产损耗大
东北老工业普遍存在生产损耗大现象。究其原因,当属无标准、无定量。无标准:员工在具体工作中的行为主要取决于感觉,为避免质量不达标,很多员工大都采取多用料方法。无定量:管理者事先并未规划、制定产品生产计划,为减少重复,经常会超标使用原料。
(3)质量影响企业竞争力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攀升。东北老工业企业在产品质量及交货方面存有很大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消费者的忠诚度。以往,竞争尚未如此激烈时,东北老工业企业凭借工业地位及供不应求,可忽略客户对交期及质量的要求。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交期及质量管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愈来愈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
二、东北老工业企业管理的优化方式
1.转变管理理念
管理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其对所有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实践证明,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管理质量越高,企业绩效越高。在实际管理中,东北老工业企业须严格遵循“模块化、规范化、正常化、动态化、可视化”等原则,以实现阶段性重点常态化、正常化管理动态化、规范化管理正常化等目标,进而确保企业管理高效、有序进行。此外,充分发挥、利用职能条线、部门、人员的价值,以提高企业管理质量。与此同时,东北老工业管理中心须从高层转向最基层,将同级交叉及垂直管理有机结合,及时发现并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形成自我约束及管理能力。
2.加强领导层管理
领导作为企业的带头人,其综合素质与企业管理质量存有密切的联系。在选用领导、加强领导管理时,笔者建议从以下内容着手:在任命企业高层领导时,可采用部门推荐、实例工作考评、综合评价、调查考察等方式,以任用具备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的人才担任管理工作;通过采用考评处理、实践锻炼、提供平台等方式,以增强管理层领导综合能力;对管理层领导提出切忌方法粗糙、心态浮躁、违反法律法规,以提高管理队伍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企业及社会发展。
3.健全企业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对规范企业各项工作流程具有积极的意义。企业管理流程化,有利于缩短计划、执行、检查、修正周期及提升管理质量。对于企业管理体系而言,其主要应用于日常工作。在具体实施中,重视指导、监督、考核过程,以满足企业制度、标准、规范的要求。此外,加大内部审查工作的力度。如此,便能有效优化东北老工业企业管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振兴东北老工业企业是我国重大战略决策,其与西部大开发同属于国家重要部署范畴。当前,企业间的竞争力日益加剧,加强管理对振兴东北老工业企业极为重要。文章在分析东北老工业企业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东北老工业企业管理的方式转变管理理念、加强领导层管理、健全企业管理体系、强化“六个统一”管理。东北老工业曾是重要工业基地,在国家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建立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振兴东北老工业企业战略决策的颁布,给东北老工业企业发展创设了良好机遇,亦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希冀,东北老工业企业能够紧抓机遇,不断优化自身管理方式,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成为行业翘楚。
参考文献:
[1]范溶栖. 东北老工业城市工业景观的文脉延续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2]郑文范,孙家成. 论创新驱动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4:41-44.
东北老工业 篇12
我区改革开放前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08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58.04亿元,30年仅增长了50亿元,改革开放后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到2008年达到7761.8亿元,到2015年突破1.8万亿元,初步测算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70%以上。相对于我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工业综合实力较弱、基础较差,因此在我区东部五盟市和一批资源枯竭城市、独立工矿区全面振兴伟大事业中,工业的振兴是主要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必须把振兴工业放在首位,不断推动工业总量做大、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现在“去工业化”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多,认为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稳定、二产下降、三产提高,经济结构就调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提高了,这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或者是某些地区是合乎发展规律的,但是对于工业化中期的我区而言有些片面。实际上我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工业的发展,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消费能力的提高进而促使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也主要依靠工业利润水平的提高来保障,没有工业服务业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把发挥比较优势作为突破口
发挥工业后发优势和能源资源优势,大力推动能源资源就地多重转化增值,持续推动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的原材料供应市场朝着以终端消费品生产加工为主的细分消费品市场方向发展。瞄准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抓住国家电源布局向煤炭基地调整转移有利时机,坚持输出与本地消纳利用并重,重点打造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煤电基地,加快锡盟—山东、锡盟—泰州电力外送通道及配套电力装机建设,促进煤炭就地加工转化,实现“由输煤向输电转变”,把东部地区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的核心区。
二是建设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依托赤峰、通辽煤制气等现代煤化工项目,积极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优化提升已经建成示范项目工艺技术和提升装备水平,稳步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工程化示范,加快推进产业化,探索发展“甲醇经济”。
三是建设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实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整装勘查,鼓励进口境外资源,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资源向冶炼加工企业集中,提高有色金属延伸加工能力。推动“煤电冶加”、“探采选冶加”和“煤电铝加”一体化发展。
四是建设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实施重大新药创制行动,培育和壮大以蒙药中药、基因工程药物、化学医药、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等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赤峰为重点构建“玉米-淀粉-原料药-中间体-成品药-制剂”现代生物制药产业链。注重培育医药销售平台,畅通销售渠道。支持生物技术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
坚持把技术创新贯穿始终
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完善创新体系,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创新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工业制造逐步向工业创造发展。
一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以能源、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为重点,紧紧围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两化融合、安全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支持企业使用和推广国际、国内领先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全面提升设计、制造、管理水平。
二是提升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围绕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有色金属、绿色农畜产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蒙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先进生产技术。瞄准国际国内同行业标杆,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计划、应用示范工程和重大产业化项目,消化吸收一批先进工艺技术,进而改造、创新和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研发能力。
三是完善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着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等创新载体建设,构筑多层次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项目,积极推进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强化对知识产权保护,落实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等收益分配政策。
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
生态环境也是民生。落实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工业绿色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开展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构建以低碳、绿色、循环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新体系。
一是加快工业生产绿色改造。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实现绿色生产。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实施矿上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为重点,建设绿色矿山;以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建设绿色企业;以产业链耦合、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近零排放为重点,建设绿色园区;以建立绿色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为重点,打造绿色供应链;以加强节能监察、环保执法为重点,加强绿色监管。依据国家绿色标准体系,适时开展绿色评价。
二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集约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矿产采选率和冶炼回收率。强化节能降耗,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再生水循环使用率。妥善处置“僵尸企业”,腾出土地、环境、水等资源指标。
【东北老工业】推荐阅读:
东北老工业城市07-29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09-13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09-28
蓄势待发谁持彩练当空舞--东北老工业基地县(市)科技工作典型调研09-25
东北地区工业的环境保护研究09-27
老工业基地改造05-12
老工业基地振兴09-08
老工业基地振兴专题07-12
市老工业基地建设发展情况汇报10-18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实现东北振兴发展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