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区

2024-07-25

东北林区(精选7篇)

东北林区 篇1

在传统林业的发展过程中, 木材收入是整个林业发展的主要部分。伴随速生丰产林的发展, 林农的木材收入可以得到提高, 但是林农收入周期长, 投入成本大, 要缩短收益时间, 发展林下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1东北林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主要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 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 我国现阶段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林草牧套种模式、林药模式、林油模式、林粮模式、林菌模式、林蝉模式、林菜模式等口1。我国东北地区地域辽阔, 资源丰富, 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经济区辖属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盟, 林下经济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林禽模式东北林区除飞龙 (花尾榛鸡) 、雕、天鹅、东北虎、鹿、紫貂等30余种珍稀动物外, 经济价值较高的还有野猪、林蛙、花尾棒鸡等。目前主要的林下禽类养殖主要集中在梅花鹿、马鹿、狍子、黑熊、野猪、蓝狐、山鸡、貉、鸵鸟、大雁、林蛙等。

1.2林药模式近年来东北林区中草药生产规模逐年扩大, 主要有林下参、平贝、龙胆草、水飞蓟、五味子、防风、穿地龙等, 另有甘草、黄花、细辛、大力子、板兰根、刺五加、知母等。发展林药种植充分利用林地资源, 提高林地生产力, 是利场利民的好项目。

1.3林菌模式利用林缘、苗圃等地, 使黑木耳、蘑菇、猴头、香菇等野生实用菌类种植得到迅速发展。林菌模式已经在东北林区广泛推广, 其产品已经进入国内各大超市, 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1.4林菜模式近年来, 东北地区山野菜栽培面积逐年递增, 开展林下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示范区建设, 主要种植的野菜有刺老芽、老蕨菜等。黑龙江省已经建立了多个五味子、刺五加、薄荷等生产基地, 蓝莓、挂金灯等野生果实也已经进入深加工生产, 并拥有固定系列产品和固定的消费人群。

2我国林下经济生产方式的局限

目前在我国林下经济生产与销售过程中主要有林农自产自销和农业供销合作社等生产方式, 这两种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有以下局限。

2.1生产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销售网络渠道有限, 不能有效地与市场进行直接对接, 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地方林业局的领导缺乏培育品牌和开拓市场的主动性。

2.2缺乏品牌效应,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初级产品多, 缺少林下经济商品的深加工能力, 市场整体竞争力弱, 缺乏区域性生产的带动能力, 产品附加值低, 难以形成产业链和经营效益。

2.3缺少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的扶持和推动力度不大, 尚未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

2.4很多基层林业局与森工企业在林业合作社运作过程中缺乏规范性, 内部生产销售制度也不健全, 所以难以提升生产规模, 很难大规模组织林农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生产。

2.5缺乏规范健全的林下经济作物交易平台渠道, 林下经济作物收购、流通缺乏市场的监管, 林农缺乏话语权, 常常出现竞相压价的情况, 林农的经济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其生产积极性难以调动。

3社区林业概述

现阶段主要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是生产不成规模、缺乏品牌效应、缺少销售渠道等问题, 所以发展林下经济, 切实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 必须首先提高林下经济生产的规模, 建立市场化、产业化、多元化的经济体系。在人类生产、文化和社会活动中, 社区是最基本的活动单位, 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一定自然地理的空间中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活动功能的多个社会群体的集合。社区林业是社区各群体 (利益相关者) 共同参与建设的森林经营, 参与式是社区林业主导的经营理念。

4社区林业发展林下经济模式的建议

社区林业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市场发展趋势进行生产, 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与需求观不同, 决定了通过社区林业发展林下经济生产与管理的复杂性。根据社区林业的特点, 结合现有东北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4.1政府大力扶植, 开展招商引资以社区林业为单位, 政府提供政策倾斜与扶植,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各级林业部门要广泛宣传国家、省和总局扶持发展林业经济的政策, 建立面向林下经济生产的龙头企业, 通过龙头企业组织规模化生产, 提高企业的深加工能力。建立完善企业与社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模式, 使林农依托企业推进林下种养业的规模化发展, 提高林农收入, 增加林农生产积极性。

4.2创建一流品牌, 打造品牌优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对纯天然的山野产品需求量猛增, 也为林下经济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在产品推广过程中, 打造知名品牌是延伸林下经济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途径。打造知名品牌的首要工作是建立现代林业林下经济产业市场营销体系。在社区和龙头企业牵头的基础上, 注册商标, 创建一流品牌。

4.3整合生产销售, 构建网络流通平台通过龙头企业与社区对接, 建立完善的网络销售渠道, 将超市与社区进行对接, 通过集中采购、统一品牌、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的现代流通方式, 初步构建林下经济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同时对市场需求进行反馈, 指导林农进行林下生产, 改变现如今林下经济收购环节中混乱秩序的现状, 形成诚信有序的林下经济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东北地区林下经济生产销售电子商务平台, 林农以林业社区为单位, 发布供需消息, 通过网络平台提高产品知名度, 让用户的需求与林农的产品对接, 减少中间流通环节, 提高林农收益。

东北林区 篇2

森林资源作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始终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持续的生产资料。在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进程中,森林既养育了人类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森林资源也在不断地被蚕食和破坏。如今,全球森林面积已由人类历史初期的76亿公顷锐减到今天的28亿公顷。目前仍以150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破坏着森林资源,以各种方式干扰着生态系统,其强度有的已远远超出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自我维持能力,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失调,土壤肥力降低,林地退化,林地生物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下降,森林火灾、病虫鼠害和洪涝灾害加剧。此外,随着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不断减少,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可用淡水资源的短缺、土地荒漠化等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我国森林资源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1森林资源质量下降结构性危机加剧 国有林区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和培育,森林资源总量虽有所增加,但森林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天然成熟林面积和蓄积锐减,林地生产力下降,单位面积蓄积已由建国初期的143立方米/公顷下降到目前的102 立方米/公顷,森林的整体功能失调,改善生态环境、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2.2国有林区人口增加过快,对森林生态系统压力过大 国有林区人口已由开发初期的不足100万,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万。庞大的人口对森林资源的持续直接需求和林区的单一木材经济结构,使得森林生态系统难以获得充分的恢复和修补时间。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水平,接近或超过了森林生态系统抗干扰阈值的上限,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2.3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森林的减少导致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水土流失不仅使我国失去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流失的泥沙使河床抬高,湖泊和水库淤塞,洪水泛滥,灾害频繁。我国是世界上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加上森林破坏导致其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水土流失引起的泥沙淤积使现有的水利设施供水能力减弱,每年水资源缺口达110亿立方米,加上水资源分布不均,用水的增加和水资源的浪费加剧了淡水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水资源的短缺已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面积的减少还导致荒漠化土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和自然灾害的增加。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重大气象灾害平均每年25次,尤以洪涝、干旱为甚,且分布区域很广。这些都与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大范围的森林整体功能的降低有关。

2.4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下降 由于对森林的过度采伐,使大量的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区逐渐缩小或支解,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物种消失。我国野生生物栖息地丧失率已达61%。我国野生动物约有4000种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处于濒危状态的高等植物1019种,占高等植物总数的3.4%。这其中许多种类以森林为栖息地。近50年来,约有200种植物灭绝。物种的消失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大规模破坏必将导致生物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3.森林分类经营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东北林区园林绿化树木的配置 篇3

1、配置原则

1.1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园林绿化地类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适当树种。例如,主要街道两旁应选择易活、适应城市交通环境、耐修剪、抗烟尘、干高、枝叶茂密、具备生长快等特性的树种;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的地方,要选择耐旱的深根性树种;低洼地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浅根性树种;灌概条件差的地方要尽可能选择抗旱树种;较高建筑物的西南两面宜选择喜光树种,东北两面则宜选择耐阴树种。

1.2 因树制宜

根据不同园林绿化树种的生长发育特性,采用速生树与慢生树,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观叶树与观花树互相搭配,顾及园林绿化的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相结合,并在满足树种生态条件要求下创造复层绿化景观。

1.3 因景制宜

根据不同园林绿化的性质和功能要求,园林林树木的栽植要与园林绿化的总体布局相一致,与环境相协调。在规则式园林绿化中,多用对植、行列植景观;在自然式园林绿化中,则多运用树木的自然式造景。如在大门、主干道、大型建筑物附近,多用规则式绿化树木造景;在自然山水园的草坪、水池边缘,多采用自然式绿化树木造景。

2、配置方式

园林绿化树木的配置,关系到园林绿化功能的发挥和园林绿化艺术水平的高低。一般配置方式有规则式配置和自然式配置。

2.1 规则式配置

又称整形式,对称式。这种园林绿化树木配置模式讲究在平缓的地形中进行。可分为中心植、对植、行植、环植等几种模式。

2.1.1 中心植

在广场、花坛等中心点,可栽植冠形圆满、轮廓整齐、生长缓慢、四季常绿的园林树木,主要体现园林树木的形体美、色彩美。如红松、樟子松、云杉等。

2.1.2 对植

在规则式园林绿化布局中,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把两株或两丛同种树木对称栽植起来便形成对植。在构图上对植能起到烘托轴线上主景的作用,尤其在广场、公园、企事业单位入口处,采用对植具有庄严、宏伟之感,还能起到增强景物透视的纵深感作用。常用的树种有红松、樟子松、云杉、杨树、柳树、榆树、丁香等。

2.1.3 行植

行植就是按照一定的株行距,以直线或曲线的形式成行栽植乔木、灌木。行植主要配置在规则式园林绿地或道路的两旁,作为绿柱、绿墙、绿篱等专用。其是园林绿化中比较整齐、单纯、有气魄的景观。在较大住宅小区或大块绿地四周常用行植的绿篱来分隔空间、防止噪音。另外,行植还可以保护内部绿地、草坪、花卉,并可与花台、座凳结合创造适用的园林景观。作为绿篱行植的树种最好选择生命力强、宜密植、耐修剪的树种,如榆树、云杉、水蜡等。

2.1.4 环植

即在园林绿化工程实施中,围绕一个中心点,将绿化树木栽植成半圆环、圆环、或多重圆环形式。具体栽植时,树木种类不宜太多,以便取得统一的效果。为了便于管理或增强树木色彩对比,也可将同类树种栽在一起。对于四周观赏的圆环式或多重圆环式造形,栽植在中央的树木要高,外围要低;对于单面观赏的半圆环式造形,低矮的树木栽在前面,较高的树木栽在后面,以利观赏。

2.2 自然式配置

也称不规则式配置,其特点是在绿化树木栽植过程中,根据建筑物、道路、草坪、假山、河流等的自然结构,采用自然的形式进行布置,尽量顺应自然规律,浓缩大自然美景于园林绿化的有限空间之中。自然式配置形式一般可分为孤植、丛植、群植等。

2.2.1 孤植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单独栽培一株大乔木称为孤植,孤植的树木作为主景不仅起着遮阴作用,而且还有明显单株形体美的观赏效果。孤植常用于大面积草坪、花坛中心及庭院一角等处。园林绿化中的孤植树,选择上应注重抗逆性强、树体优美、枝叶茂密、突出特色。如:云杉、白仟、青仟、圆柏、垂柳、白桦等。

2.2.2 丛植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采用一定的构图方式,把几株观赏价值高的乔、灌木配置在一起称为丛植。丛植起来的树叫树丛,它外缘弯曲,内无行列之分,是一个造形优美的综合体。树丛布置在庭院中心,其不仅有遮阴的作用,也可作为主景或配景使用。树丛配置在草坪外缘、水边或假山之上,可以增加地势的起伏,使景观富有生气,还可用它来掩蔽不美的建筑物或分隔空间。树丛可以由2—10株树木组成,但在树冠的大小、形状、色调上都要认真选配。如用灌木去配置乔木,灌木可以环形地配置在乔木的外围,既装饰了树丛的下部,又可以促使树丛紧密相联。

2.2.3 群植

东北国有林区的劳动力就业分析 篇4

(一)我国国有林区基本概况

国有林区是指森林资源主要为国家所有的行政区域的总称,具体包括东北内蒙古、西南、西北三大林区,其中黑龙江、吉林是我国重要的国有林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满足国家基本建设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国有林区的基本生产任务就是开发利用天然林资源,在这种格局下,国有林区形成了以135个大型森工企业、国有林业局为主体的,兼具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大规模森林工业体系(关于黑龙江吉林两省有林区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张永利)。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林区出现了经济危困和可采资源的危机,直接影响到林区的社会经济稳定和国家的生态安全。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国有林区的建设任务和工作重点由以木材生产为主逐渐转变为以保护、培育森林资源为主的生态建设任务,随之而来,国有林区的就业格局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就业变化情况

黑龙江省、吉林两省的劳动就业变化经历四个阶段。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林区劳动就业采取计划生产、计划用工两种方式,林业发展单纯追求木材产量,就业以森林工业为主,劳动力供不应求。2)改革开放深入,林业生产进入扩大外延与拓展内涵齐头并进的时期,劳动效率提高,劳动力开始出现富余。3)上世纪90年代后期,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林业的增长方式与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大量林业职工下岗。第四阶段是上世纪末至今,林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特别是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国有林区的就业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林产工业出现萎缩,剩余劳动力急剧增加。

二、东北国有林区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经济学分析

(一)有效需求不足

首先,随着东北国有林区可采林木资源的枯竭,木材产量的持续调减,林区主导产业日趋萎缩,林业职工大量失业,急需转岗安置。而木材产量的进一步大幅调减、甚至停伐后,失业人口将继续增多。其次,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劳动力供需矛盾加大.(国有林区失业原因研究———以伊春林区为例,牛毓山)林区经济呈现出以资源的消耗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局面,虽然近些年来东北国有林区不断推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从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二)有效供给不足

下岗林业职工从专业技术、年龄上、业务素质上看,不具备的再就业条件。从木材生产领域下岗分流的职工,甚至没有什么技术专长,难适应新岗位的技术要求。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解决林区下岗职工在就业问题的重要一环,但是由于培训组织工作的问题、或是培训经费等问题,很多技能培训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培训目的。此外,还必须培养一支具有广博知识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干部队伍,以此来带动全林区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而目前很多国有林场甚至十几年没进一个大学生,可见国有林区人才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三、影响东北国有林区的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

(一)落后的就业观念制约林区下岗职工再就业

由于职工就业风险意识较差,工作效率较低,转岗职工主动提高个人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意识不够。另外,由于对就业形式存在偏见,很多林区职工认为只有“固定”的工作才算就业。再者,由于对就业的内容存在偏见,相当多的转岗职工不能够形成正确、现实的择业条件,对一些服务性行业的工作,如家庭服务员、保洁工等工作仍认为是低人一等的工作,与此同时,在林区却存在着餐饮等服务行业的用工荒。

(二)缺乏资金支持制约林区下岗职工再就业

再就业工作任务还很艰巨。一是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在我局尚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中,“4050”人员,占总数的40%左右,是再就业难点中的难点;失业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长期失业者还有600多人,超过失业总数的一半。二是优惠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三是地方企业深化改革产生大量新的下岗失业职工。劳动用工不规范,增加了就业的不稳定性。松散、不和谐的劳动关系使再就业人员的各种权益,包括工资报酬、社会保险等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再就业人员就业期望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缺憾并存,“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表现在再就业人员总希望“工资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福利待遇好一点”,追求“理想”的就业岗位,而企业的目标却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于是出现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与所承担工作任务还不相适应。新组建的基层劳动保障所(站)普遍存在较多困难,社区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对退休人员的管理还仅仅是将人员花名册接收过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管理还要做大量工作。就业培训力量不足。具体培训工作与市场需求结合还不够,缺乏较强的针对性。

(三)文化素质低制约林区下岗职工再就业

目前林区职工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技能单一的情况。一些林业职工认为学习和培训没多大用,没有技能出苦力在林区一样能吃碗饭,结果到下岗分流时,很容易被裁员并且很难实现再就业。另外,部分企业领导由于缺乏长远眼光,只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因此不愿把资金投入到员工培训工作中去,只用人,而不培养人,也是造成林区职工文化素质低的重要原因。

四、东北国有林区劳动力就业问题解决途径

(一)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建立东北国有林区劳动力就业的长效机制

一是国家在产业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扶持转产项目,通过国家投入资本金,在银行贷款上给予专项保证。二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延长产业链。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生产种类。四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五是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搞好生态旅游,提高生产附加值,增强经济实力。同时,为了提高生产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二)通过非志愿移民的就业载体来实现

通过林权改革,广大承包职工真正拥有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通过对森林的培育、经营,不仅可以实现林木资产的持续增值,获得长久、稳定的收益同时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开展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增加了即期收人。林地承包前,职工平均月工资仅有300多元,许多职工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林地承包后一人承包,全家就业,管住林木,搞活林地,发展林下经济,致富奔小康,已成为所有林地承包者的共同选择。

(三)看重社会综合效益,不过多考虑企业权属

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并呈正相关关系。国有林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会加速促进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林区劳动力市场化的程度,市场化程度越高,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容量就越大,就业渠道就越多。例如,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在全面实施社会保险的基础上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度,职工一律进入劳动力市场,不再保留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用这种方式解决林区劳动力剩余的问题成本最少,是最彻底的方式。

(四)发展林区经济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以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为例,目前,清河林业局林产工业现有职工2100人,承担1260万元工资;管护经营和多种经营从业人员共2200人,承担1320万元工资;而采运生产职工仅600人,林区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型社会,农、林、牧、副、渔、工、农、商、学、兵一应俱全,林业经济中有的产业,县域地方经济中往往没有,因此,必须培养一支具有渊博知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并以此提高东北国有林区劳动力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永利,张晓静,李伟.关于黑龙江吉林两省有林区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J].绿色中国.2005(24)

[2]基于林业新定位的国有林区经济重构研究,蒋敏元[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永青,周泽峰,孙玉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职工转产和再就业初探[J].林业经济,1999(5):53-56

[4]田喜军著.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探索-林区经济在清河林业局的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东北林区 篇5

《林业产业政策要点》 (2007) 指出“积极支持东北、内蒙古加快现有林产品生产企业重组整合, 鼓励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 (2009) 指出“鼓励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凸显区域林业产业的引领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因此, 东北国有林区应在政策利好的形势下, 加快林业产业的改革, 通过规模效率的提升优化林业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解决困扰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一、文献综述

规模效率是指各种投入要素等比例增加时, 对产出变动的影响程度。在产业组织理论中, 规模效率作为企业生产效率的衡量是评价产业市场绩效的重要指标。Luis Diaz-Balteiro等 (2006) 利用DEA方法测算了西班牙木材产业的生产效率。RichardMoloney等 (2009)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研究了爱尔兰营林业和木材工业的生产效率。刘璨和于法稳 (2006) 的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规模效率分析的为:国有林区经营林地面积小的企业, 存在报酬递增规律;经营林地面积大的企业, 存在报酬递减规律;而经营一定规模的企业, 其规模报酬不变。张春霞等从木材供给生产目标出发, 采用DEA方法对产出导向下的杉木生产的经营规模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福建省林农经营规模效率存在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冗余、林地产出不足等问题, 并提出要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投入比例, 提高林农经营管理水平等建议。曾云钦等以林农的经营形式为切入点, 通过对福建省三大林区的调查, 运用DEA方法测算与分析了自留山经营、家庭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经营等三种形式的私有林规模经营效率, 得出了总体规模效率有待提高、股份合作经营规模效率相对较高、生产要素配置不太合理等结论。

总体看, 近年来有关国内外林业产业规模效率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 质量较高, 但是因所用研究的角度、方法和数据等方面的原因, 结果差异性较大。在研究方法上林业产业的规模效率倾向于采用DEA分析方法, 影响因素分析多采用回归分析, 但是在研究角度上却存在较大差异, 未见有研究者从产业组织角度研究林业产业规模效率的提升。本文正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切入点, 通过DEA规模效率分析和panel data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产权因素、外部性因素和政府干预等因素对林业产业规模效率的影响。

二、规模效率分析

(一) 规模效率评价模型

利用DEA方法构建规模效率评价模型可以有两种选择:规模报酬不变模型 (CRS) 和规模报酬可变模型 (VRS) 。1984年Banker、Charnes和Cooper在CRS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规模可变的VRS模型, 根据该模型生产单元的规模效率可表示为CRS模型的技术效率与VRS模型的纯技术效率的比值。1996年Coelli对VRS模型进行了修正, 从而可以判断出被考察的决策单元处于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或规模报酬不变状态。在大量的研究中, 研究者倾向于选择投入导向的模型, 其原因在于满足市场的特定需求, 而对于林业产业来讲供给约束问题比较突出, 因此本文的VRS模型是基于投入角度的。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数据期间为2003年-2009年, 截面单位是东北四个国有林区所辖的83个森工企业, 数据来自《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林业生产的特点和现有统计资料情况, 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森工固定资产投资和营林固定资产投资之和) 、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作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投入或占用的指标, 选择工资总额作为劳动投入指标, 选择成本费用总额作为生产物耗的价值指标, 产出指标为工业增加值。数据以2000为基期, 分别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职工工资总额指数与木材和纸浆类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投入指标进行了可比性处理, 对产出指标的可比性处理利用孙巍 (2010) 提出的方法通过森林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与木材和纸浆类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综合计算得到。

(三) 计算结果与分析

1. 时间变化趋势。

运行Deap2.1软件, 选择投入导向的VRS模型, 得到了2003年到2009年83个林业企业的规模效率值。根据计算结果, 从2003年到2009年,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规模效率平均值从2003年0.6453增加到2009年0.7204, 规模效率平均值呈现U型变化趋势, 即先降低再增加然后趋于相对平稳。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规模效率7年平均值为0.6238, 意味着林业企业生产未达到最优经济规模, 现有规模仅达到了最优规模的62.38%, 还有近40%的差距。从相对数上分析, 2003年到2009年规模效率值增加了11.95%, 与前一年相比各年平均变化分别为-47.15%、-11.91%、159.95%、3.38%、-4.07%、-7.14.%, 平均变化为15.58%。规模效率从2003年到2005年呈现出较快的下降趋势, 2006年相比2005年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 2007年到2009年规模效率波动相对较小, 7年间规模效率变化比较显著的年份是2004年和2006年。其主要原因是木材产量的波动, 东北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2005年为10333376立方米, 2006年为14307526立方米, 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38.46%。木材供给能力的增加, 提高了林业企业产出的效率。

2. 个体差异。

由表1可知, 各年规模效率值的变异系数和标准差都较大, 因此各年林业企业的个体差异较显著。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规模效率值主要集中在0.5~0.9之间, 各年集中在该区间林业企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2%、78%、80%、75%、60%;2004年和2005年规模效率值主要集中在0~0.5之间, 林业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7%和85%。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于营林和森工规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变化, 营林和森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2004年和2005年处于较低点, 投资规模的减少阻碍了规模效率的提高。

规模效率值最高值为1, 各年有6%、3%、2%、12%、11%、12%、15%的林业企业位于生产前沿上, 年平均为8%, 这些林业企业每年主要集中在:根河、金河、满归、白石山、白河、穆棱、海林、桦南、清河、双丰、铁力、桃山、南岔、美溪、乌马河、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汤旺河、苇河和塔河。各年规模效率最低值与平均值的差距分别为0.5125、0.2751、0.2756、0.6238、0.4477、0.6338、0.4924, 可以说林业企业规模效率之间的差异是较大的, 这些林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大兴沟、绰源、湾沟和八家子。

将林业企业按规模效率年平均值进行排序, 如表2所示。在排名前40位的林业企业中:有1个隶属于内蒙古国有林区, 占整个林区林业企业的5%;有3个隶属于吉林国有林区, 占整个林区林业企业的17%;有29个隶属于黑龙江国有林区, 占整个林区林业企业的74%;有7个隶属于大兴安岭国有林区, 占整个林区林业企业的78%。

3. 区域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 各林区规模效率年平均值变异系数较高, 各林区内部的林业企业差异较大;而由表1, 2003年~2009年各年的规模效率平均值变异系数也较高, 因此林区之间差异较显著。东北国有林区规模效率平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大兴安岭林区、吉林林区、内蒙古国有林区和黑龙江林区。而从各林区规模效率变化率来分析, 四个林区的年均变化率分别为53.91%、38.37%、32.65%和6.45%。

三、影响因素分析

(一) 模型设定

根据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市场绩效由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共同决定。而规模效率是衡量产业市场绩效的重要代表指标之一, 因此按照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结构因素和市场行为因素。进一步分析,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等, 市场行为因素主要包括纵向一体化行为和价格行为等。另外, 由于西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是以私有产权和自由竞争为假设前提的, 一般不考虑产权和政府干预因素, 但考虑到我国现实的国情, 产权因素和政府因素应引入到模型中来。同时, 考虑到本文研究的林业产业的规模效率问题, 同样不能忽略林业是具有较强公益性质的产业, 因此外部性因素亦是重要的解释变量。除此之外, 产业市场绩效的决定离不开产业的作用环境, 因此产业的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基础因素。

综上, 本文构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规模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的panel data模型, 模型采用双对数形式, 可直接用于弹性分析, 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林业企业的规模效率, 解释变量分别代表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退出壁垒、纵向一体化程度、产权、供给、需求、外部性、地方政府干预和中央政府干预10个因素。

(二) 变量说明

模型分析的数据期间为2003年-2009年, 截面单位是东北四个国有林区所辖的83个国有森工企业。各指标数据分别用不同的价格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进行了可比性处理, 数据来自《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被解释变量林业企业的规模效率的数据为前文VRS模型的求解结果, 解释变量指标说明如下:

市场集中度 (con)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市场集中度为进行营林、采运和加工生产或销售的企业的规模分布, 是市场结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本文采用CR4指标进行描述, 具体表示为林区内营林、采运和加工产值之和最大的前四家企业与林区内全部企业产值之和的比值。

市场进入壁垒 (fb) :市场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壁垒、绝对成本优势壁垒、必要资本壁垒和产品差异化壁垒和策略性行为壁垒等。但目前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和市场营销手段落后, 可以选择的只能有必要资本壁垒, 考虑到竞争性主要体现在加工业, 因此用森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进入壁垒的解释变量。

市场退出壁垒 (qb) :一般用固定资产 (近似代表企业的沉没成本) 、下岗人数等度量企业退出壁垒, 本文采用天保工程累计安置下岗人数表示。

纵向一体化行为 (vi) :度量纵向一体化的尺度可表述为某阶段企业间对投入的购买量与在该阶段投入的价值总量, 该指标越大说明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投入越多, 即后向一体化的程度越高。基于该思想, 本文构建纵向一体化意愿值, 即木材价格与林产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该指标反映的是营林生产与林产品加工之间的关系, 该指标越大反映营林生产对加工业的纵向控制越强, 加工业对营林生产的依赖性越强。木材价格越高, 由于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加工业投资营林生产的意愿就越大, 纵向一体化的可能性就越强。由于该指标用价格和价格指数来衡量, 因此, 该指标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林业企业的价格调整行为。

产权因素 (fp) :作为市场行为中重要的非价格行为手段, 产权调整行为的度量指标一般选择国有经济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国有经济产值与非国有经济产值比重或国有经济单位数占总单位数的比值来反映。就目前东北国有林区的经济单位组成来看, 只有加工业逐步的引入了非国有经济, 因此, 产权行为变量为工业总产值国有产权比重, 该指标更能体现出森工企业产权调整行为的结果, 而营林生产和采运生产的产权调整行为不显著。

外部性因素 (ex) :林业的外部性主要体现在公益林生产上, 因此可以用营林投资占总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表示。

其它因素:森林资源蓄积量、工业销售产值、机关人数占各森工集团的比重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央财政投资, 分别考察林业的供给能力 (su) 、林业市场的需求规模 (de) 、地方政府行为 (reint) 和中央政府政策效应 (ceint) 。

以上变量,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模型设定分析和变量设定分析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退出壁垒、供给、需求对规模效率的预期符号应为正向, 产权因素和地方政府干预的预期符号应为负向, 其余变量纵向一体化程度、外部性以及中央政府干预的预期符号可正可负。

(三) 结果分析

通过panel data模型的设定性检验, 将模型设定为固定效应模型。在模型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的基础上, 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市场集中度 (cn) :CR4指标对规模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9526, 相伴概率为0.0000, 表示在99%的概率下, 市场集中度对林业产业的规律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即市场集中度增加1%, 规律效率将增加0.9526%。

市场进入壁垒 (fb) :森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规模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0917, 相伴概率为0.0003, 表示在99%的概率下, 市场进入壁垒对林业产业的规律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即森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1%, 规律效率将增加0.0917%。

产权因素 (pr) :工业总产值国有产权比重对规模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1793, 相伴概率为0.0000, 表示在99%的概率下, 产权因素对林业产业的规律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即工业总产值国有产权比重减少1%, 规律效率将增加0.1793%。

外部性因素 (ex) :营林投资占总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对规模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2273, 相伴概率为0.0063, 表示在99%的概率下, 外部性因素对林业产业的规律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即营林投资占总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增加1%, 规律效率将增加0.2273%。

地方政府行为 (rerit) :机关人数占各森工集团的比重对规模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1838, 相伴概率为0.0000, 表示在99%的概率下, 地方政府行为对林业产业的规律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即机关人数占各森工集团的比重减少1%, 规律效率将增加0.1838%。

其它因素:截距项为-4.1113, 相伴概率为0.0000, 表示除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产权、外部性和地方政府干预五个因素以外, 其它因素主要包括市场进退出壁垒、纵向一体化程度、产业供给与需求以及中央政府干预这五个因素总体上对林业产业的规模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另外, 根据固定效应panel data模型的回归结果, 2003年-2009年, 截距项的估计值分别为0.1104、-0.6121、-0.8825、0.3285、0.4687、0.4230和0.1640, 表示在2004年和2005年市场进退出壁垒、纵向一体化程度、产业供给与需求以及中央政府干预这五个因素总体上对林业产业的规模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而在其余年份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这五个因素总体上的影响为正, 并且2006年-2008年这五个因素对规模效率的影响有显著提高的趋势。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综上, 通过投入角度的DEA模型分析, 总体上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7年间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6238, 未达到最优经济规模;通过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规模效率固定效应panle data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产权因素、外部性因素和地方政府行为对林业产业规模效率的提升有显著的影响, 其中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和外部性因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产权因素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为负, 五个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为市场集中度、外部性、地方政府干预行为、产权因素和市场进入壁垒;市场退出壁垒、纵向一体化行为、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中央政府的干预行为五个变量对产业规模效率提升的独立作用不显著, 但是总体五个变量的联合作用对规模效率的提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二) 建议

1. 鼓励发展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紧密型企业集团, 逐步提高市场集中程度。

第一, 在不同林区, 政府应重点扶持2-3家林业大型企业, 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使重点扶持企业的资源优先得到保证, 从而产生较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第二, 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兼并、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鼓励林业企业兼并重组。应逐步建立林业企业产权交易市场, 加强对被兼并林业企业资产的科学评估与核定, 并妥善做好被兼并林业企业的职工安置工作。

2. 加大营林生产的投资, 保证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营林生产者资格的审查、制定合理营林生产补偿方案、对营林生产者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对营林生产者进行监督等方式, 保证营林投资的高效率。

3. 以森林资源产权和企业产权调整为基础, 促进企业自组织行为优化。

以森林资源产权优化的主要思路是以林业分类经营思想为基础, 剥离现行林业局内部的营林生产, 将现有的营林生产部门和地方林业局合并并建立统一的森林资源管理局。林业企业产权调整应采取国有股逐步退出的方式, 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4. 推行林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提高林业企业市场进入门槛。

根据林产品属性和林产品市场特点, 逐步建立和完善林产品市场进入环节、市场交易环节和退出市场环节三个环节的市场准入制度以及林产品认证制度、市场巡检制度、标识信息制度、退出制度和追溯制度的五项制度的市场准入机制。

摘要:文章利用DEA法测量了东北国有林区83个国有森工企业的规模效率, 并利用Panel-Data模型从产业组织角度分析国有森工企业的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DEA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7年间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6238, 未达到最优经济规模;从个体差异上看, 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规模效率值主要集中在0.50.9之间, 各年集中在该区间林业企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2%、78%、80%、75%、60%;从区域差异上看, 东北国有林区规模效率平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大兴安岭林区、吉林林区、内蒙古国有林区和黑龙江林区。Panel-Data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产权因素、外部性因素和地方政府行为五个因素对林业产业规模效率提升有显著影响, 其中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和外部性因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产权因素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为负;五个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为市场集中度、外部性、地方政府干预行为、产权因素和市场进入壁垒。

关键词:规模效率,DEA分析,Panel-Data模型

参考文献

[1]Luis Diaz-Balteiro, A.Casimiro Herruzo, Margarita Martinez, Jacinto González-Pachón.An analysis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innovation activity using DEA:An application to Spain's wood-based industry[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06 (7)

[2]áine NíDhubháin, Marie-Christine Fléchard, Richard Moloney, Deirdre O'Connor.Assessing the value of forestry to the Irish economy-An input output approach[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09 (1)

[3]刘璨, 于法稳.东北国有林区企业效率测算与分析-DEA方法[J].产业经济评论, 2006 (5)

[4]曾云钦, 张春霞, 许佳贤.不同经营形式下的私有林经营规模效率研究-以福建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5]张春霞, 许佳贤, 黄森慰等.基于木材供给生产目标下林农经营规模效率研究-以福建省杉木用材林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东北林区 篇6

2012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要求把林下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工程紧密结合。林下经济作为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经济承接点, 对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它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环境发展及生态建设的要求, 并针对长期缺乏科学经营和必要投入引起的林地生产力低下现象应运而生出新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 对增加林区职工收入、促进生态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着重要作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是指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内容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和森林景观利用。

当前, 国外对林下经济的研究多集中在非木质林产品如何促进贫困农民收入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如何对非木质林产品进行使用和管理。国内学术界对林下经济的研究多关注林权制度改革下的集体林区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特点、意义、技术等, 且缺乏定量的实证研究。本文针对目前研究的缺失,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对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现行扶持政策进行研究, 提出促进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二、林下经济发展趋势

(一) 非投资性的林下采集业向投资性的林下种植业转变

山野菜、中药材和食用菌是3种重要的林下种植和采集的产品。从总体来看, 在2003~2011年期间,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种植和采集产品产量处于平稳上升状态, 但其生产结构有所改变。2003年, 在山野菜、中药材和食用菌这3种林下种植和采集产品中, 山野菜的产量最高。此后, 中药材和山野菜的产量相对平稳, 增幅不大, 而食用菌的产量则增速较快。2005年以后, 食用菌已取代山野菜在3种林下种植和采集产品中占据了主体地位, 其产量超过了中药材和山野菜的总产量 (图1) , 表明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生产结构由非投资性的林下采集业转向投资性的林下种植业。生产结构的改变表明林下作物生产方向正由以林下采集为主向以林下种植为主转变, 林区职工选择林下种植产品的种类也以成本低、易于管理等为主要标准。

(二) 林下养殖业中林禽的发展优于林畜

林下养殖包括林下养殖牲畜和家禽。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林下养殖产品产量存在着剧烈的波动。在2003~2011年间,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林下养殖产品产量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过程, 且增减的幅度都比较大。自2003年至2006年, 年末大牲畜存栏头数和家禽存栏头数总和以年均增速27.24%的速度增长到了1341万只, 达到了这一时期的最高点, 而在2010年该数值降为457万只, 仅是2006年存栏头数的1/3, 在2011年该数值又剧增为760万只 (图2) 。由此可见, 在2003~2011年间,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林下养殖产品产量波动明显且幅度较大。其中, 林禽产量除去个别年份的下降, 基本都处于上升状态, 发展前景良好;林畜产量则恰好相反, 这可能是由养殖生产活动本身相对较高的成本、管理难度及现阶段林区职工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 这些问题在短期内都无法解决, 所以林畜产品的发展不容乐观。

数据来源:《中国林业统计年鉴》 (2003-2011)

数据来源:《中国林业统计年鉴》 (2003-2011)

(三) 森林旅游发展速度快

如图3 (见下页) 所示, 2003~2011年间,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人数年均增长37.47%, 其中, 黑龙江省森林旅游人数年均增长41.44%, 吉林省年均增速超过了37.52%, 内蒙古的年均增长速度也达到了33.45%, 在各项林下经济产品中, 森林旅游人数增长程度相对来说是最大的, 波动程度却也是各项中最平稳的。说明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林下经济发展中, 符合生态文明和生态消费的森林旅游备受关注, 并取得了平稳而快速的发展。

三、林下经济扶持政策现状

(一) 财政投资政策重生产基地建设而轻市场建设

近年来,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加大了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财政投资力度, 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创造了更优越的发展环境, 但大多数投资重生产基地建设而轻市场建设。各基层林业局往往能够投资建设林下种养生产基地, 但鲜有投资建设林下经济产品的专业市场。以黑木耳批发市场为例, 仅小兴安岭林区的东宁县于2001年投资2200万元建成绥阳黑木耳批发市场, 尚志市于2008年投资6500万元建成苇河黑木耳批发市场, 而在大兴安岭林区则到目前没有林下经济产品专业市场的投资建设。

数据来源:《中国林业统计年鉴》 (2003-2011)

(二) 财政补贴政策相对缺乏

补贴政策作为林下经济扶持政策中的重要手段, 在集体林区促林下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不仅政策出台数量大, 补贴对象也涵盖了林下种植和养殖的多个产业。然而, 该政策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却相对缺乏, 且补贴对象也仅为少部分的林下种植产品。

(三) 信贷扶持政策执行困难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策性信贷的支持。在集体林区可以通过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等信贷扶持手段, 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解决林农投资林下产业的资金瓶颈。但是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 由于没有实施大规模的林权制度改革, 无法推行林权抵押贷款政策, 林区职工对发展林下经济的信贷扶持政策的知晓程度比较低, 贷款手续繁琐, 职工、企业申请贷款成本高, 且获取贷款的机率低, 银行实际放款额度小, 期限短, 致使大部分林区管护经营林地因资金问题而闲置。

(四) 税收优惠政策种类单一

为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国有林区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是所提供的发展林下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种类较为单一, 一般仅对从事林下种植、养殖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而在集体林区中, 一般不仅对从事林下种植、养殖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还对林业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林业机械、病虫害防治、配种等技术和劳务收入免征营业税、暂免征收所得税, 对其生产销售的林果产品免征增值税, 林业专业合作社直接用于农、林、牧、渔的生产用地免缴土地使用税。

四、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 探索创新扶持手段

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保证, 必须要不断探索创新扶持手段, 同时施行多种扶持政策, 丰富扶持内容。一是政府要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国有林区管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适当增加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投入, 对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发展由国家及地方政府安排部分投资完成林下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招商引资, 切实减轻林区职工发展林下经济的负担, 逐步规范林下经济发展的各项补助标准。二是制定便捷的资金借贷政策, 降低门槛, 保证林区职工可以顺利地获得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并为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区职工提供信誉担保, 让林区职工在需要时可以及时获取发展资金。三是拓宽政府对发展林下经济的财政补贴范围和税收优惠范围, 对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企业、个人和专业合作社增设优惠税种, 加大补贴政策的覆盖面, 实现财政补贴和税收支持并重。

(二) 以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在集体林区, 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也应该顺应这种良好的政策变革趋势, 积极寻求国家的政策扶持, 以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国有林区职工应该在明确权属基础上, 充分利用管护、承包、经营的林区土地, 合理发展林下种植 (林下种植木耳、蘑菇、蓝莓等) 、林下养殖 (林下养鸡、养鸭、养猪) 、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旅游等。林区的各级政府也应该成立管护、承包经营林地监督小组, 关注林区职工对林地的利用情况, 对于闲置未利用的林地, 要深入管护或承包者家中了解情况, 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 对于无原因闲置林地的情况, 采取实际措施减少闲置林地, 以快速推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三) 完善信贷扶持渠道

不断完善各金融机构对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信贷扶持的渠道, 以保证并加大有效信贷的投入。目前, 对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严重缺乏, 国家应当出台一些能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入林区、办理林下经济贷款业务的政策, 银行也应该简化手续, 提高审批效率, 放宽贷款用途, 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 并通过林区职工小额信贷、林区职工联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的相互组合, 灵活信贷管理模式, 不断丰富林业信贷模式,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满足林业企业、林区职工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四) 加快构建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众多地区的实践证明了, 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是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 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 要加强政府组织领导, 强化林区职工技术服务体系及人才培养, 提升信息咨询 (技术信息、价格信息、政策法律信息等) 和技术培训 (禽畜防疫、禽畜产品加工;种植产品管护、储存) 服务水平, 发展林下经济服务平台, 以积极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同时也要鼓励林区职工积极参加当地林业专业合作社, 增强林下经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切实发挥林业专业合作社在带动林区职工增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洪革, 李海玲, 毕爽等.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林业经济, 2012 (4)

[2] .谢屹, 温亚利.消除认识误区推动林下经济全面发展.林业经济, 2013 (3)

[3] .Campbell, M.B., Luckert, K.M.E..Uncovering the Hidden Harvest:Valuation Methods for Woodland and Forest Resources.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London, 2002

[4] .Vincent, R., Binkley, C.S..Efficient multiple-use forestry may require land-usespecialization.Land Economics, 1993

[5] .李彧挥, 陈笑男, 祝浩, 王云华.影响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因素分析——以湖南省安化县为例.林业经济, 2011 (9)

[6] .尚文博, 邱燕.这里有片通向富裕的绿色——东北地区林下经济典型之吉林省通化县.中国绿色时报, 2011.9.29

东北林区 篇7

贮木场具有木材生产、贮存和销售三大特性, 在木材的产销之间起调节和缓冲作用。因东北林区的木材生产季节性强, 贮木场内长时间存放大量原木、原条和木材加工产品以及易燃的木材加工剩余物[1]。一旦贮木场发生火灾, 大量木材将被烧毁, 经济损失非常惨重[2]。因此有必要进行消防安全评估, 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火灾事故发生率, 进而减少贮木场损失, 使森工贮木场消防安全具有最优的投资效益[3]。目前对林区贮木场火灾危险等级评定的研究较少, 多采用层次分析法[4], 在计算过程中主观性较强。可拓层次分析法考虑了人判断的模糊性, 以可拓区间数判断矩阵代替层次分析法中的判断矩阵[5], 避免主观性太强而造成误差。同时可拓层次分析法计算简便[6], 便于对新增安全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快速扩展, 有利于构建贮木场火险等级的动态评估演化模型。本文利用可拓层次分析法对东北林区贮木场消防安全指标体系进行赋权计算, 研究可拓层次分析法在东北林区贮木场火险等级评价中的可行性, 为贮木场安全生产和科学管理提供科学的建议, 减少火灾的发生。评价流程见图1。

1 可拓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1.1 构造可拓判断区间矩阵

A= (aij) n×n, 第t个可拓区间数, 第K层的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的可拓区间数为

得到第k层的全体因素对第k-1层的第h个影响因素的综合可拓判断区间矩阵A= (A-, A+) 。

1.2 权重向量的求取

(1) 求A-, A+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具有正分量的特征向量x-, x+

(3) 求出权重向量Sk

1.3 层次单排序

经归一化处理, 得到第k层各因素对第k-1层上的第h个影响因素的单排序权重[7]。

1.4 层次总排序

若k-1层对总目标的排序权重向量为Wk-1, 则第k层上的全体元素对总目标的总排序

2 可拓层次分析法对东北林区贮木场火险安全等级的评价

2.1 建立评价东北林区贮木场火险安全等级的指标层次结构

合理的贮木场火险评级指标体系是火险等级评价模型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 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着直接影响。在所建立的贮木场火险评级指标体系中应包含东北林区贮木场的基本火灾系统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8,9]。本文根据东北林区贮木场的特点, 将东北林区贮木场火险等级评价指表分为一个总指标, 5个一级指标 (基准层) , 16个二级指标 (影响指标层) , 其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

2.2 构造可拓区间数判断矩阵

按照表1指标体系设计针对贮木场工作人员和防火专家的调查问卷, 根据东北林区贮木场分布情况和生产工艺情况, 对东北林区 (包括黑龙江森工林区、黑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区、吉林省森工林区、内蒙古森工林区) 49个贮木场进行调查。根据式 (1) , 计算综合可拓区间数判断矩阵, 如表2-表7所示。

2.3 单层次权重系数及对影响指标对最终目标的权重系数的计算

求解可拓区间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 由式 (2) 确定k、m的值;根据式 (3) 得到单层次的权重向量;通过式 (4) 确定同层次各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经过归一化处理得到单层次的权重系数;最后运用式 (5) 得到各个影响指标对最终目标的权重系数。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

在东北林区贮木场火灾的影响因素基准层中, 贮木场可燃木质物的规模 (0.292) 、贮木场气象因素 (0.264) 、机械生产设备的安全性 (0.194) 、人为影响因素 (0.146) 、消防设施的安全性 (0.124) 。

在东北林区贮木场的火灾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中, 单位楞堆贮存量 (0.183) 、风速 (0.136) 占比重最大, 其次是机械设备的数量 (0.084) 、设备使用时间 (0.081) 、生产人员配置 (0.078) 、消防设施的布置 (0.064) 原木楞堆数量 (0.062) 等因素, 降雨量、加工可燃剩余物分布情况、加工剩余物的清理情况、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消防设施的完好性、机械设备的种类、消防通道的数量及宽度、消防检查力度等因素虽然所占比重较小, 但所起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东北林区各贮木场首先做好安全生产, 在干燥、大风天气应适当停产以减少火灾发生的概率, 尤其是生产旺季, 不盲目为增加产量而增加生产人数或者长时间的连续使用设备。其次是做好消防设施的合理布置和完好性检查工作, 增加防火检查力度, 尽可能的防止贮木场火灾的发生。

2.4 贮木场火险安全评价的定量计算

运用分级标准量化的方法对东北林区贮木场火险等级评价的指标进行定量化, 将每个评定指标的按火灾危险程度分为5个等级, 具体如表9、表10所示。

2.5 可拓层次分析法评价的实例分析

已知东北林区某贮木场目前每年可生产木材29.0万m3, 共有愣头563个, 作业人数551人, 共分为五个作业队, 各队所占楞区面积分别为60000m2、56000m2、32000m2、64000m2、73000m2, 楞堆间安全通道宽度为6m, 密度安排合理。场内归楞及装卸车装置有木质架杆归装机25个、绞盘机5台、龙门吊10台。

在消防设施配置方面, 有深水井2口, 普通水井5口, 贮水罐8个, 干粉灭火器169个, 布设情况一般, 设施完好性良好, 消防巡查人员的巡查间隔为4小时。

调查中得知该贮木场某一天的其他基本情况为:7天前降雨, 降雨量为6mm, 空气湿度45%, 温度28℃, 风速8.6 m/s, 机械设备需要连续工作4小时, 木质剩余物存放区每平方米散放0.13m3, 木材加工区域木质剩余物平均厚度为10mm。

参照式 (6) , 根据表8和表11计算该贮木场的火险等级得分D。

由表10可知该贮木场的火灾危险等级为中等火险。

为验证可拓层次分析法在东北林区贮木场的火险等级评价中的可行性, 参考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东北林区贮木场火灾危险等级的评定[10], 计算该贮木场火险指数YFE。

YFE=7.9A+2.6B+1.0C+2.4D+1.9E+1.3F+3.5G+4.0H-9.2I=7.9×6+2.6×9+1.0×18+2.4×35+1.9×16+1.3×7+3.5×4+4.0×7-9.2×10=165.3

式中指数依次为:单位储存量、消防设施、空气温度、降雨量、风速等级、空气湿度等级、单位木材生产人数、生产设备使用时长、防火检查力度。

根据其判别准则可得到该贮木场的火险等级属于中度火险。

通过比较, 两者对东北林区贮木场的火险等级评价结果相同, 说明可拓层次分析法在东北林区贮木场的火险等级评价应用中是可行的。同时也可以发现可拓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体系更为严密, 权重系数分配也相对更加合理。

3 结论

本文运用可拓层次分析法建立东北林区贮木场火险安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可拓学的理论计算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将可拓层次分析法应用于贮木场火险危险性评价, 从另一个角度探求贮木场火险危险性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1)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验证说明运用可拓层次分析法对东北林区贮木场火险安全等级进行评价是可行的。东北林区的各个贮木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火险等级的评定。

(2) 结合东北林区贮木场的特点, 在可拓层次分析法火险等级评价模型中将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 并充分运用可拓层次分析法的可拓性, 避免了层次分析法中贮木场火险等级评价模型的主观性, 使得评级结果更为客观。

(3) 可拓层次分析法的火险等级评价模型可以广泛应用于东北林区贮木场火险安全等级的评价。对于贮木场的安全生产及管理和安全等级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有利于构建贮木场火险等级的动态评估演化模型, 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薛伟, 张德新, 张彩虹.贮木场木材加工剩余物的燃烧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 2012, 18 (3) :206-211XUE Wei, ZHANG De-xin, ZHANG Cai-hong.The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ood processing residues in the lumberyard[J].Journal of Combus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18 (3) :206-211

[2]卞伟, 薛伟.贮木场楞堆火灾的实验研究[J].森林工程, 2006, 22 (3) :1-4BIAN Wei, XUE Wei.Experimental study on timberyard log pile fire[J].Forest Engineering, 2006, 22 (3) :1-4

[3]王丽涛, 王世新, 乔德军等.火险等级评估方法与应用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 2008, 10 (5) :578-584WANG Li-tao, WANG Shi-xin, QIAO De-jun et al.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fire danger grade assessment method[J].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8, 10 (5) :578-584

[4]王悦, 薛伟.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东北贮木场火灾危险等级评定[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3, 9 (2) :173-176WANG Yue, XUE Wei.Evaluation of fire danger rating of northeast lumberyard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9 (2) :173-176

[5]蔡文.可拓论及其应用[J].科学通报, 2004, 44 (7) :673-682CAI Wen.Extens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 44 (7) :673-682

[6]高洁, 盛昭瀚.可拓层次分析法研究[J].系统工程, 2002, 20 (5) :6-11GAO Jie, SHENG Zhao-han, A study on the extension AHP method[J].Systems Engineering, 2002, 20 (5) :6-11

[7]樊治平, 潘德惠.不确定性判断矩阵权重计算的一种实用方法[J].系统工程, 1996, 14 (2) :57-60FAN Zhi-ping, PAN De-hui.A practical method of uncertain judgment matrix weighting calculation[J].Systems Engineering, 1996, 14 (2) :57-60

[8]薛伟, 张彩虹.贮木场原木楞堆火灾信息探测方法的评价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 2011, 40 (1) :12-16XUE Wei, ZHANG Cai-hong.Evaluation of fire information detection of log piles in lumberyard[J].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 2011, 40 (1) :12-16

[9]卞伟, 薛伟.森工贮木场火灾事故树分析及防范措施[J].林业科技, 2006, 31 (2) :66-68BIAN Wei, XUE Wei.Analysi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forest industry lumberyard tree of fire accidents[J].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31 (2) :66-68

上一篇:RS485现场总线下一篇:合理分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