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分配时间

2024-07-25

合理分配时间(精选6篇)

合理分配时间 篇1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深化工资制度改革

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 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 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 加强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 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

参与分配制度

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出让制度, 建立国有土地、海域、森林、矿产等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 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 提高上交比例, 统一纳入公共财政。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保障技术成果在收入分配中的应得份额。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 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 严格控制职务消费。

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 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 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 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逐步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重,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较大幅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

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健全法律法规, 强化政府监管, 加大执法力度, 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等。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清理规范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加快收入信息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收入分配统筹协调机制。 (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2011年-2015年) 规划纲要》)

合理分配时间 篇2

有关专家曾经提出“制定得分计划”。也有的专家认为“高考与其说是考能力,不如说是考时间。”对于某些同学,要敢于舍弃一部分题目。要“动笔就有分,有效答题。”因此合理分配时间,提高答题效率,确是理综考试成败的关键。

●拿到试卷后,切勿急于答题,用5—10分钟时间(一般用发卷到正式答题铃响之前的时间)“通览”一遍所有试题,首先要看清试题说明的要求,例如开头说明的一些常量取值,元素的原子质量等。

同时要看清共有多少道题,多少大题,多少小题,反面有无试题,一方面可以防止由于紧张而漏做试题,另一方面找出你比较“熟悉”的或“有印象”的试题,进而确定各科试题中,哪些题先答、哪些题后答的答题顺序,并计划具体的答题时间。要注意是否有缺页现象,如有应立即报告监考老师。

●根据学科分值分配和难易程度分配时间,生物学科约需要25分钟,化学约需要50分钟,物理约需要60分钟,余下的 15分钟作为机动时间,用于重点检查或返攻难题。从试卷类型上分,第一卷用时参考时间约50分钟,第二卷用时约85分钟,留15分钟当机动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最主要的问题是速度,原则是“稳中求快,准确第一”。正确解决“速度”和“准确率”的矛盾是寻求时间分配最佳方案的关键。做题速度不能太快,过快不能保证准确率,也不过慢,以至能做的题完不成。所以解题时要准确到位,提高一次性答题的准确率,不要寄希望于复查上。

应当根据你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各题时间的分配。重视I卷选择题,确保选择题的得分,给选择题以充足的时间是必须的,即使选择题很容易,也不要低于40分钟,如果你成绩差甚至可以用60分钟。II卷时间分布约为每分钟得2分为原则,做题要先易后难,很难的题不要久攻。到了后面计算题中也要大致按照这样的策略,每一分钟大概完成两分,对大题原则上要8至9分钟,不能超过10分钟。

一般来说,遇到一个题目,思考了3—5 分钟仍然理不清解题思路,应视为难题可暂时放弃,即使这个题目分值再高,也要忍痛割爱,把精力放到解容易题和中档题上,等有时间再回头来攻克难题。对大多数同学,理综考试几乎没有检查时间。高考中合理安排时间决定成败。

审题中用好“三步法”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审题失误,全盘皆输。一般来说,对于较简单或一般难度的试题应阅读两遍;对于题干较长、信息量较大的综合试题,审题应分三步:一,先粗读,大脑对题中所述内容有一个大体轮廓;二细读,弄清题中的已知、未知、设问等,大脑建立一幅较为

清晰的物理情景;三选读,排除题目中的干扰条件,挖掘出隐含条件,找出各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遇到似曾相识的“熟题”先不要急于下笔,这类题往往有陷阱,比如题设条件发生变化等,再看一遍,确认后再下笔。阅读时最好用钢笔点着逐字读,这样不会遗漏有用信息。注重做题顺序

理综三科知识体系、思维方法、答题思路都不同。按科目答题,可以让自己的思路有连续性,提高准确性。三科中,可根据自己平时哪个学科学得更扎实、实力更强或试题中哪个学科的题目更容易来下手,本着“先易后难”原则确定学科的答题顺序。

先做自己强势学科,再做弱势学科,尽量减少答题中间的学科转换次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情况不同,选择哪种做题顺序要因人而异,因此在平时训练中要稳定一种方法。Ⅰ卷做答时速度不宜过快

客观选择题都是单选题(除物理外),难度不大分值又高,所以如果选择题能够得到高分,即使后面有一些失误,成绩也不会太低。对于没有把握的题,随时标记。

审题要细。一般来说,简单题要阅读两遍;仔细审题时,要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推理、综合,弄清试题的考查意图。对于选项是对还是错,要有根据,此类题采用的方法也较多,技巧性很强。如:守恒法、始终态法、关系式法、作图法等等。

充分利用单选的特点,对生物、化学题采用排除法和推理法。物理题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确定一个答案后,就不要再猜其他答案,否则一个正确,一个错误,结果还是零分。选择题做完后,对部分试题要进行复查。由于开考时心理因素的影响,前三题往往错误率较高,必须复查;其他加标记的题更要复查。

选择题从试题题干上分析有两类:一是完整叙述题,只要读完题干,即可分析出答案,解答这类题可以快一点;二是不完整叙述题,解答这类题要把题干和选项仔细分析比较,利用排除法和推理法得到正确选项。考生在检查答案时,如果没有更充分的理由,不要轻易改动第一次的答案。

Ⅱ卷做答时要做到规范

考生解题不规范是参与高考理综评卷老师时常议论的话题。这种失分不是“不会做”,而是“做不好”:文字表达不严谨,化学、生物专业术语不规范,解题步骤不完整,逻辑推理不严密,计算结果不准确,书写太草,涂抹太多,卷面太脏等。

如化学方面的化学键连接的位置不准确,如: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O— Cl”写成“H—Cl—O”;专用名词出现错别字,如“苯”写成“笨”,“坩埚”写成“钳锅”;方程式不配平、或者配平但没有化成最简比、或没有注明反应条件等;语言描述不准确等等问题。

一些固定格式的语言表达也要掌握:

某个装置的作用,一般站在两个方面回答:有利于„„(这样装配的优点),以防止„„(不这样装配的不足)。

领导干部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篇3

传统观点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当代观点认为,时间比金钱还重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鲁迅先生讲过:“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时间是单行道,过去了就回不来了。时间是既定的稀缺资源。上帝给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不多不少,完全均等。一天24个小时,一个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人的一生按80年计算寿命,其生命长度为2.92万天或70万个小时或4200万分钟或25亿秒。如何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资源去创造尽量多的社会价值?这是每一个社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比尔·盖茨先生曾经讲过,如果弯腰捡地上钱的时间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我是不会弯腰去捡地上钱的。教育家认为,时间就是知识。医学家认为,时间就是生命。企业家认为,时间就是财富。军事家认为,时间就是胜利。科学家认为,时间就是创造。笔者认为,浪费自己的时间是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害,浪费集体的时间是往井里投毒。任何一个领导干部时间和精力都是既定的、有限的。既定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无法穷尽天下事,必须学会科学管理时间和高效利用时间,必须学会把主要时间和主要精力用在主要事情上,必须学会根据工作事项合理配置时间,必须学会充分发挥时间的效用,必须学会在生命长度既定的前提下努力去拓宽生命的宽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领导工作卓有成效。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在他的经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把“掌握自己的时间”列为第二章,并从“时间对管理者的压力、如何诊断自己的时间、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统一安排可以统一支配的时间”四节对时间管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值得领导干部研读。本文拟就领导干部时间和精力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做个简要分析,进而提出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的相关建议,以期引发更多更深入的探讨。

二、领导干部时间和精力分配失衡扫描及成因分析

笔者研究发现,目前,一些领导干部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存在着两个倾向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的领导干部工作不分轻重缓急,在时间和精力配置上平分秋色,均等安排,工作重心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大事小事全过问,面面俱到,平铺直叙,事必躬亲,事无巨细,事事亲力亲为,其结果是业绩平平、碌碌无为、工作难以出彩。第二个问题是:有的领导干部虽然能够突出工作重点,但是不能兼顾一般,抓了点丢了面,抓住了局部丢掉了整体。常常表现为,在一个时期,时间和精力全部集中在上级部署和关注的工作事项上,但是忽略了组织发展中大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工作事项,严重影响了组织的整体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领导干部时间和精力分配失衡的成因,概括地讲属于领导方法欠缺和领导艺术不高,不能科学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具体地讲原因有三:一是角色定位不准确,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分散了时间和精力;二是工作分类不到位,不懂得轻重缓急,不知道取舍;三是统筹兼顾不娴熟,顾此失彼,不善于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和协调发展。

三、领导干部科学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的相关建议

在以上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就领导干部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三条建设性建议,供大家研究参考。

建议一:角色定位法。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角色定位至关重要。一个领导干部,会不会当?当得怎么样?受不受欢迎?能不能卓有成效地实施领导?其先决条件是必须切实解决好角色定位问题。所谓角色定位也叫职位认知,通俗地讲就是三句话:第一,我是谁?第二,我应该做什么?第三,我将如何去做?毛泽东同志曾经教导我们,领导干部的主要责任就是两件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彼得·德鲁克先生也曾经精辟地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管理者一要做对事,二要用对人。领袖和大师的观点如此高度契合,这就给各级领导干部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提供了理论指导。成功的企业家们对这个问题都有深刻的体验。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先生说过,企业领导人一要定战略,二要建班子,三要带队伍。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先生说过,企业领导人一要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二要算别人算不清的账,三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先生说过,办企业就是办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成才的几率高。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是领导艺术的真谛所在。

建议二:要事优先法。领导干部公务繁忙、日理万机,现代管理千头万绪、错综复杂。面对繁重的改革与发展任务,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学会工作分类,必须学会要事优先,必须学会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早在1937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就曾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坚持要事优先,就是要把手头的全部工作按照重要程度排排队分三类,最重要的事情列为A类,相对重要的事情列为B类,无关紧要的事情统统列为C类。分类之后,集中主要时间和精力全力破解A类的事情,因为A类的事情都是关乎全局、关乎整体、关乎长远的,而且别人无法替代,必须领导干部亲力亲为。A类的事情解决好了,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A类的事情解决完了,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转向B类。原则上讲,列为C类的事情统统放下。因为,领导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无法顾及,一定要学会取舍。眉毛胡子一把抓,鱼和熊掌同时兼得,几率是很低的。现代领导干部重要的不是拥有,重要的是放弃。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很多,我们背负的包袱已经很重很重,必须学会放弃、懂得选择。抓住大的放弃小的,抓住西瓜丢掉芝麻,抓住重要的忽略次要的,这就是领导艺术和管理智慧。平推永远平庸,选择造就卓越。战略就是一种高智慧的选择。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一个卓越领导者,总是能够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在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李嘉诚先生说过,一个国家,皇帝忙,表明将相无用。一个军队,将军忙,表明凝聚力不够。一个家庭,支柱忙,表明即将出问题。一个单位,领导忙,表明可用的人不多。历史上所有伟大的人物,政党以及如今伟大的商业领袖,有谁在整天忙着做事的?他们每天干的最多的就是七件事:一是组织人脉;二是学习成长;三是把握方向;四是分析市场;五是战略布局;六是总结经验;七是制定打法。一个伟大的领袖,如果整天忙着做事,就失去了领袖的价值和意义。我以为,领导干部应该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聚焦在五件事情上:一是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战略引领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推崇的重要发展理念,制定并实施高智慧含量的战略规划,对于引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二是文化建设,文化是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组织、一个干部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文化和知识不能画等号,知识具有门类性,文化具有综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对增强文化自信作出了重要论述。三是组织建设,即机构设置、岗位规范、职能配置等,这些方面科学性如何,直接影响到组织的整体效能。四是制度建设,即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很轻松。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说过,用制度打造超强执行力。五是人才培育、引进、使用和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兴也在人衰也在人。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彼得·德鲁克先生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把“要事优先”列为第5章,并且提出了工作排序的四项原则:一是重将来而不是重过去;二是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三是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四是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大师的观点寓意深邃。依据工作事项的轻重缓急,领导干部处理事务的先后次序应该是:首先要着力解决那些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其次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第三要用少量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第四基本上不做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尤其是一把手,必须抓大放小,一把手的门前不能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一把手的工作不能一竿子插到底,要注意发挥各级各层的积极性。越级指挥是管理上的一大忌讳。

nlc202309081843

建议三:统筹兼顾法。统筹兼顾,是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领导方法。1943年6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 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从十二个方面对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进行了完整、科学、系统的论述。其中第五个问题讲到要学会“弹钢琴”。毛泽东说:“‘弹钢琴’十个指头都要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 工作。”毛泽东还说:“钢琴有人弹得好,有人弹得不好,这两种人弹出来的调子差别很大。党委的同志务必学会‘弹钢琴’。”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弹钢琴”工作方法,是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既突出主调,又伴以和弦,以主调带动和弦,又以和弦推动主调,最终演奏出生动悦耳的乐曲。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做具体工作,要在分清轻重缓急的前提下,抓重点工作、紧急工作、事关全局的工作,同时还要兼顾一般工作的进展情况,既全面推进,又重点突破。这种“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强调的就是矛盾的观点,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学会和掌握“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对于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200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曾全面论述过正确的政绩观,提出六个“既要又要”,一是既要看经济建设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二是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变化;三是既要看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软环境的改善;四是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五是既要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六是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要看党的建设的成效。六个“既要又要”,核心要义是强调辩证统一和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在推进经济社会“五位一体”发展的进程中,又逐步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并把“四个全面”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根本要求。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进入新常态?全面依法治国如何进入新常态?全面从严治党如何进入新常态?每一个领导干部对这些重大问题都必须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认真思考并作出自己的回答。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客座研究员)

编导笔试要合理分配时间 篇4

艺术统考各类别中,进行笔试考试的专业类别并不多,主要是音乐和影视编导等类别。与音乐笔试相比,影视编导的笔试考试范围更加宽泛。如要考文学常识、影视作品分析、材料作文。这类考生该怎样准备呢?河南省高考传媒艺术培训中心焦国华主任给出了意见。

笔试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对作品主题分析能力、结构把握能力、艺术分析能力、思维构思及编创能力和考生的写作能力。

写影片分析求真有据

对于没有系统学过影视理论分析的学生而言,高校不会要求学生有很理论化的阐述,关键是要求真,写出考生的真实感受,最忌讳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其次,表达方式要系统。例如在表达“喜欢”时,要言之有据,列出理由,影视作品好,举例说明好在哪儿,避免空泛地讲大道理。

材料故事最忌讳胡编乱造

进行命题创作,切忌胡编乱造。这一环节主要考查三个要素:文字表达能力、构思能力(想象力)和驾驭故事的能力。考生应尽量从身边的小事写起。要重点突出故事里面的人物,在人物的情感上下工夫,以情动人。考前一周可以看一些成熟的微型小说等,形成写故事的概念。

常积累文艺文学常识

考生应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专业知识拓宽视野。对于编导这一综合性很强、涵盖面很大、内容丰富的学科专业来说,有关知识的广泛积累显得尤为重要,要求考生平时有大量文艺基础知识以及文学常识。这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但在考试中也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对考生来说,相对注重的是广度,而非难度和深度。

可以有选择地看看电影电视杂志周刊、影视娱乐报纸。有时间还可以参看相关的书籍比如文艺类的百科辞典、大百科全书的艺术分册等。平时多留意有关方面的内容,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另外对电视界的一些名牌栏目或主持人,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虽然不要求学生对艺术深入地了解,但如果笔试在一些基本常识问题上闹笑话,比如在模拟考试中有列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一题,有些同学的答案会出现:普京、李莲英这样的错误。这在笔试中,不仅是一道文艺文学常识题的错误,将会在考官对其他题目的评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最后考生在笔试时,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和审清题目。例如90分钟的考试时间,两篇文章写作的时间最少需要60分钟。酝酿和思考的时间不可太长,一般10分钟的思考时间即可。有些同学在进入写作状态后很难收尾,不看时间和字数一直写,这样写作的时间需要更长。

掌握时间财富分配 篇5

董强和刘春是北科大机械工程学院的辅导员,董强是2009级本科生辅导员,刘春是2010级本科生辅导员,两人都是学校推荐参评2011~2012年度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的人选。两位辅导员都跟班,所带的学生都是从新生开始至毕业。不过北科大为新生“保驾护航”的可不只辅导员:专职辅导员,班导师——由校领导担任,小班主任——由品学兼优的大三大四学长学姐担任,心理咨询老师……长达一年的新生教育中,北科大的原则是全员参与、协同工作。

新生教育甚至不是从学生到校开始,而是由确定录取,拿到新生信息那一刻起。辅导员会先联系新生家长,简单介绍、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后给尚沉浸在录取喜悦中的新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师韵》一书的读后感。《师韵》讲述了北科大31位院士的大学生活,意图告知新生大学该如何度过的同时,也告诉新生一个真实的北科大。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高中阶段,家长老师,有意无意间使学生对大学产生了很多错误想象:“考上大学就随便你玩”“到大学就好了,自由了没人管你”……这些话大约激励着不少高三学生走过备考的日子。“如果放任同学过三个月完全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生活,到了大学很难收心。”刘春说:“理工科学校课业压力大,如果不抓紧容易挂科,到最后毕不了业都有可能。”新生难带,难就难在先要把歪曲的想象纠正回来,才能重新塑造。

“大学最重要的事还是学习。”两位辅导员介绍新生入学教育时再三强调这点。为了让学生明白,北科大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不允许参加社团。每周一的第一节课,如果学生有课,辅导员都会跟学生一起上课,看看大家上课的表现。晚上则要求学生尽量去上自习,“我要求学生晚上6点到10点必须自习,我们辅导员会每周下宿舍看看有没学生在宿舍玩的。”刘春说。董强补充说:“也有部分学生说‘我就习惯在宿舍里上自习’,我们也会引导他走出宿舍,因为宿舍里的学习持续不了多久,效率也很低。”

和高中类似,辅导员也会引导学生结成学习小组,无论是以宿舍为单位,还是以党员带群众为模式,好的小组会表彰,还要评“最佳进步”个人。与之相对的,同学如果挂了科也会影响整个集体。

“学生有挂科,所在班级不能参加评优,所在宿舍取消评优资格,”刘春说,“我的一个学生挂了一门公选课(公共选修课),发短信问我会不会影响班级评优,我说公选课不会,但必修课挂了肯定会影响。”

无心学习的学生、挂了科的学生,会进入研判表,这个表格建立在辅导员的了解之上,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重点关注可能出问题的学生。研判表每个月由辅导员更新一次,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信息,甚至包括学生的QQ、人人签名状态。学校每年会进行两次研判,春季秋季,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会判断学生是否需要心理辅导。

这些年比较成问题的是网络成瘾、游戏成瘾,既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男生的宿舍矛盾很多由打游戏不睡觉、影响其他人引起。对付网络成瘾,北科大会成立“互助小组”,觉得自己有这方面困扰的同学可以自己报名参加,心理咨询中心研判发现后也会向同学发加入小组的“邀请函”。互助小组定期聚会,每个人说说最近上网的时间、频率,说说自己有哪些进步,有哪些没做到的。

跟大家以为的不同,初中高中就玩网游的学生,到了大学比较不容易成瘾,因为他们已“脱敏”,玩起来会有节制。“反而是那些中学没玩过的同学容易成瘾。”刘春说。跟学习时间一样,如果全权让学生安排自己的上网时间,难免会一发不可收拾。

对新生,一下子完全放开,纯粹不加约束,在刘春、在董强看来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之前的人生决定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完全准备好打理自己的时间资产。就像普通人突然中了500万可能会挥霍以致毁了现实生活,也毁了心理世界一样。只有慢慢学会和财富,包括时间财富相处才能适应它们,很好地使用它们。

北科大也把家长纳入了须“慢慢放手”的行列中,每个学期末辅导员都会给家长寄去学生的成绩单和对学生的评语,希望家长看到后给辅导员反馈。“像现在留在学校等着参加社会实践的老大一学生(2012年9月升大二),我们也会给家长寄信,告诉家长,某某学生会在某某至某某时间段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地点、项目都会说清楚。”董强说。而通常这样的信发出几天后,辅导员会密集接到家长的确认或询问电话。

合理分配时间 篇6

一、优化岗位设置

优化岗位设置,推动岗位管理,是新时期制度创新的必然途径。通过合理的岗位设置,减少矛盾与冲突。但是鉴于高校发展的特殊性,必须兼顾历史背景、学校实际情况以及教职工主观因素等。高校劳动人事分配的主体为教师,是高级专业化人才,因此,在实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应做到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树立人的主体地位,同时融入体验、尊严、权利、情感等因素,做到“以人为本”,协调好高校管理人员、教师人员、工勤技能人员等的成长规律,拓展发展空间,争取人尽其才。

二、完善激励体系

当前,由于高校受到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因此普遍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没有认识到“多劳多得”分配制度的优势与必然性。因此,加快高校工资管理与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可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工资总额包干。所谓工资总额包干,是政府对学校、学校对基层采取的宏观放权管理方式,也是高校应用经济杠杆的主要体现,有力避免出现编制膨胀、铺张浪费等现象,强调工资管理的自觉性,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在科学设置岗位的前提下,学校将总编制以及工资总额发放到校内的各个部门,由具体部门编制具体操作细则,具有自主使用经费的权利。学校对经费包干部门采取宏观控制,制定配套原则,同时坚持“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原则,避免各部门在利益驱使下的不正当行为。

2.推行校内分配方法。在校内分配上,学校拥有较高自主权。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工资发放数额可不受个人档案工资的限制。工资收人与岗位职责、个人业绩、实际贡献及知识、技术、成果转化中产生的效益直接挂钩,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分配办法的制定要科学合理,以让大部分人满意为原则,强化岗位职责,淡化身份,避免论资排辈。只要完成相同的工作,无论教授或讲师,均可得到同等的报酬。

3.支持产学研结合。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活动,因此以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尤其针对高新技术领域,努力将科研项目转化为生产成果。对于在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除了享受政府发放特殊津贴外,学校也应给予重奖。

三、改革工资制度

一方面,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工资制度。针对当前高校工资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工资分配制度,实行公平合理、公正公开的收入分配体系,将教职工现有工资、津贴、补贴等简化处理,便于操作与执行。另外,对于特殊人才应给予特殊工资,也要在工资制度方面有所体现;另一方面,促进工资增长机制与市场机制发展相一致。高校内部的分配机制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问题已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高校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坚持不懈地实施人才强校的战略。因此,对高校来说,既要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更要做到待遇留人。只有这样,才能在当前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保持高校优势,稳定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真正实现“科教兴国”。

四、建立健全考核体系

在新时期,考核体系已成为工资分配的重要环节,要求人事分配制度应与绩效考核挂钩。随着高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与考核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高校应尽快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制度与考核制度,制作一份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权责利以及具体发展目标。要求所有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奖励分配挂钩。可以说,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依赖于绩效评估体制和考核体制的科学性。因此,高校应转变思想,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考核指标,使之更加符合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特征;在采用量化考核指标的同时,应强化对质量指标的考核,实现质与量的统一。

五、分配制度的注意事项

1.强调刚柔并济。对于高校基本的教学、科研项目来说,应通过岗位要求体现出来,更容易整合分配办法。但是由于高校工作较为复杂,离不开教职工的内在自觉性、主动性。对于教学质量提高、学科建设步伐加快、建设实验室、优化教材等柔性工作,也应综合考虑。在高校的具体分配办法方面,应优先考虑教学质量高、对学校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工,体现学校对人才的尊重与认可。

2.完善配套政策。如津贴切块后院系教职工津贴发放办法,院系学科点、学生数、科研经费等有显著增长后增加岗位津贴办法,对学校高层次人才经费保障政策。引进人才接收毕业生追加岗位津贴,外聘、返聘人员岗位津贴的发放等一系列政策都要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3.优化津贴标准。目前,很多高校津贴占教职工全部收入的50%-60%,有些高校甚至达70%-80%。按照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种现状是令人担忧的。由于高校均建立了正常的调整津贴机制,而校内津贴经费均从事业费以外的办学收入中列支,人头费用增长过快,势必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注意津贴标准的合理化增长。

参考文献:

[1]张军.高校绩效工资制度设计体系[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10).

[2]刘小辉.从“阳光工资”谈高校工资制度改革[J].镇江高专学报,2007(2).

[3]刘军.高校人事工资管理工作中计算机应用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6).等

上一篇:东北林区下一篇:增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