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的合理分配

2024-07-23

房产的合理分配(精选7篇)

房产的合理分配 篇1

一、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分配现状分析

(一) 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发展趋势分析

全国人均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从1999年的2.2%到2010年的2.72%, 提高了0.52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自2002年之后有显著提高, 到2010年该比重已达到2.81%, 为各经济区域中占比最高的;中部与西部地区从1999年的较大差距发展为2003年之后的并行增长态势;东北地区在2004年之前一直处在较低的区段。

1999—2010年人均居民财产性收入变动情况的折线图, 从总体上看, 五条分别代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折线走势基本一致, 以2002年为结点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动趋势。全国人均居民财产性收入从1999年的128.65元, 以年均2.95%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的177.13元, 其中东部地区4.37%的强劲增速是拉动全国均值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 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泰尔指数分析

1. 指标及数据选取。

本文以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主要测度指标, 数据选取区间为1999—2010年, 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指标分析需要, 对各省 (包含直辖市、自治区) 作区域划分界定, 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经济区域。

2. 泰尔指数测算结果。

通过泰尔指数测算与分解, 以人口和GDP为权重的泰尔指数及组间、组内差异。人口为权重的泰尔指数结果, 可以清晰地看到近十一年来中国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差异的动态变化过程, 该指数的波动变化与指数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各经济区域财产性收入分布所存在的差距。从1999—2009年, 中国财产性收入的泰尔指数值除个别年份有一定幅度下降外 (2001年泰尔指数为0.100009, 2002年下跌至0.090539) , 其余各年呈平稳上升趋势, 尤其在2002—2003年和2007—2009年这两个时段的上升较为明显, 并在2009年达到历年最高的0.160334, 接近历年最低值 (2000年泰尔指数值0.089116) 的2倍。2009—2010年, 泰尔指数值从0.160334降至0.140710, 降幅达到12.24%。而以GDP为权重的泰尔指数变化幅度不大:2001—2002年间泰尔指数从0.122927跌至0.085760, 是历年中最大的一次变动;2002—2007年, 泰尔指数稳中有升;2007—2009年, 差异增长明显, 从0.095890拉大到0.115884;2010年, 差异有所缩小。

3. 全国财产性收入的差异分解。

通过将泰尔指数的分解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 可以进一步求解出各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进而达到细化分析的目的, 明确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 为作出更有效的政策建议提供依据。全国人均财产性收入总体分布差异由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共同形成。不难看出, 东部地区的贡献率最高, 占四到五成的比重, 其内部差异是导致区域内差异的主要原因, 也是造成全国人均财产性收入差异的重要来源之一;西部地区的贡献率仅次于东部, 是各区域中贡献率波动最大的, 2001—2002年经历了一次大跳水, 从0.318960骤降到0.116169, 但随后几年中又逐渐增大, 并维持在22%~24%附近;相反地, 中部和东北地区的贡献率则较低, 且表现平稳, 在大多数年份中分别稳定在8%和1%上下。

二、房产税改革对财产性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作用机理

首先, 由于初始财富禀赋的存在与差异, 房地产价格波动造成居民直接的财产性收入发生变动, 这是一种不利于分配格局合理化的马太效应;其次, 房产价格波动影响居民的房产购置计划, 进而对不同收入群体的财产拥有格局及财产结构作出调整, 导致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的扩大;再次, 从居民收入预期的角度看, 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必然对其构成影响, 产生财富效应, 并具体表现为耐用消费品 (特别是房产) 消费增加的居民消费结构调整。

(二) 实证分析

有资料显示, 在目前中国城市住房产权归属结构中, 居民住房私有化比例已达到80%, 在新建商品房销售中个人购置的比例更是连续多年保持在在95%上下的水平。这样一种变化所带来的新契机, 为个人住房开征房地产税提供了有利的税收征收环境。

以一套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的商品房为例, 不考虑房产的增值因素, 依据以上假定的征税规则, 计算购入后房屋产权所有者每年所需要承担的房产税。其中住宅均价选取的是五个不同的一、二线城市2011年5月的统计数据。一线城市代表:北京: (120-100) ×18 479.4×0.5%=1 847.94元/年;上海: (120-100) ×14 708.0×0.5%=1 470.8元/年。二线城市代表:天津: (120-100) ×14 425.4×0.5%=1 442.54元/年;成都: (120-100) ×9 816.52×0.5%=981.652元/年;南昌: (120-100) ×7 757.74×0.5%=775.774元/年 (搜房网数据监测中心) 。

根据上述测算可见, 对个人住宅征收房产税将增加房产保有环节的成本, 且随着住宅面积的大小与税收的多少呈正比关系。

房产税的这一改革无疑会增加房屋购置后的持有成本, 假定该住宅的使用年限为15年, 则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南昌购入一套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的商品房住宅后的15年使用期期间, 忽略房产的增值空间和贴现因素, 分别需要承担房产税27 719.1元、22 062元、21 638.1元、14 724.78元、1 1636.61元;基于此, 部分购房者可能会延缓或搁置原有购房计划。

三、对中国房产税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 征收环节

中国现行税制中, 财产税体系不完善, 亟需优化重构, 难以实施对构成贫富差距的基础环节———财产存量的调节。就目前来看, 除试点城市外, 中国房产税现行制度中的房产税征收环节只限于房地产交易环节, 对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征管存在漏缺。只有将房地产保有环节纳入到房产税的征收环节中, 才能从根本上起到税收对个人财富存量的调节作用, 对财产性收入的马太效应从源头上予以遏制。

(二) 征税范围

房子的价值来源于公共投入, 房屋的价值与其附近的公共配套设施, 如医院学校交通设施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房屋所有人因公共投入得到了利益, 因此, 房屋所有人按房屋价值纳税符合税收受益与公平原则, 故而房产税征税范围应扩大至所有的存量住宅, 而不仅仅只是新建住宅, 这样才能全面覆盖到房产所有者。政府可以通过使用房产税收入帮助穷人建造廉价住房和加大不同地区公共设施建设投入等手段, 房产税调节不同收入层次和不同地区的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

(三) 计税依据

笔者建议选择房地产评估价值的一定比例作为计税依据。之所以在房地产评估价值的基础上附加一定比例, 是出于对中国地区差异的考虑, 希望将可控比例作为平衡差异的一个有效杠杆。对于评估的周期, 鉴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房价变化快的特点, 现阶段以一至二年作为一个评估周期为宜。

(四) 税率

房产税要实现财富的再分配功能, 可以选择实行累进税率。累进税率这一税率形式是随税基的增加而按其级距提高的税率。累进税率的确定是把征税对象的数额划分等级再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等级越大, 税率越高。采用累进税率时, 表现为税额增长速度大于征税对象数量的增长速度。

(五) 税收优惠及税收惩罚

对居民自用房地产有必要设定房产税免征面积和标准, 本着照顾低收入群体的原则, 以家庭为单位征收, 对于低收入者应给予恰当的税收减免, 引导居民对房地产的合理消费, 调控个人财富分配。而针对中国投机性住宅较为普遍并对房地产市场价格造成波动的现象, 应对投资性住宅给予惩罚性的税收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在此可以借鉴法国关于空置住宅的经验, 法国对二年内每次连续居住时间小于30天的住宅所有人从空置第三年起开始征收累进的住宅空置税, 税率根据空置年限不同而不同, 空置第三年税率为10%, 第四年为12.5%, 第五年为15%。此外, 还要加税额9%的管理费。住宅空置税的纳税人主要是收入高、房产多又无暇居住, 造成资源浪费的人, 税收的全部纯收入将由国家改善住宅委员会用于居民住宅建设。

房产中介的合理规制浅析 篇2

一、房产中介的相关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 房产中介的相关概念

房产中介的信息垄断, 是由于房屋交易双方信息缺失, 而中介由于其中间特殊地位, 占有该类信息, 并对获有信息资源的一种独占行为。

房产中介的政府规制, 是指就房产中介利用其自身信息垄断地位来谋取不当收益, 并造成社会不良影响行为时, 所采取的一种政府规制管理行为, 使其在合理有效发展的前提下, 让交易过程更加公平、公正。

国内外学者对于垄断的分类可以说是多种多样。马克思认为应为分为自然垄断、偶然垄断和人为垄断。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分为自然垄断、行为垄断和法定垄断。但是笔者认为垄断的根本在于其进入的障碍, 所以根据这点, 将垄断分为自然垄断 (NATURAL MONOPOLY) 、行政垄断 (STATUTORY MONOPOLY) 和垄断资源的垄断 (RE-SOURCE MONOPOLY) 更为贴切。 (注:曲振涛, 《规制经济学》, 61页) 所以, 房产中介的信息垄断应该算作垄断资源的垄断, 只不过其垄断资源是一种信息资源而已。

(二) 国内房产中介的发展现状

房产中介是房地产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跟整体的房产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过去, 房屋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单位分房解决, 形式很不灵活, 导致很多住户对分到的房屋不满意, 甚至导致恶性的抢房事件。而现在, 国家将福利分房的形式取消, 改为货币分房以后 (阳廷燕, 重庆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影响因素研究, 2009) , 中介市场便应运而生。换句话说, 国家将集体购房的行为变成了个人购房的行为, 这样的转变使得房产市场的交易变得灵活多样, 而房产中介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位, 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自身的特点:

1. 业务面广

房产中介现在不但承担着二手房的买卖和租凭业务, 还涉及楼盘的代理、房屋的价值评估、住房销售策划、抵押担保等业务, 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

2. 信息集中

由于房产中介从事的是一种代理业务, 使得其自身获有很多房产相关信息, 从而牢牢地把握住房产市场的动向。

3. 发展速度快

房产中介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房产市场的脚步, 房产中介在国内的发展速度可谓是相当壮观, 加之进入门槛相对偏低, 才造就了这样一个“数量庞大, 繁殖速度过快”的中介市场。

4. 外部环境有利

由于房屋交易市场化的发展, 使得房产中介这样机构的外部环境正在慢慢走向成熟, 其中包括房地产产权管理的规范、土地制度的改革、住房抵押业务的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放宽等等, 都在为中介市场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房产中介存在的问题

1.信誉度不高

由于房产中介的认证资格制度相对不规范, 使得进入这种市场显得相对容易, 人员大多都不是科班出身, 没有取得相关的从行资格 (譬如房产评估师) , 加上道德水准的降低, 欺诈销售的行为屡见不鲜, 让房产中介在市民心中的形象极其低下, 甚至让顾客坚决抵制。同时与多家签订口头合同赚中间差价、与熟人串通故意抬价、乘人多购房时机蓄意加价等等, 让“失信”已经成为房产中介市场发展的一大隐患。

2.平均利润低

在房产中介的发展速度极其迅猛的同时, 整个中介市场的平均利润下降。譬如, 上海曾创下日诞8家中介的平均记录, 让人无不为其感叹。可是, 将这总数达1.2万家的中介公司去平均一下年2 000多万平方米的二手房成交面积的话, 其实每家公司的年平均面积只有1 667平方米左右, 月平均成交面积只不过是138平方米而已, 所以, 其实很多中介公司的利润并不高, 甚至难以继续经营。

3.生存率低下

社会总体上虽然呈现出一种对房产交易需求过剩的态势, 但是由于近期的中介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这种趋势, 使得实际上, 中介的服务供给已经远远超过了顾客的消费需求。而在政府对中介市场的进出规制没有过多要求的情况下, 房产中介之间的利润争夺异常激烈, 就一些大城市而言, 中介公司的生存率连30%也很难达到。加之住房制度和土地制度不断深化发展, 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断加重升重, 中介看似丰厚利润, 让很多后起之秀挤破肚皮往里面进, 中介生存率低的问题却在所难免。

4.专业人才少

从事房产中介的人, 应该精通房地产相关法律、房地产业务、现代化服务业及房产评估等专业知识, 应该是一种综合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专有人才。而现在国内由于房产中介公司起步较晚, 专业人才培训不够充分, 市场规范的严重不足, 导致从事房产中介的人是形形色色, 非科班出身也没有关系。这种人才的放松管制使前面所提到过的中介职业道德水准明显下降, 从而作用于整个中介市场, 所以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作为中介市场以后发展的主导方向。

5.国外竞争强

面对中国利润丰厚的市场, 国外中介公司的强势竞争已经在沿海大城市中展现出来, 凭借天然的大资本、特许化经营、科学规范的管理、相对偏低的手续费用、体贴周到的服务理念、责任明确的归咎制度, 让国外大房产中介公司备受国人的青睐。如果不采取进一步行动来整治国内专业不精的中介公司, 那么一旦国外大公司根基牢固以后, 要想和其再并排竞争, 恐怕是不太可能。

6.缺乏公开性

由于政府的规制力度不够, 使得房地产很多业务的透明性差, 很多外部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业务具体涉及哪些方面, 费用缴纳是否过高等等, 而且由于业务公开性的缺乏, 中介与房东之间能够轻易的形成利益集团, 合力从消费者身上榨取更多利润, 并且这样的业务不公开, 让规制也难以进行, 整个中介市场就形成一锅炖菜, 难以分清彼此。

三、政府对房产中介规制原因

房产中介对于房地产市场信息的收集远远超过交易的双方所能获得的信息, 对于房屋的评估、抵押担保、房产策划等内容更是要经中介之手, 中介实际已经成为很多房产交易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加速着交易的反应。而随着交易的不断增多, 中介也同样发现其信息垄断可以成为提高利润的一种手段, 为了追逐手头的利润, 甚至不惜做一些有违房产中介职业道德水准的事情, 包括口头协议、与房东合力抬价、乘机涨价等, 所以政府有必要出面对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加以合理规制。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中介提供的服务是有一定价格的, 价格规律的作用也同样适用于中介佣金。因为房屋本身的价值 (包括建筑材料, 人力成本, 土地价值等) 随着市场在不断的波动, 而且常人由于信息不全面很难计算其成本, 所以在信息不完全的非理性顾客面前, 中介业务价格即使高出其服务自身市场价值很多, 也会有顾客前来购买, 而顾客越是疯狂的购买服务, 中介就越是有机可乘, 这就形成了一种“哄抢效应”的恶性循环, 政府如果不出面管理, 那么最终房产市场的泡沫就会越来越多, 到时候局面更难收拾。

自古以来, 房产中介就是靠信息谋生, 正是由于这种信息资源的垄断, 才产生了房产中介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 房产中介也因此成了房屋交易过程中, 名副其实的“立交桥”, 而买卖双方付给中介的就是“过路费”, 但是针对中介“收费站乱收费”, “漫天要价”的不合理现象, 政府必须进行规制管理。

四、房产中介的政府规制手段及注意事项

(一) 政府规制手段

1. 中介进入规制

房产中介的进入规制, 是从源头上开始整顿整个中介市场。因为中介市场近期由于过多的数量、激烈的竞争、非专业化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市场监督等特点, 所以采取政府的进入规制打造国内一流品牌的中介公司刻不容缓, 政府特定允许少数几家大的, 具有市场竞争力及具有现代专业化管理的公司进入市场, 从而相对减少过多的竞争, 加大服务的质量。

2. 服务质量规制

房产中介自身属于是第三产业行列, 其产品就是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但是由于道德水准下降、监管力度不够、业务公开性差, 让中介对自身提供的服务有很大的可选择性, 价格扭曲、服务不到家、甚至发生欺诈的口头协议等, 让中介的信誉变的越来越差。服务规制是从中介自身来进行的一种规制行为, 即通过监督, 让中介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诚信度大为提高。

3. 行业激励规制

行业激励规制是相对于传统服务成本规制的一种规制手段, 传统服务成本规制是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 确保企业内部效率, 避免收入在分配及保证经营财务的稳定为目标, 并以收费水平及收费体系的制定为基本任务的规制方式 (曲振涛, 《规制经济学》, 119页) 。而行业激励规制, 其实是一种对房产中介的成本补偿机制, 也即通过一些政策手段或者返还一定税收来弥补中介的成本费用。这种行政规制一般适合于规模比较大, 管理比较先进, 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公司, 是一种转被动管制, 为主动进取的手段。由于管理方法的不断进步, 国际上已经开始从被动管制转向主动激励, 通过研究表明, 激励的效果往往会比被动管制优异, 更加让人接受, 将政府监督的分内工作交由公司自己处理。

4. 价格规制

政府对房产中介的价格规制, 是政府就房产中介提供的服务费用给出一个指导性价格或要求房产中介在一个价格范围内定价。如果政府认为房产中介提供服务的费用偏高, 那么政府对房产中介的价格规制就会倾向于拟定一个最高价格;如果政府认为房产中介行业内部存在过度竞争而进行相互杀价, 政府则会根据市场信息给予房产中介一个指导性的最低限价。鉴于目前的房产中介市场过度竞争和部分中介欺压消费者乱抬价的情况, 政府的价格规制应该拟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比较合适, 即定价既有上限又有下限。 (潘俊, 实现我国房地产业政府合理规制的思考, 2010年)

(二) 规制注意事项

1. 规制对象不明确

就中介市场规制问题这一块, 因为规制对象不明确, 往往会导致政府规制失败, 对房产中介规制, 必须要分清其规制对象。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房产中介的垄断地位本身并不构成违法行为, 立法不会对其本身垄断地位进行政府规制。之所以要对房产中介进行规制管理, 是因为房产中介利用其在房屋交易过程中的特殊垄断地位, 对实情隐瞒、对价格进行操纵, 造成房屋交易市场的“价格哄抬效应”, “欺骗消费者”的一系列行为, 并利用这些追逐不正当利益, 使得房屋价格远远高于其自身的市场价值, 也同样使得房屋的租金出现过快过猛的涨幅, 甚至让房屋评估活动等业务难以让人监督。在这样的前提下, 对房产中介的政府规制才成为一种必然。

2. 防止地方政府寻租行为

地方政府在规制过程中, 很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利, 像房产中介所要费用, 从而让中介不合理的行为继续。这便产生了, 政府所谓的“寻租”行为, 这种寻租现象让地方政府和房产中介形成利益集团, 共同来分摊利润, 而利益集团的建立, 肯定会给政府的规制活动产生影响, 导致“上有政策, 下有政策”, 不依法办事, 甚至严重的还会导致“空头任务”, 地方政府表面上遵从, 实际上对政策完全不加以理会。地方政府内部人员的行为如果不加以约束, 那么对房产中介的规制就是一句空话, 没有人会理会。所以上文才会有行业激励规制一说, 让政府和企业尽量分开。

3. 规定房屋持有人及中介双方责任

房产中介不但容易和政府形成利益集团, 和房屋持有人也容易形成利益集团, 特别是在二手房价值评估, 二手房销售二手房出租上面, 很容易和房屋持有人形成密切的关系, 通过私下定立的利润协议, 合理瓜分“超额利润”。因为这种协议很难被人察觉, 又不利于监控, 消费者很是老火, 所以价格规制方法在这个时候还是比较管用, 对那些价格严重失衡的地区, 采取强制性而非指导性的价格定价, 会在一定时期调节并重新整顿好市场秩序, 而且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协会的有利监督, 则会进一步为政府定价做出一定的判断标准。

参考文献

[1]曲振涛, 杨恺钧.规制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潘俊.实现我国房地产业政府合理规制的思考[J].商业经济, 2010, (5) .

房产的合理分配 篇3

一、训练依据

第一, 通过训练找出前400米的最佳速度, 确保后400米保持较好的速度耐力。第二, 尽量减小前400米与后400米之间的时间差。第三, 由于800米跑的“极点”、“第二次呼吸”通常是在400米左右出现 (这也是400~600米这段距离最难跑的主要原因) , 运动员在800米全程跑的过程中400~600米之间的速度稍有减缓 (此阶段处于调整期) , 经过调整后, 600~800米之间的速度又回到正常速度甚至获得更快速度进行冲刺。因此, 从800米全程跑来分析, 允许后400米较前400米慢3~5秒, 且训练时要保证前后400米时间差始终处在这样一个合理的较小范围内。

二、训练方法 (以400米标准场地为例)

采用每400米分段计时的练习方法。如, 某学生800米跑原始最好成绩为2′41″。该生800米跑每400米的合理最快平均速度为 (2′41″-5″) /2=1′18″。结合前面“训练依据”所述, 允许在400~600米之间进行调整, 同时, 为提高成绩, 首先可设定单圈提高1″的目标, 分段训练可安排如下:前400米1′18″减去1″等于1′17″;后400米1′17″加3″~5″ (即在1′20″~1′22″之间) 。

具体操作:反复进行前400米练习, 要求时间控制在1′17″完成 (上下误差不可超过1″) , 充分体会以1′17″完成一圈的速度, 当该生能够以这个速度完成单圈任务后, 开始进入800米的全程练习, 要求后400米在1′20″~1′22″之间完成 (上下误差不超过1″) , 直至以2′37″~2′39″的成绩完成800米全程跑, 则该生800米跑总成绩提高了2″~4″。当达到上述标准后, 开始提出更高的要求, 继续采用上述方法并提高每圈速度 (单圈再提高1″) , 前400米1′16″, 后400米1′19″~1′21″, 直至以2′35″~2′37″的成绩跑完全程, 该生800米总成绩较原始成绩则提高了4″~6″……以此类推, 逐步提高单圈跑速, 找到适合自身的跑速和节奏。

针对该方法的实验中, 笔者选取了20名高三年级17~19周岁的体育考生为研究对象, 其中, 对照组10人、实验组10人, 进行为期8周的实验训练。实验结果也表明, 上述方法对提高800米成绩具有显著效果。

三、不同初始水平的考生, 可参照如下标准练习 (400米标准场地)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篇4

深化工资制度改革

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 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 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 加强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 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

参与分配制度

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出让制度, 建立国有土地、海域、森林、矿产等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 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 提高上交比例, 统一纳入公共财政。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保障技术成果在收入分配中的应得份额。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 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 严格控制职务消费。

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 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 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 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逐步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重,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较大幅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

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校园网有限带宽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篇5

一、校园网流量现状

(一) 校园网带宽消耗情况。

校园网作为一个教学、科研、信息查阅以及教学交流的网络平台, 它存在的最主要目标是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科研, 但是, 现实中, 由于校园网中的用户需要使用迅雷、BT以及酷狗等等P2P软件来下载一些东西, 从而会使得校园网网络带宽得到大量的消耗。这里所提到的P2P, 它所占用的传统的HTTP80端口与其他的相比较起来, 可以说已远远超出, 超出数超过了60%, 正是因为如此, 对于局域网的出口带宽资源分配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使得校园网络流量的构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 P2P对校园网的影响。

首先, 校园网采用的是公用出口带宽, P2P的应用能够为其带来巨大的压力, 还有一部分P2P软件会无节制的对出口资源进行占用, 从而使得校园网出口一直处在拥塞状态。其次, P2P的应用本身存在有巨大的侵略性, 为了达到有效的交换的目的, P2P在使用的时候, 会建立大量的连接, 一旦这些连接建立, 就会给网络流量带来压力, 从而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维持着很大的网络流量。最后, 当流量变的越来越大的时候, 一些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很多设备的压力也会越变越大, 就像防火墙、认证网关以及出口路由器等等。即使是那些千兆设备, 也会由于Session的有限性而受到限制, 甚至有些设备根本不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流量, 从而崩溃。

二、校园网有限带宽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对策——以广东医学院校园网为例

广东医学院校园网, 租用电信出口带宽为600M和100M教育网带宽。其中电信带宽中400M用于东莞-湛江两校区学生用户上网, 学生用户数7000左右。200M用于教工, 办公用户上网, 教工人数500, 办公人数800。 (考虑到白天工作时间教工用户少, 办公用户居多, 晚上相反) 。另外有100M教育网专线带宽, 用于查找检索文献等。其中核心交换机为阿尔卡特8800, 学生汇聚层交换机为阿尔卡特7800一台, 教工汇聚层交换机为阿尔卡特7700, 办公汇聚层交换机为阿尔卡特7700。上网通过亿邮用户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陆, 如果超过15分钟无流量产生, 则会自动离线 (保证同一时间的有效使用用户, 合理利用带宽) 。硬件防火墙为天网硬件防火墙, 制定相应策略, 最大化利用带宽, 通过限制时间段, 例如晚上7点—12点通过限制迅雷, 酷狗等P2P协议软件连接数和流量, 来保证正常的网页浏览等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一) 将P2P端口或者网站封堵。

如果是使用固定范围端口来进行P2P的应用的话, 则可以通过网站的方式来进行, 举个例子来讲, 如果是TCP6881-6889端口, 那么, 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在防火墙的访问控制规则当中, 可以对以上范围的端口进行禁用, 或者是对以上的大部分端口进行禁用, 一般情况下, 只需要开放常用的端口就行。但是, 目前有很多的网站所涉及到P2P方面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多, 加之很多应用所使用的并不是固定的端口来通信的, 所以, 通过防火墙这一规则来采取措施, 只能够对一些已知的网站或者是端口实行控制,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二) 采用网络流量管设备来对P2P进行管理。

这一方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对于专业的网络应用流量管理设备来讲, 它是基于网络的第2至7层, 通过TCP的报文特征值等等的这些识别机制, 来自动地对网络应用流量进行识别, 从而提出一些比较灵活有效的管理对策。这些灵活的管理对策主要包括了对P2P的总体流量进行拧限制, 对P2P的上下行流量进行限制, 结合一天当中其他一些主要应用的流量变化规律来在不同的时间里来实行不同的流量控制以及实行一段时间之内的流量定额等等。当然, 除此之外, 网络流量的管理设备还具有的一个优点就是, 具有比较强大的网络流量图表分析这一功能, 通过流量图表的分析, 来及时的对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对带宽资源的一个占用情况进行了解, 从而制定出一些合理的网络规划。

(三) 对数据包以及Session进行控制。

这是一种新型的P2P网络应用侦测效果, 主要是在设备软件还没有进行更新之前, 就能够通过流量控制设备或者是通过防火墙来限制用户的TCP报文Session, 通过对IP的Session值Jsf不但能够使得用户的连接数得到限制, 而且还能够使网络当中的异常流量传输得到避免。

结语

总之, 对校园网有限带宽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分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提出了三种优化措施, 但是, 在具体的对校园网带宽进行优化的过程当中, 必须要按照学校的网络环境来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陈英, 马洪涛.局域网内ARP协议攻击及解决办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07) .

让社会分配更趋于合理 篇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GDP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 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到上个世纪末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然而,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目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量的概念, 国际上通常是把合理差距的基尼系数确定在0.3-0.4之间。国内外所有经济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 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 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显示, 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 占总人口8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 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中国国家统计局前期公布的数据也表明, 我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 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 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 而是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中。

从贫富差距的大小上看, 差距过小和过大都是不合理的。前者如平均主义, 后者如两极分化。打破平均主义以后所出现的压力感、危机感对落后者可以产生激励作用, 模仿和攀比心理可以产生示范和带动效应, 从而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必要的生机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 贫富差距的合理性指的是奋斗目标的示范性、榜样的带动性和利益机制的激励性。当然更要避免两极分化, 也就是避免出现尖锐的社会利益矛盾和对抗, 这是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

从贫富差距形成的时间或速度上看, 当这一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增加的可能预期, 超过了广大民众的心理承受力时, 贫富差距就失去了它的合理性。“适度”的速度之所以具有合理性, 是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 通过劳动创造等合法收入的积累, 受财富增长内在规律的制约, 需要经历一定的阶段、过程和时间。如果速度过快, 人们有理由对其致富手段的正当性产生怀疑。一个时期里, 人们对“暴富”者怨言较多, 原因正在于此。在这个意义上, 贫富差距的合理性指的是差距形成的速度与财富增长常规及人们对拉距速度认可程度的一致性、同步性。

如何解决中国当前的贫富差距过大?

若要使社会分配趋于合理, 我们就必须大幅提高多数人如农民、城镇下岗职工以及国家公务员等的收入水平。除了完全免除农民的各种税费以外, 还要给农民尤其是种地农民大量的补贴;大幅提高城镇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大幅提高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是和他们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无关系的。与之相比, 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还需更加快的完善。

首先考虑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石。它不但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能否安居乐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还关系到亿万个家庭以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够覆盖全国所有人口 (包括农民) 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其次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税收制度。目前我国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 这充分说明我国财税制度的不合理, 这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若要想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 我们就必须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征收遗产税、赠与税和奢侈消费税等。此外, 还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以提高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

加强法制建设, 并依法重拳出击, 严厉打击违法乱纪, 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 进而有效解决贫富差距悬殊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片面地强调效率问题, 导致一些人为了致富而不择手段。现实生活中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此外, 我们还要建立相关法律, 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如办教育、办慈善事业或修路等。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尚短, 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很完善。原有的某些体制性或政策性的原因, 使得电力、电信、铁路等行业至今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垄断。并可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也拉开了这些行业与其他人群的收入差距。为此, 我们必须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 在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 降低行业的垄断性收入。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 要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

合理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 抽象地讨论合理性是无意义的。我们所关注的贫富差距的合理性, 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做到而又能够做到或者是正在努力去做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历史主体的选择。与此同时, 贫富差距合理性的行为和评价主体不仅仅是政府, 尽管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负有重要责任。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负有促进贫富差距合理化的责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是富者的责任, “穷则思变”是穷者的责任。积极地劳动创造, 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和发家致富的同时, 为经济发展、公益事业乃至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贡献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中国社会上贫富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本文重点对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介绍, 然后对产生这种现状进行原因分析, 以使人们能够更正确的理解和对待收入差距。理性来讲, 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合理而且是必需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竞争是必然存在的, 不可能搞平均主义。有差距的存在才会产生竞争, 促进社会的发展。但问题是我们不能让差距过大。为了解决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 不能限制高收入阶层的收入, 这样会限制社会的发展, 只能是让低收入阶层加快收入提高的步伐。

关键词:社会分配,合理

参考文献

房产的合理分配 篇7

关键词:成本核算,成本费用分配,控制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成本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的成本,另一方面是指企业实行管理的成本。 企业成本进行核算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但会使企业的全方面资源得到有效综合利用, 而且还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核心竞争力予以增强。 因此,企业进行成本费用的有效合理分配势必要以成本核算作为开展的根基。 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在企业成本进行分配的过程里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企业的发展处于不利的境地。 企业若想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使企业产品用最低的成本实现较大的利润, 就必须解决成本分配的相关问题, 对成本费用分配要注重有效合理性, 从而促使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目前企业成本进行核算过程里控制成本费用所出现的问题

企业无论做何种决策或措施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点无可厚非, 而目前控制企业成本费用里所出现的问题对企业提高效益已经有着极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企业的预算管理不善。 大多数企业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对预算管理予以重视, 但是对具体的实行预算控制和预算编制两者之间展现的弊端却没有加以解决,使二者一直处于失衡状态,这对企业成本费用进行合理的分配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较少的总量分析在企业的成本核算过程中。 这里所提的总量分析具体是指基于企业进行整体发展的前提,控制企业消耗的成本。 显然,当前的分析较少,无法对企业的全局发展体现全面的认识。 第三,薄弱的控制相对于企业成本力量。 大量企业已经意识到并对成本核算所体现的重要性重新审视,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成本的控制力量仍然薄弱,无法实施合理的成本分配, 从而对企业的发展有所限制。

对于企业成本的费用进行控制所出现的相关问题致使企业无法将其与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相统一, 从而造成了对于企业成本进行控制的条文措施都无法进行落实,增加了管理和生产的成本,使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是难以磨灭的。

二、合理的企业成本分配手段

目前由于企业自身进行对成本费用的控制与管理所形成的常见的分配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以目标作为标准的分配成本费用的方法, 此方式是通过市场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 实行分配之时要首先确定需要企业产品的大众,掌握他们的消费能力和习惯,然后再对产品的目标成本进行计算,划分整个的目标成本,对产品的每个零件进行摊分,最后对通过对目标成本和企业的具体实际产生的成本相对比,将两者的差距找出,再从这些差距里将降低成本的方法找出。

另外一种是指以作业为标准的分配成本费用的方法。 这种对成本费用进行分配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根据生产作业实行成本库设置达到成本的分配,并且将此计算于成本,而将间接的费用进行成本分配则要根据成本的动因实行,这样就会使管理和计算成本良好的相结合,有利于企业每一个作业中心进行对成本信息的管理。 即使大多数企业一致认为此种分配方法具有较大的工作量, 但是如若在一些区域类似于会产生较低费用的地方创建生产中心,则会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从而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三、对企业成本核算过程里进行成本分配的方法予以加强

(一)对全体员工的参与给予鼓励,提高认识

企业员工作为重要的企业生产的物质组成部分, 是推动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变革的重要主力军。 企业员工对于企业进行各项管理所起的作用是显著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及其成本意识予以加强, 可以使得他们把基于合理分配成本费用这个观点与自己的才智相互结合,从而为成本费用的合理分配献智献策,使企业的成本分配效率得到改善提高,进而将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加以提高。

(二)健全企业预算编制,加大预算执行强度

对企业成本费用进行有效控制管理, 企业预算是一个重要的实现方式。 而企业成本的核算作为总结和检验企业预算执行状况的标尺,明显和企业预算关系处于极为密切的状态。 所以,对企业成本费用的合理分配一定要对企业预算进行加强管理,健全企业运算的编制,让企业预算编制可以趋向合理、科学化,对企业的物力、人力资源实行分配优化, 提高预算执行的强度,然后在进行成本的核算中评价预算执行的程度, 对成本费用的消耗作出计算, 以供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进行财务核算提供根据,或是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一些资料以供参考。

(三)分析和控制企业成本的核算总量

对于企业成本的费用进行分配, 必须要对企业的资源总量采取分析控制的策略。 只有如此,才能使企业资源得到有效分配,从而为企业成本的消耗控制提供支持。 企业在进行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活动之时, 有关人员一定要对现存的企业的多种多样的资源进行恰到好处地分析,从管理和生产的不同使用用途上做好合理的成本费用分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进行企业管理成本与生产成本之间的费用划分时,要始终坚持以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作为首要前提, 以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作为重要依据。

(四)对于企业的成本核算效率加以提高

企业的成本核算既包括企业的进行库房资源管理的成本消耗,同时也包括生产成本, 所以在企业进行成本的分配之际对于企业已成的资源采取管理策略一定要重视此中的成本消耗, 从而使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得以积极提高。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势必要不断改进自己进行生产的工艺,使自己的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在管理的层次面上要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式, 促使管理效率得到稳步提高,这样一来,企业的成本就会随之相应减少,节余下来的成本便可以在其他的生产活动中投入实施, 从而实现合理有效地分配成本费用。

四、结束语

对于目前的企业而言, 实行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对企业成本加以管理,而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首要内容便是成本的核算,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里对成本核算要给予一定的重视, 促使企业的最大功效得以实现。 对于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里分配成本费用的措施,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切实坚持以企业的实际发展和发展方向作为基本,要进行对分配成本费用的观念创新,实施科学的有效的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达到使企业成本逐步降低的目的,从而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以凝聚,在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进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另外,值得我们予以重视的是,我们不仅要核算企业的生产过程里产生的成本, 还应关注其他方面像日常支出、人员培训等。 唯有如此,才可以使企业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发展, 促使企业在三方面都综合地进行发展,相互配合相互提高。

参考文献

[1]施婧.通过预算管理来增加企业成本费用精细管理[J].消费导刊(管理视野),2009

[2]孙立道.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上一篇:内河运输企业论文下一篇:中小进出口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