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合理

2024-07-21

分配合理(精选12篇)

分配合理 篇1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深化工资制度改革

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 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 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 加强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 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

参与分配制度

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出让制度, 建立国有土地、海域、森林、矿产等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 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 提高上交比例, 统一纳入公共财政。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保障技术成果在收入分配中的应得份额。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 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 严格控制职务消费。

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 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 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 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逐步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重,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较大幅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

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健全法律法规, 强化政府监管, 加大执法力度, 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等。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清理规范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加快收入信息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收入分配统筹协调机制。 (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2011年-2015年) 规划纲要》)

分配合理 篇2

许多单位都有一套住房分配方案,一般是不同的。某院校现行住房分配方案采用“分档次加积分”的方法,其原则是:“按职级分档次,同档次的按任职时间先后排队分配住房,任职时间相同时再考虑其他条件(如工龄、爱人情况、职称、年龄大小等)适当加分,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排队”。我们认为这种分配方案仍存在不合理性,例如,同档次的排队主要有任职先后确定,任职早在前,任职晚在后,即便是高职称、高学历,或夫妻双方都在同一单位(干部或职工),甚至有的为单位做出过突出贡献,但任职时间晚,则也只能排在后面。这种方案的主要问题是“按资排辈”,显然不能充分体现重视人才,鼓励先进等政策。

根据民意测验,80%以上的人认为相关条件为职级、任职时间(为任副处的时间)、工龄、职称、爱人情况、学历、年龄和获奖情况。

要解决的问题是:

请按职级分档次,在同档次中综合考虑相关各项条件给出一种适用于任意N人的合理分配住房方案。用你的方案根据附表中的40人情况给出排队次序,并分析说明你的方案较原方案的合理性。

提示:此问题可查阅有关“层次分析法”的文献

要求:1.作业以论文形式提交;

如何合理分配考试时间 篇3

考前5分钟——充分利用

一般规定,在发卷后5分钟之内不能答题,考生应先检查试题的名称、页码顺序有无错误,每一页卷面是否清晰、完整,试卷有没有破损;同时一定要听清监考老师提出的要求,及时查看试卷是否有缺漏,如果发现有问题,要及早举手报告监考老师。如果没有问题,考生应利用这5分钟的时间,从头到尾把试卷中所有的题目浏览一遍,了解试题结构、题型、分量。当读到熟悉而有把握的试题时,应暗示自己,这里可以得分,树立信心,切忌将注意力集中在让自己吃力的试题上。如此能让考生在整体上了解题目的数量、试卷考查的主要内容等等,做到心中有数。这些举措能为考生在考场上合理分配各题的答题时间打下良好的基础。若通读全卷后尚未到答题时间,则可认真完成大题的审题,最好将试题多读几遍。

在历次考试中,可充分利用答卷前5分钟的时间大致浏览一下试卷,先对试卷的难度进行总体把握,然后规划一下各部分的时间安排。如果后面的题目难,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前面的题。如果前面的题有眉目,就要多留点时间给后面的大题。

答题顺序——先易后难

正式答题开始后,由于考试时间很紧,所以应把时间放在得分效益最大的地方,即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这里的“刀刃”并不是指个别的难题,而是大量的普通题。因为普通题所花时间与所得分数之比是最大的。做完有充分把握得分的容易题,才能做难题,做了难题却丢了容易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试卷上试题的分布一般是先易后难的,从题型的安排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考生基本上可以按题号的先后顺序答题。但考虑到个人的实际情况,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应先完成,需要思考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应放在其次完成。

先易后难的好处在于,容易的题目先做出来后,能使同学们紧张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这时再去想难题,会比较从容。如果一开始就去做自己不熟悉的难题,越做不出来心态越失衡,花的时间也多,最后可能导致原本能轻松完成的简单题目也没时间去做了。

对难题——取舍有道

高考没有足够的时间让考生反复验算,更不容考生一再变换解题方法,往往是拿到一个题目,就需凭感觉选定一种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进行到底。如果试题较难,考生应用的方法行不通,或者没有思路时,就要注意原来的时间安排,譬如,一道题计划用5分钟,但5分钟过后,若一点眉目也没有,你可以暂时跳过这道题;但若接近成功,延长一点时间也是必要的。切记,千万不要把平时练习时一道题解半天的习惯带到考场上来。

对于这些较难题目,能做多少算多少,争取拿到其中较容易的部分或是一些步骤分。采取的最佳做法应该是,剩余每道题目中,将一下子就能做出来的部分都做一做,因为阅卷老师是按步骤给分,这样做既可节省时间,又可使考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比较多的分。倘若剩下的是短时间内做不出的题目,在有限的时间内,应该学会放弃,能做多少算多少,把容易解答的步骤写出来,剩下的时间则用来检查,更有利于得分。

以文综考试为例,考生在考试中可根据分值的多少和试题的难易,参照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安排,最好能余下15分钟作为机动时间,用于重点检查或补做难题。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先做优势学科试题,这样既可先拿到分数,又可为非优势学科留有充分的时间。

考生要想在高考中顺利做完试题,赢得最后检查试卷的机会,还应在日常模拟训练中,融入上述技巧方法,有意识地对考试时间进行合理分配,迅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以便更加从容地应对高考。

让社会分配更趋于合理 篇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GDP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 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到上个世纪末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然而,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目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量的概念, 国际上通常是把合理差距的基尼系数确定在0.3-0.4之间。国内外所有经济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 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 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显示, 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 占总人口8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 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中国国家统计局前期公布的数据也表明, 我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 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 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 而是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中。

从贫富差距的大小上看, 差距过小和过大都是不合理的。前者如平均主义, 后者如两极分化。打破平均主义以后所出现的压力感、危机感对落后者可以产生激励作用, 模仿和攀比心理可以产生示范和带动效应, 从而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必要的生机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 贫富差距的合理性指的是奋斗目标的示范性、榜样的带动性和利益机制的激励性。当然更要避免两极分化, 也就是避免出现尖锐的社会利益矛盾和对抗, 这是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

从贫富差距形成的时间或速度上看, 当这一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增加的可能预期, 超过了广大民众的心理承受力时, 贫富差距就失去了它的合理性。“适度”的速度之所以具有合理性, 是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 通过劳动创造等合法收入的积累, 受财富增长内在规律的制约, 需要经历一定的阶段、过程和时间。如果速度过快, 人们有理由对其致富手段的正当性产生怀疑。一个时期里, 人们对“暴富”者怨言较多, 原因正在于此。在这个意义上, 贫富差距的合理性指的是差距形成的速度与财富增长常规及人们对拉距速度认可程度的一致性、同步性。

如何解决中国当前的贫富差距过大?

若要使社会分配趋于合理, 我们就必须大幅提高多数人如农民、城镇下岗职工以及国家公务员等的收入水平。除了完全免除农民的各种税费以外, 还要给农民尤其是种地农民大量的补贴;大幅提高城镇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大幅提高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是和他们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无关系的。与之相比, 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还需更加快的完善。

首先考虑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石。它不但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能否安居乐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还关系到亿万个家庭以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够覆盖全国所有人口 (包括农民) 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其次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税收制度。目前我国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 这充分说明我国财税制度的不合理, 这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若要想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 我们就必须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征收遗产税、赠与税和奢侈消费税等。此外, 还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以提高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

加强法制建设, 并依法重拳出击, 严厉打击违法乱纪, 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 进而有效解决贫富差距悬殊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片面地强调效率问题, 导致一些人为了致富而不择手段。现实生活中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此外, 我们还要建立相关法律, 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如办教育、办慈善事业或修路等。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尚短, 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很完善。原有的某些体制性或政策性的原因, 使得电力、电信、铁路等行业至今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垄断。并可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也拉开了这些行业与其他人群的收入差距。为此, 我们必须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 在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 降低行业的垄断性收入。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 要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

合理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 抽象地讨论合理性是无意义的。我们所关注的贫富差距的合理性, 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做到而又能够做到或者是正在努力去做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历史主体的选择。与此同时, 贫富差距合理性的行为和评价主体不仅仅是政府, 尽管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负有重要责任。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负有促进贫富差距合理化的责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是富者的责任, “穷则思变”是穷者的责任。积极地劳动创造, 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和发家致富的同时, 为经济发展、公益事业乃至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贡献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中国社会上贫富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本文重点对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介绍, 然后对产生这种现状进行原因分析, 以使人们能够更正确的理解和对待收入差距。理性来讲, 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合理而且是必需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竞争是必然存在的, 不可能搞平均主义。有差距的存在才会产生竞争, 促进社会的发展。但问题是我们不能让差距过大。为了解决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 不能限制高收入阶层的收入, 这样会限制社会的发展, 只能是让低收入阶层加快收入提高的步伐。

关键词:社会分配,合理

参考文献

合理分配考试时间 篇5

有关专家曾经提出“制定得分计划”。也有的专家认为“高考与其说是考能力,不如说是考时间。”对于某些同学,要敢于舍弃一部分题目。要“动笔就有分,有效答题。”因此合理分配时间,提高答题效率,确是理综考试成败的关键。

●拿到试卷后,切勿急于答题,用5—10分钟时间(一般用发卷到正式答题铃响之前的时间)“通览”一遍所有试题,首先要看清试题说明的要求,例如开头说明的一些常量取值,元素的原子质量等。

同时要看清共有多少道题,多少大题,多少小题,反面有无试题,一方面可以防止由于紧张而漏做试题,另一方面找出你比较“熟悉”的或“有印象”的试题,进而确定各科试题中,哪些题先答、哪些题后答的答题顺序,并计划具体的答题时间。要注意是否有缺页现象,如有应立即报告监考老师。

●根据学科分值分配和难易程度分配时间,生物学科约需要25分钟,化学约需要50分钟,物理约需要60分钟,余下的 15分钟作为机动时间,用于重点检查或返攻难题。从试卷类型上分,第一卷用时参考时间约50分钟,第二卷用时约85分钟,留15分钟当机动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最主要的问题是速度,原则是“稳中求快,准确第一”。正确解决“速度”和“准确率”的矛盾是寻求时间分配最佳方案的关键。做题速度不能太快,过快不能保证准确率,也不过慢,以至能做的题完不成。所以解题时要准确到位,提高一次性答题的准确率,不要寄希望于复查上。

应当根据你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各题时间的分配。重视I卷选择题,确保选择题的得分,给选择题以充足的时间是必须的,即使选择题很容易,也不要低于40分钟,如果你成绩差甚至可以用60分钟。II卷时间分布约为每分钟得2分为原则,做题要先易后难,很难的题不要久攻。到了后面计算题中也要大致按照这样的策略,每一分钟大概完成两分,对大题原则上要8至9分钟,不能超过10分钟。

一般来说,遇到一个题目,思考了3—5 分钟仍然理不清解题思路,应视为难题可暂时放弃,即使这个题目分值再高,也要忍痛割爱,把精力放到解容易题和中档题上,等有时间再回头来攻克难题。对大多数同学,理综考试几乎没有检查时间。高考中合理安排时间决定成败。

审题中用好“三步法”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审题失误,全盘皆输。一般来说,对于较简单或一般难度的试题应阅读两遍;对于题干较长、信息量较大的综合试题,审题应分三步:一,先粗读,大脑对题中所述内容有一个大体轮廓;二细读,弄清题中的已知、未知、设问等,大脑建立一幅较为

清晰的物理情景;三选读,排除题目中的干扰条件,挖掘出隐含条件,找出各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遇到似曾相识的“熟题”先不要急于下笔,这类题往往有陷阱,比如题设条件发生变化等,再看一遍,确认后再下笔。阅读时最好用钢笔点着逐字读,这样不会遗漏有用信息。注重做题顺序

理综三科知识体系、思维方法、答题思路都不同。按科目答题,可以让自己的思路有连续性,提高准确性。三科中,可根据自己平时哪个学科学得更扎实、实力更强或试题中哪个学科的题目更容易来下手,本着“先易后难”原则确定学科的答题顺序。

先做自己强势学科,再做弱势学科,尽量减少答题中间的学科转换次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情况不同,选择哪种做题顺序要因人而异,因此在平时训练中要稳定一种方法。Ⅰ卷做答时速度不宜过快

客观选择题都是单选题(除物理外),难度不大分值又高,所以如果选择题能够得到高分,即使后面有一些失误,成绩也不会太低。对于没有把握的题,随时标记。

审题要细。一般来说,简单题要阅读两遍;仔细审题时,要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推理、综合,弄清试题的考查意图。对于选项是对还是错,要有根据,此类题采用的方法也较多,技巧性很强。如:守恒法、始终态法、关系式法、作图法等等。

充分利用单选的特点,对生物、化学题采用排除法和推理法。物理题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确定一个答案后,就不要再猜其他答案,否则一个正确,一个错误,结果还是零分。选择题做完后,对部分试题要进行复查。由于开考时心理因素的影响,前三题往往错误率较高,必须复查;其他加标记的题更要复查。

选择题从试题题干上分析有两类:一是完整叙述题,只要读完题干,即可分析出答案,解答这类题可以快一点;二是不完整叙述题,解答这类题要把题干和选项仔细分析比较,利用排除法和推理法得到正确选项。考生在检查答案时,如果没有更充分的理由,不要轻易改动第一次的答案。

Ⅱ卷做答时要做到规范

考生解题不规范是参与高考理综评卷老师时常议论的话题。这种失分不是“不会做”,而是“做不好”:文字表达不严谨,化学、生物专业术语不规范,解题步骤不完整,逻辑推理不严密,计算结果不准确,书写太草,涂抹太多,卷面太脏等。

如化学方面的化学键连接的位置不准确,如: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O— Cl”写成“H—Cl—O”;专用名词出现错别字,如“苯”写成“笨”,“坩埚”写成“钳锅”;方程式不配平、或者配平但没有化成最简比、或没有注明反应条件等;语言描述不准确等等问题。

一些固定格式的语言表达也要掌握:

某个装置的作用,一般站在两个方面回答:有利于„„(这样装配的优点),以防止„„(不这样装配的不足)。

领导干部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篇6

传统观点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当代观点认为,时间比金钱还重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鲁迅先生讲过:“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时间是单行道,过去了就回不来了。时间是既定的稀缺资源。上帝给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不多不少,完全均等。一天24个小时,一个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人的一生按80年计算寿命,其生命长度为2.92万天或70万个小时或4200万分钟或25亿秒。如何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资源去创造尽量多的社会价值?这是每一个社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比尔·盖茨先生曾经讲过,如果弯腰捡地上钱的时间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我是不会弯腰去捡地上钱的。教育家认为,时间就是知识。医学家认为,时间就是生命。企业家认为,时间就是财富。军事家认为,时间就是胜利。科学家认为,时间就是创造。笔者认为,浪费自己的时间是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害,浪费集体的时间是往井里投毒。任何一个领导干部时间和精力都是既定的、有限的。既定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无法穷尽天下事,必须学会科学管理时间和高效利用时间,必须学会把主要时间和主要精力用在主要事情上,必须学会根据工作事项合理配置时间,必须学会充分发挥时间的效用,必须学会在生命长度既定的前提下努力去拓宽生命的宽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领导工作卓有成效。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在他的经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把“掌握自己的时间”列为第二章,并从“时间对管理者的压力、如何诊断自己的时间、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统一安排可以统一支配的时间”四节对时间管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值得领导干部研读。本文拟就领导干部时间和精力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做个简要分析,进而提出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的相关建议,以期引发更多更深入的探讨。

二、领导干部时间和精力分配失衡扫描及成因分析

笔者研究发现,目前,一些领导干部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存在着两个倾向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的领导干部工作不分轻重缓急,在时间和精力配置上平分秋色,均等安排,工作重心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大事小事全过问,面面俱到,平铺直叙,事必躬亲,事无巨细,事事亲力亲为,其结果是业绩平平、碌碌无为、工作难以出彩。第二个问题是:有的领导干部虽然能够突出工作重点,但是不能兼顾一般,抓了点丢了面,抓住了局部丢掉了整体。常常表现为,在一个时期,时间和精力全部集中在上级部署和关注的工作事项上,但是忽略了组织发展中大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工作事项,严重影响了组织的整体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领导干部时间和精力分配失衡的成因,概括地讲属于领导方法欠缺和领导艺术不高,不能科学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具体地讲原因有三:一是角色定位不准确,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分散了时间和精力;二是工作分类不到位,不懂得轻重缓急,不知道取舍;三是统筹兼顾不娴熟,顾此失彼,不善于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和协调发展。

三、领导干部科学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的相关建议

在以上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就领导干部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三条建设性建议,供大家研究参考。

建议一:角色定位法。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角色定位至关重要。一个领导干部,会不会当?当得怎么样?受不受欢迎?能不能卓有成效地实施领导?其先决条件是必须切实解决好角色定位问题。所谓角色定位也叫职位认知,通俗地讲就是三句话:第一,我是谁?第二,我应该做什么?第三,我将如何去做?毛泽东同志曾经教导我们,领导干部的主要责任就是两件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彼得·德鲁克先生也曾经精辟地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管理者一要做对事,二要用对人。领袖和大师的观点如此高度契合,这就给各级领导干部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提供了理论指导。成功的企业家们对这个问题都有深刻的体验。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先生说过,企业领导人一要定战略,二要建班子,三要带队伍。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先生说过,企业领导人一要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二要算别人算不清的账,三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先生说过,办企业就是办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成才的几率高。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是领导艺术的真谛所在。

建议二:要事优先法。领导干部公务繁忙、日理万机,现代管理千头万绪、错综复杂。面对繁重的改革与发展任务,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学会工作分类,必须学会要事优先,必须学会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早在1937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就曾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坚持要事优先,就是要把手头的全部工作按照重要程度排排队分三类,最重要的事情列为A类,相对重要的事情列为B类,无关紧要的事情统统列为C类。分类之后,集中主要时间和精力全力破解A类的事情,因为A类的事情都是关乎全局、关乎整体、关乎长远的,而且别人无法替代,必须领导干部亲力亲为。A类的事情解决好了,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A类的事情解决完了,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转向B类。原则上讲,列为C类的事情统统放下。因为,领导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无法顾及,一定要学会取舍。眉毛胡子一把抓,鱼和熊掌同时兼得,几率是很低的。现代领导干部重要的不是拥有,重要的是放弃。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很多,我们背负的包袱已经很重很重,必须学会放弃、懂得选择。抓住大的放弃小的,抓住西瓜丢掉芝麻,抓住重要的忽略次要的,这就是领导艺术和管理智慧。平推永远平庸,选择造就卓越。战略就是一种高智慧的选择。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一个卓越领导者,总是能够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在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李嘉诚先生说过,一个国家,皇帝忙,表明将相无用。一个军队,将军忙,表明凝聚力不够。一个家庭,支柱忙,表明即将出问题。一个单位,领导忙,表明可用的人不多。历史上所有伟大的人物,政党以及如今伟大的商业领袖,有谁在整天忙着做事的?他们每天干的最多的就是七件事:一是组织人脉;二是学习成长;三是把握方向;四是分析市场;五是战略布局;六是总结经验;七是制定打法。一个伟大的领袖,如果整天忙着做事,就失去了领袖的价值和意义。我以为,领导干部应该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聚焦在五件事情上:一是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战略引领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推崇的重要发展理念,制定并实施高智慧含量的战略规划,对于引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二是文化建设,文化是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组织、一个干部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文化和知识不能画等号,知识具有门类性,文化具有综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对增强文化自信作出了重要论述。三是组织建设,即机构设置、岗位规范、职能配置等,这些方面科学性如何,直接影响到组织的整体效能。四是制度建设,即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很轻松。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说过,用制度打造超强执行力。五是人才培育、引进、使用和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兴也在人衰也在人。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彼得·德鲁克先生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把“要事优先”列为第5章,并且提出了工作排序的四项原则:一是重将来而不是重过去;二是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三是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四是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大师的观点寓意深邃。依据工作事项的轻重缓急,领导干部处理事务的先后次序应该是:首先要着力解决那些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其次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第三要用少量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第四基本上不做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尤其是一把手,必须抓大放小,一把手的门前不能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一把手的工作不能一竿子插到底,要注意发挥各级各层的积极性。越级指挥是管理上的一大忌讳。

nlc202309081843

建议三:统筹兼顾法。统筹兼顾,是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领导方法。1943年6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 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从十二个方面对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进行了完整、科学、系统的论述。其中第五个问题讲到要学会“弹钢琴”。毛泽东说:“‘弹钢琴’十个指头都要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 工作。”毛泽东还说:“钢琴有人弹得好,有人弹得不好,这两种人弹出来的调子差别很大。党委的同志务必学会‘弹钢琴’。”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弹钢琴”工作方法,是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既突出主调,又伴以和弦,以主调带动和弦,又以和弦推动主调,最终演奏出生动悦耳的乐曲。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做具体工作,要在分清轻重缓急的前提下,抓重点工作、紧急工作、事关全局的工作,同时还要兼顾一般工作的进展情况,既全面推进,又重点突破。这种“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强调的就是矛盾的观点,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学会和掌握“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对于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200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曾全面论述过正确的政绩观,提出六个“既要又要”,一是既要看经济建设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二是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变化;三是既要看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软环境的改善;四是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五是既要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六是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要看党的建设的成效。六个“既要又要”,核心要义是强调辩证统一和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在推进经济社会“五位一体”发展的进程中,又逐步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并把“四个全面”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根本要求。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进入新常态?全面依法治国如何进入新常态?全面从严治党如何进入新常态?每一个领导干部对这些重大问题都必须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认真思考并作出自己的回答。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客座研究员)

毛泽东合理分配思想初探 篇7

一、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在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在《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一文中, 深刻地阐述了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严肃地批评了那种轻视经济工作的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的错误观点。他认为, 共产党人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 而是给人民以东西。”所谓给人民以东西, 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 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 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毛泽东说, 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这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 根本政策, 每个同志 (军队的同志也在内) 都要好好去研究。”提倡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是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具体运用。

1933年11月, 他在《长冈乡调查》中提出:“只有苏维埃用尽它的一切努力解决了群众的问题, 切切实实改良了群众的生活, 取得了群众对于苏维埃的信仰, 才能动员广大群众加入红军, 帮助战争, 为粉碎敌人的‘围剿’而斗争。” (1) 1934年1月, 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会上的讲话中, 进一步指出, 只有帮助群众解决了生活、生产方面的问题, 满足了群众的需要, 群众才能围绕在我们周围, 拥护我们, 才能使我们达到革命胜利的最后目的。1942年5月, 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承认, 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 以占人口90%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作为出发点。他说:“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 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 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 (2)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也是革命者的崇高宗旨。毛泽东在接见周世钊时曾说过:“人生在世, 肯定是希望要过得幸福些。”既然人人希望过幸福富裕的生活, 那么, 只有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和政府, 才是人民需要和拥护的。只有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才会受到人民的拥护。我们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 流血牺牲, 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就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就是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地丰富起来。

二、公私兼顾, 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毛泽东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并不反对物质利益原则, 他一贯主张公私兼顾, 贯彻物质利益原则。1956年, 他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 曾经提出必须注意群众的物质福利。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一方面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对于农民, 我们的农业税历来比较轻, 又注意帮助农民发展生产, 使农民在除了遇到特大自然灾害的年头, 大多数人收入有所增加。毛泽东曾严厉批评苏联对农民采取“义务交售制”的办法, “把农民挖得太苦”, 提出:“你要母鸡多生蛋, 又不给它米吃, 又要马儿跑得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那有这样的道理!” (3) 他要求在农业合作社的收入中, 国家拿多少, 生产队提留多少, 农民分配多少, 都要有个适当的规定, 必须让群众年年见到有所增加的物质利益, 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50年代中后期, 毛泽东还是注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1957年底, 毛泽东在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时, 曾指出:公是对私来说的, 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 不能有公无私, 也不能有私无公。斯大林时代过分强调集体利益, 不注意个人所得;过分强调公的, 不注意私的;现在走到了反面, 又过分强调个人利益, 不大注意集体利益, 这样强调下去, 又一定会走到自己的反面。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 又说过先公后私。物质刺激不能单讲个人利益, 还应该讲集体利益, 应该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 集体利益增加了, 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并说, 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都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等等。

1960年, 他针对“大跃进”以来出现的“平调风”, 严厉指出, “永远不许一平二调”。他在紧急指示信中说:“从现在起, 至少 (同志们注意, 说的是至少) 七年时间公社现行所有制不变, 即使将来变的时候, 也是队共社的产, 而不是社共队的产。从现在起至少二十年内社会主义制度 (各尽所能, 按劳付酬) 坚决不变, 二十年后是否能变, 要看那时情况才能决定……总之, 无论何时, 队的产业永远归队所有或使用, 永远不许一平二调。公共积累一定不能多, 公共工程也一定不能过多。” (4) 不仅如此, 对于已经平调了的财务, 他斩钉截铁, 毫无商量余地要求“坚决退赔”。他说:“退赔问题很重要, 一定要认真退赔……县、社宁可把家业统统赔进去, 破产也要赔。” (5) 要纠正“平调风”, 就要退赔, 就要兑现。不退赔, 不兑现, “不受整, 不痛一下就得不到教训。苦一下、痛一下, 这样才能懂得马克思主义等价交换这个原则。” (6) 才能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才能转变干部作风,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三、要考虑人民群众当前的物质利益

将人民群众的当前物质利益放在必要的位置, 关心群众的利益, 关心群众的生活, 是我们党的一项根本政策, 是一项根本任务。1933年8月12日,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南部17县的经济建设大会上的演说中, 就曾指出:“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兴”, 必须切实地进行经济建设工作, “才能使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都得到生活上的相当的满足, 而更加高兴地去当红军, 去作革命工作”。在同年11月18日写的《长冈乡调查》中, 毛泽东又指出:“苏维埃是群众生活的组织者, 只有苏维埃用尽它的一切努力解决了群众的问题, 切切实实改良了群众的生活, 取得了群众对苏维埃的信仰, 才能动员广大群众加入红军, 帮助战争, 为粉碎敌人的‘围剿’而斗争”。因此, 让群众参加和支持革命, 与帮助群众争取提高物质生活水平, 这两者之间是一致的。1934年1月27日, 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 着重指出了要注意关心群众的当前物质利益问题, 认为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群众的生活, 包括土地、劳动, 到柴米油盐的问题、婚姻问题, 都不能看轻和疏忽, 要认真地引起高度重视和注意。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关于要注意群众物质利益的思想更趋成熟, 论点更为明确。他认为共产党人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不是向人民要东西, 而是给人民以东西”, 那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 增加人民的物质福利, 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 只有这样, 才能使群众有能力、有可能去自觉地支持党, 支持革命, 支持抗日战争。对于不考虑甚至反对注意群众当前的物质利益的人, 毛泽东毫不客气地认为他们是伪善者, 是虚伪的一群。1942年5月,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 以占人口90%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作为出发点。“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 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 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对于这样的伪善者, 我们只有去揭露。

1942年12月, 毛泽东在其《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书中直截了当地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 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并指出这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 根本政策, 每个同志 (军队的同志也在内) 都要好好去研究。”是否实行这个根本路线和根本政策, 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革命者的标志。这样的认识, 是毛泽东从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总结而得出的。1945年12月, 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中央给东北局的指示中也说, “我党必须给东北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群众才会拥护我们, 反对国民党的进攻。否则, 群众分不清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优劣, 可能一时接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 甚至反对我党, 造成我们在东北非常不利的形势。”1948年1月18日, 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 更明确地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 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率领被领导者 (同盟者) 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 并取得胜利, (2) 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 至少不损害其利益, 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 就不能实现领导。”

四、决不可只看到眼前的片面的福利而忘记了人民群众的远大利益

对于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 毛泽东始终认为必须正确处理, 处置失当将导致我们政策的失败, 影响革命事业的顺利进行。综观起来,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 劳资关系。毛泽东认为不能要求过高的物质待遇, 不轻易提增加工资的口号。1947年12月, 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 在谈及劳资关系时, 批评了“左”的以损害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为代价的错误政策, 指出:“对于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经济成分采取过左的错误的政策, 如象我们党在1931年至1934年期间所犯过的那样 (过高的劳动条件, 过高的所得税率, 在土地改革中侵犯工商业者, 不以发展经济、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为目标, 而以近视的片面的所谓劳动者福利为目标) , 是绝对不许重复的。这些错误如果重犯, 必然要损害劳动群众的利益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利益。”明确地说明了劳动者的片面的近视的福利, 会实际上损害劳动者的长远的正当的利益, 因此是不能允许的。

第二,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1956年9月27日,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全国人民必须使当前利益和个人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和集体利益, 艰苦奋斗、克勤克俭, 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国家的资金积累;……我们的税收政策、物价政策、工资政策和合作社收益的分配政策, 应当既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积累, 又能够保证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

第三,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的《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中作了专节论述, 作为五大经济关系之一, 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大问题。1957年2月, 毛泽东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三者利益关系问题作了阐述。他指出, 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 必须处理适当, 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要保证国家和集体的积累, 当然都不能过多, 因为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

五、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不应当超过当前经济情况所许可的范围

在毛泽东看来, 一方面, 党和国家要关心和考虑人民群众眼前的物质利益, 坚持按劳分配。另一面, 我们又决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片面的福利而忘记了人民群众的远大利益。就是说, 在改善人民群众当前的生活水平时, 不要忘了长远利益, 不要超过经济情况所许可的范围。

在民主革命时期, 他着重强调发展生产, 繁荣经济。工人的福利要在发展生产中求得。1946年3月29日, 他在审阅《关于经济建设的几项通知》时, 增写了一段话作为这个《通知》的第7项, 这段话说:解放区劳资关系必须取合作方针, 以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无论公营、私营都是如此。任何工厂、工会与党支部, 必须与厂方协同制定生产计划并协同执行之, 力求以较低之成本, 得较多较好之产品, 从此获得较多之盈利, 劳资双方有利。工人之福利必须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中求之, 任何片面的过火要求, 都将破坏解放区的经济。毛泽东关于工人群众的福利要在发展生产中求得, 在解放战争中是一贯的。1946年4月19日, 他在致彭真等的电报中, 在指示占领长春后的东北工作部署中又说:“工人工资及其他劳动条件切不可提得过高, 必须采取劳资合作, 发展生产, 繁荣经济, 劳资两利的政策, 决不可只顾工人暂时片面利益, 结果害了自己。”

建国以后, 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 指出随着生产的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要逐步有所提高。1956年4月,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 明确指出:“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在农村, “我们必须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争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 百分之十的社员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 如有减少, 也要及早想办法加以解决。”毛泽东的这一符合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的极富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得到了全党同志的认可、赞同。1956年9月27日, 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全国人民必须使当前利益和个人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和集体利益, 艰苦奋斗, 克勤克俭, 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国家的资金积累……我们的税收政策、物价政策、工资政策和合作社收益分配政策, 应当既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积累, 又能够保证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毛泽东越来越注意到生产消费的关系问题。1957年2月27日,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 在分配问题上, 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 必须处理恰当, 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国家要积累, 合作社也要积累, 但是, 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在正常的年景下, 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

认真学习并领会毛泽东合理分配思想, 发掘其深刻的内涵, 科学总结其实践经验、是非得失, 对于坚持以人为本, 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摘要: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纳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发展的轨道, 统筹考虑, 全面安排。提出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必须坚持的一系列原则。这些思想对于坚持以人为本, 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人民利益,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关雅梅.毛泽东的价值观与公平分配理想[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2].杨奎.毛泽东合理分配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唯实, 2009 (7)

分配合理 篇8

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

(一) 初次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

初次分配对人民的收入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 初次分配的合理与否, 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与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匹配, 初次分配所得的收入在人民所得的所有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初次分配是否合理将影响到人民对待工作的态度。近些年来, 在初次分配中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这三个分配主体中, 国家与企业的收入增长速度远大于劳动者的收入增长速度。有数据显示:1997—2007年, 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之比从53.4%降到39.7%, 而政府的预算内财政收入从GDP的11%上升到20.6%, 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以及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润, 政府的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30%。另外1996—2005年间, 企业分配比率也不断上升, 由1999年的16.7%上升至2005年的22.7%。这些都表明了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向政府和企业倾斜, 重视资本的价值分配, 而轻劳动的价值分配。

(二) 行业收入差距拉大

在收入分配格局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同时, 各行业的收入差距也在逐年拉大。1985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为1406元, 最低的行业是社会服务业, 为777元, 两者相差629元, 比1978年拉大了1.37倍, 扣除物价因素, 实际拉大了1.02倍。1995年, 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为7843元, 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副、渔业, 为3522元, 前者是后者的2.23倍。2000年收入最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当中的航空运输业, 为21342元, 最低的是采掘业当中的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为4535元, 两者相差4.71倍。2004年人均收入最高的是证券业, 为50529元, 最低的是林业, 为6718元, 前者是后者的7.52倍。此外, 电力、金融、电信、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 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 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从以上数据比较中可以看出, 相对处于垄断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逐年增长幅度要快于其他行业的增长幅度, 甚至这种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基本上呈现垄断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竞争程度越高收入相对越低的局面。这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到了亟须调整的阶段。

二、合理分配国民收入的必要性

(一) 合理分配国民收入是扩大内需的需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目标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保障每一个公民都能过上享有自由、安全、平等、尊严的幸福生活, 这首先必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拥有合法的、合理的财产以满足人民的正常需求。从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看,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期, 尤其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形成了一个转型的助推器, 经济发展模式应尽快转变, 要从外贸依存型向内需驱动型转变。而扩大内需的基础就是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即通过增加人民的工资收入和提高劳动者稳定的安全预期,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消费的增长, 使这驾带动经济发展的“马车”快速驰骋起来, 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合理分配国民收入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需要

行业收入分配也要依据行业的效率水平, 并依据给国家创造的财富多少进行分配。从上面列出的数据中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的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收入倾斜, 使职工的收入更多地与行业性质有关, 而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变得弱化, 这不仅加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而且也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 扩大了贫富差距。这既影响了企业效率的提高, 同时也降低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又由于我国的垄断企业大部分都是国有控股, 这直接削弱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将国家的财富变相地转移到了一部分行业人员的手中, 容易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 也不利于行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因此, 合理分配国民收入, 降低行业收入差距, 打破企业垄断地位和特权是当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题中之义。

三、我国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原因

第一, 历史原因。

在垄断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中, 行政垄断为其积聚大量财富, 创造了其他企业难以企及的人为条件。我国的垄断行业大多是由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并直接转化而来, 行政权力参与运作较多。由于企业惯性我国目前的垄断企业多带有行政垄断的意味, 有代表性的行政垄断行业主要有:电力、铁路、电信、邮政、石油、烟草等。行政垄断存在于垄断行业之中, 并且扎根于自然垄断, 使得行政垄断问题更加复杂, 带来的危害更大。

第二, 垄断行业缺乏竞争力。

我国垄断行业的自然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划分不清晰, 竞争性业务领域竞争性不强。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 竞争元素逐渐被引入垄断行业, 但只是引入了几家竞争公司, 或是将原来的全国垄断变成了地区垄断, 竞争性并没有很好地体现, 效率也并没有经过充分的竞争得以最大化。在自然垄断性业务当中, 由于受历史沿革的影响, 自然垄断往往受到行政垄断的庇护, 形成了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交织在一起的双重垄断特征, 使得垄断行业缺乏竞争活力, 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成为了必然结果。行政垄断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是我国行业间职工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第三, 政府投入变相为企业收入。

由于垄断企业大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 因此, 每年政府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给予补贴。由于受现行垄断企业产品定价方式的影响, 这些资金的注入在形成垄断企业的国有资本的同时, 也增加了垄断企业的固定资产, 进而形成会计核算当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费, 而这些折旧费要转变成企业的生产成本, 无形中就提高了产品的价格, 使消费者花自己的钱又买回了自己缴纳的税收, 却将利润转移到了部分垄断行业当中去, 变成了垄断行业职工的收入来源。

第四, 对垄断行业监管不到位。

我国的垄断监管机构仍隶属于某一产业主管部门, 不能独立行使监管的权力。对某一行业的监管权力由主管部门和监管机构分享。同时, 我国法律对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没有明确的表述, 没有赋予完全的、绝对的监管权力, 将监管权模糊地分散在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等政府机构, 使监管职责不清, 加之信息沟通的成本以及协调的不顺畅, 使得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力度大大降低。此外, 社会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也使垄断行业的利益不断强化, 垄断行业的收入中隐含着不少无法计算的“灰色”收入, 而恰恰是这些“灰色”收入加大了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四、打破垄断行业高收入的措施

第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前提。应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目前我国大部分垄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由相关产业主管部门筹划控制, 企业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产业主管部门既是行业的裁判者又是经营者, 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经营的效率, 同时由于垄断企业受到行政权力的庇护, 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比其他行业更丰富的资源, 也间接形成了行业间竞争的不公平。因此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使政企分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规范行业秩序, 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从根本上将这部分垄断利润回归到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当中去。

第二, 加大垄断性行业内的竞争力度, 以促进竞争性业务领域健康发展, 提高效率, 给社会带来优质、丰富、价格合理的产品, 增加社会的总财富。例如电力行业中的输电、配电和售电环节, 应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行业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减少电力行业获得垄断利润的机会。

第三, 改变对垄断企业的价格管制方式, 加强对成本的监管和研究。可以通过增收资源占用附加税, 改变垄断企业以前无偿占有国家资源的状况, 这样可将企业的高利润转变为政府的财政收入以用于二次分配, 使所有国民的生活状况都得以改善, 这也体现了国有控股企业的社会价值。

第四, 明确监管地位, 集中监管职能。我国监管部门目前在法律上仍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因此首先就要在法律上赋予监管部门明确的地位, 明晰监管权力, 将分散在各部委的监管权力尽量集中。只有监管部门拥有权威性的、独立的监管权, 监管部门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不受其他机构与部门的影响。同时为了防止监管部门发生“被俘获”的可能性, 要加强社会监督, 提高监管部门的透明度。

第五, 对垄断企业制定收入分配指导线。收入分配指导线既可以是弹性的, 即规定企业收入分配控制在某一范围内, 也可以制定最高指导线。随着企业生产能力的变化,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指导线也要适时调整, 以避免挫伤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 对薪酬也要实行结构性管理, 即将垄断企业的职工岗位在市场上找到与之相应的价格加以参考, 这样可以对垄断企业每一个职工的薪酬进行准确评定, 对工资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范若虹, 孙雷.收入分配格局优先突破什么[N].财经国家周刊, 2010-06-14.

[2]赵振华.破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J].南方月刊, 2009 (6) .

[3]王俊豪, 肖兴志, 唐要家.中国垄断性产业管制机构的设立与运行机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112-114.

[4]吕晓兰.自然垄断、行政垄断与我国行业收入差距[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2) .

分配合理 篇9

一、训练依据

第一, 通过训练找出前400米的最佳速度, 确保后400米保持较好的速度耐力。第二, 尽量减小前400米与后400米之间的时间差。第三, 由于800米跑的“极点”、“第二次呼吸”通常是在400米左右出现 (这也是400~600米这段距离最难跑的主要原因) , 运动员在800米全程跑的过程中400~600米之间的速度稍有减缓 (此阶段处于调整期) , 经过调整后, 600~800米之间的速度又回到正常速度甚至获得更快速度进行冲刺。因此, 从800米全程跑来分析, 允许后400米较前400米慢3~5秒, 且训练时要保证前后400米时间差始终处在这样一个合理的较小范围内。

二、训练方法 (以400米标准场地为例)

采用每400米分段计时的练习方法。如, 某学生800米跑原始最好成绩为2′41″。该生800米跑每400米的合理最快平均速度为 (2′41″-5″) /2=1′18″。结合前面“训练依据”所述, 允许在400~600米之间进行调整, 同时, 为提高成绩, 首先可设定单圈提高1″的目标, 分段训练可安排如下:前400米1′18″减去1″等于1′17″;后400米1′17″加3″~5″ (即在1′20″~1′22″之间) 。

具体操作:反复进行前400米练习, 要求时间控制在1′17″完成 (上下误差不可超过1″) , 充分体会以1′17″完成一圈的速度, 当该生能够以这个速度完成单圈任务后, 开始进入800米的全程练习, 要求后400米在1′20″~1′22″之间完成 (上下误差不超过1″) , 直至以2′37″~2′39″的成绩完成800米全程跑, 则该生800米跑总成绩提高了2″~4″。当达到上述标准后, 开始提出更高的要求, 继续采用上述方法并提高每圈速度 (单圈再提高1″) , 前400米1′16″, 后400米1′19″~1′21″, 直至以2′35″~2′37″的成绩跑完全程, 该生800米总成绩较原始成绩则提高了4″~6″……以此类推, 逐步提高单圈跑速, 找到适合自身的跑速和节奏。

针对该方法的实验中, 笔者选取了20名高三年级17~19周岁的体育考生为研究对象, 其中, 对照组10人、实验组10人, 进行为期8周的实验训练。实验结果也表明, 上述方法对提高800米成绩具有显著效果。

三、不同初始水平的考生, 可参照如下标准练习 (400米标准场地)

分配合理 篇10

(一) 我国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整体经济保持高速发展, 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导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从城镇居民的情况看, 中部、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基本相当, 西部地区略低, 但都落后于东部地区。2009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约为西部地区的1.47倍。从农村居民的情况看, 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大大高于其他地区,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最低。2009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约为西部地区的1.87倍。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差距问题比较明显。

(二) 不同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行业间的竞争加剧, 特别是由于国有行业垄断的影响, 使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开始渐渐拉大, 尤其是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职工工资较高。近年来石油、电力、金融证券、航空、通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都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有人说, 一个收电费的一年都能挣十几万, 而农、林、牧、渔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高效益的行业有能力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补充医疗保险、特殊津贴等福利, 并且其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更高, 这更加拉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三)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1.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提高得缓慢, 年均增长率下降幅度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逐步拉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 虽然城乡居民绝对收入额迅速提高, 但绝对收入差距迅速拉开、相对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 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9 109元, 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 919元。

2.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反映的差距。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都有所下降, 但是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还是高于城镇居民, 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仍有所差距。

(四) 居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中国城乡居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从城镇居民家庭情况看, 2007—2009年最高10%收入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最低10%收入组的8.74倍、8.82倍、8.91倍。从农村居民家庭情况看, 2007—2009年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分别为低收入户的7.27倍、7.53倍、7.95倍。由此可以看出, 居民内部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间收入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 又会造成其对教育文化、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项目的消费水平差异, 从而引发“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二、运用财政支出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三大职能。财政应积极承担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责任。首先, 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并与工资分配、价格分配都有着密切联系, 发挥财政促进居民收入合理分配的作用, 是财政本质所决定的。其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职能是财政的主要职能, 财政通过对社会产品的再分配来调整社会各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最终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最后, 财政支出的重要原则是公平原则, 政府可以通过调节财政支出对象及结构, 均衡地照顾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 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在调节居民收入公平分配的问题上, 财政主要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 运用财政支出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调整财政支出政策, 促进居民收入合理分配

我国现行财政支出政策存在很多问题。如财政社会性支出规模有限, 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比重较低并主要流向了城镇居民;政府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下岗职工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城农民工相关保险等方面的功能有所缺失。卫生事业支出也亟待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很容易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偏低, 且支出结构不合理, 城乡之间的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 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能满足需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基础薄弱。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科学, 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从税收返还方面看, 中央对地方上划的税收按基期年如数返还, 并逐年递增, 实质上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收入能力弱的地区得到的返还额依旧很少, 起不到均衡地区财力的作用。中国在中央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拨款方面, 有条件的拨款往往多于无条件的拨款, 往往要求地方政府拿出配套资金。中西部贫穷落后地区难以拿出配套资金, 就难以得到中央政府的拨款, 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因上述原因, 我国现行财政支出政策必须做以下调整, 来缩小居民各种收入差距。

(一) 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监管,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我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 财政收入越来越多, 财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 财政收入超GDP增长,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 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以上, 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监管,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现实中财政资金浪费现象比比皆是, 例如人浮于事效率低, 公款大吃大喝, 滥发奖金, 公车私用, 公费旅游, 建豪华办公楼, 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甚至贪污腐化等, 损害了政府形象, 浪费了财政资金, 减少了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因此要加强行政事业等支出绩效评价和监管, 精简人员, 减少财政性经济建设支出, 防止产能进一步过剩, 将省下的资金用于民生支出, 同时也要加强对财政民生支出监管, 防止挪用和截留等现象, 使有限的资金确实用于提高居民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上。

(二) 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财政支农补贴的力度, 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的根本动力在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应在立足村情的基础上, 积极寻求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 培育和扩大主导产业,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应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等财政补贴形式, 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2.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首先,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支出的形式, 加大对民间资本的吸引, 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体制。其次, 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政策, 改善教师工资待遇。最后,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通过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积极探索科学规范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运作方式, 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

(三)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

1.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机制, 努力实现全社会教育公平。

保证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的资金增长机制, 尽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进一步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 支持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加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事业。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居民应对风险能力。

一是建立可持续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探索新型资金筹集模式, 进一步提高退休人员工资, 防止养老保险基金空账运行的弊端。二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健全社会救济和救助体系。三是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 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四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扩大失业保险的范围和补助标准, 积极开展补充保险和倡导商业保险。

3.运用财政政策, 积极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支出政策, 一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 另一方面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工作, 鼓励自主创业。重点做好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和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的帮扶工作, 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政策扶持。

(四)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明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科学确定有条件转移支付中对配套资金的要求, 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应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 中央政府承担全国性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支出, 地方政府承担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具有跨地区“外溢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责任, 分清主次责任, 由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承担。属于中央事权的项目, 由中央财政承担配套资金。对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的项目, 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确定不同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额。对属于地方事权的项目, 为了鼓励地方推进工作, 中央财政因地制宜给以不同的奖励与补助。

2.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强化转移支付的均等化作用。首先, 适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 尽量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乡财政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转移支付形式整合到统一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 并科学确定标准财政支出与收入。其次, 规范和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行清理整合, 减少立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使专项转移支付能够体现民主、公开、透明、时效性的特点。最后, 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制度。税收返还制度不能体现均等化的目标, 不能起到均衡地区财力的作用, 所以可以将其整合到一般性转移支付中, 促进中国转移支付结构优化。

3.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向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倾斜,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对这些区域进行资金支持时, 应着重关注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等项目的补助, 提高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居民生活水平, 缩小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高速发展, 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方面却存在着城乡间、居民内部不同群体间、区域间、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我国必须调整财政支出政策, 积极运用财政支出的各种手段, 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 缩小各种居民收入差距,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财政支出,转移支付

参考文献

[1].张东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9[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58-7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5—2009) [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闫坤, 程瑜.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财政政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 2010 (6) :8-12

[4].叶晖.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9 (6) :98-102

[5].谷成.基于财政均等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设计[J].财贸经济, 2010 (6) :40-45

[6].安体富, 任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47) :3-12

分配合理 篇11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导向,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富民步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实现了富民与强省的有机统一。

一、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就业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良性互动。全省连续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百万,城镇零就业家庭连续31个月保持动态为零,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到65.1%。二是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预警三项制度,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连续3年增长15%以上,今年一类、二类和三类地区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较调整前增长了12.98%、12.86%和13.56%。三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出台各项增收减负政策,发展高效农业和非农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创造条件支持城乡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较快提升。2005年—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319元增加到20552元,增长66.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276元增加到8004元,增长51.7%,提前1年实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城镇居民收入由单一的工薪收入向工薪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收入和转移性收人多种形式共存的格局转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占城镇居民总收入的59.9%、1.7%、28.9%和9.5%。农民收入构成逐步实现现金化、非农化,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现金收入稳定在91%左右,非农产业收入占75%以上。

二、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目标,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到2009年底,全省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387.8万人、1701.1万人、1079.1万人、1118.1万人和962.4万人,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位居全国第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位居全国第三。13个省辖市全部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工参加工伤、医疗、养老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438.3万人、392.3万人和358.5万人。为了有效解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去年我省13个省辖市和90个涉农县(市、区)出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文件,全省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591.4万人,今年全省要确保所有涉农县(市、区)全部实行新农保,新农保全覆盖目标的实现比国家规定提前了10年。在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同时,稳步提高参保对象的保障待遇。从2004年开始,全省连续大幅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目前人均养老金水平1468元,比2003年提高了l倍多;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全省月人均失业保险金标准达到622元,比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颁布实施时提高了近3倍。

三、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一是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共保障困难群众97.4万户、185.3万人,城乡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307元和210元。同时,建立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努力把物价上涨对低保家庭基本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二是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将全省符合五保条件的21.9万人全部纳入供养范围,供养经费全部列入县级财政预算。连续五年实施以农村敬老院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关爱工程”,投入建设资金27.4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677个(次)。三是建立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衔接的医疗救助制度。2005年以来,累计支出救助资金1亿元,救助742万人次。四是拓展社会救助范围。对因重病大病或遭遇突发灾害等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因不可抗拒因素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及时给予临时性、应急性生活救助,将救助体系覆盖范围从绝对贫困群体拓展到了相对贫困群体;出台普惠性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制度;有序推进教育救助、司法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五是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深化“五方挂钩”帮扶机制,完善“五个一”帮扶到村机制,建立健全帮扶资金科学使用机制,加快整村推进项目扶贫、产业化带动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扶贫。通过两年来的努力,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中238万人脱贫,脱贫率达53.2%。

四、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保障群众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方面,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免收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基准定额标准分别提高到350元和550元;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扶困助学体系,基本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在保障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今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20元;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制度规定范围内医药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60%;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实际住院费用补偿比达到45%以上。在保障人民群众住有所居方面,围绕“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的目标,从2008年开始,组织实施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到2009年底,已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15万套,实现了三年计划两年完成;新增廉租住房2.6万套,超额完成行动计划的8.3%;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07万户,超额完成行动计划的26.7%。加入2008年以前已经实施的住房保障工程,到去年底,全省累计供应保障性住房35.23万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6.99万户,通过危旧房改造解决了4.33万户家庭的住房困难。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要求,今年我省将以省为单位总体实现小康,部分发达地区提前向基本现代化迈进。与发展

新阶段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我省在收入分配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相对偏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扭转,收入分配秩序不够规范等。加快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扩大国内需求、释放发展潜力、增强经济发展连续性稳定性和协调性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把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放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完善居民收入增长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实现经济增长、分配合理与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

第一,加快完善居民收入随经济发展而增长的长效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基础。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建立企业职212212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并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平均工资水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探索创新农村各类土地流转模式,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渠道,提高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加快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既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我们要加快构建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让全省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程。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教育、医疗等专项救助制度。同时,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就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

第三,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投入,可以减少居民用自身收入支付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从而起到较好的收入再分配作用。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就业、社保、教育、医药卫生、文化等领域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制度。加大对公益性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公益性社会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打破条块分割,有效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健全多层次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用政府购买、特许经营、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断满足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校园网有限带宽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篇12

一、校园网流量现状

(一) 校园网带宽消耗情况。

校园网作为一个教学、科研、信息查阅以及教学交流的网络平台, 它存在的最主要目标是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科研, 但是, 现实中, 由于校园网中的用户需要使用迅雷、BT以及酷狗等等P2P软件来下载一些东西, 从而会使得校园网网络带宽得到大量的消耗。这里所提到的P2P, 它所占用的传统的HTTP80端口与其他的相比较起来, 可以说已远远超出, 超出数超过了60%, 正是因为如此, 对于局域网的出口带宽资源分配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使得校园网络流量的构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 P2P对校园网的影响。

首先, 校园网采用的是公用出口带宽, P2P的应用能够为其带来巨大的压力, 还有一部分P2P软件会无节制的对出口资源进行占用, 从而使得校园网出口一直处在拥塞状态。其次, P2P的应用本身存在有巨大的侵略性, 为了达到有效的交换的目的, P2P在使用的时候, 会建立大量的连接, 一旦这些连接建立, 就会给网络流量带来压力, 从而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维持着很大的网络流量。最后, 当流量变的越来越大的时候, 一些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很多设备的压力也会越变越大, 就像防火墙、认证网关以及出口路由器等等。即使是那些千兆设备, 也会由于Session的有限性而受到限制, 甚至有些设备根本不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流量, 从而崩溃。

二、校园网有限带宽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对策——以广东医学院校园网为例

广东医学院校园网, 租用电信出口带宽为600M和100M教育网带宽。其中电信带宽中400M用于东莞-湛江两校区学生用户上网, 学生用户数7000左右。200M用于教工, 办公用户上网, 教工人数500, 办公人数800。 (考虑到白天工作时间教工用户少, 办公用户居多, 晚上相反) 。另外有100M教育网专线带宽, 用于查找检索文献等。其中核心交换机为阿尔卡特8800, 学生汇聚层交换机为阿尔卡特7800一台, 教工汇聚层交换机为阿尔卡特7700, 办公汇聚层交换机为阿尔卡特7700。上网通过亿邮用户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陆, 如果超过15分钟无流量产生, 则会自动离线 (保证同一时间的有效使用用户, 合理利用带宽) 。硬件防火墙为天网硬件防火墙, 制定相应策略, 最大化利用带宽, 通过限制时间段, 例如晚上7点—12点通过限制迅雷, 酷狗等P2P协议软件连接数和流量, 来保证正常的网页浏览等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一) 将P2P端口或者网站封堵。

如果是使用固定范围端口来进行P2P的应用的话, 则可以通过网站的方式来进行, 举个例子来讲, 如果是TCP6881-6889端口, 那么, 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在防火墙的访问控制规则当中, 可以对以上范围的端口进行禁用, 或者是对以上的大部分端口进行禁用, 一般情况下, 只需要开放常用的端口就行。但是, 目前有很多的网站所涉及到P2P方面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多, 加之很多应用所使用的并不是固定的端口来通信的, 所以, 通过防火墙这一规则来采取措施, 只能够对一些已知的网站或者是端口实行控制,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二) 采用网络流量管设备来对P2P进行管理。

这一方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对于专业的网络应用流量管理设备来讲, 它是基于网络的第2至7层, 通过TCP的报文特征值等等的这些识别机制, 来自动地对网络应用流量进行识别, 从而提出一些比较灵活有效的管理对策。这些灵活的管理对策主要包括了对P2P的总体流量进行拧限制, 对P2P的上下行流量进行限制, 结合一天当中其他一些主要应用的流量变化规律来在不同的时间里来实行不同的流量控制以及实行一段时间之内的流量定额等等。当然, 除此之外, 网络流量的管理设备还具有的一个优点就是, 具有比较强大的网络流量图表分析这一功能, 通过流量图表的分析, 来及时的对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对带宽资源的一个占用情况进行了解, 从而制定出一些合理的网络规划。

(三) 对数据包以及Session进行控制。

这是一种新型的P2P网络应用侦测效果, 主要是在设备软件还没有进行更新之前, 就能够通过流量控制设备或者是通过防火墙来限制用户的TCP报文Session, 通过对IP的Session值Jsf不但能够使得用户的连接数得到限制, 而且还能够使网络当中的异常流量传输得到避免。

结语

总之, 对校园网有限带宽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分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提出了三种优化措施, 但是, 在具体的对校园网带宽进行优化的过程当中, 必须要按照学校的网络环境来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陈英, 马洪涛.局域网内ARP协议攻击及解决办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07) .

上一篇:造势活动下一篇:大型国际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