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方法

2024-08-26

分配方法(精选12篇)

分配方法 篇1

辅助生产费用是指辅助生产车间在提供产品或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指将发生的生产费用在各受益对象 (含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其他辅助车间) 之间进行分配, 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

一、“交互”分配视角下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除了直接分配法 (该方法直接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初始归集费用全部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 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不相互分配费用) , 其他方法均要先进行辅助部门之间的交互分配, 然后对辅助部门之外的受益单位分配。可以“先交互分配再对外分配”的分配原则安排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三种方法的分配顺序。具体分配思路如下:

1. 一次交互分配法:

先按综合分配率 (初始归集费用/辅助生产劳务总量) 或计划单位成本对内进行交互分配, 再将重新归集后的费用 (即初始归集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 按对外分配率 (重新归集后的费用/对外分配劳务量) 进行对外分配。

2. 计划成本分配法:

先按计划单位成本对内进行交互分配, 再将重新归集后的费用 (即初始归集费用+计划分配转入的费用-计划分配转出的费用) 按对外分配率 (重新归集后的费用/对外分配劳务量) 进行对外分配。

3. 代数分配法:

先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的产量、费用及相互提供劳务的情况, 设立多元一次联立方程组, 求出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产品或劳务的实际单位成本;再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给各受益单位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数量进行分配。

例1:宏达工厂设有供水和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 某年10月份有关资料如表1所示。

(1) 一次交互分配法。从“交互”视角用该方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其分配结果如表2所示。

供水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25 200+1 717.8-2 520=24 397.8 (元) ;机修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15 460+2 520-1 717.8=16 262.2 (元) 。

单位:元

(2) 计划成本分配法。假设机修车间的计划单位成本为4元, 供水车间的计划单位成本为0.35元。

从“交互”视角用该方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其分配结果如表3所示。

供水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25 200+2 000-2 800=24 400 (元) ;机修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15 460+2 800-2 000=16 260 (元) 。

单位:元

(3) 代数分配法。假设机修车间每一修理工时的单位成本为X, 供水车间每吨水的单位成本为Y, 建立二元一次联立方程组如下:

解得:X=4.040 4;Y=0.340 3。

从“交互”视角用该方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其分配结果如表4所示:

单位:元

二、“综合”分配视角下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除直接分配法不体现综合分配外, 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均可以“先综合分配再对外分配”的分配原则安排分配顺序。具体分配思路如下:

1. 一次交互分配法:

先按综合分配率 (初始归集费用/辅助生产劳务总量) 对内对外“一视同仁”地进行综合分配, 再将重新归集后的各辅助生产费用 (初始归集费用+综合分配转入的费用-综合分配转出的费用=分配转入的费用) 按直接分配法对外分配 (分配率=分配转入费用/对外分配劳务量) 。

2. 计划成本分配法:

先用计划单位成本对内对外“一视同仁”地进行综合分配, 再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的辅助生产成本差异 (即初始归集费用加上计划分配转入的费用, 减去按计划成本综合分配转出的费用总额) 按直接分配法对外分配 (分配率=辅助生产成本差异/对外分配劳务量) 。也可以简化分配工作, 将辅助生产成本差异全部由企业管理部门负担, 全部调整计入管理费用。

3. 由代数分配法建立的联立方程组可推导, 代数分配法是无限次综合分配的结果。

每经过二次综合分配, 其分配结果就更加合理。笔者认为, 可将传统代数分配法加以改进, 建立二次综合分配法。即先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分别进行二次综合分配, 然后将其余额用直接分配法对外分配。在实务中, 可简化为二次累计综合分配和对外直接分配两个步骤。二次累计综合分配步骤是先假设各辅助生产车间已进行了一次综合分配, 然后按二次累计综合分配率[ (初始归集费用+承担其他车间一次综合分配转入费用) /辅助生产劳务总量]对内对外“一视同仁”地进行二次综合分配。对外直接分配步骤是将二次综合分配后的辅助生产费用账户余额 (初始归集费用+二次综合分配后转入的费用-二次综合分配转出的费用总额) 直接对外分配 (分配率=费用账户余额/对外分配劳务量) 。

例2:沿用例1的相关资料。

(1) 一次交互分配法。从“综合”视角用该方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其分配结果如表5所示:

单位:元

供水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25 200+1 717.8-25 200=1 717.8 (元) ;机修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15 460+2 520-15 460=2 520 (元) 。

(2) 计划成本分配法。从“综合”视角用该方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其分配结果如表6所示。

供水车间成本差异=25 200+2 000-80 000×0.35=-800 (元) ;机修车间成本差异=15 460+2 800-4 500×4=260 (元) ;供水车间成本差异分配率=-800÷72 000×100%=-0.011 1;机修车间成本差异分配率=260÷4 000×100%=0.065。

单位:元

(3) 改进后的代数分配法 (又可称为二次综合分配法) 。辅助生产费用二次综合分配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

单位:元

供水车间二次累计综合分配率=[25 200+ (15 460÷4 500) ×500]÷80 000×100%=0.336 47;机修车间二次累计综合分配率=[15460+ (25200/80000) ×8000]÷4500×100%=3.9956。

经过二次累计综合分配后, 供水车间的辅助生产费用账户余额=25 200+1 997.78-26 917.78=280 (元) ;机修车间的辅助生产费用账户余额=15 460+2 691.78-17 980=171.78 (元) 。然后将各辅助生产车间费用余额对外直接分配, 分配后各辅助生产车间费用余额为零。

三、各方法分配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不同分配视角下各方法的计算结果见表8和表9:

单位:元

单位:元

比较和分析上述分配结果, 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 辅助生产车间除提供有形产品外, 还承担供水、供汽、供电和提供修理、运输等劳务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 月末一律要分配给各受益对象, 分配后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户余额为零。因此, 例题中供水、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经分配后, 辅助生产成本月末账户余额均应为零 (如小数点后有尾差, 应作调整) 。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各受益单位的费用之和应等于各辅助生产车间初始归集费用之和, 即40 660元 (25 200+15 460) (见表1) 。这些可作为检验各分配方法是否分配准确的一个标准。

(2) 从理论上讲, 代数分配法的分配结果最准确。本文例题的计算结果显示, 一次交互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的分配结果非常接近, 与代数分配法的差距都不大。这说明按“交互”分配思路与按“综合”分配思路进行分配的结果差异不大。

(3) 代数分配法的改进方法——二次综合累计分配法, 其分配结果比传统代数分配法更加合理。而且采用二次综合累计分配法可以避免传统代数分配法中求解联立方程组的繁琐工作, 工作程序简化, 适用范围更广。

(4) 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时, 关键是制定的计划单位成本要接近实际, 否则会影响分配结果的准确性。“交互”分配视角下的计划成本分配法依据“先交互分配后对外分配”的本质, 将按计划单位成本进行交互分配后归集的辅助车间费用重新计算对外分配率, 并按其进行对外分配。这一分配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缩小由于企业计划单位成本制定不准确而带来的分配结果与实际的不符。

参考文献

[1].庞碧霞.企业成本会计.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徐中平, 毛洪涛.辅助生产费用按实际成本分配方法的改进.华东经济管理, 2001;4

分配方法 篇2

成本核算的岗位职责

1、拟定成本核算方法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和成本核算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本单位的成本核算办法。

2、编制成本、费用计划

根据本单位成本管理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编制成本、费用计划,并按年、季、月将指标分解,层层落实,并严格控制成本,促进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组织成本、费用计划的实现,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做好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工作,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做好厂内计划价格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为正确计算成本,加强成本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4、核算产品成本

首先,要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然后采用一定的方法归集所发生的生产费用,并按照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予以分配,同时要正确划分应否计入生产费用,间接费用的界限,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正确划分各月份的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最后要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生产界限,准确计算出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

5、协助管理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

协助有关部门建立在产品台账和半成品登记簿,认真记录在产品的内部转移和半成品的入库出库。对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要定期盘点,做到账实相符。

6、编制成本、费用报表,进行成本、费用的分析和考核 根据账簿记录、成本费用计划和上成本、费用等有关资料,编制各种成本费用报表,并分析成本、费用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成本升降的原因,预测成本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提出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和加强成本管理的建议。

成本核算账务处理流程

原材料基本生产成本 库存商品注:(1)各项要素费用分配;

(2)长期待摊费用分分配;(3)制造费用的归集;(4)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5)制造费用的分配;(6)结转完工产品的成本;(7)结转期间费用。项目一材料费用的分配 学习目标:

1.熟悉材料费用归集与分配的程序; 2.掌握材料费用分配的方法,如定额消耗量法和定额费用比例法等; 3.掌握材料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和账务处理。任务一 原材料费用的分配

一、任务资料

(一)企业概况

沿海市胜利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是一个多步骤大批量生产的小型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职工100多人,该公司设有一车间、二车间两个基本生产车间,还有供电和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供电车间从事电力生产,以满足公司内部各车间、部门对动力的需要;机修车间从事机器设备的维修。

该企业主要生产钢木结构的学习桌和学习椅两种产品,所用材料有多层板、钢管、塑料脚套等。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一车间将多层板和钢管下料,切割成型,生产出a1、a2两种半成品,经检验合格后交自制半成品库;二车间从自制半成品库领用a1、a2,经过焊接、装配、喷涂等工序,生产出学习桌、学习椅,经检验合格后交成品库。

(二)财务制度及有关规定

1、资产部分

(1)材料、自制半成品、产成品等存货均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发出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其发出成本。产品成本中汽、电费用金额较小,为简化核算手续,不设“燃料与动力”成本项目,结转的汽、电费用,计入“直接材料”成本项目。(2)固定资产折旧采用使用年限法。

2、产品成本核算部分(1)该公司实行一级核算,产品成本项目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废品损失。产品成本中汽、电费用金额较小,为简化核算手续,不设“燃料与动力”成本项目,结转的汽、电费用,计入“直接材料”成本项目。

(2)一车间以a1、a2为成本计算对象,各种自制半成品的成本采用综合成本结转,不进行成本还原。完工的各种半成品入半成品库。(先入库后领用方式)(3)二车间以产品学习桌和学习椅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一车间生产的自制半成品成本采用分项逐步结转分步法转入二车间各成本项目。(直接移交方式)(4)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分配采用一次交互分配法,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间接费用为简化核算工作,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直接计入“辅助生产成本”账户。

(5)各项费用分配率均精确到0.0001,尾差由最后的费用项目负担。

(三)其他部分

1、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沿海支行,账号:20110608225,纳税登记号:***。

2、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

3、所有原始凭证中业务印章省略(假设已全部盖上有关印章)。

4、其他有关规定、方法均在任务资料中予以提供。

(五)各车间期初在产品成本,见表1-2。期初在产品明细账 单位:元

(六)材料日常发出核算程序

各用料单位填制一式四联领料单,据以从材料仓库领用材料,月末财会部门材料核算员进行金额汇总,编制“发出材料及自制半成品汇总表”。2011年5月份材料领料单如表1-3-1~表1-3-17。

表1-3-1 沿海市胜利家具制造有限公司领料单 编号:5001 领料部门:一车间201×年5月4日 仓库:1号

表1-3-2沿海市胜利家具制造有限公司领料单编号:5002 领料部门:一车间 201×年5月4日 仓库:2号领料人:张伟发料人:赵刚 会计:李荣 表1-3-3 沿海市胜利家具制造有限公司领料单编号:5003 领料部门:二车间 201×年5月4日仓库:4号

表1-3-4 沿海市胜利家具制造有限公司领料单 编号:5004 领料部门:一车间201×年5月5日 仓库:1号 领料人:陈亮发料人:郭元会计:李荣 领料人:张伟发料人:赵刚 会计:李荣

表1-3-5 沿海市胜利家具制造有限公司领料单编号:5005 表1-3-6沿海市胜利家具制造有限公司领料单 编号:5006 表1-3-7 沿海市胜利家具制造有限公司领料单 编号:5007领料人:张伟发料人:王强会计:李荣

领料人:刘辉 发料人:韩晓红 会计:李荣

领料人:张伟发料人:王强 会计:李荣篇二:材料采购费用分配 基础会计——材料采购费用分配 教 学 设 计 1234 5 篇三:材料费用的分配(例)

1、材料费用的分配(例)

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耗用材料2700千克,每千克3元,生产甲产品100件,单件消耗定额20千克,生产乙产品200件,单件消耗定额5千克。要求:分配材料费用。解:甲产品定额消耗量=100×20=2000千克、乙产品定额消耗量=200×5=1000千克 材料分配率=2700*3/3000=2.7 甲产品材料费用=2000×2.7=5400元、乙产品材料费用=1000×2.7=2700元

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例)

企业有锅炉和供电两个辅助生产车间,这两个车间的辅助生产明细账所归集的费用分别是:供电车间10200元,锅炉车间5032元;供电车间为生产甲乙产品、各车间管理部门和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提供27200度电,其中锅炉车间耗用2200度电; 锅炉车间为生产甲乙产品、各车间管理部门和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提供1360吨热力蒸汽;其中供电车间耗用102吨。直接分配法

在此方法下,不考虑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的交互服务,其成本直接对外分配。因此,分配率为: 供电车间:10200/(27200-2200)=0.408(元/度)锅炉车间:5032/(1360-102)=4(元/吨)然后,根据分配率分别乘以耗用量,就可计算出各自应分摊的辅助生产成本。甲产品负担的电费=0.408×12000=4 896(元)乙产品负担的电费=0.408×11000=4 488(元)基本车间一般用的(制造费用)=0.408×1200=489.6(元)

行政管理部门负担的电费(管理费用)= 0.408×800=326.4(元)顺序分配法

在此方法下,首先要确定分配的顺序,受益少的排在最前,先将费用分配出去,受益多的排在后面,后将费用分配出去。

供电车间耗用锅炉车间的费用=5032/1360×102=377.4 锅炉车间耗用供电车间的费用=10200/27200×2200=825 供电车间受益少,所以排在前面,而锅炉车间排在后面。

第一步,首先分配的供电车间应该将其发生的费用分配给所有的受益部门(包括锅炉车间),其分配率=10200/27200=0.375(元/度),按照此分配率进行分配: 锅炉车间应分摊: 0.375×2200=825(元)甲产品应分摊: 0.375×12000=4 500(元)乙产品应分摊: 0.375×11000=4 125(元)基本车间一般用的(制造费用): 0.375×1 200=450(元)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费用): 0.375×800=300(元)第二步,把锅炉车间所发生的费用加上它所分摊的供电车间的费用分配到除了供电车间以外的其它受益部门。

蒸汽单位成本=(5032+825)/(1360-102)=4.6558(元/吨)甲产品应分摊: 4.6558×600=2793.48(元)乙产品应分摊: 4.6558×500=2327.90(元)基本车间一般用的(制造费用):4.6558×100=465.58(元)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费用): 4.6558×58=270.04(元)注意:在顺序分配法下,排在后面的辅助生产车间(例中的锅炉车间),其费用不再分配给排在前面的辅助生产车间(例中的供电车间)。所以,我们说它是部分地确认了辅助生产车间的交互服务。交互分配法

第一步,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的交互分配: 供电车间分配率:10200/27200=0.375(元/度)锅炉车间分配率:5032/1360=3.7(元/吨)所以,锅炉供电:102×3.7=377.4(元)供电锅炉:2200×0.375=825(元)第二步对外分配:

供电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10200+377.4-825=9752.4(元)锅炉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5032+825-377.4=5479.6(元)对外分配的单位成本: 供电: 9752.4/25000=0.390096(元/度)锅炉: 5479.6/1258=4.3558(元/吨)根据此单位成本,分别乘以各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部门的受益量,就可以得到其分摊的成本。代数分配法

首先建立方程组,设每度电的单位成本为x,每吨蒸汽的单位成本为y,建立多元一次方程组: 27200x=10200+102y 1360y= 5032+2200x 解得:x=0.3912483 y=4.3328725 根据该单位成本,分别乘以各受益单位得到的劳务量,就得到其所应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

3、制造费用的分配(例)

某工业企业第二基本生产车间,全年制造费用计划为97600元;全年各种产品的计划产量为:丙产品1200件,丁产品1000件;单件产品的工时定额为:丙产品6小时,丁产品5小时。10月份实际产量为:丙产品150件,丁产品100件;该月实际制造费用为10900元;“制造费用”科目月初余额为200元。要求:(1)计算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2)计算该月应分配转出的制造费用;(3)编制分配制造费用的会计分录。解:(1)丙产品计划产量定额工时=1200×6=7200(小时)丁产品计划产量定额工时=1000×5=5000(小时)合计12200(小时)(2)计划小时分配率=97600/12200=8元/小时(3)本月实际产量定额工时丙产品定额工时=150×6=900(小时)丁产品定额工时=100×5=500(小时)合计1400(小时)(4)各产品应分配制造费用

丙产品制造费用=900×8=7200(元)丁产品制造费用=500×8=4000(元)合计 11200元(5)会计分录: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丙产品)7 200(丁产品)4 000 贷:制造费用 11 200

4、废品损失的核算(例1)

甲企业本月生产a产品500件,其中入库时发现不可修复废品10件,残值400元,原材料在生产开始一次投料,合格品与废品的生产工时分别为14700小时和300小时,合格品与废品生产费用合计为直接材料40000元,直接人工18000元,制造费用12000元。要求:对废品损失进行核算并编制相关分录 解:(1)原材料废品成本=40000/500*10=800元(2)直接工资废品成本=18000/15000*300=360元(3)制造费用废品成本=12000/15000*300=240元废品净损失=800+360+240-400=1000元分录: 借:废品损失1400贷:基本借:原材料400 基本生产成本1000贷:废品生产成本1400 贷:废品损失 400借:损失10005、废品损失的核算(例2)

某企业生产a种产品,合格品为190件,不可修复废品为10件,共发生工时20000小时,其中废品工时1500小时。共发生费用:直接材料80000元,直接工资44000元,制造费用76000元,废品残值回收800元,原材料系在开始生产时一次投入。

要求:根据上述资,按废品所耗实际费用计算废品损失,并编制相应会计分录。项目 产量 直接材料 生产工时 20000 直接工资 44000 2.20 1500 制造费用 76000 3.80 合计 200000 费用总额 费用分配率 废品成本 废品残值 废品净损失 200 80000 400 4000 800 200 13000 10 3300 5700 5700 1500 3300 12200 借:废品损失13000借:原材料 800 借:基本生产成本12200贷:基本生产成本 13000 贷:废品损失 800 贷:废品损失 12200

6、计划费用分配率分配法(例)某企业基本生产车间全年制造费用计划为234,000元,全年各种产品的计划产量为甲产品19,000件,乙产品6,000件,丙产品8,000件。单件产品工时定额:甲产品5小时,乙产品7小时,丙产品7.25小时。本月份实际产量:甲产品1,800件,乙产品700件,丙产品500件,本月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为20,600元。解:(1)甲产品计划产量定额工时=19000×5=95000(小时)乙产品计划产量定额工时=6000×7=42000(小时)丙产品计划产量定额工时=8000×7.25=58000(小时)合计195,000(小时)(2)计划小时分配率=234,000/195,000=1.2元/小时(3)本月实际产量定额工时

甲产品定额工时=1800×5=9000(小时)乙产品定额工时=700×7=4900(小时)丙产品定额工时=500×7.25=3625(小时)合计17,525(小时)(4)各产品应分配制造费用

甲产品制造费用=9000×1.2=10800(元)乙产品制造费用=4900×1.2=5880(元)丙产品制造费用=3625×1.2=4350(元)合计21030元

(5)会计分录: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10800(乙产品)5880(丙产品)4350 贷:制造费用21030

7、约当产量法(例1)

某企业生产甲产品,月初在产品数量为18件,本月投产12件,本月完工 20件。直接材料费用按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实际数量比例分配,其他费用按约当产量比例分配。月末在产品资料如下:

工序1 2 3 4 合计

完工率 15% 30% 60% 80% 盘存数 2 3 约当产量的计算

0.3 0.9 2.4 0.8 4.4 4110 产品成本明细账 燃料及动力 3 660 3 000 150 660 直接材料

摘 要 直接工资 5 856 制造费用 7 808 合计 43 004 31 320 生产费用合计转出产成品成本产成品单位成本在产品成本25 680 17 120 856 8 560 4 800 240 1 056 6 400 320 1 408 11 684 1 566

8、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 a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为50元,原材料在生产开始一次投入,该产品分两道工序加工,第

一工序工时定额为4小时,第二道工序工时定额为2小时。每小时费用定额为:工资4元,制

造费用3元,a产品5月份完工300件,本月月末生产数为第一工序80件,第二工序70件,生产费用合计为原材料22300元,工资9200元,制造费用7000元,合计38500元。? 要求:用定额成本计算法计算在产品定额成本和完工产品成本。

(1)在产品定额工时=4×50%×80+(4+2×50%)×70=510小时(2)在产品各项费用: 材料费用=(80+70)×50=7500元

工资费用=510×4=2040元

制造费用=510×3=1530元在产品定额成本=7500+2040+1530=11070元(3)完工产品各项费用 材料费用=22300—7500=14800元 工资费用=9200—2040=7160元

制造费用=7000—1530=5470元完工产品成本=14800+7160+5470=27430元

9、定额比例法

某企业生产甲产品,月初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费用为 12 500 元,工时定额为 50 000 小时。月初在产品的实际费用为:直接材料 13 100 元,燃料及动力 4 100 元,直接工资 3 890 元,制造费用为 11 290 元。本月直接材料的定额费用为 25 200 元,定额工时为 70 000 小时。本月实际费用为直接材料 23 469 元,燃料及动力 61 900 元,直接工资 48 910 元,制造费用为 66 710 元。本月完工产品材料定额费用为 13 000 元,定额工时为 80 000 小时。?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采用定额比例法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成本项目 月初在产品成本

直接材料12500 燃料及动

00 4100 70000 直接工资50 00 3890 制造费用

合计 实际

定额定额 实际 本月发生生产费用

生产费用累计

定额 实际 费用分配率 完工产品成本

月末在产品成本 实际 定额 定额实际 13100 25200 23469 37700 36569 0.97 13000 12610 24700 23959 50 00 11290 70000 66710 120000 78000 0.65 32380 70000 48910 120000 120000 61900 66000 0.55 80000 200989 52800 0.44 233369 40000 44000 22000 35200 40000 80000 17600 52000 40000 26000 80000 143810 89559

10、定额法(例)

某企业甲产品采用定额法计算成本。甲产品有关材料费用资料如下:月初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成本为1 900 元,月初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差异为-50 元。月初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成本调整增加100 元,定额变动差异全部计入完工产品成本中。本月投入直接材料定额成本为6 000 元,定额差异为250 元,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为-1%,材料成本差异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本月完工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成本为7 000 元。

要求: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直接材料的实际成本(定额差异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 定额差异合计=-50+250 = 200 元

? 期末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成本=(1 900+100)+ 6 000-7 000 = 1 000 元 ? 定额差异分配率= 200/(7 000+1 000)= 2.5% ? 完工产品应结转定额差异=7 000 × 2.5% = 175 元 ? 期末在产品应结转定额差异=1 000 × 2.5% = 25 元 ? 材料成本差异=(7 000+175)×(-1%)=-71.75 元

? 本月完工产品直接材料成本=7 000+175 +(-100)+(-71.75)= 7 003.25 元 ? 月末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1 000 + 25 = 1 025 元

11、因素分析(例)某企业有关

项目 计量单位 计划 实际资料如下: 产品产量 材料单耗

210 10 5 200 12 4 千克 元

材料单价 材料费用

500 9 600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采用因素分析法分析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 ? 分析对象:9 600-10 500=-900(元)

分配方法 篇3

关键词:生猪屠宰;成本费用;销售价值分配法;结转

目前生猪屠宰企业通常选择采用销售价值分配法进行成本核算,虽然采用此方法将会导致各种不同的产品毛利率均相同,与实际情况不尽相同,但综合来看,生猪屠宰企业采用产品销售价值法进行成本分配较为合理。这里我们详细介绍一下产品销售价值分配成本的方法。

一、产品销售价值分配成本方法的目的

为了统一生产费用归集的标准,即所有的成本费用遵循“谁收益谁承担”原则,使利润的核算相对稳定而制定

二、产品销售价值分配成本费用的归集

(一)、行业成本核算办法

1、要求:成本核算要按月进行。在一个成本计算期内,核算的产品产量、收入、成本和起止日期均按公司的规定进行。凡出现合理的生产损耗,当期的损耗损失必须由当期的产品承担。成本核算方法一经确定,在一个会计年度期不得任意擅自改变。

2、产品的分类:

(1)、按产品类型分为鲜品、冻品。

(2)、按产品结构分为分割肉与副产品,分割肉进一步分为精肉类、猪骨类、肥脂、特种类;副产品进一部分为猪头类、猪蹄类、猪尾类、其他副产类。

3、具体分配方法与步骤:

(1)、原材料及主要材料分配:公司的主要原料为生猪采购成本。

根据公司的经营特点,不存在在产品,因此据当期(月)生猪收购的原料总成本全额转入生产成本。此金额则为当月的原材料及主要材料生产成本金额。原料成本以销售价格与入库重量的积作为分配依据,按售价系数分配方法逐一分配到各产品成本中。

X分割产品原料成本=当期原料总成本*(X分割产品生产入库量*X分割产品当期销售均价)/(∑各产品生产入库量*各产品当期销售均价)

为了便于说明,现以举例的形式加以说明。

设本月采购100头生猪,采购片子头蹄尾合计重量为6500公斤,收购单价为20元/公斤,则总成本为13万元,在生产分割后,生产了若干小类产品:如:一号肉、二号肉、肥膘、去筋蹄、毛猪头、猪尾、小肠、猪血等名目繁多的种类。在此,可根据当月的各个产品销售作为成本的分摊依据,

备注:a、根据行业特点,出品率一般大于100%

b、当月无销售、销售单价则由市场部提供预估价

c、销售单价:当月加权平均销售单价

d、分摊系数均设置为1

e、系数金额=入库重量*销售单价*1

f、分摊率=系数金额/合计系数金额

g、分摊成本=收购总成本*分摊率

(2)、燃料与动力、包装物、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分配:

包装成本、燃料动力均分冻品、鲜品按系数进行成本分摊,由于鲜品基本不需要包装,所以鲜品的包装成本系数为0,冻品包装成本系数为1。

鲜品燃料动力系数为0.3,冻品燃料动力系数为0.7,直接人工成本、原料成本、制造费用则均按1作为系数。上述四项成本费用均以入库重量与系数的积作为分配依据。对于非公斤计量产品按换算系数换算为以公斤计量。

a、燃料与动力:按用途和使用部门进行归集。

分割产品燃料动力成本=当期燃料动力总成本/(∑各产品生产入库量*各产品燃料动力系数)*(X分割产品生产入库量*X分割产品燃料动力系数)。

b、包装物:指为包装产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如公司的纸箱、片膜、编制袋等用于储存和保管产品的材料。

X分割产品燃料动力成本=当期燃料动力总成本/(∑各产品生产入库量*各产品燃料动力系数)*(X分割产品生产入库量*X分割产品燃料动力系数)。

c、直接人工:工资及福利费等也即职工薪酬。

X分割产品直接人工成本=当期直接人工总成本/(∑各产品生产入库量*各产品直接人工系数)*(X分割产品生产入库量*X分割产品直接人工系数)。

d、制造费用:是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X分割产品制造费用=当期制造费用总额/(∑各产品生产入库量*各产品制造费用系数)*(X分割产品生产入库量*X分割产品制造费用系数)。

(二)、账务处理:

1、原材料及主要材料

(1)根据生猪采购原料结算单汇总,

借:原材料-主要原料(数量*单价)

贷:现金

(2)月底,将原材料-主要原料科目余额全额转入生产成本

借:生产成本-原材料及主要材料

贷:原材料-主要原料(数量*单价)

2、包装物:

(1)数据传递流程,生产实际领用时,保管登记生产领用数量,据此录入电脑系统生成生产领用出库单。月底,财务在电脑系统中自动生产包装物生产领用凭证,其出库单价采取加权平均法确定,即:(月初结包装成本+本月购入包装成本)/(月初结存包装数量+本月购入包装数量)

(2)主要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包装物

贷:包装物-XX包装 (生产实际领用数量*加权单价)

3、燃料与动力:

(1)燃料主要账務处理:

借:生产成本-燃料与动力

贷:原材料-燃料(数量*单价)

(2)电费:

借:生产成本-燃料与动力

管理费用-水电费

销售费用-水电费

应交税金-进项税17%

贷:银行存款(开票金额)

4、直接人工主要账务处理:

(1)公司发生职工工资、福利等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工资

—职工福利

—社会保险费等

贷:银行存款

(2)计提,月底,应付职工薪酬—工资、职工福利、保险等这些二级科目期末余额结转为 “0”,结转到受益部门的相关费用中

借:生产成本—直接人工

管理费用—工资/保险/福利等

销售费用—工资/保险/福利等

制造费用—工资/保险/福利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保险/福利等\

5、制造费用主要账务处理:

(1)实际发生时

借:制造费用—XX二级科目

贷:现金 或 银行存款

(2)月底,在系统中,通过自动转账功能,将余额以贷方的形式转入“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月末一般无余额(作者单位:通威股份有限公司食品营销中心)

参考文献:

[1]刘俊勇,韩向东 《精细化成本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 人民出版社 2010

分配方法 篇4

自从Hyacinth[3]与Ramon[4]提出了多接口多信道技术后,已经有很多人对静态信道分配算法进行了研究。在文献[2,5]中,一个集中的信道分配和路由算法是被提出,它主要是链路被遍历时按照某种顺序,同时不同链路的结尾节点必须使用相同的信道。如果两条相邻链路的末端节点分配的信道不同,此时必须对一条链路的末端节点进行重新分配信道,保证整个网路的连通性。在文献[6]中,一个混合的信道分配算法是被提出,它主要是使一些射频接口被固定的分配信道,另一些射频接口没有与固定的信道绑定,可以频繁的进行信道切换。在文献[7]中,提出了一种根据流过链路流量大小来对节点进行分优先级,然后根据优先级的高低来对链路进行信道分配。文献[8]提出了一种集中式信道分配算法,它以网络受到总干扰量最小为目标,每个节点贪婪的选择使用后对自己干扰最小的信道来进行信道分配。在文献[9,10]提出一种考虑网络中链路负载的信道分配算法,它假定每条链路上的流量为一个常量,与实际网络中局部流量过大会出现随机冲突产生的情况不符。

总之上面提到的多信道分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网络的性能,但它们都很难满足以下的条件要求:

1)当分配一条信道给一个射频接口时,这个信道分配算法不能仅仅依据在这个节点附近是否存在干扰,还要根据此时该节点附近的流量情况做出选择。忽略节点间的相互影响和网络中实际的带宽分配情况往往得到的不是最优解,往往还会伴随着发生由于射频接口的限制出现的信道数大于射频接口数的情况,需要对信道进行重新分配如图1所示。

2)信道分配算法应该独立于任何特定的链路带宽分配。因为依据特定的带宽分配情况而得到的信道分配方案,往往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对于实际的网络而言,它的网络带宽情况不同于特定的网络,这样之前的所做的信道分配就会变得与依据实际带宽情况分配的信道不同。

在这里我们提出一种集中式的信道分配算法用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个算法分成两个阶段,分别是对链路进行分组和对组进行信道分配的信道分配方法。这个信道分配方法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链路带宽进行信道分配。

1 问题定义

无线Mesh的路由节点相对固定,客户端节点可以移动。客户端节点传送数据给路由节点,路由节点再向有线网转发数据。在这里我们定义每个路由节点u共有k(u)个射频接口,同时有|C|个可用的信道数。每个射频传输的最大距离和干扰距离分别为rT和rI。定义无线Mesh拓扑图GI=(V,EI),节点u,v∈V,无向边uv∈EI,只有在d(u,v)≤rT时,这个边才存在,d(u,v)定义了u和v间的距离,c(u,v)定义了边u和v间能传输的最大的数据量。定义节点集合VAV是网络中充当路由节点的集合,定义集合VGV是路由节点中充当网关节点的集合。

定义一个信道分配集合R,其中R(u)定义为节点u所代表的信道数,其中|R(u)|≤k(u),u∈V。R信道分配方案会出现一个新的图G=(V,E)。两个节点使用同一信道在彼此的通信范围时,它们的边才存在。即当d(u,v)≤rT和R(u)∩R(v)≠同时成立时,uv∈E边才存在。当xy∈E和uv∈E中x、y、u,v共4个节点中存在任意一个节点在另一个节点的链路的干扰范围内时,同时它们有共同的信道即R(u)∩R(v)∩R(x)∩R(y)≠时,两条链路才会出现干扰。

所有的信道分配结果都会出现一个连通图,我们要在这些连通图中选择一个网络吞吐量最大的连通图。不同的连通图的网络性能不一样的原因是不同的连通图选择的边的子集不一样,不同的信道分配会使链路受到的干扰程度也不一样。

2 网络结构

2.1 网络拓扑

考虑到一些环境恶劣的地方如地震救灾现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等地的客观原因,在这些地方部署无线Mesh网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区域同时设置多个节点。为了避免一些节点失效,导致整个网络瘫痪。这里采用分层的网络拓扑进行组网,如图2所示。

2.2 协议干扰模型

对于任意两个接口u和v,能成功通信的条件为,接口u和接口v之间的物理距离小于通信距离,并且接收节点在所有其他发送数据的节点的干扰范围之外。在协议干扰模型中,假设两节点间的通信距离为r,干扰距离为RI,在k-跳协议干扰模型[11,12]中RI=kr,即在单个节点k跳通信范围内的所有节点都会受到干扰。

在图3所示的网络中,节点集合为V={v1,v2,v3,v4,v5,v6},链路集合为E={(v1,v2),(v1,v4),(v2,v3),(v2,v5),(v3,v6),(v4,v5),(v5,v6)},虚线圆形分别为节点v1和节点v4的干扰范围。考虑链路(v1,v4),在协议干扰模型下,除了链路(v3,v6),其余所有链路都为链路(v1,v4)的干扰链路。

3 信道分配

为了最大化网络的整体吞吐量和减少关键链路受到干扰的程度,我们对于承载更多流量的关键链路优先分配信道,对于数据很少经过的链路最后分配信道。原因是优先分配信道的链路,受到的干扰少,而干扰往往是链路吞吐量下降的主要因素[13]。链路吞吐量[14]主要取决于这条链路所能承载的最大流量的能力和网络的拓扑结构GI和它们的射频传输数据的能力。

3.1 链路分组

为了确定关键链路,利用最大流最小割定理[15,16]计算出在图GI中从客户端节点到网关节点的关键链路。利用最大流最小割定理,把无线Mesh网络这个多个源节点多个目的节点的网络N=(V,E,c,X,Y),将其等价为一个单个源节点单个目的节点的网络N'=(V',E',c',X',Y'),其中(1)V'=V∪{s,t},s,t分别是N'的源节点与目的节点;(2)E'=E∪{(s,x)|x∈X}∪{(y,t)|y∈Y};(3)c'=c(e),e∈E;c'(s,x)=",x∈X,c'(y,t)=",y∈Y。也就是说,添加两个超级节点在Mesh网中分别当作源节点VA和网关节点VG,现在形成了一个新的单个源节点单个目的节点的有向图G'I=(V',E'I),V'节点集中包含集合V中的所有节点包括节点VA和VG。E'I边集合包含集合EI中的所有边和节点VA、VG与其他节点所构成的边。最大流最小割计算的结果可以用fG'I(u→v)来表示链路所承载的带宽。

为了避免网络中节点出现信道数大于射频接口需要重新递归解决和减少关键链路的干扰的情况。我们把信道分配算法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根据链路所负载的带宽进行分组,一个组内可以包括很多不同的链路,同时每个节点所在的组数不能超过它的射频接口数。第二部分分配信道根据组内流量大小优先选择的组。

首先对所有的链路进行分组,如表1所示。

定义L(e)∈N,e∈EI,起始阶段所有的链路都没有分组。neigh(u)是任意节点u在图GI中的邻居节点,同时任意节点u所在的不同组的集合可以用g表示,经过任意节点u的所有链路的流量总和为Ftot,任意节点u所在的所有链路中分到一个组的链路流量之和定义为Floc。在对链路进行分组时,如果一个节点所包含的组数超过了它的射频接口数,那我们就需要对它所在的组进行合并,直到其组数最多和射频接口数相等。合并的原则是在该节点所在的组集合g中,找出所承载的流量最少的两个组进行合并,直到组数不超过节点的接口数为止(line 9—14)。把节点u承载的所有流量Ftot均分成k(u)份,经过节点u的所有链路按照链路流量的大小进行降序排序。把排序的链路依次分到一个组,直到该组的流量Floc超过Ftot/k(u)为止。按照这样的方法,对经过节点u的所有链路进行分组。若分组结束后,还有经过节点u的链路没有分组,那么就把剩下的流过流量较少的链路都分到最后一组(line 15—35)。这样做会使最后一个组的链路比较多。虽然它们使用一个共同的信道时,会出现很大的链路干扰,但可以保证前面降序排序的关键链路不会因为使用相同的信道的链路比较多,出现严重干扰。这样网络中的关键链路就不会成为限制网络性能的瓶颈。

3.2 对组内链路分配信道

由于已经对所有的链路进行了分组,这样可以保证每个节点上的接口数始终大于信道数,接下来我们只需对组进行分配信道,如表2所示。

为了保证网络的连通性,对每条链路的末端节点都分配一个相同的信道。当一条链路的末端节点在另一条链路中的节点干扰范围内时,两条链路可能出现干扰。定义εc为所有分配信道c的链路的集合,P(g)为与组g中链路存在干扰的所有链路的集合。集合I为组g中的所有链路的末端节点的集合。S(g,c)为组g分配信道c后与其干扰的链路的集合。如果S(g,c0)是空集,则表示没有链路与g存在干扰在使用信道c0。此时分配信道c0时,要使分配c0信道的链路尽可能的多。如果S(g,c0)不是空集时,那么我们在给c0分配链路时,在干扰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在S(g,c0)中选择干扰最小的链路给它分配信道c0。这个信道分配算法是对流量多的链路所在的组优先进行信道分配,这样尽可能地避免关键链路出现链路干扰。总之,在进行信道分配时,首先以链路所承载的流量降序排序所有的链路,对承载流量越多的链路优先分配信道。

3.3 信道分配的时间复杂度

定义网络中共有n个节点,共有m条链路。在链路分组阶段:当合并分组时,每条链路上的节点都需要检查其所在的组数是否超过它的接口数时,超过时需要合并节点所在的组,这总共需要o(m),由于共有m条链路,则整个过程共需要o(m2)。同时在利用最大流最小割原理[7]确定关键链路需要消耗时间,这一过程总需要时间。在信道分配分配阶段:给每个组分配一个信道,同时每个组内的链路都使用相同的信道。计算链路分组的数目消耗时间o(m),在计算与每个组g存在干扰的链路集合P(g)需要时间o(mn),在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总的消耗时间为o(mn+m)=o[m(n+1)]≈o(mn)。故而该算法两个阶段总共需要消耗时间o(m2+mn)≈o(m2n)。

4 实验仿真与分析

本文采用ns2仿真软件来比较基于链路分组优先的信道分配算法(LD-CCA)和集中信道分配[2](CCA)的性能。仿真场景如下:25个节点均匀分布在110 m×110 m区域,分别随机选取5个源节点和目的节点。5个源节点分别按照特定速率产生udp数据流为240 Kb/s、430 Kb/s、350 Kb/s、280Kb/s、130 Kb/s,同时设置源节点发数据的速率在原来的基础上从1到10倍的变化,然后随机选择目的节点并向其发送数据。设置各数据包固定长度L=100 Byte,其中物理层宽带选用2 Mbps。多信道MAC协议的最小退让窗口CWmin=32,最大窗口值为CWmax=1 024。源节点发送数据在链路层最大重传3次。网络采用AODV路由协议,信道分配算法分别采用信道分配算法LD-CCA和CCA。实验采用分层的网络拓扑(图2)。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文中所有实验重复30次。实验中的平均吞吐量和平均丢包率分别指的是统计5个目的节点的平均值。可以得到结果如图4和图5所示。

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在网络带宽较少时,信道分配方法LD-CCA与OCCA的性能差别不是特别大,但是当网络的带宽继续变大时,OCCA的网络丢包率开始变得明显比LD-CCA多。原因是由于LD-CCA在信道分配时优先保证承载带宽较大的链路选择干扰较少的信道,同时该算法不是针对任何预先特定的链路带宽分配进行的信道分配。它对于复杂多变的实际网络情形具有很好的适应性。网络吞吐量和丢包率都很一致,差别不是特别大在丢包率和吞吐量上信道分配算法LD-CCA的性能优于OC-CA。

5 结论

联邦滤波信息分配方法研究 篇5

分析了在系统无故障和故障两种情况下,信息分配系数对各子滤波器的影响;研究了当前的几种典型动态信息分配方法在改变系统的全局融合估计和故障容错性能方面的局限性;基于提高无故障子系统的容错性考虑,提出了一种具有容错性的.信息分配思想,可以改善重构后联邦滤波器的快速恢复能力.仿真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作 者:邱恺 荣军 陈天如 杨振 QIU Kai RONG Jun CHEN Tian-ru YANG Zheng 作者单位:邱恺,陈天如,杨振,QIU Kai,CHEN Tian-ru,YANG Zheng(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三系,西安,710038)

荣军,RONG Jun(空军指挥学院,北京,100089)

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探讨 篇6

[关键词]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内在需求,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即除了按劳分配和个体劳动所得之外,还有诸如由于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而凭债权取得的利息收入;随着股份经济的产生而出现的分红;企业经营者由于承担经营风险而取得的风险补偿;私营企业由于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给企业主带来的部分非劳动收入等。

这些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应当允许其存在;至于一部分人由于这些收入而富得更快些,那主要是由于他们付出了更多的有效劳动,为社会投入了更多的资金,承担着更多的经营风险,因而是合理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当今中国,按要素分配是否已经逐渐取代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呢?

一、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概念

(一)按劳分配的概念

马克思为了取代按资分配,创立了按劳分配,目的是为了消除剥削和压迫。

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个原则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有重大作用。

按劳分配也有其弊端,在按劳分配过程中容易变相为平均主义。由于劳动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平均主义,选择合适的按劳分配的形式。

(二)按要素分配的概念

按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使用者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的贡献的大小,按照一定比例,对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支付相应的报酬的一种分配方式。它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相适应,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按劳分配应作为主体地位

(一)按要素分配实质上就是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表现形式是按生产要素所有者在自身创造财富和价值过程中的具体贡献来分配的,而其经济实质是按生产要素所有者在要素创造财富和劳动创造价值过程中所贡献或提供的要素数量及其产权关系来分配的。这是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形式和实质。

按要素贡献分配归根到底可以分解为劳动所得或按劳分配与资本所得或按资分配。按要素分配也可以称之为按贡献分配。按要素分配时进入了大生产时期,要素种类增加,重要性增加。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是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前者以实现劳动者的公平收入为目标,后者以追求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为目标,这恰恰是歷史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说法只是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到过一次。十五大报告虽然明确了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但当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的理论研究并不是很充分, 不可能一下子就抛弃按劳分配, 也不可能一下子就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 所以只好把二者结合起来, 起一个过渡的作用。这也是长期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认为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相对应的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对应的分配方式, 现在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当然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在十六大报告中, 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十七大报告中, 仍然沿用了这种提法。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情况所决定的,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快速增加, 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 人们的收入也迅速增加, 但收入差距却在逐渐增大。

按照传统的观点,人们一般都认为按劳分配有助于社会公平,可以缩小收入差距,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会导致收入差距增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非公有制经济必将继续增长,这将会使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逐渐减弱,使按生产要素分配逐渐处于主导地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确立,不仅是分配制度的变革,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实际上只把

个人作为一个劳动者来对待,不承认他作为一个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地位和作用,大大限制了个人作为经济主体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能起的作用,也使个人收入增长受到极大限制,从分配的角度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增长。所以,对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际上体现了把个人既作为一个劳动者,又作为一个生产要素所有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长。

三、社会主义制度就应加大按劳分配比重

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区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按劳分配所占的比重。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劳动光荣,我国需加大按劳分配所占比重。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我国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分配方式虽然受经济发展的制约,但分配方式要最大限度的保证劳动者的权益。要进一步保障劳动者权益,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要切实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按劳分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而且一定是可持续的。在我国当今社会,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并坚持按要素分配等多种所有制相结合。于此同时,更要加大按劳分配的所占比重,巩固其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朱瑞、蒋智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思路[J].经济问题探索,1999,(2).

[2]李太淼.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J].中州学刊,2008,(3).

[3]李影.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与按劳分配是相通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4]王志东.按贡献参与分配——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我国发展的第三个阶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作者简介]齐琳(1985—),女,辽宁沈阳人,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与当代经济哲学。

PPP融资模式的风险分配方法 篇7

1 影响PPP项目风险分配的因素

影响PPP项目风险分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1 PPP项目本身的特点

由于PPP项目投资大、时间长、合同关系复杂等,使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对风险均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1.2 双方承担风险的意愿

双方承担风险的意愿将直接影响谈判的进程,有关的主要因素有:1)对风险的一般态度,即对风险的态度是厌恶还是偏好,这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意识和性格等;2)对项目风险的认识深度,如果一方对风险的诱因、发生概率、发生后的后果以及可采取的措施有足够的认识,则可能乐意承担较多的风险;3)风险发生时承担后果的能力,这主要取决于各方的经济实力等;4)管理风险的能力,这取决于各方管理风险的经验、技术、人才和资源等。

1.3 缺乏标准的程序和合同文件

由于各国或各地区PPP模式应用的不成熟或不平衡,尚没有一套能够为各方都接受的程序和合同文件,双方在谈判时无章可循,一切只能按照各自对项目的理解进行谈判,大大延长了谈判的时间。

2 PPP各方参与主体分别承担的风险

由PPP模式中各方所处的地位不同,它们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下面主要从政府部门、私营企业两方面来分析他们所承担的主要风险。

2.1 政府部门而临的风险

1)基础设施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政府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公众的承受能力对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限制,这就造成了许多项目的经营收益难以满足项目融资的要求。而私营企业追求的最终目的是经济效益,这就导致它必然要求政府部门通过强有力的税收来弥补它的经营成本,偿还它的债务。进而导致了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冲突,影响私营企业的积极性,导致项目各种风险的产生[3]。

2)贷款和外汇汇率担保的风险,政府在外汇汇率上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3)利率上扬的风险,利率上扬会对项目融资产生很大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融资成本的增加。

2.2 私营企业的风险

1)融资的风险。

在现行法规下,我国PPP项目可选择的融资途径有限。当其他国家的大多数PPP项目通过不可追索或有限追索的贷款融资的时候,我国PPP项目的财务结构主要还是传统的银行贷款,超过90%的债务融资都是依靠银行的信用贷款,采用其他融资方式进行的融资占不到所筹集资金的10%,而发达国家中这个比例将近50 %[4]。可被我国银行接受并作为贷款抵押物的形式及种类也相对较少。

2)政府部门履行合同的风险。

在一些地区政府部门为了尽可能的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考虑自己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一些政府官员为政绩的需要加大基础建设,而忽略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水平和纳税人的承受能力,盲目的与私营企业签署合同,结果造成合同无法履行,给私营企业带来巨大损失。通过上述分析,下面阐述PPP项目具体的风险分配原则及分配方法。

3 PPP项目的风险分配原则

合理的风险分配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应具备两个功能:1)分配的结果可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以及风险管理成本,使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对各方都具有吸引力,任何一方都不需要为另一方未处理好他应该承担的风险而付出代价;2)在项目周期内,分配的结果可以培养出各方理性且谨慎的行为,这就需要各方努力控制分配给自己的风险,并为项目的成功而有效地工作。

目前,学术界对于PPP项目的风险分配原则己达成共识:由对风险最具有控制力的一方承担相应的风险[5]。一方对某一风险最具有控制力意味着他处在最有利的位置,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发生时的损失,从而保证了控制风险的一方用于控制风险所花费的成本是最小的,同时由于风险在某一方的控制力之内,使其有动力为管理风险而努力。

在上述风险分配原则的指导下,PPP项目的大部分风险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合理的分配,但仅限于容易判断出哪一方更具有控制力的风险,但PPP项目中也存在着一些双方都不具有控制力的风险,如不可抗力风险,对于双方都不具有控制力的风险,分配时则应综合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政府自留风险时的成本、政府减少风险发生后所导致的损失和私营企业承担风险的意愿[6]。如果私营企业要求的补偿超过了政府部门自己承担风险时支付的成本,则政府部门是不会接受的,因此“承担的风险程度与所得回报相匹配”也应该成为项目风险分配的一条原则。

在实际项目中还存在常常易被忽略的情况:在合同的实施阶段,项目的某些风险可能会出现双方意料之外的变化或风险带来的损害比之前估计的要大的多。出现这种情况时,不能让某一方单独承担这些接近于无限大的风险,否则必将影响这些大风险的承担者管理项目的积极性。因此,应该遵从“承担的风险要有上限”的原则。

综上所述,项目的风险分配应该遵从四条主要原则:1)风险共担原则;2)由对风险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控制相应的风险;3)承担的风险程度与所得回报相匹配;4)承担的风险要有上限。

4 线性规划分配方法

风险分配的目标是达到最优的、最合理的公平风险分配,认为“采用PPP模式就是要把尽量多的风险转移给私营企业”和“承担较多的风险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回报(从而把承担风险看成是获得高额回报的机会)”是错误的[7]。事实上,让私营企业承担其无法承担的风险,一旦风险发生时又缺乏风险控制能力,必然会降低提供公共设施或服务的效率和增加控制风险的总成本(包括公共部门的成本)。

根据PPP项目风险分配的原则,将项目风险分配给最适合承担的一方,下面用线性规划法建立数学模型来分配风险。

假设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参与方共有n个(包括政府、私营企业、银行、承包商等等)其编号为(1, 2,3,…,n);项目共有m种风险,其编号为(1, 2,…,m) 。用rij(1≤in, 1≤jm), 表示第i个项目参与方所承担的第j种风险。风险与收益是紧密相连的,任何一方要取得一定的收益,就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一般来说,收益与风险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预期获得的收益越多,那么相应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假定项目已经采取了所有的风险防范措施,所需要解决的只是那些不能避免的风险的分配问题。定义[8]:

Yi=Yi(Ri1,Ri2,…,Rim),i=1,2,3,…,m为第i方收益;Ci=Ci(Ri1,Ri2,…,Rim)为第i方承担风险要付出的代价,它体现了第i方对风险的厌恶成度;Pi=Yi-Ci表示的是第i方的对风险承担的满意度。风险分配的目标是在项目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使项目各参与方对风险分配方案的整体满意度达到最大,即

f(R1,R2,,Rm)=maxi=1nΡi.(1)

为简单起见,假设项目各参与方的收益和代价(成本)均为各种风险的线性函数,即

Yi=Yi1Ri1+Yi2Ri2+YimRim=j=1mYijRij,i=1,2,,n,(2)Ci=Ci1Ri1+Ci2Ri2+CimRim=j=1mCijRij,i=1,2,,n.(3)

式中:Yij为第i方应承担第j种风险而得到的收益,Cij为第i方应承担第j种风险而付出的成本。

Pi=Yi-Ci和(2)、(3)式代入(1)式后,可得到各参与方风险最有分配的目标函数为

f(R1,R2,,RΜ)=max[i=1nj=1m(Yij-Cij)Rij].(4)

假设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保持不变,存在约束条件

i=1nRij=Rj(5)

为常数,利用方程式(4)、式(5)可组成线性规划模型为

f=max[i=1nj=1m(Yij-Cij)Rij],i=1,2,,n;j=1,2,,m,s.t.i=1nRij=Rj.(6)

该模型中目标函数各变量代表的经济含义是:YijCij分别表示第i方为承担第j种风险而得到的收益和承担的成本,Yij-Cij表示第j种风险的偏好系数

Ρij=Yij-Cij,

则上述模型可以转化为

f=max[i=1nj=1mΡijRij],i=1,2,,n;j=1,2,,m,s.t.i=1nRij=Rj.(7)

求解上述线性规划模型可以得出目标函数的最优值。当某项目的任一风险完全由对该风险偏好系数最大的项目参与方承担时,该项目整体的满意程度最大。对某种风险的偏好系数最大,表明某参与方最适合承受该风险。这也遵循了风险分配的基本原则:将风险都分配给最适合承担它的一方。

5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影响PPP项目风险分配的因素,提出了更为合理的风险分配原则,对指导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谈判PPP项目具有实际指导作用。建立的线性规划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项目风险分配最优结构的存在问题,使PPP模式充分发挥公私合作的优势。

摘要:PPP模式是应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融资模式,风险分担是PPP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综合考虑了投资和风险因素,提出了合理的风险分配原则和线性规划的风险分配方法,建立线性规划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项目风险分配存在最优结构,为PPP项目融资风险分配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PPP融资模式,线性规划模型,风险分配,风险分担,最优结构

参考文献

[1]Zhang,X.Q.and Mohan M.Kumaraswamy,Procure-ment Protocols for Public-Private Partnered Projects.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1.

[2]Marcus Ahadzi,Graemebowles,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nd Contract negotiations:an empirical study.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4.2

[3]李永强,苏振民.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博弈分析[J].基建优化,2005(5):19-20.

[4]Li-YinShen,Andrew Platten.Role of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to manage risks.In public sector projects in HongKo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6(24):587-594.

[5]王灏.PPP的定义和分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4(5):23-27.

[6]吴美红.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引入PPP模式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7]刘江华.项目融资风险分担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8).

分配方法 篇8

随着厂网分开及电厂之间竞价上网政策的推行,降低发电煤耗及发电成本已成为发电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其中实现电力负荷优化分配是降低发电成本、实现电力系统节能和运行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1]。

通常来讲,对于有多台发电机组的发电企业,在满足总负荷一定的前提下,各台机组所带的负荷有多种不同组合,而每种组合对应不同的厂级发电煤耗。电力负荷优化分配系统就是要在多种不同组合中筛选出使厂级煤耗最小的组合方案:只要将各台机组的负荷调整到最佳组合方案对应的负荷,即可将整个企业的发电成本降到最低。

近年来我国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这就为负荷分配工作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负荷分配优化模型和优化方法两方面入手,对涉及电力负荷分配的问题建模和优化求解方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负荷优化分配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2]。

1 负荷分配建模研究

1.1 负荷分配问题描述

通常,早期电力负荷分配问题被称为经济负荷分配(Economic Load Disoatch,ELD)问题,其后又提出了结合环境因素的经济环境负荷分配(Economic Emission Load Dispatch,EELD)问题。

典型的ELD问题可描述为:在1个含有多个发电单元的发电系统中,如何最优分配每个发电单元的发电量,使系统在给定约束条件下实现最低发电成本。因为该模型优化目的主要是使发电系统在满足负荷需求前提下的经济性最优,因此又被称为经济负荷分配模型[1]。

1.2 ELD数学模型

设发电企业拥有N台机组投入并联运行,总负荷为P,负荷优化分配就是将此负荷P合理地分配到N台机组上,从而使整个企业的总煤耗量最小。设机组的煤耗特性如式(1)中的二次曲线方程所示,即:

则ELD模型可描述为式(2)—(4):

式中:为第i台机组煤耗量;fi(Pi)为第i台机组煤耗特性方程;Pi为第i台机组负荷;Pimax、Pimin分别为第i台机组负荷上、下限[3]。

1.3 EELD数学模型

由于火力发电过程中燃料燃烧所产生的NO2和SO2等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对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将直接影响到负荷分配问题。因此,在火电站发电系统中,将发电成本控制和污染排放量一起优化更具有现实意义。如何在满足系统发电约束条件情况下,将发电成本和污染控制成本一起作为优化目标进行求解,即EELD问题,成为许多研究人员关注的课题[4]。

在考虑环境经济调度的情况下,经济负荷分配优化模型如式(5)一(7)描述:

式中:F1为优化目标一,表示发电企业的燃料总耗量(或总费用),它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性指标,即传统ELD问题的优化指标;F2为优化目标二,表示发电企业的最小化污染排放量,该指标不仅考虑了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如酸雨及臭氧层的破坏),而且还包括了NOx,SO2的排放量,以及企业热辐射量等;αi、βi、γi、ξi、λi分别为第i台发电机废气排放量的特征系数;PGi表示第i台发电机所发出的有功功率;N为总的发电机数量;ai、bi、ci分别为第i台发电机燃料消耗函数的系数,i=1,2,…,N(N为电站中总的发电机数量);PD为总的负荷需求;下标max、min表示发电机发出有功功率的上、下限[4]。

1.4 负荷分配问题建模研究进展

由于火力发电企业使用的煤炭能源为不可再生资源,因此通过负荷分配的任务分解与优化实现节能发电迅速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苏鹏等人在传统经济负荷分配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节能调度的宗旨,建立了系统有功网损最小和机组发电耗煤量最小的多目标负荷分配模型。该模型改进了基于Pareto最优概念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将其应用于多目标负荷最优分配,能对系统进行整体节能优化。在满足系统的安全约束的同时,能降低系统网损和减少机组煤耗,有效节约能源[5]。胡建军等人在节能发电调度原则的基础上,引入了调峰容量责任制的策略,提出用等效可用负荷率概念建立调峰容量补偿机制的方法,显著改善了能耗低、调度调峰容量较大的机组性能,使负荷率低的调峰电厂在电量上承受较大损失的同时获得一定的调峰备用补偿[6]。

在节能优化的同时,近年来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使风能与核能的发电企业负荷分配问题引起重视,含风电场的最优负荷分配问题不仅要考虑经济性因素,而且还着重考虑了系统的电压稳定性指标,这在风电场并网运行问题建模研究中尤为重要[7,8]。郑漳华等人对传统意义下负荷调度模型进行修正,同时考虑了系统的电压稳定度、发电成本和污染排放量等指标,提出了多目标(含风电场的)负荷分配模型,并将强度Pareto进化算法(SPEA2)和PGA算法相结合,实现了对模型的有效求解[9]。

2 负荷分配优化方法研究

负荷分配优化过程是综合考虑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可靠性,优化机组调度运行方式的过程。传统的ELD问题求解方法主要包括等微增率法、动态规划方法等[10]。由于EELD问题具有较高的计算复杂度,传统优化方法求解这类问题难以奏效,因此许多研究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现代智能启发式优化方法,主要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

2.1 传统优化算法

2.1.1 等微增率法

等微增率法由Steinberg和Smith于1934年提出,它是最早应用于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的优化方法,该方法以燃料消耗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在机组负荷之和等于所需总负荷前提条件下,通过使发电企业的总燃料消耗量达到最小值,从而确定各台机组应带的负荷。它不仅具有计算速度快、数学理论严谨等优点,而且可以考虑机组当前的运行状况,避免了过量调整,因此在实际电力系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Waight等人最早采用等微增率法解决负荷分配问题[29]。

该方法的主要不足是:实际应用时无法满足使目标函数取极小值的充要条件。

2.1.2 动态规划法

动态规划法是1种多阶段优化/决策方法,它是基于贝尔曼原理求解多阶段优化/决策问题的1种方法[30]。动态规划的求解过程一般为逆顺序,即从最终状态开始,采用改进的枚举法,遍历各种情况,选择使目标函数最优的1种组合。由于该方法未对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进行限定,可方便地处理离散变量和随机优化问题,因此在电力系统优化调度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方法求解ELD问题的主要不足是:1)该方法依赖于机组特性曲线;2)在实际负荷分配中,该方法未能考虑机组当前负荷,导致有时在仅改变1台机组就能满足负荷调度的情况下,有可能改变多台机组负荷,从而导致机组负荷频繁变动,不利于经济性生产[2]。

2.1.3 拉格朗日松弛法

拉格朗日松弛法是电力系统优化调度中应用较多的1种分解-协调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引入拉格朗日乘子来松弛耦合约束,将系统分解成一系列双层子系统优化问题,再借助其他优化方法对子系统进行求解,最终通过上下级的联系进行协调与优化,获得最终满意方案。

该方法的不足是:分解、协调优化过程计算量庞大,并且协调过程较为复杂等[2]。

2.2 现代启发式优化方法

2.2.1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是由Holland于1975年提出的1种模拟自然选择过程的现代启发式优化方法。它通过编码将负荷分配方案转变为染色体,并列出1组待选方案作为初始解,以适应度函数的优劣控制搜索方向,最终收敛到全局最优解。由于遗传算法对目标函数没有特殊限制,具有对问题的依赖性小、可同时考虑多个约束等优点,因此在机组负荷分配与经济调度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

Li等人提出1种基于局部快速搜索策略的改进遗传算法,并将其应用于机组负荷分配优化问题,结果表明改进算法较现有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31]。Nanda等人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带线流(lineflow)约束的经济负荷分配问题,结果表明采用遗传算法可获得优于传统方法的结果[32]。徐琦等人提出用自适应遗传算法求解梯级电站日优化调度,并在算法中引入衡量种群早熟程度的指标来动态调整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的大小以保证种群多样性[33]。马忠丽等人提出1种改进的免疫遗传算法求解EELD问题[34]。Dessouky等人提出用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混合算法求解火电系统的短期负荷分配优化问题[35]。Chen等人将系统成本微增率作为个体编码,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大规模负荷经济分配问题[36]。陆信刚等人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和Matlab仿真工具对负荷分配问题进行求解[37]。廖艳芬等人结合混沌运动的遍历性和遗传算法的群体搜索性,提出1种求解电厂负荷分配的混沌变尺度混合遗传算法[10]。张秀霞等人提出1种可同时得到电力系统最优机组组合和多目标负荷分配优化结果的混沌遗传-模糊决策算法,极大地改善了算法求解效率[38]。此外,一些研究者还将不同的混合策略用于算法改进,获得了较好的负荷分配优化算法,这其中以遗传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的结合、以及融合混沌变尺度优化思想等方法的改进最为成功[39,40,41,42]。

2.2.2 禁忌搜索算法

禁忌搜索算法是针对传统优化过程中容易陷入局部极小解、无法保证全局优化问题而设计的启发式优化方法,该算法的基本思想可描述为:在搜索过程中标记搜索过的局部最优解对象,并在进一步的搜索过程中尽量避开标记对象,从而保证有不同的有效搜索路径。

禁忌算法在求解组合优化方面应用较广,在电力系统优化调度领域其主要应用于求解机组组合及负荷分配等问题[43,44,45]。

2.2.3 粒子群优化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是由美国的Kennedy和Eberhar于1995年受鸟群觅食行为的启发提出的1种优化算法[46,47]。

Gaing等人设计了1种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用于求解约束负荷分配优化问题[48]。Clerc等人通过对算法研究的数学证明揭示出,采用收敛因子可有效保证算法的收敛性[49]。Park等人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负荷经济分配问题时,引入了1种处理等式与不等式约束问题的策略,使得优化过程始终在可行区域内进行,从而加速了算法收敛过程[50]。Hou等人在粒子群优化算法中加入变异因子、邻域搜索因子以及随机摄动因子,并将改进算法应用于ELD问题求解,提高了算法对负荷分配问题的求解效率[51]。Gallad等人提出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约束简单的电力系统的单时段机组负荷经济分配问题[52]。陈茂迁等人采用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EELD多目标优化问题[53]。钟建伟等人提出1种基于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机组负荷的调度方法,把混沌优化搜索技术引入到PSO算法,获得了较好的机组的经济性和安全可靠性优化方案[54]。陈功贵提出1种基于局部搜索策略的改进粒子群算法,并将该方法用于求解电力系统的短期发电优化调度问题,在满足机组爬坡约束、出力限制区约束等条件下,获得了较好的系统负荷平衡优化结果[55]。

2.2.4 多目标负荷分配优化算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负荷最优分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多目标优化与决策理论,希望通过多个目标的同时优化,实现发电企业经济成本最优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控制环境污染。

现有的多目标ELD问题优化研究多是通过加权法将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单目标问题加以求解,其权重选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冯士刚等人将强度多目标遗传算法、Pareto进化算法与并行遗传算法相结合,并运用该算法对某电厂进行多目标负荷分配优化[56,57]。Li等人对基于多目标优化与多目标/属性决策的经济负荷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58]。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有待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2.5 其他人工智能方法

除上述几种典型现代启发式优化方法外,其他人工智能优化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59,60]、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等也都被用于求解电厂负荷分配优化问题[61]。如Basu等人采用Hopfield神经网络方法求解负荷分配优化问题[59],王晛等人则采用了基于线性加权的神经网络方法优化负荷分配问题[62]。鉴于篇幅,此处不再详述。

3 进一步研究展望

3.1 现有研究不足

(1)建模研究进展缓慢,尤其是针对大规模、区域综合负荷分配优化建模问题的研究较为欠缺。

(2)以提高电能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为优化指标的多目标负荷分配模型研究尚不多见。

(3)现代启发式优化方法的简单应用研究较多,针对实际复杂系统开发的有效启发式算法成果还比较少。

(4)优化的目的是为决策提供依据,但现有优化方法在整个优化过程中未能与决策人进行有效交互,因此优化过程与决策过程存在脱节。

3.2 进一步研究展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电力负荷分配优化问题在如下方面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

(1)对具有普适意义的、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多目标机组负荷分配优化建模研究,尤其是对优化目标及其计算模型还需做进一步凝练。

(2)建立综合考虑经济性、可靠性、电压稳定性及环保要求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使所建模型更加面向实际企业需求。

(3)建立广域意义下的区域发电单元机组负荷分配综合模型,即不仅考虑单个发电企业的单元机组负荷最优分配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多个发电企业单元机组协同分配负荷优化问题,该问题的建模与优化具有更高层面的节能减排意义。

(4)建立以启发式优化算法、局部快速搜索策略,以及人机交互的优化-决策智能求解方法框架,既能有效利用现代启发式优化方法搜索的通用性,也能利用局部搜索算法的快速性,还能在优化过程中利用决策人满意的偏好信息引导算法的搜索方向,实现优化为决策服务的最终目的。

(5)建立适合于机组负荷最优分配问题解的表达方法,通过在编码过程中引入(或部分引入)约束条件,使问题的求解难度大大降低,进一步提高算法的求解效率。

4 结语

本文全面回顾了电力负荷分配优化问题的现有模型,总结分析了各种求解这类模型的传统优化方法及现代启发式优化方法。通过对负荷分配模型的研究及其优化方法的归纳分析,总结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领域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研究问题,以期对有关学者提供借鉴。

摘要:电力负荷分配问题是电力系统节能与优化运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首先调查了国内外典型的电力负荷分配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求解负荷分配问题的优化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最后,在总结分析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趋势展望。

分配方法 篇9

一、训练依据

第一, 通过训练找出前400米的最佳速度, 确保后400米保持较好的速度耐力。第二, 尽量减小前400米与后400米之间的时间差。第三, 由于800米跑的“极点”、“第二次呼吸”通常是在400米左右出现 (这也是400~600米这段距离最难跑的主要原因) , 运动员在800米全程跑的过程中400~600米之间的速度稍有减缓 (此阶段处于调整期) , 经过调整后, 600~800米之间的速度又回到正常速度甚至获得更快速度进行冲刺。因此, 从800米全程跑来分析, 允许后400米较前400米慢3~5秒, 且训练时要保证前后400米时间差始终处在这样一个合理的较小范围内。

二、训练方法 (以400米标准场地为例)

采用每400米分段计时的练习方法。如, 某学生800米跑原始最好成绩为2′41″。该生800米跑每400米的合理最快平均速度为 (2′41″-5″) /2=1′18″。结合前面“训练依据”所述, 允许在400~600米之间进行调整, 同时, 为提高成绩, 首先可设定单圈提高1″的目标, 分段训练可安排如下:前400米1′18″减去1″等于1′17″;后400米1′17″加3″~5″ (即在1′20″~1′22″之间) 。

具体操作:反复进行前400米练习, 要求时间控制在1′17″完成 (上下误差不可超过1″) , 充分体会以1′17″完成一圈的速度, 当该生能够以这个速度完成单圈任务后, 开始进入800米的全程练习, 要求后400米在1′20″~1′22″之间完成 (上下误差不超过1″) , 直至以2′37″~2′39″的成绩完成800米全程跑, 则该生800米跑总成绩提高了2″~4″。当达到上述标准后, 开始提出更高的要求, 继续采用上述方法并提高每圈速度 (单圈再提高1″) , 前400米1′16″, 后400米1′19″~1′21″, 直至以2′35″~2′37″的成绩跑完全程, 该生800米总成绩较原始成绩则提高了4″~6″……以此类推, 逐步提高单圈跑速, 找到适合自身的跑速和节奏。

针对该方法的实验中, 笔者选取了20名高三年级17~19周岁的体育考生为研究对象, 其中, 对照组10人、实验组10人, 进行为期8周的实验训练。实验结果也表明, 上述方法对提高800米成绩具有显著效果。

三、不同初始水平的考生, 可参照如下标准练习 (400米标准场地)

总量有限条件下的资本分配方法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在财务决策过程中,经常出现对独立项目进行投资资本分配问题。独立项目是指被选项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采用一个项目时不会影响另外项目的选择。

一般来说,凡是净现值为正数的项目或者内涵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的项目,都可以增加股东财富,都应当被采用。然而,总量资本有限时,无法为全部盈利项目筹资,并且随着投资组合数增加,决策难度加大。这时就需要对有限的资本分配进行科学的决策。

二、一般财务解决方法

投资资本总量受限这一条件假设本身不符合资本市场的机理。因为资本市场的功能就是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资本市场的机理告诉我们,好的项目就可以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因为资金的本质就是逐利的,好的项目必然会吸引资金的投入。可见,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有很多投资时机,经理的责任是到资本市场去筹集资金,只要合理运用资金,应该可以筹到资金。

有了好的项目,但筹集不到资金,这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另外的重要原因那就是资本市场有缺陷,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较差。当然,这种情况会阻碍公司接受盈利性项目,使其无法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现实中确有一些公司筹集不到盈利项目所需资金,还有一些公司只愿意在一定的限额内筹资。

对于上述投资资本总量受限的条件下如何进行财务决策,一般的做法是采用现值指数排序法,以寻找净现值最大的组合,使有限资源的净现值实现最大化。现值指数排序的思路是: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首先将全部项目排列成不同的组合,每个项目的投资需要不超过资本总量,其次计算出各个项目的净现值以及各组合的净现值合计,最后选择净现值最大的做为采纳的项目。

现值指数排序法对于投资项目较少的组合决策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于投资项目较多的组合决策难度很大。为此,本文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求解,可以解决投资资本总量有限而项目较多的优化组合决策问题。

三、非线性解决方法

1.非线性问题的数学模型。

非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常表示成以下形式:

目标函数:Min f (x)

由于Max f (x)=-Min[-f (x)],当需要使目标函数极大化时,只需要使其负值极小化即可,因而仅考虑极小化无损于一般性。

若某约束条件是“≤”,仅需要用“-1”乘该约束的两端,即可将这个约束变为“≥”的形式。

2.模型的进一步解释。

在上述模型中,可以把A视为与某一个独立项目的投资,x视为是否对其投资,它是一个布尔类型的变量,取值为1或者0,其中1表示决定为该项目投资,0表示不投资该项目;b可以视为是总投资额。因此,模型中的x是决策变量。

此时总量有限时的资本分配问题就转化为求解满足在投资额总量一定的条件下,总投资收益最大或者总收益和总投资之比最大的非线性规划问题。

3.实证分析。

某公司可以投资的资本总量为1 000万元,资本成本为10%。现有五个投资项目,要求进行投资项目优选。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将全部项目排列成不同的组合,即:(1, 3)、(1, 5)、(2, 3)、(2, 5)、(3, 4)、(3, 5),每个项目的投资需要不超过资本总量1 000万元。

根据表中计算出的各个项目的净现值可计算出各组合的净现值合计;最后,选择净现值最大的(2, 5)项目做为最优投资项目。显然,该决策的判断标准是投资的效益,并没有反映出投资的效率。

4.通过MatLab对模型求解。

将问题抽象为更一般的情形:设某公司有N个投资项目可供选择,并且至少要对其中一个项目投资。

该公司的投资资本总量有限(设定为A万元),投资于第i个项目需要初始投资额为ai,预计现金流入现值为bi,投资决策变量为xi,它是布尔类型的变量,取值为0或者1,具体定义如下:

显然xi (1-xi)=0,对于该问题xi分别为x1、x2、x3、x4、x5,把它所有的状态组合出来后就可以包含所有投资组合。所有的投资组合一共有32种,但是其中包括有无效的投资组合,为保证问题的一般性以及便于MatLab进行系统求解,暂时不需要对无效的投资组合进行剔除。

同时, 投资总额为, 投资总现金流入现值为, 又因为公司至少要对一个项目投资, 并且投资资本总量有限, 因此

因此,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从投资效率角度建立下面的数学模型:

利用MatLab求解上述非线性方程:

求解结果为:

最优解v2=[9.000 0-2.190 0],9=(010001) 2,即对第2个项目和第5个项目投资,与一般性解决方法结果一致。同时,验证了该种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四、结论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非线性规划,求解总量有限时的资本分配,能很好地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辅助进行财务决策,这种方法准确性高且有更好的效率。

但是这种资本分配方法仅适用于单一期间的资本分配,不适用于多期间的资本分配问题,后者需要进行更复杂的多期间规划分析。

摘要:在资本总量有限时, 一般的决策方法是按现值指数排序并寻找净现值最大的组合。本文通过非线性规划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对总量有限时的资本分配方法进行探索, 实证研究表明这种方法正确有效, 有利于辅助财务人员进行有限资源分配, 从而完成科学财务决策。

关键词:有限资本,分配方法,非线性规划

参考文献

[1].谢中华.MatLab统计分析与应用.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0

[2].钱颂迪.运筹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

[3].齐寅峰, 李胜楠.我国企业投资决策方法选择的调查研究.管理学报, 2005;2

[4].侯迎新.净现值 (率) 指标在项目投资中的应用.财会月刊, 2009;11

分配方法 篇11

【摘 要】 基于薪酬二次分配方式产生背景及二次分配的概念,结合二次分配在港口企业中的应用,分析二次分配方式的特点,提出薪酬二次分配方式应用的注意事项:科学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制度是二次分配的前提;合理确定二次分配部门(班组)的工资总额;二次分配适用于参与生产作业的熟练员工;加强对直线经理的监督,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二次分配方式通过在港口企业的实际应用表明:薪酬二次分配有效消除了员工片面追求作业量的现象;企业薪酬管理有效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战略,促进港口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更趋于科学合理化。

【关键词】 二次分配;港口企业;薪酬分配

1 二次分配方式产生背景及概念

1.1 产生背景

建立一个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薪酬分配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港口企业纷纷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实行计件工资制,极大地提高了港口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伴随着港口业的快速发展,港口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需要不断提高港口服务质量和员工服务意识。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体面劳动诉求增强,公平意识更加强烈,更希望参与企业管理。与作业量挂钩的计件工资分配方式的单一性,不但不能引导员工在关注作业量的同时关注客户服务质量、安全质量等指标,而且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因此,二次分配以一种更符合港口企业生产实际的薪酬分配形式在某港口企业孕育而生。

1.2 二次分配的概念

二次分配是企业将岗位性质基本相同的部门(班组)作为一个计件单位,员工工资整体计件到部门(班组),再由部门(班组)根据各成员完成的作业量、客户服务质量、安全质量、节能贡献和出勤等绩效指标,按照本部门员工预先协商制定的薪酬分配方案进行二次分配,经审核后形成工资表由财务部门发放现金的分配方式。

2 二次分配的特点

二次分配是在企业主导下,各部门(班组)的员工根据企业要求和本部门实际进行薪酬分配,在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作业的港口生产企业中具有显著的特点。

2.1 薪酬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企业薪酬管理应该满足公平要求。作为最直接、最清楚员工工作绩效的部门(班组),本部门(班组)可以根据当月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进行合理的二次分配,且整个分配过程应在本部门(班组)员工的监督下进行,员工的工作报酬与其实际付出的劳动量具有最直接、紧密的联系。员工对工作付出越多,工作绩效越好,获得的报酬越高,其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这就形成良好的激励作用。

2.2 引导员工从追求单一指标到关注整体绩效的转变

由于企业缺少可测性指标,传统计件工资分配方式使港口企业员工薪酬往往与作为单一指标的作业量挂钩。这种与单一作业量指标挂钩的薪酬分配方式易造成员工片面追求作业量,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节能工作和客户服务质量关心不足,易出现资源浪费、客户不满等现象。实行二次分配后,部门(班组)作为一个团体,对薪酬分配实行互相监督,使一些指标变成可测性。因此,员工的薪酬可以同时与其完成的工作量、节能贡献、客户服务质量、安全质量、出勤等工作指标挂钩。当员工在节能工作、客户服务质量、安全质量等工作指标做出成绩时,部门(班组)应及时给予奖励,从而引导员工在关注生产量的同时,关注节能工作、客户服务质量、安全质量等指标,提高员工的整体绩效。

2.3 员工工资呈现宽带分布

由于实行二次分配,不同员工之间以及同一员工在不同时间上的工作绩效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取得的报酬也存在差别。对于工作技能较高、能力较强且比较勤奋的员工,其获得的薪酬相对较高;对于工作技能较差的员工,只有在岗位上不断改善其绩效,才能不断提高薪酬。这种宽带薪酬在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和作业熟练程度的同时,也提高其工作效率。

2.4 团队化的薪酬管理

随着港口经济的不断发展,员工工作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全体员工的真诚合作和参与。同时,员工队伍结构也在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员工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体面劳动诉求也随之增强,更强调工作弹性和管理参与度。二次分配是以部门(班组)为基础,员工既作为二次分配参与者参与部门(班组)的日常管理,同时又是二次分配的监督者。实行二次分配不仅能更准确地衡量员工的绩效,调动其参与部门(班组)工作管理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团队管理,增强团队凝聚力。

2.5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直线经理合理分工

实行二次分配后,一方面,可充分发挥直线经理的管理职能,薪酬分配权力下放至部门(班组),部门(班组)直线经理根据企业对本部门(班组)的要求,指导并制定本部门(班组)的薪酬分配方案,有效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专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将薪酬分配权力下放,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人力资源规划等战略性问题上,更多地关注薪酬的外部公平问题,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

2.6 优化装卸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提高部门员工收入水平,增强部门员工凝聚力,部门(班组)将充分挖掘其潜力,不断优化装卸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人员配置。

3 二次分配应用注意事项

3.1 科学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制度是二次分配的前提

二次分配是将岗位性质基本相同的部门(班组)作为一个计件单位。岗位性质不同,其工作环境、工作技能、工作强度和工作责任等也不同,若性质不同的岗位实行相同的二次分配,势必引起员工的不公平感。

3.2 合理确定二次分配部门(班组)的工资总额

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是构建公平、合理薪酬分配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做好岗位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支付能力,按照薪酬策略,合理确定二次分配部门(班组)的工资总额。

3.3 二次分配适用于参与生产作业的熟练员工

二次分配是以员工的实际绩效进行分配,而对于一些请假(如工伤假、婚假等)、培训等特殊情况导致实际工作绩效低的员工来说,若对其进行二次分配,其薪酬有可能违反相关的劳动法规。因此,这种员工当月薪酬分配应由企业在一次分配中解决。

3.4 加强对直线经理的监督,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薪酬分配权力下放至部门(班组),作为部门(班组)负责人,直线经理负责本部门(班组)的二次分配,因此,其薪酬不参与本部门(班组)的二次分配。

直线经理主要任务是负责业务生产,对于薪酬分配和激励的知识相对缺乏,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应加强对直线经理的培训指导,督促其不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为避免因薪酬分配的不合理导致员工满意度的下降,企业还应加强监督直线经理的薪酬分配工作。

4 二次分配在港口企业中的应用

某港口企业主营集装箱装卸业务,兼营以荒料石、钢材等大宗货种为主的散杂货装卸业务。该港口企业的拖车队负责码头前沿至堆场以及堆场内的水平货物运输。拖车队有队长1人,拖车司机128人(其中班长3人);拖车67部。

拖车队员工薪酬实行二次分配。除了拖车队队长以及经公司批准请假的员工薪酬由企业按相关规定直接分配外,其余人员的薪酬实行二次分配方式。二次分配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根据拖车队完成拖运量和工资总额工价核定拖车队的工资总额度,然后将工资总额发放至拖车队,由拖车队按照本车队集体商定的二次分配方案实行二次分配。

拖车队根据企业要求和本车队生产运行的实际情况设置关键考核指标(包含员工出勤率、机械保养、拖运货物数量、节能贡献、服务质量以及安全生产情况等)。在二次分配方案中,拖车队员工个人薪酬与上述指标挂钩。具体分配方法:个人当月薪酬=工班工资+安全奖+服务质量奖+节能奖+车辆保养补贴+作业量计件工资。

5 取得的效果

分配方法 篇12

一、顺序分配法举例分析及简评

1. 举例分析。

例1:假定某工业企业设有修理和运输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修理车间发生辅助生产费用4 773元,提供修理劳务总量为2 010小时(其中为运输部门修理48小时,基本车间一车间850小时,基本车间二车间812小时,管理部门300小时);运输车间发生辅助生产费用7 324元,运输材料物资总量为7 400吨公里(其中为修理车间提供运输劳务200吨公里,基本车间一车间4 250吨公里,基本车间二车间1 850吨公里,管理部门1 100吨公里)。

要求:采用顺序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假定各辅助生产车间不设置制造费用明细账)。

依题意,顺序分配法下的计算过程及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

(1)计算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过程:

运输费用分配率=7 324/(200+4 250+1 850+1 100)= 0.989 7(元/吨公里)

修理车间应负担的运费=200×0.989 7=197.94(元)

一车间应负担的运费=4 250×0.989 7=4 206.23(元)

二车间应负担的运费=1 850×0.989 7=1 830.95(元 )

管理部门应负担的运费=1 100×0.989 7=1 088.88 (元)

修理费用分配率=(4 773+197.94)/(850+812+300)= 2.533 6(元/小时)

一车间应负担的修理费=850×2.533 6=2 153.56(元 )

二车间应负担的修理费=812×2.533 6=2 057.28(元)

管理部门应负担的修理费=300×2.533 6=760.10(元)

(2)编制会计分录:1分配运输费用:借: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197.94,制造费用——一车间4 206.23, 制造费用——二车间1 830.95,管理费用1 088.88;贷:辅助生产成本——运输车间7 324.00。2分配修理费用:借: 制造费用——一车间2 153.56,制造费用——二车间2 057.28,管理费用760.10;贷: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4 970.94。 2.

2. 简要评析。以上的会计计算过程和会计处理,从结果上看显然没有明显错误,一般的教材和参考文献中也是这样处理的,但是笔者认为这样处理不够严谨。第一, 没有说明为什么先分配运输车间的运输费用而后分配修理车间的修理费用。本题在解答的时候依据的是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或定性分析的结论,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如当几个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劳务金额相差比较明显,可以通过逻辑判断来确定时,主观判断尚且可行。但是,一旦辅助生产车间较多,会计人员难以直接根据职业判断能力判断出来的话,就需要详细说明排序的原理及其过程。第二,编制会计分录的时候也没有说明分配费用的基本原理,只有结果没有说明本质。

二、顺序分配法排序方法详解及简评

我国的顺序分配法对分配顺序的确定尚不规范,一般采用定性的方法,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引起成本费用分配不合理,各企业之间横向比较缺乏统一标准,企业内部纵向比较失衡。对于顺序分配法,一般的教材都仅仅提及 “按照各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少顺序排序”即止,可见,在这个问题上,较多的企业还是依靠主观判断来确定。本文试对如何量化排序进行研究。

1.排序原则及步骤简述。本文认为,按照所谓的受益大小排序之“受益”,可以遵循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计算各个辅助生产车间受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益”的总金额,如果此时有明显的顺序,则以此顺序进行排序。其中:

某辅助生产车间受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益”的总金额=以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交互分配率为基础计算的受益金额之和=∑该车间应负担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费用

第二步,若经过第一步计算后金额相等,仍然难以排序,我们认为可以引进一个“受益净额”(或“净受益额”) 的概念。对于辅助生产车间按照受益总额的大小顺序难以进行排序的,可以按照受益净额进一步排序。所谓受益净额,是指某辅助生产车间的总受益额与该辅助生产车间为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总额之差,即:

某辅助生产车间净受益额=∑该车间应负担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费用-∑该车间为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额

第三步,若经过第二步仍然难以排序,则对于此类辅助生产车间可以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按照相互之间提供劳务的金额进行再排序。

一般而言,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计算后,应该可以对各个辅助生产车间按照受益大小进行排序了,以下举例进行分析。

2.举例分析。

例2:某企业设置供水、供电和维修三个辅助生产车间。本月各辅助生产车间归集的生产费用分别为:供水车间的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归集的金额为11 700元;供电车间的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归集的金额为8 100元;维修车间的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归集的金额为8 500元。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数量如表1所示:

第一步,计算各个辅助生产车间受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益”,计算过程如下:

供水车间的费用分配率=11 700/5 850=2(元/吨)

供电车间的费用分配率=8 100/8 100=1(元/度)

维修车间的费用分配率=8 500/1 700=5(元/时)

∑供水车间的受益额=1 000×1+300×5=2 500(元)

∑供电车间的受益额=650×2+240×5=2 500(元)

∑维修车间的受益额=700×2+1 100×1=2 500(元)

各个辅助生产车间的接受或提供的劳务金额如下图所示:

注:以上箭头方向表示接受或提供劳务。

经过这一步的计算后,各个辅助生产车间受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益”的总金额是相等的,显然难以排序,因此按照上文的步骤,得进入第二步计算确定顺序。根据上图可知,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净受益额合计分别为:

∑供水车间的净受益额=∑供水车间应负担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费用-∑该车间为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额=2 500-(1 300+1 400)=-200(元)

∑供电车间的净受益额=∑供电车间应负担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费用-∑该车间为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额=2 500-(1 000+1 100)=400(元)

∑维修车间的净受益额=∑维修车间应负担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费用-∑该车间为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额=2 500-(1 200+1 500)=-200(元)

经过这一步的计算,基本可以排序为:供水车间和维修车间受益并列最小,排在前;供电车间受益较大,排在后。但是问题在于,以此计算结果,供水车间和维修车间仍然无法排序,此时得进入第三步。

对于供水车间和维修车间,则可以按照相互受益额为标准进行排序。本例中,由上图可知,供水车间来自维修车间的受益额为1 500元,维修车间来自供水车间的受益额为1 400元,显然,在分配费用的时候,维修车间相对受益较小,供水车间相对受益较大,因此维修车间排在供水车间之前分配费用。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计算后,按照顺序分配法的基本原理,各个辅助生产车间按照受益大小的排序依次为: 维修车间 →供水车间→供电车间。

在顺序分配法下,排序的合理与否,对于各个辅助生产车间来说,分配的结果会完全不相同,对于成本的计算正确与否有明显影响,如何排序,得选择适当的方法。本文提出的排序方法,简而言之为:如果每一个辅助生产车间“受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益”的总金额存在明显的排序,则以此排序;如果以此仍然难以排序,则按照各个辅助生产车间的净受益总额排序;如果以此仍然难以排序, 则可以按照相互之间的受益金额排序。经过这几个步骤计算分析后,一般都是可以排序的,本文所提出的这种排序方法比较系统科学地解决了顺序分配法没有提及的排序问题。

三、顺序分配法会计处理详解及简评

顺序分配法的会计处理要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两条: 一是按照受益大小对各个辅助生产车间进行排序,这一点在上文已经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述及;二是按照排序对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辅助生产费逐个向后及向外进行分配,以下试做详细阐述。

1.向后及向外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若干概念界定。

(1)“向后”分配是指某一辅助生产车间在分配该车间的辅助生产费用时向而且仅向排在该辅助生产车间之后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言外之意,不“向前”分配,即:排在前面的辅助生产车间不分配排在后面的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费用。

(2)“向外”分配是指每一辅助生产车间在分配该车间的辅助生产费用时都得向辅助生产之外的所有受益对象分配。

(3)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待分配生产费用总金额(向后及向外分配金额)的确定。

某辅助生产车间待分配生产费用总金额=该车间原归集的费用+排在前面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来的费用

2. 举例分析。仍以例2的资料进行分析说明。根据上文的论述已知,各个辅助生产车间按照受益大小的排序依次为:维修车间 →供水车间→供电车间,以下以此顺序逐个车间进行分配。

(1)分配维修车间的生产费用。1计算待分配费用总金额。维修车间待分配费用总金额=8 500(元)。2计算分配率。维修车间向后及向外的费用分配率=8 500/1 700=5 (元/时)。3计算各受益对象应负担的费用。供水车间应负担的金额=300×5=1 500(元),供电车间应负担的金额=240×5=1 200(元),基本生产车间应负担的金额= 1 000×5=5 000(元),管理部门应负担的金额=160×5= 800(元)。4编制维修车间费用向后及向外分配表(表2)。5编制向后及向外分配的会计分录:借: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1 500、——供电车间1 200,制造费用 ——基本生产车间5 000,管理费用800;贷:辅助生产成本 ——维修车间8 500。

(2)分配供水车间的生产费用。1计算待分配费用总金额。供水车间待分配费用总金额=11 700+1 500=13 200 (元)。2计算分配率。供水车间向后及向外的费用分配率 =13 200/(5 850-700)=2.563 1(元/吨)。3计算各受益对象应负担的费用。供电车间应负担的金额=650×2.563 1= 1 666(元),基本生产车间应负担的金额=3 000×2.563 1= 7 689(元),管理部门应负担的金额=1 500×2.563 1=3 845 (元)。4编制供水车间费用向后及向外分配表(表3)。 5编制向后及向外分配的会计分录:借:辅助生产成本 ——供电车间1 666,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7 689, 管理费用3 845;贷: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13 200。

(3)分配供电车间的生产费用。1计算待分配费用总金额。供电车间待分配费用总金额=8 100+1 200 +1 666= 10 966(元)。2计算分配率。供电车间向外的费用分配率 =10 966/(8 100-1 000-1 100)=1.827 7(元/度)。3计算各受益对象应负担的费用。基本生产车间应负担的金额= 4 000×1.827 7=7 311(元),管理部门应负担的金额= 2 000×1.827 7=3 655(元)。4编制供电车间费用向外分配表(表4)。5编制向外分配的会计分录:借:制造费用 ——基本生产车间7 311,管理费用3 655;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10 966。

3. 简要评析。经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顺序分配法的会计处理方法基本上予以公式化了,辅助生产费用向后及向外分配这一方法的提出,使顺序分配法的会计处理精髓得以提炼,也可以使初学者经过简单分析得出顺序分配法其他如“不向前分配”、“排在靠后的辅助生产车间归集的费用越来越大”等相关结论,方法简单易懂、清晰明了,整个会计处理过程易于理解。

参考文献

周佩.成本会计[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2.

于富生等.成本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食品安全导论下一篇:术后疼痛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