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导论

2024-08-26

食品安全导论(共12篇)

食品安全导论 篇1

民以食为天, 食以质为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 国际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不断增加, 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警觉性日益提高。中国加入WTO后, 在发展国际食品贸易的同时, 也受到来自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压力和挑战。由此, 我国政府把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一项关于国计民生的战略工作, 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年来, 我国发生了“苏丹红”、“瘦肉精”、“染色馒头”、“三聚氰胺”、“塑化剂”等食品安全问题以后, 人民群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感到非常担忧。

食品质量与安全 (Food Quality&Safe) 专业属我国高等院校中理工科性质的专业。它是一门以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管理学为基础, 研究现代食品加工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交叉学科, 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 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农学、机械、医学、环境、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 《食品安全导论》是最先接触食品安全的课程

一、《食品安全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原料中各种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性;原料产地环境和各种预处理对原料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可能的危害性分析及关键点控制方法或措施;食品流通中的安全性及其保护;同时对食品安全性法规和标准化意义及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控制体系ISO9000、ISO14000、GMP、SSOP及HACCP体系有所了解。

二、《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本校指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计划, 《食品安全导论》课程安排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 这也是在结束大学第一年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 接触专业知识的开始。《食品安全导论》这门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食品毒理学》、《食品化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控制》等内容[1]。虽然内容涉及广, 但在40个学时的课程教学中, 只能将重点突出, 避免泛泛而谈, 从宏观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学科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按照从“什么是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怎样去控制食品安全”这条主线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逐步地讲解。对于食品安全的控制这部分内容, 涉及知识点较多, 主要介绍采用现代检测技术手段, 以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作为参考, 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从食品生产者的角度出发, 介绍怎样在现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起食品安全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提高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不停地讲授, 学生不断地翻书做笔记, 课后学生背笔记, 考试结束以后,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所剩无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并未调整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 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能动性, 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起到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因此, 在《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中, 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1. 结合国内外最新的食品安全事件, 进行案例分析。

食品安全作为每位普通老百姓共同关心的话题, 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广泛关注。我们每天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 及时地了解在国际国内最新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课程教学开始前, 可以采用新闻报道、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关注最新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从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来引起同学们的广泛思考。通过案例的分析, 可以引申出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区别, 引申出食品标准法规和食品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点。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同时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2]。

2. 增加课堂讨论的环节。

教师在讲授完阶段性教学内容以后, 给学生布置一个讨论专题, 作为该阶段性教学内容的拓宽和深化, 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就个别主要问题和疑难问题共同进行讨论、辩论。这种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对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不同的讨论小组可以就小的方面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从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如何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出发考虑如何保证食品安全、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应该怎样看待食品安全等。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 由其中一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观点的阐述, 根据阐述的内容和表现给出评价。在观点阐述结束以后, 由老师进行点评, 并表明自己对所讨论问题的观点, 这样便可起到交流沟通、启发教育的作用。

3. 积极开展课堂外的学习, 加深对食品安全的理解。

在《食品安全导论》课程知识中, 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GMP、SSOP、HACCP等知识点的讲授多是理论, 缺乏现场示范。结合本校在校外建立的生产实习基地, 运用课堂外参观访问的形式, 例如对省质检局实习基地的参观, 加深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检测工作的了解, 同时也加深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内容的了解。另一方面, 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参观学习, 了解企业如何从规章制度、生产管理等方面建立起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控制体系。课堂外的学习有助于加强学校与实习单位的联系, 有助于让学生深入了解食品安全的知识内容, 更深层次地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

4. 以学生为主题, 建立有效合理的课程考核机制。

课程成绩考核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学习目标, 督促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 掌握重点知识[3]。课程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在平时成绩组成中, 除考勤以外, 还包括课堂表现。课堂表现应体现出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别, 主要取决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小组讨论时阐述的表现。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 课程的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考试试题的命题应基本涵盖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 除基本概念以外, 试题中的一些题目, 应包含一些平时课堂上讨论分析过, 需要经过一定的资料分析、思考和总结以后才能回答的命题。比如“食品中为什么会出现苏丹红和瘦肉精, 二者有什么不同?”“四个大盖帽管不了一颗豆芽菜说明的是什么问题?”等类似的命题, 从一定程度上加强同学们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也加深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

《食品安全导论》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 其课程内容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点讲完存在较大的难度, 如何把握重点和难点, 才是这门理论课教学的关键。讲好这门课, 需要教师对课程体系内容具有广泛的理解, 同时对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较深入的认识, 结合活跃、多样的教学方法, 才能对学生起到真正的引导、启发和思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明勇, 陈绍军.食品安全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2]朱建华, 钟瑞敏.《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 (6) :206-207.

食品安全导论 篇2

摘要:本学期我们学院给我们开设了食品工程导论,作为一个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都知道我们学校的生物工程是跟食品息息相关的,两个专业交叉很多。因此我们有幸在本学期能选修食工导论,这有利于同学们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增加对食品工程专业的认识。在这八周中,各位老师详尽的为同学们解说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给大家讲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激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也让大家对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尽管我下学期就要转专业了,不会再接触食工生工等理科类专业了,但我都还是认认真真的听讲,在老师们的带领下领略食工的风光,那接下来就来说说我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认识。关键词:研究方向,前景

正文:

一.食品工程的研究方向

在老师们的讲解下,我了解到食品工程是一个应用型专业而非基础性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课本基础知识,重在实践与实验。食品工程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到食品加工,保存,综合利用及食品的安全与质量。

1.对于食品加工,食品加工就是把可以吃的东西通过某些程序,造成更好吃或更有益等变化。将原粮或其他原料经过人为的处理过程,形成一种新形式的可直接食用的产品,这个过程就是食品加工。比如用小麦经过碾磨,筛选,加料搅拌,成型烘干,成为饼干;如将马铃薯加工成薯片,或将面粉加工成方便面等等。就是属于食品加工的过程,食品加工是一种专业技术。而是食品加工又可以分为制品加工、调味品加工、水果制品加工、酒类加工、淀粉及其制品加工、膨化食品加工、糖果制品加工、饮料加工、休闲小食品、水产品加工、禽蛋制品加工、面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豆制品加工、米制品加工、薯制品加工、蔬菜制品加工、综合加工技术。食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食品工业指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或化学工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的食品工业发展迅速,食品加工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展,利用的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

2.而对于食品的保存,其方法有除去食品所含的水分,如干燥、脱水。冷藏食品,如冷却、冷冻。运用加热的方法,如罐装、瓶装。利用X或伽玛射线照射食品,采用化学方法,如盐腌、腌渍、裹糖屑等。正是有了这些方法,我们的食品才能长时间运输和保存,我们才能吃到以前吃不了的东西。

3.对于食品的安全与质量,随着现代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拓展,不仅需要食品理化分析和食品卫生学检验人才,还需要食品安全,食品保健功能的检测人才。按现有的专业目录,“食品毒理”(即食品安全检测的理论基础)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由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学院承担。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食品营养与安全的保证主要依靠食品生产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从而使营养与食品安全从过去的监督管理,扩展成包括食品生产、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管理、食品质量控制的诸多领域,在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食品工程的发展前景

刚开始进入学校时,我就觉得生工与食工这两个专业就业都不怎么好。起初也是不怎么了解这两个专业,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我明白了其实很多时候专业都一样的,关键是看个人,“360行,行行出状元”。虽然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这个专业的美好前景,但是我真心不对这个感兴趣,所以还是转了专业,但我还是对食品工程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本科生,不考研的话,这个专业毕业后工作对口单位主要有:海关,卫生疫站,疾控中心,食品药品管理局,粮食局等不这些没有关系不好进,这个需要强大的实力。其他的就是食品企业虽然目前很少有机构雇佣专门品安全负责人,但是就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无疑是食品专业就前景很好!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它在一个国家工业体系中所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我国又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对食品的需求依然很大。更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的需求已由过去的单一温饱型逐步向五彩缤纷的精品科技型过渡。食品专业本科毕业就可以工作了,考研也可以。食品专业研究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吃饭问题,其作用不可低估。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食品工业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方法、过程和装置,她是食品生产工艺和设备的设计基础,涉及化学、物理、农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工程、生化工程、机械工程、人体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治理与工程等各门学科。

食品安全导论 篇3

然而,大约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叶,大约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全世界出现了一些非凡人物,各自从他们的社会中凸现出来,并宣称重要的新洞见。在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 ɑ蛘摺兜赖戮返哪涿髡郀┖湍印T谟《扔星谴鹉捶鹜印㈥饶墙檀词既舜笮?《奥义书》以及后来《薄伽梵歌》的作者)。在波斯有琐罗亚斯德。在巴勒斯坦有希伯来先知,如阿摩司、何西阿、耶利米、以赛亚 ü灿腥鲆匀菭┖鸵晕鹘帷T谙@坝斜洗锔昀埂⑺崭窭住乩己脱抢锼苟嗟隆H死嗨枷胫姓庖皇种匾淖燮谝驯怀莆嵝氖逼凇H绻浇淌且杂烫涛疤岬?而伊斯兰教是以犹太教和基督教为前提的,那么所有当前的主要世界宗教都可以追溯到轴心时期。

轴心前或上古时代的人通常仅仅接受其生活的既定状况。在思想上他们并不退而进行批评反省,也没有展望,致使可能对现状表示基本的不满足。生活对他们 ㄓ靡晃蝗死嘌Ъ业幕袄此禒┦恰爸挥幸恢挚赡苄缘氖隆薄5谥嵝氖逼?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有几个互相增强的发展内容:出现了城市;出现了不同于集体意识的个体意识,起初是在统治者和宗教领袖中产生,之后越来越普遍;产生了不满足感,感到我们人类日常生活的不完美性,发现自己多少缺乏更高品质,而这作为一种真实的可能性已处在我们面前。

这些非凡的个人当然出现在经历长时间的、逐渐改变才愿意倾听他们的社会中。由于他们的信息是面向个体的,迫使人们作出个人的响应,所以他们的信息首次可以说是普世性的。他们关心的不是保持现存的意义框架,而是要意识到其深刻的不完美性和不能令人满意的特征,并宣称了一种对个人,因而最终对社会无限美好的可能性。

罪的意识还是虚假的意识

在闪族宗教中,这种对不完美性的意识主要集中于对道德的关注。在我们的人性中有一种必须加以抵制和克服的邪恶倾向 ā洞词兰汀返?章第5节,称之为yeter ha-ra ?或者我们是堕落的存在物,在我们身上有亚当和夏娃的原罪,全人类在亚当和夏娃里全堕落了 ā陡缌侄嗲笆椤?5、22 ?或者我们由尘土所造 ā豆爬季?、59 ?是自私的,易于违背真主的诫命 ā豆爬季?6、6—7 P岸裉逑衷谌龅┱飧龆穸镜娜宋锷砩?人们总相信邪恶围绕我们,诱使我们走向歧途。

在起源于更东方,也即印度的宗教中,关注点较少集中于罪而更多地集中于虚假的意识——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这一意义上的意识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虚假意识的宗教概念在形而上学层面表达在印度教中关系密切的无明 ╝vidya ┖湍σ疇╩aya └拍钪小5涓睦硌У暮偷赖碌姆矫婢涞乇泶镌诜鸾潭匀死嘧纯龅姆治鲋小7鹜拥幕窘桃蹇筛爬ㄎ内?传统上相信他在波罗奈城 ń裉斓耐呃澳俏鳡┲馍衬撬範⊿arnath ┑穆挂霸烦踝帧K内兄械牡谝悔屑次酄╠ukkha ┶小!翱唷币淮仕淙幻挥幸桓鐾耆钊寺獾囊敕?但变换不定地被译成不如意、苦难和不幸。佛陀在描述人未觉悟的意识时说:“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是苦,亲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苦的根源是我参与生命过程的自我中心的方式。它植根于生物学上被编排好的自我保护的本能,在人类层面在于主要依事物对自己的作用来看待和评价事物。这样就会不信任陌生人,感到他人的他在性的威胁,担忧未知事物在将来所产生的后果,惧怕死亡,这一切共同造成了一种普遍的焦虑,剥夺了我们的宁静和内在自由的深层喜乐。这又导致了个体的贪婪、邪恶、残忍、嫉妒、怨恨、欺骗、不诚实,以及以侵略、剥削、战争、奴役、制度化的非正义形式表现的集体性自私。佛陀认为,人类这一悲惨的境遇 ㄋ狡鹆怂谋?促使他开始艰辛的传法生涯 ┰从谛榧俚囊馐?认为我们根本上是不安全的,把他人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和敌人,所以我们不得不通过掌握权力和财富来进行自卫。用佛教语言来说,我们对自身的佛性缺乏意识,也对宇宙的终极佛性缺乏意识,这种意识会让我们免除持久的防卫性的自私,而这种自私则会使生活成为一种危险,使将来成为一种威胁,使人的世界成为一个争夺利益之所。一旦通过消除我们自私的外壳而使佛性得以展示时,佛性自然的也是自发的表现就是普遍的慈悲 ╧aruna ┖腿拾疇╩etta ?

不过,我们不必只以佛教语言来思考。佛陀谈到苦时,指向一种可用千百种方式表现的人的基本的不安全性。在我们自己相对稳定、富裕的社会中,我们看到它,而且身陷其中,在众生必须承受的、苦恼的生活冲击中,在“以烦待烦,受时间支配的人”身上,在忧虑、急躁、拦劫、妒忌、不假思索的自私、不诚实、敌意、怨恨、普遍的不幸等等之中。我们可以在冷酷的商人那里看到,他们旨在创建财富和权力的帝国,置受雇者的福利于不顾。也可以在从事赌博、普遍吸毒的社会各阶层,在当代的集体沙文主义中,诸如在种族主义、反犹主义、恐伊斯兰主义、恐同性恋症,以及对异己者的缺乏同情等等之中看到。可以从无家可归、极度痛苦的难民中见到,也可以在对立双方的军事力量践踏下无助的人民那里见到。我们也可以从发达国家对大量人口由于生活空间之破坏而贫困化所表现的极大冷漠中见到;可以在男人、妇女、儿童因地雷及其他武器所受的伤害中见到,这些武器都是出于营利目的被生产出来的;可以从人人都要呼吸的空气不断受污染中见到;可以从对我们上空起保护作用的臭氧层的不负责任的破坏中见到。我们可以从自然环境的逐渐退化中看到,因为我们正在挥霍地球基本资源以维持我们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活方式。我们看到这些事情,而且以无数大大小小方式,既在个人生活中也在社会结构中参与其中。我们多数人都意识到这一点,但作为集体却掉以轻心地继续走在这条彼此毁灭的道路上,因为苦构成了一个使自己永存的循环,这种循环只有转向一种根本不同的人观才能被打破。

罪或苦是问题吗?

“西方”宗教将这一对人类生活的普遍扭曲称为罪,因而把罪过看作问题。“东方”宗教则称之为灵性上的盲目,因而把无明看作问题。不管我们把道德上的恶视为无明的表现还是把无明视为罪的表现,扭曲本身是一个明显的事实;轴心后宗教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为我们提供方法,摆脱这种扭曲。它们的作用是为我们提供人类生存转变的环境,这种转变就是从有罪的和或受蒙蔽的自我中心转向全新的方向,即以神圣者、超越者、终极者为中心,使得它们从不同名称所称的真我或无私之我、阿特曼、普遍的佛性、我们之内的上帝形象获得自由。

这一根本的改变就是重新确立中心,它将产生一种内在的和平、宁静、喜乐、心灵的纯洁和清晰的道德观。但很明显,这一拯救性的转变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现实生活中只取得非常有限的进步,因此世界诸信仰期望此世之后有更进一步的灵性成长,尽管决非必然从我们最容易想象的形式去达到。但超越的意识总以其种种开放的可能性把我们带回到当下。这里,大转变的突出例子既表现在内在的冥想形式中,也表现在外在的和政治的形式中,他们就是基督教所称的圣徒,对其他传统来说则有其他的名字,更详尽的内容见第五部。

超范畴的实在

我们本性的第五维度也即我们之内的超越者,对宇宙的第五维度,也即外在的超越者作出了应答。谈到这一点时,语言的种种限制造成了一个难题,而且遗憾的是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我们要指向的是 ǜ葜钭诮虪┤死喙厍械闹占韵蟆T谖鞣接锞持?我们谈论的是上帝。我们加以规定就可以将上帝一词用以指称终极实在而无需定义,因而也就能够不带偏见地说终极实在既非人格的又非非人格的,甚至人格-非人格这种二元性说法也不适用的对象。但实际上,由该词长期确立起来的联想,是指一个无限的神性人格,这种人格性通常太强烈,致使这一规定失效。所以我们使用诸如终极者、终极实在、绝对实在、实在者 ╰he Real ⒊秸摺⑸袷フ摺⑹シㄕ摺⒂篮阏摺⑽尴拚哒庋氖跤铩N医褂谜庑┦跤?甚至使用语法不规范的“终极实体” ╱limately Real ┮淮?把它作为一个提醒,表明其中没有一个用法是完全适当的。但我倾向于支持使用超越者、终极者这两个术语,而尤其赞成使用实在者一词,因为该词是梵文sat ù嬖跔┖桶⒗腶l-Haqq ㄖ占翟跔┐笾碌亩杂Υ省H欢颐墙欢厦媪僬庋氖率?语言是在我们努力对付物质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当我们用它来指超越者时,它必定具有非字面的意义 从胝庑┐试诖实渖系囊庖宀灰恢聽U馐焙蛩前凳拘缘摹⒁餍缘摹⑹獾摹⒅赶蛐缘亩嵌ㄒ逍缘摹K晕颐潜匦氩欢吓ρ芯坑镅运赶虻亩韵蠖钦庥镅缘谋旧怼?

各大传统的神秘主义者几乎一致肯定,实在者超越了人类的认识。它是不可言喻的,用我更乐意说的话来说,它是超范畴的——处于我们用以思考的种种范畴之外。它 ň」苡谩八庇胗谩八被颉八币谎皇实睜┚褪撬堑?但它所是的并不处于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之内。我们有效的范式使得我们能够思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且除此之外,数学概念能使我们以数进行思考,逻辑概念则能使我们进行一贯的思考。但实在者无法用我们的概念加以定义。我们可以对之作出纯形式的、语言学上引发的种种陈述 ㄈ缢强梢员恢赋频臓?但我们不能恰当地肯定或否定它具有某种可以为人类的语言所捕捉的属性。例如,我们不能说它是人格的或者非人格的;或者再如,它是善的或恶的,它是本质或过程,甚至我们也不能说它是一或者多。我们用以思考的二分的二元论,尽管是人类思想中不可缺少的特征,但不适用于终极者。

诸概念不适用于某物这一观念是为人熟知的。哲学家们谈到范畴的错误。例如,问分子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种范畴不适用于它。它们也不适用于实在者。实际上,实在者根本就不是一种东西。用必定具有隐喻性的语言来说,它是万物的基础。所以,人类的语言可以描述实在者作用于我们而采取的各种形式,但不适用于实在者本身。

由此立刻可以推出,不同宗教所珍爱的对终极实在的种种描述在字义上确实不适用于终极者本身。因而,依据我们的大图景,基督教教导的三位一体,启示在希伯来圣经中的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拉比犹太教的阿窦尼 ˋdonai ?《古兰经》中仁慈、怜悯 ╮ahma n rahim ┑恼嬷?有神论印度教中的毗湿奴、湿婆,以及印度教、道教和佛教传统中的梵、道、法或涅,都是人类通过对实在者的意识而提出的形式。它们是终极者的位格与非位格 慈烁竦挠敕侨烁竦恼故拘问綘?因为终极者对我们不同的宗教精神 ㄒ约跋喙氐牧樾逘┎跋?因为它们是在各大历史传统中发展起来的。用古代印度一句悖论性的话说:“你是无相的:你唯一的形式,是我们对你的认识。”

食品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探讨 篇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整体素养有了新的要求。对食品专业的学生而言,及时掌握国外行业现状,对专业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是其拓宽专业视野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高校及教师而言,培养外向型、国际型人才已是现代教育的责任。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近几年来毕业的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普遍感到不满意,能胜任或基本胜任参加国际会议讨论的仅为7%,能胜任或基本胜任对外业务谈判的仅为14%[1],因此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校的一大责任。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从而在许多高校都陆续对双语教学进行了尝试并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我作为本单位首门双语教学课程的承担者对双语教学进行了尝试,对《食品科学导论》课程的双语教学进行了探索。

2. 教学实施

2.1 教师

双语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不但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要具备广泛扎实的专业知识。我的专业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另外,我有过三年的高中英语教学经历,具备一定的基础英语知识和英语教学经验,在求学期间训练过英语口语,所有这些都使我初步具备了承担该课程的双语教学任务的条件。

2.2 课程选择及教材选用

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既要能体现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深度又不宜太大。我们选择了《食品科学导论》作为双语教学的课程,因为本门课的内容涉及了食品专业的许多专业课内容,且涉及的每部分内容深度不大,比较适合用于双语课教学。

教材是无言的教师,是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载体。教材的选择是双语教学中一个关键的环节,高质量的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一个根本保证。没有合适的教材,双语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部(2001)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鉴于此,我们选用的教材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影印版),作者为Rick Parker。该教材内容丰富、浅显易懂、图文并茂,习题相对简易明了。每一个单元还根据内容设置有“student activities”,便于组织讨论活动。

2.3 备课

备课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的好坏。首先,教师要通读教材,对所要讲授的内容做到非常熟悉,把那些难点分析透彻并设计好讲解的方法,提前准备好所要列举的事例。其次,课前需要对需要用英语口语表达的内容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哪些内容用英语讲授学生理解起来不存在困难,哪些最好使用一些汉语等。用英语表达的内容自己要在课前演练一遍,以便对一些语法、习语和所需要列举的事例等有个事前准备。再次,对于要进行的活动要课前设计规划好。最后,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堂内容和互动,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措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的条理性更清晰,也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2.4 教学方法

2.4.1 模式选择:

目前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 (1) 半外型。即使用英文教材,英语板书,但教师基本上用汉语讲授; (2) 混合型。教材用英文教材,英语板书,教师用英语和汉语讲授,英语比例处于50%左右; (3) 全外型。采用英文教材,板书用英文,授课基本上用英语,一些教学难点用少量的汉语引导[2]。我在双语教学实施中,根据章节内容特点,不同的章节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像“Review of Chemistry(化学回顾)”、“Chemistry of Foods(食品的化学)”、“Radiant and Electrical Energy(辐照和电能)”等难度较大、专业性太强的章节采用“半英语型”模式上课;对于像“Food Safety(食品安全)”、“Careers in Food Science(食品科学的职业)”等能学生平时了解和接触较多的内容采用“全英语型”模式进行讲授;对于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像“Milk(乳)”、“Fish and Shellfish(鱼和贝类)”、“Fats and Oils(油脂)”等大家既有一定的初步了解而又了解不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则采用“混合型”模式上课。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又不会出现对某些章节的接受困难。

2.4.2 组织教学:

教学效果与课堂的组织、设计的好坏有直接关系。为了使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充满活力和趣味,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组织课堂的方法: (1) 提问问题。针对某方面的内容,设计几个问题,有相应课后习题的也在讲到该部分内容时提问出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又使课后习题在课堂上得到了解决,减少了学生课下负担。 (2) 组织课堂活动。针对不同的内容,每个单元都可以设计相应的课内活动,比如,在讲解到食品安全的内容时,可以把同学分组讨论食品安全事故。在讲到乳制品相关内容时让同学分组互相提问问题来回答进行竞赛。这些活动组织起来简单可行且能达到活跃气氛、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效果。

2.4.3 作业布置:

所选用教材有课后习题,并提供有相应的活动项目供选择。习题为英文形式,根据情况每章节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后作业,也都采用英文的形式,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用英文回答,教师批改时也仅出现英语批注。不适合在课堂进行的活动,比如调查类的活动,让学生课下进行调查,然后让学生用英语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这样,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很好地锻炼了英语写作能力。

3. 结论

通过对《食品科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尝试,我们体会到了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选择较为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选择好教材,让具备双语教学的教师承担讲授任务,通过教师良好的组织教学,双语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双语教学的实施,不但使学生直接地了解了国外食品行业的现状,而且使学生具备了用英语学习和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给学生走向社会成为外向型的复合人才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韩建侠.国内部分高校双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5, (9) .

计算机网络安全导论 篇5

安全审计与通告:1.最具有价值的安全通告与培训内容是安全策略与安全管理(70%),接下来是访问控制系统(64%),数字凭证是一种规范、验证、和传达身份及简介信息的有效机制,它也包含了验证其可信度的方法。分为活动数字凭证和SPKI证书。遵循传统的X.509证书

网络安全(63%)和密码术(51%)2.最没有价值的培训内容是安全系统架构和调查与法律问题。

安全服务:旨在加强单位中数据处理和信息传送的服务。鉴别、保密性、完整性、抗抵赖性、访问控制、可用性。被动攻击典型例子就是流量分析攻击,入侵者通过这种攻击来观测通信,了解传输的时间、消息长度和消息结构,还可以获得交换数据的副本,以便提取保密信息。

主动攻击是对数据流的篡改和攻击,或者生成伪造的数据流。拒绝服务攻击能够使对通信设施正常使用、操作和管理无法进行,或使其性能下降。

安全漏洞指的是应用、产品或设备的薄弱环节,攻击者可以用以获取单位系统资源的权限,泄露系统数据,修改系统运行或获取未经授予的信任。

控制分三大类:物理控制、管理控制、技术控制

安全策略:设计用来通知单位内所有员工,当面临待定问题时,员工应到如何行动,单位的行政管理层应当如何行动,单位将采取怎样的特定措施。

SP应当包括:1访问策略,定义了系统用户的权限,以免资源被损害或盗用2职能策略,定义了用户、操作员和管理层的职责3鉴别策略,用以解决不同的鉴别问题,如操作系统密码的使用、鉴别设备的使用和数字证书的使用等4可用性策略,定义了一系列用户对资源可用性的期望5维护策略,描述了维护人员应当如何维护信息系统和网络6违规报告策略。描述了各种必须报告的违规的情况,以及违规报告将如何处理7隐私策略,定义了安全目标和隐私需求之间的屏障8支持信息,为系统用户和经理提供关于各种违规的有用信息。

鲁棒性:健壮、强壮性。指系统在一定参数摄动下持续某些性能的特征。

密钥管理生命周期:密钥生成、分发、发布、操作、归档、销毁。

密钥分发-公共目录的维护和分发由某种受信任第三方(TTP)负责。

实体鉴别可以被定义为实体身份的证明过程,涉及证明方、验证方。消息鉴别测可用以确保消息在传输过程中未被篡改。

鉴别因子的一个例子就是对生物测量技术的使用。

用于消息鉴别的哈希函数称为消息鉴别码(MAC)算法。数字签名是用于实体和消息鉴别的重要方法 PIK:遵守既定标准的密钥管理平台,能为所有网络应用提供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密码服务及所需的密钥和证书管理体系,是网络安全与电子商务的基础。PIK使用基于X.509标准的数字证书来发布密钥。

PKIX模型包括4心(CA)和证书库。认证中心是PIK中公钥证书的颁发者。公钥证书由发证CA数字签名。

PIKX必要的管理功能包括注册、初始化、证书生成、证书更新、密钥对管理、证书撤销和交叉认证。

交叉认证就是一个CA向另一个CA颁发证书的行为,目标就是在两个CA间建立信任关系。

PIK架构分为4种配置:。认证路径处理包括两个阶段:路径构建和路径验证。

信任就是在给定的条件下,一方愿意依靠某人或事物的程度,尽管可能出现消极的后果,依赖方还是感到相对安全。信任的三个基本维度:信任源、信任关系、信任目标。信任既不是可传递的,也不是对称的。

电子服务开发两种计划:UDDI/SOAP/WSDL计划和ebXML计划。前者基于三个标准构建,即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和统一描述、发现与集成标准(UDDI)。

中间人业务是服务请求者和提供者之间的中介活动,目的是将客户的需求与提供者的服务进行匹配

电子商务多种安全协议:安全套接层(SSL)协议、传输层安

全(TLS)协议、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3-D安全协议。

SSL和TLS是使用最广泛的协议,向跨因特网的交易提供安全保障。SSL通过对称加密保护交易的保密性、使用服务器证书作为服务器鉴别的基础。

SET中使用的密钥密码术是著名的,金融机构也用DES来加密PIN码,SET使用了双重签名向商家隐藏客户的信用卡信息,向银行隐藏订单信息。

两个网络协议:有线等效保密协议(WEP)、Wi-Fi安全访问协议(WPA)

WEP通过RC4将公开IV和用户密钥转换为一个密钥流。为加强数据加密,WPA使用了暂时密钥集成协议,这就提供了许多加强数据加密的手段,如逐包密钥混合功能、消息完整性检查、带有顺序规则的扩展IV,以及重设密钥方案等。TKIP解决了WEP所有的已知问题。

入侵检测系统-IDS。分为两类:基于网络的IDS和基于主机的IDS。基于网络的IDS监测传输中的网络包,并进行分析;基于主机的IDS监测所有操作系统日志和数据文件,还有基于应用程序的AIDS,它们有不同的监视、探测和响应手段 IDS开发商用到的主要手段于特征的分析、基于流量异常的分析、基于启发式算法的分析和基于协议异常的分析。

虚拟专用网(VPN)是一种通过公共电信基础设施(因特网)连接不同的站点或公司办公的专用网络,它使用加密和隧道协议来保证连接的安全可靠。

VPN硬件要素专用VPN服务器、网络接入服务器(NAS)

VPN分为三类VPN使用的四大协议:点对点隧道协议(PPTP)、第二层隧道协议(L2TP)、IP安全(IPSec)、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多路协议标签交换(MPLS)协议通常安装在ISP的IP主干网上,这些主干网在网络边界处使用了IP路由器。这种协议的基础方案是在主干网边缘实现第三层路由,在主干网内部实现第二层转发。

中学开源软件导论课教学设计 篇6

【关键词】 开源软件;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导论;教学设计

开放源代码软件(简称开源软件)是一种源代码可以任意获取的计算机软件,这种软件的版权持有人在软件协议的规定之下保留一部分权利并允许用户学习、修改、增进提高这款软件的质量。开放源代码的核心哲学即是自由与开放,如早期的UNIX操作系统就是开源的。目前,在庞大的软件生态系统中,开源软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操作系统、开发工具与中间件以及专业软件等,都有十分知名、同时功能十分强大的开源软件,有些开源软件的质量甚至与业界最好的商业软件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还略胜一筹。

但是,开源软件在我国的普及还远远不够。一提起操作系统,人们就想起了Microsoft Windows,一说起办公软件,就是Microsoft Office,一提起幻灯片,就想到了PPT(微软Office PowerPoint)。这诚然是由于微软公司的产品优秀造成的事实上的垄断,同时也说明由于微软公司强大的公关和广告效应,让公众有意忽略了开源软件这一庞大的软件集合。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学都已经拥有了计算机机房。然而,目前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几乎没有开源软件的相关教育。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教师的缺乏,开源软件的普及更加困难。在部分已经开设开源软件课程的中学,目前仍然缺乏一个宏观的针对开源软件导论性质的课程,涵盖开源软件各个方面知识。因此,本文设计了开源软件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大纲及考核方式方法等。

1. 教学目的设计

中学开源软件导论课程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各个专业的开源软件之前通过学习相应的开源软件思想、哲学、设计方法、授权模式等,培养一种开源精神,学习在处理问题时选择合适的开源软件来解决问题。中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通过开放源代码软件体系介绍,让学生认识到除了商业付费软件,还有质量相同甚至更好的开放源代码可以使用,一样可以满足日常学习和生活要求,同时也避免了软件盗版,有利于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同时,通过研究开放源代码软件,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理解相关专业知识细节及其实现方式,加深并巩固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使用计算机软件时,自觉地将开源软件作为一种选择,更进一步可以通过本课程激发学生对于自己专业领域中的科学探索之兴趣。

中学开源软件导论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机房实践。讲授时侧重于重点与难点的讲解,做到重点讲解清楚和明白,难点分析到位并透彻,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讲解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利用业余时间实践、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 教学内容设计

本导论课程面向初中高年级和高中阶段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对计算机相关专业感兴趣的部分学生。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内容:

1)开源哲学与开源精神。开源软件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开源软件的定义、特性及其影响。开源软件不仅意味着免费,更意味着自由、协作与共享。

2)各专业常用开源软件。科学、工程、艺术、社会科学、商业、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专业常用开源软件的介绍与使用。

3)基于开源软件完成一个实际系统或专业相关示例。例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习如何利用Linux、Apache、MySQL、PHP等相关开源软件,搭建一个实际的网站系统。

理论课时设计为20学时。具体理论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发展简史、开放源代码运动、黑客文化、开源软件的开发与协作方式、开源软件在中国、我国当前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计算机学科的开源软件、电工电子类学科的开源软件、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开源软件和网络协议与网站系统。

实践环节设定为12个学时,主要是以学生机房实践为主,并由教师进行案例成果演示。要求学生通过开源软件的了解和使用,增进学生对开源软件的理解。课程实践内容包括认识计算机内部构造与装机实践、Ubuntu Linux系统安装与使用、OpenOffice办公软件安装与使用、Apache Web服务器搭建、PHP 动态页面语言、MySQL数据库。

3.课程评价方式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讲授、互动讨论、机房实践、动手操作等环节。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利用一定的开源软件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方面,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和期末报告。本课程的作业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专题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要讨论的专题,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编写相应的幻灯片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2)案例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利用LAMP,搭建一个网络系统,并编写相应的案例实践报告,在案例演示课中以个性化的方式来展示各组的案例实践成果。

本课程不设置传统的试卷类型的考核方式,主要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进行考核,考核是通过教师打分和学生打分然后再加权平均的方式来进行。

4.总结

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已经逐渐认识到开源软件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开设中学开源软件导论课程,可以让学生从宏观上快速熟悉开源软件的思想、哲学及软件设计方法,以及接触认识大量的优秀开源软件,在满足日常生活的同时,为日后继续学习相应的专业性开源软件打下基础。

新工笔导论(中) 篇7

纵然, 历次新工笔画展皆没有将江宏伟纳入阵容, 但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 新工笔画风的诞生却与江宏伟的绘画实践与艺术理念密切相关。从传统的师承角度而言, 新工笔代表画家如徐累、张见、 雷苗、高茜、崔进皆与江宏伟为师友关系, 其审美影响可谓直接, 而其他画家也多为江氏之艺术精神所感召而心私淑之。从表面上看, 江宏伟的绘画题材似乎与传统花鸟的自然物态并无二致, 其作品气息以古意为胜, 更追求与宋元古典绘画的雍容华贵气度相仿佛, 此一外相, 竟将江氏作品中现代意蕴所遮蔽, 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认为:

“江宏伟的花鸟画, 题材是传统的, 纯粹而自然, 全然不容现代器具的介入。技法是拟传统的, 布陈与设色, 却能自见个人家法, 无处不与现代艺术理念相掩映, 穿透了百年来工笔花鸟画勾勒渲染的封闭城垣。”

1. 江宏伟, 虞美人

2. 雷苗, 盤花

3. 徐累, 守业者

由此, 解释江宏伟绘画中的现代艺术理念与审美元素, 也正是揭开新工笔绘画风格发端的重要渠道。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八十年代后期, 当江宏伟在画坛崭露头角, 乃至作为新文人画中唯一的工笔画代表, 顿时使得那些固守晚近画风的传统工笔画黯然失色。几乎在全部现当代艺术史及有关江宏伟的艺术评论中, 皆将江氏的绘画理解并界定为对宋代绘画的理性借鉴。然而在实际创作中, 江宏伟所接受的启示并非源自宋画本身, 即他对宋画的阅读, 更强调宋画所呈现给自己的视觉印象, 这种视觉印象“是由时光的浸蚀给画面蒙上了一层迷离的灰褐色所造成的”。 在很多场合下, 江宏伟形象地将自己的绘画视为一种“碰巧的艺术”, 正如他在文章里写道:

“我的这种作画方式, 除了保留工笔画最基本的勾线渲染方法之外, 几乎违背了工笔画的基本规则……当我成就了这些略带实验性的小品, 居然意外地出现了‘宋画’式的错觉, 使得本来不合理的画法, 纳入了合理的画种之中, 并被认可为一种‘风格’, 应该说是幸运的。”“我无意也不愿全部接受宋画的技法与程式, 而是强调某种属于我个人的偏见或错觉, 作另一番含义的解释。”

江宏伟并不讳言自己对于宋画的理解带有一种“私人化的判断方法”, 似乎只有这样, 才能更加准确地契合画家经验中的现代审美定势, 而真实的宋画审美韵味似乎并未引起他的共鸣。于是, 将这种“私人化的判断方法”折射到画家的艺术创作中, 西方绘画, 尤其是印象主义绘画中色彩与光感的表现力使之神往不已。在江宏伟的工笔画作品中, 正是借助于光感与环境色的巧妙运用, 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宝石般幽微明灭的印象主义效果。 显然, 江氏对于印象主义绘画的神交, 一方面与个人知识背景与所受的现代西式审美教育相关, 另一方面更得益于他对西画创作经验的体会, 江宏伟坦承自己创作中一直受到早年的水粉画写生影响:“我多次提到水粉画的经历, 说明这种经历一直影响了我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方式, 并作用于我的花鸟画。”而这种水粉画的写生或创作体会, 正是他能够与传统型画家在审美上拉开距离的关键所在, 同时也使之真正能够深入到技术与精神层面来理解西方绘画:

“我看梵高、莫奈的画, 能印证我对自然界所产生的视觉印象, 谈莫兰迪、巴尔蒂斯的画, 让我浮起某种古典情怀。这种古典情怀不是迹象上的再现, 而是情绪上的、意识之中的留恋, 面对的是现代, 泛出的却是内心所隐含的古典情结。”

在江宏伟以荷花为题材的作品中, 其对环境色与对比色乃至色调冷暖的控制, 一方面使我们不难生发出一种莫奈莲池的通感, 另一方面, 由画面雅灰底色产生的古意美感, 令人不由将之与宋画产生某种链接。 从江宏伟的教学与创作感悟中可以清楚看出, 在江氏看来, 宋画无非是一种精神寄托, 创作方式却是可以多元与巧妙应变的。对他来说, 画种只是一种艺术史便于叙述的归类方式, 而不可以成为画地为牢的桎梏。 因此在教学中, 江宏伟将这种融西于中的个人创作体会与艺术理念, 传输给自己的学生:

“有时我喜欢用中西两种不同的画面来寻找相通的因素。例如, 我将宋人的一朵花与波提切利人体中某一局部相联系, 从中体会到状物似的一种入微的细腻, 这种细腻包含体察与塑造的细腻。”“在学习中, 我们往往被一种体系所限制, 被一种方法所束缚, 阻碍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将画种的界限打破, 来丰富我们的感悟性, 拓宽我们的视野, 使我们对于一件经典的艺术品, 形成自己的判断, 从而启发自己的创作, 显得尤其重要。”

1. 江宏伟, 柳塘

2. 崔进, 人物

3. 江宏伟, 荷塘图

在与笔者的交谈中, 江宏伟总是将自己的作品归功于现代审美经验的结果。一个骨子里很新锐的画家, 其作品却给人感觉很传统, 这个悖论似乎仅仅是从作品表象出发的观感。从这一案例可以启发我们思考的是, 在观看古代艺术作品的态度时, 艺术家与艺术史家产生的严重分歧, 艺术家 (如江宏伟) 往往会更重视艺术品现时性的实物形式呈现的观感, 而艺术史家则更为强调艺术品历时性 “历史物质性”, 即对探求艺术品“原物”的诱惑远远超过欣赏实物本身的乐趣。进而笔者联想到的是, 研究古代艺术品实物与原物之间的历史流变逻辑不仅是一个艺术史求实的态度, 更为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了解古人进行艺术创作原景的通道, 在古代画家创作的鸿蒙世界里, 复古、自然感受以及外来视觉文化究竟是怎样得到内化的?显然, 这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回到本文的命题上, 那就是两种审美经验的不彻底性, 注定了江宏伟的作品最终成为“碰巧的艺术”。

如果说, 江宏伟在个人创作中撞见艺术的后花园纯属偶然的话, 那么由江宏伟过渡而来的新工笔画家则具有明显的预成与设计感, 这在徐累、 喻慧、张见、杨宇、秦艾等人的作品中尤为明显, 图式的赏心悦目远比意义重要, 图式只有一个, 意义可以有不同的阐释方式。以雷苗为例, 江宏伟就曾授意她用工笔花鸟来画莫兰迪形感意味, 将此体现在她的作品中, 形感与色差的微妙性传达出一种极其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这是在传统花鸟画从未呈现过的审美意味。高茜以玻璃器皿与折枝花卉结合的瓶花题材创意, 亦出自江宏伟的建议。在江氏眼里, 花卉是色彩的载体, 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则是色彩的分离器, 将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个色调氛围中, 或许也是某种风格的探索方式。

基于上述理由, 将江宏伟视为新工笔画风的起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紧随其后的徐累则是第一个果实, 并随即成为新工笔画风的标识性人物。从画史的进程逻辑来看, 前者就像是后花园的发现者, 后者则成为第一位游园惊梦者。徐累的作品, 在很多方面, 诸如色彩制作、光感运用上实际上和江宏伟是相同的谋求, 即他也并未受到画种或题材本身的束缚, 他声称:

1. 徐累, 照会 -9

2. 徐累, 骑烟

“我越来越觉得传统和现代没有冲突, 西方和东方也没有异样。我认为宋代绘画和文艺复兴是一回事, 董其昌和弗朗西斯卡是一回事, 达芬奇和杜尚是一回事。这些东西摆在一个平台上, 都是遗产, 对世界存在作出的反映是殊途同归的, 我无法去分离它们, 唯一要做的是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和它们秘密交往。”“虽然我是在宣纸上作画, 但又不是人们习惯的中国画的样子, 纸, 对我而言, 是表达的特殊材料, 和中国画的固有模式没有表面上的关系。”“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如何去画, 而是如何调弄图像之间的思维关系、修辞关系。”

这也就是说, 在徐累的画面中, 图式所展示的物象并非物质本身, 而是它作为一种文化或隐喻符号的价值。徐累的作品, 通常是以提取传统或现代文明的物质符号为能事, 并将其组合在一个预设的图像氛围中, 这就是他所说的“修辞关系”。在徐累的修辞世界里, 大量出现的物象符号有帽子、长袍、褶皱、明式家具、拐杖、镜子、帷幔、屏风、 舆图、扇子、青花图案、马、蝴蝶、 高跟鞋、鹦鹉、花、玩偶等。画家就像一个摆弄暗箱的魔术师, 将这些逶迤潜伏在地图里的虚拟地名, 以及很多近似于香艳的词藻相互拼贴, 从而来对应那些具有个人私密性的欲望与幻想。在艺术表达中, 修辞所传达的多义性, 也正符合画家的艺术观念: “我的画就是这样莫衷一是, 自己设谜面, 又根本找不到答案。”徐累的艺术逻辑真正印证了这句话:“重要的, 是眼睛看不见的。”

从图式的直观性上看, 江宏伟展示的是自然世界的天籁之美, 而徐累则沉湎于塑造一个潜意识中的虚幻之城。在后者的超现实图像脉络里, 实际上暗藏着一种诡异的机巧, 即画家将幻境与实景虚构在一起, 营造出一种修辞上的非逻辑关系, 给人一种虚幻的视像感受, 这与中国传统中的虚静美学趣味相合。正如他说:

3. 江宏伟, 出水芙蓉

“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 每天周围有这么多的信息如过江之鲫, 能够滤下的东西不一定是说服了我, 而是说服了我预期的美感, 适合了意识的装置。”“我喜欢虚甚于喜欢实, 喜欢想法甚于喜欢画法, 喜欢记忆甚于喜欢观察, 喜欢潜伏甚于喜欢狂奔, 喜欢蝴蝶甚于喜欢犀牛……结果无非反映在我的画作里, 差不多是遗弃的或梦游的, 身份不明, 身形恍惚, 仪式化的叹息。”

因此, 徐累绘画美学观的价值正是在于他对艺术实景观的消解, 对于画面的主题、场景、氛围都可以摆脱理性世界的干扰, 这种从超现实主义绘画中获得启示的表现方式, 对新工笔画风后起之秀影响甚巨。假如说是江宏伟将工笔画技法从传统固有的套路中解放出来, 而徐累则进一步将之从观念上捅破, 使工笔画不再是一元的客观世界再现, 它也可以表现人类精神上的想象世界, 即如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中指出:“艺术发展的中心是再现, 其两边则分别是象征与装饰。”尽管从形式与理念角度来看, 中西绘画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侧重, 但就其本质而言, 都脱离不了“艺术即经验”的定律。再现与模仿相关, 象征与表现相关, 装饰与游戏相关, 无论你的艺术倾向于哪种表达方式, 最终还是归结于个体的经验与惯性。因此, 在中西文化密切交流的今天, 艺术家在艺术世界的经验互动完全可以打通不同画种之间的鸿沟。

(未完待续)

《训诂学导论》评议 篇8

《训诂学导论》是一部有关于训诂学导论的著作, 从宏观上作者将此书分为两大部分, 即总论和分论, 书后又附录了一篇作者与其学生合写的一篇文章, 文章题目为《试论20世纪传统训诂学的新发展》, 总论主要包括七个部分, 涵盖有训诂的内容, 范围、实践的形式等。在总论的第一部分作者谈到了什么是训诂与训诂学, 作者总结前人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训诂就是对语言, 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 (包括方诉词语) 是训诂的一般含义, 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在谈到什么是训诂学时, 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把训诂学跟文字学, 音韵学并立起来认为“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但作者却认为训诂学既是传统的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文字学、声韵学、语义学、历史语法学、文言修辞学及校勘学的综合运用, 在此基础上作者给训诂学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 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 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 强的技术科学。”在“训诂的内容”这一部分作者指明解释字义 (词义) 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除此之外还兼及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 分析时空关系等内容在总论的第三部分是关于训诂的范围问题, 作者针对传统训诂学以经书为中心的局限, 提出训诂的范围必须扩大一方面要把语言的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看作有同等的价值,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方俗语词的研究。在谈到有关训诂学的原则问题时, 作者指出对于语义的训释, 单靠静态的分析是不足的, 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决定了古今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总之“从事训诂, 必须有发展的观点, 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要相结合”在总论的其它部分中, 作者还谈论了训诂学的用途, 指出了从事训诂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激励后学之恳切情意, 跃然笔端。总论最后作者列举了训诂学的常用术语, 并将之归类。为刚接触训诂学的初学者提供了便利, 是为本书一大特色。

总之, 在总论中, 作者或理论阐释或举例实证, 廓清了训诂学的理论框架。作者既借鉴了前人或同辈学者的理论成果, 又结合自身的训诂实践, 多有创见。

在本书的分论中, 作者用了十二章的篇幅来具体阐述训诂学的相关问题, 在第一章, 作者以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为例, 谈论训诂学的相关问题, 作者高度评价了俞樾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 对此书的内容、方法、体例等多有论述, 指出“《古书疑义举例》涉及训诂学方方面面, 逐例选举作证, 间加说解, 见识精湛, 新意叠出, 实言简语赅, 入木三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作者不仅仅高度赞扬了俞氏严谨务实, 不泥旧说的治学精神, 而且也就俞氏此书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大胆地进行批评, 从而使后学者不但能从俞氏这部著作中汲取丰富的训诂学知识, 而且能够站在俞氏的高度上发俞氏所未发, 从而推动训诂学的发展。在第二章里, 作者阐述了训诂的五种方法。其一为以形索义, 也称形训, 作者针对汉字表意的特征, 指出“因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也就是“依形求义”的训释方法。其二为因声求义, 也称声讯, 作者指出自汉字创立之初, 字的音义之间只存在偶然的关系, 但随着字 (词) 音的确立和汉字的演化发展, 汉字的音义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于是通过声音训诂便逐步具有了科学性“这种'因声求义' (声训) 是训诂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往往成为探求和贯通语义的根本途径。”其三为据文证以, 即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利用, 在汉语字 (词) 中, 一词多义的现象相当普遍如何准确地分析字 (词) 的语义, 不能够脱离当时的语言环境也不可以离开文献语言或凭字形或凭字音去妄加推测。其四为析词审义, 析词审义是指分析词的结构关系 (顾及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 以审意义。其五辨体明义, 作者指出有些古代作品由于文体风格的关系, 用词往往袭用古义, 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文体风格来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此外, 古代辞赋、骈文及律诗常用对偶形式来表达, 构成对偶的词往往是词性相同或词义相同的, 根据这一规律, 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更好的理解作品的词义。总之, 作者在此章中对训诂的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阐释, 其中既有理论分析, 有间以举例论证, 夹叙夹议, 甚得训诂之精要。在第三章中, 作者主要列举了互训, 义届, 推因三种训诂的方式, 前一章“训诂的方法”从运用上着眼, 本章从表现上着眼, 作者先对互训做说解, 什么是互训呢?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相互解释, 互训是以古书中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依据的, 作者指出互训也有其局限“互训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组词有相对的同义, 而不是指在一切语言环境中一组词有绝对的同义”因此我们不能认为, 既然可以互训便可以不加区别。然后作者对义界, 推因等其它训诂的方式作了阐述, 既指出了它们可取的方面, 也谈到了它们的局限性。第四章是词义的引深与褒贬, 在本章中, 作者首先指出词义的引申即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但词义引申的情况较为复杂“因为引申义总是该词所代表的概念的某一特点发展起来的。而任何事物特点都是多方面的。从一个本义出发就可能朝着不同的方向引申出新义。”关于词义的褒贬色彩, 或者说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与准确地训释词义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 作者指出“词的感情色彩,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一般是稳定的, 但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化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和语言因素的变迁。在第五章中, 作者强调要重视对方言俗语的词义的训释, 因为方言俗语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 历代以来, 虽然有部分学者对方俗语词作了研究, 也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著作, 但从实际要求来看, 距离还是相当大的。为什么方俗词义如此难释, 作者主要列举了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很缺乏, 几乎没有合适的, 字书, 词典可以查。第二, 记录当时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 而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 错别字不少。第三, 中古, 近古双音结构的语言单位占多数, 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 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有时会使人捉摸不定。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固定, 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缩语, 都使人难以确定词义。第四, 有些少数民族的借词, 还没有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需要从少数民族的古代文献中找对音的词。但是方言俗语的训释在训诂学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正因为如此, 作者指出“要克服这方面的困难。首先思想上要正确对待, 重视探索, 其次是充分利用工具书及其它有关专书, 深入求证。”第六章是外来用语的词义, 我们知道汉语词汇非常丰富, 它在发展过程中和其他民族语言一样, 也会受到其他民族语言词汇的一些影响。汉语中存在着很多的外来用词, 本书作者将汉语的外来词 (包括音译和意译的)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国内各兄弟民族的, 另一种是来自国外的。第七章是训诂要籍的介绍, 包括专门的注释书, 还有笔记, 札记等。第八章讲训诂学的发展简史, 作者将训诂学的发展历史作了分期:萌芽期 (先秦) ——兴盛期 (两汉) ——保守期 (魏——唐) ——中落期 (宋——明) ——复兴期 (清) , 并且对各个阶段训诂学的发展概况做出了评议。例如对于汉代训诂学的成就作者就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汉代训诂的成就, 给后世语言文字的分析研究做出了范例, 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为后世语言学所借鉴。如果没有汉代人的训诂实践和理论探讨, 后世训诂学发展要困难得多”并且作者对于学术界的其它不同观点能够理性的加以批判, 提出自己的意见, 例如在评议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训诂学的发展概况时, 作者谈到“齐佩瑢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训诂学处于'训诂学的中衰' (《训诂学概论》第四章) 时期, 这话说得过头了点。其实这个时期的训诂基本上沿着两汉高潮的余波发展, 也有新的成就, 只是和汉代训诂学高峰比较起来不显得那么突出, 有些地方表现出保守倾向”当然, 对于作者有些意见, 笔者不敢苟同, 例如作者提出清代朴学的发展是受到西方发达科学的影响, 的确在明末清初时, 随着一批西洋传教士的东来, 一部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传入中国并影响到了一批开明的知识分子, 但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很有限, 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是自然科学知识, 中国古代重视人文教育,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来加强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修养, 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更多的是像对待工匠的技术那样去认识的。即使后来,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 更多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 对国人的思想观念造成巨大冲击, 当时的洋务派依然力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思想, 笔者窃以为当时具有此种思想观念的知识分子依然占有相当大之比例。更何况在明末清初之际。清代训诂学规模之空前, 非有赖于相当数量之知识分子群智群力不可。而以区区零散之西洋科学断不至于此等之境界, 笔者认为清代训诂学之所以成绩斐然, 与清代学者继承前人经验, 并且在训诂学的方法论上有所创新是分不开的。所以即使西方的一些科学思想影响到了当时的学者,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中国学者群自身思想与实践的发展使然。在第九和第十章中, 作者主要谈到了训诂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作者提出要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 在科学的语言理论的指导下, 不断开拓进取, 推陈出新, 加速训诂学的发展, 并且指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建设训诂学工作者的队伍。与此同时, 加强训诂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第十一章是关于古书的阅读, 作者主要谈论了在阅读古书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包括注意古籍部类, 注意丛书类书等, 其中牵涉到版本学、校勘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第十二章的题目是“在实践中加深和提高”, 作者列出了古书训释的二百个例子,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了空洞的说理所达不到效果。

书末附录《试论20世纪传统训诂学的新发展》一文, 系作者与卓有建树的学生徐时仪教授合写, 目前少见同类文章问世。用为附录, 似可为训诂学林园地的开掘与拓展略供参考。

总而论之, 作者在本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训诂学相关理论和中国传统训诂学的发展概况, 而且作者不是空洞地理论说教, 而是结合大量的训诂实践来阐述的。除此以外, 本书体例严谨, 论证翔实, 虽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无疑有助于后学者得训诂学之精要。

参考文献

读《文学解读学导论》有感 篇9

总之, 由于“三个层次”所司的内容不同, 它们在课堂中的呈现和状态也不会相同, 但这并不是说“三个层次”各不相关, 课堂要由几个呆板的模块组成, 所以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还应注意这样几点:

1. 尽管本文有“三个层次”, 但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却不能机械地将课堂分为与此相应的独立的三个环节, 它们不是互不关联的彼此孤立环节, 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所以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将“三个层次“割裂开来, 但不割裂并非混沌而无重点, 而是各个环节相互联系, 有所侧重但绝非取代。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本文的解读不能在语体、语象层浅尝辄止, 而应深刻挖掘本文内在的语义表现体系。当然深层的解读并不是要求教师像原来那样生搬硬套, 非得把所有的本文中的意象都整出个象征意义来, 而是在基本理解表层意思的基础上, 学生能对本文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较深层的理解。这一环节, 教师不要强求学生理解到老师或者教学参考书的层次, 只要学生能理解到他自己的一个本文理解水平即可。

3. 小学语文教学要有目的性,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一环节有每一环节的侧重点, 但环节并不是绝对的, 所以在兼顾整体中要突出重点。即“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 我们的教学要实事求是, 具体文本具体分析, 切不可所有本文都按一个套路模式来, 如果这样,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将成为“一滩死水”, 毫无活力, 也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以,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要在此基础上灵活多变, 不断创新, 才能永保青春活力。

4. 旧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本文的意义是既定的, 是直接从历史中来, 而在现代语文教学中, 我们在建构“三个层次”的基础上, 关注历史重构, 但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参照和补充。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教材评估 篇10

教材是学生的知识资源和学习工具, 统领整本教材的指导性思想, 可具体体现在选取什么样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能否将学生学习的必要知识以恰当的方式汇集起来等方面。

统观全书,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编委力图贯彻“基础性、原典性、国际性”三大原则。首先, 基础性是因教材的受众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 同时也来源于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设想。既然是专业基础课, 编者从关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理论基础,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囊括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专业技能) , 课堂教学 (细分为各课型教学) , 教学所使用教材 (主要是中国大陆、美国、法国等三个地区) , 学习者的二语习得 (分不同地区背景的学习者) , 各国教学概况 (分美国、法国、意大利、韩国背景) , 汉语水平测试与等级标准及汉语国际教学的发展史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 注重发挥其“引导性”与“总括性”。其次, 原典性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其它教材或者说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主要体现于倡导原典阅读, 便于学生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 而不是通过二手材料阅读即学者专家的评价来左右大学生应有的独立思考。除了附有经过筛选的原典, 还在每一章节的后面附上了建议阅读书目, 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指出了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途径。最后, 不难发现国际性主要是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且从现实方面来说, 对于有意愿走出去充当海外教学志愿者的同学们而言, 了解海外主要教学阵地 (如北美、欧洲与东亚) 的教材使用情况, 学习者背景及习得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教学针对性策略。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教材选用的知识内容是必需的、关键的和典型的。教材从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汉语课授课对象、国别化教学等多个方面入手, 且教材各部分知识点设置以典型呈现, 既是必要涉及也是教材使用者应掌握的关键。教材所选知识内容适度反映了相关知识的知识体系及其基本结构, 即教学主体、客体和教学过程, 也让使用者了解该学科及教育事实的过去, 更是带有前瞻性的目光为最新发展和未来发展做总结与预测。教材所选用的内容, 也包括了其它的学科知识 (如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等学科) , 因为编者也明确认识到所有独立学科也都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 汉语国际教育也是如此。它与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汉语等联系甚为紧密, 因此在教材的第一章就分设了各相关小节, 体现除了汉语国际教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性。且各学科知识间也达到了协调和平衡, 分节虽以相关学科为名, 但在对独立的学科做了相关说明之后便与教材主题联系与结合。教材所选知识带有基础性、前瞻性、拓展性, 如通过研究教材便可发现, 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阅读性, 能为使用者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并且使用者不会认为其超出了他们可学习可理解的范围;很多章节同时也在体现关于对该学科未来趋势发展的一些预测, 更有一部分课后思考和推荐阅读书单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发展学生的能了。更重要的是, 在本书中, 并未有关于一个知识的固定的教法的体现, 更多是在引导学生, 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教材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表达上必须遵从人类认识事物和使用者认知的规律。在本科低年级阶段, 这些学生的接受心理尚处于高中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 同时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充满期待和潜在的兴趣, 但是学生对本专业又基本上是茫然的。因此, 教材须发挥其基本专业教材的引导作用, 也在介绍相关知识的发生过程和获取知识的方面遵循了使用者的认知规律, 体现了教材排列的科学性。首先面对刚进入本专业的本科生, 教材正确地判断了学生为学习前已有的知识和达到的认知水平, 即对该部分专业知识的匮乏, 头脑中对该专业背景毫无概念, 且欠缺引导。教材便着重在此部分进行设计, 如每节的知识点如在第三章第二节听力教学中, 先讲了据科学研究发现的听力能力中所包含的几十项微技能, 再深入分析了听力理解过程的三阶段 (并辅以例子) , 最后与教学相结合, 有利于使用的理解与运用。尤其是对一些重点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着清楚的交代, 未有清楚交代的, 也会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这一过程。教材的抽象程度和认知难度也十分贴合学生实际, 不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压力和负担, 导致学生在开始阶段就产生畏惧心理等。并且在编写和组织上做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此及彼。

教材给使用者留有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 且十分切合其实际。每一小节的最后都留有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及可拓展的阅读, 问题有助于使用者根据本节知识内容进行总结进行验证, 且安排的数量与难度都是恰当合适的 (按照知识阐述的顺序, 问题数量据章节篇幅而定以及超过章节内容需要扩展的问题一般保持在1-2个) 。而阅读书单解决了使用者课后无书可觅的困境, 也带来了新的知识补充与深度拓展。书中的知识内容和框架有助于使用者建构起个人的语言观、教学观, 这才是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刘乐宁教授所谈到的重要点, 只有当一个准国际汉语教育教师树立了既符合标准又带有个人色彩的语言观和教学观, 才能在日后教授学生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出色。

上述几个方面皆是从教材内容选取与安排 (即知识的科学性) , 同是否符合使用者认知心理规律等方面来进行评估总结。在此之外, 本人也发现了一些细小的问题。如教材每一小节后都附上了原典阅读节选, 但第一章第一节后选用的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 但在索引目录和其他选用的原典来说风格不太一致。具体是其他的外文原典都是用英文, 而夸美纽斯的原典目录是用中文写的, 不知道是因为《大教育论》没有英文版还是出于其他问题的考虑, 不过我个人认为有必要保持风格一致, 要么将《大教育论》改成英文版或把其他原典都采用中文翻译版。这与其他教材力图展现给教材使用对象以全貌, 但在各小节知识内容的规划上对深度知识体现不够。再如虽然教材设定的适用对象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 但其也是成年人, 具有相应的思维能力, 应在基础的层面上进行加深。还如在谈论汉语学习者背景和国别化教学概况等方面, 和四川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实际情况是有一定出入的。海外志愿者的主要阵地还在于东南亚地区, 特别是像泰国这样需要量相当大的国家, 理应将其纳入进来让学生有大致情况的了解, 这也可看做是对典型化的补充。当然, 教材编写是否成功还应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评价, 就如理论只有投入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出真正效果一般。如将其投入到本科生教育中去获得了成功, 就说明该教材在解决其专业引导方面的问题, 那么它就是切实有效的。

但就其总体来说, 其出发点、思考维度、教育目的在书中呈现十分明确, 各知识点逻辑顺序排列得当, 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高凌飚.教材分析评估的模型和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3) .

[2]赵勇.几个国外英语教材评估体系的理论分析——兼谈对中国大学英语教材评估的启示[J].外语教学, 2006 (5) .

《物联网技术导论》实验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实验实验教学

《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是物联网相关专业入门的课程,由于物联网技术涉及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RFID、网络技术、信息处理等技术,并需要集成以前技术进行创新应用。特别是物联网实验涉及到通信、电子、网络等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如何掌握这些理论与技术知识,对教师本身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物联网实验教学教什么、拿什么教、怎么教等,也成为我们教师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来进行物联网技术导论实验课的设计,旨在抛砖引玉。

1.运用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物联网技术涉及技术多,对于没有专门学习过这些技术的学生来说,本身很抽象、生涩,如果以课堂教学为主,仅靠填鸭式的讲授,课堂效果无疑会很不理想。比如:在讲授无线传感器温湿度检测时,如果仅是在课堂上讲解理论及编程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但如果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代码,试验过程,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通过实验课加强学生对于物联网理论内容的理解,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的实验内容,对培养物联网应用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2.实验教学設计

21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物联网技术导论作为物联网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这门课为我院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所上一门专业课,目的是为培养物联网方面的应用人才,这也是我们将实验的重点放在软件的开发上。我们将实验设置为多层次。学生边学习物联网理论知识同时,边进行实验操作,设置的基础型的实验使其对原理有透彻的认知。当学生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可通过设置综合型的实验使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与提高。此外,为了达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创新型实验的设置也必不可少。减少基础型实验,同时增大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并加入选学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制定实验内容。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浅到深、由基础到综合地进行实践操作,符合渐进性的教学规律。为了解决课时少的问题, 设置了一部分课外可操作的实验,使一部分有兴趣而不满足于课内学习设计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时间与空间。

22实验教学的内容设计

我们把实验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无线传感器网和物联网应用上。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应用实验和课外创新实验。

221 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包括:

(1)建立实验环镜

主要是认识实验设备,安装配置IAR、KeilC开发环境。

(2)数据感知实验

主要是物联网感知层的实验,包括温湿度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酒精传感器的实验,使学生通过各种传感器感知信号及编程方法。选学内容设置为光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

(3)认识RFID系统实验

使学生掌握RFID 的基本原理,学会RFID 模块使用方法及相关程序分析。选学内容为超高频RFID模块分析等。

222综合应用实验

(1)Zigbee组网实验

要是让学生熟悉Zigbee协议栈原理、工作流程,掌握点对点、星状网通信原理及相关程序应用分析。选学内容为树状通信实验等。

(2)网关通信实验

使学生掌握网关上各种通信接口如串口,网口、GPRS的使用及程序分析修改。

(3)物联网应用实验

是物联网应用层的实验,主要是对智能家居系统、智能超市系统和智能仓储系统从系统功能、架构、原理上进行分析,并通过各种模拟系统进行实际分析等。选学内容为智能农业等。

223创新实验

在实验课堂上,学生难免会依赖于实验箱以及教师的指导,而缺乏自主思考的动力,再加上实验室学时和场地的限制,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自主创新设计有点困难,所以在课余时间开放了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未完成的或自主创新的实验。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渗透性的认知,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基于此,在课程设置上,加进了学生自主安排时间。

22.4实验教学课堂设计

2010年我们建成了物联网实验室,购买了无线传感器及物联网实验箱,智能家居、物流仓储等实验平台。因而我们的实验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对于基础实验,教师先介绍一下实验箱相关的原理,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实验,先设计然后编码和验证。让学生在实验中设计几种方案然后进行分别验证,得出最优方案。另外每次都会留出一些难一些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创新。对于应用综合型实验,教师先带领学生分析功能框架、实现原理,最后剖析核心部分代码。也会留出一部分代码或功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剖析。如智能家居实验,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及演示智能家电、智能窗帘、智能防盗、主控台等各部分,同时进行功能及原理剖析,然后剖析核心代码部分。留出联网部分及、智能监控部分的功能原理及代码让学生独立完成剖析。另外留出课外选修创新实验, 让学生课外完成。

3.实验教学的效果评析

学生初学本门课时,都在高深的概念、庞杂的体系前表现出迷惑,随着实验教学的开展,实践性、应用性的体现,学生的课堂状态明显发生变化,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索性得到激发。在无线传感器这章,对于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同学们都摸不到头脑,而通过数据感知实验,对各种传感器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不但理解了各种传感器是如何工作,更是可以通过编程来获得数据,从而更深刻理解“感知”的含义,增强了对无线传感器相关理论内容学生的积极性。

4.结论

物联网产品发展迅猛,不断渗透各个行业,人才要求也日益迫切。近几年来,为顺应社会和企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或将物联网的课程加入专业教学体系,使之成为专业选修课甚至专业必修课。然而,物联网教学体系还未成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从分析开设实验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层次性的实验教学方案设计。根据实验环境,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突出自主性与创新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良,王粉花 物联网工程概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4.

[2]魏晓宁 物联网实验教学初探[J] 计算机时代 2011(10).

材料导论课程教学创新初探 篇12

一、课程内容设计

在课程内容体系上打破传统大类材料知识的灌输式教学, 应多从生活常识中寻找材料实例, 阐述材料特点、发展及其应用存在的问题, 高度概括地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学科地位、研究范畴、核心要素、分类方法、各种新型材料与工艺, 通过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最基本知识和相关的前沿应用, 同时突出生物材料、信息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的迅猛发展, 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浓厚兴趣, 实现系统性、普及性、趣味性和专业性四性统一。此外, 材料种类繁多, 每一种材料在各自领域都有其重要性, 加之学时、专业性限制, 课程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或者平行设计, 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还应充分考虑本校材料学科研究的优势项目, 在保证课程内容系统性的同时, 应重点介绍本校的优势方向,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了解学科结构的同时, 了解本校的特色和科研动态, 为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 知识不仅仅靠老师传授, 要让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 为学生营造一个自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在实践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 让同学们一方面全面接触材料科学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等, 另一方面培养同学如何自我获取材料科学知识的手段, 如何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等。本课程将采用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 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深入思考, 培养创新意识。另一方面, 尽可能采用双语授课, 即使用英语讲授和中文解说相结合, 或用英文辅助关键词语表达的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 实行因材施教, 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 注重教学民主和师生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手段方面, 应巧妙使用多媒体技术。关于多媒体教学, 目前大部分高校均已经实现, 并应用多年, 教师和学生并不陌生。但是, 随着该项技术的长期使用, 以及生活中随处可见多媒体信息, 学生逐渐对此产生了审美疲劳, 甚至出现上课思想不集中, 下课拷贝授课ppt作为复习材料的现象。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也有类似的认同, 比如最近报道的, 费米实验室大强子对撞机双周论坛的组织者就开始限制使用ppt做报告, 他们认为, 没有ppt, 参与者可以脱离脚本, 促进互动和激发好奇心。其实无论是使用或不使用ppt, 其目的均是为了激发听者的兴趣, 更好地传递讲授者的思路, 因此, 在教学手段方面应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学生理解为目的, 而不是以方便教授讲授为目的, 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大量与生活紧密联系、切合教学内容的图片、图形、动画、音效、视频, 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 为学生创设更为生动、真实、准确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 在课程中还可以设计模拟国际会议教学, 首先由教师指定会议主题, 让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相关文献, 撰写学术报告。在模拟会议中, 由学生担任会议的主持人、学术报告宣讲人和翻译, 作为观众的学生在宣讲结束后可自由提问, 由宣讲人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运用多种媒体展示学生对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成果, 为学生搭建一个表现自己思想的舞台。实践证明, 通过模拟使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炼知识、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也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同时也使学生对于“自主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 让学生能够逐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三、教师团队建设

对于课程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要的工作之一, 本课程将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 包括教师组成知识结构、教师能力培养、教师年龄结构设计几个方面。材料导论学科涉及知识面广, 为了实现教学的系统性、普及性、趣味性和专业性, 必须有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由老中青构成的教学团队。此外, 积极开展对青年教师授课水平的培养工作, 为青年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辅导老师, 并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及培养目标, 要求其跟班听课并担任助教, 使青年教师更好地、全面地理解了课程的背景和知识要点、教学要求和内容, 掌握各种教学方法。采取听课、研讨等活动, 要求青年教师在担任主讲任务前必须在教研室对课程的主要章节进行试讲, 通过开展观摩名师教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教案展评、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等活动, 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逐年提高, 全部能够独立走上讲台。与此同时, 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教学团队建设中, 做到意识超前、观念更新、措施和培养方案操作性强, 本着“培养”、“引进”、“提高”并重的原则, 采取学术交流、国内外访问进修与考察、学历提升、产学研结合项目开发等措施,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努力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责任心强、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以上是笔者对于材料导论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努力坚持探索和创新, 通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师团队建设几个方面, 提高教学质量, 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摘要:针对大一新生无相关专业知识基础的特点, 并基于材料学科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特性, 通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优化等, 实现本课程系统性、普及性、趣味性和专业性的统一, 达到学生了解学科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 启迪思维, 开拓视野的目的, 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导论,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姚军龙, 高琳.“材料导论”课程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 2010, (12) :69-70.

上一篇:经皮介入封堵术下一篇:分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