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共12篇)
中国食品安全 篇1
岁末年初, “盘点”成为最热的词汇, 每个行业都在此时对全年的事事非非进行盘点, 以期通过对上一年的总结, 为下一年更好的开展工作积累经验。作为与消费者生命健康和安全关系最为密切的食品安全问题, 始终都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而作为食品行业, 在2007年经历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 有关食品安全的话题尤其多。
一年来, 中国经历了与美国的水产品之争, 经历了大白兔奶糖在菲律宾无端遭禁事件, 经历了被强加的宠物食品有毒事件, 经历了奥运之前的食品溯源演练, 经历了为期4个月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草案) 》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在此, 我刊围绕食品安全2007年的经历和未来的展望, 在采访多名食品安全领域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与食品企业人士基础上, 完成了这期特别报道, 以飨读者。
中国食品安全 篇2
财务管理 0908030301 金嗣善
综合摘要: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这些问题在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的同时,也影响到了中国的食品出口、社会稳定、国际形象等各个方面。因此,如何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现状
原因
措施
一、食品安全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食品安全问题缺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逐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例如: 2001年欧洲爆发家畜口蹄疫,2003年出现了含有敌敌畏的金华火腿,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2008年中国令人震惊的“三鹿奶粉事件”。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使老百姓忧心忡忡,以至有的人产生了对于“吃”的恐惧心理。当然这种恐惧是不必要的,但却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今的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蔬菜、水果中残存的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较多,使得这些食品的安全状况十分得令人担忧。一些菜农、果农为了增收往往使用高毒性甚至剧毒农药来喷洒蔬菜、水果,这直接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超标。这样的蔬菜、水果一经食用肯定会给消费者带来身体健康上的巨大危害。2009年曾经有相关组织对北京市4家大型超市销售的樱桃、甜瓜、桃子、油桃、苹果5种水果进行抽查,结果一共检测出了17种农药,有的农药甚至是法律已经禁止使用的,可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已是不容忽视。
2.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化学用品。一些黑心企业、个体工商户受利益的驱使,在加工过程中往往违规、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抗生素、激素,甚至不惜掺加有毒有害的化学用品,主要表现在:(1)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加工食品使用的添加剂的品种及其用量,如果超量使用很可能会对人体带来危害。但是为了追逐利润,一些食品加工者却无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的保护,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例如,在面粉中添加超限量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超量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化学合成甜味剂;为了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为使大米、饼干增亮使用石蜡;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还有孔雀石绿、苏丹红、三聚氰胺„„像这些老百姓看不见,闻不到,尝不出却能导致人们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化学物质到处可见,令人防不胜防。(2)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家禽、家畜、水产品体内。在种植业、养殖业中滥用激素和其他药物以增加产量;使水果、蔬菜、家禽家畜、水产品在短期内获得丰收、成熟。例如,带尖的西红柿;坚硬的猕猴桃、肥大的豆芽等等,都有可能是使用激素促使其长熟的结果。这种做法不仅使培育出来的产品营养价值明显降低,而且也会给食用者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3.制造、加工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例如,用病死的家禽家畜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类食品、“注水猪肉”等。再如,2009年在辽宁、山东、河北、上海、陕西等地又查到了多起使用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乳制品的事件。这些食品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都有可能会演变成为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4.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严重。由于受城市某些工矿企业违规排放废水的影响,一些地区人畜饮用水源和农作物灌溉水源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大量铅、锡、汞、锌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过量浸入到水源中去,受这些重金属污染的饮用水和农产品食品进入到人体后,就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另外,一些用来盛放食品的包装纸、包装袋、不锈钢餐具等也是铅、铬、镍等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这些重金属物质一旦超标超量的渗入了食品中,人们食用后就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正是由于以上一些食品问题的存在,近些年来,中国每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层出不穷并且愈演愈烈。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全国食物中毒情况,仅2003年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就达379起,中毒12876人,死亡323人;2007年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506起,中毒13280人,死亡258人;2008年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437起,中毒13325人,死亡152人。
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2.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同样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劣质、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空间。
3.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而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这种心理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会引发一些疾病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例如,在2009年8—10月,北京市丰台区连续发生4起扁豆中毒事件,发病人数达64人。据调查表明,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烹饪者未将扁豆煮熟、炒熟。像扁豆、豌豆、四季豆这类蔬菜,本身含有天然毒素,但是只要在烹饪的时候加热完全,这些毒素会自然分解,反之加热不完全,则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所以只要事先了解了这些基本常识,这类食物中毒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建议
1.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加强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应当成为政府监管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政府要加强对食品的准入市场管制,提高食品的准入市场门槛,严防“三无”食品流入市场。要有效规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无证加工食品的行为。要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更新检测装备。对食品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全面打击生产、销售假劣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要规范食品采购渠道,从源头上制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2.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首先,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对此,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标准。同时要提高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使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次,要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中国的《食品卫生法》规定:对违法企业只能是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或者处以额度不高的罚款(一般都是在3万元以下)只有“情节严重”才会被“吊销卫生许可证”。可见,中国法律中对食品犯罪的处罚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都要轻得多。这样轻的处罚,使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比守法成本还要低,这对于打击制造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者几乎起不到威慑作用。因此我国应当大大加强法律的惩罚力度,让这些非法生产者没有胆子进行非法生产。
3.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通过加大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使消费者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识和健康饮食知识,使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工具,定期组织健康饮食宣传活动,有计划地报道食品安全知识,并且要及时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一些不法厂商及其商品,披露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保障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
参考文献:
让中国食品安全、放心 篇3
“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最关心的还是日常的饮食安全。我的中国梦就是能放心食用安全食品,不再为劣质食品而提心吊胆。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老百姓经常为“吃”提心吊胆。2006年知情人士举报第一代用餐厨垃圾所做的地沟油,到2010年都有持续不断的报道,人们开始警惕,减少外出吃饭机会。2012年,新型地沟油出世,将劣质、过期、腐败了的动物皮、肉、内脏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后生产出来的油,生产过程令人作呕,极大损伤身体。揭露后,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人人自危起来。近年来,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豆芽,牛肉膏,各类“毒物”争相跳上报纸头条,让我们深深恐慌,怕吃到有损健康的食物。
2013年1月,英国部分牛肉制品中发现了马肉,爆出“挂牛头卖马肉”的食品问题。爱尔兰、荷兰等多个国家卷入食品安全问题。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地沟油,屡禁不止。许多不法分子靠损坏他人健康获取巨大利益,人心惶惶。我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大力度调查,追捕,打击,阻断利益链,不让地沟油重回餐桌,危害健康。两年前,安徽律师张云燕参与试吃活动,吃遍餐馆,大排档,路边摊等。仅几个月后,原本健康的她就出现不良症状,身上长红疹,肠胃不适。地沟油对人体的危害可见一斑。其实,地沟油也可以变废为宝。最近,福建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找到一条新途径。他们从地沟油中成功提炼出生物柴油。降低其生产成本,使其走向生产车间。这种燃料的最大特点有良好的环保性,使用后排放的尾气中不含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也大大降低。过程中产生的水,可以浇灌蔬菜;固形残渣经过进一步发酵可作为肥料,也可热解成燃料油;油品可以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目前,这种机器的处理能力已经达到单机每天7吨油,相当于一天处理20吨地沟油,油品分离率达到98%,达到实用阶段。这样,不仅能回收地沟油,减少危害,而且节能环保,为大自然减少负担。
特别是毒奶粉事件。2008年多名婴儿同时患肾结石病,引起外界关注。这些婴儿大都都食用了三鹿18元价位的奶粉。两个月来,中国已有类似事件发生。人们怀疑三鹿牌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提高蛋白质检测值,但如果长期食用会导致膀胱、肾产生结石,甚至膀胱癌。婴幼儿是家庭里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怎么可以对奶粉事件掉以轻心呢?包括伊利、蒙牛等多个著名品牌都检出三聚氰胺,这大大减少中国制造商品信誉。事件发生后。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使我们的国家遭受重大损失。
让中国食品安全、放心,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尽管目前中国食品安全有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在我们全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处理好这些食品问题,拥有一个安全、放心的环境。我相信,我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江苏无锡东林中学初三(15)班
浅谈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篇4
食品是人类维持生命与健康的必需品, 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然而最近几年, 接二连三的食品问题频频曝光:为了增加猪的瘦肉率, 有人在饲料中掺加“瘦肉精”;为了给粉丝增白, 使用有毒化学品“吊白块”来漂白;为了骗钱, 将含有黄曲霉素的陈大米抛光上蜡再出售;尤为突出的是去年的毒奶粉事件, 黑心者为了赚取高额利润, 竟在原奶中添加能致使婴幼儿尿结石的三聚氰胺, 从而酿成数十万婴儿中毒、多人死亡的惨剧。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 日益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去年年底, 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的2009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中, 食品安全问题被列为2009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之一。
二、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生产者方面
当前许多食品生产企业, “利”字当先, 缺乏社会责任感。在“低成本、高效率, 高产量”的思想指导下, 盲目追求高产率, 却忽视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1、在食品的源头上, 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食品安全令人担忧。
滥用化肥、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品, 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据报道我国每年氮肥的使用量高达2500万吨, 农药超过130万吨, 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同样, 因兽药、激素和生长促进剂使用不当, 以及畜禽类和水产类生长环境的污染, 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2、食品的加工过程, 也同样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大隐患区。
首先, 我国绝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小, 生产环境恶劣, 生产能力低下, 生产设备薄弱。同时生产经营者素质也较低, 缺乏食品安全的卫生意识和法律知识。从这类企业出来的食品, 卫生方面的指标严重不合格。
其次, 超量使用, 滥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些不法厂商为了使其生产的食品色泽诱人, 口感鲜美, 长期保持, 非法滥用添加剂, 甚至使用一些有毒的化学品来添加。
3、食品流通领域的安全控制, 也是一个薄弱环节。
食品的仓储、储运、货柜达不到标准, 致使许多出厂合格的产品, 在流通环节腐败变质。而由于管理不善, 这些食品居然还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大零售区域。
(二) 消费者方面
很多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较薄弱, 自我保护意识很缺乏。有些地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当地民众对一些价格低廉的食品有很大的需求。正是由于消费者对食品卫生方面的警惕性较差, 才致使那些路边摊, 食品加工小作坊有了存在的理由。
(三) 政府部门
1、执法体系存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现象。
食品卫生安全, 到底是工商管理部门, 还是质检部门, 还是卫生部门, 还是农业部门来监管, 多头的监管体系, 很难形成合力, 往往导致监管的不力。这样的格局很容易产生监管的真空区域, 或监管脱节, 酿成严重的后果。
2、执法体系缺乏规范性和持续性。
质检、工商管理等部门很少主动执法, 等事后媒体曝光了才开始行动。甚至有人投诉了, 他们也无动于衷。这种“事后”, 这种“被动”完全就是我国政府部门监管的漏洞。
三、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 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财富》杂志09年3月刊的封面是“中国企业责任调查”, 很明显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排名是相当落后的。但对中国企业来说, 企业社会责任已经绝非可有可无。目前, 世界上能长期屹立于商业强手之林的企业无不将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模式放在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
在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上, 关键因素其实并不是技术, 也不是管理和设备, 而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 是这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如果能从食品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从企业文化来强调对社会的责任, 让他们放眼未来, 做可持续的事业, 让他们明白企业能走下去的根本不是高额利润, 而是保证食品的持续安全, 对于拯救我国的食品行业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二) 增强广大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广大群众是劣质食品最直接的受害者, 维护自己身体健康还得靠我们自己把关。要摈弃贪便宜, 图方便等不良习惯, 培养理性的科学消费观。在消费过程中, 要培养辨别真伪的意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同时, 要增强维权意识, 遇到劣质食品或不法厂商要积极向有关部门举证, 并协助有关部门的监督和调查工作。
(三) 政府部门
在“三鹿奶粉事件”的催生下, 2009年2月28日新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随即废止了长达14年的《食品卫生法》。标志着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但是仅靠建立食品安全法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有效地贯彻实施这部法律成为了如今更紧迫的任务。
首先, 要整合执法队伍, 解决多头执法的问题。对质检、工商、卫生、农业等承担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部门重新调整, 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利用精简、合并等手段, 整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队伍, 由这一部门对食品安全严格把关。
其次, 这支执法队伍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现在食品的种类, 以及生产食品的技术日新月异, 执法队伍能有效监管的前提就是自身的专业素质能与时俱进地更新, 对食品和技术有全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分析及对策http://www.ttzyw.com/Article/2006/24343.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全文)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28/185217309015.shtml
[3]、2008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http://www.aheat.cn/news/news_detail.asp?id=23855
中国食品安全有感 篇5
近日,又或者不止近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
今年2月9日,哈尔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红牛饮料存在标注成分与国家批文严重不符、执行标准和产品不一致等一系列问题。这一重磅消息拉开了红牛“添加门”事件的帷幕。
今年2月10日,网友爆料在超市花了5块8买了一袋“三全奶香馒头”,生产日期是2011年12月5日,保质期是12个月,外包装虽然很严实,看不到里面的馒头。拆开后发现整盒12只馒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霉。
今年3月22日,进口的雅培奶粉被查出质量问题,因其酪蛋白过多,婴儿食用可能会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并对肾脏功能造成压力。
今年3月27日,温州市查出8000斤竹笋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这些被硫磺熏过的竹笋在端上消费者餐桌前的最后一步被成功截获了,很多家庭也因此无法品尝到硫磺的味道了。今年3月21日,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浙江、安徽、上海、江苏、重庆、山东6省市公安机关集中行动,全环节摧毁一个特大跨省新型地沟油犯罪网络。该案中,涉案人利用动物废弃物炼制地沟油,在经过一些油脂公司精加工以后以“牛油”的身份添加至饼干、火锅底料等食品。
今年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读过萨苏的《日本奇闻之小脚侦缉队斗奸商》,了解到日本上世纪,甚至于2003年,也是如同中国现状,频频爆出安全卫生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此刻多发达多完善的社会,都曾是此刻中国“脏、乱、差”的社会。中国上世纪没赶上工业化的大部队,作为“差生”存在着,事实上我认为也是合理的。等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生俱来的和平安定追求自然而然会让人素质提高,便会不屑于干这种伤害公众之事。况且中国国民14亿,即使奸商占比与其他国家一样,也已经是个大数目了呀,要想管理根除谈何容易!于是我认为,中国食品安全频出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保障探究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权;食源性疾病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本文仅从法律角度展开探讨,以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国际法律及规范性文件为研究起点,通过文本分析,证明食品安全权是人权的应有之义,并以此为中心对食品安全的国际监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目前国际食品安全规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旨在促进食品安全国际规制的革新和发展,为保护人类食品安全提供法律智识参考。
一、食品安全权:食品安全国际规制的法理基础
1.食品安全权在国际人权公约中的体现
人类享有的食品安全利益能否上升为食品安全权,关系到食品安全的国际监管与治理是否具有正当性依据。从目前情形看,尽管国际社会日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但在国际法律文本中却罕见“食品安全权或获取安全食品权”之类的表述。这表明,在国际法律规范中,获取安全食品的权利还没有上升到人权层次。在国际人权法中,食品安全权应是内涵于已经得到国际法律认可的健康权与食物权之间的一种权利。
2.食品安全权在国际软法中的体现
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无法律约束力但会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规则”的国际软法,是食品安全国际合作法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组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专业性国际组织,包括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世界卫生组织;二是区域性国际组织,如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三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如国际标准化组织、消费者权益倡议组织等。
3.食品安全权的生长与证成
在起草人权文件时,食品安全的概念还不明朗,尚处于获取安全食物权与获取足够食物权和健康权之间的一项权利类型。不过,从此时开始,食品安全权就进入权利生成的路径,逐渐向一种独立的权利类型成长。
二、食品安全风险的国际卫生法规制
1.《国际卫生条例》的制度创新
以往制定的《国际卫生条例》存在一些不适当的原则。比如,在公共健康和卫生监管问题上,该条例提出贸易优先于健康利益;对成员国在某些传染病的公共健康應对措施方面设置限制,等等。为修正这些不当做法,面对新出现的各种流行病、人畜共生传染病及食源性危害的威胁,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年修订《国际卫生条例》,该条例于2007年6月15日起生效。2005年《国际卫生条例》是世界卫生组织授权其会员大会履行准立法权的产物,它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法律文件,对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具有实质约束力。
2.《国际卫生条例》的实施与食品安全国际治理机制
除在2005年《国际卫生条例》引入制度创新外,世界卫生组织还在其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中发起一些新倡议,旨在加强监督、早期预警以及构建该条例所搭建的应急体系。首先,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为了进一步开展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合作关系,与其共同建立了国际食品安全网络;其次,为了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与持续传播,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推出了《食源性疾病调查与控制指南》;再次,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注意到疾病的早期警戒以及对阻止扩散方面的早期反映;最后,世界卫生组织为填补食源性疾病统计数据空白,于2006年发起了《食源性疾病全球负担评估的倡议》。
3.《国际卫生条例》的软法困境及其突破
在前述倡议出台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在《国际卫生条例》这个框架之下创建了一个国际合作网络。尽管如此,2005年《国际卫生条例》却没有包含针对不遵守该条例规则的成员国的强制实施机制,也不适用于私人机构。《国际卫生条例》的实施从根本上说是各国卫生部门及其他相关国家机构的责任,世界卫生组织所能做的就是根据各国国情指出其适合优先展开工作的领域及预期结果。为了充分、有效地实施该条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员国的立法应考虑2005年《国际卫生条例》的规则,并对各自的现行立法、规则及其他相关规范性文件进行持续评估。
三、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国际路径:问题与对策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食品进出口贸易的大国。食品安全的国际规制与全球治理,离不开中国的参与。通过参与食品安全国际合作,应对国际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有利于中国的食品贸易、有利于保护中国消费者权益,也为中国国内食品安全的治理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国内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不失为一举多得的一种规制手段。
1.食品贸易中的“内忧外患”
近十年来,中国食品进出口贸易呈逐年上升之势。尽管在食品外贸领域成绩突出,但中国食品出口遭遇信任危机由来已久。存在安全隐患的进口食品大量涌入,已成我国消费者健康风险的一个来源。这个情况要求我们在关注国内食品安全“内忧”的同时,必须同等程度地关注进口食品的“外患”。
2.中国参与食品安全国际合作存在的问题
在食品安全国际标准的采纳和更新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英法德等发达国家采用国际标准已达80%,日本国家标准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发达国家目前采用的国际标准更广,一些标准甚至明显高于现行的CAC标准。但是,自1984年正式加入CAC以来,中国的国家标准只有40%左右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中国的食品卫生标准,无论是框架体系还是标准的主要内容和指标,都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3.国际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与国内法的改进
在国内食品产业中采用并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尽管可能在生产成本上有所增加,但是从保障消费者健康或者食品安全权的角度考量,健康永远比金钱更重要,而且通过损害健康获取金钱永远是得不偿失的——这是一个基本的法理逻辑,更是一个基本的生活逻辑尽管我国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是从战略高度及长远角度看,应当创新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更多参与或主导食品安全国际标准的制定。
作者简介:
食品质量认证和中国食品安全 篇7
食品质量认证种类、认证机构以及管理机构
目前, 高科技的社会能够为人类提供诸多便利, 但是却严重忽略将其运用于保证食品安全的工作中。因此各国家便陆续发生了一系列的食品污染事件, 其中主要以禽流感、瘦肉精、苏丹红、三氯氰胺奶粉为代表。所以, 相关组织机构应该提高重视, 争取采用有效的措施控制食品安全。
QS认证
QS认证是我国食品进入市场的准入标志, 其必须要求中国内部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进行QS申请方可进行食品生产加工。QS认证不但为我国食品安全提供安全以及质量的保证, 同时也能够规范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根据规定表明, 只有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以及最终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的方可被认为无公害产品。通常情况下, 无公害产品主要具有安全性、优质性、高附加值等三个显著特点。
绿色食品认证
所谓绿色产品就是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并且在生产的过程中按照特点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无污染产品。而绿色食品的包装均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 这样便能够凸显出此类产品的来源源自于绿色生态环境。此外, 绿色食品必须符合如下条件。第一, 相关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成产操作规范。第二, 相关食品的来源以及原产地必须符合绿色生态环境标准。第三, 相关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标准以及食品卫生标准。第四, 相关产品外包装必须使用国家所规定的绿色食品标志, 否则将视为无效。
有机食品认证
有机食品是经过具有独立认证资质的机构所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而农副产品主要类型有水产品、蜂产品、水果、粮食等。有机食品通常由有机农业经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并严格遵守不使用基因工程以及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等物质而生产得来。
HACCP认证
HACCP主要对食品生产安全加工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手段。其主要针对食品的来源、生产流程以及影响食品安全中的人为因素进行控制, 在其中建立一套监管体系对食品生产加工进行监控。
GAP认证
GAP标准主要针对初级农产品生产的种植业以及养殖业, 为其制定相关的操作规范, 并支持减少农用化学品以及药品使用量等行为, 进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工人安全系数以及福利等。此项标准同时也应用于水果、蔬菜、牲畜养殖等产业。
中国食品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尽管《食品安全法》在出台之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但是长期过后, 食品安全问题又再次成为社会探讨的话题。原因便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够健全, 因此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时会出现漏洞, 而这些漏洞一旦出现便能以进行弥补。因此,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并加大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为了能够让食品监管体系能够顺利开展就必须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完善。第一, 明确区分食品、药品、毒品三者定义。第二, 建立食品安全认证体系。由于食品被生产的过程中会经历多个流程, 因此在每一生产环节中均可能受到污染, 因此对食品安全进行认证至关重要。第三, 采用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从以往的食品安全事件可知, 由于食品安全标准未统一化, 这就严重导致地方之间、行业之间等标准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此外, 在此基础上还存在标准不配套的现象, 这不仅存在于每个标准之间, 同时也存在于生产以及流通过程之间。于此同时, 安全标准技术含量较低, 这在我国与国外现行标准之间较为明显。这就严重导致国家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低于国际标准, 让食品安全保证无据可循。因此, 监管部门必须严格重视这一问题, 争取做到统一食品安全标准、明确安全等级的食品类别、根据现状及时出台新的食品安全标准、严格控制进口食品安全。第四, 建立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督机制。由于我国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因此便会造成地方政府为提高地方经济与相关企业进行利益交易, 出现造假掺假等不法行为, 而造假企业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也会日益猖狂。所以, 在面对这一情形时必须引入公众能够参与其中的第三方监管机制。这不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同时也能够搭建起公众与各行业机构之间的沟通, 提高食品安全质量。
结语
谁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买单 篇8
一、食品安全概念
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 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 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 也包括未来安全。目前, “食品安全”的含义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从质量的角度, 要求食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 要求食品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二、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1) 由于自然环境污染带来的养殖源头污染; (2) 中国的食品供应商很多是家庭式的生产, 资金有限, 规模小, 管理水平有限, 食品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落后, 难以符合安全标准; (3) 受利益驱使, 很多食品供应商, 通过人为控制达到食品的尽早上市, 如反季节水果和蔬菜的农药残留远高于应季的果蔬, 采用激素喂养, 将畜禽类生长周期缩短; (4) 食品检测技术和设备不完善、检测覆盖面偏低, 从业人员检测不到位, 造成劣质食品进入消费环节; (5) 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规制度不健全, 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继续扩大。近几年来, 我国在食品安全立法和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由于监管模式分散, 对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没有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目前我国食品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自行制订的标准, 这些标准之间有交叉重复和规制盲区, 因此需要明确食品标准的制定机构和授权机制,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食品安全标准应包括食品中农药、兽药、污染物等限量标准, 食品添加剂及使用标准, 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标准, 以及食品检测方法标准等方面, 涵盖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到最终消费的各个环节。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主要由中央政府一级的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卫生部, 国家质检总局和商务部共同负责, 这些部门向国务院报告工作, 并在省市县一级分别设立有延伸机构, 这种监管模式不集中, 使得各个部门权力分散, 效率低下。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控制不是单独某一个部门能搞好的, 而是一项需要有众多政府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部门、生产和经营企业共同负责的长期任务, 这需要进一步理顺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责, 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 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 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 明确责任。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应该保证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检测的技术和过程时时向公众进行公开, 欢迎公众进行监督;加强食品检测的广度和频率, 监测的原料要从市场上随机购得, 不得由企业提供;监测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 实事求是地对企业产品进行监测, 监测机关要对所监测产品的结果进行即时公开。
加大力度进行宣传, 增强食品供应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化素质, 树立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思想, 从主观上杜绝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 要敢于发现和举报不法商家的违法行为。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消费意识, 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因坚持不用复炸油而走红的保定“油条哥”刘洪安在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向全国人民拜年, 刘洪安曾在2012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发言:“2010年春节, 我从中央10台的《健康之路》看到专家讲反复用油的害处和怎样健康安全用油的报道之后开始用新油炸油条”这说明了食品健康知识在公众宣传中的重要性。
把食品安全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早在2014年, 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时提出着力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 加大土地和水污染治理力度, 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 严厉打击使用禁用农兽药、“瘦肉精”等违禁物质的行为等九个方面的治理整顿, 要求各地要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地方政府民生工程, 加大支持力度。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综合目标、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 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依法依纪追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失职渎职责任。
四、结论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篇9
关键词:之一,食品安全令人堪忧。随着食品安全法、侵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食品安全问题有所改善,却仍然是两会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可见在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继续深化,所需采取措施有待进一步优化。一、食品安全的现状
近年来, “食品安全”一词频繁出现在公众面前, 食品安全不断牵动国人神经, 两会最新调查显示, 食品安全成为十大关键词之一, 食品安全令人堪忧。随着食品安全法、侵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 食品安全问题有所改善, 却仍然是两会最关注的民生问题, 可见在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继续深化, 所需采取措施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食品安全的现状
众多食品安全事件被爆出来, 这不仅损坏了企业长久以来形成的诚信体系和品牌效应, 也使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度急剧下降。今年两会最关注的民生问题还是食品安全问题, 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显示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回顾那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会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是多么亟需改变。2011年有水银刀鱼、蒙牛奶“中毒”、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2012年有双汇瘦肉精、雨润烤鸭问题、毒豆芽”等。从今年年初开始, 食品安全事件还在不断喷发出来, 黑作坊被查用臭水做泡菜、炒瓜子含铝吃多会脑残、德芙巧克力吃出活蛆等一件件令人作呕的事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 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物质条件较以前有很大的改变, 老百姓富裕了, 但却更忧心忡忡。食品安全事件绝非偶然, 一件件都是系到消费者身心健康的重大问题。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
引发食品安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能找到以下几个原因:
1. 标准方面:
这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最重要原因。与国外相比, 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不仅少, 而且低。以农产品为例, 中国农产品中只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 而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公布了相关标准2 522项, 相差之悬殊, 出现问题的几率大大增加。
2. 农业方面:
各种抗生素通过肥料进入食物链, 使我们食用的肉、蛋、奶中含有抗性菌株, 长此以往我们的身体也会对抗生素产生抗体。对农作物来说, 农田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 根源是有害的, 其他过程再优化也无济于事。因此, 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
3. 生产者方面:
企业诚信缺失、责任意识下降。 (1) 诚信缺失。现在的企业不是把诚信放在第一位, 而是把谋取暴利放在首位;企业的文化建设相当落后, 诚信意识太淡薄。 (2) 责任意识下降。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毫无责任意识, 他们利用一些不为人知的方法降低食品的质量, 把一些已经变质的食品利用其掌握的技术, 让这些本来应该进入垃圾场的食品, 进入了老百姓的肚子。
4. 监管者方面:
中国的食品监管方面存在“多龙治水”的问题。 (1) 食品监管过程相当复杂。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监管重叠问题, 造成部门之间对于想管的事情争着管, 但大多情况是没人管、不敢管、不能管。企业给钱, 监管者放行, 老百姓遭殃。 (2) 抽检率过低, 流于形式。犹如食品专家所言, “我们的监管往往就是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而且这只猫还经常打瞌睡。比如在生猪流通渠道, 所谓的抽检往往是流于形式, 交钱放行。”[1]
5. 消费者方面:
消费者欠缺自我保护意识和辨认食品的能力。 (1) 消费者的法律意识不强, 《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权法》都是消费者保护自己权利的武器, 但这些法律出台以来, 几乎没人关注过。 (2) 消费者不会辨认食品。消费者是社会中的普通人, 不可能掌握各种食品知识, 从包装上也无法辨认食品是否有害。
6. 法律制度方面:
法律体系不完善, 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框架基本形成, 不仅有《食品安全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等有关食品安全的单行法, 而且《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中也包含了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需一步加强和完善。
7. 其他方面:
中国食品生产采用分散化管理模式, 生产场所多而杂, 给监管带来困难;法律对于违法者的处罚缺少具体规定。由国家卫生部、环卫总局、工商总局和建设部联合下发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废弃食用油脂管理的规定》, 虽明确了从事加工废弃油脂活动的单位, 不得将废弃油脂加工以后再作为食用油脂使用或销售, 但对违反者怎么处罚、处罚程度等, 均未具体规定, 从而缺少可操作性[2]。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捍卫舌尖上的安全, 两会委员提出了许多方案, 我们只有制定恰当的解决方案, 才能减少食品安全事件。
1. 追根溯源, 从整个链条上完善食品标准, 才能保证食品安全。
建立一个可追溯的食品标准体系, 所有的食品都要建立质量标准, 根据质量标准来布置生产, 形成相应技术, 考察生产食品的场所是否安全, 是否能够生产出优质的农副产品。
2. 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 确保有不良记录者不能再进入食品生产经营领域;
完善食品安全档案制度, 力求实现无缝监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道德。
3. 执法部门应积极执法、有效执法、技术执法。
(1) 削减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我们应削减一部分监管部门, 由部分监管部门负责监管, 并且明确他们之间的职责范围。 (2) 工作人员大多白天执法, 而违法生产大多是在晚上进行, 可以调整部分监管人员的上班时间, 使监管工作做到全天候无死角执法。 (3) 工作人员要便衣执法。很多时候执法人员在执法时, 违法生产者看到执法人员来了, 短短几分钟内很多证据就销毁了, 造成工作人员取证困难, 给执法带来难题。 (4) 工作人员要尽可能多的了解食品的生产过程, 以便在抽查过程中有自己的分辨力, 由工作人员自己挑选检验样本比由企业提供检验样本的安全性高很多。 (5) 监管部门要建立有效的监督举报系统, 接受来自群众的监督。几天时间里, 武汉全市共接到“地沟油”举报155起, 其中举报回收行为82起, 大中型餐馆疑似使用14起, 小型餐馆和摊点疑似使用59起[3]。这就极大提高了监管部门的效率。
4. 依据中国现行法律, 对食品安全的处罚力度过低, 或是
金额10倍以下罚款, 或是10万以下罚款, 经济处罚过低, 导致法律失去应有的威慑力, 因此, 应提高违法成本, 加大惩处力度, 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
5. 消费者要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 要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积累法律知识, 要学会辨别有毒与健康食品。
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身心健康, 我们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消费者都必须提高警惕, 只有我们团结起来, 使违法生产者无处可藏, 使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展现在阳光下, 我相信, 未来的中国, 食品安全问题将不再是常态, 而是一个偶然事件。
参考文献
[1]佚名.双汇“瘦肉精”事件始末[EB/OL].http://www.storychina.cn/main2.asp?Id=29031&tablename=sitesearch, 2012-05-22.
[2]佚名.地沟油为何屡禁不止[EB/OL].http://www.21food.cn/html/news/35/639611.htm, 2012-06-12.
关于改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 篇10
而在这一件件食品安全事故的背后, 除了食品生产者的追逐名利, 无良经营及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等外, 政府行政管理缺失也是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 要改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必须着重发挥政府的作用。参考借鉴国外优秀的食品管理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管理方法。
1 现今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概况
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 每年因食品安全问题而致病的人不计其数, 造成了无数人的死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食品安全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我国近几年频频爆发食品安全事故, 导致国民的餐桌变成了危险的战场, 消费者陷入了“食”面埋伏。
1.1 食品污染与中毒事件接连发生
随着食品生产的工业化、畜禽生产的集约化、水产养殖的规模化, 新技术、新原料、新的食品添加剂的广泛使用, 有害物质成分超标现象越来越严重, 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受到严重的威胁。
1.2 新型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与挑战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转基因食品陆续出现, 它们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抗病虫害, 在不利气候条件下可获得好收成等优点,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人类对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至今还了解不足, 并且用传统的毒理学试验方法和危险评价程序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的诸多困难,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 还不能肯定转基因食品能否对人体健康产生潜伏危害。
1.3 食品安全的监督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
食品安全监视治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自建国以来,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分就致力于卫生队伍建设, 建立起拥有相当实力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和技术队伍, 但是面对着难以数计的生产单位和复杂的食品市场, 食品的安全卫生监督尤为显得紧缺。
2 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
从发生在世界各国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可以看出, 食品安全问题已超越了国界, 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引起国际间的纠纷, 而且还会涉及整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
2.1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后果以及国际影响是巨大的, 对于资源有限的国家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在这些国家, 食源性疾病会引发经济和社会问题, 包括收入减少、人力资源损失以及医疗费用的支出等。
以2008年9月爆发的“三鹿奶粉”事件来说, 中国10月份乳制品出口量锐减9成多, 其中奶粉更是下降了99.2%。“三鹿奶粉”事件被坊间称为“中国民族乳业品牌的一次集体大溃败”, 不仅使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也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限制进口我国乳制品。不少含乳制品的食品出口也因此次“奶粉事件”陷入停顿, “中国制造”雪上加霜, 使得中国形象再次受到打击。
2.2 对政府的影响
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还会影响到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 使政府面临合法性危机。有效地治理食品安全问题, 是维护政府“合法性”的前提条件。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事件不仅造成了比利时的动物性食品被禁止上市并大量销毁, 而且导致世界各国禁止其动物性产品的进口, 使执政长达40年之久的社会党政府内阁垮台。
3 中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政府行政管理不足
3.1.1 政府规制失灵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很不充分, 表现为主体发育不良、体系不健全、价格和竞争机制不完善等。政府如果退出, 仅靠市场主体的自我调节是不能够正常调整食品安全领域的。同时, 本来应该由政府规制来调节市场经济领域的, 可是由于政府的定位不当导致规制不能及时发挥作用。
3.1.2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的不完善
多头监管, 执行不力
政府监管越是相对集中, 监管的有效性和积极性更高, 相反, 多部门监管的效率与效果较差, 并且, 末端的监管优于源头的监管。目前,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一种“分段管理为主, 品种管理为辅”的模式, 导致食品安全管理出现条块分割、沟通不畅, 管理职能不明确。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不完善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第一, 检测机构不健全。第二, 监督管理人力不足和素质不高, 另一方面是用于监督管理的设备与检验的设备严重不足与落后。
3.1.3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 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一直以来, 我国强制执行食品卫生标准和食品质量标准两套标准, 但是两套标准长期并行, 且互不沟通。在实际执行中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按照一套标准监督检查合格的食品, 按照另一套标准就有可能不合格。
3.1.4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已颁布的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 有《食品安全法》《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食品安全管理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惩处相对过轻, 缺乏威慑力对违法行为大多予以查封、捣毁窝点、停业整顿和罚款等, 不痛不痒的起不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3.1.5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国家财力不足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国家财政投入的不足, 引发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利益驱动导致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产生偏差。二是基层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设置和技术人员配备不能适应监督工作开展的需要。
3.1.6 地方保护主义的过度发展
在食品安全问题中, 地方保护主义对食品药品的流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第一, 地方保护阻碍了全国统一、公平、规范、有序市场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第二, 地方保护危害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损害了地方政府的信誉。导致市场信号失真、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破坏市场秩序以及影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第三, 地方保护肢解市场, 阻碍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3.2 生产者的无良经商, 消费者盲目从众
3.2.1 利益驱动所致及庞大的市场诱导所致
中国的人口众多, 食品市场空间大, 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着重于眼前的利益, 丧失道德底线, 不顾法律禁令, 铤而走险, 不惜昧着良心去伤害广大食客的身体安全.
3.2.2、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的知识
有些消费者在消费时, 受个人收入低等因素的制约, 首先考虑的也是价格因素, 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 即便是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 大多是吃出问题不维权。有的消费者对于食品的观念影响了制假售假者的行为, 如蔬菜要大个的、漂亮的, 肉质喜欢颜色鲜红的, 对食品的外观很重视,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法食品生产者作弊造假。
4 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4.1 加大对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全民素质
4.1.1 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安全教育
食品从业人员应加强食品卫生法等相关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 了解各种食品安全监测方法, 提高食品安全的管理专业化水平。通过教育, 使食品从业人员以身作则地参与食品生产经营的安全管理。
4.1.2 普及公众食品安全知识
一是增强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并逐步改变购买价值取向, 由过去食品消费中的“价格优先”, 向质量、价格并重的方向转变, 使人们自觉地购买安全、无公害食品。
二是提高消费者的感官鉴别能力。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形式, 有针对性、分期分批的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 以及假冒、伪劣食品的鉴别, 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4.1.3 提高消费者的依法维权意识
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 提高广大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意识, 勇于和善于用法律武器, 向侵害正当权益的一切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
4.1.4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宣传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 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 努力提升社会的道德良心水准, 摒弃利己主义, 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
4.2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4.2.1 加快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法。在基本法中, 要对食品安全管理做出原则的规定: (1) 明确以危险性评估为基础来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2) 明确各管理机构的权力和责任; (3) 明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协调办法和协调机制; (4) 制定与政府实施相关的基本方针;
二是制定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根据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以及确保某一类食品安全的需要来专门制定不同层次的法律。
三是赋予执行部门更充分的权力, 对违反法律规定的生产经营者要从严进行惩处。
4.2.2 完善衔接配套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参照《国际食品法典》, 成立中国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专家组并设立常务秘书处, 坚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 传播信息并开展咨询服务。建立起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消除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
4.3 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4.3.1 完善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一是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组建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委员会, 专门负责组织协调政府各主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并为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提供建议。
二是对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进行合理分工。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基础上进行小的调整, 依然按照食品产业链的环节进行明确分工, 确定具体的监管部门。
4.3.2 加大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
加强基层监管部门人力、设备和经费保障力度, 让罚款与部门利益脱钩, 严禁罚款返还、变相“坐收坐支”。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工作。绝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在基层, 也解决在基层, 地方政府是否建立了工作责任制、经费保障落实情况应当是近期检查和问责的重点。
4.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重要组织,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 当今已被世界许多国家用来参与行业规划、行约行规的制定、指导监督、项目评估、信息沟通、技术咨询、贸易仲裁、反倾销与应诉、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制定、市场监管、人才培训等方面工作。在规范企业行为, 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保证食品安全等方面能充分发挥其正面积极作用。
4.5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吸纳国际发达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积极采取国际标准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 所以应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为排除技术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阻碍, 保障食品的出口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 必须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1) 要系统研究和全面了解国际标准, 找出我国现行标准与国际标准间的差异, 为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供依据。 (2) 要注重引进与创新并举, 结合我国的国情, 借鉴国外先进标准, 开展标准技术创新研究, 为保证食品安全和为政府部门制定符合我国利益的进出口监督检验策略和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3) 要培养一批懂专业、外语好、能在标准化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高级人才,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 为建立能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打下基础。
4.6 加大监督力度, 强化监管措施, 完善监管体制
4.6.1加大监督力度
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 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 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 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 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 从严、从重予以打击, 造成一种高压态势, 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
4.6.2 食品质量监督要覆盖整个产业链
实施“全产业链”, “从田野到餐桌盘”的食品质量及制造食品的原料进行检验和监督。有必要在立法上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能范围、明确追究责任的程序, 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建立跨部门的食品监督机构, 统一协调管理各个流程的食品安全, 以杜绝机构间的相互扯皮推诿的困境。尤其需要对监管部门的失职渎职进行明确界定, 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对相关责任人严惩不贷。
4.6.3 严格执行企业食品许可 (QS) 制度
(1) 建立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 建立食品生产, 经营记录制度, 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2) 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和召回制度。如果食品安全无法达到承诺要求, 生产厂商有将产品召回的义务。
(3) 建立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和食品安全预警制度。尽快建立独立、公正、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 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严谨的技术支撑。应改变那种当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或媒体曝光后才处理的情况, 从源头抓起, 注重防范, 在事故尚未形成之前就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
4.6.4 构建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 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 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公示制度, 对于不同区域的食品安全检测结果, 灵活选择适用区域和人群, 通过公开的渠道向大众公布。建立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保障全民食品消费安全。利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食品生产、食品供给、食品分配和食品贸易等环节安全动态。密切关注和研究市场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对食品供给带来的影响, 提前作好各种应对准备,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我国食品安全。
4.6.5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公众参与和消费者保护机制
我国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消费者通常会求助于消费者协会。但各地的消费者协会都挂靠在工商行政部门内部, 由同级工商部门主管, 削弱了消费者协会作为法定职能非政府机构的独立性, 难以协调物价、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等诸多部门的关系, 也限制了其社会公信力的发挥。
4.7 充分发挥媒体对食品安全的舆论监督作用
当今时代, 舆论形势、传播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 媒体种类和形式越来越多,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境内媒体与境外媒体并存,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迅猛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即时化、多样化、便捷化、国际化。
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的积极作为得益于媒体改革初具成效与快速反应机制的形成。有评论认为,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 中国社会正在呈现出的情形是, 媒体监督的力度和反应速度已超过了监管部门, 从而成为最及时最有效的监督。
4.8 加大执法和惩罚力度
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 依法加强权力监督, 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
4.8.1 提高食品安全违法的成本
必须坚持重典治乱, 提高违法的成本。生产者之所以敢铤而走险, 在于其铤而走险的收益远远大于违法成本, 正是这种经济利益让生产者在诱惑面前放弃了道德理性。因此, 食品安全法也应该通过惩罚性的赔偿, 来增加生产假冒伪劣食品者的成本, 以经济杠杆促使生产者由经济人向道德人转变。
4.8.2 从重从严查处食品大要案件
要切实加强对食品大要案件的排查和督办, 依法从严从重从快处理一批大要案件。要建立案件查处协作制度, 对涉及辖区范围以外的案件及线索, 及时通报给相关地执法部门进行查处, 尤其要查清其进货渠道和销售去向, 坚决防止假冒伪劣食品扩散。要继续开展与名优食品生产企业联手打假活动, 不断完善联手打假工作机制。要建立相关执法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案件移送机制, 凡触犯刑律的案件, 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4.8.3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责任制度与问责制度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必须敬业尽责, 以对百姓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对食品市场加大检查频率, 拓宽覆盖范围, 最好做到常规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 保证食品安全市场的“零死角”。要采取有效措施, 坚决打击食品安全领域各种违法生产经营的行为, 严肃查处并追究监管不力的行为, 严厉追究执法机关不作为和徇私舞弊的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4.9 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 建立食品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4.9.1 建立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
一是整合现有检验检测机构。在充分利用现有各部门及各地方已经建立的检测网络、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 实现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之间、中央各部门机构之间、针对国内和进出口食品安全检验检疫机构之间的有效配合。
二是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跟踪国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发展, 加强先进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方法的研究。重点开发食品安全监控中急需的有关限量标准中对应的快速检测技术和相关设备, 并拥有部分自主知识产权。建立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网络, 形成多部门有机配合和共享的检验检测网络体系, 实现监督管理快速反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仪器检验检测队伍。
4.9.2 全面推行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 (HACCP)
HACCP要求食物链的全程都制定可操作的规范, 使食品原料的供应、加工生产、包装贮藏、销售消费都在统一的规范制约下运转, 为保证食品安全奠定可靠的基础, 也为食品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和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制定了衡量食品安全性的统一尺度。HACCP具备严格的档案制度, 一旦食品出现安全问题, 容易查出原因, 纠正错误。同时, 它对食品链的各环节有明确的要求, 因此, 容易分清安全事故的责任、减少纠纷, 提高政府部门管理的效率。
4.10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4.1 0. 1 建立企业诚信制度
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 塑造一个诚信的企业可以从源头上防止食品安全的产生。诚信建设, 说到底就是法制建设, 诚实信用, 是民法中的帝王条款, 是传统美德的法律化。今后应当把企业或经营者的诚信建设当作一项基础的, 常规的工程, 建立量化考核体系, 坚持不懈, 因为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只有这样, 企业, 商人才会把消费者当作真正的上帝, 食品安全才会有保证。
4.1 0. 2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机制
设立专门的食品检查部门, 对守信企业和失信企业建立档案, 并及时录入信用信息监管情况, 失信企业将列入“黑名单”。同时在各市场、超市设立公示牌, 对检查中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所涉及的经营者 (姓名、摊位号、企业名称) 和不合格商品名称、批次在市场进行公示, 向社会发布质量安全通报和消费警示, 对“问题食品”和列入“黑名单”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
4.11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
整合食品卫生监督、质检、工商为主的政府职能部门资源, 使各有关部门的监管工作有机衔接起来, 让市场监管到位。同时以食品行业协会为主导, 带领企业坚定不移的执行与参与政府发布的各种类型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及活动。
5 结语
要改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不仅仅事关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责任, 更多的是政府从宏观的角度统领全局, 具体落实到实处。有关部门严格监管, 市场积极配置资源, 企业的诚信经营, 我们相信, 食品安全问题终会解决, 让我们企盼这一天早日到来, 我们都可以吃上放心的食品。
参考文献
[1]邵继勇, 食品安全与国际贸易[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2]贾敬敦, 陈春明.中国食品安全态势分析[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张涛, 食品安全法律规则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4]朱坚, 张晓岚, 张东平.食品安全与控制导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5]魏益民, 刘为军, 潘家荣.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08.
[6]凌文华, 食品安全知识读本[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1.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责任初探 篇11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监管;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有央视每年在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集中曝光的社会影响恶劣、危害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所谓“内幕”人员良心发现的披露,食品类型无所不包,从苏丹红、地沟油、塑化剂,到“毒奶粉”、“蛆虫门”和“烂果汁”不一而足,有网友戏称“要吃遍化学元素周期表”,玩笑不代表事实,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国家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不断加大曝光和打击的力度,但是危害食品安全的问题依然屡禁不止,究其根本,就是对生产经营者、行政管理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主体在法律法律责任制定和实施方面还存在亟待完善的环节和部分。
1.生产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1.1现行法律责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主要承担者,在《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做了详细的规定。生产经营者从广义上包括从事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的单位和个人以及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等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的从业人员。
我国食品生产经营者违法成本较低。《刑法》中生产经营者刑事责任与《食品安全法》中行政责任的衔接不到位,存在真空地带,《侵权责任法》中民事责任的赔偿额度较低,由于大多数食品的造价低廉,其货值十倍并未对生产者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我国食品安全违法成本低,极大地降低了法律对违法行为的惩戒作用。高利润的巨大诱惑使得部分生产经营者铤而走险,生产者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忽视了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同时,生产经营者违法责任的举证困难。食品行业的标准不统一,鉴定程序繁琐,公众参与性低,甚至存在无法准确获知产品质量的状况,有些食品问题具有滞后和隐性的特点,这些都给食品生产经营者规避责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取证困难在客观上减了轻食品生产经营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2加大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
对比欧盟、美国的相关法律政策,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低,不能起到“罚一儆百”的效果。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当下的非常时期,要将“重典治乱”的思想融入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制定上。在刑事立法上,减少食品安全刑事立法“网眼”过粗带来的立法漏洞,在对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在刑名制定和量刑上加大力度,加强法律的震慑作用。在行政立法上,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增加罚金或限制市场行为主体资格。在民事赔偿上,消除行业壁垒,公开鉴定标准和程序,减少消费者的举证责任。消除长期以来我国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责任重行政、轻刑民的情况。另外,可以借鉴实行美国的“召回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承担缺陷食品的召回责任,从而加大违法成本,促进其提高产品质量。
2.国家行政机构的法律责任
2.1国家行政机构法律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食品安全统一协调组织职责不明晰。食品安全委员会是我国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其组成人员由相关部委抽调,但与国务院其他部委相比,这个议事机构更像是一个零散的框架,在真正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不能很好地协调解决食品问题。二是行政部门间“政出多门”与“三不管”现象并存。我国目前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使本应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职权被分割为多个环节,出现职能交叉、衔接不畅等现实问题。近些年,我国的食品监管体制也进行了几次较大的变革,生产流通领域由质监部门统一分管改为质监部门负责生产领域,工商部门负责流通领域,设立单独的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协调,目的是为了解决“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等问题。但是,2011年发生在沈阳的“毒豆芽”事件,公安、工商、质监、农委等部门都对豆芽从土地到菜篮过程中相应的环节有监管规定,但是在追责和补救工作中又各扫门前雪,最后由公安部门牵头整顿市场,这个事例暴露了监管过程中各部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最终无人负责的现象。三是行政问责力度不够。比如,法律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具有风险检验、评估义务;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统一公布食品安全信息等等,但是由于规定模糊,没有具体的罚则,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支持,使得行政问责形同虚设。
2.2完善行政管理部门责任体系
首先,应当健全完善科学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在法律具体规定中进行有效衔接,扫平真空地带,将《刑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进行配套衔接,切实拉起食品安全的监管防护网络。其次,建立由分散到统一的综合监管模式,目前我国的分段监管模式属于人为划分,实践证明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常常出现相互扯皮或监管空白问题。第三,加大问责力度,监管部门实行责任落实到个人,对引起监管不力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严格问责,加大追究监管部门和责任人、部门负责人的刑事、行政和民事责任。
3.食品行业协会的法律责任
食品行业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承担着规范成员活动和引导成员承担法律责任以及社会责任的重要作用。行业协会具有民间性,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行业协会的性质和地位,使得行业协会在规范监督食品安全问题上力度不够。另外,部分食品行业协会成员自律性不强、职业操守较低,无法切实履行行业协会职能。
行业协会在法律地位上不具有强制执法权力,对行业协会的法律责任规定应当着重体现在行业协会会员资格审查、推进行业质量标准、建立行业诚信体系、公布质量标准和维权渠道等行业信息、曝光业内违法行为、宣传行业典范等内容,同时对违反以上行业协会义务的行为进行具体的处罚规定。使行业协会成为完善食品安全责任建设的有效辅助力量。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食品安全更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持国家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今年9月15日,第十一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论坛拉开帷幕,《食品安全法》的修订成为重要研讨内容;9月23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依法履行食品安全标准工作职责,加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工作和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工作,开展食品安全标准研究和跟踪评价。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正由亡羊补牢、事后处理的被动局面逐步转向源头治理、预防为主的主动出击,在全社会的共同之下,人们将不再对食品心存疑虑,中国美食能够以安全、烹饪和文化的绝对优势享誉国门之外。
【参考文献】
[1]段惠.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全国优秀硕博士毕业论文库.
[2]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3]李昌麒.经济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10.
[4]解志勇,李培磊.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的重构——政治责任、道德责任的法治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4).
中国食品安全 篇12
国家赔偿的含义
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公权力过程中, 因自身侵权行为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损害后果的, 受害人有权依照国家赔偿法获得国家赔偿。
国家赔偿制度的理论基础在于, 首先, 国家侵权具有不可避免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作为“人”, 从认识论角度而言, 必然存在主客观矛盾, 加之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 其必然代表一定利益团体, 因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不可避免地会有故意或过失;其次, “风险责任”理论认为任何行为的受益者必须对该行为所产生的风险承担责任, 故此, 行政活动所带来的风险也应由政府来承担, 这在归责原则上表现为严格责任原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一方面政府为应对自然和社会风险而不断提升技术和制度手段;另一方面, 这些技术和制度也在不断衍生出新的风险, 从风险分散角度而言, 当受害人无法从直接侵权人处获得充分赔偿时, 政府理应补充承担, 实现救济。
食品安全事故中适用国家赔偿的合理性
近年来我国接连爆发多起食品安全事故, 对国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而解决事故中受害人的赔偿问题则是重要的补救措施。国家赔偿引入食品安全事故的损害赔偿救济中具有合理性。
首先, 政府在经营者准入中负有监管职责。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政府相关部门负有对食品安全的事先审查职责, 应做到严格把关,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履行职责, 保证获得行政许可证的申请人各项申请条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 否则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其次, 政府在食品安全事故中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 该责任可称之为“事中监管”。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 政府应在准入阶段以及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都要严把质量安全关。行政机关有监管市场的义务, 有能力履行该义务, 其怠于履行义务的行为增加了消费者的风险。“三鹿”牌奶粉曾经获得政府颁发的“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等荣誉称号, 事件发生时食品监管中的免检制度还未取消, 政府存在着对市场监管不力的过错, 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理应严格管制市场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种种违法现象。在此次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 含三聚氰胺的各种品牌奶粉竟然能够最终冲破政府在食品安全市场设置的种种障碍, 流向消费市场, 进入婴幼儿的体内, 正是因为政府对食品检测监管中失职。
第三, 从职能角度而言, 政府具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市场监管职能。从操作层面而言, 《产品质量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经营者责任在其破产无力偿还受害者损失时, 对于受害人的救济也就没有实际意义, 若国家不予以赔偿, 则损害无法得到救济。在该情况下将国家赔偿作为补充救济手段引入, 既符合国家职能又能够弥补受害人损失。
食品安全事故中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及法理基础
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安全补充责任, 是指对他人负有法定义务的人因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对第三人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害承担补充性的责任, 即在加害人不足以承担全部责任时, 补充责任人承担剩余部分责任, 如果加害人下落不明时, 由补充责任人承担全部责任。在承担了补充责任之后, 补充责任人获得受害人对加害人的赔偿请求权, 即对加害人的追偿权。[2]在食品安全事故中, 国家赔偿应作为补充救济手段, 在受害人对经营者求赔偿得不到时而适用, 性质上属于安全补充责任。将其定性为安全补充责任的法理基础在于:
首先, 政府在经营者准入及其存续期间负有监管职责, 具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市场监管职能。食品安全属于公共安全, 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义务, 是法定义务。其次, 国家相关质量监督及食品安全部门负有监管职责, 但由于其不作为行为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并给消费者带来损害, 虽然侵权行为并非相关部门直接作为产生, 但其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次, 虽然政府和侵权人都负有责任, 但其中存在区别, 受害人所受损害是由侵权人直接造成而政府的行政不作为虽然是导致和加重损害的一方面, 但在原因力上弱于侵权人。因此为了让受害者得到充分而合理的足额赔偿, 应区分责任承担的先后, 先由侵权者进行民事赔偿, 当侵权者民事赔偿不足时, 引入国家赔偿补充不足的部分。这样既能保证受害者的利益, 也能最大限度的维护公共利益。
食品安全事故中国家赔偿责任的法律基础构建
1.责任承担的法律依据
我国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关于食品安全的国家赔偿范围的相关法律规定, 这使得实践中食品安全事故受害人在经营者不承担或无法承担时难以得到救济。
国外各国的国家赔偿制度都没有完全排除行政不作为的行政侵权赔偿责任, 这也可以说明将行政不作为的侵权纳入国家赔偿范围内具有合理性及可操作性。例如美国联邦侵权求偿法第1346条规定:“由政府雇员在他的职务或工作范围内活动时的疏忽或错误的作为或不作为所引起财产的破坏或损失、人身的伤害或死亡等属于美利坚合众国的侵权赔偿范围之内。”联邦德国1981年国家赔偿法第1条规定:“公权力机关违反对他人承担公法义务时, 公权力机关应依据本法对他人赔偿就此产生的损害。”[3]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通常由“经营者”的作为侵权和政府部门的不作为侵权相结合, 因此将行政不作为的侵权行为明确规定到《国家赔偿法》中实属必要。
2.归责原则
既然将安全事故中的国家赔偿定性为补充责任, 则涉及到归责原则问题。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侵权行为, 造成损害的, 受害人有权取得国家赔偿。从之前的国家赔偿采取违法原则和结果原则并行的二元归责原则已经修改为严格责任原则。在食品安全事故的国家赔偿中采取严格责任原则, 不考虑行政机关是否违法, 只要出现损害结果并且且行政行为与损害结果间有因果关系即可申请国家赔偿是合理且合法的。此种归责原则有利于对该类事故中受害人的救济, 相对加重行政机关的责任也有利于对其行政行为进行一定监督, 使其在对涉及公共安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行政行为上更加谨慎守法。
3.责任当事人
在食品安全事故中国家赔偿责任当事人的确定可依照我国国家赔偿法相关条文确定。赔偿请求人是受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若受害人死亡或终止的, 则为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扶养关系的亲属或终止的受害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承受人。赔偿义务机关则为行使行政职权时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损害的行政机关。
4.赔偿程序
对于申请国家赔偿的程序, 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赔偿请求人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 或者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 同时递交赔偿申请书。若赔偿义务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 赔偿请求人可以在一定期限内, 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申请赔偿程序中, 可以适当引入和解等方式参照侵权法规定的民事案件的程序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例如, 对于国家赔偿的案件纠纷, 日本《国家赔偿法》规定适用民事程序进行处理。国家赔偿在根本上还是为了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矛盾, 赔偿其损失, 在得到政府、侵权者赔偿后, 可以与政府、侵权者协商, 如果对调解方案满意, 可以选择与政府、侵权者和解。如同“三鹿奶粉”事件后, 大部分受害者选择接受了赔偿方案。若受害人对和解方案不满还有权利选择通过诉讼获得救济。[2]这也为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更有利于受害人权益的保护。
此外, 我国国家赔偿法对行政追偿也作出了相关规定, 即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 应当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进行追偿。但我国国家赔偿法并未规定对直接侵权的“经营者”的责任追偿。作为补充责任的食品安全事故中的国家赔偿责任从逻辑思路上来说, 受害人可以与直接侵权人及行政机关进行协商和解, 若和解不成则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受害人无法在直接侵权的“经营者”处获得充分赔偿时应由行政机关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而此时也应赋予行政机关对直接侵权人的追偿权, 否则就成为行政机关代替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使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5.举证责任
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 在国家赔偿方面除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特殊情形外均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 也即是说在食品安全事故的国家赔偿中由申请赔偿方就其申请承担举证责任, 这是极为不合理的。在此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国家赔偿案件在诉讼中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就字面意思而言是指原来由某方当事人举证, 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由对方当事人举证, 承担举证责任的主体发生对换。在食品安全事故的国家赔偿案件中侵权行为受害人相对于国家机关本身已处于弱势地位, 加之个人能力有限, 难以从行政机关获得相关证据材料说明行政机关存在不作为行政侵权行为, 因此, 由受害人承担举证责任是极为不公平合理的, 不利于保障受害人合法权益, 无法达到程序公正。
参考文献
[1]田春苗.公共安全事件中消费者求偿权的法律保障——以三鹿奶粉赔偿事件为视角[J].消费导刊·消费研究, 2009 (12) .
[2]姚仕真.食品安全事故的国家赔偿责任[D].暨南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6-6.
【中国食品安全】推荐阅读:
中国食品安全演讲07-10
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报告08-23
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10-01
食品安全食安中国11-19
中国的食品双语美文08-09
中国食品酒水招商网09-07
有机食品迎来中国制造10-13
中国绿色食品有哪些08-19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报告08-30
中国保健食品产业相关政策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