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分析

2024-08-15

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分析(通用10篇)

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分析 篇1

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李然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切实保证人们的健康和食品安全,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该条例主要介绍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卫生要求及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但由于管理范围较窄,内容欠丰富。后又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该法案不仅继承了管理条例的优点,还通过与实践的结合完善了条例的不足。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1993年国家科技部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农业部又相继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以规范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和管理。为了预防转基因生物技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2000年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及八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制定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国务院2001年也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标志着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管理正式纳入法制建设轨道。2002年,农业部为了配合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也颁发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El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同年。卫生部也颁发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并明文规定食品中含有转基因产物的要标注“转基因XX食品”或“以转基因XX食品为原料”等字样。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生物安全管理。2005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标志着我国的生物安全管理正式步入国际合作的轨道。2006年农业部为了进一步加强转基因生物的审批管理。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办法中明确了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应具备的条件。2007年卫生部又颁布实施了《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

纵观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正经历着一个快速变迁的发展过程。并逐步向标准化、系统化、国际化靠拢。通过对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变迁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以下几点启示和建议。

1.建立严格的转基因食品生产许可制度

由于转基因食品生产的特殊性,为了从源头上把关转基因食品安全,需要政府出台专门的生产许可制度对生产者的资格进行严格把关。实行“一扇门一把钥匙”的标准评估程序,杜绝未达到许可标准的食品企业从事转基因食品的生产。

2.建立规范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测制度

目前,国内的监管和检测技术还比较落后,制度还不甚完善,市场上生产者往往将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凶食品混同销售,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达到蒙蔽消费者、获取利润的目的。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生态安全,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监测制度,明确产品法律责任、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防患于未然。

3.健全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应用事先知情同意和预防原则,保障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我国虽然在《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和《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中规定转基因食品必须进行标识,但这些规定仍不够具体,还需要做到:应明确标识转基因的内容如转基因成分来源、过敏性等;给定标识制度的适用范围如明确规定食品的转基因含量限值等;标志位置应该显著,便于消费者选择等。

4.建立转基因农作物种植补贴制度

种植转基因作物可能并不适应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为了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规避市场风险,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给予农民种植补贴。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产业的正常发展。

此外,还需要制定一部全面系统的有关生物安全的综合性法律,而不仅仅限于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生物技术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需要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保护,为国产

转基因食品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分析 篇2

一、中国在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转基因标识管理的范围太窄。

农业部于2002年1月5日签发了三个农业法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 凡在中国境内销售列入标识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 必须实行标识。

尽管中国对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实施了强制标识制度, 但实际上实行的情况很不乐观。主要体现在要求标识的目录范围太窄, 并非所有的转基因农产品都必须进行标识, 而只是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中的才必须遵守标识。目前列入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中的只有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油菜种子、油菜籽、油菜籽油、油菜籽粕;棉花种子;番茄种子、鲜番茄、番茄酱等五类十七种产品。

现在, 没有制定出对进口转基因食品成分含量进行标明的标准, 也没有转基因食品清单, 对于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非转基因农产品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对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相应的非转基因农产品, 不用加贴标识。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中国消费者“一头雾水”的现象, 不知道所选商品的“身份”究竟是非转基因商品, 还是转基因商品而未按要求加贴标签[1]。

2. 转基因农产品检验检测水平落后。

中国虽然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检测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如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毒性、过敏反应、抗药性、有益成分的破坏等方面的检测等大部分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目前, 转基因监督主管部门尚未制定出相应的管理程序和方法, 对转基因农产品中的转基因成分的检测缺乏系统完整的检验技术。在这种情况下, 若出口国利用中国检测技术落后这一情况, 向中国大量出口中国无法检测出的转基因农产品, 即使中国对转基因农产品实施严厉的进口管制, 检测技术的落后会使进口管制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3. 政府对转基因农产品进口限制政策作用弱化。

由于供求关系的作用, 2003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2 074万吨, 比2002年增长83.3%, 创历年进口之最。进口金额达到54亿美元, 同比增长118.2%。虽然中国转基因大豆进口不少, 但毕竟有一个利用转基因安全证书和进口检疫证书的发放这样一个限制性的政策倾向, 使得计划出口中国的转基因农产品生产商多少有些后顾之忧, 在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出口时不得不综合考虑多方条件, 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出口成本, 降低了出口优势。自2002年1月份中国农业部和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新的转基因农产品进口规定以来, 中国转基因农产品大门向世界打开。庞大的市场购买力, 必然使中国成为各转基因产品争相逐鹿的竞技场。当然, 政府依然可以通过控制安全证书的发放速度来调剂进口, 但这种手段的限制能力显然已经大大降低。

二、加强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安全管理的措施

1. 完善转基因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

标签管理制度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基础,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已经成为国际惯例。《生物安全议定书》规定, 消费者拥有对转基因产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转基因产品在越境转移时应当明确标识, 应进一步完善转基因农产品的标识制度。首先, 通过各种传媒发布有关转基因原料、生产企业、食品等清单, 可以按照企业是否已获准进口转基因原料或者根据食品转基因成分的含量为标准进行分类。比如, 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5%的列入黑名单, 1%以上5%以下的列为黄名单, 1%以下的列为绿名单, 让消费者自主选择。其次, 在公布转基因食品名单和检测结果的基础上, 明确规定标签标识的内容。比如, 转基因成分的来源、可能存在的过敏性、不同于传统食品的地方、效果、营养价值等。再次, 拓宽标签制度的适用范围。除了第一批列入标签范围的十七种转基因农产品外, 适当适时地列出第二、第三批, 或者将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中调整的范围 (包括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直接用过来, 必要时, 再加以修改。最后, 加贴转基因特殊标签。设定一个转基因产品标签, 标签以中英文印上警告语。在所有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产品上加贴, 让消费者自己决定是否购买转基因产品。

2. 建立进口预防性管理措施。

可以利用相关的国际协议来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政策法规, 建立进口预防性管理措施。2000年1月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 130个国家提出签订了《国际生物安全协议书》。该协议书是有关转基因农产品在国际贸易的第一个国际性协议, 它提出了管理转基因作物的国际框架原则, 是转基因作物支持和反对派通过争议后取得平衡的产物。中国可依据该协议中的“预警原则”和WTO农业协议中关于“允许各成员方政府采取正当的以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生命安全为目的”的措施的规定, 建立进口预防性管理措施[2]。

3. 提高转基因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水平。

中国应加大对检测技术研究的投资力度, 设立专项经费, 提高转基因农产品的检测检验水平。全面追踪国际上关于转基因农产品检测技术的最新信息;按照国际标准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改造, 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 加强对人员的培训, 积极开展与国际权威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研究新品种转基因作物的检测方法;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的检验检测方法, 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与国际相接轨的检验检测技术, 为中国实施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监测系统和监督报告制度提供技术支持。

4.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扶持国内农业生产。

中国成为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大国,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农产品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因此, 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 提高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 通过税收等政策优惠, 加快科技成果向商业应用转化以及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用我们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 填补国内缺口, 减少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量, 保护中国的食品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摘要:为了缓解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 中国转基因产品进口量近年来迅速增加, 中国成为转基因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然而, 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 加强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的安全性管理, 对于保护中国农产品市场, 加强农产品安全性保障, 提高食品安全,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食品安全,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段晓丽.中国转基因农产品标识制度的问题及完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8, (11) :14.

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分析 篇3

全书首先按照9条标准,从国内500家大型企业中,经过3次筛选,选出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海尔集团公司、联想控股有限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为“先锋企业”。在对这些“先锋企业”的成长过程进行长期跟踪分析的基础上,该书作者寻找出它们在管理上制胜的“共同基因”,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学的新理念。该书经过广泛的经验总结,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和运行,是一个動态的复杂过程,因而它提出导致企业领先的因素不是静态的几个孤立标准,而是一个多因素交互影响而又具有内在结构和顺序的有机体系。《领先之道》一书认为,英雄领袖(企业的内部动力)、中国理念与西方标准(企业的管理方法)、渠道驱动(企业的外部动力)和利益共同体(共享的发展战略)是四个导入先锋企业的因素,它们共同导致企业最初的成功;而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快速反应和远景使命是四个先锋企业的导出因素。导入因素和导出因素在经过一个轮回之后,各个因素之间就开始相互作用,成为企业持续成长的原因。该书认为,企业的成长是在各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才得到实现的,它突出表现为这四个方面:企业文化和远景使命帮助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及时调整企业运营管理的策略;快速反应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创造市场;远景使命与快速反应令企业的目标加速。由此,该书还总结出,属于21世纪的企业应有以下8项商业本质特征:1、行事基于战略、谦卑的英雄领袖;2、适应变革和基于知识的管理;3、基于价值链的营销方式;4、强调一致性的利益共同体;5、造就创新的企业文化;6、基于创造客户价值的核心竞争力;7、善于体认趋势的快速反应机制;8、开放而敏感的辨认航向。

当然,在现实中,企业随时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做好企业并非易事。《领先之道》一书以管理学理论为依托,以上述的管理理念为线索,结合宝钢集团、海尔集团、联想集团、TCL集团、华为技术公司、创维集团、广东美的、光明乳业、希望集团等十多家国内领先企业和若干家国际著名企业的具体管理实例,对企业管理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肯定的回答。

转基因食品管理规定 篇4

据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些转基因食品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和过敏源,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甚至可以致癌或导致某些遗传疾病。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说服力的研究报告表明这些改良品种有毒,但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这种毒素的积累是个相当长的过程,但它确实可能正在进行中,因此目前谁也不能确保这些改良品种没有毒。英国科学家普斯陶教授的研究报告说,经过基因改造的马铃薯对实验老鼠的肝胃和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虽然他的实验结果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但仍可提示人们转基因食品可能有损于人类的健康。其次是过敏反应问题,对于1 种食物过敏的人还会对1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原因就在于这种食品中含有了导致过敏的蛋白质。例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

营养物质破坏

有研究者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美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实验报告则说,与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

造成基因污染

大量的转基因生物进入自然界后很可能会与野生物种杂交造成基因污染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这种污染对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比其他任何因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都难以消除。例如:抵抗除莠剂的转基因油菜会使野生芥菜受到传染,从而使野生芥菜对除杂草措施不敏感。

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分析 篇5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依法对转基因食品的卫生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必需的资金,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规范档案。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有权对违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 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单位,应当成立由单位法人代表负责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安全领导小组每年应当向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内容及进展情况,并接受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八条 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一般应当经过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三个阶段。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的规模、时间和范围,按照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执行。

第九条 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需要从上一试验阶段转入下一试验阶段的,试验单位应当向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申请,审查合格后,报经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转入下一试验阶段。

试验单位提出前款申请,应当按照《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提供完整材料。

第十条 从事农业转基因试验的单位在生产性试验结束后,应当向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审查。审查合格后,可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试验单位提出前款申请,应当按照《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提供完整材料。

第十一条 生产农业转基因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应当向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生产。提出申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取得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和生产许可证;

(二)通过省级品种审定;

(三)在指定的区域按确定的规模种植或者养殖;

(四)有相应的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的,应当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照批准的品种、范围、规模、安全管理要求和相应的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在生产、加工进行期间和工作结束后,应当定期向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第十三条 单位和个人经营农业转基因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应当向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经营。

提出申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取得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转基因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经营许可证;

(二)有专门的经营场所、管理人员和经营档案;

(三)有相应的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四)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 销售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农业转基因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转基因生物及其制品,应当有明显的标识。

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由生产、分装单位和个人负责标识;未标识的,不得销售。经营单位和个人在进货时,应当对货物和标识进行核对。经营单位和个人拆开原包装进行销售的,应当重新标识。

销售无包装和标签的农业转基因生物,不能直接标识的,可以采取设立标识板(牌)的方式进行标识。

第十五条 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应当使用规范的汉字进行标注。标识应当醒目,并和产品的包装、标签同时设计和印制。

第十六条 国内生产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其标识由生产、分装单位和个人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认可后方可使用。提出前款申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取得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及其制品经营许可证;

(二)有相应的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三)具有标识内容和标注方法说明;

(四)具有标识设计式样;

(五)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七条 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有效期一年,有效期过后需要继续使用原标识的,应当向原审查批准机关申请复核认可。

第十八条 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审查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申请的标识标注内容和方法严格审查,并自收到申请人的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申请做出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第十九条 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委托独立的、有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安全性检测。

检测机构应当根据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申请人的委托,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定性定量检测、鉴定和复查,出具公正、准确的检测报告,并为委托人和申请人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第二十条 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现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存在危险时,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紧急情况下,有权禁止生产、加工和经营,责令货主销毁存在危险的农业转基因生物。

第二十一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和安全管理,并为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条例》已作出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 农业转基因生物的进出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分析 篇6

美国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与生物技术风险交流

农业转基因技术代表当今农业科技进步的水平,是农业提高产量、提升质量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加入世贸组织后,掌握这一技术国家的转基因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市场带来很大冲击,同时也成为我们应对挑战的绿色壁垒.美国是全球农业转基因产品第一大国,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及生物技术风险信息交流方面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本文根据赴美国考察交流所了解的情况作一介绍,旨在学习和掌握这一游戏规则,变挑战为机遇,为我所用.

作 者:周伟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委科教处,安徽合肥,230001 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 英文刊名:AU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 14(21) 分类号:Q81 关键词:转基因   生物技术   安全管理   美国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篇7

一、研究进展情况

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中, 笔者以“转基因食品、安全”为关键词, 检索出近年来国内大学有30篇硕士论文、一篇博士论文研究了这一专题;主要是从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制度, 从国际贸易及WTO规则的制定, 欧盟与英法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管理等方面, 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和管理问题。自2007年, 各专业刊物只有7篇文章从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此问题。

在“搜数网” (中国大陆统计数据库) 中, 笔者以“转基因食品、安全”为关键词检索到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科技成果登记汇总表中, 有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做的“转基因食品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一项成果登记在案;同年,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项目名录中, 有上海、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做的“进口转基因油菜籽和转基因食品检测鉴定方法研究”获得二等奖。

在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网站上, 可以浏览到中国最新的农业转基因技术工程的大规模的研发信息。中国农科院一直在积极探索转基因食品工程建设, 并开展了转基因食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和讨论工作。

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谷歌”和相关食品工业网中, 以“转基因食品、安全”为关键词, 可检索到海量的相关报道。就上述文献资料, 择要点归纳两个方面内容综述如下。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否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1. 转基因食品定义

戴容修认为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亦称现代生物技术食品 (Food produced by biotechnology) , 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 人为的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受体生物 (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细胞中去, 通过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 使其在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1983年, 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 (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 在美国诞生。1985年转基因鱼问世, 从此拉开了转基因食品生产的序幕, 并在十几年内取得了重大进展。各国已试种的转基因植物超过4 500种, 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近90种。目前常见的转基因食品有玉米、大豆、西红柿、油菜等。此外, 还有转基因动物性食品, 如乳制品、肉制品、海产品以及基因工程菌株等。

2. 为什么要生产转基因食品

农业科学家利用DNA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导入农作物体内, 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新品系, 一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 减少环境污染;二是延长果蔬产品的保鲜期;三是改善食品的口味和品质。

3. 中国专家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

陈晓亚认为: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有关转基因作物在健康、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方面的不良作用的文献, 目前的转基因还是相当安全的。黄大昉认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 主要因为对转基因知识了解得还不多, 今天我们种植的绝大部分作物也不是“原生态”的野生种, 而是经过千百年人工改造选育, 即不断转移基因创造的新品种。国内外数亿人口多年食用转基因食品并未发现对身体健康产生损害;全球每年种植亿万公顷转基因作物, 没有发现破坏生态环境, 反而使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罗云波认为:同传统食品相比, 有些转基因食品甚至比非转基因食品更安全, 比如说非转基因玉米, 往往会因为虫害而诱发产生赤霉菌毒素造成人和动物的感染, 而转基因抗虫玉米则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4. 中国专家认为中国有健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规监管体系

卢宝荣认为:中国拥有健全的转基因食品监管法规体系。2001年5月, 国务院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3月, 农业部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中国还签署了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的国际性法律协议———《生物安全议定书》。在中国, 如果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 必须标注清楚;中国很多食用油产品都在油壶上标注使用转基因大豆, 中国执法部门也经常到超市卖场进行检查。转基因产品标识并不是说这个东西是不好的, 而是让人们明白消费, 就像标注某样食品中含有维生素D一样。中国已经建立完善的转基因食品评价和管理体系。任何一种转基因产品商品化, 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申报、审批, 得到相关证书才能进行商品化。从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以来, 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例因为转基因导致的重大伤亡事件;然而, 我们却看到很多使用农药造成的伤亡事故, 转基因作物却对农药的依赖性很低。

5.“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指责中国的转基因水稻研究不安全

2009年12月4日, 《香港商报》报道:中国农业部生物安全委员会向两个转基因水稻和一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发放了安全证书。“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希望相关部门根据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向公众公开相关信息。“绿色和平”指出:首先, 转基因水稻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而污染传统的水稻品种, 对于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其次, 就长期人体健康而言, 转基因水稻的食品安全性尚不明确。第三, 转基因水稻因涉及多项国外专利而对国家的粮食主权埋下定时炸弹。

2005年发现湖北省存在非法种植转基因水稻的情况, 而这种转基因水稻的污染源正是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及其所领导的实验室研发的Bt63转基因水稻。农业部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已批准的转基因水稻品种之一正是Bt63。

6. 英国科学家研究认为转基因食品有害健康和环境

冯巍论文指出:英国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有害人体健康。英国皇家学会2003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 转基因技术很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食物营养结构的改变, 从而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主要问题有:转基因食品可能产生过敏反应, 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使人和动物产生抗药性和转基因食品可能具有毒性。环境安全问题主要有:已有部分在实验室水平证实或发生了实例, 基因作物本身可能演变为农田杂草;基因漂流影响其他物种,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基因作物作为外来品种进入自然生态系统, 往往具有较强的“选择优势”, 可能会影响植物基因库的遗传结构, 淘汰原来栖息地上的物种及其他遗传资源, 致使物种呈单一化趋势, 造成生物数量剧减, 甚至会使原有物种灭绝, 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7. 转基因食品在美国有争议

美国是转基因食品的发源地, 转基因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也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泛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全力进行转基因技术开发并促其商品化, 转基因食品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扩散。尽管美国目前的政策、法律对转基因食品持积“星联”转基因玉米是美国Aventis公司为用于喂养家畜和工业用途而开发的, 并未经获准作为供人用食品而销售。但是2000年9月市场上却发现一些厂家生产的供人食用的玉米饼等食品中含有这种转基因成分。虽然公司和美国政府斥巨资迅速从市场上召回相关食品, 但仍有几十名消费者称自己因食用了这种玉米薄饼而出现了起疹、腹泻、呕吐和发痒等症状。星联事件使食品生产厂商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转基因食品生产也被认为是充满风险的产业。“星联”事件使美国人对转基因食品风险的认知产生了很大影响, 并促使美国FDA考虑加强对其管制。2001年1月, FDA发布了“有关生物工程食品上市前通知的建议”, 建议通过立法强制要求制造商在将转基因食品投放市场之前120天通知FDA, 并向公众公布有关信息。虽然这一建议转变为立法还有待进一步磋商, 但是转基因食品所体现出的影响巨大、难以控制、难以计量的现代社会的风险特征, 必然会对现有的食品安全保护制度以及其他社会制度提出政策制定的新思路产生影响。

三、中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生产与对策的理论研究

吴焱焱论文认为对中国而言, 一方面, 迫切需要转基因食品产业的发展, 来解决未来面临的粮食短缺问题。另一方面, 目前中国的转基因技术发展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不远, 是最有希望赶上世界领先水平的领域, 使中国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 如何更好的来规范和促进转基因食品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是当前制定转基因食品政策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中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立法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但尚处于探索阶段, 仍存在众多不足。目前, 应借鉴美欧日的经验, 结合中国实际, 努力制定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应该包括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标识体系、安全评价体系、审批许可体系, 还应具有各种相应的技术规范、预警体系、公众参与体系等相应的辅助立法。

王笛笙论文认为中国的转基因科技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转基因立法。目前中国关于转基因方面的立法虽然成体系但还存在着立法层次比较低、概念使用模糊、带有应急性等诸多缺陷。将转基因食品纳入到“产品”当中去, 以目前中国的立法现状来说, 可以是比较实际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救济方法。转基因食品不同于普通食品, 如果一旦发生危害, 其影响不止是这一代, 可能会波及到下一代, 以至于会改变生态环境。因此,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 国家应当启动食品召回制度, 将有问题的“产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回收, 将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点。

四、分析与评价

为应对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矛盾, 中国也像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一样, 开始了大规模的转基因实验研究工作。其中, 历经12年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研究项目, 2009年获得农业部正式颁发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生产应用) 。这是中国首次为转基因粮食作物颁发安全证书, 标志着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从此正式跨入产业化阶段。

目前, 就全球的农业生物技术工程研究来看,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生产还没有定论, 还存在着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隐患问题。特别是法国、英国和其他欧盟国家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更为重视, 并加以很多的具体限制。我们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法规以规范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问题, 其中也存在法规滞后无法适应新的变化的诸多问题。

在没有出台新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以前, 笔者认为我们国家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应该更加深入和持久地贯彻现有的法规, 特别是农业部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当下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安全评价制度;二是实施进口安全管理, 规范转基因农产品进出口秩序;三是实施标识管理,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是我们趋利避害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戴容修.高中生物教学与认识转基因食品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转基因进入寻常百姓家”主题教育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举行[N].科学时报, 2009-11-20.

[3]专家表示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有严格保障[EB/OL].新华网上海频道, 2009-04-08.

[4]冯巍.英国转基因食品公共政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5]风险社会与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纷争[EB/OL].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7-03-20.

[6]吴焱焱.中国未来转基因食品政策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 2008.

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分析 篇8

关键词 转基因技术;食品安全性;生态环境;政策管理

中图分类号 TS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219-01

转基因指利用生物技术将生物中某种基因抽出后植入另一种生物内,如科学家将北极鱼体内某个具有防冻作用的基因抽取出来植入番茄内,培育出耐寒性较强的新品种番茄,这种被作为原料而制造出的食品则成为转基因食品。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蓬勃发展,转基因技术成果不断推广于食品行业等应用领域,传统食品概念由农业食品、工业食品发展到了转基因食品。近年来,转基因食品以其独特的品质和特性成为庞大食品家族中一名新成员,人们在寄予转基因食品厚望、以此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基因移植、改性工作进行程度等造成的食品安全性提出质疑,这种技术究竟带给人类的是福还是祸,主动权是否还能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是否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风险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问题已成为全世界热门话题之一。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管理成为转基因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世界各国陆续出台了各自针对转基因食品发展的政策,通过政府政策导向手段来控制转基因食品潜在风险,规范转基因食品的健康发展,我国积极执行“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消费知情、自主选择”的开发政策,不断完善转基因食品管理政策,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转基因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1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分析

1.1 食用安全性分析

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是安全问题中最为重要和现实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食用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自身健康。受传统文化及思想意识影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概念认识模糊,对这种新鲜事物接触相对较少,而商家和媒体在转基因食品的宣传报道方面过于热情夸张,人为炒作偏多,缺乏客观性报道;政府部门对转基因科普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公众无有效渠道了解转基因食品客观情况,在未确定转基因食品为安全食品时,消费者对这种改变了传统食品或作物本质特性的新品种始终坚持保守和观望态度,认为转基因食品存在着短期或长期危害。

1.2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破坏也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转基因生物相比自然生物有着很大优势,释放在环境中可能会打破原有生态环境,使生物竞争关系扰乱;尤其一些转基因植物竞争能力极强,可能排挤原有物种基因结构,威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或生成其他新的物种;转基因食品还可能会引起基因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1.3 消费知情权和选择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关心食品安全、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和档次,尽管还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确切方面的不利影响,但消费者理应具有自己所消费食品的安全性和潜在危险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关于消费者选择、涉及标识等公共政策监管方面应尽快进行不同国家之间的统一,以适应今后转基因食品普及后消费者明白消费和知晓如何消费。

1.4 伦理问题分析

人类利用基因工程创造产生各种转基因物体,对自然进化过程和生命直接进行人为篡改和彻底干预,这样人类似乎有了“任意改变上帝作品”的本领,甚至可以改变自然进化速度,这种自然及生命本身直接被干预的现象冲击着人类传统观念及内在价值,不得不令人担忧。转基因食品为人工制成而非经自然生长后加工制作,如将人的某些基因导入动植物食品加强其性状或增加生长速度等,这种非“天然”食品是否违背自然及其伦理道德,人类会不会产生“人吃人”等心理反应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2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

2.1 育种安全性

选择育种、人工杂交及转基因育种是当前动植物的主要育种方法,其中前两者必须限制在种内进行,为常规育种法,常以基因突变和有性杂交为基础,种内或同一种属之间的基因重组和交换时间偏长;而转基因育种可以跨越物种属性、界限,短时间即能将其中一种生物或人工合成基因转移至其他生物体内,彻底打破生物物种界限。实际上,自然界中生物基因重组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进化过程中,且其安全性需经历长时间过程才得以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基因再重组,仅是人为的加快了常规育种自然选择和进化速度,在理论上是与由常规育种获得的食品本质基本无二。

2.2 食用原理安全性

动植物及微生物食品中构成基因的DAN物质经食用进入人体后即被分解为小分子,转基因植物中的抗生素抗生基因为一种蛋白质,其在人体肠道内扩散的最大障碍是DNA的降解与失活,而人的胃液为强酸环境,在胃液降解酶的作用下,易能消除DNA生物活性。而且,先进的技术使得被转入动植物体内的基因只能在特定组织和条件下表达,如只在转基因植株茎杆内表达,完全不作用于食用种子,这样就不存在食用安全性顾虑。

2.3 伦理方面安全性

根据生命本质的一致性分析,动植物及微生物基因组中大量的基因存在同源性,这就说明,很多基因不是为某种动物或植物所特有的,其中一些动植物的基因组还与人的基因组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当前所食用的所谓的“纯天然”的生物食品也是经过人类长期人工培育、驯化得来的,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生物伦理的发展,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转基因食品或生物冲击了“谁在扮演上帝”传统的伦理观和进化论的现代自然观的狭隘思想认识上,而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生事物的出现。

3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公共政策演变

当前,在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上,存在着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政策观念,首先以美国为代表的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宽松的政策,其次欧盟相对较为严格的政策,还有就是我国等一些国家在对待转基因食品开发与消费方面保持着积极态度,实施政策较为灵活。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开发与消费,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保积极稳妥发展转基因技术,主要有:

1)201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卫生部制定《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2)原国家科委于1993年颁布《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3)1996年,农业部制定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

4)2001年国务院制定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5)2007年卫生部发布实施《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取代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随后我国又先后酝酿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等,如《国家生物安全法》等。

4 小结

转基因食品是解决食品短缺、营养匮乏及相关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只要开发政策合适,评价、监管措施得当,转基因食品均可以做到不比传统食品危险的保证;根据转基因食品及其特点,应以“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消费知情、自主选择”为开发政策方针执行并调整控制转基因食品开发利用方向;同时,注重建设、运用非营利性机构,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能力和评估体系的建设,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为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提供表达愿望和意见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消费疑虑,提高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丁存宝,刘海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探讨[J].生物学通报,2006,41(3):25-26.

[2]洪涛.我国转基因食品政策及其效应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3:4-7.

[3]邓心安,于卫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及其政策完善环节[J].中国科技论坛,2008(6):104-108.

作者简介

转基因食品安全结题报告 篇9

课题《转基因食品安全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计划有序而富有成效地开展了研究工作,现按照要求对研究情况和成果进行总结和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为了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更快、更高效地生产食品,科学家们应用转基因的方法,改变生物的遗传信息,拼组新基因,使今后的农作物具有高营养、耐贮藏、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能力,不断生产新的转基因食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转基因食品是新的科技产物,尽管现在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会愈来愈完善。我们相信,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定去做,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会是健康、有序的,我们的生活也会因生物技术带来的转基因食品而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集体的力量去深入了解和探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锻炼我们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处理生活的能力。

三、课题探究方法:

此次课题探究运用到的方法有: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考查。

四、课题研究工作进展

到目前为止,课题组正按照计划开展研究工作,正在进行第三阶段的主要工作;即结题阶段。

1.本课题的前期课题组成员对转基因食品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收集整理了相关文献资料。

2.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开题会”的要求,后期课题组的工作重点是设计、研究和积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策略的实践研究和初步总结。

3.课题组成员对新课程改革教材进行了仔细的研读,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基因是生物个体每一组成部分的蓝图。切割和拼接基因的外科手术,就是基因工程。利用这种技术,能够把特定的基因从一种类型的生物转移给地球上另一种生物。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以生物技术改良的动、植物或微生物所制造或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针对某一或某些特性,以突变、植入异源基因或改变基因表现等生物技术方式,进行遗传因子的修饰,使动、植物或微生物具备或增强此特性,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食品或食品原料的价值,例如,增强抗病性、改变营养成份、加快生长速度、增强对环境的抗性等。为此,科学家采用基因工程希望改良各种食品或食品原料的品质,例如使农作物提高营养价值,增强耐储藏性能或抵抗杀草剂和杀虫剂性能等。

1、转基因食品的现状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增加食品原料的产量、改良食品营养价值与风味、去除食品不良特性、延长食品储存期限。基因工程技术在医药工业上应用已相当成功,然而在食品工业应用仅处于萌芽期,最近几年才有转基因食品问市,这可能与食品工业一般产品价值较低,附加价值远低于医药工业产品有关。虽然如此,目前已有许多转基因食品在北美相继通过审核上市,尤其是多种抗病虫害、抗除草剂之转基因作物已大量推广于田间栽培,进行商业化生产,反映出转基因食品发展脚步已加快,因此可预期在未来十年,将有更多的转基因食品问世。

199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2780万公顷,较1997年增加1680万公顷,其中美国和加拿大种植面积高达233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的84%。据报道,1999年全世界播种的转基因抗虫玉米种子量达总量的1/3,预测到2010年全球转基因种子销售额将达到3000亿美元。1999年美国玉米和大豆有50%采用转基因种子,已经开始生产含高维生素A的胡萝卜和高番茄红素的抗癌西红柿,用西红柿、南瓜、酵母菌、玉米、土豆,大豆等许多

基因工程植物为原料制成的食品已经或即将在超市场中出售。这些食品是面包、果酱、糖果、饼干,面饼、干酪、黄油、人造黄油和肉制品及素食等等。在美国大约70%的食物包含转基因技术,因此美国的消费者,几乎全都曾经食用过转基因食品。但是当他们选择转基因食物时,是基于美国政府已经对转基因食物进行了安全性实验,由此认为这些食物是安全的和有益的。

可见在新世纪来临之时,基因工程食品将越来越多,这是人类以前从未食用过的崭新的食品。这些基因工程食品原料中可能含有来自昆虫、鱼或其它动物的基因,更多的含有来自细菌或病毒的基因,于是便引发了有关基因工程食品安全性的争议。目前国际社会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及对环境生态影响仍有相当大的争议,市场接受性将是决定转基因食品成功与否最主要因素。美多个消费者联合会曾联名向美国FDA提出应当规范转基因食品市场。他们同时告诫消费者,选择转基因食物应慎重考虑这些食物是否安全。

2、美国转基因食品现状

1、美国有关转基因食品管理相关法规,属于基因修饰生物或产品,牵涉之主管机构较多,主要是由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负责监督有关转基因食品(不含禽畜肉)或食品添加物的食用安全;美国农业部(USDA)主管转基因生物(禽畜肉)进出口、洲际流通等;环保署(EPA)则对于这些转基因生物,规范其杀虫剂使用、环境影响评估及制订食物中杀虫剂之残余量。此外,各州政府亦可自行制订条文,并进行追踪、查核。可见,美国转基因食品管理主要由FDA制订及掌管安全与法规问题,并配合USDA、EPA及各咨询程序,对于类似已准许上市之类似产品申请,FDA执行流程已有简化之趋势。转基因食品标示问题虽有规范,但考虑实际执行困难并不强迫要求,但对于明显可能引起部份人过敏性问题之产品,FDA则要求必须标示。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之转基因产品,例如经基因修饰之食用微生物则尚未有具体措施。

附:其他国家现状

(1)加拿大卫生署食品管理局健康保护处于1994年4月及1994年9月份别提出新颖食品安全评估指导原则第一卷第二卷,以确保在加拿大市场未曾供应的新颖食品(包含以基因工程生产或制造的食品)或由新颖工程生产的食品,须在销售前申报,以接受监督。新颖食品安全评估指导原则第一卷为申报有关的指导纲要,而第二卷则为基因修饰微生物及植物的安全评估标准。所谓新颖食品包括一种食品,经由基因修饰处理并表现出新的或修饰过的特性,不同于以往在这类食品中所定义的性质,或者这些性质是来自于新的或具有基因修饰特性的生物所产生的。

加拿大农业及农产食品部主要负责加拿大所有农业产品的管理,制订农产品规范基本安全实施方法。范围涵盖了利用基因工程的家畜、植物及动物、肥料、家畜类饲料、虫害防治以及种子类农产食品。目的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确保新产品对于人体、动物及环境是有效果且安全的,并确保新产品的制造者提出正确的申请。而且,为协助加拿大的公司能维持其在国际贸易上产品的品质与有效性,此管理办法与国外其他被认知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类新颖食品安全评估的基础在于基因修饰生物与未修饰生物间的比较,包括分子、组成、导入或修饰之DNA及其表现调控、毒物学与营养学数据及过敏性等,并结合体外及体内试验,若有过敏性的潜在害处时,应向食品管理局咨询。加拿大食品管理局鼓励研发者在食品研制早期即向食品管理局提出咨询,关于是否需要提出申报及那些是适合作为产品安全性评估的资料,事先与该局达成协议。

(2)我国现状:

1996年开始进口

2002年正式进入各大超级市场出售。(国家规定有标识)

标识方法:

1、直接标注此商品是转基因食品

2、由转基因食品加工厂标注其原料为转基因食品

六、权威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

食品工业为重要国计民生工业,近十年来先进国家食品工业之重点在于食品品质的改良,尤其是如何提高食品感官与营养,如何减少食品原料腐败变质。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加,据统计1999年已达60亿预计在2000年达62亿,2050年将会逼近百亿。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粮食不足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依FAO第6次世界粮食调查结果显示世界营养不良人口有84亿,且近十年来世界储粮已降低至FAO之安全界限(60天)以下。在我们即将进入新世纪的时候,为处于饥饿之中或饥饿边缘的人群提供足够的食品, 就必须增加粮食作物产量,提高食品质量, 实现营养平衡和增加品种。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之应用将是增加粮食作物产量有效途径。

七、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大多数人对转基因食品不了解。

2、许多人对转基因食品有一些错误的看法。

分析:

综上所述,说明转基因食品在我国并未得到普及,我们国家缺乏这方面的管理机构,没有一些安全检测部门控制转基因食品的流入。在加上我国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导致对这项技术不得以推广。

另:市场调查:

1、农林下路的王府井百货大楼:出售一些没有标记的转基因食品,负责人说这类食物很少人购买。也有很多人询问过,但由于售货员缺乏认识而不能回答。

2、天河北路的万佳超市:出售有标签的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蕃茄等。负责人说,大多数人对这类食品有兴趣,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这说明大众对转基因食品还是很关注的,所以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的法律去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现场调查:

16.7%完全可以接受转基因食品 理由:贪新鲜居多

28.3%无所谓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篇10

摘要:随着转基因食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日趋增多,其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目前国际上对此尚无定论,国内科学家的观点也存在分歧,因此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引起了全世界公众的高度关注。文章将对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安全性问题以及食品安全性评级体系等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食品安全 检测

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转基因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蓬勃发展,逐步进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行业,使食品的概念从农业食品、工业食品发展到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以全新的面貌成为庞大的食品家族中的一名新成员[1]。然而,它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必然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转基因食品的概念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这种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为食物或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2]

2.转基因食品的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现状

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诞生于1983年,于1986年被批准进行田间试验,1993年第一个延熟保鲜番茄在美国批准上市,这代表着转基因食品有此走向市场。近几年转基因食品发展更为迅速,约占全球作物栽培面积的2%~3%,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种植国家为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其种植面积占全世界的99%。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种植国有阿根廷、巴西、埃及、印度和南非[3]。有关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近年来进口的转基因作物以及初级加工品数量猛增,从1996年的8万t上升到1999年的283万t,2000年达到750万t,短短5~6年增长近100倍,进入中国人食物链的转基因食品已经超过2000t[4],我国已成为世界转基因农作物田间试验和商品化生产面积的第四大国[5]。

3.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争论

伴随着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应用深入发展,关于转基因食品有无毒性、过敏性及抗生素抗性等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这些不仅仅是科学问题,更涉及到政治、经贸、法律等诸多领域。长期以来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基本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支持派和欧盟为代表反对派两大阵营[6]

3.1 以美国为代表的支持派。

199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的原则—“实质等同性”(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则,即如果某个新食品或食品成分与现有的食品或食品成分大体等同,那么它们是等同安全的[7]。我国学者邱仁宗在其著作中写到:“转基因食品从产生到今天,还没有发现能够精确证明其有害的任何证据,实践是最好的论证。”[8]

美国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最大的国家。在美国,1/4的耕地种植的是转基因作物,其中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占美国大豆总面积的55%,抗虫棉占棉田总面积的近50%,转基因玉米占玉米总面积的30%。转基因食品高达4000多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商品[9]。转基因作物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让美国尝尽了甜头,这与美国的技术优势及贸易利益的实现息息相关。因而在有关转基因作物及其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中,美国始终作为代表站在肯定和支持的立场上,主张将转基因产品和传统农产品同等对待,并努力影响国际社会对相关政策的制订。

3.2以欧盟为代表的反对派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是1998年英格兰学者Pusztai第一个提出的,他在研究中发现,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1999年康奈尔大学昆虫学家Losey在Nature上发表文章,指出蝴蝶幼虫等田间益虫因吃了撒有某种转基因玉米花粉的菜叶会出现发育不良,并且死亡率特别高。纽约城市大学生物学家Commoner认为,转基因食品代表一次巨大的不受控制的试验,其结果根本不可预见[10]。侯美婉在“Genetic Engineering—Dream or Nightmare”一书中,从人体健康和动物健康两方面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转基因食品存在风险[11]。

在欧美等地区,环境保护主义者和消费团体等组织作为转基因食品的坚决反对者,他们认为一些转基因作物虽然个头大,颜色艳,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作物。他们担心转基因食品有可能含有毒素而不利于人体健康,长期使用会诱发癌症等致命的疾病,甚至还组织大规模反对转基因食品的抗议和游行,采取各种措施阻止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开发,例如破坏转基因作物的实验室和试验田,号召消费者不要购买转基因食品[12]。政府更是谨慎有加,主张对转基因产品采取“预防原则”的管理办法。围绕这一原则,欧盟先后对转基因食品安全和标签问题、新型食品管理规章问题、转基因玉米和大豆问题、含转基因成分的添加剂和调味料问题进行了规定。欧洲消费群也依然执著于天然绿色食品,调查显示,70%的欧洲人不想吃转基因食品

4.正确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4.1“实质等同性”原则的片面性

关于“实质等同性”原则,我们暂且不论用化学成分来代替毒理学、过敏性和免疫学实验是否合理,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科学家还不能通过转基因食品的化学成分准确地预测它的生化或毒理学影响[13]。然而支持“实质等同性”原则的学者则认为,此原则是解决传统毒理学实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估存在局限性时的有用工具。但是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实质等同性”原则有其合理性,但也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系统的功能是由组成元素、结构、环境共同决定的。虽然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但它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同组成元素相比,系统的结构对系统性状、功能的决定作用更为直接和根本;而且,环境也制约着系统功能的发挥[14]。“实质等同性”原则只是孤立地以转基因食品的化学成分来断定其安全性,而没有将其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构)、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科学与生态学、伦理学之间的联系予以适当的考虑,因而容易得出片面的评估结果。4.2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产生的原因

那么要正确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就要了解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产生的原因[6.15.16.17]:

①基因从原有机体转入宿主有机体中,两者对终产物的安全性有影响。例如将一个表达良性性状的基因插入已知不致病的细菌的基因组,可能会产生致病的细菌。②转移的基因结构的稳定性,必须确保这些遗传生物已达到要表达良性性状所需的最小遗传生物片段。否则DNA结构不稳定会影响性状的表达,可能产生不需要的性状或有毒生物,或终产物不稳定。③基因插入受体基因组的位置。如果在受体细胞调控其他基因表达的基因区中插入遗传物质可能会造成多效性,即在表达生成所需产物的同时还产生其他基因产物,因此,基因插入受体基因组的位置要准确。④运载体的选择。使用具抗生素耐药性的选择性标识基因是否会对人产生影响。

4.3转基因食品在食品学上的安全性问题[3]

毒性问题:导入的基因并非原来亲本动植物所有,有些甚至来自不同类、种或属的其他生物,包括各种细菌、病毒和生物体。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是否具有毒性。

过敏反应:导入基因的来源及序列或其表达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的致敏原有没有同源性、甚至有没有产生出新的致敏原? 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比如: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

营养问题:食物的营养价值下降或造成体内营养素紊乱。有人认为由于外源基因的来源、导入位点的不同,以及具有的随机性,极有可能产生基因缺失、错码等突变,使所表达的蛋白质产物的性状、数量及部位与期望值不符。这将导致营养成分构成的改变和产生不利营养因素。

对抗生素的抵抗:产生对抗生素的抗性。由于目前在基因工程中选用的载体大多数为抗生素抗性标记,抗生素抗性通过转移或遗留转入食物而进入食物链,有否可能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外的微生物,从而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或病毒。

以上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但实际上,转基因食品既不像美国渲染得那样绝对安全,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也不应像欧盟那样神经紧绷,把它视作洪水猛兽。在此问题上,欧美之间既有价值观念之差,更有经济利益之争。我们应该滤掉政治、经济因素等利益纠纷,而仅仅从安全、环境、科技、公众健康等角度去分析和看待。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5.1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

对遗传工程体(GMO)的特性分析是在考虑转基因生物食品时第一个应考虑的问题。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供体、基因修饰及插入DNA、受体这三个方面。需要说明潜在危险并不等于现实危险,因此不能一提到安全性评估便认为转基因植物已存在固有的实际危险。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 潜在危险性=有害概率×有害程度。

如果考虑到其带来的有益方面,还应该权衡利弊,考虑所存在的危险是否能够接受。

因此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基本原则为[3]:

①根据受体生物、基因工程操作和转基因农业生物的安全等级,确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等级,进行分类评价。②根据转基因食品的类型和用途等特性,进行分类评价。③对每个转基因食品应用个案处理的原则。④参照“实质等同性”原则[18],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⑤参照国际组织、国外相应机构对同一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和方法进行评价。

5.2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内容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包括以下内容[19,20]:食品用途;标记基因的功能;转录的信使RNA;改变基因的目的;基因产物表达的特性、功能以及在动、植物和食品中的含量;表达的产物可能致敏性和毒性,可安全食用的依据;致敏原向转基因作物传递的可能性;标记基因向肠道微生物传递的可能性;宿主作物和供体作物的特征毒素等。

另外营养价值的高低是食品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对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价值评价同样重要。评价要素包括:营养成分及其含量,各种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新引入营养物质的安全性及营养价值,碳水化合物、脂肪的特征、组成及营养价值。

5.3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体系

根据以上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目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体系主要有三大类[21]:一个是以科学或产品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另一个是以技术与工艺为基础的评价体系;第三个就是综合两者特点的第三种体系,即内容上以科学为基础,在形式上以工艺为基础,而大多数国家均以此为标准。另外,根据国际通行的生物安全评价办法,按照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农业转基因生物可分为4个等级:安全等级Ⅰ(尚不存在危险);安全等级Ⅱ(具有低度危险);安全等级Ⅲ(具有中度危险);安全等级Ⅳ(具有高度危险)。

可见,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措施是有的,只要坚持“预先防范”的原则,是完全可以确保转基因食品安全的。6.小结

转基因食品是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兴的现在生物技术,它既有明显的先进性,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方法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且减少盲目性更快的实现目标。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的看待科学技术所产生的效应和后果,讨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时,必须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各国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影响等方面辩证、综合考虑,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慎重、客观的评价。积极发展自己的转基因技术及产业,又要谨慎对待,做好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和检测、监管工作,应尽快制定出相关的法规,并建立相关食品及致敏源的数据库以及积极向技术先进的国家吸取经验成果,以满足国内及进口转基因食品的监督检验的需要,综上所述,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科学依据和经验,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论,转基因食品的优势还是表现得越来越显著,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转基因食品定能成为人们日常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参考文献

上一篇:消防弱电设计合同范本下一篇: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