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安全

2024-09-18

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安全(精选6篇)

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安全 篇1

1 引言

随着各种转基因作物的问世及其农产品的不断上市,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一直是公众关心的焦点。在它的安全性上虽然目前没有非常有力的科学证明, 但是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也出现某些安全隐患。比如一些关于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事件:Pusztai事件 (1) 、斑蝶事件 (2) 和奶粉风波 (3) 等。在国际贸易中, 各国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业持褒贬不一的态度。然而世界范围内对转基因农产品的实验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 我国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开发也一直在继续进行。我国对转基因农产品的官方意见是, 鼓励相关的研究开发以及对转基因农产品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进行科学的探讨。

2 转基因农产品的特点和安全性

与传统的遗传育种技术相比, 转基因技术要先进得多。它能按照人类需要去选择基因, 并把它转移到新的植物中去, 因而加快了育种进度, 提高了育种效率。从当前生产实践来看, 许多转基因产品的产量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高于传统产品;抗逆性增强, 扩大了作物的适应范围, 有利于发展生产;许多转基因产品的品质大为改善, 产品营养丰富, 便于贮藏和加工。在人增地减、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为人们找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新途径。

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如同许多新生事物一样, 转基因技术也有局限性。随着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的发展认为转基因作物存在风险性的报道日益增多。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

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带来的隐患。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否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对此一直存在争议。

一方面:转基因食品中存在的不同于传统食物的化学成分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一些含有转基因载体所表达的报告基因、抗性基因和过表达基因产物, 前二者一般是食品中不含有的。过表达基因产物可能是被转基因本身所含有的, 只是含量高得多, 或者来自其他生物的基因组。从原理上讲, 目前的报告基因、抗性基因都是酶类或荧光蛋白, 对人体应该是比较安全的, 进入人体后会逐渐降解。过表达的基因产物实际上在我们通常食用的食品中也是存在的, 只是含量比较低。食用这些蛋白成分短期内应该是对健康无害的, 长期的效应目前也没有充足的证据去表明其危害性。当然这些基因还会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 导致一些转基因食品出现了原来不存在的明显致过敏原, 特定体质的人群食用后会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某些安全性检测实验表现出来的不良反应, 很可能是这些基因所影响的代谢产物的变化, 其复杂性近乎于无法预测, 只有长期的追踪检测, 方能最终决定其是否安全。总之, 这些不同于原来食品的成分会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另一方面:遗传物质对人类基因组的影响。由于转基因农产品通常都插入了外源基因的片断, 人们怀疑长期食用这些食品会不会使人也得到这些基因并改变人类的特征。这一点担心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DNA进入消化道后的确不是完全降解, 甚至在排泄产物中都可以检测到转基因成分。

对生态环境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与缺乏确实证据支持、近乎于捕风捉影的转基因食品健康安全性的担心相比, 转基因农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虽然公众感受不多, 但却实在得多、严重得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 基因的污染和漂移。由于转基因农产品与其他传统产品以及野生的对应品种并没有本质的生殖隔离, 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空间隔离措施, 转基因成分会轻而易举地扩散到可能的所有物种。可以设想, 一旦所有的农产品品种和对应的野生品种都污染了转基因成分, 将极大的降低原本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我们很难再找到和利用不含转基因成分的种质资源, 这些宝贵资源的毁灭, 对子孙后代利用种质资源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消极影响, 必须加以严格限制。其二, 负面的基因重组可能催生对人类危害极大的新物种。超级杂草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这些杂草生存能力极强, 不怕任何除草剂, 也不怕天然食用它的昆虫攻击, 在自然界扩散, 将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自然存在的微生物整合了一些基因以后性状将发生变化, 变得对人有害。原本可以治疗的疾病由于其病原菌性状的变化而变得难以治疗。一些抗性基因的散布, 使得病原菌的抗性大增, 也大大加速许多抗生素的失效周期。这一切对于医学治疗和人体健康影响虽然不如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那么备受关注, 但其实要严重和现实得多。其三, 生物竞争。即使不发生遗传物质的转移, 过分强大的转基因品种, 将严重挤压其他品种的空间, 导致后者种质资源逐步的萎缩和毁灭。由于转基因生物的强大生存能力, 一旦进入野生环境, 往往比其他生物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迫使具有相同生态位的其他物种消亡。一旦处于生态食物链底层的主要动植物消亡, 整个生态体系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带动一系列相关物种的灭亡, 甚至直接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我们目前看不到这些细微的变化, 但日积月累以后, 其灾难性的后果, 人们会以极为痛苦的方式来体验。

3 我国在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中应采取的科学对策

如上文所述, 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论反映了广泛应用转基因技术的农产品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贸易对抗, 而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成为了贸易对抗中设置技术壁垒的科学依据。我国又是转基因产品的进口大国, 国际上转基因产品的贸易大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 转基因产品的大量进入对我国环境所形成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对此,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在技术上方面重视研发、推广和加快转基因农产品产业化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转基因技术的潜在风险。新发现的功能基因与日俱增, 各种转基因作物不断涌现, 有些更具备增产抗病的优势。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 解决全国13亿左右人的吃饭问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因此, 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步伐对我国实现农业科技革命、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优势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就需要我国进一步加大对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投入。在国际合作上方面, 积极加入相关国际协议。目前国际上约束转基因农产品问题的协议主要有WTO的《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动植物检疫协议》以及《生物安全议定书》。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协议来保护自身利益。另外, 我国也应积极参与新一轮的世界贸易组织谈判, 行使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利。

在政府监管上, 建立规范协调的转基因农产品管理体系, 保障产品安全。

一方面要加强宣传, 培养公众对转基因产品及其安全性问题的客观公正意识。另一方面, 加快完善转基因立法与执法, 在现有的基础上, 将有关立法的原则进一步体现在接轨国际、符合国情、覆盖研发、生产、市场和消费各个方面。使我国农业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法规更加系统、全面。同时对现有法规实施情况还应加强监督。

结束语

认真研究转基因农产品, 对我国农业的发展, 对于我国参与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制订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当前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 使得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 在贸易方面受到严峻的挑战。美国国会更是通过了购买国货政策。对于这一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更有机会利用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也是转基因农产品出口大国这一特点来设置转基因农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对其贸易保护主义予以还击。

摘要:随着转基因技术日益大规模地应用于农业, 人们针对转基因食品和作物的安全性争论日趋激烈。其主要表现在: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健康带来隐患, 是否对生态环境和遗传多样性产生影响等方面。本文通过分析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及其带来的贸易壁垒来说明我国在农产品贸易中怎样以健康的方式迅速发展, 同时迎接世界范围的产业竞争。

关键词:生物安全性,转基因农产品,遗传漂移,贸易壁垒,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周开忠:《世界转移基因农产食品标准化的几个热点问题》, 农业质量标准, 2000年第2版。

[2]宁伟, 刘志学:《转基因植物和食品的生物安全性》, 上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年第8版。

[3]卢宝荣, 张文驹:《转基因的逃逸及生态风险》, 应用生态学报, 2003年第6版。

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安全 篇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产品消费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多的是关心水产品质量安全与否。然而近年来发生的氯霉素、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事件,却暴露出养殖水产品的安全隐患,尤其是2006年以来,大闸蟹、多宝鱼、桂花鱼……频频暴出的水产品安全事件,更是令广大消费者一时间谈鱼色变。实践证明,实行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是从源头上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

一、水产养殖业面临潜在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有了长足发展。“十五”期末,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101.65万吨,占全球渔业总产量的40%,连续15年居世界首位;养殖产品在水产品总产量中的比重从“九五”末的60%提高到“十五”末的67%,养殖水产品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70%,成功地实现了“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的第一次增长方式转变。

近年来,各地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做了许多的工作,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水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安全和放心的,但是当前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不合理用药现象仍较为普遍,水产品药残超标事件屡有发生;部分渔业水域环境质量下降,导致水产品被污染或携带病毒、细菌、寄生虫、生物毒素的几率增加;加工企业质量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加工过程中仍存在使用禁用物质或掺假使假行 为,水产品质量安全尚存在很多隐患。加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主要进口国常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为手段设臵技术壁垒,使我国水产品出口屡屡受限。同时,由于我国渔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出口竞争无序,导致进口国反倾销制裁增加,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战中优势难以发挥,水产品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渔业增效、扩大和巩固国内外水产品市场,以及保证消费者食用安全的关键因素。

二、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种鱼、虾、蟹的病害防治成为水产养殖业关注的焦点、工作的重点。然而事实表明,不但水生生物的各种疾病流传并没有得到根本控制,而且由于滥施药物导致水产品体内有害物质残留增加、养殖水体严重污染,引发疾病流传频发的恶性循环。实践证明,水产品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并不完全在于水生生物本身是否带有病原体,而是由于其生活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致使水生生物抗病害能力下降。因此,始终保持养殖水体适应水生生物生长的生态环境,才是水产养殖的根本和基础,这就是在水产养殖中具有绿色革命意义的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理念的精髓。水产健康生态养殖包括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两种模式。所谓健康养殖是指通过采用投放无疫病苗种、投喂全价饲料及人为控制养殖环境条件等技术措施,使养殖生物保持最适宜生长和发育的状态,实现减少养殖病害发生、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养殖方式;所谓生态养殖是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当涂模式”的成功实践,显示出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的强大生命力,同 时也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当涂模式”的成功实践

当涂县是产蟹大县。近年来,该县依托资源、区位、技术等优势,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确立了“突出河蟹产业特色、实施河蟹生态养殖、打响河蟹品牌”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引导、技术引路、科学统筹、整体推进”的工作措施,积极探索出了河蟹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了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5年10月,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衍亮教授到当涂调研时,对当涂县以河蟹健康生态养殖为主导的水产业发展新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可以总结概括为“当涂模式”。所谓“当涂模式”,概括地说就是以实施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着力推进河蟹养殖由大养蟹向养大蟹、养优质蟹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协调同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

“当涂模式”的核心技术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种草、投螺、稀放、配养。种草,就是种植水草。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一塘水草一塘蟹”。水草对养蟹至少有六大作用。一是净化水体;二是增加水中溶解氧;三是为河蟹蜕壳和逃避敌害提供良好的隐蔽场所;四是提供食物来源;五是提供栖息场所;六是为河蟹安全度夏提供 “保护伞”。投螺,就是投放活螺蛳。螺蛳生活在池塘底层,以腐殖质、动物粪便和残饵为食,是蟹塘的“清道夫”;同时,螺蛳是河蟹最爱吃的动物性饲料。实践证明,大量投放活螺蛳,可以大大降低冰鲜鱼等投入品的投放量,在节约养殖成本的同时,也可以降低河蟹发病几率。稀放,就是适当的降低养殖对象的放养密度。通过降低放养密度,减轻养殖水体的承载压力,提高养殖水体的自身 修复能力。配养,是指围绕主养对象搭配放养一些服务性的水产品,如鳜鱼、青虾、鲢鳙鱼、细鳞斜颌鲴等。这些水产品的搭配放养,不仅可以为河蟹生长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同时也可以在基本不增加投资成本的前提下增加收入。由此可以看出,“当涂模式”的理念是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是环境友好型的养殖模式,是健康生态养殖理念的具体实践。

四、全力推进水产健康生态养殖

坚持“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就一定要全力推进水产健康生态养殖,过好水产品质量安全这一关。为此,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水产养殖环境保护工作。具体到当涂县而言,当涂水产主要集中在大公圩、南北圩、湖阳圩和军民圩一带,这里依河傍湖,水资源丰富,且工业污染少,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条件得天独厚。当前,重要的要做好功能规划,把这一区域作为当涂县水产生态养殖区,对该区域的水环境进行重点保护,严格控制污染企业进入,确保养殖区域水环境不受污染。

(二)加强水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三)扎实推进水产标准化生产。

(四)加强科技创新。

(五)加强渔药管理。

三、“当涂模式”的成功实践

当涂县是产蟹大县。近年来,该县依托资源、区位、技术等优势,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确立了“突出河蟹产业特色、实施河蟹生态养殖、打响河蟹品牌”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引导、技术引路、科学统筹、整体推进”的工作措施,积极探索出了河蟹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了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5年10月,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衍亮教授到当涂调研时,对当涂县以河蟹健康生态养殖为主导的水产业发展新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可以总结概括为“当涂模式”。所谓“当涂模式”,概括地说就是以实施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着力推进河蟹养殖由大养蟹向养大蟹、养优质蟹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协调同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

“当涂模式”的核心技术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种草、投螺、稀放、配养。一般在养殖生产中,经常种植的水草有金鱼藻、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池塘养殖侧重于选择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河沟和浅水型湖泊侧重于金鱼藻、轮叶黑藻、苦草。投螺,就是投放活螺蛳。螺蛳生活在池塘底层,以腐殖质、动物粪便和残饵为食,是蟹塘的“清道夫”;同时,螺蛳是河蟹最爱吃的动物性饲料。实践证明,大量投放活螺蛳,可以大大降低冰鲜鱼等投入品的投放量,在节约养殖成本的同时,也可以降低河蟹发病几率。也是可以说,这八个字涵盖了生物修复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示了当涂人民的生态养殖理念先进性和技术手段的实用性。

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健康渔业,大力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水产品市场信息和物流体系建设,完善水生动物防疫、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检验检测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和生产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保障安全、优质、充足的水产品有效供给。

2007年,我局确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渔业发展全局,以增加农(渔)民收入为中心,以实施“河蟹产业提升工程”为主 线,以渔业科技入户、科技富民强县等重点项目为抓手,以科技为先导,加速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我县渔业提质增效的总体工作思路,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县渔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全县养殖面积约32万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31万亩,实施生态养殖面积近23万亩,比去年增加约3万亩;投放各类鱼种约4687吨;投放河蟹大眼幼体约8000公斤;河蟹苗种培育规模达1.5万亩;生产鱼苗3.85亿尾,其中鳜鱼苗28万尾;预计水产品总产量6.35万吨(特种水产品比例40%),渔业总产值12亿元,其中河蟹产量8500吨(150克/只以上大规格优质河蟹比例占38%以上),产值5亿元;2007年渔业工作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发展特色水产,促进渔业向优质高效方向转变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努力挖掘渔业的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化取胜的策略。重点组织实施“当涂县河蟹产业提升工程”,着力培育主导品种河蟹,努力做大河蟹特色产业规模,做强河蟹特色产业优势;同时,牢固树立“养优质蟹”的生态养殖观念,大力推广“种草、投螺、稀放、配养”的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和测水调控养殖技术,积极探索水产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截止到目前,全县河蟹养殖面积31万亩,占总养殖面积的97%,实施生态养殖面积近23万亩,占总养殖面积的70%以上,“一县一品”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落实科技入户工作措施,加强示范户能力建设 把科技示范户的自身能力建设放在渔业科技入户各项工作的首要位臵,以科技培训和入户指导等为主要手段,着力提高科 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县科技入户专家组成员及全体技术指导员,进村开展主体培训35场,受训示范户及养殖户1500余人次,分散培训约150场,受训示范户及养殖户1800余人次;技术指导员平均入户指导时间60天以上;投入资金2万余元为全体示范户添臵调频收音机448台;与县水产协会联合创办《当涂县水产行情》专刊,为渔业科技入户构建新的交流平台。

(三)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进程,加快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围绕河蟹养殖这一支柱产业,积极动员县内外各种资源,以修复水体生态环境,引进、集成和推广应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为基本思路,加快“科技培训及技术推广服务”等五大体系和“石桥优质螃蟹出口”等五大水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力争通过“五大体系”、“五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我县水产养殖技术水平,努力实现渔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努力创建国家河蟹出口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四)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着力培育渔业竞争优势 认真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把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作为提高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加快渔业标准化建设步伐,积极开展标准化宣传培训、示范推广工作,建立科学用药和原料监控等各项规章制度。湖阳大白宕国家级河蟹标准化养殖示范区辐射带动养殖面积12万亩,标准的覆盖面达70%以上,真正发挥示范区其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引导渔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和经营,指导和督促他们建立健全生产日记,将高产技术推广与生态养殖、健康养殖结合,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为市场提供品种多样,品质 优良的安全水产品。当涂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渔业重点地区设立6个分站,制度化、规范化做好养殖病害测报预报,加大对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全县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五)加强渔政管理工作,切实推进渔业法治建设 全面推进完善以养殖证为核心的水产养殖业管理制度,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对养殖环境、苗种、渔用饲料、鱼药、水产品质量等全方位的管理;在公安、工商、财政、民政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组织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两个月来,长江禁渔秩序井然,没有违规捕捞现象;以长江禁渔为契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渔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依法办事、文明执法的水平;强化对全县天然水域围网养殖行为整治的宣传,依法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加大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教育力度,加强对渔业安全制度、措施、监督管理等落实情况的检查,确保渔业安全生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渔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对渔业政策性投入严重不足,虽争取了部分项目资金,但远不够我县渔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基础薄弱制约了我县渔业的整体大发展。

(二)科技入户工作有待加强。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地方套资金不能到位,大部分乡镇技术指导员兼职现象严重,制约了科技入户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县渔业科技队伍绝大多数是初级职称,县水产科学研究所由于工作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缺乏渔业复合型技术人才。

(四)天然水域渔政管理难度大。违规围网养殖负面影响较 大,有待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长江禁渔期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违规捕捞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2008年工作安排

(一)着力抓好“河蟹产业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各级农业和有关部门的财力支持,整合项目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加速工程项目建设步伐,确保工程目标任务的实现,为工程长远目标任务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实施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以“名特优水产品可持续发展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提高全县转化推广科技成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实力和示范带动能力。

(三)扎实推进渔业科技入户工作。紧紧围绕科技入户工作的目标任务,不断开拓创新,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树立当涂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动渔业科技创新和推广领域的崭新形象。

(四)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中心鱼病测报预报和防治、水生动物检疫、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等功能作用,同时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服务网络建设,在渔业重点乡镇再增设若干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分站,进一步扩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服务覆盖率。

(五)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喂养模式。着力解决以河蟹配合饲料替代天然动物性饵料这一河蟹养殖过程中的革命性问题,积极寻求质优廉价、货源可靠的河蟹配合饲料,逐步形成“以人工精饲料为主,以天然动物性饵料为辅”的技术路线,示范引导广大养殖户转变习惯的喂养模式,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安全 篇3

安全性评价的构成

移植基因本身毒性

众所周知,与作物本身的基因一样,外来基因也由四种碱基构成,由于外来基因相对于作物自身的基因而言,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在人类每天的食物构成中,这些基因相对于传统食物基因的数量也显得极少,由于外来基因的构成与作物自身基因并无差异,加上在食物的摄入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国际组织普遍认为,移植过来的基因不对人体构成危害。

移植过来的基因在经过消化道消化,并被吸收后,对人体是否构成威胁,目前的研究表明是几乎不会。首先,进入食道后,所有基因都会在食道菌群的作用下被分解,几乎不会有完整基因存在,因此,不完整的基因就不会得到完整的表达。其次,假设在经菌群分解后,尚且存在一些完整的基因片段,这些基因与其他细胞的基因进行整合,并表达出蛋白质,在正常状态下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没有发现这些基因与消化道菌群基因相融合的现象,众所周知,人体内的细胞都是不断更新的,衰老的细胞很快会被新生细胞取代,而且食道内的细胞寿命周期非常短,衰老的细胞会经过新陈代谢被排出体外,旧的基因也会随之消失,这些外源基因基本不会存留下来,因此,也不会对人体构成威胁。

外来基因所表达出来的蛋白质的毒性

在食品第一次流入市场之前,必须进行毒性检验,确保其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转基因食品更是如此。目前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首先,根据其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其次,对其做相关实验进行检测,包括化学实验和动物实验等,现阶段批准的转基因食品中,在化学成分的构成和经过试验检测后,均证明没有毒害性。

外来基因表达出来的蛋白质的过敏性

人类每天摄入各种各样的食物,每种食物所含有的蛋白质种类繁多,在众多蛋白质中,能引起人类过敏反应的类别不多,但随着转基因食品的摄入,这些转基因食品中所含有的新型蛋白质可能引发人类的过敏反应。所以,如果转基因食品含有某些过敏性蛋白,在销售时就应进行明显标记,方便消费者识别和购买。尤其是一些易过敏的人群,在食品选择时更应注意。

抗病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抗药性

现阶段,为了防止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虫害现象,一些抗性基因作为目的基因被引入到正常生物体内,这些作物被人类食用后,可能引起人体对一些抗生素的免疫作用,使一些帮助人体抵御疾病的抗生素失去药效。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可以通过智能定位系统对标记基因定位,对其进行删除或者用更加安全的基因代替。

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

当前,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蛋白质追踪法

首先,将转基因食物中的蛋白质按种类加以提取,通过一系列方法进行处理后,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会根据分子构成被分离开来,每种蛋白质被固定到不同的载体上,通过探针杂交试验,对每种蛋白质的特性加以分析,从而分离出有害的蛋白质,保留优质蛋白质。

酶分解法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了酶对化合物的分解作用,经过酶的催化作用,化合物被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每种成分在实验中会呈现不同的颜色,通过对颜色的检定,判断染色体中产生有害蛋白质的片段,从而定位相应的基因,判断外来基因是否表达出了有害蛋白质。

链式复制法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基因的可复制性进行试验,将外源基因引入作物体内,在进行良好对接后,运用科学方法将含有外源基因的那部分染色体提取出来,准备染色体复制的原料,保证染色体复制的良好环境,让目标染色体进行复制,染色体通过大量复制和表达,产生多肽,进而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通过对蛋白质的检测再重新定位相应的染色体片段,进而定位到具体的基因,这种方法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方法。

电化学发光技术

这种方法与酶分解法有一些相似之处,食物中的成分经过电化学的作用后,通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一些发光现象,通过对光亮的特性进行观察和检测,判断作物中是否含有转基因物质,进而分析外来基因是否安全。

结语

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安全 篇4

2.1.1气相色谱法

作为一种分离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应用主要是利用分析物质在不同相的分配系统不同而实现分离的,同时通过检测设备的应用也可以用电信号来替代分析物质浓度,并由记录仪进行记录。通常情况下,检测器主要以氢烟电离检测器、氮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等为主。该方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以气体为载体,主要在具有一定挥发性农药特质的检测中使用。另外气相色谱法具有灵敏性高、分离度高、稳定性高以及分离效率快等特点,应用范围广泛。

2.1.2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也比较频繁,主要适用于极性强、分子量大的离子型农药,尤其是在沸点高、稳定性差、分子量大、气化难、易受热分解等农药检测中应用较多。究其原因是气相色谱分析法在进行受热易分解或者是失去活性物质检测分析过程中应用受到限制,且不符合气相色谱检测分析原理。

2.1.3色质联用法

气相和液相同质谱相结合的方法在检测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色谱分离效率高、质谱检测结果准确等优势,通过互补来完成对物质定性或者是定量检测的目的,因此在农药代谢物、降解物以及多残留等方面检测应用较为广泛。但是经实践验证发现,检测过程操作有相当大的难度,必须使用一些价格较高的仪器来完成,且流程复杂,通常情况主要在最后确认工作阶段使用,在常规试验中使用的比较少。

2.2常用快速检测方法

2.2.1酶抑制方法

酶抑制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会引入其他的干扰物质对检测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不需要进行去除杂质的操作,检测所需时间段,使用的仪器设备也比较简单常见,因而在现场定性和半定量检测中应当较为广泛,但是应当注意的是酶抑制法只能用于有机磷以及氨基甲酸酯类的农药检测,适用检测方位较窄。

2.2.2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包括的种类较多,但是尤以酶联免疫法应用最为广泛。酶联免疫法应用过程中是根据化学物质在动物体能所产生的免疫抗体特性来进行农产品残留检测的,且该方法使用的农药残留范围比较广泛。

2.2.3化学法

作为化学法———速测灵法依据的是催化化学反应来完成农药残留检测的,其中主要针对甲胺磷或者是硫磷毒性气体等有机磷进行检测。该方法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操作简单,投入成本减少,检测速度快。其具体原理为: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而有机磷农药在金属离子催化作用下被分解为磷酸和醇,这些水解产物会与显色剂产生反应,如由紫红色变为无色。

3结论

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安全 篇5

1 转基因农产品概述

转基因农产品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基因导入农产品作物基因, 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农产品种类。这种做法打破了基因的种属限制, 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工合成的基因均可以转入某一种生物, 进而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 而在农产品中转入的基因大部分来自细菌和病毒。转基因农产品总的来说弊大于利, 而且潜在风险巨大。

2 转基因农产品检测

转基因农产品的检测基本上从核酸和蛋白质入手, 主要检测外源基因内的表达和外源基因整合。农产品转基因技术是将动物或植物的基因片段转移到农产品中的技术, 所以通过一项原料的检测来检查一种加工后的农产品中的所有基因片段异常还不现实。目前, 只能通过对农产品中可能存在的转基因进行假设, 然后依照假设进行特定转基因比对的方式, 来检查农产品是否包含某一种转基因原材料。另一方面, 进口国普遍规定, 食品的任意一项原料中如果有含有转基因成分, 都应该按照出口国的要求进行标识。这种矛盾就显示出了转基因农产品检测技术水平低, 达不到需求水平的情况。

3 转基因农产品检测的技术和运用

3.1 利用电化学免疫生物传感器技术实现对Cry1Ab蛋白的定量检测

Cry1Ab蛋白是转基因作物的常见蛋白。电化学法是使用碳纳米管电极、采用安培法持续、动态检测免疫传感器中标记抗体的碱性磷酸酶 (AP) 的方法。新型的离子液体做粘合剂的碳纳米管电极不但成本低、制备易, 更重要的是抗钝化性能好、电极表面易更新。总之, 电化学法比较光学法的优势是电化学方法更加灵敏, 表现在电化学法检测最终产物时, 峰电流值与抗原浓度呈相关性。例如, 显色时间均等的情况下, 电化学法操作时, 在抗原浓度仅为0.5ppb时, 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产物特征峰, 而在传统的光学法操作时, 在抗原浓度到了10ppb时, OD405值仅为0.1688, 信号较弱。在此项检测方法的运用方面, 它的优势是降低了检测时间, 降低了检测成本、降低了操作难度, 所以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3.2 利用提取转基因食品DNA技术实现对寡核苷酸基因芯片的检测

转基因食品DNA的提取和纯化是检测的前提条件。首先, 使用Chelex-100法作为DNA提取的新方法, 并且利用硅膜吸附柱技术改良了传统的CTAB法。然后, 设计了用于基因组扩增标记的多重PCR扩增标记技术, 设计了多种探针及样品作为内、外质量控制的保障体系, 设计了用于5大物种转基因作物的26条寡核苷酸探针以及转基因检测芯片。在此项检测方法的运用方面, 它的优势是Chelex-100法降低了检测时间, 降低了检测成本、降低了操作难度, 适用于转基因农产品的大规模筛选;传统CTAB法的改良方法减少了有毒有机溶剂的使用, 并且降低了检测时间, 适用于轻中度加工食品。

3.3 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实现对转基因小麦B73-6-1品系特异性的PCR定性检测

染色体步移技术是获取与已知序列相邻的未知序列的有效的、重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3.3.1 采用接头连接介导染色体步行技术将转基因小麦B73-6-1进行分离, 得到p AHC25质粒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的3'端旁侧序列, 转化载体及转基因小麦基因组旁侧序列被它的扩增片段所覆盖。

3.3.2 对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发现2538bp之前的序列是源自不同载体的骨架序列, 而它之后的序列没有发现与之同源的序列, 进而推断推测这序列应该是bar基因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上时产生的重组序列和未知的小麦基因组序列。

3.3.3 在原本无法获知未知区域序列信息的情况下, 以PCR技术为基础的染色体步移, 需要设计2个特异性引物来扩增未知区域。本检测方法根据旁侧序列设计定量引物并使用SYBR Green定量PCR技术进行定性检测和转基因小麦p AHC25载体bar基因的拷贝数检测;对作为内参照基因的小麦蜡质基因和作为内参照基因标准的非转基因小麦基因组DNA进行梯度稀释, 来得到内参照基因Ct值与拷贝数对数值的相关性标准曲线方程。在转基因小麦B73-6-1中, bar基因拷贝数是11。在此项检测方法的运用方面, 它的优势是以典型的转基因作物证明该方法检测B73-6-1具有高特异性, 检测灵敏度高、准确有效。

参考文献

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安全 篇6

转基因作物的出现造成了公众关于转基因产品知情权的激烈讨论。为了防止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及人类产生危害, 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颁布法令, 要求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例如, 欧盟设立了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的最低含量阈值, 即当食品中某一成分的转基因含量超过该成分的转基因产品含量0.9%时, 需进行标识[2];我国规定了17种转基因产品只要含有转基因成分就要求加贴标识, 包括玉米种子、玉米油、马铃薯种子、大豆种子、豆油、棉花种子、油菜种子以及番茄酱等[3]。

为了对转基因产品进行安全性检验和标识管理, 转基因检测技术逐步得到了发展。目前转基因作物检测技术主要有蛋白质检测法和核酸检测方法两大类。蛋白质检测方法往往不能检测加工食品, 而且受目的蛋白质在转基因作物中的表达部位、表达时间及环境等的影响, 限制了其应用;而核酸, 尤其是DNA, 因其稳定性好, 在加工过程中不易降解, 故基于DNA水平的检测技术已成为转基因生物的主要检测方法。该研究主要以核酸检测法为重点, 介绍转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是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在支持物上, 与标记的样品分子进行杂交, 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4]。基因芯片不仅具有对转基因样品进行精确的定性检测的优点, 而且能够一次单独分析样品中大量的、不同种类的转基因成分, 具有高通量、集成化和自动化的特点。黄文胜等[5]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同时检测出油菜样品中所含的外源基因CaMV35S启动子、Fmv35S启动子、Nos终止子、Banase基因、Barstar基因、CP4-Epsps基因、Gox基因、Pat基因和内源基因Fab。Bai S等[6]利用该技术检测出6种转基因玉米品系 (Bt11, Bt176, GA21, MON810, NK603, T25) 。另外, 基因芯片技术具有灵活性, 当有新的转基因生物 (GMO) 出现时, 在阵列增加布点, 可将新的基因序列包含在筛查程序中[7]。但是基因芯片设备造价高, 商品化试剂盒非常少, 目前没有适用的标准, 使得基因芯片检测法应用范围不广[8]。

2 PCR技术

PCR技术已经成为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日常检测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国内以及国际发布的食品和饲料中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标准方法大都采用的PCR技术原理,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或普通PCR方法可以对检测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9,10,11,12], 但是这些标准方法1次只能检测转基因作物及加工产品中的1种转基因成分, 因而很多学者也对多重PCR检测方法开展了研究。

2.1 定性PCR检测

定性PCR检测转基因成分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主要包括筛选检测和鉴定检测。筛选检测的主要筛选基因包括启动子、终止子、遗传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1998年, Shirai等[13]利用定性PCR筛选检测方法对抗草甘膦大豆Roundup-Ready中Camv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进行了检测, Michael等[14]也通过此方法检测了转基因大豆、抗虫Bt玉米种子及深加产品中Camv35s、Nos终止子及NptII基因, 并利用Southernblot和酶切鉴定试验对结果进行了验证。

此外, 定性PCR还可以对转基因产品进行品系鉴定。2002年, Matsuoka等[15]通过分析7种转基因玉米Event176、Bt11、T25、MON810、GA21、DLL25和MON802的外源基因序列, 设计了14对检测启动子、终止子和结构基因的特异性引物, 快速有效地检测了转基因玉米品种。曹际娟等[16]对转基因玉米及其粗加工食品, 如爆米花、熟玉米棒及速溶玉米片进行了PCR定性检测, 检测灵敏度达0.1%。

2.2 定量PCR检测

定量PCR检测可用来检测样品中GMO的百分比。目前定量PCR方法主要有竞争性定量PCR方法 (QC-PCR) 和荧光定量PCR方法 (realtime PCR) 。2002年, Song等[17]利用竞争性定量PCR定量检测了转基因玉米MON810和E-vent176中的转基因成分, 最低检测0.01%。Real-time PCR是通过连续检测荧光信号的强弱来测定未知模板扩增产物的量的方法[18]。目前, 荧光定量PCR方法被普遍用于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产品的转基因成分定量检测, 检测灵敏度可达到0.01%[19]~0.10% (W/W) [20,21,22]。

2.3 多重PCR检测

多重PCR是在普通PCR基础上的改进, 通过在一个PCR反应体系中加入多对特异性引物, 以多个DNA模板或同一模板的不同区域扩增多个目的片段[23]。多重PCR具有节省时间、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等优点, 因此一经提出便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 发展迅速。

随着研究的深入, 多重PCR已在植物分子育种、基因表达研究、种质纯度鉴定以及病虫害检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24]。在大豆、玉米、水稻、小麦和油菜等转基因植物以及相关产品的转基因成分检测中均已建立了有效可靠的多重PCR检测方法。Permingeat等[25]利用多重PCR同时检测转基因玉米Bt176、MON810、Bt11和T25的CryIA (B) 和Pat基因。2011年, 白月和栾凤侠[26]对转基因小麦品系B73-6-1建立了五重PCR检测体系, 同时检测了转基因小麦中的内源基因Wx012, 外源基因Ubiquitin、Bar、Nos和UidA, 灵敏度达1ng·μL-1, 并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检测非转基因小麦京花1号籽粒、大豆籽粒、麦片以及转基因小麦B73-6-1加工成的油炸制品检测效果良好。2012年, 陶然等[27]建立了六重PCR反应体系, 确立了转基因大豆GT-40-3-2、Mon89788、A5704-12三个品系同时筛选检测的方法, 检测灵敏度为0.078ng·μL-1, 质粒检测灵敏度为1×103拷贝·μL-1, 通过已知转基因阳性样品进行验证, 效果良好。

此外, 多重PCR在医学和遗传学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同时检测乙肝病毒与丙肝病毒, 对防治肝炎具有重要意义[28]。况少青等[29]以Taq Start TM抗体作为Taq酶保护剂, 建立了多重PCR同时扩增多个微卫星位点, 该方法产量高且成本低,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基因作图、基因定位及人类进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多重PCR在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一项成熟而重要的研究手段。

由于多重PCR在加入多对引物的同时, 容易产生非特异性扩增, 因此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难点在于PCR引物的设计和PCR反应条件的优化[30]。

3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1995年, Oefner及Underhill[31]等提出了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又称核酸片段分析仪 (DHPLC) 技术, 它是一种快速、自动和高通量检测核酸的技术平台。DHPLC可以在不变性、充分变性及部分变性的温度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分析, 主要应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未知SNPs筛查、微卫星分析、mRNA定量分析和引物纯度检测等。它具有自动化程度高、高通量、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以及快速等优点, 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10年, Mounier J[32]用DHPLC进行了奶酪表面常见酵母品种的鉴别, 2011年, Le Fresne S等[33]利用DHPLC快速有效地鉴别含有多种鱼类成分的热加工鱼产品。

利用高效变性液相色谱结合多重PCR技术, 可以对多重PCR产物进行快速分析, 具有高通量、快速、简便、灵敏的特点。有研究报道, MPCR-DHPLC技术被应用在医学领域, 例如Suwannasri P[34]用多重PCR-DHPLC的方法对泰国人的细胞色素CYP2D6基因进行分型测定;Zou HQ等[35]利用MPCR-DHPLC的方法研究肌肉萎缩症 (DMD) 和脊髓性肌萎缩 (SMA) 基因的重复与缺失。同时, MPCR-DHPLC方法也被用于食品致病菌的快速检测[36]。

利用MPCR-DHPLC方法也是快速、高通量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很好的选择。在实际检测工作中, 转基因食品往往成分复杂, 例如麦片牛奶或奶米粉除含牛奶成份外, 分别添加有大米粉、小麦粉、玉米粉 (油) 、大豆粉或卵磷脂 (油) 等多种成分, 检测一份样品至少要检测多种内源基因 (按照食品所含有的成分检验) 和十几种外源基因, 而使用现有的检验标准方法 (主要是荧光PCR技术或普通PCR技术) 来检测多组分多基因复杂成分的转基因食品, 操作太繁琐, 工作量大, 通量低。因此, 利用DHPLC能够区分不同长度DNA片段且特异性强的特点, 将多重PCR技术与DHPLC技术相结合, 检测转基因食品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白月, 栾凤侠等[37,38,39,40]建立的多重PCR-DHPLC方法, 对玉米、番茄、小麦、马铃薯以及大米中转基因成分开展多组分多基因同时检测的研究, 达到高通量、快速、准确检测转基因食品的目的。2012年, 研究人员根据转基因玉米外源和内源基因 (CaMV35S, NOS, Cry1Ac, Bar, Xa21和PEPCex) 设计6对引物, 通过优化多重PCR和DHPLC的反应条件, 建立一套同时快速筛选检测转基因大米中多种转基因成分 (Bt 63、抗优97、科丰6号、Llrice62) 的6重PCR-DHPLC检测方法, 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能够达到0.15ng·mL-1[41]。

4 环介导等温扩增 (LAMP) 技术

2000年, 日本学者Notomi在Nucleic Acids Res杂志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因诊断技术, 即环介导等温扩增法 (LAMP) [42], 其基本原理是针对待测基因靶序列的6个特异性区域设计2对引物, 利用一种具有链置换活性的DNA聚合酶 (Bst DNA polymerase) 在恒温条件 (65℃左右) 保温30~60min, 可实现核酸的大量扩增。LAMP法是一种简便、快速、高特异的基因扩增法, 不需要特殊的试剂和仪器设备。

LAMP方法除了应用在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检测[43]、食品致病菌检测[44]和物种鉴定[45,46]中, 在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检测方面的应用也被广泛的报道。2004年, Shiro Fukuta[47]利用LAMP方法通过CaMV-35S启动子来检测转基因大豆;Chen X等[48]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3种转基因水稻品系 (KMD1、TT51-1和KF6) 的LAMP方法;Chen L等[49]利用LAMP方法检测建立了7种转基因玉米品系 (DAS-59122-7、T25、BT176、TC1507、Mon810、BT11和MON863) 的检测方法;Liu M等[50]用LAMP方法检测了转基因大豆RRS品系;2012年, 叶蕾等[51]设计转基因大豆内源基因 (Lectin) 、外源基因 (NOS) 和2个转基因大豆品系 (GTS 40-3-2, Mon89788) 特异性LAMP引物, 建立了快速检测转基因大豆以及鉴定转基因大豆品系的LAMP体系, 检测底限最低可达到0.01%。LAMP技术因其成本低、耗时短、效率高、操作简单的优点, 更适宜于基层检测单位或现场快速检测工作, 应用LAMP技术对转基因作物筛选检测和品系鉴定的SN/T系列标准即将出台,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5 结论

农业生物技术已为全球农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今后将会有更多的转基因作物和新的作物品系出现并投入商业化生产。为了应对未来转基因作物的挑战, 应以完善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来健全检测标准方法, 普及转基因检测的应用, 从而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有效的监管。适用于成分复杂的深加工产品, 快速、高通量、精准的转基因检测方法和标准物质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摘要:为了规范管理转基因产品, 以建立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技术标准为前提, 通过分析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18a中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长的态势, 以核酸检测方法为主, 介绍了基因芯片、PCR技术、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转基因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 并对今后转基因检测技术标准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上一篇:法律视野下一篇:亚铁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