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发展之困

2024-09-07

转基因技术发展之困(精选7篇)

转基因技术发展之困 篇1

1 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食品

狭义上说,转基因技术是采用分子生物技术把一种或多种生物的基因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中,产生基因重组现象,使之表达并遗传,从而改变这些物种的生物组成,使其按照人类既定的目的有效地表达相应的基因特性,以出现原物种所不具有的性状。广义上的转基因技术除了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外,还包括采用其他方法对生物本身的基因进行改造,以使生物体活动出现新特征的技术[1]。转基因食品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基因转移至其他生物上,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针对某一种或某些特性,以植入异源基因表现等生物技术方式进行遗传因子的修饰,使动植物或微生物具备或增加特性,进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食品或食品原料价值的目的。

2 转基因食品的优势

2.1 提高营养价值

铁元素是世界范围内最缺乏的营养元素。最近,科学家通过基因手段,在提高稻米中铁含量和增加人体对铁的有效吸收两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Lucca等人将菜豆的铁蛋白基因成功地导入水稻,由于铁含量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食用大米人群中铁的营养。

2.2 价格便宜,成本低,产量高

转基因食品通常比同类非转基因食品便宜,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转基因还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因其生产成本较低、产量较高,因此,食品的价格也就降了下来。据初步统计,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转基因食品的成本是传统产品的40%~60%,而产量增加5%~20%,有的可能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

2.3 抗草、抗虫及抗逆境等特性

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具有特定性能的基因(如抗草、抗虫和抗逆境基因)转入到特定农作物中,使转基因农作物具有“抗草、抗虫和抗逆境”等特性,应用最多的就是在农作物中加入抗虫害的基因,通过基因改变,使传统作物具备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因此,可以大大减少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既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又减少了用于生产、运输、喷洒农药所耗费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废料,还保护了益虫和其他生物,减少了人畜接触杀虫剂而中毒的危险[2]。

2.4 保鲜性能增强

利用转基因技术增强食物的保鲜功能,如将极地生活的鲜鱼抵御寒冷的基因转移到西红柿、草莓等普通植物中,使他们能在极寒的地区生存,同时又便于保鲜。

3 转基因食品的健康风险

由于转基因技术不确定性效应的存在,转基因技术难免会存在风险。如导入基因位置是否准确,导入基因与受体内部原有基因的匹配是否协调,导入基因是否会在受体中产生新的毒素等。而转基因食品是以转基因生物作为原料的食品,转基因技术的风险不可避免地导致转基因食品存在健康风险。转基因食品中的营养物质、毒性物质、过敏物质以及抗生素标记基因等经人体胃肠道吸收而将基因转移至肠道微生物中,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3.1 营养问题

由于基因技术的不成熟和基因作用原理的不确定性,新导入的基因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导致蛋白质改变,原有的营养结构可能会遭到破坏,引发营养缺失等问题[3]。

3.2 毒性问题

转基因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基因的导入使得毒蛋白发生过量表达,可能引起毒性反应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任何基因转入的方法都可能导致基因受体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因此,转基因食品的毒性评价是对其安全性评估必不可少的一点[3]。

3.3 过敏反应

有的人群对某种食物会产生过敏反应,如果将这些食物的基因转入其他食物中去,那么,对共同食物产生过敏反应的人群可能在使用受体食物时也会发生相应的过敏反应。 此外,转基因作物中常常引入抗虫、抗除草剂的基因,人们食用了含有这些基因的转基因作物就有可能造成过敏。

3.4 抗生素产生抗性

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另一个安全问题是抗生素标记基因。因为在基因工程中抗生素标记基因常常伴随着目标基因一起转入到被转基因的作物中去,人们在食用了这些作物后体内的胃肠道微生物会逐渐对抗生素产生抗性,从而在医疗过程中使用抗生素时疗效会下降[4]。

4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策略

面对转基因食品的未来发展,我们应认真对待,趋利避害,寻找对策,在有利、尊重和公正的伦理学基础上更多地给人类带来福祉。

4.1 保障食品安全,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大多数人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比较少,缺乏正确的认知,对其安全性存有疑虑。因此,应通过增加转基因食品标识,让消费者通过产品上明确的标识区分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让消费者知道吃到嘴里的东西是什么,是否安全,自己决定吃还是不吃,真正把选择权交给公众[5]。

4.2 建立健全转基因食品的政策法规

面对转基因食品,我国需要有一套相关的、完整的法律法规,并对其落实,这样有利于相关部门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严格检测,真正确保消费者利益,保证人民健康。

参考文献

[1]吴幸泽.基于感知风险和感知利益的转基因技术接受度模型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2]毛新志.转基因食品的伦理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3]段武德.对农作物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争论的探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24(6):7-11.

[4]吴丽业,闫茂华.浅析转基因食品与人类健康[J].中学生物学,2009,25(6):3-4.

[5]平静.转基因食品存在的人类健康伦理疑虑及其发展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6):87-89.

转基因技术发展之困 篇2

1 国内外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

在基因工程起步的过程中, 其所花费了大约有四十多年的时间, 对其的发展历程, 一共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其中, 第一个阶段为理论准备阶段, 在这一个阶段当中, 其发现了遗传物质DNA, 对DNA的结构有了新的认知, 并进行遗传密码的破译;在第二阶段当中, 对基因的重组进行了不断地试验, 在第三个阶段当中, 被称为是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阶段。其中, 1973年被称为是基因工程诞生的元年。

转基因技术发展之困 篇3

1 发展低碳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需要

1.1 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深刻影响着气候变化

目前我国农业严重依赖化肥、农药、农膜、机械等工业农业的投入,这种以高消耗、高排放和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农业大幅增加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CO2是温室效应气体的大户,农业对其贡献大约为15%~25%,主要来源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如毁林开荒、放牧、农田侵蚀性退化、土地沙化等,以及辅助能输入如化肥、农药、农膜、机械的使用。CH4的温室效应系数为CO2的21倍,农业对大气CH4数量的贡献约是50%,主要来源是水稻栽培、动物养殖等[2]。

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的CO2[3]。据估计,全球范围内农业排放CH4占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CH4排放总量的50%,N2O占60%。其中土地利用变化是目前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的第二大来源,其作用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每年由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相当于6.1×109t的CO2(将CH4和N2O折合成CO2),这一数字大约是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半,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0%~12%[4]。

美国康奈尔大学David Pimental估算结果认为,美国农业和粮食生产所使用的化石能源占美国用油总量的19%,其中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药品等占7%,用于加工和包装占7%,还有5%用于销售和食品配制[5]。绿色和平组织针对主要几个农业引起的间接排放源进行估算,排放量若折合成CO2,每年由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相当于8.5×109~16.5×109t的CO2(将CH4和N2O折合成CO2),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32%[6](表1)。工农业排放的温室气体正在使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危机不断加剧,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出。

资料来源:绿色和平组织《生态农业简报》,2008[6]

1.2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是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行业,农业发展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气候变化以温度上升为主要特征,主要通过温度、水资源、土壤、极端天气事件、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对我国来说,气候变化利弊共存,以弊为主。

(1)气候变暖将会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很大威胁。据IPCC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对农牧业以负面影响为主且将长期存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实验表明,最低温度升高1℃,水稻的单产要下降10%。中国华北的试验也表明:在夜间冠层增温2.5℃,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生长期缩短,产量下降26.6%。预测显示,今后20~50年,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严重冲击。按目前趋势,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5℃~3℃,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将因气候变化而出现产量持续下降。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能下降5%~10%;到21世纪后半叶,中国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的产量整体上可能下降13%~24%,最多可下降37%[7]。

(2)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明显增加,经济损失不断加大。在过去十年中,象干旱、洪涝、暴雨、热浪、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翻了一倍,给粮食生产和亿万人口的生计带来负面影响。我国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仍然是以小农户生产方式为主,种植规模小,抗灾能力弱,极易受到农业气象灾害的打击。据统计,2001~2008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中国GDP的2.8%。农村气象灾害的绝对损失快速增长,已经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每年1000亿元增加到近年来的2500亿元。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500亿kg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其中,旱灾造成的损失占全部灾害损失的60%左右。气候异常增加了极端灾害事件频发,可能造成农业生产的防灾减灾成本增大,农业的风险性增大。

(3)气候变化将加剧水土资源恶化。气候变化加剧了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平衡,加剧了中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我国北方地区,因温度升高将加剧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情况更为严重,沙漠化趋势进一步恶化;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事件频发将有所增加,洪涝灾害将加剧。气温升高还可能加速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加速有机物自然分解,导致土壤有机质丧失,加速土壤侵蚀、退化、盐碱化和荒漠化,如果遭遇暴风雨等极端天气情况,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削弱农业生产系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气候变化将加重病虫害的流行。由于气候变化,一些动物和植物的病虫害正在蔓延。气候变化可能诱导粮食作物基因抗逆性变化和品种改良,改变粮食作物生长发育机理,导致粮食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和流行暴发规律的改变[8]。如全球变暖将加重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特别是小麦锈病、粘虫、草地螟等的危害加重;暖冬对农作物病虫害安全越冬十分有利,将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加重。在温度偏高伴随阶段性干旱条件下,病虫害的种群世代数量呈上升趋势,繁殖数量倍增,往往造成病虫害的大发生。

(5)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一变化使江河海口湾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资源受到严重影响,将对我国海岸经济带来严重冲击。近30年来,中国海平面上升趋势加剧,进而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降低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导致海洋渔业资源和生物资源衰退,农业生产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1.3 农业具有碳汇与碳源双重性,发展低碳农业是根本出路

农业的最大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统一,具有碳汇和碳源双重性,但随着高碳农业的发展,这种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逐步丧失,推进低碳农业发展十分紧迫。农业作为天生具有固碳这一生态功能的产业,其森林系统具有强大的碳吸收能力,草地与农田土壤在固碳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湿地具有巨大的固碳和调节气候的功能[9]。但是现在的我国农业是典型的高碳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使农业成为第一大污染源,农业的角色正由“碳汇”转为“碳源”。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而在人口吃饭压力下,农业的生产功能变成片面追求农作物的高产,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不惜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和机械,毁林开地而导致森林遭到大量砍伐,农田土壤受到严重退化,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江河湖泊大量污染,农业固碳的生态功能不断减弱,农业已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不断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

2 转基因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农业中的潜力

转基因技术(genetically modified technology,GMT)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修饰。转基因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跨物种交流,其本质是运用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植物性状,培养出具有高产、优质、高抗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转基因技术产业化加速发展。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研究数据显示[10],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已从1996年6个国家约170万hm2,发展到2009年有25个国家的1440万农户种植了1.34亿hm2,从1996~2009的14年累计种植面积达到10亿hm2,增长了80倍。全球大豆种植面积9000万hm2的77%为转基因品种,3300万hm2的棉花49%为转基因品种,转基因玉米占总面积1.58亿hm2的26%,转基因油菜为3100万hm2的21%,空前的发展速度使转基因技术成为近代科技史上应用最快的技术。转基因技术是农业技术的巨大变革,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低碳农业,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显现出巨大的潜力。

2.1 转基因作物能直接减少农业碳排

转基因作物通过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杀虫剂和除草剂,永久性地减少CO2的排放。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在以下方面有助于减少CO2排放:转基因作物仅需要较少的农药喷洒,因而可节省机械作业、化石燃料的使用和燃烧,从而减少CO2排放;转基因作物是一种节省土地的技术,该作物的高产性能保证在现有的1.48亿hm2耕地上实现增产,直接降低了耕地增加和森林减少的可能性,进而减少森林砍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能实现零耕或免耕,有利于维持土壤的水分和肥力,减少水土流失,进而可以大大减少因土地使用方式不合理带来的土壤碳汇损失及温室气体排放;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还能减少杀虫剂的使用,不仅能节省生产成本,还降低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破坏,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据统计,1996~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使得杀虫剂活性成分累计减少了3.93亿kg,根据环境影响指数((EIQ)的测量,这相当于减少了17.1%具有相关环境影响的杀虫剂使用量[10]。

2.2 转基因技术能增加大量农业碳汇

据国际农业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研究[10],由于转基因粮食、饲料以及纤维作物保护性耕作(由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带来的少耕或免耕),使得2009年额外的土壤碳汇量相当于163亿kg的CO2。转基因是一种能大量增加农业碳汇的技术,可在目前1.48亿hm2耕地上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因此有助于防止砍伐森林并保护森林等原生生物多样性,进而间接增加农业土壤碳汇。如果在1996~2009年期间转基因作物没有产出2.29亿t额外粮食、饲料和纤维,那么需要增加7500万hm2土地种植传统作物以获得相同产量,这额外的7500万hm2中的一部分将极有可能需要耕作不适合作物生产的生态脆弱的贫瘠土地和砍伐热带雨林;如果2009年这一年间转基因作物没有产出4200万t额外粮食、饲料和纤维,那么需要增加1200万hm2土地种植传统作物。因此仅在2009年,通过种植转基因作物实现的直接和间接的农业碳汇共计达到176亿kg的CO2,相当于减少了780万辆路上行驶的汽车。

2.3 转基因技术有利于中国发展低碳农业潜力

(1)适合中国人多地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国情。我国农业以小农经营为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农村人口素质低,这些客观因素十分不利于各种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实行。中国近年来城市化加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和短缺现象日益严重,粮食生产力可能随之下降,这种局面逐渐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约束。可见,既要发展低碳农业又要保证粮食生产,是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两难境地。从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分布来看,转基因作物同样适合小规模农户分散种植,而且能为小型农户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作为一种高产低耗的作物品种更易被农户采纳,节省人力和成本优势使转基因技术易于被小农户使用。

(2)持续增加农业生产力和提高农民经济效益。转基因作物已经在增加生产力和减少生产成本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ISAAA报告[10],转基因作物在1996年至2009年期间在全球产生了大约650亿美元农业经济收益,其中44%是由于减少生产成本(耕犁更少、杀虫剂喷洒更少以及劳动力更少)的收益。2009年,农业经济收益约为107亿美元,其中大约25%是由于生产成本的减少(耕犁更少、杀虫剂喷洒更少以及劳动力更少),大约75%是由于4170万t可观的产量收益。仅在2009年,由于转基因技术的运用,农业方面减少180亿kg CO2排放,从而改善了环境质量;通过节省7500万hm2的土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帮助世界上1440万最贫穷的小农户减轻贫困。

我国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化同样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环境效益。新型转基因抗虫棉和产业化全面推进,我国2008~2010年新培育36个抗虫棉品种,累计推广0.11亿hm2,实现经济社会收益160亿元,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3%,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危害,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垄断地位。其中,三系杂交抗虫棉新品种推广26.7万hm2,比常规抗虫棉增产25%以上,制种效率提高40%以上,制种成本降低60%。我国科学家张启发院士提出了大力培育绿色超级稻的战略构想[11]。绿色超级稻的特点是少喷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目标是致力于提高产量,改良品质,大幅度地减少农药、化肥、灌溉和劳动力的投入,即培育的新品种不但要高产优质,而且要具备抗多种主要病虫害、营养高效、抗逆境等多种优良性状[12]。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了相关抗虫性绿色超级稻对农药施用、作物产量和农民健康效应方面的影响。黄季焜研究团队的调查结果表明[13,14]:第一,抗虫性水稻大幅度降低了农民的农药使用量和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农民种植转基因水稻平均每hm2可节省17kg(或80%)的农药投入,节省施用农药用工9个工作日。第二,抗虫性水稻可以显著挽回水稻因受虫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种植抗虫性水稻可以使水稻增产6%~9%。不仅每hm2可节省投入600~1200元,还可大大缓解由于外出打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另外,抗虫性水稻将在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转基因作物可显著地增加生产力及提高收入,因此可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引擎,并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3 结论与建议

农业温室气体的产生是无法避免的,但其排放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方式。到2020年,中国农业将面临再增产500亿kg粮食和单位GDP减少CO2排放40%~45%的双重重任,因此,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农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1)加快培育抗逆新品种,提高农业抗灾能力。随着我国面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新挑战,预计干旱、洪涝以及病虫害将更为频繁且更为严重,因此,有必要加快作物品种改良项目,开发能很好适应更快气候条件变化的抗逆性作物品种。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包括:组织培养、诊断法、基因组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等“加速育种”,以满足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更频繁、更严重的变化所要求的更快的品种变化。加大对转基因优良品种的培育与攻关,培育产量潜力高、品质优良、综合抗性突出和适应性广的优良动植物新品种。改进作物和品种布局,积极培育、选用和推广具有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性品种,强化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采用高产、稳产措施,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2)加强农业的综合管理,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农业生产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通过加强农业的综合管理,实现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统一。这些综合管理主要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抗旱、供水能力及其应变能力;加大植树造林,增加固碳能力;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及病虫害的防治,并提高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根据气候变化,重新确定农业功能区划,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改变超载过耕、过牧,避免土地退化,增强修复能力;加强对气候与病虫害的灾害预报,建立预报、监测和监控网络,提高预警与干预能力;加大转基因技术的科普,增强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为转基因技术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在充分发挥转基因技术,有力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同时要防止转基因生物可能带来的潜在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确保转基因技术健康发展。

转基因技术发展之困 篇4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经过30多年来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许多科学家预言,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基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

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前景;现状

一、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方面

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由于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也也已全面展开。自从发现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在转基因植株上明显延迟发病时间或减轻病害的症状,通过导入植物病毒外壳蛋白来提高植物抗病毒的能力,已用多种植物病毒进行了试验。

二、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

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它们对预防人类的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基因工程工程

药物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目前,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

三、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

工业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90年代后期问世的DNA改组技术可以创新基因,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的功能,创造出全新的微生物,如可将降解某一污染物的不同细菌的基因通过PCR技术全部克隆出来,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加工重组,最后导入合适的载体,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具有非凡降解能力的超级菌株,从而大大地提高降解效率。

四、前景展望

由于基因工程运用DNA分子重组技术,能够按照人们预先的设计创造出许多新的遗传结合体,具有新奇遗传性状的新型产物,增强了人们改造动植物的主观能动性、预见性。而且在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对人口素质、环境保护等作出具大贡献。所以,各国政府及一些大公司都十分重视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

与开发应用,抢夺这一高科技制高点。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我国基因工程技术尚落后于发达国家,更应当加速发展,切不可坐失良机。

但是,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灾难。比如基因药物,它不仅能根治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甚至人的智力、体魄、性格、外表等亦可随意加以改造;还有,克隆技术如果不加限制,任其自由发展,最终有可能导致人类的毁灭。还有,尽管目前的转基因动植物还未发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但不等于说转基因动植物就是十分安全的,毕竟这些东西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实践慢慢地检验。参考文献: [1]楼士林,杨盛昌,龙敏南,等.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李庆军,董艳桐,施冰.植物抗虫基因的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2002,27(2):22 26.西南科技大学

专业:生物工程 班级:09级2班

破局二手工程机械发展之困 篇5

不久前,中国工程机械二手设备高峰论坛暨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二手设备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为规范国内二手工程机械行业迈出重要一步,而这一切却要从2012年说起。

2012年7月16日,针对国内二手工程机械行业存在已久的乱象,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维修及再制造分会特别向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递交一份报告一有关二手设备如何组织、如何推进的工作报告,得到了协会领导的重视,之后多次组织各分会、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充分交流意见,收集来自市场的问题和建议。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维修及再制造分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代理商工作委员会于2013年4月19日,组织并召开了“中国工程机械二手设备研讨会暨专家委员会筹备会议”。在总结了当前国内二手工程机械市场存在的诸多关键问题后,初步决定成立二手设备专家委员会,加大为行业服务的力度,加快解决当前二手设备市场突出的若干问题。

面对野蛮生长的二手工程机械行业,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行业组织和全国性的政策标准吗

破局需要,绝对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工程机械增速惊人。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工程机械的市场保有量接近600万台,到2015年,工程机械年销量将达到1000万台以上。按照机械设备的寿命周期,预计到2020年,每年的工程机械报废台量预计将高达120万台。

如此庞大的保有量必然会需要一个庞大的二手工程机械交易渠道。就目前来看,现有二手工程机械的销售方式一般有三种,第一由经销商自己渠道内部消化,第二是通过类似天津、深圳、徐水等二手工程机械集散市场处理,第三则是借助利氏兄弟、易极等第三方平台进行拍卖。

但二手工程机械销售方式渠道的不完善是影响该行业有序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的二手设备交易量有80%以上是私下交易,这对二手工程机械的合法性、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带来严峻考验。在这样的私下交易中,用户只能根据机器设备的使用时间、发动机、液压泵的大修周期和使用工况等信息自行判断,若没有浸淫行业数年的功力,大部分买家最后只能吃个哑巴亏。

曾经有记者对某地较大的一个二手工程机械市场进行暗访时发现,二手市场里充斥着改车、拆车、以次充好、假造生产年限的问题。交易市场中不但摆放着各种二手工程机械,还存在不少简易的工程机械修理厂。经过调查记者得知,市场里几乎所有的修理厂都在从事更改车辆外观的生意。肆意修改铭牌、发动机号等,几乎做到了什么都能改的地步。更有不少配件销售店专门从事更改发动机标牌的生意。

随着保有量爆炸式增长,新旧机之间一个规范有序的庞大循环市场呼之欲出。行业人士也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新设备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离不开合理、顺畅、高效的二手设备流通。

既然绝对需要,为什么我们还做不出来呢?原因更多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破局缺乏身份识别

在美国有一本名为“SERIAL NUMBER HANDBOOK”的产品名录,上面记载了市面上大部分的设备品牌、生产日期以及生产地,每年更新一次数据。用户在二手工程机械交易时,只需按照书中的索引,便能够轻松查到目标产品的相关信息,简单快捷而又互信。

但在国内市场,就是新机也只不过简单的用铆钉将刻着序列号的铭牌钉在车上,这就很难指望二手工程机械的铭牌能提供真正可靠的信息。同时,国内各生产厂家对产品序列号较为敏感,生怕公开之后会被竞争对手掌握自己的产量和销售情况,从而对自己不利。

针对目前局面,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亚太区中国租赁与二手设备经理林源盛提出了一套看法:国内的主机生产企业可以先把序列号集中报给协会,后期税务局可以从序列号辨别新机还是旧机,其次是最终客户买卖新旧机时有知情权,另外银行融资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融资服务。他希望,这项工作能够在短期内立竿见影、有成效,接下来做更复杂的课题。

其中,序列号上报内容包括年份、型号、发动机号,其中年份指的企业把设备销售给最终客户的年份(序列号只报在中国境内生产的设备),从易到难,先尝试有代表性的机种。目前上报的机种序列号只包括汽车起重机、挖掘机两大类,将时间初步定为2010年之前销售出的设备,由各厂家自行决定上报情况。

二手设备专家委员会成立时,几家企业一并表示,为配合行业发展,企业随时能够提供10年甚至15年内的产品序列号。着眼于未来,从现实起步。总有一些担当的企业会去做,以看似“退一步”的方式实则是叩响二手工程机械正规发展之门。

破局缺乏标准税率

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没有明确的鉴别方式,有的只是不断推陈出新的通知,这让二手工程机械长时间落入如何缴税的无奈局面。

二手工程机械不应该像新机一样缴纳17%的增值税,那与作茧自缚无区别。但种种因素又让二手工程机械无法像其他二手设备一样享受优惠税率。个人交易免缴税,企业参与全额缴税。特别是企业在回收个人手中的二手工程机械时,个人没有向企业提供增值税发票的能力,也就是说,此时企业无法获得进项增值税发票,交易的时候只能去税务局再开一张17%的税票,造成重复缴税的情况发生,必然加大了企业的负担。正是这种奇葩的税收政策直接让企业不愿意参与其中,却成为二手工程机械私下交易盛行的温床,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二手工程机械市场80%都是个体交易的主要原因。

大标准下,小标准百花齐放,一个地方一种税率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没有明确的二手工程机械税收政策条文,给了地方税务部门以很大的发挥空间。从2%~17%,各地经营二手工程机械业务的大小企业甚至可以凭借自身与当地税务部门的远近亲疏,达成一个貌似公平合理的税率。这种做法与逼良为娼无异。

破局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

日立建机(上海)有限公司营业本部产品流通部主任孙羚认为,这需要协会与企业共同努力,向国家争取更多的税收政策,以避免在流通领域出现不公平现象,同时这也是鼓励更多企业参与二手工程机械流通的重要措施。如果说未来的趋势仍是企业必须缴纳增值税,则需要考虑让个体参与到纳税过程中,与其在价格中将税收成本转移,不如在流通环节中直接与用户沟通清楚。

北京恒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驰升的观点是,其实税务机关对于二手设备的担心不无道理。由于新机和二手设备所享受的税收待遇相差较大,难免使得部分企业想要去钻法律的漏洞,把新机当成二手工程机械来卖,通过降低缴税金额变相降低产品价格;二是二手设备的收购和销售的定价都非常难,价格确定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

利氏兄弟拍卖行中国首席代表爱德华认为,必须通过一种合理的税赋手段将大家置于同一起跑线上,否则面对庞大的市场保有量压力,二手工程机械消化问题将把行业拖入发展困局。

只有统一明确的税率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协会的协调同样必不可少,虽然通过国家层面更改和制定一项税率要通过一系列纷繁复杂的手续,并经过漫长的审批,甚至连建议都不会被轻易采纳。

破局缺乏检测评估方式

没有专业标准、没有专业的检测评估人员、没有专业回收体系,这就是我国二手工程机械回收市场的现状。缺乏专业的二手工程机械认证和翻新,只通过简单的回收行为就拿到市场上销售,必然造成二手工程机械市场鱼龙混杂,以次充好的现象,各种伪造、翻修无所不用其极,二手工程机械用户的利益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面对国内二手工程机械市场乱象,一些企业正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同时也为其他从业者提供了某些程度上的借鉴。例如卡特彼勒,大量二手工程机械工作主要通过代理商完成,而卡特彼勒从政策等各种渠道支持代理商的发展。

卡特彼勒对于二手工程机械认证、二手翻新机认证主要是以小时数来评定,认证二手工程机械小时数偏低,基本上会进行大修,主要是检测过程,检测过程中,如果这台设备符合标准,就可以作为认证二手工程机械卖。翻新认证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因为它的小时数偏高,在这个基础上需要投入成本把它翻新,翻新之后加以检测和认证。

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亚太区中国租赁与二手设备经理林源盛建议,把国内二手工程机械市场做到规范化,确保用户对其有信心,这个市场才可以逐渐做大,保护客户的利益。

但面对80%属于个体私营交易二手工程机械市场的如何做到规范化检测评估?

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铁生的意见是:首先,梳理目前已有标准。梳理以后,形成适用于各方的检测评估标准;其次,有这种需求以后,建议成立“二手检测和评估标准委员会”,进一步对急需的标准进行评估,快速制定出行业标准。他认为,由于制定国家标准的周期太长,可以发挥协会标准批准立项制定的职能,通过协会通道来快速解决行业使用标准的问题;同时,这些标准需求领域很多,要实行分类,比如挖掘机在某一个领域开始制定出检测标准,以区域试点,比如河北或者某一个地区试点总结,逐步推广。

而与适合市场标准相对应的是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于二手工程机械业务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业务,对于人员的培训则需要逐层的进行深入。企业一定要摆脱急功近利的思维,悉心培养一批专业二手工程机械从业人员。这批专门人才一定要熟悉二手设备的基本构造,了解二手工程机械流通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二手设备包括回收、销售等整个流通环节中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由这批人带动二手交易市场中20%的企业交易行为,逐步规范整体发展方向。

本次成立会议上,二手设备专家委员会确立了近期内的三项主要工作计划,对二手设备身份识别、二手设备税收立项和二手设备检测评估同时开展立项调研,并与2013年10月对调研方案进行汇总讨论,之后报送国家相关部委。

二手工程机械问题谈了十几年,问题依然繁多,情况依旧复杂,或许二手工程机械问题还要接着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二手设备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无疑是行业的又一次进步,一次很有意义的进步。正是这些小小的进步,不断促使着二手工程机械行业缓步前行,犹如逆水行舟,点滴进步都是种巨大的胜利。

链接.日本二手工程机械市场粗窥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出口国,日本的二手工程机械市场功不可没。其不但推动了日本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工程机械装备。

日本的主要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几乎都拥有自己的二手工程机械事业部,通过对内部具有丰富工程机械服务经验人员进行专业评估培训,使他们成为专业的二手工程机械评估师。之后他们便可以按照统一标准对二手工程机械进行专业评估,并确定回收设备价格。

例如日本小松公司,用户可以用较为优惠的价格进行以旧换新,而同时,拥有小松二手工程机械的用户可以采取以旧换新的方式处理二手工程机械,从而使小松占据新设备市场的有利地位。与此同时,小松在日本还有专门的翻新制造厂,运用制造商的先进技术对收购的二手工程机械进行整修,通过更换部件等方法,实质性地恢复设备的功能,延长设备的寿命,制造出小松认证的二手工程机械。

在日本,各家主机制造企业都有一套完善的二手工程机械回收拍卖体系。依托本公司旗下的拍卖公司或委托其他专业拍卖公司,定期进行专门的二手工程机械拍卖会,过硬的品质保证、较为优惠的费用及简单的交接手续,都是这些拍卖会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日本政府对新机进入二手工程机械市场的年限也作出了明文规定,这就保证二手工程机械市场的合理有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不法商贩”以好冲次”现象的发生。

转基因技术发展之困 篇6

人才的紧缺带来的问题不仅波及节能服务公司, 也为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带来了考验。对于用能企业而言, 一边是政府部门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一边的企业内部节能技术人才的缺乏, 在“夹缝”中生存的用能企业如何得以生存?而对于节能服务公司而言, 一方面是用能企业迫切的节能需求, 另一方面也是节能技术人才的紧缺, 公司做大做强谈何容易?

业内专家表示, 从长远来看, 高水平技术人才紧缺, 特别是综合性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将对节能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节能意识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 可以说节能市场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面对巨大的节能潜力, 专业的技术人才反倒成了问题。

对于业内企业而言, 人才的紧缺已与融资难相当, 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转基因技术发展之困 篇7

关键词:农民收入,留守儿童,失地农民

一、农民增收乏力

2010年以来,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名义增速始终保持在2位数以上,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但是,支撑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在减少,农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

(一)惠民政策对收入增长的拉动削弱

多项惠民政策已经普及,补贴标准再没普遍提高。在没有新增惠民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原有政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已经减弱。在浙江绍兴的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国家的“三农政策”感到“非常满意”的占40%,“比较满意”的占20%,“一般”的占10%,“不清楚”的占30%。村民们对相关政策性因素,如三农政策、土地流转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农业生产补贴政策、低收入农户帮扶政策等对本地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程度,普遍认为影响一般、不太大,甚至没什么影响。广东调查显示,农业的各项政策补贴在前几年是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因素,但随着各项政策的普及,新政策的增量因素又没有,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在削弱,甚至造成农民受惠但不增收的现象。比如粮食直补,广东各地基本按照每亩150~16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但近两年来一直没有增加。河南受访农户普遍表示,对国家农业补贴政策满意,积极促进了农业生产。安阳市西梁贡村的受访户中,67%的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满意,认为农业补贴作用大。安阳县洪岩村的受访户中,90%的受访户认为农业补贴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30%的受访户对农业补贴非常满意,70%的受访户比较满意。但受访户同时表示,希望能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广西调查显示:66.1%的农户表示补贴金额太少,帮助不大。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的服务,根据物价水平提高惠农补贴标准。山西调查显示,农民普遍反映补助标准太低,补贴总额太少,对农民收入增长作用有限。

(二)种植业对收入增长的影响受到产量和种植规模的制约

农业生产比较稳定,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农业生产成本也在持续增加,在正常年景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有限。山西调查显示,农业种植费用高,出售价格低,农产品种植效益低,影响农民收入增长。44%的农民认为种植收益低,外出务工收入更高。62%的农民认为近三年来种植业生产费用明显增长,19.8%的农民认为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36.8%的农民认为农产品价格略有上涨。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卖难问题经常使得农民丰产难增收。河南调查显示,种粮农民增收难,尽管近几年粮食产量年年上台阶、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增收,但由于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上升,生产成本持续上涨,造成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内蒙古调查显示,人均耕地偏少,不能满足耕种需求,对农民增收形成制约,草场承载已到极限,无法满足畜牧业的扩大生产,对牧民增收形成制约。同时,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冲抵部分增收成果。近年来,雇工价格、农业种子价格、化肥价格、牧业饲草料价格、草场租金等生产成本普遍提高,农牧民利润空间缩小,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如2013年,羊饲料2.55元/公斤,同比上涨15.4%;玉米2.45元/公斤,同比上涨5.2%;牧业雇工工资月人均2700元,同比上涨10.5%;草场租金5~7元/亩,同比增长16.7%。

(三)畜牧业对收入增长的影响随市场价格波动

畜牧业价格波动较大,牛羊肉价格持续增长的趋势已经下降,猪肉价格虽然在恢复,但总体看对收入增长的贡献是随价格而波动。对河南扶沟县大李庄乡高河套村一养殖户调查显示,2014年一季度生猪出栏了40多头,出售价格10.4元/公斤,赔了3万多;二季度生猪价格11.4元/公斤,还是赔钱;三季度前期价格涨到14.8元/公斤,出售了70多头,每头赚了200块钱,而调查时价格又落到14.0元/公斤。农民在畜牧业养殖中疑虑重重,养殖积极性下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增收。辽宁调查也同样反映出,生猪价格由2013年12月份的15.44元/公斤下跌到2014年4月份的10.44元/公斤,降幅高达32.4%,4月中旬甚至跌破9元/公斤,生猪养殖成为近三年最重亏损年。一些小规模养猪户已开始抛售肥猪,退出养殖。养殖大户也持谨慎的态度,对补栏和猪舍投入没有积极性。2014年入夏以来生猪价格迎来一轮迅速上涨,但也难以改变上半年生猪养殖普遍亏损的局面。生猪价格的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虽然有增有减,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对收入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

(四)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增速在下降。

农民工收入近年来一直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前几年持续1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20%的增速很难再持续,普通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工资增长空间有限,而且新一代农民工给家庭寄带回的钱在减少,农民工工资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在下降。江西调查表明,精英农民的外流,并没有相应地形成创收主流,外出务工对农民增收贡献率下降。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在外务工和生活,并没有扛起家乡农民增收的重担,更多的用于自身在城市的生活和发展。寄回带回的收入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有显著的减少,对农民整体增收并没发挥很大作用。农民外出务工大部分收入没有真正流回农民身上。再加上当前农民市民化的门槛有所降低,有不少农村富裕的务工者举家外出在城市购房,脱离农村,收入更是难以像以往那样回流到农村。农民行业转型困难,增收渠道扩展艰难。除了种地、打工,农民难以在农村从事其他行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么成为精英农民,要么成为剩余劳动力,增收渠道受限。甘肃调查显示,73.1%的外出农民工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缺少文化,缺少一技之长,让他们外出打工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多数只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辛苦一天只能赚到100元左右,工资增长空间有限。山东淄博的调查显示,当前传统农业成为弱势产业,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经商。虽然村里十分重视教育,对于每年大学生实行奖励政策,但是除个别大学生毕业接手家族企业外,没有人回本村就业。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低,缺乏职业技能,大多从事脏、累、重的体力活,工资待遇不高。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近年来,国家、社会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教育,身心成长,学习都面临着失管、失教,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多,隔代监护比较难。

福建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很多农村成为“留守村”“空心村”,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目前福清市东井村共有留守儿童749人,占全村儿童总数的75.1%。闽侯县廷宅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比例达到90%,基本属于“隔代监护”,因此隔代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河南三门峡新兴村由于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村中常见,一般年龄都在2~15岁,以小学(50%)和幼儿园(35%)为主,85%的留守儿童跟随祖辈生活。民权县袁柿元村青年人外出打工,将老人和孩子都留在村中的家庭占20%,适龄儿童随父母一道外出就学的仅占3%。除此之外,卢氏磨上村共有542户,110户家庭有留守老人或儿童,占总户数的20.3%;襄城县刘楼村的留守儿童达138人;驻马店市石庄村留守儿童60人;西平县丁庄村留守儿童30人。河南调查同时表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往往存在各种问题。据三门峡湖滨区新兴村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与临时监护人出现矛盾时,10%的儿童选择吵架,80%的儿童选择闷不吭声,10%的儿童选择采取其他行为方式发泄;60%的儿童会向父母诉苦;75%的儿童认为监护人的处罚措施无法帮助自己改正问题,而倾向于自己解决的占调查对象的60%。开封县兴隆乡双庙村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孩子也普遍没有严格要求,认为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养育责任。部分监护人甚至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都难以照料周全。有些祖父母由于年老体弱、溺爱孙辈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较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广西田阳县大问村共有适龄儿童62名,其中留守儿童41名,占66.1%。有7成以上的留守儿童的父母是1年甚至1年以上才回家1次,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将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重庆调查也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受到影响,但祖辈认识不到位。比如在合川区双凤镇黄池村,走访的农户中60%的祖父母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无影响。而实际上,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感受不到父爱和母受,在缺少交流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容易受到影响。

(二)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差,教育学习难跟上

重庆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学习能力较差的情况较多。以万州区走马镇龙台村为例,该村现有父母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176人,占全村儿童总数的28.4%,其中父母半年回家1次的占12.5%,1年回家1次的占8.6%。据老师介绍,很多留守儿童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上课不积极,缺乏上进心和动力,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调查还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不愿求学。比如在梁平县明达镇长久村,走访发现留守儿童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留守儿童表示不愿意继续读书而是外出打工赚钱。河南的调查同样显示,留守儿童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普遍较差。三门峡湖滨区新兴村的调查中,村中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仅占10%,不喜欢学习的占75%,无所谓的占15%。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家庭作业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而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产生厌学情绪,不求上进,学校教育也往往处于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据对吉林和龙市西城镇龙浦村和乾安县乾安镇归字村和水字乡玉字村的20名留守儿童调查显示,由于监护人多为年老体弱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他们只能照顾孩子的吃穿,没有能力管教孩子的学习。乾安调查队10户留守儿童调查结果显示,家里有人督促学习的占到80%,但是由于多半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看不懂孩子的作业,无法真正做到辅导孩子的学习,只是简单地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特别是农忙季节,更是无暇顾及孩子。很多孩子农忙季节,还要承担一些家务,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

(三)留守儿童亲情关怀少,身心健康成隐患

河南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往往面临着家庭教育缺失和情感孤独的风险。留守儿童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一般较差。三门峡湖滨区新兴村的调查显示,10%的留守儿童经常帮家人做家务,偶尔帮家人的占75%,完全不做的占15%;平时空闲的时候看书学习的占15%,上网玩游戏的占35%,看电视电影的占40%。受访老师反映,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容易出现不讲卫生、乱花零钱等现象;有的留守儿童,特别是青春期的青少年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偷偷抽烟喝酒、骂人打架,成为了“问题少年”。留守儿童逆反心理较重,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大多年龄较小,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使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三门峡湖滨区新兴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8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3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表现出情绪消极,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有的则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据对吉林省和龙市和乾安县的20个留守儿童调查,他们都有零花钱,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一些的留守儿童在拿到钱后,挥霍浪费,购买零食,经常抽烟、进网吧、看儿童不宜的录像等。吉林的调查也显示,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不少农村留守儿童很小就离开父母,很多家长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和交流,无法给予孩子应当给予的关爱。据调查,大约10%的外出务工父母一周以内和孩子联系1次,80%以上的父母1个月左右和孩子联系1次,10%的外出父母1年或几年都不回家,这种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导致留守儿童过早承受社会上的各种压力,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留守儿童缺乏父母这第一任“老师”正常的言传身教,使其性格发生扭曲,心理失衡,有的内向,有的任性,有的脾气暴躁。他们觉得父母和身边人不关心自己,在学校里也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人际交往能力差,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差,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失地农民生活问题

调查显示,近年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再加快,城镇范围扩大,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一系列的征地拆迁问题,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

(一)后续生活堪忧

宁夏调查显示,由于征地拆迁补偿低,后续政策落实较差,征地后原来靠土地吃饭的农民生活负担加重。尤其是一些老弱病残及低收入群体,单靠土地流转费生活质量很难保障。以前“吃的都是自家菜”,如今吃啥都要买,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成本和生存压力。在宁夏石嘴山大武口果园村调查时,村民反映2008年,修沙湖大道征地后,被征地农民享受到了大武口区民政局发放的每人每月80元的补贴,但这点收入对于村民的生活来说帮助甚微,其他补偿至今没有落实。海南三亚作为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物价水平受外来人群影响较大,近年来CPI指数持续走高,整体物价水平偏高,而失地农民仅靠打工得来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在“高物价低收入”的双方面因素作用下,村民的日常生活成本、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等方面的支出相应较高。海南调查显示,失地农民就算有了前期的补偿款,但后期没有铺设好就业渠道,大部分农民身无一技之长,没有收入来源只能坐吃山空。此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力度不够,失去了土地保障之后,又无法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加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辽宁调查显示,失地农民收入来源减少,生活成本增加。征地前,农业收入一直是农民稳定的收入来源,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征地后,除少部分农民获得稳定的工作外,其他失地农民多面临收入减少,甚至无收入的窘境。在辽宁葫芦岛调查村中,30%的失地农民在失地后收入减少。同时,失地使农民在消费上被迫市民化,原本可以自产自用的口粮、蔬菜,现在都需要从市场购买,食品支出的增加导致生活成本明显提高。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使部分失地农民生活压力沉重。社会保障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标准是每人每月55元,对于没有自产粮食、蔬菜做为基本生活保障的失地农民来说,远不足以应对基本的生活开销。

(二)融入城市困难

宁夏调查显示,征地后政府对失地农民用工采取了些安置措施,但多数农民还是无法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技能的要求,只好下岗。如永宁县红星村,除相应的征地补偿款外,政府安置失地农民与紫金花纸业签订劳动合同,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只能在操作车间从事体力活,部分农民因工作环境艰苦,收入微薄,纷纷离职,截至调查时,在岗工作坚持下来的失地农民不足10%。宁夏果园村有60多户村民为享受失地农民生活补贴将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但是至调查时5年过去了,补贴未能落实。同时在子女教育上无法再享受农业户口相关教育政策(“三免一补”即免杂费、书本费、文具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不再享受免除学费的政策以及地方教育的倾向性政策,这也使村民融入城市更难。辽宁调查显示,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缓慢,融入城市困难。在失地农民从农民的角色定位向市民的角色定位的转换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职业的转换。通过就业,参与社会分工,进行社会交往,才能真正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当中。但是在劳动力市场的弱势地位使大部分失地农民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很难完成这种转变。调查中发现,就业问题是失地农民不愿向城镇转移的首要原因。广东调查认为,实现就业,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是失地农民得到生活保障的最根本途径。在就业安置中,规定用地企业把合适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并建立安排失地农民数量与用地规模挂钩制度予以保证。河北大名县调查显示,对于失地农民而言,由于他们原拥有的农业生产技能已失去用途,导致其在劳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从而使就业难问题突出。失地无业农民中,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三类群体:一是大龄农民。尤其是男40岁、女35岁以上者,由于年龄、文化、体力、技能等限制,转业十分困难;即便就近能找到一份有收入的工作,也多不稳定。二是纯农民。对于他们来说,失地往往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部分农民并不适应“非农”的生活。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不少农村家庭失地又失业,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三)保障失地农民收入难

上一篇:社区服务学习下一篇:课程教学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