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学习

2024-09-07

社区服务学习(共12篇)

社区服务学习 篇1

1 问题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终生学习的思想已经被的人们普遍接受。人们开始探索, 利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来更好的实现自身的终生学习。非正式学习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1996年, 劳动力统计局 (BLS) 报告说, 人们学到的关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中, 70%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 (《正式和非正式培训:从NLSY而来的证据》, M.A.Loewenstein, J.R.Spletzer, 美国劳工部, 劳动力经济学研究, 第18册, 1999年, 402~438页) 。Jay Cross也指出, 非正式学习中的投入和产出是极不协调的。如今它已经被广泛的认同:75%~80%的学习是发生在非正式的组织活动中的。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web2.0技术广泛运用于互联网, 非正式学习在Web2.0环境下主要有两种形式———个人学习环境和虚拟学习社区, 其中虚拟学习社区有又可分为正式的教育类学习社区和非正式教育类学习社区两类。目前很多学者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基于正式学习的一类。本文则试利用SECI模型对虚拟学习社区中这一非正式学习过程予以研究。

2 非正式学习和虚拟学习社区

2.1 非正式学习

2.1.1 定义

非正式学习一词最早是在1950年Malcolm Knowles在他的非正式成人教育研究中提出的。从此以后很多的学者开始研究非正式学习, 并且提出他们自己的见解。

美国学者Jay Cross (2006) , 认为“非正式学习就是人们通过非正式途径掌握各种工作中所用到的技能, 如谈话、观察他人、尝试错误、与老同事一起简单地工作等。非正式学习是大多数人学习做事的一种非正式、不定期、即兴的学习方式。它就好像人们骑单车, 由自己选择方向和路线, 有时可以为欣赏路边景色绕道而行, 或去帮助同行者。

美国学者玛茜亚L.康娜 (2006) 认为:非正式学习描述了个体培养态度、收获价值、学会技能、获取知识的终身过程, 其学习来源可能是日常经历、教育影响、他或她、环境中的资源, 也可能是家人或邻里、工作或娱乐, 甚至市场、图书馆或大众媒体。

我们看到虽然各个学者对非正式学习定义的观点不尽相同, 但都以各自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非正式学习的理解。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非正式学习, 它是非正式学习的子集, 具有非正式学习共有的内涵。

2.1.2 虚拟学习社区中非正式学习的特点

虚拟学习社区中非正式学习具有非正式学习共有的特点以及自身独有的特点:

第一, 动力充沛。非正式学习大多是因生活中需求而产生, 因此具有强劲的动力进行学习。

第二, 自主的学习方式。非正式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一种学习方式, 而且并非由教师或者其他外界组织进行学习的。

第三, 多元的知识来源。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来源多种多样, 可以是讨论, 教程, 视频, 图像, 音频等等。

第四, 分享和互助。在虚拟学习社区中, 非正式学习者可以相互帮助, 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促进彼此的进步。

2.2 虚拟学习社区

2.2.1 定义

Russell (1999) 将网上学习社区定义为“一个采用某些技术手段来协调其成员和集体在学习方面需要的组织”。Koch和Schwier (1997) 则明确定义虚拟学习社区 (VLC) 是由自然意愿及共同的理念和理想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

所以尽管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网上学习社区这一概念, 但是它的含义还相当模糊。因为这个概念和其依托的技术手段都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现在这类虚拟学习社区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网络教室、电子学习空间、虚拟校园、在线学习社区、学习论坛等。

2.2.2 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

第一, 共同的目的。这是人们参与到学习社区来的基本原因, 也是学习社区存在的基本条件。比如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需要一个共同的空间来进行分享, 或者学习某一领域知识的愿望需要彼此分享知识和经验。

第二, 公共的空间。学习社区的成员共享一个虚拟的空间进行互动。在这一虚拟空间中, 有各种通讯工具供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如聊天室、Email、站内短信等;也有各种资源供学习者共享, 也有学习者的私人空间, 如文件夹, 学习文档和日记簿等。

第三, 自愿参与。网络上的虚拟社区的形成都是基于人们的自愿自然而然形成的, 虚拟学习社区也不例外。参与者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参与到学习社区中去。

第四, 共享知识和智慧。这是虚拟学习社区建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学习者共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共同解决问题, 共同承担学习任务, 逐步形成可随时访问的共享的知识库。在长期的相互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得以形成和共享。

3 虚拟学习社区中非正式学习过程分析

非正式学习直接受到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根据知识管理理论的观点, 从知识的存在形态出发, 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虚拟学习社区中非正式学习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通过社会化 (socialization) 、外化 (externalization) 、综合化 (combination) 和内化 (internalization) 而达到非正式学习的目的, 完成非正式学习任务的过程。

首先我们了解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 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 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 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等。显性知识比较容易获得、理解和交流, 它具有公共性, 可以存储在图书馆、局域网或数据库中, 结构良好, 比较容易获得, 其传播和复制的成本较为低廉。隐性知识的概念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 由波兰伊 (Michael Polanyi) 首次提出的。隐形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等5个要素共同组成, 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中, 通常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由于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 很难规范化, 故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

下面我们就根据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曾提出SECI模型对虚拟学习社区中非正式学习过程进行分析。

3.1 虚拟学习社区中非正式学习的社会化阶段

即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虚拟学习社区中的非正式学习者通过分享其他社区成员的经验, 转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 如共享心智模式、技能和诀窍的过程, 一个人可以从别人那里直接学到隐性知识, 无须借助于语言表达。虚拟学习社区中的非正式学习者的社会化过程 (见图1) 。

3.2 虚拟学习社区中非正式学习的外化阶段

即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把隐性知识表达成显性的概念的过程。是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预备阶段。知识转化的重要手段为:比喻、比较、概念、假设, 或模型、演绎和归纳、对话等。虚拟学习社区中的非正式学习者的外化过程 (见图2) 。

3.3 虚拟学习社区中非正式学习的综合化阶段

即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把外化产生的概念转化为一个知识系统。综合的过程就是把不同的显性知识结合起来, 可以通过文件、会议、谈话、计算机网络等媒介传递和交流知识, 并把已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排序、增减、分类、综合, 这个过程能够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它是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实施阶段。虚拟学习社区中的非正式学习者的综合化过程 (见图3) 。

3.4 虚拟学习社区中非正式学习的内化阶段

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是非正式学习的核心。个人通过内化过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当通过社会化、外化、综合获得的知识, 被内化成个人的隐性知识, 形成一种共享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诀窍的时候, 它们才会变成有价值的资产。内化的过程我们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 只有通过非正式学习者显性的表现才能判断。虚拟学习社区中的非正式学习者的内化过程 (见图4) 。

3.5 虚拟学习社区中非正式学习过程的循环上升

虚拟学习社区中非正式学习过程的四个部分没有先后之分。根据非正式学习者本身的情况, 各自进入相应的学习阶段, 然后继续后面的阶段, 并且不断循环各个阶段, 实现自身学习的螺旋上升, 直到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为止 (见图5) 。

4 以ExcelHome学习社区为例的非正式学习过程分析

ExcelHome (http://www.Excelhome.net) 是微软在线社区联盟成员, 是一个从事研究、推广以Excel为代表的Microsoft Office软件应用技术的非营利网站, 目前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华语Excel资源网站。

4.1 ExcelHome学习社区非正式学习过程社会化阶段

在ExcelHome学习社区中学习过程的社会化阶段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实现:一是社区中的一些权威认识或者负责人, 他们具有Excel方面的学术权威、技术权威, 因而他们发表的建议和技术文章更容易被社区成员所吸收;二是ExcelHome学习社区中, 一些Excel高手会将自己学习和实战Excel时的经验和技巧整理归纳, 然后在论坛发表。这些知识一旦被社区其他成员所吸收, 就形成了其他成员非常有价值的隐性知识;三是当社区中对Excel某方面有较为完善和统一的认识时, 会形成对某类Excel问题主流的知识和看法。新加入的社区成员会被该趋势所引导, 无形之中吸收到相关隐性知识。

4.2 ExcelHome学习社区非正式学习过程外化阶段

在ExcelHome学习社区中学习过程的外化阶段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实现:一是通过原创文章的方式。原创文章可以是个教程发布, 也可以使作者关于某个Excel问题的体会和经验。当社区成员通过学习, 能做出教程或者写出自己对某问题的看法和思考时, 就是该成员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之时。目前在ExcelHome学习社区中, 它是社区成员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主要的方式。二是聊天室和站内短信。这类方式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社区中运用较少。ExcelHome学习社区中聊天室没有设置, 因为有很多其他的即时通讯工具如QQ可以借用;站内短信主要用于发表帖子情况的报告和社区成员的简短信息交流。

4.3 ExcelHome学习社区非正式学习过程综合化阶段

在ExcelHome学习社区中学习过程的综合化阶段与外化阶段较为相似, 他们都是将知识显性化。不同的是综合化阶段是将原有的显性知识进行继续加工, 转化为价值更好的显性知识。在ExcelHome学习社区中主要是通过分论坛和标签的形式, 将某一类问题进行归类, 便于社区成员进行专题学习。比如社区中有一分论坛为“函数”, 则该分论坛内显性知识主要是关于Excel函数方面的, 然后在这一分论坛中又有一标签为“vlookup”, 则该标签下知识主要集中Excel函数中的vlookup函数方面。这样论坛原有的分散的显性知识得到了初步的分类和整理;另外就是对相关Excel问题的进行专题式的归纳、分析和整理, 将显性知识进行精加工转化为更有价值的显性知识。如成员们就Excel某一话题发表的专题精华帖子。

4.4 ExcelHome学习社区非正式学习过程内化阶段

社区成员在ExcelHome学习社区中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所学知识的内化, 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但学习过程中的内化阶段其实很难表述, 它需要其它容易观察的行为来表现比如:发表自己的原创作品或教程、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等等。

4.5 ExcelHome学习社区非正式学习过程优化建议

针对学习社区非正式学习过程中不同的知识转化阶段, 对ExcelHome学习社区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只针对社区服务提供者) 。社会化阶段:定期对相关Excel知识主题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 形成社区文化感染社区成员;外化阶段:社区专家或权威定期发表某专题知识的教程、思考或者经验总结;综合化阶段:灵活开设有价值的分论坛或者标签;内化阶段:鼓励或者适当奖励社区成员发表原创的技术文章或者关于某个问题的深度思考。

5 虚拟学习社区中非正式学习的局限性

其一, 学习资源相对单一。虽然我们可以利用很多方式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如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 但在学习社区中我们主要的交流方式还局限于文字和图像。

其二, 学习者对虚拟学习社区中非正式学习认识不够清楚和正确。很多学习者认为在学习社区中学习就是提个问题等回答。其实针对非正式学习, 我们更应该认真对待, 它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方面。

其三, 针对非正式学习的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面临困难。现在该类的虚拟学习社区几乎都是非盈利性质的, 除了个别发展较好的社区有一定的广告收入其他的社区都没有稳定的经济支持。

6 结束语

当前针对虚拟学习社区中的非正式学习研究还较少, 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非正式学习活动正在迅速的增加。相信随着网络技术和相关教育理论的发展, 针对虚拟学习社区中的非正式学习研究会逐渐增多, 从而指导该类学习优化人们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现代人适应当前的学习和生活。

摘要:虚拟学习社区用于开展有效的网上学习活动, 能提高远程学习学生的群体感和凝聚力, 是当前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非正式学习指在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之外, 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方式, 由于非正式学习在人的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主要基于SECI模型对虚拟学习社区中的非正式学习过程进行研究。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虚拟学习社区,SECI模型

参考文献

[1]陈国强.虚拟学习社区的有效性反思及其发展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 2006 (7) :26-29.

[2]甘永成, 祝智庭.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的学习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5) :27-31.

[3]王海东, 丁兴富.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学习社区[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11) :29-32.

[4]甘永成, 王炜.虚拟学习社区多重内涵之解析与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5 (5) :10-15.

[5]王飞绒, 柴晋顺, 池仁勇.基于SECI模型的虚把社区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科技, 2007 (4) :16-22.

[6]李悦.Web2.0时代的非正式学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7]祝智庭, 张浩, 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2) :10-13.

[8]余胜泉, 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0) :18-23.

社区服务学习 篇2

XX社区以人为本,立足居民需求,探索和开发社区活动,这些活动,真正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文明的鲜活内容,引导社区成员主动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引导居民同心协力,充实自己,发展社区。

在实际工作中广开思路,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有效资源,开展教育咨询、培训等教育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对社会的认同感,促进了社区的学习氛围。

一、学习型社区特色和创新

1.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全方位构建社会化、开放式社区教育工作新模式

将理论倡导与行为指导相统一,运用到社区学习活动与课程中,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管理延伸区、服务群众聚集区、社会稳定缓冲区、文体工作活动区、党建工作展示区”的作用,呈现出鲜明的社区教育特色。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社区教育纳入精神文明总体规划。

深化文明家庭创建,突出针对性与实效性。细化创建标准,从学习氛围、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三个层面上发挥学习的灵动性、互动性,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深厚的学习兴趣,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创造民主温馨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使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与学习创新建设同步进行。

2.重视青少年的身心成长,重视道德教育在社区发展中的地位 以青少年为对象,利用寒暑两假开展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制定寒暑假青少年教育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采用报告会、故事会、阅读会等形式,对学生们进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社区组织中小学生先后开展了“我健康、我快乐”主题活动、“弘扬廉政文化,共创和谐气象”的等活动。

充分利用社区现有教育资源,开设四点半课堂,提供优质课后辅导,提升学习兴趣。青少年职业体验活动,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开展职业规划思考与体验,促进社区多元智能的提升;采用亲子阅读分享会等形式,增进家庭交流,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青少年志愿者定期培训活动,培养社区小义工,鼓励支持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创美环境,我们在行动”,一方面宣传环保知识,一方面为社区建设做贡献;通过《理财课》与《思维导图》主题课程,拓展学习内容,让课外学习成为校内课程的辅助与提升。

3、贴近民生,使社区成为居民心中理想的居住与奋斗佳所 社区就是家园,XX社区重视居民公共意识,努力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倡导节约文明、环保文明、大力开展面向居民的环境保护、节约知识教育,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

社区广泛设立宣传栏、开展宣传活动,现场演练等形式进行群体性基础素质教育,大范围普及安全生产、防火防灾、社会三德、廉政文化等基础知识,在社区内营造起关注安全、重视消防、懂得自救、自爱的居民意识。制定独具社区特色的“改善民生出实效、和谐社区 有平台”学习体系,促进发展,构建和谐新社区,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2014-2016年间,开展家居安全培训,让居民懂得如何消除家中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举办急救知识和用药安全讲座,提醒家庭中不能忽略的健康问题;举办关爱牙齿、护卫健康的体验活动;针对青少年开展“向不良诱惑SAY NO”,防患于未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起反毒反害的城墙。

4.举办各类培训,活动载体丰富多元,满足各群体需求 为提高小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居委会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人的不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内容的教育培训。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群体需求制定活动方案,创新学习内容,激活学习思维,提高学习活动的层次性。注重活动项目的多样性,满足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望,顺应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满足老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市民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按计划进行,并根据居民的需要安排学习项目,获得居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整合资源开展适合各类群体的教育活动,如以亲子陪伴共促进步的学习活动,从讲座、体验实践课、趣味运动会,到青少年减压互助小组、亲子才艺秀,丰富多彩,真正启发家庭教育思维,从促学到共学,从单一家庭到社区大家庭,营造浓郁有爱的学习氛围。节庆日的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圣诞节等活动,推进兴趣艺术与教育服务的融合理念,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是欢乐。

5.关爱各类人群,融入曙光社区大家庭

对流动人员、外地暂住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促进他们证件齐全,合法经商务工,防止违法犯罪。

以关心困难群体生活和再就业工作为重点的“帮扶工程”,加强对社区下岗职工职业培训,大力挖掘便民利民服务岗位,帮助更多的下岗职工在社区实现就业,安居乐业,努力创建和谐文明社区。

开展老年人维权、健康知识培训。小区每年敬老节都请法律专家、医疗专家上课,开展咨询服务,每周三有社区医生及医务志愿者为居民服务,经常联系市中医协会到小区为居民免费举办健康讲座、理疗针灸,深受老人好评。

二、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取得实效

(一)每位居民都是学习型社区的参与者与带动者

随着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XX社区紧紧围绕文明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把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融入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大局之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利用辖区内多媒体场所、电子教室、老年大学、青少年之家、道德讲堂等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促进文明程度的提升。

2014年以来,评选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优秀师资及个人,助力社区社团发展,建立品牌活动,调动居民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发挥各自的才华与潜力。以点带面,使社区教育深入到千家万户。

以每年的社区教育成果展为契机,广泛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提升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同感、满意感以及对社区生活的幸福感,实 4 现社区教育的常态化、精品化,促进社区教育在学习型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密切居民和社区的关系

通过创建学习型社区、楼组、家庭活动,居民和小区的关系日益密切,具体表现是:居民对小区有社会责任感。更多的居民能自觉做好相关社会工作,关心和支持社区建设;居民对社区有心理归属感。居民把小区当成自己的家,共同维护;居民对公共活动有参与感。居民以高度的热情参与社区的各项公共活动,参与面不断扩大;居民对社区怀有自豪感。居民说起自己小区的好人好事、新人新事倍感自豪,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三)提升小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XX社区居委会以小区建设中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创建特色楼组为抓手,建设多元创建载体,积极探索实践学习型楼组创建工作,取得了成功经验。目前,该小区正在将创建学习型楼组向以和谐家庭创建为主题的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廉洁家庭、低碳家庭等家庭建设促进和谐小区建设延伸,在小区大力倡导以德治家、科学建家、文明立家、学习兴家、和谐保家等文明家庭风尚,以推进学习型小区建设。

(四)学习共同体,各类学习使居民得到的受益。

社区服务学习 篇3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口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面对现实,木渎镇成人教育中心在区教育局、镇党委和政府的统筹下,扎实推进终身教育;坚持以聚民心、创品牌为宗旨,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领社区教育的新思想、新举措,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木渎,打造社区学习中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努力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开展的全民教育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木渎镇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社区教育示范乡镇、全国创建学习型社区示范街镇等荣誉称号。

一、打造社区学习中心是建设学习型乡镇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均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学习型乡镇是木渎由小康向富裕转变的需要。为此,我们制定了《木渎镇社区教育2006-2015年发展规划》和《建设学习型木渎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面向社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工作方针,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以成人教育中心为依托”的终身教育运作模式。在建设学习型木渎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打造社区学习中心的重要性。为了满足百姓的学习需求,我们将社区学习(成人教育)中心建设成一个能扮演各种重要角色的多用途学习中心,居民能充分利用它来进行目标多元及范围广泛的学习活动,这将让全体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有机会享受各种学习的乐趣,并收到自我增值的效果,真正提升全民素质,助推木渎科学、和谐发展。

二、以人为本,突出“三全”,推动全民终身学习。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全民教育的发展模式。

(一) 坚持“全民、全程、全方位”,广泛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成人(社区)教育中心融合多种教育培训功能,挂有党(团)校、青少年校外教育总站、区科普学校、苏州市现代农民教育基地、苏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基地等20多个校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全方位、多功能服务社区教育。

1.开展多层次学历教育,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

我们和苏州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5所高校联合办学,开设“成人高考学历班”“一村一名大学生”“开放教育”等成人学历班,每年培养300名左右本专科学员。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在苏州市各乡镇成人教育学校中位居前列。木渎镇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世纪90年代末的9.98年,上升为2013年的13.8年。人口素质的提升,大大提高了木渎镇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为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

2.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市民职业技能

全镇各行业主管部门、社区、企业,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市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年培训人数超过5万人次。定期的岗位培训:企业法人培训、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培训、财务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电力操作人员培训等。不定期的短期培训:特殊工种、电工、电焊、钳工、叉车工等三十多个工种从业人员的培训,年培训超过8000人次。企业内部培训:以天马集团、中华园大酒店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为试点,积极开展对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再培训工作,年培训量达3.8万人次。专业技能培训:如与区人社局合作,平均每年培训2500人次以上;与财政部门共同开设了财会上岗证等专业技术培训,年培训量达4260人次。送教下乡:我们定期聘请农科教教授、专家去各村开展农业种植和经营项目的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农技和灵活的经营手段,为农民致富提供帮助。农民技能素质的提升为木渎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我们通过广场文艺活动、社区主题活动、全民健身等形式,充实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广场文艺活动:全镇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活动100多场次。如“姑苏十二娘”的吴歌表演,青年歌手大奖赛,书画、服饰和苏绣等表演;每年五月、十月的广场文化月和木渎羊肉文化节,迎新春等大型广场文艺活动。此外,各社区小型文娱活动几乎天天有,歌迷会、戏曲会和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小团体常年活跃在街头巷尾。社区主题活动:举办木渎镇社区书场,聘请苏州评弹演员到各村、居委会定期演出,每年400多场;开设居民家门口的“市民大讲堂”,讲居民身边的好人好事,为社区居民讲授科普健康、法律法规、惠民政策等知识。此外,我们定期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如安全消防、妇幼保健等公益活动。展览展示活动:每年举办书画、摄影、集邮、收藏等展览展示活动10多期,为众多市民爱好者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全民健身活动:组织老年体育协会,开展青少年活动项目。聘请专家对市民进行太极拳等培训活动,定期召开农民运动会。

4.开展各类人才培育,提升市民综合素质

新世纪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努力提高市民教育培训层次,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构筑木渎的“人才高地”。

技能型人才的培育:随着新产业、新技术、新知识的出现,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我们常年开设计算机操作与维修、网络管理技师、平面设计师等十多项培训,年均培训量逾5万人次。近3年来,参与培训的市民达20万人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育:木渎镇启动了千名经济创新型人才培训活动,定期聘请专家教授来镇讲课,课程内容涵盖经营管理、金融等各个方面。此外,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合作举办 “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培养学员140多人。聘请名牌大学教授亲自授课,提高了木渎镇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满足了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

(二)打造社区教育品牌,推进社区教育高位发展

为进一步丰富社区教育内涵,扎实推进全镇终身教育,我们坚持以信息化建设、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及推行全民学习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新时期终身教育品牌,努力为木渎终身教育创造更为丰硕的社会效益。

1.以创建学习型乡镇为契机,着力打造万名市民读书活动品牌

近年来,根据党中央关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要求,我们在全镇范围内兴起了学习型乡镇创建活动。2009年组织开展的首届“木渎镇万名市民读书月活动”,参与人数2万多人次。第二届读书月活动历时5个月,参与人数超3万人次,该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6届。2012年1月5日,《光明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以《水墨书香浸润古镇木渎》为题,介绍了木渎镇读书活动,国内几十家媒体和著名新闻网均进行了大量报道。“木渎镇万名市民读书月活动”被评为“苏州市社区教育精品项目”。2012年5月,木渎镇在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绿色生活社区行”活动启动仪式上做了交流。这些活动已成为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载体。

2.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数字化学习社区品牌

在实施社区终身教育过程中,我们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注重富有时代特点的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品牌的打造。2010年7月,我镇开通了全省首个乡镇级市民终身学习网——木渎镇市民终身学习网,搭建起了可供万人同时在线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分别开设了符合木渎百姓需求的12大类学习课程。目前课程已有2960多门,基本满足了市民的多元化学习需求。据统计,自市民学习网开通以来,全镇网上实名注册人数已近9万人,平均每天上网学习人数逾2000人,网络学习平台已直接延伸到全镇各村(社区)、居委会、企事业单位、各家各户,真正形成了“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格局。目前,木渎镇市民终身学习网点击量已超过416万次,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优秀实验项目和苏州市社区教育精品项目。

3.以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为抓手,着力打造青少年校外教育品牌

近几年,木渎镇专门成立了校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镇成人教育中心设立了总站,各村(社区)、居委会建立了校外辅导站22个,实现了镇、村、社区(居委会)校外教育全覆盖的网络格局。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重点开展了6个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实施文化传统教育,激发青少年传承吴文化热情。三是组织文体兴趣活动,提高青少年综合实践能力。四是开展生活技能学习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五是开展读书成长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学习理念。六是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强化青少年的法制安全意识。活动平均每年有上万人次参加并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获得了“苏州市优秀教育辅导(总)站”“苏州市社区教育精品项目”等荣誉称号。

4.以推进全民学习为终极目标,着力打造全民学习节示范品牌

2012年,我们启动了以“倡导全民学习、构建和谐木渎”为主题的木渎镇全民学习节,至今已举办三届。学习节活动时间跨度从每年4月至12月,学习活动主要围绕“二进、二百、三千、三万”(即绿色生活进小区、美丽木渎大讲堂进小区、百万市民网上学、百家企业系列学习活动、千名中小学生系列学习活动、千名适龄人员系列学习活动、千名农民实用技术学习活动、万名市民读书月活动、万家学法建和谐活动,以及万名青年增知提技学习活动)主题活动展开,共举办了300多项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市民超过300万人次,覆盖全镇各类人群,规模空前,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涌现出了8个学习型村居委会(社区)、16家学习型企事业单位、 4465户学习型家庭和一大批学习之星。木渎镇全民学习节被评为苏州市社区教育精品项目和吴中区八大新事之一,形成了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并完善长效机制,学习型木渎已初露端倪。

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生态系统探究 篇4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生态系统,学习共同体

1 学习生态系统基本理论

所谓“生态”, 本用于描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变化与发展的关系。它指一个开放的、多样化的、充满生机、相互依赖并具有适应性的体系。“生态学”是1866年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首次提出的。1979年, 美国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学”, 认为可以应运用生态学原理去研究教育在物质和精神环境中的发展规律。

随着教育理论的逐步发展, 新的学习理论的提出, 学习生态的观念慢慢出现, 而学习生态概念之所以晚于教育生态概念被提出, 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①教育理念的变化。当代的教育理念已经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②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并快速发展。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生态系统是指由学习共同体及其物理的和虚拟的学习环境构成的自成一体的实体。所以要研究学习生态系统就应该首先研究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共同组成的团体。成员彼此之间通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 分享学习资源, 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 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2 学习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特征

2.1 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生态系统构成

虚拟学习社区既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构建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平台, 同时也是一种新型学习组织。因此, 它不仅具有人机系统属性, 也具有社会学属性。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生态系统是由学习共同体和虚拟学习环境构成的自成一体的实体。其中, 学习共同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 学习者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入和发展, “学习者为中心”已经深入人心, 因此在虚拟学习社区中, 学习者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学习者日益增长的网上学习需求, 是网络技术发展的终极动因。在虚拟学习社区中, 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交互活动会对其认知活动产生促进作用。学习者之间的交流, 不仅可以丰富、扩充自己的知识, 并提高自己在学习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 还可以深化学习者学习和反思活动的深度, 增强他们的学习需要以及学习活动的主人翁意识。

2.1.2 助学者

虚拟学习社区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学者等, 有的学习者经过学习或训练之后也可以成为助学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和引导, 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反思活动。教师需要从单纯的“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与学习者开展深入的交互对话, 以此激发学习者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反思, 促进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 并建构新的知识。

2.1.3 信息流

虚拟学习社区中, 信息流主要包括结构化知识信息流和互动信息流两类, 其中结构化知识信息流是指虚拟学习社区中助学者提供的结构化的知识信息, 用于学习者自我理解学习。互动信息流则是指社区成员间交互学习的信息, 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特定知识或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有助于加强社区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和共同学习, 促进虚拟学习社区构建。

另一方面, 虚拟学习环境主要由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物理环境是指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各种学习资源, 主要由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构成。物理环境构成了网络学习环境的基本条件, 为网络学习提供了物质支持。社会环境是指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共同体各成员间形成的关系环境, 社会环境体现了学习者与学习同伴、助学者和管理者间的相互关系。

2.2 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生态系统特征

2.2.1 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性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 它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不同于它的元素或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功能。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生态系统是由人和学习环境共同组成的, 它作为一个整体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 表现出系统整体性。

2.2.2 开放性

虚拟学习社区是由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 所以其学习生态系统同生物生态系统一样都是开放系统。这个系统与外界每天都进行着信息的输入、输出。由于该系统的开放性, 所以虚拟学习社区具有比传统学习更大的资源优势, 使其能够满足多种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开放的学习社区使学习者方便地与他人交流沟通,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动力。

2.2.3 交互性

学习是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不断交互的过程。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习者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1) 学习者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

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任务和反馈, 学习者据此采取某种反应并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2)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虚拟学习社区中发生的人际交互有利于学习的开展。成员间的交互可以促进成员间智慧和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这种情况下1+1的结果可能会大于2, 因为在思想的撞击中会产生创造的灵感, 从而促进个人认知活动能力的提高。

3 虚拟学习社区的生态危机及化解策略

3.1 虚拟学习社区的生态危机

对于生态危机, 目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确切概念, 专家学者的共识是, 生态危机可分为显性状态和隐性状态。隐形状态的危机可以理解为潜在的危机, 可能并未对生态系统产生可见的破坏作用, 却存在着安全隐患;显性危机指对生态系统产生了破坏作用, 亟需解决的危机。了解生态危机的不同特征、危害性, 可为人们干预生态危机的隐性状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虚拟学习社区中, 生态危机是指其生态系统中潜在威胁或者正在威胁社区学习生态系统安全和稳定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严重时会对社区学习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产生破坏作用。在虚拟学习社区中, 生态危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物理环境中的危机和社会环境中的危机。物理环境中的危机主要有信息资源环境危机和硬件软件资源危机;社会环境危机主要有情感缺失危机和网络伦理道德缺失危机。

3.2 解决策略

3.2.1 物理环境的设计

物理环境是虚拟学习社区存在的基础, 是虚拟学习活动得以开展的支撑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物理环境时, 以网络学习者为中心, 根据学习者的需要选择适于学习者认知和情感发展的技术支持, 避免在物理环境的设计过程中采用将技术和学习者本末倒置的设计方法。对信息资源的设计是预防生态危机、保护社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在信息资源的设计上, 从总体上看应保持其内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在一致性方面, 信息资源的设计应当和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的安排相一致, 互为支持, 注意整体功能的一致;在协调性方面, 应保持虚拟社区中信息资源的输入与输出协调。

3.2.2 社会环境的设计

社会环境设计的重点在于改变虚拟学习中只注重认知发展、知识掌握的传统观念, 加强网络学习设计的人文关怀。以“情感与认知交互层次塔”模型为理论指导, 将情感交互理论与“教学交互层次塔”理论二者合理融合, 如图1所示。借鉴此模型, 可以充分发挥助学者的作用, 使网络学习共同体情感交互的4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会话层与反思层, 认知交互的3个层次——操作交互、信息交互、概念交互, 相互贯穿, 协同工作, 使认知和情感共同作用, 从而有效解决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情感缺失危机, 促进学习者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豪锋, 卜彩丽.略论学习生态系统[J].学术论坛, 2007 (4) .

[3]裘伟廷.虚拟学习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4]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张立新, 李世改.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6) .

社区服务学习 篇5

大学生社区服务学习与就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社区服务学习是一种将社区服务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社区服务学习也为大学生搭建了课程实践、社会服务与提升就业能力三者相结合的良好平台.本文通过暑期社区服务期问开展的<大学生社区服务学习与就业能力的调查>,在研究大学生社区服务学习与就业能力培养之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与社区两者在有效服务与提升就业能力均实现双赢的对策.

作 者:李燕冰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刊 名:管理观察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年,卷(期):“”(23)分类号:关键词:大学生 社区服务 就业能力

超竞争时代的学习与服务 篇6

1997年11月,广州七喜电脑有限公司成立。

1998年,同时获得世界著名的SONY电脑周边设备和DFI主机板的中国区独家总代理。同年,HEDY品牌问世。

1999年,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脑配件代理商。同年,通过ISO9000认证。

2000年,七喜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IT企业,赢得五星殊荣;下半年,IDC把七喜纳入统计范围,名列第八;HEDY品牌PC进入前十强,并于同年完成改制,股份公司成立。

2001年,第一季度HEDY品牌PC进入前五强(信息来自IDC);喜获第九届全运会台式PC独家赞助商,充分显示了七喜的实力和信心;七喜一举推出了自己的服务器和手提电脑。

1997年,七喜电脑公司诞生了,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七喜迅速发展,现在已经拥有自己规模宏大的产业基地和遍布全国的行销网络,并形成品牌、制造、分销三大业务团组,同时还建立起自己的以快乐天使为形象标志的三级服务体系,成为华南地区大型的IT企业集团。

七喜电脑公司总裁易贤忠说:“在PC行业越来越微利化的今天,七喜得以健康快速地成长,是与她多年来积累的销售渠道、先进的经营理念、成功的成本控制以及合作伙伴的良好关系分不开的。”

此外,七喜注重员工学习能力培养,以客户服务为导向的管理理念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去年初,人力资源部经理沈前程专门和员工共同围绕“超竞争时代的学习与服务”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

人们常说性格即命运,而沈先生认为,从更深的层次看,其实是学习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离开系统教育以后,人们还在工作中学到很多东西。学习有很多种方式,如书本的、实践经验训练的总结、案例分析等等。人们通过学习形成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又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行为会形成或者改变个人的习惯,习惯培养出性格,性格决定人的命运。

无意识的习惯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企业老总,可能常常担心如果自己不盯着员工,他们就不会尽心尽力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但企业不会担心员工不刷牙影响公司形象,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刷牙的良好习惯。因此,对员工的信任应该建立在养成他们服务客户的良好习惯这一基础上。将员工需要具备的技能培养成他们的习惯,不必监督,员工就能够达到最优的服务。关心企业命运的企业家必然关注企业能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并通过学习帮助员工不断成长,提高管理水平,把握企业命运。

技能是谋生的工具,不同工具尤其是不同档次的工具,会导致不同的谋生结果,有的发展快,富了,有的并非如此。那么,21世纪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呢?沈前程认为,21世纪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习。

他说,从时代发展看,新世纪有四大思维革命,即“思想革命、知识革命、速度革命、价格革命”,可以说,未来的帝国是心智的帝国。个人也好,企业也好,“现在你不活在未来,未来你必然要活在过去。”

沈前程很推崇一度流行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他觉得,在这个寓言故事里,四个形象都有他们各自典型的代表意义。“变化是成长的另一种写法,更是学习的同义词。”学习过程本身有不同的阶段,可以采取面授、e-Learning等多种形式,七喜针对各个层级的员工,采取多种方式为员工提供多种学习的支持和帮助,建立良好的培训系统,炼就七喜的竞争力。

目前,国际上企业商战的市场竞争,已由低度竞争(垄断、无竞争)经历普遍竞争(少数厂商维持利润)发展到超竞争(许多厂商暂时或低利润)阶段,还将向完全竞争阶段演变(此时许多厂商无特殊利润)。国内经济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贸易圈,自然会遇到这些情况。作为企业家,不能希望通过长期的单一竞争优势取得成功,必须学习很快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并且连续生产新的竞争优势,甚至在竞争中走向竞争与合作。这些在国际IT界都表现得比较充分。综合而言,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

卓越的服务是我们惟一的专利,沈前程认为事业成功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卓越的顾客服务,增加客户可感受到的价值。“优异的客户服务结果不是顾客听我们的,而是我们听顾客的。”客户服务本身就是竞争力,而学习就是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社区服务学习 篇7

美国《1990年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关于服务学习的定义得到普遍赞同:“学生或参与者通过主动参与精心组织的服务进行学习并得到发展, 这种服务在社区中发生并满足社区的需要;与小学、中学、高等教育机构或者社区服务计划以及社区相协调;有助于形成公民责任。与学生的学术性课程或参与者参与的社区服务计划的教育因素相整合, 并发挥促进作用;为学生或参与者规定时间, 对服务经验进行反思。” (2) 虽然在具体实施中, 服务学习没有普遍适用的模式, 但其基本要素包括:完善的组织和计划, 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关注社区需要, 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 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与学业课程的结合, 有效的反思, 学习机会的扩展, 公民责任的形成等。它主要分为五个步骤进行:准备、计划、实施与反思、评价、庆祝。

一、“服务学习”的目标

许多研究证明, 大量的美国学生不能融入到学业中。1996年, Laurence Steinberg对美国9个社区20000名高中生调查发现, 50%的学生认为课堂令人厌烦, 4/5的学生反对在学校取得好成绩很重要的观念 (Steinberg.L.1996) 。这些现象往往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结果:不能完成作业, 不能通过考试, 低分。另外, 研究发现, 美国学生与社会隔离, 在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 只有45%的年轻人参与投票, 而年长者却占64% (Project Vote Smart) 。年轻人对政治、政治家和公共生活缺乏兴趣、信赖和认识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retaries of State 1999) 。美国人希望他们的学校教给学生核心的学术知识和技能, 也希望教育系统帮助学生成为主动的、能胜任的以及有价值的服务者。怎样才能使这两个原则并入到美国中小学的日常活动中呢?服务学习成为解决学生难于融入学业和与社会隔离的方法。服务学习在实现这两个原则的同时, 明确了它的目标: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及能力的提高, 并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并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 并经实证研究证明:服务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增强学生公民责任感、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 服务学习对学校和社区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例如, 使教师和学生建立更好的关系;使学校与社区相联系;使社区工作人员对年轻人的看法有所改变。

二、“服务学习”的突出特征

1. 整合性

这一特征体现为服务与学术课程整合。服务学习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其中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的进步。服务学习项目有着清晰的学习目标, 包括学科概念、内容和技能的运用和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服务学习不是外加于学科课程的负担, 而是帮助学生达到标准的方法。

服务学习与单纯的社区服务的本质区别在于:社区服务只是为了满足社区需要, 而服务学习则是互惠的, 既服务于社区, 又使学生各方面得到进步, 包括理智发展。服务与课程目标的联系, 扩展了学术性知识和技能的现实意义, 使学术课程更真实, 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与愿望, 同时也为学生加深对学术内容的理解提供机会。学生通过参与与学科内容有关的服务来学习课程的内容, 是理智发展和社会性培养的融合。因此, 在服务学习中, 学术课程并未被忽视, 反而得到增强。

服务与学术课程的整合, 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与一门学科的标准相联系, 例如:设立清洁河流的服务项目, 通过让学生利用数学课上所学的比率、分数等来分析水流, 依据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服务, 达到数学课程标准。二是与多门学科的标准相联系, 例如:设立尊敬老者的服务项目, 通过让学生运用表达、书写等技能, 参与分析、解释等历史调查, 达到英语和社会学科的课程标准。三是在超越学科界限的综合课题中运用, 例如:设立去除周围的乱刻乱画服务项目, 通过环境课关注其危害, 通过科学课学习去除方法, 通过公民课了解个人的责任等。

2. 适切性

这一特征体现为服务学习立足真实的社区需要, 并使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服务过程中受益。可见, 服务学习是互惠的, 它既满足社区的需要又使学生获得发展。

只有学生的服务满足社区真实的需要, 服务学习才是有效的, 否则, 就没能达到服务学习的目的。所谓社区需求, 可以是校内的需求, 如为年幼的儿童提供辅导或其他帮助、美化校园与教室;可以是学校及学生所处社区或更广阔的社会需求, 如各种环境保护活动、为身心障碍者的康复提供帮助等。在服务学习的准备阶段, 需要客观地评估社区需求, 作为确立服务项目的依据之一。具体地讲,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评估社区或社会的需要:直接观察, 实地看一看;问卷调查;社区重要人物访谈;查阅文献资料。

服务学习, 更重要的是指向学生的发展。服务过程中,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 与教师、同伴、社区人士等各方面人员合作, 切实地为社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拓展了学术课程的现实意义, 并使得学生的知识技能在真实的情景中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合作, 理解他人的看法。学生看到自己能真正地为社区的改变做些什么, 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提高学生学习的愿望。

3. 反思性

反思是服务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反思不是仅在服务学习结束之后进行, 而是发生在服务学习的全过程中。反思至少包括服务前对准备工作的反思、服务中对服务过程的反思与服务后对课程成果的反思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反思为学生提供了进行思考、写作、交流的机会, 帮助学生理解服务活动与学习之间的联系, 分析服务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提升服务学习的体验, 有助于学生高层次的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服务学习的理解。反思过程提升了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因素, 使实践活动有了深加工的过程, 而不是表层的活动行为。

反思的形式多样, 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参与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参与讨论。二是撰写心得,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记录自己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 并撰写心得体会。参与反思的人员应该多样化, 包括学生、教师、社区或机构人员等, 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学生的实践活动, 进行意见交流, 使实践活动在广泛的视野中进行。

三、对我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启示

我国教育改革倡导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走出教室, 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可见, 服务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此外,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还有许多共同之处, 例如: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面向生活世界与实践领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重视学生的体验等。目标上的一致性与诸多共同点, 说明我国并不缺少类似服务学习的课程, 为分析、借鉴奠定了基础。有如下几点值得借鉴:

1. 整合学术课程, 挖掘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实施上的障碍是与学术课程相割裂, 轻视知识、技能。这需要借鉴服务学习的整合性, 与学术课程整合。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属于综合实践活动领域, 是新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这八大领域之间不是相互隔离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也不是与其他领域的学习, 尤其是学术课程的学习相矛盾的。否则, 不仅无助于学生学术课程学习的改善, 而且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本身也难以持续。我国的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视学术课程的, 所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要长期开展, 就不能成为学术课程的矛盾物, 而应有助于学生学术课程的学习, 否则, 必然会遭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反对。

服务学习实现了服务与学术课程的融合, 使服务成为学术课程学习的另一途径, 而不是外在于学术课程的、单纯的社区服务。在实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可以使其与一门学科的标准相联系或与多门学科的标准相联系, 或在超越学科界限的综合课题中运用。

2. 立足社区或社会的需要, 开发利用校外资源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的另一问题是缺少开展的场所, 这需要借鉴服务学习的适切性, 满足真实的社区需要。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走出教室, 参与到社区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这对中小学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提出了挑战。如何让社区、社会接受我们的学生, 并在其中进行活动, 这一问题困扰着广大中小学教师。为此最好的办法是像服务学习那样, 满足社区和社会真实的需要, 使社区或社会从中受益, 成为他们参与学校课程、提供帮助的动力之一。

3. 安排时间进行高质量的反思, 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第三个突出问题就是陷入“活动主义”, 为活动而活动。应借鉴服务学习反思性的优点, 安排时间进行反思, 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

以上几点, 不是实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全部, 而是在实际操作上基于服务学习的几点借鉴。另外,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也需要政策、资金、制度等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的支持。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课程形式, 与其他的课程一样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若能有效地开展, 必能发挥其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社区服务学习 篇8

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学习组织,为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新舞台。虚拟学习社区不仅可以共享信息资源,而且为学习者沟通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在线讨论等方式实现知识的重构与创新。

1虚拟学习社区及其个体自我效能感

1.1虚拟学习社区

虚拟社区最早于1994年由霍华德·莱茵戈德提出,指个体在因特网的公共空间里进行长期的公开讨论。以学习和教育为主 要目的的 虚拟社区 被称为虚 拟学习社区[1],具有开放性、学习方式多样性、民主平等性等特征。人们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进行信息和知识的共享,通过沟通交流实现共同学习。虚拟学习社区在我国的研究已有10年之久,其研究主要集中于虚拟学习社区在远程教育及辅助传统课堂教学等方面,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加趋于多元化。随着网络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1.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人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2]。在虚拟学习社区的平台下,学习者与教师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平等地沟通交流,注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策略及情感等都会产生影响。

2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2.1主观因素

2.1.1个人社区存在感

个人社区存在感即学习者个人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受关注程度,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3]。学习者的个人存在感越强,受关注程度越高,则社区融入性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反之,若在社区中无法感觉到自身地位的重要性,则社区融入性就低,自我效能感也低。

2.1.2他人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成就

虚拟学习社区作为终身学习的新舞台,解决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学习者可以自由支配时间,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登陆社区进行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历和学习背景,学习者在社区中发现他人通过自身努力完成某个学习目标,这对学习者是一种激励,坚定了其完成学习任务的决心,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2.1.3个人协作交流能力

在虚拟学习社区中 ,学习者不 仅享受资 源 ,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者通过沟通 、协作与交 流实现思 想的碰撞 ,进而完成知识 的自我建 构[4]。在虚拟 学习社区 中 ,学习者与教师可以 实现同步 或异步通 讯。同时,社区交流使学习者产生归属感 ,进而消除 自身孤独 ,增强个人自我效能感 。

2.1.4学习者生理或情绪状态

学习者心情状态、身体健康状态、嫉妒等情绪也会影响到自我效能感。当生理或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时,社区成员良好互动,产生归属感,在进行网络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高;相反,如果学习者生理或情绪处于消极状态,则对其自我效能感产生反作用。因此,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要适时调整自身 情绪,更好地融 入到虚拟 学习社区中。

2.2客观因素

2.2.1社区安全性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者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注册形式在社区平台上进行沟通、学习及信息分享,社区的技术安全性直接影响到成员对虚拟学习社区的信任度,进而对自我 效能感产 生影响[5]。社区技术 安全性高,对参与社区学习的成员进行有效管理及保护,成员不用担心个人隐私泄露,社区存在感强,学习中更为从容、自信,个人自我效能感强;反之,社区技术安全性低,社区成员管理混乱,学习者个人信息无法得到保护,则学习者社区存在感低,凝聚力差,学习者交流及信息分享有效性差,学习者个人自我效能感低。

2.2.2交互与反馈的及时性

为了方便分布于异地的学习者之间有效交流,虚拟学习社区提供了同步/异步讨论园地、课程电子邮箱、讨论群等远程交流工具,促进成员 之间的相 互了解与 学习。同时,教师作为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的主导者,应充分发挥意见领袖这一特殊角色,提高社区的互动性,并对学习者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反馈。学习者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如果能够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就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自身受到了关心,从而进一步增强社区融入性,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促进其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

2.2.3社区激励机制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 学习者具 有虚拟性、平 等性等特征,建立健全社区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例如,学习者经常回复他人消息,进行知识共享,对社区发展提出建议等,虚拟学习社区应通过社区公告栏给予相应的公示与鼓励,并通过提高社区成员威望等级、设立论坛标兵、增加积分等措施予以激励,从而增强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

3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效果等。如何提升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自我效能感,笔者提出以下策略[6]。

3.1加强学习者自身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价值体验

学习者自身的价值体验对自我效能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学习者在虚拟学 习社区中 寻找到了 自身存在 的价值,会建立自信,进而形成稳定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为了更好地使学习者体验到自身的价值,虚拟学习社区在任务布置、版块设置等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1)重视课程设计,任务布置由易到难。学习者存在知识积累的差异性,因此,在网络课程教学中应注意课程设计,内容讲解由易到难,任务布置亦如此。这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课程任务难度系数适中,学习者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认识到自身的潜力所在,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2)完善交流版块,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无 法像传统 课堂做到 面对面的 交互,如果在社区中发言长时间得不到反馈,则容易产生无助感,影响其自我效能感。教师作为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特殊角色,作为远程教育的实施者,应主动承担起社区意见领袖的角色,提高社区活跃度,对学习者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尤其对平时发言较少的社区成员给予及时关注与鼓励。虚拟学习社区即使师生无法同时在线,也可以通过邮箱、论坛、讨论区等方式进行交流,激发社区成员的学习动力,增强其自我认同感。

3.2社区平台人性化设计

虚拟学习社区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学习者处于一个虚拟的社会关系中,如图1所示。首先,虚拟学习社区应不断提高其自身技术水平,保护用户隐私权,使学习者可以放心在社区中沟通交流、共享信息;其次,虚拟学习社区应进一步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扩大学习者之间相互了解;再次,通过增加界面的交互功能,建立服务型虚拟社区,提供更多的共享资源。

3.3完善社区激励机制

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师生之间处于空间分离状态,完善虚拟社区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对于积极回复他人问题、经常共享课程内容的学习者,可定期通过赠送社区虚拟货币、电子公告板表扬等形式予以激励,社区管理者对社区成员积极、正面的激励有助于提高成员的参与意识,为其网络学习提供动力,并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3.4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归因,即对自身出现的问题总结原因所在。正确的归因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能够将失败的原因更多归结于个人自身努力程度的欠缺等可控制因素,学习者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如果一味将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结于课程难度系数、自身能力有限等不可控因素,则对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无法起到促进作用。

4结语

虚拟学习社区作为实现远程教育的重要平台,具有时空不受限制的特点,有效解决了教师与学生处于时空分离状态下学生的学习需求,但也因此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个人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确立及学习效果好坏。因此,提升学习者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建立自信,提高远程教育的学习效果。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虚拟学习社区已成为教学者和学习者实现远程学习的网上家园,为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作为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在网络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虚拟社区中的自我效能感及其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提升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策略。

社区服务学习 篇9

【案例点击】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操作活动以及讨论交流的过程, 感受“倍”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数学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案评析】

方案共分四个部分:一、游戏导入;二、活动建模;三、联系拓宽;四、总结质疑.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 引导学生把1倍、2倍和不同的倍数进行比较, 让学生体会到各种倍的本质是相同的, 都要“找到有几个几”相对应的关系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 让学生从“同样多”这个倍的知识本质入手, 源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使得学生的知识构建有了起点, 在学生比较几种关系是否是1倍关系时, 就让学生对这节课的起点有了一个很好的把握.这种知识由于学生只想到找同样多去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教师便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学习2倍的知识方法, 接着教师出示了圆是三角的2倍来展示倍的进一步认识学习的“源头”, 学生恍然大悟———这种方法就是找有几个1倍.对于本课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 有意注意维持不长的特点提出, 学生在上课开始的十几分钟内注意力最为集中, 听课效果也最好, 因此, 应在这个“黄金时刻”突破“认识几个几”这个难点,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时候提问:“现在还是2倍吗?要是2倍应该怎么办?”以此来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叩开了学生内心深处对“倍的本质”的记忆, 因此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就会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去比较和找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使得学生的学习水到渠成.尤其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时, 让学生适时地对知识进行比较和总结,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的脉络越来越清晰, 学生的知识结构越来越完整, 学生没有对倍的认知感到陌生与困难, 只觉得不过是给原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提升而已, 新知在无形中转化为旧知的链接!

【反思与借鉴】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作为教师, 应深入了解学生, 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通过场景、情境的设计, 沟通学生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新课的学习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 启开思维的门扉, 点燃思维的火花,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不断扩展和完善认知结构.

一、服务学生学习起点, 把握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我们知道,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每次, 他们走进数学课堂, 也就带来了他们的已有经验认识与想法, 需要我们凭教学敏感与教学机智不断地找寻学生的学习起点.上述课例中, 学生有同样多为知识基础, 对倍的认识有充分的感知, 本节课很好地找到了新知的生长点进行“点击”, 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对旧知识进行提取、强化、加工、改组, 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新知, 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系统.

“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技巧的传授者和学习障碍的诊断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实践环节, 让学生在做中学”等等, 这些新理念的论述, 无不体现了课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教师应为学生学习活动服务, 教师应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运用服务型的教学策略, 树立以学定教意识、有效教学的意识、科学的质量与发展意识, 加强教学中的对话、沟通、合作与共建, 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 实现科学的传授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密切结合, 形成与构建优质教学模式.

二、触动学生学习燃点,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接受课本中或教师的现成结论, 而是一个由他们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 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实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 因此,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上述课例中老师在指导学生认识了同样多后通过“一图两式”来唤醒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 让学生不仅知“找同样多”而且知“方法”的所以然.只是在这里找“几个几”的方法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 而是学生自主获得的, 学生只是按照老师提供的课堂服务激起内心的经验之湖, 学生不自觉地调用自己以往的经验来解决“找几个几”的问题, 知道从1倍入手, 这其实已经运用了倍的知识, 然后, 迁移到学习几倍的认识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了.这样, 学生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自主获得了学习的方法, 老师只是给学生的思维成果添了一个规范的名字.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服务水平 篇10

《办公室业务》杂志是国内研究办公室业务的权威媒体,是我国唯一主要面向各级各类党政企事业单位办公部门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杂志是办公室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开阔眼界,学习交流的重要园地。此次,办公室业务杂志为我们企业刊出专刊,既是对我们企业办公室人员业务水平的教导和帮助,更是对我们业务学习的总结和提高。专刊的刊出将对我们企业的办公室业务提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高井热电厂是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电厂,是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和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在京的唯一热电企业。高井热电厂地处北京,地位特殊,使命重大,承担着保首都政治用电的光荣使命。建厂以来,高井热电厂始终牢记“服务首都”的神圣使命,发扬“讲政治、讲奉献、敢打硬仗”的优良作风,多次圆满完成了保首都政治用电的光荣任务。尤其是2008年保奥运、2009年保建国60周年庆典和2012年保十八大等任务的圆满完成,使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高井热电厂赞誉有加。为此,高井热电厂先后获得“北京市奥运会、残奥会环境质量保障特别贡献奖”、“2009年度暨保国庆60周年首都能源运行保障突出贡献单位”“十八大”保电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50多年来,高井热电厂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治厂,重视安全”的优良传统,企业各级办公室也形成了高效严谨,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几代办公室人员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年来,随着新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应用,新一代办公室人员不断学习,勇于探索,为企业的管理生产和经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此次刊出的论文,既是对过去既往工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创新管理的有益探索。征文期间,参加征文的员工,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既紧跟国际最新的管理理论和经验,更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撰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这些论文的结集出版将对企业办公室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今年,高井热电厂将进入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一年。3台35万千瓦燃气热电联产机组将在年内建成投产。同时老厂6台机组要继续向首都输送安全、稳定、清洁的电、热能源。我们要按照“管理效益提升年”的总体要求,按照我厂职代会确定的“锁定一个中心目标”“把握三项基本任务”“抓好六项重点工作”总体思路,坚持价值思维和效益导向不动摇,依靠“四全管理”内在驱动,优化结构、优化设计、优化运行、优化管理、优化环境,实现管理、效益双提升,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办公室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为企业的永续发展再立新功。

专刊筹办过程中,我们企业高度重视,层层发动,认真组织,办公室人员积极参与,认真学习,撰写具有一定水准,且又符合实际的专业论文。在杂志编辑过程中,杂志社的领导和编辑老师认真审读编辑,为论文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在此,向杂志社领导及各位编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由衷地祝愿《办公室业务》杂志越办越好!

摘要:本文结合北京高井电热厂工作实际,论述了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如何创建农村学习型社区 篇11

关键词:农村;学习型社区;创建;研究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要求“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区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习型社区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单位,应在全国各地全面开展和推广。下面,本文就如何进行学习型社区建设谈谈个人的认识和建议。

一、学习型社区的内涵

学习型社区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即社会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进行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新概念,它与终身学习思想息息相关、联系紧密。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欧洲终身学习计划文献中,其定义内容为:“一个城市(地区、乡镇)的发展超越了提供公民所需教育与训练的法定权责,进而透过提供学习机会,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参与性的、具有文化与经济活动的环境,以提高全体市民的潜能。”由此可见,创建学习型社区,其主要目的在于广泛提高国家公民的文化素质,转变千百年来在农村所形成的小农经济思想,通过传播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农村,主要是增强农民的进取意识,使其自觉自愿地加入学习型组织中来。通过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增强他们在生产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某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农民庄稼的增产增收,以帮助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二、建设农村学习型社区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提出,社会各界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建设农村学习型社区不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又能促进农村地区精神文明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建设学习型社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民群体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和接受教育的氛围,缺少平等教育的机会,因此,我们要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安排法制教育、创业培训、科技培训、绿色证书等实时培训,创设学习型社区,营造社区学习的氛围,让农民群众接受先进的教育,培养自我管理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综合素养和整体素质。

2.建设学习型社区,加快地区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状况是一个地区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反映,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明和进步。学习型社区浓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地区精神文明的建设,会帮助社区成员形成明礼守信、勤俭节约、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爱国守法的精神品质,增强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社区成员保持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这样精神状态反过来又会促进当地精神文明的建设,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三、如何创建农村学习型社区

1.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发挥相关政府部门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教育的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加强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互通有无,增进沟通,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形成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社区群众的参与热情。另外,相关教育部门要根据实情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加强教育监督,创建组织进行评准工作,对社区成员进行考核和评价,起到督促的效果,确保社区成员学习的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奖励机制,保护居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增强居民自主参与意识,为农村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保障。

2.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促进社区教育的有机融合

农村社区中所拥有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如果不能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则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更不能促进社区教育的长足发展。因此,要充分拓展教育模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手段。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资源是最为丰富和集中的,虽然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各方面存在一定差别,但是在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加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机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完全可以为社区教育提供活动场所,如,实验室、会议室、运动场、图书馆等。特别是小学教育与社区教育相融合时,具有较强的亲缘性。我国小学入学大都采用“属地管理”方式,提倡学生就近入学,所以当社区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融合时,很容易实现家庭覆盖。可以通过文艺宣传、演讲讨论、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有效沟通,让社区真正走进学校,使学校教育融入社区教育。同时,学校的师资力量可以有效充实社区教育资源,还可以通过专兼职的方式聘请学校骨干成为社区文化专员,或将学校教师发展成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志愿者,主动提供时间为社区教育而服务。

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者应变能力

要想创设氛围良好的学习型社区,一定要改善教育环境,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受教环境。(1)要建立相应的学习场所,学校、居委会、各类办公场所都可用于集中培训、交流知识、阅览资料等。要想实现知识与资源的共享,全面配备多媒体设备、学习用具等基本教学设施,并明确专人负责制度,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2)要不断更新学习资料,通过社会赞助、社区购买、成员购买等多种方式,不断充实实用性图书,解决农民缺乏学习资源的根本问题。此外,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三下乡”活动,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与信息,不但可以有效拓展“三下乡”的活动影响范围,还可以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建设。(3)要广泛收集外部信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与竞争并存的经济形式,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社区发展方式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因此要重点分析发展机遇,勇于面对挑战,适时调整经营战略,紧紧抓住新机遇、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提高农民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强化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学习者提供有力平台

随着人们学习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应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广泛建设,这一手段也逐渐成为一种开发利用学习资源的重要方式,它具有互动性、多样性、拓展性、共享性、再生性等多种特点,不但是构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平台。此外,要构建畅通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渠道,只有实现资源信息的有效传输,才能使学习行为真正覆盖整个社区。在搭建互联网时,要注重网络资源的有機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特别要加大社区内各教育机构的网络设施建设,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提供保障,还要加强网络资源的交互性,通过双向联网方式,覆盖教育场所,注重信息交流,利用广播、报刊、电视、网络等渠道宣传学习型社区构建的重要性,扩大学习型社区在农村居民中的知晓度。

总之,学习型社区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在实践上,学习型社区仅在一些大城市零星出现,农村学习型社区的形成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以上仅是本人在学习型社区创建中的几点个人的体会和认识,未来的学习型社区构建之路,还任重而道远,还将荆棘丛生,充满着问题和矛盾。正是这些困惑和挑战,激励着我们去研究、去探索。相信在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一定能够将农村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探索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元宁.关于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探讨[J].桂海论丛,2004(S1).

社区服务学习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大专2010~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实施“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一系列社区实践项目。 采取学生自愿报名与教师面试挑选相结合的方式,每次社区实践项目选取30~50名护生。

1.2 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文献,建立研究假设、目标和设计调查问卷。

1.2.2 调查研究法

结合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制健康调查问卷,在实践活动中对服务对象进行健康状况调查。

1.2.3 实证研究法

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一系列“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项目,评价教学效果。

1.2.4 评价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从带教老师、护生和用人单位多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价。

1.3 设计思路

1.3.1 在 实践项目中的融入 “ 学习 - 科 研 - 服 务 ” 能力培养

1.3.1.1学习方面提前2~4周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 , 制作社区健康教育宣传单、PPT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社区中应用学的知识和技能,对社区重点人群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评估期健康状况,并根据存在的健康问题,实施护理措施和进行社区健康宣教。 学生在真正的社区和现实社会中体会沟通交流、人文关怀、护理专业技能等的重要性,体会社区护士的责任感和社区护理工作的意义。

1.3.1.2科研方面活动前1个月 ,让学生广泛查阅文献,确定研究问题,制作调查问卷,开展社区调研,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并开展了“老年公寓老年人健康调查问卷”、“老年人保健品使用的调查问卷” 等,并开展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可进一步进行统计学分析、撰写课题标书或学术论文,学生的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校30名护生主持或参与了湖南医药学院“大挑杯”课外科技作品10项,完成了课题的设计、实施、分析和总结,撰写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1.3.1.3社会服务怀化市部分中小学没有专业的全科医生或社区护士,学生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比较欠缺;怀化市老年公寓尽管物理环境较好,电视、空调等设施齐全,但是居住的老年人还是非常希望有社会上更多的人来看望他们、关心他们。 为此,我校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带领学生前往宏宇小学、老年公寓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和技能,给老年人送温暖。

1.3.2 项目设计

针对怀化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结合学生的知识、 能力水平,我们构建了针对不同人群、家庭的社区实践项目,如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中小学、慢性病患者的家庭访视、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

1.3.2.1怀化市老年公寓社区实践项目全体护生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了45名优秀的护生,前往怀化市老年公寓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活动前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要求学生自制健康宣传册、调查问卷, 进行社区评估、诊断、制订计划并实施护理措施,进行健康宣教,并完成问卷调查、心得体会等。

1.3.2.2怀化市宏宇小学社区实践项目全体护生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了39名优秀的护生,前往怀化市宏宇小学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活动前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要求学生自制健康教育PPT和讲稿,活动内容主要有护生以社区护士的身份对小学生进行健康知识讲课、健康教育及问卷调查等,活动完成后上交问卷调查、心得体会等。

1.3.2.3以我校校园为社区的家庭访视实践项目要求大专社区护理方向学生利用周末,以我校校园作为社区,以我校的退休教师作为方式对象,3~5人为一组,自主选择1名退休教师家庭开展社区家庭访视,进行家庭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及问卷调查等。 对于有健康问题的家庭,不仅开展评估性家访 ,还定期实施连续性家访,不断发现问题、修订和完善护理计划,评价效果。

2 结果

自2011年起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了一系列融“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知识、技能、素质的提升,培养科研意识,感受社区护理的工作意义,体会社区护士的重大责任和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全面提高。

2.1 同行评价

通过对带教老师进行自制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100%教师评价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建议这种实践活动项目可以多开展,在普通护理专业学生中推广。

2.2 社会评价

2013年通过对长沙 、 重庆 、 广州 、 广西 、 怀化等5个方向就业学生较多的就业单位进行跟踪问卷调查。实发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18份。 18家单位均表示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在理论、实践、综合素质等方面较优秀,会继续录用我们的学生;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优秀率为55.60%,良好率为44.40%;44.60%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均能胜任岗位工作,55.60%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大部分能胜任岗位工作。 见表1。

2.3 学生评价

一系列融“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知识、技能、素质的提升,培养科研意识,感受社区护理的工作意义,体会社区护士的重大责任和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全面提高。 学生评教评学每位带教老师均为优秀(90分以上)。

2.4 学生感受

通过分析、整理学生上交的心得体会,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受益匪浅,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还学到了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有的学生说:“我第一次战胜了我自己,克服了自己站在讲台上不紧张,我还懂得了和小学生交流其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 ”有的学生在活动刚结束,就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再来宏宇小学啊? 这些小学生真是太可爱、太热情了,我真舍不得他们,希望还有机会再来! ”在老年公寓实践活动中,有2名学生因为太投入,甚至错过了集体返校的时间,她们后来说:“老师,养老院的老年人,真的太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温暖,您不知道,老奶奶把她的一大把水果糖给我们的时候,紧紧拉住我们的手,说欢迎我们常去坐坐,我们真是很感动! ”

2.5 撰写及发表论文

近3年来,护生每人都撰写了护理综述或调研报告,其中每年有5~10名学生撰写的学术论文发表于《护理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等杂志上。

2.6 获奖情况

近3年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护理专业学生共获得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 课外科技作品、 湖南省大学生创业项目10余项,获得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及金奖、铜奖等。

3 讨论

“学习-科研-服务 ”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活动项目的构建与实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社区护理技能和职业素养、科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我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3.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护理工作直接面对的人,是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最后保障,其专业特性要求护士必须懂得理解人、关怀人,而这正是当前医学护理模式转变对护理教育提出的重要问题。 社区实践活动项目的开展,为护理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走出学校来到社区,接触不同层面的服务对象,在服务中体会护理的价值,体会护理服务对象不应该局限于患者,更重要的是维系社区居民的健康。

在社区实践活动中,护生需要与社区服务对象沟通交流、评估健康状况、开展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 同时, 护理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也开阔了护理教育教学思路与理念,如何培养适应现代护理发展和市场经济需要的护理人才,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改革护理教学的方法、内容甚至教学体系。

3.2 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综合性的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提供了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广阔舞台。 通过社区实践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进行护理研究的初步尝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护理研究调查表格的设计、项目的申报、开题与结题报告的书写等,培养了从事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 3年来,学生针对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的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了多项课题项目和问卷调查。 2013年我系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创业作品大赛获得一等奖,2014年度护理专业学生主持的6项课题获得湖南医药学院“大挑杯” 课外科技作品立项,其中1项已被选送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并在《护理研究》、《护理学杂志》、《中华护理教育》等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3.3 培养了学生 “社会服务 ”的意识

“学习-科研-服务 ”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活动项目构建与实施,突破了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护理教学实践体系,创新了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护理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保健工作,实现了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培养了护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学生深入到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和老年人亲切交谈,为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和问卷调查,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社区护理技能,也更深刻体会到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为制订护理干预、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奠定了基础,是我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迫切需要[10,11,12,13,14,15,16,17,18,19]。 经过多次参与社区实践活动 ,学生既能适应医院临床护理的工作,也能很快适应医院所负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目的 构建并实施“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方法 选择湖南医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大专2010~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法,实施“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项目,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同行、学生和社会评价。结果 1同行评价:教师认为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2学生评价: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知识、技能、素质的提升,提高了自学、科研和服务意识;3社会评价: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优秀率为55.60%,良好率为44.40%;44.60%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均能胜任岗位工作,55.60%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大部分能胜任岗位工作。结论 “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活动项目的 构建与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区护理技能和职业素养、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

上一篇:煤矿综合防治水技术下一篇:转基因技术发展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