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服务

2024-07-30

城市社区服务(共12篇)

城市社区服务 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稳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国家更是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不仅依赖于个人、组织更是依赖于社区的良好建设。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服务是社区发展的关键。为了社区的良好建设,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问题必须尽快提上日程。

一、城市社区服务人力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需对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及整合等概念进行界定,有助于把握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1.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产生的。对于社区服务的定义,国内学者存在着不同观点,不过就实质而言并无太大差异。一般而言,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发动和组织社区成员,利用和开发社区资源,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而展开的,本质为社会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活动。

2. 社区服务人力资源。

社区服务人力资源,顾名思义,就是指伴随着社区服务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群致力于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员。简而言之,就是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人。

3. 整合及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本文中的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就是将所有存在于社区服务主体中的专职、兼职、志愿者等人力资源通过一定的方法、措施和机制将其整合在一起,使人力资源的使用达到最优配置,从而促成组织和部门革新,提高社区服务效率。

二、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观察和了解,发现当前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中存在很多问题,有几类问题是大部分社区共同存在的,主要可归为以下几点。

1. 服务主体缺乏整合意识和能力。

良好的整合意识和优秀的整合能力是人力资源整合的前提,只有具备这两者,人力资源整合才能高效地完成。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的社区服务主体意识不强,整合能力薄弱,导致出现人力资源配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致使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出现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高等问题。

2. 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程度低。

虽然整合主体对人力资源进行了相应的整合工作,可是依然出现整合程度低的现象。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在即将开展一项社会服务时,不能及时找到需要的人才,或者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如若遇到突发事件,很难立即调配到相关行业的替补人员。这样不仅会给开展服务工作带来困难,也降低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 缺乏人力资源整合机制。

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离不开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整合机制,健全的整合机制可以将社区服务主体各部分之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互相配合,协调发展,对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有很大的意义。现在很多社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缺乏规划,统筹率低。科学有效的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机制是保证服务开展的必要前提,对社区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杂乱无章的人事管理只会给社区服务的开展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和障碍。

4. 缺乏人力资源整合平台。

合理的整合机制需要依托在整合平台上才能成功得以落实,整合平台可以公开收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力资源信息并将其整合后展现在公众面前,使需要的人方便快捷地了解获取信息,解决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目前,大部分社区没有属于自己的人力资源整合的平台,既没有网络人力资源整合平台,也没有实际生活中的关于人力资源整合的部门窗口。人力资源整合平台的缺乏,严重阻碍了社区服务的顺利开展。

三、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发现了解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之后,只有在此基础上探索问题发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提出解决的对策。通过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服务主体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制约且专业性不强。

我国社区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其社区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也历经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然而现代的社区人力资源管理和整合的研究成果并未全部应用到社区的工作人员身上,还是有大量的管理者或工作人员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没有接触新的管理方法,此种做法直接影响了社区服务的成效。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区的飞速发展,在此种新形势下,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社区的快速发展和转型。社区服务主体所持有的老旧的管理理念带来的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社区的稳步前进。

2. 服务主体各自为政,疏于联系。

在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出现整合程度低、整合不彻底的情况,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各部门、组织、机构、居民和志愿者太过分散,而且不同部门之间缺少联系,分割严重,各自为政。(1)条块分割严重;(2)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正如古语云:“三个和尚没水喝。”所以,必须通过职能改革整合完善。

3. 缺乏相关制度。

由于在政府部门常常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存在一些玩忽职守、懈怠工作的人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根深蒂固,不会为自己增加工作量,对于急需解决的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机制的问题视而不见,更不会耗费精力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甚至,即便已经出台了相关制度和政策,仍有部分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因为各种利益关系或其他因素未将其传达下去,使其无法实施。所以,即使人力资源整合主体具备较强的整合意识和能力,但是缺乏权威的制度上的支撑也很难克服众多不良因素,将其付诸实施,这种现象应被重视。

4. 不具备建立资源整合平台的条件。

在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只有科学有效的整合机制是不够的,再完美的整合机制也必须依靠便捷的平台才能被付诸实践准确落实。但是,当前,社区服务资源整合平台严重匮乏,造成了人力资源调配和流动异常困难的问题,间接影响了社区服务的顺利展开。主要原因是,服务主体不具备建立资源整合平台的条件。以上种种问题涉及到太多部门,很难协调,使得平台建设难以顺利开展。

四、城市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的对策

当下社区服务人力资源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发展,整合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刻不容缓。

1. 服务主体应加强更新管理理念的学习,提升自身能力。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制约,当前的社区服务人力资源体系紊乱不堪,造成工作人员工作效能急剧下降,导致社区服务质量越来越差,所以必须加强社区服务主体更新管理理念的学习,摒除老旧管理理念带来的消极影响,内化新思想,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增强自己的团队意识和整合意识。另外,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社区服务的开展和社区的稳定发展,更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以及综合能力,服务主体应当尽可能多地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性理论。

2. 加快机构改革步伐,明晰各主体之间的权责。

服务主体必须加快机构改革的步伐,理顺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责任。首先,个主体之间应相互加强联系,促进人力资源流动。对于同一个地区的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可建立属于自己的联络方式,方便人员协调和服务策划。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一个社区服务同盟组织,并规定当地所有的独立民间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的服务站点全部设在同盟区域内。另一方面,服务主体尤其政府等行政部门,应进行正确的职能定位,合理设岗,明确职责,避免职能重叠,权责不清,提高资源利用率。

3. 进行制度改革,构建三位一体的整合机制。

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机制是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只有具备完整合理的整合机制才能确保资源的有效运用。为了解决大部分社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缺乏整合机制的问题,整合主体必须制定有效的整合机制加以改善。首先,要进行制度改革,良好的整合机制须有制度的支撑才能得以建立和实施。其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来承接,各服务主体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整合机制。为促进社区服务发展,政府应建立健全制度,出台相关政策,转变政府职能,加大财政投入,购买社区服务,由社会组织来承接服务,协调其他服务主体共同参与,使整合更加高效。

4. 分级整合,建立不同层次的整合及信息平台。

就目前而言,整合平台可分为网络平台和现实生活中实际的人力资源整合部门,此类部门可以依附在任一社区服务组织,或者民政部等相关部门。这类整合平台并不需要过大的办公地点,开设一个整合窗口即可。另外,服务主体可从多个角度进行整合,在纵向上,可以实行分级整合,区、镇、社区等从上而下每个层级都设置网络或者实际负责人力资源整合的窗口,上传下达。横向上可以设立社区服务人事整合平台、社区服务民主监督平台、社区信息网络平台等等。社区服务人事平台,可以收集整合关于社区服务有关的各种人力资源的信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和社区潜在人力资源投身于社区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周到更便利的服务。多种平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全方位整合,大大增加了人力资源整合的力度和程度。

摘要:“小政府,大社会”是我国社会管理改革的方向,其内在要求是服务社会化、社区化。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利用率低是制约社区服务的主要因素,缺乏整合则是其中主要原因。服务主体整合理念落后、能力不足,主体间缺乏联系等导致人力资源整合存在问题。更新服务主体管理理念,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构建不同层次的信息及整合平台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促进社区服务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机制,平台

参考文献

[1]郭荣茂,杨贵华.城市社区资源整合中的自组织能力建设——上海大宁路街道社区资源整合调查[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4-18.

[2]李力,张国桐.浅析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J].理论界,2007,(8):79-80.

[3]蒲振雷.新时期城市社区资源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4-36.

[4]强锦敏.浅论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J].实事求是,2003,(5):59-60.

[5]马海燕.浅析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2):93-96.

城市社区服务 篇2

而在我国,我们倾向于将所居住的街道和居民区认为是社区。由于起步比较晚,我国的社区发展在过去也是比较缓慢的。但是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城市的管理中心不断向下,原来社会性功能超级强大的单位的功能渐渐被削弱,而社区的地位却被不断地提升。社区慢慢替代了政府和单位,逐渐承担起提供非生产性、非行政性的服务的任务,于是乎,社区的服务业在这种大环境下得到了发展和历练。

特征:社区养老服务在政府的倡导下,以区、街道、居委会的社区组织为依托,服务于社区的老年居民,满足社区老人的多种养老需求。一般认为社区的养老服务具有: 非制度性、综合性、互动性、福利性、地域性、服务性的特点

1. 非制度性

从属性上看,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制度化保障,它是按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目标,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具有国家的权威性和制度的不易变动性等特点,如个人账户构成、统筹水平、养老金数额等都是国家强制规定的。而社区的养老服务则是非制度性的措施,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服务形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老人的养老服务需要,具有灵活性、群众性、社会性等特征。从这个层面上分析,社区养老服务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有益的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从物质上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而社区养老服务则是从日常生活中为老人提供服务,二者一个是主,一个是辅。尽管社区养老服务不是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直接组成部分,但它对提高我国的养老保障水平有着较大的意义。

2. 综合性

建立和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总体来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物质基础较薄弱,养老保障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薄弱等。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的经济来源,解决的是基本的物质需求,至于提供什么样的养老服务根本没有涉及,这对于养老保障来说远远不够。从现实生活来看,养老所需要的社会资源是多方面的,仅就社会保障制度内容来看,社会福利、社会互助、慈善事业、社会救助等都与养老保障联系在一起。社区养老服务也涉及到这些方面,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养老不再成为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 福利性

福利性是指社区的养老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造福于社区老年居民,以较小的花费为老人提供较好的服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大量老人居住家中需要社区提供服务,其发展须贯彻福利性的方向。首先是服务目标的福利性。商业性养老服务追求利润最大化,讲究投入和产出。而社区养老服务与此不同,它是为困难的老人家庭所提供的养老服务,旨在维护社会公平,增进社会福利。其次是服务对象的福利性。福利性服务有明确的界定对象,主要根据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来确定,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对老

人等弱势群体进行福利照顾的规定。再次是服务效益的福利性。社区的养老服务不可能全部是免费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讲究经济效益,但它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提供保本收费服务,谋求收支平衡,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后是服务资源的福利性。服务资源主要包括社区的公共场所、志愿者服务、企业捐献等。在城市社区主要是通过社区居民的互助社务,充分挖掘社区的人力和物力,尤其是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使社区居民的互助互济转化为巨大的福利资源。

4. 服务性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社区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社区在发挥养老保障功能时,主要是通过社区服务,养老保障不仅需要资金保障,更需要服务保障,尤其是在养老保障资金不足的条件下,高素质的福利服务已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福利服务,特别是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弥补养老保障资金的不足,增强居家养老保障的服务功能。社区贴近于居民,是老人生活之地,服务是它的较大优势。通过社区的社会福利服务,可提高社区的公共福利区为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是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都难以替代的。

5. 社会性

社会性是社区养老服务的特征之一,也就是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所需资金、服务需要社会各方资助,其来源呈现多样化。第一是政府资助。政府在养老保障中负有主要责任,政府理所当然应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第二是星光计划。2001 年 5 月,民政部实施社区老年服务“星光计划”,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福利金,用于改善社区老年人

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等。第三是货币养老模式。就是由有关部门拿出一定的社会福利资金,以代币券的形式向特困老人定期发放,老人可持券到社区购买服务。第四是时间储蓄模式。通过组织低龄健康老人向高龄非健康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然后将其服务时间记录存档,等服务者将来需要生活照顾时,再由别的低龄老人向其提供服务。第五是社会各方面的捐献等。这些资助及服务应具有稳定性,否则社区养老服务难以正常运转,今后政府资 助比例应逐步上升,最终以政府资助为主,因为政府是社会资源的主要拥有者,是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主要投资者。政府不能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充当配角。

6. 区域性

区域性是指养老服务范围的社区性和服务对象的地域性———社区老人,即在具有一定的人口区域中对老人所进行的养老服务,这是社区养老服务与一般社会养老服务在空间范围上的主要区别。不同的社区,其面临老人的具体服务需求不同,因此需要社区依照社会保障的法规和政策,针对区域老人的具体情况,发挥其区域性保障服务载体的特殊功能,在养老资源的配置、服务的提供、设施的建立等方面,应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发挥社区的多种优势,实事求是地开展符合本社区老人需求的养老服务,成为多元福利体系的功能主体之一。这种社区的主体功能和区域养老服务的针对性有利于构筑多层次、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效率。

现状: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从 1980 年代起步,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以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以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

1.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取得的成就。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在扩大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发展服务机构和提高服务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日益健全。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推动社区福利服务化,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

财政部、国家税务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为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模式日益完善。一些地方对推动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调动社区内人力、物力和财力,多渠道兴办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大提高了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以及港澳台地区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加快了社区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

(3)服务内容日益丰富、水平逐步提高。服务内容逐步由单纯的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向法律维权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体育健身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志愿服务开始转变。

2.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受传统观念、地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城市社区养老建设方面还参差不齐。总体上来看,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目前我国社区服务机构数量及质量均有限,社区拥有的可支配资源极其有限,难以满足社区居家养老的实际需要。表现在社区基础设施、涉老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等硬件设施整合不足。

(2)地区差距显著。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地方的社区养老服务还没有起步,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社区服务设施也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特别是社区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3)专业化程度不高。社区居家养老产业的从业人员,层次较低,总体年龄偏大。具有专业技能的保健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比较缺乏。这不仅影响了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资金投入不足、现有的社区机构存在的行政化色彩强 是制约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因为社区本身服务质量欠缺与居民的不认同等因素,使得自身生存举步维艰。

问题及成因分析:政府职能不清谈到社区养老,先要弄清政府和社区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严密控制社会领域,包揽了很多份外的社会事务,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持续发展,政府逐步将权力下放,政府与社区逐渐分离。社区服务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的发展模式,由于改革开放尚未彻底,社区养老

服务仍旧行政管理色彩浓厚。除此之外,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对社区养老服务的 支持不够,未能行使好自己应尽的职责,即出现职能缺位的现象。

(1)对社区养老服务过度干预政府在传统的街道式管理体制下,承担了许多分外的工作,导致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社区性,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养老服务想要有出路,必须推向社会化。然而目前我国政府过度干预社区养老服务,造成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社会行为,势必削弱社区特性。街道办事处是社区公共服务的引领者、服务项目的组织者、发展计划的制定者和费用的主要投入者,承担了很多份外的职责,而它又经常给居委会下任务,把居委会当作政府的延伸,导致居委会想为居民办实事却没有精力。

(2)政府职能的缺位

从目前社区养老的发展来看,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和帮助不到位,民间资本在投资社区养老时所应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完善,可见政府对社区养老的扶植力度不够。非营利组织弥补了政府组织机制失灵和市场机制力量欠缺,很快兴起并迅速发展。非营利组织运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为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提供专业性的服务,社区养老的兴起与完善都需要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从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实践中可以发现非营利组织的服务非常切合老人的需要,能

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相对于西方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发育并未成熟,我国政府在帮助非营利组织发展上所做的还不到位,非营利组织发展受到限制,究其原因是其尚未得到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培育非营利组织相关政策不完善等。民间投资开办老年公寓,政府为促进其投入应制定一些如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降低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但目前政府在这些方面做的还很不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

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多、更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否完善是判断社区养老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较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具备完善的设施条件。为了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势在必行,并且对于整个中国老龄事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还存在很多不足,处在初级阶段的社区养老服务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1)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设置不合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指老年文化活动室、老年公寓、敬老院、老年福利院和托老所等。全国各地的社区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都在逐步建设老年服务设施,但其功能不合理问题也比较明显。

(2)服务设施适用性比较差。不少社区是为了应对“星光计划”的任务而兴建养老服务设施,忽视老年人的生理特征,缺乏无障碍设施,造成老年人在社区中的生活很不方便。

(3)服务设施布局不合理。因为老年人生活在社区,主要依赖社区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他们对服务设施的设置由于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着特别的要求。然而有的社区并没有考虑环境、交通等因素,造成服务社区使用率低,不符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4)服务设施种类不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等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老年服务设施所设置的种类显得过少,此外老年人对日常照料、文体生活、健康保健、社交等需求不断的增多,足以见得目前的养老服务设施已经达不到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要求。有的社区尽管有一定的医疗设施,但是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预防、治疗、护理等一条龙服务,基本上没有提供家庭护理等上门服务,服务项目过少。老年人渴望得到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而很多社区都无视了老年人这一特殊的心理需求,为老年人准备的服务项目过于单一,文化娱乐设施较少,无法满足老人多样化需求。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过低

政府对社区服务所制定的政策中,只涉及到社区服务应走社会化、法制化、产业化道路,而没有提到专业化,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社区服务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目前社区服务的半专业化状况将随着我国社区服务的不断深入而与专业化需求提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重中之重,其主要内容就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但专业化水平过低也是发展的瓶颈。所以说,不管是从

社会养老服务项目还是工作人员素质来说,我国社区养老专业化水平的确令人担 忧。

(1)社区服务专业化程度低

首先,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低。现阶段社区服务人员专业知识普遍不足,文化程度偏低,这与我国行政性社会工作模式不无关系。但是在当今社会缺乏相应的社会工作技巧和凭着单一的管理模式去做社会工作无疑的行不通的,社区工作进行的不顺利也是可想而知的。社区工作人员中真正社工出身的人比较少,整体素质较低,接受过专业的社会工作培训的也较少。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化,就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社会工作技巧和专业的处理问题的手段。其次,社区工作教育缺乏专业性。社区服务中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部分就是社区养老服务。想要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首先要重视对社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要应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就要逐步在全国培养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人才。虽然目前大部分社区工

作人员参与过一定程度的工作培训,可是这些培训专业性不强,既不连贯也不系统,培训时间也比较短,并没有将社会工作的观念融会贯通。简单的岗前教育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更加难以面对复杂的问题。

(2)专业化服务项目少

高龄老人人数不断增加,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顾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迫切,同时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渴望得到不断的交流、填充。然而,目前我国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项目提供的比较少,只能满足一般日常生活需要。这种简单化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增多的老年人的需求,更多专业化的服务诸如医疗护理、心理咨询迫切的需要开展。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日常保健护理需求更加突出,目前需要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来帮助老年人,一方面可以照料和护理老年人,另一方面可减少家庭和医疗机构的开销。但是目前我国极其短缺专业化的预防性服务,所以应该尽可能提高老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以此来满足不断提高的老年人的社交、学习的需求。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程度低

市场经济规律决定了社区养老服务要走产业化道路。人们的支付能力逐步提高的同时,老人们的需求也在逐步增长,对社区服务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区服务产业化是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服务若不走产业化之路,就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尽管一些地区的社区服务已经出现了连锁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产业化程度仍达不到标准。

(1)思想观念滞后

首次将社区服务作为第三产业是在 1992 年发表的《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中。1993 年 8 月,《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给出了社区服务的定义:社区服务业为福利性的居民服务业,以政府为倡导者,以社区组织为依托,目的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多种需求。社区服务业是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有社区福利服务业、职工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业和便民利民服务业组成。从《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可以看出,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支持社区服务产业化,但是对于社区服务是否属于第三产业仍存在质疑。事实上,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并不是对其福利性的完全否定,而是因为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壮大无法完全由政府出资,以有偿服务弥补无偿服务,为社区服务奠定物质基础,使社区服务持续发展。所以,对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否定,实际上是限制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

(2)政策落实不到位

我国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发展和推广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但是在实践中一些没有落实到位的政策影响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3)筹集资金的渠道单一

社区养老服务没有形成产业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一直由政府出资,是依靠政策投资才发展起来的,但是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壮大,这种单一的模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资金短缺的情况越来越明显。从高福利国家实践的失败经验表明,想要建立起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福利体系,单单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可能的。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社区养老服务资金和物质若都依靠国家的直接经费会给政府带来很大的财政压力。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缓慢、资金不足,也是有鼓励机制不完善,投资渠道不通畅的原因。

政府的优惠政策鼓励下共同举办社区养老服务。相对来说,我国在这方面所作的远远达不到要求,今后应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筹集渠道,鼓励私人企业、民间组织等多种社会力量共同举办。

合理化建议:发展社区养老可以弥补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空巢家庭、独居老人家庭养

老规模的不足,解决子女对老人生活照料的困难,对家庭养老模式起支撑作用;与进养老院养老相比,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受益大、收费廉、见效快等特点,可以减轻入院养老服务的压力,因此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最佳结合。

1. 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增强其法制性和权威性。抓住“十二五”规划契机,政府在社区养老方面要有政策上的倾斜,加大民政、财政、劳保、卫生、国土、规划等部门的协作。健全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支持力度。

2. 规范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营管理机制和服务水平,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在发展道路上,城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社会化、专业化的道路,淡化它的行政化色彩,改变单纯依靠政府、社区创办为主的模式,积极引入中介组织、民营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的兴办。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普惠水平。服务队伍实现专业人才与组织社区志愿者相结合。一方面,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同时,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加快养老服务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在人才、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将社区内身体较好、有奉献精神、热心助人的社区成员组织起来,组织不同形式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

3. 完善相关辅助措施,改变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医院和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完善城市社区养老功能,巩固居家养老基础,开办居家养老服务站、日托所、日间照料中心等为老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宣传新一代的养老方式,改变部分老人因循守旧的观念。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居家养老;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30-02

一、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继世界上所以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1999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汹涌而来的白发浪潮对我国养老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社会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滞后的情况下,居家养老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推崇。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方式是适应我国养老新形势的需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开展当中,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日益凸显,多方面阻碍了居家养老的高质量发展。

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社区服务专业化和多元化的不足。

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低。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年龄偏大,服务水平较低,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的需求。社区工作人员很少受到专业社会工作的熏陶,真正社工专业出身的少之又少。面对社区养老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能及时的发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其次,社区服务培训缺乏专业性。虽然大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都接受了专业的相关服务培训,但是这些培训仅仅是一种针对上岗员工的短期培训,专业性不强,也不系统,不连贯,没能够把真正的服务理念灌输其中。简单的岗前培训并不具备实际的成效,面临复杂的现实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再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单一。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政府垄断服务导致导致竞争缺乏,以致服务质量下降。志愿者队伍的发展程度也严重不足。社区成员的志愿参与度更低,只有低龄健康老人、年轻学生组成一支比较固定的志愿者团队,专业服务人员也比较缺乏。

2.社区居家养老规模化水平低。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由民政部门在做,其他部门和与民政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配合。在责任和义务方面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划分,造成提供服务主体不明确,管理混乱。政府在养老服务资源的分配和整体规划上的缺失,导致服务项目不健全,对服务资源的管理也产生混乱,出现多头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缺失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规模化发展。资金来源上,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但是对于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部分老年人购买服务和用于服务人员的培训和工资发放等来说是杯水车薪。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有限成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个瓶颈,直接制约了养老服务的规模发展及该模式的效果发挥。

3.需求方老人参与度不高。

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在社区内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来实现的。但是在调查中,很多社区中老年人并不知道居家养老的含义,也不了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性质,更不需要说参与了。在大部分地区,政府直接提供或间接购买服务的对象主要限于自理有困难的老人,特别是城市的“三无老人”,服务覆盖面十分狭窄。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和示范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仍是一种不完全的救济型服务。

在法律规范方面,我国还没有颁布专门关于居家养老的法律,各地区、各级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和下发的文件基本上都是以2008年1月29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思想。因此,从法律效力上来看并不高;从地域上来看,一般都是针对各地方所制定的,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诸多方面从多角度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的规模发展。

三、加强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

1.以专业化人才带动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化、规范化。

众所周知,专业决定质量。在居家养老起步阶段,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专业化人才匮乏。经过调查了解,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人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工作的人。一个完整,充实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配备的人员应该以专业化人才为主,辅之非正规照顾人员。例如:应该建立一个由社会工作者、专业家政人员、失业低保人员等构成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进行相关职业培训,经过严格的考核,对合格者发放从业资格证书再正式上岗。其次,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居家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各类志愿组织。这样一来,面对老年人需求的增多,两大服务主体统筹兼顾:完善服务类型,设置多样性的服务项目以供老年人选择,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照料相结合;提升服务质量,真正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服务,从而提高服务的效率。

2.政府加强管理与资金支持,实现社区居家养老规模化、网络化。

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所以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和监督办法。社区组织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和配合,部门间缺少沟通,没有形成合力,组织管理分散化,各层级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无法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效果。因此,政府在这方面要增强关注力,与社区联动起来,确立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实施与开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职能,实现层级联动,互相监督,打破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另外,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统一的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全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形成网络,为居家养老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随需的为老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尽享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一种规模效应,运行标准化。

3.增强社区居家养老的知名度与可信度。

社区居家养老是近年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保证老年人的参与率是实现其稳定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要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使老年人了解社区居家养老的便利、经济、快捷等特点。加强居家养老的宣传不能仅仅通过标语宣传,口头宣传,政策宣讲等方式,首先应该让居家养老试点化,让部分老人亲身体验居家养老的优点,这样有利于更进一步地推进居家养老。

其次,家庭养老主要依靠传统的道德体系来约束,这样就缺乏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居家养老模式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科学的体系持续发展下去。所以,要使社区居家养老有法可依,设立一整套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政策,包括鼓励、优惠、服务标准及法律责任等;加强对社会支持行为的激励、规范与引导;丰富完善居家养老的政策法规体系。这样一来,在保障老年人权利的同时,也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可信度。从而吸引更多的老人参与进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恒.老龄化社会中国准备好了吗[N].光明日报,2011,10,13.

[2]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载《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

[3]郑建娟.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和发展思路[J].商业研究,2005,(12):159一161

[4] 王静,范绮萍,李雪霜.我国养老模式发展与探索[J].现代护理,2005,(18).

[5] 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课题组. 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R]. 北京: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8

[6] 缪青.社区养老照顾势在必行[J].求是,2013(7).

[7] 荆文娜.居家养老服务:富裕的归市场,保障的归政府[N].中国经济导报,2012,9,1.

[8] 张良礼. 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9] 周德民.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2,(6):38一40

[10]张卫东.居家养老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120一122

[11] 赵丽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 112一115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许阳超、李静、台启婷均为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2级本科学生,李婕为项目指导老师

提高城市社区服务管理水平的思考 篇4

一、出台“费随事转”标准, 激发居委会工作人员积极性

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协助社区服务中心履行《居委会组织法》规定的相应职责, 不承担行政管理性事务。居委会工作人员采取自愿服务方式, 实行弹性工作制, 政府不再按人头发放补贴。对政府需要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兑现工作经费, 实现“费随事转”、“养事不养人”。据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 “费随事转”的细则标准还没有制定出来, 这就使得居委会工作人员没有马上看到经济效益, 日常工作的开展都难以为继, 再加上工资待遇偏低, 情绪低迷, 有些很有工作经验的并且掌握了大量社区居民信息的居委会工作人员想另谋高就, 因此, 要尽快制定出“费随事转”的标准, 让居委会工作人员真正得到实惠, 从而稳定人心。此外, 还可以采取招考的方式把居委会当中的优秀人才吸纳到社区服务中心来, 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给居委会工作人员一些机会, 让他们能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人员素质

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对社区服务工作的影响至关重要。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水平直接决定了社区服务的发展水平, 也决定了能否提供高质量科学化的服务。社区服务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会直接影响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 因此, 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必须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要在政府指导下, 依靠社会教育机构,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社区服务人员及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 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从人事制度改革入手, 激励社区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进修热情, 引导社区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事业, 解决社区服务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创造条件, 把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吸引到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中来, 努力培养一支富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 并掌握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新型社区服务工作者队伍。

三、加大财政投入,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社区服务事业资金作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 政府有责任投入。政府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 增加社区工作经费和社区干部工作补贴, 确保社区正常运行。充分整合社区资源, 形成多元化的财力机制, 落实经费保障。减少资金审批拨付程序, 从而提高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现阶段, 政府应考虑把社区服务业作为政府加强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 重点支持建设和改善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老年人、青少年活动场所等公益性服务设施, 以及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等。根据社区服务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不同性质的特点,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 还应积极拓宽资金的筹措渠道, 通过建设示范项目或以补助、贴息等形式推动更多的资金投入。要研究有利于社区建设投融资的具体措施,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社区建设, 吸引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捐赠赞助, 共同推动社区服务设施的完善。

四、丰富社区文化, 构建和谐社区

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 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 加大办公用地面积, 设立专门的文体娱乐场所, 如乒乓球室、棋牌室、书画室、阅览室、舞蹈室、电脑室等。驻社区机构可将所属文化体育设施向本社区居民开放, 这样不但增强了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而且减少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大大提高了社区服务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文体娱乐场所, 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 营造社区浓厚的文化氛围, 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五、搭建服务平台, 增加服务渠道

建设社区信息化平台, 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 促进和帮助城镇居民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

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 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残疾人、病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要深入家庭开展服务。按照“人有所需、我有所为”的理念, 依托社区“邻里情”社会救助中心, 设置互助中心、义工服务中心、老年人援助中心、生活援助中心等为社区居民解决各种生活困难的公共服务平台。

六、加强异质性服务, 拓展服务领域

协助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主要是同质性的服务, 这更多地表现出刚性、整齐划一的行政化做法。异质性的服务, 更多地表现出自治性的、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社区工作人员除了通过便民服务大厅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以外, 还要定员、定期、定时上门了解辖区内各住户及驻区单位的基本情况, 在他们急切需要帮助时, 能及时主动上门提供所需的居家式异质性服务。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一方面通过政府向社区购买服务, 由专门的服务人员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外出陪伴、精神慰藉等服务, 对“空巢”的孤寡老人提供无偿服务, 政府负责服务费用;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独居老人提供低偿服务。同时, 要协调养老服务机构, 为独居老人提供各项居家养老服务, 如免费安装“为老服务一键通”, 实现24小时应急应需保障等服务。另一方面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 让大部分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小家庭, 融入社区大家庭, 享受各种服务。

以需求作为社区治理的基本导向, 培育为政府、社会、居民等多方提供供需对接的平台, 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服务—居民需求—产业发展—就业创造”的多层次供需对接。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 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还可以结合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 挖掘社区就业潜力,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提高就业稳定性。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 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

七、明确职能职责, 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 凡依法应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的事项, 当地政府应当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属于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 不得转嫁给社区居民委员会;确需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完成的有关服务事项和工作任务, 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没有经过审定的工作事项擅自进入社区, 社区居民委员会有权拒绝。要结合实际, 积极探索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推动社区综合体制改革, 加强社区服务功能, 促进社区居民自治, 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积极性, 努力形成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良性互动。

制定社区服务中心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机制。在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有些工作需要得到相关职能部门地配合才能完成, 但是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 使得社区服务中心处于尴尬的境地, 工作难以开展下去, 从而降低群众的满意度。因此, 必须制定一个考核机制来制约相关职能部门, 真正实现“权随责配”, 更好更快地为民服务。

八、健全考评机制, 激发敬业精神

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价值导向的评价制度。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 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群众满意度”评估制度可以解决社区发展的价值导向问题, 解决社区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 优化社区发展的环境, 使社区工作能够真正面向群众, 真正把社区工作者从烦琐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这一制度是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封闭的考核方式的超越, 评估的信息可以作为对政府和社区改进工作的依据。

通过明晰标准、细化指标、量化责任、兑现奖惩等措施, 激发社区工作人员争先创优意识, 扎实做好社区各项工作, 优质快捷地服务居民群众, 努力创建群众满意的和谐社区。落实网格化考核办法, 提升社区管理水平。采取现场抽查、明察暗访等方式, 对网格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管理层采取“日检查、周小结、月考核、季讲评”的办法, 对网格工作进行定量定级考核, 将考核结果作为社区、网格年终综合考核依据, 把社会服务管理责任落到了实处。

九、建立监督机制, 规范服务行为

建立党和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保证社区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 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 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严格财务、审计制度, 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等挪作他用。各相关部门要接受居民对其在社区为居民所提供公共服务的监督。有关部门要制定各类社区服务行业标准, 推动社区服务标准化的贯彻执行。社区便民利民商业服务网点要规范行业行为, 接受居民监督, 社区服务从业者要树立诚信意识, 共同打造社区信誉品牌。认真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各种问题, 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保证社区服务和社区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建中.城市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城市社区服务 篇5

——在全县城镇建设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上的发言材料

瓮安县城市管理局(2012年2月20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我局工作开展实际作个发言,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及同志们批评指正。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管理工程,他直接体现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局的城市管理工作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突出以“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主题为工作出发点,以“四开四干”“五公五安”为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服务城市建设,助推城市发展来开展工作,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狠抓落实、强力推进城市“脏、乱”治理。任何工作安排部署不落实等于零,工作抓而不实等于不抓。这些年来,我局始终把干部工作执行力摆在重要位置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教育,切实营造干事氛围。扎实开展城市管理工作,狠抓整治城区影响“脏、乱”的不良行为,确保城区大环境卫生时常干净整洁,市容秩序时常规范有序,积极为我县招商引资、人民安居乐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

二、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作风、规范执法行为,坚持情系民生的服务管理理念

管理不等于控制。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我们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作风、规范执法行为,坚持做到阳光执法,柔性执法,文明管理。牢固树立“人民城管爱人民、管好城市为人民”的服务意识,坚持管理不是目的,服务才是根本的社会管理创新理念。并采取疏堵结合的管理办法,加强县城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管理。在“整脏治乱”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处罚在后,切实做到有法可依,程序合法。着力整治好群众反应的脏乱突出问题,切实处理好城市“面子”和商贩“肚子”问题,更多的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近三年来,没有出现因粗暴执法或在执法过程中程序不合法而导致上访事件的发生。

三、建章立制,责任承包,切实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定员定岗定责的工作责任承包管理制度。根据地理位置和区域面积,分片区、划区域,实行管理定员定岗定责的责任承包管理制;二是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坚持工作开展做到日督查、周总结、旬通报、月考核;三是建立日常卫生保洁制度。采取凌晨清扫、白天保洁、夜间冲洗的运行方式,加大城区环境卫生的管理;四是建立举报投诉整改制度。设置举报电话,方便市民的联系和监督。以人民利益为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脏、乱”问题。

四、更新观念,注重细节,逐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管理的核心是“理”,而不是“管”。城市管理工作需从细节入手,城区的每一个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细微部分都不容忽视。我们坚持“出门一把抓,进门再分家”的团队管理精神,并

切实做到管理工作走过路过,千万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出现的“脏、乱”问题,以此减少“脏、乱”现象的发生,逐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五、疏堵结合,专项治理,认真安置好拆迁经营户的管理 这些年来,面对瓮安县城改造的大拆迁和大建设,我们讲大局、识大体,并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管理服务建设、以建设助推发展来实行建管并举,同步发展,力争做到我局工作不拖全县建设工作后腿。为解决许多原来门面拆迁户店内经营的变为露天经营,建筑施工车辆带泥上路等方面问题,我局在保证城区秩序有序的经营活动前提下,设置临时专门供拆迁经营户进行经营的马路市场,实行白天经营的夜间不经营,夜间经营的白天不经营的管理方式,切实做好门面拆迁户的后续经营管理工作;对建筑施工车辆污染路面的现象及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做到建管结合。同时,我们还积极配合参与住建、雍阳镇等部门加大拆违和旧城拆迁工作,切实做到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工作不推诿,落实任务不推责。竭尽全力,多措并举,强化城市管理,服务城市建设,助推城市发展。

六、加强队伍建设,塑造城管形象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我们坚持在工作中走群众路线,不断强化社会监督和发动群众参与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努力打造一支相互包容,团结协作的城管队伍:一是抓好班子建设。采取包片分管,各负其责,促使责任压力层层传递,动力层层提升。从而增强局班子与全局干部职工的战斗力、凝聚力和精气神;二是加

强作风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大力倡导管理就是对人的服务工作理念;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坚决做到以工作实绩为考核标准,树立一种当我们的工作失误时,要学会道歉认错,当我们的工作决策与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学会敢于让步妥协的服务理念,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全局干部职工要提高干事能力、多谋干事之策,多立创先争优、增比进位赶超之志,真正让城市管理这支队伍不断从原来的城管执法型向现在的城管服务型转变,着力解决“重管理、轻服务”“重管制、轻协商”的不和谐现象,重塑城管执法良好形象。

社区希望 城市希望 篇6

2006年第一季度的中国房地产表现明显过分活跃,嘈杂声中更多的是警惕和防范。地处内陆的西安房地产市场同样在一片喧嚣当中高昂前进,外地资本的强势介入让西安迅速成为国内房地产的焦点之城。“国六条”来了,很多人开始为新一轮调控摇旗呐喊,中国房地产再次面临抉择,中国的房地产企业也开始了集体性的反思和调整。

紫莜地产用梦想点燃希望,以希望创造未来。纵览05-06年度紫莜品牌的经历,更多的是一种稳健和沉着,以及由此而散发的泰然自若的心态。这并不仅仅是—个地产企业的前瞻和洞察主导,而是一个优秀品牌的十年积淀和成熟的自身调控。“国六条”的到来是对中国地产快速行进步伐的一次提醒,而紫薇地产已经先人—步,以自强、自律、自信树立行业表率和风范。田园都市、臻品、龙腾新世界……这些项目在完成自身产品升级换代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刷新和构建全新的紫薇标准。

“希望紫薇,希望2006”,紫薇地产已经成为古城西安的一个文化标签和城市名片。一个注定不会平静的2006中国房地产,一定会有更多的奇迹和感动,紫薇品牌,以希望感化城市,以行动引领未来。

用希望感动全城

2006年4月22日,第三届紫薇地产社区风尚文化节拉开帷幕,美食嘉年华、社区读书节、激情广场秀、趣味运动会……喜欢创新的紫薇地产再一次发挥了其不俗的身手,让风尚在全城蔓延,很多市民也积极的投入到了这场盛大的节日当中,体验紫薇希望情怀。

这是“2006紫薇希望年”的一个重要节点,紫薇地产试图通过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延展出更多的品牌内涵。无疑,这次尝试是成功的。“希望年”所承载不仅仅是一个地产品牌的年度主题,而是十年紫薇品牌的再次还原和重塑。

2006年,作为西北地产界的领军品牌,作为城市有责任的开发商,紫薇地产在新年伊始,以“希望紫薇,希望2006”的城市主题,再次点燃这座城市的激情,在行业内外引起巨大反响,震动了西安。

在这个充满了温情与感怀的季节,总有一种和谐之音在蔓延和传递,希望征集不知不觉成为都市生活的时尚。这种时尚正是紫薇地产在“人居希望年”的年度主张之下,用希望唤醒人们对家、对生活、对城市充满激情的根本用意。

“紫薇地产通过希望征集,引起了人们对心中美好未来的无限畅想,这一看似平常的操作手法,却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城市繁荣的强劲脉搏”一位地产业内人士如是说。的确,正如社会学家这样评价:紫薇地产在源于对建筑的理解,同时对古城文化的不断积淀,逐步形成了可以支撑西安人居文化的“脊梁”,而这种文化经过紫薇的不断吸纳和融合,将使未来紫薇的产品更加耐人寻味。

在这次希望征集中,万余条西安人对新生活的希望也是一大亮点:

“我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良好的积极进取的状态,尽快装修好在紫薇刚买的房子,心爱的进儿考研成功,自己能通过司法考试,同时,以自己的快乐影响周围的人,与大家分享快乐;希望爸爸妈妈你们快乐健康,我开心!其实人活着就是一种感觉,感觉好或感觉不好,希望我能找到自己,活出自己的风采;我希望数学成绩考个100分;老师少布置一点作业,让我们多一点儿玩的时间,多一份自由的空间,让我们尽情呼吸大自然的气息,轻松快乐地成长;娟,执你之手,与你偕老。

希望我们的天空越来越蓝,不要烟尘;道路越来越宽,不要堵车;绿茵越来越多,不要污染;希望西安减少堵车现象,希望西安的房价能低下来。希望自己收入不断增长,希望自己能尽快有一套房子;我希望西安的天更蓝,水更清,邻里更和睦,爱人更知心;希望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

在回收的万余条希望留言当中,记者不仅感受到了业主们参与的热情,更深切地聆听到了古城人民对于新时代、新城市、新生活、新家园的热爱和期盼。人居希望,希望西安!一个城市开发商用自己对城市发展的希望,感染着城市中的每一个个体,让每一位公众将自己心中对未来的希冀大声讲出来,可以见得,这是一个房地产企业的城市凝聚力和公众感染力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是一个有责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理念的再度升华。

风尚社区遍洒希望

2005年,紫薇地产在西北房地产业界奏响“人居文化年”的嘹亮号角,并以“风尚”为主题,让紫薇社区文化之花如奇葩般绽放;今年,在紫薇地产“人居希望年”大旗当空招展之际,又一次以“风尚”为主题,轰轰烈烈地将“第三届紫薇地产风尚文化节”大幕绚丽开启,这是西部地产品牌文化魅力的绽放,是现代都市人心中梦想的社区文化的典范,更是紫薇品牌日趋成熟的经典诠释。

忘情嬉戏的儿童,自由歌唱的老人,晨光中慢跑的爷孙,暮霭下闲情漫步的母女,月光中青年情侣深情的凝望,星夜里迟暮老人熟悉的牵手……这些也许是诸多购房者心中对未来生活所勾勒出的场景,如今,在紫薇地产开发的每一个社区,这些让人动容的场景无处不在,这也正是流淌在紫薇社区中一个个和谐的音符,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之希望所在。

梦想无疆,文化无界。紫薇地产在人居文化的旗帜下,大力倡导文化的交融,追求价值的创新,在不断丰富社区文化、带动社区文明的进程中,以更宽阔的眼界去汲取外部文明,以更包容的胸怀助推城市的发展,以更高的境界关注社会的进步,这也张扬着一个值得尊敬的开发商的价值。

伴随着“第三届风尚文化节”的进行,紫薇社区文化更是锦上添花,每一个居在紫薇社区里的人们心中希望满怀。“爱心传递·多背一公斤”活动的开展,延续紫薇希望小学的建设历程,延续了紫薇地产对公益事业的持续倡导,激发社区公益意识、宣扬紫薇风尚的脚步不停歇;作为紫薇田园都市创建园林绿色小区活动构成,清理名山活动主要是展示业主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志愿活动担负起保护社会环境的自觉责任,也展现紫薇热心公益的品牌风尚。

同时,紫薇风尚教育基金活动,在持续贯彻西安市委市政府“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的号召,坚持将紫薇社区营造成热爱学习、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学习型社区,继续奖励并完善风尚教育基金实施办法,奖励品学兼优的业主子女,并开展兴教助学的各项活动,进一步提高紫薇地产的社会公益形象,让教育成为紫薇地产成熟的品牌优势,让紫薇风尚社区遍洒希望。

希望,激发城市潜能

紫薇主动参与到西安的建设中,加快了整个城市进程的步伐,在大区域中统一规划,开发系列产品,所催生的新建筑形式、新生活态度、以及新居住理念成为催生城市区域中心崛起的主流力量。紫薇是一个有梦想的企业,充满希望的企业,紫薇的梦想,为西安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与西安共同成长的十年中,紫薇以其对改革与发展的强烈渴望,以与城市客观发展趋势相吻合的主观开发模式,主动参与创造历史,不断推动着城市一个个新城区的发展与变革。紫薇带动、促进,催化着城市的成长,并对城区人口的流动、阶层划分、居住标

准等城市人文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真正能够认识自己实力的人才会给自己一个均衡而准确的定位。紫薇要成为西部房地产业的领跑者,这种定位决定了紫薇的企业文化和理念首先是年轻的和具有冲击力的,其次是具有创新精神的。

记得在《居住改变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用建筑铭刻历史,以居住改变城市、改变中国”,紫薇地产正是这种改变中最积极、最有力的音符,紫薇对品牌的重视和维护、对产品细节的关注、对市场的尊重以及紫薇挥之不去的人文情结都融会到了紫薇的每一个项目当中,徜徉在这些可以称之为艺术的建筑群落之中,心灵的感动是可以触摸到的。

以紫薇田园都市为例,随着紫薇田园都市的成功开发,笔者认为,紫薇地产已从单一项目的开发商提升成为了一个城市区域的营造商。紫薇地产站在城市的角度,肩负起了区域开发和城市开发的责任,营造出一个人文气氛浓郁,生活愉悦舒适的新城,“无忧置业、自由居住、简单生活、快乐成长”的项目理念、“建造新城市、运营新生活”的品牌主张、“新城新家新生活”的人居梦想得以最为酣畅淋漓地展现。

城市培育了开发商,而地产商又在影响着城市。紫薇板块的形成,对西安昨天、今天、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浸润。渗透和影响,而随着紫薇板块的生成、成熟、丰满,又将给这个城市带来怎样的无限希望?

从文化回归中汲取希望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崛起,民族文化自信越来越强烈,我们逐渐意识到,唯有文化的强大,才能有民族的真正振兴。西安这个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千年古都,更是处在中国文化回归的浪尖上,作为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在西安成长起来的紫薇地产,作为一直引领新生活文化的人文地产商,一直走在文化希望的前列。

在紫薇品牌成长的过程中,紫薇地产通过各种方式将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年度主张告知公众,感召全民畅谈自己心中的美好希望,将社会城市生活等美好愿景以紫薇倡导的希望征集形式展现出来。从自发到自觉。人居文化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紫薇地产把对人居文化的理解和体验淋漓尽致地渗透到地产开发和社区生活中,并深度挖掘人们对居住、对生活,对自己、对家人,对家、对城市的种种希望和梦想,从而弘扬社会美好风尚,也表达紫薇地产美好的社会愿望和品牌神圣的社会责任。

如果说一个积极对待生活的人要心存希望,那么,紫薇地产立足本土,用自我对城市的独特理解和价值尺度来纵观古城西安的房地产建设,用新的开发理念和思路领跑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用独到的眼光审视着城市的发展,用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文化浸染着人们这也许是一个品牌企业成长的希望所在。

城市社区服务 篇7

一、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凸现了两种管理的差异

1. 农村社区管理

农村社区以农村为空间, 社区组织主要由居于本地的居民组成, 他们以农业生产为职能, 社区管理以风俗、习惯、村规民约为原则单一、稳定是其特征。历史上的官渡区是一个农业为主的行政区, 各级行政管理的重点在农业生产。官渡区的农村社区管理工作有如下特点:第一, 社区管理者习惯于农村生活方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其工作时间特点, 行政村是其工作的空间, 处于此时空中的村民是其工作的对象。第二, 管理者大多数沿用农业文明管理方法, 以管理者事无巨细的“管”及被管理者的服从为基本工作方法。第三, 管理对象为村民, 以村为单位, 范围有限, 对象单一, 管理方式以村民自治为主。第四, 管理的社会基础为血亲熟人, 管理者遵循风俗、习惯、村规民约完成管理, 方式粗放、简单。第五, 管理强调管理者的个人因素, 管理者以身作则, 以个人魅力影响、吸引他人, 实现管理目标。

这些特性在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区管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足以调动每一个基层管理者的积极性, 保证其完成管理任务。但是当农村向城市转化,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 官渡区由城郊被纳入主城区, 以工业强区、基层管理进入城市社区形态时, 上述优势不再, 其中一些甚至可能成为城市社区管理的障碍。

2. 城市化社区管理

城市化社区以城市为中心, 社区成员构成复杂, 成员职业多样, 社区管理以法律、法规为原则, 复杂、变化是其特点。相对于农村管理, 社区管理有如下特点:第一, 工业文明以平等为前提,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基于同一基础, 强调以双方的利益满足为条件, 不存在无条件的管理与服从。第二, 城市基层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管理范围的扩大, 内容的丰富, 对象的复杂。这一点在官渡区各社区表现为:管理范围上既要管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物质文明建设, 又要管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建设, 还要管以保一方平安为内容的制度文明建设;管理内容上既要完成各项事务性任务, 又要创造性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管理对象上既有原住居民, 还有中央、省、市属企业及其组织, 更有大量暂住、流动人口。第三, 社区管理以公民为管理对象。陌生、流动是其特点。管理要求精细、规范。粗放、简单的工作方式受到被管理者的抵制、反抗。第四, 社区管理以规范、原则为基础, 管理者个人魅力有限, 制度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点。第五, 社区管理重点是服务, 既要为小区居民提供日常服务, 也要为辖区组织提供行政服务。

综上所述,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具有本质的差异, 从前者到后者要求社区管理者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内容上实现根本转变才能做好社区工作。

二、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困难

1. 社区服务对象扩大

城市社区服务对象多样, 有原住居民、上级行政机关、大量暂住和流动人口及辖区中央、省、市企事业组织, 服务内容繁杂。对上级行政机关, 社区要担负大量行政工作, 完成诸如计划生育、低保户认定等日常工作;对广大社区居民, 要提供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的日常服务。社区工作是多头上级管理及多头社区居民服务的枢纽。社区管理处在最基层, 承担了许多社会功能。一是公共管理功能。治安混乱、警力不足时大多数社区自己筹钱建立巡逻队等组织, 弥补警力的不足。二是行政单位任务。每一社区要服务众多行政职能部门, 这些部门的工作像千万条线, 最后都要通过社区这一根针完成, 因此绝大多数社区干部疲于应付上头无力考虑其自身发展。

2. 社区服务者年龄、学历、性别结构不适应城市社区要求

社区管理干部由村干部转换身份而来, 他们的年龄、学历、性别结构难以适应城市社区要求。农村社区选举干部以稳重、有威望、一定的社会阅历为主要条件。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多为中老年人, 所以转换身份后的社区干部年龄普遍偏大, 学历偏低, 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 少数有高中学历, 仅有个别人通过夜、函大等形式接受了高等教育。此外, 基于农村社会特点城市社区干部队伍以中老年男性为主, 妇女干部、青年干部少, 作用有限。年龄偏大, 学历偏低, 性别结构不合理成为城市社区管理的人力资源困境。

3. 社区干部观念转变刚刚开始, 社区工作认识模糊

许多社区干部认为由农民到居民仅翻换了一下社区门口的招牌, 身份的转换并未引发传统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 他们不清楚社区与村委会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因此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仍沿用传统的、农村的, 从城市的角度以市民眼光看待社区问题的意识刚萌芽。现实中他们常感叹:“现在工作太难了, 不如以前好做。社区里大单位不理你, 小单位麻烦你;有事来找你, 无事不料你;困难甩给你, 好处不给你;老弱病残需要你, 健康男女不理你, 随时还要吓吓你, 上级领导个个盯着你。”从这些感叹中可知:社区管理者对社区工作的认识存在如下模糊之处:首先, 城市社区定位不准, 套用农村社区定位, 将自己置于管理者位置, 从“管”出发看待社区成员。其二, 不了解城市社区工作范围, 工作仍限于村委会工作职责之内。其三, 不了解城市社区工作方法, 沿用农村社区村委会“管”的方法, 而非“服务”的方法。最后, 社区工作无重点, 日常琐事缠身, “服务”尚未成为工作重点。

4. 社区基层干部选举有滥民主的苗头

社区基层干部是实现各项方针政策, 和谐社会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基层力量, 其政治、思想素养及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现及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因此选举那些既能充分理解党中央及地方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 又能充分代表广大社区民众意愿, 有能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人作为社区干部, 既符合党的干部政策, 又能体现民意。但现实中一些社区干部的选举并非如此,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个人基本素质受到社区民众质疑、网上通缉的人当选为社区干部。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多种原因, 主要是:农村家族势力在一个社区占绝对优势;社区居民小团体利益诉求;社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社区干部综合素质的高低;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的工作与支持欠缺;上级党组织、政府的认可、培养、使用、支持有空白。

受上述原因影响, 一些社区基层干部选举过程由大民主演变为滥民主, 被选举出来的社区管理者既不能代表民众意愿, 也难以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三、干部素质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换的重点

由农村社区转化来的城市社区一般拥有集体经济权, 此类社区管理具有二重性特点:以服务的形式承担行政管理之责, 以一方经济管理者身份运作集体经济, 即社区是服务与管理的二重统一体。所以此类社区对其干部的要求有别于其他城市社区, 他们既要会服务又要能管理。

1. 一定的政治素养和基层管理能力

社区干部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得以实现的基层力量, 是社会和谐的基本维护者。其政治素养、基层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实现及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政治素养、基层管理能力是社区干部的基本素养之一。社区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基层管理能力包括对国家政治形势的感悟力;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向社区公众传递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发动、团结群众, 推动一方发展、和谐一方社会的能力;调整基层关系、化解基层矛盾的能力;社区工作的学习、操作能力;不同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能力。

2. 一定的经济素养和驾驭一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由农村社区转化而来的城市社区绝大部分拥有集体资产, 社区必须承担集体资产增值、保值工作。调查显示:凡是社区干部经济素养和市场经济驾驭能力强的社区, 集体资产不仅保值而且增值, 反之集体资产则缩水, 甚至使社区陷于经济纠纷。从改革开放及城市化以来的集体资产运作情况看, 具有一定经济素养和驾驭市场经济发展能力应当成为城市社区干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社区干部的经济素养和驾驭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学习、应用能力;国际、国内经济走向的认知能力;关于市场、商品、资本的理解能力;健康经济环境的提供、维护、提高能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引导、服务能力;预防经济纠纷, 化解经济矛盾, 维护经济秩序的能力;新经济增长点、市场经济新模式、新流程、新思路的发现、宣传、促进能力;生产资料各要素的整合能力。

3. 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心理素质

社区干部的工作繁杂、量大, 每天既有宏观内容又有微观内容, 从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 接受省、市、区领导的工作指导到直接面对社区公众, 服务社区公众, 化解群体事件等事无巨细, 繁杂而劳累。因此社区干部应当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心理素质:年龄25-55岁, 其中25-35岁占总人数25%, 35-45岁占总人数50%, 45-55岁占总人数25%, 社区领导班子年龄构成应当是标准的棱型结构;男女性别比为2:1;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其中大专生占20%, 本科生占50%, 硕士生研究生占20%, 博士研究生占10%, 专业不限;受过基本的心理疏导技能训练, 有能力应对自己及周边人群的心理波动;个性开朗、善交流, 具有一定感召力, 能团结周围人群实现共同目标。

四、组织部门的具体领导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关键

社区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力量, 应当纳入组织部门的日常管理之中。依据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 党的组织部门在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中承担着宣传、指导角色, 承担着发现、培养责任, 起着防止滥民主出现、保证民意代表产生的作用, 承担着指导社区工作, 避免重大失误的重要角色。

1. 宣传社区干部, 引导社区干部

调查显示:许多由村委会转型而来的社区干部希望做好工作, 不辜负居民们的期望。但是缺乏宣传、引导和培训, 这些干部无奈地沿用村委会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 不仅没有做好工作, 还引发了一系列矛盾, 影响了社区的和谐, 违背了工作的初衷。他们的成长需要宣传和培训。党的组织部门应当向其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党的方针、政策, 提高其政治素养, 引导其由乡村社区管理者向城市社区管理者转化, 为其完成工作任务奠定思想基础。

2. 发现、培养、推动社区干部成长

社区干部有一个发现、培养、成长的过程。调研中我们常听到社区干部抱怨:上级对我们使用多, 关心爱护少。“有事就想起我们了, 无事就忘记我们”、“他们有事找我们, 我们有事找不着他们。”抱怨表明社区干部希望党的组织部门帮助他们了解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帮助他们成长, 实现农村社区管理者向城市社区管理者的转化。

3. 引导社区工作, 避免重大失误

社区工作对许多由农村社区转化而来的城市社区干部而言是新工作, 无经验、缺理论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倍感压力, 许多良好的出发点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引导社区干部工作, 避免重大失误是当前众多城市化进程中前农村社区干部的要求和希望。

4. 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防止社区干部选举出现滥民主

目前社区干部选举中出现了一些苗头:大家族势力以人数左右选举, 实力人物以经济左右选举。此类选举产生的社区干部既不能充分代表民意, 也很难充任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者角色, 许多人演变成某一小集团私利的代表者。这显然违背了民意, 滥化了民主。对此民众希望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使代表民意的社区干部当选, 保证民意的真正实现。

组织部门的上述工作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通过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 为社区人才营造干事业、干好事业、干成事业的舞台, 促进社区人才成长, 促进社区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官渡区政府工作报告[R]2006

[2]李喜景、白志红、李黎山官渡区人才发展战略[R]。2007

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思路 篇8

现阶段, 我国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为78岁左右, 这意味着老年人在退休后的长时期内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特殊的关照。据估计, 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将达到2.8亿, 占总人口的20%左右。高龄人口的不断增长, 一方面使得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另一方面, 导致老年人需要照顾的时间延长, 加剧了家庭照顾老年人的任务。因此, 随着老年人口绝对数的攀升和所占比例的提高, 社会保障经费开支的缺口可能越来越大, 这必然会加重家庭对老年人所负的责任。

我国目前主要有三种养老方式:家庭、社会和养老机构。其中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由于现代家庭代际关系重心下移, 家庭内的老人不再具有传统家庭中的权威, 老人与子女分居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弱化, 社区养老的地位日趋明显。社区养老, 就是在政府的倡导下, 以社区组织为依托, 利用社区内的资源, 面向居住区内居民提供的、以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的服务。由于老年人群大部分时间都在社区中度过, 在日常生活和精神上比其他群体更多地依赖社区, 因此老年人成为社区养老的最大受惠者。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社区养老是符合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和现实社会经济条件的必然选择。然而, 社区养老服务在实际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观念认识不到位。

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出现老龄化相比, 我们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任务更加艰巨。有些人认为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只是局部性的、少数人的问题, 甚至认为是若干年后的问题, 未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存在养老困难, 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不尽如人意。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在日益增加, 而目前的社会服务功能却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提供的服务存在盲点。这主要表现在:有些社区未向老年人提供他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家政公司或其它机构;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所急需的家庭病床和医生上门服务重视不够, 老年人期待建在家门口的护理中心和康复医院;社区内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设施缺乏;有工作经验、经过养老服务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比例较低, 专业服务知识匮乏。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 同时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 还应有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 组成志愿组织, 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应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但目前我国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 有的社区根本没有志愿者组织。

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思路

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虽然已初具规模, 但是整体水平还较低, 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不适应。完善养老服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法规, 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制度保障。社区养老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 它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扶持上。各级政府部门应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保证每年给予财政上的满足。鼓励民间经营性老年服务组织、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和义工组织的发展, 鼓励全社会参与养老服务工作。同时还要明确社区居委会的性质, 减少其行政职能, 保证有足够的人力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用适当形式鼓励大中学生在业余时间参与养老服务工作, 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为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

2. 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照

顾老年人服务业, 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各城市社区都有不少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低龄老人和下岗工人, 他们是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资源。如下岗工人通过开办小吃店为老年人送餐, 或开办家政服务公司, 为老年人提供家政和护理服务;组织低龄老年人义务照顾高龄老年人, 并为服务者发放《低龄老年人服务卡》, 用于记载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 持卡人步入高龄, 将在本区域范围享有相等时间、相等质量的服务。如此循环, 既可解决现有中低收入老年人的需求, 又可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以后的服务, 其实质是一种人类价值的区域性交换。这样的老年社区互助照顾行动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来实现, 而社区组织正由于其地位的权威性、特殊性和可靠性成为可提供此项组织管理功能的适当机构。

3. 继续推进“星光计划”,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2001年6月民政部推出了《“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实施方案》, 上海的福利彩票收入中有很大份额被用来支持本地的社区养老, 这种彩票养老模式被称为“星光计划”。据推算, 上海人每购买一元人民币的福利彩票, 就有0.0312元用于社区养老事业。近几年这笔基金中的绝大部分已用于上海的社区养老事业, 这就是“星光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经济供养方面的养老方式外, 还有一种设施供养方式, 如老年人活动场所、老年人公寓、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托老所、老年病医院、临终关怀医院、老年大学等福利设施提供的医疗、生活照料、精神方面的群体性供养设施。

4. 积极鼓励社区老年人自治组织的发展, 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性。

首先, 政府管理机构要放开政策, 简化老年人申办各类组织协会的程序, 并在政策和财政上对老年人创办的一些社会组织给予支持;其次, 社区管理者应正确认识老年人和他们的组织在社区福利和社区照顾中的积极作用。在目前各社区资金和人员普遍不足的情况下, 应积极利用社区现有的资源, 充分挖掘低龄老年人的工作潜力和活动能量, 帮助他们树立“自助、自立”的自信心, 引导他们形成“自得其乐, 自娱自乐, 助人为乐”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开展有利于老年人参与的社会活动, 并吸引他们参加各种兴趣小组, 改善有些老年人孤立生活的环境。

5. 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向专业化方

向发展, 推行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社区服务参与者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社区服务的质量和发展水平。社区服务人员不论处于何种层次, 都必须具有专业素质。在具体操作上, 一方面, 在社区创设“社区护工”职业培训基地, 招收家政服务员, 重点培训老年人心理学知识、公共卫生防疫、家庭医护常识和基本技能等;另一方面, 国家要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社会服务专科学校”, 培养高级别的护工, 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应把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融入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大系统之中, 还应建立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具有与律师、会计师、医师相同的职业特点, 推行资格认证制度旨在促进社区服务工作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规范社区服务工作队伍的职业技能, 从而提高社区服务工作的职业声望, 树立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权威, 这样就能使一大批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社区服务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服务。

6. 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进程。

城市社区服务 篇9

1 城市社区服务需求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所有制、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形式等发展,大量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进入社区,城市的人口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各方面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精致化的特点。

1.1 社区服务内容的需求分析

当前,城市社区服务需求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需求,也包括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需求。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社区服务内容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对于社区中的老年人,服务需求主要包括:日间照顾与护理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文娱活动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社区老年大学服务等;针对青少年的社区服务需求具体包括:学业辅导服务、兴趣班需求、非上学时间的托管服务、青少年权益保障服务、心理辅导服务等;社区中残疾人服务需求主要包括:职业技能训练服务、就业帮扶服务、日常生活服务等;而社区中的中青年,服务需求主要包括:婚姻服务,健康服务、就业帮扶服务、权益保障服务、家政服务、物流配送服务等。

综合地看,城市社区服务需求主要体现在生活服务和文化服务两个主要方面。社区生活需求与生活服务方面的需要主要涉及社会保障、就业服务、计生医疗、环境、交通、家政、修理、咨询、预定、配送等服务内容;精神与文化方面的需求主要涉及科普、教育、文化体育活动等。其中,养老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受到的关注度最高。原因之一是我国大多数城市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多,同时子女还要工作,不能时刻在家照顾老人,所以居民对居家养老、卫生保健服务关注较多。另外,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自然也是社区服务中最主要的需求。最后,人们已经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无论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注,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1.2 社区服务基础设施设备的需求分析

在生活质量得到逐步改善的同时,城市居民对社区环境和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居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对公共安全、综合治安设施的需求;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的需求;社区医疗设施需求;生活配套设施需求等。例如,老人日间照料室、小学生托管室、残疾人康复室、社区图书馆、文娱活动室、健身室、社区室外健身设施以及社区医院、小区绿化、停车位、超市、社区食堂需求等。其主要目的在于为社区成员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环境和整洁、美观、方便的物质生活环境。

1.3 社区服务人员的需求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大多依靠社区工作人员来提供。要想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社区服务需求,就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具备社会保障、卫生医疗、公共管理、家政等专业技能,而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数量,显然无法胜任。因此,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提供主体已经由过去社区居委会或基层政府单一提供转变为政府、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驻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多元提供。但在现阶段,城市社区服务的提供主体仍然以社区居委会和政府提供为主,虽然社会组织、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但在社区居民中的影响还不够,服务参与的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2 城市社区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服务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加大;社区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服务方式不断改善;参与社区服务主体不断多元化等。但我国社区服务建设与发展仍然处于初创时期,存在不少实际困难和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居民对社区服务总体满意度不高。相对于社区服务需求,社区服务供给内容单一、服务设施陈旧、技术落后、服务态度差,导致居民需求没有被满足,满意度较低。

第二,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化程度不够。目前,我国城市直接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除街道、居委会的干部外,以离退休人员、家庭妇女、下岗失业人员为主。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的收入低、职业声望不高,所以社区服务中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构成比例很低,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需求。

第三,居民对于社区服务的参与度不足。居民参与度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群众对社区服务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中普遍存在着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总体参与率不高,并且不平衡。不同年龄、性别、收入、文化程度、居住区域的人参与率有很大不同。

3 城市社区服务完善措施

3.1 提升社区服务意识

我国政府改革过程中提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城市社区服务也一样。作为社区服务主要参与人员的街道、居委会的干部应尽快完成从“管理”向“服务”的角色转换,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为社区成员提供满意的服务种类与形式。同时,社会整体也要提高对城市社区服务的认识与了解,搭建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平台,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努力提高城市社区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为社区服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多方筹集城市社区服务建设资金

资金作为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先决条件,政府有必要采取多种手段保障城市社区建设资金的供给。首先,政府可以适当增加城市社区服务建设资金的投入。其次,运用市场杠杆和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社团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投资社区建设,共同促进社区服务设施的改善。

3.3 提高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

要提升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必须建立一支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社区服务从业人员队伍。一是,将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订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和相关配套措施。二是,向社会公开招聘,吸收有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热心于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作为专职社区工作人员进入社区服务队伍中来。三是,定期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提高现有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四是,吸收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士作为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提高社区服务的专业化。

3.4 创新社区服务技术

社区服务技术是社区服务专业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当前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社区服务技术水平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区服务,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可以为社区成员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让科技的力量带动城市社区服务向信息化转变,同时也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与社区服务方法模式的改进。

摘要:城市社区服务建设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文章详细分析了社区服务内容、设施、人员的需求,找出了社区服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从服务意识、资金筹集、人员培养和服务技术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措施。

关键词:城市,社区服务,需求,完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勇,王淑卿.论社区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J].唐山学院学报,2011(4).

城市社区服务 篇10

1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社区服务规制还不健全

我国关于社区服务的法律条款并不完善,常常让社区服务工作者和居民在遇到纠纷时无法可依。在城市社区服务工作者进行工作时,一些服务是否属于社区服务范围的问题往往成为居委会与居民矛盾的导火线,这样也不利于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社区是一个小社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服务工作者往往也是拥有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员。所以,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相处时往往会有意见难以统一的时候,因此,城市社区要制定出一套社区服务的服务细则及要求,从而缓解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冲突。

1.2 社区服务水平总体不高

在理念上仍然是社区管理而非社区服务,仍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性质。政府对社区进行一手管理,但政府毕竟是国家公权力,与居民在单位上就是“不平等”的,是一种威慑力的存在,往往让居民产生一种被行政管理的错觉。在方法上也主要是采取传统的管理方法,是被动型的管理手段。在设施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使社区的服务设施更新往往较慢,这对于提升社区服务的总体水平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

1.3 社区服务工作者能力不强

一是城市社区服务工作者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社区服务工作者主要包括由街道派驻正式在编在职人员担任的社区工作站书记及副书记、区级人事部统一招考录用的人员以及街道聘用的临时工人员,另外加上一些志愿者。由于接受教育程度、所处人际环境、自身努力和觉悟不同等原因,城市社区工作者在个人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二是城市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一般城市社区招收的服务人员大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或是以前没有社区服务经验的人员,他们在进行社区工作时,专业水平都不高。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都不是全能型人才,对于一些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到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三是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缺乏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城市的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社区居民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很多人认为自己不过是暂居,不是本地的,缺乏一种“家”的概念,从而影响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1.4 社区服务内容不够丰富

首先,城市社区服务内容不够丰富,目前大部分是以物质生活项目服务为主,而且基本上都是围绕社区群体展开的,很少根据个体需要而提供个性化服务,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其次,城市社区服务市场化程度较低,社区服务产业发展乏力,以至于城市社区服务的项目和形式都较为单一,许多居民都认为现在的社区服务不能满足他们更多的需求。

1.5 社区服务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

目前很多居民没有形成良好的社区服务参与意识,大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往往更支持其单位开展的相关活动,并愿意为其投入时间和精力。相反,城市社区组织的活动在他们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而且参加城市社区活动的人员大都很被动,缺乏主动意识,一部分人虽然参与了活动,但往往都不是一开始就自愿参加的,或者大部分来参加的都是活动组织人员的亲属。

2 加强和改进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对策建议

2.1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规范

社区服务组织要制定出关于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规范及工作要求,例如进行社区宣传教育要做到户户通知到位等。还要制定出具体的服务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推进社区就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预防保健服务;建立休闲文化娱乐项目所需的相关场所,如棋牌室、演出厅、电子阅览室、舞蹈广场等。做到办事程序快捷、办事手续简化、办事收费合理等;还要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提高社区服务的水平[1]。

2.2 推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发展

一是构建城市社区执法服务网络。这种网络以综合治理辖区内环境为重点,及时清理网格内乱搭乱建、乱摆乱设、乱倒垃圾、强占公共用地、整治户外广告牌匾,查处乱堆乱放、损毁市政设施、花草树木等违章行为。二是构建综治维稳服务网络。这个网络要求服务工作者每天要在不同时段,对所辖区域进行巡逻检查、走访居民、重点排查或巡视片区。这样能够及时解决突发事件,有利于及早解决社区内的大小矛盾,化解社区不和谐的危机。三是构建社区民意调查服务网络。这种网络需要由居民反映问题,由该网络的协商会共同协商解决,做到社情民意早知道、早化解、早回复。居民提出的社区建设合理意见由网络服务队伍汇总后及时反馈到社区工作站及街道,为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此外,网络化服务还应覆盖党建、低保、社会保障、统计上报等多种综合服务网络。

2.3 加强社区服务经费筹措

城市社区应当建立社区专项基金,用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服务人员激励机制费用以及扩大服务范围所需要的预算。而该专项资金的经费额也应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需求的不断扩大而逐年增大,为城市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还要采取多种方式筹集社会资金以加强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鼓励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进行资金支持,鼓励社会组织为社区提供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还要建立服务资金来源长效机制,除了发布消息、网上筹集以及对社区居民进行宣传等途径来公开募集公益资金外,社区居委会还可以和募捐机构或个人进行合作来筹措资金,努力实现社区和企业等单位的共赢。

2.4 建设高水平社区服务队伍

一是要优化社区服务人员的结构。城市社区可以采取选派、招聘、推荐等形式吸引优秀大学生加入到社区服务队伍里来,吸收一大批积极向上、踏实肯干、有目标有理想的青年。可以通过民主推荐或考试择取的方式留住人才,形成有自己社区特色的人才招选方法。还可以通过分流安排的方法,将具有不同才能的人分类安排到合适的岗位。

二是要建立社区人才建设机制。可以在社区内建立一个人才培养基地,或者是政府组织在一个大的区域内建立人才培训基地,这是一个专门针对社区人才培训的地方。培训的内容是服务理念、服务技能以及服务意识等。同时,政府也可以出台一些关于社区人才培养的政策方针等。

三是要着力提升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在甄选社区服务人员时,要注重优先选择对社会学有研究的人才,或者是优先录用已经具备一些相关实践经验的人员。对已经进入社区工作的人员要进行培训教育,设立专门的考核制度,例如进行社区知识考试,专业知识考核,或者是对其社区事务的熟悉程度进行考察。还要建立相关工作制度,把考核成绩和奖金、评优或绩效考核相挂钩。与此同时,应当鼓励服务人员继续学习,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并且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

四是要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志愿者是社区服务的第三方力量,他们的加入可以节约社区服务的成本,不仅高效实用,而且服务人员广泛,能较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要[2]。首先,我们应当组建出一支专门化的、高效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比如建立不同服务方向的小分队,其中包括针对关爱空巢老人的、关爱孤残儿童的、关爱失独家庭的以及关爱问题学生的志愿者队伍。其次,还要注重志愿者队伍的整体质量,定期做好培训,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

2.5 扩大社区服务范围

一是要帮扶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提升其生活质量。对城市社区内的弱势群体进行帮助,要对他们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信息库,并进行相应的社区服务。其中除了政府提供的行政性救助以外,社区工作人员还要积极寻求其他方法,在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例如可以联合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对辖区内的一些特困家庭进行救助[3]。

二是要满足其他居民的普遍需求。城市社区应综合社区居民的位置结构、胡同文化、历史传统等不同的情况提供不同的便民服务。例如,可以与提供资金支持的企业合作,为居民提供一些商业性的服务,并且同这些单位协商,为社区失业人员提供工作岗位;可以通过开展职业教育,为社区内就业难的情况提出解决方案;还可以在平时举办一些活动,如安全教育等,以此提升居民的防范意识[4]。

2.6 提高社区服务的社会参与度

一是要通过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增强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服务的意识。首先,要注重加强社区服务水平,从而增加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例如,为社区建立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举办休闲娱乐活动、成立多种社区自治组织等。其次,应经常在社区内进行推广和宣传工作,加强居民参与积极性,可以通过公示、社区网络等方式达到宣传效果,切实提高居民的主人翁意识[5]。

二是要鼓励社区居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志愿服务章程和制度,城市社区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社交网络等渠道对活动进行相关宣传,从而吸引居民的广泛关注,引领志愿服务的新风尚,促进居民对社区治理活动的参与度。

三是要提升城市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通过社区居民的选举,选出居民都满意的居民自治组织的负责人,同时需要建立一套有自己社区特色的居民自治管理办法。另外,要加强居委会班子的自身建设,完善居委会成员的职责,让社区居民“看得见”,从而更有兴趣为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建章.推进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路径研究——以厦门市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3.

[2]何凤爱.转变职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的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4):52.

[3]陈冬仿.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9):279-280.

[4]张虎.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的认识[J].学术纵横,2015(63):118.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49-02

1 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重要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6年发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有关部门还研究制订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9个配套政策文件,内容涉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财政补助、编制标准、队伍建设、医疗服务、药价管理、医院支援、医疗保险和中医药服务等方面。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这是一部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远大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中写到: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務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有待提高

(1)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及有关领导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深、不透,有的只是形式上的支持,内容上不支持导致组织领导与推动力度不够;虽然由“政府领导、部门协调、街道负责、居委会参与、卫生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已经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没有全部理相互关系和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政府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不够,出现的医保政策不完善、补偿机制不健全、相关政策不配套等问题。(2)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不足。一方面,居民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疾病预防和保健的观念,在这方面的支出少;另一方面居民倾向于选择大医院就诊出于他们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设备、技术等方面的质疑。

2.2 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投入不足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但是,由于企业不再承担办社会的功能,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只能来源于政府。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益性产品,很多项目都是免费的,普通的治疗也要求零利润,而转型的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政府的财政投入,无法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结构的改造,功能分区,设备添制,服务人员的基本工资,人员培训以及未实行事业单位改革之前退休人员的费用,药品零利润的差价等等,只有实现财政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补给,社区卫生服务才不会出现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局面,工作人员才能完全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去。

2.3 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不足

(1)全科医学人才缺乏。首先,我国高等教育对于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不足。其次,政府对于全科人才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培训资金的支持。其三,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以前都是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医生、护士,知识结构单调,缺乏全科医学知识,达不到社区卫生工作的要求。(2)人才流动性强,队伍稳定性差。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社会地位相对低,工作辛苦,然而工资待遇、培训考核、职称评定等却与大医院医生存在明显差距;人才流动的政策导向、职称晋升等问题也是造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缺乏的原因。要开展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六位一体”工作尚有一定难度。

3 发展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

3.1 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

社区卫生服务坚持防治结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重,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推进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健全城市两级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逐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1)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2)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卫生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调整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功能、布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大中型医院为医疗中心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3)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要求。为参保职工提供就近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并通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既保证基本医疗,又降低成本,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长久稳定运行,起重要支撑作用。(4)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社区卫生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形成了新型医患关系,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有利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3.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地方财政要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会同有关部门合理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责任,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在坚持政府支持为主的前提下,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资金的缺乏问题,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健康教育、一类疫苗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精神卫生管理、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等,再由社区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服务;

3.3 扩大资金来源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放宽对民间投资主体和投资比例的限制,将各类可以利用的民间资本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轨道,并扩大国内外各界的捐赠渠道来扩大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资金的来源。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公共卫生债券、彩票,加大征收烟草或酒类等税收来筹集资金等方式调整公共卫生筹资政策;政府可以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者,私人部门作为生产者,通过签约外包方式来获得公共资金;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的非政府资金,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卫生事业。

3.4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员队伍的建设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建立全科医生到上一级医院的制度化的定期培训机制,加强对全科医生、全科护士的培训,逐步在社区建立一支以全科医学为主体,包括中医、西医、公卫、护理、药学、管理人员在内的卫生人才队伍;组织大医院的医生为社区医院提供服务或技术支持;组织社区医院的医生到大医院学习,建立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信息交流的平台,帮助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通过业务补助、电话补助、交通补助等形式鼓励退休医护人员按有关规定到社区服务,发展壮大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

3.5 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社区卫生服务应具有较强的临床疾病診治能力以及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力、预防干预能力、社区卫生保健等能力;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吸引患者前来就诊,关键是要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1)政府应该在资金配置、人员配置上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配备基本医疗所必需的医疗仪器、设备,配置适合社区发展的高素质的医护人员,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2)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发挥自身广泛性、高质性、便捷性、经济性等优势,针对老年病、慢性病的防治、康复保健、妇女和儿童保健等疾病,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提供多样化和主动性的特色服务。(3)社区医疗机构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服务,改变居民的疾病预防意识,使居民能够享受到家庭医生、健康咨询、个人健康顾问等医疗保健服务,做到防患于未然。

3.6 构建合理分工的两级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其一是加强社区与医院的分工合作。积极引导和组织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采取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对社区转诊患者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安排住院等绿色通道,同时将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及时转回社区,真正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好局面。其二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的联系。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在社区卫

3.7 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

政府的监督管理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通过一下工作来完成对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监管:(1)完备社区医疗服务标准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财会管理制度。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考评,并将结果作为医疗服务质量考核的依据,只有达到规定的质量考核标准才能获得国家财政的全额拨款,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财政补助资金全过程监督管理,提高各项财政补助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2)建立由卫生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医生和居民代表组成的监督机构对居民反映的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向卫生部门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提出解决措施的公开透明的投诉制度。(3)加强行业监管,改进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执业监管,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保障群众在社区卫生机构就医安全。(4)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满足患者医疗需求的医疗信息系统和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施行有效的监管。(5)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社区卫生服务的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人员待遇由财政予以保证,同时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患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分配机制,切断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疗收费的直接联系,在药品方面实行零差率销售,定点生产,政府采购,统一配送,压缩流通环节,降低的费用全部让利给群众,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

4 结语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培养壮大人才队伍,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责,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康、持续发展,增进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杜乐勋•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陈孟阳,葛素红,王莹•城市居民你离“小病到社区”有多远[M] •社区出版社, 2004.

[3]刘钧,相琼.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8.

[4]国务院十一部委. 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1999.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的意见,2009.04.

对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探索 篇12

(一)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养老问题凸显

经过30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 我国在人口数量控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口迅速增长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 总体生育率下降到较低水平, 有些地区甚至降至更替水平以下, 人口再生产类型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转变。这些成果主要是我国长期以来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 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就是其中之一。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 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 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起点晚, 但速度快、来势猛、规模大, 70或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的较快。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全面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二) 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不能满足当前的养老需求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养老更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的传统职能。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推行, 独生子女数量增加, “4.2.1”家庭结构越来越普遍, 在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 他们除了紧张的工作之外还要面对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 在有些情况下, 他们不是不想尽孝道, 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社会的发展使得家庭规模缩小, 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日渐提高, 随着这些空巢老人年龄的增长, 生活越来越不能自理, 而其子女又没有精力进行全方位的照料, 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 宏观的社会养老事业发展不足

目前,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同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有所不同,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迎来了人口老龄化,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时间差”的影响, 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适应老龄化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社会供养体系, 没有能力建立发达国家那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 国家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社会养老覆盖面较小, 社会养老保险水平较低, 社会养老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以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的社会养老还不能弥补家庭养老在新形式下所形成的“空缺”, 寻求和发展弥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不足的新型养老方式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四) 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方式

介于宏观层面的社会养老和微观层面的家庭养老之间, 中观层面意义上的社区成为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 社区是连接社会和家庭的纽带, 社区养老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对老年人而言, 社区是他们安度晚年的最佳场所和最理想的活动空间, 开展社区养老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设施, 挖掘社区发展潜力;发挥老年群体自身所拥有的巨大潜力, 使老年人发挥余热;提供就业岗位, 使下岗失业人员能够再就业, 为社区的老年人进行服务等。社区养老的内容丰富多彩, 能有效的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部分人民群众没有意识到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转变为以社会为主, 社区相关管理服务部门也没有没有把社区养老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 服务意识淡薄, 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 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少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大多针对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 主要偏重于日常护理和家政服务, 服务形式单调, 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娱乐活动较少。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的老人, 都有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社交文体等多方面的需求, 社区提供的保健、心理咨询、思想疏导、文化教育方面的服务项目少, 且开展的形式较单一, 内容不丰富。

(三) 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 服务质量不高

人力资源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专业工作人员人数不足是制约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目前, 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大多是一些下岗人员, 绝大部分没有进行过专业教育或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 缺乏专业的老年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此外, 养老服务职业化程度不高, 养老服务人员缺乏稳定性, 服务人员临时性和流动性较大。以上这些不仅影响了老年服务的质量, 也制约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四) 社区医疗有待加强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 身体较其他人群虚弱, 易生各种疾病, 是医院的常客。但同时老年人体质较差, 尤其是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 在城市公共交通拥挤的情况下, 外出困难, 即便到了大医院, 大医院看病手续繁琐, 做各种检查排队等候的人多, 老年人经不起折腾, 就医困难重重。在自己的家门口看病, 能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 对于一些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所急需的家庭病床和医生上门服务尤为重要, 社区医疗有待加强。

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 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和领导要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 把其列入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 成为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 并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社区养老的优越性, 搭建参与渠道和创造相应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各年龄层次的人及各种组织参与, 发挥社区互助功能。通过宣传使群众意识到社区养老的必要性, 发动邻居、家庭、老人等社区力量, 发挥邻里间的互助作用, 是解决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缺少的根本途径之一。

2. 做好宏观规划, 健全法律法规。

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社区养老的发展规划, 并将其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既要考虑有效需求, 又要发掘潜在市场, 既要顾及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又要考虑服务对象的支付能力, 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给予老年服务机构税收优惠政策, 降低其运营成本, 使其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对于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 费用酌情适当减免。

此外, 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 给予财政支持, 建立专项基金, 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助, 保证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

(二) 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1. 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 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

第一, 对于高龄老人, 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应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 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全方位的服务。第二, 对于中龄老人, 生活基本能自理, 但又需要一定照料的老人, 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务。第三, 对于低龄老人, 生活能自理, 精力充沛的老人, 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提供娱乐、教育方面的服务,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第四, 对于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 这部分人是社区养老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 应构筑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 保障他们的基本物质生活, 同时大力倡导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 使他们得到精神慰藉。

2. 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满足后, 精神慰藉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年人退休后, 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远了, 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被抛弃感, 造成精神苦闷。社区服务能有效的弥补老年人精神上的空虚, 要加大社区娱乐设施建设, 广泛开展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活动, 定期在社区开展一些文艺表演、比赛或作品展览活动。还要对老年人进行再教育, 尽可能的消除他们与年轻人的“代沟”, 利用社区现有的学校、教师资源, 开设书法、画画、学琴、唱歌等兴趣培养班、老年保健班、老年网络学习班等。

(三) 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

要想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专业的服务人员不可或缺。首先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使服务趋于专业化、科学化、多样化和规范化。要从专业院校吸收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 以充当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骨干。充分调动社区中的下岗人员、退休人员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投身社区养老服务事业, 对其进行专业的护理服务知识和技巧培训, 分批选送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达到专业化水平。养老服务人员除了具备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外, 最重要的是热爱这份工作, 善于观察老年人的思想动态, 积极与老年人进行沟通, 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四) 加强社区医疗水平

老年人大多体制差、患病多、行动不便、收入低, 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 社区医疗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服务, 是社区医疗不可推卸的责任。社区医疗不应以盈利为目的, 主要是做好服务工作。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要对本社区实行全覆盖, 建立老年保健站、老年康复中心, 实行巡诊制度、义务检查制度, 定期为老年人举办疾病预防讲座、养生知识讲座。此外,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与省属或市属综合性医院紧密联系, 综合性医院派资深专家定期到社区医院坐诊, 以提高社区医疗水平, 满足社区老年人的看病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竞能.人口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1.

[2]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欧莹莹.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 .

上一篇: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下一篇:技术型创业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