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管理

2024-10-14

城市社区管理(精选12篇)

城市社区管理 篇1

0 引言

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建, 以工作单位为社会基本组织形式、包揽人们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全部生活和工作的体制逐渐被打破, 出现了“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现象, 致使原有城市管理体制和功能难以适应, 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模式。

1 青海省城市社区的发展

2003年12月底, 随着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一批社区组建完成, 青海省所有建制镇基本建立起社区组织框架。2012年1月, 青海省出台《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意见》, 在社区规模设置标准、系统规范社区居委会的职责任务、细化社区网格管理概念、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等七个方面提出明确措施, 进一步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这一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青海省城市社区发展由组织框架建设、粗略管理阶段跃入推进精细化管理阶段。

2 青海省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差, 经费少,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困难重重

社区建设各项内容的开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保障。而调查中我了解到的情况是目前青海省所有城市社区均没有自有固定办公用房, 大多借用政府所有房, 生物园社区的办公用房是借用生物园区管理委员会的产权房, 空间狭小, 严重影响了社区工作正常开展。社区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所要求的“三室两栏一站”, 即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会议室、宣传栏、阅报栏和文化站等, 许多社区很难达到要求, 生物园社区就没有开辟专用的宣传栏和阅报栏, 一间20多平米的房子门口挂着图书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少儿活动室三块牌子, 且长期关闭, 形同虚设。

青海省城市社区活动经费都由政府按年度划拨。西宁市社区经费额度分为两类:一类社区 (辖区内总户数在5000户以上) 每年7万元;二类社区 (辖区总户数5000户以下) 每年5万元。生物园社区属于二类社区, 这平均每月4000余元的经费包括召开会议、报送信息和数据, 建立台帐等文件资料的办公消耗, 加之社区居委会自身水、电、暖以及电话费、日常的上网费和消耗, 还要挤出一部分改善办公条件, 经费使用起来捉襟见肘, 严重制约了社区发展。

2.2 社区职责模糊, 社区工作行政化

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与社区自治体关系行政化。相互之间法定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在现实中完全异化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办事处可以给社区居委会任意摊派行政事务, 可以决定居委会成员的人选及其任免, 可以决定其工作的成效等等, 社区居委会法定的群众自治体变成了街道办事处的“腿”和“脚”。据我们调研发现, 生物园社区居委会承担着120多项具体工作, 其中政府部门交办的行政性工作108项, 而属于社区自治范畴的只有慰问低保户、节日组织文艺活动等寥寥几项。

2.3 社区工作者队伍不完善

工作量大, 待遇低, 社区工作者队伍难以保持稳定。根据居委会组织法规定, 每个居委会管辖100-700户, 以我们调研的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平安镇社区为例, 居委会管辖的居民户数基本都在2000到4000户。造成了社区居委会工作量大, 工作人员少 (仅为5-9人) , 每个人必须身兼数职, 负荷过重。与超负荷的工作量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居委会干部报酬很少, 一般每月每人在1100-1400元之间。过去的离退休职工或下岗工人, 还基本能安心工作, 但新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民主选举进入居委会的年轻人, 思想波动较大, 长期下去, 将不利于居委会干部的稳定。

整体素质不高。目前, 我省的城市社区工作人员都是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民主选举产生的, 整体学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大专以上学历占到50%-60%, 但存在一个致命伤, 就是社会工作专业背景严重缺乏, 大多数招聘的社区专职工作者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背景, 对专业化的社区工作方法并不熟悉。入职后很多工作是行政性工作, 是在替政府部门完成行政任务, 仅仅需要办公行政技巧培训, 他们接受的培训基本由政府职能部门举行的岗位培训。

社区干部女性化现象严重。全省的社区干部90%以上为女性, 生物园区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均为女性, 由于生理原因, 在工作上显然力不从心, 且中年人多, 家庭压力大, 难以全身心投入社区工作, 并且在开展一些社区活动时会受到性别的限制。

2.4 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青海各地城市社区的公众参与情况不乐观, 一是自主参与不足, 参与程度低。对生物园社区的调查表明, 50%的被调查居民从来没有参加过社区活动, 曾参与社区活动的人员大多表示属于被动参与, 如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生假期要参与社区活动, 否则不予注册。二是参与范围有限, 非政治性参与是目前居民参与的主要内容, 保健健身性、文化娱乐性等非政治性活动成为目前社区居民参与的主要内容。

3 促进青海省城市社区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转换政府职能, 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政府职能定位要从控制走向引导, 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 使政府从掌舵与划桨的双重角色变为只掌舵不划桨的单一角色。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要明确其在社区治理中的责任定位, 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与不错位。

3.2 加快社区立法, 明确社区职责, 避免社区工作的行政化倾向

在国家没有出台现行的社区法之前, 我省可因地制宜, 出台适合我省社区发展的法规或制度, 明确社区职责, 指导社区工作。

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制度。实施社区工作准入, 就是各级党政职能部门和单位在重心下移、工作延伸的过程中, 应遵循政事分离、政社分离原则, 凡属部门和单位的工作, 不得转嫁给社区居委会, 不得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向社区居委会直接下派任务、下达指标, 原则上不得在社区内设立专门机构。如确实需要在社区设立组织机构或行政性工作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 必须向同级城市社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 实行准入审批, 批准后, 方可进入社区, 但必须按“费随事转”原则, 拨付必要的经费, 未按要求申报审批的, 社区有权拒绝执行。

3.3 建立多元化的社区资金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政府对社区建设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领导重视、组织建设、责任机制和政策扶持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资金、设施支持和财政预算上, 各级政府应将社区建设与治理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并应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保持逐年增长。坚持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所需经费, 将城乡社区的工作经费和人员报酬补助、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加大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公益金对社区福利和文体设施建设的投入。

3.4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社区工作说来说去, 主要靠社区干部去完成。针对我省社区干部队伍目前的整体素质凸显的问题 (社区干部的身份至今没有准确界定, 待遇低、任期短, 社区留不住人才) , 要深化社区队伍建设:首先要准确界定社区干部的身份, 提高待遇。其次适当延长社区干部的任届期。要积极推行考评制, 建立统一的社区工作评价、考核和激励体制。定期对社区干部进行政策理论、业务知识、思维能力、领导艺术的培训。鼓励社区干部参加学历教育, 努力培养具有现代专业知识型、开拓型的职业社区干部。

3.5 建立社区参与的沟通平台, 拓宽社区参与的途径

倡导文明互助的参与理念, 重视社区参与组织的作用, 通过各种方式培育社区居民自组织及社区志愿者组织。

社区是社会组成的细胞, 是社会稳定的根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是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居民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 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青海省城市社区管理起步晚, 虽然十几年取得了较快发展, 但在全国范围来看,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还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我们相信, 只要坚持党的领导、政府的指导和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 不断地从体制和机制上加以调整, 将大大提高我省的城市社区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继同.中国社区工作[M].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5.

[2]丁茂战.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3]李友梅.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J].社会, 2007 (2) .

[4]何海兵.“国家—社会”范式框架下的中国城市社区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 .

[5]孙立科.试论青海省城市社区建设[J].青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3) .

[6]马秀琴.关于西宁市社区建设的思考[J].攀登, 2010 (1) .

城市社区管理 篇2

社区整合是指通过人为的力量,使社区中的各部分、各因素、各机构、各种力量协调适应,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相得益彰的过程和状态。它是社区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9.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性服务,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优抚人员及其他民政对象的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便民利民服务,以及为驻社区单位提供后勤服务等。

10.社区治安管理

社区治安管理也可简称为社区治安,它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治理,是社区治安管理主体依靠社区群众、协同公安、司法机关,对涉及社区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依法进行治理,促进社区秩序安定有序的过程。它是国家公安保卫职能的延伸。

11.社区行政管理的目标

社区行政管理的目标是形成安定安全的社区治安秩序、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团结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并为建成配套设施齐全、环境舒适优雅、管理规范有序、保障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社区奠定基础。

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一)走社区自治模式道路;

(二)走多元化模式道路;

(三)走开放模式道路;

(四)走法治化模式道路;

(五)走量化管理模式道路。

11.社区自治中加强党的建设与领导

社区自治中加强党的建设与领导的措施主要有:

(一)为了保证自治,党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党员,使其真正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实现党对社区自治领导;

(二)要构建社区党建的新思路,探索社区党建的网络体系和运行机制;

城市社区管理 篇3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68-01

所谓城市社区,就是一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具有人口众多、聚居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只有重视城市社区管理,完善城市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将城市社区管理的井井有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大力发展起来,我国城市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城市社区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但是城市社区管理不善严重影响了城市社区的发展,并且对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管理的主体比较单一,政府根据行政命令垄断了社区内的所有资源,这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城市社区管理存在以行政为主导、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在城市社区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职能不明晰,这就导致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力不足,严重影响社会组织的正常发育,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表现的不积极,严重影响了城市社区管理的质量。

2.城市社区自治体制不足,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我国城市社区自治体制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城市社区的自治行政化特色比较浓厚,这会使得城市社区自制组织工作的负担变沉重,导致城市社区自治主体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城市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城市社区成员缺乏自治意识,城市社区成员的参与度普遍不高,严重影响了城市社区自治工作的开展。再加上城市社区自治的参与渠道不畅通,在城市社区自治过程中,社区成员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使得城市社区归属感较弱。

3.城市社区服务主体单一,社区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系还不完善,服务主体比较单一,随着我国城市社会转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但是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城市社区服务的资金和资源极为有限,城市社区整体的实力较弱,这就导致城市社区无法充分发挥服务主体的作用,不能实现城市社区服务内容的多元化。

4.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受到制约。由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这就导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这会严重阻碍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面临困境,阻碍和谐城市社区的建设。城市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参与度较低,社区文化参与意识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社区教育形式单一,城市社区无法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这就导致城市居民社区的认同意识表较薄弱,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人才资源匮乏。

三、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有效对策

1.完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社区管理中,要想实现城市社区管理的多元化,就要对政府职能进行转变,实现政府行政和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有效结合,促进城市社区的和谐发展。城市基层政府组织要将设计社区公共事务的社会性服务工作从政府行政职能中有效的分离出来,城市社区管理要淡化行政色彩,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城市社区服务质量,承担起城市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责任,使得社区中介组织、志愿者组织能够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2.完善城市社区自治,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将政府部门和城市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理顺,将政府部门的职能进行切实的转变,不能讲政府部门的工作推给社区居委会,从而有效坚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负担。社区居委会要引导居民进行自我管理,不断完善城市社区自治制度,增强城市社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社区文明建设中共享一份力量。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拓宽城市社区居民的社区管理渠道,有利于城市社区的文明建设和发展。

3.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有利于城市社区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政府部门要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建设能力,提高非政府组织的社区服务能力,使得城市社区居委会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的骨干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城市社区居委会在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微社区管理提供公益性的服务。

4.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随着城市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渐增长,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性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效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城市社区可以聘请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选派具有极高敬业精神的文化工作者参加专业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有效提高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质量,改善城市社区居民文化建设现状,使得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更加丰富。

总结:由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处于经济化的转轨阶段,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和经济建设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只有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对城市社区居民进行思想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大城市社区管理的资金投入,提高城市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在极大程度上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康之国.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与社区治理创新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陈德豪.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05.

[3]赖一飞,李立.论构建和谐的物业管理社区[J].科技创业,2007.

[4]徐琦.社区概念与理论起源[J].运城学院学报,2005.(1):32-36.

[5]刘冬枝.我国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14).

城市社区管理的探索和研究 篇4

社区的产生是随着人类不断的社会化活动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改变, 推动着社区的生活方式由低等不断向高等的发展。社区一词是到近代才出现的。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首创“社区”一词, 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引入中国。自从“社区”一词产生以后, 就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有学者认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有学者认为社区是指由生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群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 逐步形成的在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上具有一定同质性和彼此依存性的人类社会共同体。尽管社区一词不断发生变化, 有的学者强调地域, 有的学者强调文化制度等因素, 但目前综合学者对社区一词的定义, 能够得出社区由地域要素、人口要素、区位要素、物质要素、组织要素、心里要素、制度要素和文化要素构成, 在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下发挥社区的功能。因此, 笔者比较赞同第二种关于社区的定义。社区一词的产生在西方最早是表示有共同的精神和地域, 但随着社区一词本土化的发展, 在我国, 社区更进一步的是强调地域上的共同点, 如一个行政村。我国的政府历来只注重社区的地理含义, 而忽视其精神内涵, 所以我们通常说的社区主要是指的一个地域概念。

二、我国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我国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当关注我国社区管理的运行机制, 根据中﹝2003﹞23号文件指出, 我国社区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区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机制。

1. 体制弊端, 社区居委会改革内卷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街道职能定位就是错误的。根据《居委会组织法》的规定, 居委会的职责是协助政府部门管理, 并且应该通过自我管理的形式来实现。并且居委会处于压力型政治的最低端, 根据漏斗效应, 政府的许多事物就全部到了居委会这里。导致了居委会该管的管不了, 不该管的管了。同时, 因为居委会不能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和人事管理权, 使得居委会变成了行政机关的腿脚, 自治权更加难以实现。居委会上要传递政府的信息, 下要表达居民的意愿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角色中, 居委会的改革就先入了内卷化发展中。

2. 居民自主参与意识不强, 积极性较弱

在当前我国的社区管理当中, 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政府倡导的阶段。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和体制的影响, 许多居民把参与社区管理看成是管理者的事情。在对成都三圣乡的实证调研中发现, 居民只对于政府给予的许多经济利益感兴趣, 在居民参与管理这个方面大多数人选择在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下服从安排。这就尤其要求我们在建设社区的时候大力发展基层民主。

3. 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不足, 素质不高

根据实证研究的一项调查, 在提到社区居委会的时候, 有超过90%的调查者首先联想到的是戴红袖套的大妈大婶。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国社区管理工作者给老百姓留下的印象是不专业, 素质不高。目前, 我国社区工作者工资薪酬不高, 大多数工作者没有社区管理教育的背景, 这使得在社区工作中他们的积极性不高, 专业水平不足。

三、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选择

1. 划分政府职能, 建立社区管理专门组织

政府应当转变职能, 借鉴上海模式经验把管理社区的组织分为多个系统, 划分领导, 决策, 支持系统, 同时分清各个系统的责任, 实行问责制度。同时政府应当在法律上进行授权, 改变条块状模式, 让居委会能够合理合法的管该管之事。

2. 推行基层民主自治, 增强社区成员归属感

要不断引导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同一认识, 提高社区生活条件, 解决社区就业, 合理处理社区的人际关系, 引导居民参加社区活动更好的繁荣社区文化发展, 将社区的互动和反馈机制纳入社区管理的日常工作中。

3.“以人为本”, 完善社区人才管理机制

社区服务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条件, 从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 居民习惯进行规划。同时要早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引入考核机制, 加强社区志愿者服务, 提高志愿者的参与意识, 实行目标管理的方法, 加强工作人员对工作目前的认同,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4. 加快社区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设

遵循法治本意是社区创新管理理论当中的一条重要内容。加强社区法制假设本身就是符合我国依法治国的要求的。社区的法制建设要求政企分开, 给予社区充分的自治权利, 改变以往以政府为主导的直接干预模式为间接干预模式。通过法制建设来保障社区发展的成果。

城市社区物业管理创新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精神文明需求的扩大,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快速的提高,因此对物业管理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现今公司化进行专业的物业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但是其中不乏很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强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且无比重要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生活小区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居民住进了现代化新居。然而,随之而来出现了很多方面的难题,比如居民原生活习惯,小区周边环境,小区内部居民素质的良莠不齐,小区居民对自身居住环境要求的参差不齐,几乎每一个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难题。专业物业管理公司的介入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城市化水平真正步入现代化不足二十年的国家来说,对城市小区实行良好的物业管理,有着很多制约和阻挠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情决定的居民生活习惯,我们必须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物业管理模式,才能起到我们所希望的效果,进而促进城市化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

一、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滞后的原因

近几年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与之伴随的是住进现代化小区的居民再不仅仅是所谓的“有钱人”,普通群众包括众多原来生活在农村的群众,也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拆迁范围的不断扩大化而进入城市化小区的居民群体。如此一来,城市小区居民的复杂程度加深了,居民的需求也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了,此外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房子越来越多的成为很多人投资的一种途径而不再是居住的场所,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对大量中西部人口具有的吸引效力,使出租房从原来的低端概念延伸到城市小区。种种这一切,均导致目前的城市小区物业管理严重滞后,居民普遍存在对小区物业管理的不满,综合来看,导致目前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1、城市小区住户日益复杂

以前城市化水平不高,现代化城市小区数量不多,大部分群众都是居住在各种类型的平房或者老新村,各种管理需求并不旺盛。现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十几年前有了质的变化,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各类平房和老新村的大量拆迁,与之伴随的就是城市小区的迅速增多,以及小区居民的日益复杂化。之前居民大多都是本地人,生活习惯大致相同,物业管理也相对比较容易。现在由于城市小区已经成为了居住场所的主力军,其住户范围自然也有了很明显的扩大,并且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成为了各城市小区的居住者。住户复杂了,生活习惯也相差很大,对小区的物业管理需求自然也不尽相同,有些甚至差异很大。比如很多原先在农村生活的居民,习惯了自己种些蔬菜之类的农耕生活,住进城市小区后,看到某些楼房背后有空闲的草坪,就会喜欢重些蔬菜,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在他们看来这是充分利用小区资源,可是在其他不习惯这种生活方式的居民眼中就是破坏他们生活的环境。再比如说现在城市中很多人喜欢饲养各类宠物,其中尤其以猫狗居多,几乎每天主人都会带着宠物出来闲逛,其排泄物有些人是及时处理掉,有些则视而不见,这在有饲养宠物习惯的人眼中稀松平常,可是在没有这种习惯的人眼中就是眼中破坏其生活环境。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了其对小区物业管理的要求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的难度。

2、城市小区功能的改变,出租房的日益增多。

以前的城市化小区一般都是居民自己购买自己居住,自己对自己居住的环境自然会要求比较高,同时也会自发的加以维护。现在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涌入了大量外来人口,这么多人口的涌入必然会大大增加对住房的需求,对住房的需求首先增加的肯定是购买房屋的需求,买房需求井喷后自然刺激了开发商建房子的欲望,买的人多了自然价格也会上涨,价格上涨必然导致投资行为的滋生。所以目前中国房产市场已经不再是单纯以提供居住为其功能的市场,而是很大程度上成为投资场所,投资的目的自然是不断增值而不是自己居住,于是各城市化小区的出租房现象越来越多。对于出租者来说,房子不是自己在住,当然不会过多关心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承租者来说吗,房子不属于自己,自己只是暂时居住在这里,同样不会过多关心环境等问题,更不会对小区物业管理有太多的要求,这导致了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小区物业管理困难。

二、城市小区物业公司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

1、政府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健全各类机制。目前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出现的各类城市化问题很多,小区物业管理滞后就是其中之一,由城市化发展导致的,政府就应当承担起提高城市小区物业管理的责任。通过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引导和进一步健全各类机制,从而解决困扰目前城市小区物业管理差的症结,进而全面提高城市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应该进一步明确对各类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水平的要求,制定相关的标准,要求物业公司必须根据本小区的定位明确自己的物业管理必须达到何种程度的标准,并且设置一定的巡视制度,同时对巡视结果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从根本上起到对担任城市小区物业管理的公司既约束又激励的机制。此外,这一举措还能让居民对自己小区物业管理应达到哪些方面的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也能强化居民对物业公司的监督。

2、城市小区物业公司集团化、统一化、专业化。同为城市小区,其质量和档次也有所区别,在此基础上的物业管理方式,必然也有所不同。作为政府需要根据各类城市小区的特点制定各自相关的物业管理标准。作为物业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小区类型进行管理,在这一基础上逐步集团化。如此就能做到术业有专攻,客户明确,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后,自然就能形成更好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3、具体管理方式法制化、规范化。物业公司的具体管理是困扰小区物业管理效果的一大难题,尤其体现在住户对物业公司相关规定的遵守力不够以及小区周边环境物业公司无力管理这两方面。很多小区都多少存在着物业公司明文规定的条款,某些住户就是不遵守,物业公司对此除了一再通知尽快改进外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针对这些情况应该对具体管理方法进行规范化、法制化,并不是上升到在国家法律中对此作出相应的要求和规范,而是指通过与住户签订协议的方式来实现物业管理过程中的法制化。物业公司在管理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阻力,原因就在于其管理不具备强制性,对住户没有任何规范性约束条款。签订协议后,明确规定了日常中的各种方面,明确了住户和物业公司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并且以具备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形式明确了违约责任,自然可以解决物业公司平时管理难的问题,同时也使住户可以更好的监督物业公司,更具有主人翁意识,如此双向规范,互相监督,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4、同步社会各类配套制度改革的深化

。小区物业管理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小区的问题,因为小区环境本身就包括小区周边外环境。困扰目前很多城市小区物业管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周边往往会比较杂乱,各类小商贩较多。每到清晨和傍晚各种摊贩云集,严重拥堵小区出入口并且造成大量城市垃圾,对此住户怨声载道而物业公司却无力改变,因为小区外道路等并不在物业公司管理权限范围内。

对此一方面需要社会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巡视力度和处理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可以考虑授予物业公司一定的周边环境管理权并定期检查其管理效果是否良好,并且可以将该部分内容一并计入对物业公司整体的各类优惠与奖励考核中,如此便可以充分发挥物业公司管理人员长期在小区的优势,进行常态化管理,只有常态化管理,才能彻底改变小区周边环境的一系列问题。

三、城市小区物业管理创新模式的几个关键点。

1、物业公司提供管理服务流程重点的改变

。物业公司提供管理服务的流程,长期以来一直都是重点在于中期在于关注具体日常管理阶段,目前针对城市小区的特点,进行良好的物业管理必须充分重视前期的规划计划和后期的跟踪调查,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三者并重。

1.1充分做好前期的管理规划和计划。通过走访了多个不同类型城市小区,发现其物业管理都基本没有任何事前的规划和计划,很多方面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不合理,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又出现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困难,必须做好事前的规划和计划,充分了解本小区的特点,包括周边环境、内部住户构成、管理定位、管理目标等,在此基础上做好严格的物业管理计划,并向全体业主通报,逐一与住户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利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管理措施的有效执行,保证管理效果的有效实现。

1.2充分做好后期的跟踪调查物业公司的后期跟踪调查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城市小区物业管理都没有后期调查这一环节。物业公司的管理规划和计划做得再好,毕竟只是一种事前的规划计划,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事前所没有了解到的困难和问题,如果没有持续的后期跟踪调查,这些问题很难被发现,自然也就很难被改变,长期下去,问题将越来越多。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措施来加强常态化的后期跟踪调查,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及时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向全体业主通报,这样既能持续提高自身的物业管理水平,又能让业主知道物业公司做好本小区物业管理的诚意,增强业主对物业公司的信赖程度,可谓一举两得。

2、物业公司提供管理服务时对其服务对象的必要权力

。物业公司在行使其管理职能时,不可避免的会与某些业主产生矛盾和摩擦。由于目前城市小区住户的日益复杂性以及越来越多的出租房现象,导致很多城市小区普遍存在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在很多方面无法达成共识或者住户漠视物业公司规定的情况,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物业公司管理目标的实现。表明物业公司应该重视前期的规划与计划,并且与业主签订相关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责利关系。如果仍然有住户未能按照协议的要求行事导致物业管理遇到阻碍,必须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这种惩罚措施可以是经济上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有了惩罚措施,必然可以大大提高条约的执行效果。要真正提高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水平,赋予物业公司一定的处理处罚权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完成物业管理目标。

3、物业公司之间进行适当合并以及与其它行业进行联盟。

3.1加大品牌物业公司市场占有份额,提升优质服务覆盖面。现物业公司存在着数量多、实力弱的现状。要想真正全方位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同时保证物业公司自身的良性经济运作,必须进行适当合并以收获以下好处:(1)解决物业公司资金需求的困难。现代社会,无论是进行高科技投资,还是引进有发展潜力,有领导才能的高素质人才,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不足制约着物业公司的发展,合并可以很大程度的解决资金问题。(2)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承接能力。目前很多物业公司都只面向几家甚至一家小区,规模小,成本压缩,管理水平严重不足。合并后规模扩大,提供的服务范围自然也能迅速扩大。物业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小区类型进行管理,客户群体特点一致,更便于其制定统一的管理规划和计划,在统一化的规划计划下进行统一化的管理,效率效果都将得到大大提升。(3)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增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专业实力。

3.2物业公司与其他行业进行联盟。目前越来越明显的呈现出跨行业合作的趋势,物业公司也应当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的与其他行业进行联盟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比如可以与快递行业联盟。通过该联盟可以让业主通过本公司直接进行相关快递收发业务;比如也可以与外卖行业进行联盟,从而业主通过本公司可以直接进行外卖下单业务,比如还可以与医疗行业进行联盟,从而业主可以通过本公司直接获得常规化的医疗卫生服务。跨行业联盟可以更好的整合社会资源,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对诸如快递、外卖、小区医疗等现代化城市小区常规化程度很高的领域进行更好的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大大提高业主的满意度,业主满意度上来了,对物业公司的自身物业管理自然是大有裨益。

城市社区管理 篇6

关键词:社区管理;物业管理;业主自治能力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42

一、基本概念介绍

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社区业主自治是全体业主通过协商合作等方式实现对共有产权资源的有效治理。社区业主自治的本质是全体业主通过集体参与来实现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物业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中的物业管理指的是狭义的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是物业公司接受业主委托,对社区公共环境和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对业主提供服务的行为。

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比较:

二、社区建设现存问题

(1)缺乏有效的业主自治组织。首先,在于业主自治组织的设立上,政府扮演的角色不当,是该组织无法成立的重要原因;其次,在于居民自治管理的意识不强,参与度低,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略了社区的整体发展,这样的意识不利于社区自治组织发挥其功效;再次,业主自治组织相关主体,包括业主委员会等,权责不明晰,地位上没有相关法律做保障,因此运行起来举步维艰。(2)物业管理的合同化性质制约了社区的自我发展。有上述内容可知,物业管理是基于物业公司与社区居民的合同条款之下所作出的管理,其条款是客观的,无法变动的,合同的签订既保障了居民业主的合法权益,同时规范了双方的行为,但是,合同无法规定生活中所有的细节,因此隐藏了很多可能出现的矛盾。(3)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相互独立,降低了社区建设的效率。经过对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比较,二者在运行时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联动促进作用机制,但是,二者的权责分工确实不明确的,这就导致了很多事情发生时,即牵扯到物业管理范畴又与社区管理相关,二者不一致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到社区的稳定发展,对于有的事情,二者又相互推脱,不积极解决,挫伤了业主对社区管理的信心,降低了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同时降低了社区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物业管理现存问题

(1)业主委员会过分强调维权,忽视对业主责任与义务的教育。小区物业管理未真正纳入社区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区管理未进行有效整合,有些工作也未到位。(2)开发商遗留问题转嫁给物业管理企业,个别物业管理企业也未按要求提供相应服务。

四、建立有效整合机制的探究

(1)打破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想独立运行的格局。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行为所代表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因此很多情况下作出的决策也是相矛盾的,矛盾产生就会影响社区整体的和谐为稳定发展,因此,必须探究有效机制,建立起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相联动的作用机制,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双方权限范围,分工明确,提升办事效率;其次,试图寻求介于二者双方的第三管理组织,与社区管理相比更加规范,而与物业管理相比则更加灵活。(2)在社区内加强宣传,提升业主积极参与自治的意识。由于当前社会的快节奏,人们无暇顾及自身利益之外的事情,对于公共资源和公共环境的管理,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因而参与度不高。为了给社区注入活力,使社区充满生机,应该在社区内多多宣传,宣传业主参与自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升业主的积极性。(3)积极开办相关教育和培训,提升业主自治能力。现在的业主自治组织多数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必须定时对业主委员会或其它组织成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法律意识,提升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4)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多交流沟通,寻求共同发展机制。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其行为宗旨都是为业主服务的,把握好这一点,就可以在二者的差异上下功夫,多举办交流会,互通有无,分享见解,减少中间环节,提升运行效率。建立一个双方共赢的机制,在机制内部明确分工,创立和谐社区。

参考文献:

城市社区管理 篇7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以街道为主导, 居委会为协同, 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 允许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功德与情感等手段, 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 发展社区事业, 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 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现阶段, 我国城市社区基本形成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管理体制基本框架, 在市一级建立社区管理的领导机构, 在区一级建立社区管理的指导机构, 在街道一级健全社区协调组织机构, 在居委会层次上成立社区委员会。我国城市社区是在政治改革转型期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建设, 各级地方政府按照中央要求将原本属于省级部门的权力逐步下放到基层, 发挥基层政府就近管理的优势, 方便企业和百姓办事, 在此背景下, 社区自治组织应运而生, 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 按照“社区自治”原则设立, 实行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二、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困境

(一) 政府行政化困境

社区自治组织有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中介组织和其他群众性团体, 但这些在政府推动下形成的自治组织, 仍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尤其居民委员会承接的事务大部分还是由街道办事处下派的, 大多事务仍是行政性事务, 而非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公益事业, 社区经费来源仍由街道办控制, 人员结构及分工也都与上级街道办有紧密对应关系, 无疑摆脱不了行政化职位划分的轨道, 在人事选拔上, 虽然法律规定居委会主任、委员应由社区居民或居民代表选举产生, 但实际上往往是由街道办事处或上级政府部门直接确定人选, 只是在换届大会上进行形式的选举而已, 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也不像理论中所讲由居民进行监督, 而是街道办及区级行政部门掌管。区级行政部门的“指导”往往在实践过程中变成了“指挥”。“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社区管理框架, 注定牵制社区的自治。

(二) 居民无组织化困境

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人口剧增, 在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户籍制度影响下, 城市出现较以前更多的临时居住人群, 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 属于人户分离, 即虽然户口在农村, 但人在城市居住, 而这些农民工没有专门的管理单位, 自然成为了社区自治组织的管理对象, 与此同时,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 下岗后, 在社区居住, 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都希望得到社区的帮助, 而这些诸如老年人、残疾人、未就业人群等都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 他们处于相对自由状态, 无组织, 无规矩束缚, 很难形成规范、完善的组织框架, 难于对其进行集中管理, 这种松散的状态无疑使社区管理陷入困境。

三、社区自治组织陷入管理困境的原因

(一) 国家对社区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 在对于社区自治工作上还没有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单从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专业滞后性上就可明显显现, 在岗从事社区自治工作的人员包括近几年通过考试招聘的大学生社区专职工作者, 几乎没有专门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 社会上组织的此类培训也不多, 致使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业务知识及技能, 而且各方对社区的科学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社区工作的宣传度和公开度都不高, 对社区工作的职业性认定未取得共识, 甚至很多人不知道社区自治组织的存在,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居民对社区的不认可以及不参与。

(二) 自治主体的被动地位

社区自治, 本质是居民自治, 居民或居民代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实现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社区自治组织扮演推动社区发展的主人翁角色, 从理论讲, 我国转变政府职能, 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 改变政府组织“包打天下”“大包大揽”的局面, 从繁琐的社区事务中解脱出来, 权力下放, 理论向实际操作的转变过程中, 却并非如此, 社区自治组织单从处理的日常工作内容讲, 绝大部分还是政府临时下派的行政性任务, 实际上也就是扮演政府“腿”的角色, 丧失社区管理的主体地位, 各项工作的开展依然是在政府的框架内推动, 从而忽视社会力量的参与。这种被动的境地, 让社区自治组织无法自由发挥力量, 疲于政务而无暇顾及社区发展的规划, 被剥夺更多为居民办实事的时间、精力甚至其他更多。

(三) 居民自主参与动机薄弱

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是社区管理的本质要求, 社区自治的本意就是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自治意味着社区居民根据其内在需求自己选择适合的生活方式, 自己为自己的事情做主, 但在实际中, 城市居民们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缺乏足够的热情, 缺乏对社区的归属感, 大多居民仍然存在依赖性的心理, 认为“我有事情了找社区就可以”, 把自己的事情解决了就好, 变参与社区管理为依赖社区管理。很多居民无暇参与社区管理, 参与人群多集中在下岗失业的妇女和离退休人员, 而很少有中青年在岗人员愿意参与到社区自治管理中, 因为他们迫于社会的压力, 忙于挣钱养家, 利益是才参与的最大动力, 而社区成员与社区没有明确的利益关系, 导致居民的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参与意识的薄弱严重阻碍社区自治的步伐。

四、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困境的解决途径

(一) 政府加大对社区管理的重视力度

各级党组织、政府应加强对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政府变行政干预为集中力量制定社区发展的宏观战略和法规制度, 比如以政府制度规划城市社区战略, 加大资金帮助, 重视社区自治组织力量的培养、加强社区政治建和文化建设等, 让广大社区自治组织承接社区管理事务, 担当起社区主人的角色, 引导社区组织有序健康运作, 公正合法的保证社区成员的利益, 才能使社区居民形成自治意识, 培养自治能力, 实现社区自治的终极目标。尤其目前我国社区建设处于逐步推进的阶段, 政府更应站在社会整体发展的全局来定位社区发展, 把重视社区发展提上新高度。

(二) 明确划分管理权限

在合理的社区管理中, 应该是政府和居民双向进社区, 发挥各自的管理职能, 政府管理与居民群众直接相关的政务, 居民自治组织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两者相互协作, 各司其职, 而不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 做一样的工作或者重复性的工作, 政府重点抓社会管理, 工作中采取协调服务的方法, 把社区的考核权力下放给居民。社区自治组织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自治能力, 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 自治组织解决好关乎居民自身的问题, 自己服务好自己。

(三) 健全社区自治管理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社区管理的法制配套还不完善, 政府的政策还没有变成相应的法规, 对居民、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的约束力受到限制, 另外, 对支持社区工作缺乏法定措施。法律具有强制性, 经法律规范的事务即会有章可循, 目前社区自治组织所具有的“行政化”趋向与“自治性”特征的矛盾,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的, 社区发展的法制化, 是社区组织体系正常运作的基础, 也是实现自治管理过程稳定有序的保证, 逐步制定和推行涉及社区发展方面的法律条例和制度, 把社区整体系统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法律上确保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明确其职责, 按章运作, 变行政约束为法律规范。

本文对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管理中的困境进行了分析, 相信通过努力, 会突破一些困境, 但其突破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政府重视到政府真正放权于社区, 到社区居民自治意识的觉醒, 到社区管理法律制度健全, 都需一步步解决一步步实现, 要经历一番复杂的改革过程。本文只是对困境展开了有限分析, 仍需将许多方面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群刚、孙志祥.中国式社区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

[2]魏娜.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3 (1)

城市社区管理 篇8

1.1 公共事务与社区公共事务

在西方社会, 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 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我国公共管理学家王乐夫认为“公共事务主要包含三种: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其中, 社会公共事务是在与政治、经济管理职能并列的一个社会管理的领域中涉及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公共事务。它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公共事业、社会服务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公共事务等”李之洋认为“所谓公共事务, 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成果。”

社区公共事务, 王大海认为“包括社区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和社区公共服务的设立与开展。在宏观上, 凡是在国家治理范围之内, 按照属地原则分担到社区, 以社区为单位去组织、协调、运作的公共事务, 就属于社区公共事务;在微观上, 社区经济、教育、卫生、体育、文化五大方面的资源以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是传统的社区公共事务。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新独立出来的社区治安、社区服务等也属于社区公共事务。”因此, 社区公共事务是以社区公众为直接服务对象, 实现社区公众的现实利益诉求, 具有明显的服务性特征的公共事务, 属于社会公共事务的范畴, 包括社区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服务、绿化与环境、治安、基础设施等。

1.2 非营利组织与社区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又称为“第三部门”, 是基于市场经济、政府与企业部门严格分工、独立的企业等背景下出现的概念,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 志愿从事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活动, 与政府及其部门或机构无附属关系的社会组织, 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主要特点是组织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作为社会结构的一种新的资源配置, 完全可以成为政府和市场的伙伴。在发达国家, 非营利组织蓬勃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个趋势就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共同治理社会。在我国,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事业单位一起, 已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 起着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社区非营利组织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社区地域为活动场所, 以联系和动员社区成员参与社会活动、支持社区发展为主要目标,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尊重社会公德, 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为目的, 由社区居民自主成立或参加, 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娱乐而自发形成的介于社区主体组织和居民个体之间群众团体。社区非营利组织除了具有非营利组织的共性特点之外, 还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特点, 主要有: (1) 活动范围的社区性, 即组织的成员是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 组织的活动范围限于社区。 (2) 产生的本土性, 即社区非营利组织土生土长, 根植于本社区, 致力于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

2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意义

在任何国家, 社会事务既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 也离不开各类社会组织的自主管理。只有这两种不同方式的管理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才能健康地发展。对于社区公共事务而言亦是如此。随着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进行, 政府必须将大量具体的社区公共事务交由社区非营利组织承担, 充分发挥它们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中的作用。2000年11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23号文件, 文件要求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 建立新型的社区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社区非营利组织突出了居民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实现“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目标, 形成“小政府, 大社会”的格局。

城市社区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解决社区事务, 提高社会公益, 促进社会进步。当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扩张, 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也日益复杂和繁重。“公共服务管理质量获得公众的认同和肯定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

目前,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 如党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物业协调委员会的协调问题;社区服务中心的经营如何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何解决资源的支撑问题等。在我国, 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 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强制力。国家政府部门承担着配置社会资源的职责, 实行严格的行政控制。公共事务统一由政府部门提供, 政府的附属机构 (事业单位) 充当供给者。所造成的“多头管理”使得政府及其治理机构经常处于一种“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如果社区非营利组织能够和社区公民、政府组织共同承担起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任务, 它们就能够广泛参与社区管理。进一步促进社区公共事务进行公开、公议和公决。社区非营利组织作为居民自治和民主共管的主要载体, 致力于表达居民的意愿和对社区居民开展服务, 对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服务社区居民、帮助弱势群体等都将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 以它特有的优势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2.1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水平

要提高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水平, 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正确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逐渐削弱, 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开始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社区服务性事务不再由政府包办代替, 由非营利组织组织承担各种行业性、社会性和公益性事务, 提供多种社会服务, 可以为“大社会”奠定一个广泛社会组织的网络基础, 从而也有助于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

2.2 可以扩充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所需资金的来源

众所周知, 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目前, 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资金来源来看,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拨款, 拨款的多少取决于政府的财力和所实行的社会政策。二是社会赞助, 主要是一些企业的赠款和社区非营利捐款, 捐款的数量取决于企业的领导层对社区建设的认识程度。三是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收取的有偿服务费, 动员他们响应“回报社会”的号召, 有助于打破过多依赖政府资助的局面, 拓展社区发展的支持源头。

2.3 可以拓展社区服务, 促进社区整合, 维持社会稳定

服务功能是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功能之一。市场组织关心的是成本效益、产值利润, 不可能长期为社会提供低偿或无偿的福利服务。而非营利组织按其基本宗旨, 始终把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放在首位, 为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供了一条畅通渠道, 通过各种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形式为不同的社区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 规范着社区居民的行为, 培育着市民的参与、环保、互助、公德等现代意识。通过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公共事务问题, 有利于减缓日益复杂公共事务问题所导致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紧张关系。此外, 社区非营利组织通过沟通政府、市场、社会以及社区成员的联系, 使社区非营利组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新的整合, 从而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 为促进社区整合、维持社会稳定,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4 有助于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

社区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社区成员的参与, 那么, 对于社区的公共事务的管理更是需要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 因为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就要求充分调动社区内一切力量, 广泛参与。社区非营利组织通过运用各种组织形式为社区成员提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机会, 从而有助于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并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同时, 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中, 又可以不断地融入社会追求民主、志愿、奉献、自我完善与实现的观念, 形成社区居民的自我认同与广泛参与意识。这样, 不但能真正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还可以有效拓展社区成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提高社区成员的自我管理能力。

3 当前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注册问题

社区非营利组织作为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之一, 要更好地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当中, 首先必须在身份和地位上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是, 由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因素的影响, 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法制化程度还相当低, 跟发达国家严密的社区非营利组织法律体系相比, 差距还相当远, 使其缺乏法律地位和相应的法律保护。

3.2 社区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定位问题

当前, 社区非营利组织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社区非营利组织自身定位不明确有关。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一种自觉的控制过程, 在这一管理过程中, 社区非营利组织应需要寻找属于自己的服务空间, 寻找服务人群, 而不是简单地提口号和谈设想。显然, 在行使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上, 社区非营利组织从诞生的那一刻起, 就面临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基层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各方的博弈关系, 那么, 在这一博弈关系当中,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定位如何、背负什么样的使命, 将直接影响着其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效率和自身的存在与运营。

3.3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问题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其自身内部管理的有效性问题。从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方面来讲, 由于需要有适应现代社区生活要求的、专业化、社会化的非营利组织, 但目前绝大多数的社区非营利组织由于内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管理等自身管理水平不足而导致的问题使其很难达到上述要求, 并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 都远不能满足需要, 与其本身的制度不全、管理不科学存在一种强相关关系。

4 培育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4.1 健全法律体系, 保证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独立自主性

充分发挥社区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一方面从法律上撤消严格而繁琐的审批手续, 实行便捷的申请登记制度, 以确定其相应的合法地位, 使其更好地行使管理职能, 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另一方面, 在相关的立法当中, 要尽快订立社区非营利组织运行的法规, 对社区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地位、职能、行为准则以及活动范围作出规定, 充分发挥其自我服务, 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职能。

4.2 加强社区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

要改善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 强化其使命目标意识, 制定战略规划, 改善公共关系, 以此增强其社会合法性和募集资金的能力。要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 提升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能力, 同时, 完善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保障制度, 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失业、养老等基本的社会保障。强化内部的财务管理和改善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卓越的工作团队, 围绕从业人员诚信经营、知识更新、增强个人发展潜力的需要等开展培训工作。改善内部管理机制, 加强人际沟通, 改善内部人际关系, 以增强社区非营利组织自律的能力, 通过自律提高机构效率和社会公信力。

4.3 优化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资源配置

社区非营利组织要更好地参与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 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其获取资源的能力, 因此, 国家相应的政府部门要建立适宜的新机制, 制定和完善在用地、资金、人事制度及税收制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保障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非营利组织有公平机会获得政府的资助, 以有效地促进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育和发展。同时, 政府还要向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各种技能培训, 增强社区非营利组织更好地获取自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J].政治学研究, 2001, (03) .

[2]李之洋.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几对基本概念[J].行政论坛, 2002, (05) .

[3]汪大海, 徐颖.外国人是如何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J].社区, 2005, (03) .

[4]潘敏.论公众参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管理[J].党政干部论坛, 2005, (09) .

[5]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知识治理制度的重构──民间传播机制的生长与作用[J].开放时代, 2000, (03) .

[6]于燕燕.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发展[J].城市研究, 2000, (01) .

[7]张明.论第三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功能[J].江海学刊, 2001, (06) .

试述城市居民社区的消防管理 篇9

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工作是基层消防大队和公安派出所的重点工作之一,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如何加强和改进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工作,为社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回应党和人民的新期待、新要求至关重要。为此,本人结合消防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工作建设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工作建议谈几点看法。

1. 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工作的意义

1.1 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工作的内容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由房地产开发商成片的开发、相对独立、封闭、分为高档社区和安居工程等类型的城市居民社区应运而生,它具有一定规模,配套设施相对发达,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人们生活的改善,为繁荣社会和经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基层消防大队和公安派出所在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工作中,应做到履职到位、服务人民、快捷高效。

1.2 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工作的方法

做好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工作,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社区消防管理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做好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工作,不断推出和落实便民、利民、惠民的新措施,从而达到基层消防大队和公安派出所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要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的总要求,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1.3 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工作的目的

城市居民社区的快速发展对我们消防事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很多地方,城市居民社区的消防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社区的发展,消防安全存在死角和盲点,落后于人们对消防安全的迫切需要,因此,改善和加强城市居民社区的消防建设势在必行。所谓城市居民社区的消防建设就是立足城市居民社区现有组织机构,建立社区消防管理网络,发挥管理服务功能,实行社区消防自治,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消防建筑的积极性,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化消防管理格局。

2. 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随着高档社区和安居工程的成片开发,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具有娱乐功能的餐饮、健身、洗浴、美容、个人医疗诊所、商业服务网点、地下停车场等等在社区内不断增加,火灾危险性增大,火灾因素也随之增加,凭老的模式和经验来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居民社区的发展和建设的需要,这就促使我们要尽快转换脑筋,更新观念,在实践中掌握情况,摸清城市居民社区的特点,研究、探讨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这是当前形势下,我们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集中反映,集中分析一下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 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的新情况

城市居民社区建设的开发商为了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要,建设了商场、市场、学校、幼儿园、旅店、医院、运动休闲中心、网吧等公众聚集场所和天然气调压站、石油液化气供应交换站等危险品场所并相应配套设计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机械防排烟系统等自动消防设施,验收投入使用后,由物业部门统一进行管理,由于物业管理人员对自动消防设施的使用和维修不能熟练的了解和掌握,人员更换较频,一旦某商家自动消防设施出现问题后,不能及时消除故障,自动消防设施停用,造成所有商业服务性场所形成火灾隐患。

2.2 城市居民社区生活中存在的消防隐患

生活在城市居民社区的人们大都是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其在家居装饰、装修上用了大量的可燃材料,吊顶、墙面、地面、家具、可燃织物窗帘等使单位面积的火灾荷载显著增加,家用电器、燃气用具的普遍使用都构成了潜在的火灾危险。

2.3 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的新问题

城市居民社区地下场所,如汽车、自行车停车场、仓库等等,都普遍制定了防火安全制度,但实际上许多场所管理仍不到位,制度形同虚设,措施不力。从调查情况看,违章吸烟、乱接乱拉电线、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圈占消防设施、堵塞消防通道等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由于冬季保暖性能较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机械防排烟系统基本处于停用状态,一旦发生火灾,地下场所内的汽车、自行车等等将付之一炬。

3. 城市居民社区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3.1 城市居民社区的人们消防安全意识相对薄弱

由于居民社区是房地产商营运开发的,存在着一片一片各自为政的现象,这给社区管理,尤其是消防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消防安全组织机构不能统一设立,即便是设立了的,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形成统一的管理,经常会出现无人管,管不了,推诿扯皮的现象。再加上社区居民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社会经历文化素养安全意识参差不齐,对消防安全的认识尤其欠缺,违法违规违章堵塞消防通道、圈占消防设施、乱倒液化气残液、无防护措施动用明火等情况时有发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员不断涌入城市,城市租赁业主的不断增多,这些人普遍缺乏消防安全意识、防火、灭火和逃生自救的能力,从而一不小心酿成火灾。

3.2 城市居民社区内的物业组织、消防组织偏少

目前,不少的城市居民社区防火工作仍然由辖区职能消防机构和派出所具体负责宣传、监督、培训等项工作,由于人员、装备、财力等因素制约,没有人员进行必要的防火检查和消防设施的维护等,从而导致消防工作很难落实到位。

3.3 城市居民社区消防宣传不到位

由于社区内物业管理者对消防宣传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加上开发商及物业管理者缺乏相应的消防安全意识,不愿意花费没有效益的消防宣传费用,没有很好发动群众全员参与,导致人们消防常识认知程度低,火灾隐患增多。

3.4 城市居民社区消防设施缺乏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多数社区特别是老的居民社区连基本的灭火器材都没有配置。有的楼层较高的社区即使安装了室内消火栓,但水带、水枪没有落实到位,有的甚至栓口都没了,消防自救设施不能满足初起火灾扑救的需要,加上居民住宅设置的防盗门防盗网形成人为的屏障,给消防救援工作带来了困难。

4. 改进和加强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工作的对策

消防安全工作是涉及千家万户平安与否的大事,做好城市居民社区的消防管理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打造民心工程、亲民政府以及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保障。做好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改善和加强社区消防建设,从而加快消防工作进社区、进家庭的进程,从而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社区预防和抵御火灾的整体能力,彻底改变城市居民社区建设中消防安全防范措施滞后的被动局面:

4.1 城市居民社区应增强技术手段

城市居民社区应设立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是增强城市居民社区总体抗御火灾能力的技术手段,以实现火灾人防、技防的有机结合。

4.2 城市居民社区应分利用资源共同参与社区管理

物业部门负责消防安全工作的人员,应由消防安保公司(队伍)派驻专业户、职业化的人员,并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的资源,让它们共同参与社区管理。“社区是家庭各种生产经营单位、各种社会团体和机构组成的有机体,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是社区行政工作重心之一”。以提高社区自防、自救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火灾带来的危害。

4.3 城市居民社区应作好社区建设消防专业规划

在社区建设服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作好社区建设消防专业规划,要把社区消防安全平面布局、消防车通道、消防供水管网、室外消火栓、天然水源、乃至于消防站的建设纳入社区规划实施。

4.4 城市居民社区应督促各部门安标准配备消防设施

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公安消防机构依法监督下,督促房地产商和物业管理部门依照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安装室内消火栓、配置灭火器。高层民用建筑还必须按照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安装消防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等设施。

4.5 加强居民社区配套设施的消防安全。

加强居民社区配套设施的消防安全。商场、市场、学校、幼儿园、旅店、医院、运动休闲中心、网吧等人员集聚场所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设计安装自动消防设施的必须安装到位。社区天然气供气管网、调压站、石油液化气供应交换站点的建设设置,供电供暖设施的建设等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消防技术标准。

4.6 加强居民社区的消防宣传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墙报板报等大力宣传消防知识,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对社区民警、志愿消防队伍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培训,适时进行灭火演练,促使警务室民警熟知消防法律、法规,能够正确处理社区消防工作。志愿消防队伍要做到“一熟四会”即熟悉掌握消防常识,会消防安全检查,会使用灭火器,会扑救初期火灾,会组织人员逃生。同时也要在社区开辟宣传阵地,如板报、墙报等形式,刊登一些居民应知应会的消防常识,使广大居民群众对消防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同时,在社区内设置固定消防宣传标志牌,在居民楼道内张贴固定消防警语,制定居民防火公约,组织开展消防培训等强化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使广大居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家居防火的一些基本知识、灭火的基本方法和火场自救逃生的基本技能。

5. 如何落实强化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工作

5.1 加强法制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们经济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城市居民社区呈跳跃式高速度发展,原有的消防管理办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因此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监督工作的根本出路在法制管理,要把法律赋予的履行职责作为神圣使命。

5.2 理顺法定职责关系

要理顺法定职责关系,要积极呼吁地方政府切实加强对社区消防工作的全面负责,把消防工作纳入地方建设的决策中去,做到计划能实施、规划能落实、经费能保障、措施能到位。相关部门与消防机构联动得力,效果明显,彻底改变消防机构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消防管理模式。按照消防法规定,明确政府与消防机构是决策者与具体实施者的关系,消防机构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消防工作必须由地方政府管理,消防机构主动参谋,积极参与,认真实施,真正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

5.3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人性化执法、亲情化服务。要关注民生、倾听民意、洞察民情,从人民群众反响最强烈的问题改起,从社会最关注的执法薄弱环节做起,把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5.4 结合消防工作实际,打造新平台

要结合消防工作实际,将执法规范化建设与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相结合,坚持以十七大精神引领执法改革工作,在深化执法改革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要将执法改革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消除执法难点问题、化解执法矛盾,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要将执法改革与城市居民社区火灾隐患整治相结合,积极主动研究当前消防执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勤于创新,夯实执法基础,扎扎实实地抓好城市居民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严格、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氛围,打造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新平台。

摘要: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工作是基层消防大队和公安派出所的重点工作之一,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如何加强和改进城市居民社区消防管理工作,为社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回应党和人民的新期待、新要求至关重要。针对城市居民社区的人们消防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城市居民社区内的物业组织、消防组织偏少;城市居民社区消防宣传不到位;城市居民社区消防设施缺乏。

城市社区管理 篇10

但是, 严重危害城市居民健康的恶性肿瘤 (以下简称为癌症) 在社区康复和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规范, 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癌症患者在上级专科医院诊断治疗返回社区后, 没有得到应有的后续康复保健和照顾。如何发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 为癌症患者提供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 满足患者的的康复需求,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延长生命, 是政府部门和卫生工作者应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真实了解癌症患者的社区康复现状, 探讨有效社区康复对策,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癌症患者社区康复现状

1.1 建档率低。

居民健康档案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资料, 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性文件, 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过程中收集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个人, 家庭, 社区健康档案, 能够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个人健康状况和疾病构成。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的严格管理和有效利用, 能有针对性开展系统的社区卫生服务;以问题/病人为向导 (POMR) 的记录方式, 资料简明, 条理清楚, 重点突出, 对开展癌症患者社区康复有重要价值。但是, 据南宁市区河堤中心和秀山服务站23500人调查, 癌症患者188人, 建档仅16人, 建档率仅8.5%, 而且档案资料不全。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患者不愿公开自己的疾病, 二是癌症患者对康复治疗疗效失去信心;三是癌症患者多在上级综合医院就诊, 双向转诊网络末完全建立。

1.2 随访率低。

对社区现患癌症病人, 最有效的康复就是建立完善随访制度, 通过一对一连续综合的个案管理, 既能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 又能密切医患关系, 改善病人的就医和遵医行为, 增强康复健康干预效果, 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据上述一个中心和一个服务站的调查, 随访23人, 随访率仅12.2%。随访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患者从专科医疗知情告知中, 明白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 治疗效果不确定性, 完全康复可能性小, 疾病复发可能性大, 生存期短;患者和家属都视癌症为绝症, 为防止被人歧视, 不愿让领导同事邻居知道他所患的疾病, 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其次是, 患者信任专科医生和大医院, 不相信全科医生和社区医疗机构能为他们提供帮助, 不了解他们之间的职责分工和协调关系, 对康复治疗不配合。

1.3 康复人才设备缺乏。

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康复服务只能做简单建档登记, 随访, 患者手术伤口的清洗, 消毒, 换药;不能进食者输液治疗补充能量等一些基本医疗服务, 由人于才设备缺乏, 对手术造成的运动功能损伤的康复训练, 放疗化疗产生的毒付作用的治疗, 心理障碍的治疗, 以及临床三级预防服务, 无法正常开展。影响癌症患者有害环境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未能从根本上消除, 对于癌症复发留下隐患。患者一旦不适即重回专科医院检查和治疗, 造成看病贵, 看病难。反复的专科治疗使患者变得更加恐惧, 悲观和孤独,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对患者心理建康造成严重不良的后果。

1.4 乱投医上当受骗。

晚期癌症患者一般无手术机会, 治疗比较困难, 只能选择内科化疗或放疗, 但需要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 而且疗效不确定, 患者一般放去治疗选择回家, 但又不甘心不治而终, 于是本人和家属到处寻求治癌的祖传秘方, 验方, 偏方, 给社会上心术不正的人创造骗财的机会, 不少患者上当受骗, 病情拖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正规治疗, 病情不断恶化, 造成生存期缩短, 过早死亡。

1.5 缺乏营养膳食指导造成营养失衡。

一些癌症的发生与营养缺乏, 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癌症患者经过手术, 化疗或放疗等治疗后, 组织器官损伤较大, 免疫功能进一步低下, 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 患者食欲不振, 体重下降, 需要及时增强营养, 平衡膳食, 恢复体重, 重建免疫机能。但是一些患者由于缺乏知识和营养膳食指导, 或迷信社会上的传言, 忌食许多营养食物, 偏食禁食, 造成营养失衡, 严重营养不良, 机体免疫进一步功能下降, 产生严重的后果, 不利于癌症康复。

1.6 缺少人文关怀。

目前大多数癌症病患, 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治疗是医学界世界性的难题, 社会上人们普遍存在癌症是不治之症的认识误区, 谈癌色变, 对癌症患者敬而远之, 虽无传染性, 都不愿接近他们, 缺少人文关怀;加上由于患者自婢心理, 自觉远离人群, 变得孤独无助, 只能接触有类似疾病的群体, 他们之间相互转告一些不良信息, 加重患者精神负担, 不利于患病的康复。

2. 管理对策

2.1 建立政府主导沟通协调机制, 解决患者面临的实际困难。

社区居委会和政府相关部门,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掌握癌症患者患病人数和家庭情况和基本需求, 把当党和政府对广大患者的照顾政策落实到每个患者和家庭;综合利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 家庭的资源解决癌症患者的困难, 为他们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 切实解决每位患者的经济困难, 提供基本医疗救助;对一些临终患者利李嘉诚基金提供药品进行人道救助, 做好临终关怀服务。

2.2 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 实现癌症患者的网络化管理。

通过网络系统建立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联系, 互通信息, 及时录入患者的相关资料便于查询, 实现患者及时和动态医疗过程管理, 及时解决治疗中出现的问题, 网络系统如下:

2.3 建立救治绿色通道。

凡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癌症患者在全科医疗和社区医疗中实行医疗救治绿色通道, 一旦需要优先救治, 解决患者看病难, 看病贵的后顾之忧。

2.4 定期随访。

完善的健康档案, 定期康复医疗随访制度对患者有重要的康复价值;可及时准确掌握患者的现患情况发展变化, 为社区康复治疗和专科治疗提供决策依据, 把患者发生的医疗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使患者在专科医疗及社区康复中得到人性化, 综合性, 连续性的照顾。

2.5 心理干预治疗。

随着医疗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患者经过手术, 化疗, 放疗等损伤性治疗后, 全身器官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人体生理心理发生变化, 面对生和死的考验, 一些病人食欲不振, 失眠恐惧孤独和悲观, 由此反复的恶性循环, 必须进行积极心理干预治疗。医护人员要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 应用各种心理干预, 包括语言表情, 行为或通过某些仪器的训练治疗, 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素质, 增强抗病能力, 消除各种忧虑。患者的心理治疗包括:一般心理治疗和特殊心理治疗。

2.6 营养膳食指导。

食物中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修补消耗机体或修复损伤器官组织, 是免疫细胞和抗体形成的必须成份, 食物中某些成份有抑制癌症发生的作用, 如维生素A胡萝卜素, 膳食中的纤维等素。因此癌症患者要合理营养, 平衡膳食, 按照我膳食指南指导癌症患者切忌偏食择食, 多食有益的食物, 保证病后营养供应, 促进康复。

2.7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工作之一。社区卫生工作者有义务帮助患者改善变不利健康行为, 共同实施个人及其家庭, 社区和国家鼓励的健康行为, 增强患者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努力提高他们对健康概念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2.8 实施社区预防和保健策略。

社区预防和保健是开展社区康复的重要内容。社区预防重点主要实施三级预防的策略。即病因预防, 临床前期预防, 临床期预防。不同时期重点不同, 临床期预对防止癌症患者疾病进一步恶化或发生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 提高生存质量, 延长生命, 有重要作用。

3. 结束语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基础环节, 研究和探讨癌症这一特殊群体的社区康复治疗策略对构建和谐社会, 减少因癌致贫因癌返贫的家庭人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 随着社区卫生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 通过全社会的努力, 这项工作将造福癌症患者及全体国民。

参考文献

[1]崔树起, 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梁万年。全科医学概论,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杨秉辉, 乌正赉, 等。社区常见健康问题,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4]胡永善, 戴红, 等。社区康复,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5]施榕, 李士雪。社区预防保健,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6]陈力。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7]陆一鸣。急诊与急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8]杨文秀, 刘爱民。社区居民保健档案 (试用)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9]吴在德, 吴肇汉, 等。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城市社区管理 篇11

关键词 城市社区园林;规划设计;绿化;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32

新时期下,返璞归真、崇尚自然是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在钢筋水泥构成的城市中,自然、清新、绿色成为了新城市精神文明的代表和象征。社区园林作为城市园林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们居住环境与生态型城市的向往和追求,是城市园林规划和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

1 城市社区园林规划设计原则

1.1 科学定位

想要充分实现社区园林的设计效果,科学定位是关键,只有准确定位才能有效体现社区园林的价值。社区园林主要面对的是社区居民,因此,园林景观要具有人情味、實用性和生活气息[1]。设计人员要掌握社区居民的职业、年龄等信息,开展人性化设计,景观细节要体现体贴、尊重等特点。

1.2 因地制宜

在社区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社区的地形地貌和现有条件进行设计,尽量不做大范围的改动,保持社区原有的自然风貌,将自然风景与园林景观充分融合,节约绿化资金。同时,设计人员还要考虑园林的生态特征,根据居民要求、地域特点合理搭配植物,最好选择具有当地地域特点的植物。

1.3 经济适用

园林设计要根据经济基础,在充分考虑社区绿化环境、绿化效果、绿化功能的同时,还要结合社区的经济条件。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节约园林施工成本,通过巧妙的设计实现最大的社会效果。

1.4 布局合理

社区园林景观的目的是为居民提供休闲和舒服的居住环境。因此,园林布局一定要合理科学,与周围环境充分融合,体现园林的生态效益及布局美观。首先,园路设计要充分考虑社区生产和通行的要求,与园林整体风格协调;其次,园林布局要与社区整体建筑风格搭配,实现园林绿化的和谐统一。

2 绿化施工管理要点

2.1 绿地整理

绿地整理并不是简单地拔掉杂草、清掉垃圾,其重要性是保证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确保植物的根部充分吸收水分和养料,维持植物的活力。首先,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大型碾压机械,保证土壤厚度[2]。其次,在施工中还要保证土壤的硬度,确保绿地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通气性。再次,要保证绿地的透水性和排水性,在整地过程中,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最后,确保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一定要合理控制土壤的pH值,根据植物的喜好调整pH值。

2.2 植物配置

在植物配置过程中,要注重其结构层次,采取草、灌木、乔木的组合,且以乔木为主。施工人员要合理控制乔木目的,为园林的花草、灌木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掌握植物特性,在社区光照较弱的地方,选用一些耐阴植物。当前,我国社区园林绿化主要采用的耐阴植物有九里香、米兰、三尖杉、罗汉松和长叶竹柏等。同时,还要充分体现植物的季节性和品种多样性,避免出现雷同或单调的情况,做好四季景观分明,让居民体会到自然的气象万千和无限生机。

2.3 苗木质量

苗木质量与种植成活率、设计要求、园林效果具有直接关系,因此,一定要做好苗木的验收工作,保证土球符合要求、根系完整、树冠均匀,没有严重的病虫害。同时,施工人员还要检查供苗方的植物检疫证书,如果发现植物土球、直径、高度、冠幅等不符合要求,要杜绝使用,一律退回。

2.4 植物种植

在植物种植施工环节中,要根据园林预算、植物习性、地下水位等具体情况,调整植物栽植深度,运用合理的种植技术,保证种植成活率[3]。同时,还要注重观察植物形状,保证植物处于最佳观赏角度,注重植物与周边环境、植物与植物的关系,对于易倒伏的植物,要采取支撑措施。在种植完成后,要根据艺术要求和植物特性做好修剪工作,剪去病虫枝、枯枝,减少植物水分流失。

2.5 铺设草坪

无论是播草种还是铺草块,在植物栽种后,要进行重新整平,不能出现低洼以及高突的情况。在撒播草籽之前,要均匀搅拌,避免出现出苗不均以及分布不均的情况。在铺设草块的过程中,要将 土壤和草块紧密连接在一起,边铺设边拍实,全部铺设好后,再运用相关工具压实。

2.6 扩大绿地面积

在社区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要保证绿化面积达到社区面积的40%以上,合理利用社区空间,确保绿化质量。虽然社区园林绿化程度不能通过数字直接体现,但为了给社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一定要注重绿化的质量和面积,设计人员要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绿化面积。

2.7 重视景观效果

为了保证景观效果,设计人员一定要谨慎考虑园林景观和植物的搭配,进而为社区居民提供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观赏效果的园林景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社区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例如根据社区的实际面积,分析植物的碳氧能力,进而合理配置植物,取得良好的园林生态效益。

2.8 合理设计建筑布局

在绿化施工过程中,要合理设计建筑布局,实现绿化和建筑的协调统一,首先,要考虑建筑布局和园林环境的关系,针对设计要求,合理分布建筑和绿化地带;其次,要结合园林景观要求,将绿化功能和建筑功能充分结合,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社区园林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在社区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城市的生态特点、当地的文化特色,充分体现设计理念,合理控制绿化施工管理要点,为居民提供休闲、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平.基于城市园林园路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的分析思考[J].四川建材,2010,36(2):205-207.

[2]娄雪华,胡春久.现代城市园林绿地中园路的设计与施工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08(9):146-148.

[3]樊凤杰,樊传庆,赵国敏,等.园林园路的规划设计及施工的研究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3(12):3.

城市社区管理 篇12

关键词:城市社区,消防安全,对策

0 引言

当前社区消防工作虽然已经引起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社区消防工作的建设标准、要求依据不同,社区抵御火灾能力差,无实际效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认真分析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的形势以及发展中存在的瓶颈,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不断完善城市社区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已经成为目前消防安全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的现实意义

1.1 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工作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社区消防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区公共安全。

将消防工作融入社区,与社区文化、教育、环境、卫生、治安等工作同步协调发展,对于有效预防火灾、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极为重要的。

1.2 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当前,居民对人身和财产安全越来越重视。

加强社区消防建设,强化社区基层消防管理工作,明确社区消防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消防方面的难题及疑惑,通过社区消防文化的建立和传播,最大程度地改善居民的安全环境,为安全、和谐、有序的生存空间的建立提供有力保障,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目的。

1.3 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工作是消防工作社会化的客观要求社

区消防工作是城市社区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家庭是社区的个体,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抓好家庭防火工作是实现消防工作社会化的有效措施和方法。通过社区居民家庭防火减灾教育的开展,以多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以多个社区促进整个城市,从而不断带动全社会消防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1.4 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工作是预防和减少火灾的治本举措大量的易燃、可燃装修材料的使用加大了家庭的火灾荷载。

各种家用电器使用频率高,用电量激增,发生火灾的概率不断加大。当前市民的消防安全意识相对淡薄,自防自救能力差,也是家庭火灾频发的主因。

2 当前城市社区消防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对社区消防工作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有些政府领导对居民住宅区的消防安全重视不足,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家庭和“九小场所”等单位不会造成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及社会影响,致使社区消防工作成为各级人民政府管理的盲点。

2.2 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大多数的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很多地方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防火分区、消防设施等方面存在很多先天性缺陷,消防车通道不畅通,防火间距不足,消防水源缺少,已成影响城市消防安全的“顽疾”。

2.3 社区消防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区消防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部分社区没有制定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致使职责不能有效地落实到具体人,使得社区自身在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缺乏规范性、自主性。

3 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的几点对策

3.1 建立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运行机制。

首先,应成立社区消防工作领导小组和社区消防工作安全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消防宣传教育、用火用电管理、定期检查巡查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和消防安全奖惩制度及居民防火公约等。其次,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制定符合社区实际的防火公约,定期对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住宅楼及消防通道开展日常的防火检查。辖区公安派出所要加强社区消防业务指导,督促检查社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对社区内的单位实行抽样性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公安派出所还要加强对社区的消防监督管理,依法对消防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保障消防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落实。

3.2 不断加强和完善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建小区或旧城改造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消防站布局、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必须与小区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公安派出所要依托社区警务室设置消防工作室,安装119报警电话,设置消防器材箱,配备各种灭火救援设备,在每个居民住宅楼内配备小型灭火器,随时接受社区居民的求助。

3.3 各负其责,实行社区消防群防群治。

社区居委会要成立防火巡查小组,定期对居民住宅楼内的消防设施及社区内的公共消防设施进行检查与维护,挨家挨户对居民用电、用火、用气设备进行防火检查和指导,规范小区内车辆停放,制止占用消防车通道及损坏消防设施行为。公安派出所要督促责任区内的单位、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履行各自的消防安全职责,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防火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火灾隐患。

3.4 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和教育培训。

要依托和借助社区内已有的公益宣传栏,设立消防宣传专栏,以及在楼道内设置消防安全警示牌等多种形式开展消防宣传。在重大节假日可举行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消防文艺演出、画展等形式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组织社区群众、学生到辖区消防站参观,开展逃生和灭火技能训练,增进对消防知识的了解,不断提高市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疏散逃生的技能。

3.5 建立完善考评、奖惩机制,激发社区消防工作活力。

对社区消防建设工作的考评,可由当地政府研究出台统一的“社区消防建设工作考评标准”,从组织建设、职责落实、宣传教育、业务建设、设施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考评依据,对各地的社区消防建设情况进行年度考评,并将社区消防工作考核结果纳入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城市社区消防安全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其涉及面广,不仅关系到社会管理,而且关系到城市发展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服务和保障问题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及公共安全必须考虑的问题,而社区的消防管理工作则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加强城市社区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也已成为推进城市火灾预防体系建立的基础,其意义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明.社区消防管理和火灾防控思考,2009.

上一篇:职务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下一篇:知识分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