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论文

2024-07-01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论文(精选12篇)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论文 篇1

我国城市地区基本设置了预防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机构保障[1,2,3,4]。2009年,新医改方案提出实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本研究对我国4个省份进行地区级城市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调查,以便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预防保健机构的实施情况,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研究现场与机构

通过目标抽样方法,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4个省份按不同经济水平、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城市规模共选择4个地级城市16家卫生服务机构为研究现场,调查机构为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 研究方法

运用调查表方式对16所调查机构所承担基本公共卫生相关科室设置、人力配备、服务项目和项目管理架构以及工作考核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16家现场研究机构进行知情人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内容涉及各卫生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分工职责、工作内容和效率等方面。

2 结果

2.1 研究现场概况

东部地区抽取A市A区、D市A区,西部地区抽取B市A区,中部地区抽取C市A区,4个研究地区均属于市辖中心城区,均设有负责公共卫生服务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主管,仅D市A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医疗服务是由三级医院托管的社区医疗中心承担(表1)。调查显示:服务人口总数和密度以A市最高,B市最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站点数以C市最多,公共卫生人员总数、人均预防保健经费和公卫人员与人口面积的比值以A市最高,C市最低。

2.2 城市卫生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

本研究根据2006年中央编办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2009年国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定的各机构职责,对各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个研究地区的预防保健机构均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培训和考核功能,均承担数量不等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项目实施工作(表2)。

2.2.1 A市A区卫生机构。

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共有35项,覆盖地区各类人群。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主管,上级预防保健机构负责质控和技术指导,并承担5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实施工作,地区卫生局委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度经费的下拨。访谈结果显示:该区卫生人员希望下一步能够界定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范围,根据政府的财力、物力状况,优先项目重点开展,基本项目全面铺开,特色项目针对性开展,面上项目面上开展,明确绩效考核,明确任务分工,同时引进人才,加强培训,确保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注:空白处为未开展项目。

2.2.2 B市A区卫生机构。

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20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上级预防保健机构负责质控和技术指导以及年度经费的下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健康教育、预防接种、高血压和糖尿病两项慢性病管理、传染病防治、健康档案及老年保健等7项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实施工作以及部分精神病管理工作,其中有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下沉到社区,原因是辖区人口特点及卫生人员缺乏、业务水平不高和工作能力不强等。访谈结果显示:该区卫生人员希望政府加大投入,明确绩效考核,加强人才培养,探索适合本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2.2.3 C市A区卫生机构。

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卫生局主管,委派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负责牵头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督导与考核。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主要负责培训、技术服务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估以及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开展15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主要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省、市制定的5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2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要实施。访谈结果显示:卫生人员希望明确绩效核定内容,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通过探索使社区功能向预防控制发展,而不仅仅是控制。

2.2.4 D市A区卫生机构。

卫生局负责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督导和考核。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负责4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13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并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技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政府要求承担1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中有4项未下沉到社区的原因主要是组织结构不健全、人员缺乏、业务水平不高和工作能力不强等原因。区妇幼保健机构以负责妇女保健为主兼顾部分儿童保健工作。

3 分析

由于4个被研究地区经济状况、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不同,所以,对现场卫生机构在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过程中存在共性与差异性、优势与劣势性进行分析。

3.1 共性分析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已落实并开展。(2)政府预防保健经费均落实并逐年提高,开展或即将开展绩效考核评价。(3)均通过文件形式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4)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网底开展公共卫生服务。(5)预防保健机构均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培训和考核功能。

3.2 差异性分析

(1)开展数量不同。A市A区开展35项公共卫生项目,B市A区开展国家规定的9大类10项基本项目以及10项其他项目,C市A区开展16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D市A区开展25项公共卫生项目。(2)承担机构不同。传染病报告和处理在D市A区由预防保健机构承担,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和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在B市A区和D市A区由区级预防保健机构承担。(3)管理职能不同。D市A区卫生行政部门只负责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服务是分离的,社区医疗中心由市级医院直接管理,任务由市卫生局直接下达,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直接由市级医院及市预防保健机构承担,不下达到区级层面。(4)任务下达方式不同:B市A区、D市A区则由卫生主管部门统一下达任务,同时申请专项经费保障,C市A区基本为由各自归属条线直接下达任务。A市A区为上述两种形式兼有。

3.3 优势分析

以文件形式明确职责任务,职责明确任务清晰是良好运转的基本保障。(1)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起到前哨作用,更贴近居民,更提高效率。(2)经费保障到位,保证可持续发展。(3)信息化逐步开展,4个区均建立或初步建立信息平台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从而加强区级各单位之间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3.4 劣势分析

(1)机构设置、经费投入没有统一绩效标准。有些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分解为专项经费,以打包形式下发,不利于绩效分配和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严重不足,公共卫生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卫生人员能力存在地区差别,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全部在社区开展,项目承担机构未明确统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尽相同。(4)有经济效益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下沉到社区,如国家二类疫苗接种工作、儿童健康管理和孕产妇健康管理中的体检工作等。(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保障不到位。A市A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太多,但未界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绩效标准。(6)报表与疾病管理工作过度下沉社区,比如传染病报告和处理、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和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工作均下沉到社区。各省、市自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市级或区级层面的科研项目,比如基线调查等也下沉到社区开展,给社区造成极大的负担。(7)存在社区公共卫生和社区医疗分离,如C市A区,不利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同时C市A区妇幼工作职能与二三级医院重叠,在竞争的压力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完成项目要求。

4 建议

通过本项目研究反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在卫生服务机构得到落实,预防保健经费落实与逐年提高及人才队伍是发展的瓶颈。各被研究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机构不同,开展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也不同。此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化动态管理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建议尽早实施人才队伍的培养与输入,规范人员培训,重视人才的基础作用,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建立区域信息共享平台,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落实与开展提供保障。

摘要:目的 对城市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调查,以便了解实施的现况。方法 按照目的抽样方法选择4个城市,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16家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况进行调查。结果 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执行国家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但在服务种类和数量上存在差别。结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城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较好,但卫生人力不足是主要问题。

关键词:城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况

参考文献

[1]汤先忻,湛乐,陈家英,等.江苏省疾病控制系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6):686-688.

[2]罗力,于明珠,于竞进,等.《地、县疾病控制预防机构工作规范化建设研究》成果简介[J].中国卫生资源,2006,9(3):135-137.

[3]陆超娣,冯学山,范林,等.中西部农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1153-1154.

[4]赵新平,冯学山,范林,等.中西部三省国家级贫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能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8,11(2):67-69.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论文 篇2

江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依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及指导标准和《江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方案》等 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城市社区内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社 区卫生服务机构。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政府和集体举办为主,鼓励社会、个体等多形式、多渠道 兴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第五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 管理工作。

第二章 设置原则

第六条 设区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当地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和本办法,制订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并组织实施,同时将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纳入卫 生工作总体目标。

第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应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西医、中医卫生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择优鼓励现有基层卫生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双重改造,全方位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 务机构。

第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要坚持社区参与的原则,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经设区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要坚持“谁审批、谁负责、谁发证、谁管理”的原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运行和管理应引 入竞争机制。

第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以覆盖3至5万人口的范围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下设适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区域的补充,每个社区服务 站服务人口一般为0.7至1.5万人左右。

第十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置

(一)主要由一级医院或其它基层卫生机构全方位转 型;

(二)区域内无一、二级医院的,可由设区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采取招标的办法来确定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的主办医疗卫生机构或具有兴办医疗机构资格的个 体;

(三)城市内二、三级医院及其他具备法定资格的医疗机构均可利用其房屋、设备和现有的卫生技术人员等参与 竞争,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第三章 设置标准

第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

(一)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在400平方米以上,布局合理,符合国家卫生学及无障碍设计要求,实用、温馨、经济;(二)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和居民需求,配置适当类别的床位:以设立日间观察床、老年护理床、临终关怀 为主,也可设置住院治疗床和家庭病床;

(三)中、西医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的配备,应能满足 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需求;

(四)设有开展全科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和信息资料管理等工作的专门场所;(五)每1万人口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师,1名护士。医生必须有《医师执业证书》,护士必须有《护士执业证书》,还需接受全科医学的培训,并获得《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或《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或《社区护土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根据我省全科医学教育目前尚未普遍开展的实际情况,允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成立后1—2年内完成有关人员全科医学的岗位培训。另外根据 工作需求也可配备其它卫技人员;(六)必备设施 诊床、诊桌、诊椅、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眼底镜、身高体重计、B超、心电图机、高压灭菌设备、显微镜、常规化验设备、X光机、紫外线灯、急诊箱、出诊箱、冰箱、输液设备、给氧设备、快速血糖测定仪、健康教育器材、微机、预防保健设备、通讯交通等设备。

(七)管理制度

l、各类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2、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3、各类人员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

4、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医疗、康 复等各项技术服务工作规范;

5、家庭卫生保健服务技术操作常规;

6、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7、会诊及双向转诊制度;

8、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

9、财务、药品、设备管理制度;

10、档案、信息资料管理制度;

11、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与考核评价制度;

12、社会民主监督制度;

13、其它有关制度。

第十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

(一)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上,布局必须合理,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及无障碍设计要求。可设3—5张 观察床;

(二)设有开展全科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免 疫接种、妇幼保健和信息资料管理等工作的场所;

(三)配备常用药和急救药;

(四)人员配备基本标准: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五)必备设施

诊床、诊桌、诊椅、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身高体重计、心电图机、高压灭菌设备、显微镜、常规化验设备、紫外线灯、急诊箱、出诊箱、冰箱、给氧设备、健康 教育器材、通讯器材、微机等设备;

(六)管理制度: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四章 设置审批

第十三条 已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卫生机构,符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申请变更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上 报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批准手续。

第十四条 医疗卫生机构变更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的,应具备下列条件(一)符合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

(二)符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见本办法第十 一、十二条);

(三)登记机关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办理变更审批手续须提交下 列材料(一)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签署的《医疗机构申请变更登记注册书》;

(三)申请变更的原因和理由;(四)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申请书;(五)登记机关规定的其他资料。

第十六条 已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卫生机构,申请异地设置社区卫生机构的,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和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同意设置的发给《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第十七条 申请异地新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新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申请书;(二)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三)选址报告和建筑设计平面图;

(四)由两个以上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共同申请设置社区 卫生服务机构的,还应提交双方共同签署的协议书。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设置社区卫 生服务机构

(一)不符合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

(二)选址不合理;

(三)污水、污物、粪便处理不合理;(四)营利性医疗机构;

(五)有国家和省政府规定不得设置医疗卫生机构情形 的。

第十九条 申请单位按程序取得《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后,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登记,申请执业登记必须填写《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注册书》,并向登记机关提交以下材 料

(一)《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产权证明或者使用证;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筑设计平面图;(四)验资证明、资产评估报告;(五)各项规章制度;

(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以及卫生技术人员名录和有关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复印件;

(七)常用药品清单。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执业登记(一)不符合《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核准事项的;

(二)不符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的;(三)业务用房内部结构设置不合理或业务用房与居民 共同使用同一通道的;

(四)通讯、供电、上下水道等公共设施不能满足社区 卫生服务机构正常运转的;

(五)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现场 抽查考核不合格的。

第二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登记的事项(一)名称、执业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所有制形式及分类性质;(三)注册资金;(四)服务方式;(五)服务项目;

(六)房屋建筑面积、床位;(七)服务对象;(八)职工人数;

(九)执业许可证登记号(医疗机构代号);(十)核准登记附设药房(柜)的药品种类。第二十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命名原则:(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区名+所在街道名+识别 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所在街道名+所在居民小区名+ 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新批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准使用一个名称,且不得更名为其它医疗卫生机构名称。

第二十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名称经核准机关登记后方可使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伪造、涂改、出卖、转让、出借,遗失许可证者应当自遗失之日 起7日内向原发证机关报失并申请补发。

第二十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牌由设区市卫生局按下列要求统一制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牌为长方形,60厘米×39厘米,白底红字、仿宋体;社区卫生服务站标 牌为长方形,50厘米×32厘米,白底红字,仿宋体。

第二十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有效期为三年,每年校验一次。持证机构于校验期满前三个月,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校验手验,并提交下 列文件:

(一)校验申请书;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三)校验期内年度工作报告;

(四)上一年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各项统计信息资料。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予以暂缓校 验l一6个月

(一)不符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的;

(二)处于限期整改期间或停业期间的;

(三)未履行社区卫生服务职能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 核不合格的;

(四)开展未经许可或不允许继续使用的诊疗技术与方 法的;

(五)擅自聘用未登记注册人员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的;

(六)发生二级以上医疗责任事故尚未妥善处理的。

暂缓校验期内不得执业,暂缓校验期满后仍不能通过 校验的,由登记机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 准,不得擅自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所辖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行使监督管理权。上级医院、疾病控制及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要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统一协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业务技术服务。

第二十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的服务内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行岗位责任制,落实各项 规章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

第三十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牌、服务时间、服务项目、主要收费标准悬挂于明显处。

第三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按诊疗科目、服务范围附设药房(柜),药品种类由登记机关核定,不得使用 过期、失效药品及违禁药品。

第三十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得刊登、播发广告。应通过深入社区、家庭进行宣传,宣传的内容要通俗易懂,实事求是。

第三十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对社区卫生服务站 人员、财务、药品、采购和制度等实行一体化管理。

第三十四条 已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定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按劳动和社会 保障部门的有关规定,规范有关管理。

第三十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变更名称、执业地点、法定代表或主要负责人、服务项目,必须向审批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变更申请,按本办法要求重新审定。

第三十六条 主办单位不得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场所出租或承包给其它人员经营,不得利用不正当手段 诱骗群众。

第三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故停业,应提前一个月向原登记机关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停业原因,得到批准后方可停业。停业30日以上6个月以内的,除办理停业批准手续外,还应暂时交回《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停业超过6个月的,再度开业须重新办理设置审批手续。

第三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各项服务活动,凡违反医政管理、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按有关规定实施处罚。

第三十九条 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个人,政府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论文 篇3

2010年开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总结实施的特点:①中心所用药品全部为基本药物;②参加统一招标、统一配送,不允许单位自行采购;③全部零差价销售;④政府进行补贴;⑤各级医保对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提高了0.5个百分点。本文对国家基本药物在的实施效果及对社区卫生机构的影响和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希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可以不断提高和完善。

实施效果

次均处方药品价格下降:根据2010年6月~2011年6月同期次均处方药品价格比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药品价格有了较大幅度下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次均处方药品价格87.6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次均处方药品价格56.7元,同期相比药品价格下降了35.2%;基本药物使用率达100%;统计结果显示次均处方药品种数、含激素处方比例、含注射剂处方比例三项指标的年度变化不明显。

门诊诊疗人次增加: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由于药品价格、零差率销售的变化,带来了门诊诊疗人次较大幅度增加,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6月~2011年6月同期相比,门诊诊疗人次增加了46%。

促进机构合理用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后,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及处方集用药,促进了医师合理用药的积极性,为提高疗效,医师在给药途径、剂型剂量、给药时间间隔、用药时间及疗程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如以往术前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联合使用抗生素现象转变为强化术前消毒隔离控制及加强控制院内感染各项措施。

加强了药品监管责任:药品统一招标、统一采购使得药品质量有了保证,避免了各机构分散采购引起的不同剂型不同厂商不同价格问题,省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平台及药管中心成为药品质量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第一责任人,对药品的来源、质量等问题负责,明确了部门职责,做到了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产生的影响

建立了稳定完善的财政补偿机制:零差率销售取消了药品加成,机构缺少药品收入,其差额财政足额补助,同时,对机构运行经费、人员工资、设备购置、基本建设支出等也给予解决,通过药品零差率销售,扭转了以药养医的局面。

社区卫生机构功能定位趋于明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项目的实施,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回归公益性、强化了其保障居民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作用,社区卫生机构将以往以坐诊医疗为主体的功能定位转变为医疗、预防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急救治等综合功能,社区卫生机构成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

医务人员职业操守与社会形象得以提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切断了“医”“药”之间的利益链,大处方、药品回扣等问题逐渐消除,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与社会形象得以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患纠纷。

患者就医流向有了变化: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社区卫生机构用药受到很大限制,以前在社区就诊的老年人、慢性患者、普通急诊患者、妇科患者、儿科患者等由于无法再在社区卫生机构得到适宜药品而被迫流向专科医院或二、三级医院,统计数据显示,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社区卫生机构门诊人次增加,但住院人次无明显变化或呈一定幅度下降。

存在问题

基本药物目录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根据西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部使用基本药物”“不得再使用非基本药物”。但是,现基本药物目录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实际用药需求有较大差距,如已在临床长期使用的心脑血管病用药、消化系统药、肝脏用药、妇科用药、儿科用药等均不在基药目录内,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基本就医权利和保障医疗公平,也造成医疗资源与医保资金的不必要浪费。

基本药物配送不及时:因社区卫生机构药品使用量小,使用品种分散,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在药品配送上积极性不高,相关规定又不允许单位自购药品,机构常存在药品短缺现象,药管中心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但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影响了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

基本药物使用缺乏激励机制:虽然国家大力提倡使用基本药物,但在群众与执业医师两个层面均存在使用基本药物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原因为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宣传力度不够,仅有行政层面的强制要求,而群众对过度使用新特药及滥用抗生素损害健康认识不深,用药受药品广告影响深。机构尚未出台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执业医师使用基本药物,因此,基本药物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針对性建议

允许使用一定比例的非基本药物及自购部分急救药品:为满足临床需要可允许机构自购部分急救药品及使用一定比例的非基本药物,可规定年非基本药物使用量不超过药品总金额的30%。

鼓励开展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为保证疗效避免经验性用药,应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根据结果使用对应的抗生素及基本药物:①可以有效促进合理用药;②可提高社区卫生机构的医疗技术与服务质量;③有助于减少医保资金的浪费。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有效使用基本药物的绩效考核制度:一项制度的确定和实施,需要广泛的宣传动员,需要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也需要有效的监督和激励,因此,有关部门需加强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可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制作公益广告等,多渠道宣传。对在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主体执业医师建立有效地绩效考评及监管措施,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促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廖卫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乡镇卫生院用药的影响[J].医学新知,2011,24.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论文 篇4

2006 年 《国务院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纳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强调要进一步 “开展规范化培训”, “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等[1]。 人员素质的提高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就成为当务之急[2]。本研究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 了解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培养现状与需求, 望能为促进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发展提供依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情况, 选取了浙江省、 广东省、 贵州省、 河北省和湖北省5 个省份作为调查区域。 在选取的各个省份中再选取1 个省会城市与1 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是浙江省的杭州市、 绍兴市, 广东省的广州市、 深圳市, 贵州省的贵阳市、 遵义市, 河北省的石家庄市、 邯郸市, 湖北省的武汉市、 宜昌市。 最后在每个选取的城市中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2 家以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实地调查机构。

本项调查研究共涉及29 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在职医务人员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包含所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 护士、 药剂人员、 公共卫生人员以及其他卫生技术人员 (包括包含检验人员、 影像人员等) , 不包含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与专家咨询的基础上, 主要采取自制问卷的方式进行现场调查,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 2011 年全年参加进修培训以及学术交流情况三部分。本次调查采取与在职医务工作者面对面交流形式, 共收集问卷2 484 份, 其中有效问卷2 482 份。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数据利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 采取双机录入的方法将所收集的问卷录入计算机, 对所录入的数据利用SPSS 17.0 进行相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调查的医务人员社会人口学特征

从表1 可以看到, 在被调查的医务人员中, 医生占39.3%, 护士占33.8%, 药剂人员占8.3%, 公共卫生人员占9.8%, 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占8.9%, 其中女性占73.3%, 男性占26.7%。 70.7%的被调查医务人员处于25~44 岁的年龄阶段, 大多数医务人员的最高学历为大专与本科, 硕士以上的医务人员极少, 医生最高学历是本科的人数较多, 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的最高学历为大专及以下的人数较多, 各个类别的医务人员取得执业资格的情况良好。

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近一年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分析

通过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在近一年中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次数, 可以更好地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术氛围。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的次数分析, 可以看到49.3%的医务人员在一年中参加了1~4 次学术交流活动, 27.7%的医务人员在一年中没有参加任何的学术交流活动, 相比较而言, 其中护士与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 医生与其他医务人员相比, 在一年中能参加10 次以上的学术交流的机会的人员比例较高, 但仍小于10.0% ( 表2) 。 因此, 应提供更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2.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参加进修培养的意愿与机会分析

2.3.1 医务人员自认为进修或学习必要性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 可以看到73.1%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有参加进修与学习的必要性, 只有21.3%和5.5%的医务人员认为不太需要或不需要。 医生相对于其他类别的医务人员, 其对参加进修与进一步培养学习的需求更加强烈一些 (表3) 。 因此, 应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参加进修与学习的机会, 特别是针对于社区医生。

2.3.2 医务人员近一年参加单位出资或组织的培训累计时间。 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近一年参加单位出资或组织的培训累计时间的分析, 可以看到38.9%的医务人员在近一年没有参加单位出资或组织的任何培训。 相对来说, 医生与公共卫生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多, 大部分的医生与公共卫生人员在近一年都参加过单位出资或组织的培训, 但参加累计时间在一个月以上培训的医生与公共卫生人员较少, 因此, 培训时间也略显不足。 而护士与药剂人员整体参加培训的机会都较少, 应增加他们的培训机会与培训时间 (表4) 。

2.3.3 医务人员没有参加进修或培训的原因分析。 由表5 中数据分析, 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医务人员认为单位工作忙和单位没有提供机会是他们没有参加进修和培训最主要的原因, 而且不论是医生、 护士、 药剂人员和公共卫生人员, 还是其他的卫生技术人员普遍都有这样相同的观念, 因此,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 并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参加进修与培训的机会。

3 建议

最近几年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下,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人才培养也受到高度重视, 如全科医师培养制度的制定与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等, 但同时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也存在素质不高、 管理体制与培养机制不够健全与稳定等诸多问题, 妨碍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的有效发挥。 本研究根据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 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得到迅速的发展, 但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 仍是阻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的“瓶颈”[3]。 因此, 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 政府等有关部门需要注重医务人员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增加社区医务人员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和培训与进修的机会, 使医务人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培育素质较高、 知识全面和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

%

%

%

%

%

3.2 注重社区人才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

从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到, 社区医务人员的整体学历教育水平并不高, 大部分集中于本科与大专, 还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的最高学历是中专及以下。 与此同时社区医务人员参加学术交流与进修培养的机会不多, 毕业后教育与继续医学教育仍是我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弱项, 因此, 应注重社区人才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医学教育模式。

3.3 建立和完善社区医务人员岗位培训制度

为了使人才培养工作制度化、 常规化, 应建立和完善合理的人才岗位培训制度, 经常性制度化的工作, 有助于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复合型人才[4]。 为了更好地建立和完善社区医务人员岗位培训制度, 一方面需要规范社区医务人员培训管理体系; 另一方面需要明确医务人员的岗位设置[6], 并有针对性地为社区医务人员制定培训规划, 注重培训需求, 明确培训目的[5]。 本研究中可以看到, 大多数的社区医务人员都有进一步参加进修与学习的需求, 但由于单位工作忙或单位没有提供机会等原因, 没有得到足够的学习与进修的机会, 这表明, 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岗位培训制度还不够完善, 因此, 应根据医务人员的需求,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树山, 王佐卿, 王守锋, 等.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与继续教育形式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 2011, 31 (9) :68-69.

[2]尹文强, 安妮, 冯学山, 等.社区卫生服务情景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0 (3) :135-138.

[3]李淼晶, 王伟, 许岩丽.社区高素质医学应用人才培养探析[J].卫生软科学, 2011, 25 (9) :618-619.

[4]黄国英, 桂永浩, 曹莲华.实施人才战略铸造医院核心竞争力[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 (12) :32-33.

[5]王凤红, 张新平.医院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医药, 2010, 32 (16) :2270-2271.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论文 篇5

川卫办发〔2007〕1号

各市(州)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局,科学城卫生局,卫生部驻川医疗单位,厅(局)直属医疗机构,医学院校附院: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川府发〔2006〕33号),规范我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省卫生厅和省中医药管理局制订了《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二○○七年一月九日

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试行)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四川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在本省城区范围内设置的、经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包括服务区域内的常住居民、暂住居民及其他有关人员)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服务功能和执业范围开展执业活动。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促进优质卫生资源进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可由政府举办,也可由社会力量举办。

第五条

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区(市、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规划布局和设置审批

第六条

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医疗资源、卫生需求和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制订本行政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中长期设置规划和发展计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须经同级政府批准,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七条 原则上按照3—10万居民或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居民区,可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其服务人口一般为0.5~1.5万人。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的城镇,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由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第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设日间观察床5张,不设住院病床,可设以老人慢病、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由医疗机构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有住院病床应逐步转为以老人慢病、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

社区卫生服务站可设日间观察床1张,不设住院病床。

第九条 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市(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要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实施细则,对符合规划布点条件的申请机构进行设置审批,对批准设置的,在30个工作日内发给《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第十条 设置审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实行申报公示和审批公告制度,并征询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意见。

第十一条

申请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向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设置申请书》;

(二)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选址报告和标明比例的建筑设计平面图;

(四)两个以上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共同申请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由两人以上合伙申请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提交由各方共同签署的协议书;

(五)建设项目设计卫生审查申请书;

(六)环境评估报告和消防安全前置审批意见。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一)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

(二)正在服刑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

(三)医疗机构在职、因病退职或者停薪留职的医务人员;

(四)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未满五年的医务人员;

(五)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被吊销执业证书的医务人员;

(六)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有前款第(二)、(三)、(四)、(五)、(六)项所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担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第三章

登记与校验

第十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申请执业登记必须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注册书》;

(二)《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产权证明或使用证明;

(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筑设计平面图(含总平面图和楼层平面图);

(五)验资证明、资金评估报告;

(六)规章制度(细化);

(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以及卫生技术人员名册和有关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复印件;法定代表人应提供《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任职证明》、《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签字表》及任命文件。

(八)常用药品清单。

第十四条 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自受理执业登记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依法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应将不予批准的理由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

第十五条

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完成执业登记后15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材料报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市(州)卫生行政部门有权纠正不符合规划布点和设置条件的《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执业登记:

(一)不符合《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核准事项;

(二)不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

(三)投资不到位;

(四)业务用房不能满足诊疗服务功能或内部布局不合理;

(五)通讯、供电、上下水道、消防等公共设施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常运转;

(六)规章制度不符合要求;

(七)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现场抽查考核不合格。

第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事项:

(一)类别、名称、执业地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二)所有制形式;

(三)注册资金(资本);

(四)经营性质;

(五)服务对象;

(六)诊疗科目;

(七)床位(牙椅);

(八)执业许可证登记号(医疗机构代码);

(九)有效期限。

第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专有名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名称,确需使用两个名称的,须经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命名原则是:所在区名(可选)+所在街道办事处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命名原则是:所在街道办事处名+所在社区名+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十九条 经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在同一执业地点拥有两个名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则上应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第一名称进行执业登记。

第二十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为服务区域内的居民家庭开展家庭病床、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

第二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含民族医学)、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有条件的可登记口腔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同时报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有条件的可登记中医科(含民族医学)。

对无经过转岗培训或规范化培训、取得全科医师资格医师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登记全科医疗科。

第二十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原登记机关管辖区域范围内迁移或需变更《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事项时,应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歇业时应办理注销手续。

第二十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每年校验一次。持证机构须于校验期满前三个月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校验手续,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校验申请书》;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

(三)上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各项统计信息资料;

(四)本工作报告。

第二十四条 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结合申请机构的执业情况和《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评估情况》,在受理校验申请后的30个工作日内完成校验。《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标准》由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给予1—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一)不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

(二)限期整改期间或因改建、扩建停业期间;

未设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暂缓校验期内不得执业。暂缓校验期满仍不能通过校验的,由登记机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章

人员配备与管理

第二十六条

根据编制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服务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生、1名公共卫生医生,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按相关规定配备;护士按与全科医生1:1的比例标准配备。药剂、医技和管理、财务、信息等其他有关卫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合理配置。

社区卫生服务站参照上述标准合理配置卫生技术人员。

第二十七条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要依法取得执业资格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执业助理医师需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工作,不得单独执业。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开展预防接种工作,须经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二十八条 执业范围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的执业医师,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或未许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不得跨类别从事口腔科诊疗。

第二十九条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可申请注册全科医学执业范围:

(一)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经省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参加省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

取得初级资格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需在具有全科医疗执业资格的医师指导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

第三十条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确因工作需要,经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可申请同一类别至多三个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

第三十一条

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有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含退休医务人员)可依据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的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相应专业的临床诊疗服务。

第三十二条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需依照国家规定接受岗位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和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

第三十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维护居民健康。

从业人员上岗,必须佩带有本人姓名、职务或者职称的标牌。

第五章

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

第三十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

第三十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相关规章制度。

第三十六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时间、服务电话和药品、检查及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

第三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卫生部制定的统一的专用标识。各市(州)可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牌匾样式、医疗文书、管理制度、工作服(证)和基本设施设备。

第三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建立和妥善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保护居民个人隐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关闭、停业、变更机构类别等情况下,须将居民健康档案交当地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妥善处理。

第三十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严格掌握家庭诊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适应症,做好相关登记,切实规范家庭医疗服务行为。

第四十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服务,应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药品,遵循相应的中医诊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四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预防接种服务,应经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

第四十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与其服务功能和执业范围相适应的基本药品,严格执行药品管理规定,合理用药。

第六章

行业监管

第四十三条 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 施日常监督与管理,每年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进行考核评估,对达不到评估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予以限期整改或注销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资格;对考核成绩优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予以奖励。

第四十四条

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协调二级以上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在职能范围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评价。

第四十五条 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审制度,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建设。

第四十六条 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调查处理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诉,将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定期公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信息和考核评估结果。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细则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八条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论文 篇6

关键词 管理执行力 影响因素 社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2-0018-02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management execution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stitutions

TANG Gang

(Maog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607, China)

所谓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执行力,指的是贯彻单位建设发展战略意图,完成预定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能力[1],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权利与能力、质和量[2]。管理执行力建设是中心规章制度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是中心文化建设和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衡话题,如何加强管理执行力建设也是一直困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的重要问题。没有管理执行力,即使把目标定得再高,措施计划定得再好,也无法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所制订的措施计划就无法执行到位,所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3]。管理执行力的执行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单位的规范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1 影响管理执行力的因素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在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管理执行力不够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决策机制不完善

决策机制不完善。缺乏集体领导意识,个别领导的意见成为主宰意志;少数领导凭经验、拍脑袋进行决策,用老经验解决新问题,不调查、不咨询;在自己部门或职能范围内决策,较少进行部门间的协调,结果出现各自的决策表面正确,而执行起来与事实不符的情况[4]。

1.2 责任意识不强

部分职工对社区卫生事业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对肩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使命感不强;少数单位和医护人员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服务模式和服务功能的转变不适应,存在抵触情绪;不能从全局考虑问题,对工作的目的和性质不理解,将执行中遇见的困难认为是不切实际,强调客观原因。

1.3 制度不完善

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欠科学,表达不明确,操作有弹性,导致执行制度的针对性不强,执行检查时较困难;职工对制度内容掌握不全面,难以成为职工的行为准则;监督和考核机制不严格,考核流于形式,对违纪违规现象处罚不力,制度的权威性不高;职责不清,履职不到位,引起互相推诿。

1.4 制度管理不力

在规章制度面前,部分领导干部没有以身作责,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管理者不敢严格管理,执行时人情味浓,甚至存在利益驱动现象;缺乏定期培训教育,职工综合素质和能力达不到“与时俱进”,不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1.5 决策与执行脱节

少数干部错误地地认为,领导的职责是决策,忽视执行的重要性;执行管理前紧后松,以后不了了之;管理执行力层层递减,底层职工抱着与我无关的心态、甚至阳奉阴违,缺乏责任感。

1.6 缺乏良性文化氛围

中心没有形成“完美执行为荣,消极执行为耻”的文化氛围。对执行不力的员工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部分职工认为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必当真。单位对干部员工的教育方法有待改进,效果有待增强[5]。

2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执行力的对策与思考

美国企业家H·格瑞斯特说:“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管理执行力才奏效。”管理执行力越强,结果越好,当管理执行力等于零时,再完美的方案也等于零。所以说,三分战略,七分执行,管理之道贵在落实。执行凝聚着心血和责任,体现着作风和意志,反映着能力和水平。提高管理执行力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必须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改进不足点。

2.1 健全决策机制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要善于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出科学决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重大事项未调查研究之前不作决策,不经过集体讨论之前不决策,专业性较强的事项不经过专家咨询论证之前不决策,与职工利益相关的事项不充分听取意见之前不决策;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反馈纠偏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尽量减少决策的失误。

2.2 强化执行意识

通过学习培训统一职工思想,引导广大医护人员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把提高管理执行力摆在重要议程上;明确责任,做到以岗定责,责任到人,并建立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有效的上下沟通交流是提高管理执行力的基础,有好的理解力才会有好的管理执行力。

2.3 完善制度建设

对制度进行整理汇总,并使制度中的约束性条款清晰可见,便于操作,针对性强;要养成定期学习制度的习惯,建立事事必责的责任机制,强化执行意识;用赏罚分明的奖赏机制保障管理执行力,使制度成为人人不可逾越的“高压线”。

2.4 加强队伍建设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抓执行、促落实,努力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一种和睦的工作环境,一种同心协力的发展环境;职工要发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的发挥人的潜能,借助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不断提高管理执行力,提高执行的责任感;运用科学的执行方法与执行技能,提高执行的效率;注重学习和培训,加强工作技能和综合知识学习,学以致用,提高执行能力。

2.5 强化考核督查

用环环紧扣的运行机制提升管理执行力,使各项工作衔接紧密,步步走实,紧张有序,高效运转;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朝着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进度,全面实施绩效考核,充分激发职工执行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自觉接受监督,拓宽交流渠道,广泛征求意见,把监督权和评判权交给广大群众和服务对象,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2.6 构建执行文化

中心要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增强危机意识,使职工认识到执行制度是对自己负责,严格管理是对职工的关心。

总而言之,提高管理执行力是增强医疗卫生单位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医疗卫生单位建设和发展的治本之策[2]。

参考文献

[1] 于淑清. 浅谈文化构建对医疗卫生单位管理执行力的影响[J]. 今日科苑, 2010, 14(8): 237.

[2] 徐霞. 大学校长的行政管理执行经验研究[J]. 科技文汇, 2011, 8(10): 179-180.

[3] 李健. 企业管理执行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工会论坛, 2011, 17(3): 81-82.

[4] 管永前. 行政决策失误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9, 32(1): 94-96.

[5] 耿协忠. 加强管理执行力建设,提升工作质效[J]. 现代企业教育, 2011, 28(10): 78-79.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论文 篇7

关键词:医疗机构,放射卫生监督

为进一步了解白城市市区内医疗机构放射防护情况, 在2010年, 辖区内19家医疗机构被我们进行了现场监督调查, 分析了存在问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白城市市区开展放射诊疗项目的19家医疗机构。

1.2 方法

椐2010年吉林省放射卫生重点监督检查要求, 采用方法:现场检查, 询问情况, 填写调查表。

1.3 检查项目

建设项目放射防护卫生审查情况, 放射诊疗许可证持证情况, 放射防护装置检测情况, 放射工作人员管理情况, 放射作业场所设置辐射警示标识等。

2 检查结果

2.1 建设项目放射防护卫生审查情况

2008年5月1日~2010年4月30日医疗机构新建、改建、扩建的放射防护建设项目共5家单位, 其中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只有2家。这5家单位均无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 预评价率为0, 有3家进行了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控制效果评价率为60%。

2.2 放射诊疗许可证持证情况

19家医疗机构均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项目, 其中1家单位开展放射治疗项目, 1家单位开展介入性放射学项目, 1家单位开展核医学项目。经检查持有有效的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只有12家医疗单位, 7家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 (其中有2家部队医院) , 持证率只有63.15%。

2.3 场所防护检测情况

19家放射诊疗单位只有7家进行了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性能检测, 检测率只有36.8%。

2.4 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

这19家医疗单位共有142名放射工作人员, 其中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的131人, 持证率92.25%;进行个人计量检测的只有83人, 检测率为58.45%;接受放射防护知识培训的142名, 培训率为100%。

2.5 电离辐射警示标识

电离辐射警告标识的意义是使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 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入口处必须有电离辐射标识, 经检查有辐射标识的有17家, 辐射标识设有率为89.47%。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放射诊疗许可证持有率较低。由于市区内市管和区管医疗机构参差在一起, 比较混乱, 之外还有两家部队医院, 洮北区又没开展放射卫生监督, 部队在这方面的监管又很薄弱, 这就给我们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和监督工作的空白。 (2) 由于我市没有进行放射防护性能检测的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 进行放射防护监测较为不便, 外请又不及时, 使放射防护监测几乎不可能。因此, 有些医疗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时就没有进行防护性能监测, 匆忙上马, 给放射防护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3) 在操作过程中, 工作人员缺少基本的工作素养, 没有按规定使用放射性防护用品, 在操作时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当受检者在接受检查时, 其家属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 在机房内陪检, 这一现象完全可以杜绝。 (4) 有些医疗单位由于领导及放射工作人员对防护工作的认识不够, 没有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4 对策

4.1 加强医疗机构自身管理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要加强放射防护监督工作, 指导、督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依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要求, 放射防护工作要落实到位; (1) 制度是个关键。制定好健全的防护规章制度能规范操作流程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 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和业务能力; (3) 完善相关的制度, 对于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和防护设施, 要定期委托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放射防护检测, 并严格按要求建立放射防的相关档案, 以保证相关从业人员和受照人群的身体健康, 保障生命安全。

4.2 进一步理顺市和区医疗机构的放射防护卫生监督管理, 加强

与部队医疗机构管理部门的沟通与联系, 放射诊疗防护工作的监督管理要从源头上加强, 对各项防护工作按规范操作。

4.3 全面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要做好放射卫生的防护工作, 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提高工作人员自身职业素养, 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定期举行相关知识讨论, 普及放射防护知识。放射工作人员要熟知工作流程, 熟练掌握各项操作细节。 (2) 认真落实并贯彻相关规章制度, 严格按规定进行各项操作。 (3) 加强放射防护工程的日常监督管理, 把工作中的不良作风及错误思想抿灭在萌芽中。 (4) 以受检人的身心健康为提前。在患者受检时, 应遵循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尽可能减少受照剂量。当有陪检人员在场时, 应让其回避, 避免受照影响身体健康。

4.4 加强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宣传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论文 篇8

关键词:妇女,健康风险评估,健康管理,现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First-author’s address 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Beijing,100020,China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慢性疾病患病率的迅速上升、医疗费用的急剧上涨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变化,健康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趋势。作为健康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健康风险评估也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学者的关注。就妇女群体而言,由于生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的不同,往往比男性面临更多特殊而复杂的健康风险[1,2]。系统收集妇女的健康风险信息,开展专门针对妇女个体或群体的健康风险评估,进而对妇女特有的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干预,不仅有利于节约医疗开支,使有限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更是符合未来医疗服务的发展趋势和“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开展以人为本的健康管理,建立妇女健康信息库,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评估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3]。为了解我国妇女健康风险评估的发展现状,本研究采用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对部分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工作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健康管理发展的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分别来自天津、武汉、成都和深圳4个城市。共20名熟悉健康风险评估、健康管理或妇幼保健工作的人员参与本研究,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负责人14名,行政管理人员6名。

1.2 研究方法

在2010年1—6月期间开展个人深入访谈,了解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女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开展妇女健康风险评估的原因等。每名对象的访谈时间约为60分钟。研究人员在受访者允许的前提下,使用录音笔记录访谈内容,之后转录成文字材料,归纳主要观点。

2 结果

2.1 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妇女健康管理工作,但健康风险评估环节比较薄弱

从访谈中得知,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开展了妇女健康管理工作。其中,妇幼保健机构主要提供妇女常见病筛查与管理、孕产期和高危孕妇系统管理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主要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妇女常见病筛查等工作。但是,这些工作主要是针对妇女的疾病状态而不是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注重对健康结果(是否患病)的判断,而不是在造成健康危害之前对相关风险因素实施评估与干预。有的访谈对象提出,“一些妇女保健服务涉及到风险评估,如高危孕产妇评估,但是医务人员通常是凭借个人经验和检查结果来判断健康风险,没有统一、规范的评估工具或量表”。因此,健康风险评估在妇女保健工作中是比较薄弱的,而正在开展的评估活动也存在着不够科学和规范的问题。

2.2 个别机构尝试开展健康风险评估,但尚未针对妇女群体

研究发现,在调研的4个城市中,只有个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尝试健康风险评估工作。以武汉市为例,仅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选派专人接受健康管理师的培训,并投入28万元引进健康管理平台,计划通过健康档案、能量仪和心电监护仪等检验设备获得个人信息,对辖区内30~60岁的健康居民提供高血压等疾病的健康风险评估服务。该机构相关负责人认为,“开展健康管理和健康风险评估工作能够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能够使健康档案真正利用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管该机构已经具备了健康管理的理念,并为此投入了人力、物力,但由于现有健康管理平台尚缺少针对妇女的模块,因此还无法开展专门针对妇女群体的健康风险评估工作。

2.3 供需双方对妇女健康风险评估的认识普遍不足

研究发现,大多数妇幼卫生领域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对于妇女健康管理、健康风险评估的理念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妇幼卫生行政管理人员提出,“健康风险评估虽然理念先进,但现在还不是开展的时候,目前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是针对孕产这一特殊时期或者妇女的重要疾病”。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健康风险还没有人来评估,可能要过几年”,甚至有人认为,“健康风险评估对于临床保健工作没有太大意义”。有的访谈对象则将健康风险评估视为一项调查或课题研究,而不是常规妇女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服务提供方对于健康风险评估的作用、发展现状和趋势是认识不足的。就需方而言,尽管本研究并未开展专门的调查,但访谈结果也揭示出妇女群体对于健康风险评估的认可程度较低的问题,典型的表现就是“有病才就医”,对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缺乏关注。有的受访人员提出,“老百姓连健康档案都不能接受,工作人员上门建档时不给开门,更不用说风险评估了”。

2.4 人员和技术支撑不足阻碍妇女健康风险评估的发展

从访谈中得知,目前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尚未开展妇女健康风险评估的主要原因是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以及缺乏科学有效、简单易行的评估工具。在人员方面,首先是现有业务繁忙,没有余力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妇女保健人员除了本专业工作外,还要承担建立健康档案等任务;其次是缺少接受健康管理理念、并熟悉风险评估技术的专业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缺乏相应培训项目有关。在评估工具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发出专门针对妇女群体的健康风险评估软件或平台,统一、规范的评估量表也较少。有的访谈对象就提出,“如果有一套规范的、设计好的评估量表、步骤和流程,在常规医疗保健工作中开展健康风险评估是可行的”。因此,访谈对象建议,一方面要增加专业人员的数量,加强健康管理和健康风险评估方面的人员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研发出适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评估工具。

2.5 健康档案信息无法满足妇女健康风险评估的需求

我国于2009年正式启动全国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标准。根据《健康档案数据标准》,在妇女保健方面主要包括婚前保健服务、妇女病普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孕产期保健服务与高危管理、产前筛查与诊断和出生缺陷监测6个基本数据集。但是,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实地调研则发现,健康档案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侧重于收集一般人群的基本信息和疾病信息,尚未形成对上述6个妇女保健领域的基本数据集。部分访谈对象也提出,健康档案的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但目前健康档案所收集的信息相对比较基础,特别是对于妇女这一群体,通常只有一些基本信息,还没有收集那些用于健康风险评估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等方面的信息。因此,现阶段尚无法利用健康档案信息开展妇女健康风险评估工作。

3 讨论与建议

健康风险评估是健康管理的关键环节,而妇女健康风险评估则是健康管理理念和评估技术在特定人群中的应用。以妇女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健康风险评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有助于了解健康管理的发展状况。有研究指出,我国的健康管理总体处在初始发展阶段[4]。本研究也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妇女健康风险评估工作存在着认识、技术、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尚处于起步阶段。为进一步推动健康管理在我国的发展,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 以健康为中心,促进服务模式转变

健康管理的性质、内容、宗旨和具体做法,与传统的医疗模式不同,传统医学是以疾病晚期治疗为主,关注的是病,而健康管理则是以预防疾病为主,关注的是人[5]。但是,从个人访谈的结果却发现,目前很多妇女健康管理工作仍然是以疾病为中心,说明大多数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尚未真正接受健康管理的理念。随着医学模式、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健康认识的逐步深入,健康需求已由简单、单一的医疗治疗型转变为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医疗服务模式也需要随之而变。因此,应当进一步强化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从“大卫生观”出发,全面推进健康管理工作,促进服务模式由治已病前移到治未病,服务对象从病人前移到亚健康和健康人群。

3.2 以健康档案为基础开展科学研究,突破评估工具的限制

缺乏科学、成熟、易于使用的评估工具已经成为限制妇女健康风险评估发展的瓶颈问题。国内研究提出,我国对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刚刚起步,多是直接引用国外研究成果或对其稍加改变,缺少建立在国人健康管理信息与标准数据基础上的健康风险预测评估模型与应用软件[6,7]。然而,评估工具的开发需要以大量的、高质量的研究证据为基础,健康档案作为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从理论上讲是收集研究证据的最佳来源,但是本研究却发现,我国健康档案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收集一些基本信息,还无法满足健康管理的需求。其他研究也提出,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使用问题不容忽视,开展水平有待提高,利用程度较低[8,9]。因此,我们建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现有健康档案的基础上,针对妇女等特殊人群,系统收集生活行为、健康状况、疾病诊治等信息,逐步建立当地的信息资源库,进而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当地不同人群所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为开发适于当地的评估工具,以及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奠定基础。同时,也要鼓励大专院校、相关研究机构及公司,积极参与评估工具的研发工作。

3.3 加强岗位培训,增加专业人员数量

有研究指出,人才缺乏是现阶段中国健康管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10]。本研究也发现,目前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从事健康管理或健康风险评估的专业人员,从而阻碍了健康管理的普及推广。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医疗卫生人员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整体上是非常薄弱的,而从事公共卫生或预防保健的人员数量及素质更是无法满足健康管理的发展需求。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健康管理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和产业,其理论和学科体系尚不明晰,在现有医学高等院校的教育培养方式下,还不能培养出健康管理的专业人才;第二,尽管我国越来越重视基层卫生人才的培训工作,但是关于健康管理理念和做法的培训项目明显不足。结合目前卫生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认为现阶段要解决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成熟的师资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一方面鼓励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接受健康管理理念,掌握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专门从事健康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对基层医疗保健人员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对健康管理的认识水平,并将健康管理理念融入日常服务中。

参考文献

[1]熊庆,吴康敏.妇女保健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华嘉增.妇女保健新编[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2006:12.

[4]吴海云,潘平.对我国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2):65-69.

[5]刘瑞林,何井华.健康管理视角下的三大医学观念转变[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6):335-333.

[6]陈可莉,刘巧兰,李晓松.疾病风险评估综合方法建模研究进展[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73-174.

[7]陈敬,景爱平,周娜.健康风险评估的应用分析与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9):173-175.

[8]王芳,尤川梅,王斌,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剖析—基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评价现场预试验结果[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2):34-39.

[9]孙晓杰,孟庆跃,袁璨,等.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健康管理开展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11):16-19.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配送探讨 篇9

统一配送模式

现行的统一配送, 主要是指由政府组织遴选出数家有实力的医药公司, 担负起城市社区及周边地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配送任务。如北京龙头商业企业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着为北京市15个区、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送药品的任务;以“宁夏邮政”为首的共五家专业物流公司在政府统一进行调配下, 接受了全 (自治) 区的药品的配送外包任务;而在河南郑州, 更是以1家配送机构取代原先的近300家, 承担了向全市最知名的4所市级医院的绝大部分临床用药的集中配送工作。然而在实际配送过程中, 北医股份遇到如配送路径不熟、配送半径过大、配送不及时等问题;在宁夏面临的是配送效率低、资金因被药品占用和医疗机构拖欠货款而不足、品种供应有限甚至不足、一些医疗机构领药程序不规范而导致配送增加成本及配送利润率低 (3%左右) 等问题;在郑州, 则是在受到同业群体“反攻抵制”的同时, 其配送能力和未来独家配送身份是否会受到威胁也引起相关部门的质疑和担心。

对于中国的药品物流 (包括分销、配送等) , 外资医药供货商认为应当重视供应链管理, 他们认为谁赢得了物流供应链, 谁就会赢得中国的市场。据估计, 在发达国家的医药行业中供应链管理的潜在效益至少反应为50~80%的成本挖潜。中国的医药供货商应学习外商的先进经验, 改革传统配送模式, 发展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 提升和强化本土优势;医药商业企业也应由过去对产品的总经销或全权代理向第三方物流角色转换, 以应对竞争。

供应链管理的配送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营模式的转变是基础。随着我国药品分销市场对外资的开放, 医药流通领域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状态。业内人士指出, 发展现代化的配送中心是实现药品跨地区连锁经营、能够与国外公司一争高下的保障。与此对应, 一些地方开始尝试着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营模式向连锁经营模式发展。连锁经营的核心理念是经营的同质化, 即在连锁经营的网点所得到的商品和服务是同一类型的, 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其辖下居民所提供的绝大部分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正符合这一特性。但这种模式的连锁经营的核心就是药品的统一采购和配送, 而这正是当前的“软肋”。只有利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将供应商、采购商 (政府) 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效地结合成一体, 才能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以最低的成本将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内配送到正确的地点。

现阶段的药品配送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通常是医疗卫生机构需要什么药品, 配送单位就调拨什么。而作为各个卫生机构的负责人, 因受条件的限制, 往往没有整体的全局观念, 他们往往希望自己的药品库存越多越好。这样一来, 一方面是某些卫生机构库存药品的片面积压, 成为资金占用和费用飙升的温床;一方面是某些机构缺货现象的发生;而对配送中心则是配送协调功能的失效。为了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 采用的策略往往是将甲处所需药品从乙处的库存调。表面问题是暂时解决了, 但埋下了更深层次的隐患——配送中心所掌握的各处的库存又出现了误差。

合理的药品配送产生于对市场消费科学的预测分析基础上, 因此首先应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用药需求和变化规律。由于疾病的不确定性、药品需求的价格弱弹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到社区看病的居民往往希望得到的是价格低廉、质量层次较低的药品, 这一系列不同于普通商业连锁机构的特征, 使药品的配送方案不能套用针对一般商品和大型医院的配送模式。连锁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重视对药品消费数据的积累以及与医院用药的差别。因此, 有如下的设想和建议:

利用如各机构的HIS系统, 与配送中心建立实时共享的药品消费信息数据库搜集积累如品种、数量等在内的历史消费数据, 是进行预测分析基本的、必要的条件, 中心更是依此制订下期采购计划和配送方案。

通过对一些社区卫生机构的用药记录的对比、分析发现, 药品使用的随机性非常大, 纵向预测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下期用药量。但通过横向比对, 发现药品需求是有周期性的, 在相同的季节中有着相似的变化。因此可按照药品消费量发展趋势与季节比例预测分析模型, 定期 (主要是考虑到药品的生命周期和市场饱和度) 分析预测, 形成药品的初步采购和配送计划。

下期配送计划形成后, 还应采取一个合理的流程来进行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需求单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订货周期直接影响其库存水平。配送中心可通过实时共享的信息系统, 可随时了解各个机构的用药和药品库存, 合理地制订库存的上、下限和警戒线 (即安全库存) , 并据此进行个别修正或调整配送计划以保证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同时也可据此对药品实施调拨和补充。

招标采购是基于Internet而跨越时空障碍的, 但其交易对象的点到点运送却仍然要受时空及交通条件的限制。随着药品对流通渠道快速反应的要求加强, 尤其是在全民医保的大环境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越来越多的受到零售药店的经营力量的冲击。如何在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做好药品物流配送, 满足连锁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营越来越柔性的配送服务要求, 医药流通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物流配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保证配送的柔性化。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 对安全、质量、有效期有着更严格的要求。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配送, 主要来自于社会化的药品批发企业, 即其药品供应商。在药品实施统一集中采购后, 取而代之是统一配送。为避免因大量的存货而产生的成本或因缺货损失, 其药品配送必须有明显的提速, 至少达到一周三次 (一天半的存货量) 的服务标准。因此规模化的物流配送体系亟需大 (医药物流) 企业通过社会化、专业化经营的途径来推进和实施。这种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既可以是通过“第三方”物流配送的社会化、专业化方式 (如租用社会车辆) , 也可以是通过内部自建物流配送体系并使主副业得到有效分离的“社会化、专业化”物流配送经营体系来完成。应当指出的是, 合理的药品配送, 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技术方法所能解决的。它可能是多种方法的综合, 通过对多种因素的平衡, 须因时、因地制宜,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采取哪种方法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其关键在于:是否能满足各类商品供配的需要, 是否降低了成本, 减少了周转环节, 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初探 篇10

一、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分工不科学,授权批准不明确。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少,机构设置简单,一人多岗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岗位分工方面往往忽略职务不相容岗位分离、一个人不能办理经济业务全过程的原则。如:采购兼保管、会计兼后勤采购等情况,缺乏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内部控制难以执行。

(二)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政府的扶持下迅速发展,而管理手段却相对落后。绝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实施信息化建设,单位及政府不能对其产生的信息科学地处理、分析、利用和管理,海量信息与落后的信息管理手段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领导来源于医疗业务骨干,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机构都临时聘请会计人员或交代理机构代理记账,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持续性、可比性、真实性都大打折扣,会计信息失真,区域卫生服务机构财务信息不可比,难以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做决策。

(四)缺乏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算的编制、更改和调整都较随意,基本是用于应付检查的。

(五)缺泛监督机构的监督。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刚刚起步,内部和外部监督一片空白。

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的思考

柳州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医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作为2004年由铁路划归地方管理的三级甲等医院,我院积极响应医改“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号召,将原来分布于市区各街道的十个卫生所按城市卫生服务机构的要求改建成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卫生服务站,成为柳州市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多的医院。这十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总部距离较远,如何对他们进行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在近两年的运行中,我们做了探索和总结。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适合财务集中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类型比较单一,业务内容相对简单,如果每个机构均设置会计人员,浪费人力物力,也难以很好地完成整套财务管理工作。因此,我们在总部设两名会计和一名出纳负责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工作,对所属卫生服务机构统一财务软件、统一财务制度、统一核算方法、统一财务流程及会计政策,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按照“会计主体不变,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审批权不变”的原则,对所属的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财务核算和管理工作。同时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辅助账,对其进行较粗狂的成本核算。各社区只设1名报账员,定期报账。

由于数据集中、信息集中、管理集中并且规则统一,财务数据和经济信息都从经济业务发生的源头直接采集,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各级管理者能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设计的控制准则对经济业务进行实时控制,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刚刚起步,各项政策制度还在摸索的阶段,统一评价口径,保证财务信息一致性、实时性、正确性、及时性,能为领导及上级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要信息化

在实现财务集中管理的前提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产管理、收费管理、票据管理、财务管理等都可实现信息化管理。

以药品管理信息化为例: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收入80%以上是药品收入,管好药品就等于管好绝大部分的流动资金和变动成本。以我院用统一的药品管理模块管理药品,实现药品的进、销、存等报表由系统自动生成,避免人为操纵。

药品采购及入库管理:我院实行“100%用招标品种,100%用基本药物目录药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申报采购计划,总部统一配送,每月库存最大限额为月消耗量的80%”的管理办法,以保证药品质量,堵塞漏洞。各服务机构根据配送的药品随货同行单将采购的药品录入药品管理模块,系统按供货商自动生成当月的药品采购入库明细表及汇总表,月末,各卫生服务机构将药品采购入库明细表、汇总表及随货同行单交会计审核及核算。做到入库明细表、汇总表、随货同行三一致,否则一律追查原因,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药品消耗管理:在收费员用收费系统收费、药房在系统确认药品发放后,系统自动核销库房库存药品,月末,系统自动生成当月药品的核销和结存明细表和汇总表。

实行药房保管员负责制。每月末,药品管理人员根据药品系统生成的库存药品明细表盘点库存药品。总部会计和审计人员每年到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监盘药品不少于两次。有盘盈、盘亏的,查明原因,按权限审批处理。

因药品管理模块与收费系统相链接,且按已收费的药品同步核销库存,如果药品库存账实不符,就会及时发现。如:有账无实物,收费员收费时,系统允许收费,而药房因无实物而无法发药,及时发现账实不符。相反,如果账无实物有,收费员在收费时系统将提示库存不足无法收费,直到药房人员将实物库存量盘盈进入库存为止。及时发现盈亏情况,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如果药品采购入库的品种有变化,系统会自动生成新药采购名单;同一种药品的采购金额有变化,系统会自动生成药品调价盘盈盘亏表,有效地解决社区的药品管理问题,方便各部门对社区药品的监管。

同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票据、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等均可用信息化管理。借助成熟的管理软件,杜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一人多岗等问题而出现的收费、票据、药品、库存物资、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部控制。

(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预算管理

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强调政府对其收支活动的预算管控。

为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控制日常经济活动,实现收入、支出有序。同时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到上级主管部门要形成一个闭合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使预算管理不再是一种形式,为今后实施收支两条线做好准备。

全面预算的内容包括:①财务预算。即根据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包括:业务收支预算、专项收支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等。②业务预算。包括:门诊量、家庭病床人次、服务人口数、建档人数及建档率、住院人数及床位使用率等。通过业务预算,掌握社区现有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便于组织社区活动和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③责任预算。即将社区的收支预算落实到各部门,保证预算的实施和完成。④决策预算。即可行性活动方案,其目的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取得最大效益和最需要的地方。

把预算和财务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以达到强化监管、加强内部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卫生主管部门每年都要结合核定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分析和评价预算执行效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比、奖惩的重要依据。财政部门将考核结果作为财政补助预算安排和结算的重要依据。在年度终了对核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合格后仍有节支的,可按照业务收支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奖励基金,用于机构内部奖励。

(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内部控制

1. 岗位设置的内部控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少、岗位多,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内部控制只有在现有的条件下设计。首先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如:采购和保管;会计与收费。其次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关键岗位实行岗位轮换制,明确关键岗位轮岗期限和要求。

2. 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管理流程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独立的财务核算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些制度可以由核算中心统一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货币资金控制、授权批准制度、采购与付款控制、收入及收款控制、成本费用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建设工程项目控制制度等等。财务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包括:各岗位责任制度和职责、票据管理制度、工作交接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等等,同时理顺工作流程,在统一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下规范财务管理,定期检查执行情况,让内控制度有较好的执行力。

3.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机制

建立会审制度,实施会计监督。各片区之间定期进行会计会审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会计监督的措施之一。由各核算中心财务主管及业务骨干对各片区的财务工作进行检查,如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发票的管理情况、财产物资的管理情况、交接记录、物价执行情况等。可以每隔半年进行1次。通过会审,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各项内部控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确保各卫生服务机构认真落实和执行社区卫生的政策方针和管理办法,确保财务集中管理的实施效果。有必要时,也可以请中介机构对各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审计。同时,将检查结果与各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挂钩,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和核算中心财务主管的业绩挂钩。

(五)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

略论高校卫生机构的定位与职能 篇11

关键词:高校卫生定位职能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健康教育

一、引言

高校卫生机构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方面的重要机构。它承担着国家的职责,为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服务,对学生生活环境进行监督、做好广大教职工、学生的各种常见病的防治工作。本文论述了高校卫生机构的定位,高校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传染病的预防保健职能、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健康教育职能。指出了加强高校卫生机构职能水平,是高校卫生机构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卫生机构的定位

在不断推进的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高校卫生机构仍是保障教学科研,稳定教学秩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学校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高校卫生机构具有学校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四重职能。这与单纯的承担医疗服务、看病收费的社会医院有很大的不同,高校卫生机构应以学校卫生工作的根本任务为中心,不能简单地与其他高校后勤部门一样纳入后勤社会化管理。不论高校卫生机构将如何改革,高校卫生机构对广大师生的服务职能不能改变。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学校卫生工作技术含量高,涉及建筑、疾病、食品、公共场所、计划免疫、饮用水等诸多方面的卫生问题。其主要任务是监测学校人群的健康状况,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负责学校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对影响学校人群健康的有害因素实施医务监督。其基本职责是负责入学、毕业健康体检;定期对学校各类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协助教务部门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或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开展社区内医疗服务;对学校教学卫生、体育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饮食与营养卫生等实施医务监督。

高校卫生机构的定位和主要任务是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预防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医疗工作。高校医疗保健机构是为高校社区师生员工服务的卫生机构,在医疗机构的定位中属非盈利性机构,承担着初级卫生保健的三大功能,即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最终目的是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高校卫生机构的职能

(一)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机构的投入和建设

高校是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之一,公共卫生的建设非常重要。高校卫生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加强医疗设备器材、各种应急设施、车辆、网络、通讯、消毒隔离防护物品、其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物资药品及各种健康教育宣传设施等的配备。承担起学校的公共卫生管理和监督等工作。

2、加强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体系

高校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定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及时有效的紧急控制措施和处置办法。高校卫生机构要承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物资保障和宣传教育等工作。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职能明确,工作到位。

(二)传染病的预防保健职能

大学生集体生活,容易交叉传染,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传染蔓延,将会影响学生的生活、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的稳定,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成为高校医院的工作重点。

1、坚持进行卫生监督检查

高校卫生机构要经常性地进行学生食堂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定期对食堂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确保不发生学校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暴发和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2、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校园网、板报、讲座、宣传手册、电教资料等,向广大师生宣传传染病的防治知识,让他们接受“预防更重要”的观念。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主动去预防疾病。

3、坚持做好切断传染源

对新生入校及新教工调入进行健康体检。对体检不合格的人员,采取休学、退学、不予调入等措施。避免了将传染源引入校园。定期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掌握了解教职工、学生、餐饮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对健康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动态观察,及时查找隐患,及时提出预警,采取相应的预防、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

(三)基本医疗服务职能

高校卫生机构固定的服务群体是师生员工。高校卫生机构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认真做好对师生员工的门诊、急诊等诊疗护理工作。

1、改善服务意识

教师是教学科研的主力,他们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常无暇顾及自身的健康,应变单纯的临床治疗为“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综合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故在服务意识上,强调高效、方便、经济和全方位,在服务过程中要真正提供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最优服务。

2、提高服务质量

高校卫生机构要注重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加强业务学习,进行有关知识培训,了解掌握全科医学知识,拓宽知识面,拓宽服务范围,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能在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营养指导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服务。不断满足医务人员在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实现自我价值,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需求,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高校卫生机构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确保医疗服务高水平、高质量。

(四)健康教育职能

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促进人们转变生活观念,一切以健康为中心,主动防病、治病。做好对疾病的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做到防、治结合。

1、开展校园健康教育

利用校园网、健康教育讲座、电视录像、宣传资料、板报、健康处方等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向校园师生宣传维护健康的四大基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及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健、防病能力和生存质量。

2、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

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让大学生了解生理卫生知识,生活卫生常识,生殖卫生知识,性传播疾病尤其是艾滋病预防知识,各种急救、逃生等常识;同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提高高校卫生机构的各项职能事关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事关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大局。做好高校卫生机构的各项职能有利于提高师生健康,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校卫生管理条例.1998.

[2]教育部.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1998.

[3]唐冰心.高校医疗保健机构改革中的准确功能定位.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

[5]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论文 篇12

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工作是“新医改”的重点内容。五项工作中, 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基本药物制度是对我国医药行业总产值“增量”的重要措施。在城市中,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完善。具体措施是“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完善服务功能, 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 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将有所改变, 由患者来医院接受治疗改为主动服务、上门服务, 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在药品方面, 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目录由中央政府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统一制定和发布, 并结合我国用药特点, 参照国际经验, 合理确定品种和数量。在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 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 统一配送以减少中间环节。基本药物的价格由国家制定零售指导价格, 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 在指导价格内, 确定本地区的统一采购价格。关于基本药物的使用, 新医改政策中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 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 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此外, 新医改着重提出了中医药的作用, 在政策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 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 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情况及特点

(一)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我国基础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的环节, 是有别于大型医院的医疗机构。其承担的责任不单是医疗, 还包括预防保健等卫生任务。但现在的社区医疗机构还是限于医疗, 甚至于只扮演了一个廉价药房的角色, 对于其他的功能由于多方的原因还没有运行。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推行,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条件将改进, 服务人员的配备将更有专业素质, 功能将得到完善, 基础医疗机构的只能将得到体现。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 未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注重居民的预防保健, 慢性病和常见病的治疗以及大医院转诊的康复病人的疗养, 药品将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常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两个级别。

(二)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点

1、主要患者人群

患者主要是中心或站附近的居民, 总人数相对固定, 会重复就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患者是主要中老年人, 年龄在45岁以上, 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会占到总就诊人数的一半甚至更高。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患者类型也有一些差异:中心的患者中15到45岁的青少年和中青年的比例与60岁以上的老人的比例相近;而在服务站的患者几乎全是45岁以上的, 60岁以上的占到了七成。中心与站的患者类型差异的原因, 主要是中心的距离较远, 而服务站距离住宅很近, 老年人为了方便就近选择了服务站。而在支付方式上, 医保支付是最为常用的方式, 自费医疗其次, 公费医疗的比例较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药品是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都是在医保范围内, 而城市的中老年人都拥有医保。从社区卫生机构的发展趋势来看, 医保支付的比例会进一步增高。

2、主要疾病类型

社区的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 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对的疾病多是些中老年人的慢性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炎、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最为普遍, 其中高血压比例最高, 有20%左右。同时, 老年人的慢性病有多种疾病并发的情况。除此之外, 呼吸道疾病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就诊人次排在了所有疾病中的第二名。其他急性疾病和严重的疾病都会通过双向转诊制度转到相应的大型医院接受治疗。但是目前只有转向大医院却很少有由大医院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病人。双向转诊制度在未来会进一步得到完善, 到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疾病类型会有所改变。 (见表1)

3、药品应用情况

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疾病类型来看, 需求量较大的药物是治疗慢性病和呼吸道疾病的药物。高血压、心血管、糖尿病、脑血管、骨关节炎等主要的老年性慢性病药物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药物的用量占到了社区用药量的大部分。另外, 对于单一疾病的药品品种也是比较集中的, 如表五中, 治疗高血压药品前十个品种的使用总人次占到了所有高血压药物的60.86%。这可能与医生的处方习惯、患者的用药习惯以及厂商的宣传力度有关。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营销策略

从全国市场的宏观角度看社区市场的容量相当大, 但是从微观角度观察, 单个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患者和用药量却较少, 很难与单个大型医院相比。所以, 进军社区市场时, 相应的营销策略就要有所调整, 不能完全照抄既有的大医院的营销模式。

(一) 挑选低价精品, 进军社区市场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标准主要是药品是否是质优价廉。如果企业的药品在安全性或有效性上有明显的优势或者该药品相对于竞争药品来说具有价格优势, 其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 企业需要挑选具有质量优势或者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去竞标, 把自己的药品推去基本药物目录中去, 这样企业的产品才能够抢占社区市场份额。如果未能进入基本药物目录, 就丧失了大片的社区市场。

由于社区的疾病类型和用药习惯, 企业挑选的产品尽量是治疗慢性病或是常见病的药物, 特别是治疗高血压、上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骨关节炎等疾病的药物。慢性病需要重复购药, 常见病有多发性, 这些特性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是值得企业争取份额的。另外, 企业可以选择那些竞争不激烈的市场, 推出自己的优势产品, 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 以此获利。

为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中医药 (民族医药) 是被扶持的对象。在基础药物目录中, 中成药的品种数量也占到了较大的比例。企业可以借助中成药的特殊政策, 将企业的优势品种推进基本药物目录中, 借助社区的“增量”, 采用“薄利多销”的策略获取更多的利润。如果企业的药品是独家品种这种优势会更加凸显, 不仅获得利润, 企业的品牌形象也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二) 改变以往思维, 调整促销策略

以往的促销重点在于处方医生, 现在医生的处方药品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简单地由销售回扣来决定。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对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技能提高有需求。企业可以从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角度出发, 对社区医生进行知识培训, 企业和产品的宣传, 以及与医院交流与合作, 培养社区医生的用药习惯, 为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利益。对于现拥有三级等大型医院客户资源的医药企业来说, 可以通过资助大型医院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是组织如名师讲堂等活动, 增加企业和产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影响力, 给社区医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促进药品的销售。

慢性病患者有重复够药的习惯, 上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病的发病率较高, 所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是相对固定群体的医疗机构, 相对于大型医院, 消费群体的流动性较小, 所以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患者教育的收益更高。营销人员可以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用药的习惯, 定期组织开展疾病治疗和药品宣传活动, 增加患者对企业药品的忠诚度。此外, 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可以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共同建立社区居民医疗档案, 方便企业直接对患者开展营销活动。

(三) 重视政府事务, 加强公共关系

根据相关规定,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药品中必须是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而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都是政府公开招标采购, 统一配送。在社区用药的过程中, 政府扮演了药品“守门人”的重要角色, 医药企业的产品能否进入基本药物目录都取决于政府决策部门。医药企业需要在公共关系方面加大投入, 与政府机构保持沟通, 增进与政府机构关系, 树立良好的、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四) 针对疾病特点, 侧重品牌宣传

慢性病的患者具有长期重复够药的习惯。患者的用药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处方医生的前几次处方的药品以及患者自身对药品的反应。具有品牌效应的药品, 处方医生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角度更放心, 而患者也更易于接受具有良好形象的企业的药品。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病, 品牌效应就更加明显。病患和病患家属嘴常见病都具有一定的诊断能力, 可以自行选择药品。在众多同类型的药品中, 拥有良好品牌形象的药品自然就会作为首选。

产品的品牌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做长期的工作形成的。企业的公共关系的活动、医生培训和患者教育、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交流和合作的活动以及产品的多途径的宣传等工作都是品牌效应形成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 在以上的活动中, 产品的口号、标示、宣传物、包装等都需要统一, 这样才有利于产品在客户记忆中留下特定的印象。

(五) 调整渠道策略, 挑选合作伙伴

新医改将药品销售的市场拓展到前所未有的基层市场。对于这种改变, 医药企业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渠道策略, 将药品的销售渠道“下沉”到基层。在重点的目标市场, 医药企业依旧可以采用由医药公司负责配送, 销售人员维护终端的方式;而对于非重点市场, 可以采取与医药商业公司合作的方式, 将药品的配送和终端市场维护的工作均交给商业公司负责。

摘要:随着医改政策的施行,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机构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面对格局的改变, 基本药物的营销策略也需随之调整。本文着眼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给药品营销带来的影响, 对社区医疗和基本药物进行一定的分析, 提出五点药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营销策略建议。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2]陈宇萍, 马云涛, 孟宪全, 熊鸣, 曲佳, 张达矜, 解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的特点研究[J].海军总医院学报, 2010, (01)

[3]吴业清, 李小飞, 张拓红.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门诊患者基本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03)

上一篇:艺术经济管理下一篇:定量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