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城市社区党建(通用8篇)
广西城市社区党建 篇1
2017年广西选聘城市社区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组织员1189人公告
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充实城市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力量,不断提高我区城市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经研究,决定选聘一批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
一、选聘数量、职位和聘期(一)选聘数量
1.选聘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数量。共576名,其中:南宁市84名、柳州市50名、桂林市54名、梧州市59名、北海市23名、防城港市5名、钦州市52名、贵港市110名、玉林市70名、百色市4名、贺州市9名、河池市5名、来宾市48名、崇左市3名。
2.选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数量。共613名,其中:南宁市94名、柳州市60名、桂林市35名、梧州市26名、北海市20名、防城港市15名、钦州市44名、贵港市45名、玉林市57名、百色市51名、贺州市24名、河池市33名、来宾市34名、崇左市30名,区直有关单位45名。
(二)选聘职位。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为自治区公开选聘的城市社区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原则上在城市社区工作,主要职责是协助抓好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为自治区公开选聘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机构、两新组织党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原则上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机构、两新组织党组织工作,主要职责是协助抓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三)聘期。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的聘期均为3年。
二、基本条件和选聘资格(一)基本条件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1.理想信念坚定,思想政治素质好,组织纪律观念强。2.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作风踏实。3.工作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二)选聘资格
1.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含本科)以上学历。2.30周岁以下(1987年6月12日以后出生)。3.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4.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身体条件。
三、报考程序
(一)网上报名与资格初审(6月12日至6月19日)本次报名采取网上报名方式,不设现场报名。报名网址:广西毕业生就业网()。
符合选聘条件的对象,在6月12日0:00至6月19日24:00期间登录广西毕业生就业网进行网上报名,如实、准确填写《2017年选聘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报名登记表》或《2017年选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报名登记表》,并在广西毕业生就业网的相关页面上按要求上传一张近期免冠小2寸数码彩照(jpg格式,小于16KB)。
所有报名人员不能同时报考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报考。报考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的,只能选择一个市报名,并填写《2017年选聘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报名登记表》;报考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的,只能选择一个市或一个区直单位报名,并填写《2017年选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报名登记表》。报名人员必须如实填报,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居民身份证必须一致。报名后会自动生成报名序号。报名序号是报考人员报名确认、下载打印准考证和成绩查询等事项的重要依据,请务必牢记。报名时,报考人员要仔细阅读个人承诺,如实提交有关信息和材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料。凡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即取消其考试资格或聘用资格,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报名后,各市党委组织部、两新组织党工委和区直有关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根据报考人员填报的信息,按照规定的基本条件和选聘资格在网上进行资格初审,确定进入能力素质测试的人员名单。资格初审不合格的,不能参加测试。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两新组织党工委于6月21日在广西毕业生就业网公布进入能力素质测试人员名单。报考人员可登录广西毕业生就业网查询资格初审情况。进入能力素质测试人员名单的,再次登录广西毕业生就业网按网络提示打印《2017年选聘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报名登记表》或《2017年选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报名登记表》一式两份,并按要求盖章,一份供资格复审时使用,一份供单位(学校)备案。应届高校毕业生由所在院校党委组织部门审查盖章;其他人员由现工作单位、户籍所在地(居住地)村(居)委会或人事档案托管部门党组织审查盖章。
(二)打印准考证(6月23日至6月25日)经资格初审合格的考生,应在6月23日9:00至6月25日8:30期间登陆广西毕业生就业网,按照网络提示打印本人准考证。能力素质测试时,考生持本人准考证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到指定地点参加测试。
四、能力素质测试和体检(一)能力素质测试(6月25日)6月25日上午9:00至11:30进行能力素质测试(考场及考试时间见准考证)。本次测试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两新组织党工委统一命题,不指定辅导用书。测试采取闭卷笔试方式进行。测试地点设在南宁市。
(二)公布能力素质测试成绩和考察、体检人选名单(7月6日)测试成绩于7月6日在广西毕业生就业网公布。报考人员可登录广西毕业生就业网查询。区别不同职位,按照各市各单位选聘人数1∶1.5的比例从高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分到低分确定入围人选名单,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两新组织党工委在广西毕业生就业网上公布。
(三)考察与体检(7月6日至7月25日)各市各有关单位对入围人选进行考察。各市党委组织部、两新组织党工委组织对本市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职位入围人选进行考察,区直有关单位组织对本单位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职位入围人选进行考察。考察重点主要是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遵纪守法、奖惩等方面的情况。对应届毕业生,可以通过信函等方式进行考察。在考察的同时进行资格复审。资格复审时,报考人员须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毕业证、准考证原件及盖章的《2017年选聘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报名登记表》或《2017年选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报名登记表》。进行资格复审后,由各市党委组织部、两新组织党工委和区直有关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分别组织入围人员进行体检。体检标准按《转发人事部、卫生部印发〈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的通知》(桂人发〔2007〕37号)执行。
五、聘用和培训上岗
(一)确定聘用人选(7月25日至8月3日)各市各单位根据各职位测试、考察、体检综合情况,按照“好中选优”的原则分别确定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拟聘用人选,并在规定的网站上公示5天。公示无异议后,确定正式聘用人员名单,并将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聘用名单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两新组织党工委备案。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两新组织党工委于8月3日统一在广西毕业生就业网公布。
(二)签订协议(8月3日至8月11日)确定正式聘用名单后,由各市党委组织部、两新组织党工委和区直有关单位统筹,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岗位,最后由聘用单位与选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聘用人员由于自身原因未在规定时间内签订合同或签订合同后1个月内未到岗的,视为自愿放弃。如有因考察、体检不合格或报考人员自愿放弃等出现职位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缺额的,则由各市党委组织部、两新组织党工委和区直有关单位从相应入围人选中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依次递补。
(三)上岗培训(8月中下旬)各市选聘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由各市党委组织部、两新组织党工委负责组织上岗培训。区直有关单位选聘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由自治区两新组织党工委负责组织上岗培训。
六、待遇和保障政策
(一)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在聘用期间享受如下待遇和保障政策: 1.由所在城区(县、市)比照当地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按月及时足额发放。
2.由所在城区(县、市)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3.在岗位工作期间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在城市社区任职2年以上,具备报考选调生条件和资格的,按规定程序推荐,可参加广西选调生统一招考。
4.聘期内每年考核称职,服务期满或服务时间满2年以上且在岗的,报考广西党政机关公务员,可享受“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同等的优惠政策和待遇。
5.被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后,在社区任职工作时间计算工龄。
(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在聘用期间享受如下待遇和保障政策: 1.由各地各单位比照当地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按月及时足额发放。
2.由各地各单位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3.在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县(市、区)以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机构工作期间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岗位任职2年以上,具备报考选调生条件和资格的,按规定程序推荐,可参加广西选调生统一招考。
4.聘期内每年考核称职,服务期满或服务时间满2年以上且在岗的,报考广西党政机关公务员,可享受“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同等的优惠政策和待遇。
5.被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后,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岗位工作时间计算工龄。
七、管理和服务
本次选聘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管理办法》(桂组发〔2014〕8号)执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参照执行。
(一)选聘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由聘用单位与选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并负责日常管理。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由城区(县、市)党委组织部负责考核,街道党工委(乡镇党委)协助;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由市、县(市、区)两新组织党工委和区直有关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考核。
(二)聘用期间,各市选聘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的人事档案,由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下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免费代管,区直有关单位选聘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的人事档案由广西人才市场免费代管。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的党员组织关系转至所在社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的党员组织关系转至所在工作单位,户口关系原则上不变。
(三)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聘用期满后,如聘用单位需要且本人愿意,经考核合格,可继续聘用,续聘期间的待遇不变。最多只能续聘1期。不再续聘的,解除聘用合同关系,自主就业创业。
(四)各用人单位为所聘用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或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条件。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五)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聘用期间原则上在城市社区工作。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聘用期间原则上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机构或两新组织党组织工作。
(六)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职位在聘期第一年内有出缺情况的,各市党委组织部、两新组织党工委或区直有关单位可从原已体检、考察合格而未录用的人员中,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择优补录。
本简章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两新组织党工委负责解释。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选聘工作的未尽事宜,请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咨询,咨询电话:0771—5898654,电子邮箱:zzc5898579@163.com。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选聘工作的未尽事宜,请向自治区两新组织党工委非公企业党建处咨询,咨询电话:0771—5863642,电子邮箱:gxlxdj02@163.com。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103号,邮政编码:530022。
网上报名咨询电话:0771—5320962、3833304。
原标题:2017年选聘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简章
点击下载>>>
附件:1.2017年选聘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职位需求表 2.2017年选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织员职位需求表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
2017年6月10日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广西城市社区党建 篇2
1 广西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优势
健身常态化、体育生活化已经成为广西各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潮流,广西各城市在发展城市社区体育方面有几个明显的优势。
1.1 各市政府重视,机制健全,是夯实全民健身工作的基础
广西各市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群众体育建设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全民健身工作顺利推进,大大激发了市民参与的热情。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颁布出台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计划(2008年-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方向,为全民健身工作开展提供制度支持。坚持加大投入,全民健身工作经费随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加,为事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十一五”时期,全区体育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47亿元。
1.2 体育设施完善,体育组织网络健全,是全民健身活动持久开展的保障
公共体育设施方面,通过申请上级项目、政府加大投入、统筹安排体彩公益资金、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发动群众自筹等办法,初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兴建了一大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成了广西体育中心(一期、二期)、李宁体育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极大改善了南宁公共体育设施,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其中,李宁体育园由南宁市政府无偿提供土地,李宁基金会投资建设,占地面积为527亩,集体育、文化、休闲、公园于一体,开创了大型公共体育设施运营新模式。
同时,在组织网络建设方面,着力培育、扶持和建立体育单项协会和俱乐部,推动体育组织网络向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向各级政府、组织范围延伸,将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全民生活中。全民健身活动网络覆盖面不断拓宽,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1.3 开放合作,培育品牌,是推动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的双发动机
开放合作是拓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空间、丰富其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赛事活动品牌则掌控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近几年来,广西各城市注重把开放合作与培育品牌有机结合起来,主动加强与国际各单项协会、东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又坚持品牌拉动战略,深入挖掘本地资源和民族特色,强化对本地特色赛事的宣传与包装,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事活动品牌,不断提升赛事影响力和知名度。着力通过开放合作和赛事品牌“双引擎”,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广西各市已成功举办了多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赛事活动,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柳州划水明星对抗赛、水上摩托艇世界锦标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等,每次赛事都能吸引来自国内外、区内外成千上万名运动员前来参加。
1.4 组织指导有序,百花齐放,为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保驾护航
坚持县区间、行业间、层次间平衡发展,保障各类人群均等享有政府提供体育健身服务,深入开展“体育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统筹抓好学校体育、农村体育、社区体育、老年人体育等多种形式体育活动。充分整合各市体育资源,组织举办一系列特色鲜明、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赛事活动。以各单项协会、俱乐部及健身网点为支点,精心指导各行业、各层次、各县区群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健身活动,形成全民健身活动“一县一品、一会一品”格局,各市群众性体育活动风生水起、如火如荼,呈现出“活动多、形式活、参与广、影响大”的特点,如广西体育节、广西万村农民篮球赛、柳州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百色乐业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等知名赛事,气排球进社区活动、羽毛球联赛(甲乙丙组)、乒乓球“十杰十强”赛、武鸣县“三月三歌圩”民族体育运动会、敦煌宾阳炮龙节、马山山地自行车赛、上林县迎春体育比赛、隆安县体育节暨纪念隆安解放日体育比赛活动、横县篮球联赛等小型特色赛事等,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1.5 地缘与经济发展的优势
各地级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中心,也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主要门户与地缘平台,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广西近几年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了10%,其中城市作为广西经济持续增长的排头兵,其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推动群众体育、社区体育的繁荣发展。
2 广西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劣势
广西城市社区体育有区别于其他国内城市的特点和优势,但与其他省份的先进城市和发达城市相比,仍存在着明显差距与不足。通过调查统计得知,直至2013年,广西城市社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四级体系相应的管理体制严重滞后,社区体育服务等也在细节上存在明显不足,严重制约城市社区体育发展。
2.1 场地面积小,经常锻炼体育人口少
根据调查统计发现,广西城市社区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在30%左右,人均社区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不足1平方米。
2.2 基层体育设施网络体系不完善
南宁市城市的乡镇(街道)和社区(行政村)的第三、第四级的基层体育设施网络体系尚未完善,特别是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体系中的供给主体、方式和渠道不够完善。市、县(城区)大型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和健身服务机构向市民开放程度远远不足,部分场馆甚至每月仅向市民、社区居民开放1-2天,基本处于封闭状态。
2.3 社会体育服务人才缺位
调查显示,半数左右常参与健身活动的受访居民表示,自己一般不会设定健身计划,社会体育服务人员缺位严重。而事实上,广西各市体育局、各体育高校近年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与培养上已初具成效,各市区、县(城区)也储备有一定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但制度不健全的现实情况,使得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责、权力、利益得不到保障,出现了大量社会体育服务人才“在岗不在编,设岗不设薪”和“义务工作”的尴尬境地,或“有证没有位”的人才浪费的境地,未能发挥社会体育服务人员的应有作用与功能,更使大量人才浪费而无“用武之地”。此种情况必将影响社会体育服务人员的培养与社区体育科学健康的发展,最终陷入两者互相制约的恶性循环之中。
2.4 基层体育设施缺口大,日常维护管理缺位
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与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增加,社区居民实际日常健身的需要日渐增多,多数城市的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的第三、第四级的基层体育设施的数量已远不能满足需求;同时,大多数基层社区的健身器材日久缺修,日常维修、维护与管理基本缺位,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普遍不满意。
2.5 缺乏体育主管部门引导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缺乏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正面引导,使得社区体育多数处于自发的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
2.6 社区体育场地、器材限制
社区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距离社区居民居住地点较远,不利于居民的日常锻炼。
3 广西城市社区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各城市作为广西的排头兵,肩负着“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建设西部强区”的重要责任,在未来的几年中,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3.1 体育事业发展迅速,空间广阔
“十二五”期间,我区城市群众体育有了蓬勃的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体育市场逐步发展,各级政府对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有了更高的认识,城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同雨后春笋,这为城市发展各项体育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实现重振广西体育雄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对广西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意见,这给我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运行为城市拓展体育事业、推动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2 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机遇与挑战并存
城市的发展虽然是优先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广西在公共体育设施、体育场馆建设等方面与全国其他发达城市相比仍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大型综合体育场馆、体育人口比例、人均体育运动面积、体育产业增加值、体育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各市体育行政部门及有关人员更加要冷静思考,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超前意识,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务实开展好基层群众体育活动,从城市社区做起,从城市的乡镇(街道)和社区(行政村)的第三、第四级的基层体育设施做起,大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级管理机制;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既要实现城乡的全面覆盖,又要尽量做到分布合理,便于民、利于民;既要做到人均体育活动面积的逐步增加,又要为将来能承办大型、综合赛事做好相应的准备。
4 广西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具体路径
从目前统计情况来看,广西各市社区体育发展方面有着良好的势头,但其主要分布在市区和县(城区)区内,而就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的三、四级来说,它们在场地、组织、人才、经费等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体系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与我国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想使广西其他城市在未来城市社区体育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加强四级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持续扩大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实施覆盖面,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加强城乡基层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并始终重视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其中,要将体育事业经费“纳入”工作,以确保经费有效落实,并大胆创新,打造城市特色的活动品牌,真正体现群众体育“以民生为根本、以民众为对象、以民乐为目标”的根本目标。
摘要:通过当前广西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SWOT分析,指出当前广西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应该加强四级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持续扩大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实施覆盖面,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加强城乡基层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并始终重视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打造城市特色的活动品牌,真正体现群众体育“以民生为根本、以民众为对象、以民乐为目标”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广西,城市社区体育,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体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2011,10.
[2]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规划(2011-2015年),2011,11.
[3]李锐,郭戈,张延玺.对我国社区体育现状和发展模式的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9.
[4]杨翠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5]华景梅、徐祥辉.和谐社会构建视角下的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J].2006.
[6]彭长锦.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07.
[7]赵芳,辛松和,黄东,等.广西社区体育活动的基本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05,06.
[8]郭传燕.广西城市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柳州市社区体育为例[J].辽宁体育科技,2010,02.
广西四大城市 篇3
南宁位于广西中南部,地处108°19′11″E,22°49′12″N,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面向东南亚,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是中国西南经济圈、华南沿海经济圈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三大经济圈的交通枢纽中心。南宁又称绿城、凤凰城、五象城,市花为朱槿,市树为扁桃。现辖6区6县,总人口671.8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总面积22 293千米2,其中市区面积6 479千米2。
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置大兴郡,以南宁为郡治所在地,南宁建制从此开始,至今已有1 600多年。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将邕州路改为南宁路,取其南疆安宁之意,“南宁”由此得名。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市成为自治区首府至今。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南宁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响誉国内外。
南宁市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居广西前列,是广西区域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汇中心。农业生产已形成了以粮食为基础,菜、果、蔗为龙头,种、养、加工并举的高产、高效、优质的城郊型农业格局;工业经济突出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推动作用,高新技术应用广泛;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以商贸、餐饮、房地产等为支柱,金融、通信、旅游、会展、仓储、服务等为新支撑点的服务体系。南宁已形成与东盟国家陆海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有着可沟通联系全国各大城市以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先进通讯网络。
“工业城”——柳州
柳州又称龙城,位于广西中部,地处108°32′E~110°28′E,23°54′N~26°03′N,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带,夏长炎热、冬短温和、雨量充沛、光热丰足、雨热同期、无霜期长。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称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此设龙城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1994年元月,柳州市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柳州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拔地奇峰画卷开”的山水特点,是国家甲级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现辖4区6县,总人口35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4.35 万人。同时,柳州市又是一个多民族相聚而居的地区。除汉族外,壮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仫佬族等48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达180余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52%以上。柳州总面积18 618千米2,其中市区面积650多千米2,市树是小叶榕,市花是月季。
柳州是西部的工业重镇,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全市工业涵盖30多个行业,现有工业企业2 500多家;柳州是西部的交通枢纽,铁路连接湘、渝、黔、滇、粤五省市,是沟通西南与中南、华东、华南地区的铁路中枢,境内高速公路及国道纵横交错;柳州是西部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中转站;柳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柳江绕着柳州市区回流,北岸城中心三面环水,形成一个巨大的“U”字,古籍称其为“三江四合,抱城壶”,故又有“壶城”之称,也有人将它形容为一个“巨大的天然盆景”。
“旅游城”——桂林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110°17′E, 25°17′N,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 150 米,属典型的岩溶地貌,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水能资源丰富,建有亚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桂林市现辖5区和12县,行政区域总面积 27 809 千米2,其中市区面积 565千米2;现有总人口 476 万人,其中市区人口接近70万人。桂林也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壮、回、苗、瑶、侗等 28 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 8.5% 左右,共有少数民族 68 万人。桂花和桂树是桂林市的市花、市树。
桂林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芦笛岩、叠彩山、伏波山、七星公园、世外桃园、漓江等被国家评为4A级景点景区。桂林市还是一座具有2 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文化遗址丰富。桂林又是一座基础较好的新兴工业城市,已逐步形成了以医药、食品、汽车、电子为支柱,产品、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了以铁路、公路、航空、河运等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也是广西的两大航空港之一。
“港口城”——北海
北海位于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地处108°50′45″E~109°47′28″E,21°29′N~21°55′34″N之间,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9℃,年平均降雨量1 670毫米。市区南北西三面环海,有涠洲、斜阳两个海岛,涠洲距市区大约20.2海里。全市现辖3区1县,人口135万,其中市区43万;总面积3 337千米2,市区面积957千米2。北海市的市树是小叶榕,市花是叶子花。
北海地势从北向南倾斜,东北、西北为丘陵,南部沿海为台地和平原。北部湾是我国六大油气盆地之一,也是我国四大著名渔场之一,这里矿产资源丰富、滩涂面积广。北海是我国最早对外通商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上是云、贵、川、桂、湘、鄂等省与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广西城市社区党建 篇4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将社区服刑人员改造成守法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社区矫正适用于以下四类罪犯: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裁定假释的;
(四)被决定、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第三条【任务原则】社区矫正坚持惩罚犯罪与教育矫正相统一,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将社区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
第四条【职责分工】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监狱管理机关对监狱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予以批准。
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看守所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予以批准;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对未按规定时间报到下落不明,或者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逃的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和脱离监管的其他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追查;对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送交看守所或监狱收监。
第五条【矫正机构】自治区司法行政机关主管全区的社区矫正工作。
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全市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组织实施。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第六条【辅助机构及人员】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有关部门、村(社区)、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社区矫正。
第七条【社区服刑人员义务和权利】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令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接受教育矫正。
社区服刑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
社区服刑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司法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听取和及时妥善处理社区服刑人员反映的问题,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二章 调查评估
第八条【委托情形】对于下列情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一)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前,拟建议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或者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
(二)人民法院拟对被告人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或者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
(三)人民法院拟对被告人适用禁止令的;
(四)监狱、看守所拟对罪犯提请暂予监外执行的。
监狱、看守所拟对罪犯提请假释的,应当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第九条【委托程序】委托机关经审理或审查,拟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适用社区矫正并决定开展社会调查评估的,应当事先核实调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居住地,及时向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发出调查评估委托函,并附带下列材料:
(一)人民法院委托时,应当附带起诉书副本或者一审判决书、自诉状等相关材料;
(二)人民检察院委托时,应当附带起诉意见书;
(三)监狱、看守所委托时,应当附带终审法院的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以及罪犯基本情况表等相关材料。
调查评估委托函应当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姓名、住址、案由以及委托机关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内容。
委托机关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办理委托调查手续,由工作人员直接送达或邮寄(挂号或快递)等方式传递相关材料,不得将调查评估委托函及相关材料交由案件当事人、近亲属、辩护人、代理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转交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第十条【工作要求】接受委托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调查,依法全面了解情况,客观公正做出评估。不同意适用社区矫正的,要具体说明事实和理由、依据,不得无故拒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适用社区矫正。
第十一条【调查时限】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调查评估委托函及附带材料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评估,向委托机关提交调查评估意见。遇到特殊情况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应及时与委托机关沟通联系,另行商定调查时限,但最长不得超过二十个工作日。
人民法院对拟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调查评估委托函及附带材料之日起七日内完成调查评估工作。遇有特殊情况,征得委托机关同意后可以延长二日。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居住地不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应当从发现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委托机关,并将相关材料退回。
人民法院对拟适用速裁程序审理的案件,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调查评估委托函及附带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评估工作。
对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或者确有其它特殊原因,无法进行调查的,受委托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以不予调查,并向委托机关出具未予调查的书面说明。
第十二条【调查人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组织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评估,其中至少有一名社区矫正执法人员。
调查人员与被告人、罪犯有亲属关系、利害关系及其他关系,可能影响调查结果真实性、公正性的,应当回避。
第十三条【评估内容】调查人员应当了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基本情况,并重点调查以下情况:
(一)居所情况,是否有固定的居所;
(二)家庭和社会关系,包括家庭成员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接纳态度,社会交往和主要社会关系等;
(三)犯罪情况和悔罪表现,包括犯罪原因,主观恶性,是否有犯罪前科,认罪悔罪态度等;
(四)一贯表现,包括工作学习表现,遵纪守法情况,是否有不良嗜好、行为恶习等;
(五)犯罪行为的影响,包括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的工作单位、就读学校、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公安派出所以及被害人对其犯罪行为和适用社区矫正的意见态度等;
(六)拟禁止的事项;
(七)对拟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审核保证人的具保条件;
(八)需要调查的其它事项。
第十四条【调查流程】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开展社区影响调查评估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指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居住地司法所进行调查。
(二)调查人员可以采取走访、谈话、查阅资料等方式,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家庭成员、工作单位、就读学校、所在社区居民、村(居)民委员会、公安派出所、被害人等调查了解情况,形成调查笔录。
调查笔录上应当有调查人、被调查人、记录人的签名确认。被调查人拒绝签字的,应当在笔录中注明。必要时,在调查过程中可以录音、录像。
向有关单位收集调取的书面调查材料,应当加盖单位印章。向个人收集调取的书面调查材料,应当由其本人签名确认或者盖章。
调查人员进行调查时,应当出示调查评估委托函和工作证。
(三)对人民法院拟适用禁止令的,要根据被告人、罪犯相关情况,针对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等禁止内容开展调查。
(四)调查人员应当围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是否具有再犯罪危险性、是否可以实现有效监管、是否可以适用社区矫正这一核心,认真梳理分析调查掌握的情况,对被告人、罪犯适用社区矫正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进行鉴别归类,作出能否对其适用社区矫正措施 及禁止令的建议,并形成调查评估意见提交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五)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调查材料及评估意见进行审核,制作《调查评估意见书》,连同相关调查材料复印件一并按时提交委托机关。《调查评估意见书》同时抄送居住地人民检察院。
第十五条【评估采信】委托机关应当认真审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调查评估意见,作为适用或者提请适用社区矫正的参考。
第十六条【补充调查】委托机关认为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情况的,可以自行调查,也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补充调查。补充调查应当在三日内完成。
第十七条【采信反馈】委托机关对调查评估意见的采信情况,应当及时向接受委托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送达载有是否采信调查评估意见的法律文书。
第十八条【档案规定】委托机关应当将《调查评估意见书》以及相关调查材料复印件归入案件卷宗副卷或另卷保存。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调查评估档案。对于被依法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调查评估档案归入罪犯执行档案。
第十九条【保密规定】委托机关工作人员和接受委托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不得向办案之外的人员泄露调查评估意见及调查材料内容,对调查中涉及的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以及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应当保密。
第二十条【未成年人特殊规定】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进行调查评估,应当对其身份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对其调查材料予以保密,充分保障其合法权益。
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进行调查评估,可以邀请共青团、妇联、教育部门、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工作人员参加。
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调查评估意见,可以作为法庭教育和量刑的参考。
第三章 交付接收 第一节 核实居住地
第二十一条【执行地】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居住地执行社区矫正;不能确定居住地的,在户籍地执行社区矫正。
第二十二条【执行地核实机关】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 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
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居住地由人民法院核实。
人民法院裁定假释、公安机关和监狱管理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居住地由监狱、看守所核实。
对有多处居所的,在判决、裁定、决定前,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责令其选定其中一处作为社区矫正居住地。
暂予监外执行罪犯与保证人居住地应当一致。不一致的,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应当在保证人居住地接受社区矫正,并由保证人提供固定居所和社区矫正期间的生活保障。
第二十三条【居住地的认定条件】被告人、罪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在当地有生活来源的,可以认定为居住地:
(一)在当地购有(自有)房产,并能出具产权证或者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房产所有权、使用权证明的;
(二)在当地租用房子,已连续居住六个月以上,并能出具与产权人签订继续租赁一年以上合同的;
(三)在当地借用房子,已连续居住六个月以上,并能出具与产权人签订继续借用一年以上合同的;
(四)在当地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居住场所已连续居住六个月以上,并且企、事业单位愿意为其提供可以继续居住一年以上担保的;
(五)能够出具学校等行政事业单位为其提供的需要在当地就学六个月以上证明的;
(六)近亲属或者监护人、保证人具有以上第一、二、三项情形,愿意予以收留、接纳,履行协助监管义务,并为其提供可以居住一年以上担保的。
以上连续居住时间以当地公安机关发放的《居住证》、《暂住证》时间或者村(居)民委员会提供的证明材料为准。如果裁定的社区矫正期限不满一年,上述继续租赁、借用、居住的时间以及提供就学证明需要的时间可以为社区矫正期限。
社区服刑人员系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应当符合上述条件。符合上述规定的外省籍罪犯、被告人明确要求回原籍接受社区矫正的可予准许。
第二十四条【管辖争议】居住地管辖存在争议的,由共同的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指定管辖。第二十五条【故意隐瞒居住地的后果】拟适用社区矫正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故意隐瞒居住地真实情况的,可以作为社区矫正机构调查评估时判定其是否悔罪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 矫正衔接
第二十六条【出监前的矫正教育】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对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在宣判时或者在其离开监所前,应当向其宣读社区矫正告知书,告知其必须接受社区矫正,服从社区矫正机构的管理教育,并责令其作出接受社区矫正的书面保证。被告人或者罪犯因未成年、病重等原因不能亲自签订的,由监护人或保证人作出书面保证。
社区矫正告知书应当注明社区服刑人员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
社区矫正告知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一式三份,判决、裁定、决定机关,被告人或者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各执一份。
第二十七条【适用管制、缓刑、假释罪犯的文书送达】对于已适用管制、缓刑、假释的罪犯,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在判决、裁定、决定生效起三个工作日内,派员或以特快专递、挂号邮寄方式向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送达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并将刑事判决书、裁定书抄送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人民法院应送达管制、缓刑罪犯的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包括: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告知书以及送达回执等。
看守所、监狱应送达假释罪犯的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包括:刑事判决书;起诉书副本;刑事案件执行通知书;减刑、假释裁定书;假释通知书;罪犯出监鉴定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告知书以及送达回执等。
第二十八条【文书回执】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收到相关法律文书和材料后,应当在收件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以特快专递或挂号邮寄方式送达回执。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按照本细则第二十七款的规定要求认真核对并做好登记,法律文书和材料齐全的,及时制作法律文书副本,通知居住地司法所。
发现法律文书、材料有误或缺漏的,应当及时通知有关机关,待 更正或补齐后,按前款程序进行。
发现罪犯居住地不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应当在发现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决定机关并说明理由,同时将相关法律文书和材料退回决定机关。
第二十九条【告知社区矫正机构】对于适用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监狱、看守所应当在罪犯离开监所之前以传真或寄送等方式书面通知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第三十条【社区服刑人员报到】被适用管制、缓刑、假释的罪犯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持人民法院、看守所、监狱送达本人的刑事判决书、裁定书、假释证明书和有效身份证明,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对没有收到相关法律文书而社区服刑人员已经前来报到的,应先进行登记,同时通知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在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办理完接收登记手续后,告知社区服刑人员在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并通知司法所。司法所按照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通知要求,对该社区服刑人员实行社区矫正。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书面通报决定机关协助查找。
对前来报到的社区服刑人员不属于本县(市、区)管辖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明确告知其与社区矫正决定、裁定机关联系,并及时书面通知决定、裁定机关。
第三十一条【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和文书材料的交接】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应当通知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罪犯被羁押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派员持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及时与看守所办理交接手续,接收罪犯档案;罪犯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与执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办理交接手续,接收罪犯档案。
交接的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包括: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病残鉴定书或证明书;执行通知书;刑事判决书;暂予监外执行具保书;结案登记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告知书;送达回执等。同时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和刑事判决书,分别抄送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第三十二条【监狱、看守所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交接】监狱、看守所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做好以下交付工作,相关法律文书同时抄送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
(一)确定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出监狱、看守所日期,至少提前一日通知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二)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现场办理罪犯和法律文书交接手续。
(三)对于适用紧急保外就医的罪犯,监狱、看守所应当在罪犯离开监所前以传真或寄送等形式书面通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并通知保证人到场后,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续,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即时办理。
被批准保外就医的罪犯因病情严重正在住院治疗,暂时无法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登记的,看守所、监狱可以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保证人商定地址进行交接。交接当日,看守所、监狱应持医院出具的病历或住院证明(复印件)等病情证明材料及相关法律文书,会同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与保证人一同到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或罪犯住院治疗地办理交接手续。
第三十三条【监狱、看守所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文书材料】监狱、看守所应送达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包括:刑事判决书;起诉书副本;刑事案件执行通知书;减刑裁定书;暂予监外执行病情鉴定书、具保书;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罪犯出监鉴定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告知书;罪犯出监心理评估书以及送达回执等。
对罪犯确因病情危重或为精神病犯等,无法出具罪犯出监心理评估书的,可以不出具罪犯出监心理评估书。
第三十四条【罪犯服刑地与居住地不在同一省的】罪犯服刑地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居住地在本区,需要回居住地暂予监外执行的,自治区监狱管理局、自治区公安厅监所管理部门接到服刑地同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书面通知和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接收罪犯的书面证明后,应当立即指定一所监狱、看守所接收罪犯档案,负责办理罪犯收监、释放等手续。
对于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入我区执行的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监狱、看守所收到自治区监狱管理局、自治区公安厅监所管理部门指定管理的通知及罪犯的档案后,应当自接受指令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 书面通知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第四章 矫正实施
第三十五条【入矫宣告】司法所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报到并收到社区矫正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后的五个工作日内,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社区矫正入矫宣告。
第三十六条【宣告程序】社区矫正入矫宣告应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矫正小组成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应当到场。除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或其它特殊情况外,社区矫正宣告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公开进行:
(一)宣布宣告纪律。
(二)宣读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有关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宣告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被禁止的事项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宣告社区服刑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被限制行使的权利。
(三)宣布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
(四)发放社区矫正宣告书。
第三十七条【矫正小组】司法所应当为社区服刑人员确定专门的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任组长,由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工作人员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监护人、保证人、家庭成员等组成。社区服刑人员为女性的,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
第三十八条【矫正小组职责】司法所应当与矫正小组签订社区矫正责任书,根据小组成员所在单位和身份,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各项矫正措施落实。
矫正小组成员应当履行以下责任和义务:
(一)协助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
(二)督促社区服刑人员按要求到司法所报告有关情况、参加学习及社区服务,自觉遵守有关监督管理规定;
(三)定期向司法所反映社区服刑人员遵纪守法、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等情况;
(四)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法犯罪或者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及时向司法所报告;
(五)协助完成对社区服刑人员其他社区矫正工作。
第三十九条【矫正小组与司法所沟通机制】司法所应当定期与社 区矫正小组成员进行情况通报、沟通联系,指导、督促矫正小组成员按照矫正责任书的内容,协助司法所落实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措施。发现矫正小组成员不认真履行义务、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应当及时给予调整。
第四十条【矫正方案】司法所应当在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入矫宣告之日起一个月内,根据其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矫正方案,做到一人一案。矫正方案包含以下内容:
(一)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综合评估情况;
(三)对社区服刑人员拟采用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的措施及责任人;
(四)对适用禁止令的社区服刑人员,明确禁止令执行内容、监管责任人、监管措施。
第四十一条【矫正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司法所工作人员负责制定矫正方案,并经社区矫正小组讨论确定,由司法所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司法所应当定期对矫正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实施效果适时予以调整。
第四十二条【文书档案】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为社区服刑人员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包括适用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以及接收、监管审批、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有关社区矫正执行活动的法律文书。司法所应当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包括司法所和矫正小组进行社区矫正的工作记录,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相关材料等,同时留存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副本。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分类管理】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刑罚种类、矫正阶段、再犯罪风险等情况,对社区服刑人员按照严管、普管、宽管三个类别实施分类管理。
对社区服刑人员初次确定管理类别后,应当及时记录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定期对其矫正期间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评判和考核,对管理类别进行定期调整,对受到奖惩处理的要及时予以调整。
第四十四条【报告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社区 矫正机构的要求,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等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的,应当立即报告。
第四十五条【报告方式】社区服刑人员可以采取书面、口头、电话报告三种形式。书面报告应当由本人签名并送至司法所;口头报告应当在司法所或者指定地点进行。社区服刑人员以口头、电话形式报告的,司法所应当记录在案。
第四十六条【保外就医服刑人员的报告规定】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因病情、治疗措施等特殊原因,本人确实无法到司法所报告的,经司法所同意,可以采取电话报告等方式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和病情复查情况,病情复查情况相关材料可以由其家属或者监护人、保证人送交司法所。
司法所可与治疗医院沟通联系,对其治疗、复查疾病的情况进行核实。
第四十七条【会见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接触其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控告人、举报人,接触同案犯等可能诱发其再次犯罪的人,应当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第四十八条【禁止令规定】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服刑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第四十九条【出境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不得出境。
第五十条【外出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第五十一条【外出请假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可以申请外出:
(一)当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认为确需到居住地以外的医疗机构就医,并出具转院治疗建议书的;
(二)直系亲属死亡或者患有严重疾病的;
(三)父母、子女或者本人婚姻关系发生重大变故的;
(四)办理本人就业、就学手续需要外出的;
(五)有其他正当理由确需外出的。第五十二条【外出请假程序】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按以下程序处理:
(一)外出时间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提前三个工作日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社区服刑人员外出审批表》,经司法所负责人审批。同意请假的,向社区服刑人员发放《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证明》,并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不同意请假的,应当及时告知社区服刑人员并说明理由。
(二)外出时间超过七日的,应当提前七个工作日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社区服刑人员外出审批表》,经司法所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同意请假的,由司法所向社区服刑人员发放《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证明》;不同意请假的,由司法所及时告知社区服刑人员并说明理由。
社区服刑人员发生突发性重大变故等紧急情形的,经司法所负责人同意、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分管领导批准,可以口头请假外出,紧急情形消失后应当及时补办请假手续。
第五十三条【延长外出请假程序】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外出期间,因具有第五十一条第一、二项情形需延长请假时间的,应当返回居住地按规定程序办理续假手续;确有特殊情况,经司法所同意,社区服刑人员可以书面委托的方式,由其亲属、监护人或保证人代为办理续假手续。续假需经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第五十四条【请假外出时限】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离开所居住的市、县连续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一年累计请假天数不得超过九十日。因特殊情况累计请假超过九十日的,由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
第五十五条【请假外出管理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外出期间,居住地司法所应当通过信息技术、通讯手段等进行跟踪管理和教育。发现社区服刑人员违反外出管理规定的,应当责令其立即返回并视情节给予相应处罚。必要时,可以派员将其带回。社区服刑人员返回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外出期间的有关情况,并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办理销假手续,交回《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证明》。司法所应当对其外出期间的活动予以核实,在《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证明》上注明返回时间并留存备查。
第五十六条【居住地变更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
第五十七条【居住地变更程序】社区服刑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 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变更审批表》,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经司法所审查核实后,签署意见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
第五十八条【在同一县(市、区)变更居住地】社区服刑人员在同一县(市、区)内变更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变更审批表》后,经审核认为情况属实的,应当征求新居住地司法所意见后作出决定。
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通知社区服刑人员现居住地和新居住地司法所,现居住地司法所应当及时向社区服刑人员发放《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变更证明》,并将工作档案及清单移交新居住地司法所。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收到《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变更证明》后三日内到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
第五十九条【不同县(市、区)变更居住地】社区服刑人员在不同县(市、区)变更居住地的,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收到《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变更审批表》后,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书面征求社区服刑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
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接到书面征求意见函后,应当及时对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并在十个工作日内将是否接收的意见和理由函告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回复意见及时对是否同意社区服刑人员变更居住地作出审批决定,并在决定作出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通知司法所。同意变更居住地的,司法所应当及时向社区服刑人员发放《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变更证明》,告知社区服刑人员应当自接到通知后七日内持该证明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第六十条【不同县(市、区)变更居住地的文书交接】 经过批准变更居住地的,现居住地司法所应当在接到通知后二个工作日内将工作档案移送至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留存档案副本。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决定作出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批准的决定通知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抄送现居住地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并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及清单在决定作出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移交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有关法律文书抄送当地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第六十一条【不同意变更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经审核,不同意变更居住地的,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变更审批表》上注明理由,由司法所告知社区服刑人员。
第六十二条【对变更居住地的意见不一致的】对在本自治区范围内,因社区服刑人员变更居住地引起的管辖争议,由共同的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确定;因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如县级、市级司法行政机关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两省(区、市)级司法行政机关之间协调解决。
第六十三条【重点时段的监管】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个人生活、工作及所在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情况。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及时了解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有关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要求社区服刑人员到办公场所报告、说明情况。
第六十四条【日常监管】司法所应当定期走访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社区,了解、核实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司法所应当及时掌握暂予监外执行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定期与其治疗医院沟通联系,每三个月审查保外就医社区服刑人员的病情复查情况,并根据需要向批准、决定机关或者有关监狱、看守所反馈情况。
第六十五条【脱管报告】司法所发现社区服刑人员脱离监管的,应当立即与社区矫正小组其他成员、社区服刑人员家庭成员沟通,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行踪,同时将有关情况书面报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通报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并提请公安机关协助组织追查。
第六十六条【司法所上报制度】司法所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情形,应当及时上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予以处臵。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派员调查核实情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提出处理意见。
司法所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涉嫌再犯罪的,应当及时上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由公安机关依照相关程序处理。
第六章 教育帮扶
第六十七条【教育学习内容、时限】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制度规范、身份意识、心理健康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对于有特殊情况、不服监管或者经评估再犯罪风险较高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适当增加个别教育次数和时间。
第六十八条【教育学习形式】教育学习主要形式分为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
第六十九条【集中教育】集中教育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司法所分别组织实施。社区服刑人员参加集中教育的情况作为对其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七十条【个别教育】个别教育由社区矫正小组负责具体实施。社区矫正小组应当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刑罚种类、矫正期限、心理状态、行为特点以及动态表现,结合报告、走访等活动进行个别教育。
第七十一条【教育学习记录】司法所应当做好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学习的情况记录。社区矫正小组做好社区服刑人员个别教育学习的情况记录。记录事项包括授课或者谈话人、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参加人数、课堂情况、教育效果等。
第七十二条【教育学习请假制度】社区服刑人员因故不能参加集中教育学习的,应当事先向司法所办理书面请假手续。
第七十三条【社区服务】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第七十四条【社区服务内容】社区服务包括:社区内或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内的公益性工作,以及其他不以取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社会、公众服务工作。
第七十五条【社区服务设臵】社区服务应当考虑社区服刑人员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技能水平、正常工作学习需要等情况,合理安排服务内容和方式。
第七十六条【社区服务例外】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司法所同意,可以不参加社区服务:
(一)服刑期间未满十八周岁的;
(二)年满六十周岁的;
(三)暂予监外执行期间身体情况不适宜参加社区服务的;
(四)其他特殊原因不适宜参加社区服务,经司法所同意的。第七十七条【心理辅导】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等具体情况,司法所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矫正其违法犯罪心理,提高其适应社会能力。
第七十八条【适应性帮扶】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落实社会保障措施。
第七章 考核与奖惩
第七十九条【考核机制】司法所应当及时记录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综合考察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行为表现,定期对其接受矫正的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和实施奖惩的主要依据。
第八十条【考核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应当采取计分的方式进行。对社区服刑人员月份、季度及评定分数,由矫正小组集体研究,报司法所负责人审批。
第八十一条【管理类别的调整】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受到记功或者警告、治安管理处罚的情况,按照有关规定调整管理类别。
第八十二条【调查取证】司法行政机关接到报告、举报或者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反监督管理规定、人民法院禁止令情形或者有法定收监执行情形的,应当及时派员调查核实情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听取矫正小组意见,提出处理意见。
第八十三条【调查取证人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组织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共同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其中至少有一名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协助。
第八十四条【证明材料】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依法收集的证明材料包括:违反法律、法规或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定的事实材料,有关证人证言、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日常行为记录以及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询问笔录等,可以作为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处理、治安管理处罚和刑事处罚的证明材料等。
第八十五条【警告】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警告:
(一)未在规定期限内报到的;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三)未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较轻的;
(六)有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行为的。
第八十六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公安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通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第八十七条【缓刑、假释收监条件】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期限内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被收容教育、收容教养、强制隔离戒毒的;
(六)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第八十八条【撤销缓刑、假释的提请】对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提请收监的,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将建议书抄送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原裁判人民法院收到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后,应当认真审查,材料齐备的,应予立案;材料不齐备的,应当通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补充。
人民检察院认为提请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不当的,或者应予立案而没有立案的,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第八十九条【提请撤销缓刑收监执行的程序】提请撤销缓刑收监执行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司法所从发现符合撤销缓刑收监执行情形之日起一个月 内,收集整理社区服刑人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监督管理规定的证据材料,并出具书面意见,报送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案情复杂或情况特殊的可以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延长一个月。
(二)原判法院为县级人民法院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收到材料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原判人民法院提交撤销缓刑建议书,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同时报送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
(三)原判法院为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经审核合格的材料在三个工作日内报送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收到材料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向原判人民法院提交撤销缓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四)市级司法行政机关或者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经审核后,认为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将材料退回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或司法所补正,也可以直接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九十条【提请撤销假释收监执行的程序】提请撤销假释收监执行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司法所从发现符合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情形之日起一个月内,收集整理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的证据、日常行为奖惩记录、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的走访谈话笔录、司法所社区矫正奖惩工作专题讨论记录等材料,并出具书面意见,报送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案情复杂或情况特殊的可以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延长一个月。
(二)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自收到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对报送材料进行审核,材料符合要求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将所有材料以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审核意见报送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
(三)市级司法行政机关经审核后,认为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将材料退回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或司法所补正,也可以直接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经审核同意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向原裁定人民法院提交撤销假释建议书,并随附相关证明材料。
第九十一条【撤销缓刑、假释的裁定】人民法院收到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后,应采取书面审理的方式,在一个月内作出裁定,并送达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同时抄送居住地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缓刑、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脱离监管、下落不明或因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已被羁押的,不影响收监执行案件的审理。人民检察院认为撤销缓刑、假释的裁定不当的,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第九十二条【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条件】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收监执行: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经警告仍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求作诊断、检查、鉴定的安排拒不配合,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被收容教育、收容教养、强制隔离戒毒的;
(七)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刑期未满的;
(八)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九)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第九十三条【保证人义务与变更】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督促保证人认真履行保证义务;对懈怠履行保证义务的,应及时批评教育;对拒不履行保证义务的,应当撤销其保证人资格。
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保证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通知社区服刑人员本人、家属、所居住的村(居)委会或者所在单位,在十日内提出新的保证人,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确定。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确定新的保证人后,应将有关情况通知负责管理该罪犯档案、负责收监的监狱或看守所。
第九十四条【病情鉴定】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情形消失且刑期未满的社区服刑人员提请收监执行时,应当有县级以上医院的诊断、检查、鉴别意见。属于保外就医的,应当有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作出的病情鉴定意见。
第九十五条【暂予监外执行收监的提请】对由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提请收监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向原作出决定的人民法院提出收监执行建议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对由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提请收监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向居住地所在省的省级监狱管理机关或者设区的市级公安机关提出收监执行建议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收到收监执行的建议后,应当认真审查,材料齐备的,应当依法受理;材料不齐备的,应当通知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补充。
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收监执行建议书应当抄送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人民检察院认为提请收监执行建议不当的,或者应予受理而不受理的,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第九十六条【提请撤销暂予监外执行的程序】提请撤销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司法所从发现符合撤销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情形之日起一个月内,收集整理社区服刑人员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有关证据或违反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定的证据、日常行为奖惩记录、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的走访谈话笔录、司法所社区矫正奖惩工作专题讨论记录等材料,报送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案情复杂或情况特殊的可以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延长一个月。
(二)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经审核同意提请收监的,应在五个工作日内向批准、决定机关送达提请撤销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审核认为材料不全的或者不应当收监执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司法所补齐有关材料或直接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九十七条【暂予监外执行收监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批准机关收到收监执行的建议后,应当在十五日内作出决定,送达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同时抄送居住地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暂予监外执行人员脱逃、下落不明或因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已被羁押的,不影响收监执行案件的决定。
人民检察院认为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收监执行决定不当的,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第九十八条【收监卷宗】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请收监执行的卷宗应当包括:
(一)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或者收监执行建议书;
(二)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审核表;
(三)接受矫正期间历次受惩处的法律文书;
(四)违反法律、法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暂予监外执行情形消失的证明材料;
(五)适用社区矫正的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复印件;
(六)其它相关材料。
第九十九条【收监执行文书送达】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应当向提请收监建议的司法行政机关送达下列材料,并同时抄送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裁定书;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送达回执。
第一百条【收监的执行】对社区服刑人员执行收监,按下列规定实施:
(一)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共同执行收监。
(二)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公安机关执行收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予以协助。
(三)公安机关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罪犯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执行收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予以协助。
(四)监狱管理机关决定收监执行的,由原服刑或接收其档案的监狱执行收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予以协助。
承担收监执行任务的机关应当组织两名以上警察执行,必要时依法使用警械。
第一百零一条【收监押送的场所】人民法院裁定或者决定收监的,应送押居住地所在省(区、市)的看守所服刑,并送达法律文书。罪犯送看守所服刑当日起,如果罪犯剩余的执行刑期超过三个月的,则由看守所按照交付监狱执行的程序转送监狱执行刑罚。
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决定收监的,应送押负责管理该罪犯档案的看守所、监狱服刑。
第一百零二条【在逃】撤销缓刑、撤销假释和收监执行的裁定、决定生效后,社区服刑人员下落不明或者拒不回居住地的,应认定为在逃罪犯。
第一百零三条【在逃人员的追捕】被裁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者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逃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立即通知居住地县级公安机关,送达被决定收监的罪犯在逃告知书,并 附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的裁定书、决定书,由居住地县级公安机关依据上述文书按程序组织追捕。
第一百零四条【死亡通知】社区服刑人员在提请收监执行期间死亡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撤回收监执行建议,按照有关规定通知相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
第一百零五条【被收容教育、强制隔离戒毒等的处理】提请收监执行期间,社区服刑人员被收容教育、收容教养、行政拘留、司法拘留、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的,收监执行的裁定、决定生效后,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收监执行的裁定、决定送达作出上述处罚决定的机关,中止收容教育、收容教养、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终止社区戒毒,按照本规定第一百条、第一百零一条收监执行。刑罚执行完毕时,强制隔离戒毒尚未期满的,继续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原作出的收容教育、收容教养、行政拘留、司法拘留是否继续执行,由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决定。
第一百零六条【再犯罪收监】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因犯新罪或者被发现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被判处新的刑罚,需要收监执行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办理。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应通知负责社区矫正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第一百零七条【社区服刑人员的减刑提请】社区服刑人员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同意后提请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
人民法院收到提请减刑的建议后,应当认真审查,材料齐备的,应予立案;材料不齐备的,应当通知市级司法行政机关补充。
司法行政机关的减刑建议书,应当同时抄送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人民检察院认为提请减刑建议不当的,或者应予立案而不立案的,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第一百零八条【社区服刑人员的减刑提请程序】提请减刑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司法所应当收集整理社区服刑人员确有悔改表现或立功、重大立功表现或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等证据材料,报送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二)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 查,经审查认为证据充分,应当提请减刑的,在五个工作日内报送市司法行政机关审核。
(三)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经审核同意的,出具减刑建议书,在五个工作日内送达管辖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审核认为材料不全的,应当及时通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补齐有关材料;认为证据不充分不应当提请减刑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一百零九条【社区服刑人员的减刑提请材料】提请人民法院裁定减刑的,应当提供下列书面材料:
(一)减刑建议书;
(二)终审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历次减刑裁定书的复印件;
(三)社区服刑人员确有悔改或立功、重大立功表现或者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等具体事实的证明材料;
(四)司法所书面考察意见、社区服刑人员日常行为奖惩记录、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的走访谈话笔录、司法所社区矫正奖惩工作专题讨论记录等材料;
(五)人民法院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一百一十条【社区服刑人员的减刑裁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减刑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裁定,并送达提请机关;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减刑,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
人民法院的减刑裁定书副本,应当同时抄送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人民检察院认为减刑裁定不当的,应当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二十日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纠正意见后一个月以内重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作出裁定。
第八章 矫正解除与终止
第一百一十一条【矫正期满前的准备】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矫正期满三十日前作出书面总结,司法所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十五日前根据其在社区矫正期间的表现、矫正小组的意见、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并对其安臵帮教提出建议。
第一百一十二条【解除矫正宣告】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
第一百一十三条【解除矫正宣告程序】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在司法 所进行,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按照以下程序公开进行:
(一)宣布宣告纪律。
(二)宣读对社区服刑人员的鉴定意见。
(三)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对判处管制的,宣布执行期满,解除管制;对宣告缓刑的,宣布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
(四)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五)告知安臵帮教有关规定。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解除社区矫正宣告按照上述程序不公开进行。
司法所应当针对社区服刑人员不同情况,通知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群众代表、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参加宣告。禁止令先于社区矫正执行期满的,司法所应当单独组织禁止令执行期满宣告。
第一百一十四条【刑满释放手续】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社区矫正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向社区服刑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在社区矫正期满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决定机关,同时抄送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刑期即将届满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罪犯刑期届满前一个月以内,书面通知原服刑监狱或接收罪犯档案的监狱、看守所按期办理刑满释放手续。
第一百一十五条【特殊情形】社区服刑人员涉嫌违法犯罪被羁押的,社区矫正中止;不构成犯罪的,社区矫正继续进行。涉嫌违法犯罪被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不影响社区矫正的进行。
社区矫正期满时,涉嫌违法犯罪仍未结案的,社区矫正终止。社区矫正期满后,不构成犯罪的,应当按照解除矫正程序补办相关手续。
第一百一十六条【社区矫正终止】社区服刑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终止。
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土葬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及时书面通知批准、决定机关,并通报县级人民检察院。
第九章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
第一百一十七条【矫正原则】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开进行;
(二)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给予身份保护,其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其矫正档案应当保密;
(三)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
(四)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五)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六)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对九年义务教育适龄的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地教育部门应当解决入学问题;
(七)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社区矫正宣告时,应当通知其监护人到场,督促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承担抚养、管教等义务;
(八)采取其他有利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改过自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措施。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服刑人员,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章 保障机制
第一百一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一百一十九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例会、通报、业务培训、信息报送、统计、档案管理以及执法考评、执法公开、监督检查等制度,保障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
第一百二十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处臵机制,发现社区服刑人员非正常死亡、实施犯罪、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应当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 机关等协调联动、妥善处臵。
第一百二十一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行政拘留、决定强制隔离戒毒或者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社区矫正执行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第一百二十二条 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动态数据共享。
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社区矫正执行活动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本细则规定的,可以区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交付执行机关。执行机关应当及时纠正、整改,并将纠正、整改情况书面告知人民检察院。
第一百二十四条 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监狱、看守所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一百二十五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自治区公安厅、自治区司法厅之前发布的有关社区矫正规定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以本细则为准。
广西城市社区党建 篇5
北洞源村探索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
2007年,平安乡北洞源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勇于创新,努力把北洞源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通过从社区管理体制、干部队伍、党员管理、硬件建设和社区服务等方面,采取“五优化”措施,对农村实行社区化管理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基本情况
平安乡北洞源村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东面,距县城12公里,全村辖北洞源、马塘、观音塘、石排岭四个自然屯,有27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人口2182人。设党总支一个,党小组3个,现有党员52名。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村大力发展以柑橙种植为主的水果产业,农民的收入得到大幅提高,水果种植面积达3520亩,水果产量7450吨,人均有果3.4吨,2006年人均纯收入4820元。全村共建有沼气525座,沼气入户率达到95%。近年来,该村在发展水果的同时,鼓励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创市场,做水果销售,目前已形成一个上百人的销售队伍,年销售水果7万多吨。因此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彩电、冰箱、空调、小轿车等高档家电和交通工具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庭,全村共购置了60多辆面包车和小轿车,是远近闻名的“小车村”。
2006年,北洞源新村作为桂林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新村于同年4月破土动工,历经一年的建设,完成了27栋瑶家别墅楼、一栋综合楼建设和旧村穿衣戴帽工程和拦河坝、龙星桥、石拱桥、滨江公园、小广场、停车场、公厕、人饮工程等一大批公益设施建 设,于2007年5月1日隆重开村,北洞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我县又一个集旅游、餐饮、住宿、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北洞源新村的建成,标志着我县的“富裕生态家园”建设由自然村向中心村、行政村的转变;由单是新房建设发展到新房建设和旧村改造同时进行;是全县第一个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农村;赋予了新农村建设新的内涵,成为全区第一个“保险先进村”;第一个引进先进能源环保技术--地源热泵空调热水器的村。
二、主要做法
然而,随着新农村的建成,新农村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服务对象,突破了原有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范围,众多的辖区社会组织,超越了原有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复杂的社会管理局面,使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难以适应,并由此引发了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如在在农村能否以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建立一种覆盖农村全体群众民的管理服务体制,推动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新社区转变,成了目前迫切需要破解的社会管理难题。为此,在实行社区化新模式前期,我们经过近一个多月时间的调研排摸,并到市各社区考察,通过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成功经验,精心制定《平安乡北洞源村社区化管理工作方案》,并着手在北洞源村全面实行,从改革现有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采取优化社区硬件建设、优化社区管理体制、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素质、优化社区党员管理机制、优化社区功能“五优化”措施,在北洞源村开始全面探索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一)优化社区硬件建设,发挥阵地作用。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契机,不断加大社区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是优化社 区办公场所。为方便居民办事,便于社区管理,社区实行综合式办公;二是优化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根据自身实际,积极争取上级单位的支持,建立了社区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定期开放为居民服务。三是优化社区公共设施。为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多方协商,引进了社区超市,规范社区农贸市场,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同时争取县直单位的支持,绿化、美化社区,改善社区人居环境。
(二)优化社区管理体制。首先是打破原有村民概念,构建一个新型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在继续保留村经济合作社、村民委员会等组织的同时,着重构建覆盖辖区全体居民的管理和服务组织机构“一会一体五小组”,即成立北洞源社区村民理事会,下设党群共富信用联合体,生产发展服务小组、社会保障服务小组、文明卫生计生监管小组、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和公益事业服务小组。社区理事会由8人组成,每个服务小组由2人组成员。社区村民理事会在村党总支部领导和村民委员会运作下,具体实施社区化管理服务的各项工作。五个服务小组具体负责相关的工作,并联系一个片区,实现对包片区“一口清”,即能熟练掌握自己所分片的居民基本情况,包括弱势群体、外来人口、可依靠对象等,承担起了社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本着“精干高效、运转协调、增加职位、义务尽责”的原则,按二正六副配备,其中支部书记1名,社区村民理事会长1名,副会长2名,理事会成员3名。所配备的8名农村社区干部,8人每年3万多元的薪酬和工作经费全部由县、乡财政负担。
(三)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创建工作水平。一是抓选配。对现有村两委干部,将有事业心、责任感强,熟悉社区工作,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干部调整充实到了理事会中,二是抓培训。针对 社区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知识面过窄等情况,我们克服种种困难,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培训、辅导讲座、外出考察、专家授课等形式,积极组织社区干部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以及各种开展工作必需知识的培训,并组织参加县委组织部举办的各类培训学习。近几个月来,共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400多人次。
(四)优化社区党员管理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为契机,通过培训,深化党员设岗定责,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议事规则,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等制度;制定了社区自治章程和社区居民公约,完善了《社区居委会任期工作目标》、《社区居委会干部岗位责任制》、《社区居委会工作守则》等有关规章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
(五)优化社区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紧紧围绕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服务抓建设,抓好建设聚民心,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按照“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的要求,大办社区服务业。先后成立了社会保障室和社区服务群众工作室,开辟了文体休闲、医疗保健等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网络。一是搞好弱势群体的服务工作。成立党员义工服务队,在社区开展卫生保健、机械维修服务上门活动,同时,以老党员和有志青年为主,组建了社区自愿者服务队,及时救助社区贫困户、低保户和困难群众。二是宣传服务工作。以提高居民素质、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团结、养成文明风尚为目的,利用各种载体积极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旅游培训、计生文艺晚会、协助各高校开展各种为民服务活动等,提高了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和群众的参与率,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定期开展政策理论、科普知识宣传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居民、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形成共驻、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实现了政策、文化、体育、科技、法律、卫生“六进社区”,整合了创建资源,激发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三、取得的成效
(一)社区建设进一步规范。一是活动阵地建设得到加强。通过上级拨一点、乡出一点和村民筹一点的方式,投入资金80余万元,建成一栋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随后又投入资金3万多元左右,配齐社区综合办公室,使社区达到每个干部一套办公桌椅、一个会议室50套桌椅、一个活动室、二台电脑、一张妇检床,警务室设备配套,办公室各种职责和规章制度以及标识牌上墙公示,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二是社区干部的战斗力得到增强。配备了8名社区干部,同时市委组织部和乡党委各选派了1名政治纪律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熟练的优秀干部下到社区挂任党总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助理,增强社区干部力量。
(二)共创共建资源得到整合。通过建立共创共建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一是建立了协调机制。积极动员和组织驻社区的商店、企业、中介组织等单位广泛参与社区建设;二是群团组织作用发挥明显。充分发挥社区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组建篮球队、志愿者队等文体队伍,丰富活跃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如积极争取龙 星集团的支持,出资30多万元建设一座风雨桥,协调县自来水公司搞好自来水工程建设,协调公安部门建立社区警务室,搞好社会稳定,使居民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好评。
(三)阵地作用发挥明显。一是发挥了宣传阵地作用。利用社区党校对居民骨干和居民代表进行培训教育,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培训,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和科技知识、旅游知识、遵纪守法、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治、成立专业合作社等知识教育,邻里纠纷减少、治安刑事案件得到有效控制,自实行社区管理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二是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有效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宣传栏,加强科学、健康、文明的文化宣传工作,积极开展移风移俗、文明家庭、文明居民、平安文明小区、志愿者义务服务队、信用村和保险村等“创建”活动,居民的“创建”意识、社区意识和公德意识得到提高,积极参与“创建”活动。是全区的“巾帼示范村”;今年7月配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抓好了创建全区保险先进村工作,全村参保率达到了80%,参保金额达到了20多万元,在全区获得中国人寿保险先进村,目前正在创建全国保险先进村。同时还作为全市创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现正在申报。
(四)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一是在社区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方面。配齐了社区办公场所和健身娱乐设施;建成1座便民候车停,有了公交车进出;居民生活需求的社区餐饮(农家乐餐馆)、购物(超市、农贸市场)、医疗等服务功能逐步健全,社区公共设施得到改善。二是在创建活动载体方面。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以党团员为主要力量,组建社区自愿者服务队,广大社区党员、团员、居民群众积极参加志愿者队伍,广泛参与青少年教育、民事调解、爱心服务、卫生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监督多个群众性的服务活动。结合创建工作的开展,社区村民理事会在辖区范围内招收了1名保洁员负责社区绿化、保洁,采取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方式,“你出资、我清扫、共收益”,有效破解了垃圾围村这个长期困扰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难题。三是在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今年该社区得知本村石排岭自然村的黄声艳患有白血病以后,积极发动本村的村民进行捐助,当天就得到捐款8000多元,对黄声艳家及其本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经过努力,平安乡北洞源新农村在实行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创建工作后,通过社区管理体制、干部队伍、党员管理、硬件建设和服务群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构建起一个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农村新社区还有一定的距离。要搞好社区建设,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及时有效解决,才能促进社区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一是社区工作负担重,社区干部待遇低。实行社区后,社区管辖范围扩大,工作量明显加重,职责成倍增长,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认为自已的付出与报酬极不相称,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工作积极性。二是社区工作人员上岗时间不长,思想不稳定,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三是为民服务的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广西5城市农产品铅镉污染分析 篇6
广西5城市农产品铅镉污染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5城市主要农产品铅镉污染情况.方法 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对5个城市8类农产品进行铅镉污染监测.结果 共监测8类588件农产品,获得923个有效监测数据.其中铅污染监测429件农产品,3个市的皮蛋污染严重,铅超标率均在50%~75%;南宁市蔬菜、黄豆铅污染超标均在30%以上;百色市牛奶超标率达到100%;而镉污染监测494件农产品,北海市螺、蟹镉污染超标率分别达到93.0%,82.0%;3个市肾镉超标均在80%以上;南宁、玉林市大米镉超标率均为28.6%,南宁市蔬菜超标率24.3%;南宁市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四季豆等共9份农产品铅、镉同时超标,双重超标率达到15.2%(9/59).结论 农产品中存在铅镉污染,应加强综合治理,减少环境污染.作 者:覃志英 唐振柱 吴祖军 黄兆勇 陈广林 杨娟 梁江明 谢萍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宁,530021 期 刊:中国公共卫生 ISTICPKU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年,卷(期):, 23(1) 分类号:X5 关键词:农产品 污染物 铅 镉广西智慧城市建设方向探讨 篇7
作为信息化和城市化高度融合的产物, 智慧城市将是促进城市信息化、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当今世界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2013年8月, 广西南宁、柳州、桂林、贵港以及柳州市鱼峰区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为广西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迎来重大机遇。近几年, 在国家大力倡导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指导下, 随着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的推进, 广西智慧城市试点区域的信息化水平将日益提高、政务管理措施日益改善、民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日益上升, 对增强广西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加快经济转型, 建设集约、低碳、绿化、智能的新型城镇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
“智慧城市”一词首次出现是在1984年美国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 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 (Smart City) ”的创新构想。2009年底, IBM公司公布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其软件解决方案。
近十几年来, 美国、欧盟、日本、瑞典、韩国等国家地区都在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服务和运行中的应用, 努力打造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城市”。
1.1 国外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为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 世界各国均不约而同地提出了高度依赖信息化技术改变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宏伟计划, 即打造智慧城市。美国率先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计划, 并于2009年6月启动智能电网项目, 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电网的智能控制, 以实现能源独立控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又于2009年9月, 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 将迪比克市建设为“智慧城市”, 在交通、水、电、燃气等公共服务方面, 智能化地为市民提供各种服务。随后, 欧盟着力推进“信息社会”计划, 以建设新网络、发展新通信技术、提供新服务为主要目标,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并为此制定了智慧城市评价标准, 对欧洲70座城市进行综合评价。
而在亚洲, 韩国、新加坡和日本走在较前面。2004年3月, 韩国提出了u-Korea战略, 计划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公共资源远程共享;2009年, 韩国仁川市和美国思科公司合作, 拟通过公共通讯平台和网络技术的使用, 将仁川市打造为生态型、智慧型城市, 为市民提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税务办理服务。2006年6月, 新加坡推出“智慧国家2015”计划, 拟将新加坡建设为一个以资讯通信驱动的智能化城市, 通过资讯通信技术实现交通、电子政务、民生服务的智能化, 提升市民生活、工作、学习与交流的便捷性。2009年7月, 日本开始实施“智慧日本战略2015”,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数字化技术, 实现政府治理、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三大公共事业的智能化服务”, 目前日本已基本实现了医疗健康数字化服务。
1.2 国内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在全球城市信息化发展浪潮的推动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 国内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 目前很多地方已将智慧城市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并纳入“十二五”规划。已经发布智慧城市专项规划的城市达68个, 其中副省级城市11个, 占全国副省级城市的73.3%。直辖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规划。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所占比重较高, 中部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经济圈也在积极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2012年, 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始启动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开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 并带动其他城市积极跟进。2013年1月29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共90个, 其中地级市37个, 区 (县) 50个, 镇3个;8月5日,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公布, 共有103个城市 (区、县、镇) 列入试点 (包括广西的四市一区) 。2013年12月13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与微软中国共同宣布将组建“住房城乡建设部数字城市工程中心智慧城市技术解决方案联合实验室”, 共同打造中国未来城市智慧发展重要技术支撑平台。
其中, 我国第一个着手实施打造智慧城市试点的是宁波市, 其建设内容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打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十大服务体系、六大智慧产业基地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以期大幅度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 为市民提供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深圳以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基地、交通智能化为目的, 以发展电子商务为核心, 努力将深圳打造为“智慧深圳”。上海提出了以实现健康档案、教育和全球贸易投资方面的数字化监管为目标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南宁市和昆山市分别提出在基础设施、政务服务、产业建设、人文及医疗等方面实现智能化管理的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目标。
在智慧城市方面, 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于2013年开始积极组织区内城市进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工作, 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申报通知下发前就提前动员、宣传培训、组织申报工作, 全区共7个城市 (城区) 申报, 5个城市 (城区) 获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分别是南宁、柳州、桂林、贵港以及柳州市鱼峰区。
2 广西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
2.1 广西智慧城市建设思路
广西智慧城市建设应以智慧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线, 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对象, 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体系。
(1) 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共享协同, 统筹全局, 科学破解各城市发展难题。
(2) 创新驱动、合作共赢。“政、产、学、研、用、资”合作, 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升级。
(3)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政府指明方向, 给予参与主体激励和保障, 培育市场, 依靠市场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有序推进公众参与决策的水平, 保障公众利益。
2.2 广西智慧城市建设理念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文件要求, 广西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应立足新型城镇化, 坚持“四化融合”, 在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基础上, 确保智慧城市实施方案科学、可行。
南宁市应以打造“平安、宜居南宁”为目的, 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 通过在市政设施建设、应用处置、交通、能源利用、人居环境等方面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 以期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健康、便捷、安全的社会环境。
柳州市应突出“工业、生态”特点, 以建设“智慧的生态宜居工业城市”为智慧城市创建目标, 符合西南工业城镇和生态城市的定位。该市信息化技术在工业、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管理、城市公共安全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 数字柳州、地理信息平台、数字城管系统等多个系统技术先进;“两化融合”成效显著, 获得了国家第二批“两化融合”试验区, 成为广西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试点城市。该市应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筑节能、给排水、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等。智慧城市的创建将进一步推动该市“四化”健康发展, 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桂林市应充分利用该市资源和人才优势, 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需要, 突出“以人为本”,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该市拟以“绿色桂林、生态桂林、和谐桂林、魅力桂林”为主旨, 在整合原有已建成“两化融合实验基地”、“智慧旅游”、“智慧市政”等部分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纲要》 (2012年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 以及国家旅游改革综合实验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建设等内容, 以发展“智慧旅游”为主线, 促进“四化”建设, 打造国际智慧旅游城市典范。
贵港市应以“黄金水道, 生态宜居”为理念, 通过“智慧贵港”建设, 到2017年, 实现网络宽带到村入户, 无线网络覆盖中心城区, 公共信息平台运行良好, 信息共享能力大幅度提升, 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应对城市发展难题, 努力打造内河港口、混合交通的智能管控模式, 以确保其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地位, 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制度、资金政策, 创新商业模式, 智慧城市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柳州市鱼峰区智慧城市创建目标是运用信息技术, 打造一系列智慧化应用, 解决鱼峰区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工业发展模式转变带来的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社区服务管理、经济稳增长等相关问题。
2.3 广西智慧建设总体方案
智慧城市云平台是核心技术, 通过“云平台”将破除“信息孤岛”, 打破原有的烟囱式结构和点对点的集成模式, 实现IT资源的共享和集成的标准化、平台化。云平台包含“两个中心、一个平台、两大体系”。“两个中心”即数据中心、资源中心;“一个平台”即共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两大体系”即安全体系、标准体系。云平台采用SOA架构, 将IT资源、数据、应用等作为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给客户。服务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即基础架构服务 (IAAS) 、平台服务 (PAAS) 及软件服务 (SAAS) 。在社会管理方面, 云平台上接应急指挥、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城管等各类应用, 促进重要领域基础设施及应用智能化转型、深层次应用;在公共服务方面, 基于云平台进行业务和功能拓展, 推进医疗、社区、校园、家庭、办公等区域公共服务的高度信息化;在环境支撑方面, 建设智慧楼宇、智慧电网、智慧资源等;在产业发展方面, 推动云计算服务、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结合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需求, 从顶层设计开始, 分期进行建设:
第一期, 以社会管理为主题。统筹资源, 重点实现交通、城管、应急指挥、环保的智慧监管, 并着手实施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的初步建设。筹建科技园区, 为智慧城市平台提供有效的支撑。
第二、三期, 以公众服务、产业发展为主题。重点建设医疗、教育等民生关注内容, 以及旅游、物流等推动产业发展的内容, 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 持续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发展, 实现富庶文明和谐的城市目标。
2.4 广西建设智慧城市的要点
首先, 建立各试点城市的统一公共信息服务和运营中心。实现IT基础资源云化, 实现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网络资源池的统一管理、按需分配部署、资源动态调度;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库, 实现对地理信息、法人等基础数据的统一访问;建设公共信息平台, 实现资源的集约共享和应用的互联互通, 满足未来统一支撑的业务系统的建设需求, 完成以后将实现:建立各市统一的基础数据标准规范体系, 促进城市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和综合;对城市视频、交通等各类信息进行整体综合分析和挖掘, 为管理决策和资源优化分配提供支持。
其次, 探索“企业投资建设, 政府租赁服务”的建设模式。由政府主导, 政府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 采用“企业投资建设, 政府租赁服务”的商务服务模式来运营, 即各市 (区) 的智慧城市建设由政府投入一定比例的启动资金, 后续建设资金主要通过引进企业投资来解决, 并由企业负责相应项目的运行维护。
此种BOT模式与传统由政府单独投资的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政府前期只需要支付启动资金, 减少一次性大的投资, 让政府先享受服务, 后支付租赁服务费用。如南宁市可将平安城市建设项目资金作为智慧南宁项目启动资金, 整体项目由企业投资建设, 在建设平安城市的同时完成智慧南宁一期工程, 政府协议期内每年仅支付一定的服务费, 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的。
(2) 政府少量投入带动社会资金进入特定行业, 吸引企业投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信息产业, 并通过投资示范作用, 带动民间资本、私营企业参与南宁智慧化建设, 促进城市智慧化建设多元化。
3 结语
笔者在通过总结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重点的基础上, 结合广西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自身特点, 提出了推动广西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设智慧城市,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对于促进广西的持续健康发展、突出广西城市功能特点、全面提升广西城市建设发展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要:目前, 广西南宁、柳州、桂林、贵港以及柳州市鱼峰区已被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对广西智慧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广西,智慧城市,建设方向
参考文献
广西城市社区党建 篇8
【关键词】广西高职高专院校 二级管理模式 党建工作 思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35-02
近年来,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管理模式正从以往的“集权式”向“二级管理模式”转变。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面对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广西高职高专院校贯彻党中央“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作为学校的领导核心,怎样转变学校党建工作思路,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为学校管理模式转变提供可靠的组织和政治保证,成为广西各高职高专院校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二级管理模式下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党建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一)管理理念新突破。二级管理模式秉承崇尚自治、发扬自主、集中指导的管理理念,突破传统的单一集中式模式,减轻了学校领导及行政机构负担,调动了各学校各系部办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潜力,充分发挥了其办学能力,为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党建工作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占有最核心最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发展的思想引领、政治保证、组织支撑,在二级管理模式下,学校党建工作不仅要吸收新的管理理念,顺应和支持二级管理模式的顺利,更应当以新的管理理念为重心,积极转变党建工作理念,以从更高的层面引领和指导学校发展。
(二)管理模式新转变。二级管理模式是学校由以往的“集中式”向“分权式”的转变,学校将管理重心下移,赋予系部更多的人事、财务、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这一方面使系部拥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迅速反映,另一方面系部可以结合实际,实现特色发展。但是,二级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权的同时系部是否会对学校的指导有所忽视,学校对系部发展的把握是否会准确,学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否会减弱,这不仅是对二级管理模式提出的挑战,同时也是学校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如何在实施二级管理模式下加强对系部的领导,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发展,保证学校的凝聚力,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实施二级管理模式后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对党建工作监督评价机制提出新的要求。二级管理模式下,系部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学校领导及行政部门主要起统筹指导作用。系部作为更为独立发展的个体,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克服依赖心理,树立自主发展意识,准确定位发展方向,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来实现教师、学生,教学、科研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既容易出现思想迷惘、依赖性强、自主决策力弱的现象,同时也容易出现不服从学校管理、组织纪律不严、凝聚力降低等现象。各种问题的出现不仅需要创新党建管理方式方法,还需要创新监督和评价机制,发挥监督评价机制的督促作用,及时发现问题,系统整理问题,按时反馈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如此,才能形成新形势下完整的优质的党建工作管理体系。
二、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党建工作现状
(一)党建工作发展理念还较为传统。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为广西地区和全国培养各方面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发展中较为注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党建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重业务轻党建、学习动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工作效果不好的现象。另外,一些学校党建工作的发展理念更新较慢,在学校管理体制转变的同时,没有充分意识到党建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使党建工作管理滞后,没有很好地起到引领学校发展、凝聚学校合力、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二)党建工作模式较为滞后。现阶段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党建管理模式多为“学校党委—各党总支、支部”,行政管理部门和系部分别组成党总支或支部,且各自开展活动,同时,党建经费没有完全下放,这既导致学校对系部党总支、支部的指导,也束缚了系部党总支、支部开展各项活动,不利于其自我管理和实现创新。另外,二级理模式下,系部在实现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思想上、态度上、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学校管理部门可以从业务上给予指导,而学校党组织可以从根源上帮助其处理和解决问题,端正发展态度,树立正确目标,激发工作热情,系部在坚实有力的党组织的指导下,能够充分发挥优势。但目前,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还不够,还存在着基层党组织管理涣散、支部书记配备不合理、重教学科研业务工作轻党组织建设工作、系部党员教育程度不够、党员理论水平不高等现象,这都不利于二级管理下系部的管理和发展。
(三)党建工作制度建设需要完善。在二级管理模式背景下,随着工作模式的转变,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党建工作针对性的相关制度亟待完善。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从领导班子建设、会议议事规则、党建工作责任、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保证了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党建工作能够紧随国家大政方针,并且结合自身特点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且取得良好成效。但是,随着学校管理模式向二级管理转变,党建制度还未及时完善,因而,建设适应二级管理模式的党建工作制度是现下广西高职高专院校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二级管理模式下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党建工作的思路
(一)牢固树立二级管理模式下党建工作理念。二级管理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学校领导与各系部之间形成明确分工,使学校领导逐步摆脱繁杂的日常事务,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发展等宏观的规划决策上去,使系部增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负责具体的科研、教学发展等问题。现广西各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模式还未成熟,还处在摸索发展阶段,当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学校领导放权难,系部独立自主性差,职能部门事务繁重等情况。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在二级管理模式下,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党建工作应紧跟时代发展,纵览全局,审时度势,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促进学校管理模式的顺利转变。首先,学校党委应牢固树立强化学术权力、淡化行政色彩的理念。学校党委是学校办学方向的把握者、引领者,树立契合二级管理模式的发展理念,对学校向二级管理模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系部基层党组织应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树立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发展理念。二级管理模式下,系部获得更多主动权的同时,也将承担更多的义务,系部基层党组织率先树立起独立自主的、不怕困难的理念,能够帮助系部摆脱依赖思想,主动承担义务,谋求发展。最后,职能部门基层党组织要树立配合指导、协助发展的理念,逐步摆脱“保姆”的角色。二级管理模式下党建工作理念的树立,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切实转变二级管理模式下党建工作方式。广西高职高专院校要实现向二级管理模式的顺利转变,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宏观调控职能。学校党委的领导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负责讨论决定学校发展方向、学校发展定位等重要问题,但在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中,一些学校党委管理事务已经超越了宏观调控的范畴,管理事务过细、过杂,学校党委领导的精力被分散,对学校在宏观发展方面的问题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对学校发展和学校管理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因而,学校党委有意识地通过制度制定从具体的事务当中抽身出来,投身于学校的发展规划等事宜之中,才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其次,党委组织人事部门是党建工作的关键部门,在现实工作中,对党建事务管理过细过杂的现象更为明显,使其他基层党组织产生了依赖感,不利于基层党组织的独立性发展。因而,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应明确自身职责,根据各基层党组织发展建设情况,制订年度党建工作计划,科学下拨经费,起到上传下达、业务指导、经费调控等作用,督促各基层党组织制订自己的工作计划,独立地完成各项党建工作。最后,当前各校基层党组织自我管理能力还较差,究其原因,由于高职高专学校规模较小,制度制定不完善,各基层党组织长期养成了浓厚的依赖性,依赖党委组织人事部门,依赖学校党委。各基层党组织应有独立自主意识,科学制订工作计划,根据党委要求制定制度,在系部科学设立机构或设立专门人员负责各项事宜等,创建基础扎实、富有特色的基层党组织。
(三)形成二级管理模式下党建工作制度体系。高校党建工作对学校发展方向起着引领作用,对学校师生思想政治建设起着指导作用,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高校党建工作制度化,对学校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促进向二级管理模式的顺利转变,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党建工作制度必须走在前面。从宏观上看,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现有党建工作制度一方面是从学校党委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角度制定,另一方面是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进行制定。从微观上看,从党员学习、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员联系群众、党员考核评估等方面进行制定。二级管理模式下,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党建工作制度体系也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制定和完善,且重在原有基础上的调整和完善。从宏观上说,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明确学校党委工作职责,强调党委工作的宏观性、全局性、前瞻性,强调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独立性,增强基层党组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微观上说,制度建设应从提升党员意识抓起,进行有针对性的党员教育工作,特别是要提升基层党组织党员的全局意识、奋斗意识,提升党员的思想境界。科学教育和管理,促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教职工思想意识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最后,调整和完善党组织考核评估制度,在科学划分党组织职责的基础上,设立一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以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工作效果以及党员和群众的测评情况为主要衡量标准,对党建工作进行科学考核评估。
【参考文献】
[1]范晓鹤.我国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冯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特点及创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
[3]钟雨虹.高校党建制度的基本理论研究[J].科教导刊,2015(12)
【广西城市社区党建】推荐阅读:
广西北部湾城市群10-06
广西5城市农产品铅镉污染分析论文09-27
加快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_为实现首府现代化建设新跨越而努力奋斗10-28
城市社区管理10-14
城市社区养老05-10
城市社区旅游07-22
城市社区民主08-23
城市社区园林08-27
城市社区治理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