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养老

2024-05-10

城市社区养老(精选12篇)

城市社区养老 篇1

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已明显不相适应, 也很难承受日益加重的养老负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 人们对养老的需求不仅在范围上越来越大, 而且在质量上也越来越高。

现阶段, 我国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为78岁左右, 这意味着老年人在退休后的长时期内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特殊的关照。据估计, 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将达到2.8亿, 占总人口的20%左右。高龄人口的不断增长, 一方面使得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另一方面, 导致老年人需要照顾的时间延长, 加剧了家庭照顾老年人的任务。因此, 随着老年人口绝对数的攀升和所占比例的提高, 社会保障经费开支的缺口可能越来越大, 这必然会加重家庭对老年人所负的责任。

我国目前主要有三种养老方式:家庭、社会和养老机构。其中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由于现代家庭代际关系重心下移, 家庭内的老人不再具有传统家庭中的权威, 老人与子女分居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弱化, 社区养老的地位日趋明显。社区养老, 就是在政府的倡导下, 以社区组织为依托, 利用社区内的资源, 面向居住区内居民提供的、以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的服务。由于老年人群大部分时间都在社区中度过, 在日常生活和精神上比其他群体更多地依赖社区, 因此老年人成为社区养老的最大受惠者。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社区养老是符合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和现实社会经济条件的必然选择。然而, 社区养老服务在实际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观念认识不到位。

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出现老龄化相比, 我们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任务更加艰巨。有些人认为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只是局部性的、少数人的问题, 甚至认为是若干年后的问题, 未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存在养老困难, 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不尽如人意。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在日益增加, 而目前的社会服务功能却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提供的服务存在盲点。这主要表现在:有些社区未向老年人提供他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家政公司或其它机构;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所急需的家庭病床和医生上门服务重视不够, 老年人期待建在家门口的护理中心和康复医院;社区内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设施缺乏;有工作经验、经过养老服务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比例较低, 专业服务知识匮乏。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 同时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 还应有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 组成志愿组织, 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应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但目前我国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 有的社区根本没有志愿者组织。

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思路

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虽然已初具规模, 但是整体水平还较低, 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不适应。完善养老服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法规, 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制度保障。社区养老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 它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扶持上。各级政府部门应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保证每年给予财政上的满足。鼓励民间经营性老年服务组织、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和义工组织的发展, 鼓励全社会参与养老服务工作。同时还要明确社区居委会的性质, 减少其行政职能, 保证有足够的人力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用适当形式鼓励大中学生在业余时间参与养老服务工作, 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为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

2. 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照

顾老年人服务业, 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各城市社区都有不少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低龄老人和下岗工人, 他们是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资源。如下岗工人通过开办小吃店为老年人送餐, 或开办家政服务公司, 为老年人提供家政和护理服务;组织低龄老年人义务照顾高龄老年人, 并为服务者发放《低龄老年人服务卡》, 用于记载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 持卡人步入高龄, 将在本区域范围享有相等时间、相等质量的服务。如此循环, 既可解决现有中低收入老年人的需求, 又可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以后的服务, 其实质是一种人类价值的区域性交换。这样的老年社区互助照顾行动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来实现, 而社区组织正由于其地位的权威性、特殊性和可靠性成为可提供此项组织管理功能的适当机构。

3. 继续推进“星光计划”,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2001年6月民政部推出了《“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实施方案》, 上海的福利彩票收入中有很大份额被用来支持本地的社区养老, 这种彩票养老模式被称为“星光计划”。据推算, 上海人每购买一元人民币的福利彩票, 就有0.0312元用于社区养老事业。近几年这笔基金中的绝大部分已用于上海的社区养老事业, 这就是“星光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经济供养方面的养老方式外, 还有一种设施供养方式, 如老年人活动场所、老年人公寓、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托老所、老年病医院、临终关怀医院、老年大学等福利设施提供的医疗、生活照料、精神方面的群体性供养设施。

4. 积极鼓励社区老年人自治组织的发展, 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性。

首先, 政府管理机构要放开政策, 简化老年人申办各类组织协会的程序, 并在政策和财政上对老年人创办的一些社会组织给予支持;其次, 社区管理者应正确认识老年人和他们的组织在社区福利和社区照顾中的积极作用。在目前各社区资金和人员普遍不足的情况下, 应积极利用社区现有的资源, 充分挖掘低龄老年人的工作潜力和活动能量, 帮助他们树立“自助、自立”的自信心, 引导他们形成“自得其乐, 自娱自乐, 助人为乐”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开展有利于老年人参与的社会活动, 并吸引他们参加各种兴趣小组, 改善有些老年人孤立生活的环境。

5. 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向专业化方

向发展, 推行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社区服务参与者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社区服务的质量和发展水平。社区服务人员不论处于何种层次, 都必须具有专业素质。在具体操作上, 一方面, 在社区创设“社区护工”职业培训基地, 招收家政服务员, 重点培训老年人心理学知识、公共卫生防疫、家庭医护常识和基本技能等;另一方面, 国家要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社会服务专科学校”, 培养高级别的护工, 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应把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融入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大系统之中, 还应建立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具有与律师、会计师、医师相同的职业特点, 推行资格认证制度旨在促进社区服务工作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规范社区服务工作队伍的职业技能, 从而提高社区服务工作的职业声望, 树立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权威, 这样就能使一大批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社区服务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服务。

6. 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进程。

社区养老服务既要提倡志愿服务、无偿服务, 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寻求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奠定物质基础。只有走产业化的道路, 社区服务才有出路, 才能解决人们对服务需求的增长与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产业组织是社区养老服务的载体。要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 就必须建立健全产业组织体系, 包括为老年人提供看病健身服务的医疗保健业, 为老年人居家生活提供服务的家庭服务业, 为老年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保险业, 为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专门用品的日常生活用品业, 为老年人休闲娱乐提供服务的旅游业和娱乐业, 为老年人继续学习提供服务的教育业, 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咨询的咨询服务业等。应大力发展各种类型、多种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服务站等经营性实体, 不断壮大社区养老服务的规模, 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专业化进程;建立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社区养老服务实体化发展新机制, 为社区发展养老事业提供物质基础、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使社区养老服务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城市社区养老 篇2

一、研究问题和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寿命的不断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随着世界趋势进一步加快。科学的进步,医疗的发展使得老龄化进程加快,老龄化加快的现实又随之引起了空巢现象,这使社会发展与社会前进产生了矛盾的交集,必须在发展的同时解决好这一现象。据有关资料统计:到 2011 年,全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已达 1.78 亿,老年人口比重高达 13.3%。到 2015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将近

2.21 亿,占总人口比重16%,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 860 万,平均每年递增 0.54 个百分点。到 2030 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问题,一些先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已有了解决之道,应对之策。而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白发浪潮已成为一种隐形的社会危机,如不能正确的处理对待,将会影响到经济的平稳发展,社会的稳定。我国必须在发展老龄事业的问题上足够重视,认识到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对解决老人养老问题的紧迫性,发展的脚步是刻不容缓的。在我国社会经济、国际关系发展平稳的时期,有针对性的解决老龄事业中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在改善老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面貌、社会福利待遇与制度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逐步的解决各种问题。每个家庭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变老。如何解决老人养老问题,不仅是每一个家庭面对的难题,也将是整个社会面对的挑战。

二、文献综述

在短短的十几年之间,我国就步入老龄化社会,所用的时间比其 他任何国家都要短。一般发达国家在从成年型到老年型国家的转变,要花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并且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的前提下,我国则与之相反。我国在 20 世纪 80年代就开始对养老问题开始研究,在对老人主要养老场所研究时发现,由于家庭规模变化,我国家庭养老功能出现逐渐弱化的现象。为了弥补这一现象,便提出发展社会机构养老,如建立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等。但由于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机构养老又有很多不足,许多老人不愿意选择社会机构养老,许多学者开始不断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开始大力提倡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模式。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已成为发展养老服务的研究热点。吴蓓认为:逐步开展和规范志愿助老活动,同时加强社区服务,要稳定他们的服务范围和对象方面入手,形成一种规范化制度。赵丽

宏认为:社区服务是一种政府行为,必须从政府角度,加强对社区服务的物质帮助,在宏观层面上政策支持,加强宏观管理,而非深入细致地组织具体的活动。刘菲认为要想扩大社区养老服务的规模,想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就得使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项丽萍认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成功与否,很大因素取决于是否拥有一个专业的服务管理团队。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国社区养老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老年人需求研究、我国社区养老现状调查研究、社区养老问题及对策等。近年来我国逐渐认识到发展社区养老的重要性,2000 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关于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近几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大力开展了社区的建设工作,尤其是为老年人的服务上,下了很多功夫。虽然仍有许多不足,与国外的社区服务还有很大差距,但已初成体系规模。在对老年人的服务中,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照料方面。生活中老年人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出门购物,家务清洁,修理上下水,维修家电,理发洗澡等,社区会安排服务人员帮他们解决。二是医疗服务方面。老年人在生病时不方便走动,社区可以通过安排医护人员到老人家上门治病;如果是日常检查,老人可以到社区内的医疗保健室进行血压、血糖的测试。三是精神慰藉方面。在社区内通常设有聊天室,老年人可是通过交流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交流互相安慰,互相引导,防止产生心理疾病。四是文体娱乐方面。在社区内组织老年人开设合唱班,舞蹈队,举办象棋大赛,诗词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五是紧急救护方面。在一些社区内,在高龄老人和独居老人家内都安装了应急服务玲。这种服务可以及时应对突发状况,可以使许多老人在遇到危机时及时得到救助。

近些年虽然在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有所加强,但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也是不断被提出:如我国社区养老硬件设施不完善;我国目前社区发展过多依赖政府;我国社区养老的各项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对投入社区资金不足;社区专业服务人员少;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到位等等。如何解决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是历史交给我们的重任,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善社区的养老服务就是要有针对性的把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在摸索中前进,探得行至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研究的理论视角与假设

我国的社区服务的实践正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建设也不够完善,这导致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缺乏充分的实践经验支持,也缺少理论的总结与提炼。本文尝试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研究社区养老服务问题,以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淮南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分析

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对策。

随着“421”家庭模式的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且如今的老年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加,不仅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对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也有很大的需求。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社区养老的优势可以弥补家庭养老很多的不足,形成以政府管理为主导,社区与家庭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本研究在福利多元主义的指导下提出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对策,具有实际参考意义与应用价值。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在方法论上采取文献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理论分析;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方法等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情况。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一、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背景研究

(一)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二)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三、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为老服务体系中社区养老设施的供需矛盾。

(二)社区为老服务意识及价值理念滞后

(三)社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

(四)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之间缺乏整合和协调

(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资金设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四、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一)设施供需方面:以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

(二)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意识及加强相关养老方面的知识宣传

(三)队伍建设: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组建专业服务队伍

(四)资源整合方面:整合社区资源,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五)资金支持方面:拓宽养老资金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五、结语

参考文献:

[1]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常铁威.新社区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蔡禾.社区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杜鹏.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6]费孝通,《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年)

[7]格诺德·兰德斯伯格.纽约市老年人社区服务问题.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8]侯玉兰,侯亚非.国外社区发展的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9]侯岩,郝福庆,陈磊.《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6.[10]彭希哲.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斐迪南·滕尼斯,《社区和社会》,1887.[12]苏珊.特斯特著;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跨国比较

[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13]唐忠新.社区服务思想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160-162.[14]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3-4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居家养老;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30-02

一、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继世界上所以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1999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汹涌而来的白发浪潮对我国养老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社会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滞后的情况下,居家养老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推崇。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方式是适应我国养老新形势的需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开展当中,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日益凸显,多方面阻碍了居家养老的高质量发展。

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社区服务专业化和多元化的不足。

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低。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年龄偏大,服务水平较低,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的需求。社区工作人员很少受到专业社会工作的熏陶,真正社工专业出身的少之又少。面对社区养老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能及时的发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其次,社区服务培训缺乏专业性。虽然大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都接受了专业的相关服务培训,但是这些培训仅仅是一种针对上岗员工的短期培训,专业性不强,也不系统,不连贯,没能够把真正的服务理念灌输其中。简单的岗前培训并不具备实际的成效,面临复杂的现实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再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单一。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政府垄断服务导致导致竞争缺乏,以致服务质量下降。志愿者队伍的发展程度也严重不足。社区成员的志愿参与度更低,只有低龄健康老人、年轻学生组成一支比较固定的志愿者团队,专业服务人员也比较缺乏。

2.社区居家养老规模化水平低。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由民政部门在做,其他部门和与民政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配合。在责任和义务方面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划分,造成提供服务主体不明确,管理混乱。政府在养老服务资源的分配和整体规划上的缺失,导致服务项目不健全,对服务资源的管理也产生混乱,出现多头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缺失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规模化发展。资金来源上,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但是对于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部分老年人购买服务和用于服务人员的培训和工资发放等来说是杯水车薪。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有限成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个瓶颈,直接制约了养老服务的规模发展及该模式的效果发挥。

3.需求方老人参与度不高。

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在社区内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来实现的。但是在调查中,很多社区中老年人并不知道居家养老的含义,也不了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性质,更不需要说参与了。在大部分地区,政府直接提供或间接购买服务的对象主要限于自理有困难的老人,特别是城市的“三无老人”,服务覆盖面十分狭窄。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和示范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仍是一种不完全的救济型服务。

在法律规范方面,我国还没有颁布专门关于居家养老的法律,各地区、各级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和下发的文件基本上都是以2008年1月29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思想。因此,从法律效力上来看并不高;从地域上来看,一般都是针对各地方所制定的,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诸多方面从多角度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的规模发展。

三、加强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

1.以专业化人才带动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化、规范化。

众所周知,专业决定质量。在居家养老起步阶段,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专业化人才匮乏。经过调查了解,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人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工作的人。一个完整,充实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配备的人员应该以专业化人才为主,辅之非正规照顾人员。例如:应该建立一个由社会工作者、专业家政人员、失业低保人员等构成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进行相关职业培训,经过严格的考核,对合格者发放从业资格证书再正式上岗。其次,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居家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各类志愿组织。这样一来,面对老年人需求的增多,两大服务主体统筹兼顾:完善服务类型,设置多样性的服务项目以供老年人选择,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照料相结合;提升服务质量,真正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服务,从而提高服务的效率。

2.政府加强管理与资金支持,实现社区居家养老规模化、网络化。

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所以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和监督办法。社区组织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和配合,部门间缺少沟通,没有形成合力,组织管理分散化,各层级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无法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效果。因此,政府在这方面要增强关注力,与社区联动起来,确立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实施与开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职能,实现层级联动,互相监督,打破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另外,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统一的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全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形成网络,为居家养老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随需的为老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尽享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一种规模效应,运行标准化。

3.增强社区居家养老的知名度与可信度。

社区居家养老是近年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保证老年人的参与率是实现其稳定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要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使老年人了解社区居家养老的便利、经济、快捷等特点。加强居家养老的宣传不能仅仅通过标语宣传,口头宣传,政策宣讲等方式,首先应该让居家养老试点化,让部分老人亲身体验居家养老的优点,这样有利于更进一步地推进居家养老。

其次,家庭养老主要依靠传统的道德体系来约束,这样就缺乏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居家养老模式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科学的体系持续发展下去。所以,要使社区居家养老有法可依,设立一整套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政策,包括鼓励、优惠、服务标准及法律责任等;加强对社会支持行为的激励、规范与引导;丰富完善居家养老的政策法规体系。这样一来,在保障老年人权利的同时,也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可信度。从而吸引更多的老人参与进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恒.老龄化社会中国准备好了吗[N].光明日报,2011,10,13.

[2]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载《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

[3]郑建娟.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和发展思路[J].商业研究,2005,(12):159一161

[4] 王静,范绮萍,李雪霜.我国养老模式发展与探索[J].现代护理,2005,(18).

[5] 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课题组. 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R]. 北京: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8

[6] 缪青.社区养老照顾势在必行[J].求是,2013(7).

[7] 荆文娜.居家养老服务:富裕的归市场,保障的归政府[N].中国经济导报,2012,9,1.

[8] 张良礼. 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9] 周德民.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2,(6):38一40

[10]张卫东.居家养老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120一122

[11] 赵丽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 112一115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许阳超、李静、台启婷均为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2级本科学生,李婕为项目指导老师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探析 篇4

( 一)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取向

日间照顾、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是社区老年人养老需求的三个主要方面。日常生活照料包含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日常的需求,高龄和患病老人的日间生活照顾尤其重要。老年人最切身关心的问题就是健康,医疗救助则是最困扰老年人的问题,医疗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医疗设备设施的建设应当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第一要务。家庭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但空间封闭,少有人交谈,老人易出现忧郁和压抑的情绪,引起心里疾病。因此,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与老人单调乏味的日常形成鲜明对比,已引起了老年人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 二)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 43 亿,约占总人口的18% 。[1]巨大的养老需求,要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快速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利用义务服务、便民站点资源,采用服务到家、社区日托形式,号召专业服务机构加入,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顾、医疗服务和精神抚慰等多项养老服务。政府简政放权,不再是唯一供给主体,而是促使政府、家庭、社会组织等相互协调配合,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参与其中,搭建配合、沟通的桥梁,为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保障。

二、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 财力资源匮乏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捐助、社区服务项目收入等。由于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是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和推动的新型养老事业,所以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占较大比重。但多数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缺乏,对社区养老重视不够,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现如今,我国老年人市场消费年需求已达到1 万亿元,但实际供给能力不足1000 亿元,财政资金缺口巨大。数据表明,养老需求市场规模仍在逐年增加,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年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 万亿元,2030年,将达到8 万亿元。此外,我国社会捐赠制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人们的慈善捐赠意识严重落后。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福利性和公益性项目,个别有偿服务收费也是利润微薄,养老服务项目收入积累的资金微乎其微。

( 二) 物力资源短缺

财力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物力资源供给短缺,大部分社区还未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休闲娱乐场地等养老服务公共设施,社区诊所存在医疗条件差、设备不全、医护人员水平低等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在住宅建造和城市规划时,并没有将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问题设计其中,直接导致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不足。从老年人愈发强烈的需求上看,现有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设施老旧,活动场地小,娱乐中心没有专门管理人员。活动内容常因服务设施破损和人员管理不善而取消,或者被迫在室外等条件稍差的区域开展,无法达到老年人休闲娱乐目的,导致老年人不愿接受社区养老。有规模有组织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受到资金和时间的限制,局限性大,内容贫乏,老年人参与少,不具有普遍性。

( 三) 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

在城市工作的社区养老护理人员大多来自于下岗或失业群体,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培训内容慢,在工作中处于劣势地位。同时由于社区养老服务集中于照顾日常生活和家政服务上,专业的护理培训不多,护工接受培训不具有主动性。我国自古以来就缺少志愿者服务意识,没有在社会上全面推动志愿者服务工作,以致于志愿者队伍规模较小。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也不过6000 多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 ,只是美国的1 /6。[2]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培训体系建设滞后,加之职业准入制度尚未成熟,直接导致了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 四) 组织管理过于行政化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仍处于由政府统筹向多元供给过渡期间。虽然政府已在一些领域内简政放权,但社会供给主体力量薄弱、资源短缺,其他主体在与政府的合作中仍处于劣势。在中国政府既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又拥有管理社会的最高权力,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社区养老服务不断发展的推动力是政府,依据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社区始终处于被动执行的状态,自身的养老服务供给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将会制约社区养老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政府对民间组织参与提供社区养老服务设有诸多限制。

三、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 一) 拓展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

1. 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明确政府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投入责任,细化逐年增长的资金比例。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加大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增加贫困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公共财政支出,增强其资金保障能力。

2. 健全福彩基金支持机制。开拓新的专项资金渠道,设计和发行老年人服务类彩票,协助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

3. 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全面发掘社会捐助资金来源,加快社会捐赠制度法律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捐赠税收优惠激励政策创建高效、公开的社区养老服务捐赠平台,加强社会捐赠资金来源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 二)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1. 健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健全服务中心和托老所为老年人提供三餐和打扫卫生等日常基本服务的生活设施;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老年病专科、老年住院部和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的医疗设施; 健全为老年人提供学习环境和教育机会的老年大学和老年学习班等教育设施; 健全老年活动中心及室外活动场地,提供养生、健康讲座、阅览书籍和棋牌娱乐等丰富多彩的养老休闲活动的文体设施。

2. 调整社区养老设施标准。建立社区和街道两个级别的养老设施体系,对现有设施标准进行严格规范,调整设施合理规划标准,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3. 优化社区养老设施布局。社区级养老设施应配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以600 米为半径进行活动区域布局,服务设施安置在步行10 分钟的范围之内; 街道级养老服务设施根据人口规模,步行时间在15 ~ 30 分钟,以1200 米为服务半径进行放置,形成有序、科学和合理的空间布局。

( 三) 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

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社区服务有着更全面、更专业、更高的要求。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重视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严格管理护理人员从业资格,在高等院校开设社区工作等相关专业,为养老服务行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社区工作者与教育机构建立联系,将相关专业学生纳入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也可聘请专业技能人员对其开展职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对养老工作人员实行严格技能考核,规定其参加定期的等级培训。社区中的年龄较小、身心健康的老年人既是社区养老需求者,也是潜在服务提供者,可以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和患病老人提供无偿服务,照料其他老人生活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老有所为”的价值。

( 四) 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养老服务市场化机制

政府推动养老服务行业市场化机制的形成,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政府与民办机构合作共赢的大好局面。政府社会福利供给,确保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也能享受到专业化养老服务; 针对大众养老需求,政府提供更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对于生活水平较好老人的养老需求,政府应该交由市场去提供服务。通过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细化,政府和市场通过协作实现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低端养老服务的重复供给,防止完全市场化导致的服务价格过高,老年群体难以承受,兼顾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效率和公平。

参考文献

[1]2010—2015年中国养老产业调研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R].中商情网,2011.

城市社区养老 篇5

毕 业 论 文

浅谈临沂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姓名: 王

磊 学 号: 200908030112 班 级:

2009级社区管理班 专 业: 社区管理与服务 系 别:

初等教育系 指导教师: 黄加成

日 期:

2012年6月18日

目 录

摘 要..............................................................1 关 键 词..............................................................1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 1.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不足......................2 2.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不全,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2 3.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单一,且缺乏组织性和社会参与性......3

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和建议..................................4 1.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4 2.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老年社区支持网络....................4 3.大力发展民间非营利性组织,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化......................5 4.建立社区养老专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队伍..............................5 结 束 语..............................................................6 参考文献..............................................................7 致 谢..............................................................8

浅谈临沂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面临着严峻挑战。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家庭养老辅助方式,在我国部分城市已逐渐实行。但是由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不完善,仍存在着诸如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不足、医疗保健网络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通过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构建社区医疗保健体系等措施以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对策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山东省临沂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9.0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86%,这表明临沂市人口正处在急剧老龄化时期,已由年轻型向年老型转变。①(根据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为“老龄社会”。)事实上,临沂市同我国其他城市一样,只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经历了三四十年时间的这个过程。又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该办公室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②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我国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已不能很好的承担养老重任,在社会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取代家庭养老。因此在继续保持家庭养老的同时也亟需对该模式进行适当的改善,于是,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就应运而生。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方式,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在此,我通过搜 ①② 姜琳,刘铮.中国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人[EB/OL].新华社每日电讯1版.李松涛,2030年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EB/OL].中国青年报。2006-09-29.1

集各类信息对临沂市社区进行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服务内容有限,因此我们根据临沂市兰山区民政部门的调查数据和自己实地调查情况,主要就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和休闲娱乐这三方面来了解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

1.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不足

根据临沂市兰山区民政部门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有43.6%的老人反映社区内没有向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的家政公司或其他机构,另外有30%的老人回答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公司或机构的存在,只有22.7%的人反映社区内有这种向他们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机构。我通过与被调查老人的访谈,有近80%的老人表示只要价廉物美,还是十分希望社区里有这样的机构存在。这既说明了目前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日常照顾服务的缺失,也表明了老年人对这种服务的需求和潜在的巨大市场。

2.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不全,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

在临沂市兰山区民政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不到46%的老人反映自己所在的社区内有向他们提供较为专业的医疗服务诊所,而当问及他们在这些诊所里看病有无优惠时,其中约有85%的老人给出了否定性的回答。当他们生小病时,有58.3%的老人选择到临沂市区正规的大医院看病,只有26.2%的人会就近去社区的诊所。而对于那些要到正规医院看病的老人而言,由于行动不便,在城市公共交通很拥挤的情况下,外出极其困难,即使到了医院以后,又因为大医院看病手续繁琐,还得跑上跑下不断排队,做各种检查,用老人们自己的话说结果是:老病没好,又添新病。对于一些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所急需的家庭病床和医生上门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只有14.5%的老人“接受过”诸如此类的服务,有50.9%的对此“有听说过,但没接受过”,而另有30.9%的人对此是“既没听说过也没有接受过”。而实际上,老人们对这种家庭病床和医生上门服务的形式还是持比较欢迎的态度,有超过一半的 2

老人希望有这种服务来为自己提供方便,他们十分期待建在家门口的护理中心和康复院。

3.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单一,且缺乏组织性和社会参与性 依据临沂市兰山区民政部门统计数据表明,在日常生活中有43.6%的老人主要的休闲活动是与其他一二个老人下棋或打牌,有24.5%的老人选择与他人谈话聊天消愁解闷,另有18.3%的老人则喜欢自己一个人读书看报、养花鸟虫鱼,只有13.6%的老人经常参加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与其他老人一起跳舞做操。从这些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老人休闲娱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绝大多数活动都是独自一人或和其他两三人一起进行的,缺乏一定规模的组织性和社会参与性。根据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维格斯特(R·Havighurst)的“活动理论”,老人只有积极的参与社会,才能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这就要求老人开始将部分生活内容向家庭之外扩展,设法从闲暇时间的安排中重新得到生活的满足感,因此,老人晚年生活的一个突出需要就是他们在闲暇娱乐活动方面的满足。③但由于老年人自治组织发展的不充分,他们的社会参与性并不强。调查中有近80%的老人在近三年内从未参加过任何社会活动,只有20%左右的老人参加了腰鼓队或健身队等社会活动。当问及老年人的晚年价值时,未参加任何社会活动的老人中有76%左右的人认为没有什么价值,有15%的人认为主要是干些家务或带带孙子,还有9%左右的人回答了“不知道”。而在参加过社会活动的老人中,则有70%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还可以为社会贡献余热,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分析,可以认为老年人对晚年价值的认识与是否参与社会活动是紧密相关的,即参与社会活动的老人对自己晚年的价值较多是持积极的态度,而不参与社会活动的老人更多是持不积极的态度,是否参与社会活动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晚年价值的认识。④

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以上三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当前城市社区基层机构资金不足,工作人员人数不够,这是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最显著问题,也是实际调查中各社区反映最普遍最集中的问题。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上级政府每年向 ③④ 邬沧萍等.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卢淑华.社会统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

每个社区只拨大约四五万元的办公费,基本上没有什么专项经费,而就是这四五万元钱还要去完成上级政府布置的包括计划生育、市容卫生、公共治安等在内的大大小小多达二十几项的各种任务。据有关社区负责人反映,实际上仅社区环境卫生的维护一项每年就要花费九千多元钱,此外还要支付社区七八名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每年四五万元钱对于一个社区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社区资金的不足使社区老年人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同时,社区事务的繁多和人手的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此外,现存的一些传统观念也在阻碍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不论是政府机构的领导人还是一般的居民都没有认识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对于老人需要的服务或某些想参与的社会活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人对于老年人的各类需求都持漠视的态度,简单的认为他们只要吃穿不愁就足够了。

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政府组织和推动的一项社会福利事业,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居家养老经费来源不能单靠基层财务补贴和社会募集,而应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起对于居家养老项目整体财政预算制度,并在现有投入基数上适当增加一定比例,在初步确保居家养老发展的需要后,以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率,做到逐年有所增长,使需要得到帮助而未能得到帮助的困难老人都能得到帮助,从而将试行中的为困难老人购买服务的措施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2.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老年社区支持网络

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精神慰籍服务。因此,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不仅仅只停留在补救性服务方面,而要同时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方面的服务,应建立居家养老生活照料服务网、社区紧急救助网、医疗卫生保健网,为居家老人建档立案,全面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此外,应根据不同老年人身体状况和服务需求采取不同层次的照料形式,努力发展成社区“志愿者服

务-托老所-上门服务-养老院”相互衔接的照料体系。如对低龄老人、身体健康的独居老人可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子活动;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等服务形式;对高龄老人、基本生活部分不能自理而又不需要全天候照料的老人以上门照料为主;对基本生活严重和完全不能自理、需全天候照料的老人应通过养老机构来解决。

3.大力发展民间非营利性组织,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化

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如可以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 家等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各类老年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吸引各商家加盟社区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诸如送餐、定制服装等全方位的市场服务等等。在发展机构养老上,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 多渠道,发挥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地投资兴办老人公寓、老人福利院。

4.壮大社区养老专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队伍

由于高龄老人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社区设立养老专职工作人员,可以使其为高龄老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定期上门了解高龄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需求。有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就设有专职的社区老年工作者,向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服务和专业咨询,包括指导老年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家庭医疗服务机构等,给老年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我们应积极建立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者对高龄老人提供定期的服务,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首先,可以通过志愿者陪同老人散步、聊天以及读书读报等方式,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减轻老年人因为孤独、病痛带来的心理痛苦;其次,多个志愿者队伍可以轮流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服务,比如做饭、打扫卫生、代买代购等。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单纯依靠家庭养老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化养老又未形成,因此就亟需社区养老服务这种新形式对家庭养老进行辅助。事实上,对老年人而言,社区是他们晚年生活最主要也是最理想的活动场所和空间。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年人对自己的家庭和熟悉的社区环境有一种深深的依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群对于社区的依赖性将逐步增强。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作为和谐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亿万老人的切身幸福和安乐,也直接影响到和谐社区的建设乃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姜琳,刘铮.中国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人[EB/OL].新华社每日电讯1版.[2]李松涛.2030年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EB/OL].中国青年报.2006-09-29.[3]邬沧萍等.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卢淑华.社会统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J].人口与经济,1999.[6]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致 谢

四问养老社区 篇6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4年9月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包括养老社区、老龄服务机构、异地养老房地产项目、城市老年公寓、现有住房的适老化改造、二手老龄房地产等在内的老龄房地产业,将是未来老龄产业的增长亮点。《报告》预测,到2025年和2034年,中国老龄人口将分别突破3亿和4亿,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大的老龄房地产业市场。

有媒体作过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在建或已建成的养老社区项目逾百个,仅上海一地,已建成的大型养老社区就有三个,在建的有四五家。在这一领域“试水”的不乏万科、保利、泰康等知名企业。

喧嚣鼎沸的建设潮之下,针对这一新型养老方式的疑问随之而来。

什么样的人能住进养老社区?养老社区是否是以养老为名的“圈地运动”?养老社区能盈利吗?政府在养老社区建设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在社会资本争相投入养老社区建设的同时,这些问题都亟待明晰和破解。

问题一:养老社区是否应该高端化

方便轮椅进出的子母门、随处可见的扶手、有弹性的防滑地板、圆角设计的墙壁和家具、适应老人需求的加硬沙发垫、每个房间都有的紧急求助按钮、不活动监测器以及吸顶双向语音功能……上海市闵行区一个在建的养老社区——新东苑·快乐家园的精装样板房中,细节处不乏适老化设计。

实际上,种种人性化和高科技的适老装置,如今是新兴养老社区的“标配”。

与传统养老院等养老机构不同,养老社区目标客户大多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高端老人群体。

自2005年起就开始建设养老社区的上海亲和源,是这种高端养老模式的先行者。

“政府的职责是要发挥好‘保障’作用,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的权益。而作为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养老产品,更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老年群体的养老生活品质。”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华山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这种生活品质的提高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还体现在养老社区的服务体系中。

“未来在我们的养老社区,工作人员与老人的配比要基本做到1:1。我们除了提供一日三餐、每日清洁、班车、健康监测、协助药物拿取、智慧讲堂以及文体联谊活动等基础服务外,还有医疗专家预约、举办家庭聚会、周边旅游等个性化服务供老人按需选择。”新东苑集团负责人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高品质的养老背后必然要有一定的财力支撑。据本刊记者了解,很多高档的养老社区入住时都有一定的“门槛费”,以会员费、租金、保险金等各种形式收取,从几十万到上百万元不等。除此之外,入住的老人还需按时缴纳一定的服务费用。

“目前我国的老人有多种层次,需求也是多元化的。社会资本投入建设的一批高档养老社区,的确适应了一部分中高端老人及其家庭的需要。”上海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但也有专家对越来越多养老社区的“高大上”倾向表示了担忧。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纪晓岚曾对中高端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作过调研,结果发现这些老年人的需求其实并不高端。“有人性化设施、医疗保障、基本服务等就够了。如果增加过多其他附加成本,反而没有人会选择。”纪晓岚对本刊记者说。

在她看来,养老社区的建设应该以老人的需求为导向,不能盲目追求高端化,要为老人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菜单式服务。

问题二:如何破解土地瓶颈

2013年4月,新东苑集团以协议出让方式,取得了位于闵行区华漕镇金光路上的上海首块养老专项用地。土地用途为其他公共设施用地C9(养老),土地总面积6.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这块地拿得并不容易。“最初政府听说我们要做养老项目,要以划拨方式供地,但我希望把这个项目长期做下去,经过几轮调研,最终我们以协议出让方式拿到了这块地,出让年限为50年。”新东苑集团负责人说。

即便如此,因为土地性质等原因,新东苑集团最初在向银行融资时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

而在几年前同样以出让方式拿到土地的亲和源,当时正是因为拿不到银行贷款,不得不卖掉外地的房地产项目来保证资金供应。

土地,成为养老社区建设的首要瓶颈。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一直没有专项作为养老的土地用途。对于养老用地的性质和使用,长期以来也缺乏明确的规定。

因此,很多养老项目只能以招拍挂方式获得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医疗用地等,导致前期土地成本非常高。

也有一些企业则借助地方政府对养老项目的扶持政策,大量圈地,甚至直接以养老之名行卖房之实。

2014年4月3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主持召开了第七次部长办公会议,研究养老用地供应与监管等有关政策。会议提出,应将养老用地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经养老主管部门认定的非营利性养老用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营利性养老用地,应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供地。

在此基础上,4月23日,国土资源部对外公布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围绕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供应、规范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利用管理、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等问题提出了明确意见。

问题三:靠什么来盈利

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曾对媒体算过一笔账:养老社区从拿地到盖房子到养老社区达到85%的入住率,大概需要3~5年,一个成熟的养老社区要做到收支平衡需要6~8年,真正实现盈利要8~10年,30年后才能收回成本。

2003年,中国第一个养老社区项目——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以下简称“北京太阳城”)正式对外营业。

nlc202309051652

身为北京太阳城的创始人,中国太阳城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凤泊认为,养老社区要在短时间内迅速盈利颇有难度。“我们(太阳城)也是摸索了十年才开始盈利的,其他的养老企业更是步履蹒跚。”朱凤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不同于一般的房地产项目,养老社区的前期投资巨大,回报周期更长,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其盈利模式迄今尚不清晰。

目前保险公司在养老社区采取的做法相近,即保险产品挂钩养老社区,购买保险产品后可直接入住社区或具有优先选择权。比如在建中的太平“梧桐人家”和泰康“申园”,入住门槛都是200万元,挂钩产品返还保险金用来支付租金。但由于没有正式运营,这样的做法是否能够盈利还是未知数。在对养老社区的投资上,新华保险关注较早而推进较慢,正是因为对这种寿险参与的养老模式尚未看清。

房地产商开发的养老社区在探索不同盈利模式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亲和源首创的会员制模式从诞生之日起就引发了诸多讨论。

亲和源出售的会员卡包含A、B两种。A卡为永久卡,可继承可转让,目前的售价是118万元(可以理解为预收押金),另外按照套内面积每年缴纳2.98万~7.38万元不等的年费。B卡为终身卡,购买者终身使用,但不能转让继承,根据入住面积,费用为45万~88万元(可以理解为预收租金),入住之后每年另缴纳年费4.2万元(年费即为管理费和服务费)。

“亲和源是一个养老产品,会员费实际就是你买我这个产品付的钱。这种出钱买产品的模式就被命名为会员制。”华山说。

华山并不否认亲和源在资金积累和发展过程中依靠了土地的增值。但他再三强调,亲和源是靠养老服务业盈利的。“通过会员卡收回投资,再通过运营每年增值,这就是我们的模式。尽管不像房地产可以一下收到一大笔钱,但是可以每年稳定地收取。”

作为上海首个打出持有型概念的养老社区,新东苑·快乐家园在不出售产权的前提下,则将采用租金加服务费的模式。“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年限租住,长、短期都有,今后甚至还可能推出日租、月租等形式。服务费将根据其选择的服务菜单不同而作区别。租住权益可继承,可转让。其实际居住者必须是已经退休的长者。”新东苑集团负责人介绍说。

问题四:政府做什么

在纪晓岚看来,过去政府对养老社区的关注度还不够,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缺位。

“对于整个养老地产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光给补贴是不够的,政府要发挥自己提供服务和监督规范市场的作用,对典型和试点还要指导培育扶持研究。”纪晓岚说。

孙鹏镖则认为,政府在规划时就要合理统筹,对于养老社区的用地要按照老龄人口分布的特点和需求给予适当提供。“为了减少养老社区的开发商因选址不合理而承担的风险,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公共数据和公共信息为他们提供咨询。另外对于选址环境等问题的评估也应是政府承担的责任。”孙鹏镖说。

“对于养老社区建设,政府在土地、税收、融资、服务标准的制定上以及评估等方面都应负起责任。”上海社科院人口发展与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在养老问题上,机构的顶层设计一直是各方关注的重点。长期以来,养老问题一直“跨界”,分属包括民政、卫生、税务等在内的众多职能部门,作为新生事物的养老社区更是缺乏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本刊记者采访的各方人士都认为,未来各种力量的整合势在必行。

“政府不能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要合理调配市场资源,更多依靠市场,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只有把市场培育好,才能让养老产业发展得更快、更健康。”华山说。“我们希望可以由全国工商联形成全国老龄产业的协会,有开发者、投资者等主体参与其中,真正达到行业的自律。”

城市社区养老 篇7

关键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4)》指出,目前我国普遍呈现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存在大量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等。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我国城市家庭及近半数农村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家庭结构逐步简化、规模逐渐缩小。民政部2015年6月印发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共计21 242万人,占总人数的15.5%。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养老问题日益显著,传统家庭养老方式日渐式微,社会养老服务需求逐步提高。

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发展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体系可以避免医疗资源、人力资源过剩或不足,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构建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1杭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1数据来源

对杭州市各街道社区450位常住老年人及50位社区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从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收入4方面分析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需求情况,发现康复医疗、常见疾病预防、定期体检义诊、提供常用药品、上门医疗服务、陪伴就医配药、医疗保健知识普及、紧急情况救助、日常按摩保健等为主要医疗服务需求。通过与社区医院医护人员交流,了解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2数据分析处理(见表1)

本次调研侧重于居住地较为分散的各生活小区老年人,主要考虑地域因素,不考虑其他人员结构因素,因此各因素所占比重不一。为便于理解,用医疗护理服务项目选择数占所有选择数比重表示,其中代码占比(%)表示选择各代码对应医疗护理项目占选择所有医疗护理项目总数的比重;均值表示所有调研对象选择该代码数占总代码数的比重;(+)(-)(=)分别表示该比重高出、低于、等于均值。

表1说明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不一,从均值来看对康复医疗(16%)、定期体检义诊(14%)需求较高,对日常按摩保健(5%)、医疗保健知识普及(9%)需求较低。不同影响因素下,研究对象对医疗护理服务项目的选择有一定的倾向性,如60~70岁年龄段老年人常见疾病预防(22%)、医疗保健知识普及(20%)需求明显高于均值,且比重较高。

1.3服务满意度调查及问题反馈

本次满意度评价主要是对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医疗护理服务的反馈,结果如下:很满意20%、满意52%、一般16%、不满意9%、很不满意3%。存在的主要问题:(1)医护人员对用药和膳食等相关问题的回答模棱两可,不明确;(2)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形式单一,医护人员不熟悉护理对象身体情况;(3)上门医疗护理服务电话预约和电话回访程序繁琐;(4)护理时间较短,不能详细解释病情;(5)缺少对护理对象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指导;(6)语言交流障碍(杭州方言和普通话)。

另外,50位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反馈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部分护理对象对基层医护人员有偏见,只认可综合性医院,认为社区医院医护人员专业技能较差;(2)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认识不全面,认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会额外收费,对医护人员有排斥心理;(3)不能明确回答相关问题,如养生、保健、膳食以及综合临床反应;(4)与部分独居、空巢、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联系、交流存在一定障碍。

2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体系建设模式的选择依据

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前列,而杭州市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偏高,并将出现高龄化发展趋势[1]。目前,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主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相应卫生服务站,人员配备按片区划分,人均服务100~400人。调研发现,72%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表示满意,但仍有12%的老年人表示不满意。因此,在确定医疗护理项目时不仅要从服务供给层面思考为老年人提供什么样的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而且要关注老年人自身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的合理需求。

表1数据显示,研究对象对不同医疗护理项目的需求差异明显,不同人员结构的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项目的需求差异也较明显。因此,我们在安排医护人员时应考虑人员结构对医疗护理服务的影响,合理配备相关人员,如该社区老年人对康复医疗需求较高,配备人员时则适当向这一需求倾斜;组建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小团队,改变传统单一的服务方式,根据不同人员结构和需求灵活调度,合理安排医护人员;团队共享服务对象疾病信息,建立病历档案动态信息库,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做到针对性强、侧重点清晰;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使其熟悉养生、膳食、心理健康等相关专业知识。

根据老年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反馈,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社区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拥有过硬的医疗护理技术,树立良好形象,消除老年人偏见;(2)根据老年人护理需求适当增加医疗护理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如开展精神慰藉和心理指导、加强沟通交流、普及医疗保健知识等;(3)简化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手续,增强服务的灵活性;(4)根据护理对象情况适当延长护理时间,增加服务内容,掌握服务对象健康情况,避免护理过程形式化;(5)医护人员要适当学习地方语言,提升语言交流能力;(6)加强宣传,提高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的认识;(7)建立动态人员流动情况表,方便及时联系医疗护理服务对象,提高工作效率。

3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发展趋势

我国老年人口不仅基数大,而且增速较快。从民政部统计公报可以看出,老年人口基数和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见图1)[2]。受传统养老理念影响,老年人十分重视家庭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家庭必然成为我国养老的一个主要载体,居家养老自然成为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我国家庭日趋核心化、小型化,“4-2-1”家庭结构和空巢家庭比重上升。有研究表明,对于多数老年人而言,寻求社会养老服务支持是家庭养老条件或资源不足时的一种替代选择[3]。因此,仅依靠家人照顾的传统居家养老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依托街道、社区等社会力量的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我国养老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学者经过多年研究、借鉴国外经验(如美国“退休模式”、德国“邻里之家”、日本“老龄看护福祉体系”)[4,5],对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6,7]。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作为一种有效且易被广大老年人接受的长期照护模式,符合我国传统养老观念及社会发展现状。通过本次走访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需求包括医疗护理形式多样化、内容更丰富、综合专业技能更全面、服务方式人性化,适当引入精神慰藉、心理指导、健康养生、日常保健、合理膳食等。因此,要根据老年人人员结构特征以及相关医疗服务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4结语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严峻挑战,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杭州市社区常住老年人及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调研发现,不同特征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不同,除基本服务项目外,老年人精神层面、养生保健等需求有所提高。在居家养老医疗护理过程中社区老年人和医护人员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医疗护理知识宣传、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等途径,逐渐完善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倪荣,杨佳琦,朱晨曦.杭州市城市社区老年护理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9):27-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ca.gov.cn/artcle/zwgk/mzyw/201506/20150600832371.shtml.

[3]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观察,2014(4):2-17.

[4]马春波.城市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5]张卫彬,王姝文.日本老龄人口看护福祉体系的建构及对中国的借鉴[J].现代日本经济,2015(3):71-82.

[6]曲绍旭.福利效能视域下社区养老服务主体之功能优化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6):104-109.

对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探索 篇8

(一)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养老问题凸显

经过30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 我国在人口数量控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口迅速增长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 总体生育率下降到较低水平, 有些地区甚至降至更替水平以下, 人口再生产类型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转变。这些成果主要是我国长期以来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 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就是其中之一。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 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 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起点晚, 但速度快、来势猛、规模大, 70或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的较快。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全面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二) 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不能满足当前的养老需求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养老更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的传统职能。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推行, 独生子女数量增加, “4.2.1”家庭结构越来越普遍, 在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 他们除了紧张的工作之外还要面对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 在有些情况下, 他们不是不想尽孝道, 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社会的发展使得家庭规模缩小, 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日渐提高, 随着这些空巢老人年龄的增长, 生活越来越不能自理, 而其子女又没有精力进行全方位的照料, 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 宏观的社会养老事业发展不足

目前,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同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有所不同,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迎来了人口老龄化,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时间差”的影响, 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适应老龄化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社会供养体系, 没有能力建立发达国家那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 国家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社会养老覆盖面较小, 社会养老保险水平较低, 社会养老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以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的社会养老还不能弥补家庭养老在新形式下所形成的“空缺”, 寻求和发展弥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不足的新型养老方式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四) 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方式

介于宏观层面的社会养老和微观层面的家庭养老之间, 中观层面意义上的社区成为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 社区是连接社会和家庭的纽带, 社区养老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对老年人而言, 社区是他们安度晚年的最佳场所和最理想的活动空间, 开展社区养老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设施, 挖掘社区发展潜力;发挥老年群体自身所拥有的巨大潜力, 使老年人发挥余热;提供就业岗位, 使下岗失业人员能够再就业, 为社区的老年人进行服务等。社区养老的内容丰富多彩, 能有效的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部分人民群众没有意识到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转变为以社会为主, 社区相关管理服务部门也没有没有把社区养老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 服务意识淡薄, 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 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少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大多针对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 主要偏重于日常护理和家政服务, 服务形式单调, 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娱乐活动较少。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的老人, 都有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社交文体等多方面的需求, 社区提供的保健、心理咨询、思想疏导、文化教育方面的服务项目少, 且开展的形式较单一, 内容不丰富。

(三) 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 服务质量不高

人力资源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专业工作人员人数不足是制约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目前, 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大多是一些下岗人员, 绝大部分没有进行过专业教育或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 缺乏专业的老年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此外, 养老服务职业化程度不高, 养老服务人员缺乏稳定性, 服务人员临时性和流动性较大。以上这些不仅影响了老年服务的质量, 也制约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四) 社区医疗有待加强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 身体较其他人群虚弱, 易生各种疾病, 是医院的常客。但同时老年人体质较差, 尤其是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 在城市公共交通拥挤的情况下, 外出困难, 即便到了大医院, 大医院看病手续繁琐, 做各种检查排队等候的人多, 老年人经不起折腾, 就医困难重重。在自己的家门口看病, 能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 对于一些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所急需的家庭病床和医生上门服务尤为重要, 社区医疗有待加强。

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 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和领导要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 把其列入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 成为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 并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社区养老的优越性, 搭建参与渠道和创造相应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各年龄层次的人及各种组织参与, 发挥社区互助功能。通过宣传使群众意识到社区养老的必要性, 发动邻居、家庭、老人等社区力量, 发挥邻里间的互助作用, 是解决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缺少的根本途径之一。

2. 做好宏观规划, 健全法律法规。

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社区养老的发展规划, 并将其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既要考虑有效需求, 又要发掘潜在市场, 既要顾及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又要考虑服务对象的支付能力, 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给予老年服务机构税收优惠政策, 降低其运营成本, 使其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对于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 费用酌情适当减免。

此外, 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 给予财政支持, 建立专项基金, 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助, 保证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

(二) 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1. 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 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

第一, 对于高龄老人, 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应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 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全方位的服务。第二, 对于中龄老人, 生活基本能自理, 但又需要一定照料的老人, 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务。第三, 对于低龄老人, 生活能自理, 精力充沛的老人, 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提供娱乐、教育方面的服务,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第四, 对于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 这部分人是社区养老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 应构筑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 保障他们的基本物质生活, 同时大力倡导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 使他们得到精神慰藉。

2. 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满足后, 精神慰藉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年人退休后, 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远了, 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被抛弃感, 造成精神苦闷。社区服务能有效的弥补老年人精神上的空虚, 要加大社区娱乐设施建设, 广泛开展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活动, 定期在社区开展一些文艺表演、比赛或作品展览活动。还要对老年人进行再教育, 尽可能的消除他们与年轻人的“代沟”, 利用社区现有的学校、教师资源, 开设书法、画画、学琴、唱歌等兴趣培养班、老年保健班、老年网络学习班等。

(三) 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

要想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专业的服务人员不可或缺。首先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使服务趋于专业化、科学化、多样化和规范化。要从专业院校吸收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 以充当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骨干。充分调动社区中的下岗人员、退休人员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投身社区养老服务事业, 对其进行专业的护理服务知识和技巧培训, 分批选送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达到专业化水平。养老服务人员除了具备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外, 最重要的是热爱这份工作, 善于观察老年人的思想动态, 积极与老年人进行沟通, 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四) 加强社区医疗水平

老年人大多体制差、患病多、行动不便、收入低, 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 社区医疗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服务, 是社区医疗不可推卸的责任。社区医疗不应以盈利为目的, 主要是做好服务工作。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要对本社区实行全覆盖, 建立老年保健站、老年康复中心, 实行巡诊制度、义务检查制度, 定期为老年人举办疾病预防讲座、养生知识讲座。此外,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与省属或市属综合性医院紧密联系, 综合性医院派资深专家定期到社区医院坐诊, 以提高社区医疗水平, 满足社区老年人的看病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竞能.人口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1.

[2]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欧莹莹.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 .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建议 篇9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社区,居家养老

一、我国居家养老的社会背景

我国在1999年已进入老龄社会, 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老龄人口的急剧膨胀引发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两种: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 但这两种养老方式在“未老先富”的社会里显得相当乏力。

在我国, 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照料下的居家养老。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 这一模式受到来自人口条件、居住条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冲击。在城市, 特别是在大城市, 老年家庭出现空巢化, 家庭照顾能力已经受到严重削弱: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来看, 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正在日益减少, 而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从家庭照顾者的状况来看,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传统上作为照顾老人日常生活主力的女性已大规模地加入了劳动力市场, 这使女性为老人提供的照顾越来越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缺损已是不争的事实, 若不寻找家庭之外的其他照顾资源, 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问题显得积重难返。

另一种常见的养老模式是机构养老。所谓机构养老是指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 依靠国家资助、社会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备的形式获得经济来源, 由养老机构统一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 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 机构养老对于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一是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观念相背离, 很多老人不能接受;二是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老龄人口的需要;三是机构养老需要缴纳相当的费用, 很多老人或家庭负担不起;四是养老机构主要发挥的是“寄养、维持生存”功能, 受服务水平和质量所限, 离“老有所乐”的目标相差较远。

因此, 在如此严峻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 面对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机构养老存在的种种弊端, 居家养老这一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养老模式便应运而生。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 以社区为依托, 以老年人日常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 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 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这种新型的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既扬弃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弊端, 又集中了两者的优点:老人虽然住在家中, 但是享受的不是传统意义上自己照顾自己的居家养老, 而是由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方面廉价、优质的全方位服务。这样, 既可减轻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满足了老年人“恋家”情结, 又可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节省了国家养老的福利资金投入、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 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当前“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新模式。

二、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居家养老有诸多的优点, 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周期非常短, 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 居家养老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 政府权责不清

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鼓励扶持居家养老大力发展的政策法规, 管理监督也缺少国家标准和规范, 使得这项工作还停留在各地零散、自发组织实施的层面。还有许多地方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未列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运行中缺少标准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 制约了它的广泛深入开展。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 也使得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与制约。首先, 居家养老组织体系中各相关的职能部门对自己的定位不足, 不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其次, 有关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 各涉老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沟通, 在有些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 造成居家养老服务效率低下, 很容易出现遇到问题各个职能部门互相推诿、“踢皮球”的现象, 这些都影响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2、财源不足, 制约居家养老发展

目前, 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和民政部门。政府“买单”往往投入比较有限, 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全面开展犹如杯水车薪。民政部门用于居家养老的经费, 其筹集的渠道主要来自于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 而社会福利彩票的收入又存在不确定性。这种具有很大随意性和波动性的投入方式, 在养护人员工资标准较低的情况下尚能勉强维持, 但随着养老规模的逐步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加、养护人员工资标准的提高, 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的问题会愈加凸显, 必定会使居家养老服务难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制约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3、居家养老的服务资源缺少整合

目前一些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养老服务资源分属不同部分条块管理, 利益关系存在矛盾, 缺少有效协调整合。关于老年人群的管理和照护, 目前我国负责城市老人工作的有老龄委、老干部局、退管会及民政、人事、组织和街道社区居委等, 相应的社区老人主要有单位退休职工, 离退休老干部, 没有单位的老人以及三无老人及需要救助老人。在居家养老服务推进方面, 这几家单位并没有结合起来。街道社区来承担居家养老的主要职责, 面临经费运转困难, 相应的退管会和老干部局却存在经费盈余而服务缺乏的矛盾。

4、相关服务不健全, 人力资源短缺

一方面,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缺少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 精神慰藉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也没有找到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在服务对象上, 政府购买居家服务主要针对高龄困难老人和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老人, 缺乏对高收入家庭居家养老需求的关注, 而对一般老人而言, 由于经费、人力等原因, 较少能享受到这些服务。另一方面, 目前从事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大部分人员都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 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或有关老龄人口服务知识培训的专业人员很少。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 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5、居家养老的宣传不到位

居家养老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一个重大福利项目, 但在实际生活中, 许多民众对之十分陌生, 甚至不少老年人也不了解居家养老, 不知道设立在社区的居家养老中心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即使有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是其消费意愿不强, 消费预期不容乐观。老年人的支持率和参与率低导致居家养老的一些服务项目丧失了规模效应, 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了相关服务项目的开展, 造成恶性循环, 居家养老服务点的工作逐渐萎缩, 甚至就剩下一具空壳。

三、对发展居家养老的建议

1、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必须加快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的法律法规建设, 将居家养老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使它融入到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体系中。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相应的法律法规, 使居家养老事业的开展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当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时, 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此外, 相关法律法规还可以规范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 明确其职责,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避免其定位偏差, 提高居家养老的工作效率。

2、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 开辟多渠道投入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经费应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并形成逐年增长的机制, 以确保居家养老经费来源的确定性和稳定性。鉴于社区居家养老属于社会保障体系, 而不仅仅是一项慈善事业, 财政有义务承担必要的投入。同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要实行产业化经营, 运用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福利资源中的主导作用, 使福利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保持相对平衡。另外, 还需要建立一种全社会支援老年人的保险制度, 为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或支付保险金。更需要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机构、民营、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投资养老服务, 政府应在税收、地价、水、电等收费上给予优惠政策。

3、不断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提供不同需求层次的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应当根据年龄段、性别、配偶是否健在、残障程度等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因素, 从老年人需求满足的角度出发, 提供相应的居家服务。一方面, 通过服务人员的善爱之心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一般的照料, 从人性化的角度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力求做到使老年人有较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另一方面, 针对不同类型和特点的老年人制定相应的服务选项, 可以让老人自己 (包括家属) 选择或者提出自己希望得到的服务种类, 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机构养老的弊端, 真正实现养老服务的人性化,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培养专业人员, 整合各类人力资源

加强对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培训中, 可以将培训过程标准化, 如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机制等, 合格以后颁发经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 实行劳动准入制度, 具有这个资格证书的人才能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以有效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另外, 积极发展社区内外有条件的人加入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 扩大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这样, 不仅可以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还可以充实服务队伍。同时, 可以借鉴国外的“义工”制度, 社区为中青年志愿者和学生活动提供平台, 进行制度性安排, 这方面政府要发挥倡导作用:为每个志愿者建立档案, 作为他们以后升学、奖励等方面的依据。总之,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 共同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5、加大对居家养老的舆论宣传

国家应加大对居家养老的宣传力度, 使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养老工作的重要性, 形成良好的尊老爱幼的社会风范。居家养老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 许多居民甚至老年人自身也不清楚这样一种养老途径, 原本是为了老人养老而探索的项目变成了老人在一边旁观的行政任务。这种没有老人参与的居家养老导致项目的针对性不强, 参与度不高, 运作效率低下。而良好的宣传不仅可以赢得老人的支持, 听取老人的有益意见, 而且可以非常有效地团结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到居家养老项目中来, 从而在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方面开拓新的渠道。建立起遍布全国城市社区的标准化居家养老中心, 从而使其可以成为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和慈善者参与进来的一面最好的标志和宣传旗。

参考文献

[1]项丽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

[2]孙艺兵:沦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范式研究——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的创新实践及政策建议[J].领导理论与实践, 2008 (1) .

[3]王蔚晨:社区居家养老构建和谐社会[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9) .

城市社区养老 篇10

本文针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展开研究, 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社区养老建筑的发展经验, 探讨符合我国国情及老人居住需求特点的住宅及社区养老的建筑模式。

一、我国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的需求与问题

1、我国未富先老的快速老龄化国情

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 然而已经拥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老龄人口, 并且正处于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之中。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 我国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达3.2%, 约相当于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据预测, 2051年,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 占总人口的比重将接近3 0%。

联合国将总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超过7%的国家称为“老龄化国家”, 超过1 4%的国家称为“老龄国家”。完成从老龄化社会 (6 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7%) 到老龄社会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 4%) 的历程, 法国用了114年、瑞典82年、美国69年、英国46年, 而据预测中国只需要27年时间。

老龄人口之多, 发展速度之快, 加上“未富先老”的现实, 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 居住问题便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在财力不足、老人总量巨大的情况下, 确定“居家养老为主”是切实可行的方式。

2、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调查显示, 截至2006年6月1日, 中国60岁以上城市老年人口有3856万人。根据民政部的统计, 全国城市福利院2006年床位数为41.9万张, 收养31.2万人。也就是说, 能够入住养老设施的老年人不到1%。在另一项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的老年人为对象, 关于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 希望与子女同住的占58.53%, 希望与子女近距离分住的占30.3 7%, 希望与子女分住无所谓远近的为7.82%, 希望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占3.28%。可见, 无论是现状还是意愿, 在宅居住都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形式。

大多数老年人希望在宅居住, 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首先, 老年人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 因为这里有他们的亲人、熟悉的邻里, 有他们的情感寄托之所在, 有乐于交谈的对象。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有助于减缓老年智障的发病。其次, 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的亲情关系, 这种观念在大多数老年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另外, 对发达国家老年人居住模式的研究表明, 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 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比例也不过只有5%左右, 95%左右的老年人还是选择不同形式的在宅居住。因此,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 我国对适合居家养老以及社区养老的居住建筑类型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3、我国当前老年人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时间短、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而且过去对于老年人居住问题未能给予充分重视, 导致当前在老年人居住问题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

(1) “空巢”家庭老人无人照料。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 平时生活无人照料, 甚至单身老人病死多日才被人发现的事件也偶有发生。

(2) 老人与子女同住彼此很难适应。有许多老人出于照顾子女日常生活以及照料孙辈的需要而与子女同住, 但由于在住宅设计上并未加以细致考虑, 老人与子女只能住在同一套房屋内, 拥挤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给双方都带来很多不便, 尤其影响了双方居住的自由和舒适。

(3) 旧住宅难以进行适老化改造。多数老人居住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建造的住宅中, 这些住宅在设计上未考虑老年人的特殊居住需要, 在安全性、舒适性及便利性等方面都有欠缺。例如旧住宅中的厕所多采用蹲便器而不是坐便器, 蹲便器需要厕所地面抬高十几公分, 形成的高差给老年人的如厕带来了困难和危险。由于旧住宅多为砖混结构, 较难进行改造以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及生理特点。

(4) 新建住宅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近年来大量的新建住宅小区中, 绝大多数都未针对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作专门的考虑, 或是简单地认为这只是保证轮椅转圈和设置坡道的问题而已, 对于老人希望有娱乐活动、健康检查、便利经济的餐饮、日托照管, 以及短期居住护理等特殊需要缺少配套设计。

(5) 缺乏适合老年的室外活动空间。无论是旧住宅小区还是新建的住宅区绝大多数均未专门考虑老人活动场所的特殊设计要求。如会所功能单一, 设施不符合老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户外园林高低错落导致老人通行不便等。

二、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的若干国际经验

1、发达国家在老龄化的特定比例阶段开始重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

研究国际老龄政策的发展过程表明, 当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之后, 就会出台一系列针对老年人居住问题的政策措施;而当其进入“老龄国家”的行列之后, 政策重点就转向促进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等通用设计的措施, 而不是采取仅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对策。例如:

瑞典在6 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建造养老院, 在该比重达到15%的1975年对建筑法进行了修订, 开始推进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

美国在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8%之后的1 9 5 6年对住宅法进行了修改, 开始建设老年人住宅, 在该比重达到13%的1990年制定了“集合住宅服务法”, 开始建造具备护理服务功能的集合住宅。

日本在65岁以上人口比重接近7%的1964年出台政策, 优先向老年人家庭提供租金低廉的公营住宅, 在该比重达到1 1%之后的1 9 8 7年开始实施“银发住宅”工程, 提供具备护理服务功能的老年人住宅, 在该比重达到13%之后的1991年开始促进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

正如前文所述, 我国老龄化进程极快, 预计65岁以上老年人口从7%上升到14%仅需要27年的时间。在一些大城市, 6 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接近1 4%。如上海市截至到2008年末, 65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5.4%。北京市到2 0 0 7年底, 该比例为13.1%。因此, 考虑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 在普通住宅中考虑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2、日本老龄化过程中主要养老建筑类型的变化过程

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 其文化传统和伦理观念较为相近, 并且日本早于我国经历了快速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因此, 日本在老年人居住问题上的经验, 对于我国具有更加现实的借鉴意义。

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高龄化社会的国家。1970年, 日本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7.1%, 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1 9 9 4年, 6 5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4%, 进入老龄社会。据日本2007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的统计数据, 截止至2006年10月1日, 日本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2660万人, 占总人口的20.8%, 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老龄国家。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 日本在老年人居住方面的对策主要是大量建设养老院, 这些养老院依入住对象的生活自理程度和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到了1989年, 日本推出了被称作“金色计划 (GOLD PLAN) ”的“推动老年人保健福利事业10年战略”。其核心内容是:紧急建设特别养护老人院、日间服务中心、短期入所设施, 通过家庭护理员 (home helper) 的培训推动在宅福利事业。虽然特别养护老人院的建设仍然是核心内容之一, 但在宅护理已经开始受到重视。

1999年12月, 日本又推出了21世纪的老龄化对策“GOLD PLAN2 1”。该计划有两个核心思想, 一是加强建设为智障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的“小规模老人之家 (Group Home) ”, 二是鼓励形成“相互支撑的社区”, 提倡为了让所有的老年人和他们的家人在熟悉的社区充实地生活, 不仅要在社区提供护理服务, 还应形成对生活全方位的支援体系。

到了2002年, 日本发布了“2015年的老年人护理——确立维护老年人尊严的护理制度”, 其中将今后老年人护理的方向确定为“维护生活的持续性, 以尽最大可能在自己家里生活为目标”。这标志着日本的老年人护理制度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由设施护理向在宅护理的转型。这一转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2003年度, 特别养护老人院等护理设施全面推行“小规模生活单位护理 (Unite Care) ”, 旨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增强设施的家庭化。2005年4月, 护理保险法进行了修正, “小规模多功能型在宅护理”被制度化。其要点是在中学校区范围内设置能够对应于多样化需求的“小规模多功能型在宅护理据点” (定员2 5名以下、2 4小时提供护理服务) , 从而为在宅持续居住提供支持。

从上述日本老年人居住设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 面临高度老龄化、少子化的国情, 也曾经历了致力于兴建各类养老院的阶段。但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之后, 终于在2002年确立了“尽最大可能在自己家里生活”, 作为老年人居住政策的目标。事实上, 如果老年人离开长年生活的社区, 离开家人、亲朋好友, 远离熟悉的环境, 移居到环境陌生的老人院, 将很容易失去情感依托, 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因此日本在大规模建设养老院的阶段, 学术界曾开展了大量关于移居老人院后环境适应问题的研究。而经过长期探索的最终结论是:应当最大限度地维护老年人生活的持续性。

这一结论启示我们, 居家及社区养老作为中国城市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模式, 住宅及住宅区在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可持续居住的可能性, 需要探索居住区内适合老人各种居住需求的建筑类型及其配置。

3、日本老年人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的设施实例

日本为满足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需求, 出现了多种居住设施形式, 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三种类型。

(1) 老年人租赁住宅

日本老年租赁住宅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认定的专门面向老年夫妇和单身老人的优质租赁住宅, 其建筑设计和设备配置均需按照规定符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日新町BIBASU高品质老年公寓

该公寓是一栋下部为医院上部为公寓住宅的综合建筑。其服务对象主要针对65岁以上需要照顾但能基本自理的老年人, 可以提供餐饮但不含介护服务的老年公寓设施。

该老年公寓为单侧外廊式建筑形式, 共有55户, 每户面积在37㎡~50㎡之间, 内部配置有起居室、厨房、卧室、厕所、储藏空间、盥洗设施、浴室等功能空间, 户型全部朝南, 并且设有宽敞的阳台。在无障碍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老年人各种生理需求, 还配置了较全备的紧急呼叫设施 (参见图1所示) 。

(2) 老年日托服务中心

老年日托中心的服务对象是针对需要一般护理服务的居家老人, 服务内容主要是每天负责接送老人, 进行健康检查、入浴、餐饮、生活咨询, 以及日常动作训练等。

日本老年日托中心大体上可分两类:一是日托康复护理中心, 服务对象为病情较稳定需要照护的居家老人, 主要通过各种医学疗法、康复手段来改善老人的身心机能;二是日间服务中心, 服务对象为需要护理的居家老人。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 进行身体功能训练, 对老人的家属提供护理方法的指导;针对重症老人或者癌症晚期患者, 同时还提供专业医护人员的看护服务。

姬沙罗老年日托中心

该项目的建筑功能空间主要包括活动室、康复锻炼室、浴室、厨房、餐厅以及临时休息卧室等 (参见图2所示) 。社区及附近的老人每天可以到这里用餐、洗澡、娱乐等;同时也可以将身体需要照料的老人短期托付在这里。

(3) 小规模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

随着日本老人养老需求和理念的变化, 集上门服务、日托、短期入住等功能于一体的街道社区型小规模多功能服务中心, 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它主要针对需要护理的居家老人, 根据他们的身心状况和居住环境, 由本人的意愿选择在自宅居住接受上门服务, 或者在社区服务中心日托、甚至是短期入住。其功能空间的配置标准一般有住宿间、公共起居活动室、餐厅、配餐间和浴室。小规模多功能服务中心在承担社区老年服务功能的同时, 还并设了向该社区开放的交流场所, 如会所、咖啡厅等。

武藏野立市吉祥寺本町在宅介护支援服务站

该在宅介护支援服务站是一间提供日间护理、短期入住, 以及在宅照护服务的小规模多功能福利设施, 其服务对象为65岁以上的武藏野市居民以及18岁以上身体残障者。服务站为平层, 建筑面积为275m2, 由中庭划分交流区、活动区和住宿管理区三个部分。在建筑设计中, 注重动静分区, 合理排布活动空间, 并充分考虑了高龄者以及残障人士的无障碍使用需求。 (参见图3所示)

三、对我国老年人可持续居住的住区架构的思考与建议

借鉴国际相关经验, 结合我国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调研, 笔者认为我国住宅社区可尝试分三个层面来覆盖老年人的居家及社区养老的需求: (1) 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户型; (2) 社区中配建老年公寓; (3) 在社区内设立小规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务中心。以下对这三种类型逐一展开论述。

1、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户型

在普通社区中, 为满足部分老人的居住需求, 需要设计一定比例的老人户型。根据老人与子女居住的关系, 户型可以有“纯老户”和“老少户”两种不同类型。老人户型的设计位置, 建议选择在社区中景观较好、安静舒适的地带。在高层住宅中因为有电梯可考虑集中配置;多层住宅当没有电梯时, 则建议将老年住宅配置在底层, 方便老人出入。社区户外环境以及住宅户型中都应考虑老人的无障碍设计要求。

(1) “纯老户”

“纯老户”亦被称为“空巢户”, 可分为老年人偶居和独居两种情况。由于老年夫妇倾向于分床甚至是分室居住, 而独居的老人也需要有人护理, 所以纯老户应以一室一厅或两居室为主;大多数老年人难以承担过多的清洁卫生家务, 因此纯老户的户型面积不宜过大, 在60~90m2之间较为适宜。在住宅设计时须要考虑老年人生理发展过程, 留有可以通过改造住宅空间来适应不同阶段居住需求的可能性 (如图4所示) 。该户型为面向老人夫妇生活的小面积两居室户型, 户内适老化的空间设计可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居住需求。

(2) “老少户”

老少户是指老少两代共同居住但生活上适度分离, 这种有分有合的居住模式, 让老年人和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同时还能够互相照顾 (如图5、图6所示) 。把普通的两居室住宅与老人户型相邻布置在一起, 既可以保证老人与子女能相互关照且互不干扰, 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变户门的设置位置, 将老人户型独立分开出售, 增加老少户产品的灵活性。

两代居户型设计最大的原则是两代人的行动流线尽可能不要交叉, 避免相互影响。在设计上要注意处理以下几点: (1) 两代人的生活应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避免互相干扰, 同时又方便互相照顾; (2) 老人与女儿/女婿同住和老人与儿子/媳妇同住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需要在设计上进行考虑, 以保证家庭关系和睦; (3) 老人的居住空间内必须符合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保证轮椅能够转弯, 地面不应有高差, 应有防滑和防撞措施, 必要处设置扶手等; (4) 在老人的浴室和卧室应设置紧急呼叫按钮, 保证出现安全问题时可以及时呼叫并获得救助。

老少户的户型设计既可满足中国几代人同居互相照顾, 实现老有所养、小有所依的生活模式, 又避免了老少两代之间不同生活习惯可能带来的相互干扰。

2、在社区中配建老年公寓

在调研中了解到, 有部分老年人希望与子女在同一社区内分户但临近居住 (调研中了解到年轻子女也存在同样的需求) , 这样既能保持彼此生活的独立性, 互不影响双方的生活, 同时也方便老人和子女之间相互照顾。社区中配建部分针对老人居住的老年公寓, 是满足上述居住需求的方式之一 (如图7所示) , 为老年公寓的可能形式。

社区老年公寓的适老化设计以及统一化管理, 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个较为安全、便利的居住生活环境。在老年公寓内, 除考虑必要的无障碍设计外, 将建设公共餐饮、就诊、健身、娱乐等配套设施。老人们年龄相近, 彼此更容易相互交流和一起活动, 可以减少老人们各自在家居住的寂寞, 促进健康养老, 提升老年生活的品质。

老年公寓套型面积大小和形式, 与青年公寓较为接近, 为降低开发风险, 老年公寓可以与青年公寓组合建设。公寓的户内设计可先按老人居住的基本需求进行设计, 对于有特殊居住需求的老人可以在其入住时再添加特殊配置或适当改造。这样有利于当老人入住未满时, 可灵活改变为青年公寓户型。

老年公寓在管理模式上, 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经验, 如采用出售产权但集中管理, 如果不是自住, 可以代为租赁的模式;或者可以将部分房屋作为社区旅馆, 或者短期出租的形式, 方便老人临时来住或家属节假日探访短暂居住。

3、在社区内设立小规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务中心

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有部分年龄稍大的老人, 虽然尚能自理, 但是一日三餐和日常的家务已经成为了他们的负担, 希望社区可以有一个公共食堂;有部分病弱或年老需要照顾的老人, 由于家人上班或者短期出差难以得到照顾, 如果请保姆经济负担大, 因此十分希望社区有一个白天或者短期可以把老人托付照看, 晚上或过几天接老人回家的社区服务中心。

当前部分居民小区内虽然建有会所, 但是并不具备上述照看老人的使用要求。急需要一个可以起到为老年人提供接送、餐饮、健康检查、协助洗澡、帮助进行机能训练、组织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社区老人服务中心, 可以承担上门护理、日托服务、短期入住的需求。

这种社区内的老年服务设施可在近距离内满足老人的多种服务需求, 能够保证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其小规模的建筑形式可给老人带来家庭式的护理氛围, 老人既可以继续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 能够保持原有的社会交往活动, 避免与社会隔离, 也方便亲人看望和照顾。

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一般规模不大, 其设施既可以在新建住宅小区时规划配建, 也可以在老社区中挖掘闲置房产来实现。在新建小区中, 可以与会所并设, 也可以采用与幼儿园联合建设的形式, 这类建设方式可以共用部分公共设施与工作管理人员, 同时老人与孩子在一起可以为老人的生活增添快乐 (如图8所示) 。

社区老人服务中心一般可以由专业机构负责运营, 对于那些无力负担的家庭, 建议可以采用由政府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进行资助。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居家及社区养老的市场潜力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的发展建设经验, 尝试提出了较为适合我国居家及社区养老的三种建筑模式。通过三种建筑类型的有机配置, 基本可以满足希望独立居住、希望与子女居住、希望与子女就近但独立居住、希望能得到日托照顾、短期居住, 以及获得护理服务的各类老人的居住需求。

笔者希望通过探索适合中国老人居家及社区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 为当前逐渐升温的面向老人的住宅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居家及社区养老建筑形式的规划设计要点, 以及功能组成配比限于本文篇幅未能展开, 笔者将另行择文进一步论述说明。

摘要:针对我国老龄化的特殊性, 政府确立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工作方针。然而我国已建的城市住宅多未考虑老人居住的特殊要求, 存在许多问题。文章分析借鉴国外尤其是日本的社区养老建设经验, 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居家及社区养老的三类建筑模式, 设想通过三种建筑模式的有机配置提高居住区养老的可持续性。

养老社区规划研究 篇11

在设计方面,我们从规划、建筑、景观三个层面研究了老年住宅设计的相关规范及设计要点。规划上,普通住宅与老年住宅需按一定比例配置;建筑上,从公共空间及户型空间设计两方面进行研究;景观上,依据老年住宅景观空间设计原则,提出了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各种空间类型。本篇即从养老社区的规划角度进行阐析。

一、目前养老社区的类型及发展趋势

1、养老社区分类

·按地段区位划分

城区型:在市区内建设的养老社区,占据生活区位优势,可以共享城市公共设施,但城区内地价较高,养老住宅产品优势不明显,因此城区内建设养老项目较少。

城郊型:在城市郊区地价较低地段建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社区,一般环境优美,养老设施相对齐全,较独立,与其他社区隔离。

休闲度假型:邻近景区或与休闲度假项目结合设置,以休闲享受生活为主,多为高端产品。

·按服务对象划分

自主生活型:针对身体健康、生活自理的老年人。社区提供丰富的社区活动,增加娱乐交流场所和应急照料服务等。辅助生活型:针对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社区提供起居帮助、家务料理、医药监督等基本生活照料。

辅助医疗型:针对患病需要治疗和恢复的老人。社区提供24小时生活护理、医药治疗、康复帮助等服务。

·按运营方式划分

租售并举:养老地产盈利的不是地产,而是养老服务。但是由于前期投入大,后期运营服务资金回收慢,大部分企业选择将房源的60%-70%卖掉,回收大部分的资金。剩下的部分自持,长期经营。

会员制:有部分养老地产商持有物业,出售服务,通过会员制会员卡的发售实现前期资金的回收。会员卡的类型会根据市场需求设计。

险资:保险的长期投资与养老地产的慢回收周期相匹配,因此险资被认为是最适合做养老地产的企业。险资将保险和入住资格挂钩,以投保取得入住资格,以保险收益支付服务费用。客户也可以选择不入住,只拿分红。

·按开发建设类型划分

独立型养老社区:配有较齐全养老设施,与其他社区隔离,专为老年人服务的社区。

混合型社区:适当配置老年服务设施,有部分老年居住套型或老年邻里单位的社区,是普通社区和老年社区的综合体。

2、养老社区发展趋势

目前养老社区建设既有独立型养老社区也有混合型养老社区,二者对比如下:独立型老年社区的优点是配套设施齐全,老年人可以享有较独立的生活环境,不受干扰;老年人群集中,交往方便。缺点是资源共享性不强,成本投入较高,社区人群组成过于单一,社区活动仅限于老年人之间交往,造成老年人与社会疏离,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混合型社区的优点是可以与其他住宅产品或社区共享公共配套设施,成本投入较小;老年人与其他人群混合居住,能够更多地与社会产生联系,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混合社区还可以为老年人和子女提供邻近居住条件,很好地兼顾传统家庭亲情观念。其不足是生活环境与配套设施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或共用,而非老年人独享。根据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特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混合社区是今后养老社区的发展方向。

二、养老社区规划

我们主要从社区外部环境条件以及社区内部规划布局两方面进行阐述。社区外部环境条件首先是地段选择。应远离污染源、噪声源及危险品的生产储运等用地;选择在地形平坦、自然环境较好、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段。

针对休闲度假区型和城郊型养老住区,因其用地以远离城市生活区的居多,选址时关键要看与周边城市公共交通(高速铁路、铁路、航空、高速公路)是否方便,与城市的公共配套资源联系是否便捷(如医院、超市、银行等)。

城区型养老社区与周边城市生活区位置临近,选址时要选择在具有良好基础设施条件,如银行、超市、洗衣店、修理店、鞋帽服装店、餐饮店、邮政及药房等应尽可能邻近且便于前往,使入住者生活方便,居住安心;靠近公共服务设施如大型医院、保健服务站、文娱设施、图书馆等;选择临近公园、绿地的地段,使老年住宅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老年人增加户外休闲活动;选择交通方便可达的地段但应避开对外公路、快速路及交通量大的交叉路口等地点,保证购物、逛公园等一般室外活动不必穿过城市主要街道。

第二是环境安全的考虑。这是老年人聚居的社区环境需特别予以考虑的问题。老年人因生理机能衰退,在警觉性和自卫能力上都有所减弱,老年住区应选择在社会环境简单,人员素质较高的地段,以保障老年居住的安全性。

第三,选址周边人文景观的开发利用可增进养老社区的发展。充分挖掘人文景观资源,尤其是城市印记与社区结合开发,将极大增强老年人的社区归属感。

对于养老社区内部规划布局,以本公司某居住项目为例,总结出养老社区在规划布局上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规划住区总用地10.76顷(见图1),其中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占地约为总用地的30%。用地南侧、西侧、北侧地块开发居住社区,东侧滨河,有滨河公园绿地。用地西侧、北侧、东侧是城市主干道,南侧为城市次干道。

1)功能分区(见图2)

小区内住宅产品呈多样性。住宅产品的设置结合当地规划要求和开发商需求,考虑中国人的养老习惯和亲情关系,提供多样的养老住宅产品,如普通住宅、嵌套住宅、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分组团布局,避免组团间互相干扰。尤其是老年住宅组团和普通住宅组团通过设置组团道路和有层次的景观绿化做适当分隔,以保障老年住宅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nlc202309051503

小区级的配套设施尽量居中布置,便捷各组团人群使用。对于老人而言,居住空间和公共配套的便利联系能促进老年人参与公共配套的使用和管理。

2)产品设置(见图3)

如图3所示,整个居住区居住建筑总面积263480平方米,老年居住套型(包含老年公寓、老年住宅、嵌套式老年套型)总建筑面积75856平方米,占居住总建筑面积的28.8%。

·养老住宅

老年住宅布置在用地东南部,邻近东边的滨水公园和南侧城市次干道,其目的是尽量选择景色优美、不受交通噪音干扰的地段。养老住宅为低层合院的组合,几栋带有私密小院的住宅围合成一个院落组团,形成兼具中国传统居住形态与现代时尚生活特征的布局模式。组团内部还分级设有组团绿地和宅间绿地,并配置了符合老年人交流、休闲、健身活动需求的场地及设施,环境清幽,景致宜人。

·嵌套住宅

嵌套式住宅是指单元住宅楼里嵌入布置老年居住套型。老年套型一般布置在与家人临近、楼层通风良好,日照充足的位置,并尽量靠近交通核。每单元楼的底层作为公共交流、公共活动空间。楼内一般不单独配置老年人生活服务设施,有服务需求可提供上门服务。

·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靠近住区南侧次入口(此出入口可作为老年人专用出入口),地段日照通风良好,周边环境相对安静,既方便出行又比较独立。老年公寓为高层建筑,首层至三层以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为主,包括:医疗急救站、康复护理室、文娱活动室、健身活动用房、服务供应站、餐厅、理发室、洗衣房等;四层以上为标准老年公寓,每楼层单独设置观察室和楼层起居室。

·普通住宅

普通住宅占小区住宅的大部分,均为高层住宅,自成组团布置在用地北部。

3)配套服务设施(见图4—1、图4—2)

①配套服务设施布局原则

·分级明确

老年社区配套服务系统与居住区配套服务设施设置原则一致,应按区域级、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单元级等分级设置。服务范围由远及近,规模由大到小,以便更加全面细致地为老年人服务。本项目除了在住区居中位置的社区中心内设置了辐射全住区的老年配套设施外,在东南部的老年住宅组团内部以及老年公寓底层等位置设有就近的老年服务项目。 ·疏密有致

配套服务设施应从高等级到低等级合理疏密配置。大型的、复杂的、使用率低的集中配置,小型的、简单的、使用率高的分散重复布置。

②老年住区规划分级配套服务内容

根据老年住区规划相关规范要求,老年住区分级配套服务内容如下——小区级:超市、银行、邮政、家政服务中心、药店、修理店、老年保健康复中心、老年护理中心、老年办公、老年培训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组团级: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图书室、书画室、日托所等;单元级:紧急救护室、护理室、餐厅、公共待客厅、洗衣房等。

本项目在用地东侧设有居住区级配套商业中心,其内部包含有大型超市、银行、邮局、家政服务中心、药店、修理店以及面向全住区的各类培训及活动中心。商业中心内未单独设置老年服务设施。而在社区中心内结合组团需求设有老年护理服务中心及老年活动中心,同时在老年公寓内设置了组团和单元级配套老年人服务用房和设施。

4)道路系统(见图5-1、图5-2)

·涉老组团尽量靠近出入口,最好有单独的对外出入口。通向涉老组团的出入口限制非住区人流车流进入。本案用地南侧出入口可通过物业管理作为老年住宅组团专用出入口。

·老年人出行多以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方式为主。住区设计时,涉老组团尽量做到人车分流,减小机动车道宽度,增加人行道宽度。人行道与休息空间结合,多布置休息设施。

·纯老年住宅组团实施组团外停车,内部道路除急救和临时接送车辆外限制机动车进入;嵌入式组团限制机动车进入,机动车进入地下,内部道路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含老年住宅的组团多设置自行车和电动车停车位。

·加强步行系统设置,使其满足老人健身锻炼需求。注意步行系统无障碍的设计,可在局部地段适当增加步行道路的挑战性,引导老人进行一些难度活动。

·含老年套型的单元路口处设置单元标志,方便老人辨识住宅所在位置。单元入户处布置急救车停放回旋场地12m×12m。回车场地结合休息场地布置。在正对单元门处布置标志性景墙,提高单元的可辨识度,方便老人识别。景墙两侧布置花池和座椅,可供单元内老人休息交流。单元入户雨棚加长成半廊,成为户内和户外的过渡,为老人适应户内外环境转变提供过渡空间(见图6)。

城市社区养老 篇1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 我国两种主要养老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机构养老存在供给不足、机构功能单一、管理模式落后、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传统家庭养老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及人口流动使其失去基础, 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居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新养老方式被提出来。

该方式主要是指社会和政府, 依托社区资源为社区60周岁以上居住在家中的老人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 这些服务一般涉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咨询服务等。服务方式主要包括日托服务和上门照料服务。

目前,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存在各种问题, 这需要来自政策、组织、资金层面的支持。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服务机制不健全。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存在地域性不平衡, 大部分地区起步晚, 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服务体系不完整, 缺少用于具体指导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配套文件, 社区在操作中缺乏依据。居家养老服务业机构的审批和设置缺乏标准和评估监督机构。

2.服务队伍规模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 社区服务人员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 缺乏专业服务知识, 兼数职于一身, 数量不足, 服务技能差, 导致工作缺乏连贯性。志愿者业余人员多, 存在年龄偏大, 多头指挥的现象。

3、服务方式内容单一。

呈现服务对象少、服务项目少的状况。服务方式之一日托服务的主要载体日间照料中心对象是一般普通老人, 但不具备开展条件。方式之二上门照料服务依托社区非专业工作人员行使, 覆盖面窄, 仅限非常小一部分困难老人在使用。

4.服务资金稀缺。

居家养老服务站前期投资成立后, 后续运作资金来自社区经费, 但社区没有额外其他收入, 主要靠政府下拨, 资金匮乏。居家养老活动开展依赖于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各社区因场地和经济情况设施配备不同, 尚未健全的社区在场地申请、评估、建设、使用, 完善场地建设过程中耗时长。

三、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原因分析

1.管理体制不健全, 责任难以落实。

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仅由个别部门主导, 其他部门之间未能建立起全方位成形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 没有工作归属关系, 工作角色模糊, 整合效应差。各个社区无规定、政策、法律的辅助, 维持简单日常工作安排。

2.宣传不到位, 社会旧观念作怪。

新政策推出初期可通过宣传教育贯彻, 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而居家养老的推行多停留在开展活动和树立典型, 未普及大众。社区老人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不足, 志愿者机制仍未成形。另外, 社区支持能力不足, 老人不主动反映需求, 服务停留在上级安排层面, 没有实际性突破。

3.服务体系不完整, 社区服务无后劲。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服务体系组织上, 政府行政主导, 而社区能力、家庭支持、社会参与退居从属地位, 社区发展完全依赖政府引导;其次, 在服务内容上, 社区整合比较难, 无法完全调用所有已具备的社区资源充实四大服务内容;再次, 在服务运行上, 服务体系技术尚未引进, 服务质量监督评估也仅停留在文件层面。

4.资金投入不足, 工作难以为继。

一方面,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 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投入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中, 况且居家养老服务涉及诸多部门, 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另一方面, 个人和社会经济能力有限, 不能有效捐助公益事业;最后, 社区基本经济收入层次也影响衡量社区服务质量。

四、提升社区居家养老的对策建议

1.政策保证。

首先, 政府部门在编制土地规划时对居家服务用地进行统筹和计划, 采取不同的供地方式, 适当减免土地使用税, 简化审批手续;其次, 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的设置、管理、服务和退出机制设定标准, 根据不同种类组织给予不同的优惠条件,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的投入。再次, 设立奖励制度, 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管理者给予嘉奖, 后期予以制度化推行;最后, 确定居家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 要求符合老人的经济能力, 又要兼顾提供者的经济利益。

2.组织支持。

居家养老工作的推进有赖于各个实施主体和服务客体的共同推动。第一, 根据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性质进行认证和支持, 如对营利性机构的调研考证和对非营利性机构进行小额资金支持;第二, 在志愿者队伍上由政府和社区进行政策性引导, 拓展社会各个层面和不同背景社会力量参与;第三, 选拔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 建设社区专业工作人员队伍, 实行服务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制定行业规范, 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 实行最低工资保障, 保障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金;第四, 社区贯彻各项政策, 整合社区资源, 进行日常工作运行, 建立社区良好环境。

3.资金保障。

主要从扩大当地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两方面入手。前者在于政府要建立起居家养老资金预算制度, 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资金, 逐年提高投入的比例, 公开财务花费情况, 保证资金分配的合理性, 实行有偿和无偿服务, 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需要。后者通过社会捐助、福利彩票、服务缴费、多元化主体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

摘要:本文主要就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并从法律、组织、资金三个角度为促进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晓茵, 李洁明, 张钟汝.老年利益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方法重载下一篇:财务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