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2篇)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1
最近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中, 明确指出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 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经成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举措。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居民80%以上的健康问题可以在基层得到解决, 社区卫生服务在相当程度上能够抑制卫生费用的上涨[1]。科学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对深入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方便群众就医, 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特点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具有公益性质, 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卫生服务立足社区, 面向社区, 为城市居民提供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防治、残疾与精神病人康复、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社区巡诊、家庭病床及护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服务。它强调以人的健康卫生为中心, 以家庭为单位, 推行家庭契约式服务, 逐步建立家庭保健医师制度, 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 从而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便捷、经济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促进医疗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
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二十年来, 我们忽视了社区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中不可替代的平台作用, 没有充分认识社区卫生服务是维护健康不可缺少的公共产品, 致使政府的主导作用严重缺位,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失衡, 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滞后。尽管近几年以来, 部份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仍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前几年, 一些地方的基层医院进行了改制,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国家卫生工作的重点, 为了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对这些改制的医院, 政府部门又重新进行了回购, 有的在原医疗机构的基础上增挂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牌子, 有的机构改称、服务换名、功能未变, 医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职能不了解或认识不到位, 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另外, 由于宣传力度不大, 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知晓率低, 居民群众已经习惯了有病找医院, 群众对全科医学的认识和要求程度低, 没有完全形成合理使用社区卫生服务的观念。由于社区医疗机构高层次人员和全科医生配制不到位, 患者对社区医疗服务技术信任度还不高。
2.2 政府主导作用不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和发展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目前普遍遇到的问题是政府投入不到位, 社区卫生服务无人“埋单”, 有些实施了300余种药品零差价医疗服务后, 医疗单位收入减少, 而政府补偿不足, 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 健康教育、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指导、慢病管理等公共卫生项目则被忽视。同时社区医疗设备严重短缺或专业人员匮乏。在城市住宅小区建设方面, 有关部门也没有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规划到位, 除了用房问题外, 其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政策上对社区卫生服务也没有具体体现。
2.3 服务模式没有转变:社区卫生人员的服务目标应是社区所有人群健康, 要主动上门服务, 对患者实施动态管理, 但是现在多数社区, 医务人员还是习惯于坐堂行医, 等病人上门来就诊。实际上一些社区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仅相当于一些医院的院外门诊点和诊所, 传统的服务模式并没有转变, 功能发挥仍有偏差, 双向转诊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 还未真正实施。
2.4 慢性病管理缺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城市地区人群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也随之明显上升, 其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并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据统计25%左右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 全国仅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四种慢性病的医疗费用, 就占去了全国卫生总服用12.5%, 个人医保帐户也入不敷出,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长期以来, 城市社区慢性疾病患者综合管理工作仍处于空白状态, 其中包括生活干预、早期预防、健康教育等社区卫生服务没有落实。有些地区虽然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和慢病档案, 但仅流于形式, 是“死档”, 既不流通, 也不实施动态管理。
3 科学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考
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国发[2006]10号文件) , 明确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提出了完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意见》提出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突破口, 为深化城市体制改革, 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 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最近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都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明确指出经济社会发展要为保护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3.1 转变观念是科学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功能是向包括患者和亚健康、健康的所有社区居民提供价廉、适宜、方便的医疗保健服务, 而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不能替代其服务功能。多少年以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 人们对于健康与疾病思考与认识在不断变化。医疗服务“以医疗为中心”向着“以病人为中心”转变, 医院由医疗型向着临床-预防-康复型转变, 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可以说社区卫生服务是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的, 是整体医学观在医学实践中的体现。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医疗卫生保健的重点经历了从基层 (家庭) →医院→基层 (社区) 的转移过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还较低, 卫生资源有限,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 要使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社区卫生服务。
3.2 政府主导是科学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保证:
目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失衡, 是较为普遍现象, 为了避免医疗市场无序竞争和有限的卫生资源浪费, 在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政府要有统一规划。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要科学设置, 人员合理配置, 设备基本到位。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法规, 完善监督机制。要认真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无人“埋单”问题, 没有经费, 不仅制约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及质量的提高, 还会使服务能力和信誉在居民心中大打折扣, 最终影响就医模式的选择。因此,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 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政府主导的另一个重要举措, 就是医疗保险管理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政策。确保居民群众在社区享受卫生服务能够得到优惠, 在现阶段, 只有在政府主导下, 实现政府支付为主, 医疗保险为辅, 社会救助参与, 个人适当合理分担的筹资机制, 才能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地科学发展, 并充分发挥其维护健康和预防为主的重要作用。
3.3 改革创新是科学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动力:
目前, 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 现行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我们要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 按照《意见》和《方案》的要求, 完善其服务功能。如果功能定位不准确, 会直接影响到服务模式、管理模式, 以及运行和分配机制[3]。按此运作下去, 无论是从人员技术还是仪器设备上, 都无法与大医院相比, 我们应该认识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促进和维护人民健康的一种全科和完整的业务工作, 它的服务不限于单一患者, 而是以社区家庭为单位, 社区居民群众为整体的服务人群, 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 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并承担着相应的双向转诊工作。所以, 我们要重视医务人员服务思想转变, 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任职资格制度, 制订聘用办法, 加强岗位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我们要以运行机制为突破口, 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机制, 要建立以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考评机制, 改革内部分配机制, 切断职工分配与业务收入的直接联系,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建立个人收入与工作质量和数量挂钩的奖励制度, 努力在经营机制上不断创新。对实施零差价的药物要动态管理, 完善药品流通环节上的相关制度。
3.4 慢病管理应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职能:
慢性病的特点是病程长, 往往伴随终生, 与生活、工作方式密切相关, 药物治疗和生活干扰必须同时进行, 社区慢性病管理最能体现这种个体与群体保健的融洽。但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防治机构来控制它的危害。有研究证明, 对慢性病人实施以人为本的社区综合管理, 可以收到比较低的成本达到比单纯诊治更好的效果。在实践中, 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将慢性病人放到有资质的社区管理中心, 由医疗保险部门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 社区医生要按照科学方法对病程进行跟踪监测, 持续性治疗、护理、康复, 使患病机体获得新的平衡状态, 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要真正使慢病管理和个人健康档案“活起来”。在双向转诊中发挥应有作用。确保慢性病患者的诊疗费用在社区治疗能得到优惠和落实。通过对慢性病实施综合管理, 逐渐引导社区卫生服务能科学地健康发展, 这样既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艰难的经费问题, 也可以解决慢性病患者大量涌入大医院, 浪费医疗资源的改革难题, 真正做到小病慢病在社区, 大病重病到医院。
《意见》和《方案》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描绘了新的蓝图, 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还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 尤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要有合理的规划, 同时在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公共财政和配套政策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随着人们对医疗质量需求的提高,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长足发展必将为我国卫生发展方针和目标的最终实现发挥更大作用。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我们在思考科学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 要着重在管理体制、运行体制、公共财政和配套政策等方面予以创新, 才能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特点,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程晓明, 盛峰, 陈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核算, 中国卫生经济, 2004;23 (11) :19.
[2]徐林山, 程晓明, 朱坤.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研究,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21 (2) :90.
[3]梁鸿, 朱莹, 赵德余.我国基本服务体系的重构与优化;中国卫生资源, 2006;9 (4) :154.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2
赵 斌
2007年第1期 ——社会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近年来,十堰市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目前,十堰城区已建立2个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1300多名,服务人口40余万。张湾区、茅箭区先后被国家卫生部评定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张湾区同时被确定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各县市也从实际出发,积极在城关地区举办试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3个,覆盖人口47万余人。实践表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直接给广大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实惠的医疗消费,同时也对整个城镇卫生改革与卫生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卫生资源的整合与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
过去,十堰城区市区两级和驻市的东风汽车公司等大型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在同一区域交叉重叠设置,拥有三级甲等医院4所,二级综合医院5所,一级医院2所。一方面卫生资源条块分割,在总量上趋于过剩,利用不充分;另一方面群众就医主要集中在大医院,既不方便、又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就医需求。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之初,我市即着手整合卫生资源,编制区域卫生规划,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是调整城市卫生工作重心,把社区卫生服
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心下移到社区。二是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原则,优化卫生资源结构。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两所区级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东风公司21个专业厂卫生所转办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部分民营个体医疗机构转办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是鼓励引导多渠道投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政府主导、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民营个体补充的原则,采取政府给予一定投入和以奖代补,企业医疗机构、市区属医疗机构投资改造转办,民营医疗机构转办等方式,多方面筹集资金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仅缓解了政府短期内大量投资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整合了卫生资源,提高了现有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优化了卫生资源的结构。
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城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过去,城市公共卫生的基础性任务一般由综合医院承担,职责不明确,网络不健全,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公共卫生工作的需要。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的形成,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自然形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培训和基础性建设,大力推进预防、保健、中医药三进社区,形成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经过几年的建设,社区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初步建立起来,成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主要力量。特别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了贴近居民的优势,在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普及、指导居民消毒通风、监测管理发热病人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和优化
社区卫生服务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服务。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群众需要为导向,大力转变社区医疗的服务模式,以良好的服务赢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为提供综合性的医疗卫生服务打开了局面。首先是提供快捷方便的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布点,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减少了就诊挂号等繁杂环节和程序,病人随到随诊,极为便捷。第二,提供主动式的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医生改变坐堂行医的传统医疗服务方式,深入千家万户上门巡诊,应诊、急诊随叫随到。第三,提供全程连续的社区医疗服务。定期对社区居民开展健康体检,进行疾病筛查和早期诊断,发现病人及时提供诊疗服务,治疗期间送医送药、连续观察,愈后指导康复、定期复检。第四,提供了多层面的社区医疗服务。在给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对其家庭成员进行疾病防治与护理等卫生知识教育。社区卫生全新的服务模式给广大居民带来很大的便利。
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效地降低了居民的医疗费用
政府统一构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合理规划布点,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减免税费,减轻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负担;组织动员大型医院人员进社区服务,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业务建设;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城市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定点单位,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市、区财政还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一定的补助。这些扶持社区卫生服务的举措,保证了社区卫生机构能以有效、便捷、低廉的卫生服务,回报社会,惠及社区居民。减免挂号、注射、诊断、出诊、处置等费用,对诊疗和药品费用进行限价,从整体上控制了城区医疗费用的增长;适应居民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为居民免费煎制送服,免费使用康复器械,直接降低了医药费用;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
机构之间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病人合理分流,减少了小病大治、大病延治造成的不合理费用,等等。近几年来,十堰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门诊量稳定增长,已占城区门诊总量的29.4%人均门诊医疗费用保持平稳近期抽查为57.8元/例,大大低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111元/例,住院费用每床日144.23元也大大低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每床日381.48元有效控制了医疗消费的快速增长,明显地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五、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城市社区综合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直接联系居民、沟通政府与居民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方面,政府及社区都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建设规划,摆在重要位置,优先发展。另一方面,在社区建设中,卫生部门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使卫生服务率先进入社区,深受社区居民的热情支持。基层街道、社区居委会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切实推进社区文化场地、休闲娱乐场地与设施建设、治安设施建设、社区居民生活环境卫生保洁设施建设,促进和带动了社区综合建设。此外,社区卫生服务还承担着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等职能任务,通过提高居民的卫生意识,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进而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去年,十堰市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这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贡献也是分不开的。
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十堰市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从三个方面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一是强化了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政府把解决城市居民就医上学等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大事实事来办,在增加
卫生投入的同时,调整投入结构,财政投入向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倾斜。就发展卫生事业而言,政府把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卫生事业发展的导向,使卫生工作下沉到基层社区,实现了从建设大医院解决单一的就医问题向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上的转变,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二是实现了从建设城市到管理城市的转变。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了区域内大型综合医院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发展,形成了结构合理、整体实力较强的区域性的医疗中心,成为本市社会事业发展的亮点。三是实现了从注重效率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转变。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提高了政府办卫生的公平性和覆盖面。
七、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城市卫生改革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改变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结构和数量,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使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增强宏观调控卫生资源的能力,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促进了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学管理,对营利性医疗机构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政府集中力量办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放开搞活,增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活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政府引导和控制卫生物价,合理调整物价结构,总量上控制卫生物价的过快增长。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卫生人力资源的调整和结构优化,使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富裕人员、不适应原岗位的工作人员充实到社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解决部分事业单位人浮于事的问题。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了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了良性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3
关键词: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快递 最后一公里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194-0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形式。国家对电子商务的政策扶持及网商不断提升服务的多重因素影响下,电子商务正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但是快递公司的基础设施,人员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不能满足其巨大的,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电子商务网商间的竞争,其关键可能落在物流的最后社区快递服务问题上。
1 社区快递服务中心构建意义和作用
1.1 社区快递服务中心构建意义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激烈竞争,网购的消费习惯激发了快递业的发展潜力,但是直接影响消费体验感的配送及服务已经成为快递行业和电商最关键一个短板,也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快递行业带来的挑战之一。
城市快递服务中心的构建打通了城市社区服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物流和服务通道,取代了零散快递员的终端配送,利用各自的优势和内在潜力,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1.2 社区快递服务中心构建作用
1.2.1 提高配送效率,增强消费者消费体验感
从成本角度来说,快递公司配送员只要将快递包裹从配送中心派送到社区快递服务中心即可,大大提高其配送的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快递服务中心将快递信息发送给收件人,确认收件方式及时间,大大增强消费者消费体验感。
1.2.2 确保货物安全,明确货损货差的界定
从安全角度来说,快递服务中心在收件的过程中会逐一检查快递包裹外包装的完整程度,与快递派送员做好交接,明确货损货差的责任,及时通知收件人确认。
1.2.3 提高取货便捷程度
从便捷程度来说,避免派件员零散派送时货等人收、人等货到的局面。社区快递服务中心的设立可以根据与收件人确认的收件方式和时间,定点定时安排灵活收件。
1.2.4 充分发挥社区物流联盟优势
通过将小区物业纳入联盟当中,可以将高度分散的客户一定程度的整合到社区转发中心,提高了配送的规模优势和效率,有效的降低“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
2 社区快递服务的现状
2.1 快递行业总体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快递行业已经形成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多元共存、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网购的流行,快递行业作为消费者和电商企业的纽带呈现出极速发展的态势。仅2013年全年国有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18.2亿件,实现业务收入291.5亿元;民营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72.5亿件,实现业务收入973.8亿元;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1.1亿件,实现业务收入176.4亿元。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市场份额分别为19.9%、78.9%和1.2%,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分别为20.2%、67.5%和12.3%,与上年末相比,民营快递企业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2.2 社区快递服务存在问题
2.2.1 货物及时送达难以保证
快递送达时间和消费者空闲时间不平行造成货等人收、人等货到等问题。即便快递送货员选择晚上加班,快递平铺在地上其安全性和隐私保密情况实在让人感到担忧;旺季爆仓时,快递业务量暴涨和人手短缺成为尖锐的矛盾,快递员一天要送几百件快递,差三五分钟也不愿意等;
2.2.2 货物安全难以保证
从货物安全角度,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13年快递业受理的消费者申诉情况中,主要问题集中在快件“延误”、“丢失及短少”、“损毁”等问题上。货物在运输、配送途中安全完整难以保证,权责难以界定。
2.2.3 配送末端快递员的组成与结构流动性比较大,特殊时期基本快递服务难以保证
各公司快递员大多是外地人,每逢长假或春节,快递公司人手严重不足,给快递及时到达收件人手中造成很大的时段性障碍。
2.2.4 散户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就其面向的客户群体而言,在物流资源面临紧缺时,快递公司会先保证有合同要求的项目客户,而对于需要随机上门服务的零散客户会出现服务时间的滞后。
3 社区快递服务中心构建思路
3.1 提高社区快递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
社区快递服务是直接面对消费者,也直接影响消费者消费体验感。所以社区快递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到服务程度,是快递服务中心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采取多种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实时更新理论知识,学习新的管理经验,以及通过城市配送企业、各大高校的紧密合作,解决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3.2 深化与快递企业合作程度
在社区快递服务中心,诸多快递企业可通过信息平台共享客户资源、共享物流设施设备资源以及共享流程知识资源,达到系统资源对接。促进快递服务的集约化,最大限度地降低社区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和服务品质。
3.3 提高社区快递服务信息化程度,优化服务流程
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发社区快递服务系统,实现社区服务企业与快递企业、社区服务企业与业主之间的信息管理、传递与反馈。在进行快递管理时,社区服务企业和快递企业运用平台信息管理进行快件的交接管理,當社区服务企业收到业主快件之后,系统向收件人手机发送短信,告知业主快件已经送达(如图2图3)。业主还可以看到快件在“快递服务中心”交接签收时拍的照片,并可以和社区服务企业约定快递送达或领取的时间和地点。快件寄送的时候,交寄人也可以通过软件查看到快件在途的各个环节情况,实现"快递一手掌握"。
3.4 社区快递服务模式多样化
3.4.1 城市社区快递服务中心建设为主。
社区快递服务中心是解决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上门派件服务,同时也可为消费者提供自提服务,而且对配送货物的大小、数量没有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4.2 同物业等第三方合作配送为辅
在社区快递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配合第三方合作的快件自提服务。在大型的居住社区里,可考虑同物业公司合作来开展快件自提业务,由物业公司对小区内的快件集中收件、暂存保管,从而提高城市配送的效率并节约配送成本。
3.4.3 自提货柜配置为补充
除上述两种模式外,可在商务楼宇、办公场所密集区、居住社区等投放自提货柜,作为“最后一公里”配送终端的补充形式。自提货柜投放选址应尽量选择人员素质高、安保条件好的区域。商务集中区应是自提货柜投放的最佳选择,因为在商务集中区,主要以文件之类的小快件为主,并且该区域的安保条件也比较好,适合自提货柜的投放。另外,社区便利店、药房、居住小区等也可配置一定量的自提货柜,配合自提点的建设和便利店、小区物业自提模式,以更好地完善城市社区快递服务。
4 结语
随着社区快递服务需求逐渐增多,对服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要发展的更好,发展的更远,还需要在进一步细化、规范服务的标准,降低服务成本,完善经营许可等方面继续探索,以实现快递收发件人、社区快递服务中心以及快递企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魏亚丽.浅析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J].现代商业,2013(21):156.
[2]路欢欢.基于共同配送的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探析[J].物流科技,2013,36(10):116-118.
[3]物流技术与应用.城市100末端共同配送实践—— 访北京城市一百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柴丽林[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4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研究现场与机构
通过目标抽样方法,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4个省份按不同经济水平、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城市规模共选择4个地级城市16家卫生服务机构为研究现场,调查机构为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 研究方法
运用调查表方式对16所调查机构所承担基本公共卫生相关科室设置、人力配备、服务项目和项目管理架构以及工作考核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16家现场研究机构进行知情人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内容涉及各卫生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分工职责、工作内容和效率等方面。
2 结果
2.1 研究现场概况
东部地区抽取A市A区、D市A区,西部地区抽取B市A区,中部地区抽取C市A区,4个研究地区均属于市辖中心城区,均设有负责公共卫生服务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主管,仅D市A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医疗服务是由三级医院托管的社区医疗中心承担(表1)。调查显示:服务人口总数和密度以A市最高,B市最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站点数以C市最多,公共卫生人员总数、人均预防保健经费和公卫人员与人口面积的比值以A市最高,C市最低。
2.2 城市卫生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
本研究根据2006年中央编办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2009年国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定的各机构职责,对各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个研究地区的预防保健机构均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培训和考核功能,均承担数量不等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项目实施工作(表2)。
2.2.1 A市A区卫生机构。
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共有35项,覆盖地区各类人群。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主管,上级预防保健机构负责质控和技术指导,并承担5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实施工作,地区卫生局委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度经费的下拨。访谈结果显示:该区卫生人员希望下一步能够界定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范围,根据政府的财力、物力状况,优先项目重点开展,基本项目全面铺开,特色项目针对性开展,面上项目面上开展,明确绩效考核,明确任务分工,同时引进人才,加强培训,确保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项
注:空白处为未开展项目。
2.2.2 B市A区卫生机构。
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20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上级预防保健机构负责质控和技术指导以及年度经费的下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健康教育、预防接种、高血压和糖尿病两项慢性病管理、传染病防治、健康档案及老年保健等7项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实施工作以及部分精神病管理工作,其中有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下沉到社区,原因是辖区人口特点及卫生人员缺乏、业务水平不高和工作能力不强等。访谈结果显示:该区卫生人员希望政府加大投入,明确绩效考核,加强人才培养,探索适合本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2.2.3 C市A区卫生机构。
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卫生局主管,委派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负责牵头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督导与考核。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主要负责培训、技术服务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估以及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开展15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主要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省、市制定的5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2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要实施。访谈结果显示:卫生人员希望明确绩效核定内容,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通过探索使社区功能向预防控制发展,而不仅仅是控制。
2.2.4 D市A区卫生机构。
卫生局负责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督导和考核。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负责4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13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并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技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政府要求承担1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中有4项未下沉到社区的原因主要是组织结构不健全、人员缺乏、业务水平不高和工作能力不强等原因。区妇幼保健机构以负责妇女保健为主兼顾部分儿童保健工作。
3 分析
由于4个被研究地区经济状况、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不同,所以,对现场卫生机构在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过程中存在共性与差异性、优势与劣势性进行分析。
3.1 共性分析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已落实并开展。(2)政府预防保健经费均落实并逐年提高,开展或即将开展绩效考核评价。(3)均通过文件形式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4)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网底开展公共卫生服务。(5)预防保健机构均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培训和考核功能。
3.2 差异性分析
(1)开展数量不同。A市A区开展35项公共卫生项目,B市A区开展国家规定的9大类10项基本项目以及10项其他项目,C市A区开展16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D市A区开展25项公共卫生项目。(2)承担机构不同。传染病报告和处理在D市A区由预防保健机构承担,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和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在B市A区和D市A区由区级预防保健机构承担。(3)管理职能不同。D市A区卫生行政部门只负责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服务是分离的,社区医疗中心由市级医院直接管理,任务由市卫生局直接下达,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直接由市级医院及市预防保健机构承担,不下达到区级层面。(4)任务下达方式不同:B市A区、D市A区则由卫生主管部门统一下达任务,同时申请专项经费保障,C市A区基本为由各自归属条线直接下达任务。A市A区为上述两种形式兼有。
3.3 优势分析
以文件形式明确职责任务,职责明确任务清晰是良好运转的基本保障。(1)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起到前哨作用,更贴近居民,更提高效率。(2)经费保障到位,保证可持续发展。(3)信息化逐步开展,4个区均建立或初步建立信息平台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从而加强区级各单位之间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3.4 劣势分析
(1)机构设置、经费投入没有统一绩效标准。有些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分解为专项经费,以打包形式下发,不利于绩效分配和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严重不足,公共卫生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卫生人员能力存在地区差别,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全部在社区开展,项目承担机构未明确统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尽相同。(4)有经济效益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下沉到社区,如国家二类疫苗接种工作、儿童健康管理和孕产妇健康管理中的体检工作等。(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保障不到位。A市A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太多,但未界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绩效标准。(6)报表与疾病管理工作过度下沉社区,比如传染病报告和处理、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和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工作均下沉到社区。各省、市自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市级或区级层面的科研项目,比如基线调查等也下沉到社区开展,给社区造成极大的负担。(7)存在社区公共卫生和社区医疗分离,如C市A区,不利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同时C市A区妇幼工作职能与二三级医院重叠,在竞争的压力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完成项目要求。
4 建议
通过本项目研究反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在卫生服务机构得到落实,预防保健经费落实与逐年提高及人才队伍是发展的瓶颈。各被研究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机构不同,开展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也不同。此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化动态管理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建议尽早实施人才队伍的培养与输入,规范人员培训,重视人才的基础作用,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建立区域信息共享平台,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落实与开展提供保障。
摘要:目的 对城市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调查,以便了解实施的现况。方法 按照目的抽样方法选择4个城市,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16家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况进行调查。结果 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执行国家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但在服务种类和数量上存在差别。结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城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较好,但卫生人力不足是主要问题。
关键词:城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况
参考文献
[1]汤先忻,湛乐,陈家英,等.江苏省疾病控制系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6):686-688.
[2]罗力,于明珠,于竞进,等.《地、县疾病控制预防机构工作规范化建设研究》成果简介[J].中国卫生资源,2006,9(3):135-137.
[3]陆超娣,冯学山,范林,等.中西部农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1153-1154.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研究 篇5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研究 就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很早就有学者提了出来,但未引起更多相关领域专家的重视,研究成果比较少。近年来,随着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讨论的深入和政府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重视程度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成果日渐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二是研究国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并进行比较分析;三是研究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具体的制约因素,提出改进的对策与建议;四是对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制度选择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有利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相关制度或发展模式;五是针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具体服务功能进行医学方面的技术性研究。经过深入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目前国内对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多停留于概念探讨、简单介绍,研究成果缺乏深度和全面性。因此,本文尝试通过综合各个方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以及深入研究,能够比较深入地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逐一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运用了消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以及国内外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研究理论,从改善居民医疗服务消费的角度研究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同时运用比较研究和规范研究的方法,对国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在资料的收集方法上,主要运用了文献法。本研究不仅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学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文献资料,还收集了中央和地方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文件。通过卫生部网站,收集了近年来有关的数据资料,为本文的论述提供了充实、可信的数据支持。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主要是对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阐述,回顾并介绍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首先对本文涉及的相关专业名词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运用消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与扩大城市居民医疗服务消费需求、优化其医疗服务消费结构、改善其医疗服务消费环境联系起来,探讨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通过对当前我国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的机
构设置、服务功能、补偿机制、导向机制、人才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等方面,同时分析归纳前人研究的思路和成果,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因素均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剖析,努力探明每个因素如何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第四部分国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比较分析,通过比较研究英、德、美三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总结其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摒弃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做法,为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五部分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和建议,针对当前我国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制约因素,参考国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提出对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具有借鉴价值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角度上的创新。目前,社区卫生服务问题是当前学术界、社会共同的焦点话题,许多学者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在这些学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医疗系统内的专家,他们大多数是站在技术层面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问题。另一部分学者虽然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了研究探讨,但是只局限在医疗卫生领域内,没有和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相结合。本文拟将研究社区卫生服务与改善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结合起来,从社会学的角度并运用消费经济学作为理论框架,研究社区卫生服务问题。第二,研究内容上的创新。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有的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国外一些国家成熟经验的介绍引进上,并没有考虑国外这些成功做法在我国是否行得通;有的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影响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制约因素上,但是研究不够深入同时也缺乏与国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有的学者则只是针对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某一个具体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缺乏全面性。本文在研究内容上,综合了以前的大多数研究社区卫生服务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在内容上较为系统全面地对影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逐一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第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在研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运用消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与改善居民医疗服务消费联系在一起,同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模式,学习借鉴了他们的成功经验。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没有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某个城市具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来验证本文的研究成果。第二,国外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资料较难收集,因此本文的参考文献基本上来自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国外的相关文献资料的较少。第三,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本文对于医学方面比较专业的内容还缺乏深入和透彻的说明,所作研究仅涉及社会学、经济学,没有涉及具体医学领域。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篇6
关键词 城市社区 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建设
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被誉为国际间竞争的“软实力”,对于促进地区国家之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是人民群众重要的基本权益,我国各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和完善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社区作为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一个工作单位,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在社区中生活的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的质量好坏,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保障实现居民文化权利的重要媒介,在新时期背景下增强人们对社会的归属感和服务感,共建人人幸福安康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述
1、定义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社会总的文化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住人员的基本文化权利为基础,为满足和提升社区成员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由社会向该社区提供的各种非营利性的物质文化服务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总和。它的存在意义是为了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由居民自愿参加,社区主办方并不能强制或者强迫居民参加。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一个地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质量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地区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和城市化进度的重要指标。
2、建设原则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遵循公益性、公平性和多样性的原则。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所说的公益性原则主要指的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当中要以公众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在政府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建设活动。这项文化活动是由全体公民的纳税所得在汇报给全体人民群众的福利之举,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的弥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性。公平化的原则是指每个社区公民无论贫富、无论身份高低,都有机会享受同等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这项原则使得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能够合理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体现社会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多样项原则具体来说有两方面内涵: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方是社区和社会,社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充分尊重社区所有公民多种多样的文化需求,尽可能的提供社会所有阶层(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社会所有人群(未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以及不同职业等等人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进行文化服务建设必须要以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为基本目标,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二、建设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义
1、行使居民基本文化权利,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区是人民群众开展文化生活最基本的、联系最为紧密的场所,社区硬件、软件设施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其丰富程度。完善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帮助居民行使自身基本文化权利的最基础的方式,在參与丰富有趣的文化服务活动,营造和谐美满的社区文化氛围的过程中,居民不止行使了自身权利,也履行了自身义务。在社区开展文化服务活动的同时,社区居民根据自身需要积极参加加深了对自身居住社区的认识,是他们对社区产生归属感,认识到自己也是这个社区中的一员,能内心深处增加社区依赖感。除此之外,居民自身还能在参加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学习与提高,增进邻里之间、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打破现代都市生活的距离感和冷漠感,营造和谐稳定的社区文化氛围,提高居民身心健康,增强居民的认同感。
2、提高社区居民综合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具体的应该包括文娱活动、文学作品展览、体育竞赛、文化培训、道德素质培训、急救知识培训等等,在活动的过程当中不断给社区居民灌输相应的法制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以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文化素养,培育提高各类人群的家庭观念、职业道德和社会美德。文化服务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社区居民,获得益处的也主要是社区居民,所以在日后的建设实践中,就可将活动的主办大全交由社区居民手中,实现社区居民自治和自我管理。从而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使每一位居民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参与到政府管理和政府监督的过程当中,增加对政府的认可程度,客观上推进政府决策民主化进程,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促进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1、拓宽资金来源,建设高效主体结构
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是保障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已顺利进行的重要经济基础,中国人口众多,城市里社区单元更是林林总总,如果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只是依靠单一的政府投资,这样会导致政府经济负荷过大,不能够保障经济投入的充分合理化,一旦政府资金链断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经难以维持,甚至之前所做的努力也会变为无用功。所以在立足于基本的政府投资之外,社区还要积极转变发展态度转向民间投资群体,广泛大量吸收民间资本,吸引个人和企业的资金赞助以弥补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有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企业和私人的赞助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投入中往往占据了三分之一甚至更高的比例。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服务主体是社区居民,参与主体可以延伸至全社会所有人群,仅此我们要努力建设优化活动主体结构,以“共同治理”为社区公共文化发展重点,积极调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各方面主体的力量,搭建丰富多元的主体参与平台,缓解政府工作压力,更好地开展社区文化服务活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除此之外,我们在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提高社区文化服务活动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注意培育自身活动特色,使之能够不断传承,这样才算是真正实现这项活动的举办意义和价值。
2、丰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吸取国内外有效经验
完整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包括社区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社区公共文化信息体系、社区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社区公共文化人才体系和社区公共文化评估监督体系。每一个体系都是一个小小的运作单位,需要每一位经营管理人员去用心经营,做到以政策法规体系为基础,以文化信息体系为导向,以资金体系为保障,以评估监督体系为回馈,促进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人才体系全面发展的格局。笔者认为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完善人才体系建设,吸引具有高水平的管理人员进入到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当中,为文化建设提供培育良好的专业人才,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使人才进步与公共文化建设进程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我们还可以做到的是吸取国内国外有用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有用经验与教训,比如英美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建设的共同特点是:都十分重视本国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私人投资大大多与政府投资;强而有力的政府保障。
四、结语
当前国际间的竞争已经不局限于经济实力间的竞争,转而更加注重文化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的竞争。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促进本国综合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时刻加以重视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促使加以促进。
参考文献:
[1]张喜华.何为文化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2]杨琳瑜.和谐社会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机制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3]李少惠,王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4]牛华.“内生 外包 合作”——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的类型及其经验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0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7
2003年以来,国家开始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为明确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助范围、内容以及规范补助方式,2006年财政部等三部委《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三项补助内容: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离退休人员经费等经费补助和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是对服务内容的补偿,后两项补助为对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补偿。《意见》规定“地方政府要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服务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相关成本核定财政补助”。2007年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城市社区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2008年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达2.4万个。但是,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在投入与管理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公共卫生服务产出计量困难、经费在区县划拨过程中未明确用途、评价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绩效难度较大,因此许多地方仍然是简单按照服务人口进行补偿。这一投入模式容易以下情况:一是相对于机构承担的工作,财政补偿偏低。“公共卫生服务是一个框,什么工作都可以装”,加之地方政府配套经费不及时、不足额到位等因素,增加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的经济负担;二是补偿经费绩效偏低。“大锅饭式”的补偿既较少考虑城市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与需求,也无法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使得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产出效率低,造成浪费。因此,通过探讨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对于改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果、提高社区公共卫生财政补偿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探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的几个问题
由政府承担基本卫生服务的投入责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1997年世界银行提出政府“核心使命”中的最基本责任之一是“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因此,“改善健康”理所应当成为政府在法律上和道义上的天然责任,是公共财政支持公共卫生发展的根本依据[1]。未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社区卫生服务将成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具有提供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两大功能。基本医疗服务是通过财政和收费补偿,其中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而公共卫生服务由于社会性和公益性很强,又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全部由财政经费负担。政府财政补偿资金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最终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图1),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何提供这两类不同补偿模式的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各项投入经费的管理情况。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模式,首先要了解投入主体、投入主体与服务提供机构之间以及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研究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模式中存在的特殊规律和矛盾。
2.1 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与经费管理责任
各级政府承担了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与经费管理的主要责任。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各项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关系到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和“财权”的界定。根据《意见》精神,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主体分为中央、省、市、县(区、市)四级,各级政府之间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划分其投入责任。县(区、市)承担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的主要责任,不仅要按规定在预算中安排公共卫生服务的配套经费,还要承担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以及日常经费。同时,县级(区、市)政府部门又是本级财政补助资金和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实际管理者。管理权限下移的模式容易导致对管理者监督的失衡,比如个别地方出现挪用财政转移支付经费、不按标准配套专项经费或者进行假配套等现象。因此,除了要明确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投入与管理责任外,还要通过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各级政府及机构的监督。比如通过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项目,作为指导工作和绩效评价的依据。
2.2 政府与机构之间的责任与权利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按照举办主体不同,可以分为政府举办和社会力量举办,其中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模式中(图2),各级政府是服务的付费者,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服务的提供者,社区、家庭和居民是服务的直接消费者[2]。这里有两重受托责任关系:一是政府对社会公众承担“健康改善”责任,是以公共卫生服务财政投入补偿履行;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财政补偿,并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服务模式实质是供方决定模式,付费者不是最终消费者,因此缺乏对服务提供者的直接评价,只能通过社区居民接受的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体现。由此决定了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必须建立在服务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根据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效果进行补偿。
2.3 协调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关系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同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卫生资源在不同服务间的配置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务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一方面[3],“重医疗、轻公卫”的倾向容易导致基本医疗挤占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情况,抑制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反之,如果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负担过重、补偿太少,就会增加机构的风险。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特别是保证对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有效地使用好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
3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购买”模式
解决目前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建设,另一方面是采用“政府购买”的模式。购买服务的实质就是绩效补偿,通过明确购买双方-政府与机构的权利与义务,在“补偿标准”、“服务内容、数量和质量”、“服务对象”和 “违约责任”等方面进行约定,并严格按照契约内容进行评价和补偿。核心内涵是尊重交易规则与契约精神。
3.1 合理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购买服务的对象。
“政府购买”的公共卫生服务要从内容、数量、质量和效果上进行界定,即明确购买对象的内容、性质和特征。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和政府财力的差异,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具体要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包括政府有补偿能力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提供能力和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也是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依据和绩效考核的标准。
3.2 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用途,开展成本核算提供补偿依据。
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是购买服务的资金来源,其用途是弥补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中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将专项经费用弥补日常经费拨款不足的做法并不合适,因为这些日常经费开支的用途既有公共卫生服务也有基本医疗服务。因此,通过专项资金专账管理、开展成本核算等方法,以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耗费作为财政补偿的主要依据。
3.3 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的财政投入模式
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是以政府为评价主体,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方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过程、结果和投入产出的衡量,包括对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使用情况、机构主观努力程度和居民满意程度的衡量。绩效评价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和绩效优先的原则,绩效考评的结果要向社会公示,并作为政府划拨专项经费的依据,同时建立激励、惩罚及绩差机构的退出机制。
摘要:通过探讨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主体、投入主体与服务提供机构之间以及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实施“政府购买服务”以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政府购买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公共支出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54.
[2]景琳,李玉强,张媚等.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偿绩效考评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4):42~44.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8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可以优化卫生资源, 带动和促进医疗卫生、医疗保险、药品生产流通、医疗救助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加快推进辽宁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必须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明确发展目标, 合理布局规划, 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建设和改造纳入规划, 坚持政府主导, 鼓励社会参与, 坚决打破卫生资源条块分割的格局, 鼓励企事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多方面参与, 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第二, 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 要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长效机制。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 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 在探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偿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和各类专项经费的补助机制上大胆尝试。
第三,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配套政策,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涉及医疗卫生、医疗保险、药品生产流通、医疗救助等方方面面, 涉及各地区、中央有关部门、有关行业等多个层面, 必须完善综合配套的政策措施, 通过各方面协调一致, 共同推进。任何其中一个方面单兵突进或严重滞后, 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四,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要切实从医院模式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功能转变, 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坚持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制度, 逐步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及时掌握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 有计划地实施干预措施和预防保健服务。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9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2007年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相关资料、卫生服务的实际完成数量、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 了解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利用分层随机抽取该社区的5个居委会中500位居民, 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满意度及卫生服务利用现状, 以确认供方存在的问题。
1.2 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供方人力资源及服务能力与社区业务收入的变化趋势, 探讨需方对社区卫生服务认知、利用现状, 寻找制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发展的制度因素、自身因素与需方因素。利用SPSS1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
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情况见表1和表2。该社区服务人口3.6万人, 全科医师、公卫医师、社区护士数量上达到配置要求, 但卫生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人员学历层次低, 各种学历构成比例不合理, 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由于人员技术水平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不能充分承担起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稳定性差, 人才进出频繁, 甚至存在“低进高出”现象。这种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自身认识不到位, 工作不安心, 不主动;客观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工资待遇、福利水平低, 社会地位也低,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独立的人事分配权。截至2007年底中心内员工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总人数的21.9%, 大专占37.5%且二者多为第二学历。中专和无专业学历者占40.6%。与金生国报道结果相似[1]。
该社区医务人员职称水平偏低。职称构成以初、中级为主, 缺乏中高级人才, 高级职称人员数持续为零。本次调查发现, 目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护技人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 由从事基层医疗工作的临床岗位转岗, 经过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而来; (2) 从毕业后分配到社区的医学生, 在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后, 参加社区岗位培训获得上岗资格。
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入状况
近年来, 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入构成见表3。2004~2007年, 药品收入始终是该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收入, 药品占总收入的比例 (药占比) 稳定在50%~60%。医疗收入增长乏力, 表3中医疗收入包括各种公共卫生服务 (计划免疫、儿童保健等) 收入。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政补助力度逐步加大, 但基本维持在10%~20%, 与全国水平基本相当甚至偏高。2007年政府加大财政补助, 主要由于药品零差价的补助、创建公共卫生分中心的房屋改造补助以及设备更新补助等积累所致, 以一次性补助为主。即使这样也只占总收入的21.3%, 远不能满足卫生服务中心正常运转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3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知情况
随机调查5个社委员居民共计500人,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知晓率为94% (470人知晓) , 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率为87.4% (437人满意) 。反映忠诚度的社区首诊选择率仅为16.4% (82人首选社区)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知晓率高主要由于政府积极宣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常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 免费为社区全体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较高, 原因是医疗态度好、方便价廉、候诊时间短、可以就近接受基本检查、治疗。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知晓率与忠诚度比较 (χ2=605.9, P<0.005) 差异显著;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意率与忠诚度比较 (χ2=502.1, P<0.05) 差异显著。该现象主要由于社区首诊选择率仅为16.4%, 社区居民认为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低、药品价格比社会药店高、医疗保险及公费医疗不允许在社区就诊、在原单位就诊有额外的折扣或保障、医疗环境欠佳、科室设置不完备等。反映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能够提供真正让社区居民满意、放心的服务。
3 讨论
3.1 政府重视, 增加投入, 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准入制度
政府投入可以分为政策性投入和直接财政投入。政策性投入是指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直接财政投入是指政府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 使得社区卫生机构摆脱依赖医疗服务尤其是药品收入维持生存的状态, 有经济能力去开展其他的社区卫生工作, 使得“六位一体”的工作全面展开, 公共卫生工作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确实得到落实。纯政策性投入而不增加直接投入, 结果虽然减少了公共财政的直接支出却加重了群众的负担[1], 可能会产生诱导需求诱发甚至加重“看病难, 看病贵”。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 卫生行政部门要统一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准入制度。制定医务人员进入社区工作前相关理论和实践工作考核的标准。对进入人员严格把好关, 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 保证质量。
3.2 政府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 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保持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稳定性。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和执业范围, 应定性为公共卫生范畴。从公共财政分配政策出发,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应采取全额负担的供给方式, 由公共财政负担设施建设、人力成本和消耗的全部成本费用, 以保证公共卫生服务的公正性, 就像对待国家“义务教育”一样, 各级政府必须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的全面实施[2]。至少应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不低于本地区平均水平, 保证现有医疗骨干不流失;同时要制定有关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倾斜的技术职务晋升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吸引新的优秀人才到社区, 逐步改善社区人力资源现状。
3.3 合理配置卫生服务人员,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提高服务水平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配备应以服务人口数与服务内容涉及范围为客观依据。通过拓宽人员来源渠道, 适度调配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的构成对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3]。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体贴人、关心人、尊重人。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 建设以全科医师为核心, 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共同参与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 以贴心服务、细节服务拉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居民间的距离, 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推向深入。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医疗服务将是最有效的切入点。只有通过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才能带动“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站稳脚跟并逐步做大作强。
摘要:目的探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方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卫生服务的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7年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供方资源现状, 并利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5个居委会的500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在配置、稳定性方面存在障碍,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尚待进一步加强。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的满意度、忠诚度存在差异。结论加强政府投入, 完善落实相关政策,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是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供方,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金生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进展问题与发展思路[J].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3 (5) :299~300.
[2]岳艺, 张媛, 于润吉.对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 2007, 26 (4) :35.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10
1 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基本情况
该市于1999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逐步完善, 初步形成了以基层卫生为主体, 全科医师为骨干, 个人健康为中心, 百姓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1.1.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情况及覆盖率 (见表1)
该市总人口389.98万人, 表1显示, 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83.42%。还有近17%的人口无法享有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快捷和便利。在近17%的无覆盖人口中, 主要是郊县人口。需要采取有力措施, 加大力度, 加快建设步伐, 力争使全体居民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务。
1.1.2 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截止2009年10月,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3 262人, 除公共卫生医师55人, 口腔科医师70人外, 临床类和中医类执业医师及注册护士的学历及职称结构见表2。
表2显示, 在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卫生技术人员学历、职称比例偏低;②全科医师缺乏, 由于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基层医院转型或上级医院设点, 工作人员都是原单位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医生, 缺乏全科医学知识。参加全科医学及社区护士培训的人数分别为54.99%和52.95%。
1.1.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情况 (见表3)
表3显示,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来源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租赁的比例占26.92%, 社区卫生服务站租赁的比例占42.58%。租房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或由医院弥补, 使用面积不足, 影响某些服务项目的开展。目前业务用房的租金已经成为这些机构的一个沉重负担。
1.1.4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及工作量 (见表4)
表4可见,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以门诊工作量为主, 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建档率只有58.20%, 参加健康教育讲座人数、慢性病管理及特殊群体保健等工作服务还不到位。
1.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费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费补偿和其他地区一样, 以复合式补偿为主, 主要通过国家的财政拨款、医疗收入、药品收入3个主要渠道。其中, 医疗和药品收入是补偿的主要渠道。
表5显示, 社区卫生服务中医疗和药品收入是补偿的主要渠道。由于综合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与医院在人、财、物上分离, 大部分是在原医疗机构基础上增挂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牌子。由镇卫生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但多数尚属集体性质, 实行差额拨款, 在本身收益较低的情况下, 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得不到相应的补偿, 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职能的发挥。
1.3 经费监管及考核
为管好、用好社区卫生服务专项资金, 市财政与卫生部门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印发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细则》, 并委托社区组织、居民和第三方中介机构每年2次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效率、可及性、满意度进行考核。将“六位一体”服务分解为9大项40小项, 分别制定出评分标准;然后按照服务人群数, 计算出应补助金额, 根据各项考核得分情况, 核定补助经费金额;考核得分低于60分的, 不享受政府补助经费, 为实施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打牢了基础。2007年有14家验收不合格的中心 (站) 未得到补助。由于多方监管, 第三方考核机制的引进, 督促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2009年考核成绩明显提高, 有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分在81分以上, 占55.55%;有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满意度调查得分在81分以上, 占67.85%。但也分别有近10%和17%的单位工作不尽如人意, 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大管理和协调力度。此外, 服务机构多、考核指标细、人力花费大, 需要专项经费的支持。
2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的建议
2.1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纳入全市医疗机构规划设置, 整体布局, 积极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问题, 按照每3万人~10万人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居民步行15 min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原则, 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近期和远期规划目标, 使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2.2 进一步创新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为方式的财政投入机制, 充满活力的人事分配制度及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从而真正切断社区卫生机构的趋利渠道, 杜绝“多卖药、多得利、以医补医”, 而导致滥用药物, 浪费医药资源的问题[2]。促使社区卫生机构从依靠创收维护自身生存发展的窘况中解脱出来, 真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上来。
以完善“双向转诊”和“对口支援”制度为纽带, 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机构与大中型医院的分工协作关系。卫生与社保等部门应联合出台“社区首诊”和医疗分级制度, 落实“双向转诊”方面的措施, 扭转目前病人就诊途径单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现状, 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 大病去医院, 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就医模式。
2.3 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筹资并举的渠道 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筹资渠道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建议政府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机制, 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发展方向, 二是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 多元化投入并举。
政府投入为主, 要保证用于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随着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逐年增加, 根据国家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4%的比重状况[4], 应保证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均经费有保障并逐年增加。多元化投入并举, 是在政府为主投入的同时, 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 如医疗和药品收入补偿, 家庭健康保健合同、特殊人群服务合同补偿, 申请专项经费支持、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增加经费来源[4,5]。
2.4 加强社区人才队伍的培养, 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编设岗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甚至引发群众的信任危机。要加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重点是培养全科医学和公共卫生服务人才。同时, 强化公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培训, 鼓励离退休医务人员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增强队伍的稳定性, 重点是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和待遇问题。政府应出台相应措施, 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编设岗, 人员工资纳入财政供给, 可实行基本工资+考核工资制, 一方面使工作人员基本收入有保障, 同时又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同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吸引高层次的医护专业毕业生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队伍。
2.5 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力度 尝试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现有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不断充实完善, 建立内容全面, 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继续实行引进第三方考核机制, 通过合理的绩效评估, 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辖区居民的吸引力, 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
2.6 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 将已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 (如入户静脉输注陪护、家庭病床、临终关怀护理等) 按项目、次数或按月收费, 纳入《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 》之内, 在今后《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修改时, 及时将新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其中。逐步提高社区卫生人员技术服务的收费标准, 体现社区卫生服务中技术劳务的价值。
摘要:[目的]调研河南省某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及调查访谈等方法, 对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情况做全面了解。[结果]社区卫生服务存在覆盖面不全、卫生技术队伍素质不高、经费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结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要加快体系建设, 提高覆盖率;创新运行机制, 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制度;加强社区人才的培养, 实行定编设岗;加大规范化管理力度。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护理,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幼龙.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与发展[J].预防医学杂志, 1997, 9 (10) :433.
[2]顾杏元.关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经济补偿机制的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1998 (4) :172-174.
[3]汝信, 陆学艺, 李培林.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268-273.
[4]王梅, 徐国桓.社区卫生服务筹资与补偿机制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 16 (7) :52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11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93-02
一、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概念
一个名词的定义是研究展开的基础,研究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是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从财政学角度上将,公共服务即为政府对社会公民免费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也包括公共产品。广义上的社区公共服务包含了社区提供的公共产品,还包括社区安全宣传、免费教育等服务。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主要是政府机关和各类社区组织。城市社区作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中间环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是非全面的,所以,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的完善对我国城镇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关键性影响。
(二)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变过程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将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变过程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分别是之前的行政型供给机制和之后的多元化供给机制。
在行政型供给机制体系下,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任务,政府通过行政力量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配置和供给,以社区办事处、街道居委会的基层组织进行辅助。在新中国成立初,社区办事处和街道居委会所能发挥的作用还是十分薄弱的,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来源都是来自于财政支出。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单一的由政府直接供给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机制越来越不适宜时代变迁和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单方面的决策未必全部满足社区公众的偏好,并且行政供给机制必然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所以,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必须转变。
从民政部正式提出“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之后,原本不被重视的城市街道居委会和社区办事处逐渐开始发挥作用。同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城市社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公共服务提供上,形成了由政府、社区基层组织和企业共同协作供给机制。供给的形式和方法各式各样,较大型的公共服务由政府牵头,社区与企业参与协助;较小型的公共服务由各个社区自行组织,政府和企业从旁资助和监督;企业可以提供公益性的社区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二、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较低
目前的社区公共服务提供者主要是政府、社区组织和企业(市场),执行者一般是社区办事处和街道居委会。现在农村社区化趋势变高,原本的农村村委会,改制成社区居委会。原本的社区办事处与街道居委会基本上同级化,性质、功能都趋于相同。公共服务执行者都逐步变成了同级机构,这就不会使得相互之间因待遇不同而发生不公,是城市社区改制的益处。但这些基层公共服务供给者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政府,大部分的公共服务供给方还是政府。相当于居民自治组织的社区办事处和街道居委会被认为是人民政府下属分支,从法律上讲这是不对的,但大多数人民群众基本这么认为,就连自治组织成员也产生误解。最大的原因是社区组织人员的工资完全由政府提供,社工工作起来当然需要依附政府这个“老板”。而政府直接介入基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就很有可能发生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资源大量使用甚至被浪费,而效果并不明显。
(二)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程度较低
单一的依靠政府进行投资和管理往往会产生行政主导问题或者说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前面讲到,直接由政府单一供给机制可能会导致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偏低,同时,如果政府产生“家长主义”的过度思想,可能还会影响到公平问题。因为政府可以将资源平均化地分配,但未必能做到均等化,有的地方供给过量,有的地方供不应求。并且完全公共提供也会带来社区公众“搭便车”的心理,这又进一步降低了供给机制市场化的可能性。
(三)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需不对称
这里讲的供需不对称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产品服务供需不对称,其二是供需的信息渠道不对称。社区办事处和街道居委会自治组织的一项职责就是要了解广大社区群众的公共需求,进而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但因为基层组织人员由上层政府直接领导,他们的收入来自于政府机关,这就大大降低了他们了解社区群众公共需求的积极性,社区公共服务的供需由此产生不对称。信息传达不及时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供需不对称的一个原因。社区工作人员不了解社区居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居民的利益需求也没有能够通过较好的信息渠道向工作人员反映,信息渠道闭塞,居民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高的可能性不大。
产品服务和信息不对称的“罪归祸首”还是政府单一化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财政学上讲,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公共提供指的是谁来承担提供的费用,公共生产则是谁来承担生产过程。目前来说,城市社区的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这两块绝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来完成,政府部门强势的行政力量,社区居民只能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信息传导机制往往只体现政府供给意向,它和社区居民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四)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提供的资金匮乏
做一些事情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底气,这里所说的底气就是指资金问题。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相对于构建现代化城市社区目标,现行的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来源渠道还是偏少的。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三个:政府投资、捐赠资金和社区内部筹资。现在,政府性投资资金在这三类资金中占了大头,但是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财政预算中,社区建设投资资金占比远远落后。建设资金由中央、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地方承担多数,而最近几年,地方政府的负债率高居不下,既要管理社区公共服务提供的方式,又要提供相应投资资金,地方政府因负担过大而力不从心。再说捐赠资金,从我国的实际捐赠事业来看,出现过一些轰动社会的捐赠黑幕,这大大减低了企业、居民和其他组织对捐赠事业的热衷程度,用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捐赠资金少之又少。社区内部筹资则是近些年较为流行的方式,为了保护本社区的公共环境,社区居民愿意拿出一些钱来进行建设和修缮。但这个也仅仅限于单个社区内部筹资,并且筹得的资金量非常少,用于大规模的社区建设远远不够。总体来说,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提供的资金不仅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数量也较为匮乏。
三、发达国家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自治式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美国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以社区委员会为核心的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基层民众自治机制。美国公民的民主观念很强,在这种模式下,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提供都是由居民自治协商决定,一大好处就是自给自足,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高。高度民主自治使得美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权利集中在居民自己手中,居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且可以凭借民主协商进行提供,需求和供给相互对称。加上美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资金实行财政拨款制,政府只出钱不出力,一方面减轻了政府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提高。当然,美国政府在城市社区管理上也充当一个角色,那就是监督者和规范者的角色。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社区按照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维持社区运行的政策秩序,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公平。
(二)新加坡政府导向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新加坡则实行与美国相反的供给机制,他们是政府导向、公众参与的形式,政府政策指导和居民自治并重。在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生产、建设、实施上,政府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社区的管理、规划、供给方式由居民自治协商决定。政府根据社区自治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价,对于管理水平高的、社会反响好的社区,政府给予较高的财政补贴,反之,则给予资金较少,对于劣质的社区管理采取相应惩罚措施。这样的机制可以理解为社区竞争型供给机制,它使得城市各个社区间形成竞争意识,通过供给竞争来提升城市社区总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水平。
四、基于国外经验的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对策分析
总体来说,发达国家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优势有三点:一是淡化政府角色,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二是非营利组织发挥作用,更好地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三是注重法律法规制定,保障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四是资金渠道来源广泛,社区运行更为有序。显然,这四个方面的优势都是值得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学习和借鉴的。当然,也并不是照搬照抄,将西方的发展模式实施拿来主义,完善我国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改制问题。
(一)市场化导向需逐步深入人心
想要一瞬间转变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未免操之过急,但必须倡导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供给机制建设,使之逐渐深入人心,为改制提供理论基础。社区公共服务的重点是社区居民的需求,加强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使信息变得对称是首要工作。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应以人为本,切合居民实际需要,而不是由政府家长式的统一管理,社区自治程度的提高,市场化导向的意识深入人心必然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从原先政府直接提供社区公共服务转变为由政府进行购买。从资金上来说,这两者没有多大的区别,都是由政府出资,但意义上完全不同。政府购买是政府被动地提供供给资助,而政府直接供给是政府主动出资。前者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只需要搞清楚是否符合购买条件,是否适合提供公共服务即可,大大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也提高了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在推行购买公共服务的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原本管理者的态度也需要进行改变。社区工作人员不再是政府领导下的社区管理者,服务型社区的概念需要被重视,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也需要提高。
(三)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价制度
对社区的管理是否优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是否及时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绩效评价,这是为完善社区服务机制提供保障和监督。绩效评价所设定的指标体系,不仅仅需要经过专家认证,还需要符合广大社区居民的意愿,从各个社区发展的实际程度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评价的程序需要做到公正公平,同时对结果信息及时公布并给予行政奖励和行政批评。这样就可以激励城市内不同社区的竞争,达到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化写作组织研究[J].理论月刊,2012,(3):142-145.
[2]李凤琴.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评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1,(10):64-68.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12
道口社区位于潍坊诸城市昌城镇的东南方向, 共包括车道口村、福胜村、西河崖村、芦河崖村、王家岭村、路道口村、王道口村、杨道口村和后道口村9个村, 共1 659户5 461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 道口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工作日益重视,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服务人员配备两方面。首先社区卫生室建设面积不断扩大, 达到120 m2。道口社区卫生室的机械配备日益完善, 社区卫生室配备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单人床、计算机等基本设备。人员配备方面也有所改善, 配备的乡村医生都具有医生合格证明证或者培训合格证。2014年社区卫生室诊疗病人1 100多人次, 救助困难群众150多人次。社区居民在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生育得到了有效服务[1]。
2 道口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卫生积极性低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全新的卫生服务模式, 在道口社区大部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作用及要求了解不多,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道口有居民5461人, 道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 参与率只有3.6%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 虽然很多农民参加了新农合, 但是对新农合的了解也不多, 缴费时积极性不高[2]。
2.2 道口社区的卫生经费不足
道口社区的卫生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资助, 政府每年资助资金总额10 000元左右, 除去卫生室的工作人员的日常工资和奖金, 每年可用于道口社区卫生设施建设、医疗设施配备的资金不足2 000元。从2012年至今, 昌城镇政府在卫生室房屋扩建方面投资资金仅有3万元, 不能有效解决房屋建设问题, 社区卫生室借用社区活动室的现象普遍存在。
虽然社区卫生服务中医疗服务是有偿服务, 但是由于实行的零差价售药, 这方面的收益很少, 加上政府补贴, 社区医生月薪在800~1 000元, 与农村人均收入基本持平。社区医生薪金偏低, 大部分年轻医生不愿意选择农村社区卫生室的工作。
2.3 道口社区卫生工作人员配置不科学
道口社区只有2名女医生, 社区有已婚适龄妇女2000人, 在每年对已婚妇女进行妇科检查工作时, 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导致工作不能及时完成。同时, 道口社区卫生人员工作技能水平低。如在使用超声仪时, 对图像不能准确的分析鉴别, 使用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具体操作, 使用后不注意机器的维护。
2.4 设施设置不完善
基础设施设备不健全, 根据单位卫生室“四室”人分离和“两区”分离的基本标准要求来看, 道口社区的药房跟观察室、诊断室都在一个房间内, 而且没有单独的污染区。道口社区缺少理疗仪器、呼吸机以及血糖仪等常用医疗设备。
3 改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对策
3.1 加大对社区居民有关卫生服务的宣传
社区采取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当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时, 社区的工作人员应对有关卫生服务进行有效宣传, 增强农民自我保健意识;同时, 使农村社区居民认识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便捷性和节约性的特点, 积极参与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去。
3.2 制定适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筹资方式
想要发展好农村社区卫生, 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合社区发展的投融资方式, 拓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的投融资渠道。例如, 农村社区卫生建设可以适度放开主办的主体, 除政府的财政资助外可以向民营机构申请投资。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专项资金, 用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四室”和“两区”的基本建设, 还可以用来购置一些常用医疗器械。
3.3 改善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配置, 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 建立吸引人才的优惠和奖励政策。德国为了加强社区服务, 调整了医生的专业结构, 提高了全科医生的比例, 大幅度提高了全科医生的收入,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经验, 通过提供相应的待遇和保障来吸收、招聘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其次, 与社会、学校联系起来。跟医学院的学生实习联系起来, 让医学院的学生参加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当中。同时, 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全面的知识技能培训。
3.4 做好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首先, 为了确保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必须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四室”和“两区”的基本建设。对药物实施标价处理, 让医务活动公开化, 避免医生乱开药乱要价的行为。其次, 提高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做好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 社区工作人员应该主动提供上门服务, 以老年人健康管理、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等为重点, 规范的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4 结语
资金缺乏是制约农村社区卫生发展的最大问题, 要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进行筹资, 以此来加强社区卫生建设,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到卫生服务中的热情, 切实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飞华.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科风, 2014 (20) :248.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荐阅读:
城市社区服务07-30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10-14
在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27
山东省贯彻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0-24
城市社区管理10-14
城市社区养老05-10
城市社区旅游07-22
城市社区民主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