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文化发展(共12篇)
城市社区文化发展 篇1
“社区”是从英文community一词翻译过来的, 是指一种建立在亲密的, 不分你我的私人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共同体。在我国, “社区”概念的兴起肇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民政部关于“社区服务”的建议,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民政部进一步提出“社区建设”的概念, “社区”一词随社区发展的推进逐步深入人心, 但社区的发展离不开社区精英作用的发挥, 离不开社区精英影响力的推动。
一、精英概念界定
“精英”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 用来表示精美、质量上乘的商品, 后来才用以表示地位优越的社会集团, 如精锐部队和上层贵族。在《现代语词典》里“精英”也被解释为事物最重要、最美好的部分。所谓“精英”, 在语义学上讲主要是指具有较高文化和素质、社会地位或者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在社会活动中能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社区精英,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主要是指在社区中有重要地位, 能够发挥影响力的一部分群体, 既在城市基层社区自治过程中, 一部分在社区治理结构和秩序创立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或支配性作用的人。
“精英”一词在学术上得以运用是和西方“精英主义”理论分不开的。最早精英理论要追溯及古希腊柏拉图的“哲人政治”思想, 以及中世纪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关于统治者的权力和统治技巧的研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述道:一个国家, 正是有了这些具有为数很少的知识人员阶层, 加上国家统治阶层所具有的知识, 按照这种规律形成的国家, 才形成了一个具有智慧的强大国家。而且, 唯有这些称得上知识的阶层, 才是这个国家最为少数的人群。①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描述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应当具备的才能:君主必须有足够的明智远见, 善于深谋远虑, 知道怎样避免那些使自己亡国邪恶行径的发生……。②
近代精英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期, 其代表人物是著名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帕累托注意到: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 一个社会只是把那些最有能力的人称作精英, 他把精英分成两类:一类是直接或间接掌握权力的统治精英, 另一类是在各自领域成就非凡的非统治精英。在他之后的著名政治社会学家莫斯卡断定:从最简单的社会, 到最先进复杂的社会, 存在着两类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前者治人, 后者治于人。他把掌权的精英称为统治阶级, 并且认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由现行的统治阶级与他们的竞争者之间的斗争谱写的。近代精英理论的第三位代表人物德国社会学家米歇尔斯, 关心政党与工会的组织结构, 根据对世纪之交的欧洲社会民主党的研究, 他发现, 即使那些以民主原则为宗旨的组织在结构上也是寡头式的, 领导人通过训练和经验积累获得了授权与专长, 组织内部的决策不免为领导所垄断。
精英理论的贡献在于, 发现了像物质财富一样, 政治权力完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为社会成员平等地占有, 凡是有组织、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权力精英。
在近年的国内理论研究中, 社区精英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并通过社区精英所发挥功能的不同, 把他们分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 以及在实际的社区生活中有集多种精英角色为一身的精英。
二、社区精英的作用
精英是一些秉赋与能力超越一般人的人, 社区精英是在社区中由于其突出的能力和作用, 而享有较高社会声望与地位的人。他们常常是社区的政治组织者, 经济领导者和较高文化的引领者。有突出工作成就的社区居委会主任, 有能力明显改善社区经济状况的企业家和通过号召与组织丰富社区文化的文体骨干, 都可以说是社区的精英。精英通过其个人魅力和杰出的才能, 组织策划各种社区计划, 在一定的制度下指挥大家共同完成既定的目标, 唤发社区的生机与活力, 推动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使社区整体结构处于一个良性运行的状态。如人们常说:“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一个社区的发展必定要有严格而规范的计划来推动, 精英在这个计划的创意、实施和评估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没有社区精英的领导作用, 群众的众多智慧并不能有效的转化为有目标有步骤的行动, 通过社区精英的领导, 把社区各种散漫的意志变成一种坚定的执行力。在目前的社区管理现状下――社区的公民意识薄弱、社区行政化严重、社区居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居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等制约因素导致的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低迷, 参与主体单一, 参与意识不强的状况下, 社区精英广泛参与社区治理, 在某些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笔者就社区精英在社区中究竞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走访了宁夏银川市的两个社区建设搞的比较出色的小区:银川市西夏区正茂社区和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在访问中接触了社区各方面工作的领导者, 调研中笔者发现, 社区精英在实际的社区生活中发挥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 政治作用
1.居委会干部组织领导开展各项社区工作。
笔者在正茂和长城花园社区采访时感受到, 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多且十分繁杂, 可以分为八大类, 170个小项, 由居委会主任统一领导, 其他干部分工负责, 每个干部分管一个口, 工作时由居委会主任组织协调, 一起统筹安排。这八大类分别是党建、民政、计划生育、妇联、统计、共青团、综治、环境卫生等。这需要居委会干部高超的领导与协调才能, 才能够把各项工作做好。在居委会干部的组织带领下, 正茂社区获得了“全国优秀社区”、“全国巾帼示范岗”、“全国亿万妇女巾帼建功队”“自治区文明社区”“自治区平安社区”和“自治区和谐社区”等荣誉称号。长城花园获得了自治区“五星级社区”的称号, 同时还获得银川市文明社区, 绿色社区、基层党建示范点等荣誉。
2.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正茂社区有党员568个, 许多活动的开展中都离不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正茂社区居委会提出“一个支部一面旗, 一个党员一盏灯”的口号, 由党员带动开展各项工作, 除了居委会中的许多人是党员带头负责一些工作外, 小区内的楼长组长也全是党员, 在社区中负责传递信息, 及时发现小区内的各种问题, 收集群众中的意见和建议。在正茂社区有一位退体的党员教师张玉林, 经常给社区内外的居民无偿上党课, 讲解当前的社会形势, 为社区发展献计献策, 还为社区捐款。在正茂社区还有一位老党员袁维东, 常年为社区的老年人做好事, 义务为他们进行各种维修。在长城花园有党员118位, 也发挥着先锋模范作有。长城花园中有一位老党员李金贵, 常年无私的帮助当地的贫困人员, 为许多贫困者解决困难, 在去年四川汶川地震捐款活动中捐出1万元。还有一位70岁的老党员甄福德, 是水泥制品厂的退休职工, 常常用自己的退体金无偿的给附近倒闭的岩绵厂的老旧小区, 进行维修和环境清理, 帮助解决小区的各种问题。另外在社区的党员, 还常为社区捐款, 筹资。这些不仅体现了党员的风尚, 而且在群众心中树立了党员的威信, 同时也实实在在帮助社区解决了许多问题, 推动了社区的发展。
3.与上级部门的桥梁作用。
在采访中笔者也感受到, 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的自治组织, 尽管在现时代的背景下, 还没有完全实现自治, 但作为在社区的群众工作点, 已成为上级部门联系群众的纽带, 社区干部及时上情下达, 已成为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居委会干部经常与社区居民沟通, 为社区居民介绍当前宁夏的的发展与银川的变化, 同时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困难与呼声, 把社区发生的一些小矛盾解决在基层。
4.制度创建工作。
除去一些相应部门条块管理的规章由有各部门制订外, 社区的总体发展制度, 是由社区居委会的干部商讨制订的, 通过以往工作的经验和借鉴, 社区干部制订了一些符合社区发展的制度, 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效应。
(二) 经济作用
1.挖掘社区潜质发展社区经济。
在走访社区的过程中, 笔者常会听到社区干部感叹, 资金困难, 所以社区干部也是千方百计的筹措资金。在发展社区经济这一方面搞的出色的要数银川西夏区的正茂社区了, 在居委会主任孙仙梅的带领下, 正茂社区成立了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联合会的成立, 为社区对外文化交流创造了平台, 也成了社区文化艺术交流的“通行证”, 这张“通行证”使群众演员协会的演员有戏演有钱挣, 使艺术团的专场演出、慰问演出走遍区内外畅通无阻, 使小区服务站的便民、有偿服务合法化、规范化, 成功地让朔方路街道“小社区”里的文艺演出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得到发展。目前, 外单位请社区文艺队搞运动会开幕式、节日庆典, 或是开工奠基等, 想要什么演出, 随叫随到, 既可以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又能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正茂社区居民在孙仙梅主任的带领下, 还通过参加拍摄电影当群众演员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与《大篷车》剧组签订的提供800名群众演员的订单, 仅此一项, 正茂社区就有10万元以上的收入, 如今, 正茂社区的居民给剧组当群众演员已参演了四、五十部电影, 给社区创收已达上百万元。长城花园社区筹措资金, 除了是政府拔一部分款以外, 也进行了各种尝试, 比如开展居委会场地出租, 组织党员卖书等活动, 也筹得了许多款项。
2.联系驻区单位筹集各种资金。
正茂社区和长城花园社区的干部通过联系与有的单位结成对子, 结对子的单位尽己所能帮助社区解决一些资金困难。
(三) 文化作用
1.活跃了社区文化生活。
在正茂社区活跃着6个文艺团体, 有武术队、秧歌队、演唱队等, 做到了“季季有演出, 月月有活动, 日日有排练”, 在文艺骨干们的带领下, 他们经常到幼儿园、中小学、少管所、社会福利院、老年大学等社区内外的单位演出, 活跃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受到居民群众的欢迎。在长城花园活跃着8个文艺团体, 分别是阳光艺术团、秦腔剧团、长城艺术团、塞上之声合唱团、阿依莎舞蹈团、拉丁舞班、雨中花艺术团和钢琴班。这些艺术团或培训班的领队都是在舞蹈或音乐方面有专长的佼佼者, 他 (她) 们利用自己的专长, 领导组织社区居民来进行各种艺术训练。比如退体教师刘占元, 为150多人进行拉丁舞的培训, 在教学中认真耐心, 并且学费低廉, 很受社区居民的欢迎。钢琴班的任娟老师利用自己的钢琴特长, 为社区的成人小孩进行钢琴培训。
2.融洽了居民关系, 构建了和谐社区。
长城花园的居民感慨的说:“艺术团的活动, 使人们的关系比以前更亲近了。”在采访中, 笔者感受到, 通过文艺骨干们组织的社区文化艺术活动, 居民们相互间从不熟悉到熟悉, 不认识到认识, 增进了了解和相互关照。尤其是一些独居在家的居民, 通过参加活动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 也变得比以前开朗许多。社区还有许多回族同胞, 社区的活动也促进了民族团结。社区的文艺活动增加了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 促进了社区和谐。
3.开发人力资源, 提升人力资本。
社区文艺骨干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的艺术修养, 增强了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也使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培训, 掌握了一种技能, 在社区各种文艺汇演中成为走在前边的排头兵。在长城花园社区有一些失地农民拆迁户, 他们也参加了各种文艺团体, 从以前怨声载道无所事事的境况中走了出来, 改变了精神面貌, 提高了个人修养, 融入了社会。
三、社区精英的培育
社区精英在社区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有力推动社区发展, 必须大力培育社区精英,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制定相应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各地的社区建设主要是由民政部门牵头进行的, 在民政部门有基层政权建设部门, 部门应制定相应的长短期社区人才开发计划, 针对每个社区的特点和不足开展人才培养。
(二) 选拔社区优秀人才, 完善激励机制。选拔社区优秀人才, 一方面要尽可能扩大人才来源途径, 保证从社会上获取更多的社区所需人才, 可采取社会公开考试的选拔方式, 公平竞争、合理录用, 人尽其才;另一方面, 对在社区中涌现的优秀人才要委以重用, 合理规划, 给予其提升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社区精英的工作待遇, 加大对社区的各方面的资金投入, 这样为社区精英施展才华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 组织各社区骨干进行交流。在宁夏有499个社区, 这些社区中有的社区建设搞的有声有色, 有的却显得有些默默无闻, 这就需要各社区之间要进行交流,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也可以创造条件, 组织一些社区管理者到区外, 考察发达地区的社区建设经验, 学习他们的社区建设方法, 把好的管理经验运用到我区的社区建设当中来。在调研中也有社区干部谈到, 外出观摩的机会太少了。
(四) 开办社区人才培训基地。联合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办社区人才培训基地, 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师资力量, 对社区内的各方面工作的领导者进行定期的培训, 使社区领导者能及时得到更多专业知识, 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 促使社区领导者在工作过程中更具有创造力。
(五) 加强社区内各驻区单位与社区的联合。在社区内常常驻有各种单位, 这些单位的领导者往往是本行业管理的较较者, 社区应多与这些单位联系, 学习这些单位领导者专业或管理才能, 来带动本社区管理者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娜.城市社区精英的功能与类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2]胡书芝, 刘征.农村精英与农村社区发展.社会, 2003, (1) .
城市社区文化发展 篇2
(一)社区文化的定义:
“社区”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著作《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滕尼斯在本书中将人类群体分为两种类型,即社区和社会。社会是社会共同体,以目的、利益、契约以及距离为基础;社区则是生活共同体,以地域、意识、行为以及利益为特征。然而“社区”一词引入我国却是在xx年,由此可见,社区一词虽然较早的引入我国,但其广泛普及和发展确是在近几年。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城市社区的建设仍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状态,社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单位,物质文明的发展必然要带来精神文明的广泛需求,只有大力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才能满足居民群众的曰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提高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味,为构建和谐社会铺垫有力基石,这无疑是整个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文化与社区不能割裂。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上生成的。社区是文化的土壤,社区结构的形成端赖于文化的制约,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又存在于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社区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它生于城市社区这一片独特的土壤上,是社区居民共同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阶段。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城市基层文化设施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群众生活进一步丰富。在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社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以城市广场、生活小区为依托的中老年日常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已经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相结合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网络。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根据各地区地域文化差异等多角度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积极的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各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社区文化的发展初具成效,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将育人,育才作为兴国、强国的重要途径。
那么社区作为与居民接触最直接,联系最紧密的组织,其文化方面的建设的成果直接影响居民的道德品质、文化、内涵等综合素质。在早期的社区中,由于社区内缺少硬件设施的建设,使得社区内居民文化活动单一,局限,无法满足社区成员对日益增长的物质及文化方面的需求。针对这一现状,我国首先加强了全国范围内社区硬件方面的建设,包括各类各项文体设施的普及等等。
2、在早期的社区中,由于缺少传播先进文化的队伍,导致社区成员对社区文化的建设意识淡薄。
而在现有的社区中已经基本形成了有政府部门为领导的文化建设队伍,这支队伍从社区中来到社区中去,既是社区文化的建设者,同时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他们多来自于社区中的普通百姓,多为年长者,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余热,建立各种文化组织,各种艺术协会,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现阶段的社区文化建设正向着更为规范,更有组织性的方向发展。
由于人们对社区文化的迫切要求,全国各地的政府也逐步把建设重点向社区建设方向转移,这也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政府部门为社区的工作人员提供固定的工作场所,并提供专职人员负责社区内的各项事务管理,尤其在社区文化方面的建设成果尤为显著,社区文化活动开展越来越丰富,其中包括社区宣传、文艺表演、科学知识的普及、道德规范、文明教育等文化娱乐相结合的各项活动。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社区文化建设正向着一个更为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有组织,有纪律地不断向前发展。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的国民经济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有效促进了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客观的说,社区文化的发展在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的社区文化的建设从整个世界范畴来看,仍然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水平,这是我国目前的国情所决定的,那么针对制约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
1、政治干预,导致自治意识缺失。
在我国,社区文化建设最早始于政府行政部门主导及干预,社区成员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态度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就导致了社区成员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程度较低,目前,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往往只重视的是硬件方面的建设,却忽视了社区成员对文化追求的自主意识,这就引发了政府与民众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分歧和矛盾,导致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客体模糊,社区成员的自治意识缺失。
2、社区成员间的社会关系建立相对缺失。
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对策研究 篇3
(1.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2.湖南女子职业大学体育部,湖南 长沙
410004;3.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问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当前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依据湖南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和特点,湖南经济与小康社会时期“全民健身计划”总目标,找出了影响湖南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湖南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城市;居民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35-04
A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 of Hunan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PENG Jian-si1, GONG De-gui2, XIE He-gang3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2, Hunan China;2. Hunan Women's Vocation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3. Huna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sha 410000, Hunan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in Hunan Province by questionnaire, field work and literature review.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eatures, economy of Hunan and the general goal of “Fitness Plan for the Mass", it finds ou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nan community sports, and rai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in Hunan.
Key words: Hunan Province; urban community sports; urban; residents
城市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产物。同时,城市也是地区开发的生力军,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的结合点,湖南省正处于国家中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中,湖南省的城市肩负着国家振兴和地方发展的重任。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社区服务不断完善,社区体育也不断发展和壮大。本文对湖南省当前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对湖南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进行探索研究,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发展社区体育制定发展计划,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湖南的长沙,衡阳、益阳、株洲、邵阳、湘潭、郴州、常德、自治洲等9个市和64个县城(市、区)社区。
1.2 研究方法 在访问、观察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向各地、市体委群体科、市体育中心有关负责人、各社区健身点的居民,就体育活动的目的、形式与时间、社区活动管理者、场馆设施、活动经费等情况进行访问,发放问卷1 500份(长沙、株洲、益阳、湘潭、常德、衡阳各200份,邵阳、郴州、自治州各100份),有效回收率为79.3%。经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r 为0.84。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始于1995年,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规模化、层次化发展则是从世纪之交和新千年开始。湖南省地处我国南方中部地区,总面积21.18万km2,是一个拥有6 560多万人口的大省,社区总量3 000多个。湖南城市社区体育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发展成效显著。
表1 湖南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调查
调查表明,目前湖南城市社区体育组织,主要是以群众自发,自己管理为主要组织形式。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依然没有打破区域内单位封闭,分散小型的体育模式,没有将不同行业,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年龄结构的人员组织起来。
近些年来,湖南省城区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逐渐增加,其中35.6%的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身心健康,其次是为增加社会交住。调查表明,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与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识有很大关系,调查中显示,有38.5%的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识水平一般;对社区体育不太清楚的占28%,不清楚的占17.3%。
有38.2%的居民利用余暇时间从事日常社区体育活动。活动的内容有体操类、武术类、舞蹈类、气功类、球类、田径、麻将、朴克牌、棋类等。活动主要是在辖区内、庭院室内,小区空地等场所进行,而在收费体育场馆社会健身房活动的很少;活动时间上,以早晨为主。
社区内较大规模的计划性比赛,仍主要是各单位举办的比赛。参加者主要为本单位的职工,因此运动竞赛不能覆盖整个社区人群,竞赛内容单一,主要有田径运动会、球赛运动会等。
社区体育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体育指导者以义务服务为主,有偿服务为辅,多由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和其他人员充当,它们各占36.8%,街道社区的领导对社区体育不够重视的占47.4%,不重视的占31.5%。活动人群的性别、年龄存在较大差距,老年人最多,占60.5%,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中年人相对较少。社区体育指导员少,每个街道平均不到2人,且分布不均。
调查显示,居民自发体育活动主要在本单位场地、庭院室内、小区空地进行活动,而在公共体育设施、场馆和收费体育场馆进行锻炼的排在最后;各单位组织的计划性体育竞赛,主要集中在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场地,而组织松散的日常社区体育活动,多在公园、公共空地和街头巷尾进行。社区内的学校、企事业单位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内各界群众开放的很少,常开放的占20%左右。在体育配套工程是否用于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一项,调查中显示,不满足的占73.8%。
表2 湖南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经费调查
由于经费短缺,一些体育竞赛,特别是能够激起居民参与体育热情的活动不能开展。另外,需要交参赛费的活动,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少。
2.2 湖南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特征
2.2.1 政府重视,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湖南省委、省政府多年来明确指出振兴湖南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振兴民族精神、促进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表3 湖南省全民健身版块计划
1984年8月20日,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振兴湖南体育事业的通知》;1991年5月,省政府批准发出《关于推动全省体育事业更大发展的通知》;1994年,省委省政府再次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决定》;2002年,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又作出《关于加强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措施和指标:全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3以上;全省2/3的县市区具有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训练馆在内的较为完备的体育设施。
2.2.2 符合实际的发展方略,夯实了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湖南省在发展体育事业中,根据本省实际情况,构筑了城市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雄厚社会基础。
早在1984年,当省体委确立“一手抓金牌,一手抓群体”的时候,又及时提出了“金牌激励群体,群体铸造金牌”的思想,使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法》的发布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为营造体育社会基础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精神,湖南省于1996年发布了《湖南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方案》,成立了湖南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指导委员会,14个市州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从1997年起,湖南省连续5年开展了全民健身宣传月暨全民健身节活动,有1亿多人次参加,涌现出千艘龙舟闹三湘、百万群众接力跑、50万人健身大展示、10万人体质大测试的全民健身渐新局面,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超过了全省总人口的1/3,全省有33个县市达到全国体育先进县标准。1998年,他们率先在全国首创了“大众体育运动会”,已连续办了两届;还连续举办了省直机关运动会;连续在岳阳和沅陵举办了多次国际龙舟大赛,在张家界举办了飞机穿越天门洞表演和凤凰南长城中韩围棋赛等产生很大社会影响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体育在农村逐步成为时尚,在城镇社区成为亮点。
2.2.3 湖湘文化促进湖南城市社区传统健身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2.2.3.1 湖南的自然风俗形成了众多的健身内容 湖南是一个拥有41个民族的省份,汉族和少数民族风俗互相渗透,传统的风俗中又常常保存楚、越古风。在这远古的遗风中,不乏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内容,使得娱乐、休闲、体育健身融为一体,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使这些活动广为流传。如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节赛龙舟、中秋之夜赏月游湖和九九重阳登山望远等,甚至湖南的婚俗中都包含了丰富的娱乐健身活动;还有小孩喜欢玩的跳房子、抽陀螺、打弹弓、踢毽子、跳皮筋、荡秋千、放风筝等;深受人们喜欢的摔抱腰、踩高跷、射弓、打飞棒、斗角、抵杠、上飞梯、散打、气功等。其中张家界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硬气功,更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
2.2.3.2 湖南的自然环境促使了健身活动的形成与发展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与江南丘陵、南岭山脉和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环境独特,只见层峦叠障,溪河湖泊星罗棋布,田园风光秀丽。生活在这种地理环境中,出行不便,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人们就想出“荡藤过涧”、“撑杆越沟”、“抓藤爬崖”等办法,这就形成了健身活动。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湖南的山水养育了世代人民,也承载着湖湘人民生存发展的历史。在生活劳动中,湖湘人民练就了一身驾驭水的本领,并形成了多项水上体育活动(游泳和漂流)。湖南又属于丘陵地区,四季分明,田野风光修理和谐,淡雅宁静。居住在其中的人民,世代勤劳,悠然自得。休闲时在青山绿水、风光旖丽的湖边垂钓;春天踏青远足;夏天在田胧上、树荫下摔跤、扳手腕、顶扁担;秋天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打谷场上、果树下扭秧歌、打腰鼓、追逐游戏;冬天在学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这些民间休闲健身活动随处可见。
2.3 影响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
2.3.1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 湖南省大多数城市处于城镇化的起始阶段,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原来一些工业基础较雄厚的城市也出现了经济衰退现象,从而制约了城市社区的发展。
此外, 湖南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也很大。比如,长沙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他们拥有较多和较高质量的体育设施奠定了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已成为长沙市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湖南各城市体育设施完善程度的抽样调查的结果却不容乐观。
表3 湖南省城市体育设施完善程度调查
城市建设是我省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湖南省对城市建设的重视,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的经济将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由此带来个人经济状况、体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并由此而来影响着城市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及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这是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3.2 城市的体育发展规划 现阶段湖南省城市规划仍然是以物质环境规划为主,加上城市的经济实力所限,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普遍不足,加之多年来湖南省的建设投资向城市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造成了诸多如供水不足、排水不畅、用电是农网、通讯是农话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湖南省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缺乏体育方面的规划和内容,这主要涉及到城市体育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忽视体育基本设施建设、体育文化活动缺乏组织与管理等。不少城市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注重基本生活设施建设,不注重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造成这些地方体育设施的运营和管理与城市发展处于失衡的状态。
另外,有些城市虽然经济发展了,包括体育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并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湖南省目前的城市体制下,城市领导的价值取向、水平和爱好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体育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的意见》、《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等法规、文件的制定和颁布实施,充分说明我国立法机关、政府有关部门已充分认识到了社区体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法规、文件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不少地方政府和城市居民根本不知道有这些法规、文件的存在,很多体育行政部门的精力主要放在竞技运动上,对社区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人力分配、资金投入等方面比例过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高地方政府部门、体育行政不明对社区体育的认识,使之加大对社区体育的人力、资金等的投入,对开展城市社区体育十分必要。
2.3.3 城市体育社会化程度 目前,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对基层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各城市在体育活动经费的来源途径上,主要的渠道是政府投入、税收和社会集资,而在依靠政策支持、权益出让和企业方面,响应率并不高。当然,社区体育发展的政府角色“越位”现象并不仅仅是政府造成的。在当前情况下,由于城市企事业单位缺乏参与社区体育的热情,致力于社区体育发展的民间组织不发达,加之社区居民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政府的习惯,因此,行政色彩明显的现象在城市社区体育与文化活动中可能还会在一定时间内存在。
社会化是城市社区体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在体育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应该是倡导、动员、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推广,广泛动员专业机构、专业社团、社区自治组织及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力量的整合,用政策去促进社区体育资源的聚集和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区体育资源的共建、共有、共享,形成社会集资为主,政府资助为辅,民办官助,民办民助,法人投资相结合的发展途径。
2.3.4 城市的社会环境和地方传统习惯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观念和个人需求,同时还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容纳程度及其所能提供的保障条件,包括推广体育锻炼方法、宣传体育知识、健全体育法规政策、建设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居民区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公共体育场馆等。总的来说,目前,除了一些富裕城市外,湖南省城市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社会环境不够理想,体育法规政策不健全,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居民缺乏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
表4 湖南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
15个城市甚至无一名专职体育指导员,业余指导员的数量也极为有限,有43.8%和27.9%的居民认为是缺乏场地和没人指导影响了他们的体育健身锻炼。要改善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社会环境,城市政府是最重要的角色,城市证据应该制定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平衡的体育发展规划,保证城市居民切实享有体育和健身的权利。
城市的地方传统习惯对城市居民的体育健身也有重要的影响。城市社区的地理状况与落后的思维方式总是这样或那样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用保守狭隘的心态和习惯去衡量和评判国内外、城乡间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也成了一个重要特点。有的城市民间有着较长的体育健身和体育比赛的历史,中小学是传统运动项目学校,各种职工和居民体育比赛每年都有,有着良好的体育健身锻炼的氛围和环境,居民喜爱体育和健身活动,热中于体育和健身活动,并支持和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比赛。这些都对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
2.3.5 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人们的体育参与程度与其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大学组最高,高中组次之,初中组高于小学组和文盲组,这是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价值观的结果。
表5 长沙市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调查
目前,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率较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主要是在校学生,其次是科教文卫人员以及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企业工人和城市农民参与体育活动较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城市居民,其锻炼频率和锻炼持续时间离国内体育人口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且大多数人只是把体育当作一种健身手段,尚未认识到体育的娱乐价值、亲和价值、教育价值和自我表现实现价值等深层次价值。因此,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体育观和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成为制约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
2.3.6 城市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 不同的个人收入水平是影响城市居民参与体育和健身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6 长、株、潭三市居民个人收入与健身关系调查
调查表明:经济发展与城市居民健身锻炼的关系并非完全呈现直接关系或相关关系,而是呈现一种到“U”型,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体育锻炼曲线便会出现下降趋势,追求更多的经济收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为第一需要,健身的重要性下降。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1) 湖南省社区体育健身群体以中老年为主体,健身群体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其中45岁以上的占76%。 在健身群体中又以46~60岁的年龄为主;社区体育健身群体以“街头巷尾和公共场所”比例最高,约占社区健身使用场地的32.0%,而在体育系统的场(馆)比例较低。2) 湖南省城市社区人员健身活动半径相对固定,多数在1 km范围内,基本上以生活区或居住区为中心进行锻炼。3) 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项目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总体以传统的太极类和近年来兴起的健身操类和木兰系列为主;每天早晚都参加健身活动的约占健身群体的35.8%,每天早上参加锻炼的人群占健身群体的47.3%,每次活动持续时间在1~1.5 h的占38.0%。4) 湖南省社区健身消费在100元以下占48.60%,200元以下的比例为77.40%。总体消费特征呈双峰型。5) 社区健身的经费渠道呈多元化,但以“自筹资金”为主,县或县级市在该项选择上明显高于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网络以“群众自发组织”和非政府介入的组织形式比例高,表明湖南省社区居民自觉参与社区体育的积极性高。在健身活动中以“在职专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比例相对较低,而以“离退休积极分子指导”的比例较高。6) 湖南省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总体滞后于社区健身活动发展的需要,现有体育资源亟待进一步重新整合和挖掘利用。
3.2 对策 ┆1) 改善社区公共健身设施,提高利用率。2) 培育社区组织,加大体育组织网络化建设,形成自主发展动力。3)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支持。4) 增强健身意识,丰富健身方法,倡导科学健身。5) 积极引导健康理念,指导健身消费,培育社区健身市场。6)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提高社区健身活动的科技含量。7) 继续推进规模化、系列化、多样化具有主导效应的健身活动。8) 加快建设与形成层次清楚、约束有力、管理到位、活动有序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俞继英.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3):3-5.
[2] 汪伟信.社区体育发展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2):10-13.
[3] 任海.我国社区体育的产生原因、现状及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8,19(3)18-21.
[4] 贺遐.突破“健身瓶颈”[N].中国体育报,2001-04-20.
[5]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6] 冯立天.中国人口生活质量再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7] 田雨普.我国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学,1986,6(2):11-14.
[8] 刘德佩,等.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思考[J].体育科学,1990,10(1):11-13.
[9]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城市社区文化发展 篇4
关键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4)》指出,目前我国普遍呈现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存在大量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等。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我国城市家庭及近半数农村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家庭结构逐步简化、规模逐渐缩小。民政部2015年6月印发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共计21 242万人,占总人数的15.5%。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养老问题日益显著,传统家庭养老方式日渐式微,社会养老服务需求逐步提高。
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发展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体系可以避免医疗资源、人力资源过剩或不足,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构建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1杭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1数据来源
对杭州市各街道社区450位常住老年人及50位社区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从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收入4方面分析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需求情况,发现康复医疗、常见疾病预防、定期体检义诊、提供常用药品、上门医疗服务、陪伴就医配药、医疗保健知识普及、紧急情况救助、日常按摩保健等为主要医疗服务需求。通过与社区医院医护人员交流,了解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2数据分析处理(见表1)
本次调研侧重于居住地较为分散的各生活小区老年人,主要考虑地域因素,不考虑其他人员结构因素,因此各因素所占比重不一。为便于理解,用医疗护理服务项目选择数占所有选择数比重表示,其中代码占比(%)表示选择各代码对应医疗护理项目占选择所有医疗护理项目总数的比重;均值表示所有调研对象选择该代码数占总代码数的比重;(+)(-)(=)分别表示该比重高出、低于、等于均值。
表1说明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不一,从均值来看对康复医疗(16%)、定期体检义诊(14%)需求较高,对日常按摩保健(5%)、医疗保健知识普及(9%)需求较低。不同影响因素下,研究对象对医疗护理服务项目的选择有一定的倾向性,如60~70岁年龄段老年人常见疾病预防(22%)、医疗保健知识普及(20%)需求明显高于均值,且比重较高。
1.3服务满意度调查及问题反馈
本次满意度评价主要是对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医疗护理服务的反馈,结果如下:很满意20%、满意52%、一般16%、不满意9%、很不满意3%。存在的主要问题:(1)医护人员对用药和膳食等相关问题的回答模棱两可,不明确;(2)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形式单一,医护人员不熟悉护理对象身体情况;(3)上门医疗护理服务电话预约和电话回访程序繁琐;(4)护理时间较短,不能详细解释病情;(5)缺少对护理对象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指导;(6)语言交流障碍(杭州方言和普通话)。
另外,50位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反馈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部分护理对象对基层医护人员有偏见,只认可综合性医院,认为社区医院医护人员专业技能较差;(2)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认识不全面,认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会额外收费,对医护人员有排斥心理;(3)不能明确回答相关问题,如养生、保健、膳食以及综合临床反应;(4)与部分独居、空巢、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联系、交流存在一定障碍。
2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体系建设模式的选择依据
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前列,而杭州市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偏高,并将出现高龄化发展趋势[1]。目前,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主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相应卫生服务站,人员配备按片区划分,人均服务100~400人。调研发现,72%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表示满意,但仍有12%的老年人表示不满意。因此,在确定医疗护理项目时不仅要从服务供给层面思考为老年人提供什么样的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而且要关注老年人自身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的合理需求。
表1数据显示,研究对象对不同医疗护理项目的需求差异明显,不同人员结构的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项目的需求差异也较明显。因此,我们在安排医护人员时应考虑人员结构对医疗护理服务的影响,合理配备相关人员,如该社区老年人对康复医疗需求较高,配备人员时则适当向这一需求倾斜;组建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小团队,改变传统单一的服务方式,根据不同人员结构和需求灵活调度,合理安排医护人员;团队共享服务对象疾病信息,建立病历档案动态信息库,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做到针对性强、侧重点清晰;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使其熟悉养生、膳食、心理健康等相关专业知识。
根据老年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反馈,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社区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拥有过硬的医疗护理技术,树立良好形象,消除老年人偏见;(2)根据老年人护理需求适当增加医疗护理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如开展精神慰藉和心理指导、加强沟通交流、普及医疗保健知识等;(3)简化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手续,增强服务的灵活性;(4)根据护理对象情况适当延长护理时间,增加服务内容,掌握服务对象健康情况,避免护理过程形式化;(5)医护人员要适当学习地方语言,提升语言交流能力;(6)加强宣传,提高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的认识;(7)建立动态人员流动情况表,方便及时联系医疗护理服务对象,提高工作效率。
3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发展趋势
我国老年人口不仅基数大,而且增速较快。从民政部统计公报可以看出,老年人口基数和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见图1)[2]。受传统养老理念影响,老年人十分重视家庭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家庭必然成为我国养老的一个主要载体,居家养老自然成为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我国家庭日趋核心化、小型化,“4-2-1”家庭结构和空巢家庭比重上升。有研究表明,对于多数老年人而言,寻求社会养老服务支持是家庭养老条件或资源不足时的一种替代选择[3]。因此,仅依靠家人照顾的传统居家养老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依托街道、社区等社会力量的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我国养老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学者经过多年研究、借鉴国外经验(如美国“退休模式”、德国“邻里之家”、日本“老龄看护福祉体系”)[4,5],对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6,7]。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作为一种有效且易被广大老年人接受的长期照护模式,符合我国传统养老观念及社会发展现状。通过本次走访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需求包括医疗护理形式多样化、内容更丰富、综合专业技能更全面、服务方式人性化,适当引入精神慰藉、心理指导、健康养生、日常保健、合理膳食等。因此,要根据老年人人员结构特征以及相关医疗服务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4结语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严峻挑战,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杭州市社区常住老年人及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调研发现,不同特征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不同,除基本服务项目外,老年人精神层面、养生保健等需求有所提高。在居家养老医疗护理过程中社区老年人和医护人员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医疗护理知识宣传、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等途径,逐渐完善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倪荣,杨佳琦,朱晨曦.杭州市城市社区老年护理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9):27-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ca.gov.cn/artcle/zwgk/mzyw/201506/20150600832371.shtml.
[3]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观察,2014(4):2-17.
[4]马春波.城市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5]张卫彬,王姝文.日本老龄人口看护福祉体系的建构及对中国的借鉴[J].现代日本经济,2015(3):71-82.
[6]曲绍旭.福利效能视域下社区养老服务主体之功能优化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6):104-109.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比较分析 篇5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比较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区域范围与文化内涵方面与国外不完全相同,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不及国外发达国家;社区文化活动内容与国外相近,但整体上优于外国,尤其是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别具特色;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文化设施管理的先进经验,可资借鉴;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在发挥社会团体积极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 者:赵秋霞 作者单位:中共偃师市委党校,河南,偃师,471900刊 名:洛阳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YANG UNIVERSITY年,卷(期):19(3)分类号:G04关键词:城市社区 文化建设 特色 优势 比较分析
城市社区文化发展 篇6
关键词:虚拟社区;政府;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92-2
随着政府治理的不断深化,以善治为方向的变革势不可挡。政府的决策需要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去参与决策,要有发言权。需要更大的透明度、更多的公众参与、更多来自社会的有力监督。在互联网大范围普及的今天,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正在促进着我国网络公民社会的形成。城市虚拟社区不仅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还可被视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结构方式,并已在当代人类社会中逐渐成型。
1 有关概念
1.1 政府创新的定义和内容
政府创新,是指公共权力机关为提高工作效率、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其内容覆盖面广,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1 政治透明方面:信息公开、决策公开等。
1.1.2 公共服务方面:促进社会福利、扶贫济弱、治安联防、全民教育等。
1.1.3 基层民主和政治参与方面:立法听证和政策听证、干部竞争上岗、基层直选、公推公投等。
1.1.4 行政效率和公共管理方面: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强化行政责任等。
1.2 城市虚拟社区的定义与特点
虚拟社区一词,源自英语Virtual Community.其中,Community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以地缘为基础,指共同拥有某个确定的物质空间或地理区域群体(即社区);二是以认同为基础,指具有共同特质、归属感,并维持一定社会联系、保持一定社会互动的群体(即共同体)。国内学界认为,虚拟社区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彼此交流形成的、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群体关系的总和。对于城市虚拟社区,至今还没有具体的、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城市虚拟社区特指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城市(城区、街道)为基础,在互联网上形成的有一定共同關注的群体。其成员间存在某种以现实生活空间为基础的共同目标,成员间从事网上或网下的活动,并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
城市虚拟社区具有虚拟社区的共同特点,如:“去中心性”、“匿名性”、“超时空性”等,更具有“相对地域性”、现实倾向性和边界模糊性的特点。
1.2.1 相对地域性。该特性源于所在城市(城区、街道)的“地域性”和互联网的“跨地域性”。“地域性”是指城市虚拟社区与其所依附的现实城市(城区、街道)之间的关联性。“跨地域性”是指城市虚拟社区的组织形式是“非空间”或“超空间”的。受此特性影响,城市虚拟社区有别于其他虚拟社区,并表现为:一是城市虚拟社区中的居民来源的“地域性”。城市虚拟社区中的居民或者(曾经)在该区域中求学或工作,或者(曾经)在该区域居住,或者与该区域的单位、人员有着某种联系。二是城市虚拟社区讨论主题的“地域性”,社区网民多具有相同的地理空间场景,相似的话语体系,相近的生活诉求。其共同话题多与所依附的现实城市(城区、街道)有关,所讨论的内容可能涉及现实城市(城区、街道)的文化、管理、建设及人物和社会新闻等。三是城市虚拟社区治理主体的“地域性”,就外部而言,城市虚拟社区的治理主体则是其所依附城市(城区、街道)的公共权力部门;就内部而言,城市虚拟社区的治理主体就是社区居民本身。但无论内部还是外部,治理主体的“地域性”特征十分突出。
1.2.2 边界的模糊性。城市虚拟社区居民的活动并不局限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也可以包括那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互联网而开展或完成的网下活动。这个特性使得城市虚拟社区与现实城市之间的边界相互渗透,难于找出清晰的分界线。
1.2.3 现实性倾向更强。与一般的虚拟社区相比,城市虚拟社区更具有真实感。其表现有:一是网下活动容易开展。通常网友活动的最大障碍是物理和语言距离,但是城市虚拟社区中大部分居民是所依附城市的市民,他们之间空间距离近,语言、习俗相同。因此物理距离、文化语言障碍,对于城市虚拟社区活动的开展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二是话题的相关性。话题大部分是围绕所依附城市的人和物展开的,与其他虚拟社区讨论的主题相比,内容更具有直观性。
2 城市虚拟社区对政府创新的意义
2.1 政府创新的时代要求
过去,政府创新的动力和责任都在政府。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当今时代对政府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创新趋势表现为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集权向分权转变,从统治向治理转变。
第一,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政府管理既是一种管制,又是一种服务。随着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管理中管制的成分正在逐步减少,而服务的比重则日益增多,建立服务政府已经成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
第二,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全能政府可能为公民带来众多的福利,但绝不可能带来公民的自主和自治。这一点与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随着公民社会的逐渐壮大,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界限就会日益明显,政府权力的基本边界和范围由此得以明确。
第三,从集权向分权的转变。
还政于民,让公民享有更多政治权力,更多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自主管理,是政府改革的唯一正确方向。从集权走向分权,是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将国家权力还给社会的基本途径。
第四,从统治向治理的转变。
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对公共事务实施管理。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治理成分的增加、统治成分的减少,意味着国家的政治管理活动中有更多的公民参与进来,而这正是民主程度提高的标志。
2.2 城市虚拟社区符合政府创新的时代要求
2.2.1 发展城市虚拟社区,有利于解决政府治理的现代性问题,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发展城市虚拟社区有利于多中心的形成,有助于将一些居民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交由居民自己解决,从而达到优化政府职能,使政府集中精力在更重要的服务工作上,最终促进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2.2.2 发展城市虚拟社区,有利于打破专家官僚,提升决策成效。现代政府管理中,各种专家系统为政府高层制定政策发挥了重要智囊的作用。但同时,他们也阻断了基层与上层之间信息的真实、快速传递,从而使得决策者的决策依据时常出现失真的现象。发展城市虚拟社区,将使得信息传递结构更加扁平,有利于决策者更快、更准的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即将出现的趋势,进而提升决策的成效。
2.2.3 发展城市虚拟社区,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提高政治民主。政府治理的透明性要求“政治信息的公开,人人有合法的知情权。现代社会倡导治理的参与性、透明性和责任性。如何在治理的过程中体现和尊重人民意志与权利,是政府创新中的重大课题。城市虚拟社区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民众的参与度,培养民众对集体问题的关注,强化民众的政治责任感,弱化民众对权力中心的疏离感,广泛培养积极民众的公民意识。
2.2.4 发展城市虚拟社区,有利于丰富公共服务的供给,促进社会公平。公共服务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政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发展城市虚拟社区为政府创新提供了新的选择,可有效解决国民基础教育、医疗保健咨询、公共信息服务不均衡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发动群众实现群众间互助,丰富公共服务的种类和提供主体,促进社会工作,创造社会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论政府创新的主要趋势.学习与探索,2005,4.
[2] 贺佐成.试探城市虚拟社区的内涵与特征,枣庄学院学报,2010,2.
[3] 巫汉祥.浅谈虚拟社区[M].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9.
[4] 杨宏山.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制度分析[M]城市发展研究,2009,1.
社区文化与城市建设 篇7
一、社区文化触角的广泛性、渗透性
社区这个载体, 它直接面向千家万户, 时刻触觉到百姓的脉搏, 了解群众的需求。在社区范围内由于各项事务与活动都与社区成员有关, 而且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和娱乐场所等均为社区成员共有, 因此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最容易唤起公众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这就需要社区文化站的建立和完善,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社区是公众最大限度参与管理的载体, 因此要建设好公众参与的社区文化平台。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社区文化管理体制, 设立文化专干, 建造起一个保障参与、有利运作的社区文化建设的网络。精心组织社区各项文化活动, 是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措施。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科学知识性的文化活动, 越发受到百姓的欢迎。文化活动内容不断创新, 文化活动的功能也有新的突破, 文化活动的人员参与面, 场所的扩大面等方面, 都有新的起色。如:广场文化活动、各种健美运动、灯谜、棋类比赛, 还有美术, 音乐、合唱、舞蹈、烹调、剪裁、养花、编织、保健等兴趣组合, 都找到了自己爱好的活动场所。文化的触角无所不有。无论是对生活的指导, 促进健康, 还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社区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是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对文化建设的精辟论述, 他还告诉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服务,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推进文化创新, 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按照十八大报告中的精神, 加大了对基层服务的意识, 开办各种培训班, 并派老师下基层讲课, 讲授有关的文化观念、文化活动、文化内涵等知识, 使参加培训班的文化专干受益匪浅。认识到社区就是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 肩上担负着更多的责任和重担。现在各个社区的领导对社区的文化建设都非常重视, 多数都建立了社区文化站, 配备了文化专干。在社区都有文化活动室, 文化娱乐广场。制定各种文化活动计划, 还定期的请老师辅导, 培训, 建立各种文化队伍, 无论是各种节庆日, 都有节目, 有演出。每天晚上, 大家都在茶余饭后, 来到文化广场, 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还举办家庭才艺比赛, 大秧歌比赛, 合唱比赛等等, 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庆欢乐场面。
国人的综合素质提高, 对城市建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基础的基础, 是关键中的关键。做为一个人, 他的文化素质高, 做出的事情一定是有文化, 有品位, 一定比文化素质低的人做的好。所以说一个城市, 人的文化素质高, 城市的发展步伐就快, 反之, 就缓慢。所以社区文化站是群众文化战线的排头兵, 依靠党和政府, 运用自身的条件和优势, 在平凡的岗位, 做出了伟大的事业。他们不断创新文化阵地, 文化队伍、文化内容和文化方式。在百姓中, 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 树立了新风尚, 讴歌了新气象, 真正起到了团结民心, 振奋民心的作用。使百姓生活的在温暖的大家庭, 更加热爱共产党, 热爱我们的国家。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社区文化发展 篇8
一、社区自治的概念及法律依据
社区自治是指社区居民有自我决定社区公共事务的权利以及权利行使的方式, 同时社区自治是建立在具有共同意志能力的居民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上, 并且社区自治是依靠社区内的自治性组织来实现的, 除了能够代表社区居民整体利益的居民委员会以外, 还代表一部分利益, 满足一部分社区居民需要的社会组织, 例如代表社区一定群体利益的社区维权组织——业主委员会, 社区群众组织——老年人协会。我国的《宪法》和《居委会组织法》对社区自治作出了相关规定, 《宪法》规定, 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居委会组织法》规定,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组织, 这些为社区自治提供了法律依据与前提。虽然推动城市社区自治存在很多问题, 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但城市社区自治是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正确走向和最终归宿, 对于城市基层社区管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社区自治的意义
虽然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历史环境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 中国的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与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一样, 在城市社区推行社区自治成为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那么认识社区自治的意义, 推行城市社区自治的实行是社区管理工作中社区发展的重点。城市社区自治有利于城市基础民主建设, 为城市基层民主建设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 发挥社区的潜在力量和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城市社区自治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有利于改善居民与政府的关系;城市社区自治有利于化解城市基层的利益冲突,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城市社会自治有利于维护我国居民的民主权利, 促进我国民主发展。
三、城市社区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高度行政化, 社区居委会自治空间狭窄。当前, 城市政府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职能下移, 而下级政府组织又无力承担这些任务, 便只好把有些任务再下移给自治组织, 并制定具体的指标来监督实施, 社区居委会承担了过多的行政工作, 成为了变相的政府机构。社区居委会的高度行政化严重削弱了社区自治组织的独立性, 挤占了社区居委会的自治空间, 致使社区自治发展缓慢。
(二) 居民参与意识淡薄, 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动力。长久以来的社区行政化管理使得居民对行政化产生了依赖感, 使得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淡薄, 此外居民缺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经验导致居民参与能力不强, 进一步打击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社区自治是建立在具有共同意志能力的居民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上的, 然而现今的社区与传统的单位社区相比居民共同利益较少, 导致城市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并且绝大多数居民认为参与社区自治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因此社区居民自治参与率不高, 缺乏参与社区自治的动力。
(三) 社区资金缺乏, 阻碍社区自制的发展。社区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拨给, 来源过于单一, 因此社区对基层政府的依赖性较强。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社区行使自治权, 制约了社区服务功能的发挥。社区不仅面临着财力投入不足的困境而且社区委员会没有任何财务管理权和支配权, 使得社区自治组织的正常工作受到较大影响, 日常工作得不到开展又谈何促进社区自治的发展。经费问题成为了制约社区自治的最大因素。
(四) 社区自治组织缺乏, 生存环境艰难。由于诸多社会因素, 政府对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的支持度不高, 这就造成了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空间狭小, 数量上没有优势。社区自治组织是连结政府和社区居民的纽带, 是联系广大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团体, 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社区自治组织得不到法律的认可;很多社区自治组织的申请注册也是困难重重, 不得不挂靠在某些政府职能部门之下受其管辖, 限制了社区自治组织的独立性。
四、完善城市社区自治的建议
(一) 减少对社区的干预。1.政府应当逐步减少对社区的行政干预, 给予社区更大的自主空间。基层政府力量介入社区公共事务不仅会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社区自治进行干预和指导, 而且有时会起到相反作用阻碍社区自治的发展, 因此政府要减少干预, 给社区更大的自治权。2.界定政府与社区的边界关系。政府与社区存在着一定的边界, 明确了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居民自治的关系, 就可以清晰界定政府与社区的边界。政府的行政管理在于对社区进行宏观指导, 为社区居民自治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制定合理的政策;社区的居民自治在于满足居民的需求, 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以便利、高效为目标导向。
(二) 培育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与居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活动, 有助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就要培育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首先, 应当完善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教育的管理, 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培养居民主人翁精神, 促进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意识的觉醒。其次, 在群众性自治组织选举中, 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鼓励居民全程参与和监督, 增加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 培养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大力宣传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最后, 要给予自觉、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的居民相应的物质保障, 增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动力。
(三) 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社区财务独立。政府应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投入, 给予社区财务管理权和支配权, 要实现社区自治, 社区必须具有独立的财务管理自主权。政府职能部门为社区管理投入一定的财力, 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政府应将社区建设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并由社区有针对性地支配资金, 开展社区服务, 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同时, 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 扩展社区资金来源渠道, 减少社区对基层政府的过度依赖, 让社区可以吸引社会组织和个人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四) 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管理的中坚力量。现今, 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组织数量少, 并且没有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自治中的功能, 工作成效不大。因此在增加社区自治组织数量的同时, 也要提升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体能力。增加社区自治组织的数量需要政府为社区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维护社区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提升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体能力就要鼓励居民去成立社区自治组织进行表达需求、发表建议, 并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组织中去。
总之,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社区管理和社区发展的基本走向, 推动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就要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自治程度, 逐步推进基层群众自治。
参考文献
[1]汪大海, 魏娜, 郇建立主编.社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7, 7, 第三版, 第276-27页.
[2]徐君.社区自治: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走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 (04) .
[3]张仲全.徐刚.论城市社区自治的实现路径[J].法制与社会, 2010 (02) .
[4]李勋华, 吴适, 垄文君.城市社区自治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四川A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2) .
[5]徐金燕, 陆自荣.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发展中的困境及其破解[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4卷第4期, 2011 (07) .
城市社区文化发展 篇9
城乡社区建设包括三个要义:第一, 社区建设由城市带动农村, 改变城乡社区发展的二元结构, 逐步实现城乡社区发展的一体化。第二, 社区建设重点是体制改革, 包括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和社区服务体制改革, 这是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和突破口。第三, 社区建设的目标, 是从国家、市场分离出社会生活共同体, 促进社会结构转型。
一、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因
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了“三个进入”的重要判断。第一, 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第二,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第三,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重要时期, 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动力之一。
第一, 开展城市、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消除体制弊端, 统筹城乡发展, 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近年来, 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加速发展, 撤乡并镇、撤村建居等行政区划调整加速推进, 为农村社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 开展城市、农村社区建设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在需求。从城市来看, 目前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人们更加注重利益需求, 他们对于共同组织、共同利益的关注愈来愈少, 进行城市社区建设能够把人民组织在一个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共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团体中来。从农村来看, 村民生活在一个村落共同体中, 村庄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直接关系到每位村民的利益与需求。而随着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农民生活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
第三, 开展城市、农村社区建设是探索组织制度创新的客观需要。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形成与制度的建立, 带给人民的不仅是生活上的方便, 同时也是探索组织制度创新的客观需要, 更多类型的便民利民的新型社区组织有待创立和发展。
最后, 农村社区成为农村发展变革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的社会结构、人员成分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民群众对聚集居住、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特别是随着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的发展, 农民自我治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 农村社区这种新的农村社会组织形式应运而生。
二、城市、农村社区发展不同路径之比较
1. 社区建设由来。我国社区建设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借
鉴国外先进经验而提出来的, 旨在以社区发展为切入点, 增强城市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经过十多年的探索,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理论上讲社区建设包括城市、农村社区建设, 但国内大多数研究社区建设的学者更侧重于对城市社区的研究, 对农村社区的研究几乎形成盲区。而城乡社区的协调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基础, 因此, “把科学发展观引入社区建设, 把城乡社区建设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研究, 以促进城乡社区协调发展, 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出现的一种新趋势, 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2. 城市、农村社区发展不同路径之比较。
(1) 城市社区建设得到国家和政府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它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与城市相比, 农村社区建设是在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较薄弱的情况下开展的, 其全面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城市社区建设在国家和政府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20年的发展, 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 尤其在加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推进社区自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农村社区建设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影响下, 多数农村贫穷落后, 经济欠发达, 村民收入水平低、生活服务设施落后、社会保障匮乏。村级组织运转存在困难, 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城乡一体化建设只能是一个次第展开的渐进过程, 在现阶段, 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城乡同一化, 而是使相对落后的农村社区逐步向现代城市文明过渡。
(2) 与城市相比, 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也将更为多元化。
(3) 与城市相比, 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更广泛。
(4) 与城市相比, 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更为广泛与复杂。
三、总结:在比较中成长
从城市、农村社区发展不同路径之比较来看, 城市、农村社区建设有不同的发展路径。从目前来看, 城市社区建设远比农村社区建设好得多, 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潜力与阻力同样大。由于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深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 农村经济发展成为社区建设的关键一环。即使有些农村经济有所发展, 但当地农民的思想观念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变得更加注重自己的经济利益, 却忽视了村庄共同利益与福利, 所以农民的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未来的城乡社区建设更会朝着一个城乡社区大融合的方向发展, 一个居民自治社区、学习型社区在未来会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
摘要:本文通过简略介绍城市、乡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不同的角度对二者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比较分析, 指出了城市农村社区发展在不同的背景和面临的不同困难与挑战下, 有不同的发展路径与潜力。
关键词:社区建设,发展路径,统筹城乡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永川区民政局.农村社区建设是助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J].乡镇论坛, 2008, (8) .
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0
(一) 社区经济的含义。上世纪末, 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 街居经济逐渐出现, 它是社区经济的雏形。对于社区经济的定义, 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街居经济作为社区经济的前身, 它是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或旗下机构所参与开展、参与管理的经济活动, 如开办餐厅、便利店等。这一论述有其狭隘性, 局限了社区经济含义的拓展, 也不太符合我国国情的实际状况。目前, 对于社区经济较被认可的含义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依托基层社区、街办组织, 广泛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的各项经济活动, 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消费需求, 其经济活动的一切收益归社区经济服务人和社会所用, 用以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环境, 进一步发展、建设社区。
(二) 社区经济的特点。社区经济首先具有服务性, 例如社区经济中的众多形式, 如餐饮、维修、家政、商店等, 大多以服务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从而获得盈利。一方面社区经济以“为民、利民、便民”为目标, 充分体现了其服务性质;另一方面社区经济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工作所需, 属于第三产业经济体制。其次, 社区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如社区经济含义中所概况的, 社区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发展的, 这一区域一般指社区范围内。而且社区经济服务的对象有明显的地域性, 主要为社区内及社区周围民众。此外, 社区经济的发展为社区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社区及社区居民经营, 由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经济活动, 自然会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再次, 社区经济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第一, 社区经济活动形式多样, 包含了商业 (如便利店、菜蔬超市等) 、餐饮业 (如早点摊、小饭桌、饭店等) 、文化教育 (如社区幼儿园、接送班、辅导班等) 、美容美发 (如理发店、美容室等) 、体育 (如老年棋牌室、室内健身房等) 、家政等等, 类型齐全, 种类繁多;第二, 社区经济结构形式多样, 除常见的以社区、街道办为主要组织力量的经济活动、经济实体外, 还有社区居民自己筹划的经济实体, 亦有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等等, 结构形式灵活多样, 突显了其多样化特点;第三, 社区经济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对市场由很强的适应力。如社区便利店, 以经营各种小食品、饮料等为主, 受大型超市经营启发或有感于社区居民买菜、文具等的辛苦, 结合社区居民需求, 自带一些品种的蔬菜、学习用具、灯泡等, 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 提高了便利店的效益。
(三) 社区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一, 社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建设、管理资金短缺的困境, 为社区社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例如, 社区医疗服务站, 其中很多医疗服务项目对于社区居民都是免费的, 如接种一些疫苗, 检查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非盈利性导致其生产发展对政府和社区有很强的依赖性。在社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科学、合理地进行经营, 为社区群众提供一些更广泛的医疗服务项目, 不但方便于民, 还为社区医疗站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建设资金, 改善了社区居民的医疗条件, 方便了居民生活;第二, 社区经济发展增强社区居民凝聚力。社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经营者、服务者和消费者) 主要是社区居民, 通过经济活动的接触, 拉近了社区居民的距离, 使人与人之间有了熟识感、亲切感, 有利于和谐社区建设;第三, 社区经济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一方面社区经济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方便、周全、贴心的服务, 同时解决了社区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社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区健身、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有利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社区居民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社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 社区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社区经济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社区经济的发展壮大,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政府部门、社区、街道对于社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筹备、规划中缺少统一性、全局性。其次, 相关部门及投资主体对于社区经济现状及发展认识不清, 调查研究不深入, 运作不科学。致使社区经济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难以发挥其在社区发展建设中的积极意义。再次, 投资主体缺少对社区经济的高瞻远瞩, 不能准确察觉到社区居民需求的巨大商机, 在经济活动中, 缺少长远的经营规划, 经营活动与社区居民生活不能紧密的联系起来, 销售商品的开发不足, 更新缓慢, 难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 形成了不良的社区经济循环状态, 影响了社区经济的有效管理。
(二) 社会经济发展受环境约束较严重。首先, 受传统思想影响, 人都愿意造一个稳定的工作, 对于创业的积极性不高。且社区经济规模小, 发展空间有限, 致使很多人对于社区经济的投入都不热心;其次, 受社会环境影响, 社区服务不能完全的融入市场, 致使社区经济的发展受到约束。同时, 社会培养人才的方向忽略了社区管理、社区经营等, 社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再次, 社区立法相对滞后, 影响了社区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是一些经济活动纠纷处理难度大。社区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政府对与社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不够。
(三) 社区经济发展资金困难。当前, 依托社区、街道及相关机构的社区经济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 而中国社区分布广泛, 总体量大, 政府有限的财力支持难以满足我国社区经济的均衡发展。而资金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受资金制约, 社区经济发展缓慢, 发展规模小, 结构分散, 盈利薄, 难以满足社区发展建设需要。同时, 资金的紧缺造成了社区企业工作岗位累, 工作福利待遇低, 工作效率低等结构, 影响了社区经济与社区建设的和谐。
三、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对策
(一) 政府职能的转变。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服务性”职能逐渐地发挥出来, 这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一个良机。但目前, 政府职能的转变还处于发展阶段, 对于社区经济发展的各种服务职能还不能完全的发挥出来, 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 体会出社区经济发展所需的政府支持。首先, 政府部门应重视非政府组织在社区经济活动中的地位, 联合非政府组织协作发展社区经济, 减轻政府负担, 增强社区经济发展的民主性;其次, 重视社区经济发展政策、市场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信息引导, 逐渐的拓宽社区经济发展的区域, 促进社区经济的做大、做强。在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完善情况下, 积极完善社区经济管理制度, 建立系统的、科学的社区经济管理体系, 提高社区经济的发展竞争力。
(二) 优化社区经济发展环境。首先, 重视社区经济对于社区建设重要性的思想宣传, 使社区居民能够客观的、理性的看待社区经济活动, 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 彰显社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其次, 推进社区服务市场化, 在市场的刺激下, 提高社区经济的市场竞争能力, 谋求社区经济长远的发展;再次, 重视社区经济对社区建设的积极影响, 通过宣传和实感使社区居民在社区经济活动参与中受益, 促进社区经济的自由、公平、和谐发展;第四, 重视社区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通过专业人才的参与提高社区经济建设的水平;第五, 重视社区立法, 使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 居民间的矛盾处理有法可依, 为社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确保社区经济发展的公平、透明、平稳。
(三) 社区经济发展资金的支持。资金短缺是经济发展重要影响因素, 要获得社区经济平稳持续的发展, 一方面要正确看待政府财政支持, 充分利用政府支持发展社区特色产业;另一方面做好多手准备, 不能过分依赖政府, 导致资金流动的困境重重。此外, 应通过投资、收益逐渐的强化社区企业资金运作的能力, 增强其资金的利用效率, 拓展社区经济的发展空间。同时, 增强社区经济的融资竞争力, 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确保社区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
四、结语
社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 需要社区服务的高度市场化。但社区经济的发展却是离不开社区的约束和掌控的。就目前形势而言, 一定要寻到社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整体规划社区经济发展方向、目标, 利用社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 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 促进社区建设的优化。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社区经济的重要位置也越来越突出。本文根据社区经济发展的提点, 分析目前社区经济发展的不足。并通过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阐述, 提高相关部门、人员对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视。
关键词:社区,社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希鸿菲.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城市社区经济发展[J].现代商业, 2011.6.
[2]马海燕.发展城市社区经济的几点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2.4.
城市社区文化发展 篇11
关键词:广场舞;社区居民休闲文化;昆明市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20-01
广场舞作为一种迅速崛起,广泛传播的城市文化现象,备受人们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至少1亿的广场舞者。而它产生的噪音扰民、因争抢地盘而大打出手等权利纠纷问题,在媒体的助推下,同样引起了众人与学者的热烈讨论。很多市民由于不满广场舞产生的震耳欲聋的音乐,采用了极端方式解决,“扔水弹”、“放藏獒、鸣猎枪”、“泼粪”、“高音炮对抗”。据笔者统计,仅广场舞噪音引起的纠纷事件在2013年报纸上刊登的就有五起,这一数目不容小觑。
因此,如何为广场舞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规范管理,将广场舞工作纳入当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推动以广场舞为标本的城市社区居民休闲文化生活的开展应成为政府与全社会共同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本研究将以昆明市为例,从昆明市五华、官渡、盘龙和西山四个主城区中随机抽取一至两个社区广场,通过参与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的相结合,了解昆明市中老年人的日常文化生活以及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状况。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预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8份,回收率为86%,有效问卷248份,有效率为96.12%,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在80%以上,说明发放与回收的问卷具有有效性、代表性。根据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被调查的广场舞者中,女性有208人,占总人数的83.87%;男性40人,占16.13%。其中,44岁以下的练习者为27人,占总人数的10.89%;45到59岁的练习者为127人,占总人数的51.21%;60到65岁的练习者为76人,占总人数的30.65%;66到70岁的练习者为11人,占总人数的4.44%;71岁以上的练习者为7人,占总人数的2.82%。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昆明市广场舞舞者以45到65岁的中老年人群体为主,性别比例存在差异。
由于广场舞运动成本低廉,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其中,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因此广受大众喜爱。从心理角度来说,广场舞的作用第一是可以愉悦精神,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成为了很多人幸福感、满足感的获得来源,而广场舞的广受喜爱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无关系;第二是帮助人们获得心理归属感,大多数广场舞者为中老年人,他们出生或成长的年代充斥着集体主义精神,单位制的解体以及从单位上退休的事实导致了归属感的缺失,而广场舞却起到了功能替补的作用;第三是重树自我认同的作用。男权制的制度性存在以及女性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政策,使得很多女性基本把全部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了家庭中,失去了生活的独立与自我。广场舞帮助他们重树自我认同,获得了存在感。
本次调查也反映出了昆明市社区居民休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一、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不足
由于社区公共空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功能所在,成为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活动、居民互动,情感交流以及获得支持与认同的主要场所。曾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社区公共空间对社区居民人际关系的环境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公共空间面积越小,设施越不完善,社区居民越少参加社区活动,从而导致社区人际关系越紧张。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不完善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与基石,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多种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对于社区居民来讲,可以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文化素养,充实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整个社区来讲,可以增加社区凝聚力,提升社区资本,有利于社区文化归属感、认同感的形成。
笔者曾问过广场舞舞者:“您为什么这么喜欢跳广场舞?”他们的回答,除了预料之中的锻炼身体,还有意料之外的“不跳舞,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除了跳舞,还能干些什么。”这些回答反映出中老年人缺少健身娱乐活动的替代性选择,广场舞也因此有了如今的规模。
三、基层社区治理的缺失
目前,社区治理的困境在于诸如社区居委会的社区管理者,无法从传统的治理模式中走出来,无法认清社区权力结构改变的现实,形成了社区管理的路径依赖。对于广场舞而言,居委会无法管理广场舞舞者的不规范行为,一是管理方式大多采用阻止、制止的方式,让舞者难以接受,没有站在舞者角度考虑提出协商性的解决方案;二是舞者从内心对居委会有抵触情绪,不愿意配合其工作。而受噪音困扰的社区居民通常采取“以暴制暴,以恶制恶”的不合法方式。
笔者认为,推动城市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与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第一,城市规划部门应做好城市尤其是社区的规划建设,对公共空间合理布局,从源头解决“人地矛盾”;第二,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规范管理,将其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对其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制定相应规定、公约。引导与鼓励广场舞舞者与社区居委会、其他居民签订协议,共同监督广场舞活动的开展。第三、政府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联合为居民在有限的空间内建立、开拓更多的居民活动室,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最后,社区居民应在基本权利不受侵害的基础上,相互包容,相互监督,共同遵守有关规定与协议。
参考文献:
[1]刘蕊.论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对居民人际关系的影响[D].硕士,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3.
城市社区文化发展 篇12
一、保定市社区商业发展现状
2009年, 对保定市内新市区、北市区、南市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社区商业发展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 市内四区共有居民社区150个, 其中:万人以上社区10个、5000万人社区40个、5000人以下社区110个;基本业态包括连锁超市、便利店、餐饮店、药店、理发店、洗衣店、书报店、维修店、回收站、鲜花店、面包房、美容美发厅。
保定市社区建设起步较晚, 社区商业在形态上处于一种传统与现代、自发与规划混杂的局面。目前大部分社区商业建设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基本是以菜市场、小型杂货店、小吃店为基本框架, 初步具备了购物、餐饮、娱乐3大功能。近年来, 保定市商品房地产逐渐成熟, 社区商业有了巨大的进步, 但从总体看来, 保定市大部分社区商业的建设仍然层次低、功能单一、结构简单, 与大城市的社区商业建设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保定市发展社区商业的意义
1. 社区商业建设是保定市城市建设新形势的需要。
社区商业目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商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新世纪保定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奋进, 城市改造和发展步伐的加快,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08年围绕“绿色生态、古城文化、城市交通、现代商贸、和谐宜居”等五个方面, 保定市将用3年左右时间实施44项重点工程, 实现城市面貌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2. 社区商业促使零售业的不同业态均衡发展。
大型百货商场、大型购物中心在中心商业圈的竞争逐渐呈现白热化趋势, 利润增长空间越来越小。相反零售业的其他业态, 例如便利店、专卖店、食杂店、折扣店等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潜力巨大。发展社区商业可以为这些零售业态提供一个相对竞争力小的、宽松的环境, 避开零售业巨头的锋芒。同时随着城市住宅社区化、消费者就近消费, 使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放弃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争夺而进入社区。因此社区商业催生了新的零售业市场, 使得小型零售业态得到了发展空间。
3. 社区商业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
社区商业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提高了社区的社会保障程度。近年来, 积极扩大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 社区商业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新兴产业, 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社区商业所包含的商业业态比较丰富, 既包括理发店、便利店、小吃店、修理店等常见业态, 也包括网吧、书店、歌厅、礼品店等新兴业态, 这些紧密围绕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文化娱乐的服务行业, 对从业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没有过高要求, 通过指导、培训或学徒即可适应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如能合理规划、积极引导, 相信社区商业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能为社会提供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
三、社区商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规划不科学。
我国对社区商业的认识与国外不同, 一般认为, 为居民区服务的商业都属于社区商业, 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街坊商业, 主要坐落在街坊入口, 居民主要途经地, 向居民提供日常必需品和便利品, 属社区便民商业;二是居住区商业, 其商圈范围超过街坊商业, 位于居住区附近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地方。目前在保定存在较多的是属于街坊商业, 这类社区商业集中在住宅小区的出入口主干道两侧这种布局可营造出浓郁的商业氛围, 但随着入住人口的增加购物人流和进出小区的车流、客流汇涌在一起, 造成交通堵塞, 给小区居民的出行和购物带来了困难, 在经营过程中, 噪音、车流、人流等经常扰民, 导致居民不满, 甚至发生冲突。
2. 提升社区商业档次和服务水平。
近年居民对消费的需求已经不限于商品的品种和价格, 品牌消费、服务型消费和消费环境等因素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但是, 目前一些社区的购物环境、服务质量和业态配置, 尚不能完全满足居民对休闲、娱乐及生活服务等综合消费的需求, 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 对社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表示满意的仅占26.8%, 对购物环境表示满意的只有29.3%。可见社区商业档次、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3. 社区商业业态配置不合理, 类型不够完善。
社区商业在业态选择上应以服务社区为原则, 并尽量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强度差异, 将不同的商业业态设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即强度需求商业设施、中度需求商业设施、弱需求商业设施。其中, 强度需求商业设施的比重超过50%, 此类商业设施主要包括综合超市、菜市场、银行金融网点等。以强度需求商业设施中的零售业为例, 零售连锁超市、便利店集团将成为现代社区商业的主体, 但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保定市社区连锁店、便利店和折扣店等小型零售业态在社区的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商品价格。由于生活用品和食品主要用来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消费者主要关注基本效用的满足, 而非奢侈品的外部效用, 所以很注重商品价格。家庭主妇和中老年人是日常社区购物的主体, 对日常消费品的价格高度敏感, 而便利店的价格定位较高且无法议价, 吸引的大多是生活节奏快、价格不敏感的青年人群, 其主要目标群体因价格因素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流失。产品种类。连锁便利店和折扣店经营品种标准化, 商品种类相对较少, 服务项目极度缺乏, 生鲜、小百货、书报等百姓日常即时消费或应急消费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不能发挥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作用。连锁化程度低, 例如在全世界便利店经营最成功的7-11自1973年发展连锁经营, 截至2006年9月底在全球分店总数为31245家。7-11特许连锁店比重90%。相比之下国内便利店连锁比重都比较小, 只有联华快客在上海的连锁比重为35%, 但在其他地方的比重却不过10%。目前在保定, 比较知名的便利店例如好邻居、杰出等, 虽然有一定的发展, 但连锁程度低, 经营标准不统一, 规模有待扩大。
四、加快保定市社区商业发展的建议
1. 加强规划的指导作用, 探索社区商业规划模式。
结合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实践和国外发展的经验, 保定市政府可采取“政府+专业策划公司+开发商+主力店”的规划模式。首先, 是发挥政府在社区商业发展中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政府指导可以从3个层面进行:一是制定社区商业规划;二是政府早期介入开发规程;三是加强地产项目审批, 确保社区商业在规模和结构上相对平衡。其次, 政府在规划过程中要吸纳专业策划公司、开发商、主力店参与, 大型项目还应该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如采用听证会制, 提高规划编制透明度和社会公众参与度, 使社区商业的规划与后期的开发和经营有机结合, 保证商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2. 以市场调查工作为依据。
社区商业应建立在小区居民的生活需要、购买力水平的基础上。第一, 通过客观的市场调研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根据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 建设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药店等, 使社区商业的种类与区内居民的需求相适应。第二, 以先前的市场调研为基础, 根据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确定社区商业网点的层次和结构, 使商业中心的设计与居民数量、购买力水平、社会阶层等情况相适应。第三, 使市场调研结果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 根据小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品位构建社区商业文化和组建商业配套设施, 商业中心的建筑风格与社区的文化氛围、周边居民素质相适应。第四, 商业中心规模与经济效益相适应, 规模太小了, 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规模大了, 容易形成资产闲置, 出现亏损。
3.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方式。
要积极建设面向社区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便民服务, 发展网上交易、网上服务, 补充现有网点的不足。引导企业建立客户需求信息系统, 及时采集、分析、存储客户信息, 为居民提供定向、快捷、周到的服务。提倡社区骨干企业开展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的“三上门”服务, 延伸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水平。支持商业企业、物业公司、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建立综合服务站, 开设服务热线, 将商品和服务送到居民家中。目前保定市社区商业信息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正在快速的发展中, 该平台由保定朗天科技开发公司、保定广联数字新媒体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2007年目标客户8万户, 2008年覆盖保定全市32万户家庭, 实现了电话、互联网、数字电视三者互联互通, 居民在家庭可以实现三种媒体的公共信息服务, 方便了人民生活。
4. 社区规划的政策指导。
首先, 政府制定相关建设标准, 积极介入前期规划控制。目前商务部初步拟订了《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也拟定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保定市政府出台了《保定市商业网点规划》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配套资金, 选择基础条件好的社区, 从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各业态进驻入手, 合理配置商业资源, 优化商业布局和结构, 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商业发展。建议目前保定市政府在社区服务事业发展中应在规划控制、财力支持、政策引导方面体现作用。其次, 依据商圈理论确定辐射半径。在实际中, 一般理想社区商业的商圈辐射范围是“51015”:出家门步行5分钟可以到达便利店、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超市和餐饮店、骑车15分钟可到达购物中心。
5. 发展中小型零售业态的连锁、自选社区超市, 有选择地建立社区生鲜超市或农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