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转变城市社区管理(共4篇)
职能转变城市社区管理 篇1
所谓城市社区建设中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指为了有利于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与城市社区建设有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权力下放。将政府不该管, 管不了的职能和事权下放给街道和相关自治组织, 以期增强社区的自治能力, 充分发挥社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
一、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职能“缺位”与“错位”问题
1. 政府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缺位”。
政府职能“缺位”, 是指政府未能扮演好角色, 未能履行好职责。也就是“该管的没有管起来, 该做的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好”。在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 政府的这种“缺位”现象非常普遍。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非政府组织培育不够。政府应该致力于培育以及指导和监督专业的中介服务组织、社会工作机构以及为这些组织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不可忽视的是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 一些政府官员习惯于以直接包办代替培育和监管。二是政府对专业性机构投入扶持不够。实践证明, 非政府专业性社会团体和社会工作机构在化解人际矛盾与社会冲突、纠制越轨行为、帮助弱势群体自主自强、维护社区乃至全社会的稳定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机构通常是非盈利性的, 故其运作资金通常都是由政府、企业、慈善组织等所资助。而目前, 政府财政中缺乏这样的专门预算。三是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缺乏实干精神。一些基层政府机构社区建设形式主义严重, 走过场现象司空见惯。一些政府机构及其领导人社区建设工作不到位, 认为只要挂个社区的牌子就是社区建设。甚至把社区工作作为政绩工程来抓, 急功近利, 而不是脚踏实地去做工作。这些都是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缺位的表现。
2. 政府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越位”。
政府职能的越位是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职责地行政。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实践中, 这种政府的“越位”问题集中表现在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上:一是街道办事处包揽了一些本应由非政府组织所承担的职能。比如街道办事处直接组织和承办了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公益性慈善活动、科普活动、自愿者活动等;二是由于受指令经济的影响, 非政府组织尚未独立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常常受到政府组织的影响和左右, 缺乏自主性。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理应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 但是在现实中却成了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行政隶属关系。在社区管理实践中, 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关系由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变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且直接任命居委会的有关工作人员, 直接管理居委会的日常活动。
3. 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不清与职能“越位”。
街道办事处“政社不分”的状况并没有大的改观, 仍然承担着过多的行政管理职能, 工作量过大, 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状态, 其后果是既未能够明显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 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能, 致使社区成员越来越高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难以得到满足, 同时也没有从更深层次上提高广大居民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在社区管理与建设实践中, 由于我国大多数地方事实上主要采取了以街道办事处为核心的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 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 本来只应履行十分有限的行政管理职能, 但在当前的社区管理中, 不少街道办事处逐渐成为一个集行政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综合性机构, 几乎包揽了社区的所有公共事务, 使得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发生混淆。在政府财政拨款有限以及社区公共事务日益庞杂的情况下, 街道办事处常常陷于顾此失彼、不堪重负的困境。街道办事处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政府工作职能, “准政府”色彩浓厚的现状, 导致街道办事处整日疲于应付大量事务性工作, 弱化了其本应承担的社会职能, 同时又造成了社区其它自治组织的职能错位和扭曲, 不利于培养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意识, 导致居民对政府过分依赖。政府角色的“越位”是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与权限。在社区建设中, 政府特别是街道办事处的这种“越位”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政代社”担负了过多的本应该由非政府组织所承担的职能。在社区建设中政府具有社会管理职能, 但一般不直接从事事务性工作。然而, 当前政府部门却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二是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做法, 将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作为依附于政府的附属单位或下属单位并且直接干预这些组织的自主权利。比如许多地方政府把对居委会的指导责任变成领导责任, 且直接任命居委会的有关工作人员, 直接管理居委会的日常活动。政府实际上成为社区建设或社区管理中最重要的主体甚至唯一主体, 现代社区自治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被严重地遮蔽起来了。
二、政府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计划经济时代旧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导致政府角色“缺位”、“越位”问题的根本原因。首先, 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行政全能主义的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政府具有至高无上的行政权力, 同时政府也具有绝对的支配权。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时代下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影响, 尽管搞社区建设已经很长时间了, 但政府那种无限理性政府、全能政府的理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其次, 尽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单位制”的解体, 但是人们的“单位人”的观念和意识并没有获得根本性的转变, 因此, 导致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不强、社区参与度也不高;再次, 在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下, 非政府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 就算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非政府的专业性社会组织也是刚刚处于发育阶段。因此, 这些非政府组织在社区中的信赖度和权威性也相当有限, 这样就为政府主导并包办社区管理工作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正因为如此, 现阶段, 政府成了社区发育、建设和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因此, 政府受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工作模式惯性的影响, 其主导作用成为滋生政府职能“缺位”和“越位”的温床;最后, 人民对政府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也是造成政府角色“错位”、“缺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通常以为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就体现在直接管理社会的方方面面, 害怕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会削弱政府对社会的控制, 同时, 在政府没有经验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的情况下, 事无具细地包办各种社会事务就成了政府管理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政府职能转变助推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
政府职能转变是城市社区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环节。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就难以有新型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 社区也就不能发挥其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下面是关于政府职能转变对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意义。
1. 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
我们现阶段倡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 目的是让社区成为自治组织, 充分调动企业、NGO、中介组织等第三部门、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来开展社区建设, 开展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 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营造好的外围环境。但是, 要使社区发挥真正的自治功能,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治组织, 转变政府职能是一个关键环节。因为如果政府权力过分集中, 社会的自主性明显受到极大地约束。政府权力过大就很容易运用其强大的行政权力来干预社区的活动, 就会出现政府管了“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现象。那么, 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就会给人“做秀”之嫌。正因为如此, 只有真正转变政府职能, 解决长期以来的政府体制性障碍, 才能使城市社区建设由单一治理过度到“多元治理”, 才能充分调动社区自治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培育和发挥社区的自治功能。
2. 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社区服务的开展。
城市社区服务的开展需要多方参与, 在多方参与的条件下需要各组织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支持, 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放权、让利, 而不能发生政府“与民争利”的“越位”行为。所以政府职能的切实转变, 有利于各种社区自治组织放开手脚进行社区建设和提供社区各类服务。
3. 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城市基层民主建设和提高居民的民主意识。
民主是相对独裁、专制而言的, 它强调“天赋人权”。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同时民主也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题中之意。因此, 要发挥城市基层民主, 政府的职能就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政府就要进行权力下放, 就要还权于民, 还权于社区, 使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充分享有民主权利, 搞好社区建设, 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的加强城市基层民主建设和实现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稳步推进和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 社区自治组织要代表社区居民的意志和利益, 就只能通过民主途径产生。受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 基层社会群众普遍希望政府能为自己做主, 这样的思想观念仍然在相当一部分社区居民中根深蒂固。这样的思想意识是与社区的自治性质不相符合的。因此, 城市社区要健康发展, 提升居民的民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提升社区居民民主意识的基础上普遍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通过这样的民主建设, 不仅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会得到巩固和加强, 而且, 社区也将实现真正的自治。但是, 这一切的实现都依赖于政府职能发生相应的转变, 政府要放权让利, 让居民投入参与社区建设的大潮中, 从而提升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的热情, 进而提高民主参与意识。
四、重新定位政府城市社区治理职能的几点思考
从我国社区建设实践上来看, 政府在社区发展计划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政策掌握在政府手里, 政府控制着社会发展赖以推进的物质资源。目前,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社区中的社团组织尚不发育, 民间资金注入有限, 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刚刚起步等状况, 所以政府是社会发展中唯一最有能力和实力的组织, 政府是推动当前我国社区建设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从社区发展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 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社区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制”的终结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客观要求。鉴于此, 对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政府在社区中的职能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划政策指导。
政府通过制定长短结合的社区建设规划, 明确社区建设的目标, 指导社区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和方法, 同时,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 引导、扶持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 规范社区的行为, 宏观指导社区按照既定的目标不断推进。
2. 管理服务指导。
政府根据国家的相应法规, 管理、指导社区依法建立社区自治组织, 指导社区依法履行自治组织的职能, 指导社区依法制定自治规章制度, 指导社区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 通过政府的积极倡导, 建立起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的多元化社区建设投入体系, 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改善社区环境, 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
3. 组织协调服务。
政府通过建立区域所有成员参加的社区建设联席会议等组织形式, 整合区域社会所有成员和资源力量, 协调区域各种群体的利益关系, 并服务于各种群体, 使辖区内社会建设的行为趋向和谐统一, 促进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
4. 动员社区参与。
即社区建设中, 政府不仅要实施规划管理指导、协调的职责, 还要全方位鼓励和动员社区参与, 尤其在我国自上而下社区管理观念根深蒂固, 居民自觉参与的意识和能力都还有待培养提高的情况下, 动员和扩大社区参与是政府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能之一。这是因为: (1) 社区发展 (社区建设) 的号召常常来自于政府, 并非所有社区居民对它的意义都能准确把握; (2) 由于社区发展项目的复杂性, 并非所有居民都能对其近期与长期效果有清楚的认识, 而是需要政府去解释、说明和引导; (3) 社区居民对社区发展项目态度不一致也要求进行沟通、磋商和动员; (4) 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是群众性活动, 需要统一意志和一致行动。另外, 借鉴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加快城市化推进地域的管理改革步伐势在必行。在国外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 城市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突出规划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市、镇政府主要管城市建设规划、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企业投资都是由私人投资者自行进行, 政府只管投资项目房屋设施的规划审批, 主要审批该项目是否符合环境保护, 建设是否符合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但没有经济发展规划, 政府也不直接参与经济商务活动, 主要是为辖区内的居民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
5. 明确界定街道办事处的职能。
保留街道办事处行政管理方面的职能, 而服务方面的职能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或相应的中介组织来承担, 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 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社区居民委员会则主要负责社区福利保障事务和自治工作的开展, 为社区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方面大大减轻街道办事处的负担, 另一方面又使社区服务功能归位, 使得管理与服务功能从交叉混淆到走向明晰。街道办事处应回收本应由其承担的却已转移给居民委员会的行政工作, 下放一部分社会管理权给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的关系应界定在指导与协助的关系, 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居民委员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应在法律上加以明确界定。因此, 加强社区立法工作也势在必行。总之, 只有明确界定了街道办事处的职能, 才能发挥其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应有的作用, 才能很好的协助社区自治组织的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 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军, 夏志强, 王建容.社区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玉枝.转型中的社区发展.2002
[3].王思斌.论民本主义的社区发展观“.社区建设与发展”全国理论研讨会交流资料, 2000
[4].顾益康.美国小城镇的现状与特色.浙江经济日报, 1998.4.25
职能转变城市社区管理 篇2
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进行从计划向市场的经济体制转型,而这一过程对于过去存在施政过程中处在大包大揽地位,部门之间具体职能定位不明确并缺乏合理高效的社会管理服务,以及体制不顺,集权审批等诸多问题的政府部门来说为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其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职能的转变势在必行。
首先,我国城市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实现从大政府向小政府的转变过去我们的城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承担了大量且繁琐的经济,政治管理任务因此政府的职能管理大部分集中于经济资源的规划配置,以及种种琐碎的日常管理制度而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资源的调配在市场的调控下得以实现和基层管理制度的施行城市政府应该合理弱化经济的管理争取以引导,鼓励为主,适当强化市民服务,宏观管理,并借助社会资源,舆论解决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坚持在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塑造政府新形象,以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以海南省为例,作为改革前沿以及全国最大的特区海南省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引导投资方向,且出台了《海南积极特区基础设施投资总和补偿条例》通过给予投资者各种优惠、减免、补偿待遇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于1993年起海南省政府再次规定建设项目必须由有限责任公式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法人,政府按规定审批项目后不得在干预法人的投资决策和管理决策。此外还建立了总商会承担了大量过去由政府包办的社会事务,在沟通政府与企业界的联系、为企业提供政策服务、中介
服务、商务服务、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1995年海南省政府颁布并实施了《海南经济特区企业国有资产条例》以及起实施细则,把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国有资产行政管理监督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分离,对企业国有资产施行委托经营或授权管理。通过诸多诸如此类的举措海南省政府将很多过去的行业服务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分离转移到了市场的中介组织中。使得政府机构得到了瘦身,政府的关注点由过去的调控经济为主转为了社会服务为主,实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
然后,城市政府应该不仅仅做好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管理还应该大力发展交通、通讯、能源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健全城市内部的养老、医疗、失业以及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体系,并且积极鼓励各种文化活动以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此外,对现行的城市政府机构进行适当地改革,是城市政府机构从“大而全”向“小而优”进行转变将政府对人才由量上需求向质上的提高进行转变,并坚持精简统一效能、权责一致、依法行政等原则,将一些职能单
一、重叠的部门进行合并;打破人们认为政府部门公职为铁饭碗的想法,使城市政府的公职人员进行观念转变排除思想障碍,使公职人员充分认识政府部门机构改革的意义,并通过施行绩效考核的方式对公职人员的奖惩去留进行评定。
职能转变城市社区管理 篇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优势迅速转变成为经济优势,近些年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然而,这些资源型城市在快速发展的经济背后也存在隐忧,即如何合理地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政府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引航人和舵手,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究竟应该承担哪些职能?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冲突如何调节?服务型政府究竟如何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国外对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偏向于个体实证研究,研究以伊内斯、卢卡斯为代表,更多的是通过实证研究城镇规划、偏远矿区中的社会问题;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这一阶段对于群体的实证与规范研究增加,主要以布莱德伯里、配费奇力格为代表,他们主要利用附和欠发展理论来解释资源型城镇的兴起和衰落;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克拉多斯和杜勒以及普瑞莫斯为代表,重点研究城市生态学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国内学者对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政府职能等方面。钱凯(2009年)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保障、税收政策取向、社会保障体系、金融策略、产业创新策略五个方面论述了政府的 职能。
这些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但是,这些研究更多的从城市的产业经济和产业结构方面出发来研究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政府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职能更多地是从具体职能表现方面的研究,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较少,缺乏对新型政府管理模式的研究,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
政府职能因素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全能型”和“管家型”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政府的标志性特征,这种特征在资源型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几年来,这些资源型城市进一步加强了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弱化了干预经济的职能,但是与服务型政府相比,仍然存在很多 问题。
(一)资源型城市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1.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对市场干预过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整个社会的“大管家”,形成具有全能政府特征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存在着政府超越自身职能,对市场的管理方面存在过度干预。虽然一直以来,这些资源型城市的政府也在积极探索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但是在政府职能定位、权限、分工上仍存在着问题,服务型政府理念还没有完全贯穿到实际工作中来。
2.依法行政能力不足,政务透明度低
政府部门公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依然存在,管理中的“人治”成分过大,一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忽略社会公众的利益,过多地考虑部门自身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满足,背离“执政为民”的基本原则。更有甚者,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实施“暗箱操作”,由于政府及其部门在政务公开、工作程序、审查批准、考核机制等方面缺乏透明度,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3.缺乏政府职能转变的系统规划
政府职能由传统的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并非是简单地进行机构撤销合并、人员精简、减少行政审批程序等,而是一套完善的系统的程序,配套措施必须到位。目前来看,大多资源型城市在转变政府职能时,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统筹规划,对于政府职能调整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后果缺乏足够的考虑。
(二)资源型城市政府职能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剖析
1.现代政府理念不强,公共服务职能弱化
一直以来,官本位思想对我国政府的公务人员影响根深蒂固,这是传统的封建制度长期形成的意识沉淀。这就导致政府部门缺乏公共服务意识,在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公共服务领域政府“缺位”,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政府这种高高在上的“大管家”地位也使得政府部门无法顺利和社会大众沟通和交流,在执行职能的过程中忽视了民意,民主无法得到 体现。
2.政府管理体制缺乏创新
资源型城市政府职能出现“越位、缺位”等现象,根本原因是政府管理体制缺乏创新。虽然为了弥补政府职能的缺陷,一些地方也在积极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电子政务、推行政务公开等措施,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并没有彻底转变。真正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从深层的角度入手,重新定位和划分政府职能,然后呈现在具体的行政管理层 面上。
3.政府过度关注经济利益
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错位的政绩观,一味追求GDP的高增长,认为只要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就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很好体现。这种错误思想导致了政府往往忽视资源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忽视对于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活质量下降等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面前无小事。
4.政府部门自身利益的干扰
政府职能由全能型向服务性转变,会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政府职能的转变势必会损害一些部门的利益,剥夺一部分公务人员的特权。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免遭损失,既得利益群体就会利用手中的职权阻碍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或者尽力使改革后的政府管理体制更加有利于自身的利益。这样的结果只会造成“改革—更多缺陷—再次改革—更大缺陷”这种怪圈。若不破除政府部门自身利益的干扰,就难以取得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预期设定目标。
政府职能的选择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不是简单地几项便民措施,而是一套系统的工程,必须对政府从内到外地进行新的定位和梳理。要构建服务型政府,就必须在服务性政府理念的引导下,转变现有发展理念,革新现有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从政府本身的角度来说,逐步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实现“官僚行政”向“公仆服务”转变。在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扮演着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发展环境的营造者的角色。从公民的角度来说,通过宣传让每个公民都熟悉“服务型政府”是什么,有哪些职能,从而加大社会公众对政府职能的 监督。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1.政治职能——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优化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进一步完善政府体制,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政治环境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
(1)坚持依法行政,明确部门关系和职能定位。资源型城市的政府要以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贯穿整个政府体制改革的过程,对政府职能合理定位,对政府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并从法律上加以保障,重点规范目前存在的不按法定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大的现象,对公务人员的权责利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下来。根据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作为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的标准,同时也成为社会公众监督的依据。
(2)执行决策听证和政务公开,创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界限和范围,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保证整个过程的阳光化和透明化,逐步实现“阳光行政”。
(3)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加强行政效能监察。进一步疏通公众需求表达的渠道,构建各种社会公众参与平台。完善政府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通过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引导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正确履职。
2.经济职能——制定经济政策,引导产业 发展
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调整政府的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和范围。
(1)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应当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决策,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立法手段和经济杠杆的作用,要有一个长远规划,资源型城市政府要认清本地域的优势与劣势,构建产业转型总体规划,通过自主创新找到调整经济结构的支点,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技术引进等政策扶持,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保障体系,帮助各行业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产业链。伴随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低污染型转变。
3.社会职能——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在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的基础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的支撑,而发展环境的优化需要加强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服务型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一方面要整治原有的环境问题,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形成方便群众参与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同时应完善城市公共基础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满足公共利益需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职能转变城市社区管理 篇4
一、科学发展观以及城市政府职能的内涵
只有将科学发展观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加速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建成一个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2.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在我国,广义的城市政府职能包括国家在城市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事务方面的重要职责和功能,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体现为法律法规,和上级政府决定的执行。而狭义的城市政府职能主要是指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服务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和功能,同时也包括组织本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管理地方公共事务,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我国现有的体制存在的弊端
我国现有的政府体制虽经数次改革,但在许多方面仍不适应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职能范围的“缺位”与“越位”。即经济职能过强,社会职能过弱。经济职能中,微观管理职能过强,宏观调控过弱;社会职能中,社会管制功能过强,社会服务功能过弱。一方面政府职能“越位”现象表现在政府无所不管、政府权力无限的管理格局。政府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结果必然是该管的许多事情却没有管好,同时,社会组织和公民由于自身应负的责任也被政府承担了,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依赖心理。譬如,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应用性研究的投资、弥补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亏损等等。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缺位”现象表现在政府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建设,导致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致使像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环境保护等典型的公共事业由于资金不足而发展严重滞后。
2.政府职能缺陷引起的“税不重费重,摊派无底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用于补偿公共支出的财源应主要是税收而不是其他收入,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来源于税收,但我国大量预算外收费的存在已成为“中国特色”。收费实际上已变成一种寻租行为,其危害表现在:形成费挤税,削弱了国家的税收能力;收费部门和收费标准的五花八门,导致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直接影响国内外投资者的积极性;与部门利益挂钩的自收自支收费项目,严重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导致以权谋钱,腐败产生。
3.政府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几十年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造就了一个庞大臃肿的政府机构体系,据统计我国政府人员每年以100多万的速度递增,机构与人员膨胀给政府财政带来沉重负担,使有限的财力更加捉襟见肘。4.政府在投资方向、产业结构形成方面缺乏调控力度,导致行业“拥挤”和资源浪费。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对资源的基础作用还不能在所有领域发挥,政府应承担起在宏观上引导投资方向和提高产业结构水平的作用。事实上,我国几次出现的社会投资一哄而起,使许多行业出现拥挤的现象,如小汽车生产线等,生产能力过剩,造成过度竞争和资源大量浪费。政府处于短期利益和政绩的需要,积极参与甚至直接投资这些所谓热门行业,产权约束不清使投资人缺乏足够的市场理性,干好了成绩归自己,干不好就算交学费。
5.政府在解决外部性问题方面缺乏力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的外部性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外部性的解决实质上就是使其内在化。在产权不明晰,或产权明确但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只有政府能承担起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重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我国外部不经济的现象比比皆是,集中表现为污染、拥挤、公共卫生恶化等。
三、结合科学发展观转变城市政府职能的措施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
行使宏观调控,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于城市政府而言,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运用税率和利率、进出口配额和价格补贴、审计和统计监督、产业政策和经济规划指导、土地和资源使用权管理等等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支持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流通、某些行业的发展、某些资源的利用,以促进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增长。
培育发展市场体系。1).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大力加强要素市场建设,深化金融、科技、劳动、住房体制改革,同时对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应促进其健康发展。2).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重点理顺价格关系,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为市场发育创造条件。3).打破地区封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4).搞好与市场体系相配套的一系列改革,为市场体系的充分发展与完善提供条件。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把履行职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全面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激发人的发展活力。
城市的社会结构非常复杂,一方面,居民收入差距大,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以及各方面的诉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城市环境反差大,部分群众的基本生活设施还不完善,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却享受不到现代生活,形成了特有的“二元”结构。这样的社会结构既带来了巨大优势和发展动力,也增加了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加大了政府管理和履职的难度。
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履行政府职能中,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要立足于区位优势,统筹各方面的资源,努力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解决好群众居住、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的突出困难;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彰显人的主体地位;要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群众各项权益,不断促进区域和谐。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我们要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在更高水平上谋求区域持久健康发展。
加强城市建设的目标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1).在城市布局上,应按照国民经济的要求,根据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走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全面发展的道路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较为完备的城市体系。2).在城市建设目标规划上,不但制订近期规划,而且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两个指标制订城市的中长期目标规划,防止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污染环境的短期行为发生。3).在城市管理上城市政府作为外部经济的维护者,必然具有承担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的职能,包括建设道路、桥梁等交通运输设施,煤气、自来水等各种市政设施,电厂、通讯等基础产业。4).保护城市地区的公共资源和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改造搬迁或强行关闭;重视对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公共资源和公共品一样没有排他性,但是,由于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当一个人使用公共资源时,就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使用。因此,同纯粹的公共品不同,公共资源具有使用上的竞争性。有限性和竞争性导致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即对公共资源的过渡使用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因而为避免悲剧的发生,只有借助政府的力量。政府可以通过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办法来控制每个公民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数量。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破解发展难题、提高服务能力、巩固发展优势。
【职能转变城市社区管理】推荐阅读:
浅谈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08-22
职能转变05-31
转变职能12-11
经济职能转变01-19
服务职能转变06-20
财政职能转变11-19
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管理创新(下)试卷05-15
会计职能转变10-26
检察机关职能转变12-02
教研员职能转变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