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2024-10-07

试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共8篇)

试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篇1

试述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阻力

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但是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本文从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入手,分析了阻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因素,为进一步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素清道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阻力

一、政府职能的两重性

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才需要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1]其实质就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一种新的手段对被压迫阶级进行镇压和剥削,但为了维持这种统治,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幅度和范围逐渐扩大。

(一)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

(二)政府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与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正是人们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导致了这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治统治产生。在政治统治产生后,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被简单化,集中到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上来,政府通过政治统治尽量使这一矛盾趋于稳定和可控。一旦这一矛盾被激化、变得不可调和,原来的政府就会被推翻,政权异位,由新产生的政府建立新的政治统治来平衡新的矛盾。人类历史就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更加文明,随着这种进步,政治统治职能不在是政府的目的,而是一种维持政权的手段。

(三)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四)一方面,政府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和协调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得不承担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来满足被统治阶级的小部分利益,使矛盾不至于僵化,巩固政权;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文明程度在政权交替过程中不断进步,作为社会底层的被统治阶级的公民意识不断觉醒,他们作为国家成员的大多数,对政府的要求不断提高,而这很明显对于政权的稳固是一个不小的压力,所以,社会管理职能在政府职能中的重要性日益增显,尤其是从资本主义产生以后。

(五)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强调的是出售与购买之间的平等自愿原则,“正是市场经济的这种平等原则,倾向于否定产生政治压迫的政治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希望继续存在下去,就必须以生成的社会管理职能来不断的置换政治统治职能。”[2]西方服务型政府理论更认为,即使是国家的发展方向,也应该由国家的全体公民经由国家提供的一个平等的平台来确定,“如今政府的作用在于:与私营及非营利组织一起,为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3]

二、我国政府职能的演变

(一)建国后以政治统治为主导的政府职能。

建国初期,我们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国家受到沉重打击,但却使全国上下人民的心都团结到了一起。国家的政策指向哪里,人民毫不犹豫、毫无怨言的就朝那里奋斗。这时在稳固的政治统治之下,社会各项事业都掌握在国家手中。但是这种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由于其对政府的要求很高,而新中国刚刚建立,显然不能很好的胜任这一工作,政府职能必须寻求转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使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开始向社会管理过渡。由于建国以来开创了政治稳定的良好大局,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在七十年代末,提出了改革开放战略思想,使中国人民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各项事业都要求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到九十年代,中国开始积极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由于市场经济的引入,政府就必须用社会管理职能来置换政治统治职能。过去政府工作涉及到了许多自己不应该管也管不好的领域,借着改革的浪潮,政府决定将一批社会自身有能力管而且能管好的工作被交还给社会。作为政府工作核心的政治统治职能开始让位社会管理职能。

(三)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使我国政府职能的重心转向社会管理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的成就,但其他上层建筑领域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予以强调,也就是要“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公民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4]要建立一个按照公民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一个高效、公正、责任、规范、透明合法的现代政府。

二、我国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遇到的阻力

三、(一)政府职能转变模式的主导权依旧在政府手中。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制,国家权力由下往上集中于最高层,也就是说国家大小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在中央。由于公民习惯了处于被领导的地位,那么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力度、范围、阶段最终也都由中央政府(广义)决定。我国政府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确立了服务型政府的政府职能转变方向。但是,由于政府掌控的根本在于求稳,它最在意的还是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所以由于变革所引起的稍微的风吹草动都会导致政府叫停变革,从而束缚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发展。

(二)政治统治的惯性延缓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脚步。

一方面,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大多处于被统治当中,从而导致“做顺民”的思想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只有少数受教育 水平高的知识分子敢于对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但受教育水平低得农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由于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公民意识微弱,要建立一个以公众为管理主体的服务型政府势必有点脱离实际。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国家对各项社会事业的“垄断”,使社会力量无力也不敢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来;而且,建立服务型政府意味着权力的下放,组织中一些人的权力就要被“剥夺”,因此,他们会千方百计的阻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惜通过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这就影响服务型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其沦落成为一种形象工程,阻碍政府职能的转型。

(三)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导致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依旧起主导作用。

我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一个公平、平等、自愿的市场环境,这就需要一个是完善的法制环境。我国现在仍然处于完善法制的建设当中,我们必须承认在竞争机制中存在漏洞,让一些投机者钻了空挡。由于社会组织无力承担监督协调的责任,这就需要政府这一权威机构通过其宏观调控手段来对国家的资源进行配置。但由于实施调控的决策层和基层百姓的沟通有限,国家对资源的调控就不是根据公民的需要而制定的,而是根据这个不健全的市场,这偏离了我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初衷。

(四)现有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能力不能很好的承接下放的权力。

首先,由于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一直掌控在国家手中,对权威的惧怕使社会组织不敢涉足公共领域;其次,由于社会公共事务涉及全体公民,规模庞大,所需的资金量极大,一般的社会组织根本无力承担,使其望其项背;最后,政府通过政策倾斜,吸引一些社会组织进入到公共服务领域,但这些组织的根本宗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没能很好的监管,反而使这些社会组织以压榨老百姓来谋取利益。那么,我们在继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因以地域为依据划分公共服务项目,对有意参与的社会组织进行精选,并加以严密的监管,切实的培育一批有能力、高质量的社会组织参与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来。参考文献:

[1]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第33页。[2]张康之:政府职能的历史变迁《学术界》[J].2012年第一期。

[3]珍妮特•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译者前言,第5页。

[4]任粉丽,赵平安: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性探讨及对策研究。考试周刊,2013年第6期。、

试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篇2

服务型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是服务社会,它是为公众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将原有的主导者,转变为推动者和服务者,这就意味着政策目标由政府和专业人士确定的希望和合法期望,并由人民决定政府控制的管理重点转变为传输服务的优先次序,管理目标从经济转向公共服务。

我国服务型政府是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下,政府顺应公众、公民、社区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要求,满足公共需求、公共责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现代政府发展。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

( 一)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党的宗旨和政府性质的内在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本质特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这是我党的宗旨, 也是我国人民政府的性质,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的内在要求,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决定的。

( 二) 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联系在一起的,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并服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出发点。 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能够正确的转换职能,把市场的职能交给市场主导, 政府自身的职能即起指点和协调的作用,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等。

( 三)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很多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获得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会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努力建设一个适合我国现实国情的服务型政府尤为重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性质的服务型政府将会逐步解决我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阻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问题及因素

( 一) 发展经济的负面影响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然而, 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某些企业违反法律禁令、违背职业道德等;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高,但同时却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如果不能有效及时的解决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以上负面影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就无从谈起。

( 二) 服务行政理念尚未成型

地方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存在的官方本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基于权利的政府官员没有形成从服务理念、服务至上的思想,而不是以公共服务为导向。其中存在的第一大误区就是在服务型政府的管理认知概念上,只要服务型政府“服务”不管制,而歪曲了服务与管理中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 三) 公共管理中的沟通与互动不足

公共管理的沟通与互动是进程服务型政府的关键一环,良性的互动有利于政府和公众的交流,有利于公众的及时反馈和服务政府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然而由于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不完善,导致政府与社会的沟通与互动严重不足,政府的信息管理不透明。这就导致政府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出现公众冷漠、政府打空拳的现象。这说明从根本上服务型政府建设本身没有使公众感觉到实质性的变化,政府的转变依旧是半开放的状态。

( 四) 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最需要的是政府职能的转换,服务型政府只是一个社会规则的提供者和交易争议的裁判员。但从目前情况看,政府职能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政府的工作重点仍然在直接管理、控制经济发展, 公共服务职能仍未到位,仍需进行深人探讨和不断实践。

四、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 消除发展经济的负面影响

所谓服务型政府,不仅要求服务经济发展,用来满足我国公民追求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服务型政府是需要消除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即一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缺失,违反法律的禁令,不遵守职业道德或产生的严重的金钱崇拜现象,这些负面影响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除此之外,还包括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的环境破坏以及资源浪费的负面影响。

( 二) 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政府财政能力水平的提升,我国应继续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科学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财政支出,这是全世界共同的经验和共同的做法,公共服务支出应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主要支出。我国要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规范政府收支管理, 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此外要保障公共服务的可持续,防止因金融危机带来的过度的社会效益。

( 三)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首先应由政府应搭建起有利于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沟通的良好环境和平台,在良好的环境基础上由社会组织副会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政府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的发展,为其提供相应的动力支持,壮大社会组织的发展。在此期间,社会组织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要及时向政府反映公众的需求,同时向公众表达政府的意图,起到政府与公众良好沟通互动及交流互信的桥梁作用。

( 四)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在科技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实施电子政务可以促进政府扁平化组织结构,降低政府层级,简化行政流程,实现“大社会、小政府”模式,节约行政成本,并提高效率。另外,电子政务的建设推行还可以促进信息的流动和共享流通的使用,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的回馈力, 扩大公民参与,为开放型政府的实现提供便捷的通道。

摘要:我国政府的管理模式正在逐渐地向着服务行政转变,通过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国家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措施,以解决在逐渐纵深化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阻碍因素,策略

参考文献

[1]陶学荣,黄元龙.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2005(3).

浅论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篇3

关键词: 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对策

一、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并取得了积极成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也不断符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但政府职能仍显滞后,突出表现在:

(1)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首先是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提供主体的单一性。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存在着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问题,政府的权力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社会事务大包大揽,提供了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又普遍行政化。职能的扩张使政府又不能提供优质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其次是公共服务客体的有限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存在着漏洞,一部分社会群体无法享受到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带来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

(2)政府职能配置不合理。我国政府职能配置不够科学。一是综合管理职能与行业管理职能配置不科学。综合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行业或产业管理部门统筹协凋困难,行业或产业管理部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权力分割,项目立项、资金支配等事项都要经过综合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批,统筹协调困难,对一些问题难以及时出台有效的政策;二是中央决策、执行、监督功能在部门内或部门间配置不科学。一些部门集决策和执行于一身,监督流于形式,如个别宏观管理部门既管宏观规划叉管具体项目审批等等,容易造成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

二、转变政府职能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与深化,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不断调整,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并相应地改革与调整政府机构。为此我国要进一步深入体制改革。

(一)新时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要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是按照全面履行职能确定政府机构的原则。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科学设置机构。要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其服务的需要相协调。在加强经济调节与市场监管机构的同时。重点强化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尤其要强化履行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环保、新农村建设等职能的机构。要进一步收缩.压缩审批职能及其相应机构,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对于能够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事情,政府不再投入机构和编制。

2、职能统一与机构统一原则。相近和相关的职能要由一个部门承担,不能一事由多个机构来办,同类机构尽可能合并,减少因机构设置而造成的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等问题。

3、机构精干原则。在履行政府职能的过程中,要尽量用最小的机构和最少的人员达到最干丰的行政效果,要保持政府的适应规模,使政府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真正实现精简、统一、效能。

(二)转变政府职能的对策

1、从微观经济向宏观调控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必须从直接微观管理转向间接的宏观经济调控。加强经济调节,彻底转变政府直接参与微观经济的方式.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政策指导,统筹国内和国际经济.注重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政府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实行政企真正分开。政府不再对企业的微观管理进行行政干预,使企业真正成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体。政府还应尽快改变对不同所有企制企业的差别对待,逐步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使国内外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同时,政府应当强化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服务职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职能.为企业发展和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从市场参与者向市场秩序维护者转变。政府要从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者转变到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以及规则执行的监督者。从侧重市场准入转向全面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通过政企分开和企业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要主要维护国内企业权益,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努力争取入世的正面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唐兴霖,金太军.论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经济职能多元性.中山大学报 (广州),2000(7).

试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篇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是我国原有的政府职能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乡镇政府作为我国基层的政府机构,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机构设置仍然是目前的基本模式,与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已经无法适应目前乡镇发展的新形式。加强乡镇政府行政管理的研究,有利于保证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新确定乡镇政府的职能结构,促进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从而对加强新农村改革的深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镇政府 职能转变 发展历程 制约因素

一、我国乡镇政府职能定位和发展历程

乡镇政府“上联国家、下接乡村社会”的独特纽带地位决定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从构建和谐农村过程中国家政权机关发挥的实际作用来看,乡镇政府与广大农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距离。换言之,构建和谐农村必须从调整、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开始。

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建国时期。发展至今,大致有三个发展阶段。形成和发展时期是建国时期到人民公社运动前;1958年到1983年为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制时期;1978年到现在,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的时期。

二、加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乡镇政府是我国基层的政府,它代表国家直接面向广大农村,肩负着极其繁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任务。因此,乡镇政府的职能对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乡镇政府是直接面向农村的基层的政府,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对于成功地建设新农村至关重要。因此,正确、充分、有效地发挥乡镇政府的职能以及加强乡镇政府自身的规范管理,更好地履行起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加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必然趋势。乡镇政权是我国政权体系的基础,是我国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延伸,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担负着重任,它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村的执行,关系到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政治权利与自由的保障,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农村各项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才能从理论上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提供解决的对策。

(二)加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要求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管理的作用。市场不是万能的,对有些方面的调节会出现失灵,政府应弥补市场缺陷。农村的生产发展需要乡镇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农民的生活改善需要乡镇政府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乡村文明的建设需要乡镇政府加以推进,乡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需要乡镇基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三)加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乡镇政府应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村民主建设的发展需要基层政府加以推进,加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引导村民自治,有利于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我国乡镇政府职能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广大贫困山区,农业生产工具基本上是原始农具,牛耕、人拉、人背、人耕司空见惯,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设施陈旧,年久失修,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布局、结构不合理规模上不去,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想尽快改变,离不开乡镇政府的有效管理。目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着许多问题,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发展跟不上、乡镇政府职能责任不统一、工作队伍素质低等。

(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跟不上

1.“抓什么”,头绪不清晰。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政府没有了“催粮催款”,以往的主要工作突然消失了,许多乡镇干部认为肩上的担子轻了,无法跳出以往工作模式的桎梏,究竟该“抓什么”,难以理清思路。

2.“放下抓”,官架放不下。一些乡镇干部“官本位”观念还很浓、“衙门”思想还很重,总认为自己住的是“衙门”,吃的是“皇粮”,当的是“官”,比普通百姓要高人一等。在农村工作中,往往放不下“官架”,放不开手脚,不愿意直接面对农民,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

(二)责任权力不统一

1.职能无限小。乡镇政府的许多行业部门脱钩上挂,乡镇政府的职能逐步弱化,管理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及财政、民政、治安、司法、计划生育等职能基本落空,乡镇管理职能的明显弱化,使乡镇职能处于一个“空架子”的状态。

2.管理难度大。职能弱化了的乡镇基层政府,没有了多少管理职能,其“人事权”和“威信”也相应的大打折扣,使乡镇政府对各个部门和所在行政区域的各个单位的组织协调和统筹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乡镇的行业部门一旦与乡镇政府脱钩上挂后,由于人事、财政、工作等都不再受乡镇政府管理,经常出现乡镇的不少部门和单位常常各自为阵,在管理上,组织协调难度非常大。

3.责任处处有。乡镇政府的职权职能无限小,承担的责任却无限大,该做的事无力做,不该做的事则随时有人找上门来。一个乡镇的群众,无论遇到什么矛盾问题,无论事情的大小巨细,无论该不该乡镇负责解决,无论乡镇能不能够解决,往往首先要找的对象就是乡镇政府。特别是有的职能部门把权力上收后,矛盾和责任却也不例外地下推给乡镇政府。

(三)工作队伍素质低

1.文化水平不高,供养人员过多。目前乡镇政府的工作队伍素质却比较低,首先表现在文化水平不高。在现有乡镇干部职工中中专及以下人员多、招聘人员多,即使是近几年分配的大学生也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他们常常出现对政策的理解不透彻,对政策的精神说不清道不明。乡镇政府的工作队伍,除了素质偏低外,还存在供养人员过多、人浮于事的毛病。

2.专业技术不强。目前,农民非常需要的就是农业生产技术。这对乡镇政府来说,却比较紧缺,科技服务队伍没有形成,与现代农业不相适应,与老百姓的需求不相适应。

3.服务意识较差。不少乡镇干部对“三农”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据调查表明,不少乡镇政府没有将对农服务提上足够的议事日程,在一年的工作安排中,没有对服务的工作计划、具体安排、落实部署等。还有部分干部对服务的意识相当淡薄,有农民找上门来问这问那,采取淡漠的态度,匆匆应付一下,以尽快打发了之。

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对策和建议

乡镇政府要实现职能转变,就得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建立起权责对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的乡镇工作体制;要理顺管理秩序,建立起上下配套、运转协调的乡镇工作运行体系。

(一)转移重心,强化服务,解决乡镇“事该怎么干”的问题

加快乡镇工作重心的转移,由过去的安排生产、催粮催款、大包大揽向加强行政引导、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社会事业转移,乡镇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到抓服务、抓产业、抓稳定上来。

1.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突出特色,壮大乡镇经济实力。

3.维护稳定,积极为民排忧解难。

(二)权责统一,协调推进,解决乡镇“权责怎么分”的问题

按照“强基层、稳基础”和“权责统一”的原则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精神,解决乡镇政府责任权力不统一的问题,使乡镇政府都既有权又有责,任务与手段相协调,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1.下放。

2.联动。3.优化。

(三)强化培训,优化配置,解决乡镇“队伍怎么建”的问题 乡镇干部处在基层工作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和服务群众,他们的服务水平、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直接影响到乡镇政府职能的发挥。如何通过加强乡镇工作队伍建设,使乡镇干部工作作风在农村工作一线得到转变,工作责任得到落实,具体问题得到解决,干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是乡镇职能转变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1.转变思想观念。

2.转变工作作风。

3.提高业务技能。

4.减少富裕人员。

5.优化人员配置。

五、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定位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我国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主要侧重于社会管理。其中以提供公共服务为首要内容。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定位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级指示执行职能

执行职能是乡镇政府的首要职能,主要包括: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上级行政机关下达的命令和决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本地区各项发展规划的等等。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最低一层的基层行政管理组织,执行是其主要任务。

(二)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依旧是我国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核心内容,推动经济发展,并不是要求乡镇政府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而是指将矛头指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经济政策,为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变作指导,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要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加大环境建设、教育建设等;要积极培育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市场。

(三)提供公共服务

首先,乡镇政府作为一个基层的管理组织,应该保证公共服务到位,向农民和经济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其他服务。乡镇政府服务主要包括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组织和供应,组织技术培训,整理传播农业信息等。必须由以往的领导方式转化为服务方式,彻底解决公共物品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保证基层公共设施的完善,创建一个环境优美的公共社区。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公共服务一个重要方面。乡镇政府需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最后,政府服务也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从社会管理转变到提供服务上来。要一切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真正服务于人民。

(四)管理社会事务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属于社会事务。具体到乡镇政府需要做的工作中来说,首先是要贯彻落实计划生育的政策,控制人口的增长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次是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从各个方面提高公众的综合素质,将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最后要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团体力量。主要是指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等群众自治的社会性组织。乡镇政府要加强群众自治能力。

(五)实行党政分开,加强乡镇政府的职能

实行党政分开,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乡镇党委对乡镇政府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去活动。乡镇党组织无法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只有政府才能依据人民代表大会和法律授权形式管理的职能。乡镇政府必须全方面的管理本地区大豆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务。

(六)维护社会稳定

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人身安全和私人财产安全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一方面,乡镇政府要加强安全管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好防范和整改措施,防微杜渐;其次,要加强治安管理。维持好社会治安秩序,建立预防机制,妥善处理集体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加强危机管理也是一项重要举措;应该建立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不可抗拒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或是传染疾病等的预防应对的宣传工作。

(七)要加强有关乡镇政府的法律制度建设

要想促进乡镇政府职能的改善,必须依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强农村发展制度保证建设。要严格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完善国家相关的法律制度。由于乡镇政府各项职能的不明确和不完善,必须要加强有关乡镇政府行政工作职能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得乡镇政府完善行政管理职能有法可依。

(八)协调各个方面关系的职能

乡镇政府作为基层行政组织,协调任务相当艰巨且繁杂。要协调各个方面的矛盾和利益,不仅要协调好与上级政府之间的、乡镇政府分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各利益群体、各经济组织之间、各个村镇之间的关系,还有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九)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

我国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必须要树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村民自治和乡镇政府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尽管当前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是两个不同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但是在实际的农村管理工作中,两者常常发生矛盾,乡镇政府由于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法定的行政部门,常常过分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务。部门给村民委员会下达命令等等,导致本来地位相对独立与行政部门之外的村民自治组织被动的听从乡镇政府的安排。因此,乡镇政府必须回到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合理划分好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权责范围。

六、总结

加强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镇政府应该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发展政策,结合各自地方的实际,通过多种策略与途径,加快实现乡镇政府职能的成功转型,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2)戴慧敏.《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与出路》

(3)徐世雨 转型期我国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研究——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视角 西华大学学报 2007年2月第26卷第1期(4)栗波 略论我国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理论广角

(5)王露 周定财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责任缺失及矫正 管理学刊 2010年6月第23卷第3期

试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篇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可能,政府对教育的管理职能必须作相应的转化,即由适应计划经济的教育管理职能转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管理职能。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方式主要是靠行政管理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实现的。这种管理方式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以人们思想觉悟整齐划一为假设前提,采用国家计划、政府直接管理形式进行。毫无疑问,这种管理方式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计划经济的成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方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即国家包得过多、干预过硬、统得过细、管得过死,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缺乏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活力和灵活性,学校也相应地缺乏办学主动性。因此,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其目标应从无所不包的全面管理向有选择的管理转化,从以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从过程管理为主转向目标管理,从行政方法为主转向法律、行政并行,从短期管理为主转向中、长期管理,从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

一、教育立法

教育立法是政府通过有关部门制定各种教育法律、法规、条例和教育政策进行管理,目的是使教育工作在方针、制度、经费、人员、设施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有法可依,获得国家法律的有力保障,以促进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其具体措施就是通过不断改变法律的约束力的程度和范围来调节各种管理对象。由于它具有稳定性和概括性等特点,因而能保证管理系统的稳定性、连续性和规范性。正如有人所说的,它是人类社会管理活动进步的标志,是现代教育管理的重要方法。从我国来看,长期以来重人治、轻法治。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建国4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法规很不完善。目前,应着手系统教育法规的制定,使教育发展置于法治之下,以保证教育事业稳定地有条不紊地发展。象我国目前出现的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工资拖欠等,是政府行为不到位最突出的表现,是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严重失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依靠法治。只能走以法治教的轨道,才能真正使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到位,保证教育的`正常运转。我国当前应强调教育立法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关于“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系统,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的精神,抓紧完善教育法制,并使其正常运转。这是使教育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首要一环。

二、保障经费

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公共事业,要举办公共教育事业必须有经费保障。在发达国家,取得义务教育的经费有两种方法:一是独立征收教育税,教育财政和一般财政分开,即教育财政独立制;另一种是从一般财政中分配一部分作为教育经费,没有独立征收教育税的权力,教育经费从属于一般财政。由此可见,各发达国家都把义务教育当作公共事业办理。义务教育不能指望急功近利的市场机制去养育自己,政府必须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让中小学校走入市场,兼营企业活动以求自救,是与近代文明赖以建立的分工相违背的,不利于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努力保证教育经费到位,并逐渐有所增加。

三、制定规划

教育计划是指教育行政部门为选择理想工作目标和改善资源分配所采用的一种决策措施,是对教育实现其社会功能和自身发展所作出的规划和决策。当代世界许多有远见的经济学家、企业家以及国家领导人对教育规划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逐渐认识到,要在更大程度上建立起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就必须从宏观着手,依靠国家行政手段和政策的干预,而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由国家统一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因此,从六十年代开始,被认为只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才适用的、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计划”方式,开始被引入资本主义教育发展的规划中,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进行了教育计划和规划的制定工作。教育在当代越来越成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与经济、文化、人口、科技等发展越来越密切,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为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根据国家社会的整体发展计划,来制定教育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区发展教育的基础和条件差距甚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使我国教育较快地发展起来,必须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教育发展规划,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这不仅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措施,而且有助于各级行政干部的知识更新和工作方法的转变,是实现我国教育管理从落后的经验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振兴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

四、督导评估

督导制度是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我国,实行垂直领导,信息传递慢,而且一般只有自上而下的却很少有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上下级之间难以沟通,大量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更需要督导来承担。我国当前开展督导工作,重在督政,使政府行为到位。因此,应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建立单独设置的、能行使督导职能的教育督导机构,要挑选一批懂教育、有经验、能力强的人员组成督导队伍。盛市(地)、县(市、区)都应建立政府督导室,担负起督政、督学任务。应由当地政府聘请上级和本级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教育督导(或称特聘督学),使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视察活动与教育督导结合起来,以增强教育督导的力量,提高督导机构的权威。督学方面应加强评估,建立包括教育质量评估在内的教育评估体系,形成办学水平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做到规范化。

五、咨询服务

所谓咨询服务,即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资料和情报,运用专业知识与智慧对其进行充分分析,在收集、加工、传递、贮存、评价等基础上进行预测,制订出各种用作决策的方案,或对各种政策性报告进行会审。这一方法强调智慧的运用,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个性特长,减少决策与管理层次,便于横向沟通。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与经济建设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学校应实行开放办学,而不是过去的封闭办学。学校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教育结构、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只有在掌握大量、及时、准确、丰富的资源基础上才能作出决策。而这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单靠个别学校是很难做到的,这就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及时为学校提供资料与信息服务。同时,伴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各地改革的经验与教训需要及时加以反馈,这也需要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把这些信息及时输送到学校,供学校做进一步改革的参考。

六、舆论导向

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里,科技和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导致了“知识爆炸”。“爆炸”的知识涌向教育,使教育担负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这也就决定了教育的水平和发展速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具有远见的专家反复提醒人们,在21世纪的世界舞台上,最激烈的竞争将由物质生产部门和技术领域转向造就人才的教育领域。因此,发展教育事业不仅是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每一个想在未来世界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国家、民族和个人所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

政府职能转变 篇6

首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还不完善。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政府还在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这些问题导致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限制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其次,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促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约束和规范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规范审批权和审批行为,有助于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第三,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助于促使各级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助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在维护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第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举措。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

试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篇7

21世纪以来,“治理”一词流行于我国政治和社会科学领域,治理理论不仅成为研究的热点,更成为一种新的政治理念,为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指的是控制、引导和操控的意思,它的概念最早见于1989年的世界银行报告。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詹姆斯·Z·罗西瑙(J.N.Rosenau)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指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1]俞可平认为:“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过程,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2]治理的主体可以是政府,可以是市场、社会或者公民等,运用柔性化的管理手段对社会事务进行协调管理,其目的是实现公共目标,维护共同利益。

政府职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适应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下,原有的政府职能已经不能适应我们的需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成了急切之需。治理理论对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解决我们国家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治理理论视角,治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提出构建一个法治、高效、互动、透明、责任、法治政府的要求,提出政府应转变行政理念、简政放权、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深化治理改革等建议。

1 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

1.1 理论基础

第一,自组织理论为治理理论的兴起提供养分。20世纪60年代末期,自组织理论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该理论认为系统可以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地管理,自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它强调的是一种自我组织、自我治理的过程。而治理理论倡导自主治理,鼓励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发挥人民当家做主的作用,摆脱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进行统治管理的思想。因此,自组织理论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思想理念对治理理论鼓励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公共选择理论为治理理论的兴起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产生,它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于公共领域选择问题,个人效用最大化与政治交换的本质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治理理论提倡的是多元主体参与管理,要发挥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等的作用,要求各个行为主体共同管理事务,代表公共利益,实现管理目标。

第三,治理理论也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相关观点。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兴起,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强调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合作,建立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治理理论强调由政府、市民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联合起来,共同对社会问题进行处理,主要有定立合同、使用者付费、志愿行动、竞争等方式,联合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合作管理的思想。

1.2 现实根源

第一,市场失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宣告了“自由放任”的破产,垄断市场的出现,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能处理好宏观经济的平衡问题、收入公平分配问题、外在性问题等。市场的失灵,启示人们单纯的依靠市场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第二,政府失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由于其政府一直扮演全能的角色,出现了管理危机。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在不断研究,他们认为单纯依靠政府自身来管理国家是行不通的,政府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己的能力界限,只有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才会有所作为,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出现失灵情况。这就需要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第三,社会组织的成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批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民众组成群体,代表民众表达社会需求,维护群体利益。随后,利益集团、社区组织、志愿队伍等纷纷涌现,打破了一直以市场和政府为主体的社会格局。它们对公共生活的影响日益重要,社会组织成为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2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理念落后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及职位信息显示,2015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计划招录人数22000人,报考总人数1290745人,平均竞争比58.67:1。日益火爆的考公务员热表明中国官本位思想一直影响着人民的思想,民众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公民的主人翁地位,政府工作人员有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本来的人民当家做主潜移默化为替人民当家做主。

2015年1月1日至4月30日,7595起关于全国查处“四风”问题,公车违规2561起,占到了33.72%。同时,今年以来全国查处大办婚丧喜庆事宜1172起,占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15.43%。虽然没有之前的公车私用情况的泛滥,但取而代之的私车公养、任性租车等现象频频出现;虽然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官员大吃大喝等现象有所减少,但化整为零、微信红包等新手段让观众瞠目结舌。这些说明在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上,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公仆身份,没有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诚心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2.2 行政审批事项过多

2014年两会上,有一位海南省人大代表“晒”了行政审批的“长征图”,5张A3的纸,展示的是一个项目从批地到最后的完成手续,要盖上百个章,历时272天。2015年4月份,北京的陈先生要出境旅游,需要填写紧急联络人,他接受让人啼笑皆非的拷问,“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奇葩事件引起公众热议,这成为基层办事机构过于纠结繁文缛节、导致民众办事难的经典。政府设置了许多管理企业的正式机构和临时机构,机构增加,人员也随之增加,官员队伍的膨胀,官权也会随之扩张。官员带有经济人属性,他们依靠这种权力带来利益,这样就出现了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象,难以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致使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行政审批事项过于泛滥,这样不仅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产生了腐败。

2.3 社会组织发展滞后

我国社会组织起步晚,发展缓慢,在社会组织的制度保障、构成、自组织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平均5400人有一个社会组织,而美国是平均250-260人就有一个社会组织,日本是平均70多人就有一个社会组织。[3]二是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自我建设能力有待加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主要依靠募捐资金,组织内部未形成对未来的规划、组织纪律、建设细则等。除此之外,社会组织中的人员大多是有着相同的利益诉求,并且自愿加入的。这些人员没有经过培训,专业素质能力有待加强。社会组织要想长远发展下去,就必须突破这个发展瓶颈。三是社会组织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一些政府部门没有认识到社会组织的重要性,疏于制度建设,导致社会组织没有得到应有的制度保障。从社会组织的资金筹集到财务监管,从组织的注册登记到经营管理,从承接转移政府的部分职能到提供一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到完善社会组织的第三方评估机制,社会组织发展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应该得到制度的保障。

3 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建议

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面临行政服务理念落后,机构职能交叉,政府职能出现错位、越位、缺位等问题,从治理理论视角下来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如下:

3.1 转变行政理念,重视服务精神

首先,在角色定位上,政府要重新定位,对民众的主体地位表示认可,改变统治者角色,成为实实在在的服务者。这要求政府将自身的角色定位由中心转向边缘,由统治转向治理,树立民主自由、共同治理的思想,在管理过程中体现服务精神,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进行管理。

其次,在行动上,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中,职能重心应该放在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在管理过程中,采取多样化、柔性化的方式来处理社会事务。2015年5月,“厕所革命”被提上广州的人大日程。“厕所革命”看上去微不足道,有人甚至认为小题大做,不应该被提上人大日程。但是,公共厕所的便利性影响着民众的生活和城市的形象,这实质上反映的是政府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人为本,事无大小,切实解决民众遇到的难题。“厕所革命”提上日程,折射出行政理念的转变,主要表现为角色意识、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增强。

3.2 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行政审批事项过多,会束缚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在治理社会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可以使政府更好地处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高治理效果。

首先,应该把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一方面,政府要精简机构和人员,要因事设人,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负面清单、责任清单与权力清单,他强调简政放权不是剪指甲,而是割腕,忍痛也要下手。另一方面,政府要向企业下放权力。市场能干的事就交给市场干,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要尽量减少政府对企业微观经济行为的过度干预,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程序。其次,政府应该向社会下放权力,改变以前政府大包大揽社会事务的方式,培养人民的责任意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而不是做人民的主人。

3.3 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实现多主体共同治理

“治理”强调多主体参与社会管理,包括国家管理者、人民、市场,还有各组织、各单位,这些都是参加管理的主体。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增强社会力量,实现多主体共同治理,对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应该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其可以承接部分政府职能,执行部分社会政策,提高相关社会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增强转移政府职能的支持力量。因此,在思想上,政府应正视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提高政府部门和人民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在政策上,政府应提供良好的政策优惠,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在行动上,要动员媒体,加强宣传社会组织的作用,使社会民众了解社会组织,认同社会组织。

其次,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一是强化学习意识,在社会组织内部营造全体学习的氛围,加大学习和培育力度,提高社会组织成员的专业化素质、理论修养,提高社会组织的竞争力,全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社会组织队伍。二是努力实现社会组织的不可替代性。社会组织是由志愿团体、民间组织等组成,弥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不足,成为政府联系民众的桥梁和纽带。社会组织应该继续挖掘自身的独特性,壮大社会组织队伍,发挥不可替代性的作用。

最后,要使社会组织和政府脱钩。一直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都是由政治精英来执行的,不少社会组织尽管在法律上拥有自主治理的权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官方或者半官方的身份,导致在切实执行方面存在不务实、未尽责的情况。因此,为了实现更加有效的治理,让社会组织和政府脱钩就显得迫在眉睫。同时,为了避免出现“一脱就乱”、“一脱就死”的情况发生,应该出台一些行为规范,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完善以社会组织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

3.4 治理时代传唤共享型政府

3.4.1 共享型领导

治理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效果会受到行政主体即政府的影响。作为公共领导者的主体,要使得在通往政府职能转变的路上减少阻力,其领导模式和领导方法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共享型领导就是这样一种新的领导模式。共享型领导指的就是一个围绕群体或组织目标,由群体或组织的相关成员根据具体情境共同协作开展的、相互影响的动态交互领导过程。[4]在共享型领导者中,国家、社会、政府、市场、公民等共同都是治理实践中的主体,有平等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个社会单元共同参与、协调治理的良好格局。对于需要由政府负责的社会治理和提供的公共服务,一定要做到位,切实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真正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政府作为领导者,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以共享为理念创新应对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化解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

3.4.2 共享型合作

在治理时代,合作是治理的核心,主要是通过整合利益和资源共享增长双方的共同福利,达到帕累托最优。首先,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其他国家在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更好地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把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所以合作共享成为必然。另一方面,治理理论最早源于西方国家,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比较迟,所以需要借鉴西方的经验,并根据我国政府职能现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治理道路。其次,要加强府际合作。随着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资源不断的流动,这些使区域间的依存度不断加强,使地方政府从竞争走向合作成为一种趋势。为了适应这种趋势,一要加强谈判和协商,协调利益关系,调整合作策略,统筹区域发展。二要明确合作主体的权力运行、责任承担和利益共享,实现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劳动成果和共同分摊建设成本。三是要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强合作,实现从区域行政到区域治理,上级政府应该适当发挥引导、协调和规范功能,下级政府要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配合好上级,保证府际合作的顺利进行,实现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使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进行良性互动,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相通。

参考文献

[1]詹姆斯·Z·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5.

[2]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20-32.

[3]林丽芳.转型期我国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对策探析[J].求实,2012(S2).

试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引智事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引智机构必须不断转变职能,加快管理创新,优化工作方式,才能更好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实现引智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由项目为主向注重管理转变

国家外国专家局作为引智工作的主管部门,必须着眼整个引智事业的发展,抓好管理工作。长期以来,一些同志习惯于以抓项目为主,把主要精力放在项目上。轻管理重项目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并在某些地方还比较严重。

对引智事业发展来说,管理工作和项目工作都很重要,两者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管理和项目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项目工作做好了,可以以项目为抓手,加强与引智单位的联系,更好地切入管理工作。所以,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在一定的范围内,注重组织实施一些引智项目,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必须着力抓好管理工作。只有抓好管理,才能把引智服务由点延伸到面,为所有引智需求单位,为全社会提供普遍的引智公共服务。同时管理工作还有助于推动创造更好的引智工作环境和条件,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因此,要在认真组织实施好重点引智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管理,由项目为主向注重管理转变:

第一,加大归口管理力度,切实加强外国专家和出国(境)培训管理工作。强化对来华工作的国(境)外专家身份确认和工作许可管理,主动做好行政许可证件和外国专家证件发放工作,继续实行文教专家聘请单位资格认可。逐步加强外国专家分类统计、档案资料收集管理等基础性工作,为管理科学化提供支持。

第二,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监管,维护国际人才和智力交流市场秩序。加强对外国专家聘请单位、外国专家组织、培训渠道的资格认可和年检工作。联合有关执法部门,依法及时、严肃查处专家聘请和出国(境)培训工作中的违规行为。及时调处聘请单位与外国人才之间的合同纠纷,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三,坚持依法行政,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管理。针对管理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和环节,制定加强监督制约的有效措施,健全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二)由注重事务向加强指导转变

在引智事业发展初期,社会的引智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需要引智干部冲锋在前,事必躬亲,以细致具体的服务推动工作,打开局面。经过20多年发展,引智工作呈现全民化趋势,引智成为各行各业的自觉行为,社会需求空前释放。因此,过多地埋头于事务性工作的做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对引智工作的要求,也不符合中央有關政府管理要实现“从微观到宏观、从直接到间接、从干预到指导”转变的要求。

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规范指导。主要是通过制定法规引导引智参与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通过制定政策指导引智参与者做什么更好、怎么做。

第二,做好示范引导。主要通过引智示范基地和示范单位建设,促进引智成果的示范和推广。目前,全国已建成90多家国家级农业引智成果推广基地,35家国家级引智示范单位。通过上述基地和单位的示范推广,不仅扩大了引智成果的受益面,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引智工作的社会影响,增强了全社会的引智意识。

第三,强化表彰激励。引智系统对海外人才的表彰工作很有成效,已经形成了包括“友谊奖”、“马可·波罗奖”、“炎黄奖”在内的表彰体系。通过表彰奖励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海外人才,对外国专家和聘请单位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成为政府引导和推动引智工作的重要手段。

第四,重视经费导向。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引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引导社会引智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由注重审批向强化服务转变

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多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审批事项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近年来,引智系统按照国务院要求,大力推进改革,积极建设服务型机关,取得一些成绩。引智工作者要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按照合法便民快捷的原则,完善行政审批方式,简化审批程序,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把各级外国专家局建成“外国专家之家”。

(四)由行政统管向官民并举转变

随着引智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引智工作已呈现引智主体多元化、引智机制市场化、引智方式多样化、引智需求多层次化的特点。传统的大包大揽行政统管方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引智主管部门要按照“有限政府,效能政府”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重点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的同时,着力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和市场的作用。

竞争性行业的引智工作,要在政府规划、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拓宽引智经费来源和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三资”、民营企业等多种投资主体参与,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推动引智服务市场化。借鉴国内外人才市场建设的经验,完善市场服务,健全经营管理机制,加快国际人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继续办好“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海外人才和智力中的基础性作用。遵循市场规则,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主体作用,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各类外籍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鼓励和规范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工作。大力培育有实力的中介组织,加强与猎头公司及其他专业中介机构合作,物色和吸引高层次外国专家和紧缺人才。

(五)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

信息化是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政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选择,更是政府提供优质和高效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国家外国专家局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已初步建成了包括中国国际人才网、国外人才资源总库、国家外国专家局政府网站、地方引智机构自助网站、国家外国专家局内部政务信息网、经济技术专家网上洽谈系统、出国(境)培训项目在线申报/审批系统、出国培训成果/总结申报系统、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证件管理系统、“友谊奖”管理系统、教科文卫专家管理信息系统、外国专家测评系统等在内的信息化网络体系。

为了适应新的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快引智系统信息化步伐,按照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目标,继续推进引智系统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引智政府网站建设,扩大信息容量,增强服务功能,拓展在线申请、在线办理业务,逐步实现行政许可事项、引智项目计划申报网上办理和管理工作网络化。加快以“金智工程”为核心的引智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推动国家和地方“三库”(专家库、项目库、成果库)建设,实现动态管理。继续推广使用外国专家测评系统,建立聘用海外人才岗位描述信息系统和海外人才需求指导信息发布机制。定期统计发布包括外国专家数量、基本情况、使用情况、供需情况及其结构、国际人才市场行情与预测等信息,供有关部门、用人单位、人才中介机构等共享。加强对引智干部网络化、电子化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引智系统信息化整体水平。

(六)从内部运行向公开透明转变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引智工作的特殊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按照“只做不说,多做少说”的原则开展工作,外国专家管理工作长期采取内部政策文件指导,主要是封闭式操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对外开放的扩大,外国专家工作的内容、管理方式和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务院对加快政府政务公开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聘请外国专家层次越来越高,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公开、透明的法制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可以说,公开化、透明化是引智工作的必然选择,关系到我国引进国外人才事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引智工作公开化、透明化的力度:一是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将行政许可事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名目、标准、程序以及审批和办理结果等通过网站、报纸、刊物等各种可能方式,向社会或在一定范围公开。二是按国际惯例办事,使吸引国外人才的政策公开化、透明化、法制化,才能适应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形势,完成好国务院赋予外国专家管理部门的职责,成功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优秀海外人才。三是要开门立法,在拟订和制定与社会引智主体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时,要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七)由国内为主向内外协调转变

人才引进是人才的跨国流动,引才管理具有跨国管理的特点。一般来说,引智的需求在国内,供给在国外;国外是上游,国内是下游。海外人才的选择、考核、评价、招聘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很多需要在国外进行。因此,引智工作只有做到内外并举,齐头并进,供需平衡,才能实现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但是目前引智工作内外发展还不平衡。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做好国内的工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各地引智机构力量明显壮大,引智经费有所增加,尤其是社会引智需求迅猛增长,为引智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国外工作还有待加强,主要是:一、高质量的引智渠道不足;二、驻外机构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三、引智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不足,无法满足国内引智单位的需求。

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拓展引智渠道,改变内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一是要充分发挥国家外国专家局驻外机构和各地驻国外办事处或联络点的作用,及时跟踪研究和掌握海外优秀人才的最新动态,疏通国内外人才市场的供需渠道。二是通过海外招聘会等形式延揽高端人才,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与国外高级猎头公司合作,委托其开展海外人才的遴选、考察、考核、面试、招聘等业务,以便更直接、更高效地物色与吸引海外一流人才。三是与我驻外使领馆搞好协同配合,同时加强与外国驻华使领馆的联系,大力开辟高层次的引智资源;以国外名牌大学、著名企业和研究机构为重点,进一步开辟高层次境外培训渠道,建立完善退出机制。四是重视和加强海外华人专家工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回国工作或以其他方式为国服务。目前,有些地方开始重视这项工作,如上海、深圳等在国外人才特别是留学人员集聚的地区设立人才招聘或联络办事处,取得了积极成效。

(八)由强调自我向协同配合转变

在引智事业发展初期,引智工作主管机构动员能力很强,能够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部门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工作开展越来越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引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专家从物色、引进到充分发挥作用涉及许多环节,需要众多相关部门配合。各个部门相互配合衔接非常重要。如果大家各自为政,各唱各調,就很难把工作做好。

上一篇:性格的经典名言下一篇:如何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