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失灵及其纠正与防范

2024-06-07

我国政府失灵及其纠正与防范(精选3篇)

我国政府失灵及其纠正与防范 篇1

我国政府失灵及其纠正与防范

[摘要]政府在干预市场经济活动时,也会发生失灵的情况,我国政府失灵的原因主要是权力寻租、腐败,政府工作效率低,信息不畅,地方保护主义。要从三个方面防范和纠正政府失灵:明确政府角色、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关键词]政府失灵;潜在因素;纠正与防范

当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活动时,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即与“市场失灵”相对应,还存在着“政府失灵”。正如萨缪尔森所指出的:“应当先认识到存在着市场失灵,也存在着政府失灵„„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运行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灵便产生了。”所谓政府失灵就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已超过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即政府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甚至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引起了经济关系的扭曲,加剧了市场缺陷和市场混乱,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或者政府的干预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政府失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由于缺少足够的财力资源,政府面对众多的“市场失灵”与多元化的社会发展目标,其干预行为往往顾此失彼,陷入干预不足与调控疲软的困境。第二种情况是即使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成本高昂,造成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干预不仅不能有效地克服“市场失灵”,反而加剧和引发其他矛盾,不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第三种情况是虽然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效率也较高,但却带来了其他负面效应。比如政府干预引致政策手段与宏观目标的矛盾与冲突、政府机构扩张、寻租活动猖獗等。

一、政府失灵的理论分析

从现实来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具有发生“政府失灵”的社会基础。推进社会转型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各个层面自身的制度创新,并不伴随社会基本制度的转变,在中国多重转型的交错中间存在许多“灰色地带”,给公共管理权力的运作提供了较多的回旋余地,使得“政府失灵”成为可能,权力运行的软约束加上转型期社会的特点,使得“政府失灵”存在着现实的社会基础。从目前

来看,产生“政府失灵”的潜在因素主要有:

(一)、寻租、内部性、腐败

在现代寻租理论中,一切利用行政权力大发横财的活动都可称为寻租活动,租金则泛指政府干预或行政管制市场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即超过机会成本的差价),一切市场经济中行政管制都会创造出这种差价收入即租金。寻租活动的特点是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如游说、拉关系等),以获得拥有租金的特权。寻租活动导致政府腐败,因为它使资源配置扭曲,它是资源无效配置的一个根源;寻租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并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新财富,只不过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一部分的社会财富装入私人腰包;寻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及官员争权夺利,影响政府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它妨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降低行政运转效率甚至危及政权稳定。寻租及腐败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进步的陷阱。一旦落人这个陷阱,就会使社会处于低效、停滞甚至紊乱的状态。公共选择学者一般都将租金归因于政府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干预。在市场体制下,只有政府才能借助于行政和法律手段,创造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并维持归一部分人所有的租金。布坎南认为,只要政府的行动主要限于保护个人权利、人身和财产并实施自愿议价的私人合同,那么市场过程就支配经济行为,并且保证出现的任何经济租金将因竞争性的进入而消失。但是,如果政府行为大大超出了由最低限度的或保护性状态所规定的限度,如果政府像它已经大规模地做过的那样,逐渐干预市场的细节过程,那么租金下降或消失的趋势就会被抵消,并且可能完全停止。因此,“寻求租金的活动同政府在经济中的活动范围和领域有关,同国有部门的相对规模有关”。

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内在效应或内部(在)性。有如外部性被看成是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样,内部性或内在效应被认为是政府失灵的一个基本原因。市场缺陷理论的核心是外在性,政府失灵理论的核心是内在性。既然内部性决定了公共组织尤其是官僚机构的行为及运行,那么它应是各种政府失灵类型的一种最基本的或深层次的根源。它可以用来解释各种政府失灵,然而将它运用来解释政府扩张及低效最为合适。

(二)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

由于政府是一个非市场机构,其活动属于非市场活动因此非市场化的政府机构运行与企业经营相比,缺乏产权和利润最大化的约束。因为维持政府活动的收入具有非价格来源,非市场化的产出往往难以从经济上度量,使得政府机构运行缺乏一种明确投入——产出标准,这是与市场产品完全不相同的特性。正是这一特性导致了资源配置的失误和低效,且这种失误和低效是从政府机构本身的性质和活动方式中产生的:(1)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缺乏竞争活力。国家属于自然垄断范畴,这就决定了政府机构的排他性,使政府成为各种公共产品的垄断供给者,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缺乏竞争活力。(2)政府缺乏追求公共利润的动机。由于政府机构和官员与公共利润缺乏直接联系,加之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与收益难以计量,所以与企业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政府机构和官员通常追求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许多活动大都不会刻意去降低成本,甚至出现为达目标而不计成本的情况。(3)政府机构的内在扩张性。著名的帕尔森定律揭示,政府官员的名誉、地位、权力和酬金通常与其所在政府机构的规模成正比,政府官员为了提高其知名度、社会地位及获取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酬金,往往希望不断地扩大政府机构规模。(4)缺乏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监督者所了解的信息是由被监督者提供的,监督者可能受被监督者操纵,从而使被监督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得以实施。(5)由于政府是一个政权组织,因而市场中存在的各种经济约束对政府往往无效。(6)政府决策方式的民主程序过程长,时间成本增大,也制约了政府机构效率的提高。政府机构工作的多重协调性造成工作低效率。为了监督政府有效地履行其职能,国家在政权设置中设计了各种监督机制,但由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及物品有着自然垄断性,因而可利用自身所处的垄断地位来封锁一部分公共服务及物品所涉及的有关资源及信息,监督者仅凭被监督者提供的信息去实现监督,很可能被监督者所蒙蔽和操纵。

(三)不完全信息与经济政策的局限

由于缺乏有效的动力刺激和相应的约束,由于政府机构的低效率,特别是由于广泛的私人利益的存在,加之现代社会化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加了政府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分析处理的难度。而且获取信息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事实上,相当数量的政府都是在不完全信息状态下进行决策的。这样依据不

全面、不准确的信息制定的经济政策,也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四)行政性垄断与地方保护主义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当着手打破传统的中央计划的国有主权体制和中央政府管制,迈向市场经济的时候,各个经济部门就有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有些部门利用自身拥有的管制、调控经济的行政权力,力图保持其部门(行业)的垄断性;有些部门利用价格双轨制度及行政审批特权单独牟取部门利益;甚至还有一些部门总在寻觅机会,一旦发现机会,就打着“规范”、“整顿”的名义去干预,捷足先登掌握“制空权”。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失灵倒是一种奇怪现象。

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也是导致政府失灵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在经济决策中总是从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出发,以本地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选择最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采取地方保护主义,限制稀缺资源的自由流动,以本地区预算最大化,保护并发展本地区居民的经济福利。如通过设置关卡,控制本地资源,封锁地区市场,实施资源垄断,强力干预并限制稀缺资源的流动,它破坏了竞争的公平性,极大地制约了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资源重复配置、资源低效配置。

二、我国“政府失灵”的纠正与防范

(一)明晰政府角色、地位。科学界定政府经济功能

1.政府干预必须基于市场失灵。政府的职责是弥补市场缺陷,超出这一界限的政府活动就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在市场失灵并不存在的领域政府不应该干预,更不能企图代替市场。凡是市场能做的应该放手让市场去做。因为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可以比政府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更有效地组织生产,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在竞争不充分时,政府应该做的是创造条件促使其竞争充分,而不是直接参与,与民争利。我们引进政府,是为了使市场失灵的范围和程度缩小,使市场机制能够承担更多的配置职能,而不是为了代替市场。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应该也必须有序地不断退出一些经济领域,还位于市场。

2.政府干预必须考虑政府的能力范围和干预效益。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是校正市场失灵,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市场缺陷政府都能完好修补,政府有它自身的能力范围。有些缺陷政府可以修补,有些政府则不能修补并且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同时,对有些政府能够修补的市场缺陷,政府不一定要去修补,因为修补有一个成本问题。从本质上,政府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有收益也有成本,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才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

3.依法干预,权力制衡性。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约束经纪人行为,更在于约束政府,约束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市场失误需要政府干预,政府也有干预义务和责任,但政府干预主要应依据符合经济理性的且依据立法机关批准的有关法律、规制公开进行,而不是随心所欲的直接干预。在引进政府干预时,必须强化权力制衡体制和法治建设,只有这样,政府干预才具有更大的合法性,才能更准确地释放自己的能力,在纠正市场失灵的同时防止自身的严重失误。

(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政府组织架构

1.明确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提高政府机构的市场化程度。过去我国政府改革总是重复着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其结果是机构越来越多,办事越来越复杂,效率越来越低。这主要是在改革中没有彻底改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市场化程度,就是要

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提高政府效率。

2.精简机构和人员,有效压缩政府规模。减少政府可使用的资源数量,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对现有的政府职能进行并构、重构,该分得分,该合的合,该设的设,该放的放,政府只保留自己应尽的职责,其他职能则转移给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合理调整政府工作人员的成本一收益,使其权责相对称,并与其他职业劳动者的成本一收益相近。调整权力寻租的成本一收益,加大反腐力度,完善相关法律,使权力腐败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

3.完善权力监督的制衡体系,强化权力监督。以权谋私为核心的腐败是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必须加大法治化监督和惩治的力度,尤其是要尽快建立、完善权力监督和制衡体系,强化对权利的监督。权力具有强制性、腐蚀性和扩张性,公共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和制约,它就会遭致非公共利用,会被用来强制性地侵犯他人利益,这便是腐败。治理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驾驭、控制公共权力机制。

(三)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水平

转变政府职能要以服务导向代替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要从直接的、行政的、参与的、人治的管理转变到间接的、经济手段为主的、裁判式的、法治的、规范程序化的管理。行政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政府运行的顺畅度,对运行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转变管理职能和提高行政水平的主要措施有:强化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行政;提高公务员的理论素质和决策智慧,使行政决策更科学、更合理;加强政府

廉政建设,树立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的公平性意识,克服因政府行政水平的影响而出现政府失灵。要在四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通过制定政策,改善管理,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使投资性的经济发展型政府转变成为公共服务性的经济促进型政府。第二,在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规制方面,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给企业松绑,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为经济发展创造空间。第三,强化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第四,从约束政府部门和官员的任意权力,反腐败和促进机会平等人手,而不应只盯住对收入的再分配,从源头上铲除滋生不公平的土壤,从根本上解决不公平的问题,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早日实现。

我国政府失灵及其纠正与防范 篇2

“志愿失灵” (voluntary failure) 理论, 也叫第三方管理理论, 是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者、非政府组织研究专家萨拉蒙 (Salamon) 提出的。“志愿失灵”主要指非政府组织的行为违背了公益慈善的宗旨, 组织内部不能有效整合各种慈善资源, 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从而导致在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提供公共福利等方面陷入了功能性和效率上的困境[1]。

一般认为, 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合约失灵理论中, 志愿部门往往被视为在政府和市场失灵之后的辅助性衍生物, 是由于政府的局限产生的提供公共物品的替代性制度[2]。萨拉蒙认为, 这些观点忽略了非政府组织本身的缺陷。志愿部门作为人类服务的提供者也有固有的缺陷, 由于利益驱动、道德失控、约束缺失等因素影响, 也会产生失灵。

2 转型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的表现

(1) 非政府组织志愿服务灵活性低; (2) 公众志愿参与积极性不高; (3) 非政府组织资金来源不足。

3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的原因分析

3.1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主要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目前, 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主要表现为财政方面的支持, 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支持较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 日本政府为了加大对非政府组织的援助, 制定了资金援助制度和非政府组织事业补助金制度等。在围绕降低非政府组织日常办公的成本负担, 在提供廉价的办公场所、法人组织“孵化”等方面提供了基础性支援。然而, 我国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程度极为不足, 大部分工作人员以非专职人员和中等文化程度的职员为主, 高素质人才较为匮乏。

3.2 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缺乏严格的规范, 法制化程度不高, 现行的立法滞后于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法律环境有所改善, 从整体上看, 现有立法层次依然较低。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对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结构以及权益等进行全面定位, 也缺少健全的相关配套措施。除此之外, 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 已有的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政策法规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有待完善。

3.3 缺乏对非政府组织的有效监管

非政府组织因其公益产权的性质和承担的公共责任, 要接受严格的社会监督。而在我国, 社会监督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可以说是导致“志愿失灵”的重要因素。这种局面一方面导致了各种侵吞公益财产的案件频繁发生, 另一方面打击了社会公众的公益热情并降低了公益组织的社会公信度。不少非政府组织为了维持其生存与发展, 不得不走上了追求营利的市场发展道路。缺乏对非政府组织的有效监督不仅表现在缺乏社会监督等外部监督上, 还表现在非政府组织内部缺少自我约束机制, 部分内部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操守。因此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 还须在部门内部做好监督, 实现他律和自律的统一。

4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治理之道

4.1 加大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

为了弥补非政府组织“先天性”的不足, 使其正常发展, 政府必须加大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力度。这些支持不仅仅包括财力的支持, 还包括人力、物力的支持。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为组织的发展拓展资金来源, 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 有效地利用募集来的可运营资金, 向社会提供资助人和受益人都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 可以增加组织的收入, 使非政府组织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 也获取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也有助于非政府组织吸引人才, 更好地服务社会。

4.2 制定和完善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法律体系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法律环境依旧存在立法位阶低、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欠缺等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制定非政府组织法, 规定非政府组织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逐步建立完善非政府组织法律体系, 是我国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尽快出台非政府组织在登记管理、公益捐赠、免税、组织员工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规政策, 并适当调整对非政府组织严格限制的取向。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 加快制定颁布《非政府组织法》, 增强现有法律法规的衔接性, 从而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4.3 构建多元化的监督体系, 提高社会公信力

如何保证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防止非政府组织做假账、打着公益旗号中饱私囊等问题, 是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一方面要完善非政府组织内部治理机制。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自律机制, 完善非政府组织信息披露制度和问责机制。另一方面要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政府在放松对非政府组织管制的同时, 要大力指导非政府组织逐步建立自律和他律机制。同时, 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另外,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规范非政府组织的行为, 从而达到提高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信力的目的。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各种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 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必须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但非政府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过程中也存在失灵现象。因此, 我们必须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 借鉴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 有效克服“志愿失灵”问题, 提升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影响力, 实现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从而构建一种适应现实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元治理和社会自治的公共治理秩序, 推动经济和社会的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孙婷.制度供给视角下的“志愿失灵”原因分析[J].理论探索, 2011 (03) .

[2][美]莱斯特·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我国政府失灵及其纠正与防范 篇3

摘 要:我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发展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凸显。非政府组织在弥补政府和市场缺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其也存在失灵现象,即志愿失灵。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完善非政府组织的志愿服务,减少“志愿失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转型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的表现、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治理措施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转型时期;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治理

1 “志愿失灵”理论概述

“志愿失灵”(voluntary failure)理论,也叫第三方管理理论,是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者、非政府组织研究专家萨拉蒙(Salamon)提出的。“志愿失灵”主要指非政府组织的行为违背了公益慈善的宗旨,组织内部不能有效整合各种慈善资源,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从而导致在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提供公共福利等方面陷入了功能性和效率上的困境[1]。

一般认为,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合约失灵理论中,志愿部门往往被视为在政府和市场失灵之后的辅助性衍生物,是由于政府的局限产生的提供公共物品的替代性制度[2]。萨拉蒙认为,这些观点忽略了非政府组织本身的缺陷。志愿部门作为人类服务的提供者也有固有的缺陷,由于利益驱动、道德失控、约束缺失等因素影响,也会产生失灵。

2 转型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的表现

①非政府组织志愿服务灵活性低;②公众志愿参与积极性不高;③非政府组织资金来源不足。

3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的原因分析

3.1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主要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目前,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主要表现为财政方面的支持,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支持较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日本政府为了加大对非政府组织的援助,制定了资金援助制度和非政府组织事业补助金制度等。在围绕降低非政府组织日常办公的成本负担,在提供廉价的办公场所、法人组织“孵化”等方面提供了基础性支援。然而,我国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程度极为不足,大部分工作人员以非专职人员和中等文化程度的职员为主,高素质人才较为匮乏。

3.2 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缺乏严格的规范,法制化程度不高,现行的立法滞后于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法律环境有所改善,从整体上看,现有立法层次依然较低。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对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结构以及权益等进行全面定位,也缺少健全的相关配套措施。除此之外,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已有的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政策法规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有待完善。

3.3 缺乏对非政府组织的有效监管 非政府组织因其公益产权的性质和承担的公共责任,要接受严格的社会监督。而在我国,社会监督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可以说是导致“志愿失灵”的重要因素。这种局面一方面导致了各种侵吞公益财产的案件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打击了社会公众的公益热情并降低了公益组织的社会公信度。不少非政府组织为了维持其生存与发展,不得不走上了追求营利的市场发展道路。缺乏对非政府组织的有效监督不仅表现在缺乏社会监督等外部监督上,还表现在非政府组织内部缺少自我约束机制,部分内部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操守。因此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还须在部门内部做好监督,实现他律和自律的统一。

4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治理之道

4.1 加大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 为了弥补非政府组织“先天性”的不足,使其正常发展,政府必须加大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力度。这些支持不仅仅包括财力的支持,还包括人力、物力的支持。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为组织的发展拓展资金来源,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有效地利用募集来的可运营资金,向社会提供资助人和受益人都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可以增加组织的收入,使非政府组织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取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非政府组织吸引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4.2 制定和完善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法律体系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法律环境依旧存在立法位阶低、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欠缺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制定非政府组织法,规定非政府组织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逐步建立完善非政府组织法律体系,是我国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尽快出台非政府组织在登记管理、公益捐赠、免税、组织员工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规政策,并适当调整對非政府组织严格限制的取向。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加快制定颁布《非政府组织法》,增强现有法律法规的衔接性,从而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4.3 构建多元化的监督体系,提高社会公信力 如何保证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公信力,防止非政府组织做假账、打着公益旗号中饱私囊等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一方面要完善非政府组织内部治理机制。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自律机制,完善非政府组织信息披露制度和问责机制。另一方面要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政府在放松对非政府组织管制的同时,要大力指导非政府组织逐步建立自律和他律机制。同时,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另外,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规范非政府组织的行为,从而达到提高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信力的目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必须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但非政府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过程中也存在失灵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有效克服“志愿失灵”问题,提升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影响力,实现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构建一种适应现实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元治理和社会自治的公共治理秩序,推动经济和社会的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孙婷.制度供给视角下的“志愿失灵”原因分析[J].理论探索,2011(03).

[2][美]莱斯特·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上一篇:大学卫生工作会议发言稿下一篇: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高一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