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2024-07-27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共12篇)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篇1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机构建设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保护和变化动态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和宣传教育现状自然保护区资源的适度开发利用状况加强保护区有效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提 要 本文在对我国10多个省(自治区)20多个自然保护区的实际调查和全国资料的统计分析基础上,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的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科学研究与宣传教育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现状,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①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有效管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机构建设.1 自然保护区现行管理体制我国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根据资源的属性分别由林业、农业、地矿、海洋等部门主管。林业部门负责森林生态系统及陆栖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农业部门负责论文发表草原、荒漠、内陆湿地和淡水水域生态系统以及水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地矿部门负责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海洋部门负责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环保部门作为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评价标准、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和管理指南;组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以及监督检查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质量等,为便于工作,也建立了部分较典型的自然保护区。水利、建设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也建立了一些自然保护区。各部门所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见表 l。长期以来,逐渐形成某一部门统管某一类型自然保护区,部门之间业务分隔而管理职责重叠交叉以及重圈地、轻管理的现象。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资源常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如一个典型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海洋和海岸带属海洋部门,浅海和滩涂中的水生动物属农业部门,林木和栖息于保护区中的鸟类则属林业部门。部门之间因此产生了管理权限上的矛盾。此外,一些有经济能力并有积极性的部门,也因资源的管理权限的限制而不能建立自然保护区。由此可见,目前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妨碍自然保护区发挥整体效益。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篇2

水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其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们所说的淡水资源, 通常主要是包含江河湖泊中的水、冰川以及地下水等等。世界上的淡水资源呈现出极度不均匀的分布格局, 大约65%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以巴西、俄罗斯为代表的不到十个国家, 而大约占世界总人口数40%的其余80多个国家与地区却处于用水紧张的状态。我国的淡水资源也并不是很丰富, 据资料显示, 尽管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六位, 大约有2.7万亿立方米, 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 从而使得我国的人均淡水量竟大约仅占世界人均水量的1/4。同时,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导致的我国人均用水量需求的增加, 使得我国本就处于紧张状态的可利用淡水资源进一步加剧。自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用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 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不仅如此, 水资源危机的存在也是加剧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一大主要原因, 其主要体现在人类对水资源的浪费使用以及水资源的严重污染等上问题上。

首先, 人们的意识观念存在一个误区, 错误主观地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从而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用水现象严重。就好比我们使用后没有关紧的一个水龙头, 可想而知一天、一个月甚至是一年会造成多少水资源的浪费, 日常生活中这种水资源浪费现象时常发生。类似这样的在很多国家都存在这种现象, 其用水速度甚至远远超过了水的再生能力, 使得水资源更为紧张。

其次, 我国的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 其主要体现在生活、工业与农业三个方面的污水排放上。第一, 我们日常生活中排放出来的生活废水, 其大部分都是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而直接排入了河流里, 而只有极少一部分是经过处理的, 从而使得河流里水资源的质量受到污染。第二, 伴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种类与数量也迅速增长, 甚至可能包含有毒物质, 部分企业对污水同样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 而任其随意排放至河流中, 使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有毒物质的排放甚至可能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第三, 农业污水不仅数量大, 而且影响范围还十分广, 大多是来源于农作物栽培以及牲畜饲养等过程中所排放出来的。污水中还有氮磷等营养元素直接排入河流里, 不仅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引起水质发生变化, 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而且还会造成大面积的土壤污染, 从而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平衡。水资源质量得到保证, 人们才能放心饮用并合理加以利用, 而我国严重的水资源污染明显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 从而更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紧缺。

另外, 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气候比较干旱, 其降水量小但蒸发量却大, 浅层地下水资源又极度匮乏, 致使出现北方部分地区水源性缺水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还特别启动了“南水北调”工程, 这也不能完全满足其用水需求, 有些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还通过抽取浅层地下水来维持, 从而导致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 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再生速度, 从而使得我国水资源紧缺现象并没有得到缓解。

2 针对我国淡水资源危机所采取的预警处理方案

水不仅仅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能够生存的物质基础, 是维系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生存的首要且不要条件, 而且严重的水资源匮乏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能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 面对我国如此严峻的水资源紧张形势, 怎样采取相应的预警处理方案, 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是当前我们面前急需处理的问题。

2.1 树立节水意识, 珍惜每一滴宝贵的水资源

人们要树立节水意识, 节约用水, 从我们每个人开始做起, 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环节开始。每一滴水都是我们宝贵的资源, 在我们日常生活点滴中, 注意随手关好每一个水龙头, 刷牙洗脸时记得用水杯和洗脸盆接水, 不要让水龙头一直开着不停地放水等等;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 洗菜的水可以再次利用来冲洗厕所, 尽量不浪费任何一滴水。同时, 政府方面也可以出台相应的节水政策与措施, 注重节约用水的宣传, 介绍推广一些节约用水的小诀窍与方法, 强化全民节约用水意识, 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

2.2 加大污水处理力度, 逐步改善水资源环境

如今, 我国水资源污染现象已经非常严重, 积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来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政府相关部门应从各个方面紧抓水资源处理问题, 从根本上有效制止水资源污染现象的扩大, 逐步改善水资源环境, 进而缓解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居民每天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大, 所以, 首先做好生活废水的处理显得相当关键。生活污水还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 而清除生活污水中的一些有机杂质效果, 较好的措施是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处理法, 使其转化为无危害的物质, 进而使得排放的生活废水的水质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或能够循环利用。其次, 产业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导致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大, 工业废水含有一定的有害化学物质, 有可能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危害, 所以工业废水的处理更迫在眉睫。由于许多工业废水还有的污染杂质较为复杂, 所以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费用也相对较为昂贵, 而且目前有一些技术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所以, 政府应加大对工业污水处理技术的研 (下转第89页) (上接第78页) 发, 并对企业关于工业污水处理问题进行一定的扶持帮助, 使企业加强污水处理意识, 加大污水处理力度, 利用科学的污水处理方法及采用相关的处理设备, 并在处理过程中实行严格的监督, 尽量清除掉污水中的有害物质, 使得污水处理效果达到最佳。最后, 农业技术过程中污水的排放也是必然的, 怎样减少其各种农业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也是相当必要的。而农业废水处理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对废水进行电解处理, 从而达到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处理效果好, 而且成本比较低, 操作也较为方便, 具有很广泛的适用范围。如果我们能切实地加强对水资源污染的处理力度, 我们的水资源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这样我们可利用的水资源增加了, 对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起到一定的作用。

3 结语

由此可见, 水资源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同样对于我国工业、农业上的需求也非常重要。但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浪费用水现象严重, 以及来自生活、工业、农业多方面的水资源污染, 致使我国淡水资源一直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 这是一个应该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与深思的问题。所以, 针对我国淡水资源的现状, 采取相应的预警处理方案使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形势得到缓解绝对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隋聚艳, 蔡小超.浅谈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1)

[2]王春堂.我国水资源现状及缓解用水紧张现状的措施[J].排灌机械, 2001 (2)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 造价管理

1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随之步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各地建设工程投资大幅度上升,为更好的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不仅可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

2 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工程造价管理起步比较晚,所以在工程造价管理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笔者结合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目前的情况,初略的阐述一下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2.1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多种计价模式并存

在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目前存在多种计价模式,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直沿用前苏联的工程计价模式,即定额计价模式,这种计价模式是静态的管理模式,这样造成建筑工程投资不能够随着建筑工程市场而实时变化,同时存在着资金管理的滞后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上多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我国一些大型建筑工程企业在承揽国外建筑工程中也将这种计价模式引进,这种工程计价模式是“全过程、全方位、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的计价模式,工程投资随着建筑市场随时变动,能够形成投资资金的动态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由于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上存在多种计价模式,这就造成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上的混乱,难以形成对造价管理工作的有效监管。

2.2 市场竞争机制不规范

在我国建筑行业一直是发展最快的,同时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这些投资中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是政府,这就造成投资主体的单一化,一些政府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人为的制造区域壁垒,甚至政府直接干预建筑工程市场。另一方面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从事建筑工程行业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这就加剧了建筑工程行业的竞争,一些企业为拿到工程项目,采用暗箱操作的手法,通过个别政府实权人物插手工程项目,这样不仅助长了腐败现象的蔓延,也扰乱了建筑工程市场的有序竞争。

2.3投资决策多由行政拍板缺乏科学性经济性

由于目前大型建筑工程投资中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是政府,大多建筑公司由政府投资选定,其建筑工程实施的好坏会对建筑功能和日常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但由于部分建筑工程是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时,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而是由一些领导拍板工程多为仓促上马,一些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合理的建设方案得不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就困难重重。

2.4 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我国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但是每年毕业学生少,毕业后真正从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人员更少,同时由于这些人员实践经验少,取得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只是刚刚起步,真正能够独立完成建筑工程造价一级注册造价师,在整个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行业所占比例极少。一些造价师缺乏实际经验的专业造价师只能从事建筑工程造价咨询和工程决算审核工作,造价师不能从工程设计到工程建设和结束全过程来进行工程量的核算和管理,这也严重的制约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

2.5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全程控制导致工程造价虚高

在正常施工阶段,由于受到工期、资金投入、资源消耗,等不可预见因素影响,以及外界情况和市场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到工程造价。工程数量应经施工、监理的实际测量复核,往往在此过程中,有少数人员违反原则,故意虚报工程数量,致使建筑工程造价严重超额。

3 加强造价管理的有效对策

3.1 要科学决策,对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社会化以控制造价

在建筑工程前期加强投资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摒弃个人因素对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的影响,做到建筑工程设计通过公开、公平的招投标竞争,使设计单位按设计要求提交实用、科学、经济的设计方案。发布设计信息后,建设单位应组织专家、相关技术人员、相关部门及主管领导对收到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效果评价,力求选择经济合理条件下確保使用功能,在满足使用功能条件下追求造型美观,将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设计方案列为中标方案。

3.2 加强过程控制,控制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有效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造价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施工单位应科学地组织施工,做好全方位的造价管理工作。首先,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施工组织阶段要做好各项资料的记录和收集工作,要按照统一的工程项目划分方法、计量单位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对照设计图纸计算并予以统计、排列,从而得出清单。第二,做好统计签证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严格控制变更洽商、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及各种预算外费用。

3.3 严把变更关,将建筑工程预算控制在概算内

在建筑施工中引起变更的原因很多,如工程设计粗糙,使工程实际与发包时提供的图纸不符;当前市场供应的材料规格标准不符合设计要求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给工程造价留下活口因素。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把变更关,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等。对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尤其是涉及到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单位代表、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监理工程师共同签字,而且应尽是提前实现这类型变更,减少损失。

3.4 加强结算管理,严格把好审核关

竣工阶段竣工结算是反映建设项目实际工程造价的核心,在此过程中审核人员应坚持按合同办事,对工程预算外的费用严格控制,对工程量的审核应根据施工承包合同要求,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进行审核,不能多算或不按规则计算,在要求施工企业报送相应的工程计算式和材料用量明细表的同时,造价管理单位也要编制一份完整的结算书和材料用量明细。其次,在结算审核中,还应注意审核项目的单价、结算书中分项的正确性及程序及准确性,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分析计算。

3.5加快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国际化,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

我国建筑工程企业在承揽国际国内建筑工程时,应大力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管理,加快与国际建筑工程企业的接轨,促进我国建筑企业对外承揽工程,促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切实发展。 同时我国政府建筑工程主管部门,也要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在国内推广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这一方面是由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国际通用的计价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我国规范建筑行业健康发展,消除暗箱操作和杜绝建筑承揽腐败问题的突破口,为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打下制度的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还在于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它贯穿于决策评估阶段、前期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工程承发包阶段、施工实施阶段、竣工验收和决算审计阶段等项目建设全过程,将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在预定的投资额度之内,是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程鸿群,姬晓辉,陆菊春.工程造价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65.

[2]刘国华,陈建俊.对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几点认识[J].价值工程,2004(5).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篇4

摘要:本文从介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入手,剖析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最后对其在我国今后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管理会计 影响因素 未来发展

我国会计界对财务会计,尤其是对财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但是却缺乏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了管理会计。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会计得以在国外大中型企业中迅速的推广与应用。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会计体制改革,会计学界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造成了管理会计的理论相对滞后,并且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

(一)我国社会制度及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我国目前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转轨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政府对于企业经营的过度干预①。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通常出于政治目的。正是这种特殊性造成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仍旧处于对外国理论的介绍与引入阶段,所以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在我国“水土不服”。

(二)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偏重于方法而忽略理论结构,偏重于具体问题的分析而忽略了整体性。但是理论体系作为任何学科的基础,它的全面与系统是其独立存在并推广应用的关键。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并不注重体系的研究,而我国管理会计仍处于对西方理论的翻译和介绍阶段,并且和企业管理实践相脱离。所以,我们重复别人的多、开创性少,专题研究多、理论体系研究少,使我们在管理会计研究上难有更大作为②。

(三)学术界缺乏兴趣,实务界缺乏重视

近些年来,我国会计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都集中在财务会计方向,例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在围绕量本利分析、预测、决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而展开。同时,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经验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虽然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仍未在实务界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观念陈旧,只重视事后的算帐、报帐工作,不重视管理会计③;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有限,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不了解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④;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从总体来讲,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有限⑤。

三、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建立管理会计协会

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均早已设置了管理会计协会,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建立管理会计科学并且提供一个管理会计的专业组织。

1.建立管理会计协会可以加强会计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体系的构架。同时,未来管理会计会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管理会计学界可以依托协会进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活动。

2.管理会计

协会的建立可以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的交流,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学术界可对实务界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深入调查研究,从而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实务界可以将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学术界相互沟通,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可以将学术界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帮助指导下迅速的投入生产实践。

(二)加强管理会计教育

理论界要针对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与管理会计理论的最新发展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经济院校不仅要把管理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设置在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还要在其他相关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力争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会计理论。只有让企业领导对于管理会计具备一定的基本认识,使其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未来生存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们才会在今后的工作共关注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真正的将管理会计理论应用于企业的自身实践。

总之,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理论和方法必将得到完善。通过广大会计人员和教学、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⑥,相信未来管理会计在我国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注释

①Roland, G, Transition and Economic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②潘飞等:《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上海会计》, 11期。

③孟凡利等:《管理会计应用: 现状、问题与应有的改进》,《 会计研究》,第4 期。

④暨南大学会计系管理会计课题组:《中国管理会计透视与展望》,《 会计研究》,1995年第11 期。

⑤何建平:《 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透视》,《 会计研究》, 年6 期。

⑥原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于1983 年1 月召开的“ 学习外国管理经验的座谈会” 上提出的学习外国管理经验的16 字方针。见1983 年1 月22 日的《经济参改》。

参考文献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篇5

摘要:本论文依据我国 2011 年 11 月 1 日起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 的决定》,分析煤炭资源税的实施现状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并从国家和企业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资源税 煤炭 现状 发展

我国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位居世界第 3 位,占全世界煤炭储量的 13.9%,与美国、俄罗斯同为世界上三个煤炭探明可采储量超过千亿吨的煤炭资源国。同时,我国也是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大国,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在能源供给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例一直维持在 70%左右。资源税在我国开征于 1984 年,当初设立是为了调节资源开采中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虽然几经调整,但还是比较粗线条的一个税种。最初,主要对开采天然气、石油、煤炭的企业开征,按照销售利润率超过 12%的利润部分征税。1994 年,我国对原有资源税进行了改革,形成现行资源税,征税范围扩至 7 个税目: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盐,全部实行从量计征。2010 年 7 月 5 日,温家宝总理在西部大开发会议上宣布,资源税改革将扩大到整个西部 12 个省区市,对煤炭等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

计征。目前,国务院于 2011 年 9 月30 日颁布 《国务院关于修改 <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的决定》,该项决定于 2011 年 11 月 1 日施行。煤炭资源税的现状

由于煤炭资源产品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发展导致的煤炭使用需求量上升,以及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经济外部性问题不断显现,煤炭资源税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从以下两方面:

1.1 煤炭资源税课税依据有待改革。依据 2011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资源税的应纳税额,按照从价定率或者从量定额的办法,分别以应税产品的销售额乘以纳税人具体所用的比例税率或者以纳税人的销售数量乘以纳税人具体适用的定额税率计算,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于连续生产应税产品的,不缴纳资源税,自用于其他方面的,视同销售,应缴纳资源税。”煤炭资源税的课税对象从量定额征收,使得小煤矿在单位数额的煤炭开采上比大煤矿获得更多的利润。大型煤矿由于回采率高、安全设施健全、经营成本高等原因,吨煤销售成本较高,而同等煤质,小煤矿由于回采率低、安全设施投入少、管理成本低,其吨煤销售成本仅为 30 元左右,是大煤矿的 44.12%。低廉的成本也使得小煤矿的降价空间很大,因而需求量和销售量都很可观。这对于保护煤炭资源、规范煤炭行业、培植大煤炭企业都是十分不利的。而且美国、德国等发达国

家资源煤炭回收率能达到 80%左右,每挖 1 吨煤消耗 1.2 吨-

1.3 吨资源。而今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 30%。占煤矿总数约 30%的乡镇煤矿回采率平均只有 10%-15%,这意味着每挖 1 吨煤要消耗 5 吨—20 吨资源。据统计,中国在 1980-2000 年的 20 年间,浪费煤炭资源 280 亿吨。

1.2 煤炭资源税单位税额过低。我国 2011 年 11 月修订的资源税暂行条例采用从价定率或从量定额的办法征收,原油和天然气采用从价定率,均为根据销售额的 5%-10%征收,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是从量定额征收的,煤炭中焦炭的税率为每吨 8-20 元,其他煤炭的税率为每吨 0.3-5 元。目前美国已有 38 个州开征开采税,但由于各州定税权的存在,如俄亥俄州的煤炭税率分别为 9 美分 / 吨,而在路易斯安那州则分别是 10 美分 / 吨,各州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来深化资源税的引导机制,从而实现与经济增长的良性配合。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资源税税额明显过低,这种较低水平的税额,只部分地反映了劣等资源与优等资源的级差收益,同样地造成了资源的盲目开采和过度开发。2 煤炭资源税对煤炭企业的影响我国修订的煤炭资源税会对煤炭的相关行业产生影响,促使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

首先,提高资源税税额标准后,各地的小煤矿开采成本提高,在市场竞争中,资金实力薄弱的小煤矿将被淘汰出局。这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限制小煤窑的生产和发展。这样也可以淘汰一批高能耗、低技术含量的企业,抑制目前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

根据我国 2010 年能源发展报告,2009 年第四季度山西省月均煤炭产量达到 6000 万吨以上,较第三季度的 5810 万吨增长 3.3%。山西省已将年产能 30 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整合,矿井数量由2600 座压减至 1053 座。山西省现已形成 4 个年产能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以及 3 个年产能 5000 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

2010 年,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申明在全国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以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这样有利于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集中度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事故死亡率将下降 0.58%;吴吟并称,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可加强资源保护能力。

其次,煤炭企业负担加剧。2008 年将增值税从 13%恢复至17%,我国现在执行的涉及煤炭企业的各种税费近30 项,煤炭企业除缴纳资源税外,还要缴纳一般性税种、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企业年金以及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计划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税费。这些税费大大加剧了企业的负担。

最后,资源税改革加重煤炭企业负担。1994 年资源税暂行条路规定煤炭的税率为每吨 0.3-5 元,而 2011 年 11 月的修订条例中,煤炭中焦炭的税率为每吨 8-20 元,其他煤炭的税率

为每吨 0.3-5元。资源税改革之后,必将进一步加剧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煤炭资源税的改革方向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能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这使得煤炭资源枯竭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近年来煤炭开采在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甚至人身健康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使得每年用于煤炭采掘业的抚恤金几乎占到了抚恤金的 70%。德国曾是欧洲最大的煤矿生产国,德国经济从煤矿得到不少好处,但矿产开发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后来政府给煤矿工人提供巨额补贴,让其逐步过渡,最后关闭煤矿,之后德国对资源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这就警示我国煤炭资源税应当能够体现资源自身的价值,应当以足够高的税率来体现这种耗竭性资源的价值,从而尽抑制浪费。

美国的煤炭开采企业承担的税费主要有:所得税、资源使用税、货物离境税、土地资产税、煤田土地租金、生产许可证费、尘肺病基金、矿山废弃土地费、复垦保证金、个别州还征收资源开采附加税。我国目前企业承担的税费项目包括:一般性税种、水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企管费、矿管费、可持续发展基金、土地复垦费、残疾人保障金、排污费等近30 项税费,欧美国家煤炭资源税的开征税种以及资源税管理体制较为成熟完善,我国税费种目和税率都逐渐在向欧美发达国家靠拢。

我国的资源税被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但是我国现行资源税除海洋石油资源税完全归中央外,其他的资源税归地方政府所有。这种分配格局尽管促进了地方政府财力有序增长,起到了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发展了当地经济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其不合理之处,它不利于中央对于地方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由于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资源的日益耗竭。因此我国的煤炭资源税管理体制应向美国靠拢,除了一般的税费归口至中央外,还应将矿业权使用费、土地复垦费、残疾人保障金划分至中央,加强中央对煤炭资源的调控权。

在国家相关资源税费法规的逐步完善的同时,煤炭企业要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压缩成本,整合产业链条,实施多元化经营,积极争取有利政策。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篇6

甘肃黄河首曲自然保护区湿地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系统阐述了甘肃黄河首曲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了保护区内湿地萎缩、河流断流等问题,从而提出了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应对策、加强保护区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以期为保护区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高斌斌 作者单位: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甘肃,兰州,730020刊 名:甘肃科技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4(12)分类号:X83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湿地 土地退化 沙化 保护对策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篇7

关键词:绩效管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反馈机制;激励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9-0146-02

2009年,我国国务院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其中就明确指出,“要建立规范化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并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行以聘用制度与岗位管理制度为主的绩效管理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实现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1 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导向分析

公立医院在绩效管理导向方面要与市场改革相照应,形成基于外部社会服务与医院内部服务一体的绩效管理改革体系,充分调动院内职工的积极性,并提高与院外同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本文认为,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导向应该围绕三个要素展开。

1.1 利润导向

公立医院以利润为导向制定绩效管理方案,其目的在于扩大利润以增加医院收入。在公立医院中,将绩效评价的主要对象——科室的现实收入与科室可控制成本相减,其结果就可以作为绩效工资的分配基数。这种绩效管理方案设计不但能够调动科室内人员平日工作的积极性,也能为医院增加收益。但也要注意的是,由于分配基数所使用的是科室可控成本,所以很可能造成科室为了提高收入而忽略对成本控制,最终导致医院支出过度,使医院出现亏损局面。

所以医院应该在合理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做到以医院收益利润为导向,建立绩效管理方案,避免由于过度追求收入而忽略成本,导致医院亏损现象的出现。

1.2 工作量导向

如果以工作量为导向,医院的绩效管理方案就要改为通过增加患者数量及服务量来提升个人收入。

即:各科室实际工作量-基本工作量=绩效工资分配基数。该方法能够一定程度提升各科室工作的积极性,强化医生对于医院、对于病人服务的责任心,医院收益利润也会有所改观。但是如果仅以工作量作为绩效评价标准,则可能使得医生过分追求患者数量却忽略了服务质量。

所以以工作量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方案设计在患者服务方面很容易造成患者满意度的下降,使得诊疗过程趋于程式化,应该慎重考虑使用。

1.3 工作质量导向

将工作质量作为绩效管理方案导向是目前公立医院所惯用的策略,它主要以工作质量为主要参考环节,而以工作量为辅助环节。运用这一导向来设计绩效管理方案可以充分调用医院内医疗资源,使得绩效评价趋于全面化。

但从现实角度看,以工作质量为导向并没有考虑到医院的未来整体发展走向,因为医院处于社会卫生服务系统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它虽然提倡公益事业,但也不得不考虑单位效益问题和发展问题,这从长远来看对患者的利益也有好处。所以一味追求工作质量导向的绩效管理很可能造成医院内部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医院发展陷入瓶颈。

因此总结看来,无论是以利润、工作量还是工作质量为导向,它们各自都有自身对医院发展的局限性,所以公立医院作为城市中医疗机构发展的主力,应该灵活思路,将三种导向结合起来,创新模式,定制适合于自身特点并利于自身发展的全新绩效管理方案[1]。

2 我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的现状分析

2.1 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概念混淆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概念混淆是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所犯的错误,因为他们的绩效管理理念依然还停留在对绩效的评价阶段,而对管理内涵理解并不深刻,这使得他们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

从理论上来看,绩效考核并不能将医院发展战略与个人绩效联系起来,而且这种无理的联系也很可能造成医院内各科室员工对工作目标及效益的盲目跟风,一心只想寻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在绩效目标达成道路上变得片面狭隘。所以将两种概念混为一谈其实是不利于医院未来可持续发展的。

2.2 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缺乏科学性

公立医院在设立绩效考核指标时是根据医院内外部所运行的数据来共同实现的,它有着客观、有效、可信度高的特征,是较为平衡的标准管理体系。但目前许多公立医院在绩效管理方面过分注重成本与收支结余这些财务指标,还有对医疗硬件设备等硬指标的考核,而忽略了对病人治疗满意度、员工工作满意度等的考核。这种评估从客观讲是极其片面的,它强调结果希望实现短期内的收益,而没有注重过程的完整性与平衡性,这种急功近利的绩效管理方法与公立医院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方针不符,而且在绩效考核指标筛选方面也缺乏科学性和客观评价因素及模式,过分充斥主观色彩。

可以说,这样的绩效考核指标设置是激励扭曲的,它很难满足医院预期激励制度中的某些目标。再者就是绩效考核指标在整个绩效管理体系中的权重比例。许多公立医院没有很客观的将考核指标与员工的工作重点联系起来,专业讲,公立医院所运用的主观赋权法几乎没有把客观因子赋权加入到整个体系中,使得员工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员工工作积极度、合作度等指标难以被量化,更难以成为体系中重要的权重值,这在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体系中有失公允公正性。

2.3 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反馈机制

公立医院若想实现绩效考核体系中健康良性的反馈机制,就必须强调民主参与性,注重医院组织内部与外部人员的共同绩效指标制定,实现共同的绩效目标,这也是绩效管理与个人绩效成功实施的重要基础。在公立医院中,反馈与沟通始终是绩效管理中最有分量的环节,绩效考核参与者双方应该保持双向沟通,共同参与考核,共同发现问题,及时根据结果做出有力反馈,使得医院的工作任务及目标达成一致。只有这样做,医院战略才能稳定持续的向前实施,员工的工作效率也才能得到提高。而优秀的绩效考核反馈机制还能够改善绩效考核效果,平衡绩效考核体系中所向员工应允的各种晋升制度和奖励,使得考核及其结果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2]。

3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的对策分析

3.1 明确绩效管理意义

绩效管理取决于绩效考核结果,但也不仅仅局限于此,它还在相当大比重上决定于与考核相关联的绩效管理过程。所以在绩效管理实施之初,应该做到对全员员工的积极动员,加强教育培训,让所有员工都能理解绩效管理的真正意义,包括绩效管理能给他们所带来怎样的现实利益等。当所有人都理解绩效管理之后,它才能渗透到员工的潜意识中,才能让医院的绩效管理战略收获成效。所以说做好绩效管理教育培训,强化绩效管理过程,对公立医院建立良好的绩效管理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3.2 对各项工作进行详细分析,准确定义考核指标

公立医院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之前应该对院内的各项工作率先进行详细评估分析,然后以合理的权重、分配比例来标准定义与评判公立医院的绩效基础,在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与新医改制度的基础之上,准确定义考核指标,做到对公立医院所有服务及工作行为的正确引导和规范。这一过程是一个科学分析的过程,它既遵循了新医改的全新理念要求,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但从内容上来看,还应该从工作流程、医疗技术质量、医学科研研究、防疫保健、服务水准、资产增值甚至是医德医风方面做出调整,将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独立性做好,并强化分层分类管理机制。如果医院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是多层次的,就应该以中层作为标准来规范,从满足医院的基本需求做起,实现基本管理水平,如果超出基准值就视为是卓越绩效标准值,以鼓励医院继续发展进步。

3.3 建立完善的考核反馈制度

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建设一定要注重绩效辅导工作,保持与员工之间的持续双向沟通,对所实施工作与考评结果做出及时反馈,将绩效指标与计划完全纳入到院内的未来工作制度工程当中。对考核反馈制度的完善首先应该得到医院员工的公允与理解,并在共同努力下改善医院发展环境,调整工作任务及目标,确保员工工作始终保持步调一致。

另外,医院员工也应该与患者保持长期频繁沟通,通过了解患者来评价医院服务质量,尤其是对某些临床病例、护理及医疗服务窗口的服务内容作出调整,并定期考核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坚持倾听患者及员工双方反馈意见之后,完善健全院内的考核反馈机制,实现和谐管理。

3.4 将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进行有效结合

医院激励机制只有被奖励者重视,并达到所奖励内容与被奖励者所付出相一致才能起到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医院内部员工众多,激励机制可能对不同人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因此医院应该将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建立一个具有多维度交叉性质的激励体制,用意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比如说以工资、奖金、各种院内福利为主的物质激励;再比如以建立组织目标为主的员工精神激励,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并在院内实现工作轮换机制,合理安排员工工作休息时间;还有就是定期安排学习培训,为员工安排具有挑战性、目标性的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希望获得达成目标的认同感。这种目标性激励也可以提升医院员工的合作精神,使医院内部更具凝聚力。

4 结 语

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应该坚持朝着公正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积极解决在绩效考核中可能存在的或体质、或个体所带来的不良问题,并做到合理预测与程序安排制定,让绩效管理更加科学的走上正轨,以发挥它在公立医院这种社会服务机构中的重要性,这对我国未来的医学卫生事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推动作用[3]。

参考文献:

[1] 李萌,董四平.我国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医疗管 理科学,2014,(2).

[2] 纪珅.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SY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及评价[D].保 定:河北大学,2014.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篇8

为了解当前的养分管理措施对桃生产的影响,采用300 m×300 m的网格取样法,对京郊平谷区大华山镇桃产区的205个桃园进行了肥料投入和土壤养分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所调查的`桃园氮磷养分投入严重过量,平均投入量分别为桃树养分需求量的4倍和3倍;钾素的平均投入量为K2O 226kg/hm2,与桃树的养分需求量接近.各个桃园的施肥量和施肥时期变异较大.土壤养分呈累积趋势.与1981年土壤主要养分的平均水平相比,平谷桃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有明显提高.因此,京郊桃园应合理调控氮磷养分的投入,适当增加钾素用量,以提高桃的品质,降低成本,实现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孟月华 李付国 贾小红 何跃东 郝红梅 张志刚 陈清 MENG Yue-hua LI Fu-guo JIA Xiao-hong HE Yue-dong HAO Hong-mei ZHANG Zhi-gang CHEN Qing  作者单位:孟月华,李付国,陈清,MENG Yue-hua,LI Fu-guo,CHEN Qing(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94)

贾小红,JIA Xiao-hong(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北京,100029)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篇9

【摘要】

教学管理的好坏与否决定着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成败,然而在广大农村小学,新理念下的教学管理还未跳出陈旧的“老套式”,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与提高。尤其在很多农村小学,老教师居多,用很老套的授课方式授课,有些老师甚至浑水摸鱼,没有把心思放在教学中导致大部分学生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重建教学管理制度,找准教学管理的切入点,引导教师做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具体工作,是目前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

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还包括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管理。

教学管理需要一支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懂教育理论的高素质管理队伍。管理者还应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能力,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调控、自控能力。管理者还应掌握和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教学管理还要在新形势下加大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是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管理活动。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常规管理来实现的。常规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乃至全部教育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达到规范化和有序化,实现正常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活动秩序和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新课改实施至今,广大农村小学开展了一些新理念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但总体上学校的教学管理仍然被“捆绑”着,还是用过去老一套的管理方式来抓教师的常规,可以想象,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是否显得很苍白?因此,找准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落脚点,再次重审自我,重建制度,迫在眉睫。下面就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农村小学的教学常规管理指的是对教师个人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教学研究、专业成长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这是教师天天面对的日常工作和检查内容,学校对此也制定了相关制度和检评的方法,下面分别浅析存在的问题:

1、制度的制定与过程执行相脱节,不利于教学管理发展的需要。

广大农村小学在学年初针对自身实际皆制定了一套套完整的常规制度,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落实却不到位,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不有序,未注重过程管理,导致教师教研意识淡化,工作态度转变,懒散、推诿的现象油然面生,从而出现教案书写随意,环节不到位、备课次数不达要求、作业没能及时批改、单元未测评、教师听课互相抄袭、业务学习走过场等不良常规现象。显然,制度与执行相脱节,不能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管理的发展,更谈不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许多教师的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安排没有根据自己学校情况与学生实际来进行规划,只是一味地“誊写”网上的,在授课时也不会按照计划授课,只会根据自己的进度来进行上课安排,甚至没有相对应的练习,老师只是为了应付性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何谈质量?

2、新课改背景下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

(1)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但是广大教师在课前没有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育书籍,没能对上述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只是按“自己的思想”单一地写出教案。平时听课了解的情况:一是有些教师上课不带教案;二是教师上课根本就是照本宣科,没有新意;三是部分教师完全照搬购买的教案设计;四是课后不及时反思,对课堂生成的教学问题不理不睬,试想,这样的备课怎能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怎能上出一堂堂高质量的课?又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些低年级段的老师甚至没有备课直接进入课堂,没有任何教学方法与手段,只是照本宣科,让孩子读生字,读课文,没有方法指导,没有教法设计,这样的教学有质量吗?

(2)上课: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新知的重要环节。针对平时调研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各学科课堂评估没有具体标准进行评定;二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是停留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三是教师讲的过多,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空间少,还未摒弃“教条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四是没有形成多元的课堂评价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难以落实。

(3)作业: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教师批改存在的问题:一是作业没有体现层次性、坡度性,完全是由教师课堂预设的;二是对后进生关顾不够,任其放纵;三是形式单一,大体上都是课本上的作业,缺乏补充一些课外实践性、探究性、拓展性的习题;四是批改形式单一,只有简单的等级评价与日期,缺乏鼓励性、人文性的评语;五是作业出现错误没有让学生及时订正,而是一讲带过。

(4)听评课:学校建立了听评课制度,规定了每位教师的听课次数,目的在于为教师们提供互相交流、互相探讨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但在具体实践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听课拘泥于形式,课后没有及时反馈交流;二是评课时,只讲好的方面,不足之处只字不提,没有体现听评课活动的真正目的;三是学校检查教师的听课记录没有什么措施,导致出现教师抄袭他人听课的现象。

(5)业务学习: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业务学习旨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业务素养,但在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村完小、教学点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表现为:

1、有些学校不知如何开展业务学习,没有确定主题;

2、业务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写,没有潜心研究、认真撰写;

3、业务学习还没有形成教师自觉的行为。

(6)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桥梁纽带,农村小学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前沿阵地作用,存在的问题为:

1、没有从时间上保证教师的校本教研学习;

2、研究的内容涉及教师日常教学的实际问题较少;

3、缺乏研究的问题意识,参与者显得很被动,很少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4、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立体式的校本教研机制,教师有效参与低。

二、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现状应采取的对策

对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现状的分析不是目的,而分析产生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目的所在,为此,针对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引导教师完成“教学三部曲”,农村小学应在坚持原有常规制度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将教师被动接受检查改为主动参与,变领导监督检查为带头参与,重心下移,让教师做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的工作:

1、课前:课前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热身运动”,做法如下:一是每位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大纲、课程标准、查阅相关教育书籍,以获取必要的理论引领;二是了解班里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以此掌握学生的学情;三是认真备好课,做到过程翔实,有文本预设、问题情境;四是多听课、多观看实况录象课,在实践中找差距,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2、课中:主要体现在课堂的40分钟,教师应认真驾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提倡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处理好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偶发教学事件等;注重课堂学生学习的方式,努力为学生营造快乐、和谐、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是想学的、乐学的。此外,学校应为每位教师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成长计划,比如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堂以“说—听—评”为一体的汇报课,并记入教师成长档案中,以此见证教师成长的历程。

3、课后:教师课后所做的各项工作是上课的延续与拓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认真批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必须包括书面作业、实践类、活动类等方面。教师还需“用心”去改,批改时除单一的等级、日期外,还应设计不同学年段的鼓励性评语,体现教师对每一个孩子作业表现的肯定与鼓励,每学期还应举行一次丰富多彩的作业展评活动;二是做好学生的家访工作,架设家庭、学校两者之间有效结合的教育桥梁,注重跟家长、孩子之间的沟通,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坚持写教学反思,反思可以提高教师内省的自觉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学校应确定出每周的“教师教学反思日”,创设教师畅谈教学得与失、交流整改方案的有效平台,让教师们在一次次反思中、交流总结中得到发展;四是积极参加校本教研,学校要依托学科教研组,围绕学习与实践的主题,以年级学科为中心,以学校名师、骨干教师为主导,以教师教研共同体为主体,开展教师业务论坛活动,运用专家的主题报告、名师、骨干教师课题成果专题讲座、教学案例分析、教学问题诊断、教师评课等活动平台,展示教师的学习所得,检测教师的学习成效,以此促进教师运用课改理念进行实践探索,实现研训一体化发展;五是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倡导“个人预备—案例研讨—分块设计—个人修订—教后反思”集体备课模式,体现以研促教的教学策略;六是加强理论学习,勤写读书笔记、教学心得,以便获取最前沿的理论引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二)建立新型校本教研制度

以教师课题为研究主渠道,以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出发点,采用新型立体式校本教研运行机制组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使每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得以解决。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提倡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年级备课组为研究小组,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采用“自我反思提出问题→教研组研究确定课题→备课小组共同设计方案→研究者付诸实施并反思→教研组集体评价”的立体式运行机制,具体环节如下:

1、教导处为每位教师制作“教学问题卡”,让教师把自我反思后提出的问题填在教学问题卡上,实现“教师与自我的对话”。

2、利用校本教研日的学习时间,对教师教学问题卡上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确定出校本教研研究的课题。

3、发放“教学问题课题方案设计卡”,即让所有教师对教研组确定出的课题进行方案设计,实现“教师与同行的对话”。

4、教研组对各教师上交的“课题方案设计卡”进行分析汇总,然后把方案交给问题的提出者,让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论证、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5、实施者在课题设计方案实践运用之后,把实施具体情况(如有何优点,存在何种问题等)填在“课题方案评价反思卡”上,再进行研究解决。

如此循环反复,按以上5个步骤逐一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利教学的发展。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实施水平

学校任何一项制度都要靠管理人员去实施,管理者的水平决定了制度实施的质量,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应该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操作性强,对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提高教学管理能力的培训方式和激励机制。

二是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做好各项教学工作,每人每学期要上一节示范课、作一次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亲临相关教研活动,深入教学一线、深入课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指导,引领教师向专业化水平发展。

三是改革当前陈旧的业务学习,要注重过程活动的开展,应多向“质”做文章,提倡教师的自主学习,每周的业务学习日不再只是读读文章,应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以教师教学中遇到的每一个实际问题为平台,多开展主题教研、主题论坛活动,创设大家齐参与、共研讨、交流共享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执行课改推进的教师也需要一个学习、掌握的过程,目前农村小学的教学管理只有在探索中前进,在具体的实践管理中汲取新方法、新思路,也只有管理跟上去了,才能更好地约束教师、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当代教育学》,教育教学出版社,袁振国主编,2004年修订版 《中小学课堂管理》教育教学出版社,吕丽洁主编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篇10

[摘要]中药及其制剂是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服用中药及其制剂后在体内的变化规律,其药物浓度和药理作用的相互关系如何,其疗效与剂量、疗效与毒副反应的关系又如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对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析方法;评价体系

随着药学学科的发展,药物研究从过去以化学物质研究为中心,逐渐转移到化学物质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研究。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就要求中药及其制剂必须用科学的手段来阐明。中药及其制剂不仅需要定性、定量、杂质检查等质量要求,也逐渐需要了解其在体内的信息。但其有效成分进入生物体内经代谢后其浓度均较低,因此首先遇到的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测定体内这些微量成分。

在生物样品内建立、完善和提高中药及其制剂内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实验手段和技术基础。根据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以便更好地解决药物使用过程的个体差异,使临床用药趋向于更加安全、合理和有效。因此,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析方法对阐明中药及其制剂的药理药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主要体内分析方法

1.1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度较高,同时由于仪器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广泛。但由于该方法不具备分离能力,使得其专属性在体内药物的测定中收到一些影响。

1.2荧光分光光度法:药物及代谢物的分子结构不同,所吸收光的波长和发射的荧光波长也有所不同。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定性鉴别药物。同一种分子结构的药物及代谢物,吸收同一波长的光,则可发射出相同波长的荧光。

1.3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具有分离和分析两种功能的测定技术,同时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用样量少、分析速度快和应用范围广等特点,特别适合组分比较复杂的生物样品中微量有机药物及其代谢物的分离测定。

1.4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经典液相色谱为基础,采用了高压送液泵、微型填料和各种高灵敏检测器,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等特点。

1.5高效毛细管电泳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是经典的电泳技术和现代微柱分离相结合的产物。该方法灵敏度高,高效,分离速度快,进样量只需纳升级,只需少量流动相和价格低廉的毛细管。特别适合生命科学领域中对多肽、蛋白质等的分离分析要求,因此,在体内药物分析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1.6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可以进行这样的分析工作。色谱一质谱联用仪主要由色谱仪、接口、质谱仪、电子系统、记录系统和计算机系统六大部分组成。

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分析的灵敏度高,适合于低分子化合物(分子量<1000)分析,尤其适合于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不仅可以避免复杂、繁琐、耗时的分离纯化工作,而且能分离鉴定以往难于辨识的痕量的药物代谢物,可以迅速、方便地应用于研究。

1.7超高效液相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是指一种采用小颗粒填料色谱柱(粒径小于2μm)和超高压系统(压力大于105kPa)的新型液相色谱技术,能显著改善色谱峰的分离度和检测灵敏度,同时大大缩短分析周期,因此特别适用于微量复杂混合物的分离和高通量研究。

2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评价体系

对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需要应用若干标准来进行方法学的考察与评价。在实际工作中评价一个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优劣,一般常用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专属性或选择性以及可测浓度范围等指标进行考察。

2.1准确度:准确度是考察和评价分析方法的最基本要点之一,表示测定结果与真值的符合程度。由于不可能绝对地确知样品的“真值”,因而常用回收率数值反映测定的准确程度。

2.2精密度:精密度是指同一均质样品的测定结果与平均值的偏离程度,或者说多次测定结果彼此符合的程度,它表示分析方法的可重复性。

2.3灵敏度:灵敏度是指一种分析方法可检出有关化合物的最小量,常用检测限和定量限来表示。

检测限是指分析方法能够从背景信号中区分出药物时,所需样品中药物的最低浓度。通常以被测信号和背景噪音比为3时的被测物的绝对量来表示。

定量限是指保证具有一定可靠性前提下,分析方法能定量测定出样品中药物的最低量。在体内药物分析中,通常以标准曲线的最低浓度点作为定量限。

2.4专属性: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又称选择性,通常是指样品中含有其他共存物质时,分析方法能够准确、专一地测定出药物的能力。即测得的响应值应该是属于被测物所特有的,否则就易受干扰。

2.5线性范围:线性范围是指一种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都符合要求的试验结果成线性时供试物浓度的变化范围。标准曲线的线性程度目前仍广泛采用相关系数(r)表示。标准曲线应该覆盖样品可能的浓度范围。

2.6稳定性:稳定性是指药物的稳定性,是贮存条件、药物的化学性质、空白生物样品和容器系统的函数。药物在生物样品中的稳定性包括:在室温条件下的稳定性要超过在冷冻条件下的稳定性;反复冷冻一解冻条件下的稳定性的考察。

2.7方法的相关性:对同一种样品,用已证明有相当专属性的分析方法与新建立的分析方法同时进行测定,然后比较两种分析方法测得结果的相关程度。

对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考察还应从分析方法的可重复性、耐用性、操作的难易、每个样品测定耗费时间、仪器设备要求及成本费用多少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结语

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析方法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为阐明中药有效成分体内代谢过程和中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通过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分析,确立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科学,使中药及其制剂从总体水平上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前进。

参考文献

[1]魏璐雪,杜树山,中药及其制剂体内分析研究必要性的思考,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3):52

[2]张君仁,臧恒昌,主编,体内药物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吕春艳,张兰桐,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与天然产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中国药学杂志,2006,41(4):241-244

改善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对策 篇11

改善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对策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数量、面积快速增加的同时质量问题凸显,保护区没有管理好、没有经营好、没有利用好.出现这些问题有以下原因:目前国力下保护区范围过大,投资不足、资金未能统筹利用,因政策倾向、管理体制、权属等问题造成保护和开发矛盾难以协调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将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工作重点从数量增长转移到质量提高上,增大对保护区的财政投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修改有关管理法规,填补政策漏洞,规范自养方式,促进建立社区共管共利机制,并在条件成熟时试点改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

作 者:苏杨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北京,100010刊 名:科技导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9)分类号:X3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改善管理 政策建议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篇12

班级:会计081601

学号:200816040134姓名:栗靖宇

预算外资金是财政资金体系的重要补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减轻财政压力,维护财经纪律,从而有效地发挥预算外资金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预算内资金的重要补充,预算外资金在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减轻财政负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的预算外资金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本文围绕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提出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我国预算外资金的特点

预算外资金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收取、提取和安排使

用的各种财政资金。它具有这样几个内涵:预算外资金属于国家财政资金的范畴;其预算和使用方法,都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授权收取和使用;预算外资金也应该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外资金的特点是来源分散,监管困难,数目难以准确估算。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预算外资金进入迅速膨胀时期。1996年,国家明确了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此后预算外资金除个别年份有所增长外,总的来说,处于稳定并略有下降的态势。

二、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粗放。按照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要求,各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财政部门按照经费定额和开支标准对该计划进行审批后,汇总编制总计划。但实际的执行情况是,有些单位没有收支计划,财政部门也很难形成规范的汇总预算,只是粗略地按基数加增长的办法编制并下达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具体收入时,有的单位只是将专户资金一缴了之,没有具体的资金项目名称,造成收入来源不清;支出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定额标准计划,资金的使用仍处于“以收定支”阶段。预算外资金管理粗放,给用款单位挤占挪用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

2.应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项目仍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从财政的资金管理看,一方面预算内资金短缺,收支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已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财政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使本应纳入预算的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究其原因:一是原编制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一旦将其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就要理顺各方面的管理关系,这不仅要加大各部门的管理成本,而且会突破各自的管理指标;二是就单位而言,收费收入不足以抵顶其正常支出,因此改变财政管理方式,就意味着财政负担加重;三是执收单位作为征收主体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担心纳入预算管理后对其经费保障产生影响,主观上不愿意把专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3.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普遍存在着“重收入、轻支出”的现象,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和缴存比例,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虽然财政在拨付资金时,根据用款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了核定,但财政资金划出以后,用款单位怎样使用、用到什么地方都不得而知。近几年审计查处的一些单位擅自扩大行政开支范围、乱发津贴、私费公付等问题,反映了预算外资金使用效益十分低下的情况。

4.征缴模式陈旧、程序不科学。尽管近几年各地都积极推行预算外资金“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仍处于自存自缴的状态。而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给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内外收入、坐收坐支预算内外资金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征缴程序不严密、不科学,也容易形成资金体外循环。

5.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缺位。根据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要求,行政主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一部分管理费,但该办法对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票

据使用、支出范围及资金管理都没有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目前,一些地方迫于强大的财政压力,不得不要求预算部门自行解决一些财政支出,因此一些主管部门就以各种名义向下属单位收取管理费。由于没有具体的政策规定,一些单位超标准收费、使用不合法票据及白条收费,进而逃避专户管理、违规投资基建,甚至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时有发生。

三、加强和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1.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强化财政综合预算管理。根据国务院转发财政部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意见,目前我国总体上是依照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程度,采取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做法。因此各级财政首先要将国家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相应支出通过预算予以安排。

2.强化预算的刚性和完整性。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要严格预算管理,认真编制综合收支预算,统筹考虑预算内外收支,将预算内外资金捆绑一起,支出按定额统筹安排,作为预算内资金的补充,以弥补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不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整体效益。应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核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统一各部门、单位奖金、福利发放标准,做到透明化。

3.积极借助智能网络管理系统,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首先是堵塞收入方面的漏洞,做到应收尽收。要以收费票据为资金监管源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赋予财政票据信息功能,再借助收费单位、代收银行、财政三家之间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彻底建立起一个“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预算外资金征管体系。所有收费通过银行代收,不仅便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纳入财政管理,增强财政调控能力,使财政专户发挥“准国库”的功能,而且还构建了财政部门与执收单位间高效的收费票据领购、核销管理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财政部门对执收单位收取预算外资金的监控力度,有力地遏止自立收费项目、自立收费标准等乱收费行为。

4.切实完善配套措施和法规建设。近年来尽管我国出台了大量的财政法规,但相对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而言仍处滞后状态,加之财政法规层次较低,财政法律、法规之间,以及同其他法律之间在涉及财政经费投入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冲突和矛盾,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因此,要尽快建立、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法制体系,为财政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推动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向纵深发展。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要与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及经济体制改革等结合起来,才能切实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并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进而对现行的政府性基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管理方式进行规范和完善,真正发挥财政部门应有的管理监督作用,努力提高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效率。

5.切实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预算外资金的效益。要把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作为财政监督的一项主要内容进行经常性定期检查。认真检查收费项目、范围、标准;检查票据的使用情况;检查预算外资金的存储使用情况;检查预算外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外资金实行跟踪问效。通过检查,合理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使预算外资金在财政的宏观控制下管好和用活,充分发挥预算外资金的效益。

总之,我国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缺乏具体有效的法规制度及运行机制的保障,财政管理尚未完全到位。因此,必须重视并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预算外资金的效益。

一、成因与现状分析

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主

要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集中上缴的资金;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1]

我国的预算外资金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与政企合一、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相伴而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的财政收支都要由中央财政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然而各地区、各部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和各行政、事业单位具体的环境、条件都千差万别的现实又使得财政很难做到绝对的统收统支, 中央于是将几项零星的收入划给各部门和单位, 让其收收自支、自行管理, 开始主要是一些农业税附加收入和机关生产收入, 这便形成了最初的预算外资金。[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让利放权、国企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预算外资金成为我国财政改革的突破口甚至是中坚力量,在各项财政收支中更是异军突起,呈现迅猛增长之势乃至最终一发不可收拾。下表显示了几十年中我国预算外金的发展状况:

预算外资金情况一览表[3]

年份 预算外资金数(亿元)相当于预算内资金的%

1953 8.9 4.2

1957 26.33 8.5

1960 117.78 20.6

1965 75.56 16

1976 272.32 35.5

1980 557.4 53.5

1984 1188.46 81

1987 2028.8 89.7

1993 3243.31 94.5

可见,我国预算外资金的规模一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尽管1993年后的几次调整使得这一状况有所改观,但预算外资金占预算内资金的比例仍然保持在25 %左右。此外,由于监管不力,法律失控等原因,事实上还存在大量由于部门和单位以分散账户、规避票据管理等方式隐瞒而没有反映到统计数据中的收入。这些收入和相应的支出几乎完全处于人大的法制监督和国家的财政管理之外,不受约束的权力的恣意膨胀更是导致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弱化、财政政策偏离预期目标、“三乱”和“小金库”屡禁不绝以及腐败现象大量滋生等严重恶果,对我国财政的稳定、健康和持续高效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

二、对策与应然思考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预算外资金在我国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相当之大,而由于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巧立名目规避票据控制、分散账户逃避审计监督等技术手段取得的“预算外的预算外资金”的数目之巨更是不得而知。这些完全没有权力机关授权和监督处于法律调控之外财政资金的大量存在,与我国不断深化的法治改革和宪政民主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财政民主是宪政民主的应有之义,由于财政这一特殊权力资源本身的重要性使得财政民主对于宪政民主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财政民主的首要要求即是重大财政事项要经过权力机关的审批,财政的收支和管理都要处在权力机关的监督之下。[4] 预算,作为权力机关监督政府财政运行的主要手段,是实现财政民主的重要途径。预算外资金的本质即权力机关审查和监督范围外的资金,这些资金的存在和运作必然大大损害了权力机关对于国家财政事项的决定权和预算制度的权威性。因此,必须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全国人大的审查和监督范围之内,这样才能真正符合财政民主的根本要求。预算外资金迅速膨胀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缺乏有效地法律监督,这些资金的收取和支出不仅不在全国人大的审批范围之内,而且也处于“法律失控”的状态。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法制化建设。虽然国务院、财政部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办法,如1996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最近刚刚公布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条例》,财政部制订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中央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的配套规章,但这些立法都处在行政法规、规章的级别,而且标准很不统一,有些规定甚至互相抵触。[5] 这些法规、规章在实施过程中对于预算外资金的监督和管理起到的作用事实上微乎其微,对于遏制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财权扩张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当前不可能完全杜绝预算外资金的情况下,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一部专门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法律, 规范各级政府的立项审批、收支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违纪处罚等内容, 将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和管理真正纳入到“法律之治”的轨道上来。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预算外资金的存在也是不合理的。其不仅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诸如“三乱”、“小金库”、“过路财政”、“部门苦乐不均”以及腐败大量滋生,还大大弱化了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能,使得很多财政政策和措施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经济学勾画的公共财政模型,政府最本质的三项职能是提供公共品、宏观调控经济和收入再分配。预算外资金的存在,一方面虽然带来了部门、单位自主财政的效率和利益,另一方面却使得政府后两项职能大大削弱,因而使政府在预算外资金的存废与否的争论中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其实,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并不必然带来相关部门和单位资金运用不畅或低效,关键在于对于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制度。纳入预算范围之内,在权力机关的审批和预算法的双重约束下,这些财政资金必然能更加有效地得到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6]

上一篇: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庆典酒会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学习落实四项制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