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共8篇)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篇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摘要:
由于越来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越来越重视。而本文将根据国内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美国发达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对比,并且分析使得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从而对其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食品安全问题
国际
改进措施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大问题。近年来,随着禽流感,二恶英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不止关系到当代人类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并且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民生,更关系到我国在未来国际食品贸易中的地位。
从全球角度看, 食品安全可以分两个阶段, 食品数量的安全和食品质量的安全。目前,我国的食品数量安全基本得以解决, 食品供给不再是主要问题。食品质量安全,即食品安全指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这说明,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1 美国食品安全体系
1.1 食品安全组织管理体系
美国历来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建立了由总统食品安全顾问委员会综合协调,卫生部、农业部、环境署等多部门具体负责的综合性监管体系。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农业部(USDA)和国家环境保护机构(EPA)等机构分工负责相关食品的安全,并制定有关法规和标准。食品安全机构对总统负责,对国会负责,对评估条例和实施行动负责,对公众负责,他们通过与立法者沟通参与法律及条例的制定,公开发表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言论,确保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美国还建有联邦、州和
地方政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食品机构中资深的科学家和公共健康专家互相合作,努力保证美国食品的安全性。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上,联邦政府不依赖于各州政府,他们在全美国设立多个检验中心或实验室,并向全国各地派驻大量的调查员。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签订协议,授权当地一些检验机构按照联邦政府的方法检验食品。[1]
1.2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食品安全体系的高水平来自于严格的管理,美国政府的三大权力分支——立法、执法和司法,都对确保食品供应的安全性有重要作用。美国关于食品的法律法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议会通过的法案称为法令,如《美国法典》第21部中有关食品和药品的法律,《行政管理程序法令》、《联邦咨询委员会法令》和《新闻自由法令》等。二是由权力机构根据议会的授权制定规则和命令,包括:《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联邦肉类检验法》、《禽类产品检验法》、《蛋产品检验法》、《食品质量保障法》、《公共健康事务法》及《2000年公共健康安全和生物恐怖注意预防应对法》等。美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订与修订采用向公众公开的方式,不仅允许而且鼓励被管理的行业、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规章的制订和颁布过程中。当遇到特别难解决的问题时,就需要向管理机构以外的专家进行咨询,管理机构可选择召开公开会议或召开咨洵委员会会议。[2]
1.3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美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三个方面。风险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的特性描述和危害显性评估三个环节。对危害的识别,主要根据法律和经验对食品进入市场前的潜在危害和已进入市场的食品存在的危害进行识别,以控制风险;危害的特征描述是以此为基础,运用数据说明关于潜在危害不同的显现水平和模式,说明哪些数据对危害的特性描述最相关;对危害显性评估是对食品安全事故中急性危害的短期发作和慢性危害的长期作用可能发生的概率、损失的程度加以分析,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打好基础。美国的法律要求食品在进入市场前必须确定食品添加剂、动物药品和杀虫剂的使用不会引起危害,而对食品中固有的有害成分或不可避免的食品污染,则要求管理机构进行干预。作为风险管理的样板,美国联邦食品管理机构每年都举行会议,共同商讨以风险为基础的食品抽样检测计划,以测定药品和化学物在食品中的残留,检测结果作为标准制定的基础、执行的基础及其它进一步行动的基础。风险沟通贯穿于食品安全管理的整个过程,一方面通过有效的信息发布和信息传播使公众健康免于受到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例如,在突发食品安全风险时,政府将通过全国范围内各层级的食品安全系统电信网和大众媒体将紧急情况告知社会大众,并通过信息分享机制告知国际组织、地区组织和其它国家,使消费者和相关组织能及早进行预防。另一方面将管理部门风险分析程序也向社会大众公开,接受社会大众的评论和建议,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3]
1.4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美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贯穿于“从田头到餐桌”整个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一是生产标准体系。强制要求企业生产食品必须严格按生产标准进行,否则将受到严格处罚。美国食品生产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操作规范。其中,国家标准由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验局、农业市场局、粮食检验包装储存管理局及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环境保护局以及由联邦政府授权的其他机构共同制定。行业标准由民间团体制定,是美国食品质量标准的主体。企业操作规范由农场主或公司制定。美国《联邦法规法典》的“农业篇”中有农产品标准(包括等级标准)352个,其中,在农药残留限量方面,到1999年8月止,已制定标准8100多项。二是质量认证体系。对食品质量进行认证是美国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食品经过质量认证体系的认证后,就可在商品上贴上标签,告诉消费者,该食品通过了质量认证,是安全的。目前美国食品企业生产的食品必须通过三项质量认证,即管理上要通过ISO9000认证,安全卫生要通过HACCP认证,环保上要通过ISO14000认证。通过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等级制度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在生产源头控制食品生产,从而保证进入市场的食品质量符合安全要求。三是食品安全检测系统。美国除建立联邦食品检测体系外,还有各州、各行业的检测体系及生产单位、家庭农场自检中心。美国农业部从技术、规划、发展等方面提供支持,即对“田头到餐桌”全过程实行控制和管理,由此形成了严密的食品质量安全网络组织体系。四是风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制度(HACCP)。HACCP作为一种方法模式,是由GMPs(良好操作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和SCP(卫生控制程序)几部分共同构成。自六十年代由美国提出后,已作为专门的标准,应用于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通过运用HACCP可发现可能发生的风险,同时制定综合有效的计划,预防或控制风险。五是食品召回制度。在政府食品卫生部门的监控下,一旦有食品被发现不合格,生产厂家和销售部门便会主动召回,清退消费者已付款项。美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多是大企业,一般不愿冒信誉受损、失去顾客的风险,未出现过生产厂商拒不召回的情况。[4] 2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 2.1 农产品生产过程存在隐患
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几乎所有农作物都要使用一定数量的农药。尽管我国已对农作物施用农药种类和剂量做了明确规定, 允许使用的农药大都是高效低毒的, 降解快, 对人畜危害性小。但很多一部分人为了降低成本, 为了获得更快更好的杀虫祛病的目的,违反规定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如甲胺磷、氧化乐果等。我国居民在日常膳食中的各类农药摄入量, 往往数十倍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仅农药六六六的摄入量标准, 中国就是美国的 84 倍、日本的 15 倍。据统计, 有38 %的农产品有害物残留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部分地区蔬菜农药超标比例高达 80 %。[5]许多人对农作物的种植缺乏科学知识, 盲目施用过量的化肥, 既造成土壤板结、土质变坏, 还造成农作物中硝酸盐过多[6]。过量的硝酸盐在人体内易转化成亚硝酸盐, 进而合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甚至一些农户为了提高作物产量, 改进其外观品质, 滥用植物激素, 如胀大剂、催红剂、增甜剂等, 使作物中激素和稀土元素残留量大, 食用后会造成儿童早熟, 成人内分泌紊乱等。2.2 加工制造中道德缺失
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种类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量, 超量使用便可能对人体造成重大危害。经有关部门检测, 就有在面粉中发现超限量 5 倍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酞”;在腌菜中超标准 20 多倍的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7]。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 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使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如: 熏蒸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 延长保质期;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等。食品加工用原料质量差、劣, 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 用已霉变(含黄曲霉毒素)的大米加工米制品:使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早餐摊点使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更有甚者是生产假冒伪劣的食品造成众多消费者身亡, 如: 2003 年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2004 年 5 月广州毒酒致人伤亡事件等。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了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生长。我国发生的食堂和饮食服务业中的食物中毒, 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 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 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8]。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每年都有发生, 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易发生此类中毒事件。2.3 市场和流通中监管难度大
许多个体食品加工、制作点不经许可,不受监督,随意布设, 给居民日常生活的饮食安全带来隐患。如:遍布城市的饮食摊点、农贸市场内的现场制作小作坊和熟食制品摊点等。这些摊点的经营者缺乏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缺少食品卫生相关知识, 不具备完善的生产手段和食品保障, 生产的产品很难达到食品经营要求。这些摊点的流动性强, 难于监管和控制, 是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和食物危害的重要根源之一。
3.根据美国的相关经验结合生活提出以下建议
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表明,尽管我国已经在食品安全方面做了一定解决工作,可并没有长期有效的实行,以下是个人自己的观点。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首先,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鼓励民众进行学习,加强政府在相关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其次,教育从小做起,让下一代拥有健康的身体的同时,让他们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宣传者。再次,加强道德、诚信、公德的教育,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信力建设、提高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在生活中的作用。对企业更应该一经发现全民通知,并取消该企业再次从事食品方面的经营。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加大社会舆论对食品安全问题中不道德现象的关注,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3.2制订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研究并制订既符合国际贸易有关原则,又适应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和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从基础上提高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还要不
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
3.3加大监督力度,制订严厉的惩罚机制
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安全,加大对触犯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的企业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提高食品市场准入门槛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召回制度,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的食品。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不定期地对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加大抽查的力度和覆盖面。对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形成长期有效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并行有效的惩罚机制。
3.4研究建立符合国情的 HACCP 体系
发达国家对 HACCP 的引用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国对 HACCP 应用和研究较落后, 而且在应用中照搬美国模式。我们要建立适应中国食品生产企业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特点,适应中国食品原料的生产方式,适应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方式,适应中国现存的食品安全危害的发生特点的HACCP 体系。
3.5 建立和完善检验检测体系,以及食品召回制度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中, 监测体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监测是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的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测体系的不完善, 监测水平发展的不均衡, 检测技术储备的缺乏以及基层监测人员的质和量的不足已经成为阻碍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发展的瓶颈。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在从源头抓起的同时, 还应该进行逆生产顺序管理。食品不仅要可追溯,还要能够对不合格产品实行召回制度。据研究, 召回缺陷食品引起的所有者经济损失,平均占公司财产的 1.5 %~3 %。这将促使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在召回而产生的经济损失与提高食品质量而增加的成本之间进行博弈[9]。因此,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和食品召回体系。
3.6建立食品安全协同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有效掌控
协同理论认为自然界是由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这些个许多系统就称为小系统,这个统一体就是大系统。在某个大系统中的许多小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它们的平衡结构、以及由旧的结构转变为新的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10]。协同预警系统能够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各相关监管部门协调配合,高效率,高掌控的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警情处理。
参考文献:
[1]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2]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3]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4]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5]侯瑜.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 年 1 月
[6] Peter F.Food safe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food production-distribution chain[R].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2002 [7]汤天曙.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02, 23(2):4-8 [8]侯瑜.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 年 1 月 [9]侯瑜.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 年 1 月 [10]唐晓纯.多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6期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篇2
1 岩土矿产工程勘察技术概述
1.1 地质勘探
工程项目的地质勘探主要包括放个方法, 即钻探、地探、洞探和井探等。
首先, 钻探的方法目前主要包括震动、回旋、冲洗和冲击四种, 通常情况下应用最为广泛的为回旋方式。具体操作步骤是在需要勘探的地质面深入至3到5米, 测量的深度误差应控制在5公分的范围之内, 确保所采集的样品为完整的岩石或粘土, 其中淤泥的参杂度需要大于等于80%。此外, 应力层取样与原味测试距离需要保证在1至2s/m范围内[2]。各个主要部位原有的样本数据也需要大于等于6样。
其次, 地探方式属于一种原位的测试方法, 能够实现对地质岩土的波速、电阻率、弹性动态模量、良性循环、动剪切模量、土壤质量以及化学参数等指标的测量。
最后, 洞探和井探等方式主要适用于无法精确识别的地质当中, 在采用此方式进行地质勘探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就是要确保勘探的深度需要始终位于地下水位的上方, 平洞的深度也需要严格以工程的标准要求进行准确的测定[3]。
1.2 工程地质测绘
此环节是进行岩土矿产工程研究的基础工作, 通常情况下需要在工程早期开展, 主要用于工程领域地质的理论分析中, 描述地质现象并分析地质的质量, 据此来分析地下的具体情况, 作为接下来工作开展的理论指导。
1.3 地质勘探
勘探工作的开展, 需要根据不同地质的岩土矿产性质进行适合的地质勘探方式。勘探的间接方法主要是物探, 其优势在于效率高、成本低, 可用于探测光与钻井, 对难以通过测绘推断的地质勘探当中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因此在很多时候其能够直接替代测绘工作[4]。然而其也具有着相应的局限性, 在每次进行地质勘探时都需要对相关各种影响地质的因素进行严格检验。因此以钻井为主的直接勘探方式也成为了地质勘探的主要选择。
1.4 测试与试验
该步骤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此途径来得出地质勘探所需要的相关参数, 据此得出地质土壤的特性与岩石矿产的结构特点。
1.5 现场监测
此过程就是为了确保工程的质量达标进而满足工程的安全需要。检查项目主要覆盖了勘探结果与对施工监理质量的控制等等。
2 我国岩土矿产工程勘察技术现状
岩土矿产工程勘察是保证工程建筑质量的必要前提, 然而我国当前的岩土矿产工程勘察技术现状却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差异化明显
岩土矿产工程勘察具有着较强的技术性, 对于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 而目前我国该领域的人员有大部分都不是科班出身, 其技术水平与专业素质等均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而技术的更新频率又十分迅速, 很多技术人员的水平实难与时俱进。
2.2 硬件设备的落后
虽然在我国社会经济的推动下, 工程施工技术已经开始逐步向国际化靠拢, 但是用于岩土矿产工程勘察的硬件设备的落后性仍然毋庸置疑, 设备的相对落后也就使得岩土矿产工程勘察技术的进步受到一定的限制, 对数据的精准性也就存在着不良的影响。
2.3 岩土矿产工程勘察监管乏力
在所有工程建筑中, 工程监理的重要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 施工监理工作的到位, 能够有效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而我国岩土矿产工程勘察的现状却是缺乏该技术领域的独立体系, 工程监理的工作重心也往往过多地倾向于建筑实践而通常忽略掉岩土矿产工程勘察环节的监理[5]。
3 我国岩土矿产工程勘察技术的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几大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文结合自身经验认为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 加强对岩土矿产工程勘察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所有技术的发展, 都需要依靠人才的推动, 同时, 技术的实践也需要相关人员技术水平的跟进。因此, 要想推动岩土矿产工程勘察技术走向现代化, 必要前提就是要先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对此, 除了需要扩大对人才的吸引力进而大量引进人才的同时, 还需要对岩土矿产工程勘察技术人员开展大力的培训, 并通过严格的考核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虽然目前从事岩土矿产工程勘察的人员大部分都是老员工, 具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 但其知识结构却往往都不成体系, 缺乏系统性, 因此也需要通过加强培训来改善。
(2) 推动硬件设备的数字化发展。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使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普及, 数字化技术已经应用到了诸多行业领域当中。并且当前国际标准的大型工程进度都是应用数字化管理所实现的, 受此影响, 我国已有一部分岩体勘探部门开始重视智能化技术的引进。因此, 各部门应当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 推动岩体勘探硬件设备的数字化发展。
(3) 通过制度的完善确保岩土矿产工程勘察监管的有效性。制度是所有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 岩土勘察工作本身具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 因此该工作的开展需要以盲目作为大忌。而前文提到, 我国当前因为监理工作的缺失而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要想保证岩土工程体制的顺利推广, 势必需要构建起一套相对完整的监理体系, 并且应当保证其独立于施工过程之外。唯有如此, 才能有效避免由监理不到位而导致的岩体勘探相关数据的失真等问题, 进行为我国工程项目质量的优化提供坚实的基础性保障。
4 结论
综上, 岩土矿产工程勘察质量对于工程质量起到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精准的勘察报告能够最大程度上确保后续工程进展的顺利。尽管我国的岩土矿产工程勘察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但只要对此予以明确的认识并能够正视进而加以整改, 我国岩土矿产工程勘察事业的国际化发展也就指日可待。
摘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不断推动作用下,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呈现日新月异之势, 各个行业领域都借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 也为各个工程项目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岩土矿产工程勘察技术也就因此而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高要求。在此背景下, 岩土矿产工程勘察的任务开始越发艰巨, 保证岩土矿产工程勘察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作为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要素, 其质量唯有不断提升才是根本性保障。然而以当前的现状来看, 岩土矿产工程勘察技术尚存在着一些问题, 若不将这些问题全面整改, 则将为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岩土矿产工程勘察技术的深入研究。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 浅谈我国岩土矿产工程勘察技术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旨在起到抛砖引玉之功引起更多更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岩土矿产工程,勘察技术,技术现状,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黄海燕.浅析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创业家, 2014 (05) :150.
[2]冯兴法.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J].四川水泥, 2014 (08) :147.
[3]贾定国.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科技传播, 2014 (15) :159+149.
[4]卢俊文, 吴硕文.探讨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与创新, 2015 (03) :89-90.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篇3
一、我国企业物流体系的现状
1.我国企业物流体系发展迅速
我国的物流市场历经二十几年的发展,处于不断的探索研究,借鉴的过程之中。现阶段政府、企业、都为我国物流产业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健的发展,企业物流体系的发展规模仍具有较大的潜力。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发展的另一关键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理想的综合服务模式的现代物流产业,已逐渐转变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企业物流体系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转变国民经济战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第三方物流在我国迅速发展
现阶段由于大量的跨国物流企业涌向国内市场,在政府的激励措施下,我国物流企业逐步转变理念,追求低成本以及注重核心竞争力,物流外包的需求随即产生,第三方物流市场迅速发展起来。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充分的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因而,成为广大企业发展的新核心。目前国内市场上第三方物流发展呈现良好势头。调查数据表明,2006—2010年,第三方物流企业投入规模将累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方兴未艾。
二、我国企业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企业物流管理观念相对比较落后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观念,我国物流业发展时间较短,所以我国的企业物流体系仍处于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中,众多企业对物流业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初步探索阶段,对物流现代化理念、企业物流体系的作用、运作流程等基础性的东西缺乏深入的理解,本土化企业的发展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并不结合自身市场条件以及企业的实际,致使企业物管理体制与市场的需求脱节,缺乏系统规划,投资资金严重不足等因素严重阻碍我国企业物流体系的发展壮大。
2.我国企业物流体系专业人才短缺
物流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渠道过于单一,物流师资力量薄弱,培训的模式过于陈旧,行业认证制度不规范等。随着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升和作用的不断显现,以及物流功能在市场经济中的变换,物流人才需求上呈现转变,不仅表现为在数量上增加,质量上的的要求更加严格,伴随着高新技术在物流业中应用的,这对我国物流人才的层次要求也将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实用化。但目前,国内的物流人才教育和培训方面相比较实际需求水平存在衔接上的困难,表现为无论是学历教育方面,还是非学历教育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对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的理论指导,尚无无成熟的项目范例引路经验,培育一批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的拥有现代物流理念的物流管理人才是实现企业物流体建设的重中之重。
3.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也比较低
虽然目前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已经走到了信息化的前列,但是具有明确的市场需求系统的物流企业比例较低,我国的企业物流系统仍然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国际物流企业中普遍利用计算机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应用,在国内的物流企业中尚未得到普遍的采用。国内众多的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仍然集中在基础网络建设及应用软件系统建设的起步阶段,对于信息化的业务流程和自动化的操作仍然处于理论层次,诸如建立集中采购、库存及大型配送中心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从观念到设施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体系发展相差甚远。
三、我国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的改进措施
1.树立正确现代物流理念,建设和应用现代物流体系
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取决于现代物流理念的形成步伐。理念的革新是企业物流体系进行深化发展的的客观要求。只有先树立正确现代物流经营决策的理念,建设和应用现代物流体系才可能逐步实施。因此,首先要设法让企业领导与员工尽快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逐步改变传统的物流理念,实现企业物流理念的现代化。其次,联合行业中的领导企业扩大物流网络规模,逐步提升企业产品市场市场占有率;最后,提供现代物流的优质、特色化服务,创建企业物流品牌。发展国际物流网络,实现物流专业化、国际化,是我国物流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
2.学习借鉴外国经验,加强人才的培养
建立吸引企业物流人才的机制。从国外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复合型的物流人才,促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有效的物流教育体系和物流管理体系,引进人才的层次涉及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政府宏观管理人才、物流技术人才、物流经纪人和经理等高层次人才。培育出一批满足现代企业物流体系发展要求的专业化物流人才,并且建立专门的物流人才储备中心,进而规划特色的物流人才市场,以缓解我国在物流人才供需方面的压力,更好的适应我国企业物流体系建设的需要。此外,应该注重培养经验丰富、具有专业素养的物流职业经理人,采取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培养方式。采取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解决目前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3.深入探索,加强信息化的管理
在信息全球化覆盖的的21世纪,我国物流企业在加入WT0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也为我国物流产业实现国际化创造了机遇,企业必须要在这一全新的竞争环境中利用国外先进的经验以及自身的优势实现物流信息化管理的跨越。当前的国际竞争形势下,信息的有效性是取得市场份额,获取竞争机会的先决条件,更多的企业决策者利用信息技术这个竞争制胜的武器来参与物流产业的竞争。企业的信息化首先应该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具体制定,必须基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竞争战略的要求,从企业的客观实际出发,并要充分预想到企业未来发展的应用需求结构的改变以便实现软件系统的有效升级,這也是企业物流体系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键。
现代企业物流体系所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物在空间上的流动,它已成为企业实现一体化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现代企业占取市场份额,增强竞争优势的一个新手段。在企业管理决策中,提高经济利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据得益于现代企业物流体系的发展壮大。所以,企业物流体系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情况,从优势资源出发,定位最适合企业物流体系的模式充分结合自身的经营的现状、物质基础和组织结构等因素。为了快速实现我国企业物流体系的国际化,企业应尽快健全并调整相关物流体系的制度和政策,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产业制度,以应对日益国际化的市场转变格局。(作者单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马兰矿供应科)
参考文献:
[1]张庆.物流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05.
[2]蔡启明.现代物流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06.
[3]王妍.应用战略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竞争力.管理现代化,2004.(4)
[4]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现代物流产业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2,(2).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篇4
一、引言
财政透明度是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顺利行使知情权的必要保障,是政府履行财政受托责任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提出“让权力在阳 光下运行”目标以来,我国财政透明度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财政信息公开逐步由“形式公开”向“实质性公开”转变;二是中央各部委及各省 财政透明度水平在逐年提高。尽管如此,由于我国财政透明度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不高,甚至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我国财政透明度现状做简要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二、财政透明度
财政透明度是良好财政管理的一个方面,它是促进效率、保障政府和官员负起责任的一种方法。财政透明度最早是由George Kopits和Jon D.Craig(1998)提出的。George Kopits和Jon D.Craig认为,所谓财政透明度是向公众最大限度地公开关于政府的结构和职能、财政政策的意向、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预测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是可靠的、详 细的、及时的、容易理解并且可以进行比较的,便于选民和金融市场准确地估计政府的财政地位和政府活动的真实成本和收益。
财政透明度是一个综合复杂的概念,它要求政府要准确、及时和完整地以及最大限度地提供政府财政活动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信息,从而帮助公众 了解政府财政层面的工作并做出判断。一方面我们必须认清我国目前财政透明度的现状和与国际比较的差距;另一方面积极借鉴国外有关财政透明度建设方面的好经 验,参照国际规则,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管理体系。
三、现状分析
我国财政透明度起步较晚。我国财政信息公开在1978年之前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政府没有公开财政信息的意识,而公民也没有监督政府工作的意 识,更谈不上财政透明度高低的问题,其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一直很缓慢。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提高财政 透明度逐步成为国际潮流。在国际环境的影响下,我国财政透明度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1995年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04年我国 政府实行新的预算分类体系,2007年财政预算实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08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0年十一届全 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报告中增加了有关“增强财政预算透明度”的表述等,这些做法对我国财政透明度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限于种种原因,我国财 政透明度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中央部门预算透明度水平较低。2012年《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显示(见表1),68个受调查的中央部委平均得分为28.41分,按照百分制 换算后的平均分为22.02分,也就是说,已公开信息占所有调查信息的22.02%,环保部排名第一,也是唯一一个原始得分超过50的部门,不难看出,中 央部门预算透明度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中央各部委中,预算透明度的水平有与各部位相对权势的强弱成反比的迹象,政治影响力相对较小的部委,如环保部、宋 庆龄基金会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的预算透明度水平相对较高,而政治影响力相对较大的部委,如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等部委的预算透明度水平较低。另外,部门预算在我国应该有16张报表,但是,几乎所有的部委都只公布了2张报表,并且越涉及到详细分类的信息,透明度越低。
省级财政透明度水平较低。一是省级财政透明度整体状况较差。2012年《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显示(见表2),31个受调查的省份财政透明度平均仅有298.87分(满分为1180分),按百分制换算后仅为25.33分,也就是说,平均只公开了全部调查信息中大约25.33%的信息。二是省际 之间透明度差异比较大。2012年省级财政透明度排行榜上,湖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海南位列前五名,公开信息约占全部调查信息的40—45%,而贵 州、山西、安徽、西藏和青海处于后五名,公开的信息约占全部调查信息的14—19%,比例相差之大显而易见;排在第一位的湖南省财政透明度状况最好,原始 得分533.4分,按百分制换算得分45.2分,即公开信息约占全部调查信息的45.2%,排在最后一位的青海省原始得分167.45分,按百分制换算得 分14.19分,公开信息约占全部调查信息的14.19%,二者相比,比例相差达31.01%。三是各省单位预算类项目的透明度状况和政府资产负债类项目 的透明度状况不容乐观。2012年,31省在单位预算项目上任然未公开任何信息,在政府资产负债项目上除海南和甘肃两省外,其他29个省份均未公开任何信 息。
省级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状况较差。2012年《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显示(见表3),31个受调查的省份行政收支及有关信息透明度平均 得分仅有141.65分(满分2970分),按百分制换算后仅为4.77分,也就是说,平均只公开了全部调查信息中4.77%的信息,水平之低可见一斑。省际之间相比差距很大,2012
年省级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排行榜上,广西、山东、广东、宁夏和陕西名列前五名,公开信息约占全部信息的11—17%,而青海、黑龙江、湖南、西藏和内蒙古位列后五名,公开信息约占全部调查信息的0.06—0.7%,比例相差10.96—16.3%;排在第一位的广西省,原始得分 493.35分,按百分制换算得分16.61分,即公开信息占全部信息的16.61%,而排在最后一名的内蒙古原始得分1.67分,按百分制换算得分 0.06分,也就是说公开信息占全部信息的0.06%,二者相比相差16.55%。
我国财政透明度与国际标准相差深远。199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了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2007年制定了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这两个系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成员国提供的在数据采集和披露方面的一套指导标准,使各成员国在向公众提供准确、全面、可靠、及时和容易获 得的数据方面有共同的依据。这两个系统规定了财政数据公布的指标、频率和及时性。澳大利亚在1996年加入SDDS,并于2001年满足了所有标准,现在 澳大利亚在财政数据公布的指标、频率和及时性方面都超过了SDDS规定的标准。美国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DS的接受国,在数据公布的指标方面完全符合 SDDS标准,并且在频率和及时性方面还高于SDDS规定的要求。我国于2002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DDS,目前,虽然财政数据信息在及时性和频率 方面达到了GDDS的要求,但是距离SDDS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2001年普华永道发布的一份关于“不透明指数”调研报告中,以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从法律、腐败、政府管制、会计准则与实务和财 经政策等五个方面对“不透明指数”进行了评分与排序,结果显示,“不透明指数”最低的是新加坡为29分,美国的为36分,我国的“不透明指数”高达87 分,被列为透明度最低的国家。
2008年,工程统计源国际预算合作组织发布了《预算公开性指数》,预算透明度满分为100分,各国平均得分为39分。英国得分最高为88分,法国87 分,南非87分,新西兰86分,美国82分,瑞典78分,韩国66分,德国64分,印度60分,俄罗斯58分,印度尼西亚54分,赞比亚47分,泰国40 分,而我国只有14分,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四、改进措施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是基础,法律是保障。我国有关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建设离不开制度的完善和法律的保护,为此,我们要在现行法律 法规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财政透明度的实际情况,制定并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出台实施细则、补充条例或释疑等,完善和补充已有的法律法规,减少理解上的歧义。以立法的形式界定现行保密规定和财政信息公开要求之间“度”的问题,合理恰当的“度”可以规范政府的行为,减少互相扯皮和推脱,避免出 现制度冲突。
规范信息公开程序,加大政府审计力度。政府审计是财政透明度建设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制度,审计报告是政府财务报告一个不可缺少的 部分。政府财务报告一般应由审计部门审计后,才能对外公布。目前我国通行的做法是各级财政部门将编制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直接提交各级人大讨论表决,中间缺少 审计环节。为此,国家应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制度,以保证公开财政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对虚假披露和隐瞒披露的行为要追究责任,督促政府提高信息 公开审计制度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尽管我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具有知情权,但是表现在财政透明度方面,由于公众缺少参与意识,很少会有人主动 要求政府部门公开财政信息。为此,政府要培养公民行使知情权的意识,积极引导公民参与财政透明度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还能使公民 了解政府工作的内容和重心。政府在公开财政信息时,应考虑不同群体,对于专业性不是很强的普通公众,要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直观的图表和专家讲解等形式或 者通过听证会的形式来帮助他们理解与领悟,以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发挥媒体监督作用,保障媒体监督权利。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既要正确及时地将政府公布的财政信息传递给公民,又要起到引领舆论监督的作 用。一方面要协助政府进一步拓宽与公众沟通的渠道,根据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传播形式。对于普通财政知识不足的公众,媒体传播政府公开财政信息时,就要 采用简洁明了直观通俗的方法。另一方面媒体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的财政透明工作,尽量把公众的真实想法客观公正的反应出来,反馈给政府部门。媒体工作者应 具备一定的财政专业知识和捕捉信息的敏锐性,能够及时提供财政信息,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财政透明度创新。公共财政管理绩效评估框架(Anwar Shah 2007)是一个综合的可用于评估国家长期公共财政绩效的监督框架,是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联合开发出来的,有28 个评价国家层面的指标。其中“预算文件中包括的信息的全面性”、“未报告的政府具体运作的规模”、“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透明性”、“纳税人权利和义务的透明 度”等指标涉及到了财政透明度的评估。借鉴这个评估方法,由国家授权、独立的第三方组织负责具体操作,定期评估,并把评估结果向社会发布。这样,公众就能 及时了解我国财政透明度的实际情况,以此监督政府部门更好地履行财政受托责任。
五、结语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篇5
【摘要】物业管理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近三十年来,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物业管理企业实行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是为确保物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序进行,堵塞漏洞、防范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保障物业管理企业持续经营。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受自身资金和资质的限制,往往更为重视短期收益、缺乏长远目标。内部会计控制是一项需要企业全员参与的长期工作,其具体经济效益很难在短期内确定,这就导致其往往被追求短期收益的物业管理企业所忽视。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大多规模小,人员少。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力相对集中在少数管理人员手中,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效率。在对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物业管理企业普遍存在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执行力的现象。笔者对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物业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具体改进措施。
【关键词】物业管理;现状;改进措施;内部会计控制
物业管理企业是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而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之一。物业管理企业实行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是为确保物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序进行,堵塞漏洞、防范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保障物业管理企业持续经营。由于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历史较短,加之我国物业管理相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很不完善,物业管理企业普遍忽视内部会计控制,从而导致了物管企业经营微利甚至面临破产的命运。因此,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物业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找出改进内部会计控制的途径,是大多数物管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相关理论概述
1、物业管理企业概念界定
物业管理就是指物业管理企业接受业主委托,依照合同约定对物业和相关附属设施进行维修养护,对它周围的环境和公共秩序进行管理,并且对业主提供一系列相关服务。物业管理不仅能延长物业的使用寿命,使其保值增值,而且在城市建设进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内部会计控制概念界定
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和内部管理控制(Internal Administrative Control)两类,其中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有效管理而制订的各种组织、分工、程序、方法、标准、守则和规程等。它由一系列具体的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组成,其基本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性。物业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制度、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和电子信息技术控制。
3、物业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特点
首先,物业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很难形成统一模式。因为不同物业往往类型、大小、新旧、特点不同;业主的要求、收费模式、收费标准也不同;面临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再加上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发展历史较短,缺乏国家从政策、制度上的完善的指导、监督和支持。由于上述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影响,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很难形成统一的内部会计控制模式。
其次,物业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受“资金”因素的影响更为彻底,很难形成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物业管理企业设立“门槛”较低,它不需要拥有资产的所有权,仅是代替业主对资产进行管理。市场准入对企业人员和资产限制较低,大多物业管理企业都面临资金和资质限制,面对激烈的市场经营竞争,企业必然更为重视短期收益、缺乏长远目标,而内部会计控制带来的.具体经济效益却很难在短期内确定,这必然导致物业管理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忽视。资金短缺是物业管理行业的硬伤,任何管理行为都要受其制约,很难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第三,物业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受“人员”因素的影响更为彻底,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风险加大。物业管理企业大多规模小,人员少。普遍存在一人多职现象,权力相对集中在少数管理人员手中,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效率,加大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风险。
二、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1、管理者认识不足
有些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正确认识,片面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一堆文件、表格、手册和制度,只是形式上的控制,因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形同虚设;有些管理者片面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会计人员的事情,仅在会计部门范围内,部分的制定和执行内部会计控制,降低了控制效率;有些管理者认为内部会计控制会把自己也纳入体系中控制,约束了自己的管理权力,降低了管理效力,彻底忽视内部会计控制;有些管理者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投入大,受益不确定,是一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弱化了内部会计控制。
2、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不仅仅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的控制行为,而是物业管理企业全员参与、全员受控的控制活动。它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个方面,强化风险评估和管理,确保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3、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
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尚未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设置,往往是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进行企业设置,而忽略了结合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物业管理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习惯、管理理念,建立一套反映自身特点的组织结构模式。为了节约成本,物业管理企业的机构设置往往趋于简化,从而出现一人多职,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明晰的现象。
4、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效率不高
物业管理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等几乎全部的经营行为,都会经过会计这个中间环节,转化为会计信息体现出来。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传递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过程。会计信息失真,必然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从而给物业管理企业带来经营风险。物业管理企业应该从企业自身特点出发,选择使用适合自身的财务核算管理软件,使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生成和传递系统形成一套严格的信息系统,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并保证会计信息快速传递。
5、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于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来说,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机制效果不尽人意。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由于受到资金和规模的限制,考虑成本收益原则,往往不会设立专门的内部监督部门,也没有专门的监督工作人员。少数物业管理企业设立了内审机构或是专门设置了监督人员,但是监督机构的工作缺乏独立性,监督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导致内部监督机制效力低下。
三、完善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1、加强管理者重视程度
要保证物业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管理者的重视,使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内部会计控制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但更多的还是保障了物业管理企业的资金和资产安全,保证了会计信息真实有效,减少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保证了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企业正常的物业管理经营活动。
2、全员参与内部会计控制
物业管理企业为业主提供唯一产品的是服务,企业增加收入的关键是提升服务品质,创建服务品牌。物业管理企业应该有意识的培育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形成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注重人才的培养,使防范风险和内部会计控制成为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守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3、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健全物业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应基于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相互牵制原则。在横向关系上,不相容岗位职务应该相互分离。一项工作由两个以上的人员完成,可以互相牵制,降低舞弊风险。在纵向关系上,建立授权审批制度。一项工作通过上下级间的互相牵制,共同完成,降低舞弊风险。二是相互配合原则。涉及内部会计控制的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要在保证会计控制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完成各项经营任务。三是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流程。将各个岗位尤其是关键岗位的工作制定详尽的流程,规范岗位实施细则和岗位职责。
4、加强信息化程度
物业管理企业财务软件的应用,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原来需要几个人,或者是几个部门共同完成的复杂工作,现在由会计人员一次完成。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把财务人员从繁琐的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进行更为复杂的管理分析工作,更好的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会计信息实现异地共享,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共享性,实现了企业管理者随时了解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情况并及时做出决策。
5、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监督
为了防范控制风险,确保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目标的实现,物业管理企业应该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工作。内部会计控制监督,不仅仅是对财务人员、财务部门的监督,而是应该覆盖物业管理企业的全体人员、所有部门。其中要重点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法人、企业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和定期稽查制度。通过对授权审批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设置、关键控制环节和风险点的重点监督、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财产保全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等内部会计控制实施有效性的监督,及时发现风险、堵塞漏洞,确保物业管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会计控制在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企业全员参与的管理活动,只有不断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才能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目标,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丽.我国关于小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探讨[J].中小企业研究,(8):106-109
[2]谭伟.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12月,(34):5-7
[3]冯天馨.论如何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中国外资,2月(下):86-87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篇6
摘要:我国乡镇煤矿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形势相当严峻,安全管理存在不少问题。为此,从乡镇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入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提高乡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乡镇煤矿事故发生,完善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镇煤矿 安全管理 改进措施
煤炭开采属高危行业,煤矿是我国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而乡镇煤矿安全又是煤矿行业的重中之重[1-3]。因此,通过研究乡镇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对于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煤矿安全的总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正确的安全理念
安全理念包括核心安全理念、安全方针、安全使命、安全原则、安全愿景、安全目标等内容。我国煤炭行业安全理念多半为盲目追求煤炭产量,“生产挂帅”取代“安全第一”,对煤炭安全工作缺乏重视,煤炭资源私挖滥采、破坏资源的现象严重,安全监管体制和法制不健全,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高居不下。我国乡镇煤矿星罗棋布,点多面广,大部分生产规模低于9万t/a,煤矿企业的主体责任不强,缺乏正确的安全理念。煤矿工人多为当地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安全知识及安全技能缺乏,安全理念丧失,缺乏对矿井安全状况的深刻了解,对煤矿企业责任感不强。更有甚者,部分煤矿企业主将煤矿实行托管或以包代管,对煤矿的安全形势缺乏基本的认识,导致煤矿安全事故频发。
1.2缺少正常的安全投入
我国乡镇煤矿的资金来源多为煤矿业主自筹,有的是一个业主,有的是合伙经营,总体来说,资金来源缺乏有力保障。在煤矿生产实践中,部分煤矿企业主认为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相互矛盾,安全投入无法正常予以保障。我国现阶段煤矿安全准入条件较高,实现煤矿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安全投入需求也越来越大,此外,矿井的改扩建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煤炭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大部分矿井甚至入不敷出,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隐患。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投入欠账巨大,仅国有煤矿安全欠账便高达500多亿元,全国19.56亿t煤产量中,约7.5亿t煤的安全生产保障条件不足,45户重点监控企业安全欠账197.4亿元,其中通风系统66.4亿元,瓦斯治理100.2亿元,防灭火系统15.5亿元,防尘系统4.5亿元,水患防治12.6亿元。对于乡镇煤矿而言,安全投入欠账数额更大。
1.3缺乏超前的预控管理
相当一部分煤矿企业未建立超前的预控管理制度,煤矿企业领导仅仅注重煤炭产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事故预防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①安全隐患不排查,煤矿企业主动排查治理安全隐患的积极性不高,对安全隐患排查弄虚作假、敷衍塞责,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不细致,流于形式;②无法排查安全隐患,乡镇煤矿大部分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排查安全隐患的技术能力;③安全隐患未得到有效治理,安全隐患即便被排查出,也无法得到有效治理,即便被落实整改,也多半仅限于一般的安全隐患。总体来讲,乡镇煤矿的安全隐患仅仅停留在排查阶段,落实整改工作仍需大力开展。
1.4缺少专业的技术力量
我国乡镇煤矿基本处于山区,地理位置偏僻,工作、生活环境较差,难以吸引到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技术人员的匮乏,已严重阻碍了煤矿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煤矿效益急剧下滑,煤炭行业甚至被称为“夕阳产业”,煤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我国相关煤矿法规要求:乡镇煤矿应配备“五职”矿长(矿长、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技术副矿长、机电副矿长),同时要求“五职”矿长具备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具有3a以上井下工作经验;应设置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机构,配备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其中采掘、机电、通风等专业每个专业不少于3人,地测专业不少于1人。众多兼并重组煤矿面临着专业管理人员的巨大缺口,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尤其在一线采煤工作面,具备掌握施工方案、识别重大危险源、熟练使用安全装置能力的人员更为稀缺。
1.5缺乏有序的管理环境
我国乡镇煤矿内部管理大都为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煤矿内部管理工作基本流于形式。煤矿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往往不注重培养企业安全文化,缺乏对管理方法的研究,更缺乏行之有效、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由于缺乏标准化、定量化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导致安全事故频发。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机构权责不清、职权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安全监察、监管部门的积极性,造成重复监管、过场监管或监管空白,尤其是乡镇煤矿,基层政府迫于完成相关的税收任务,盲目加大对煤矿税费的征收,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煤矿完全忽视安全管理工作,一味地追求产出。
2改进措施
2.1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从乡镇煤矿发生的安全事故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为此,有必要组建一支高效的具有专业素质的安全管理队伍,提高煤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安全素质。煤矿管理层应针对员工的年龄结构和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的生产技能。加强煤矿与煤炭技术院校、设计院所的合作,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2.2切实保障安全投入煤炭企业应严格按照“大中型煤矿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严重矿井吨煤不低于15元、低瓦斯矿井吨煤不低于5元、露天矿吨煤不低于3元;小型煤矿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严重矿井吨煤不低于10元、低瓦斯矿井吨煤不低于6元”的国家规定安排安全资金,完善防尘系统、灌浆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购置便携式瓦斯断电仪、自救器,完善相关的安全设施,加大安全培训力度,使全矿的各项工作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持续、高效运转。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保障安全投入使其与经济效益成正比增长,最大限度发挥有限的人力、物力的作用,降低各类安全事故的经济损失。
2.3建立安全预控体系
落实安全风险预控工作,加强安全投入,明确事故重点及应急措施[4]。应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标准和措施,达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从而确保煤矿安全生产。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明确煤矿安全管理的对象和重点;通过保障机制,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风险管控标准与措施的有效执行;通过危险源监测监控和风险预警,使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对于重要领域和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加大安全预控管理力度。
2.4完善外部监管模式
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行政监管体制为双重管理模式,造成了监管职能重复,应理顺职责,破除责任推诿的局面。建议监察、监管与管理职能分离,煤矿管理工作由地方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建立真正独立的、垂直的煤矿安全生产行政监管体系。国家监管在企业负责和地方管理的基础上,与煤矿管理完全脱离,真正实现第三方监管,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专门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行政执法,从国家的高度监管煤矿企业和地方政府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严查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失职行为。转变传统的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创新监管方式和监管技术,注重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从集中整治向规范化、制度化转变,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从单向向双向、强化基层转变,充分调动煤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监管,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安全生产监管中,运用必要的检测设备和手段,准确及时的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
2.5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员工观念、心理、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人文因素的培养,使全体员工树立安全意识,营造安全生产氛围,规范员工安全行为,培养良好的安全习惯。煤矿企业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安全文化学习,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对活动积极响应并在相关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给予适当的精神、物质奖励,培养煤矿安全文化骨干。结合国家每年安全生产月的相关工作,充分利用宣传栏、互联网、电话、QQ、微博、微信等方式宣传煤矿安全文化理念,营造学习、践行煤矿安全文化理念的良好氛围。
3结语
乡镇煤矿是我国煤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对于完善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春光.乡镇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露天采矿技术,(7):89-90.
[2]田水承,赵弘超,裴俊斌.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煤矿现代化,(2):79-81.
[3]曾建荣,刘萍,刘勇.制度、执行、遵守———煤矿安全管理分析[J].煤炭技术,,28(5):187-189.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篇7
关键词:大学新生,英语语音现状,改进措施
0 引言
高标准的语言交流表达能力不仅对于个人有着积极的意义, 也是个人作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要求。在当今社会,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 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在中国加入WTO后, 我国各个领域都与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际之间的交流也日益深入和频繁。众所周知, 英语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语种, 它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以及国际通用度最高的语种, 它的应用领域很广泛, 在政治、经济、外贸、军事、教育以及文化领域都有着最为积极的意义, 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 在它的作用已经在文化交流、商务洽谈以及科技会议等方面发挥出来的同时, 其在交流应用方面突显出来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新生来自四面八方, 发音习惯和地方口音各不相同, 要想成就高标准的语言交流表达水准, 语音学习是基础。本文就大学新生英语语音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此提出了改进措施。
1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现状分析
下面简要谈一谈对于大学生应该如何掌握好英语语音学习的相关技巧和知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现在的小学开始, 就开设了英语课, 但是英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以及对英语语音学习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在学生最容易接受、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初级学习阶段, 都是在模仿的形式和心态下进行学习, 专门的语音学习却是到了大学以后才有的。在中学, 为了针对各种考试, 学生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英语习题的练习上, 同时又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 所以跨入大学校门以前的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比较低, 英语语音方面的知识几乎等于零。上了大学后, 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凸显出来。虽然大学作为培养英语的重要的基地, 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国际化人才, 但是大学新生因为发音不标准、对英语语音知识的匮乏等, 很多学生甚至连英语26个字母的正确发音都不知道, 这无疑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他们在其他专业技能方面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 纠音、矫正发音方式以及对发音技巧的传授也就成为了教师最棘手、甚至最头疼的问题。
1.1 音素的问题
音素在英语中属于英语语音的最小的单位。它是用国际音标符号表示的。学生在英语音素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英语音素的分类不清楚、发音不准确, 而且还不能够正确地读识音标。对于元音的发音不够清晰和饱满, 而且难以区分单元音和双元音、长元音和短元音、清辅音和浊辅音等。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大家在读单元音的时候往往读成了双元音, 在读双元音的时候读成了单元音了。在读辅音的时候往往是读的太重太长了, 又不懂得辅音连缀、成音节等语音单位的构成和发音技巧等等;对于英语中正常的加音和吞音的现象更是知之甚少, 很多时候都只能机械模仿。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把原有的音素读成了汉语的类似音, 甚至有些人就直接地把英语音素用汉语音素代替, 而且这些人还不在少数。
1.2 音节的问题
英语语音的基本单位就是音节。构成音节的主要成分就是元音。元音能自成音节, 但是辅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却不能单独构成一个音节 (成音节除外) 。这就是元音和辅音的基本不同点。英语单词作为音节的载体有很多种分类, 主要包括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多音节词。音节根据读的轻重也有不同的划分, 它分为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对于音节的发音往往也有要求, 音节的发音既要连贯, 尤其是在一个音节向另一个音节过渡的时候, 声音是不能断开的。对于重读音节的要求就是读的时候既要求重而且要求长, 而非重读音节呢, 它的要求就是短而轻。但是大家在最初学习英语的时候并没有系统地学习音节以及音节的发音, 甚至有些同学就压根没有学过音节, 所以大家都感觉很陌生。对于一连串的音节, 大家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读, 尤其是对于非重读音节的发音, 大家读的时候, 声调既没有高低的起伏, 也没有音调的变化。感觉读出来就一个味道, 这就是因为大家没有系统学习过有关音节方面的知识, 更不能掌握好音节了。
1.3 重音与节奏的问题
正是因为在学习中大家没有学会音节, 所以这肯定就会影响学生对于音节和节奏的把握。英语的重音分为两种, 有单词重音和句子重音。对于单词重音的话, 一般来说就是实词要读重音而虚词就不重读。在我们朗诵英语句子的时候, 句子也会出现长短、快慢、高低起伏的节奏, 一句话看能读多长时间, 这就得看这个句子中的重音有几个, 重音多的话就读的长些, 重音少的话就读的稍微短些。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大家对于重读音和非重读音都不加以区分, 同时又不懂音节单位的划分和句中语调的变化规律, 读出来的英语听起来就很生硬而且没有节奏和韵律感, 语句也很不通顺。这也就和学习英语的目标相去甚远了。
2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改进措施分析
2.1 学校方面
要想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英语语音发音问题, 规范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发音水平, 学校就应该花大力气去做。在大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发音, 学校都普遍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都设置了英语课程, 而且对于英语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设置, 还聘请了外教。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英语语音都是必修科目, 而且课程学习实践还从原来的一学期改为了一学年。但是总的来说, 英语语音和其它专业课程比较起来在时间上和受重视的程度上仍然因为缺乏延续性而失去本来应有的重视, 对于英语语音的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安排也不够丰富和全面, 这就对学生学习英语以及练习发音没有创造足够的良好环境。各级学校和部门应该进一步思考英语课程设置的科学比重, 安排专门的时间和教师来针对英语语音教学进行分析和思考, 并且要让学生真正懂得语音学习的重要性, 多鼓励他们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 同时还要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 让学生可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 还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 让教师在发音上更加的标准、在交流表达上更加规范, 在教学中更加使效果明显。
2.2 个人方面
尽管学校要做的很多, 但是对于能否学好英语, 关键在于个人。因为在课堂上老师讲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 上课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要想仅仅依靠课堂的学习就掌握好英语的正确规范发音, 这是不现实的。学生要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 掌握自己学习英语的方法。要充分认识到掌握好英语语音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认识到学习英语的困难, 知道自己的不足, 并积极地改进。培养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教学设施和环境刻苦学习。要将课内和课外的英语学习环境相结合。
3 总结
大学生英语学习相对于其他阶段的英语学习会有所不同, 英语学习的基础离不开英语语音学习, 不仅需要学校教师重视, 不断采取先进的方式和理念引导学生快速适应大学英语的学习, 英语语音学习与英语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 同时, 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大学英语语音, 这才是大学英语语音学习的关键, 只有双方相互协调并达成共识, 才能真正使得大学生英语学习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冠林, 孙静渊.英语语音语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2]汪福祥.国际音标与语音[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8.
[3]王桂珍.英语语音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篇8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现状改进措施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跟农业生产效率受到薄弱的农业基础以及水资源紧缺因素的影响,在党的十六大大会上曾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重强调了要建设现代化农业,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如果说农业基础薄弱,那么粮食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农业生产也不可能得到持续而又稳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因此说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搞好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要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多年来,莱西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事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加大投入,开源节流,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每年市政府都专门出台文件,统筹安排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工程、投资办法,极大地促进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健康发展,现今莱西市灌溉面积目前已达到了68.3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8.2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4.22万亩,机电井13711眼,泵站623处,塘坝546座。
1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含义
1.1 农田水利建设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为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基础稳定,农民收入得到提升,国家也得到了昌盛,农村得到了稳定,则国家安定。我国该跟跟建设的根本制约问题就是三农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够得到顺利的调整以及国民经济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基础的稳定与否来决定的。只有稳定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得到充足的供给,这样工业化跟城镇化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推进,农村市场才能顺利的开拓,国民经济也能够得到快速的增长。
1.2 农田水利建设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生产,我国的粮食生产直接受到耕地少,农业效益不高,人口压力大以及水资源紧缺的影响,农业用水受到水资源紧缺的影响得不到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就需要通过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以及水分的生产率来稳定粮食的生产能力。过去传统的灌溉技术跟条件以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对于灌溉的保证率以及方法和技术方面的要求,因此说必须要通过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粮食的生产力。
1.3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直接受到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主要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跟农民的稳定收入增加以及农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等一些要求,农业如果不能够解决掉我国16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其将不能够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说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说我国农业基础中的重要基础内容就是农田的水利基础设施。
1.4 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我国地处亚洲的东部地区,西边高东边低,有着明显的季风气候,其降水季节也比较的集中化,然而年际变化比较大,大部分呢地区的分布都不够均匀。西部内陆地区的降雨量仅有200mm不到,而东南沿海地区的年降雨量大约为1800mm,一般都是通过大气层的降水产生水资源,每年平均总量大概有28100亿m3,在世界排名第六。我国的繁衍发展在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以及江河丰富的水资源跟江河中下游地区的广大平原有着良好的地理生存环境,然而水土资源的开发跟利用经常会引发水旱灾害的发生,人口的快速增长给水土资源的开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相比较于世界人均值,我国人均占水量仅仅为四分之一。不协调的水土资源分布,使得南方雨水多但是耕地稀缺,北方耕地多但缺少雨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年内跟年际的分配都不够均匀,因此就需要建设一些必须的水利设施来进行调节,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综合生产力,保障基础性工作跟条件。在我国加入WTO后,受到美国等世界农业大国的农产品的冲击,在面临事业粮食危机的情况下,我国要保障粮食安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国家粮食的安全,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度。
2 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农田水利社会建设标准普遍偏低,严重发生老化情况,我国现有的一些水利工程大部分都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由于勘测以及规划设计的不充分,缺乏经费,施工条件比较的简陋,造成工程质量差,后期缺乏相应的维修管理,长久之后,很多工程已经超过了所规定的使用年限,大部分都已经老化损坏了,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灌溉的需求。
2.2 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跟管理,由于认识不足,经常出现只管建设不管后期的管理跟维护,造成了很多小型的水利设施功能丧失,农业自然灾害经常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增产值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受到了阻碍。
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措施
3.1 巩固现有的水利建设设施:长久以来,水利工程设施缺乏必要的维修跟更新改造,导致了很多设备受到破损跟老化,部分已经不能够在被使用,再加上一些人为的破坏,防洪、排涝以及灌溉的效益一年比一年低。因此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法制跟政策以及经济所示,切身的加强管理,发挥现有的工程作用,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逐步的形成自我维持,成为最具活力的运行机制,改变过去那种每年增加效益抵不过减少效益的现象。
3.2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将农田水利建设以及节水工程建设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来推动喷灌带的利用,灌溉带的成本比较低,而且又很方便,方便管理,因此要充分的发挥出灌溉带的这些优势,并有效的进行全面性的推广,积极的开发出大棚滴灌,以此来实现大棚膜下的滴灌化。搞好渠道以及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研究以及制定出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跟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跟方案实施。努力提高农民节约用水的积极性意识。
4 结束语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推荐阅读: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07-19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07-31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07-29
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07-26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07-27
论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缺陷及改进措施08-28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09-05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10-19
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05-11
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