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措施

2024-10-06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措施(精选8篇)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措施 篇1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措施摘要: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起来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与社会稳定系统。社会保障能够提高宏观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从而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城乡差别较大,农民工群体缺乏社会保障,单位之间、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过大等不公平现象。因此,要加快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公平原则,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完善转移支付机制;建立弹性保障支付机制,加大社会保障再分配调节力度;完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突破口,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现今,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差距经济全球化就业养老医疗保险

社会保障属于国家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属于政府的职能,社会保障作为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之一。社会保障以国家财政为基本的经济后盾,其资金既有来源于政府财政的部分,也有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缴纳的部分及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等,对受保障者而言,社会保障显然体现着经济福利性。社会保障的目的是稳定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因而需要依法实施,并体现出强制性。社会保障采用的是经济或物质援助手段,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社会成员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并体现出公平性。社会保障对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但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显示出严重的缺陷。

<一> 单位之间、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过大.一方面,由于体制不统一,覆盖面过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只覆盖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全国只有1/4的劳动者能够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职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而非国有单位的职工,尤其是农村居民却仍以家庭保障为主,很少享受到社会和集体的福利。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企业中的劳动者仍然处在社会保障之外,生、老、病、死、残等种种不测没有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地区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差异也很大。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社会统筹、企业负担与个人储蓄相结合的保障制度,限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提供的相应保障还非常有限,社会化程度较低,保障功能较弱。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决定了社会保障水平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严重的非均衡态势,社会保障中的有些项目只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实行,且各地所实行的办法和措施也不一样,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执行办法。这就造成了单位之间、地区之间保险项目的转接困难,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公平的实现。使贫富差距的程度越来越大。社会救助政策能够最低限度地满足贫困群体的生活需求,迅速缓解绝对贫困的状况,缓和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面临的挑战。城乡失衡加剧,贫富差距增大。长期的二元体制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种资源向大城市聚集,而农村地区则资源贫乏,城乡发展不平衡持续扩大,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若不及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陷入困境的农民境况将更加恶化,从而加剧城乡不平衡,进入恶性循环。城乡社会贫富悬殊加大,不仅制约经济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更会使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无法实现。

<二> 经济全球化带来城市产业工人就业机会的重组,特别是随着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批传统国有、集体企业的职工下岗失业,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由原来的中产阶层

下降为城市贫民阶层。这不单为他们带来物质生活水平的降低,还有身份地位的整体下移,因此,他们的“相对剥夺感”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无力通过自己努力和家庭的帮助重新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而沦为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就业格局的深刻变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就业市场化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新课题:一是市场竞争给人们带来更大的职业风险,产生了相当部分的市场竞争弱势群体,这使得社会保障将在更大程度上每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和每一个劳动者的安全感,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社会保障,而且越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家庭,对社会保障的依赖程度越大,对社会保障的需要就越强烈;二是失业率提高使失业保险基金面临巨大压力。

<三>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是针对有固定用人单位的正规就业形式设计的,在费用征缴、待遇支付等基础管理方面都是基于正规单位,且存在“三高”(基数高、费率高、待遇高)的特征,正规单位都难以承受,那末,日渐增多的非正规就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民工乃至广大农民就更加难以承受。

<四> 多头管理、体制分散。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协调,缺乏整体性、规范性。社会保障的领导、管理、经办、服务、监督分散,形成了多头分散管理的格局。由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决策和管理上的相互碰撞,有的地区矛盾相当尖锐。管理体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五>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加快,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不同的是,中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这对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有的资金积累和保障服务功能尚不能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六> 社会保障立法还不够完善。为适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加强了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立法工作,国务院制定了《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等行政法规,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保障的决定。但是,还有一些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如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方面的立法尚付阙如,需要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应当针对现实需求,优先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失业、养老、工伤和医疗等现代工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发挥国际社会保障组织的作用,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建设。

(一)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重点做好个体私营企业、外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二)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抓好直辖市、省会市和中心城市等大城市的医疗保险改革,拓宽医疗保险试点地区范围。完善医疗保险配套制度改革,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三)继续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落实工作继续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贯彻属地管理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四)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作为当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性保障措施,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享受社会救助是符合法定条件的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权利,提供社会救助则是社会和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五)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缴法律制度,运用法律手段加大对各类参保企业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提高保费征缴率,做到应缴尽缴;对拒缴社会保险费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和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严密防止、严厉制裁违法挪用、侵占社会基金的行为,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

(六)鉴于失业保险自身存在的问

题及失业人员就业保障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有必要调整失业保险政策取向和功能。实际上,失业保险的目标取向应当调整为以促进就业为基本目标、以生活保障和再就业为基本功能并侧重于就业保障功能的就业促进制度,而不是主要侧重于生活救助的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在政策取向上从以生活保障为主转为以就业保障为主之后,重点是要为做好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工作服务。整合失业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功能,克服功能趋同现象,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应把失业保险金定位为求职或培训期间的生活补贴;失业保险机构应着重做好培训和再就业工作,而不仅仅只是发钱。只有这样,失业保险制度才能够健康发展。

(七)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社会保障立法配套进行,社会保障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需要用法律手段强制实施,社会保障中的各种关系迫切需要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予以调整,社会保障改革发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表明,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已迫在眉睫。同时,国外社会保障制度法律的完备化为中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国际组织也通过国际立法和国际协作,不断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合作。(八)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薄弱环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迫切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当前重点是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建设。分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建立农村最低保障制度,构筑生育、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农村社会保障运作。

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为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规划和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进生了一系列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完善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庞大的立法工作。要真正建立起适合国情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付出较以往更多的努力。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必将为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提供有效的保障。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找到了发展大方向,并确立了一些正确的思路。我坚信在党中央领导下,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为我国构筑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保障,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促使整个社会公平、和谐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资料:

1、贾俊玲《劳动法学》。中央广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 林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3、郭崇德主编:《社会保障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杨启贤:《关于养老给付水平研究》,见于《新疆社会论坛》。

5、贾俊玲:《社会保障与法律建设》,载于《中外法学》。

6、金涛:浙江日报,2005年9月13日。

7、《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措施 篇2

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分析

1.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概述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主要分为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执行体系三大部分。其中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构成。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还不足与欧美先进国家进行比较, 但是随着国民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 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共同构建, 加之国家到地方的一些食品标准的颁布, 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有了一定的规模。

有法律法规和标准的保障, 当然还需要有人来执行, 目前我国的食品法规及标准执行体系也基本成型, 主要由农业部、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和卫生部联合执行, 这几大机构又分别有着自己的权责范围, 如农业部负责初级农产品的管理, 质检部门负责产品加工制造的管理, 工商部门负责产品流通的管理, 卫生部门负责经营性单位的管理。

1.2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2.1 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建全

虽看起来已有众多法律法规及标准, 但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还是有相当多的不足。比如还有很多方面目前尚未有明确规定, 如食品信息的发布和食品的召回, 财产和人身损害赔偿和具体赔偿范围这些方面是无法可依的。另外在标准采用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滞后现象, 比如对于国际通行的食品安全标准, 一般来说, 发达国家采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达80%~90%, 而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采用国际标准, 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 这样不建全的标准还存在无法实施、标准冲突等问题。

1.2.2 监管部门权责不明确

我国食品监管有一定的执行体系, 而从执行体系的构成来看, 不难发现, 执行体系实际上权责不明确, 结构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权力有些是交叉重复的。比如猪肉要端上餐桌, 可能要经过10余个部门的管理, 这样的管理难免会出现漏洞, 假如有一项出现问题的话, 由于经过了十几个部门的参与, 在追责时就很可能会出现无人承担责任、相互踢皮球的情况。由于监管部门的权责不明确, 就可能会出现有利的情况各部门争抢, 要负责的时候无人承担的现象, 这样不仅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实施, 也会损坏政府部门的形象。

1.2.3 食品检测体系不建全

相对于发达国家完备、先进的监测体系, 我国的食品检测体系虽已成形, 但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首先, 在食品检测过程中, 企业的自我检测应该是最基本的, 政府部门和专业检测机构承担的是补充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食品企业自身的检测意识不够, 政府检测这种次要方面变成了主要方面。调查发现, 大半企业不具备食品检测能力, 这样的企业生产的产品, 又谈何安全;其次, 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投入不够, 检测制度的不建全也使得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另外, 检测设备、检测人员的操作水平不足也是重要因素。我国的检测仪器很多比较落后, 而且还存在设备分配不均的问题, 这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2 我国食品监管体系的完善措施

2.1 建全法律法规及标准

在我国, 食品安全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借鉴欧美先进国家的作法, 有很多制度是生搬过来的, 因此在运用上才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既然是搬别人的方法来用, 自然也有一个磨合过程, 我们应当在借鉴的同时, 建全这些法律法规, 使它们适应中国本土, 形成中国特色。

2.2 明确监管权责

在这一点上应该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 对我国繁琐的监管流程进行精简, 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 加强各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 而不是单干, 权责落实到各个部门, 这样才能完善好食品监管体系。

2.3 加大对食品检测体系的投入

由于设备的问题, 很多检测都做得不足, 这就需要对食品检测加大投入, 这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解决了硬件问题, 才有可能完善好食品的监管。另外还要提升检测人员的素质。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数量上的供给, 而是把眼光转到了食品的安全方面, 这也使人们对食品安全监管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相关方应不断进行改进, 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从而更好地保证食品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佳颖.完善我国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中食品安全监督的对策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 2009.

[2]李鹏.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3.

[3]陈七.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4]龚玉霞, 王殿华.韩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0 (2) :101-105.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措施 篇3

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应是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民营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相结合,资本充足、定位明确、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竞争有序、运行安全,能充分满足“三农”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的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很多问题,如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的功能不完备、经营机制不健全,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竞争等。其中,农村资金外流,农民贷款难最为显著。

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农村的银行类机构基本上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业务,除了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以外,其他金融机构很少发放支农所需的贷款,而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中只有极少部分以支农再贷款形式回流农村。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业不可能成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化金融机构的融资对象,再加上农村金融信贷风险大和股份制改革,商业银行很多撤出了农村,大量资金由农村流向城市。而农村信用社一家承担农村的金融供给,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供求矛盾突出,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受到了抑制。

另外,农村金融体系结构单一,市场缺乏竞争。由于民间借贷不具有正规性,农村信用社成为唯一正规金融机构,在政策保护下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由于缺少竞争主体,农村信用社缺乏创新,服务理念滞后,仍沿用传统金融服务手段,缺乏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不能科学有效地满足日益增加的农村金融需求。

因此,构建一个功能完备、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通过吸收储蓄将社会上闲散资金聚集起来,并且通过贷款将其分配到需要资金的部门或个人,实现资金由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

首先,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把它作为农村金融的主渠道。但同时要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高其金融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在保证其原有的存贷款业务的同时,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小额联保贷款、拓展农业开发贷款;积极开展其他中间业务,鼓励各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创新,正规合理引入农村基金、债券,保险、国债等投资业务。

其次,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在农村金融需求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资金量大,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强、负债规模大,可以提供大额信贷,是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有效结合的支农方式。

再次,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整体优势。要求商业金融承担我国扶农支农的重任是不现实的,但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商业性金融组织自愿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引导资金流向“三农”,而定位于“服务三农、商业运作”的中国农业银行,更应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数额较大的资金需求,发挥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

最后,要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民间借贷,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补充作用。民间借贷有效地克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借贷条件灵活,利率随行就市,很好地适应了农村经济和小规模农产品经营对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需求急的要求,具有分散、灵活、方便的特点。应允许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但政府和正规金融机构应积极引导这些非正规金融机构实现正规化。

新农村金融体系要求具有多样性,政府应加强调控,使现有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民间资本、境外国外资本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为“三农”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金融体系良性发展。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初探 篇4

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效用社会保障是国家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在年老、疾病、失业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和服务的制度安排。[1]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社会保障经历了一个从恩惠到权利的发展过程,[2]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和“稳定器”,现已成为衡量人权能否实现、社会发展是否和谐以及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社会制度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历史成就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的情况下,博取世界各国社保制度之长,尊重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相结合(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不足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从以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中也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缺乏统一性。

2、社会保障立法层次尚偏低、缺乏稳定性。

3、实施和监督机制凸显薄弱性。

4、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窄

5、社会保障水平不均衡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诚如前述,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己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难以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针对性的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一)明确社会保障立法模式立法、执法和司法是法律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关键环节,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应当首先注重立法,为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和监督提供法律依据。

(二)提高实施机制与监督机制的执行力度立法的目的在于为执法和司法提供法律依据,也是为了保障执法和司法的顺利运行,同时执法与司法又是立法的现实手段。社会保障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实施机制,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机制和监督机制,才能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功能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的权利救济机制权利的救济是社会保障受益者自下而上反映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路径,这样才能够确保社会保障信息在操作层面的良性互动。针对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监管不力的现状,我国更应当保证社会成员权利救济渠道的畅通,以此增

强社会监督的力量。

(四)取消户籍分化,统一社会保障体系户籍制度直接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差别待遇。

(五)大力推行社会保障税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统筹、产业投资和社保基金,体现收入再分配职能的财政拨款难以形成社会保障类的预算支出。

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现状和完善 篇5

内容摘要

腐败问题是目前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社会污染和重大政治挑战。腐败现象之所以蔓延,纵然有其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致因,但从制度建构层面上分析,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应是其最重要原因之一。反腐倡廉必须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通过法制的方式,让反腐成为常态的机制。因而,加强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建设,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打击、惩处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是预防和遏制腐败的最佳途径。本文主要从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的建设现状、我国现有反腐败法律体系存在缺陷以及我国反腐败法律的完善和前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反腐败、法律体系、缺陷、完善

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现状和前瞻

腐败问题是目前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社会污染和重大政治挑战。腐败现象之所以蔓延,纵然有其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致因,但从制度建构层面上分析,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应是其最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加强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建设,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打击、惩处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是预防和遏制腐败的最佳途径。本文主要从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的建设现状、我国现有反腐败法律体系存在缺陷以及我国反腐败法律的完善和前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的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历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转变,明确了执政党而非革命党的定位,因此我们不能再进行革命时期那种大规模的由下而上的运动。而依法治国的提出,确立了以法制方式反腐的形式。反腐倡廉必须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通过法制的方式,让反腐成为常态的机制。

除了我国《刑法》对贪污罪、受贿罪等一些与反腐败有关的犯罪有明确规定外,据统计,全国省(部)级以上机关共制定党风廉政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2000余项,其中,中央纪委、监察部120余项,可以说,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党的纪检和行政监察两个法规体系,并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以及反腐败源头治本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了一些反腐倡廉实践急需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我国已构建起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

从2002年开始,一系列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出台,如监察机关回避制度,干部配偶、子女个人经商办企业的具体规定,关于军队领导机关工作人员插手干预基层敏感事务的处理规定(试行)、关于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若干规定的实施办法(试行)》等。

2003年是转折的关键。这一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建2 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随着《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 的生效,在2003年9月30日至10月1日,一天内有51名贪官企图外逃时被捕。此后的8天内,司法机关共抓捕了115名企图外逃的贪官。

同样在2003年,中央纪委确立了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按照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在2010年前建立起能够适应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中国特色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这个体系可以简述为:以宪法和党章为依据,由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纪委、监察部制定或认可,包括其他有党内法规制定权或国家立法权的党组织、地方人大、行政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有若干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门类及其所包括的不同法规、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整个体系大致包括三大法律制度规范,即:关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法律法规中关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规范;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党内法规及其他党内法规中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规范;从中央到基层的党的组织、行政机关和其他单位制定的关于反腐倡廉的制度规范。其中除国家法律体系中关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规范应当由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负责、纪检监察机关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程序提出立法建议之外,其他两部分都应纳入纪检监察机关的责任范围,纳入应当建立的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中。

在这个体系中,大致有以下l0个法规制度门类:1.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总类,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行政监察法》等;2.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和其他行为规范方面的法规制度;3.查办违犯党纪政纪案件及其他工作程序方面的法规制度;4.处理违犯党纪政纪的党员和国家公务员方面的法规制度;5.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方面的法规制度;6.监督制约和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工作方面的法规制度;7.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方面的法规制度;8.纪检监察职能、组织机构建设、内部监督方面的法规制度;9.与国(境)外有关机关进行反腐败协作方面的法规制度以及根据有关国际公约起草制定的国内法规制度;10.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以及地方各级党的组织、行政机关的有关法规制度。

2004年反腐败力度进一步加大。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开3 始实施,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取消和调整的项目高达1806项,中组部和中纪委组建了专门的巡视机构,确立了干部引咎辞职制度,同年开始试点的“领导家属境外留学定居备案制度”。该制度要求党政领导干部和国企厂长经理直系亲属出国留学、定居,必须报备,说明其资金来源。这一措施无疑加大了对贪官的成摄力,有利于堵塞贪官外逃之路。同在这一年,中共中央连续向党内下发了3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分别针对完善党内监督、明确党内纪律和保障党员权利、发扬党内民主。

中国从2005年进入了体系反腐败的阶段。为了适应新时期对法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全面规划法规制度建设,中央纪委、监察部会同有关单位从2005年开始对改革开放以来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决定废止l15件。同时对法规制度进行了科学分类,编制了(2004~2007年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工作规划)。

为与国际联手合作,共同打击腐败犯罪,2005年l0月27日10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l8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决定”。《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在2003年10月31日第5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这是联合国第一部指导国际反腐败斗争的法律文件,也是迄今为止第一个关于治理腐败犯罪的最完整、最全面而又广泛、创新性的国际公约。对《公约》的批准将对我国的反腐败斗争产生积极影响,能够使我国和国际上其他国家一同共筑一道坚强的反腐败屏障,更好地开展国际间反腐败的交流与合作,使我国打击和预防腐败的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也为我国遣返外逃腐败犯罪人员,追缴被非法转移国外的资产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该《实施纲要》提出,要加快制定廉政立法进程,研究制订反腐败方面的专门法律;修订和完善《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制度;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制订和修改有关法律,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保障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建立执法合作、司法协助、人员遣返、涉案资金返还等方面的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健全公安、审判、检察机关相互配合和制约的工作机制,加大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力度;加强纪检、审判、4 检察、公安、监察、审计等执纪执法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跨区域协作办案及追逃、追赃机制,完善相关程序,形成整体合力。这些思路有益于我国反腐败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推动我国反腐败司法体制出现突破性进展。《纲要》还提出,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认真运用党反腐倡廉的基本经验,借鉴国外反腐败的有益做法,加强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从上述反腐法律制度的建设过程,可以清晰看出中央注重制度系统配套的思路。具体地讲,既注意了单项制度的制定修订,又与其它制度协调配合;既有惩戒性、约束性规定,又有激励性、保障性规定;既有实体性制度建设,又有程序性制度建设。并且,还努力使党内制度与国家法律相衔接,这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适时将经过实践检验、适应形势发展的党内制度转换为国家法律法规,增强约束力和强制力,将是反腐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应注意借鉴国外经验,吸取全人类的优秀成果。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做好我国法律法规与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衔接工作,对一些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一个很好的样本,通过国际合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法制健全程度。

二、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存在的缺陷

如前所述,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反腐败的法律制度仍然不够完备,很多领域尤其是国家公务活动领域需要大量立法以规范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很多制定出来的法律在规定上过于宽泛,可操作性也不强,这样不利于打击腐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出的有些法律条款可操作性不强。就我国法律制度而言,新《刑法》中有关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规定,其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打击腐败,使那些不能说明其巨额财产来源的腐败分子得以严惩。但在实际操作中,此款法律条文往往被腐败分子得以利用,而有些司法机关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也可借这一条款的便利掩盖腐败分子的罪行。因为此款罪名的最高刑期为有期徒刑5年以下,跟受贿罪与贪污罪的最高量刑—— 死刑无法相比,因而,腐败分子可以不主动交待诸如受贿、贪污之类的罪名,以免受到更重的处罚。这样,腐败分子得以从轻5 处罚,这就造成法律对腐败行为的打击不力,甚至纵容了腐败。

2、行贿罪的定罪和量刑过宽、过轻。贿赂是双方行为,行贿者和受贿者都从贿赂行为中获得了非法收入,行贿者不是自愿就是主动参与腐败行为。中国典型腐败案例表明,行贿者经济收益较高,即所谓的“送去一只鸡,换回一头牛”。而行贿者获得这种收益的方式是非法的。受贿和行贿,这两种犯罪具有孪生关系。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披露,200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行贿案件1906件,而同年腐败案件立案36447件,行贿案件的查处只占腐败案件的5.2%,行贿罪的查处力度显然很弱。行贿罪的量刑应与受贿罪等同,这样对行贿者有震慑力,使其在行贿时想到法律的严惩而不敢行贿。美国法律有关惩处行贿者的办法,几乎没有体现出行贿者与受贿者之间的这种不对称性,在美国,贿赂双方所受到的惩罚基本相同。但在我国,现实操作中对贪污受贿的惩处条款相对严密些,而对行贿者的惩处反而宽松,并且每年查处的大量腐败案件中,行贿案件为数不多,这对于遏制腐败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鉴于此,应考虑对我国《刑法》中关于行贿罪的定罪和量刑上加大处罚力度。

3、贿赂犯罪中的对象过于狭窄,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贿赂犯罪中的对象仅限于财物。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好处,而不限于财物。这一方面致使我国的反腐败法网过于粗疏,另一方面也与《公约》的规定相异,不符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所规定的既指财物也包括财产性利益的贿赂物的范围,范围过窄,无法和世界接轨。同时,也不符合社会现实对法律规定的需求。在内地.因许多人了解法律关于贿赂物只限于“财物” 的规定,出现了许多规避法律的适例。如行贿人向受贿者提供金钱和财物以外的其他利益。包括提供性服务、包办出国度假、包办子女出囝留学等等。而这种社会危害并不亚于实物的贿赂,甚至超出实物贿赂的危害。鉴于此,我国现行立法应加以修改,扩大贿赂犯罪对象的范围,将“任何形式的好处”作为贿赂犯罪对象的范围。但应将财产或财产性利益与公民之问的馈赠区别开来,合理界定贿赂犯罪的犯罪圈。

4、腐败案件查处力度弱。据专家研究发现,在我国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党员干部中,腐败罪行实际受到查处被判刑的大约在6— 1O %之间。根据中央组织部的数据计算,1993-1998年全国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党员干部累计达到2.89万人,而平均每100名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干部只有42.7人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最终只有6.6人被判刑,腐败案件查处力度相当弱。在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党员干部6 中,省部级干部被判刑的比例为1O.3,地厅级比例为9.1,县处级比例为6.4。

5、我国现有的反腐败机构独立性不强。我国现有反腐败机构可以说是由党、政和司法协力组成的有层次的结构,包括检察机关的反贪机构、党内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政府的监察委员会,三者各司其职。

我国现有的反腐败机构主要是检察机关内设的各级反贪局,反贪污局是由检察机关内设的经济检察厅演变而来的,l 989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经济检察厅率先改名为反贪污贿赂局。I989年8月18日全国第一个反贪局在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成立,随后,全国各级检察院成立了这一专门机构,l995年I1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将反贪污贿赂检察厅更名为指导全国范围内的反贪污贿赂总局。其负责受理举报中心移送的经济案件;侦查贪污、贿赂等重大经济罪案;分析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的情况、规律及主要犯罪发展趋势;研究侦查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的措施和手段;制定侦查工作的有关规定。其后为进一步加强对贪污贿赂犯罪和渎职犯罪的预防,在检察机关内部设立了职务犯罪预防机构,其职责是结合查办职务犯罪,及时对作案环节和作案手法进行分析研究,掌握犯罪的特点、规律及发生的原因,帮助案发单位汲取教训,堵漏建制,加强防范。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委)是中国共产党内负责党纪的委员会,除中央设有纪律检查委员会外,在内地各级党组织亦有纪委。其权能是:检查中央直属各部门、各级党组织、干部及党员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受理、审查并决定中央直属各部门、各级党组织、干部及党员违反党的纪律的处分。在行政部门,国务院下设有监察部,在各级地方政府设有监察厅和监察局,其职责主要是对一些有违法行为但未构成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行政处分。在调查中如发现有犯罪行为,则会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院依法处理。

我国的反贪污贿赂总局则是隶属于检察机关,且与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务院内的监察部并列的三大反贪污贿赂职能部门之一,三部门之间存在着国家政策和法律适用的冲突境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腐败机构职能的发挥。而我国加入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专门规定了反腐败机构,从总体上增强对腐败犯罪的规制。《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均应当根据本国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赋予反腐败机构必要的独立性,使其能够有效地履行职能和免受任何不正当的影响。各缔约国均应当提供必要的物资和专职工作人员,并为这些工作人员履行职能提供必要的培训。各缔约国均应当将可以协助其他缔约国制订和实施具体7 的预防腐败措施的机关的名称和地址通知联合国秘书长。《公约》所规定的反腐败机构重在强调其职能的独立性,以《公约》所规定的反腐败机构为标准,应重构我国现有反腐败机构。

三、《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主要内容及对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的前瞻和完善

腐败犯罪是一种超越国别的、危害极大的犯罪,腐败是各国和地区着力治理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永恒的国际性的话题。基于这一思路,我们必须对目前形势有清醒认识。在反腐败问题上,国际上的合作和对等意识逐渐加强,封闭的反腐败格局与封闭的经济格局的后果一样,只能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被边缘化,孤立化,最终使自己成为受害者。只要认真冷静地分析近年来我国贪官外逃的现象和在国外追缴赃款的艰辛,我们就应该意识到,在反腐败问题上,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善其身。在冷眼看世界的同时,应主动扩大视野,以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果敢精神,参与到国际反腐败协作化的进程中去。对国际反腐败的侦查、起诉和审判制度,特别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的一些制度,经论证或试行在我国也是适应的,可大胆移植。我们的制度、机构、措施、术语都应考虑与国际对话的需要。我们应该诚实地回顾和面对在反腐败法制建设和执行中的乏力和低效,也应该自信面对我们的未来,自信和务实地审视我们的发展和借鉴他人之长。我国现代反腐败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时间并不长,可塑性很强。通过积极地参与和加入国际反腐败合作体制,我们可借鉴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反腐败经验,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公约》除序言外共分8个章节、71项条款,包括总则,预防措施、定罪、制裁、救济及执法,国际合作,资产的追回,技术援助和信息交流,实施机制以及最后条款。它涉及预防和打击腐败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等方面的问题。《公约》的内容极为丰富和广泛,涉及犯罪预防、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国际法等多学科领域。正确地认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运作机制,对我国及时调整、改进现有反腐败法律机制.并参与国际合作打击腐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于预防腐败犯罪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腐败犯罪越来越呈现出有组织、跨国化的趋势。长期以来,腐败分子8 携巨款逃亡国(境)外后,由于各种原因,追逃工作非常艰难。腐败分子犯罪后潜逃出境,或将赃款转移境外,已成为各国有效惩治腐败犯罪的一大障碍。为此,《公约》在建立完善境外追逃、追赃机制方面提出了针对措施。

在境外追逃、追赃机制方面,《公约》规定了腐败犯罪所得资产追回机制。《公约》要求各缔约围应当根据本国法律,考虑采取必要措施,以便在因为犯罪人死亡、潜逃或缺席而无法对其起诉的情形或其它相关情形下,能够不经过刑事定罪而没收腐败犯罪所得资产,以便进行资产返还。这种境外追赃机制将从心理上给携款潜逃、转移赃款的腐败分子以极大的打击,腐败犯罪行为人即使逃到国外,同样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所得财产将被没收,腐败行为造成的后果将被从法律上消除,犯罪人除了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外将一无所获。签署《公约》将为逐步解决我国查办涉外案件中的“调查取证难、人员引渡难、资金返还难”提供国际合作依据。也正是这个原因,《公约》的生效对我国国内的腐败分子能够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由于失去了不受法律惩罚的”乐土”,他们希望侥幸逃脱惩罚的心理更加脆弱。《公约》的实施,定将会明显减少腐败犯罪,特别是重大腐败犯罪的发生。

(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于国际协作打击腐败犯罪具有积极作用 由于腐败犯罪系由公职人员利用职权而实施的一类犯罪。常常涉及公共财产,又由于各国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在腐败犯罪的性质认定上往往会产生一些争议。譬如有的国家会因意识形态差异甚至是出于敌意,将别国惩治腐败犯罪的行为认为是政治派别倾轧或打击持不同政见者,因而将腐败犯罪视为政治犯罪,拒绝引渡; 或认为腐败犯罪涉及国家财产事项,是国家政治行为,并以此为由拒绝司法协助请求、拒绝引渡。

《公约》主要通过强化引渡、司法协助来加强反腐败犯罪领域的国际协作。主要表现为,在坚持有关引渡、司法协助的基本法律原则、司法惯例的同时,针对腐败犯罪的自身特点和预防、打击腐败犯罪的实际需要,在引渡、司法协助的适用、合作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强化。《公约》所确立的任何犯罪不得被视为政治犯罪而拒绝引渡以及司法协助、引渡的条件、不得因为腐败犯罪涉及财税事项而拒绝司法协助请求或者引渡等国际合作机制的规定,对于国际协作打击腐败犯罪无疑具有积极作用。这些规定极大地拓展了国际社会在反腐败犯罪领域开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合作水平、效果和效率。

(三)、加入《联台国反腐败公约》利于我国反腐败理念的改变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要求缔约国根据本国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定、执行和坚持有效的预防性反腐败政策,《公约》在强调打击腐败犯罪的同时,更强调用立法、司法、行政等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手段综合预防腐败犯罪。《公约》要求缔约国根据本国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定、执行和坚持有效的预防性反腐败致策。《公约》对于腐败犯罪预防为主、惩治为辅的理念对于我国转变反腐的理念具有指导意义。予严厉惩处是必须的,为主,为了实现反腐败理念的转变,策,我国是法典化国家,际公约的规定融入我国国内现行法律体系。的范畴。因此,果《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持现有法律的已有规定;则要修改相关的立法规定。

主要参考文献:

1、阮传胜《年

22、邓红梅、徐岱《法学》

3、王瑞《学报》

4、陈巧燕《校学报》

5、阮积嵩、刘杰明等《建立与完善反腐败法律监督机制研究》载于《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6、娄海玲《论法制反腐》载于《青海社会科学》10

毋庸质疑,对腐败犯罪设立严厉的惩治措施,其作用也是明显的。我国应加紧制定有关预防性反腐败的法律、采用间接实施国际公约时,《公约》的大多数条款都必须通过缔约国的国内法予以实施。如的规定与我国现行国内法律是一致或者相同的,如果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与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我国反腐败法律机制的影响》载于《党政论坛》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野下我国反腐败法律举措的完善》载于《当代2006年11月 2006年8月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反腐败法律制度的完善》载于《中共福建省委党2006年10月

2004年第4期

并对其给但从理念层面,对腐败犯罪事前预防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将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属于国际公约《联合国反腐败公约》2003年第6期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措施 篇6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科技的不断繁荣,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随之而来的,使各类作品的网络传播变得越来越方便迅速,而网络作品也是应用而生。虽然网络技术带来了各类作品的新发展方向,但是因为网络传播的特性,导致了网络作品的知识产权问题日益严重,侵权行为日渐增多,但是维权方式却不能合理的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

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之下,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就变得很有必要,这也符合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

一、我国现阶段网络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知识产权作品也开始利用网络进行扩散,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目前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

( 一) 网络作品传播行为缺失。

传统的知识产权,因为传播速度和广度的限制,具有时间性、地域性、专有性等特点。但是在网络传媒平台的冲击之下,不具备这些传统知识产权特点的网络知识产权产生了。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起步较晚,并且以保护现实的知识产权为主,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并没有明确的.规范,甚至是有部分的法律缺失。在没有适合的法律进行保护的情况下,我国的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时有发生,给网络知识产权者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 二) 道德约束难度大。

传统社会是一个群居社会,可以依靠现实道德对于知识产权进行保护,而法律作为道德底线,在道德不能进行约束的时候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现在的网络社会却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网络之上的大部分人互相并不认识,这就导致了采用网络道德维护网络知识产权,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网络道德的缺失,让现阶段我国的网络知识产权侵权几乎成为了一种全民行为。

( 三) 立法难题没有解决。

通过网络道德对网络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方法,由于网络道德的缺失而变得难以实施,所以法律成为了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最有效途径。但是在现在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之中,很多的立法难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影响了网络知识产权立法进程。

首先,我国立法对于网络数据库等新兴的受保护主体并不是现行知识产权法所保护的对象,而且我国立法对于法律保护对象的调研也没有深入开展,这就造成了立法对象之上的不明确,让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对象难以确认。其次,我国现在的知识产权法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界定十分不清晰,而现实的知识产权法的侵权界定并不能应用在网络知识产权之中,这也造成了网络知识产权者维权困难的现状。

二、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对策。

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是未来知识产权法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强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通过道德、法制等多种途径,为网络知识产权所有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多方途径,完善我国的法制体系。

( 一) 接轨国际网络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起步较晚,而且多为借鉴外国的知识产权立法。所以在已经落后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之上,我国应该尽快的和国际接轨。国际上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尤其是英德等国家,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已经较为完善。我国现阶段的网络知识产权立法调研难度较大,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自身情况进行立法,是较为合理的一种立法措施。

( 二) 构建网络道德。

现阶段,我国网络道德严重缺失,这也是我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立法难以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道德是法律的来源,法律是道德底线,如果道德缺失,那么立法的难度也是被提升了。现阶段我国的网络知识产权侵权,并不是现实社会之中的个别人进行的,而是全网都在有意识无意识的进行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这也是网络道德缺失的表现之一。所以要完善我国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网络道德的作用不容忽视,要依靠道德的力量,对于现在风行的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进行打击。

( 三) 完善网络知识产权立法。

法律作为道德的底线,是保护网络知识产权最后的途径,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要通过法律来完善我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首先要明确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将现在网络之上的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都尽可能的保护起来,将应该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主体明确在法律条文之中,让网络知识产权所有人能够依法享有和现实知识产权相一致的网络知识产权。其次,要明确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依法保护网络知识产权。另外,建立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第三方机制,通过第三方的介入,依法保护网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知识产权从现实向网络转移,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该以网络道德为基础,以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为底线,建立起合理、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仅需要立法者的立法行为进行监督,还需要广大网民自觉的抵制网络知识产权侵权。

[ 参 考 文 献 ]

[1]辛瑞杰,王熙宁。 网络环境下改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研究[J]. 情报科学,( 1) :33 -34.

[2]郑军。 网络知识产权的特性及保护[J]. 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9) :16.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措施 篇7

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现状分析

1、政策银行支持状况。中国目前有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但他们与中小高科技企业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 存在着主要任务、放款门槛和扶持重点方面的互不兼容性。目前, 我国尚未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

我国的国家开发银行是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 是一家直属于国务院、承担政策性职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经过十年多的改革和发展, 开发银行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引导社会资金用于重点建设, 促进融资体制建设和信用建设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 国家开发银行和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初步为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平台做了准备。国家开发银行各分行在贷款平台的配合下, 具体负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开发、评审、贷款管理及本息回收。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可以依托当地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孵化器) 、生产力促进中心、特色产业基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等科技中介机构建立, 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和高科技创业贷款。

2、商业银行的支持状况。商业银行对高科技企业的贷款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府的行政命令。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我国政府在推动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陆续成立了一些科技信用社, 并要求大商业银行加强对科研的信贷投入。科技金融结合的力度不断加大。以1999年为例, 全国各类银行支持科技进步的贷款总余额达到1.69万亿元, 其中, 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达到7600亿元, 占45%。2005年, 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下, 科技部向银行推荐了1246个高新技术项目, 合计申请贷款229亿元。银行贷款已成为产业化计划中继企业自筹后, 第二大资金来源。

3、资本市场的支持状况。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在1991年建立起来, 股票市场从设立之初就存在功能定位、股权设置、上市标准、法律约束及制度透明方面的严重缺陷。长期以来, 大量资质差的国有企业占据了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目前仍是高度垄断的、层次单一的市场结构, 缺乏主要定位于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及民营企业融资的二板、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已经建立了现代化金融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 由于金融业是以民间资本为主逐步发展起来的, 其演化的常态是先小后大, 先区域后全国, 这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多层次金融。我们过去搞的是计划经济, 政府对金融业的垄断比对其他行业更为突出, 在各个金融领域都是大一统的局面, 不可能出现多层次结构。其结果, 无论是高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 大量中小企业缺少权益资本的融资通道, 难以把握机遇迅速做大。

归纳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的状况, 可以看到这样的特点:融资的政府导向比较明显, 证券化程度低, 直接融资比重低。

二、美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

1、美国高技术产业化融资体系政府系统。美国政府在高技术产业化中主要作用是政策支持、投资导向等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政策支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制定科技产业发展计划。科技产业发展计划是发达国家政府扶持科技产业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二是实行优惠的产业税收政策。由于高技术产业的高收入、高风险性等特征, 对高技术产业投资者的税收优惠便成为了各国政府降低科技产业投资风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技术产业的一种普遍方法。三是提供政府担保。银行经营要坚持谨慎性原则, 一般来说对高风险领域, 银行不愿涉入。为鼓励银行向高技术产业投资, 美国政府利用政策手段为银行向高技术产业投资提供担保, 从而降低银行业向高技术产业投资的高风险性。四是利用政府职能, 为高技术产业化融资提供系统支持。美国为促进高技术企业融资渠道的完善, 专门设立政府管理机构和立法为高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系统支持。

2、美国高技术产业化融资体系的金融渠道系统。金融渠道是美国高技术产业化的主渠道, 特别是资本市场体系和创业投资制度是融资体系的主体, 美国采用这种融资体系是与其金融体系密切相关的。一般认为美国的金融体系是基于法律的体系。基于法律的金融体系本身就要求以强大的资本市场作为背景, 并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在这种背景下, 决定了美国的高技术产业融资体系也是依赖于资本市场的。美国的金融渠道包括了完善的资本市场、各类银行、非银行性金融公司、充足的个人资本和企业资金等。

3、美国高技术产业化融资体系的中介支持系统。中介系统对于高技术企业融资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一方面可以让资本需求方和供给方资本流通更为顺畅, 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的创新活动得到更有效、更直接的支持。中介支持系统包括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组织。

三、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的对策

1、发展债券市场, 改善融资结构针对我国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占有绝对比重, 直接融资中政府债券比重过高, 企业债券和股票发展不平衡, 我国应该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改善融资结构, 应充分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通过债券融资方式,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企业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 债券方式融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表明, 首先发展债券市场, 然后才发展股票市场, 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并重, 共同构成直接融资的两大支柱。

2、建立私募融资制度, 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私募融资制度又称非公开发行或定向发行制度, 是面向特定投资者、在特定范围内发行股权或债务, 并且其股权或债务主要在场外市场交易的融资制度, 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建立私募融资制度能够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促进以非上市企业产权和债务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企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说, 投融资双方均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但程度有差异。如果融资方是大企业、成熟企业、成熟产业以及标准化金融证券产品, 则投资者面临的信息障碍要小, 其融资一般采取公募方式。如果是中小企业、创新产业以及非标准化或高风险的证券金融产品, 则投资者要面临更大的信息障碍, 私募融资制度可能就更为合适。

3、发展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融资租赁是重要的融资手段, 有第二银行之称, 尤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意义重大。融资租赁是企业根据自身设备投资的需要向租赁公司提出设备租赁的需求, 租赁公司负责融资采购相应设备, 然后交付承租企业使用。承租企业按期交付租金, 租赁期满承租企业享有停租、续租或留购设备的选择权。融资租赁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信用方式之一, 其最初在美国的产生就是为了适应当地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而诞生的一项金融创新。它既可以克服银行信贷中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也无需具备资本市场上那些苛刻条件, 尤其适用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方便快捷的融资。融资租赁把金融、贸易、生产三者紧密结合, 将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有效叠加, 这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融资租赁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金融工具, 目前全球近1/3的投资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

摘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已有长足的发展,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体系的支持, 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不尽如人意。本文以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 从合理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融资要求出发, 在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现状的基础上, 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 试图对完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融资体系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葛建新.中国高技术产业融资[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

[2]戴淑庚.高科技产业融资:理论模式创新[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3]张捷.结构转换期的中小企业金融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措施 篇8

一、各国应对危机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高频率大幅度降低利率

2008年10月至今,美联储三次下调贴现利率至0.5%,三次调低联邦基金利率至0—0.25%的“目标区间”,为历史最低水平;欧洲央行五次下调基准利率至1.5%,其中2008年11月下调75个基点,是该行创立后最大的单次降息幅度。日本央行两次下调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至0.10%,接近零利率水平。与此同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丹麦、匈牙利、南非、韩国、土耳其、印度、以色列和印尼也都纷纷多次调低基准利率。

(二)直接向金融机构注资

2009年2月美国财政部宣布新“金融稳定计划”,拟对银行业进行新一轮资本评估以确定哪些银行还需补充资金;并提出由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出资设立投资基金收购银行的“有毒资产”,该基金规模有望达5000亿—1万亿美元,其中公共资金约占500亿美元。英国设立500亿英镑基金用于购买银行优质债券,拟增发货币购买政府债券和私人部门的资产,并再次向苏格兰皇家银行注资,至今英国政府已经拥有该银行95%的股权。日本宣布了规模为1110亿美元的银行坏账收购计划,并从2009年2月中旬至2010年4月底斥资1万亿日元购买商业银行股票。俄罗斯计划2009年2月起向该国国有和私人银行再注资400亿美元。

(三)给商业银行提供担保

2008年下半年来,美国政府宣布为花旗集团总计3060亿美元的贷款和证券提供担保。德国政府通过“金融市场稳定方案”,计划为银行间贷款提供总额为4000亿欧元的债务担保,建立8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帮助银行增加自有资本,并向其第二大商业地产信贷机构“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再提供120亿欧元债务担保,使其获得的债务担保总额达到420亿欧元。荷兰、瑞典、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宣布了提高个人银行存款账户担保额度的举措。

(四)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2008年末以来,英国出台了推动银行为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多个计划,如规模为100亿英镑的运营资金安排,用于帮助中小企业盘活现有的200亿英镑贷款内容。在法国的265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中,114亿欧元将用于直接向企业提供各项资金支持。日本政府则宣布将动用167亿美元购买中小企业股权,向中小企业提供13万亿日元贷款支持,还要求金融机构放宽融资审查标准,截至2008年年底已通过“紧急担保制度”帮助中小企业安排融资17万件,金额超过4万亿日元。

(五)搞活消费信贷

2008年美教育部提出了联邦家庭教育贷款计划和直接贷款计划,保证学生及时申请到助学贷款,并拟将该计划再次运用到2009—2010财政年度计划中。在2009年2月美国财政部宣布的新“金融稳定计划”框架下,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将出资扩大“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的规模,将现有的“消费者及企业贷款计划”规模从2000亿美元最多扩大至1万亿美元,鼓励投资者购买“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学生贷款”、“小企业贷款”等名目的证券,以此解冻信贷市场;还考虑出资约500亿美元为工薪家庭降低住房月供。

(六)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2008年10月开始,美联储在非货币政策会议期间联合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及加拿大、瑞士和瑞典的央行同步降息50个基点。美联储还先后与10个国家签订或扩大了临时货币互换协定,以增强离岸市场的美元流动性。2009年2月底,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承诺将共同出资245亿欧元为东欧银行部门提供援助,为商业贷款提供资金支持。

(七)加大政府投资支出

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美国将主要在五方面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即:大规模改造联邦政府办公设施以提高其节能水平;大规模投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升级学校硬件设施;普及先进宽带并提高少儿的网络应用;改进医院设施。这些设想均体现在2009年2月通过的7870亿美元新经济刺激方案里。欧盟2008年11月推出的200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提出,各成员国应将短期措施和长期结构性改革相结合,重点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创新和节能环保”等有利于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的领域扩大公共投资。2009年2月巴西政府宣布增加610亿美元投资用于“2010年前的鼓励国家经济发展计划”,该计划主要资金投向是加强能源、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

(八)大规模减免税费

2009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的7870亿美元新经济刺激方案中,约2860亿美元将被用于实施减税计划,其中每个美国纳税人将可望拿到400美元退税。目前美国国会还在研究对购房者提供税务抵免的计划。该计划还将向生产和投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企业提供减税。2008年年末以来,德国决定将所得税和工资税削减180亿欧元,以鼓励企业保持员工人数;把强制医疗保险费占总收入的比率下调0.6个百分点至14.9%,将较低的所得税率下调1个百分点至14%。英国从2008年12月起暂时下调商品服务增值税税率至15%,2010年再恢复到17.5%。日本公布的经济刺激方案提出要为房屋所有者减税,降低失业保险费用缴纳标准和削减高速公路通行费。印度的经济刺激计划也包含了关于调降增值税的内容。

(九)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

2009年2月美国参议院同意将“雇美国工”条款作为附加条件加入新的经济刺激方案。英国将从2009年4月始实施持续两年的“金色问安”就业保障计划,该计划约耗资5亿英镑。还将推出帮助毕业生自愿减薪以获得实习和工作机会的“全国实习计划”等计划。韩国将从2009年财政预算中拨款约40.6亿美元对15.2万名求职者进行培训,以及在老年人服务和职业母亲服务等行业创造1.5万个新就业岗位。日本推动制造业企业对正式员工采取增加休息日、取消加班、缩短工作时间并相应减少报酬的方式维持雇佣关系。

(十)发放现金等消费补助

2009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的7870亿美元新经济刺激方案称,政府将以社保支票的方式向退休人员、伤残老兵和其他不需要支付工薪税的人员提供人均250美元的补贴。日本政府将在2009年3月底前向该国所有家庭发放总额为2万亿日元的现金补助,并为日本农民提供补贴。德国决定向该国儿童每人提供100欧元补助,并通过向购买新车者提供财务激励来帮助汽车行业,2009年首先计划为废弃旧车的车主提供2500欧元津贴购买一辆全新的环保车。澳大利亚也提出了向中低收入劳动者支付127亿澳元现金的计划。此前在2008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已向退休老人和低收入家庭发放了87亿澳元用于鼓励消费。此外,香港、澳门和台湾等经济体也通过直接发放现金和消费券等措施用于促进居民消费。

(十一)救助传统制造业

美国政府从2008年起向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提供174亿美元的短期贷款。2009年2月西班牙通过了41亿欧元的汽车业救助计划,用于支持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开发与生产,维持该国汽车行业的约35万人的雇佣水平。法国政府也采取了向购买节能汽车的消费者直接发放补贴,拨款3亿欧元成立“行业投资基金”支持汽车厂商和零部件厂商在技术装备领域的战略投资,拨款4亿欧元成立科研基金支持汽车工业环保研究等措施;2009年2月又决定为本国汽车制造商雪铁龙和雷诺提供总额65亿欧元,利率6%(仅为目前银行向企业贷款利率的1/2左右)的5年期贷款支持;条件是汽车制造商要保持在法国境内的生产规模以及与法国境内汽车零配件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并且承诺不向国外搬迁生产组装线。

(十二)培育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

美国总统奥巴马反复强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宣称将大量投资绿色能源——风能、新型沙漠太阳能阵列、永远有效的绝缘材料及核能等,还表示将促使政府和私营行业大举投资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等新能源技术,减少石油消费量。2009年以来,日本政府拟推出日本版“绿色新政”,计划在未来2—3年内斥资数万亿日元推进医疗保健、节能环保等产业,出台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太阳能及风能发电、节能家电等领域,特别是努力促进家用房屋和公共建筑使用太阳能能源。韩国也出台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计划,拟在2009—2012年投资400亿美元,促进低碳绿色产业发展。

(十三)加强资金使用监管

多国政府都在宣布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强调要用好救市资金。美国2009年2月宣布了对接受联邦政府金融救助款的企业高管设立50万美元年薪上限的决定,在新一轮向银行注资的计划中附加更严格的注资条件。法国多家大银行与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和财政部就限薪问题达成一致,出台将从2009年起生效的限薪条款。英国考虑要求各金融机构延迟或以股份而非现金的方式发放奖金。德国计划禁止向接受政府救助的金融机构高管发放奖金,还设立了最高薪酬标准。

(十四)千方百计保护国内市场

目前,在舆论上,各国都纷纷表态要维护全球贸易自由,反对保护主义。但在具体操作中,多个经济体已经不同程度地公开或变相采取了一些保护性贸易政策。比如,2008年9月,美国宣布所有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必须从2009年2月开始遵守美国标准,对所谓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将直接销毁,企业违规将被重罚。2008年11月11日起生效的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规定对美出口的儿童产品须实行强制性第三方检测。2009年2月美国国会在审议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时加入了“买美国货”条款,即在“不违背美国的国际承诺”前提下,使用该计划资金的公共工程必须使用“国产”钢铁和其他制成品。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的2009年综合拨款法案第727条款规定,“根据本法所提供的任何拨款,不得用于制订或执行任何允许美国进口中国禽肉产品的规则”。欧盟公布从2009年1月1日起提高平板显示屏的进口关税等。

二、进一步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措施的借鉴和启示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有效缓解了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当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和艰巨的国内宏观调控工作任务,我国可借鉴世界各国采取的反危机举措,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

第一,综合施策,注重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从目标看,各国调控政策不仅着眼于恢复短期内经济增长速度和稳定金融市场,而且兼顾促进就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手段看,各国综合并用利率调整、政府投资、税收减免、扩大消费信贷、补贴弱势群体等多种办法。这些都启示我们,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正确处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之间的关系,抓住时机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打好应对金融危机的“组合拳”。

第二,加强监管,注重提高中央政府新增财政性资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积极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多国都强调了对公共资金使用的监管问题,并提出了高管限薪等具体措施,但实际效果不佳。如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救市计划,在审议过程中不断遭遇议员关于削减资金规模的要求和对受援机构滥用资金的责问,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决策过程,影响了救市效果。这就启示我们,在适度扩大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时,要根据“公开、高效、透明”的原则,充分做好有关资金投向的解释说明工作,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严防重复建设、挪用资金和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发生,更好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三,着眼长远,注重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投资消费比例失衡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长期结构性问题,如何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为重点扩大内需,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危机面前,世界各国采取了减税、购物抵税、增加消费信贷、直接向居民发放现金和消费券等方式刺激即期消费,同时通过对银行存款提供担保等措施保障居民的长期消费能力。这些都对我国增加消费需求提供了有益启示。既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医疗、住房建设和教育等方面的投入,研究建立银行存款担保机制,解决居民消费后顾之忧;也要积极研究扩大居民消费的新办法,促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发展,降低商品流通成本,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价格矛盾,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增进居民的消费意愿。

第四,防患未然,注重做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预案。目前各国已经出台了不少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措施。而从美国民主党在国际贸易问题上的一贯立场看,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对本国制造业的保护力度可能会有所增强。为此,既要做好对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争端的应诉工作准备,以便随时应对突发的贸易摩擦,维护好企业的正当权益;也要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引导出口企业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在巩固传统发达经济体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发展中国家等新兴市场,在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同时积极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商品出口。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帮助出口企业做好市场向内转移的工作。

第五,统筹兼顾,不失时机地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各国扶持汽车制造等传统产业和对高科技产业投资并举的实践启示我们,在金融危机影响向实体经济扩散,实体经济受损对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显露的现实面前,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传统制造业和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采取措施减轻其经营负担,稳定其市场份额,在淘汰落后产能时把握好措施的力度和水平,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另一方面,要充分预计美国对清洁能源和IT产业大举投资后相关领域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可能,抓紧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高技术产业工程,推进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加快开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开发,为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打好基础。

第六,未雨绸缪,审慎估量扩张性经济政策的消极影响。近期石油、铜和一些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已回落到较低水平,而金、银等贵金属价格则呈现快速反弹的势头。在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生产影响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仍在进行,全球对能源和矿产资源占有与使用情况仍不平衡,美国将通过大举发债为救市计划筹资等现实面前,我们应充分预计各国扩张性经济政策见效后通胀再度抬头的可能性,以及继续购买美国国债的风险性。可抓住当前商品价格较低的机遇,大力推进国际能源矿产资源合作;及时进口国内发展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寻机以较低成本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在仔细评估和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优质外国企业投资控股,努力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的经营绩效。

上一篇:世界十大经典童话故事下一篇:双拥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