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高校内控体系论文

2024-10-05

完善我国高校内控体系论文(共7篇)

完善我国高校内控体系论文 篇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国家也加强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脚步。在当前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下, 高校该如何建设和完善学校内控体系成为目前各高校亟须研究的重大课题。如何更加有效地构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 如何提高高校应对风险的能力, 如何有效地提高办学经济效益, 从而促使我国高校在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实现面向平民教育的转变, 成为了我国高校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含义

内控体系在企业管理中指的是通过自行检查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具效益, 财务报告具有可靠性以及保证遵循法律法规而建立的自律系统。借鉴著名的COSO报告, 并结合高校特点, 本文认为, 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指由高校党政领导层、中层管理者及其他人员来建立和落实的, 旨在有效预防、识别与应对各种管理风险, 为实现高校既定发展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套制度和措施体系。通过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高校能更好地实现政策法规的遵守、财务信息的可靠、职务犯罪的降低以及运行效率与效果的提高等。高校可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等五大要素为抓手来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目前高校内控体系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一)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缺陷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 最终确立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并确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然而, 在实际运行中仍然暴露出下列问题:一是权力配比不当。党政组织权力过大, 学术组织声音微弱。二是党委和行政责权界定不明。对党委与校长的“领导”与“负责”的规定缺乏操作性, 在现实中极易产生“踢皮球”现象。三是民主决策不够。强调了“党委”与“校长”的决策权力和地位, 忽视了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与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治校的作用, 决策主体单一, 决策过程封闭。四是多种关系不顺。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错位, 行政权力异化, 学术权力弱化, 以及学校衙门化、职能官位化、学术行政化等现象严重。

(二) 风险评估形式化

由于高校改革的不断加深, 高校教育产业发展逐渐从以往纯粹依靠行政支持的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化, 资金来源多渠道化。风险评估应该起到随经济、行业、监管和经营条件的不断变化来辨认和处理相应的风险的作用, 并以此调整内控;而我国高校所做的风险监控节点图, 从业人员都依据自己岗位填写了个体的业务流程、规范及涉及的重要监控环境, 但深受主观因素影响, 通常避重就轻, 重要事项表述较为含糊或干脆不予披露, 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三) 监控机制缺失

监控机制通过对正常的管理和控制活动以及员工执行职责过程中的活动进行监控, 来评价内控系统运作的质量。我国大部分高校未设置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执行的情况进行监控, 或是设置了专门的机构, 但却无法保证其独立性, 形同虚设, 致使内部控制无法有效发挥, 监督任务往往落在财务部门身上, 会计控制代替了内部控制, 形成了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

三、完善我国高校内控体系的建议

(一) 加强制度建设, 增强高校负责人的内控意识

首先, 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给高校完善内控制度体系提供相应的法律指导, 使其做到有法可依;其次, 各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 根据相关法律制定出可以达到最佳控制效果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对所有员工具有普遍约束力, 杜绝“人大于法”的现象存在。同时, 要增强高校负责人的内控意识。首先, 单位负责人要认识到内控制度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机制。其次, 单位负责人应当转变态度, 将高校的内控和高校的发展同等对待, 树立高校要想健康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建立健全的内控体系的意识, 有效发挥自己在内控体系中的作用, 并担负相应的责任;并在此基础上, 加强内控制度的宣传, 强调每位教职员工都是内部控制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使内控意识深入人心, 从而形成自上而下共同遵守和执行内控制度的体系, 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连结, 把内控制度落实到实处。

(二) 实施有效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无所不在, 贯穿于高校的所有业务领域和操作环节, 可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类:预算控制、授权控制、业务过程控制、资产控制、制度控制。要做到各个环节的控制有效, 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控制活动公开化。高校必须将业务流程及岗位责任, 通过各种方式、方法, 利用校园网给予公开化, 以接受校内、校外人员的监督, 以提高控制目的。同时, 也可以较及时地发现控制活动所存在的问题, 以便及时修改。 (2) 控制活动实时化。控制活动实时化要求高校必须根据外部、内部等政策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 以适应管理的要求。由于管理规定具有滞后性, 因此要求控制活动实时化管理以提高办事服务效率。 (3) 控制活动必须定期进行符合性测试。高校必须定期地对控制点进行符合性测试, 以证明内部控制活动是否按照管理层的描述得到有效执行。如可对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及控制矩阵中的所有关键控制活动进行符合性测试, 通过抽取一定的样本量, 检查其是否符合测试属性中的要求, 并对不符合要求的提出修改建议并安排再次复核, 同时制作测试底稿, 并了解控制活动的执行情况及确定样本量, 最终使控制活动能有效达到预期目标。

(三) 加强风险管理

强化风险管理, 建立高校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降低财务风险, 确保高校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 高校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管理权力, 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也日益加大。高校的风险有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种。内部风险目前主要有财务收支失衡风险、过度举债风险、投资损失风险等。外部风险主要有国家宏观调控风险、土地置换政策变动风险、生源变化风险等。要对高校面临的各方面的风险进行评估, 建立起风险预警体系, 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应采取以下措施:设置风险评估机构—制订相应的风险评估指标—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考核验收, 形成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信息反馈, 经过反复几次修正, 确定风险控制的关键部门和关键环节, 对风险指标进行修正, 从而形成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起适合高校发展需要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 避免管理失控、资金流失、贪污挪用等可能情况造成财产损失。

(四) 确保信息交流与沟通顺畅

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结构, 就必须建立信息沟通顺畅的系统, 首先, 这样做能使不同职位上的人员进行很好的定岗定位工作, 每个人能很好地了解到自己的工作职责, 这些都能为高校工作的良好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信息的追踪与反馈工作, 使高校各部门之间不仅信息沟通顺畅, 还能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高效内部控制各部门共同成长。这些都有利于避免官官勾结、贪污或者是信息失真的现象。

(五) 发挥监控机制的作用

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机制, 形成监督合力, 在高校治理过程中需要内部审计, 但不能片面地将内部审计的作用过于夸大。关键是内控监督要贯穿于内控制度体系的全过程, 要让各级各类人员深刻理解并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工作流程、有关注意事项。纪监部门关注内控制度体系的全过程的程序控制;财务部门坚持预算管理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资产保护控制、绩效考评控制;内审部门重点工作是依据高校内部控制测评和高校风险管理的相关规定, 定期实施高校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 及时发现学校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 找出学校治理中的薄弱环节, 特别要重点关注学校的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是否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 履行科学论证与集体讨论等规定的决策管理程序, 将内部控制评审作为与学校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绩效审计、工程决算审计等报告中必须包含的内容。纪检监督、财务监督、审计监督有机结合、各有侧重, 形成内部控制体系监督合力, 保证监督机制的有效性。

结语

我国高校在近几年暴露出的诸多问题, 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来逐渐解决。完善我国高校内控体系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重要的环节。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内控体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完善建议, 以利于高校建设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 高等院校加快了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 以往高校教育产业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在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时, 也产生了各种复杂多变的问题。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指由高校党政领导层、中层管理者及其他人员来建立和落实的, 旨在有效预防、识别与应对各种管理风险, 为实现高校既定发展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套制度和措施体系。通过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高校能更好地实现政策法规的遵守、财务信息的可靠、职务犯罪的降低以及运行效率与效果的提高目标等。高校可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等五大要素为抓手来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高校教育,内部控制体系,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李书霞.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 2012, (3) .

[2]杨丽红.关于高校内控体系建设现状的研究以及对策的分析[J].管理视窗, 2012, (10) .

完善我国高校内控体系论文 篇2

关键词: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69(2011)04-0106-041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就目前的社会大环境来看,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似乎比较困难,许多人(包括一部分专家)不看好这个专业。但这是人们对法学专业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的确,现实中确实存在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就业比较困难的现象,但不能由此而认为整个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就是这样。法学专业“不好就业”的根本原因不是法学专业本身出了问题,更不是社会法律人才需求饱和的问题,而是在于部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出现了问题,使得所培养的学生在素质和能力上存在缺陷而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首先,对法学专业就业评价有问题。当前人们评价就业指的是毕业生当年的就业率,对法学专业来说,这是不十分科学和片面的。法学是一个跟很多学科不同的专业,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司法考试。很多法学专业的学生刚毕业为什么就“失业”呢?其实,很多毕业生是在复习司法考试。要想进入司法系统工作或者从事律师等职业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如果不能通过,自然就不能顺利就业了。学生7月份毕业离校,司法考试却是在9月份进行。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甚至还没去找工作,其真正开始找工作是在考完司法考试之后。

论高校财务内控体系的完善 篇3

一、高校财务内控概述

高校是一种非营利组织,培养人才是其主要存在目的。本文基于COSO报告中内控理论,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相关规定,将高校内控定义为:“高校管理层和全部员工必须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确保高校业务活动顺利开展、确保财务资金完整、确保财务会计信息准确可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高校内部管理系统中形成一套自我协调、自我约束的控制系统。”

二、高校财务内控体系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办学规模日益拓展,资金来源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相关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化。近年来,高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腐败的案例,一些领导私自挪用公款、乱收学费、收取回扣等违法违规行为越来越严重。由此可见,高校的内控制度还有许多漏洞需要解决。

(一)高校内控环境急需提高

第一,高校内控意识薄弱。由于我国高校内控建设起步较晚,当前一些高校管理人员对内控的理解不够全面,内控意识较为薄弱。面对这一情况,极易出现各种漏洞,滋生各种贪污腐败行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高校内控实施动力不足。当前体制下,我国高校具有非营利性的公共属性,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确保高校管理目标的实现,是其内控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相对于企业谋取最大化利润的动机来讲,高校内控实施动力明显不足。

(二)高校风险评估制度不健全

第一,财务管理风险。高校经营活动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但是财务内控建设步伐却没有跟上。原先财政拨款下的事业单位财务内控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现阶段高校财务内控的要求,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漏洞,为高校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第二,债务风险。如今高校的发展需要不断拓宽资金来源的途径,内控风险评估机制不够完善与健全,对资金的风险认识不到位,都存在极大的隐患。

(三)高校内控活动存在薄弱环节

第一,缺乏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大多数高校缺乏配套的资金风险识别、评价与对策等制度,极易导致出现错误的经济决策,造成大量资金被浪费。

第二,固定资产管理力度不足。因为高校有别于企业的特殊性,公立高校在配置固定资产的过程中,一般以政府采购为主,缺乏较为健全的国有资产登记制度,并且管理工作上缺乏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这就极易导致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相关部门或人员出现不负责的情况,如没有按时盘点资产,造成出现账实不符或毁损等情况。

第三,费用支出监控力度不足。现阶段在高校支出费用时,虽然实行有会计审核制度,但高校内部还缺乏相应的监控规范。

(四)高校信息与沟通不顺畅

从现阶段高校各部门信息沟通上来看,还有着数据不准确、汇报不及时、信息不完整等现象,上级领导无法及时了解各项任务目标完成情况,造成在决策上出现失误。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反馈机制,信息在上传之后,很难及时得到上级领导的相关反馈意见。

(五)高校内控监督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现阶段国内高校因为缺乏完善的监督制度,监督职能部门缺乏较强的权威性与独立性,无法将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致高校政务存在着信息不公开、决策不合理等情况。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高校对国家政策的落实,降低了校内师生员工的活力,使得各项战略难以实现。

三、高校财务内控体系的完善

(一)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第一,完善内控制度。我国高校要将内控环境设计原则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相关要求结合起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于实行内控后出现的问题加以修正,这样才能让高校内控建设更加完善。

第二,完善机构人员配置。对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的人员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安排,剥离以往与岗位不相容的兼职人员,配备足够的人员,以保证其工作的独立性。

(二)健全风险评估制度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定,以原来的风险控制作为基础,完善风险评估制度。还要成立风险评估小组,由校长直接领导,成员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师生利益相关的重大决策负责,并做好重大政策、融资项目、改革方案等事项的风险评估。同时遵循COSO新框架里面风险评估构建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制度。此外,对高校风险评估对象,还应进行科学缜密地分析与预测,增加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并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学者、教职工代表组织风险评估听证会,按照最终评估结果,选择出最佳方案由校方备案。

(三)建立健全业务活动控制体系

控制活动是控制体系的重点,是管理人员在风险评估的指导下,采用相对应的风险管理对策而得到的结果,例如加大权力限制,健全业务流程,尽量控制风险,降低其承受范围。在控制过程中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尽可能用最少的成本把风险降到最低。

(四)加强信息公开与沟通制度

第一,完善并落实信息公开制度。我国高校要根据《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中的规定,不断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一是要建立重大事项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可以选取各相关利益群体代表与邀请的相关专家、学者和领导来座谈、听证。二是完善高校院系内部信息公开制度。争取形成“两级管理、属地负责”的管理格局,严格落实信息公开“问责”制度,提升信息透明度。三是完善信息发布的保密审查制度,针对涉密的重要信息,要根据保密规定加以执行,针对一些不完整或者不真实的信息,还要实行澄清和致歉制度。

第二,加快建设高校信息管理平台,提升沟通效率。对校园信息管理平台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设定级别权限访问密码,在系统内部上传各部门或单位的信息以后,同等级管理者能够根据权限登录进行查看。此外,还要进一步健全反馈制度,提供相应的意见与建议。提升沟通效率,才能保证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落实内控监督机制

第一,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度。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行事,将内部审计功能体现出来,建立一套系统的内部监督操作规范,从而在实质上和内控制度要求保持一致,让制度的执行更加规范。

第二,推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很多高校由审计部门负责内控工作,及时公布最终审计结果,能让财务工作更加透明,防止财务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确保财务部门落实相关的制度准则,并避免审计部门出现舞弊行为。

第三,强化问责机制。当前我国很多高校职能部门仅仅实行了责任制度,却没有实行问责机制,导致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懈怠和散漫,存在着侥幸心理,很难将内控应有的作用发挥出来。所以,高校必须严格落实问责机制,对各项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实现工作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高校内控工作才能够更加顺利开展。

四、结语

总之,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高校内控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内控制度还有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必须主动创新高校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果,这样才能够满足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内控理论研究的时间较短,相关文献较少,因此在完善我国高校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给未来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确保高校持续健康地发展。

摘要:高校财务内控体系是高校日常管理系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内控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如今,高校财务内控影响因素较多,财务管理要求日益严格,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内控体系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完善高校财务内控体系的有效建议,以期促进高校内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高校财务,内控体系

参考文献

[1]翟小英,赵云素.探究高校财务内控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4,(7):228.

[2]吕致丹.论推进高校财务内控体系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3,(17):279.

完善我国高校内控体系论文 篇4

1 我国高校贫困资助体系现状

通过观察我国当前实行的高校贫困资助体系, 其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认定程序有待完善

1.1.1 审核与评定方式存在弊端

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首先是申请人提交家庭经济困难佐证, 以当地民政局盖章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为主, 该表的真实性没有办法核实, 加之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层次不齐, 学校没有统一的经济困难标准作为参考。高校资助工作机构在申请人提交申请之后, 一般由学工处牵头、以各院系辅导员或班主任为主, 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找申请者谈话。一方面审核人员没有一个完整的审核制度, 对申请者的家庭情况缺乏实地调查, 仅凭申请者提交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作为参考, 使得信息审核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审核人员在审核过程中难免会加入主观因素, 由于辅导员或班主任对大一新生了解甚少, 部分老师可能会根据申请者留给自己的初步印象而评定该生家庭条件, 上述两方面因素会影响审核工作的公正性。在与学生谈话过程中, 部分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为了获得资助而夸大贫困程度, 部分家境较差的学生碍于面子在表述过程中有所保留, 学生的主观描述也会导致认定工作的不准确。比如国家励志奖学金为5000元/年, 一些成绩优异但是家境一般但绝非困难的学生在利益的驱使下想尽办法进入贫困生行列, 这多少会影响对真正需要得到资助学生的认定。

1.1.2 贫困资助缺乏后续的动态管理

高校贫困认定机构对认定之后的工作缺乏动态管理。一方面学校资助认定机构对获得资助的学生没有后续跟进以掌握他们在校学习情况、生活状态以及资助金的使用情况。部分学生在获得资助后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存在旷操旷课现象;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强精神, 将希望完全寄托在贫困帮扶上而不是依靠自身力量改变困境;部分学生未将资助金用于学习或必要的生活开支, 而是用来购买昂贵的电子产品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等。另一方面学校资助认定机构没有及时关注之前不需要资助但是家庭发生变故导致生活拮据的学生。有些学生在家庭遭遇变故之后羞于将情况告知辅导员或班主任, 加之部分高校资助认定机构工作人员的不作为, 导致这部分学生没有获得应该被给予的帮助。此外高校资助认定机构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开展贫困资助工作, 缺乏根据贫困生的年级制定资助策略的应变能力, 比如大一学生以学业为主, 如果该阶段资助形式以勤工助学为主, 这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大四学生以找工作为主, 如果该阶段资助形式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为主, 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找工作, 形成“等靠要拿”的思想、消磨了努力奋进的斗志。

1.2 资助范围与力度有待加强

1.2.1 受助对象存在偏向性

我国高校贫困资助对象偏向家庭困难但是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 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申请院级奖学金的学生成绩排名必须在班级前30%以内, 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须有家庭贫困证明, 这种政策偏向导致不公平现象。比如家庭极度贫困但是成绩一般的学生难以申请到国家奖学金, 家境一般但是成绩优异的学生难以申请到国家助学金。家境困难但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资助就会兼职以赚取生活费, 这必定会占用学习时间, 其结果进一步拉大了他们与成绩优秀者之间的学习差距。对于家庭条件一般但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现行国家资助体系未给予他们足够的公平, 因为国家奖学金的名额少之又少, 院系奖学金的金额相较于国家助学金也不充裕, 这多少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美国高校资助认定机构在均衡受助对象这方面的做法就较为成功, 值得我们借鉴。以助学贷款为例, 美国政府给予学生贷款共三种, 第一种是“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贴息贷款”, 学生在毕业之后才需支付贷款利息;第二种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家长的付息贷款。学生及其家长不论经济状况如何, 均可申请并获得联邦政府的付息贷款”, 利息从贷款之日起开始计算;第三种是“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低息贷款”, 因为该贷款利息低, 所以受众范围较小。美国政府施行的这三种贷款方式面向全体学生, 有利于保证资助体系的公正公平。

1.2.2 资助力度不大

我国当前资助体系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区域奖学金、校级奖学金、绿色通道等措施并举, 但是这些资助并不能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举步维艰。原因之一助学贷款还款年限较短 (最长年限为13年) 、品种单一, 而且不管学生能否找到工作, 毕业之后需立即偿还贷款, 打击了部分学生贷款积极性;原因之二由于缺乏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助学贷款违约率较高, 放款的追回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打击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放款积极性。另一方面, 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区域奖学金、院系奖学金的金额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以江苏省为例, 国家助学贷款平均每人6000/年, 国家助学金平均每人3000元/年, 随着物价的不断攀升, 高校学生的生活费为800-1000元/月, 学费平均为7000元/年, 这组数据显示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金额远低于他们的实际所需。此外, 学校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 江苏省勤工助学岗平均每人300元/月, 而且这些岗位的工作时间比较固定, 有些甚至与上课时间冲突, 因此部分学生宁可寻找社会兼职也不接受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

2 我国高校贫困资助体系现存问题的完善策略

2.1 建立健全贫困生认定机制

确保贫困资助体系的公正公平必须从源头抓起, 从贫困生的审核与评定抓起。国家应该增加教育成本以深入对申请者家庭经济情况的调查, 通过校园一卡通这一着力点以掌握申请者在校的学习情况以及基本消费情况, 对他们实行动态管理。

2.1.1 提升资助运行机制, 免于贫困材料审查流于形式

做好贫困资助工作的关键是资助工作机构运行机制和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一方面国家可加大教育成本投入以实现资助运行机制的专业化。以资助工作机构为主, 学校其它部门为辅, 机构内部通力协作、责任分解。比如在学生提交申请材料之后, 学校资助工作机构可组织学校其他部门的教职工特别是各院系的辅导员、班主任到申请者的当地政府走访或者利用出差的机会进行调查, 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核查申请者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从事高校资助工作的教职工应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形成多样化的工作方式、养成责任心强的工作态度。在调查申请者学习及生活情况的时候, 既可通过召开班级民主座谈会的方式, 也可采用设置监督信箱的方式以发动全校学生参与到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中。班级同学对申请者的了解包括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心里状态等各方面, 通过召开班级民主座谈会可全面了解申请者在校的基本情况, 对部分学生虚假谎报贫困申请的行为起到揭发作用;设置监督信箱可以加强对申请者的后续管理, 对胡乱使用资助金等不良作风起到遏制作用。最后学校资助机构及工作人员应对国家资助政策熟记于心并宣传到位, 使每位学生对贫困申请的条件、程序和步骤都清楚明了, 不存在由于对政策的不了解而错过资助申报现象。

2.1.2 加强对校园一卡通的管理, 保证资助体系有效运行

“校园一卡通系统作为学校学生及教职工身份、消费等数据信息的汇集点, 收集了大量的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数据……”, 集合了学生证、借书证、餐卡、门禁卡、水卡等于一身, 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方便, 又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校园一卡通主要包括消费结算功能和身份识别功能, 其中消费结算功能可以采集学生在食堂、学校超市、开水房、机房等场所的消费情况;身份识别功能可帮助查询学生的图书借阅、上课出勤和晚就寝情况, 通过校园一卡通掌握贫困资助申请者在学校的消费情况和学习状态。对将受助资金用于他处或者胡乱挥霍的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的学生、晚归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育之后依旧我行我素的学生, 可追回资助金、暂停发放未发放金额, 甚至可以取消其下年度的受助资格。对于部分一卡通消费水平突然低于往日的学生, 以询问本人或同宿舍成员的方式了解原因, 可予以由于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导致生活水平低于一般标准的学生以资助。通过对一卡通的高效利用以掌握学生在校基本情况, 适时调整受助名额以保证贫困资助体系的公平公正。此外, 学校资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该注重对申请者的精神教育, 一方面多与这部分学生加强交流, 鼓励他们重拾自信, 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一卡通到图书馆借阅其它领域的书籍以扩充知识面;另一方面对一些缺乏奋斗意志、完全寄希望于国家资助的学生以激励措施, 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

2.2 加大社会宣传, 扩大资助范围与力度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校贫困资助体系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社会各阶层的帮扶, 特别是一些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与个人、慈善机构、社会团体等。“在日本, 有27%的资助金额是由社会机构筹集的……”我国可效仿这种政策, 根据具体国情加强社会宣传, 以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高校贫困资助工作中。

2.2.1 分层资助, 保证资助效果最大化

贫困资助体系应该面向全体高校学生, 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形式的资助, 形成分层资助模式。针对成绩一般但是家庭极度贫困的学生, 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为主, 勤工助学为辅;针对成绩优异但是家庭一般困难的学生以奖学金为主, 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地区奖学金及院系奖学金, 还可辅助以教研助理为主的勤工助学岗。按学生贫困程度及学业成绩分配资助金额可避免资助过度或资助不足, 如华中科技大学将贫困生细分为“品学兼优的特困学生、特殊困难学生、比较困难学生、需要督导的特困学生、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困难学生、一般困难学生、需要督导的困难学生”八类, 这一做法因人资助, 利于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 值得借鉴。建立健全学生信息档案, 其中包括学生的爱好、特长并根据信息档案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达到物尽其能、人尽其用的目的, 避免岗位的供求不足或供应过剩现象的发生。此外还可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资助方式, 大一新生由于学业压力较重, 可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为主, 通过直接资助的方式让他们安心于学习, 为今后就业打好理论基础;大四课程相对较少, 可以与本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为主, 同时给予他们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式, 根据岗位要求强化他们的工作能力、适时调整就业目标, 为实习或找工作打好实践基础。

2.2.2 拓宽资助经费来源路径, 增加受助人数

我国贫困生资助金额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补助, 但其占GDP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悬殊, 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达到4%这一国际标准, 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同年已经达到4.8%左右, 哥伦比亚、古巴同年甚至达到了5.6%, 据此加大国家教育投入以增加贫困生资助金额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美国在“2010年有9种联邦政府资助项目、605种州政府资助项目和大约7000种由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资助项目”, 这些资助项目可充分帮助到贫困学生。然而随着高校贫困生人数的增多, 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争取并动员社会各阶层在高校设立奖学金或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高校可鼓励热心校友、在职教学员工募集资金建立基金委员会, 通过基金委员会帮助贫困学生。此外, 发达国家贫困资助体系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拥有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 银行或助学贷款专门机构无需担心放款的回收问题, 而且这些政府将高校贫困资助工作当成一项全国性事业, 各行政部门通力合作。以美国为例, 商业银行或者放款专门机构负责放款、税收部门或人力资源保障部分负责款项的回收, 这种政策分担了财务风险, 调动了各部门致力于贫困资助工作的积极性。对比发达国家,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仍处在初步发展状态, 银行或助学贷款专门机构需花费较大精力追回放款甚至还需承担放款追不回的风险, 这严重打击了放款机构的积极性。因此我国政府须将高校贫困资助工作当成全国性事业, 而不是将该工作分配给某一个机构完成, 需通过众力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以分担放款机构的资本投入风险, 以此增加贫困受助人数。

参考文献

[1]刘义.中美高校“资助包”计划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6) .

[2]徐孝民.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财会研究, 2003, (4) .

[3]龚文涛.基于一卡通的勤工俭学管理系统设计[J].信息技术, 2015, (2) .

[4]吴新颖, 陈万明.我国高校贫困生的非正式支持现状与拓展[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4) .

[5]华中科技大学资助包计划简介[EB/OL].http://auto.hust.edu.cn/viewnews-468.

[6].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达国际标准[EB/OL].http://news.qq.com/a/20130305/001462.htm.

完善我国高校内控体系论文 篇5

一、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就业服务的特点

(一) “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以“发展式”指导模式为特点, 将就业指导视为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认为就业服务不仅要为大学生和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就业平台, 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二) 全国性的专业就业服务机构

1967年成立的英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委员会协会 (A G CA S) 就是这样一个合作性的组织。它的服务对象是全英国所有大学就业指导处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作为专业化行会性的组织它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专业型的就业指导队伍

美国高校按在校生学费的5%拨付费用, 为专业型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一般按照与学生1:200的比例配置, 且岗位分工明确。美、英等国就业指导人员一般具有相关专业的博士或硕士学位, 且经过考试达标、获得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四) 延伸型的就业服务过程

现阶段美国高校就业服务是“在读-就业前-就业后”一体化的过程, 高校的就业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在校生, 也包括毕业生, 业已毕业的校友仍可回到母校接受各种职业指导和培训。

(五) 多样化的就业服务形式

美国高校就业服务方式多样化:学生入学初期, 就业中心通过SD S、SCH等测试工具帮助进行职业定向。学生就业阶段, 一是与学生交流, 着重指导学生选择有发展前途和有意义的职业;二是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技能;三是通过模拟方式掌握面试中的交谈艺术等。

(六) 就业导向的教学支持系统

国外先进的教育体制, 使学校可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灵活自主地调整。在课程设置方面, 能较快地按照行业转换和主攻方向的变化, 迅速调整课程设置。在产学合作方面, 以就业为导向的美国合作教育注重工读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既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

(七) 利用雇主协会和行业协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就业指导人员分工明确, 他们与雇主协会和行业协会保持密切联系与配合, 一方面巩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扩大交往范围, 积极发展就业合作伙伴。

二、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迪

(一) 树立发展的就业服务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经历了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对此应转变观念, 树立发展的就业服务理念, 就业服务的目的不仅是要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在就业过程能够不断发展自我。

(二) 统一规划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

教师再培养和就业指导服务人员的统一培训不是个别学校或地区能完成的, 它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统一规划, 这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三) 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逐步实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积极拓展服务领域

我国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刚建立, 很难满足毕业生“双选就业”的需要。我国在这方面应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完善其体系建设, 在做到使毕业生基本实现就业基础上, 还要按照“人职匹配原则”实现科学就业, 使毕业生走向社会后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四) 开设就业必修课, 加强就业能力

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借鉴英国享誉世界的职业管理技能课程。学生们把职业管理技能课提供的技能跟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 并运用到自己的行业中, 从而把它们发挥到极致。将这门课程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必然会对我国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形成一股推动力。

(五) 创新就业指导服务途径

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更多地体现在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展开, 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六) 加强校、企联系, 积极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

高校把为学生提供实习位置作为一项办学过程中的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应根据有关方面专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意见来确定某个学生相应的实习位置。

摘要: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服务方面建立了一套有效机制。我们可以从就业服务理念、就业服务机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服务过程、就业服务方式、就业导向的教学支持系统等七个方面了解欧、美等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特点, 从中吸取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为解决当前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提供帮助。

关键词:欧美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完善我国高校内控体系论文 篇6

关键词:工业企业,会计,内控体系

1 建立和完善工业企业会计内控体系的重要性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 建立和完善会计内控体系对于企业会计功能的完善、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 完善工业企业会计功能。从一般会计作用来看, 工业企业的会计往往在工业企业中发挥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作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工业企业的会计往往只发挥这财务会计的功能和作用, 而管理会计的作用发挥的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建立和完善会计内控功能, 能监督财务会计, 同时管理企业的资金安全, 协调工业企业各方的资源要素, 为管理会计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因而, 具有完善工业企业会计功能的作用。

第二,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近年来,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在国内沪深两市上市, 不但为企业带来财务收益 (上市融资) , 还能获得溢价收益, 比如良好的声誉、更好的发展环境等。但同时, 这也对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已经上市的工业企业, 其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较为完善, 财务管理水平较高, 而非上市的工业企业则应努力完善内控机制,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第三, 促进企业发展。工业企业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可以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 尽量减少和控制企业资金的欺诈、遗漏等现象, 有利于保障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而有序的开展。同时, 通过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 可以使企业完善财务制度, 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能起到直接促进工业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 工业企业会计内控体系的现状

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和阅读, 以及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 按照企业规模划分, 大中型工业企业一般都建立了会计内控体系, 而且大型工业企业的内控体系也是较为完善的, 而小微型工业企业则一般都较少建立会计内控体系, 而且制度也都较为不完善。按照上市与否来划分, 一般上市工业企业的会计内控体系较为完善, 这主要是在上市之初, 工业企业都要接受投资银行的上市辅导, 进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控体系, 并且都要达到证监会的硬性要求才能上市, 而非上市工业企业的会计内控体系则同按规模划分的企业状况差不多, 大中型非上市工业企业较为完善, 小微型非上市工业企业则较为薄弱甚至是未建立内控制度。

但是, 从总体上来看, 工业企业的会计内控体系还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一, 管理层对工业企业会计内控体系的重视度不够。尤其在很多中小型和微型工业企业中, 很多的管理层不太重视会计内控体系, 甚至认为会计只是起到记账的功能, 对于会计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 更谈不上建立会计内控体系。而在民营工业企业中, 也存在着对会计内控体系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往往正是由于对会计内控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容易出现财务管理问题, 比如会计出纳串谋等现象。

第二, 工业企业会计内控管理体系不完善。在一些工业企业中, 存在着会计内控管理体系制度不健全的情况。比如, 在设计会计内控制度之初, 就重效率、轻控制, 制度安排以效率为主, 忽视对会计业务的控制。当然, 这类制度安排有利于会计工作的高效率运作, 但潜伏着一些会计控制的威胁因素, 特别是一些不相容的职务未得到有效分离的弊端。例如, 有些小微型工业企业为了降低人员成本, 可能将会计和出纳岗位由同一个人担任。此外, 有些工业企业的会计内控制度也存在着集权和分权不合理的现象, 比如任何金额的报销都必须经总经理签字等等现象。

第三, 工业企业会计内控体系的信息化程度较低。这个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化程度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 尤其是传统的工业部门可能信息化程度要普遍低于财务管理部门。二是存在着财务人员不能熟练使用财务管理软件的现象。

第四, 会计数据管理不规范。由于在一些工业企业中, 各个部门的信息化程度不一致, 有些部门报送的会计原始凭证是机器打印, 较为规范, 而有些部门就是手写的会计凭证, 因此, 未能做到统一和规范。这种会计数据管理的不规范, 也给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进而给会计内控制度的开展制造了障碍。

3 建立和完善工业企业会计内控体系的建议

从当前工业企业会计内控体系的现状来看, 我们应有针对工业企业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以建立和完善工业企业的会计内控体系。

第一, 提高工业企业管理层的会计内部控制意识。鉴于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要性, 因此, 财务管理部门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宣传, 让管理层对会计内控体系有充分的认识, 并能重视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同时, 应让工业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职工都了解会计内控制度的一般性知识, 了解内控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提高他们对于会计工作和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 并能配合财务部门建立会计内控制度。

第二, 提高工业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建立和完善会计内控制度, 关键还是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包括企业管理层、财务总监和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等。一是应做好《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等基本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 让相关人员对于会计内控制度有基本的了解。二是应针对财务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的会计培训包括会计内控制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 以及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等技能方面的培训, 以不断提高工业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

第三, 建立并完善工业企业会计内控相关规章制度。制度安排是建立工业企业会计内控体系的关键环节。按照会计工作的相关工作范围, 应该主要建立这几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一是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 即会计业务中的授权批准、业务经办、财产保管、会计记录和审核监督, 这五种职务之间应实行业务分离、职务不兼容。二是应加强授权审批控制, 即在工业企业中应设立制度明确一般授权与特殊授权的界限与责任, 避免责任不清。三是引进全面预算管理, 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是保障工业企业有效预防风险, 并可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以管代监。

第四, 建立对会计内控体系的监督和评审。工业企业也需采取一定的措施类对会计内控体系进行监督和评审。一是要建立工业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能够对会计内控体系进行有效的监督, 但前提必须是实现内部审计与内控体系的分离, 否则无法实现对会计内控体系的有效监督。二是建立对会计内控体系的评审制度。工业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对会计内控体系的评审制度, 同时应随着企业发展需要以及外部经营环境 (包括会计制度的变化) , 及时调整对会计内控体系的评审标准。三是建立对会计内控体系的考核制度。工业企业应定期考查会计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 检查内控制度中存在的疏漏甚至是错误的地方, 以及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并不断对会计内控制度进行调整和更新。同时, 也应建立奖惩机制。

参考文献

[1]陈燕云.浅析企业会计内控的必要性和策略[J].财会学习, 2015, (14) .

[2]王莲君.关于工业企业会计内控体系建立的若干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4, (10) .

刍议如何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 篇7

关键词:大众创业,内控体系,风险和收益

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当前很多民营企业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尤其是去年以来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万众创业”口号后,全国出现了大众创业的热潮,并注册成立了一批批新的符合大经济周期的公司。我想每个创业者都想让自己的企业未来能够存活下来,以便分得新经济产业下的这块大蛋糕。当然公司能否存活下来,是受较多因素制约的,笔者这里仅就从企业内部视角谈一谈,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及如何建立有效的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系统是公司管理的重要体系,大凡那些存续时间比较悠久的公司,都有一套适合本企业的内控体系,仅从这点看,内部控制体系就是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的有力保证。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公司,刚成立时的“高、大、上”,可是没过几年就倒闭了,也会听到那家倒闭企业的员工说,公司管理混乱是企业倒闭的最大原因。由此看,一家公司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多么重要。

那么,如何建立一套有生命力的适合自己公司特点的内部控制系统呢?只要是公司,就都有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差别在于是否完善,是否有效运行,并随着公司发展不断完善之。良好的公司环境,才是好的土壤,好的土壤才能造就好的人才,才能造就百年企业的诞生。从这里就引申出,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前提条件------企业要具备良好的内部环境。

那么,如何打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当然,企业内部的环境建设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本文仅探讨如何从企业内部创建良好的公司环境。企业是由部门和人员组成的有机整体,企业里的人,从某种角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投资者,即企业所有者,另一类就是打工者,包括专业管理团队在内的各工种人员。

针对第一类人,如何让其成为具有职业经理人精神和素养或促使他们朝着这个方向转变才是最关键的。可是企业所有者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如果他们能看到自身的短板之处并愿意不断突破之,这是企业之幸,可是别的公司会给你成长时间么?现在的世界是资本时代,是资源快速重组的时代。真正的企业家,如果发现自己无法管理好公司时,就会向外寻求帮助,找到适合自己公司的管理人才,而自己则是退守一边观察并学习之,这才是理性合格的投资者。然而我们身边不乏自己不懂,依然处在指挥位置上的企业家,这样的企业未来实在令人担心。

如果第一类人无法满足公司的发展,那么第二类人中,即专业的管理团队才是公司打造的重点,那么由职业化的管理团队全面打造内部控制体系就成了必然之选。中国不缺少制度,也不缺少优秀的管理体系,任何的管理体系都有不足之处,只有保持不断完善的动力,在执行中,尤其重视来自于第一线员工们的反馈非常重要。引入优秀的管理制度,并保持不断完善的动力是建立良好的内控体系的进一步要求。

一个好的内控管理制度,是能够规避企业绝大部分风险的,那么如何识别其他风险,并不断完善之,也是企业管理者的工作重点之一。笔者建议,可以采取内外两种途径达到:一种途径就是,在企业内部设置内审机构,利用内审人员对企业非常了解的先天优势,充分发挥这一机构对企业的监督职能,通过对管理制度执行中使用者或其他员工提供的线索,进行跟踪调查,通过核实,确定风险点,并向管理层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另一种途径就是,外聘专业的审计或咨询机构,通过专业化手段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测试,从而找到风险敞口并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如此,通过内外两个角度,实现对企业管控体系的全方位覆盖,才能不断促使公司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公司的管理制度就好比是“形”的外在反映,而企业的精神、企业的魂才是“神”,企业的魂在于管理团队,做企业能达到“形”和“神”的高度统一,这样的企业才是成功的。一切制度的执行,均靠“人”来落实,所以,对于内部控制系统来说,只要管理好人的行为就找到了做好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法。但是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思想,如何让大家的想法在公司层面上达成一致非常关键。正如上文所讲,一家有自己的职业化管理团队,并引入了优秀的管理制度的公司,且企业的高管们亲身垂范,并在执行中保持不断完善之理念,那么这样的公司才能持续经营,这样的公司才算是真正建立起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总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愿意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业界人士的关心和重视,进而促进企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倪娟.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财会学习,2015

上一篇:城镇消费能力下一篇: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