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

2024-05-19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精选12篇)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便确定了个人所得税制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改革方向;2006年这一改革方向被写入“十一五”规划;2011年国务院原则性地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草案。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个人所得税的税负过重及不均衡征收已经成为影响居民个人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1994-2007年间呈现波浪式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以居民收入作为税基的个人所得税收入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相对比例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1994-2007年间我国居民收入仅仅增长4倍,而在此期间个人所得税增长近43倍。因此,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不仅对居民个人收入增长而且对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征管中存在如下具体问题:

(一)贫富差距扩大的现实愈加清晰

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以每年0.1%速度递增。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示,基尼系数早在2006年就已达到0.49。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在有完整统计数据的150个国家中,基尼系数超过0.49的不超过10个。这一事实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呈现出巨大的贫富差距,而且差距有不断扩大之势。

(二)费用扣除标准、税收征收级距制定失当

2007年的《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为2 000元,工资薪金所得的征收级距为9级。客观地说,时至2011年2 000元的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已经不能客观地反映居民基本生活费用水平,而且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收入差距很大的国家来讲过于简单化,使得完全依赖工资薪金收入的中低收入阶层成为个税纳税申报的主体。工资薪金所得的9级征收级距,既增加了计算的复杂性以及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又不能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三)非劳动所得的税负相对较低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目前对劳动所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动报酬所得等)适用较高的累进税率,对非劳动所得(如房产转让所得、股票转让所得等)适用相对较低的比例税率,而当前高收入人群收入主体并非来自“工资薪金所得”,不会以“工资薪金所得”进行申报纳税。若按照现行的税率制度,极易产生对居民收入的逆向调节问题,造成税负显失公平。因此,对劳动所得与非劳动所得应该区别对待,针对非劳动所得适用的税率理应高于劳动所得适用的税率。当然,由于我国目前针对非劳动所得的财产申报制度并没有建立与完善,这使得个人所得税在具体征管过程面临着诸多难题。

(四)个税申报没有充分考虑家庭负担

一个家庭的总收入比其个人收入也许更能全面反映其真实能力。由于赡养的非劳动人口数量不同,费用减除标准除了考虑其个人收入之外,还需要考虑其家庭中非劳动人口的数量。只有在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中体现家庭中非劳动人口的费用扣除标准,才真正实现了税收调节的公平公正。否则,个人所得税征管仍然无法有效缩减家庭间的实际收入差距。以一个家庭为单位由夫妻双方联合进行纳税申报,应是未来个税申报的发展方向。

二、调节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原则

鉴于我国目前居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多途径增加居民收入,调节居民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已迫在眉睫。这里仅就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原则提出一点建议。

(一)区别对待原则

针对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负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协调的状况,为了将个人所得税税负有效降低至居民收入可以承受的范围,笔者认为,个人所得税征管可实行差异化策略,即针对日常主要依赖工资薪金所得生活的中低收入人群,积极采用减税策略;同时针对高收入者适当增加其工资薪金所得及其他各类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税负,这样不仅可以为国家税收做出其应有贡献,而且可以有效缩减贫富两类人群的收入差距,能够使得税收在某种意义上做到“相对公平”,与居民收入水平相协调,以达到有效调节居民收入的目标。

(二)查漏补缺原则

目前,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断涌现出的“灰色收入”、“黑色收入”等收入形式呼唤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体制的完善。如果税法仅仅针对中低收入阶层是严刑峻法,而对于富裕阶层熟视无睹的话,那么税法的严肃性、强制性又从何体现?因此,要全面推进居民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制度,利用收入实名制堵塞漏洞,以供税务机关乃至纳税人查询监督。

(三)灵活调整原则

个人所得税的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等特点,体现出税法的原则性。税法的原则性仅仅针对税收法律法规层面而言的,但是各省(市、自治区)具体征收政策却应是具有相当灵活性的,即大体参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GDP增长速度)来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政策。鉴于目前我国个税税负增长速度与各省GDP增长极不协调的状况,如何将个税税负有效降低至经济发展可以承受的范围,已经成为未来居民收入增长的必然途径之一。以浙江省为例,2009年GDP增长速度为8.9%,而个人所得税增长却是13.1%,而以往年份数据表明,个税增长速度均远远超过当年GDP的增长速度。因此,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灵活调整个税征收水平十分重要,对这一问题必须认真加以研讨。

(四)量能负担原则

公平公正是个人所得税税法针对每位纳税人都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在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体系所要实现的相互关联和制约的价值体系中,公平公正应该是贯穿于税收调节每位居民收入分配全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的价值目标。在我国法治不完善、市场不健全且居民收入调查尚存有盲点的情况下,量能负担原则必须在未来个人所得税征收过程中认真加以贯彻,否则个人所得税收入的过快增长定会影响到居民收入正常的增长。

三、关于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思考

(一)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适当提高高收入群体的税负

对依赖于工资薪金所得的中低收入人群个人所得税进行调整,可采用5%-45%的6级超额累进税率。为了贯彻“区别对待原则”,建议适当拉宽中低收入人群(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在10 000元以下)适用的税收级距,减少征税的级数,降低每一个征税级距的适用税率,提高减除费用的标准,以有效减少中低收入者个税的应纳税额。而对于高收入阶层(每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10 000元),适当增加税收级距,加大每一级距的税率(如可以加征50%),减除费用数额可与中低收入人群保持一致,以相应地增加工资薪金所得的应纳税额。调整后的税率表在保证税收收入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既照顾了中低收入者,使其负担略有降低,又可体现对高收入者加强调节的指导思想。这样双向调节可以保持纳税人收入差距不至于过大,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切实考虑各省人均收入状况等因素制定费用扣除标准、征税级距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采用的税率并没有考虑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一刀切”的办法,看似公平合理,但这恰恰是税法最大的不公。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地区收入的差距合理划分个人所得税的不同征税区(如东部区、中部区、西部区),合理确定(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3 000元至5 000元一个范围区间),各省区可针对本地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以兼顾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整体原则性与地区间的灵活性。而工资薪金所得的征税级距由9级降低至6级,可以大大减轻依赖于劳动所得的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税负,提升我国内需消费水平。

(三)加大对于财产转让所得的个税征收,坚决抑制过度投机需求,均衡居民税后收入

建议针对财产转让所得采用劳动报酬所得的加成征收的办法。对于一次财产转让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 000元低于50 000元的部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5成;超过50 000元的部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10成(可以考虑不减除速算扣除数)。

建议及时加征股票(债券)转让所得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对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个人要自行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年所得中包括个人的股票转让所得。但国税总局同时规定,对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而言,虽其取得股票转让所得也要自行申报,但仍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股民素质不断提升,对于资本利得的征管既是与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接轨,同时也是完善税收制度的重要一步。

(四)拓宽居民家庭收入个税的优惠范围,着力减轻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税负

据有关资料,2009年,美国共计有47%的家庭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些家庭,有的是因为收入过低;有的收入不低,但他们享有足够抵税额、扣减额和扣除额,因此免交联邦所得税。其中,所得最低的40%家庭,因享有各种抵税福利超过应缴税额,这使他们不仅不需要向联邦缴税,相反他们还可以得到来自政府的退税。这种税制也导致美国最富裕的10%家庭承担了沉重的个税缴纳义务。早在2006年,平均年收入逾36万美元的富裕家庭,缴付了联邦政府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73%。其最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税收天平向有利于中低收入家庭倾斜,而不是倒向高收入家庭。近年来,美国政府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实行了众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中低所得家庭抵税福利大幅提高,这使数千万美国家庭获益。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在个人所得税征收上不妨尝试采取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政策,尽力拓宽居民家庭收入个税优惠的政策范围,着力减轻中低收入居民群体税收负担。在个税申报主体上可以采取家庭夫妻联合申报的方式。夫妻联合申报对社会全体收入的调节和再分配相对更合理。同时,对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和工薪阶层依靠银行贷款购买住房而承担的高额利息支出可予以作为费用税前扣除,这样可以充分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

四、总结

国内有学者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是一系列隐性制度安排的必然后果。如果我们不能从制度安排上(包括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制度)加以缓解甚至扭转的话,我们所盼望的和谐社会就会如“镜中花”、“水中月”。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可以适当缓解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个税税负过重的现状,但也必须看到,只有真正调整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优化经济结构以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也只有提高薪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使全社会最终形成居民收入呈现正态分布的(橄榄型)稳定的社会收入结构,我们社会才会真正迎来长治久安。

摘要:当前, 收入分配机制的调整与完善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机制, 切实保障居民收入有效增长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 篇2

吴成涛 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 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100

摘要: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选择中被寄予厚望,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税收流失现象,而且其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功能也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结合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实践提出切实的解决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个人所得税征管进行讨论,进一步把握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逻辑梳理和理论探讨,根据我国当前的现实征管技术条件,提出了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改革;对策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现状

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存在“三难”——难征、难管、难查。加上征管力量单薄,征管手段跟不上要求,各种业务流程没有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罚难度大等等,使个人所得税难以征收到位,税款流失严重。

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实行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以代扣代缴为主。在实际的日常征收管理过程中,虽然税法规定了单位或个人在向其他人支付应税所得时,负有扣缴义务,但在具体执行中,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对于自行申报而言,在实际申报过程中,纳税人到各征管局自行申报纳税的很少,税务机关又因证据不足难以征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在逐步提高,但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却日益严重。此外,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比重不断增加,这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高收入者并没有成为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核心力量,个人所得税调节分配社会收入的作用不是很明显。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纳税申报制度

我国现行的税收征收管理方式主要是纳税人自行申报和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而这两种申报制度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及税制改革的步伐,使得征管制度表现出落后、不适用。

1、代扣代缴制度不合理

国家税务总局在1995年制定下发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办法》中,对扣缴义务人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没有得到确切的落实,很多扣缴义务人没有依法履行代扣代缴的职责,导致税源流失严重。我国个人所得税一大部分来自对工薪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而雇主作为纳税人的扣缴义务人,法制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另外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为其创造更多的价值,会给本单位的员工谋求较多的福利。这样就会出现纳税申报不真实,瞒报、谎报,甚至漏报的现象,扣缴义务人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扣缴任务。

2、自行申报制度不完善

虽然我国实行自主申报机制已经有很多年,但是效果却不明显。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受利益的驱使产生偷税动机,而现行税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取得收入的个人都有自行申报的义务。其次,从个人所得税的构成来看,来自高收入群体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微乎其微,个人主动申报率不高,税务部门在自行申报纳税方面的申报机制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二)全社会依法纳税的意识淡薄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这种意识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首先,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历史不长,宣传力度不够到位,导致公民对个人所得税认识程度不深,弱化了纳税意识。其次,个人所得税税负不能转嫁,有些纳税人对依法纳税存在抵触心理,普遍有“尽量少纳税,最好不纳税”的思想,出去自身利益想尽各种办法偷税漏税,不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第三,纳税人和征税机关纳税信息不对称,积极纳税没有得到认可,打击了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也削弱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三)对个人收入缺乏有效监控

目前,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部门和监控手段,造成税款的严重流失。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收入渠道多元化,并产生大量的灰色收入、隐性收入,成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死角”。一个纳税人同一纳税期内取得哪些应税收入,税务机关不清楚,法律法规也没有强制规定第三方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人收入情况,税务机关无法准确掌握个人收入情况。由此可见,我国外部征管的社会环境较差,个人信用体制尚未健全,对个人财产缺乏系统的登记核查制度,这些都加大了对个人财产核查的难度。

(四)征管效率低下

我国目前税务征管的能力和水平都还比较低,难以全面、真实、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收入情况。我国税务干部素质良莠不齐,缺少税务专业性强,计算机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降低了征管效率。税务部门没有建立与银行、工商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平台,造成了外部信息来源不畅,税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税源收入状况而有目的的组织征管。另外不同征管区域的税务机关之间、同一税务机关的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合作也不是很到位,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更是加大了税务机关的征管难度,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影响了征管效率。

(五)税法的威慑力难以发挥

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个人所得税违法行为主要是偷逃税,在全国范围内,暴力抗税事件屡屡发生,法律对其的制裁却没有及时到位,使违法犯罪者气焰更加嚣张。虽然近几年执法环境对个人所得税征管有了一定改善,但对偷逃个人所得税案件的打击力度还不够,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现象时有发生。

三、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的路径选择

一项完善的税制,必须有切实有效的征管措施作为后盾,才能使制度优势最

终转化为现实优势。通过对现行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剖析,说明了征管改革愈来愈显得紧迫而重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征管方法,刻不容缓。

(一)健全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

1、加强代扣代缴申报制度

代扣代缴是实现税源管理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加强代扣代缴制度,实际上就是加强税源控制。一方面,应明确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法律责任,规范扣缴义务人申报和代扣代缴税款,对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要加以奖励,严厉惩罚没有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的责任人,提高主动代缴意识。另一方面,推行代扣代缴全额明细申报制度,要求代扣代缴义务人报送其代扣代缴的个人基本信息、收入支付明细信息等。

2、完善自主申报制度

根据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建立税务号码制度,建立中国公民的“经济身份证”,并在涉税事务中强制使用,是税收征管规范化和监控税源的有效手段。个人的一切收入支出都在自己的税号下进行,税务部门通过对税号的管理可以全面掌握个人收入信息,要求纳税人自主上门申报缴税。另外,各级税务机关要把重点放在对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个人的税收监管上,扩大自主申报的范围,完善自主申报制度。

3、完善“双向申报”制度

双向申报是对纳税人收入状况的双重税源监控,“双向申报”制度是由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分别向主管机关申报个人所得及纳税情况,在两者之间实现双向交叉监管,进行综合征收,这能较好地体现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水平,这同样也意味着从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收入的纳税人,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税收监管,有利于个人所得税的堵漏增收。

(二)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公民自觉纳税意识

广泛的税法宣传和周到的税务咨询服务,既可以增强纳税人对税法知识的了解,又体现了对纳税人的尊重,减少纳税人对税法的抵触心理。首先,设置主管个人所得税宣传的特定工作人员,做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宣传。其次,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介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和税收政策的宣传,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第三,在税法宣传中,要分清主次,重点放在生僻而又必要的知识上,切忌重城市、轻农村。另外,税法宣传要广泛持久,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建立对个人收入的监控体系

个人所得税大量流失,税务部门却又难以有效监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税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每一位纳税义务人的收入信息,因此必须建立对个人收入的监控体系。首先,国家应尽快制定颁布关于个人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制度的形式对个人信用主体的权利义务、个人信用记录、个人账户体系、个人信用档案管理等进行规范。其次,建立完善和积极推行个人账户体制,每个人建立一

个实名账户,将个人的工资、薪金、福利、社会保障、纳税等都纳入该账户,从而建立起个人收入的监控网络,当然,这需要税务、银行、司法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强大支持。另外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和经验,减少现金流通,广泛使用信用卡和个人支票,以便对个人收入进行更好的监控。

(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网络

各级税务部门应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借助于现代化的征收手段,与银行、公安、审计、工商、证券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等单位进行联网,实行税收协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网络及纳税举报网络。借助相关部门掌握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界定清楚个人财产来源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将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显性化,堵住偷税的渠道。税务部门内部要在制度上确定协调与沟通的具体方法,真正实现信息共享,避免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

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网络也离不开税务代理制度的发展,税务代理,是税务代理人在法定的范围内,接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委托,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名义,代为办理纳税申报等税务事宜的行为。税务代理以中介的立场,按照税法规定,客观公正地计算应纳税所得,既可以为纳税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以在缩减征纳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征收率,避免个人所得税征纳脱节,确保纳税人诚实纳税,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害,这是对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有益补充。

(五)加大对偷逃税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税法的威慑力

首先,加大对偷逃税的纳税人的惩罚力度,提高对偷逃税犯罪行为的法定量刑幅度,加大纳税人偷逃税的成本,从而提高纳税遵从度。其次,加强与公检法等执法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严厉打击惩处偷逃税的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三,可以赋予税务机关更高的执法权力,税务部门有权要求有关部门提供纳税人的存款和其他财产情况,必要时还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及人员配合,协助提供纳税人偷逃税款的证据并有权冻结纳税人的账户,封存、拍卖纳税人的财产,强制执行。可以考虑设立税务警察一职,对违反税法较为严重的纳税人及有关人员进行武装稽查和拘捕。

四、结论

在我国现行各税种中,个人所得税是被公认为税收流失最为严重的一个税种,被称为征管第一难。本文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实践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的对策建议,但水平有限,只希望通过本文的抛砖引玉,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改革贡献一份力量,使个人所得税能切实地发挥出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完善思路 篇3

摘要个人所得税是现代复合税制体系中开征最为普遍的税种,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随着市场经济下贫富差距问题的逐渐显现,个税设计的缺陷日益凸显,这不仅没有使纳税人得到公平对待,而且影响了个人所得税发挥公平收入分配的功能,因此建立科学的个税制度备受期盼。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问题建议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现状

我国个税采用以个人为单位的分类所得税制,将个人取得划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等11类。各类所得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规定。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采用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对稿酬所得,劳务报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均采用20%的比例税率;对个体工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采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另外,各类所得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减除规定和不同的计税方法,按月或按次征收,或按月預缴、年终汇算清缴。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1.分类所得税税制模式不合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实行分项收入计税、分项扣除费用的征管办法,计算简便,对不同应税项目分别进行源泉扣缴。这种计税方式在改革开放初期,个人收入来源小而且单一,税收征管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是适用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分类课征办法已不能全面地衡量纳税人的真实收入水平,会造成所得税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不纳税或少交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交税的现象,无法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

2.税率设置不科学。现行个税有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并有两套超额累进计算方法。税率设计繁杂,操作难度大,从客观上降低了税收征管效率。同时,过高的边际税率,加大了高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不利于吸引高层次人才,并且从客观上加强了逃税动机,抑制个税收入调节功能的发挥。工资薪金所得累进税率级次过多,收入等级划分不明确,不能清晰区分高中低收入之间的界限,在实际执行中第五级到第九级的税率如同虚设。

3.扣除额显失公平。“定额扣除法”具有便于税款计算和征管、透明度高的特点。但随着国民收入提高,我国不少中低收入者开始缴纳个税。国家在确定固定免征额时,未考虑公民的父母赡养支出、教育支出、住房支出、孩子抚养支出等具体情况,统一规定纳税人相同数额或相同比率的扣除额显然不合理。对于部分发达城市或省区,个税免征额已低于当地多数工薪族的基本生活成本。

三、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建议

我国个税设计应考虑国外大多数国家的个税现状及“宽税基、低税率、少优惠、严管理”的方向发展,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针对广大纳税人纳税观念淡薄,有意或无意偷逃税款相对普遍的现象,在加大日常征收执法力度的基础上,要完善征管办法,健全征管制度,推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逐步建立法人向税务部门申报对个人支付的明细表制度和个人收入资料的传递等制度。制定对社会影响大的某些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具体征管办法,以立法形式明确纳税人、代扣代缴人、税务机关三者各自的法律责任。

2.逐步建立规范科学的源泉控制规程。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源控制的主要作法为由税法规定的代扣代缴单位实施代扣,从长期发展看可以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这样,税务机关审核了解其所得的应税收入和财产的来龙去脉就极其便利,可以及时督促其将税款及时足额解缴国库。

3.建立有效的稽核制度和严格的处罚制度。随着申报纳税的逐步推行和税务代理制度的建立,建立有效的个人所得税稽核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在税源集中的地区要设立专门的税务所或分局来专管个人所得税。同时,要加强税务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应赋予税务部门较高的执法地位,以便加大处罚力度。

4.构建个人收入的社会监控网络,依法拓宽征管范围。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是分项税制,税收征管要从速构建个人收入的社会监控网络,通过银行、工商、海关、劳动、司法等部门密切协作配合,调动社会力量构建良好的治税环境,做好基础性配套工作,实现个人所得税征管突破性进展。

四、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税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大体分为三类模式,即: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从税收理论和实践看,综合制是个税必然的发展方向。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具有分类所得税的主要特征,仅具有较少综合性特质,在实际运作中也暴露出固有的弊端,因此近期我国无法直接采用综合制,但随着我国纳税人纳税意识逐步提高,征管手段日趋现代化,社会信用体系初步建立,可以考虑采用分类综合所得制,即在继续普遍实行源泉代扣代缴的基础上,对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经营收入等经常性的所得实行综合申报征收,对其他所得则仍实行分类征收。这种模式与我国现行税制最根本的区别,是将劳务报酬所得并入工资薪金所得和各种经营所得。在采用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模式的情况下,对于某些应税所得,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可以按比例税率征收,不必实行年度综合申报纳税。另外,对于工薪所得可采用预扣代缴的征收方式。除少数工薪收入特别高的纳税人外,大多数可只进行年末调整,而不必申报纳税,这样可大大减少申报纳税人数,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简化征管的目的,同时最能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较之世界各国税制,其发展只能定位于初级阶段,亟须修正完善。其征收目标模式的选择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向主体财源靠拢。在税制的选择上,应逐步向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演进,以使其征收管理更加趋于科学、规范和合理。

参考文献:

[1]哈维.S.罗森.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

[2]江镓伊.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建议.税务研究.2010.

[3]王淑芳.试论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弊端及改进建议.商业经济.2009.

试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完善 篇4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现行制度

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 (自然人) 取得的各种所得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广义的个人所得指一定时期内个人的所有收入, 不论这种收入的来源及方式。狭义的个人所得仅指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反复性、经常性的收入。目前,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以广义含义的个人所得概念为基础。

(一)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和对象

个人所得税以个人所取得的各种收入为征税对象。在立法上, 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是根据居民和非居民的原则确定的。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 居民纳税人应就其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非居民纳税人负有有限纳税义务, 仅对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纳税。当然, 这只是一般规定, 在《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 对居民纳税人的境外所得和非居民纳税人的境内所得作了特殊的规定。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个人取得的应税所得。目前, 我国采取列举法确定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具体规定应税所得项目不仅可以使纳税人清楚地知道那些收入是应当纳税的, 而且有利于国家征税工作的进行。依照《个人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分为工资、薪酬所得, 劳务报酬所得等11类。

(二)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主要依据不同的个人所得项目进行设置, 分为两种形式: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第一, 对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45%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目前,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这次审议拟将工资薪金减除费用标准 (个人所得税免征额) 由现行的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500元。同时, 拟将现行工薪所得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七级, 取消15%和40%两档税率, 扩大5%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第二, 对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第三, 对劳务报酬、稿酬、偶然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其他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

(三) 我国个人所得说的征收管理制度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办法主要采用纳税人自行申报和企业代扣代缴两种方式。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 国家税务局分别制定并下发了《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暂行办法》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纳税暂行办法》。这两个纳税办法分别对各自的纳税义务人、申报方式、申报地点、纳税期限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自行申报纳税是由纳税人自行在税法规定的纳税期限内, 向税务机关申报取得的应税所得项目和数额。[2]112代扣代缴是指按照税法规定负有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 再向个人支付应纳税所得时, 应计算应纳税额, 从其所得中扣出并缴入国库, 同时向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3]117这两项制度的实施, 对提高国民纳税意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世界上主要存在三种个人所得税制, 即分类所得税制, 综合所得税制, 混合所得税制, 这三种税制各有优缺点。综合所得税制税基较宽, 其特点是对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收入不进行分类, 综合计税, 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纳税人的综合负税能力, 但是对征管工作的要求比较高。而分类所得税制是将同一纳税人不同类别的收入按照不同的税率分别进行征税, 广泛采用源泉扣缴办法, 征税方式较为简便。混合所得税制兼有上述两种税制的优点。

(一) 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税模式的问题

我国初步设立个人所得税制度时, 人们收入普遍偏低且来源比较单一。因此, 我国在立法上采取分类所得税制。但是, 在居民收入普遍增多且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今天, 分类所得税制的弊端已经逐步显现。

1. 收入来源多者纳税少, 来源单一者纳税多

在我国的分类所得税制模式下, 存在扣除额制度, 其设置本意是免除低收入者的税费负担。但是这种制度却忽视了另一个问题:收入来源比较多的高收入者可以同时享有各种单项收入的扣除额, 使其总收入不能被合理的调节。例如, 一般工薪阶层月工资收入3000—4000元之间, 按照我国现行税法的规定, 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个人所得税。但如果一位月工资收入是2000元的记者, 除工资收入外, 还有数量不少的外出采访补贴和采访文章的稿费 (一般为500元) , 根据我国现行税法规定, 他是不需要缴纳任何税费的。

2. 将单一收入分解, 已达到避税的目的

在现行的分类所得税制模式下, 不同种类的税费扣除额是不同的。例如, 将高于2000元部分的薪金收入转变为福利收入, 将同一项目一次所得分解为多次收入所得, 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甚至可以使每一次的收入所得在免征额的范围之内, 以此达到不纳税的目的。

(二)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缺陷

1. 劳务所得税率高于非劳务所得税率

在我国现有的分类所得税制模式下, 劳务所得主要是指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和个体工商户经营劳动所得, 其他类别大多数属于非劳务所得。我国对工资薪金所得的税率为5%—45%的超额累进税率, 对劳务报酬适用20%—40%的税率, 对个体工商户经营劳动所得适用5%—35%的税率。相比较而言, 我国对财产租赁所得, 例如对特许权使用费和偶然所得所适用的税率均为20%。由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我国的劳务所得税率要高于非劳务所得税率。

2.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层级过多

我国对个人所得税适用累进税率制和比例税率制。在累进税率制下又分为两种, 即对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 对个体工商户经营劳动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适用层级过多导致税务部门在征缴过程中工作繁琐, 增加了税收成本。况且, 我国现阶段居民的工资收入主要集中在3000元左右, 大多数居民都适用5%—10%的税率, 所以, 个税中第五级至第九级的税率层级设置意义不大。

(三) 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纳税申报制度不健全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主要采用自行申报和代扣代缴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在目前分类税制之下, 除了个体工商户的劳务所得需要纳税人自行申报外, 其他各项均采用代扣代缴的方式征收。

在现阶段, 税收征管部门还没有同相关的公共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导致其没有办法对纳税人的收入进行有效评估, 这种情况客观上助长了纳税人隐瞒收入的现象。近年来, 工资、薪金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总税款的55%左右, 成了个人所得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在现实中, 单位经常以各种名目发放补贴、福利。而税务机关仅根据账面工资来收税, 这种情况也导致了部分税款的流失。

2. 对隐形收入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收入分配还不完善, 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隐形收入。在现实中, 企业单位的负责人虽然基本工资不高, 但实际上却非常富有。对于他们的隐形收入, 税务机关没有办法监管, 仅靠其个人申报, 是明显不现实的。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个人所得税在调节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将会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限制了个税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在认真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同时, 个税改革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 实行混合所得税制

从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总体情况来看, 发达国家多采用综合所得税制, 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多采用混合所得税制。分类所得税制虽然实行较早, 但现阶段, 单一适用这种税制的国家并不多。[3]综合所得税制有较多的优势, 但适用综合所得税制需要较高的条件, 例如纳税人拥有较强的自觉纳税意识和国家发达的税收征管体系。这两个条件恰好是我国所欠缺的。从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 我国应当实行混合所得税制, 待条件成熟时, 在逐步过渡到综合所得税制。

(二) 提高免征额, 减少税率层级

目前, 个税修正案 (草案) 将免征额定为3000元, 个人工资、薪金所得改为适用七级累进税率。但这一草案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最终出台的修改结果与民众的心理预期差距较大。尽管如此, 从这次草案的出台已经能看出我国个税改革的趋势。依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免征额应当定在4000—5000元之间。同时, 修改后的草案确定了七级累进税率, 扩大了5%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 这实际上降低了月工资收入 (除去免征额) 在4000左右居民的纳税负担。另一方面, 月工资收入高于80000元 (除去免征额) 的居民直接适用45%的高档税率。这从表面上似乎反映了个税“劫富济贫”的功能, 但实际上, 我国月工资收入 (除去免征额) 高于80000元的人并不多, 这一层级的设定意义不大。

(三)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制度

在现阶段我国公民纳税意识普遍不高的情况下, 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制度, 减少避税、逃税现象的发生。目前, 我国实行“双向申报制度”, 其实施范围主要侧重在金融、电力等重点行业, 重点是监控企业中的中上层人员。虽然作用范围有限, 但实施效果较好。下一步, 应当扩大双向申报的适用范围, 企业除对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实施代扣代缴之外, 还应当将各种福利纳入到申报体系中来。同时, 设置奖励机制, 完善退税制度, 以此增强纳税人自行申报的意识。对企业谎报、纳税人瞒报的情况加强监管, 提高税务机关的监管水平, 从源头上杜绝偷税、避税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於鼎丞, 魏朗, 高艳荣.中国税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212.

[2]徐晔, 袁莉莉, 徐战平.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112.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探析 篇5

论文摘要: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1个人所得税的含义

个人所得税是对(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最早于1799年在英国创立,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这一税种,有近40多个国家以其为主体税种,由于个人所得税在世界税收史上具有税基广,弹性大,调节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增长等诸多优点,因而正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发展,不仅成为许多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几乎与每个公民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

2个人所得税在税制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个人所得税在税制中的地位,主要是指个人所得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根据最新中国税务总局统计资料,2004年个人所得税收入1737亿500万元,较2003年增收320亿元,增长22.6%,成为中国的第4大税种。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主要有: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3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特点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主要有如下特点:(1)实行分类所得税制。也就是将个人各项所得分成11类,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不同的计征方法以及不同的费用扣除规定。这种分类课征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采用源泉扣减的征税办法,有利于加强源泉监控、简化纳税手续。(2)较宽的费用扣除额。主要采用费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两种方法。费用扣除额的规定对于低收入者有利,使低收入者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免缴个人所得税,有利于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3)在计税方法上采用总额扣除法,避免了个人实际生活费用支出逐项计算的繁琐。在分类征收的制度下,各项应税所得分别按各自的税率和计征方法计算,便于掌握,有利于税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4)采取源泉扣缴制和自行申报两种征纳模式。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征管采用支付单位源泉扣缴制和纳税人自行申报两种模式。对可以由支付单位从源泉扣缴的应税所得,由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对于没有扣缴义务人的,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也就是说我国对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代扣代缴为主,自行申报为辅的征纳模式。

4实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1分类课征税制模式有失公平与效率

现行个人所得税采用的分类课征办法,不能全面地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缴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多缴税的现象,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也难以有效调节高收入和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的矛盾。

4.2征收范围不全面

主要表现在:(1)税基狭窄:个人所得税在课税范围的设计上分为概括法和举例法。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正列举方式加概括法,这种方式确定税基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征税范围的扩大,虽然用概括法规定了其他认定的应税项目,避免税基流失,但是因其给定的模糊性,容易在征纳构成中引起征纳双方的纠纷和纳税人逃避税行为的发生。(2)减免项目过多: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有14条免税项目,还有其他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政策和减免税优惠政策。这些减免税政策出于鼓励、引导、照顾、互惠、惯例等多种目的,但减免项目过多、范围过宽违背个人所得税的立法宗旨和政策目标;弱化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分配和组织收入功能;导致税制复杂,给政策制定和征收执法带来操作困难,造成纳税人税负不公平和偷税、避税漏洞。

4.3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现行的是综合扣除方式,采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的方法,但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脱离,主要表现为:(1)费用扣除采用单一扣除标准不科学。我国个人所得税对生计费用扣除采用定额和固定比率两种方式,只对个人基本扣除进行考虑,没有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婚姻状况,所赡养人口多少,有无老人、儿童、残疾人,影响了个人所得税公平原则的实现。在赡养状况差异很大时,税收负担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税收的不公平性更突出。(2)扣除标准缺乏指数化机制,忽略了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个人纳税能力的影响,费用扣除标准长期不变根本无法适应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由于这种费用扣除方法以固定数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未能与物价指数挂钩,难以适应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居民生活费用支出不断上涨的实际情况。

4.4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征管效率低下,征收方式需要改进,我国目前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其申报、审核、扣缴制度等都不健全,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另外征管手段落后,管理人员素质低也会影响税收征管效率。

(1)税收方式难以控制高收入者。

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个人申报纳税和单位代扣代缴纳税两种方式;而且以代扣代缴为主。这种征管方式与现行个人所得税制设计是相衔接的,但在征收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公民纳税意识淡薄,越是高收入者逃税的越多,他们或利用权利自定纳税标准,或化整为零,以实物、债券、股权分配等方式逃税,或拉拢税官以吃小亏占大便宜等手段逃税。工薪收入者逃税几乎不可能,他们没有前述的权利和经济实力支付逃税费用,月工资薪金收入基本上是单位代扣代缴,逃税无门。

(2)征管手段落后。

一方面个人所得是所得税种中纳税人最多的一种,征管工作量大;另一方面个人所得税也是最复杂、最难管的税种之一,应税项目多,计算公式多,再加上个人收入多元化隐性化,现金交易的大量存在,税源难以监控,尚未形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化征管手段。这些都是征管手段落后的原因。

(3)对税源监控不力造成税收流失严重。

主要原因有①收入初次分配领域秩序混乱;②在收入监控上,缺乏必要的部门配合和监管手段;③在指导思想上,有的地区忽视个人所得税调节高收入的职能作用;④在政策规定上,个人所得税法和相关法律不够完善;⑤在征收管理上,工作粗放和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⑥处罚法规不完善,处罚力度不强,不能对纳税人起到威慑作用。

5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建议

针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分类税制模式存在问题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走“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之路,建立适应我国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个人所得税制,是确保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功能和调节功能得以充发挥的制度保证。

(1)依据我国国情,选择分类综合税制模式。

选择分类综合税制模式就是对较强连续性、经营性收入列入综合所得的征收项目,实行累进税率;对其他所得仍按比例税率分项征收。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征管中的税源流失问题,又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原则。这种税制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现状。

(2)扩大征收范围。

对于发生的每一笔所得除了司法部门已认定为非法的之外,只要是税务机关核查在先、司法部门认定在后的,税务机关都应对其征税,但这并不能说明征了税的所得就是合法所得,征税之后司法部门照样可以对非法所得追究法律责任。

(3)合理制定费用扣除标准。

要合理制定纳税人的生计费和赡养人口、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住房、医疗、养老、教育、保险等扣除项目及其标准,并视工资、物价、汇率等方面的情况适时地对各类扣除标准加以合理调整。实行费用扣除的指数化,根据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和收入水平对扣除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纳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4)对分类课征项目实行统一的比例税率。

由于分类课征项目基本为非劳务所得,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股票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他们一方面大部分已是所得税后的所得,另一方面也不存在费用扣除的问题,为了充分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其比例税率不宜太高,在现行20%的基础上,可考虑适当降低至15%为益,且实行按次计征。

(5)完善征管手段,提高征管效率。

理想的税收制度要有强有力的征管手段作保证,在税收制度设计上必须同时从税款的征收和税务的管理两个方面下工夫。主要方法有:在税款的征收上完善“双向申报”制度;在税务管理上加强对税源的监控,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在储蓄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规范税收代理工作;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逐步实现同财政、银行、企业等有关部门的联网,形成社会办税、护税网络;强化税务稽查。

参考文献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 篇6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法;收入调节;完善

个人所得税在国家组织收入、公平分配、调控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国家税收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发挥的并不尽人意。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并于2011年9月1日正式实施。此次个税法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修改: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提高至3500元;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由9级调整为7级,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降为3%;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纳税期限由7天延长至15天。

虽然本次个税法修改已尘埃落定,但社会各界对于个税法改革有关话题并未停止,个人所得税能否实现以“家庭为单位征收”?工资薪金费用扣除能否避免一刀切?个人所得税如何摆脱“工资税”?……这些问题折射出我国目前的个税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需要进一步完善,改变目前个人所得税模式、制定差异化的费用扣除标准、尽快实现家庭联合征收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存在的制度缺陷

个人所得税1799年诞生于英国,在200多年的时间内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一个税种,也已成为现代政府公平社会财富分配、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自从1980年颁布以来己经运行三十余年,虽然经过了多次修改,在一些制度设计上还存在问题,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具有分配调节功能的个人所得税却不能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

(一)分类征收不能体现税负公平原则

从税法理论来看,所得税可以为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三种。我国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实行分类所得税制的国家,影响了个人所得税再分配功能的发挥。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应税所得主要分为11项,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以及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它所得。11个征税项目,每个项目采取不同的计征办法、适用不同的税率,这种税制安排,优点是便于征管,可以从源征税,代扣代缴,但缺陷是不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不同来源的所得采用不同的征收标准和方法,不能全面地、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真实的纳税能力。即使所得总量相同的纳税人,也可能因为所得来源的差异而造成税收负担的不同,必然出现不同所得之间的税负不公平,更无法按照综合所得统一适用累进税率进行调节了。这明显有悖于税收公平原则,同时还为纳税人通过转换所得类别进行避税提供了空间,并且在实际征收中还容易产生应税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交税或不交税,应税来源少、综合收入低的人多交税的现象。所以这种征税模式并不适应当前收入多元化的社会现状。

(二)费用扣除规则过于简单,没有体现差异化

近几年,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方面,从2006年起,由800元/月提至1600元/月;2008年又由1600元/月提至2000元/月;2011年9月1日起由2000元/月提至3500元/月,经过数次调整虽然减轻了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但是这种扣除方法是一刀切式的,没有考虑相关影响负税能力的因素。一方面没有考虑到每个纳税人的具体情况,不考虑纳税义务人的赡养人口的多寡、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年龄大小甚至残疾等情况,自然就不能将纳税义务人实际负担的部分进行合理的扣除,也就不可能真正按照纳税义务人的负担能力进行征税,有悖于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制定费用扣除标准时也没有考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当前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之间的差距是较大的。但是个人所得税法在确定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时并没有考虑这些因素,这样对于不同地区的纳税人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

(三)缺少家庭联合申报制

目前我们的个税都是个人申报,而缺少家庭申报,这就很难考虑到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家庭负担情况实行差异性扣除,以实现课税公平,照顾真正贫困的家庭。作为一个经济整体,家庭的经济负担制约着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家庭是纳税人生活和消费的基本单位,家庭申报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家庭负担情况,有助于实现课税公平,也有助于防止家庭成员之间的避税。

二、近一步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几点建议

(一)尽快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我国目前的分类课税模式存在着缺乏公平性的弊端,而综合所得税模式是世界大部分国家选择的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以发达国家为主,其中也不乏发展中国家。综合所得税制能达到量能负担、公平税负的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此税制要求具有较高的征收管理水平,结合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水平,目前要完全实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还不现实,会加剧税源失控,税收流失。所以在具体改革的步骤上,我国应先推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课征时,分类所得税已缴纳税额允许在缴纳综合所得税时申报扣除,以免重复课税,税法设计中可考虑按照不同所得进行合理分类,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股票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宜实行分类所得征税;属于劳动报酬所得和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承包承租、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财产转让等项目,宜实行综合征收。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既有利于解决征管中的税源流失,又能采用累进税率全面课征;既能实行源头扣缴、防止漏税,又能将全部所得合并申报;达到量能负担的要求,同时又利于税收政策的公平。

(二)建立差异化的费用扣除标准

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项目与方法,各国做法不一,但总的来看,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应该考虑到居民实际负担,地区、城乡基本生活费用的差别,以及不同时段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个人所得税法》可以从以下方面完善税前费用扣除制度:第一,要使费用扣除项目具体化,按纳税人生活费用支出内容不同分别设置基础扣除、赡养扣除、特定支出扣除等项目,制定详细、多样化、范围广泛的税前扣除项目,使不同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更公平合理。第二,还要考虑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就东部和中西部发展水平确定一个发展指数,正确制定不同的扣除标准。第三,建立与通胀因素挂钩的个税指数,扣除额的大小应该随工资水平、物价水平以及各种社会保障因素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要真实地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增强个人所得税制的弹性。因此,《个人所得税法》对生活费给予的扣除,不应是固定的,而应是浮动的,即应随着国家汇率、物价水平和家庭生活费支出增加诸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建立家庭联合申报制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很多消费、储蓄、投资行为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个人所得税的最基本目标是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公平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收入差距的扩大,也主要体现在家庭收入水平的差距上,即个人收入的差距最终要体现在家庭收入差距上。因此对收入调节完全可以集中到对家庭收入的调节上。这种选择的最重要之处就是可以实现相同收入的家庭缴纳相同的个人所得税,以根据综合能力来征税,并且可以家庭为单位实现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如对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照顾残疾人等采用增加基本扣除的方法等,才更能体现税赋公平。同时在我国,以家庭为纳税单位更能增强家庭观念,有利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以家庭为单位申报个税也符合国际惯例。为了保证税收负担公平、合理,现在不少国家在个人所得税申报的问题上实行的是“夫妻联合申报”或“家庭申报”,值得我们借鉴。

(四)提高征管水平,完善征管环境

一方面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数量异常庞大,信息众多复杂,所以各项征管制度的实行都需要税收信息化为其提供技术保障和工作平台。所以应加快税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税务机关对个人收入的信息收集和交叉稽查系统以及银行对个人收支的结算系统,实现收入监控和数据处理的信息化。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网,对个人的重要收入如工资、奖金、劳务报酬以及从其他渠道取得的收入进行计算机网络监控和稽核,降低征管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另一方面完善外部配套措施,为个人所得税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快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这样可以界定个人财产来源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将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显性化。建立规范的工资发放制度和现金管理办法,个人工资需通过转帐方式发放,加强银行功能,对法人和个人提取现金数量进行严格限制,各种经济往来必须通过银行账户转账,减少社会现金流通量。建立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增强个人财产、收入的透明度,为税务机关掌握个人收入创造有利条件。

(五)加大对个人所得税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

我国目前偷漏税情况较为普遍和严重,应从经济和法律两方面加大打击力度,要增加税收法律责任,对一些情节严重、数额巨大的偷逃税款行为除经济上重罚之外,还应给予较重的刑事制裁。加强税务稽查和对违反税法的处罚,要加大对涉税犯罪的打击力度,从而给予有犯罪企图的人以足够的震慑力。加强与公检法等执法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严厉打击惩处偷逃抗税的行为,体现执法的刚性。

参考文献

[1]刘剑文.财税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20

[2]樊静.中国税制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7

[3]汪亮,毛家骥.个人所得税二元所得税模式国际比较[J].企业导报.2010(1)

[4]夏杰长.从布什总统的减税提案看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J].涉外税务.2001(5)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 篇7

1.1 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制度不完备

(1)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分类课征模式与年所得综合申报制方式不匹配。

分类课征制多以源泉扣缴方式征收, 对每一项所得根据来源渠道不同、税率不同、扣除不同、征收方法不同, 分别计算征收, 源泉扣缴的税款一般就是纳税人最终税款, 不需要进行年度应纳税款汇算清缴。除非由于采用累进税率, 从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等极少数情形, 纳税人需要申报纳税期内该项目应税总所得, 确定该项目最终应纳税额。而年所得申报又是一种综合性的申报, 与其匹配的是个人所得税综合课征制模式, 一般采用按年计征, 分期预缴, 年终汇算清缴, 多退少补征收方式, 虽也有源泉扣缴, 但只是预缴, 最终应纳税款在年度汇算清缴时确定。可见, 在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分类课税模式下, 要求纳税人申报年度应税综合所得是没有任何计税意义的。

(2) 纳税人的实际收入难以还原成税前收入。

将税后的收入还原为税前的收入, 特别是将在多个环节、多个来源取得的各个项目的收入逐一分项还原为税前的收入, 并且将各项税前收入及其应纳税额、已缴税额加以汇集并分别申报, 是自行申报的纳税人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对大多数纳税人来讲, 还原税后收入为税前收入不仅不易完成, 而且会发生错报现象。这导致了纳税人在行为上难以有效遵从, 税务机关也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3) 某些所得的确定存在难点。

①无法查询利息、股息收入。

②部分应税所得内涵界定不清。

③部分应税所得实现时间界定模糊不清, 所得归属期难以确认。

④由于我国目前不允许家庭或夫妻联合申报, 家庭或夫妻双方共同的财产, 其转让、租赁后取得的所得, 家庭储蓄及股票投资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以及其他所得等收入, 是否允许分割, 按何比例分割, 税法没有明确规定。

1.2 纳税人的适应需要过程

(1) 对税法缺乏了解。

尽管税务机关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但纳税人对税法的了解程度仍比较欠缺。很多纳税人对年所得综合申报的积极意义并不清楚, 不愿主动申报;也有人对申报的具体规定不十分了解, 认为自己不够申报的标准, 从而错过了申报;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从未与税务机关打过交道, 害怕纳税申报的具体流程太麻烦而放弃了申报。

(2) 纳税人在观念上不适应。

中国人有传统的“藏富”心态, 有的人即使有较高的收入也不愿公之于众。而年所得申报制度所规定的12万元的标准在现今看来仍然是一个比较高的收入水平, 一部分人认为如果进行了申报, 万一税务机关将申报资料泄露, 就暴露了自己的收入水平, 从而不愿申报。

(3) 收入记录的完整性有时无法得到保证。

许多人都没有记录自己收入的意识和习惯, 而综合申报对个人收入记录和统计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许多人都不适应。还有就是很多人获取的收入都是直接通过现金形式支付的, 一旦需要申报, 在没有凭证的情况下很难证明。

1.3 税务机关征管力度不够

(1) 税务机关对个人收入监管不力。

由于对个人收入的监控力度不够, 很难掌握纳税人的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状况等, 税务局很难对个人的收入进行有效的税务稽查。加上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较差, 企业支付给个人的报酬若不在企业账面上正常反映, 税务稽查的威慑力将大打折扣。

(2) 税务处罚不力。

一方面, 如果纳税人不申报或不如实申报, 税务机关并不能准确地辨别;另一方面, 对未申报者或不如实申报者的处罚措施并没有统一的明确规定, 有的地方即使采取了一定的处罚措施, 力度也不大, 无法对纳税人直到震慑作用。

(3) 为纳税人保密的规定不到位。

不少地方的税务局承诺为纳税人保密, 但如果工作人员泄密如何处罚, 有的地方未规定或未做详细规定。

2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制度的建议

2.1 优化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1) 改分类课征制为分类综合课征制。

目前我国实行的分类税制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起不到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 不利于个人所得税职能的发挥。以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税制符合我国的国情, 有利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 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防止两极分化的目标。所以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 实行以综合征收为主, 分类征收为辅的税制模式。为了既能降低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的难度, 又能较好地解决个人所得税的公平问题, 笔者设想的分类综合课征制是对现有的个人所得税11项所得实行源泉扣缴, 并对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等实行综合申报。

(2) 允许夫妻联合纳税申报。

考虑到我国正在步入老年化社会以及就业不均等现实, 在坚持以个人为单位进行个人所得税自主纳税申报的同时, 允许纳税人选择夫妻联合纳税申报方式, 申报时可考虑纳税人所赡养人口多少、家庭经济状况等不同给予不同的费用扣除。这一做法不仅能够解决家庭财产租赁所得、转让所得的归属人及其分配比例难以确定的问题, 而且能够根据家庭经济状况 (如抚养或者赡养人口的多少) 来确定费用的扣除, 充分体现个人所得税量能负担的原则, 促进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正向调节功能发挥。

(3) 明确所得实现的时间标准。

所得实现的时间标准通常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 但这两种不同的标准对于收入归属期的确认有着很大不同。什么项目所得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 什么项目的所得可以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加以确认, 税法对此应该加以明确。

2.2 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水平

(1) 帮助纳税人准确了解自己的收入情况。

许多采取自行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国家都会以各种方式在申报期间告知纳税人全年的各种收入。如美国, 在申报期来临前, 提供收入的各个部门会通过邮寄的方式把收入凭证寄给纳税人;在韩国, 税务当局会收集每个人的收入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并且在每年申报期来临之前把收入情况告诉每个公民, 纳税人可以据此计算其应缴的所得税, 然后在申报期申报纳税。当然, 近期我国还无法像美国、韩国一样告知纳税人收入组成情况, 所以在目前的国情之下, 扣缴义务人应该发挥更好的作用, 不仅要出色完成代扣代缴义务, 还应该帮助纳税人知晓其收入情况。具体操作上可以在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给本单位收入总额在12万元以上 (本单位支付部分) 的纳税人打印一份收入以及已纳税额的明细单。同时税务机关应该对一些经常给非本单位人员支付大额收入的单位 (如出版社给作者付稿酬、有奖机构给获奖者发奖金、培训机构给外聘教师支付课酬) 进行试点, 要求他们在次年年初给获得收入的纳税人寄送收入凭证, 等试点成功后再在更大的范围内要求各单位寄送收入凭证。

(2) 推动有利于征管的外部环境的形成。

应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政府各部门、公共管理部门、金融部门及支付单位向税务机关及时传递个人涉税信息的法律义务和责任, 尽快实现信息及时传递和准确查询, 增强纳税监督与税务管理的针对性、及时性, 以利于实现和强化税务机关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核查纳税人申报情况的功能。如建立银行储蓄存款联网制度, 并建立税务网络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海关等网络的对接。金融部门应严格执行个人银行账户实名制, 鼓励使用和大力普及信用卡消费。加快银行间联网建设。另外应规范职工工资收入管理, 推行通过个人银行账户发放工资, 将各种渠道发放的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及其他福利等各种形态的收入, 依法纳入个人所得税征管范围。税务部门还应加强与保险、证券、房地产、期货等掌握个人收入情况的部门和单位的信息沟通, 为税务部门及时掌握各种经济往来和个人收入情况创造条件。只有通过法律的形式强化这些部门和单位在办理相关业务中必须承担的协税、护税义务与责任, 才能形成促使纳税人如实进行纳税申报的社会管理机制。

(3) 建立诚信纳税的激励约束机制。

建议将个人纳税状况作为个人信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而使个人纳税状况与个人诸多方面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以促使纳税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遵从税法、依法纳税、依法履行纳税申报义务。可将个人完税证明或年度纳税申报单作为个人办理银行信贷、信用担保等情形的收入状况证明;作为意外伤害赔偿、国家赔偿、误工补助、收入赔偿等个人收入补偿的计算依据;作为对个体经营者和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或小额优惠贷款的信用依据;等等, 在全社会形成鼓励纳税申报的社会运行机制, 使制度的遵守者能够从完善的制度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 对于拒不申报纳税或不据实申报的纳税人, 给予较严厉的处罚, 以儆效尤。

(4) 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

虽然没有关于税法宣传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的统计数据, 但是,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那就是税法宣传能够增加纳税人对税法的了解, 显示税务机关对税收工作的重视和为纳税人服务的积极态度。通过宣传辅导活动, 使广大纳税人知道哪些收入须缴税、怎样计算纳税、到哪里申报纳税、税务机关如何对纳税人信息保密;使每个扣缴义务人明了税法赋予的权利、义务和承担的法律责任, 懂得如何计算和代扣代缴税款;使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明了违章应受到什么处罚。从而, 为强化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我国规定自2006年起, 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纳税人需要自行申报纳税。各级税务机关采取了很多措施来贯彻此项政策,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分析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完善该项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年所得

参考文献

[1]岳树民, 刘泉.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难点及改进建议[J].公共经济评论, 2007, (1) .

[2]高培勇.深度剖析个税自行申报[J].中国财经报, 2007-4-3.

[3]刘剑文.纳税申报与纳税人权利保护[J].中国税务, 2007, (2) .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 篇8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个人所得税分类制度设计不合理

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实行分类所得税制。即不同种类的所得实行不同的税收制度。分类制度设计不合理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分类制采用正列举法, 难以涵盖所有的收入类型, 使大量的收入成为隐性收入游离于征收范围之外, 也为纳税人偷逃税款成为可能。

2.分类税制采用分类定率、分项扣除、分项征收的模式, 虽然具有实行差别待遇的优点, 但容易造成纳税人的税负扭曲, 使在同等收入下, 所得来源多的综合收入由于扣除项目多而缴较少的税, 而所得来源单一的, 由于扣除项目少而多缴税, 难以实现“多得多征, 公平税负”的原则。

例如:一个月薪2000元的工人因没有超过工资薪酬扣除标准, 因此, 不需要缴所得税;而一个没有工作, 靠打散工赚取劳务报酬的下岗工人在取得2000元劳务报酬时, 则需要交纳240元的个人所得税。

例如:一个月薪为10万元, 年薪120万元的白领, 一年需要缴纳34.59万元个人所得税。而一个仅以劳务报酬为来源若劳务足够分散并且每次仅取得800元以下的纳税人, 取得120万的劳务报酬则有可能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

由此可见, 《个人所的税法》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作用减弱, 而对于处境艰难者实施了较重的税收负担。同时, 纳税人通过分散所得等方法也可达到逃税的目的。

(二)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和扣除方式规定不合理

个人所得税制费用扣除目的在于将个人收入中用于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基本需要的支出部分排除在税基之外。是以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为前提的。而现实生活中, 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不仅包括吃、穿、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 还包括履行赡养义务、抵御和治疗疾病、接受教育等需要。

从物价水平变化来看, 2008年中国的物价水平与开征个人所得税第一年的1980年相比增长了4.8倍, 而费用扣除标准虽然从2006年的1600元调到现在的2000元, 但也只比1980年增加1.5倍, 与物价水平相比还是偏低。

1500元/月, 在西部地区能满足日常生活的消费支出, 而在东部地区却显得捉襟见肘。直观看来, 东部地区的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对不同项目类别的所得分别规定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 费用扣除额的两次提高标志着个人所得税制朝着降低稅负、公平税负的标准迈进了一大步。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以及东北部地区的消费水存处在较大差异。但我国目前费用扣除标准全国“一刀切”, 没有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 未能真正体现当地的生计费用的变化。

(三) 税率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行税法中不仅有三种税率, 而且超过一定数额的劳动报酬所得还分别有加成、减收的规定, 这样, 不利于纳税人掌握和税收征管;我国在工资薪金方面实行的是九级超额累进税率, 最高税率是45%。结合我国个人所得税分析, 存在以下弊端:

1.过高的边际税率使一部分高收入者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并且使其想方设法隐瞒收入, 因而导致高收入者大量偷逃税款。对绝大多数工薪阶层收入者来说, 过高的边际税率则形同虚设。

2.现行税率级数过多、税收计算复杂、操作难度大、影响了税收的征管效率。

3.在现行的征管体制下, 由于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实行源泉扣缴, 也就是单位代扣代缴, 但单位对个人支付的劳务报酬, 由于绝大部分是以现金形式支付的, 则税务机关的监管力度较小, 因此, 处于中下水平的工薪阶层成了真正的纳税主体, 这样, 就造成了工资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实际税负的巨大差异。这样, 也违背了个人所得税立法的原则和初衷。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工薪所得承担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比例达到了55.5%。

(四) 征管质量不高, 逃税现象严重

由于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众多, 税源隐蔽分散, 个人收入来源渠道众多, 这样一来, 税务机关无法监控隐蔽性收入和灰色收入, 还有社会整体的纳税意识淡薄, 造成个人所得税是我国征收难度最大、偷逃面最宽的税种。

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可操作的个人收入申报法规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 另外, 流通中大量的收付交易以现金形式实现, 在现实中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制约和保障, 负有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在向纳税人支付各项应税所得时, 还做不到完全严格扣缴。另外, 税务部门与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信息化配合, 还不能实现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纳税人的纳税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以确定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 信息资料的缺乏导致无法据以组织征管, 形成大量的征收盲点。

二、对个人所得税制的几点建议

(一) 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税制模式

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分为分类制, 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综合税制三类, 最能体现税收合理性和公平性的是综合税收模式,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建议对某些应税所得实行综合征收, 对劳务所得, 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或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实行综合所得税制;对属于投资性质的应税所得如股息、利息、红利所得, 偶然性所得实行分类所得税制。

笔者认为这样, 能够相对公平地对待纳税人,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二) 降低最高边际税率, 缩减累进级数和收入额的累进级距

世界上除了高税率、高福利的欧洲国家外, 其他国家的最高边际税率均在40%以下。根据我国目前情况看, 应避免过高的税率对生产、经营、投资产生的抑制、扭曲作用, 防止发生“用脚投票”效应而形成人才、资本外流, 减少纳税人偷逃税款的机率。建议将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定在35%或40%左右。在税率级距上可以考虑采用一套税率, 采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同时, 各边际税率对应的收入额度应适当降低, 不能因税率对应收入额过高、脱离实际而导致税率空置, 失去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职能。

(三) 费用扣除标准应因地制宜

目前费用扣除额的标准全国“一刀切”, 没有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居民收入的差异。鉴于定基物价发展速度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显著相关以及全国各省市间人均消费支出的显著差异, 费用扣除标准应逐年递增70-80元, 或当CIP上升1%时, 费用扣除标准上升0.71%。

另外, 应允许各地区实行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费用扣除标准, 在基准费用扣除标准的30%以内实行适当的调整。根据历史数据得出费用扣除标准增长模式和浮动比例只适用于特定的时期。我们应以3-5年为一个调整周期, 利用最新的数据资料更新费用扣除标准模式, 建立适合各时期的费用扣除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笔者认为, 根据目前的平均消费水平, 将扣除标准提高到3000元, 可能是比较合理的。

(四) 完善税收征管机制

1.完善代收代缴制度。在我国目前无法直接对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实行全面控制, 因此, 实行源头扣缴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有效方法。建议明确规定扣缴义务人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 若扣缴义务人不履行义务和法律责任, 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同时, 更要明确纳税人的责任。

2.逐步健全对个人收入的监控体系

a、完善存取款实名制, 实行个人收入支出规范化。推行使用银行卡和转账支付, 逐步缩小现金支付范围。

b、建立个人单一税号或社会保障号体系。将个人信用卡号、银行存款账号以及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号等联为一体, 做到“全国统一, 一人一号”。并将其置于税务部门的监控之下, 可以从这一账号内全面了解个人工薪收入, 纳税情况及信用等级, 社会保障等情况。可以将纳税人的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的永久纳税号码。

c、建立全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用法律的形式对个人账户体系及个人信用级别评定, 大力提高社会信息化, 税务、银行、司法等部门密切配合以加强信息库支持, 这是最大限度地掌握纳税人信息的关键,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个人收入来源不透明的问题。

在我国, 个人在银行开户需要提供身份证号码, 实行实名制, 但由于银行之间不联网, 实名制也流于形式。我国已经推行年收入12万元以上纳税人自行申报制度,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又制定加强高收入者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办法, 但是, 如果不能实现税务网站与相关网站的联网, 对个人所得的监控仍然是很困难的。可见, 实行普遍联网制度是问题的关键。

笔者认为, 如果上述改革方案和措施均到位的话,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潜力将会很快发挥出来, 收入将会有一个巨大的涨幅, 并且使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摘要:本文分析并阐述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在税制模式设计、税率结构、费用扣除标准、税收征管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完善相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制结构,税率结构,费用扣除,税收征管

参考文献

[1]、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的分类依据见http://www.stata

[2]、数据来源:《2007中国税务年鉴》,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年版

[3]、安体富《中国税务报》《个人所得税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调节作用》2010.8.20

[4]、黄洪严红梅《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的实证研究》《税务研究》2009.3第286期

[5]、翟继光《从“以人为本”看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缺陷与完善》《税务研究》2009.3第286期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 篇9

(一) 将“工资、薪金所得”划分为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和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两大类

修改《个人所得税法》部分条款, 以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形式为依据, 将“工资、薪金所得”划分为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和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两大类, 并分款作出解释和规定。建议前者仍在《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第一款, 后者新增一款, 并调整为第二条第二款。

(二) 对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和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的适用范围和确切含义做出规定和解释税明

修改《实施条例》部分条款, 采用列举法对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和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的适用范围和确切含义, 分别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详细的解释税明。建议前者仍在《实施条例》第三条第一款, 后者新增一款, 并调整为第三条第二款。

(三) 将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确定为个人所得税税基的一个类别, 纳入个人所得税制体系, 不必另外单独设置相应的税种

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发达国家, 对类似我国非货币性的“工资、薪金所得”称作“附加福利”或“附加福利费”, 对其单独课征的税收称为“附加福利税”。考虑我国国民纳税意识和税收征管水平的现状, 目前还不适宜采用这种模式。比较可行的做法是, 继续沿用原个人所得税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收模式, 结合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和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的划分及其具体规定, 将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确定为个人所得税税基的一个类别, 纳入个人所得税制体系, 不必另外单独设置相应的税种。其适用税率 (下述) 的有关规定, 需在《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条中新增一款。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的税基类别及其适用税率仍与原规定保持不变。

(四) 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采用最高边际税率

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发达国家选择的是本国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如澳大利亚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为40.5%, 本国的“附加福利税”税率也就确定为40.5%。我国目前的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为45%, 借鉴国际惯例, 也应将我国的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率确定为45%。

(五) 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应选择雇主而非雇员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 篇10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率,收入,税收监管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 (自然人) 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作为我国的第四大税种, 其主要职能是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它是利用税收这个经济杠杆调节收入分配, 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保障社会安定团结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居民收入总量大幅度提高, 收入结构的不平衡, 收入来源的多样化等因素使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并提出一些完善的措施, 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推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概况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是1980年9月开始实施的, 以后经过几次重大的调整, 整体上还是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的。执行29年以来, 个人所的税在筹集财政收入, 调节收入分配的悬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自实施以来有几次比较重大调整:1、1980年9月, 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至此方始建立。起征点确定为800元。2、1993年10月31日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于1994年1月28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3、1999年11月1日取消对个人储蓄存款利息的免税规定, 开征利息税, 税率20%, 2007年8月15日将利息税税率降为5%, 2008年10月9日又暂免利息税;4、2006年1月1日起将工资薪金税目的免税额从800元/月提高到1600元/月, 2008年2月又提高到2000元/月。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适用两种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的比例税率, 列举了11个项目为应税所得, 各项所得分类纳税, 实行差别税率。个人所得税实行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

二、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对个人所得税不断进行改革完善, 其对我国经济的适应性也在不断增强, 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一些方面存在问题。

(一) 个人所得税的税制与我国目前个人收入状况不适应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 再提高到2000元, 但这并不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长。在90年代初的就业者中, 月工薪收入在800元以上的只有1%左右, 但到了2004年, 800元以上月工薪收入已升至60%左右, 而2008年, 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29229元, 平均每月2435.75元, 高于2008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2000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从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看, 就和我国个人的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不相适应, 无怪乎社会各界要求提高个税费用扣除标准。

(二) 税率及税率结构不合理

就目前来看,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来源是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我国目前对上述两项个人收入的征税存在较大的差异, 工资按月计算, 每人每月扣除2 000元, 按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征税, 税率为5%~45%。劳务报酬按次计算, 每次扣除800元 (超过4 000元的扣除20%) , 税率为20%, 另外每次所得超过2万的加征五成, 超过5万的加征十成, 连续性劳务超过一个月的可以以一个月为一次。可见我国所得税的税率是按所得性质类别不同分为超额累进税率、比例税率以及加 (减) 成征税税率等, 税率结构设计得非常繁琐、复杂, 不便于纳税人和税务机关计算使用。特别是工资薪金所得, 级距过多, 边际税率过高, 违背了税率档次删繁就简的原则。对同为劳动所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区别对待征税, 并对劳务报酬所得另外加成征收, 这些做法缺乏科学依据。

(三) 税收监管制度不健全

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群体可以看出, 工薪阶层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 由于其收入来源单一, 且实行代扣代缴, 使得税务部门对他们的纳税情况的监管几乎完美, 而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其收入来源多元化, 很多收入是通过现金的方式结算的, 再加上我国的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和个人收入透明度低以及较少部分的人会主动申报纳税, 这些人的纳税不尽人意。这样就容易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用纳税或少纳税, 所得来源少的、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却要多纳税的现象, 导致税负不公、征管困难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纳税人的信息不能实现共享, 造成外部信息来源不畅, 对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收入, 如纳税人不主动申报, 税务部门无法统计汇总并让其纳税, 形成较大的税收流失。由于我国税务监管制度不健全, 使个人所得税不能实现“调节高收入, 缓解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矛盾, 以体现多得多征, 公平税赋”的立法原则。

(四) 公民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对个人所得税宣传的不到位, 有些公平对税法了解不够, 有些纳税人对个人所得税的性质及必要性缺乏认识, 同时居民对纳税具有逆反心理,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对偷逃税者惩罚力度较小, 如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 即便是犯罪的, 也要移交有关司法部门处理, 税务部门只有追缴税款、补税罚款的权力。由于存在认识上的种种误区, 使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淡薄, 不能主动申报纳税。

三、关于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思考

(一) 完善个税的费用扣除标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个税费用和扣除标准应适应时代的发展, 提高相应的扣除标准。但是我国幅员辽阔, 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收入水平也不同,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如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 3500元的工资水平也许刚够解决温饱问题, 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已经是小康水平。因此国家可以先制定一个统一的扣除标准, 再规定一个上下浮动的比率, 允许各个地方根据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在此范围内进行调整。同时费用扣除标准还要考虑物价水平及居民的消费水平, 即将扣除费用标准与CPI挂钩, 建立动态的指数化体系, 每年根据经济情况将减除费用标准做微小调整, 达到更好地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

二) 合理设计税率结构

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 据测算, 我国工薪收入者在扣除2000元费用后, 缴纳个人所得税者约为30%, 其中大部分只需适用5%和10%两个低税率档次, 而第五级到第九级税率的设置适用者很少, 即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也不会达到适用第五级以上的税率。所以我国应将税率级次减少, 超额累进税率可以减少到5级甚至3级, 并适当降低低档税率, 提高高档税率。对我国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实行大幅度的再调节, 提高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使之与工资、薪金所得税负持平。对劳务报酬所得与工资薪金所得实行同等课税, 实现相同性质的所得税负相同。与此同时, 对于工薪阶层和低收入者, 通过适度的个人所得税税率, 减轻税收负担, 这既能平衡税负又能调节高收入, 最终缩小贫富差距。

三) 完善税收监管体系, 提高征收管理手段

一方面,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监管体系不十分完善, 主要是对我国高收入者的监管方面存在很多漏洞, 尤其是对收入来源多样化的高收入者。针对这种情况, 我国可以建立个人财产实名登记制度;在取得收入时通过银行账户结算, 从而尽量减少现金的使用;税务机关与金融企业进行联网, 从而加强对纳税人财产的监督;加强代缴代扣单位的管理等。另一方面, 建立严密有效的征管机制, 加大税收监管和打击偷漏税力度, 不断地促进纳税自行申报, 推行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加强对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 尽快完善个税征收的管理体系, 提高征收管理手段。

(四) 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纳环境

(1) 通过网络热线、公益广告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宣传讲解政策、税款计算、缴纳程序和期限、权利和义务等具体内容, 对偷逃税者的惩罚进行宣传, 加强税法宣传, 提高全民纳税意识; (2) 通过抓工作态度、业务技能、申报环节来提高税务部门的服务质量; (3) 通过在全国推行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 为每个公民强制建立唯一且终身不变的纳税人识别号, 规定公民在办理身份证的同时, 必须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4) 通过公开政府各种预算开支、公共产品服务等, 扩大公民对纳税的知情权, 提高公民自觉纳税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晓晴.个人所得税改革之我见[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9) :180~181.

[2]、武辉.当前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1) :1~5.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 篇11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个人所得税社会公平税制改革

一、包容性增长与社会公平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最早是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一个展望亚洲发展的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分别在2009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2010年9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两次倡导“包容性增长”。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它是一种把经济增长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可见,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内涵就是机会平等和成果共享,即社会公平。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收入分配不公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合理有效的协调居民收入的分配所导致的。这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通过立法和制度的完善来解决,从而让全社会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平的观念应该提升到更突出的地位。

二、个人所得税制的完善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

1、个人所得税具有实现社会公平的天然功能

个人所得税与其他税种相比,只是一个年轻的税种。但是个人所得税是一种直接税,与其他间接税种相比,本身就具有不易转嫁、税负比较公平的特点。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完善,在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个人所得税来调节个人收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进而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使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中得到有效地发挥。

2、现有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缺陷

(1)分类税制设计不合理。而我国目前仍实行分类课税制度,即对纳税人的不同应税项目分别按规定税率计算征税。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以下缺陷:第一,采用分项计征,易使纳税人通过划分不同收入项目和收入多次发放而使所得收入低于免征额, 以避免承担税收负担。第二,未能对纳税人的应税收入综合计算,无法衡量纳税人的真实支付能力,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不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纳税的不合理现象。

(2)税率结构不合理。分类所得税制的税率依所得性质类别不同分为超额累进税率、比例税率以及加(减)成征税税率等, 税率结构设计得非常繁琐复杂,不便于纳税人和税务机关计算使用。对同为劳动所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区别对待征税,并对劳务报酬所得另外加成征收,这些做法缺乏科学依据,容易引起税收歧视。

(3)费用扣除方式不科学。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对不同项目类别的所得分别规定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标准规定过于简单,在精细化和人文化方面不够到位, 无法反映纳税人的真正纳税能力和负担水平。

(4)税基过窄。占全国总人口八成以上的从事农、林、牧、副、渔的个人尚未开征个人所得税,在税法上没有明确规定。把这些人中的高收入者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使税基过窄。其次是对股票转让所得等资本所得未开征个人所得税。再次是现行税制规定了大量减免和优惠,使征税范围大大缩小。最后是企事业单位向个人发放大量实物,搞过多福利,以及许多“暗补”,也使税基受到严重侵蚀。

三、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展望

1、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模式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目前应实行综合征收与分类征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首先应将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每一种所得进行非常细化的分类,实行分类征税的办法。对那些属于劳动报酬所得,营业所得,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则实行综合征收的办法。

2、优化边际税率水平设计。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利斯认为:如果收入分配数量存在一个已知的上限,则最高收入档次的边际税率应该为零;而对于低收入者,政府应当给予补助。在此基础上,他们认为倒“U”型税率结构是最优的。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在税率设计上应该是在坚持宽税基的基础上,采用较低程度的累进税率。可采用5%、10%、15%、20%和25%五档税率,纳税级次相应缩减为0.3万元以下、0.3万元~1万元、1万元~5万元、5万元~10万元和10万元以上。

3、健全减免扣除项目

随着医疗制度、住房分配制度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纳税人用于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费用逐渐增多,固定的免征额设计没有考虑到纳税者的家庭总收入、抚养未成年子女、赡养老人以及医药费支出等因素,背离了量能纳税的原则。所 以,税前扣除应充分照顾不同纳税人家庭状况的差别,并适当考虑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开支因素,使不同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公平合理。

4、拓宽税基扩大征税范围。

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完善 篇12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费用扣除标准,公平分配

一、引言

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2009年的基尼系数高达0.47,而欧洲与日本大多在0.24到0.36之间。我国在所有公布的135个国家中名列第36位,说明我国面临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非常严峻了。甚至还有专家指出,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社科院等编写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4)》中指出,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相应比例仅为1.4%,财富差距达到32倍[1]。收入分配失衡会加剧社会矛盾,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个人所得税是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税种,同时也是实施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个重要工具。从个人所得税征收情况来看,2009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3949.27亿元,其中,工薪所得个税收入2483.09亿元,同比增长10.8%;储蓄利息所得个税收入139.33亿元,同比下降57.4%;房屋转让所得个税收入77.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9.1%。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6.64%。工薪所得个税收入为2483.09亿元,占个税收入的比重约为63%,工薪阶层是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而在美国,年收入11.3万美元以上的纳税人占美国纳税人的10%,他们缴纳的个税占联邦个税总额的71.22%。个人所得税的税源决定了它是与个人收入分配状况密切相关的一个税种,它对个人收入差距应该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在实施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对收入分配不公起了逆向调节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更好地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是相关决策部门和理论界不断探讨的一个问题。

二、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分类所得税制模式缺乏弹

性。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模式有三种,即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混合所得税制。

第一,分类所得税制模式(scheduled income tax),是指将纳税人各种所得分为若干类别,对不同来源、性质的所得项目,分别规定用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来计算税额。其立法依据在于,对不同性质或来源的所得规定不同的税率,达到使其承担不同税负的目的。例如,对工资薪金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因为前者是劳动所得所以课税负担轻,而后者所含劳动较少所以课税应较重。

第二,综合所得税制模式(unitary income tax),是对纳税人的各类所得加以汇总,就其总额规定统一的征收方式和税率的法律制度。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不区分所得的不同性质和来源,将纳税人所有的收入相加总,扣除规定的项目后统一征税。它的立法依据在于,既然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收入征税,那么个人取得的所有性质的收入都应该综合考虑,而将其区别对待,就不能体现公平的税收调节。

第三,混合所得税法律制模式(compound income tax)是分类和综合模式的混合。它先根据纳税人的各项特定所得按不同的税率征收分类税,然后将纳税人的全年所得进行汇总,当其达到一定数量时再按累进税率进一步征税。混合所得税法律制度集中前述两种制度的优点,既可实现税收的调节功能,又可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现行个人所得税属于这种类型的国家主要有瑞典、日本、韩国等。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即按照应税所得项目的来源和性质不同,分类计征个人所得税的分类所得税模式。确定了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11项应税项目,对各项应税项目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和方法,实行差别税率分类纳税,是典型的分类所得税制。虽然该征收模式有利于对纳税人的全部所得区分性质进行区别征税,能够体现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政策,但这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真实纳税能力,即体现不了量能负担的原则,实际上造成了纳税人的税负不公平。同时随着公民的收入渠道呈现多元化,这种分类课征的个人所得税制模式造成了相同收入的纳税人由于收入来源不同而应纳税额不同的结果。另外在分类所得税制中,由于其是对不同所得项目采用不同的征税标准,税负很难根据通货膨胀进行相应的指数化调整。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水平有一定波动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分类所得税制模式因对经济的变化缺乏弹性,难以实现个人所得税对经济的稳定调节作用。

2、税制要素规定不够公平合理

(1)从计税依据的确定来看,所得税一般是以在所得基础上调整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为税基的。通常,应纳税所得额是总所得减去成本费用及对个人的各种扣除额,扣除额的确定一般都遵循纯收益原则、纳税能力原则、特殊扣除原则。而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模式,扣除项目也只能是分类确定的,实行费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的方法,且外籍人员给予附加减除费用的优待,这就导致了个税在费用扣除方面的不公平。以工资薪金所得为例,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在生计费用扣除上实行全国“一刀切”,统一执行按2000元/月的减除标准,忽视了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及个人的不同负担情况,如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人数等,这种对所有纳税人都普遍适用的过于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显然不尽合理。然而,对外籍个人和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却考虑了他们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平,每月的生计费用在减除2000元的基础上,再减除2800元,合计为4800元,与同样生活在中国的个人相差2倍多,这种内外有别的费用扣除标准,同样有失公平[3]。

(2)从税率设计来看,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采取比例税率与累进税率并用的方式,分别采用5%-45%、5%-35%的超额累进税率和20%的比例税率。其中,工薪所得的边际税率达到45%,劳务报酬加成征收后边际税率为40%,个体工商户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的边际税率为35%,特许经营权使用费、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财产转让、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的边际税率为20%。本来同属勤劳所得的工资、薪金和劳动报酬,税收待遇却不一样;同时,从现行制度的税率设置来看,资本所得的税负小于劳动所得的税负,也与公平的原则背道而驰。

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因不同应税项目之间的扣除费用标准不一致,税率设置不统一,使得纳税人在所得来源范围与收入集中程度不同时,等量的所得负担着不等的收入,税收的调节力度大打折扣。

3、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存在漏洞。

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征管实行源泉扣缴为主、自行申报为辅的两种征收方式,但由于制度不健全、手段落后,个税征管实效不高,成为我国“征税第一难”,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收入支付分配制度不健全;个人的很多收入来源是通过面对面的现金支付进行的,非现金收入结算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源泉课征的代扣代缴制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个人申报制度不健全,个人信誉约束机制未建立,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协税、护税网。另外,当前税收征管法律不健全,税收征管中的法律约束力差,对税收执法权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税收负担的公平缺失。

三、完善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建议

1、以综合制模式为目标,以混合模式为过渡,实现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转变。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现行的分类所得税制模式使个人所得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化,使个人所得税的重要地位日益加强。这种模式征管手续较为简便,便于征纳双方执行,且可对不同的所得按不同征收方法计税,有利于体现国家政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来源日趋多样化,分类征税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亟待改革完善。前述三种税制模式,综合所得税制模式无疑是最公平、最合理的模式,它最大优点是能够体现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水平,符合量能课税原则,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使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多纳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无需缴税或缴较少的税,从而有效地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的作用。目前推行的个人所得税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的征收方式,为实行综合所得税制模式奠定了征收方面的基础,我国政府对个人所得税的重视为实施综合所得税制提供了良好环境,税收征管技术的提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为建立个人纳税档案提供了可能,从而为综合所得税制的实施提供了管理后盾。目标模式的设计可采用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为辅的混合所得税制[4],按照不同所得合理分类逐步将个人所得税过渡到综合所得税制。

2、科学确定应税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调整复杂的税率结构。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费用扣除标准可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根据不同纳税人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费用扣除、生计扣除和其他单项扣除。费用扣除应该规定所发生的费用必须全部而且完全为经营目的而发生的支出,可以采用实际支出扣除的方式。生计扣除应该着重考虑家庭状况,应区分纳税人的婚姻状况、子女状况、家庭中是否有老人、残疾人的状况,对单身的、家庭负担轻的纳税人,生计扣除额应该减少。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扣除标准可以通过专家的深入调查和科学测算,确定一个全国性的规范标准,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样的费用扣除制度才能使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更合理,才能更好地实现税收公平的目标。

3、对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与混合所得税制相适应。

对于现行预扣征收的工资、薪金所得税,税率级次过多,可以适当减少。同时,建议性质相同的所得采用统一的标准征税,如同属于勤劳所得的工资薪金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等,可适当采用较低税率;相应提高股息、红利收入等非勤劳所得的税率。这样既可以简化税率,避免对同性质的所得存在税率上的歧视,又能更好地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另外,可将目前个人所得税中的两个超额累进税率表合二为一,以平衡税负。

4、健全和完善征管条件,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

(1)加强税法宣传,完善税收服务。我国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纳税人纳税意识差是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极大障碍。因而应通过加大税法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力量,特别是媒体、文教等方面的力量,扩大影响,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警示纳税人,让税法走进千家万户,使税法知识和纳税观念深入民心。同时,公民纳税意识的培养既要讲自觉又要讲处罚,二者结合才能奏效。应该对那些偷逃税行为给予从重处罚,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以教育广大公民依法纳税,保证国家税收不被流失。从而迅速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一个“偷逃税可耻”的舆论氛围,促使纳税人放弃偷漏逃税的行为和心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另一方面,税务机关要优化税收服务[5]。税收服务是指以税收法规为基础,以征税人主动服务为特征,征纳双方责权利相对称,无偿为纳税人提供有关纳税服务活动的总称。因此,依法治税和为纳税人服务是税收管理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不能偏废任何一方。要做好税收服务,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一切从纳税人的角度考虑。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已成为国外税务机关的共识和努力实现的目标。

(2)积极推广应用个人所得税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居民信用卡或支票结算制度,限制和减少现金支付的范围;健全个人及其家庭重要财产的实名登记制度;尽快实现不同银行之间的计算机联网,以个人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建立各金融机构统一的纳税人账户信息共享和查询平台;逐步实现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信息科技化。税务部门依靠手工操作方式实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已不能适应当今税收征管的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我国在研究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模式时,必须十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个人所得税征管中的综合运用,从而最大限度的掌握纳税人的纳税信息。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税务代码制度”,对已经达到法定年龄的本国公民要求其到政府部门领取纳税身份认证号码,并规定此号码终身不变。此税务号码能全面及时地反映个人的实际收入以及支出信息并实现全国内联网[6]。公民(纳税人)根据拥有的“税务代码”可以办理一切纳税业务,这样既可以供税务机关进行查询,也可以作为征税的有利依据。我国现在已经正式颁发第二代身份证,第二代身份证采用非接触式芯片作为机读存储器,集合了国内最先进的防伪技术,为我们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对纳税人按身份证号码进行编号建档,可以有效地监控和审核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真实性,防止高收入者隐瞒收入、少缴税款而造成税收流失。

(3)构建个税征管平台,改进征管方式手段。目前,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计算机控制中心,与保险、银行等建立紧密联系的网络,还在全国各个地方形成互联网,与其他各个部门进行信息交换,目的是让信息为大家共享。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银行、工商、公安、证券、住房、海关等部门向税务部门(或独立的数据中心)提供相关数据的法律义务,并逐步形成网络共享数据库等。这样,不仅可以创造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良好社会环境,还能强化税务监督机制,提高税务机关的管理意识,从真正意义上规范纳税人的纳税行为。此外,应进一步改进征管方式和手段,如实现由企事业单位代征或实现微机联网征收等,从而有效防止个人所得税收的流失,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实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税务警察和税务法院,构筑起税收法治的有效保护屏障。

参考文献

[1]谭志娟.收入分配到改革路口行业工资差高达3000%.人民网, 2010-05-25,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1685192.html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1) :472-474.

[3]黄威.关于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研究综述[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93—97.

[4]周国良.我国个人所得税缺陷分析与改革对策[J].财会研究:2009, (12) :20—22.

[5]陈义荣.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J].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34-37

上一篇:妇产科护理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报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