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预算监督(通用11篇)
完善我国预算监督 篇1
随着上海闵行区、浙江温岭市公共预算改革的推行, 地方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监督日趋完善, 地方上的改革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预算执行监督开阔了视野。提高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预算执行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
一、健全预算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
(一) 、树立预算即法的观念, 提升预算的法律性
一个国家政府预算的透明度越高, 法治性越强, 预算控制力越强。在西方发达国家, 议会通过的预算是作为法律必须得到严格执行的, 任何人都无权擅自、变更和修改的。许多国家是直接通过宪法来对预算的法律属性进行规定。比如巴西宪法第167条就明文规定违背预算的几项行为, 而法国、以色列荷兰都由宪法直接规定预算即为法律。而在我国, 各级人大通过的预算计划是全国人大常委监督政府预算执行活动的依据, 我国预算的全过程反映的就是我国经济的走向。我国宪法虽然设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预算执行监督权, 但是并没有通过宪法文本对预算的法律属性做明确的设定。故在我国, 也应该将预算的法律属性写进宪法文本, 确立预算的法律属性, 提升预算的法律性。
(二) 修订预算法律
针对我国预算法律出现的一些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点对预算法律进行修订:对预算收支范围进行扩充, 对预算编制的时间进行延长, 对预算责任进行划分, 明确各预算主体的责任。同时也应该明确预算改革的法律地位。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预算改革, 预算法律也应该肯定这类改革, 明确其合法地位。建立健全程序性的预算监督法律法规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根据目前我国预算监督法律法规“重实体轻程序”的现状, 我国的预算监督法律法规应该不仅停留在法律授权, 还应该限制自由裁量权, 建立完善的监督责任制度。应该进一步细化预算监督的内容和程序, 加强程序性立法。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的提起条件、时间、程序、保障及责任各方面都做到有法可依, 以此来解决监督机制的动力及压力问题。
二、完善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机制
(一) 加强日常监督
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 要重点了解财政资金的拨付进度以及是否按照预算来进行拨付。目前, 主要是由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来了解和追踪预算的执行情况, 由其负责预算执行的日常监督。但是, 由于日常监督对相关机构及人员的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很高, 而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工作范围也较为宽泛, 难以深入细致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实施日常监督, 且有专职人员来完成日常监督工作, 对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中的某些事项进行专门的监督。从实际来看, 可以通过设立一个专门的预算委员会来承担预算执行的日常监督的职责。这就有利于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预算执行日常监督往的专业化、科学化及高效化方向发展。
(二) 严格控制预算调整。
预算调整是预算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国法律对于预算调整的规定很笼统, 使得各地对于预算调整的标准不一, 这就造成了预算调整的不规范、使得许多资金脱离了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必须严格控制预算调整, 使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之下规范操作。第一、要对预算调整的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将原本由政府自行决定的财政增收支所出现的超收、财政资金项目也纳入预算调整的范围, 降低预算调整的随意性。应该明确规定无论是由于增收减支还是增收增支所导致的预算不平衡, 都应向人大履行预算调整报批程序。第二, 对预算调整时间进行合理化设定。可以设定两个时间段, 根据总预算的变化, 调整和安排预算项目。第三, 也可以通过规定预算调整的基本事项与最高上限, 以此来防止政府的裁量权过大。
(三) 建立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惩戒机制。
应当建立和健全完整的绩效评价制度, 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预算监督权创造条件。成立专门的绩效评价工作小组, 明确相关单位及责任人, 把项目绩效的目标管理和部门预算编制相结合, 使绩效评价的理念渗透到预算执行的各个阶段。美国1993年《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是首部专门为政府绩效而制定的法律, 它主要是为了通过设定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目标对绩效进行评价, 以此来提高政府的责任心及工作实效。在我国地方上, 2007年, 上海市预工委以推进项目绩效考核为重点, 对10个单位的项目支出进行了跟踪及绩效考核, 也推动了政府使用资金的“问责制”。在全国范围内, 对财政违规、违法的行为也需要建立权威、有效的处罚机制。要将财政立法, 设定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 建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政府的问责机制, 将监督落入实处。
三、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自身能力建设
(一) 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机构设置, 设立专门的预算委员会。
预算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主要在于预算的审查和监督, 审查政府的预算报告、预算调整情况及预算执行情况, 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意见报告。原来的预算工作委员会可以变更为预算委员会的工作机构, 主要负责预算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为预算委员会提供信息、收集资料, 帮助其实施预算监督工作。为了更好更高效地实施预算监督工作, 预算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可主要考虑从经济、法律方面的专家及人大代表中产生。
(二) 提高委员的预算执行监督能力, 增加专职委员的比例。
首先, 应当逐步提高委员的预算监督意识。常委会组成人员只有提高监督意识, 不断的深入学习研究预算相关相关行为, 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好预算执行监督工作。常委会应当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 为委员提供更多的财政预算知识的专题讲座。同时常委会也应当给予委员能更多的参与财政预算方面调研检查的机会, 注重业务知识学习。其次, 要逐步实现委员的专职化、专业化。通过专职化给委员设定职责门槛, 提高委员任职标准和要求, 提高专职委员的比例, 通过专业化提高委员的业务水平和监督实效, 最终使委员职务由“虚职”向“实职”转变。最后, 完善委员联系代表制度, 会见选民制度、激励机制。委员要深入群众, 反映群众诉求。通过以上制度来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在预算执行监督中, 公正审查, 提高监督的实效, 树立全国人大的权威。
(三) 审计机关划归全国人大。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行政型审计, 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 主要强调政府的内部约束。但是由于行政性的审计模式缺乏独立性、预算审计流于形式, 审计部门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协助作用也没有得到有力发挥。不少国家正是通过将审计机构划归议会来实现议会对政府的监督的。如墨西哥和西班牙就在宪法中直接规定审计机关隶属于议会, 从宪法层次上肯定了审计机关对于议会监督预算行为的价值。故应该在我国推行立法型审计, 审计署隶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对全国人大负责。这样不仅能够充实目前我国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监督缺乏专业支持, 弥补专业技术的弱势, 也能强化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也能解决审计机关于行政机关之间监督同体的效应, 增强审计的震慑力。
(四) 借助“外脑”提高监督能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必要建立预算监督的专家咨询工作, 吸收一些精通预算、财政、审计、法律的专家来为预算执行监督提供专业性的意见。在美国, 国会预算局每年会聘请大量专家来辅助其工作, 这些专家主要由政策分析家及经济学组成, 很少又在国会从事的经验。这些辅助机构主要帮助国会预算局预测报告、审查预算, 为国会预算局提供了专业性的意见。不仅是国外, 在我国地方上也积极地通过“外脑”来辅助人大常委会进行监督。浙江舟山已经连续多年从会计师事务所、工会、高等院校等非官方机构聘请经济、财务专家组成人大财政经委的专家顾问组, 辅助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四、改进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方式
1、建立规范而透明的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
公共财政应当是公共意志的体现,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故国家的财政行为更应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财政的透明程度关系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实效, 尤其代议机关作为公共意志和利益的代表, 其对财政信息的知晓程度就是衡量财政透明度的主要标志。在我国, 也应当建立规范的财政信息披露制度, 降低全国人大常委会获取信息的成本, 使其更好的对预算执行行为实行监督。首先, 全国人大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对政府的信息披露义务进行规范, 通过法律程序的设定来防止预算执行报告的随意性。其次, 要规范政府及相关部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的内容, 使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实现监督。再次, 要规范报告和披露的方式。政府向全国常委会报告信息应具有定期性和及时性。而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内也应该设立专门的预算研究组织, 负责对预算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以供全国人大常委会参考。结合我国实际, 可以通过扩充预算委员会及相关部门的研究职能。
2、建立预算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监督网络体系。
对预算信息共享的目的就是通过预算信息的共享能够降低全国人大常委会获取预算信息的成本及搜寻成本。通过现代化的技术, 建立起全国人大常委会与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 使监督更具有现代化、高智能的监控功能。“金财工程”是我国政府部门于2001年引进的, 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 将财政收支的全过程都用网络记录并覆盖的现代化预算管理基本模式。它对于减少预算的随意性、防止财政资金的体外运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预算监督的过程中, 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应当与政府部门及国库实现信息共享, 形成与“金财工程”相配套的网络监督体系,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数据分析, 发现问题及时跟踪检查。这也能使全国人大常委会提高对预算信息资源利用率, 避免在对预算相关信息的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的一个重要方式。2005年,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与财政厅国库集中支付计算机系统实现联网, 人大常委会能够监督一切被纳入系统的省级预算资金, 人大常委会能基本实时掌握各部门的集中支付情况, 人大常委会实现了“实时”为人民守着“钱柜子”。2007年, 深圳市的财政局国库资金系统就与人大预算网相联, 人大常委会能够监督预算的每一笔资金动向。四川与深圳的预算信息工商模式也值得全国人大常委会学习和借鉴。
3、建立听证制度与旁听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应当体现的是公众的意志, 监督过程其实就是公共选择的过程, 故采取听证、旁听、信息公开的民主、公开的方式是必须的。建立听证制度使人们有机会表达不同的观点, 各种信息也有利于财政决策者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这也使得全国人大常委更能贴近人民, 不再“高高在上”, 更能代表人民对政府的预算执行行为进行监督。因此, 应当不断的围绕预算问题开展听证制度, 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每个部门、每项资金都经过听证程序, 直至把听证制度作为一种稳定的财政分配制度。同时, 也应该推广人代会及常委会的旁听制度, 邀请一些群众代表旁听会议, 并可以针对预算执行监督问题提出建设性发言。这也能提高人大代表监督活动的透明度, 便于人民群众实现民主监督的权利, 便于人民群众监督人民代表的工作。
加强预算信息公开, 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能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提供更加清晰的信息。这对于高效廉洁政府的建立以及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办事效率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就充分认识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求各行政机关积极做好预算信息主动公开工作, 明确预算公开主体, 要求相关部门单位主动公开预决算, 积极推动部门预算公开, 大力推进重大民生支出公开。通过预算信息的公开能够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提高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预算监督能力, 这对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献勇.预算权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
[2].政府预算的立法监督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3.
[3].蒋劲松.预算立宪原理[J].新视野.2009.4.
完善我国预算监督 篇2
有关税收的监督制度的完善还需要从税收的观念、税收程序化、重视与保护纳税人的权益角度来强化与促进。
(一)税收监督基本理念与渊源
1、税法监督是维护税收法定的需要,税收监督产生的基本理念
税收法定是税收监督前提,之所以要税收监督,是由税收法定引伸而来。税收法定要求税收的开征、税收征收程序、税收的核算、违反税收的法律处罚必须建立在法律明文规定的基础之上。税收是对纳税人的一种财富索取,若无法律规定,而向公民与 企业 索取财富则是对公民与企业财产权的一种侵害。因此税收法定也是税收能够存在的法律基础。由于税收是法定的,则税收机关同样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界限,而利益的驱动导致权利的滥用。在税收征收关系中税收征收机关是行政机关,在整个税收法律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为保障法律的客观真实地实施,以及保护公民与企业利益的需要,均要求税收立法与税收征管中建立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否则由于主体之间利益的对立与地位的落差会导致税法执行过程中被扭曲,损害纳税人的合法利益。从 理论 考察,若税收征收机关自由裁量权过于宽泛,且在行使过程中缺乏必要监督,必然造成权力的滥用,从而使实际税收征管有违于税收法定的原则。在税收实践中,征税机关不仅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而且还具有税法的解释权,从而征税机关可以征收其想征的税,而不是依法应征的税,这种状况强化了税务机关的权威,但损害了税法的权威。
2、税收公平和税收合理是税法基本价值的体现,也是税收监督的另一个重要渊源
税收公平要求每一个纳税义务人都按同样的法律规定纳税,而不应当有地区和个体的差异。税收作为国家宏观 经济 调控的重要手段,不仅要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更要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税收立法要贯彻税收公平和税收合理原则,税法解释和税收执法也要体现税收公平和税收合理原则。目前 我国税法体系中有相当数量的部委规章,部门立法往往难以突破部门利益,税收公平和税收合理原则在税法中的体现不足,而税法实际执行中的随意性,更有损于税收公平和税收合理的原则精神。要实现税收的公平与税收的合理,就需要限制与约束征税人的权力被滥用的行为,以防止出现损害纳税人利益的情况产生。因此税收的公平与税收的合理原则要求建立起一个税收监督机制,约束税务机关在税法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公平与不合理行为,尽管这些行为可能在形式上是合法的。
3、税收主体地位平等是 现代 社会的基本理念与要求,也是税收监督的产生的一个基本理念 要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减少征收成本,就必须建立纳税人的权利观念,确立纳税人与征税机关的平等地位。在我国传统税法观念中,税务机关的地位高于纳税人,税收法律关系是一种单向的法律关系,征税机关享有权利而纳税人负有义务,这是一种对税收的狭隘的理解。人人平等是现代法制的一个基本理念与立足点,人不分贵践、企业单位不分大小均是平等的。政府机关本身就是由公民与组织组成的,在法律上政府机关与公民及社会组织在具体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机关虽然具有管理职能但它是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行使其权力,其法律地位与公民及社会组织仍然是平等的,不能认为政府机关具有公共管理职能而具有高于公司与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这种理念引伸至税收法律关系,从基本的法律理念 分析,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地位是平等的,税务机关是依法征税,公民与社会组织是依法纳税,二者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在我国税务实践中比较重视税务机关的征税权力而忽视纳税人的权利。纳税人有对税收缴纳的依据及程序的知情权,有享受政府给予行政服务的权力,有避免政府滥用征税行政权而使其受到损失的权力,有在受到税务侵权时的申诉权。虽然我国已有行政复议法及行政诉讼法,但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很少有纳税人提起税务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是我国的税收征管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法律水平,以致于纳税人没有不同意见。而更多的是纳税义务人对税务行政权力的恐惧。这种对税务行政权力恐惧心理的存在就不可能使税务行政行为得到必要的监督,也就难以使税法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
税务监督需要一个税收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之间法律地位平等的基本理念与法律基础作为后盾,才能使税务监督的机制自动地运行,而不是仅仅靠政府机关的单方面推动,如果仅仅是靠通过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来实现是不现实的。如果当事人的地位平等了,税务机关的行为就会面临每一个纳税人的监督,则纳税监督就不需要大动干戈,税务监督的目的就能轻而易举地达到。国外的政府机构管理人员相当少,不是他们没事管,而是他们非常强调在地位平等基础上建立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自己本身的行为就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在当事人之间利益发生冲突,自己又不能协商解决时才需要政府出面,政府的工作量及人员相对就比较少。为此我国目前在大力提倡纳税光荣的同时,需要大力扶植纳税人的法律地位,唤醒纳税人的权利意识,通过立法来强化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4、税收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利益驱动客观上需要强化税收监督
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由于利益驱动导致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想方设法通过财务 会计 核算,通过各种规避税法等各种手段逃避纳税,达到少缴或不缴税收的目的。而征税机关包括国税、地税、海关等则经常以完成税收指标任务为目标,利用自由裁量权和行政强势地位,确保税款的收缴。在实际中产生两种倾向:第一是“放水养鱼”。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税源相对充足,纳税机关以保障本的税收指标任务的完成为导向,有意识、有目的地隐藏税源,决不多收超指标的税。藏税于企业,虽然不 影响 当一政府的税收收入的规模;纳税人应税未税的行为,也不会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而受处罚,但客观上违反了税法,同时在纳税人中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给纳税人带来其他法律风险,尤其是信息披露严格的上市公司。第二种是“寅吃卯粮”,内陆地区和经济欠不发达地区由于税源足往往因完不成本的税收指标任务,千方百计挖掘税源,甚至将纳税人在下一,再下一该缴的税先行征收。其结果虽然完成了税收指标任务,但损害了税基,客观造成了不同地区企业间的不平等,税负的不均,从而损害统一市场的公平竞争的秩序,同时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反税收法定的原则。该收的税未收或不该收的税收了均是税收征收机关在利益驱动下所为的有违税法的行为。如果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可以纳入税务稽查,税收征管等程序,由税收征税机关加以监管、加以处罚并使其违法行为得以矫正,造成的危害结果得以救济,那么具有强势地位,拥有强大自由裁量权的税收征收机关,其征管行为的合法、合理与否更应当纳入税法监督的程序。
二、税法监督存在的 问题 与成因
税收的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核心是税收的立法监督。目前税收法律体系的整体立法层次较低,虽然宪法关于征税权的原则规定是税法立法的宪法依据,但税法中除税收征管法、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是由人大通过的法律外,在整个税收法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的流转税法和内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他税收实体法均是行政规章或部委规章。这不仅仅是立法层次低,影响税法本身的权威性、稳定性,而且关乎整个市场主体和公民财产权的税法出于部门之手,在缺乏实质性立法监督的情况下,税收行政法规和规章本身的合法性问题,这是税收法定、税收公平和税收合理的前提。
税法解释不规范。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公司,可以将有限公司的全部净资产折成股本,这使得会计账簿上股东权益的科目的全部金额转成股本。对此税务机关认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到股份公司注册资本所产生的增加额,如是 自然 人股东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股东是外商或企业、公司则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这种做法既违反所得税法关于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导致不同股东之间税负的不公,限制自然人再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经济的 发展。
自由裁量权缺乏合理性监督和行使过程中的程序约束。以偷税处罚为例,除追征所偷税款外,可处以所偷税款五倍以下罚款。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处以一倍罚款还是五倍罚款,都属合法,至于究竟是一倍还是五倍则由税务机关根据合理原则自由裁量。因此自由裁量的程序约束和监督十分必要。
从国家权力分工的角度看,立法权属于全国人大,行政权属于国务院,司法权属于法院、检察院。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执法权是政府的本职权力,而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则是政府的派生权力,因此针对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的法律监督程序和要求不同。国家立法机关负责对行政立法的监督,对行政执法的法律监督行政复议前置,而对行政司法的法律监督则可以直接进入司法程序。税务行政立法即是税务机关实施的抽象行政行为,税务行政执法和税务行政司法则是税务机关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由于抽象行政行为不属于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监督的范畴,因此加强和完善税务行政立法的监督显得尤其重要。
完善我国消防监督执法 篇3
一、消防监督执法的含义
消防监督执法是指公安消防机构为了保护国家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团体、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检查,对其中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责令整改,并依法实施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消防监督执法是公安行政执法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消防监督执法不仅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进程,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2009年5月1日,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开始施行,《消防法》的修订与出台为消防监督执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消防监督执法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消防监督工作的法制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以及消防监督的国际化已出现了滞后趋势,如何改革和加强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已成为一个新课题。
二、我国消防监督执法存在的问题
1.消防监督执法程序不规范
近年来,国家虽已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消防的法律、法规,但还未充分覆盖到消防监督执法程序的范畴。长期以来,我国的消防监督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一直扮演者“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双重角色,消防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机制并未健全,内外的监督并没有实现无缝隙对接,导致了消防监督在机制设计上的不完整。同时,各级业务部门缺乏工作督查机制,普遍存在“重过程、轻结果”的现象,发现问题多,但整改的少;执法监督过程中“雷声大、雨点小”,未真正推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再次,各级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存在执法不规范现象,“经验主义”色彩过强,造成了执法效率效果低下。
2.消防监督执法存在诸多限制因素
2009年颁布的新《消防法》确定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原则,指出了“政府、部门、单位、公民”作为消防工作的四大主体,需共同参与到消防社会化过程中去,要逐步建立健全由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实施对单位的消防监管,企业单位全面负责,社会公民人人参与消防的工作格局。然而现实中,部分地方政府存在着对于招商引资项目“过度保护”的倾向,制约了消防监督职责的有效发挥。企业单位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消防安全投入少,违法违规行为导致火灾风险加大,现行消防监督抽查方式难以全覆盖。同时,部分消防执法人员对消防监督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消防监督对于社会安全的重要意义,执法质量不高,对一些火灾隐患及消防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部分消防隐患没有被彻底消除。
3.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公安消防机构实行现役体制。基层消防监督执法人员流动性较大,执法人员的任期较短导致个体的业务素质亟待实践与积累得以提高;同时,目前从事消防监督执法的人员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的人员比例不高,缺乏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再次,部分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缺乏法律知识,敬业意识,“依法行政”的思维尚未完全树立,使得部分工作难以开展。
三、完善我国消防监督执法的措施
1.加强消防监督的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
健全消防监督制度建设是实现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与持续化的前提与基础,对此健全消防执法制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健全消防监督的制度体系,一是完善消防监督的法制建设,完善消防监督的合法性审查制度,确保消防监督的“依法行政”。二是要健全对于消防执法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实现对于执法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全方位制度建设。三是强化消防监督执法的质量考评机制,对消防监督主体的责任履行、执法程序、执法行为和执法结果进行全方位监督,确保监督行为的合法与合理。
2.健全部门依法监管的联动制约机制
消防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的大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基层组织、事业单位、市场主体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协同,从而实现消防工作的共享共治。对此,一方面要强化各个主体在消防监督中的职责体系,建立消防监督的职责清单,并以此作为各个组织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要构建多元协同的综合消防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各个主体的信息资源共享,对消防监督信息进行统一发布,并通过信息推送等方式为公众提供消防服务。
3.重视提高消防监督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消防监督执法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消防监督执法效果的好坏。加强消防监督执法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强化法制教育,转变执法人员的观念,真正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二是要加强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因材施教,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消防监督执法中的“多面手”;三是要在加强对个体执法人员业务能力考评的同时建立健全系统内部的激励机制,提高消防监督执法队伍工作的积极性。消防监督执法是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工作,也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政府和社会都必须加强与重视。
(作者单位:汉中市消防支队防火处监督管理科)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完善 篇4
一、我国企业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预算管理方法的不足
1. 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关性弱。
传统预算管理方法主要是以企业内部的生产作为管理的重点, 主要目标是扩大收入, 降低成本以实现短期利润目标。这在当今企业高度重视竞争优势和战略管理的形势下不利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建立。
2. 传统预算管理方法的不足。
传统预算管理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成本控制, 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等等方法的使用无一不是以降低企业成本为中心, 这也是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根据欧美一些国家的成本资料显示, 其制造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比重不足20%, 工资比重不足10%, 其余大部分为知识资源的消耗和一般费用的消耗。这使传统预算管理方法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管理需要。
3. 对投资活动预算不足。
传统的预算方法关注的重点主要局限于生产经营领域, 但随着现代资本市场的兴起, 企业发展的模式已不仅仅局限于生产业务, 资本运作和资本市场投资等也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这在以传统预算方法为主的预算体系中没有得到有效体现。而现在大量企业失败的原因都归于不审慎的投资, 究其原因大都因为投资缺乏从企业全局角度出发合理安排经营及投资资金计划, 从而形成周转不灵最终造成投资损失。这些现状一方面突显了传统预算管理方法的不足, 另一方面也对企业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 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将全面预算看作财务预算。
由于预算管理主要依靠定量的形式来制定企业目标, 许多企业将预算工作的任务及权力主要划归财务部门, 不仅没有成立专门预算管理机构, 企业高层领导也不太重视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全面预算流于形式。
2. 所制定的预算实用性差。
一方面, 由于在预算制定过程中缺乏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 大多由财务人员完成的预算与业务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 得不到相关业务人员的认可;另一方面, 没有高层管理人员的参与, 由财务人员所制定的预算对各业务部门人员也无有效的约束力。
3. 部门预算与企业整体预算难以协调。
不论是至上而下还是至下而上的预算制定方法, 在各分部门预算与企业整体预算之间都存在难以协调的问题。
4. 预算方法单一, 不能反映市场变化。
全面预算编制的方法主要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和概率预算, 不同的预算方法应适应于不同的情况。而在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增 (减) 量预算编制方法, 即在一个基准量 (如上一年数据) 基础上考虑各因素变化制定预算。这种方法考虑了某些非正常因素且编制简单, 但却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而且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仅以自身历史数据作为控制基础的预算控制方法已不能满足企业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需要, 不利于企业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 缺乏合理的预算控制、监督及评价
企业完成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制定预算的成果在制定完成后即成为企业预测期的执行的目标, 并将其作为当期业绩考核的依据。但却忽略了执行过程中的控制和监督环节。一方面, 由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原本已存在的问题使预算结果与实际运行结果之间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另一方面, 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部门或专门的人员对预算实施过程中偏差的原因及结果进行追踪及进一步的调研, 使得在业绩考核过程中无法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及合理的奖惩, 使预算在进一步的执行过程中得不到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 最终流于形式。而不合理的评价结果如果与部门或职工薪酬、职位升迁等挂钩时, 在预算制定过程中还会造成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 无法发挥预算管理的预期效果。
二、完善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 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体系
企业战略通常是企业在对内外部环境作出综合分析基础上对企业未来发展所作出的长远规划, 是企业对未来一定期间经营思想、目标、决策的财务数量说明和经济责任约束依据。全面预算应以企业战略为导向, 一方面, 可以将企业价值与各级组织的具体目标、岗位职责相联系, 运用价值管理使企业内部资源达到高度整合, 使业绩计量和评价战略导向性更强。另一方面, 从企业战略管理高度出发编制的预算便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充分考虑整体运行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以便于各部门间的协调, 避免由于责任不清造成相互推诿事件的发生。而通过预算过程和结果的分析, 进而评估或修正企业战略, 也使预算管理对企业战略起到全方位支持的作用。
(二) 跟随市场发展与企业需要不断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在企业建立预算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企业一方面应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 同时也应跟企业所面临的新的市场状况和企业自身的情况不断进行完善和修正。在预算的内容上, 不应仅仅只把管理的重点集中于生产领域, 还要关注企业筹资、投资、资本运等领域, 以期取得较好的资源整合效果。在预算数据的选择上, 企业应立足于外部市场的需要及实际情况建立及调整预算, 而不是仅以企业自身的历史数据为基础调整预算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编制预算时所预计的业务量与其预算期终了时所实际达到的业务量往往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不利于准确地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我们主张企业预算管理实行动态预算管理。这一方面能够适应不同经营活动情况的变化, 扩大预算的范围, 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 避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 对预算作频繁修改;另一方面预算应便于对企业实际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 建立在更加客观可比的基础之上。编制预算时应根据当时的预计业务水平编制预算。但是, 在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时, 应当以实际完成业务量的预算数为基准分析企业经济活动预算的执行情况。另外, 在预算实施的过程中, 为了分析、控制经济活动, 了解经济活动是否能够达到预算管理的要求, 也需要以动态预算作为工具。当企业一旦发现市场行情的变化, 业务量有变化, 就可以根据当时能够准确确定的业务量来动态地编制预算, 这样就可以把预算建立在一个准确的水平上。
(三) 贯彻参与性预算原则与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制
在预算控制中贯彻参与性预算原则, 充分考虑各级管理人员的心理及行为因素, 尊重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 让他们献计献策, 提合理化建议, 实现集体决策与监督。实践证明, 这样做有助于提高预算指标的可靠性;改变预算执行者对预算的认识, 把预算执行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促进企业预算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此外, 为了对各责任单位执行预算的结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考评, 就必须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划分各责任单位之间的经济责任, 防止一个责任单位的浪费和无效劳动转嫁给另一个责任单位。
(四) 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管理网络
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管理网络, 制定科学的预算编制管理流程, 提高预算指标数值的准确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一切生产经济活动都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市场可变因素的变动情况来合理调整预算指标数值。因此, 企业必须对市场可变因素的变动情况进行合理可靠的估计, 才能保证预算指标数值的准确性。而这种合理可靠的估计又有赖于企业对市场信息的获取能力, 所以, 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管理网络是提高预算指标准确性的重要保证。
(五) 建立严密的预算监控和考核体系
建立严密的预算监控和考核体系, 增强全面预算管理的综合效果。一个严密的预算监控和考核体系, 从监控和考核的环节看, 应该包括对预算编制的监控和考核、对预算执行的监控和考核、对预算调整的监控和考核、对年终决非算的监控和考核、对效果评价的监控和考核以及对落实奖惩的监控和考核等几个环节;从监控和考核的措施看, 应该包括监控和考核的目标确定、监控和考核的标准制定、监控和考评的表格制定、监控和考核的盗惩办法等几个方面。企业建立的预算监控和考核体系, 环节上必须是面面俱到、环环相扣、相互交织, 结成一个严密的监控和考核的体系。这样, 全面预算管理的监控和考核才能严格到位, 全面预算管理的综合效果才能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夏彦升.关于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 2004, (12) :158.
[2]姚铁梅.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J].财会通讯, 2004, (12) :34.
[3]王凯.我国现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现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9) :10.
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及完善 篇5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概念和特征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概念 研究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首先应弄清的问题就是行政监督体制的含义。行政监督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上的行政监督,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主要是上级对下级)和行政系统内部专设的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的视察和督导。广义上的行政监督,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所 进行的监督。简言之,就是对行政的监督。按照监督的主体划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可以划分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与行政机关外部的监督。内部专门监督主要指政府专设的职能部门在行使职权过中所实施的行政监督。如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工商、卫生、质量等方面的监督。外部监督是指来自行政机关以外的主体为了保证行政工作的合法性、正确性以及社会效益而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它可以分为两类: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同时还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监督。社会主体的监督主要指各种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以及新闻媒介等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与行政监督概念相适应,行政 监督体制也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监督体制仅指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机制的设置。广义的行政监督体制除指执政党、国家机关对行 政机关、行政人员进行监督的机制设置外。还包括这些机关和组织进行行政监督的监督制度、上下左右的监督关系、监督思想。本文统 指广义的行政监督和行政监督体制。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特征
行政监督的权力性。行政监督的指向是具有很大扩张性、独立性的行政权力,对其进行监控和制约只能以权力为后盾,权力性是行政监督的本质特征。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存在差异,权力所有者和权力的行使者又是相对分离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定的权力作为行政监督的后盾,或者作为后盾的权力内涵未界定,就会导致任何形式的行政监督都只能流于空谈。
行政监督的权威性。由于行政监督是对掌握和运用行政权力者实施的行为,因此,需要有比被监督者更高的权威,才能对其进行检查督促,甚至剥夺其权力,但这并不是说行政监督主体的地位一定要比监督对象高,监督主体的权力一定要比监督对象大,只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行政监督者的地位可以不高,但不能没有权威。
行政监督的强制性。行政监督关系不同于其它的经济行为和交往行为,它决不是以被监督者的自愿为基础建立的,而是建立在强制性的、刚性的法律规章的基础之上,不管被监督者是否意识到,是否愿意接受监督,监督都必须进行,并发挥强制的约束作用,因为监督者有时要制止被监督者的错误,甚至对被监督者要做出处罚,没有强制手段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说没有监督的权力是危险的,那么没有强制性的监督则是无效的。
行政监督的相对独立性。行政监督主体只有在只向赋予它监督权的组织和法律负责,而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干预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体现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这也是当代民主和法治要求在监督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同时,这种独立性又是相对的,与任何权力一样,监督权也不能无限扩大,任意使用,否则,就会造成监督权的滥用,造成这一权力机构又凌驾于其他权力机构之上的现象发生。
行政监督的内外结合性。行政监督要发挥功效,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在大力加强内部监督的基础上,也要大力加强外部监督;既要注重制度性的约束,也不能忽视非制度性的约束)加强行政伦理和道德教育。片面地强调任何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是不足取的。不能简单地认为监督必须是被监督主体以外的力量实施的行为。虽然从理论上讲,一个组织的发展,与来自组织外部的监督与推动是密切相关的,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就会弱化自我约束,丧失发展动力,最终走向腐败。但事实上,组织系统内部的同体监督由于其具有信息对称性和层级严格等优势也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个人的自我监督由于道德或良心的约束在某些时候也是能够发挥作用的。
行政监督的主体多元化。行政监督的主体不仅是行政组织自身,还有政党、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公民及社会舆论。监督主体多,充分体现了我国监督的人民主权原则。
行政监督的内容广泛。由于监督主体多,监督的机构和渠道就多,从而使行政监督纵横交错,幅射面广,各种监督客体都处在一定程度的监督之下,基本消除了监督的空白地。从监督客体活动的领域来看,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权力的行使都受到广泛监督。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而逐步形成的。该体制是由外部监督系统和内部监督系统有机组合构成的,外部监督系统是指来自行政机关以外的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主要类型有:第一,政党监督。第二,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第三,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第四,社会监督。与外部监督体系相并列,我国行政组织内部也建立了系统的自我监督体系即内部监督体系。内部监督是指国家行政系统内部具有监督权限的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对行政活动和行业所进行的行政性监督和督导,这种监督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中心任务。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专职监督机关的监督,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一定的行政处分权,审计机关实施的是专门性监督即对国家财政经济管理的监督。第二,非专职监察机关的监督。主要有上下监督、主管监督、职能监督三种形式。上下监督即各行政机关按隶属关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所产生的直线或纵向垂直监督;主管监督即行政主管部门对被管理单位及人员的监督;职能监督指政府各职能部门就其主管的工作,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对其他有关部门实行监督。这表明,我国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呈网络格局的行政监督体制。实践证明,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它为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督促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廉政勤政,预防和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和失误,促进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 缺少强有力的主干监督机构。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是一个多元的体制,在众多的行政监督机构和监察渠道中, 没有一个起核心枢纽作用的机构和渠道,各种监督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理顺,前列各类监督主体都有监督权,但在如何分工上要么不甚明确、不甚合理;要么交叉重复、责任不清,在具体监督过程中缺乏沟通和联系。至此,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没有明确谁是主干的监督机构, 以至形成多中心的监督体制,缺乏协调、配合和制约, 造成行政监督的软弱无力。
行政监督法制化程度低,监督标准不明确。行政监督立法是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监督主体执行监督职能,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有关法律为准绳,如果缺乏行政监督立法,就会造成监督机关无法可依,行使监督缺乏标准和依据,易导致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产生负向功能。我国目前行政监督的有关法律比较少,有些领域甚至还是空白。立法的滞后给行政监督带来了消极影响, 如是与非、罪与非罪、合法与不合法的界限,有的没有法律规定,有的规定不清,这在监督上易引起混乱。同时,又使得监督机构对腐败现象的监督或惩处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制手段,这大大影响着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公正性。
行政监督偏重于事后的追惩性监督,忽视了事前预防性监督及事中的过程性监督。行政监督活动是一项经常性、连续性的活动,凡是有行政管理活动,就应伴随着对行政管理活动的监督。根据监督主体对监督客体进行监督的不同发展阶段,行政监督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行政监督应在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地进行,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纠偏于既遂上,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忽略了行政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行政行为过程中的控制。由于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不完善,以致造成行政偏差出现过多,行政监督机构整天忙于应付查错纠偏,陷入被动消极的不利局面。
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地位与必要的独立性。除党的监督外,绝大多数监督机构均隶属各级政府,属各级政府的内部监督机构,这些监督机构受双重领导,既受同级行政机关的领导,又受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在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下,内部监督机构受到的控制较多,难以从全社会和宏观上实现监督,往往从地方或部门利益出发实施监督,从而使监督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在组织上,监督机构的领导人,不是由同级行政机关领导兼任,就是由行政机关任命,在经济上,监督机构一般都从同级行政部门领取经费。这种监督体制严重制约了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应有的地位,难以独立地行使监督权。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实施全面监督,人大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最高层次、最有权威的监督,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人大一年一度一次会议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有限,缺乏经常性监督,监督的力度也不够,难以真正体现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在社会监督方面,公民的批评权、知情权在很大程度上有名无实,压制群众,甚至打击报复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团体、社会舆论的监督由于不具国家权力的性质,监督没有权威性,实效性较低。
部分行政监督人员素质不高。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实施者,提高行政监督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人员的素质。从总体上说 ,行政监督主体的人员结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比较好。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这支队伍的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有的执纪执法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不注意坚持原则;有的执纪执法人政策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高,开展行政监督工作基础不扎实等。为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纪执法队伍,己成为完善行政监督机制,提高行政监督效能的当务之急。
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建设、与深入进行反腐败斗争,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客观要求已经有点不相适应了,为此,必须对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加强总体协调,充分发挥总体监督效能
明确划分各种监督机制的功能和责任,重视监督系统的层次性和界定不同层次监督机制的职责权限,加强监督的总体规划和避免各种监督机制的相互碰撞,进而使各种监督机制既能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发挥监督系统的总体功能,增大监督系统的合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应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能够独立行使职权的综合性协调机构, 负责对各监督主体的监督目标和活动过程进行总体把握、具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为了更好地加强各主体之间的整合, 可以设立一个全国性的监督机构有效整合纪委、人大、政协和国家监察部门四大监督机构的力量,并领导和协调全国行政监督工作。这样就可避免监督主体过 多,力量分散的缺憾,形成一股强大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总体效应。
(二)加强监督立法,明确细则标准,提高可操作性 行政监督立法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尽快建立健全各种行政监督法规,才能为积极有效的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做到有法可依,减少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也是建设民主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从我国目前行政监督法规不完善,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的现状来看,首要工作是加快行政监督立法进程,严密制度体系,狠抓制度执行,制定一系列专门监督法律、法规,使制度既有切实可行的内容,又有明确的实施程序和责任追究办法,使之更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和保障。
(三)注重过程监督,强化和突出事前和事中监督 首先应当强化对权 力授受过程的监督。其次还应注意突出事中监控,在第一个环结束后,权力拥有者仍有改变初衷、滥用职权的可能性。因此,对行政权力运行的过程进行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他是权力监督过程的关键环节。当然除了上述两个环节外,完善对行政权力滥用的追究机制,对权力 行使的后果进行监督检查,也是健全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必要条件。
(四)改革行政监督的双重领导体制,建立起行政监督的垂直领导体制
行政监督机关保持独立,这已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一项原则,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监督的实效性。我国的内部监督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实践证明,这种内部监督由于体系不独立,地位不高,因而监督大打折扣。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建立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具体设想如下:首先在组织上使现行的监督监察部门从行政机关独立出来,不再隶属于行政部门领导,并提升其地位,使其与同级行政部门地位平等,赋予其相应的职权,监督同级行政部门和行政首长。独立出来的监察机关自上而下成垂直领导体制,下级监察部门只受上级监察部门的领导监督,干部的任免由上级进行,并只对上级负责,不受行政部门的约束。与组织上独立相适应,经济上也要独立,监察 部门应有自己独立的经济预算,下级监察部门从本系统的上级领取经费。这样使监察机关在经济上不再依赖同级行政机关,从而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进行监督。
(五)充分发挥人大和社会的监督作用
一是完善人大对行政机关监 督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实施细则,以保证人大对政府监督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在人大内部设立必要的机构。我国各级人大如果能在内部建立专门的监察委员会,承担对一府二院的监督,承担对全社会监督机构、活动的领导和协调任务,那么,一定能提高行政监督的质量。三是对现有的专门委员会赋予监督的职权。如:享有名副其实的惩戒权、罢免建议权。四是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以强化社会及新闻媒体的外部监督。为此,应尽快制定《国家公务员活动公开法》,对公务员活动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效力、公开的内容、公民在公务活动公开中的权力(如知情权)等作详细明确规定,以作为公开的法律依据。在制度建设上,建立行政机关定期向社会通报制度。选择一定的场合或通过一定的媒介形式,将一段时期或某专项的工作及有关工作的政策等主动向社会通报;直接涉及公众利益的单位实行公开办事制度,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具体事务,及时公开条件、时限、程序及结果等,增大工作的透明度;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加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尤其是重大行政决策过程应建立广泛的咨询制度,避免行政领导的主观随意性。建立监督行政保护、奖励制度。在强化社会监督作用的同时,应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首先要营造新闻舆论监督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切实保障新闻采访权。再次要建立“曝光——责任追究”机制。
(六)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
行政监督工作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和文化智能素质等,必须在这诸方面全面提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在选拔阶段要注重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相结合,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的公务员考录制度,要摒弃以往凭分数取胜的绝对标准,更加注重道德和法律素养的选拔标准。针对公务员,在具体管理上,要依照制度的规定和严格的程序,以客观公正的考核为依据,依法确定奖惩、工资、职务升降等。尤其是建立并实行机关公务人员特别是行政领导执法中的回避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二是注重培训锻炼,以此来提升行政监督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和法律素质。三是加强行政监督工作人员的自我素质修养,要养成努力学习、奋发进取的习惯,以此来提升行政监督人员的文化智能素质。
总之,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应进行综合决策,采用上述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尽快地健全和完善这一制度。参考文献:
论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完善 篇6
【关键词】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完善对策
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主要是相关监督责任人开展政府采购法律、具体操作程序及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活动,一套完善高效的监督机制对政府采购的顺利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一、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1.采购制度不完善,需要监督机制加以保障
针对政府采购运行现状,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还存在设计问题、执行效率低下问题,以及相关法规无法全面贯彻落实,等,尤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复杂的利益关系,出现人治与法治并存的现象,社会经济活动中经常有违规操作的不良行为发生,因此,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2.政府采购执行过程涉及环节多,必须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加以保证
集中采购是政府采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一旦控制效率低下,监督不严,将会发生权力寻租的不良情况,后果严重 ,说轻点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说重点会阻碍整个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特别会严重损害到大型工程的建设。完全违背了政府实行采购活动的预期目的,因此,政府采购执行过程中,必须有系统完善的监督机制作为支撑。
二、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采购计划的编制与执行过于随意
当前,我国有不少政府在进行采购计划编制及审批程序时,相关人员对采购计划随意变更。大部分单位觉得只要有采购资金支持,只要贯彻落实政府采购程序,想采购什么就可以申报什么,采购随意性非常明显。总体而言,政府的这种采购做法仅仅使采购实体的采购手段发生了变化,没有加强约束随意采购与重复采购的行为。
2.政府采购主管机关监督不力
政府采购行为应具有严谨性,因为其采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所以必须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对于采购,通常要求专业知识丰富的人员负责,比如美国联邦政府采购过时有契约官,可以决定采购活动是否继续进行下去,这样的方式具有很强的专业化,有效避免了采购过程中出现贪污情况。而在我国,有很多政府采购主管机关缺乏采购知识,进而对政府采购行为监督不力。还有就是,政府采购主管机关缺乏应有的权利,在面对各类采购活动时无法行使审查权与监督权,影响了采购活动的顺利运行。当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时,监督主管机关由于没有调查权,致使监督主动性完全丧失。
3.人大监督权缺位
政府采购所使用的资金是政府的财政资金,在我国颁布实施的宪法中,明确规定了人大具有的财政监督权,但是没有赋予其财政预算否决权,因此,人大实际很难对政府采购活动予以必要的监督。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也未针对人大的不良行为提出相应的责任追究,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人大监督的主动性,最终引起监督权缺位问题。
4.社会监督不足
当前,由于政府部门没有大力宣传和推广采购法,造成社会公众及媒体对此法了解不足,影响了监督的有效执行。同时,现行的法律中也未制定完善的公民公益诉讼程序规定,这样社会公众就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而媒体实际监督时由于未掌握监督采购法,使得自身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完善对策
1.加大政府采购预算,赋予政府采购计划必要的约束力
现阶段,我国政府采购计划编制程序主要遵循从下到上和从上到下相结合的原则,对采购计划编制过程进行监督时,要考虑好以下几点:首先,监督采购计划编制是否全面,要求采购部门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必须涉及所有需要政府采购的项目。其次,监督采购计划是否合理;同一性质的政府采购单位,不能谁有钱谁就负责采购高标准的,谁没钱谁就负责采购低标准的。最后,监督采购计划是否有效;当确立好采购计划后,没有特殊情况,不予随意更改,如果确实需要调整,必须上报审批认可后才能进行更改。财政部门只能将政府计划范围内的采购活动下达给相关部门实际操作。
2.完善政府采购法律监督
当前,我国政府应构建适应于政府采购活动的法律法规,并且还要改善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比如《合同法》等,唯有构建一套完善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真正避免政府采购监督不力的现象。监督机制并不单单属于经济问题,还对我国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所以,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过程中,除了要制定详细的工作系统外,还应对工作全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
3.完善政府采购行政监督
政府采购过程中由财政部门担任监督主管,负责整体采购活动,为了保证监管效率,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必不可少。一方面,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充分掌握采购程序及采购物品,然后再开展监督工作。监督部门除了对相关人员进行素质培养外,还应积极吸收专业化水平高的技术人才,以有效跟踪与调查政府采购全状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提高社会监督效率;由监督部门向社会公布政府采购内容以及不合理的内容,让社会公众都能及时了解政府采购情况,同时认真接纳来自社会公众的合理意见或建议,强化社会监督力量。
4.加强内部监督
各部门应负责各自的监督内容,并且相互间应良好的配合协作,为监督的实效性提供保障。审计机关的职责任务是加强审计监督负责采购的人员及相关监督部门,对采购资金的合法与否进行监督,分析资金调动上是否存在财经纪律问题;监察机关的职责任务是全面监察所有采购相关者,确保采购人员严格按相关法规进行采购;对于人大这一最高权力机关,其开展的监督工作要比其他机关更加的有效。所以,构建相关法规时应明确人大清晰的监督权,从而赋予公众应有的权力。
5.营造积极的政府采购监督氛围
首先,构建完善的监督机构;审计、政府采购办等部门应全面监督整个采购活动,对采购执行过程、信息反馈、资金使用过程等予以系统监管。政府采购中心要严格根据预算计划及规定方式开展采购活动,不仅要对供应商的供货状态加以监督,还要加强监督采购部门对商品的供货和售后服务跟踪管理。采购机制实施过程中,应保证采购、付款、验收环节的独立性,实现彼此有效衔接与约束、全员参与、共同监督的大好氛围。其次,构建完善的供应商市场准入制度;只有供应商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中的规定办事,政府采购工作才能顺利运行下去,所以这就要求构建一套完善的供应商资格审查制度,凡是与政府采购有关的供应商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为达到条件要求的供应商发放市场准入资格证,没有该证书的禁止涉及政府采购活动。凡是政府采购中出现违规行为的供应商,根据轻重程度,将此次违规问题记录在证书上,并且将其逐出政府采购市场、撤销其资格证书。此外,构建完善的专家评委库制度;评标委员会是招投标中不可缺少的中干力量,掌握着各投标单位的命运。为了进一步完善评标委员会制度,不仅要保证评标委员会内部人员的合理组成,融入一定的专家评委人员,而且还要尽快建立规模庞大、实践操作性强的专家评委数据库。评标过程中,政府采购部门临时在该数据库中随机选取几位评委,这样就大大避免了供应商事先和评委有来往的情况。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政府采购制度在强化预算支出管理、构建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采购制度的监督机制应具备严谨性和较高的约束力。并且要想全面贯彻落实政府采购制度,就必须清晰划分各自的职责权限,从上到下逐步落实,真正做到齐抓共管。此外,还应调动群众力量对政府采购各环节加以监督,从而保证监督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田世联.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对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1.
[2]彭建民.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2013.
[3]荀金.辽宁省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完善对策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2012.
[4]陈玉璋.加强县级政府采购管理的对策及建议[J].中国政府采购,2014.
[5]宋先鸿.完善县级政府采购 制度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0.
[6]李秀丽.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
作者简介:
完善我国预算监督 篇7
合理的、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是提高财政效率、保障国家资金安全、完整和防止舞弊的重要手段。公共财政预算, 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财政预算监督体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 不可回避的是, 现阶段的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机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要加强预算监督机制, 就必须正视预算监督的问题, 找出根源, 对症下药。高效的预算监督机制的推行, 能促使公共财政预算体系运转正常, 工作效率提高, 对外而言, 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能提升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机制十分重要, 不容忽视。目前我国的公共财政预算监督体制不健全, 很多相关的财政法律制度还未完善, 预算监督力度与可操作性还有所欠缺。
2. 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2.1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法制建设落后
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监督体系建立起步较晚,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公共财政预算法制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我国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殊国情, 又决定了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法制体系无法照搬照抄, 必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 这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经的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目前国内的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机制无法对市场经济活动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发展。缺乏一套完善的公共财政预算的法律法规, 使得公共财政预算监督常常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造成公共财政预算监督中的主体地位模糊、权利义务不明确、监督方法缺乏指导等结果, 暴露公共财政预算的漏洞而使国家资金的安全和完整时常面临巨大威胁。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法制建设落后, 使得财政部门无法采取科学有效的法律手段保障公共财政资金, 公共财政预算监督工作也无法科学有效地开展。在这种情况下, 公共财政预算在某些方面形同虚设, 从而造成大量国家资金的流失。现阶段, 我国的财政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 如, 预算法与审计法对预算执行的监督规定不同, 导致公共财政预算监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性不强。
2.2公共财政预算监督可行性低, 实施难度大
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涉及部门、人员众多, 部门之间对于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法律法规认识不同, 法制执行力差别大。部门地方政府对于公共财政预算监督认识不足, 工作执行过程中缺乏法律意识, 大量国家资金缺乏公共财政预算监督而造成流失浪费现象, 从而衍生出许多不规范的行为。预算法在具体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实施缺乏有效的具体指导作用, 规定和约束不足, 许多规范只是做了空洞的规定, 并没有实际明确的效力。
在部分领域中存在着法律交叉的情况, 法律重叠带给政府工作人员的是执行的难度加大, 执行过程中存在法律认知差别和使用差异, 甚至于造成不同政府部门的执行差异, 加大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难度。而极少数地方政府甚至越俎代庖, 漠视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法律法规, 以权谋私, 以权谋利, 以国家资金流失和牺牲人民群众利益为代价谋私利。
预算法对公共财政预算规定缺乏科学性, 各级政府的各项收入的使用, 必须用法律制度予以规范和制约, 避免不合理、不规范的资金使用现象。与此同时, 我国预算法对公共财政预算公开透明化并未进行详细的明确指导规定, 不仅无法有效的监督公共财政预算监督, 而且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公众监督公共财政预算的力量。
3.建立与健全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机制
3.1修改公共财政预算相关法律
为根本上推进公共财政预算的发展, 应该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家财政情况制定、修改公共财政预算法律, 逐步消除公共财政预算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 从根本上提高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可行性, 为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提供坚强后盾。利用法律明确公共财政预算监督中的主体地位、权利义务、预算方法等, 使得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有法可依。明确预算法的适用范围和具体预算实施方法, 针对公共财政预算的公开性作出规定, 加大公众对公共财政预算的参与性和监督力。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在公共财政预算监督中的责任与义务, 促进公共财政预算的切实执行。推进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监督工作, 转变财政监督的发展方向, 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公共财政预算监督过程中灵活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多种手段对监督工作展开评价。
3.2健全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健全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坚实后盾, 唯有逐步完善、逐步加强关于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文规定, 以强制性的法律保证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有效执行,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公共财政预算监督体系的健全、建立、有效执行, 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更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财政的监督体制。使预算监督有法可依, 加快建立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切合实际的法律体系是建立、健全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根本手段。要加快公共财政监督的法制化进程, 使公共财政监督体系规范化、法制化, 必须制定统一的公共财政监督法。
总结
高效的预算监督机制的推行, 能促使公共财政预算体系运转正常。目前, 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法制建设落后, 公共财政预算监督难度大,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修改公共财政预算相关法律和健全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法律体系角度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杨金英.关于新时期财政预算管理职能的思考[J].管理学家, 2011 (04) :50.
[2]刘邦凡, 秦智颖.浅论我国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现状及其完善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09) :48-49.
浅析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篇8
狭义的宪法监督是指特定机关按照法律授权, 遵循法定步骤来监督、检查有关宪法的执行, 对那些违背了宪法的行为并做出裁决。广义的宪法监督既包括对特定机关的监督还包括对广大公民和社会团体对宪法实施的监督[3]。本文论述的我国的宪法监督是指广义的宪法监督, 既监督主体不仅仅限于特定机关还包括公众。
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现存的问题
( 一) 宪法监督缺乏专门的违宪审查机关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对宪法的实施进行监督, 但是根据已有的操作状况看。全国人大会的每次会议每年仅仅为一次, 会期仅有一周而已, 在此短短的时间内进行违宪审查确实很难呢进行。而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的会期为每两个月召开一次, 但须履行宪法所赋予其的二十多项职权, 也是无暇顾及违宪审查。
( 二) 宪法监督缺乏具体的程序规定
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察、督促其的实施, 立法法也对关于违背了宪法而对其进行的核查做了粗略的规定, 但却都没有相应的法律适用或者对宪法诉讼问题的规定。
( 三) 宪法监督缺乏有效的违宪责任追究机制
我国宪法对于违宪的法律后果的规定就是由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除此之外, 就没有其他的法律后果了, 违宪主体也就无需承担其他法律责任了。很显然, 宪法对违宪主体所应承担的违宪责任的规定过轻, 难以起到威慑作用。此外, 对于国家机关领导成员的违宪行为, 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宪法及有关法律并未作出任何规定。
三、中国特色宪法监督保障制度的完善
( 一) 在全国人大之下设立宪法委员会
对于宪法的监督方式, 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种就是设立专门的宪法委员作为人大专门委员会, 二是效仿西方国家, 设立专门的宪法法院, 审查违宪。对于第一种方案笔者较为支持, 即在全国人大之下设立宪法委员会为我国的违宪审查机构。根据宪法及人大组织法的规定, 全国人大在认为必要时, 可以设立专门委员会性质的宪法监督委员会履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职权。因此采用此种方式不会违背宪法, 也无需修改宪法, 同时也保护了全国人大作为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减少了改革的阻力。而设立的机构是全国人大下设的专门机构, 性质上属于最高权力机关的内部机构, 最终的违宪审查权力还是归属全国人大。而全国人大也应设立专门的法律规定宪法委员会的程序、人员录用的资格、组织的行使、责任等详细的规定, 从而使宪法委员会制度化。
( 二) 违宪审查之人民法院的建构
关于建立专门的一个法院机构来审理违宪的案件, 虽然学界对此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但我认为,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普通法院型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来设立违宪审查机关。因此我建议依据我国的人民法院的审理制度为蓝本, 以各市的中级人民法院为最低的诉讼审判单位, 建立一个专门的审理违反宪法的法庭即违宪审查法庭。这样不仅节约改革成本, 而且有参照, 更易进行。因为我国目前法院的法官的业务素质还不是很高, 处理案件的能力有限, 对于更加专业的违宪审查应对力不足, 所以从市级的中级人民法院开始为最佳。以中级人民法院为最低诉讼单位, 不服的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上诉, 实行两审终审制, 最高人民法院所做出的判决结果为最终判决结果。这样一来有效提高办案质量, 提高诉讼效率。
( 三) 完善公民的权利救济机制
宪法救济制度是指宪法条文可以直接作为引用, 作为公民的宪法权利法律保障制度。宪法权利受侵害主体在提交申请材料之前, 宪法权利受侵害者必须确认侵害其权力的主体行为已经通过了违宪审查机关即宪法委员会的审查并认定其行为违宪, 拿着宪法委员会出的违宪裁决和自己的申请去当地中级人民法院或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违宪审查法庭在审理后应对受侵害主体提供相应的救济, 如: 采取措施停止有关机关或人员加以实施侵害申请主体的相关的宪法上的权利, 积极保障受害人的宪法上的合法权利得到有效的恢复并损失严重的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 在社会上积极的加强宪法的宣传推进宪法意识的培养, 从而改正某些错误的认识。
四、结语
完善宪法监督制度, 有利于更好地维持其作为根本法的地位和其的效力, 维护其权威性和稳定性, 对其进行监督, 更是是对实现人民的利益的一种切实的维护。
参考文献
[1]王洁.我国宪法实施的监督保障制度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黄龙霄.探析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现状及完善之道[M].北京:法制与社会, 2014.06.
论我国公司监督机制的完善 篇9
一、改进监事会制度
(一) 扩大监事会的职权范围。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公司的治理模式, 适当提高监事会的法律地位, 使其凌驾于董事会之上, 并完善其财务监督权, 强化其代表公司诉讼的权力, 增加若干其在行使职权时的程序性规定, 赋予其公司业务状况的调查权、人事监督权甚至适度的决策监控权等。
(二) 完善监事会的保障制度。
新《公司法》规定监事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由公司承担, 监事行使职权所必需的费用也由公司承担, 但是这些规定对于监事会的保障力度显然还是不够的, 比如监事会经费的划拨, 监事任免机制的完善都没有明确, 故应当继续强化。作者认为监事会的监督费用应当单独进行预算决算, 即监事会的各项监督费用都由监事会自行做出预算案并交由股东 (大) 会表决, 董事会和经理层不得进行干涉。财务上的独立应当是对于监事会最好的保障之一。
(三) 强调监事的专业知识和监事的合理搭配。
作者认为立法应当对监事任职的积极资格和消极资格做出规定, 应当强调监事的经济、财务、会计和法律专业知识, 同时应当注意监事会内部各方面人才的合理搭配, 这样才能使监事会在公司业务的各个方面都行使有效的监督。
(四) 改革监事的薪酬制度。
监事的薪酬也应当由其自己提出方案并交由股东 (大) 会决议通过。只有这样, 监事才不会因为向董事会拿薪酬而受制于董事会, 才能实现经济上的独立, 并最终正常行使监督权。此外, 监事的薪酬形式也应当更加的丰富, 比如实行报酬与公司经营业绩挂钩的年薪制, 或者发放股票期权等等。
(五) 完善和明确监事的责任。
公司法应当细化监事的注意义务和勤勉义务, 进一步明确监事的监督责任, 明确对于监督不力以及不作为的监事应采取的惩处措施, 明确监事在公司因经营不善而造成股东损害时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一) 立法。
新《公司法》对于独立董事制度的规定过于笼统, 作者建议应当对《公司法》和《证券法》做出适当的修改, 进一步提高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层级和效力, 完善立法。
(二) 任职资格。
从积极任职资格来看, 独立董事应当具有经济、财务和法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并有一定的公司经营管理能力。从消极任职资格来看, 独立董事不可以是公司的现任职工, 与公司高管之间应当没有亲属关系, 与公司之间也不应当存在重大交易关系或重大股权关系。
(三) 任免制度。
我国公司的董事会不存在类似英美等国公司的提名委员会, 即使存在, 也只会成为大股东的工具。因此作者认为, 我国公司独立董事的提名可以由类似“独立董事协会”的行业协会从专门的经理人市场中提名, 股东 (大) 会只能在此提名范围内任免。该行业协会还应该负责所有独立董事的选拔、资格审查以及内部的奖惩。这样一来, 通过严格的审查和激烈的竞争就可以对独立董事形成一定的约束。
(四) 职权职责制度。
独立董事应当具有以下的权利:发表独立意见权;参与决策权;董事会和股东 (大) 会的召集权;高管人员的提名权;决策执行监督权;财务监督权;信息获取权;信息披露权等等。相应的, 独立董事应当负有注意义务、勤勉义务、忠实义务以及披露义务等义务。
(五) 薪酬制度。
对于独立董事而言, 薪酬的高低十分关键, 薪酬过低则独立董事没有足够的动力, 会消极怠工, 无意监督;薪酬过高, 则独立董事会对这一职位倍加留恋, 从而丧失独立性, 不愿监督。独立董事薪酬制度的总原则是既要起到激励作用, 又不能使其对公司产生依附感而丧失其独立性。作者认为独立董事的薪酬结构应当多样化, 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年薪, 股票期权, 参加会议津贴等等。至于具体比例及总数则应因公司而异。
(六) 责任制度。
为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 作者认为应当适当减轻独立董事的责任, 比如在独立董事参加了会议, 详细了解了决策内容并且发表了独立意见后就应当视为已经履行了职责。当然, 在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工作质量考核指标的同时, 我们还可以建立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以分散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时的风险。
三、强化外部监督制度
(一)
政府应当给予公司特别是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更大的自主权, 并充分重视公司的过程监督, 即决策过程监督, 而不是一味地只对决策结果进行纠正。
(二) 健全完善强制信息公开制度和媒体舆论的曝光体制。
此类机制将会使得公司处于社会大众的监督之中从而加强公司自律, 这对于公司的正确决策以及公司知名度的提升都有巨大的作用。
(三) 建立健全公司的债权人治理机制。
目前, 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仅适用于上市公司, 其他公司的债权人无法有效参与公司的治理。因此, 应当建立健全我国公司的债权人治理机制, 特别是将银行债权有效且低风险地转化为公司股权。
(四) 其他措施。
如鼓励股东提起派生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强化工会以及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职权, 完善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以及加大会计审计力度等等。
我国现行公司监督机制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 加以完善势在必行。只有如此, 广大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维护, 我国公司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慈蕴, 杨继, 丁建勇, 汪青松.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不同模式在变革与交融中演进[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法苑精萃编辑委员会.中国商法学精萃 (2004年卷) [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蒋大兴.独立董事:在传统框架中行动? (上) [J].法学评论, 2003 (02) .
完善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的探讨 篇10
1.1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 企业组织管理机构与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合理。我国大部分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一方面仅仅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方便而未能科学而明晰地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 企业内部或出现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 主要表现为有的企业缺乏内部控制制度, 有的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 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会计秩序混乱, 会计监督的约束力不强, 以致徇私舞弊现象时有发生。
2) 企业单位负责人与管理层的约束机制不全。有的企业管理者与单位负责人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有限, 守法意识薄弱与法律意识的淡薄, 为了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指使或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会计凭证、做假账, 进行违法会计事项, 从而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还有作为受托管理层通过利用其信息不对称上的条件和优势, 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从事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活动。企业管理层约束机制的不全, 影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
3) 会计人员的非独立性与综合素质不高。《会计法》等财经法规虽然赋予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审核与监督的职能, 但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当局, 独立性难以实现, 因而失去了监督职能实现的可靠保障。作为雇佣关系中被动的企业会计人员, 对于管理当局的违规行为, 根本无法阻止, 有的甚至还会成为参与者。另一方面, 我国会计人员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国际接轨进程的加快, 前些年我国会计人员数量奇缺的问题得以解决, 但仅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 质的方面并不高, 高技能人才的缺乏, 制约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
1.2 政府监督存在的问题
1) 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 缺乏法律保障。我国目前尚无完善的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 且在会计监督过程中诸如权责划分、机构职责等有关概念并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会计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监督职能。在立法上, 《会计法》法律责任部分, 只注重关于会计信息虚假披露的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 而相应的民事制裁却十分薄弱, 打击力度不够, 会计监督功能相对弱化。
2) 政府监督功能重叠且内容交叉, 使得执行不力。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政府监督中财政、审计等部门的重复、交叉监督问题严重, 《会计法》中虽然规定了政府财政、审计、税务部门对各企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责, 却没有对各部门之间的会计监督工作分工做出具体规定, 职责不清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
1.3 社会监督存在的问题
1) 社会审计监督的乏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行业监督质量低下, 审计监督缺乏严格的管理与规范, 鉴证可信度不高, 起不到应有的公正监督作用;其次, 目前由被监督者选择监督者, 决定监督者的使用、任免的制度使得监督者的命运受其牵制, 被困缚住手脚。
2) 舆论监督不足。新闻媒体对资本市场和企业所进行的舆论监督所受到的限制和外部干预太多, 独立性和自由空间较小;有关舆论监督的制度安排不到位, 舆论自由保障不足。
2 完善企业会计监督的建议
2.1 加强政府监督主导作用的发挥
1) 完善会计监督的相关法律体系, 提供法律保障。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 首先需要健全和完善我国会计监督的相关法律体系, 赋予其权威性与强制力。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 促进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对现行会计法规、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 明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明确保护检举人的法规制度;明确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明确政府各部门的监督职责;明确监督检查部门的保密义务等。在《刑法》中增加有关会计犯罪的内容, 如有关部门因会计监督不力构成的渎职罪等。此外, 应重视规定泄露检举人情况的法律责任与法规竞合情况的处理。
2) 协调政府监督部门,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制裁, 提高公信力。针对政府监督功能重叠、内容交叉执行不力的情况, 政府应协调各监督部门在监督过程中的具体分工, 使各监督部门工作相互协调,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协同开展, 充分发挥各种专业监督的作用, 尽量避免重复检查。执法必严, 依法予以追究责任, 扭转会计监督弱化的不正常现象, 提高执法公信力。
3) 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 防范电子化经济犯罪。企业由会计电算化逐渐取代手工记账, 有效地克服因手工操作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情况, 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传递效率, 为使用者及时了解会计信息提供方便。会计信息电算化的发展, 使一般性的计算错误减少, 但恶意舞弊的比重增加, 且揭露难度增大。虽然国内还没有计算机会计信息舞弊方面的重大案例出现, 但是电算化会计信息作为一种会计信息的主要技术手段, 理应引起我们对其安全性的重视。政府有关部门应注重加快会计电算化与会计网络方面的建设, 建立相关安全政策与有效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计算机审计监督以防范电子化条件下的经济犯罪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4) 优化会计监督技术环境建设。会计是一门科学, 是一个由一系列的实务、程序、方法和技术所构成的综合体, 旨在传递会计信息, 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与业绩, 决定会计报告的生成。为了规范和优化会计工作, 应优化的会计监督技术环境, 配备科学的监督程序和先进的监督手段, 充分加强计算机、数据库、远程通讯、多媒体、网络、信息链接等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作用, 提高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以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正确评价经营业绩和合理的经济利益分配, 保证会计监督体系更好地运作。
5) 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管。鉴于我国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社会监督法制的尚不完善, 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社会审计监督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优化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强化注册会计师对公众的责任意识以及让投资者以某种形式参与对注册会计师的评价, 以便建立两者利益之间更为直接的联系。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与引导, 以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受损害。加强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建设, 对于提供虚假报告等舞弊违法行为, 应从严查处, 情节严重的, 追究其刑事责任, 吊销执业资格证并录入诚信档案中。
6) 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优化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人员管理上, 对于从业人员必须要求依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对于违法犯罪会计人员依法予以严惩, 并录入诚信档案。在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方面, 应加强思想品德与业务方面的学习、灌输, 注重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和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 这也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
2.2 优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建设
1)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结构, 为会计监督创造条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在横向与纵向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调整上进行有序安排, 为会计监督提供一个科学完整、明晰有序的内部环境。在此结构中从会计入手, 并向其他管理环节扩展, 逐步形成内部控制网络, 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的职责, 合理设置与科学定位内部审计机构, 强化会计监督。通过会计预测、核算、审查、分析、执行等, 对企业治理结构中各有关方面的责、权、利进行反映与监督。在企业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及对其定位上, 应坚持独立性与权威性。这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条件, 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2) 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是完善企业治理与加强企业控制的载体。健全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 从改进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及时性等方面确定相关标准并监督执行情况, 对发布虚假信息者予以严处, 以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对于企业内部来说, 通过这个信息系统不仅能有效地了解真实准确的财务会计信息, 也便于加强管理与控制;对企业外部如所有人、代理人、员工、社会公众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来了解公司是否有效地执行了质量控制。
3) 明确会计责任主体, 增强会计监督意识, 规范单位负责人行为。应明确和加强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意识及风险意识、会计监督意识, 促进其严格自律, 遵守和维护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不仅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负责;还要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及对所办理的经济收支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规范单位负责人的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 为会计工作者依法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
4) 推行财务总监和会计委派制的办法。实行财务总监和会计人员委派制, 使得委派者全面负责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监督单位经营成果, 其个人利益与所在工作单位的经济利益相分离, 不得在所在单位取得任何报酬, 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地位、身份与权限的超脱, 增强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 改善了因受制于单位负责人而不得不违心制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也有利于降低监督成本和促进决策权、监督权、经营权之间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 对企业经营者操纵会计账务、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得以有效克服。
5) 建立合理适度的激励机制。有效的约束与激励, 二者相辅相成一个控制系统, 因此在进行约束的基础上, 也应建立合理适度的有效激励机制。可借鉴国外先进的如与企业绩效挂钩的年薪制和股票期权、认股权等长期激励计划。首先对我国保留认股权尚无法律支持的问题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其次,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把握好激励计划中的“度”, 即对管理者的激励不能超过企业的发展规模, 而且在将管理层的物质报酬与经营业绩相联系的同时, 可适当考虑增加对管理者社会价值的鼓励, 从侧面增强受激励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2.3 强化社会公众舆论监督机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揭露违法会计行为, 这应是法律赋予各单位、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针对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的不足, 首先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予以法律保障, 保护媒体的报道权和批评权, 保护曝光人的安全性, 对打击报复者予以相关制裁。其次要进行相关理论建设, 建立健全新闻传媒自身治理机制和自律机制, 并为行业营造良好的优胜劣汰市场机制。
3 结论
会计监督是一个系统工程,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 会计监督又会发生变化。实务操作中, 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在符合公司战略目标和国家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就企业经营中各个环节甚至包括企业文化的建立逐项进行要求。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 始终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 敏锐感知新兴经济现象, 及时提出有关会计对策, 不断完善会计监督建设, 充分发挥会计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作为主导监督, 政府相关监督部门应加强会计监督法律体系的完善、加大打击力度, 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优化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 加快会计电算化建设, 规范会计人员队伍, 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为会计监督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广大社会公众与新闻传媒也应提高主人翁意识, 对会计监督违法犯罪行为积极进行揭露, 共同为企业的科学运转和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完善、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发挥力量。
参考文献
[1]洪国辉.浅议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设[J].现代商业, 2010 (01) .
[2]巴非.浅议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会计监督[J].财会与审计, 2010 (01) .
[3]王荣.新时期企业会计监督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11) .
[4]杨俊霞.如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监督[J].经济师, 2011 (04) .
[5]莫理兵.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问题的几点思考[J].企业导报, 2012 (02) .
[6]赵占银.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J].企业研究, 2011 (09) .
[7]陈灿华.关于对企业会计监督的思考[J].财会研究, 2013 (01) .
[8]吕燕.企业会计监督现状面面观[J].2012 (09) .
[9]王英.强化会计监督与防范会计舞弊研究[J].中国外资, 2013 (02) .
完善我国预算监督 篇11
一、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编制和审查时间过短
科学的经济测算较少, 不重视“成本—效益”分析;财政资金预算外运行问题仍旧存在。
(二) 财政支出未完全纳入预算统一管理
部门预算支出缺乏统一标准和缺乏一套较为完备的公共账户管理体系;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不合理, 预算编制专业性、技术性极强, 涉及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而预算由政府财政部门独家编制, 难免因考虑欠周全而使其缺乏科学性。
(三) 预算审批流于形式
由于《预算法》第54条与第53条规定不协调, 使得财政超收收入往往由政府自行支配, 使得预算审查、预算约束形同虚设。预算审查的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 人大作为审查机构, 其内部缺少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对预算进行审查。并且预算审查的时间过短, 使预算审批流于形式。
(四) 预算执行随意性过大
预算执行随意性过大在预算法的相关规定上可见到一斑:我国预算年度采用历年制, 即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政府新年度的财政活动从公历年初就已经开始, 但我国新年度的各级政府预算草案却要等到3月份前后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以后才能上升为法律性文件。这就意味着在我国每一个预算年度中, 有3个月时间政府进行财政活动没有法律依据, 即出现了“法律空档”。这一问题大大降低了我国政府预算的法定性程度, 从而助长了各级政府“先斩后奏”的支出冲动, 并为随意支出提供了机会。这使得政府预算支出过于随意且难以受到应有控制。
二、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和经验
自5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政府预算编制的技术、方法和范围发生了快速地变化。美国的预算编制经历了三个明显阶段, 传统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计划—预算体制。各个阶段新预算技术的发明并不意味着先前概念的废弃或不再需要。新的发展应被视为改善预算质量的补充方法。
近年来, 美国采用“规划为导向的预算”及“零基预算”, 其包含着规划、计划和预算的整体含义, 是规划—计划—预算体制概念的延伸。
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编制的特点:1.预算周期跨年度。美国预算周期是“跨年制”, 即每年的10月1日至次年的9月30日为一个财政年, 以终了日的年份为预算年度。在一个财政年度内, 执行本财政年度的预算, 审核上一年度的决算, 同编制下一财政年度的预算。2.预算编制时间长, 程序严密。预算正式生效前18个月着手编制。编制预算程序规范, 国会在9个月内才完成预算审批和立法程序, 总统签署后生效。对于总统否决了的预算草案, 还要有更严谨的法律规定和程序。3.预算管理机构健全, 分工明确, 相互制衡。4.预算编制方法采用绩效预算。5.采取“主动编制”。美国的政府预算, 不以各部门编制的预算为基础, 由预算编制部门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直接编制政府各部门的预算, 即不是政府各部门支出要求的简单加减, 是一种“主动编制”。6.预算的法定性程度较高。有关预算管理的法律体系完备;预算管理严格依法执行, 严格遵守先审批后执行的法定原则。
加拿大从2001年4月1日起, 所有政府部门和政府整体开始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加拿大政府103个机构中的每一个部门和组织都应用了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制度。围绕政府这些改革的方向, 政府提出了审计现代化的措施。通过审计现代化措施建立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制度, 使得政府管理由对投入的关注转向对结果和效果关注、各部门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 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有效使用的资金、各部门可以确认和比较服务与项目的全部成本、使政府的资产资本化。
多年来, 澳大利亚预算程序和预算工具都经历了相当大的改革, 这些变化使得预算决策系统更加透明化, 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当前的预算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中央政府定期滚动式地发布对未来预算的预测, 同时, 还公布资源配置计划和政策决策。预算估测成为衡量财政部工作绩效的标准, 一般要求预算估计同实际结构相差不应超过0.5%。严格的未来预算预测以四年为固定周期, 逐渐成为部长和各部门预测的基础, 随着精确的会计系统和高级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出现, 预算估测的数据越来越可靠和连续。2.新的支出计划的制定更理性化。政府总是以各种办法来限制各支出执行部门扩大其支出数额, 并且通过与支出部门谈判的方式来决定新的资源配置政策。这种严格的预算方式, 使得各部门能够更现实地, 从长远角度考虑新政策的成本和收益, 重新审视现有的支出保证。3.更加注重资源管理和倡导财务管理程序的灵活性。将项目的管理和项目机构有机的融合在以目标管理为中心的公共行政部门和服务机构中。支出部门在接受预算限额的同时, 拥有了更大的资源管理的灵活性, 包括不断提高部门可借贷水平限额, 从销售商品得到税收保留, 鼓励提供服务。并且通过跨年度的预算市各个部门能够从较长远的利用行政资源。4.下放权力的同时, 对资源的使用情况实施严格的中央监管。依靠计算机信息管理体系以及全面的帐务和注册管理系统, 财政部能够方便地检查资源使用的状况。如果支出执行部门没有按照谨慎原则使用资源, 其有权冻结或是减小资源使用的灵动性。或者是, 如果某个部门不严格遵守每年的支出计划, 财政部就会直接介入, 亲自实施支出控制计划。所以, 各个部门都十分的关注其工作的绩效、现金流量、账目的平衡。此外, 各个部门都要求每个月公开其财务报告。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后, 泰国进行了全面改革, 在改革以前其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在预算编制方面, 不注重产出和绩效管理;2.在预算审批方面, 议会一般只能对政府提交的预算报告作很小的调整, 预算总量的控制、预算执行的信息, 特别是中期的预算情况都不是议会关心的范围。3.预算执行由无数财务制度和规章控制, 导致一种“以服从为基础”的管理机制, 过多的控制使预算单位无法进行更好的绩效管理。4.预算监督与评价不完整、不及时, 发现的问题往往忽视, 并且不能反馈到以后的预算编制中去。
针对这些问题, 泰国政府从1 9 9 9起推行公共部门管理全面改革。政府财政改革是一种推倒重来的全新改革。根本点是从控制“投入”转变为管理“产出”。1.制定新的预算程序法案;2.建立新的预算工具;3.设立政府预算政策委员会;4.赋予部门和单位更大的预算管理权限和责任;5.财政分权;6.实行综合预算, 所有财政活动和财政风险都要包括在财政预算政策编制范围之内, 不能有任何例外;7.建立良好的预算治理结构, 预算和绩效报告必须完整、准确、及时地对内阁、议会和公众公开, 实现预算完全透明和高度责任制;8.建立强化监督和评价系统、设定详细预算标准的重要财政管理标准系统, 加强预算编制。泰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经济增长;财政稳定;国民对经济的信心普遍增强等。
三、借鉴国外经验, 完善我国预算制度的对策
(一) 适当延长预算编制时间, 调整预算编制起止时间, 提高预算准确性
美国的预算编制时间为18个月, 国会有充分的时间审查监督预算支去的去向。澳大利亚预算正式编制时间长达8个月, 全年都在抓预算编制。借鉴欧美国家经验和结合我国实际, 可以考虑将时间延长到10个月左右。预算编制的起止时间定为本年4月1日到次年的1月31日为一个预算年度。从而使预算年度和人代会审批预算草案的期限相衔接。贯彻“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没有预算不支出”之预算法原则。
(二) 采用主动编制,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要“主动编制”预算
我国现行预算实际上是“被动编制”预算, 即财政部门是在对部门预算的基础上编制财政总预算, 造成了以部门意见为主动的低效局面。逐步转变预算编报方法, 变“被动编制”预算为“主动编制”预算。预算编制相对独立, 不以部门的预算为基础。我国预算编制实际上是依靠部门的预算来编制的, 预算司以及各主管司在对部门的预算进行砍砍压压的基础上编制财政总预算。
(三) 在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 要充分体现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要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 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我们需要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 借鉴国外经验, 了解国外在界定政府职能、改进公共支出管理方面所积累的经验, 并根据我国的国情, 制定适合于我们的改革对策。
检验预算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的最终标准, 就在于公共支出的绩效水平。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与我国整体上的行政管理制度的特征一样, 存在着重审批、轻事后管理监督的问题, 这里问题的实质是重权力、轻责任。因此, 我国今后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就是如何建立起对公共支出绩效负责的制度。
(四) 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方法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有效地采用了零基预算、权责制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 我们要逐步实行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等创新预算编制方法, 提高预算的调控力。
(五) 健全预算法律体系, 加强法制约束力
预算法律体系有宪法和《预算法》之外, 在条件逐步成熟的基础上制定每年的年度《预算法案》, 完善预算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对各项收支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 使各部门每项预算收支都受到法律约束。每年政府的预算报告以法律的形式出现。权力部门不能随意干预预算执行。
(六) 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的技术保障体系加快预算管理信息化进程
大力加强预算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加大各类预算管理软件开发、推广力度。搞好财政系统信息化培训, 奠定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摘要:随着全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变化, 我国财政必须适应其变化并重新定位, 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尽管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 公共财政框架的初步建立, 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正在逐渐完善, 但预算管理制度也还存在一些缺陷。为此, 应当借鉴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 完善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关键词:预算管理,制度缺陷,国外经验,对策
参考文献
[1]、徐利.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评析.经济研究参考, 2003年, 30期。
[2]、华国庆.完善中国预算法.法学论坛, 2009年, 第4期。
[3]、杨宝剑、孙运进.现行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 8期。
[4]、王泽彩、王国兵.论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经济纵横, 2008年, 12期。
[5]、王后奇、谢海龙.浅议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宏观形势, 2009年, 03。
【完善我国预算监督】推荐阅读:
浅谈我国现行预算法的完善08-30
对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点思考12-16
完善我国农业保险10-25
完善我国会计要素11-26
我国物流法律体系完善05-16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05-19
完善我国的保荐制度05-25
完善我国农业补贴制度06-09
完善我国失业保险09-29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