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质量

2024-10-05

提升教学质量(精选12篇)

提升教学质量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北京市密云县在数学教学方面开展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其中小学数学分层课题在开展的途径与方式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在近7年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密云县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概况

密云县最早在2001年进行了小学数学分层课题的实验研究, 当时只是部分小学参加此课题实验。自2007年9月密云县人民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实验区”项目以来, 为提高我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政府投资为全县50所小学, 四、五、六年级共计13 139名学生免费提供了《数学分层测试卡》, 从而开始了以《数学分层测试卡》为载体, 311名教师参与的《数学分层测试卡》实验。通过这项实验, 希望每一位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堂学习中都有成功的体验。从2007至今已经进行了7年的实验, 从教师写的一篇篇论文到学生所做的一页页分层测试卡, 从北京市现场课评优到教学设计评选, 从BDS (北京市名师同步课程资源建设) 录课到微课程评优, 我们都能分享到师生通过实验所体验到的成功和喜悦。

二、密云县分层实验课题开展情况

小学数学分层课题的研究是以分层理念为指导, 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帮助下, 改善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以及教师的评价方式的研究。《数学分层测试卡》蕴含的基本理念是:专业地读懂学生, 用心地读懂学生, 智慧地读懂课堂。

实验之初, 我们分别从教师、学生、课堂和学校的角度出发, 制定了课题实验的目标。主要目标如下:促进教师发展, 使每一个教师在每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中都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研究测试卡;促进学生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堂学习中收获知识, 体验成功, 树立自信;促进课堂发展,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全面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校发展: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近7年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总结经验和教训, 不断地改进分层教学的方法, 使其更加地完善和成熟。以下就是对密云县分层实验课题开展情况的简单概述。

1.管理规范化

健全的领导机构是课题实施的强有力保障。目前密云县小学数学分层课题以密云县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学军为总负责, 以小教科科长郑立华、教研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宋连军为组长, 由小学数学教研室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工作。全县27所中心小学数学教学干部作为各学校课题负责人, 另有13所完全小学的校长为学校课题的负责人。教研员有《小学数学分层课题教研员指导手册》, 每位课题负责人有《小学数学分层课题学校负责人手册》, 记录开展分层实验活动的精彩瞬间, 印证开展分层活动走过的真实足迹。开学初教研室及各小学分别制订出一学期的计划, 制订出每次活动的时间、地点、负责人、活动主题。

2.培训本土化

实验初始, 我们聘请了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教授,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特级教师吴正宪、范存丽博士等为我县数学教学干部和四、五、六年级年级组长做《数学分层测试卡》使用的培训, 教学干部再为本校实验数学教师做二级培训。经过一年的学习与探索, 我县数学教师积累了自己的经验, 于是开始转由县教研员和优秀实验教师做一级培训。教研员和教师通过鲜活的课堂案例、互动式培训, 介绍《数学分层测试卡》的具体运用方法, 在培训中实验教师们得到更多的则是实践操作方面的方法和策略。在培训交流会中, 各小学实验负责人借助校本实践研究情况畅谈收获和体会。

3.活动专题化

每学期初, 我们教研室都制订具体的活动计划:每年围绕一个专题, 每月一次观摩研讨交流, 每次活动一个主题。活动形成了“观摩课例—研讨交流—专家讲座—教师反思”的四位一体程序。以下为2014年3—6月活动计划及开展情况。

课堂是研究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研究的主渠道, 因此, 我们始终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研讨上。在教学中教师以分层理念为指导, 善于勇敢地“退”,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变教为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总结出了如下结论:分层教学是关键, 分层评价是促进, 分层练习是保障。

2007—2011年, 我们确定的研究专题依次是“运用分层理念, 实施有效教学”、“落实分层理念, 实施有效教学”、“活用分层理念, 实现高效课堂”, 整个研究过程层层深入, 不断推进。2012年,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颁布, 新课程的一些核心理念应运而生, 尤其是新课标由原来的双基变成四基。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 密云小学数学课题组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上, 到现在, 共计进行了12次的新课标培训活动。经过这7年的研究、探索、培训和实践, 密云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有实效性, 更具人文性。尤其是在《数学分层测试卡》使用方面, 做到了教活、学活、用活。

4.过程整合化

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并没有对分层课题实验进行单一的研究, 而是把它和平时的活动和学习有效地整合。教研室把课题工作与教研工作相整合, 各小学把实验工作与教研组活动、校本研究、常规管理相融合。教师把课题实验与常态教学相结合, 把实验工作落实到平时的常态课教学中。

5.实验成果化

在数学分层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以分层理念指导课堂, 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与经验。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把经历转化为经验, 将经验提升为经典, 用经典推动实验进一步深化。每学年, 我们都要征集一线教师的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和随笔, 把好的文章集结成册, 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7年来, 我们共征集到教师的文章3 200余篇, 其中在密云成果集第一期《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课题优秀成果集》中, 共收集教师优秀文章50篇 (优秀论文18篇, 优秀随笔17篇, 优秀教学设计15篇) 。多名教师的文章发表在《现代教育报》、《北京教研》等杂志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两本论著《分层评价为师生搭建成功的阶梯》、《关注差异, 共促发展》共计登载了密云县20多位数学教师的成功经验。在北师大举行的论文、案例和教学设计评选中, 密云县教师的作品共计有300多篇分获一、二、三等奖。

6.目标长远化

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实现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不但要追求近期效果, 更要着眼于学校、教师、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主动发展, 持续发展。对于数学教研工作, 也要始终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 培养人、教育人, 紧紧抓住《数学分层测试卡》这个载体, 立足长远, 继续努力。

7.过程规范化

每学年的活动, 按照以下的程序安排:制订计划;联系专家、填写活动审批表;课堂教学研讨;撰写工作纪要;学期末总结;学年末表彰。过程的规范化, 保证了每次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三、分层实验取得的成效

我们在不断摸索中前进, 在前进中不断创新, 在创新中不断收获。分层实验取得的成效如下:

1.总结了分层测试卡使用的经验

对使用分层测试卡经验的总结, 我们主要从使用上、形式上、内容上、评判上和时间上进行。具体内容为:使用上的表现为常规性应用、修改后应用、迁移后应用;形式上的表现为课前检测、随学随测、课后总测;内容上的表现为, 规定形式、创新形式;评判上的表现为自评、互评、师评等;时间上的表现为课上为主、课下辅助。

而对于使用的经验, 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立足基础, 逐步提高;当堂检测, 当天反馈;适当调整, 符合实际;肯定进步, 不忘鼓励;分享成功, 共同激励;个别辅导, 紧抓不懈;个案记录, 积少成多。

以上总结的使用方式、方法、经验已得到广大一线教师认可, 并被广泛传播, 为各个实验区提供和奠定了良好的操作雏形。

2.教研员教研方式的改善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也促进了教研员研究方式的不断创新, 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勤于学习, 潜心研究, 善于指导, 敢于实践

教研员不断学习, 向书本学, 向同行学, 向教师学。他们潜心研究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研究学生学的方式, 以教师的教促学生的学。他们指导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他们更敢于实践, 每学期教研员自己都会亲自为教师上示范课, 在实践中主动研究学情, 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 真正发挥了教研员的研究、指导、服务、引领的作用。

2) 勤联系, 多沟通, 善交流, 要宣传

教研员也是联系教师和市教研员的桥梁和纽带。实验以来, 我县教师共有29人拜北京市各级专家、教研员为师, 有了高水平的专家引领, 更好地促进了我县教师的专业成长。教研员还与教委领导、学校领导、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 及时向他们宣传实验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效。

3.借助分层课题平台, 促进教师成长

在实验过程中, 实验教师以分层教学理念为指导, 潜心研究, 不断探索, 勇于实践, 不断反思, 课堂实践水平逐步地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一批青年教师涌现, 他们正在经历着从经验型、反思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过渡, 他们未来会成为我区教学实践的主要后备军。教师们不仅到北京市各区县进行经验交流, 而且远赴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黑龙江、云南、甘肃等20多个省市进行经验交流, 从不同层面展现了我们在使用分层测试卡活动中的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

1) 搭建学习的平台

密云县分层实验7年来, 借助分层课题平台, 先后请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梁威副院长, 北京市基教研中心特级教师吴正宪、范存丽博士, 兄弟区县的教研员和一线名师到我县指导工作共计108次。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正是在专家一次次的悉心指导下才有了长足的进步。是北师大分层实验课题搭建了密云县和众多专家及优秀教师学习的平台。

2) 搭建展示的平台

从2007年至今, 我县小学数学教师先后在密云、北京、各省市上展示课130余节, 正是在实践中, 教师们得到了展示、锻炼, 教学水平在不断地提升。

3) 搭建交流的平台

(1) 各区县教研员、教师到密云研讨交流

2008年6月5日, 由北京市教委、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教育学会、密云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关注农村、关爱学生,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汇报会在北京市密云县第四中学召开, 小学《数学分层测试卡》应用研究项目组在会议上进行了精彩的展示和汇报, 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好评。全市各区县中小教科所、教育学会、课题实验校和中小学校长、教师近300人参加了会议, 在会议上很多区县也竞相引进和学习这一分层测试卡应用研究模式和经验。

2008年12月4日, “运用分层测试卡, 提升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现场会在北京市密云县第六中学、北京市密云县第六小学召开。密云六小两位教师王化伦和张书敏分别执教了“三角形内角和”、“用字母表示数”两节课, 杨文荣教授、腾纯副所长对两位教师的展示课进行点评, 他们对4节课的实效性给予了充分肯定, 对密云数学分层实验课题的开展与推进给予高度评价,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希望。

从2007年至今, 北京顺义、大兴、房山、门头沟分层课题实验的教师到密云研讨交流共计6次。区县之间的研讨交流, 促进了教师们之间的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2) 各省市分层实验课题领导及教师到密云交流学习

实验进行一年后, 2008年9月19日, 来自河北邢台市5所明德小学的主抓数学教研工作的干部、教师18人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梁威副院长和邢台市教委领导的带领下, 到北京密云县太师屯镇中心小学进行《数学分层测试卡》使用的现场学习交流活动。

仅2008年这一年, 来自山东、山西、河北、安徽的教委领导、各小学校长、教师4次到密云县交流学习。从实验至今, 共有10余个省市的实验教师到密云县观摩学习。每次的学习交流活动围绕课堂观摩、经验交流、专题汇报、专家讲座这几个环节进行。这充分说明密云县的分层课题实验的做法对全国各分层课题实验校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4) 搭建成功的平台

我县教研中心王海军老师、佟增玉老师, 太师屯小学张永老师, 密云六小孔晓兴老师, 二小赵静副校长, 东邵渠温光福副校长, 北庄小学佟志新副校长从2008年8月到现在, 分别到全国各省市为实验教师做现场课, 进行分层实验培训。

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各类比赛中, 密云捷报频传。在北京市数学现场课评优活动中, 我县连续4届获得北京市一等奖。其中, 果园小学邹俊梅老师在北京市第十届数学年会现场评优课活动中, 荣获北京市特等奖, 并代表北京参加全国录像评优, 荣获一等奖。在2009年北京市小学数学基本功竞赛中, 我县参赛的9位选手, 3人获北京市一等奖, 5人获二等奖, 1人获三等奖, 在郊区县独占鳌头, 名列全市第四。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录像评优, 获奖率只有70%, 而我县参评的12节课有11节获奖, 其中一等奖5节, 二等奖6节, 名列郊区县第一。在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评选中, 我县共有6人次获北京市一等奖。在近两次的教学设计总结会上, 我县荣获一等奖的教学设计在大会上做说课展示, 获得一致赞誉。在2014年北京市小学数学微课程评优中, 我县果园小学邹俊梅、六小王兴华、十里堡赵莹获北京市一等奖, 与西城并列第一。

各种平台的搭建使我县在分层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这一过程中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他们迅速地成长为县、市级的骨干教师, 这些优秀教师的成长, 也带动着密云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成绩的取得有教师的努力、教研员的指导, 更是得益于数学分层课题的开展。

4.分层课题实验, 促进学生变化

分层课题实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增强了他们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学生们更加尊重数学教师, 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学生的整体数学成绩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地增加, 有了学好数学的自信。他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责任感不断增强。

5.分层课题实验, 促进学校发展

分层课题实验促使学生进步、教师成长, 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各学校紧紧抓住分层实验这一契机, 和各层面的专家建立紧密的联系, 在每次交流培训中教师的水平都得到不断的提升。在2008年11月全县课题表彰会上, 檀营、六小、河南寨三所学校被评为课题先进实验校。各区县、各省市明德小学分别到我县太师屯小学、六小、檀营小学、东邵渠小学交流学习。我县小学校长魏国民及其他多位校长先后到外省市明德小学调研指导。

四、密云县小学数学分层课题研究的展望

《数学分层测试卡》是一把金钥匙, 不仅是一把打开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之门的金钥匙, 也是一把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之门的金钥匙, 更是一把启动学生学习干劲,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助威的金钥匙。

我们在分层课题实验过程中, 以《数学分层测试卡》作为载体, 确定课题问题化、工作实验化、实验成果化的课题研究思路, 不断探索小学数学分层课题开展的有效方式, 促进密云县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提升教学质量 篇2

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总结和反思上学期工作得失,进一步推进学校教学工作,全面贯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突出一个“狠”字,强化四个“抓”字,即抓实、抓层、抓细、抓常规,形成本校教学特色,进一步逐步完善教学管理措施、集体备课制度、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工作原则,力争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目标

规范教学流程管理,进一步加强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学科组集体备课工作,强化学科教研组建设和年级备课组建设,加大对年级集体备课的考核力度。教学常规管理力求科学化、规范化。强化目标考核,强化流程管理。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

总结上学期管理经验,严格要求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渠道、多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起始学科教学,以适应新考试要求。

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奖惩制度,奖优罚劣,全力推进课堂改革步伐,提高教学质量。

严格把住五关:备课关;上课关;作业关;检测关;评价关。并把上述五个方面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方案中,与教师的排序、奖励挂钩。

(二)、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强化各大学科组集体备课制度,要求各备课组把教研活动与平时教学研究结

合起来,做到备课研讨经常性。要求备课组老师精心合作,能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起点和要求。加强备课组长之间的交流和研讨,交流并研究各备课组的做法,为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强学科组教师集体备课。

每周一各组必须用一节课时间进行集体备课,集中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2)共同研究本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

(3)确定学生自学范围、内容、方式、时间、要求。

(4)因年级、因学科研究自学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5)设计什么样的当堂测验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6)怎样科学合理的确定学习目标?

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任课教师每一节都要按自己编写的教案进行上课,教与备不能分家,如果班级学生成绩下降或成绩上升缓慢,应该认为与备课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管理人员听课,先与讲课人要教案,听课人看着教案听课,看备课与上课是否一体化。每周周末教导处抽查一组或两组的教案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案,实行扣分制,并直接纳入到即将出台的奖罚制度之中。

(三)、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1.让教案真正落实到课堂

杜绝长期以来,教案与教学脱节的现象,让教案成为讲课的内容,成为听、评课的抓手。

2.让时间真正走进课堂。

高效和谐的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标准就要看学生是不是比老师紧张,每个环节是否有明确的时间限定,课堂上是否呈现出快节奏,争

分夺秒主动学习的氛围,各层面学生是否都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这将是日后评价课堂教学得失的重要标准。

3.将问题引导工作前置,强化预习环节,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4.将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突出以点带面互助学习

5.减少课后作业量,增大课堂训练时间,突出练的效果

6.组织骨干力量,逐步推进,形成自身特色

课堂模式的推进,要充分发挥骨干力量的榜样作用,学校骨干教师要走在课改的前列,通过组织示范课、指导课、观摩课等形式树样子,青年教师要虚心学习,苦练内功及时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全校的努力,力争在本学期内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7.结合实际,分层教学。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及自学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四)、进一步完善训练制度。

练习是巩固基础,消化知识,提高能力的必要手段。本学期强化练习功能。具体措施:练习通过以下几个时段落实:课堂、课后、周练、月考。坚持每课必练。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后作业限时限量,各科每周安排一次纠错练习,总结一周错题,形成讲义化练习,让学生完成。实行周周练。在周六周日两天中,安排专门课时统一练习。试卷有年级安排,各分部统计分析,认真总结,反馈和评讲。强化错题集工作。加强批阅和检查工作。

(五)、进一步完善教学流程管理。

强化年级对教师的考核力度,建立教学流程考核细目表,全面跟踪教师的辅导、作业批改、听评课等工作;继续推进听、说、上、评活动,要求教师一学期听课不少于18节,强化年级备课组内部互听课活动,并将说、上、评结合起

来。充分运用月考、学段考试和期中期末考试数据,认真进行考后分析,分析到人,分析到题,寻找教学薄弱环节,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增长点,提高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强化教务处对教学流程的管理,本学期教务处将继续采取随机抽调检查人员对教师备课、作业、听课以及课堂教学进行跟综考核,并建立考核档案。

(六)、进一步完善科学考核机制。

引入激励制度,明确奖惩条例,细化奖惩目标,加大奖惩力度。首先,协助校长室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过程管理中的各项考核,都要有明确的奖惩条件。月考、月查的考核结果要坚决与当月津贴挂钩,对所定的考核奖惩制度要明确执行。其次,贯彻“看起点,比进步”的原则。拿出每月的绩效奖、考勤奖,结合月考成绩、月查情况,对每一位教师的成绩、工作过程进行考核,核算出奖惩情况,并予兑现,拉开差距,鼓励冒尖。

总之本学期我校将本着改革中求发展,创新中求突破的思想,力争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

改革教学方式 提升教学质量 篇3

研究与改变教学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突出的特征,是促进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加强教学方式研究与探索,改变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要学习模式的教学方式,突出能力培养,突出主体参与的价值,推行自主、探究、合作与主动接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多种教学方式的提出

在推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两种倾向:部分教师不理解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仍然延续以往的教学方式;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努力进行多种教学方式的尝试与探索,但是由于老师更多接触的是课程理念的指导,如何将课程理念转变成适宜的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是推进中的难题。

因此,针对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实践,我们提炼出了合作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及讲授式教学方法,并分析了教学方式改革中的共性问题,明确教学方式改革的难点,提出了结合学科特色进行学科教学方式的研究。

结合第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实践研究,我们对以下五种教学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下面把研究的成果与老师们分享,希望能为老师们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实施的践行策略

我们在清晰认识各种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提炼出各种教学方式有效实施的科学指导思想。

(一)合作学习方式实施策略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收获以下经验。

1.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2.要有明确的合作学习任务或目标。合作学习适宜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学习任务,如教学任务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或教学目标包含了人际交往品质与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一方面,提倡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或困难时采用探究或研究性学习,当解决仍然有困难时,采用小组合作或小组探究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合作学习的策略应有不同,如语言学科,合作学习主要是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信息,碰撞思维;而自然学科,大多是采用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作业。

3.合作学习过程中人人承担责任并相互依存。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为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可通过角色互换、责任承包、随机提问等方式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明确组员的个人责任。

4.注重合作技能,采用多样化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为从小组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学生需要具有一些合作技能和方法,倾听、交流、分享、互动等。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合作学习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和评价的最终目标。通过评价,包括组内自评、组间评价、全班评价等,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

(二)体验学习方式实施策略

体验式学习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生透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

1.情境设计要得当,要有真实性。有效的创设情境活动,要面向学生生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为依据;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自己对观点有深入的感悟。

2.体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进行体验时,教师要在行为、情感、认识等方面有得当的引导,要把学生从物境引入情境、心境、意境,使感悟不断深化。教师要明确情境或活动的设计目的,这样才能引导到位;要关注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或活动中参与或亲历的反映,及时导向;要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空间。

3.加强反思,引导领悟。体验是学习的过程,反思就是深入学习的过程。反思是体验后的感悟过程,将静态的经历感受、心灵体验,被激活、被催化,使其与所学的内容产生广泛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导性问题,启发学生反思、梳理所获得的直接感受,激活他们原有的经验,深化认识;要关注和捕捉生成性的问题或新认识及感受,积极引导互动交流,进一步促进情感和认识的升华。

(三)探究学习方式实施策略

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1.探究性学习,必须有适合学生兴趣和认知水平的探究任务或问题。教师在提出探究任务或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探究任务或问题本身的生成性、开放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我们进行的课例研究中,发现成功的探究课例都有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任务。

2.探究学习各个环节和阶段要设计。在探究过程中,具有明确的阶段是实施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在历史探究课例中,学生探究学习分为“知识铺垫、素材准备阶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阶段、分组初步探究阶段、分组继续探究和集体探究阶段、评价阶段”。教学具有比较明确的分段,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具有探究的任务,是探究学习的又一个明显特征。

(四)讲授式教学方法的研究

讲授式教学法,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手段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最广泛被使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通过设计启发性强的问题和环节,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增加讲授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

2.运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增强讲授的直观性、感染性,增大讲授教学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充分发挥讲授教学中情感直接传递和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

3.在教学中,注意教师角色,讲授中主导不主载,教师要为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

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和规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整体协调,通过互动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建构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理想的教与学的环境。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的改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简单的技术与教学的叠加,教师是要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地为教和学服务。

1.在体验学习中,运用多媒体能够将体验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2.在探究学习中,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网络,针对探究专题查阅资料,学生可收集到事例、数据、图文等各种相关资料,这些为论证观点、分析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在合作学习中,网络为教师提供了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认识情况的平台。网络为学生探究问题、发表见解提供了宽松、民主、自由的园地,为学生的问题探究,开辟了新渠道,有利于学生更广泛的学习。

4.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资源系统化制作成教学课件,以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辅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授。

三、教学方式改革的成效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转变

通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教师对教学方式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各种教学方式的把握也不断成熟,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1.在学生观方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

2.在教材观方面,尝试拓展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备课时,除利用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之外,教师还经常参考教学参考资料,丰富了教学资源的内容。如在教学中学语文《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先分析了苏州园林的写作特点,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特点,教师选取了另一篇写苏州园林中一个小园的文章,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接着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文章之外,给学生看自己录制的顺义街心公园的录像,让学生分析苏州园林特点对顺义公园的影响。这一节课,教师始终围绕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很好地整合和利用了教材以外的资源。

3.在教学观方面,多数教师开始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注意创设情境,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中来;在评价观念方面,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教师关注过程性的评价,关注学生日常的表现,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1.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生了变化。多种教学方式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到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同学互相配合、互相启发,积极动脑思考、大胆动手实践、主动交流,得到了结论、获得了体验。

2.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经验形成的过程。在教学方式的研究中,重视学生的体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一些活动,学生自主制定决策方案,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对知识进行拓展,对活动进行总结,都是学生自主活动,自觉探索,教师的作用是引领、组织和适时点拨,促其认识的升华,使学生经历了学习经验形成的过程。

3.使学生习得了学科研究的方法。多种教学方式的研究,使学生开始独立自主地学习和研究教师提出的问题,收获了很多学习的方法。如化学探究课实验研究以后,一位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感受:“这一次我们真的成了学习的主人,从实验的设计、方案的实施、效果的展示、同学之间的评价均由我们自己来完成,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探究的艰辛。”

四、问题与思考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同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基于已有的基础;教学方式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开放的。

1.加强对各种教学方式实现的心理机制的研究。使用某种课堂教学方式的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表面的形式上,无法顾及到学生的思维状态,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教师对教学方式的理解问题,更主要的是教师缺少对各种教学方式心理机制的研究。

2.加强学科教学方式特征的研究。由于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同,所以教学方式的特征和流程在各个学科表现就不同,因此需要深化研究学科教学方式的特征,依据不同的学科,进一步探索各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

抓好化学教学 提升教学质量 篇4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 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序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理由。

另外,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要有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补充的能力。

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提升教学质量办法 篇5

2014年3月5日

根据蓟县教育局和乡中心学校总体部署,我校立足实际,从课堂教学入手,认真查找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对症下药,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大力提升教学质量。

一、主要问题

1、课堂预设不够。

有效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基础。课堂预设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的,但由于个别教师为了备课而备课,过分地强调格式化备课,放弃了有思考、有特点的个性化备课,导致课堂预设与实际教学情况相差甚远,难以达到有效生成。

2、教学目标不明确。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就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可以有多维,同一维度上也可有若干个目标。有的教师的一节课中,各项目标都有那么一点体现,但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本堂课着重要解决的或提高的是什么不够明确,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3、教学重点突出不够。

教学重点是连贯全局、带动全面,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比较突出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的重点。有的教师在上课时为了上课而上课,要么没有重点,要么不同的学生重点相同,要么重点突出不出来,严重影响了一节课的质量。

4、不能科学使用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能力比较弱,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不能整合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间的有关知识,上课变成了教材内容的解读。致使课堂延伸性不强或没有延伸。

5、教学过程重教轻学。

在听课中发现,个别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采用“过去式”教学,即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实践操作;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活动、教师评价的模式。同时,个别教师对学生的随堂练习也是太随意,设计不精。

二、教学质量的目标

1、三年级语文成绩要有较大幅度提高(平均分80,合格率78.2%,优秀率39.1%),其他各年级成绩在上学期基础上略有突破。

2、县教研室组织的五年级全科抽测成绩提高至90名。

三、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

1、切实加强课程管理。

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把各种课程开全开足,决不随意加课减课。校长、教导主任每天从早读到放学,进行巡视检查,如发现私自调课、不按教学常规上课,课堂环节脱节、随意上自习等现象,都作为教学事故记录在案,并找教师谈话。

2、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基础和学科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针对本校教师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现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把功夫下在课前。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备课。必要时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备课。

第二,把力量放在课内。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必须遵守几点原则:(1)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2)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3)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4)必须使用多媒体。

教导处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是:(1)随堂听课,不打招呼,听后个别交换意见,提出要求和建议。(2)组织中青年教师讲优质课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都可以听,然后进行评课,共同研讨课堂教学的经验和做法。

第三,把补困加在课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要求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建立后进生成长档案;

(2)任课教师必须对班中的后进学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

(3)教师须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4)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第四,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注重效率。

第五,加强过程管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平时的常规检查,随堂听课外,加强对个别教师、不安心教学教师的管理。采取分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转变其思想,提高其业务能力。方法为: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作业批改);三座谈(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四总结提高(在上述调查基础上,指导其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以发扬光大;指出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全面解决“教”和“学”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保证学校教学活动有秩序、高质量地正

常开展,培养全体教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3、加大对后进生转化力度,提高整体成绩。

后进生是影响我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后进生的转换方面再作具体安排。

第一、建立档案。根据考试分数和任课教师平时观察,确定后进生名单,建立档案。

第二、抓两头保中间。一年级和五年级任课教师要高度负责,不能从一年级起,就出现学困生。不能使学困生在毕业时还没有脱困。中间年级教师要避免产生新的学困生。如果学困生档案中有新名单出现,该任课教师要承担责任。

第三、分层转化。转化后进生共分三个层次:

1、学校监控,现规定:后进生成绩每提高5分,对成绩突出的教师还可以进行优先评优评先等。对学生而言,学校每学期期末在后进生中开展评选“学习进步奖活动”,凡学习进步较大的后进生均可参评,在开典礼上隆重表彰。

2、重点监控。确立四个重点:重点年级、重点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重点教师、重点学生(自己不学、家长不管,成绩特差的学生)。

3、加强检查。教导处按规定对后进生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并及时反馈结果,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整改。第四、教师操作。教师要耐心细致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让后进生树立信心。坚持日常转化。任课教师每周利用课余时间,与后进生进行谈话,补习至少一次,在课堂上教师对差生要多启发诱导,多提问差生,多检查他们的课堂作业。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进行鼓励,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树立起奋发向上的动力。最后一名差生进步了,整体质量就自然会水涨船高。

第五、自我提升。开展“一帮

一、齐进步”结对子活动,后进生主动找“先进生”,取得他们的帮助,提高自身的成绩。

第六、家庭协助。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号召家长每日检查孩子的作业,帮助孩子弄懂学习内容,耐心做孩子思想工作,提高孩子学习成绩。

加强合作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合作教学 基本途径 意义

教师的合作教学就是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紧紧围绕某个教学主题,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研讨、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单兵作战”,主要依靠个人的力量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新课程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革,教师的合作教学不仅变成可能和现实,而且更是一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结合我校科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我谈谈教师合作教学的基本途径及意义。

一、教师合作教学的基本途径

1.集体备课活动

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集体备课活动,为了把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引领学生走进那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研组的每位成员就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切磋、探讨,为了防止这种活动流于形式,我们学校还规定把教师提出或发现的有价值的观点或亮点的数量来评价一个教师业绩的重要依据。然后由备课组落实一个主讲教师,一般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主讲者,若这部分内容是物理知识为主的,那么主讲者确定为物理方面较精通的老师,他要对下一周要学的内容组织大家进行教学大纲的学习,教材的研究,分析结构,确定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制定达成目标的计划和措施,落实教学的步骤、方法、作业的内容、演示实验的安排等。然后进行集体讨论,最后通过交流修正,形成最佳施教方案。这种团队工作的方式,对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是非常有效的。

2.开设创新教学研讨课

定期开设创新教学研讨课,科学组全体教师参加听课。课后,上课教师先谈该课的设计思路,要达到的目标。然后进行集体讨论评议,大家提出各自的见解,最后达成较佳的施教方案。如在上免疫部分知识时,教研组为我确定一个课例,大家连续听我的课,还摄下课堂实录,大家边观看边分析边点评,对我的引入,小结给予肯定,但指出我对某些抽象知识的讲解还不够生动。在这过程中使我体会到执教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大家的分析和点评中,我获得了真实的提高。又如对“测内阻”这一实验课,我校的一位教师的施教过程是这样的:根据给定的实验器材,要求学生设计测电阻的方案。学生经几分钟思考后,设计了多种方案。然后教师要求学生逐一比较,确定哪种方案最合理,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教材要选择这样的方案。接着学生根据要求连接电路,做实验。这样有一些学生在一节课时间里,没有时间完成实验,个别学生连线路都没有接好就下课了,课后评议时,教师们都对该设计方案予以肯定,同时对时间安排上提出多种好的建议,最终大多数教师达成了共识。

3.建立优质资源库

教师在备课活动中,都精心设计和收集一些较好的课件及素材,且各有特点。每年对这些课件及素材进行汇总,建立学校科学资源库,每个科学教师都可以共享这些优质资源,可促使教师全方位提高。

二、教师合作教学的意义

1.教师合作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

新教材标准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虽然没有原大纲那样具体、系统,但它对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提出了规范要求。特别是发展性更需要教师通过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当前教学中教材设计如何才能摆脱“新瓶装旧瓶”的困惑?应该如何看待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怎样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如何教会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上述问题,都需要教师合作,进行理性的探索与交流,从学科实践出发寻找能够解决自身问题的合适的教学措施与教学策略。

2.教师合作教学是新课程条件下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考虑较多的可能是如何“教”,注重的是我给他们多少,而较少考虑他们实际学到了多少。在新课程条件下,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合作,这种合作,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一切教学活动是与同事、学生一起分享的过程。

3.教师合作教学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需要

转变教学思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篇7

一、关注重点由“教什么”转为“怎么教”

教学工作包括教与学两部分, 目前教师的招聘、考核与评价多注重看学历, 看学生考试分数。 平时在同行间教学研究时, 重点讨论的是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即“教什么”的问题。 然而, 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往往成为个人把握的事项, 致使部分教师“茶壶里倒饺子倒不出来”, 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事实上, 改变教学方法比改变教学内容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改变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学习惯, 掌握一些并不熟悉的新教学技巧, 学生也有一个重新适应的问题。

一是注重教学设计。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思路, 准确把握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情境等要素。 在准备教学时, 不仅要注重教的内容、知识的逻辑关系、知识讲解的先后次序, 还要注重意外教学现象的策略设计。 “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 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展开充分准备, 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拓宽拓展内容外延, 确保对知识“问答如流”、“成竹在胸”, 完整体现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二是突出重难点。 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 课堂上学生的精力不可能时时饱满, 应通过对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知识结构、学风和心理动因等特征的细致分析, 对照课程标准, 确定教学重难点, 根据内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计划分配, 进而编写教案。

三是精心设计问题。 教学对象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 教育是通过教学对象的学习实践, 提高其积极性, 进而内化为教学对象的精神财富的过程。 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要把握层次性、启发性, 使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地启发诱导思索, 逐步掌握知识要点, 形成合理的结论, 让教学对象在思索而不是“硬塞”的过程中掌握技能, 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转换角度由传统型向多元型靠拢

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育跨上“快车道”。然而, 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写到头”的传统模式中, 或者认为信息化就是把文字通过PPT显示出来的认识之中, 最终仍然采用以教师讲授、灌输为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要关注最新理论成果。 近年来, 教育理论的研究取得长足发展, 然而, 部分教师仅凭自己做学生和教师的经历和经验进行教学, 片面以教学的实践性期待理论性。 教师要时刻跟踪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和国内外发展趋势, 了解新知识、 新方法, 勇于探索, 敢为人先, 将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的发展中, 并将这种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传给学生, 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是要注重信息技术。 技术是手段, 无论采用何种技术, 都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服务的。 应针对老问题, 根据个人多年的研究领域, 结合新技术如教学辅助技术、互动平台等开辟新领域, 提出新观点, 研究新问题, 为学生的发展拓宽思维。

三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 目前部分教师很少受过“教会学生如何学的方法”的训练, 对所承担课程只顾自己教, 按照自己的想法讲完完事, 很少考虑学生的背景和接受能力, 在课堂及课后只看“作业有没有完成”, 对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用了解不多。 近年来, 教育心理学、学习科学等领域都取得革命性的发展, 对如何学、如何教作出许多新的解释。 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 立足提高学生智力发展, 养成从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及通过系统设计对问题进行研究的习惯, 并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 掌握学习方法。

三、善于反省由“单干型”向开放型转变

课堂授课的结束, 并不意味着这节课教学的停止。 课后反思是以旁观者的眼光审视教学, 对教学中好的做法和不足之处会有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 也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是听取意见。 教师在备课时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专家教授请教, 上课时应真诚邀请其他同行随堂听课。 在授课结束之后, 要征求学生和同行们的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 及时听取和吸纳有关反馈意见, 适时地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微调, 以满足学生需求。 课后要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学生之中, 通过教学交流, 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提出问题, 对学生反馈的意见和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虚心听取和采纳, 并及时地给予解答。

二是注重教学学术。 教和研是教师的一对翅膀, 缺一不可, 不能偏废。 往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教得好就行, 忽略研究, 更多教师认为研就是论文、 专题, 对教学本身的研究不太重视。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认识, 教学研究不仅应该研究学习理论本身, 还应该将“如何教学”纳入研究范围, 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摘要:教学需要探索和研究, 作者认为针对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些表现, 应调整教学重点, 以学术性的方法研究教学、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思路,“怎么教”,多元型,开发型

参考文献

[1]徐晓枝, 李雪冬, 李虎, 等.军事任职教育浅谈[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

扎实校本教研,提升教学质量 篇8

一、学校教研活动的问题和不足

客观地讲, 当前许多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从形式、内容、教师合作、研究对象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显露出了它在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中的弊端, 主要表现为:

1.流于形式, 实效不足。

教研流于形式, 缺乏实效, “有形无实”使本应价值巨大的教研活动成为了“鸡肋”。教研本应是教师积极主动要求开展的活动, 它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更有利于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 也是教师整合集体的智慧、更深刻把握教材、教好每一节课的很好的机会和方法。然而在现实中, 一些教研却流于形式, 教师们认为, 教研就是写写教研记录, 学校检查时, 有据可查就行了, 变成为了完成教研活动而教研, 把教研当成了一次任务, 一个负担, 只是被动地去接受, 使教研活动失去了实际意义。

2.内容单一, 缺乏新意。

内容单一, 观念陈旧, 创新不足, 缺乏新意是教研的另一主要问题。当前, 许多教师依然遵循着以往的教学方式, 教师满堂满节地灌, 学生晕晕乎乎地学习能力”。听, 考试糊里糊涂地考,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教师觉得教得没劲, 学生学得没味, 本应生龙活虎的少年变得如暮年老人, 毫无生机;本应活泼有趣的课堂变得沉闷冗长, 厌学情绪弥漫着课堂。其中原因, 很大程度也是源于教师没有从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实际出发, 塌下心来, 实实在在地研究、探索、实践、提炼。

3.缺乏合作, 彼此保留。

教研活动应是一个教师间就教学方法交流互鉴、彼此提携的过程, 但由于人际竞争等因素影响, 很多时候, 教研却是缺乏合作、彼此保留的, “单打独斗”式各说各话成了教研的一大特色。

团队合作意识不强、教研氛围不浓, 不是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而是互相防备, 彼此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相互保留, 这就致使集体教研成了口号和形式, 只要学校不检查就应付了事, 甚至有教无研。教师各自为政, 即使教研, 也只是保证了教学进度的一致, 只是表面的教研。谁也不肯暴露自己的不足, 不肯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收获, 更别提对学生实际的分析, 对学校现有资源的合理运用等。长此以往, 导致了学生成绩两极分化, 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最终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 影响了学校和教师的全面发展。

4.只对书本, 不对学生。

说教材、课标和习题是教研的对象, 没有错, 但它是片面的, 因为, 教学过程中所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更应是教育者关注的对象。“只对书本, 不对学生”的教研, 是一种缺乏实际基础的研究。

多数学校的教研, 往往就是在研究教材、大纲, 怎么教的问题, 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应该怎么学。我们要怎样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获得知识, 以及如何解放学生思维, 加强他们的创新精神等, 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增强,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改善教研活动的思路和方法

面对不足、问题, 如何解决?就要以实际为依据, 切实做好校本教研以及教研组建设, 改革和完善教研, 使学校教研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怎样建设新形势下的教研组, 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 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实际问题。

1.尊重学校和教师的实际, 构建校本教研制度体系。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是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秩序的确立, 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它创造的是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 创设的是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教研制度要具有规范性、指导性和保障性, 要经过教师讨论通过, 从学校教研发展的实际出发, 逐步健全、逐步完善, 最后, 形成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改变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 消除教师对教研的厌烦情绪, 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使教师人人爱教研, 个个都进步, 团结合作, 共同发展, 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2.转变教师思想观念, 领会校本教研的基本理论及内涵。

教师应该正确理解, 校本教研不等同于教研组活动, 也不等同于集体备课, 更不是单纯的教师的研究。校本教研是自下而上, 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即“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模式, 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入理解校本教研的含义, 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 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真正发挥校本教研在教学中的实际作用。

3.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加强合作, 探索适合于学校实际的教研方法。

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创建一套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学情的教研方法和教学方法。校本教研要特别强调团队精神, 群策群力, 既要发扬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还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 使每个教师都能贡献力量, 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在合作中, 教师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 可以产生许多实用和创新的想法, 使教师在合作中不断受到启发。教师有了互相切磋教学问题的伙伴, 教师可以分享备课资料和课堂教学技巧, 共同分析教学情况, 磋商教学改进策略, 以加强教师对自我教学的关注和改进, 同时, 也可以学习同伴的教学经验。

4.构建校本教研模式, 让教研有理可依。

建立校本教研组, 构建切合实际的教研计划和模式, 让校本教研有理可依, 有据可行, 并且, 要确保校本教研的长期性。校本教研的形式并不是单一固定的,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同的问题应选择适合的形式。建立健全的教研计划、程序, 以及一个相对自由的教学研究环境和氛围, 使教师能够畅所欲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疑惑, 将这些困难和疑惑拿出来, 在整个教研组中, 集众人的智慧寻找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法, 这样, 不仅能够达到教师个人的提高, 还能够促进整个教研组素质的全面提高。校本教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还要坚持不懈, 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 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总之, 扎实推进校本教研, 既深化了教学改革, 又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校本教研以其实践性、针对性、创新性, 改进和完善了教研制度和工作方式, 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 能切实提高学科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要切实理解校本教研的真谛, 改革和完善教研方式, 使学校成为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培育人才的基地, 让我们为着这一伟大目标, 坚持不懈地努力。

指导教师点评:

提升教学质量 篇9

一、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有效结合, 使教学活动高效完成

小学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对学生进行积极指导, 使他们的素质能力获得提高。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负责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 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管理就是如何使教学活动在有序的顺序下取得高效率。

学校管理者通过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检查和经验总结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 并在经验总结过程中反思自己的不足, 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使学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二、以人为本, 实现教学管理的高效化

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 管理者要尊重每一位教师, 认真听取教师提出的意见和看法, 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实现和谐民主的管理氛围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传统教学管理中, 管理者对教师的教学质量采取分数量化管理, 认为班级取得分数高的教师教学水平高。这种分数管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使他们在分数的压力下使教学价值大打折扣。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 学校管理者要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取综合的考察和评价方式, 使教师在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一) 从学校管理者自身做起,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要提高学校管理质量, 提高教学效率, 需要管理者为教师和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 使他们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进行积极的互动, 提高教学双方的参与度。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 管理者能够从教学实际情况来对教师提出人性化的要求, 使教师能够和管理者之间形成友好、平等的关系, 增加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凝聚力。身为管理者, 不仅要严格要求教师按照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教学, 还要从自身做起, 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进行教学研讨时, 管理者要多倾听教师发表的意见, 更多地了解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并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使教师在积极的心态下进行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质量。

(二) 要求教师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进行教学创新

在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要做到以人为本, 还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以人为本,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积极地进行学习, 提高他们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个体, 他们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因材施教,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能获得提高, 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 加强素质教育, 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 学校教育要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 要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基础积累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 管理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学校管理者不仅要加强教学活动的开展, 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教师的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主要是针对教学活动进行的,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学校管理者通过对教师进行一系列的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 提高他们的教学经验, 并通过对教师的有效管理来实现高效的教学。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与评价又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在对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的管理方面, 学校应注意把教师的长期脱产校外进修与校内进修提高结合起来。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多种多样的培训、进修机构, 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在目前,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对一些学校的一些教师来说, 脱产校外进修存在着不少困难, 因此, 学校应加强校内进修。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教师培训、进修、提高, 并要形成制度, 要充分利用校内在职进修的多种形式。

例如, 新任教师进修、以老带新、个别指导、举办讲座、观摩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会等等。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 要建立评价的组织机构, 包括校外的教师评价机构和校内的教师评价机构;要制定各种评价标准, 使教师评价科学化;要加强形成性评价, 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办好学校的主要工作,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因此, 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学校管理应树立管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思想, 根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从事教学管理, 特别是从事教育教学行政管理, 就更要注意这一点, 使学校教学活动能够高效顺利地进行。

提升教学质量 篇10

一、目标培养教学

目标培养教学的宗旨是“人人有进步,人人能掌握”。是根据中职学生的各方面特点(特别是学习特点)而采取的短中长相结合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该模式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品行素养和各项实用求职技能来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明确设置专业课程在能力培养中必需的理论知识目标、品行素养目标和实用求职技能目标。实现理论知识和学生技能的掌握同步,学生的学业进步同学生的素质提高同步。

模式培养目标的确定。要求学校必须依据国家规定的中职培养目标和社会企业对专业的应用需求,在学生能够学会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学校和专业科组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出培养的目标。并且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要有所不同,以便能实现能者多学,弱者适学。形成“人人有进步、人人能掌握”的良好教育教学局面。

模式的组织实施。在确定出相应专业的总培养目标后,将培养目标划分为专业理论知识、实用求职技能和品行素养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以下简称“三方”培养目标)。以此为基点制定出每学年的“三方”培养目标,并引申出每学期的“三方”培养目标。教师依据学期的“三方”培养目标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以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用求职培养目标为例,假设该专业三年后应培养学生的实用求职技能为熟练掌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茶艺、酒店管理系统应用及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第一学年要求学生掌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酒店服务礼仪等,细分到第一个学期要求学生学习掌握中式铺床、客房清洁整理、中餐宴会摆台、餐巾折花、托盘使用、斟酒、分菜、职业妆样及酒店服务礼仪等技能。第二学期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客房预定、坐夜床服务、西餐宴会摆台等等技能;第二学年要求学生掌握茶艺和酒店管理系统应用等技能,细分到第一个学期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学会鉴茶、认识不同的茶具与使用方法等等,第二个学期要求学生学习掌握三种泡茶法的步骤手法和登记入住、费用入单、换房处理及结账退房等酒店管理系统应用等技能。

模式的考核。“三方”培养目标的考核各有不同,专业理论知识和品行素养的培养目标考核安排在学期末考评,实用求职技能的培养目标以细化为月培养目标实施考核。还以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第一学期技能培养目标为例,如要求学生在第一个学期学习掌握中式铺床、客房清洁整理、中餐宴会摆台、餐巾折花、托盘使用、斟酒、分菜、职业妆样及酒店服务礼仪等技能。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细分这些技能培养目标,第一个月考核职业妆样和走姿、站姿等酒店服务礼仪,第二个月考核中式铺床及房间清洁整理,第三个月考核中餐摆台和餐巾折花,以此类推完成学期技能培养目标的考核。学校在每月初向学生公布月技能学习目标后,教师组织学习,月末进行统一的校级考核与竞赛。各专业月末技能考核成绩优秀学生学校应给与相应的奖励,以此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

二、目标培养教学优势

传统的中职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上一直是沿用普通大中小学通用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室中,以教师讲述教材内容为主,学生听为辅,课后以教材内容书面练习为主,很少以学生动手练习技能结合。虽然我们现在教师采用了挂图、幻灯片、录像、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来辅助教学,但仍摆脱不了教师充当教学中的主导角色。由于专业课程的知识大多来源于实践中,需要有现场的感性认识,结果在教室的常规理论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抽象、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使教师感到专业课难教。而且中职学校教学多数受教师队伍素质和课程教材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教不出专业特色课程内容,产生不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目标培养教学模式是根据中职学生学习和心理等特点为基础创设的。该模式按中职学习专业课要达到的总目标(学生目标),分解为各个不同阶段的子目标(学期目标),再分解出子子目标(月目标)。在教学实施上有针对性地设计难度适中的理论和技能(下转第40页)(上接第77页)学习任务,并以月完成一项或多项理论和技能学习任务来逐步完成整个学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和品行培养,这种模式教育教学对学生是极有吸引力的。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促使学生学习一定理论、掌握一项或者更多的技能,有助于减弱中职学生学习惰性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的不良影响,增进中职学生的学习耐性。而且在完成一项又一项技能攻关学习中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增加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并且通过月末校级考核加竞赛的模式,也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学校教学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后,对我们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设计好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家长和社会在最初的报名选择时就能清楚该专业所能学到的“一技之长”。以此作为吸引学生的“卖点”,把它打造成一种规范的“技能学习流程”,按此流程要求来打造学生,避免出现三年学习却不知道学了什么的尴尬现象。

三、目标培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标培养教学模式的开展,更加突出职业教育,是为了完善学生获得“一技之长”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教学上突出实训课教学,突出学生实用求职技能的培训,所以对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备设施和实训设备设施提出更高要求。

二是实训教学耗费大,教学成本较高。在实训教学中,有设备、工具的损耗,有电力和材料的消耗,这些都使教学成本急剧上升。

三是需要对行业发展需要专业提供哪些技能培训做好调研工作,需要组织各专业科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研讨制定出合适的理论知识、实用求职技能和品行素养培养目标。并需要与时俱进地去补充完善培养目标。

四是需要统一对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进行该模式的教学培训,促进教师胜任新的模式教学。

五是需要及时跟进教学进度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督促专业课教师做好实训教学的准备、组织与管理,确保每月教学任务的完成。并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检查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六是需要学校以不同宣传方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并加大完成月任务的师生奖励。

搞好情景设计 提升教学质量 篇11

【关键词】情景创设;设计;化学教学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恰当的情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些“认识冲突”或“心理需求”,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时教师稍加引导,他们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方法,用自己的潜能去攻破每个难关,使问题得以解决。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何其重要。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理”入境

当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后,往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说明某一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达到以“理”入境的目的。

例如:《硫酸》的导入。

同学们,建国60多年来,我国硫酸产量增长140多倍,而世界硫酸产量增长5.3倍左右。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生产过程能量利用率却很低,发达国家能量利用率达70%,而我国仅为30%。耗能高,利用率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硫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工业产品,硫酸的产量是一个国家无机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对硫酸应该有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我国硫酸工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硫酸产量虽然增长速度很快,但生产过程中的能量利用率却很低,而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工业产品。这样,学生会很重视硫酸知识的学习,而且还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化学,为使生产过程中的能量利用率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会很投入,认真钻研,教学效果会显著提高。

二、以“趣”入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化学实验尤其是化学兴趣实验,其鲜明、生动、直观的形象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往往会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教学情景之中;课堂演示实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求知欲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都很重视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并不时地穿插一些趣味实验;向学生描述化学史实,化学科学与技术的新发现,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现状等,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日常生活及生产中的许多趣事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二氧化碳”新课的引入。

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至,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看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

三、以“疑”入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实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对比等方法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认知产生矛盾,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原子晶体”的导入。

我们已学过元素周期律和分子晶体的知识,知道碳和硅同处于第四主族,二氧化碳是典型的分子晶体,同学们也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那么,二氧化硅是否为分子晶体呢?二氧化硅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采用设“疑”这种方法,不仅及时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与新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以“情”入境

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的主要因素。因此,以情感人,以情诱人,情感结合,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景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了学生,引起师生共鸣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以“情”入境的方法很多,如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之中,能以师情激生情;可以讲述一些爱国主义的化学史,化学家的艰苦经历、动人故事,能以爱国史激发学生爱国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愉快、求知、民主的氛围中,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对认知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投影、录像、电影、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让学生触景生情。

例如:“纯碱”的引入。

同学们知道,碳酸钠俗名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广泛,需求量很大。可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纯碱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纯碱的生产量很低,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后来,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改进了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技术,使纯碱的产量大大提高。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侯德榜制碱法”制造纯碱。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纯碱。

这样的引入,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顿生敬意之情,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习的态度端正,目的性更加明确了,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情景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情景教学有助于学生组织思维,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交流互动 提升教学质量 篇12

一、学生和教师的交流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要多和学生交流。在课堂上, 我们要注重和学生的交流互动, 根据学生的反应修改我们的教学方式;多让学生发言, 表达自己的见解, 特别是思考题的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 要用有效的交流把学生的思维带进题干, 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学习。当然,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交流, 更多的交流要留在课外。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在课外, 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玩耍, 一起游戏, 毕竟小学生都很贪玩儿, 若能把握他们的性情就能很好地实现有效交流。学生也要主动和教师交流最近的学习情况, 积极反映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鼓励他们给教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换句话说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与同学的交流互动, 有效的互动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其次,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给学生多多提供这样的机会。比如说在课堂上, 我们可以让课堂探究活动围绕“问题”进行, 把全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问题探讨, 以激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有所见解, 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最后, 教师也要加入到探究中, 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起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师生间的交流更方便, 也更容易实施。但是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摩擦, 小学生容易为一件小事发生争执, 所以平时我们就要教育学生友好相处,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 如此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电子白板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学, 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普及和推广, 如何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 有效整合学科教学, 变革教与学的方式, 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 我们的目的是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电子白板为我们的教学也提供了方便。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用电子白板可以节省很多书写的时间, 可以用更多时间进行教材重难点的突破。通过观察发现,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更多是运用电子白板来展示教学资源, 辅助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很明显, 电子白板已成为了很多教师电子版的教科书, 而不是学习和认知的工具。这样显然没有发挥电子白板的作用, 电子白板不仅可用于教学信息的显示, 还需要挖掘出它更多的潜能——交互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一味采取一种方式进行教学, 要优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启发式教学, 学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电子白板作为一种工具, 是联系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 并不能代替教师的板书。在运用的过程中, 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小学生普遍对动画比较感兴趣,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动画式教学, 我相信学生会很感兴趣, 这也有利于聚焦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

四、处理好学生、家长、老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新课程标准改革正在而火如荼的进行着, 我们之前讨论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现在一起来处理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教学改革要和家庭教育联系在一起。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要想和学生有一个很好的沟通, 我们就要学会和家长进行很好的沟通。我们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尽量让父母参与其中, 这样还可以友好地促进学生和家长的沟通, 这也是我们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我们就能知道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态度, 从而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情况, 便于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小学数学的学习, 生活中很多情况都可以用到加减乘除, 这时我们就需要家长积极配合我们的教学, 多用生活中的事例来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运算, 这也是一种课后巩固。我们教师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也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多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接轨。

新课程标准改革之下, 需要教师和学生多多交流, 把交流融入到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交流不但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 还可以在无形中锻炼学生的口才。数学课不只有数字上的交流, 还有情感上的碰撞。其中交流方式多种多样, 从简单的课堂交流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游戏交流, 或者是教师和家长间的交流, 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数字的别样美。

摘要:教育改革要从小学抓起, 对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 还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我们可以在小学教学中融入生动的交流互动, 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数字的魅力。进入21世纪, 教学方式不断得到改进, 电子白板进入小学课堂, 这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作为教师, 我们要有效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师生间的交流, 让学生轻松学习, 快乐学习。

关键词:交流互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小学数学课堂“互动式”教学的尝试[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0 (23) .

[2]吕含贞.谈“交往互动”在课堂中的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2007 (12) .

上一篇:完善我国高校内控体系论文下一篇:管理思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