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024-05-20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共6篇)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篇1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一年来,我校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致力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转变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开设方案,努力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开全开好国家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保证开足课时,上好课程;开好地方课,加强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人生规划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其成长;把学校课程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为学生搭建发展特长的舞台。开发了“皮毛动物制作”、“艺术剪纸”、“楚河汉界”,“绣出精彩”、“雷泽文化”、“快乐篮球”等20多门课。这些课程的开设激发了学生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二、狠抓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1、狠抓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考核结果纳入量化,考评结果与奖惩、评模、晋职直接挂钩,调动教师积极性,收到良好效果。

2、实施“1+1”工程。强化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帮扶,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3、积极实施集体备课。构建了“说备同步,讲研一体”的教研平台。每学科每学年组织上10节集体备课研讨课,每次活动第一步为课堂教学展示,第二步评课研讨,实现了讲评研一体化。

三、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学习先进学校经验,结合我校实际,在广大教师的探索中,我校已逐步形成了“三自一导,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即“自学导航,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适时点拨——巩固训练,当堂达标——自评归纳,小结整理”五个环节。五个环节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使教师在课堂上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养成了深入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基于这种模式,我校的6名教师在今年的区优质课评选中获奖,其中荣丹丹、张助忍两名教师在市优质课评选中获奖。

四、营造良好氛围,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育人效果,让校园处处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内容丰富的“橱窗文化”,别具一格的“走廊文化”,严谨务实的“办公文化”,独具匠心的“墙壁文化”,书香浓郁的“班级文化”,优雅别致的“宿舍文化”。为师生营造了一个舒心和谐宜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学校的发展道路上,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会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奋力拼搏,争创一流,努力把胡集中学建设成为一所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学校!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篇2

1. 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高校后勤安全服务包括饮食安全管理、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幼儿教育安全管理、水电动力运行安全服务、校园物业安全管理、维修安全管理、车辆运行安全管理、接待服务安全管理等众多的服务领域。高校后勤服务的多样性, 决定了高校后勤安全管理的难度。做好高校后勤安全管理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 如通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界定安全管理界面, 完善管理职责、固化管理流程、摆正前后台角色、提高执行力和调控力。此外, 做好高校后勤安全管理还需要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如正确处理建立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关系, 注重现有管理资源和信息化的有机整合, 突出管理主线条, 构建质量、安全协调一致的运行模式, 实现系统提升。

在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 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并结合高校后勤的实际特点, 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的两个维度展开全面适合高校后勤自身特点的安全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和食品安全管理的管理基础都是PDCA (戴明环) 管理理论;管理方法都是先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 它们具有相同的管理基础和管理方法, 适合高校后勤服务多样性的安全管理特点。两种管理理念都是企业安全控制的方法, 也是监管的有效方法。

2. 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1)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法。

在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 建议遵循三种方法。

(1) 目标管理法。以安全目标为导向, 以人为中心, 以风险为标准, 自上而下地制定后勤各级组织和员工的层级分明的安全目标, 使后勤各级组织和员工取得最佳安全意识;在后勤各级组织和员工的积极参与下, 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 自下而上地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从而确保后勤安全风险可控。

(2) 过程管理法。为了能更好地梳理安全管理体系中的过程指标, 采用过程管理的思想对高校后勤的各项活动进行分析, 通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将各项工作安全要求和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安全管理体系对安全管理工作要点的具体要求, 较为系统地识别各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

(3) 预防控制法。安全管理重在预防, 在充分识别后勤现有安全风险、重大安全风险的基础上, 将全体员工对自身岗位涉及的安全风险、重大安全风险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或应急预案, 使之在日常工作中具备应有的安全意识, 这样能更好的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原则。

在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 建议遵循三项原则。

(1) 全面覆盖的原则。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 不仅要按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等标准要求对高校后勤服务主过程涉及的风险和重大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 而且还要对后勤服务支持性过程涉及的风险和重大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 覆盖后勤的所有管理和服务工作, 实现全面的安全管理。

(2) 结合实际的原则。安全管理建设工作必须结合高校后勤服务的特点和内、外部的环境, 特别是结合后勤服务现行的安全管理成果, 统筹考虑, 合理地确定安全管理体系需控制的要素及控制程度, 在现行安全管理实施的平台上实现渐进性的提升。

(3) 整体优化的原则。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既是在原有管理基础上实施, 又是对以往原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改进的机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既要建立控制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 还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整合, 从而实现整体优化、系统提升。

3. 高校后勤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

高校后勤制定建立与实施安全管理体系可以归纳为PDCA, 即戴明模型。

(1) 策划 (P=plan) 。

(1) 确定组织的安全方针, 方针必须包含最高管理者的两个承诺, 即遵守现行安全法规的承诺和持续改进体系业绩的承诺。 (2) 识别存在的危险源并确定不可容许风险。 (3) 识别组织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要求。 (4) 根据危险源识别的结果, 对不可容许风险制定目标和安全管理方案。管理方案形式可以自定, 但必须包含几个要素:关注部位、不可容许风险、责任部门、资金投入、目标和控制指标、完成期限等。

(2) 实施 (D=do) 。

(1) 先确定各岗位人员在安全管理体系中的职责, 使之清楚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2) 根据不不同次人员的情况、业务技能等方面的需要, 进行必须的安全培训, 使之具有相应的意识和能力。 (3) 对有关安全事宜与组织内部各部门、员工之间及相关方之间进行协商和沟通, 收集意见与建议, 以便于持续改进。 (4) 规定组织的文件化和文件、资料管理的程序, 使与有关的文件都能传达到员工手中, 并保持最新版本。 (5) 按照策划的结果进行实施和运行, 主要是指运行控制。 (6) 对潜在的、重大的风险建立应急预案, 并定期进行演练, 以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 如防火预案。

(3) 检查 (C=check) 。

检查主要是对实施部分的运行结果进行检查, 目的是发现体系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各个部门和所有人员都按照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开展相应的安全管理和活动, 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试运行, 以检验体系策划与文件化规定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4) 改进 (A=act) 。

通过安全管理体系的试运行, 特别是依据绩效监测和测量、审核以及管理评审的结果, 检查与确认安全管理体系各要素是否按照计划安排有效运行,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使所建立的安全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4.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成效

(1) 高校后勤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是提升高校后勤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建立实施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是要练好内功, 通过练好内功, 达到建立和运用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来推动后勤深化改革。对高校后勤实体来说, 应该是提高全体员工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安全意识素质。要实现这个目标, 除了对现行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后勤实体的整体素质, 通过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系统、理论地建立好对高校后勤存在风险的控制, 为员工安全意识、人员素质的提升奠定好的基础。

(2) 高校后勤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是提升高校后勤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提供充分的管理依据。通过建章立制和科学管理, 做到“管理有依据、工作有程序、服务有标准、风险有措施、评价有证据”, 为高校后勤全面实施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撑。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可以充分依据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要求, 结合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明确各部门过程职能分配、层次管理和职责,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修订和细化各安全岗位职责及操作规程、服务标准, 充分实现后勤管理全程控制;保证过程管理和岗位职责更加明确, 任务得到层层分解, 责任层层到人;同时, 通过建立监督检查长效机制, 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强调各过程、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和接口管理, 保证每个细节都有严格的控制要求和检查、整改、验证要求, 做到各项工作有计划、有组织, 说而有声, 声而有动, 动而有形, 形而有改, 最终达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的目的。

(3) 高校后勤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是高校后勤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前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进入市场竞争, 靠规模效应使企业站稳校内外市场并逐步扩大发展空间。通过贯彻实施安全管理标准要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方针和安全目标, 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体系, 可以使高校后勤管理有章可循, 促使自身形成一种内在的发展动力, 进一步提高后勤企业化安全管理水平, 提高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从而为参与校外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因此, 建立和实施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不仅能够为高校后勤管理注入新的生命力, 也成为高校后勤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前提, 对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篇3

一、整合执法资源。提升执法效能

(一)整合机构编制。一是科学合理整合工商所布局。根据监管执法实际需要,坚持以经济区域设所的原则,继续调整工商所的布局。实行“小局大所”,对全系统工商所机构建制进行调整、撤并和重组,工商所由738个减为534个。进一步整合重组工商所布局和监管区域,重点解决部分工商所事权划分不清,县城设所过多的问题。二是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按照小局大所、精局强所和执法重心下移的要求,加强工商所的人员配备。在全省工商所全部升格为副科级后,整合人员,充实基层工商所,要求除偏远地区外每个工商所达到10人以上,确保一线有足够的执法力量,实现工商所职能分工、人员组合的最佳整合配置。三是统一明确工商所内部职能分工。工商所岗位设置突出监管职能的综合性,设立登记注册员、案件主办员、巡查监管员即段(片)长、法制监督员等岗位,建立岗位评价、考核、聘任机制,根据工作岗位和人员专长,合理安排人员上岗,实行AB顶岗制。在内外勤人员力量的分配上,突出监管工作重点和主要方向,即巡查监管、执法办案工作应一岗多人重点保障,以切实保证属地监管责任的落实:内勤工作可多岗合并,一岗多责。工商所工作岗位实行聘任制,工商所长、政治指导员、副所长由市县区工商局组织实施聘任,工商所具体工作岗位人员,由工商所长组织实施聘任。明确聘任人员岗位责任,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绩效考评管理。

(二)整合执法职能。为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印发了《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扎实推进基层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工商所工作水平意见》,《意见》按照事权与职权一致的原则,一是界定了工商所基本职能。即:工商所应以建立经济户口为基础,以巡查为重点。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和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加强行政执法办案,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工商所基本职能概括为准入职能、监管职能、执法职能、保护职能四大部分,并明确工商所工作职责。二是明晰工商所执法权限。在省局制订的《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所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处罚的权限的规定》和《关于规范工商行政管理所行政处罚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工商所执法权限的定位,扩大了工商所的执法办案范围和权限,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将执法重心下移,统一规范向工商所授权行为。以最大限度发挥工商所的执法主动性和执法效能。

(三)整合执法力量。建立工商所日常监管执法机制,是实现工商所监管职能到位的有效形式。省局下发了整合执法力量。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的意见,明确了全省工商系统执法办案主要依托检查大队和工商所,机关业务部门一般不再办理适用于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较好地防止了因职能交叉,发生多头执法和越权执法的现象,使工商所的综合监管职能得以充分发挥。2005年全省工商系统工商所办结案件27700件,入库罚没款7359万元;2006年工商所办结案件28853件,入库罚没款7473万元。

二、创新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水平

为加强工商所监管执法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基层监管新方式,将基层工商所监管方式改革向深层次推进。我局确定了全面推行“以实行片区段(片)长责任制为基础,以信用监管为主要内容,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以工商所规范达标为主要载体,以长效监管为主要目标”的基层监管新方式。

(一)推行辖区段(片)长责任制。坚持“辖区管理、主动巡查、动态监管、综合执法”的原则。规范“监管区域制、监管片(段)长负责制、监管职能集中制、监管活动巡查制”的运作模式。一是建立“属地监管,科学划片,定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岗位责任机制。工商所在工作人员定岗定责的基础上,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在监管人员分工上以路(区)设段(片),以段(片)设岗、以岗定责,将大片区划分为若干个小片区(路段),每个片区(路段)指定一名片(段)长负责日常监管巡查,对片区(路段)实行“五定”管理,即定片区(路段)、定人员、定任务、定职责、定奖惩。把路段(片区)的巡查、监管、执法、服务工作等细化、量化,责任到人。二是建立“互动巡查,巡办分离,内外协作,运作规范”的巡查监管机制。工商所充分运用基层监管信息网络平台,建立段(片)长与内勤、窗口之间的工作协作配合机制,内勤、窗口人员及时提供市场主体变动情况,及时移交受理的消费者申诉举报情况,段(片)长及时认领新增的市场主体,并拟定监管级别和定费标准,及时向内勤、窗口人员反馈市场主体的动态记录以及消费者申诉处理情况。在日常巡查中对人员较少,监管区域大,市场主体较分散的农村工商所,实行互动巡查,交叉协作办案制度,即由相邻的两至三个片长组成联动巡查小组,巡查监管责任由所在片长承担,巡查资料由所在片长录入和归档。查办一般程序的行政违法案件,由相邻的片长承担案件主办员,所在片的片长为案件协办人,负责案件的查处,案件终结后,由案件主办员负责录入案管系统和对受处罚当事人进行案后回访。对人员较多,市场主体较集中的农村工商所或城区工商所,在日常巡查中实行互动巡查。巡查办案分离。由相邻两个或三个片区片长组成一个互动巡查小组,由工商所所长或副所长挂钩负责一个互动巡查小组的组织协调工作,在本片区巡查时挂钩负责的副所长或相邻片区片长即承担案件主办员职责,共同实施巡查执法,段(片)长不直接参与本监管辖区案件的查处。在巡查中发现需依照一般程序进行立案处理的案件线索交由行政执法组(或办案组)的案件主办员立案调查:三是建立“综合整治,联动办案,统一执法。形成合力”的执法办案机制。在日常巡查监管中相邻片区的片长相互配合对片区简易程序案件进行查处,主要侧重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事前和事中的监管,并针对监管难点、重点,在负责本片区的案件主办员组织下,联动相邻片长,实行跨片联合行动,主要侧重事后监管,同时,工商所也根据中心工作适时组织辖区范围内的统一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形成合力,确保监管职能到位,主要侧重对市场秩序的整顿规范以及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四是建立“目标量化,失职追究,综合考评,绩效挂钩”的绩效考评机制。工商所具体划定岗位,工作目标,工作规范,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量化考评细则。对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的

人员,实行行政问责。同时,把工作责任与绩效考评相结合,实施奖优罚劣,实行绩效考评,即县级局对工商所、工商所对段长实行监管、执法、服务、内部管理等全方位的考评,层层签定责任书。确保监管责任落到实处。

(二)完善以企业信用监管为主要内容的监管方式。实行信用分类监管,是工商所面对量大面广的各类市场主体而采取的一项科学有效的监管措施。过去,实行市场巡查制,工商所要么户户必查忙应付,流于形式:要么巡而不查、查而不纠,做表面文章:要么只查个体户,不查企业,巡查不到位;要么以收费代替巡查,走走过场。我们按照“教育引导为本,制度规范在先,巡查监管到位,违规查处从严,信用披露锁定”的要求,探索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开发运用了“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和“四级三星信用监管系统”,全面采集企业信用信息,建立完善的“经济户口”信用档案,分别采取“三种距离”实施四级三星分类监管,按照企业类别实行日巡查、月巡查、年巡查。同时,推广工商所办公平台和移动办公巡查系统,通过无线上网的形式,直接把巡查信息输入到日常工作系统,使监管手段由粗放型向科技型转变,有效地提高监管效能,降低监管执法成本。进一步增强了监管的实时性和实效性。

(三)完善监管网络化,提高基层监管科技含量。信息化建设是强化监管执法、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我们始终把信息化工作放在工商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的第一位,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在市场监管执法领域的运用,大力推进以市场主体登记和监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户口数据库建设。积极构建综合监管信息化网络,运用科技拓展执法手段、增强执法力量、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先后开发应用了工商综合业务管理、工商所经济户口管理、案件管理、办公自动化、法律法规库查询等软件。在完成了省一市一县一工商所四级联网、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又开发建设工商所办公平台,工商所能够综合运用工商综合业务系统、经济户口管理系统和案件管理系统,对辖区市场主体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了“日常工作电脑化、信息传递实时化、内部监督在线化、绩效管理公开化”,使工商所整体工作达到了“三个提升”的效果,即在管理对象上从对市场主体的单一监管提升为对市场主体和执法主体的双重监管,管理手段上从单机式管理提升为网络化管理,管理方式上从单项管理提升为综合性管理,实现了对经济户口的全过程动态监管,使经济主体始终处于工商部门的长效监管之中。

(四)推行行政指导制度,促进和谐监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我们坚持规范与和谐相统一,按照“立足职能、全面导人、因事制宜、和谐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在日常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管理实践中运用行政指导柔性管理方式,进一步营造宽松和谐的执法环境。在具体行政指导工作中推行“工商所能、企业所愿、政府所想、法律所依”的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借助社团和中介机构等外部专业辅助力量,努力在实现职能到位和政府、企业、群众满意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增强人性化服务内涵,全面推进企业规范发展。基层工商所按照《福建省工商局关于在全系统全面推行工商行政指导工作的意见》,建立登记事务助导制、查处违法疏导制、规范经营劝导制、维权兴企引导制等工作机制和台账。推行“一所一项目”的方法,把行政指导自觉地贯穿到工商行政管理全过程,做到行政指导日常化、业务化、规范化、长效化。

三、突出基础建设,提升保障水平

(一)扎实抓好工商所基本建设。体制改革前由于长期担负着市场建设的繁重任务,把大量资金投人市场建设,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则严重滞后,普遍存在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不足、简陋的情况,严重影响工商管理职能的发挥,制约工商事业的发展。在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中,我局以全省急需建设和改造的136个无房、危旧房工商所办公用房建设工作为突破,积极向省政府汇报,与有关部门沟通,全省136个工商所办公用房问题由省政府全面解决。一是省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工商所建设工作。省政府先后召开四次专题会议,针对工商所办公用房建设问题形成了专题会议纪要,确定了工商所办公用房建设经费、建设用地和相关税费减免等具体事项。随后省工商局、发改委、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工商所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基层工商所建设工作进行部署。省领导始终关注、经常过问并亲自督查落实这项工作的进展,要求加快基层工商所建设步伐,用2年时间完成建设任务。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省发改委、财政厅、工商局,专门组成4个工商所建设调研督查组深入29个县、38个基层工商所开展调研督查,并主持召开全省基层工商所建设现场会,对工商所办公用房建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推动加快工商所建设进度。二是各级地方政府及部门积极支持工商所建设工作。省发改委、财政厅和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及各级发改、财政、国土资源、建设、规划等相关部门在出台政策、部署工作、经费保障、审批建设项目、审批闲置资产盘活等各项工作上予以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在经费保障上:根据《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工商所建设实施方案》,基层工商所建设所需资金近1.2亿元,由工商所所在的设区市和省一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共同分担,省里承担的资金总计8430万元,其余建设资金由设区市政府承担。同时,采取按工商收入超收比例拨补,工商收入超额部分按比例拨补省工商局。在建设用地上,全部实行行政划拨,征地费用由所在地县(市)区政府解决。在建设项目审批上,相关审批部门按照政府要求,本着“特事特办、能快则快”的原则,尽量缩短相关手续的办理时限,有力地保障了工商所建设进度。在税费减免上,对工商所建设中涉及属地方财政收入的有关税费,采取免收或先征收后返还等不同形式给予减免:对用于弥补工商所办公用房建设资金不足的闲置资产处置涉及到的有关税费,采取按比例返还土地出让金、减免营业税等形式予以返还,弥补了工商所建设资金的不足。三是全系统上下齐心扎实推进工商所建设工作。省局党组将136个工商所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多次召开会议解决工商所建设存在的问题,局领导按分工深入基层工商所调研督查,协助协调当地政府解决资金来源、建设用地、手续审批等各种问题。并实行工商所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细化各部门分工,落实选址、征地、报批、招投标、施工、验收等各项责任到人。排出各建设项目倒计时时间表,适时跟踪通报建设进度,每月一督促、每月一检查、每月一落实。近年来,全省系统共投入工商所住房建设资金26994万元。

(二)执法装备保障水平逐步适应监管服务需要。省局采取“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办法,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加强对基层建设的重点投入,有计划逐步地改善了工商所的执法装备和生活条件。近年来,全省系统共投入工商所执法装备建设资金6021万元,不断提高执法装备保障水平,使工商所达到执法装备精良,办公设备齐全。基础设施配套,行政保障有力的要求。做到“四有”,即:所所有房子、所所有车辆、所所有简易检测设备、人人有电脑。目前,全省系统工商所共配备汽车556辆,电脑4135台,人机比例达到1:0.9。全省系统26个规范达标示范工商所的办公场所和执法办案设备均做到功能齐、装备齐、设施齐:有多功能演示系统、每段有一手提电脑和数码相机、每人有一台电脑,并设有约谈室、健身房、阅览室、休息室、食堂等配套设施。

四、推行规范达标,提升规范化水平

(一)推行分类达标考评制。全面提升工商所规范化水平。为增强工商所规范达标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分级分类的工商所规范达标考核评价制度,全省工商系统规范达标工商所考核标准划分为“规范达标示范工商所”和“规范达标工商所”两个类别。自2004年起在全省工商系统开展工商所规范达标活动。“规范达标工商所”按照《关于在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开展工商所规范达标活动的通知》的考评细则实施。2005年在全省工商系统开展“规范达标示范工商所”创建活动。“规范达标示范工商所”按照省局《关于开展创建“规范达标示范工商所”工作的通知》的考评细则实施。到2005年底全省工商系统评定14个“规范达标示范工商所”,有70%的工商所达到“规范达标工商所”标准:到2006年底全省工商系统评定26个“规范达标示范工商所”,全省工商系统全部工商所达到“规范达标工商所”标准,推动了基层建设上新台阶。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篇4

几年来,实验中学坚持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战略,坚持以“科学管理、探索创新、和谐发展”为努力的方向,以“创建学习型、研究型校园、信息化校园、人文校园”为奋斗目标,克难奋进,在素质教育方面有新的突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学校先后荣获“湖北省优秀家长学校”、“湖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黄冈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黄冈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黄冈市普通初中办学先进单位”、“黄冈市文明单位”、“黄冈市示范家长学校”、英山县“师德师风先进集体”、“教育质量优胜单位”等几十项荣誉。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与我们坚持不懈依法治教、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抓教师队伍建设,长期坚持教科研等工作是分不开的。下面就我们的具体作法作一个的汇报。

一、明确办学方向,落实素质教育举措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定不移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办学方向,落实教育举措,营造科学管理氛围。

1.抓学习,树立素质教育观

正确、先进的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行动的指南、学校为强化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质量观,自觉地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十分注重政治理论、教育理论、教育法规的学习,用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干部教师的头脑。一是抓干部、教师的学习,转变育人观念,规范育人行为;尊重学生,时时刻刻用信任、爱护、帮助的思想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问题生”。二是抓家长的学习,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取得社会、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同;三是抓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四是抓职工的学习、促进服务育人。

2.抓活动,激活育人功能

注重活动开展,重视体育、美育的教学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部分。我们十分注重开发校外基地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烈士陵园、劳动实践基地、山区贫困学校、养老院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从生活、行为习惯抓起,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健康体魄和健康心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让学生养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习惯,人人爱校,人人护校,开展运动会、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口头作文、书法、棋类、绘画等比赛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3.抓规范,营造育人氛围

注重环境育人,营造良好育人氛围。重视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期期有新招。其一,每周一国旗下讲话,校班子成员和优秀师生代表是主讲人,他们根据学校的计划和工作的需要及前段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指导,这种形式收到良好的效果,深受学生喜欢,每次讲话结束掌声自发响起。其二,每月更新文化长廊的内容,让校园里重大的教育活动、先进的师生人物、优秀的作品等及时与学生见面,用先进的人物事件感化他们,真正取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三,校园之声准点播放。广播台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每天早晚两次的播音及时报道国家新闻、校园的新闻、为人常识、学习常识、公布学生会当天各方面评比的结果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爱国爱校的热情,增强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其四,教室育人格言警句周周新。校园内主干道、上下楼梯过道格言警句耳目一新,教室黑板旁激励学生的格言周周有创新,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二、依法依规办学,规范学校管理行为

教学理念决定教学的管理水平,教学管理水平决定教学水平。教学管理始终是动态的、变化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学管理者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管理行为,才能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创造动力,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坚持“民主、和谐、创新”的管理理念,细化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

1.教学管理精细化

在教学管理上,突出一个“严”字。“严”的基础是精细的管理制度,着眼于教学全过程的每个细节、细部。我们以新《义务教育法》为准则,制订了《教职工学习制度》、《教学六认真实施细则》、《集体备课制度》、《量化考核方案》、《教学能手评选方案》、《减负及作业量决定》等十几项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案,对学校领导、教师、职工的教学及其服务工作实施全方位的管理,管理机制上建立了检查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管理模式上实行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交叉监督、相互评议的方式;管理方法上采取了不定期抽查、定期检查、期中期末总评的办法;内容上突出了注重师德规范、奖改革、奖创新、强化过程管理。例如:在课堂上,严格执行“十不准”:不准迟到、早退、旷课、外出逗留和接打手机等。在集体备课上,坚持半天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坐班,以“六定”为标准进行备课和“二次备课”,即“定时间,定内容,定进度,定作业量,定中心发言人,定公开课主讲人”。在听课与评课上,我们以“六看”为标准来评价课的质量,即:“看备课是否充分,看教学理念是否更新,看课堂是否有实效,看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是否到位,看教学手段是否有创意,看教学上是否有艺术性”。在教学上,建立了教师自查、周周会诊、月月分析、阶段总结等质量分析制度。在教研教改上,实行一周一例会,一月一集中,期中一评比的研究制度。几年来,民主化的管理实现了领导与教师心理上的相融,教学秩序井然,教与学的氛围令人满意。

2.学生管理人性化

在学生管理上,我们注重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情境育人,推行师生平等,学生自我管理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网络,形成了学生会、团总支、班委会、团支部双向管理格局,从学习、纪律、卫生、安全、言行等多个方面施行自主化、人性化的管理。多年来,学校保持了无事故、无脏乱、无流失。

三、铸塑师魂师能,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办学质量的高低,关键是教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前提。我们始终把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管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科研攻关能力强的干部教师队伍作为振兴学校的根本点,认真抓好队伍建设。通过“树牌子、给位子、结对子、搭台子、压担子”来“治其德、精其业、较其劲”,打造具有高度专业精神和纯粹职业形象的师资队伍。实施“四大工程”,构建教师发展平台

1、实施“师能工程”,提高教师素质。一是积极实施了“1234”的目标激励,通过加强学历进修、业务培训、继续教育,鼓励青年教师争取一年过关、二年合格、三年挑大梁、四年成骨干。二是科研兴师,通过组织教师沙龙、实中论坛、课题研究、教研研讨,探索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现代意识和学术内涵,培养科研型师资队伍。三是组织教师开展了教学大比武,优质课评选等活动,提高教学水平。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几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获得县级以上表彰的67人次。

2、实施“名师工程”,巩固骨干教师队伍。一是树牌子,在学校文化长廊建

立“名师榜”。评出了6位首批教学能手和3位明星班主任,实行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并在文化长廊张榜宣传;24位参赛第三届教学大比武有12位榜上有名。二是给位子,近年来,选拔了近10位年富力强、心系实中、能干肯干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充实到校级班子和中层队伍中,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任用了30多名校内名师担任学科组长、年级组长、课题组长和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三是搭台子。

几年来,提高学历培训的23人,其中阮征等6位教师还在参加研究生学历的培训,新教材理论培训达100%,骨干教师培训240人次。学校科研处以教研教改为平台,积极开展教材教法培训,教研教改理论培训。由于注重了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我校教师均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近三年来获县级以上优质课比赛奖达33节次,“四优”评选获县级以上奖389人次。

3、实施“青蓝工程”,培养后备教师队伍。一是坚持质量用人,根据教学能力和实绩进行“首位晋升”和“末位淘汰”,通过压担子,放手让青年教师锻炼。二是根据校情实际,制订了《青年教师培养规划》,组织青年教师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并聘请专家、名师指导。三是结对子,学校领导、高级教师、教学能手人人都与青年教师接对,对应帮扶。四是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进行业务知识考试,规定业务、理论学习任务;对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在工作安排、外出学习参赛等各方面给予优先机会,以此进行激励。

4、实施“听课”工程,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一是领导推门听课,即听即评,以解决教师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为主要目的,学校要求教学管理领导每人每期听课30节以上;二是备课组循环听课,集中评课,以交流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为主要目的,要求每位教师每期听课10节以上;三是教研组集中听课,共同研讨,以研究教法为主要目的,在评课时要求主讲教师先进行说课,然后由听课老师逐一评课;四是大型活动群体听课,旨在推行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活动后还由专人进行评课和总结,把表现出的先进经验物化成研究成果。

四、注重管理创新,提升教学教研品位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我校的教学、教研工作已稳步向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1.抓好定期检查,落实常规管理

在教学检查上,突出一个“勤”字。我们的口号是:把小事做好,把简单的事做彻底,把平凡的事做精彩。我们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通报制度,特别注重定期检查,落实过程管理,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一是期初的计划检查,学期开学初,教务处分别对各个年级、各备课组、各位教师的教学计划、教研计划进行一次检查,要求不打无准备之仗;二是期中、期末的教案、作业批改大检查,对备课不规范、不完全、作业批改不细致的教师进行批评;三是每期一次的学生问卷调查,通过问卷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违犯师德规范和学校规定的人和事予以追究;四是每天的值班检查,督促教师遵守规章制度,按时坐班,按时上课,用良好的教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我们坚持:坐班天天签到,教学行为天天查,教学业务周周学,教案作业周周看,质量分析周周有,领导听课随机行,教学状况月月总,教学成绩期期存。检查后,分年级汇总,情况在全体教职工大会通报,好的表扬,存在问题指出来,给予批评指正。这种连续的交叉进行的,定时与不定时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并以鼓励和建议为主的检查督促,端正了教师教学的态度,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确保了教学工作的良性运转。我们深深体会到实验中学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中考过线

人数不断上升,录入黄高人数一省再升,更加印证了“赢在执行”。

2.抓好专题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始终把教研兴校、教改活校作为办学的根本策略。把教研教改纳入常规化的管理之中,使各项教研教改工作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顺利推进。

一是搞好课题研究,增强学校生命活力。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省市级“学科基础教学与创新教育的研究”、“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机理与途径研究”、“物理STS教学法研究与实验”、“英语任务型教学法实验与研究”、“物理探究性学习研究”、“中小学学业负担问题研究”、“数学学困生心理成因及转化教育个案研究”、“英山民歌在音乐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实验研究”等九大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其中“物理STS教学法研究与实验”、“学科基础教学与创新教育的研究”、“物理探究性学习实验”均已顺利结题,“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机理与途径研究”

已进入总结阶段,即将结题,其他课题正按计划分别进入实验和研究,确保了过程、任务、要求的三个落实。连续三年来,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专题论文234篇。学校荣获省市级“教研教改先进学校”,芮天赋、余曙光、高烈等五人分别获得市级以上“优秀课题承担人”称号

二是搞好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按年级、按教研组、备课组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全面开展教材、教法的研究。同时借每期一次全校性的优质课比赛,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教研效果显著。我们长期坚持抓集体备课的研究,校班子成员一人联系一个年级,一人指导一个教研组,深入备课组活动中,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智慧互补的目标,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是搞好新课程研究,有序推进课程改革。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一手抓教师的培训,一手抓教法的改革,先后开展了新教材的备课、新教材的教学评价、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模式、活动课教学等多项研究,使我校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如利用《教育简报》的平台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新教材的备课、新教材的教学评价、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模式、活动课教学的理论。如在新教材的备课上,要求教师按照三维目标书写教案,做到“一课多案、个性修改、资源共享”。几年来,学校先后承担英语科、语文科、数学科新教材教学研讨的示范和指导工作,在全县起到了示范作用。

五、注重活动开展,为素质教育注入活力

在活动上,突出一个“实”字。活动课是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阵地。学校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设科学兴趣活动: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阅览室等节假日对学生开放。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采集、制作植物标本,制作网页等。成立了“文学社团”、写作小组、广播台,组建了篮球队、乒乓球队、文艺队等。每学期都成立了语、数、外兴趣小组。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为学校增添了光彩。在全省“文学社团”评比中,我校多次蝉联冠军。在竞赛辅导上,我们坚持从基础抓起,从起始年级抓起,长期坚持,做到计划先行、辅导落实、科学检测、及时反馈、跟踪分析。全县语数外竞赛我校独占鳌头。黄冈市语数外三科联赛有二百多所学校参加,我校取得了团体第八名、第九名的佳绩。体育比赛成绩喜人,多次承担大型团体操表演任务,屡获好评。艺术人才层出不穷,市级艺术人才比赛我校多次多人获奖。2006学年,学生竞赛累计获县以上奖569人次,其中获国家

级奖46人次,初三年级在全市语、数、外三科联赛中荣获团体第九名。毕业生中录取一中182人,录取黄高11人。2007学年,学生竞赛累计获县以上奖500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

人次,初三年级在全市语、数、外三科联赛中荣获全市各校第八名。毕业生中录取一中154人,录取黄高11人。2008学年,学生竞赛累计获县以上奖540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

69人次,初三年级在全市语、数、外三科联赛中荣获全市团体第八名。毕业生中录取一中229人,录取黄高18人。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篇5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在全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西刘桥乡中心学校认真落实省、市、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力争在新的挑战和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一、统一思想,明确办学方向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积极倡树“用知识守护生命,用制度守护校园”的管理理念和“快乐着奠基明天”的办学理念,全体教师秉承“热诚、团结、奉献;知足、卓越、高远”的团队精神,沿着“平等和谐凝聚合力,读书学习积储后劲,规范制度引领方向,科学创新不断超越”的办学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二、统分结合,增强校务管理效率

一是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教育办、中心学校管理合二为一,精简了人员,提高了办事效率。2008年8月,按照我乡教育发展需要,对教育办、中心学校班子进行了充实和调整,把教育行政和教育教学两套管理班子合二为一,教育办班子成员兼任校委会成员,一套班子,两架马车,管理人员大大减少,办事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二是坚持教育干部竞聘上岗制度,切实把好干部队伍“入口”关。校委会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心学校13名中层教育干部职数,校委会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西刘桥乡中心学校中层教育干部竞聘方案》,组织全乡教师进行了认真学习,根据自愿报名择优录用的原则公开选拔教育干部。全乡共有31名教师报名参加13个岗位的竞争。通过查阅近五年考核成绩、民主评议、外聘评委对竞聘人员演讲打分等程序,对竞聘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了全面考核,择优聘用了13名年富力强的中层教育干部,为全乡教育持续、和谐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是创新管理模式,理顺校务管理架构。自8月份开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和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坚持“一校两部,统筹安排,统一领导,分部管理”的学校管理模式。相继出台了《关于教师请假的有关规定》、《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有关规定》、《关于禁止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和规定,实现学校师生的民主、科学、规范管理。同时,制定了《督查积分办法》,对各学部和部门的卫生、值班、车辆管理、师生纪律、安全、学生宿舍、食堂就餐等方面进行全面督查,定期反馈和整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室,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通过到县教育局、丁庄、大王等地的学习,不断规范档案管理水平。

三、突出重点,务求德育管理实效 我校将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的要求,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教师实行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

利用“九九老人节”组织学生到乡敬老院开展尊老敬老活动,让学生接受感恩教育;在师生中发放了《建设和谐美丽新校园》的倡议书,呼吁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做出自己的努力;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到广北桑蚕基地和附近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条件。同时,大力加强校园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力求净化、绿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营造平安、文明、和谐校园氛围,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

四、规范教学,增强软件建设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培训。根据自身实际,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强化措施,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活动,先后到日照、青岛、济南、潍坊、东营、广饶的丁庄、稻庄等地学习考察,通过外出人员的汇报和示范课演示,极大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了第一届乡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外聘评委通过听课、民主评议等措施,有6名教师成为教学能手,带动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出台了《西刘桥乡“有效课堂”建设实施意见》,建立了学习笔记,先后组织了15名教师进行了有效课堂的探索。重新启动了“两字一画”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基本功训练,大力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11月份,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教学开放周”活动,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深入课堂,深入校园,了解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听取了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加强了沟通和了解,全面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是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走读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晚间、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不上课。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学生晚自习结束时间,初中不晚于21点;早上统一起床时间,初中不早于7:00。义务教育阶段走读生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7:30,上课时间不早于8:00。

三是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实践性学习,坚持学生自习时间不分配到学科。按照规定安排寒暑假期和其他法定节假日,不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校上课或集体补课,不收费上课和有偿补课。

五、完善机制,规范学生管理

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全面落实《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和《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精神,从课程设置、学生评价、作业量、在校时间等多方面进行了规范。细化了学生的管理,相继出台了初中部和小学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班务量化标准》,出台了学生宿舍管理和食堂就餐的相关规定,规范学生在校行为,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利用国庆节等节假日和大课间,开展了学生篮球比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档案。学校建立完善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矫正功能,建立健全了学生成长档案,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真执行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家庭生活困难学生救助制度,帮助家庭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建立健全家庭生活困难学生救助档案。

六、加强教师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一支素质精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规范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我校采取如下举措:一是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所有教师持证上岗。二是认真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其中,20名教育干部参加远程教育培训,学校有56名班主任参加远程教育培训,再次落实好每周业务学习内容,定期检查业务学习笔记。三是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我校组织教师观摩优课,开展了校内评课听课活动,全校50位老师上课评课,平均听课14节。我校组织部分教干、教师到潍坊市参观学习,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四是加强师德建设。在开展的师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中,西刘桥乡教育办公室高度重视,开展了切合实际的活动,确保取得实效,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将师德建设断引向深入。9月8日,召开师德建设第一阶段动员大会,开展了集体宣誓、集中学习等活动。9月14日组织召开第二阶段动员会议,集中学习了县教育局师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第二阶段实施方案,举行了师德建设签名仪式,全体教师在“爱生敬业,无私奉献;团结同志,维护大局;为人师表,知荣明耻;严谨治学,终身学习”的横幅上郑重的签上了自己的庄严承诺,将自己的言行置身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中。同时,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东营市校长文明行为规范“十则”和教师“八要十不”守则》、《关于严禁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意见》等文件规定和教育政策法规统一进行了汇编整理,统一印刷了《“立师德、强师能、树新风”师德建设学习材料》,下发到每一名教师,采取了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每名教师认真记录不低于5000字的学习笔记,并写出个人心得体会,教研室和督导室对全体教师的师德笔记进行评比检查,并予以了公示。乡教育工会通过组织发放征求意见表、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并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分类梳理,共征求意见建议60个大类230余条,并分别予以答复,乡教育工会制作两块“金点子”展板在小学部、初中部教学楼前予以公示。教师人人撰写了自我剖析材料,梳理剖析工作中违反师德的现象,认真查找师德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查找出来的问题,积极落实措施,切实整改。同时,多种形式发现和挖掘典型,通过学校师德标兵评选、举办师德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各项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营造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浓厚氛围。五是规范教学行为。要求每一个教师自觉认真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和组织好课外活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维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教师权益,不安排教师在法定休息日、节假日上课,不安排教师辅导学生晚自习。

七、探索建立评价制度,促进教育良性发展。

我校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小学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一般为A、B、C、D四个等级)。初中实行学业考试制度和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制度,学业考试成绩和基础发展目标评价等级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主要依据。严格考试管理,不组织、不参加未经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统考、联考或其他竞赛、考级等活动。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原则,综合考虑师德表现、工作态度、专业发展、工作量、工作难度和工作实绩等方面科学评价教师工作。

八、规范财务管理,确保学校良性发展。

我校认真贯彻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依法组织学校收入,合理安排各项支出。一是规范财务管理,确保账务公开透明。9月份,首先配合教育局核算中心完成教育办公室、中心校各学部的财务账目审计交接,并建立新帐套。二是加强资产和校舍档案管理。建立健全资产购入、使用、报废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按有关专业技术要求,对仪器、图书、设备等进行科学分类、编号、登记,定期定位存放,完善相关防护、维修措施,确保各类仪器、图书、设备经常处于完好可用状态。建立健全校舍档案,及时更新档案内容,保证档案资料齐全、完整、数据准确、绘图规范。三是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小组。每月账目和大额支出全部在公开栏公示,确保财务运行规范合理。四是加强校舍和校园环境管理。本年度先后投资780万元,先后开工建设了科技楼和学生餐厅,学校向东扩展了50亩,规划了学生操场,投资2万元购置了银杨和法桐,操场周边植树300余棵。同时,大力加强学校内部配套建设,投资3万元进行了“班班通”线路改造,投资2万元对教学楼内网线和陈旧用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对学生公寓楼排水排污系统进行了改造。实施了校园内场地整平工作,对初中教学楼前、小学教学楼与实验楼间场地进行了整理,初步解决了学生大课间无活动场地的问题。对校园树木进行了移植、灭虫等规范管理,校园更加整洁、美观。

九、严细管理,将学校安全落到实处。

我校始终将学校安全工作放到首要位置优先考虑,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做到了学校安全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整改,将学校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制定了安全工作检查方案,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层层签定安全责任状,细化“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要求,形成全环节负责、全职能管理的安全工作格局。在日常教育上,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了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知识守护生命”大型公益活动《开学第一课》等形式将安全知识融入到各学科中,做到天天讲、月月讲,长流水、不断线,使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在接送学生车辆管理上,经乡教育办审核,县教育局批准,有17辆符合接送学生的车辆,基本解决了远距离学生的上学问题,乘车学生1277人。如实填写《广饶县接送学生车辆安全检查日志》,督查室组织专门人员对校车卫生状况、超员现象进行不定期检查,检查结果直接与车主的经济利益挂钩,力争做到平安运行。建立了 “学校-车主(驾驶人)-乘车学生”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加强监督,确保行驶畅通、安全;在重点区域安全防范上,狠抓“物防”和“技防”的建设,“三防”覆盖了学校的重点部位,重点做好实验楼、食堂、宿舍楼等重点区域的安全防范,投资一万余元安装了防盗门窗,投资一万多元为四栋教学楼、财务室、办公室安装红外线报警系统,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学校的安全防范能力明显增强;在学校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上,针对学校建筑工地人员复杂,冬季闲散人员较多的情况,坚持领导带班和专人24小时值班制度,并进行不间断的巡查、巡防。初中部政教处加强对住宿学生要的安全管理,杜绝夜间学生私自外出现象。严格落实门卫管理制度,任何人不登记都不允许进出校园,坚决制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校园。

十、加强卫生管理,确保学生饮食安全。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篇6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永吉十中“先学后教,打造高效课堂”校本科研活动回顾

科研室 杜志国

一、校本科研工作现状

(一)校本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情况

1、管理体制:

我校校本科研活动,实行“四重”管理体制,即学校校本科研领导小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的立体交叉式校本科研管理体制。

2、责任分工:

领导小组统领学校各学科校本科研的开展。组长由学校一把校长张启同志亲自担任,下设两名副组长,即主管教学的刘桂菊校长和教导处丁朝霞主任,共同担任。组员由主抓教科研的杜志国主任以及教导处分管各学科教学的徐洪波、崔秀志、王俊宝、范立为、唐晓明副主任。这样张启校长亲自督导,教学校长和教导主任共同指挥,部署检查,各分管领导各指一科,共同谋划,协同作战。统领全校校本科研活动的具体研究和成果转化。

三个年级组长分别由教导处的徐洪波、崔秀志、王俊宝担任,组织、协调本学年的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完成共性问题的研究。从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步骤的实施以及研究成果的推出和转化都要由本学年教师共同研究制定,实行学年组长负责制,上对主管校长负责,下分工到人。

各学科教研组长在分管主任的领导下主抓本学科的校本科研活动的,要制定、修改本学科的研究方案,指导参研教师具体实施,并负责研究材料的收集、成果的落实和转化工作。

各备课组长在教研组长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本年段本学科的校本科研的研究,是主研人,带领小团队要多、快、好、省的推出研究成果,完成研究任务。

这样,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立体交叉式校本科研管理网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喜人局面。

(二)校本科研活动开展情况

1、主体思想:

我校校本科研活动的开展实行的是:科、研、培、教四位一体机制。

用科研的力量对校本科研活动进行理论指导和引领,使校本科研活动得到理论支撑,研究活动更加全面且深刻,有的放矢。科研引领是由科研室来主抓,每一学期都要进行三次有针对性的全员科研培训讲座和一次优秀教研骨干现身说法的报告,使参研教师明确目的,动有方向、赶有目标,轻轻松松的投入到校本科研活动中来。

由于教师个人理论素质和研究能力的不同,教研活动中难免有个别教师,不得要领,感到困难,行动落后。教导处主抓本学科的副主任就要及时的对这样的教师进行个别培训指导,使之抓住头绪,突出重点,能力得以提升,尽快赶超上来,顺利完成教研任务。

2、研究过程:

2009年5月张启校长在一份材料上看到有关杜郎口中学的办学经验介绍,便立即召开备课组长以上领导参加的干部会议,学习有关杜郎口的经验,商讨如何摆脱现在的招生紧张以及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困境,会议决定:必须向杜郎口学习,进行“先学后教”的课改实验,今后三年校本科研的主题为《加强“先学后教”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先学后教,打造高效课堂)。于是,全校教师积极行动起来,热火朝天掀起了培训、学习、研究杜郎口的热潮。

同年8月,县教育局决定在全县中小学进行“先学后教,打造高效课堂”课改实验,这更加坚定了张启校长做好此校本科研课题的决心和意志。但是,十中的课改进行得并不顺利,课堂有些不伦不类,学生情绪不高涨,主动性差,教师摆脱不了老路子,课堂效率不高。

为了走出困境,10月份,学校精心选派了以刘桂菊校长为首的各学科骨干精英七人(学年主任或组长),赴山东杜郎口考察学习。他们起早贪晚听课、走访调研、听报告讲座,其中仅听课每人平均达20节,带着丰厚的宝贵经验,风尘仆仆10天后回到了学校。

到校后,这些人连续3天向全校教师传授杜郎口的成功经验,使教师明确了研究理念和操作方法。在之后的一周内,学校备课组长以上的领导每天坐在一起,交流研讨,对着经验查找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30余条,经学校校本科研领导小组研究后采纳12条,作为学校“先学后教”课改实验的理论依据,在全校推广实验。

在接下来的2周时间,学校校本科研领导小组的全体成员深入到所主抓的教研组,召开研讨会,商讨落实杜郎口的经验,细化本学科 “先学后教”实施方案,改进“导学案”的设计思路:突出知识的研究方法,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增设学生上台展示学习效果的环节,摒弃“导学案”就是学习提纲的使用方式,当堂验收,合格过关为止。并把班级学生细致地分成学习小组,结成帮扶对子,形成学习共同体,以达到知识、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使老师们思路清晰了,目的明确了,干劲十足了。同时,领导和教师每天深入课堂听课、反馈研讨,针对每位教师都提出整改意见。教师边学习边整改,边观摩边展示边汇报,领导小组成员带头做示范课,并手把手指导教师上课,搭台子、铺路者、并要送上一程,干群关系融洽了,气顺了,理念变了,思路变了,课堂气氛变了,学习效果变得更好了。

为了进一步完善“先学后教”的课改实验,从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张启校长先后5次邀请到省、市、县教育学院(校)的领导及教研员来校观摩研讨、座谈交流、听汇报课、开现场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环节和操作方法,直到上级领导满意。其中,市教育局基教处刘处长,3次光临学校检查指导校本科研工作。

经过近一年半的不懈努力,十中“先学后教”课改实验已初步成功,在县里的多次统考以及外县友好中学的联考中,成绩都名列榜首。特别是2010年、2011年中考中,英语、数学、语文、物理成绩非常突出,深受教育同行的瞩目。特别是2011年中考,我校的郭兴宸以590分的成绩勇夺永吉县中考状元,中考全县前10名考生,我校占6名,前100名,我校占61%,统招150人,我校占80%。同时,涌现出一大批省市级名优、骨干教师,学校的品位大幅上升。

学生笑了,家长高兴了,领导满意了。各地方参观学习接踵而至,仅2011年上半年,就接待了吉林市、桦甸、磐石、舒兰等地来考察的学校5所,均受到广泛的赞誉。承办市级以上现场会5次,教师在协作区以上做公开课、展示课30余节,发表论文20余篇,取得科研成果16项,编辑整理教师论文集、教学随笔集、反思集、教学设计集8册。学校先后被评为“吉林市校本科研先进校、吉林省主题教研先进校、吉林市校本科研先进校”等10余荣誉。回顾走过的历程,这其中的艰辛只有十中的领导、老师才知道。

(三)校本科研保障机制情况

为了确保校本科研的顺利进行,学校先后出台了《校本科研管理制度》、《永吉十中校本科研奖惩细则》、《“先学后”教奖励办法》、《随堂小测奖励细则》等制度措施,目的奖优罚劣、评选先进,促使教师努力工作,不断提升学生能力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校本科研管理制度》是常规性对全校校本科研活动提出地具体要求,包括:校本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校本科研的形式及教研活动要求、促进措施、后勤保障措施、校本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等相关内容,强化规范校本科研活动,使之顺利地开展。

《永吉十中校本科研奖惩细则》、《“先学后”教奖励办法》、《随堂小测奖励细则》三个奖励制度,目的是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先学后教”课改实验中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名师”、“名校”。其中,《“先学后”教奖励办法》是一个学期对那些在校内、协作区、以及省、市、县作公开课、展示课或经验交流活动的教师进行激励,以此鼓励教师刻苦钻研,展风采,做“名师”。《随堂小测奖励细则》,是对在“过关检测”教学环节中编写试题贴近学生实际、有创新性、又及时全批全改的教师每月激励一次,而制定的措施。可以说,这些制度、措施出台,极大地鼓舞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也消除了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提前一学期完成了“先学后教,打造高效课堂”的初级研究任务。从2009年3月到2011年8月,仅“先学后教,打造高效课堂”这一课改实验,学校用于购臵书籍资料、外出考察学习、请专家领导讲座、召开现场会、奖励优秀教师等累计投入资金10万余元,在以往教研活动是从未有过的。这方面,学校领导敢花钱,也舍得花钱,钱也真正花在了刀刃上。

(四)校本科研取得的成效

通过三年来坚持不懈地专研,我校“先学后教,打造高效课堂”的校本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解决了束缚课堂效率提高的“瓶颈”问题,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1、教学理念发生彻底的转变。本着“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思想,以“促成主动进取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为动力,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进行课改实验的。所以,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一人讲“满堂灌”,学生一言不发“死记硬背”,重知识,轻能力,效率低下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愉快展示学习效果,教师微笑点拨,重能力重过程的和谐课堂。

2、把“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当做课堂当中所追崇,所追求,所完成的主线,老师搭台,学生唱戏,让学生敢说能说愿说会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场合,表现自己,表演自己,表达自己,因此,彻底解决了厌学,辍学,升学。

3、强化了校本科研的作用。过去的校本科研活动,只是教师们坐在一起闲聊一会,走走形式,应付检查,真正解决的问题却很少。而今天的教研活动从领导到教师围绕同一主题聚在一起,共同探索研究,共同出主意、想办法,拧成一股绳,共同分担困难,共同分享成功地喜悦,既融洽了干群关系,也强化了校本科研的突出作用。可以说,现在十中的校本科研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重视,问题解决得之多、之广、之深前所未有。

4、改变了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把对教师的评价转移到注重学生课堂表现上来。(1)课堂气氛。课堂上学生到底是积极主动,争问争答,你争我夺,还是鸦雀无声,规规矩矩,小绵羊,反映了学生求知的迫切程度。(2)课堂形式。学生学习要多元化、多样化。学习形式要和学习乐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不觉得累,不觉得烦。积极倡导多种反馈形式:小主持人,竞赛,辩论,课堂中的小老师,以及曲艺节目:歌曲,舞蹈等 等,还可以作诗、填词。这给课堂教学融入了生机,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是乐趣。(3)活动人次。让学生在课堂时空中充分表演。(4)时间模式。教师只准讲10--15分钟,学生活动30分钟以上。按规定的模式去做就是优秀的,不按这个模式,哪怕你成绩好,也不认可。

5、教师的科研能力、教研能力、获得信息能力都有大幅提高。

6、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和谐的氛围,造就和谐的校园,学校不再可怕、老师不再可恶,同学不再可恨。学生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仅2010年、2011年中考我校考入重点高中比率比其他兄弟学校高30%,全县前10名占50-60%,前100名占60%,统招150人我校占80%左右,遥遥领先,李佳琳、郭兴宸同学分别荣获全县中考冠军。2011年,在各种学生比赛或竞赛中,有400余人次市级以上的奖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二、校本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虽然领导高度重视,但由于学校经济十分困难(仍有300多万元债务),导致校本科研资金投入受到一定限制,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聘请专家讲座以及奖励方面有些力不从心,但教师们仍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地奉献,为的是学生们的前途和永吉十中的明天更加美好。

2、教师理论学习仍显不足。能够参考的优秀理论书籍和课程资源相对少,校本科研的深广度受到限制,继续深入研究有一定的困难。

三、校本科研工作的建议

现在,我校“先学后教,打造高效课堂”课改实验,已进行深化研究到适应校情、学情的具体“学科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为此:

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加大资金和书籍物质的扶持力度,保证实验能够顺利完成。

上一篇:好奇心优秀作文下一篇: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知识试题(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