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2024-10-04

扎实推进党建工作(精选11篇)

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篇1

淮阴区自2008年创建“达标县”和“禁现县”以来, 在巩固已取得成果的同时, 不断拓宽应用范围,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给予优惠政策等手段向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和推广商品混凝土。

今年, 淮阴区以中心城镇、新农村建设高速发展为契机, 克服农村道路不畅通、路途遥远等困难, 在刘老庄乡新建的“金色家园”19幢住宅楼和“红色家园”20幢住宅楼工程中, 共计12.1万平方米全部使用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 同时在新渡乡等一批新建农村安置小区中也不断地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

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篇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在21世纪的今天,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农垦企业文化是农垦职工干部这一群体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用具有中国特色和农垦特色的方式,为完成特殊使命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农垦人在艰苦卓绝的创业中练就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农垦精神,是农垦文化的灵魂。

农垦企业大都是建国初期在荒蛮丛林地带发展建设起来的,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六十年来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文化建设虽历史较长但起步较晚,随着广东农垦集团化、产业化和股份制不断推进,更需要加快企业文化建设,为农垦企业、农场在新时期的腾飞提供智力保障。当前农垦系统各个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存在几大缺陷。

一是企业文化简单化。在许多农场、企业四处可见形形色色,措词铿锵的标语口号,如“团结”、“求实”、“拼搏”、“奉献”等。这些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化符号已经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在新时期的价值取向、经营模式、行为方式、管理风格,更无法在全体职工中产生共鸣。

二是企业文化空洞化。很多农场、公司把企业文化等同于空洞的口号,缺乏农垦企业自身的个性、特色,连企业的决策者本身都说不清楚其所代表的具象表现,对职工必然无法起到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企业文化形式化。很多企业把企业文化只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等。于是纷纷建立舞厅、成立音乐队、舞队、球队,并规定每年、每月活动的次数,更以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要求,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四是企业文化肤浅化。有些单位认为企业文化就只是创造优美的企业环境,注重企业外观如花草树木的整齐茂盛,衣冠服饰的整洁大方,设备摆放的流线优美。但这种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企业精神内涵的空虚苍白。

如何做好党建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呢?

一、以企业党建为方向,积极引导企业文化建设

历史的实事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文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企业的文化建设更需要党的引导。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实事证明,只有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方针政策,才能实现文化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毫不动摇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才能实现文化事业蓬勃健康地向前发展。

具体到垦区,在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同时,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农垦精神,坚定职工群众对农垦精神和农垦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升化农垦企业精神内涵,建设传统与创新结合的新农垦企业特色文化,以对农垦精神和农垦文化的认同来汇聚人心,实现新一代农垦人的共同目标和理想,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飞跃。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农垦企业实现“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跨国大集团,建设美好新垦区”战略目标的重要议题,用文化包装农垦、宣传农垦、推销农垦,增强垦区广大干部职工对农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农垦经济发展的硬支撑。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

1、一是抓好“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一季度召开一次,提高会议内容质量,避免流于形式;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做好生产工作部署,落实好上级组织的精神;定期召开党小组会议,抓住中心内容讨论,统一思想,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按时上好党课,加强党员、预备党员的学习,提高党员同志的理论水平。二是督促落实党委会精神。制定相关规定,要求农场(公司)机关每个部室都有几个定点挂钩生产队(基层单位),机关部室定期下队(基层单位)指导工作、督促落实各项政策、协助解决生产、思想等问题。三是做好党委中心组学习。努力关切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广东农垦和湛江农垦的“推进农业现代会,打造跨国大集团,建设美好新垦区”的方针。

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篇3

二是强化宣传到位。充分利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等,广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目录、实施方案、申请程序等,采取张贴公告到村、发放政策指南到户、办专栏、写标语等多种形式,使补贴政策家喻户晓。

三是监管服务到位。严格程序,阳光操作,强化督促检查,严肃纪律,发现问题严厉惩处。同时,对补贴程序、售后服务、技术指导以及对购机农户、经销商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监管,通过开展“零激励”服务和“农机大回访”行动,了解群众意愿,确保国家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如何扎实推进纳税评估工作 篇4

纳税评估是强化税收征管、优化税收服务、降低税收风险、堵塞税收漏洞一项重要措施,是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税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

一、明确指导思想,加强对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

根据总局要求,总结多年的工作实践,纳税评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指导,以完善的信息系统为依托,实施“人机结合”的评估模式,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密切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注重积累和创新,加大交流和培训,狠抓工作落实,实现纳税评估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要实施这一工作思路,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各级税务机关就必须将纳税评估纳入税收工作总体规划,把它同税款征收摆到同等重要的位臵,作为重点工作加以部署;必须加强对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指导机构,组织对现有纳税评估工作体系的完善与创新,研究解决评估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致力于提升纳税评估工作质量和水平。

二、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

完善的纳税评估工作制度与机制可从组织机制、工作规则、表报文书、学习交流、评比考核等全面、综合加以研究和建立。组织机制应考虑纳税评估工作组织体系的建立、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各岗位工作职

---1---

责、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等;工作规则可包括工作计划体系、评估工作流程、各环节工作内容、各项工作实施的方式方法、评估过程的审批审核以及移交稽查工作制度、国地税相互移送工作机制、评估成果的应用等;报表文书则包括各类报表文书的设臵规则、评估报告的制作与拟撰、评估案例的撰写、典型案例的报送、表报工作制度等;学习交流包括宣传交流形式与载体的建立、宣传交流内容的设定、评估能手的标准与条件、典型案例的评定、各项评比工作的组织、培训交流工作机制等;评比考核可包括计划任务体系、评估质量考核机制的建立、评估数量与质量的要求、目标任务落实的通报、评估责任制考核等。

三、建立和完善部门合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一是建立健全税收分析制度。税收分析是纳税评估的前提和基础。税务机关的计财、计统部门应适时、有的放矢地选取税收分析指标,进行宏观税收经济分析,结合本地区税收征收的实际情况,发布总体税收分析及分行业税负情况,作为纳税评估工作的“风向标”。税收政策管理部门要对单项税种的管征进行分析,为纳税评估提供参照值、比较值。同时计财(计统)部门、税政部门和纳税评估部门之间还应密切协作,探讨建立税收分析交流反馈制度,及时交流纳税评估所需的税收分析指标,反馈运用税收分析指标得到的评估效果,不断修正各种指标体系,使税收分析能够切合纳税评估工作的需求,对纳税评估工作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是建立统一的企业财务信息分析制度。纳税人的财务信息分析是

纳税评估的重要手段,从总局公布的纳税评估优秀案例来看,几乎所有重大的评估案件都是以财务信息分析作为突破口的,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目前多数基层税收征管单位尚未建立财务分析体系,财务分析更多的是靠评估人员的手工计算,这样一方面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下,容易出差错;另一方面没有可比较的参照,准确性较低。同时,也造成一些单位信息系统存储的大量纳税人财务报表数据的浪费。为此,要建立财务信息分析体系,通过计算机计算财务指标,通过统计分析行业财务信息参照指标,方便评估人员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三是建立健全纳税评估案件移送制度。纳税评估可为稽查提供案源,但是不能用纳税评估来取代稽查检查。根据总局规定,纳税评估发现涉嫌偷逃税的案件必须移送稽查查处。因国地税税收管理职权交叉,涉及非本单位职责工作的还要相互进行移送。为此,应建立严密的案件移送工作制度,通过纳税评估向税务稽查提供案源。应移送而不移送案件的行为,不仅仅是对待工作的责任和态度问题,更重要可能涉及失职甚至是渎职的法律问题。

四是建立外部配合机制。纳税评估工作不仅需要税务机关自身掌握的信息,其他部门的信息也是十分重要的,为此,要巩固与财政、统计、工商、海关、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数据交换,还要拓展与土地房屋、经贸、供水供电、银行等部门的信息交流,获取各种重要的纳税评估基础信息,为纳税评估工作服务。

四、建立纳税评估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的强力支持

建立完善的纳税评估业务信息系统是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为此,要建立业务内容齐全,评估指标全面,预警功能强大,页面简洁、操作简便的纳税评估信息系统,以实现信息化对纳税评估工作的强力支撑,不断提升和拓展纳税评估工作水平。要着重研发评估指标和预警指标,全面开发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统一设定的各类通用指标和特定指标,提高评估指标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预警指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要依托计算机积极实施多指标的配比分析,优先开发各类针对性较强的行业分析、税种分析指标,使纳税评估的评估指标和预警指标成为评估人员手中的“一把利剑”。此外,要关注基层一线、评估专业机构对评估系统和模块功能的应用,及时了解对系统和模块功能的需求,并结合各种新政策、新业务、新制度的出台,修订和完善系统和模块的功能。

要依托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逐步建立纳税评估预测模型。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具有数据分析能力强,分析层面丰富而灵活的特点,适合大规模的海量数据运算。决策支持系统的上线使纳税评估建立数学预测模型成为可能,为此应尝试将关联性较强的指标逐步引入数学模型和回归统计,尝试建立具有一定可靠性的预测模式,推动纳税评估工作跃上新台阶。

五、发挥人的因素,推动纳税评估工作的深入和评估质量的提升 一要加强对纳税评估人员的培训。要做好纳税评估工作就必须加强对评估人员在各项税收业务政策方面的培训,同时还要加强评估人员在财务会计知识、统计分析知识、纳税评估基本技能、计算机操作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二要营造典型示范氛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方面要树立人的典型,就是评估能手的典型,通过工作实践造就一批纳税评估工作精英,形成以能手精英为引导的评估专业工作队伍;另一方面要树事例的典型,就是各个时期都要有一批评估的成果、优秀评估案例,以坚定信心,鼓舞士气。

三要建立交流、评比工作制度。要加强纳税评估优秀成果的评选和交流工作,通过对优秀成果的总结和学习来提升纳税评估水平,逐步在各单位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调动纳税评估人员的学习兴趣,采用典型案例交流、纳税评估经验交流、纳税评估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通过适当的引导,营造比学赶超、鼓励鞭策的氛围。

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篇5

张自英(中共广西南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为人才创新搭建舞台,让智慧源泉充分涌流

2011年,南宁市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大力营造重才、聚才、用才、育才、爱才的良好环境,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用政策引才。颁布出台了《南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南宁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以及《关于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南宁市特聘专家制度暂行办法》、《南宁市杰出人才贡献奖评选暂行办法》等7个人才工作配套政策文件,为大力营造重才、聚才、用才、育才、爱才的良好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载体聚才。以重点产业为引领聚人才,如由国家“863”信息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美国加州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等20多名国际顶尖软件研发人才联袂开展课题攻关,吸引了600多位软件研发人才落户南宁软件园;以科研项目为纽带聚人才,先后与中外500强企业、著名科研院所等20多家人才強势单位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强与知名高校合作交流聚人才,先后与北京大学等3家知名高校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与浙江大学等8家知名高校建立了市校合作共建长效机制。

搭舞台用才。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科技攻关上的助推作用,如横县的“茉莉花专家大院”,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的带领下,推动了茶叶种植、病虫防治、花茶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发挥国外专家在重点产业的智力助推作用,全年重点完成引智项目实施12项,引进国(境)外专家28人;发挥引智示范基地的推广创新作用,如横县科技情报所建立了700余亩茉莉花白绢病防治示范基地,培训了技术骨干和乡土人才700多人次。

抓素质育才。重视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教育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做好人才交流服务工作。继续实施“南宁英才”培养工程,加强对党政人才培养力度,发展与东盟人才的交流活动。

以环境留才。强化城市综合建设,增强人才归属感;大力开展表彰奖励,激发人才荣誉感;完善优质高效服务,提升人才幸福感。

崔宏(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创新监管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内部管理

柳州市创新监管模式,建立基金监管长效机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迈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有力促进了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改革服务模式,严把入口关。一是实行“五险”一票征缴。依托“金保工程”,建立全市社保统一数据库和运行管理平台,构建了延伸至市辖各县、乡镇社区、定点医疗服务机构、银行等部门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网络,实现了对外统一征缴、统一支付、统一稽核、统一基金管理,对内分账核算的社保基金管理新模式。二是统一规范征缴流程。重新制定一票征缴的规范流程,业务申报向“柜员制”、“网上申报”方式转变,在全市统一标准执行。设立专门机构为用工千人以上的150余家大型企业开通“绿色通道”。三是延伸服务窗口到银行网点。与7家银行签订代收协议,230多个网点覆盖市区。

完善规章制度,严把运行关。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严格执行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双审规定和待遇支付手续,严格执行财务总监联签制度;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对基金的“收、管、发、补”四个关键环节分别制定了内控实施细则和业务经办流程,建立业务经办初审、复核的岗位制约机制、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等28项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市级统筹管理机制,建立基金统一核算管理制度,基金全部纳入市级基金专户管理。

建立长效机制,严把支付关。建立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机制,发放养老保险联名卡,收集全市领取待遇人员的基本信息,建立信息数据库;实行医保费用预算制度,建立付费谈判机制,结算中心定额预算每年定点医疗机构统筹资金,下达统筹支出控制指标,采取“按月预付、年终结算”费用结算方式;在原有“约定项目”付费方式的基础上,以临床路径为基础,以前三年的消费数据为依据,建立单病种谈判机制,新增了骨病、骨伤治疗、精神疾病等近30种单病种付费项目。

采取联动方式,严把监督关。实行“五险并审”,统一稽核;稽核、监察形成合力,加大清欠力度;加大检查力度,保持监管的高压态势;强化廉政教育,增强各级各类人员“高压线”意识。

李安平(中共广西桂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坚持“四个围绕”,大力推进促进就业工作

2011年,桂林市紧紧围绕“助企业、稳岗位、促就业”的主题,大力推进促进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围绕就业主线,认真落实就业政策。以政策落实为重点,抓好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工作,2011年共开发公益性岗位4843个,扶持灵活就业人员近5000人就业;以创建创业型城市建设为目标,突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2011年启动全民创业工程,并在全市组织首届“创业明星”评选活动;以小额担保贷款为抓手,唱响政策促就业主题歌,2011年底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已通过银行审核9702户。

围绕人才服务主阵地,拓展人才服务新思路。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强化人才服务的主阵地作用,先后组织了首届“招聘会进校园”活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厅长校园行活动”,面向大学生开展了15期创业培训;以大型活动为载体,主动促进人才的优化配置,2011年成功组织两届大型人才交流大会暨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66场人才集市、10场专场招聘会、2次网络招聘会;以特色人才服务为突破,逐步探索人才服务的专业化道路,举办了“首届中高级人才预约式洽谈会”,近百名人才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围绕公共就业服务主渠道,主动实施便民服务。以专项活动为支撑,促进各类人群充分就业;以市场建设为目标,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一体化”就业服务平台;以网络建设为重点,不断拓展公共就业服务新渠道。

围绕职业能力建设,突出提高职业技能帮扶就业。以政策培训为重点,不断提升职业能力;以提升在岗职工技能培训为着力点,到企业抓贯彻落实;以劳动预备制培训为亮点,有效提高新生代劳动力就业能力;以技校管理整合为契机,加快技工院校发展;以干部培训为抓手,抓好继续教育工作;以技能鉴定为基础,促进技能就业。

苏云(中共广西钦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钦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全面推进实体化建设,着力构建调解新机制,努力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2011年,钦州市强力推进全市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努力构建基层调解新机制,推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实现新跨越。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实现全覆盖。至2011年12月中旬,钦州市本级和县区均设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新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制日益健全。选择部分企业在该市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推动企业开展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制定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促进基层调解组织大调解工作;积极组织示范单位调解员参加培训,提高调解业务能力;制定《钦州市企业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和工作细则》及相关调解文书,进一步规范调解组织各项工作。

nlc202309010649

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发展。抓人员培训、抓政务公开、抓制度规范、抓办案质量,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规范办案程序,强化“阳光仲裁”和便民措施,落实办案规则,实现了“快立、快调、快审、快结”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在案前、案中做好争议双方的调解工作,2011年通过调解结案占结案数的65.17%。

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不断完善。注重加强与法院、工会、司法、企业家联合会等部门的沟通配合,合力搭建化解争议纠纷的指导平台;不断健全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工作机制,统一裁判标准,形成了“仲裁途径”、“诉讼途径”相补充、相衔接、相配合的争议纠纷解决渠道和科学、系统、完整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黄实(贺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创新发展思路,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2011年,贺州市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以人才创业工程项目为载体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依托自治区统筹推进重点项目——贺州市桂粤湘人才创业工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形式,招商引资开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建成后不仅大大改善贺州市人力资源服务基础条件,提升贺州市就业、社保工作服务平台,同时,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吸纳4000人以上就业,为促进就业、维护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市场服务功能。进一步规划完善贺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项目。目前已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完善了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系统,建立信息采集制度,已安装2台室外全彩LED大屏幕显示屏,在各县区(管理区)和重点乡镇建立网络信息采集点10个。

坚持民生为本,大力推进就业创业服务。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场活动,组织518个用人单位参加招聘,提供3.85万个就业岗位;整合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平台服务功能,优化招聘大厅的服务设施,不间断地依托红豆网及时滚动发布各类就业信息,并坚持每月10日、25日定期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两场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双向共赢的服务平台;利用各类媒介进行就业政策和信息宣传,发放宣传资料9.1万份、横幅广告126条、手机信息30万条。

拓宽成才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充分调动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加快技能人才发展;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2011年共引进电子、矿产、水电、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人才78人,本科以上紧缺专业人才45人;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通过四项基层服务项目安排182人就业;公益性岗位安排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130人。

杨江锋(来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着眼大局,锐意创新,稳步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来宾市通过创新形式、典型示范等渠道,切实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有序开展。

拓宽招聘方式,在丰富考试形式上下功夫。除了“双向选择”、“公开考试”、“直接考核”等招聘方式外,还结合实际,尝试了“定向招聘”和“遴选”等招聘方式。通过“定向招聘”,解决了“代课教师”、“村官”等特殊群体的遗留问题;通过“遴选”,有效促进了不同经费来源单位之间特定岗位人才的合理流动。另外,针对特殊行业采取特殊的考试办法。如适当降低歌舞剧团招聘演员工作中文化成绩所占的比重,重点考察应考者的专业基础和表演技能。在面试工作中,也根据岗位不同有所侧重。

加强示范引导,在加强以点带面上做文章。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聘用工作中,首先在市群众艺术馆、市农机推广站、市技工学校、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和兴宾区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等5个单位推行试点。通过试点工作,进一步总结经验,拓宽思路,规范行为,有效带动全市事改工作的全面开展。

深化考評方式,在保证工作落实上有作为。一方面,把事改工作纳入各单位、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年终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工作保质保量开展。另一方面,切实做好督查工作。市县各级事改领导小组成员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全面督查,及时解决事改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加强制度创新,在健全事改工作机制上求实效。建立信息通报制度,以简报形式督促各单位、各部门全力实施事改工作。深化工作联审、会审制度,把事改工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其他事务挂钩,要求各事业单位在办理人事调动、职称评审、工资晋升、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等手续时,均须提供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建立完善事改政策体系,科学推进聘用制度、公开招聘、岗位设置等单项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市事改工作。

陆帮长(崇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实施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打造兴边富民培训就业品牌

2009年上半年,崇左市委、市政府举行了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启动仪式,拉开了崇左市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的序幕。2009-2011年,崇左市边境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共有39001人参加,取得职业资格证书18001人,取得其他证书6134人,实现转移就业29191人。

开展全面调查摸底,做到“六个清”。即家庭底数清、技能文化状况清、培训需求清、就业创业意向清、企业需求情况清、援助措施清。

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实施“五个一”工程。一是开辟一个以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为重点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宣传栏。在崇左电视台和《左江日报》开辟“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宣传专栏”,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边境地区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边境劳动力权益维护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召开一次服务工业园区企业座谈会,为边境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企业用工提供服务。三是开展一次大篷车宣传活动,将有关优惠政策送到边境乡镇、企业、社区、村屯。四是制作一个边境就业与创业专题。在崇左电视台制作就业与创业专题,进一步树立和扩大龙州电焊工、凭祥越南语培训、大新装卸工等边境就业创业劳务品牌。五是组成一支文艺宣传队,将边境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制作成群众喜闻乐见、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山歌、小品等,进行宣传演出。

创新培训就业援助方式,做到“四结合”。一是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与边境各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相结合。2011年,共开展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656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5420人;实施贫困地区“雨露计划”,开展指天椒栽培技术、剑麻种植技术以及珍珠鸭特种养殖“农家课堂”培训2580人。二是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与失地农民培训相结合。如凭祥市已举办12期边境失地农民技能培训,参训2530人。三是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与富民兴边战略相结合。如大新县堪圩乡依托明仕田园景区,与名仕旅游公司建立了“站点+公司+农户”模式,目前该公司已聘用名仕村受训农民420名。四是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各边境县(市)紧紧围绕“三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依托项目建设抓边境劳动力培训。

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篇6

一、目前我国“三农”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们国家历来重视解决农业问题, 做了很大的努力, 改革开放以后, 农村率先改革, 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方针, 执行了30多年, 先后取得1984年、1990年、1996年、2004年等四次农业特大丰收, 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改变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格局, 形成了常年总量基本平衡, 丰年有余的新格局, 较好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国农业很大的成就和贡献。但是“三农”问题中的矛盾还相当突出。

㈠ 农民问题

一是人多, 1952年时是5亿农民, 之后一直增加, 2000年达到9.42亿。2001年开始减少, 直到现在我国仍有8亿多农民。从1952年~2006年, 工业化了50多年, 我国变成工业大国, 农民反而越来越多, 13亿人口9亿农民, 这是一个大问题。二是穷困。农民穷困首先是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而农民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惠, 同农民自身相比, 生活水平还是提高了, 因为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 1978年的时候有2.5亿贫困人口, 现在只有2000多万, 其次是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1978年~1985年, 城乡差别是缩小的, 1986年以后, 特别是1994年以来差距不断扩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2005年城市居民收入增长9.6%, 农民收入增长6.2%, 可见差距还是在扩大的。三是势弱。农民被普遍认为是弱势群体, 这首先是土地, 包括承包耕地、宅基地, 常常有可能被征用, 而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其次是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建设确实到了必须重点加快的地步了。

㈡ 农村问题

农村是农民为主聚居的社区。在我国广大农村, 包括水利、道路等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都是依靠农民自己筹资出力建设的。尽管现在国家通过改革把电价降下来了, 但长期实行的“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 即对城市和居民是一套政策, 对农村和农民是另一套政策的格局还未改变, 有的还越发严重, 城乡差距在加大。现在党中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中的一个重大任务, 就是要继续深化改革, 建立新的体制和机制, 调整结构, 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逐步解决好我国的“三农”问题。

㈢ 农业问题

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 邓小平早在1978年就率先提出了农村改革问题, 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 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取消了农业税, 实行粮食补贴、农机补贴和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 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使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业基础相对还是比较薄弱, 农田水利基本设施配套不完善, 机械作业效率和组织化程度偏低, 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偏低,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农业内部结构、种植业结构和农产品品种结构的调整还不到位, 农民综合素质偏低, 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高等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二、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为建设新农村增强强大动力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路, 要以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 统筹城乡居民以平等的发展机会, 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 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 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 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

㈠ 提高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新农村建设是抓好农村工作的着力点, 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 要用新农村建设统领我国的“三农”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和政治含义必须有深刻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享受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服务是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三农”问题涉及到国家的稳定, 关系到现代化能否快速实现, 是我国能否迅速崛起的战略问题, 全社会一定要高度重视。

㈡ 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

使公共财政以较大幅度向“三农”倾斜。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各级政府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 为农民切切实实办几件实事。要下决心调整国民经济分配结构, 公共财政重点要向“三农”倾斜。“十一五”期间, 要围绕新农村建设, 将国家对“三农”政策的重点从过去的“少取”转向“多予”, “多予”的核心就是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

㈢ 为农民提供与城市大致均衡的公共产品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向农村提供与城市大致均衡的公共产品。要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真正减轻农民负担, 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非均衡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调整政府公共支出政策,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力度。同时要改革农村公共产品的筹资制度,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 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和外资, 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 大力兴办农村公共产品。

㈣ 推进城市化, 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把加快城市化作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 要制定稳妥的政策, 消除不利于城市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建立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法律制度, 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引导和规范, 切实解决好农民工进城遇到的各种问题, 使其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市民。

㈤ 统筹城乡工业发展, 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或扩散

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基本是农民自发推动的, 其内在动力明显不足, 需要借助于外力推动。这个外力就是城市工业。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扭亏增盈目标的实现, 城市工业应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支持力量。实行城乡工业的合理分工协作, 将农村工业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轨道。通过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 促进城乡工业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加快农村体制改革步伐, 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体制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身是一场变革, 涉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 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必须深化改革, 破除体制性政策性的限制和障碍, 健全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起农民的积极性, 为实现、维护、发展自身的根本利益而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㈠ 要改革早已不合时宜的户籍制度

大胆改革以“城市人”和“农村人”为标志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彻底打破农村居民向非农业转移的最大体制障碍。为稳步发展乡镇企业,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 在政策上对城市或农村居民一视同仁, 使其具有同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力。

㈡ 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

必须坚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健全土地流转体制, 促进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 发展各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民土地经营权的长期保障体制, 并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农民有了受法律保护的土地承包权, 占用农民土地, 必须给予应有的补偿。土地出让金主要给予农民。农民有了受法律保护的土地经营权, 无后顾之忧, 就有了参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基本条件, 这也是农民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

㈢ 改革财政体制

体制的财权事权不相称, 对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的县乡太不公平, 这是目前县乡村三级巨额债务的主要原因。取消了农业税, 这些地区县乡的财政更困难了。县乡财政拮据, 必然要打农民的主意, 所以这也是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农村社会不安宁的重要原因。

㈣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配合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调整的需求, 深化农村信用体制改革, 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增加农村资金供给, 适度扩大存贷比例。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 逐步实现农村金融体系市场化, 解决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抑制与约束, 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促进农民增收。

在做好以上改革工作的同时, 还要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其他方面的改革,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

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为建设新农村奠定物质基础

解决好“三农”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要和谐, 首先要发展。农村要和谐, 首先要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生产力, 从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㈠ 建设好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 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建设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中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 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方式现代化和生产理念现代化。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 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通过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大幅度增加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 为农村全面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㈡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为解决“三农”问题, 确保农村稳定, 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一是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需要。在农产品产量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 要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农民增收。二是促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需要。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 更加注重文化、教育、医疗、旅游、娱乐、服务等各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 必须依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三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首先要统一规划, 明确重点, 构筑起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要统一组织、科学论证、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其次要改善条件、优化环境, 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为跳出农业、走出农村创造条件。再次要发挥优势, 突出重点, 加快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强做大传统工业, 不断延长企业产业链, 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在政策上优惠、融资上支持、用地上方便, 积极鼓励新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㈢ 增加农民收入

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篇7

一、践行群众路线, 推进高速公路基层党建工作的意义

( 一) 践行群众路线的保障

对于高度公路建设来说, 离不开党组织工作中的开展, 它是高速公路建设的基础, 能够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因此, 应重视党建工作的开展。在高速公路党委建设中, 应加强党组织建设, 认识到基础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才能为群众路线的践行奠定基础, 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保障[1]。

( 二) 践行群众路线的要求

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 党务工作者具有重要作用, 他们不仅是群众路线的执行者, 更是高速公路的建设者。现阶段, 高速公路企业正处于发展改革中, 这就要求党务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创新意识, 懂得用新思想、新理念强化自身能力, 增强对群众路线的认识, 这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对党务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二、高速公路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要做好高速公路基层党建工作, 就要认识到存在于高速公路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问题, 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 才能更好的践行群众路线, 推进高速公路顺利建设。存在于高速公路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 一) 思想认识程度差

对于高速公路建设来说,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尤其是其建设管理不仅要做好生产管理, 还要加强项目建设, 使得不少人并没有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很多人还错误的认为党组织的工作就是动动嘴皮子, 而不是参与施工建设, 经常开展基层党建对建设工作影响很大。同时, 高速公路的建设还与党建工作严重不符, 导致基层党建工作人员怕影响建设工作为不敢开展本职工作, 这与其思想认识程度差, 不能正确认识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有直接关系[2]。此外, 一些基层党建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践行群众路线, 所做工作都是表面性的, 与群众联系较少, 致使很多群众认为他们所提出的政策与观点都是夸夸其谈, 并不具有实际意义, 所以, 群众也不愿意听,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

( 二) 工作机制不健全

对于高速公路基层党建来说, 并不存在统一建设思路与规划, 尤其是在现场施工中, 很容易将党务工作当做项目管理的一部分, 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也缺乏对党建工作的正确认识, 导致党建工作缺少统一规划与安排, 很多时候党建工作都是根据项目建设情况来开展工作,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工作相对分散的情况。尽管每个项目都有党组织工作人员, 但他们为减少项目建设人员工作压力, 并没有按照实际要求开展工作。

( 三) 缺少专业人才

对于基层党建工作来说, 专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是党务工作开展的基础, 然而, 由于在高速公路建设中, 技术人员较多, 所以, 党建工作也由技术人员来担任, 这样就出现了仅关注工程建设, 轻视党务工作的情况, 对于上级下达的与党建有关的工作也多以应付为主[3]。此外, 这些技术人员缺少模范带头作用, 自我约束能力差, 也在影响着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 特别是他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群众的重要作用, 轻视群众意见, 使得群众并不满意基层党建工作。

( 四) 党建工作缺乏主动意识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 管理任务十分艰巨, 特别是项目管理已经成为高速公路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很多党组织工作者在党建工作中却存在主动意识匮乏的情况, 影响了党建工作的开展。同时, 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并没有主动为群众服务, 即便在群众要求其为自己的服务, 少数党组织人员还表现出工作中散漫的情况。

三、做好高速公路基层党建工作的措施

( 一) 明确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针对高速公路基层党建工作者缺乏正确认识的情况, 就需要明确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强化他们对群众路线的认识, 落实好相关责任。上级党委一定要做好党建工作计划, 要求所有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践行群众路线, 一起党建工作都要以此为中心, 以便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保障基础。为落实好党建工作, 还要转变党建工作虚设的思想, 让所有人认识到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处于同一地位, 并不是项目建设的“附属品”, 之所以将践行以群众路线为基础的党建工作, 主要是为更好进行项目建设, 利用群众力量完成高速公路建设。同时, 党组织成员也要肩负起自身责任, 正确认识基层党建工作的作用, 将基层党建工作贯彻到整个高速公路建设中。

( 二) 完善党建工作机制

由于党建工作机制不健全, 使得群众路线并没有在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党建工作中体现出来, 针对这种情况, 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机制, 特别要重视考核机制的重要性, 明确岗位职责, 规范好工作程序, 将坚持群众路线融入到党建工作中, 完善相关考核内容, 让所有工作人员真正认识到群众路线对基层党建的重要性[4]。

( 三) 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就需要培养专业人才。对于高速公路建设来说, 专业技术性较强, 既懂得建设技术, 又懂得党建工作的人才十分匮乏, 这就需要高速公路企业做好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 落实好相关责任, 建立健全党务工作人员的晋升机制, 为有能力的人才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这也是践行群众路线, 推进高速公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

( 四) 建立健全党建文化

党建文化是高速公路企业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灵魂, 这就需要高速公路企业建立健全党建文化, 将坚持走群众路线融入其中, 并将党建文化纳入到企业文化中, 让所有人认识到党建文化的重要性。对于上级下达的党建精神或文件, 党组织成员应积极学习与落实, 企业管理者也要在全体会议上强调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增强党组织的战斗能力与凝聚力, 确保党建工作正常开展[5]。此外, 基层党组织也要丰富党建文化形式, 根据群众实际情况开展党建工作,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党组织工作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也能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

四、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了解到, 高速公路基层党建工作十分重要, 要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就要践行群众路线, 尊重群众的选择, 贴近群众, 真实认识到群众对项目建设的影响。但由于很多高速公路企业的基层党建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就需要联系实际情况, 构建完善的解决措施, 提高群众对党组织工作的认识, 落实好相关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基层党建的作用, 保证高速公路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钟平广.谈高速公路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J].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刊) , 2014, 05:44-45.

[2]陶建群, 王志远.行业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山西高速公路系统党建探索[J].人民论坛, 2013, 01:68-70.

[3]周欣.高速公路项目基层党建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14:139-140.

[4]李纪永.强化组织建设推进公路党建工作的突破[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18:149-150.

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篇8

我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 以其扎实的成绩、创新的方法、恢弘的前景, 受到了各级领导与专家的重视和认可。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和《光明日报》总编胡占凡在陪同中央领导李长春同志和刘云山同志视察湖北期间, 称赞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是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力抓手, 值得在全国推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在四川召开的各省市文联负责人座谈会上, 表扬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卓有成效。2011年3月和9月, 湖北省社科院调研组相继以《要文摘报》形式向省领导报送《县域文化如何跨越———关于我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的考察》、《关于我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建设的经济走向》两篇专题调研报告,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春明,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 副省长赵斌、张通, 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李佑才等省领导相继作出重要批示, 对全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由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 专题研究, 专题部署。2011年初, 在全省宣传部长工作会上, 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联合发文, 授予潜江市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特别奖, 授予秭归县、蕲春县等16个县市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奖。

新闻媒体对我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给予了重点关注。《人民日报》刊发了评论, 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作了报道。中国文联编发了题为《推动县域文化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的调研报告。《中国艺术报》以《大手笔再写荆楚文化版图》为题, 用3个整版配发评论, 全景式报道了我省各级文联创建“一县一品”文化品牌的历程和经验。《湖北日报》8月7日全文予以转载。《文化纵横》、《当代经济》、《咨询与决策》等杂志纷纷派记者深度采访报道我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

一、提高认识, 增强文化品牌创建的自觉和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时代, 天地广阔, 大有作为。“一县一品”的创建, 就是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遵循科学发展观, 做到科学谋划、科学定位、科学创建,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全方位地推动湖北文化强省的建设。

1、与湖北“两圈一带”、文化强省战略相对接, 着眼于县域文化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 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的要求提出了“两圈一带”战略和“把湖北建设成为文化综合实力居于中部前列的文化强省”的目标。创建工作就是把党和人民勾画的宏伟蓝图和美好景愿项目化、工程化、具体化, 把挖掘、开发特色地域文化资源和彰显灵秀湖北的整体文化形象有机结合起来, 把文艺家的创作资源和生态文化旅游景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把丰富多彩的惠民文化活动和与时俱进的创意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2、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对接, 着眼于县域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 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 主攻方向是调整产业结构。而文化产业既是绿色产业, 又是新型产业。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省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一县一品”创建工作是推动县域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而“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要取得实效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打造文化品牌必须把握正确方向, 不断增强品牌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打造文化品牌必须树立科学理念, 遵循规律, 因地制宜,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打造文化品牌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单位、企业和人才的主体作用, 引导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旅游等行业参与文化品牌建设, 形成强大合力;打造文化品牌必须强化创新意识, 努力造就具有地方性、时代性、共通性的文化品牌, 以独特的风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与社会管理创新相对接, 着眼于加强惠民文化服务、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中央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了抓基层打基础、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战略任务。去年初, 中宣部等六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文联确立了“送欢乐, 下基层”长效惠民文化机制。基层文化部门和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是整个文化大厦的基石。创建工作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既要送文艺又要种文艺, 既要锦上添花又要遍地开花, 既要注重民间文化的传承又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既要注重基层文化组织建设又要开展惠民文化服务, 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使“一县一品”创建活动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满意工程。

二、真抓实干, 推进文化品牌创建的谋篇和布局

“一县一品”上升为全省宣传文化的重点工作后, 标志着创建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艺品牌到文化品牌尽管只一字之差, 但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变化, 其工作的方式和平台都得到拓展, 其工作的要求和验收的标准都得到提升, 各级文联既感到责任重大, 又感到使命光荣。大家纷纷表示,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狠抓创建工作的落实, 运用文联独特资源, 在联络、推介上要体现“四争”即争取领导、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作为;在协调服务上争取“四有”即服务大局有作为、服务基层有地位、服务群众有成效、服务文艺家有口碑, 扎实推进“一县一品”创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1、领导重视, 思路明确

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领导小组是指导创建工作的决策指挥机构。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尹汉宁多次对创建工作提出明确的思路和具体的要求。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检查创建进度, 部署工作安排。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的理论研讨、验收评比、项目资金投入等重点工作的研究和决策, 形成了创建工作全省一盘棋、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氛围。

2、各地响应, 各显其能

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以来, 很多地方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常委宣传部长具体抓, 切实承担起凝聚各方力量的组织责任, 形成创建工作的重大推力。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把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纳入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要点, 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 将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将创建项目纳入发改委重点项目库, 将品牌推介纳入对外宣传重点。在创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形成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千帆竞发、你追我赶, 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良好工作局面。

3、深入调研, 出台文件

省文联把“一县一品”创建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确立了“一手抓精品生产, 一手抓品牌创建”的工作思路, 抽调骨干力量参与创建办公室日常工作。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分若干个调研组, 分赴全省十几个市、县、区进行座谈、调研、摸底, 反复推敲, 八易其稿, 形成了《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实施办法 (试行) 》, 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以鄂宣发[2010]1号文件下发执行。该文件政策性、操作性强, 对文化品牌创建的意义、原则、目标、标准、条件、申报评选、表彰推介、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全省“一县一品”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4、分类指导, 科学定位

鲜花因个性而美丽, 文化因特色而精彩。创建工作中, 我们对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科学的提炼归纳, 根据其特点加强分类指导, 梳理创建类型, 总结创建经验, 分析存在问题, 提出合理建议, 帮助各地落实文化特色确定、文化品牌定位、文化品名定名、文化项目立项、文化活动策划、对外宣传推介等工作。概括起来看, 我省各地“一县一品”创建基本上有以下五种类型:

一是以文化名人为题打造品牌。如潜江的曹禺文化、蕲春的李时珍中医药文化、黄陂的木兰文化、随县的炎帝神农文化、襄州的诗书两襄阳 (孟浩然、米芾) 、公安的“三袁”文化、红安的将军文化等。

二是以文化遗产为题打造品牌。如武昌区的首义文化、十堰的武当文化、郧西的牛郎织女风情园、房县的尹吉甫诗经文化、秭归的端午文化、大冶的青铜文化、黄梅的佛教禅宗文化等。

三是以民间文化为题打造品牌。如长阳的土家源文化、恩施的女儿会、孝感的镂刻艺术、谷城的薤山根艺、梁子湖区的武昌鱼文化、神农架的三锣鼓等。

四是以文艺样式为题打造品牌。如郧县的凤凰灯舞、来凤的摆手舞、安陆的水墨漫画、仙桃的天沔花鼓戏、天门的江汉曲艺、钟祥的莫愁湖乡土作家群等。

五是以自然景观为题打造品牌。如嘉鱼的灵秀山水文化旅游度假区、洪湖市的印象·洪湖系列、荆州区的桃花会等。

5、上下联动, 部省合作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文联, 核心在文, 关键在联, 文联嘛, 就要上联下联, 左联右联, 内联外联。我们坚持开门搞创建, 在“文”字上做文章, 在“联”字上下功夫, 上下结合、左右互动、密切协作, 形成合力。在中国文联赵实书记的支持下, 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 副省长张通直接关心下, 实施了与中国文联的部省合作项目制, 为各地“一县一品”创建出谋划策、牵线搭桥, 聚智、聚才、聚力, 打造品牌、擦亮品牌、推介品牌, 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在潜江举办的“第二届中国 (潜江) 曹禺文化周”活动中, 省文联、省剧协协调潜江市与中国剧协签订了兴建梅苑, 建设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曹禺大剧院”项目的协议, 打造中国戏剧之都。我们还积极争取中国书协授予了襄阳市“中国书法名城”、中国民协先后授予了襄阳市和荆州市“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音协授予了随州市“中国编钟之乡”、中国舞协授予了利川市“中国歌舞之乡”、中国曲协授予了天门市“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协授予了咸宁市咸安区“中国嫦娥文化之乡”等。中国书协和黄冈市、武昌区合作兴建“东坡碑林”和“首义碑林”。尹汉宁部长夸奖文联上联下联的作法是“顶天立地”。

6、注重协作, 合力共建

创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能单打独斗、封闭运行。我们按照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 认真履行职责, 主动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等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联系, 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创建合力。省发改委在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项目中, 组织部分文艺家参加咨询调研。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还专门印发了《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确定一年1000万、三年3000万元创建专项资金, 明确了“一县一品”创建的奖励和扶持标准,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省文联积极配合省文化厅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做好理论研究工作。省旅游局和省文联合作出版了百名摄影家聚焦“两圈一带”的《灵秀湖北》摄影集。长江出版社和省文联合作编辑出版了《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资源概览》一书。

三、产生效应, 发挥文化品牌创建的功能和作用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化品牌具有强大的整合、聚集、增值、辐射、放大效应, 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我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的创建, 虽然时间不长, 但已经在实践中显示了独特的作用。

1、在产业调整中起着引领作用

在我省不少县域经济中, 产业结构比较传统, 叫“重工业太重, 轻工业太轻, 新型产业不新”。而文化产业既是现代服务业, 又是支柱产业, 对产业结构调整起着引领作用。武汉市的黄陂区大打“木兰牌”, 兴建了木兰景区和花木兰纪念馆, 开发了木兰泉饮料、木兰牌醇酒、木兰牌豆丝、木兰牌泥塑等。去年, 该区接待国内外游客390万人次, 文化旅游收入5.85亿元。潜江市大打“曹禺牌”, 把梅苑建设成戏剧艺术的大观园和湖北文化旅游的新景观,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仅第二届曹禺文化周, 就签约经贸投资项目53个, 投资总额218亿元。枝江市通过打造步步升鞋产业文化, 形成了步步升布鞋文化产业园, 开发出系列旅游商品, 步步升布鞋被评为三峡十大特产、十大旅游商品和湖北名牌产品。此外, 各地在创建中推出的许多“一县一品”文化品牌, 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产业价值。如襄阳米芾书法、十堰武当文化、天门陆羽故园、随州炎帝神农故里、孝感民间镂刻艺术等, 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产业发展内容, 有的还扩展为全省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并纳入了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2、在文化消费中起着带动作用

实践证明:经济建设的高潮必然带来文化建设的高潮, 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必然带来对文化的需求。实践同时证明:经济规律是需求创造供给, 文化规律则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一县一品”的文化品牌和文化活动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享受, 起着“改善民生、文化惠民”的作用。云梦县的老百姓有观看皮影戏的习惯。近几年, 该县组建了皮影艺术团, 不断演出《天仙配》、《武松打虎》、《猪八戒背媳妇》等节目, 不仅当地老百姓百看不厌, 而且多次参加国内外的皮影艺术节, 在北京演出还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房县重视打造尹吉甫诗经文化品牌, 抢救了大量的尹吉甫文化遗存, 而且在老百姓中形成了传诵、传唱《诗经》的传统。秭归县是屈原故里, 老百姓有很浓厚的“端午习俗”, 该县举办了大型端午文化节, 全县有18万人参加节庆活动。

3、在文化旅游中起着灵魂作用

大量事实证明:文化是魂, 旅游是形。旅游养身, 文化养心。文旅联姻, 相辅相成, 良性互动, 方能产生叠加效应。如利川市大打“龙船调牌”, 大刀阔斧地引进东莞市兴业公司和黄山市中安公司投资1.5亿开发腾龙洞风景区, 其中投资120O万元打造了一台大型民族歌舞《夷水利川》, 每天上演两场, 一台大戏带动了“天下第一洞”的开发, 一个洞的开发又带来了一个市旅游的兴起。又如宜昌市夷陵区大打“三峡牌”, 千方百计支持三峡环坝旅游集团投资3.5亿元, 打造“三峡人家”旅游景区, 并排练有“编钟乐舞”和“土家民俗”两台小戏每天上演, 2010年接待中外游客250万人次, 创造旅游收入2.7亿元。

4、在农业经济中起着创意作用

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篇9

一、未雨绸缪, 全方位推进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前期准备工作

随着南昌市散装水泥事业的迅猛发展, 一年上一个台阶, 但是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一定的境界之后, 再推进难度就更大。因此, 对于推广应用预拌砂浆, 我们的想法与国家政策是不谋而合的, 因为这是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的必然, 是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 所以在商改发[2007]205号文下发之前, 我们就在谋划、部署这项工作。我们组织职工 (包括预拌企业人员) 分期分批去发达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河南、广东等第一批禁现城市学习考察, 并选派相关人员参加商务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现场会、展览会、研讨会, 学习外地先进经验, 收集行业信息, 为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着手新产品研发、搞好标准化建设和及时出台政策作了前期准备。之后, 有序推进砂浆禁现工作:一是在2007年我们编制了《南昌市预拌砂浆生产布点方案》, 同年7月以市政府名义出台, 明确提出了预拌砂浆生产的布点原则和目标要求, 为防止重复建设和企业恶性竞争奠定了基础, 让投资者吃了定心丸;二是鼓励帮助筹建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江西时代高科和南昌益生宜居两家砂浆企业在2008年3月投产, 目前又有江西慧华高科和江西中科两家企业建成投产, 形成了本市110万吨的砂浆生产能力;三是经市政府同意, 由市经贸委、市公安局、市建委、市交通局、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市执法局、市财政局八委局联合下发《关于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通知》, 正式出台砂浆禁现政策;四是在6月27日省经贸委、市政府在红谷滩会展中心联合举行实施《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暨南昌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启动仪式, 同时在省、市各大媒体进行预拌砂浆的专题宣传;五是委托江西省建材设计院对干粉砂浆材料资源进行课题分析调研, 制定预拌砂浆生产应用中的材料级配;六是出台了砂浆定额计价办法, 每月在建设工程造价信息上公布了干混砂浆价格信息。

二、刚柔相济, 举全力促进预拌砂浆的生产和使用

预拌砂浆对我们来说是个新事物, 特别是这个产品要将原砂进行烘干、级配, 然后通过专用设备运输、储备、使用, 必然比现场搅拌会提高更多成本。但是, 预拌砂浆工厂化生产, 不但可以大量使用粉煤灰、矿渣, 有效地实现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而且减少了粉尘排放, 保护了环境。所以, 在如何平衡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又是一项新的难题, 特别是在当前房价下跌、资金紧缺阶段困难更大, 因此, 对我们管理部门来说, 任务更重, 难度更高, 压力更大。我们在严格执法的同时, 重点做好服务, 执法不手软、服务更热情。首先是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配套政策, 在资金上对预拌砂浆实施倾斜, 三分之二专项资金补贴用在了砂浆项目上, 两年补贴300万元, 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物流、使用各环节的困难。其次是加大执法力度, 督促建设单位自觉使用预拌砂浆, 我们分南北两组, 逐个对工地进行宣传和检查, 督促其使用预拌砂浆, 对屡屡不肯改进的予以处罚, 真正做到扶持和约束相结合。到目前为止, 已有十几个楼盘使用了预拌砂浆, “禁现”工作正在逐步全面推开。

三、坚定信心, 多方面推动预拌砂浆发展进程

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砂浆是一项资源利用、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伟大工程, 因此, 在实施行政手段的同时要做好广泛的宣传, 要把使用预拌砂浆可以节省劳动力, 提高建筑质量, 减少浪费和使用场地, 有利于环境保护, 具有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些好处宣传到位。同时, 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 建设、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通力配合也十分重要, 特别是在招投标、设审和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方面都必须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把关, 实施监管, 以利于此项新产品、新技术得以推广应用。

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篇10

从2015年10月的第一轮走访开始,局领导多次带队到悦乐镇大坪村实施走访调查,深入帮扶困难户了解情况,与乡政府、村委会工作人员及帮扶户进行座谈,共谋脱贫大计。截至目前,已完成3轮对悦乐镇大坪村6个自然村的“转走访”工作,共走访农户357户1 749人。

为使“转走访”工作既全面摸清情况,又不增加基层负担,大关县教育局“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详细的走访活动方案,要求全局干部职工在“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中,严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县委实施办法及县教育局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十不准”,遵守各项工作纪律,在群众家中就餐或者统一在村委会自办伙食,必须按标准缴纳伙食费。

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篇11

1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研制成果

根据《五年行动计划》中规定的重点任务“建设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中“加快推进标准研制“的要求,开展了以下工作:

(1)邀请广东、香港两地专家组建粤港云计算服务和标准专家委员会编写《广东省云计算服务采购标准和指南》,并已正式列入《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目前已立项。

(2)广州南天电脑系统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参加ITSS人才培养和评价、信息技术服务集成实施系列标准等工作组的编写工作会议,参与ITSS标准研制。

(3)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落实,形成《广东省电子政务项目运维费预算标准建议书》、《广东省电子政务系统运维管理规范建议书》、《广东省电子政务项目运维费预算工作量测算表》等研究成果,提出标准应用和市场政策有机结合、培育和繁荣信息技术服务市场的工作建议。

2未来工作计划

广东省将在《五年行动计划》的文件要求下,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继续组织开展ITSS研制与推广工作,根据广东省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2020年培育100家左右的服务标准化示范企业,建立3个左右的标准示范城市或示范区,促进标准在4个左右的信息化重点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培育8家左右的信息技术服务品牌企业。

(1)继续开展标准宣贯和培训

针对标准发布时间短,企业对标准认识不清的问题,加大宣贯培训力度。一方面继续在各地区、各行业组织开展40场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宣贯培训;另一方面组织广东省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企业参观示范企业,交流IT运行维护体系建设、持续改进经验,探索后续标准推广应用的有效模式、工作机制,同时推广广东省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实施成功案例及优秀运维工具。

(2)开展信息技术服务重点标准应用示范

组织开展对全省率先应用与推广ITSS标准并取得良好成效的企业予以试点、示范遴选评定工作,形成《广东省ITSS标准应用与推广试点、示范企业目录》,并对试点、示范企业实施的优秀信息技术服务项目进行奖励。

同时,根据广东省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依托试点承担企业,结合其项目实施,推动标准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地市,以及电子政务、金融、电信、电力、交通、医疗和教育等行业领域的应用,形成典型示范项目、典型示范企业及典型示范城市。

(3)培养广东省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人才队伍

依据标准开发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培养和评价方法,形成市场化的从业人员能力培养和评价机制。同时广东软件行业协会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将继续合作,针对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继续开设ITSS人员相关系列课程,为我省培养掌握标准内容和标准实施方法论的专业人员。提升IT运维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进一步推进ITSS在广东省的推广应用。

(4)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定与关键支撑工具开发

围绕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等领域的关键支撑工具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研发信息技术服务关键支撑工具集成指南,组织开展标准符合性测评认定。指导和支持重点企业,探索依据标准建设信息技术服务关键支撑工具开源社区的模式和机制。

(5)严格把关,做好符合性评估工作

上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下一篇:武术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