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评价方式,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2024-08-08

创新评价方式,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用7篇)

创新评价方式,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篇1

创新评价方式,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桂林市灌阳县审计局工作纪实

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职,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2009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自治区关于《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和《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规定,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审计评价原则、内容、标准和结果运用办法,较好地解决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难的问题。2009年以来,我局对19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客观公正评价,为党委选拔任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

一、强化学习宣传,提高审计评价办法认识

为熟练掌握运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我局把学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印发资料,人手一份,以便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对照运用。通过组织学习讨论,让审计人员进一步把握评价办法精神实质。通过撰写理论文章,把评价办法操作运用具体化。2010年,《广西审计》刊登了《灌阳县审计局积极稳妥试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几点体会》,《浅谈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获桂林市审计学会三等奖。在抓好审计机关内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我局通过政府网络传输给县直各单位和乡镇,让领导干部学习《评价办法》,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认识,营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良好环境。

二、创新工作方式,推行评价办法运用

2009年以来,我局改变以往随意评价的模式,在经济责任审计时认真对照《评价办法》,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扎实推行《评价办法》实施。

(一)业绩纵向比较,评价管理、效益水平。在开展业绩纵向比较时,我局注重现场取证,编制比较表格的设计,把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任前、任后的业绩,具体归纳为资产、负债、资产负债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收入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等情况,设计在一个表格中。通过分析各项指标是提高,还是减少以及提高或减少的比率,进行纵向比较,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管理水平。在审计的19个领导干部中,100%采用了该方法。

(二)直接、间接证据结合,界定责任划分。在开展对乡镇领导干部审计时,为界定书记和乡镇长之间责任,我局在指标的设置上考虑其操作性,明确取证指标:一是从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获得间接证据,如调查相关事宜证明人的问话笔录、照片等;二是审计人员查实的直接证据,如签字、会议纪要等。责任界定侧重权责对应,不拘泥于表象。为此,我局改变以往只关注“谁签字谁负责”的操作方法,对书记和乡镇长进行实际权力行使的跟踪,遵循谁分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原则。对书记的评价和责任界定侧重于发展思路和重大经济决策,对镇长的评价和责任界定侧重于重大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的管理和执行。如在对XX乡委员会书记审计评价时,针对该乡企业管理站高息借款60万元,造成国

有资产流失41万元一事,以对书记、乡长和分管乡长的问话记录为直接证据,结合班子会议纪要时经会议讨论通过这一间接证据,评价书记对此负主管责任;针对该乡违规将公款低息借给XX水泥厂承包人15万元一事,为书记个人决策,没有班子讨论,通过问话记录直接证明,界定该书记负直接责任;书记调离单位后,该乡高息借款30万元,并用来发放奖金15万元一事,界定该书记不负责任,而乡长负主管责任。

(三)量化收支比率,衡量廉政情况。2009年以来,我局注重对领导干部个人收支情况进行核实审计。作为行政一把手,所在单位很少监督主要领导的收入和开销情况,潜在很大的隐患。通过对主要领导个人费用报销的时间、内容、金额等进行统计, 审核报帐发票是否真实,手续是否齐备,有无乱报、滥报情况;并计算支出金额所占单位总支出的比率;统计分析主要领导报酬的金额、性质,与单位其他同志收入进行比较,检查是否有不正当收入。以此对领导干部的廉政情况进行评价。

(四)抽样经济事项,判断执行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程度。在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经济政策时,我局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根据重大事项的性质、涉及金额的大小,从总的事项中抽出几个事项,来推断其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经济政策的情况。如对X局长评价时,对XX食品有限公司污水综合治理工程招投标等4项重大经济事项进行抽样审计,从该局会议纪要反映,其中单

项资金达80万元的重大经济事项两项,都制定了相应的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和议事规则,我局认为其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经济政策情况较好。

(五)坚持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我局“坚持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原则,客观公正评价。主要体现在:一是严格按照评价办法的规定和要求,逐项对照进行审计,确定审计内容和方向,遇到问题及时向领导反映并进行审计小组讨论;二是实行审前公示制度和民主测评制度。我局在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内推行审计公示和民主测评,向干部群众公开审计的范围、内容和联系电话,民主测评时,根据相关规定即《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工资工作纪律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评价内容细化到26小项,内容涉及是否公款私用、公车私用,是否乱发津补贴、私设“小金库”,是否存在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否存在公款超标准建房和买房、经商办企业,或者参与其他营利性的经营活动;三是在取证时注意材料搜集的客观性、全面性。首先是搜集被审对象的书面材料时尽量做到全面完整,在此基础上进行审计调查,召集有关人员进行座谈了解,同时联系审计数据进行分析定性。如对X局长评价时,根据被审单位使用资金较少,业务量不多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审计出的违法、违规、违

纪和有问题资金占审计资金的比例,对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评价。此外,对重大经济决策情况评价时,主要查阅被审单位的会议记录和有关资料,对其贯彻执行经济政策情况进行了解,未发现被审单位涉及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使用了“未予评价”的表述。对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时,根据审计结果和被审对象履行经济职责情况,客观地表述为“本次审计期间,我局未接到有关反映该同志经济问题的举报,通过对被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审计,未发现该同志在履行职责中存在违反廉政规定的行为。” 在对审计综合评价时,由于它是属于结论性评价和最终评价,是有关部门运用审计成果最具参考价值的依据之一,对审计对象本人有着重要影响,对此,我局严格按照评价办法规定,从审计结果评价、违法违规和违纪情况、审计整改情况、审计配合情况等四个方面综合考虑进行评价,并经局机关业务会议审定。2009年以来,我局共审计的19名领导干部,其中乡镇党委书记8名,占43%;镇长2名,占10%;县直单位主要领导9名,占47%。随着我县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加大,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新模式有了新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三、提高审计成果运用,促进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 我局推行评价办法成果运用,为党委考察、任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2009年以来,我局共审计的19名干部中,提拔5名,留任9名,交流5名,查出违规资金585万元,通过追缴,减少财政拨款为财政增收减支24.9万元,提出

整改建议25条并落实执行。2010年,在4467人参加测评中,满意度达76.19分,很满意20.86%,满意42.98%,基本满意28.59%,不满意2.8%,很不满意0.9%,不了解3.87%。从上述数据表明,开展经济责任为党委组织部选任干部把好了关口。

创新评价方式,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篇2

背景情况和有利条件

太原从解放初期开始就是国家规划建设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全国56个能源重化工项目, 太原占了11个。这些大型能源重化工企业虽然奠定了太原工业的基础, 但也形成了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特点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辉煌的重化工给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带给自身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并逐步出现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矛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产业结构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等, 严重制约了太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太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 把运用标准化手段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有力抓手。在过去的几年中, 从政策支持、标准先行、技术创新、试点带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为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和实践基础。一是政策支持。出台了《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制定和实施绿色标准的意见》、《太原市推进绿色转型条例》等一系列文件;二是标准先行。发布了《太原市绿色标准体系》、《太原市绿色建筑》、《太原市绿色企业 (导则) 》、《太原市绿色学校》、《太原市绿色医院》等在内的45项绿色标准;三是技术创新。培育出电厂脱硫脱硝、焦化废水处理、焦炉煤气化工合成和城市垃圾发电、减少水泥熟料配入量等应用技术;四是试点带动。太原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通过构建“煤炭—电力—建材”和“煤炭—焦炭—化工”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大幅提高了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确定的第一批全国煤炭行业5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包括“企业—农户—企业”的闭路生产系统等多条循环经济链条, 实现了区内污水的零排放;太原市绿色建筑暨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国瑞苑”工程项目, 成为山西省第一个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

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 抓住一个龙头, 稳健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起航, 为试点工作提供内生驱动力

循环经济标准化起航, 就是通过对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需求的综合分析, 明确组织机构及职责, 制定试点工作方案, 科学配置人力资源, 加强部门协同推进, 保障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稳健起步的过程。

循环经济标准化起航的重点工作是:设立组织机构, 制定实施方案, 遴选试点单位, 出台支持政策, 建立联推机制等。

倾力保障, 设立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的领导力是整个试点工作推进的核心保障。太原市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发改委的副市长为第一副组长、分管质监的副市长为常务副组长, 市质监局、发改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组。统筹全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 安排部署和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质监局, 主要职责是根据领导机构提出的要求, 办理试点市建设过程中标准立项、组织宣传培训、评价实施效果以及指导太原市各组织建立循环经济标准子体系等具体事宜。各试点单位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负责本组织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建立、标准的起草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倾心谋划, 制定实施方案。经过广泛研讨、精心谋划, 太原市制定出台了《太原市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该方案确定了太原市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分解了主要任务、工作进度;明确了牵头单位和实施单位;细化了每个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具体内容;出台了8项鼓励政策对承担重点项目、示范工程的组织和企业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支持。3年来, 市政府从财政列支90万元, 市发改委从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中列支700万元, 均用于支持试点项目建设。

倾情优化, 定人定岗定责。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连续性, 因此太原市特别要求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科学定人定岗定责, 尤其要选择工作能力较好、责任心较强的业务骨干承担试点工作的具体事宜。太原市14家试点企业均以文件形式印发规范, 做到了“三明确”, 即部门明确、人员明确、职责明确。

倾注合力, 加强部门协同。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涉及太原市多个领域、多个产业, 只有建立各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推进工作机制, 才能保障试点工作的全面有效推进, 并为持续改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 太原市质监局与市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太原市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联席会议制度》, 并根据试点建设的实际需求, 多次召开联席会议, 商讨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并适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有序安排。3年来, 太原市质监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部门共同对全市试点单位进行调研和帮扶指导30余次, 举办专题培训5次, 进行一对一指导14次, 累计培训达1 000余人次。经过3年多同舟共济, 协同作战, 各部门之间不仅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上形成了高度的契合, 同时还为其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拓展了新的契机。太原市发改委在起草《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条例 (草案) 》时注重与《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耦合共进, 为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 壮大一个躯体, 致力提升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契合力, 为试点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力

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必须紧密契合太原市率先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战略需求, 针对太原市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运用标准化手段, 提升推广先进的经验和做法, 实现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保护环境, 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重点工作是:需求分析、搭建框架、甄别标准、制修定标准、实施标准、对标准实施监督评价。

多方调研, 找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构的需求点。针对太原市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太原市通过调研、座谈、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对标准体系的建立进行需求分析论证, 最终确定在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下, 建立《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该体系紧扣太原循环经济公共管理和产业链两大领域, 由市级层面与企业层面共同构成。市级层面建立体系时, 其中公共管理领域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中包括了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标准体系、绿色综合交通标准体系、绿色消费标准体系等;循环经济产业和产业链标准体系中包括了农田覆盖节水工程标准体系、煤炭开采及综合利用标准体系、静脉产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园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等。

各项目承担单位紧紧围绕各自的产业和产业链条建立不同产业的循环经济标准子体系。如: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在钢铁及钢铁深加工产业链下, 建立《固态废弃物综合利用标准子体系》、《液态废弃物再生利用标准子体系》和《气态废弃物再利用标准子体系》;山西华顿实业有限公司建立《甲醇清洁燃料替代车用燃料标准子体系》;山西合创电力有限公司建立《光伏发电并网逆变装置标准子体系》;太原炬能再生能源供热有限公司建立《污水热源再利用标准子体系》;山西美锦集团建立《煤矸石再利用标准子体系》;山西亚希印业有限公司建立《废旧塑料再利用标准子体系》;娄烦康庄生态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立《生猪排泄物再利用标准子体系》等16条覆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4大领域的循环经济产业及产业链子体系。

突出“三个契合”, 优化设计开放式标准体系结构。在标准体系框架搭建过程中太原市突出了“三个契合”, 一是更加注重与太原市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现状以及未来可能调整的方向相契合;二是更加注重与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相契合;三是更加注重与社会各界对标准体系的关注重点相契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决定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采取纵横结合的搭建模式。第1层为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表明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第2层为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第3层为通用标准;第4层分为循环经济公共管理、循环经济产业和产业链两大部分;第5层按照公共管理和产业、产业链的不同进行细分, 目前初步确定了24个子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一个开放式的标准体系, 将随着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持续推进而不断进行充实完善。

太原市建立的《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DB14/T836-2013) 已由山西省质监局批准发布。截至目前, 该标准体系共采用国家标准689项, 行业标准533项, 地方标准37项。企业层面采用国家标准700余项, 行业标准550余项, 地方标准50余项, 制修订企业标准2 000余项。

有效开展标准制修订、实施和评价工作, 形成完整的PDCA循环, 推动循环经济标准螺旋式提升。试点建设期间, 太原市项目承担单位均完成标准制修订计划的90%以上, 循环经济相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率达到100%。制定标准的目的在于实施, 为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 太原市质监局、市发改委等部门根据《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第4部分:实施与评价》中实施的目的、步骤、实施的主体、形式等内容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评价的同时, 明确要求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和标准进行督导评价;各试点单位内部也定期和不定期地通过问卷调查、随机抽查、现场提问等方式对标准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对标准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 从而形成完整的PDCA循环, 推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螺旋式提升。

(三) 强化两个翅膀, 加强循环经济标准化宣传贯彻应用和信息平台建设, 为试点工作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建设重在做好起航工作, 贵在建立标准体系, 强在宣传贯彻应用和信息平台支撑。强化两个翅膀, 一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形式, 借助网络、报刊、电台等媒体大力宣传循环经济标准化知识, 形成高知晓率、高参与率、高开放性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工作氛围;二要打造融政策法规、标准课堂、推进动态、试点企业、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版块为一体, 实现动态、开放的信息资源共享的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

广泛宣传培训, 提高社会公众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知晓率、参与率。为提高社会公众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知晓率、参与率, 营造全面推动试点市建设的社会氛围, 2012年2月7日的《中国质量报》和3月3日的《山西经济日报》, 分别以《让标准化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支点———山西太原市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综述》和《政府推动标准支撑技术引领太原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建设成效显著》为题, 对太原市的试点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2011年, 太原市质监局和市发改委组织试点单位开展文艺汇演,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进行广泛宣传。山西省发改委、省质监局和太原市政府相关领导出席活动, 共演出节目27个, 1000余名观众观看演出,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3年来, 太原市在省级以上报纸发表千字以上专题报道3篇, 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信息简讯30余条。

在抓宣传的同时, 循环经济标准化队伍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根据试点建设的需要, 太原市首先在全省率先编撰了《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建设指导手册》, 涵盖了循环经济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基础知识和相关标准等内容, 方便大家学习。其次, 组织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参加了“循环经济知识有奖竞答”活动, 提高了大家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太原市还先后举办了“太原市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工作业务知识培训班”、“循环经济标准化业务培训班”、“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设培训班”等由浅入深的系列培训5次, 培训人数达1 000余人次。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 初步建成一支既懂专业又懂标准, 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兼备的标准化工作队伍, 他们成为了太原市标准化战线中的主力军, 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的圆满完成和后续实施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鼓励采用先进标准, 助推企业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 有利于企业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因此, 太原市还鼓励试点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进入国内高端应用领域和拓展全球市场为目标, 将国外标准转换为企业标准, 实现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接轨。针对国际不锈钢产品贸易的特点及海外市场的需求, 采用美国 (ASTM、ASME) 、日本 (JIS) 、欧盟 (EN) 等国外先进标准达61个, 极大地促进了太钢不锈钢产品向国际先进水平的迈进。

建设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 实现动态、开放的信息资源共享。目前, 太原市已基本建成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政策法规、标准课堂、推进动态、试点企业、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版块。政策法规版块的主要内容有国家、山西省及太原市有关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标准课堂版块通过问答和案例分析的形式, 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培训作用;试点企业主要展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中成绩突出、效果明显、具有典型引领作用的企业。该信息平台建成后, 太原市质量工作人员对平台不断进行完善和维护, 数据量由初建时的250余条上升到1 500余条。随着信息量的不断放大, 访问人次也稳步上升, 目前已突破3万余人次, 为试点单位和社会各界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查询、标准跟踪、交流学习、技术应用等服务。

(四) 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 为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持续性的推广奠定扎实基础

在3年的建设过程中, 太原市质监局围绕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探索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模式;加大标准实施力度, 循环经济相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率达到100%, 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实施率达到90%;构建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 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圆满完成了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批复时赋予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在工作模式上, 太原市质监局和市发改委在试点市建设中形成了良好的推进机制, 尤其是将《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与《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纲要 (草案) 》紧密结合, 为下一步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持续性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特色工作

推进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 其本质就是寻找差别、识别差别和显示差别的过程。在寻找差别中明确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地位, 在识别差别中发现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的不足, 在显示差别中创立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 探索“鹰式”工作模式, 统领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鹰式”工作模式, 是太原市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建设的新探索。太原市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没有现成的路可走, 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为了能顺利完成国家标准委和国家发改委赋予的建设任务, 闯出一条示范引领的路子。获批后, 经调研、座谈、征询建议等方式, 太原市确立了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鹰式”工作模式, 即抓住一个龙头———做好设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定人定岗定责、建立联推机制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起航工作, 保障了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稳健起步;壮大一个躯体———建立了层次分明、科学严谨、切合实际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强化两个翅膀———开展了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宣传培训和建立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的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批复时赋予的工作目标, 并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的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持续性的推广奠定了扎实基础, 也为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向纵深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二) 创制性地起草了《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和《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太原市主动承担并顺利完成了《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起草任务。该标准体系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清华大学、中科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学者的高度肯定, 认为该标准目前在国内属首创, 处于领先地位, 标准的内容符合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实际, 并对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进而推动循环经济科学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下, 根据太原市实际需求, 紧扣太原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公共管理两大领域, 建立并由山西省质监局发布了《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DB14/T836-2013) 。同时, 太原市质监局又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太原市绿色焦化企业技术要求》等一系列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地方标准, 形成对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有益互补。

(三) 引领行业发展, 企业积极起草相关国家标准

“得标准者得天下”, 一流的企业要有引领意识。太原市一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促进自主创新的融合。太原钢铁 (集团) 有限公司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参与了《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 (GB/T 3280-2012) 等22项国家标准的起草, 同时参与起草了《山西省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导则》 (DB 14/T618-2011) 、《山西省钢铁行业循环经济评价实施指南》 (DB14/T619-2011) 等3项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山西华顿实业有限公司起草了《车用甲醇汽油 (M85) 》 (GB/T 23799) 和《车用燃料甲醇》 (GB/T 23510) 2项国家标准, 同时正在起草的还有3项甲醇燃料国家标准和2项能源行业标准。太原市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不仅为全市企业占据行业制高点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也体现了全市坚定不移地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大局观念。

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通过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建立及实施, 太原市的资源重复利用率明显提高, 废物排放明显减少,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当年价) 由2010年1 778.05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2 311.43亿元;单位GDP能耗从2010年的1.4吨标煤/万元降低到2012年的1.28吨标煤/万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2010年的52.27%增加到2012年的53.7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2011年的95.4%增加到2012年的95.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95%, 出水水质达到了一级A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4.36%以上;二级以上良好天气率从2010年的83.3%增加到2012年的88.5%。

(一) 提高资源利用率,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太钢集团开发应用的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焦炉煤气脱硫脱氢制酸等工艺, 达到了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实现了钢铁及钢铁深加工链条上4个方面的循环再利用, 即物料循环再利用, 消化库存铁鳞21 693 t;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2%;废气回收利用, 回收转炉煤气达到吨钢116 m3, 实现了负能炼钢;酸的转化再生利用, 增加利润1 887万元。山西新天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有限公司致力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以废旧家电拆解、废旧轮胎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废矿物油再生利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为主要业务, 自确立为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后, 通过建立和实施《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标准体系》, 在拆解过程中节约了能耗, 提高了资源再利用率。2012年产生再生铁约1.2万吨、再生钢约0.3万吨、再生铜约0.2万吨、再生铝约0.1万吨、再生塑料约1万吨, 产值约1.3亿元;循环利用废物约3.8万吨, 减少废水排放约5万吨, 消减二氧化硫约898 t, 节约铁矿石约3万吨, 节约铜矿石约42万吨, 节约铝土矿约0.6万吨, 价值约1亿元。

(二)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娄烦康庄生态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积极综合开发利用沼气, 2009年被列入全省“51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通过建设并实施《生猪排泄物再利用标准体系》, 推动企业积极开展技术革新, 不断扩大种养殖规模, 带动农户农业产业化发展。2012年带动192户养猪户出栏肥猪2 108头, 无偿为本村27户贫困户提供温室大棚27栋, 生产无公害蔬菜160 t, 增加就业岗位164个, 帮助农民增加纯收入155万元。长期以来, 我国在高压大功率逆变装置的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山西合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光伏发电并网逆变装置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实现了高压大功率逆变技术的新突破, 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 可迅速形成高压大功率逆变装置行业产业链, 打破高压大功率逆变装置的市场格局, 开辟了高压大功率逆变装置国产化的篇章, 同时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 为更多的科技人才提供提升自我的平台。

(三) 降低污染排放率, 获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

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和实施《醋糟再利用标准体系》, 每年利用酿醋废料16 425 t, 综合利用永废水4.722万吨, 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5 091 t, 减少废水排放58555 t, 为当地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山西美锦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和实施《煤矸石再利用标准体系》, 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由2010年的92%提高到100%, 储煤场粉尘治理达标率由2010年的94%提高到100%, 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由2010年的95%提高到100%, 园区绿化面积占企业总面积的35%, 园区空气环境中的总空中悬浮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实现了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太原炬能再生能源供热有限公司承担实施的污水热源再利用项目, 其原生污水热泵系统不需要锅炉、冷却塔等设备, 环境效益非常显著, 冬季取暖时, 利用100t污水为建筑物供热4个月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70 t, 二氧化硫排放约10t, 粉尘约7t, 对保护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讲, 经过近3年的探索实践, 太原市在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创建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循环经济标准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相比, 与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新要求相比, 太原市的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

(一) 社会各界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认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太原市作为资源型城市, 一些企业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社会责任的规范要求下, 对发展循环经济非常重视, 而对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认识程度却依然不够。原因主要在于:企业最高管理层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认识还不够高, 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能力不够强, 尤其一些中小企业并没有标准化的相关部门, 也缺乏开展这项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太原市政府虽然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 然而, 开展标准化基础研究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还不够大, 多渠道融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受工作经费制约, 一些新经验、新技术、新成果难以及时提升转化为地方标准;同时, 由于激励机制比较薄弱, 也影响了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三) 循环经济标准化“五大团队”人才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试点市创建以来, 太原市质监局下大力气培养循环经济标准化人才队伍, 但是仍与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完善。打造循环经济标准化五大团队, 即智囊团队、管理团队、专家团队、技能团队、宣传团队建设还有待组织化、创新化推进;人才数量与工作需求不匹配, 有待进一步壮大;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效的人才阶梯培养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下一步工作思路

虽然太原市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下一步太原市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 继续勇于探索, 不断开拓创新, 全面推进太原市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 升华循环经济标准化“鹰式”工作模式

提高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的影响力, 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实践上的突破、制度上的规范、政策上的扶持、规划上的引导。在下一步工作中, 要运用标准化的理念进行全方位的规范和提升, 进一步明晰各部门的权责, 完善推广“鹰式”工作模式, 使循环经济标准化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 引导企业和公众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实践中, 实现“人人出循环经济标准化之力, 时时寻循环经济标准化之机, 处处为循环经济标准化之地”。

(二) 完善太原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过程。下一步工作中, 太原市质监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相关部门一道, 将继续对太原市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进行评价, 发现不足及时改进, 发现欠缺及时补充, 确保标准体系的科学性、持续性、延伸性。目前, 太原市建管委正在研究起草水质指标严于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的地方标准, 将其纳入到全市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中。

(三) 创新循环经济标准化人才工作机制

持续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核心在人才。下一步, 太原市将致力循环经济标准化“五大团队”建设, 加大教育培训投资力度, 创新循环经济标准化人才工作机制, 从领导、培养、选拔、吸引、使用和服务等6个方面入手构建, 为循环经济标准化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 拓宽循环经济标准化投资渠道

创新评价方式,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篇3

关键词:农村综合改革;财政;创新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在国务院综改办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强化制度建设、狠抓任务落实、扎实稳步推进,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为重点,做到了“五化”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甘肃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成效

五年来,甘肃省共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9万个,累计有1763万农民直接受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已成为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成为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三农”的有力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

1.深受广大村民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自2011年以来,共硬化村内道路29731公里,沙化道路30331公里,新修村内水渠4864公里,铺设村内安全饮水管线7679公里,兴建其他小型水利设施5344个,新建村内公共活动场所575万平方米,修建村内垃圾收集点3016个,安装村内路灯87752盏,村内植树341万株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显著提高了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水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也是农民群众最满意的一项“重民意、惠民生”的民心工程。

2.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全省绝大部分行政村都实施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办成了许多农民想办办不成、想做做不了的村内户外公益事业,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空前调动。

3.基层干部工作的有力抓手。近年来,随着财政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甘肃省每年都要实施6千多个一事一议项目,每个项目的村民民主议事都有基层干部的现场指导,每个项目的实施都有县乡干部的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积极参与。通过基层干部与村民的零距离接触,密切了干群关系,进一步树立了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形象。

4.助推了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甘肃省自2012年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来,在资金和政策上向58个贫困县倾斜。在资金分配上着力提高了财政困难程度因素,4年来累计向贫困县投入财政奖补资金32.26亿元,占省级以上(含)财政奖补资金总投入44.97亿元的71.74%,每个贫困县平均高于其他县1323万元;为更好地解决贫困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将贫困村农民筹资筹劳与财政奖补资金的比例由1∶0.5,调整为1∶2(其他村为1∶1.5)。资金和政策的倾斜,助推了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也为下一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精准扶贫提供了借鉴。

二、甘肃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做法

(一)配套投入积极化。

全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配套资金筹措工作,在甘肃省财政十分困难,财政支出75%靠中央转移支付,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积极调整支出结构筹措资金,“十二五”期间累计预算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57.36亿元(省级22.41亿元,市县两级34.95亿元),省级预算安排增幅每年都超过了其他所有财政支农资金。特别是2015年,各级领导现场查看给予一事一议项目高度认可和评价,决定调整省级预算4.4亿元精准用于支持贫困村一事一议项目建设;2016年省级预算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6.5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安排增加2亿元,增幅达44%。

(二)资金管理规范化

1.资金分配规范。按照综合考虑基本状况、多投多补、奖优罚劣的原则,我们在下发的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奖补资金分配因数,即按照基数、农业人口、村个数、财政困难程度、县级预算安排、考核评价结果等因素,根据资金量合理确定各因素权重,依据规范的公式分配各县市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

2.账户管理规范。县级财政部门都能将财政奖补资金拨入财政“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封闭运行、按项目(村)核算。

3.报账方式规范。从2011年开始,财政奖补资金全部实行县级报账制,村民筹集资金实行乡级报账制,报账全部实行转账结算制度。

4.结算程序规范。项目验收合格后,由报账人申请,经村民理财小组、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初审签字,报县级主管部门审核签章后,连同原始凭证、发票等相关资料向县级财政部门申请报账。

5.资料审核规范。报账人对提供报账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负责的同时,各级初审、审核部门还对提供的报账申请审批表、原始凭证、发票、工程预决算、项目验收表和村级筹集资金使用情况等资料进行规范性审核。

6.会计核算规范。县级财政部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规制度,对财政奖补资金实施规范化日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通过对资金的透明化分配,充分调动了各县市区加大预算安排、扎实做好一事一议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对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了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益。

(三)落实制度严格化

1.落实决策程序制度严格。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项目申报村都按照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严格履行民主议事程序的方式开展议事,并完整记录议事内容,同时对决议事项、实施结果进行公示。

2.落实筹资筹劳制度严格。村民筹资筹劳是实施财政奖补的基础,所有县市区在筹资筹劳的操作上,既充分体现村民自愿筹资筹劳,又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牢固树立减轻农民负担的意识。

3.落实指导制度严格。县市区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都加强了议事程序、议事范围、筹资筹劳、项目实施的指导,确保了相关程序合规合法、项目工程保质保量。

4.落实监督检查制度严格。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省市两级综改部门在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的基础上,每年都要对备案项目进行实地随机性检查核实、都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随机性检查督导;各县市区严格落实了资金的日常监管、项目的全方位跟踪检查。通过严格落实制度,确保了一事一议工作的健康有序推进。

nlc202309042253

(四)规范管理常态化

1.规范项目申报常态化。甘肃省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行县级申报、市级初审、省级审查备案制,省市两级在审查中,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上下发的相关文件精神,从项目实施的内容、范围以及项目的民主议事程序上严把审核关。

2.规范项目实施常态化。各县市区通过招投标或议标的方式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建设单位施工建设。村民理事小组、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3.规范项目预决算常态化。各县市区项目建设都做到事前有预算、完工有决算,县级相关部门对预决算进行审核(审计)把关。

4.规范项目验收常态化。项目建设完工后,县市区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项目验收,验收结果作为重要的报账依据。

5.规范资料管理常态化。县级综改部门将民主议事记录和筹资筹劳记录、实施方案申报和批复、建设项目的预算和决算、项目建设前后图片等资料,进行全方位收集整理汇总归档。通过对项目的规范化管理,确保了实施项目的工程质量。

(五)考核评价刚性化

1.考核评价工作年度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在县市区自评的基础上,每年我们都聘请8—10个中介机构有40—50人参与的、历时40天左右的考核评价工作。对全省所有县市区的项目规划、组织领导、预算安排与执行、资金管理、制度建设、监督检查、工作成效、违规违纪、实施项目和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等十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

2.考核评价工作标准化。我们对十个方面涵盖的所有内容全部细化、量化,使中介机构在考核评价中做到每个具体内容得分有标准、扣分有依据。

3.考核评价工作公正化。为确保考核评价中打分公平公正,我们每年都对参与考核评价的中介机构人员进行一天的政策业务培训;检查县市区项目由省综改办在年初备案项目中随机抽取6个以上;考核评价工作由中介机构独立完成,评分结果不予县市区见面;考核评价中的不明事宜由省综改办统一解答;要求中介机构对所有得分和扣分依据复印并按县装订成册。

4.考核评价结果抽查制度化。实地考核评价工作结束后,我们再次组织中介机构,交叉复查考核评价结果,对结果有2分以上误差的,必须中介机构全部返工重新考核评价。

5.考核评价结果通报威慑化。为确保各级高度重视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我们每年都对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全省通报,通报中对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县市区予以表彰;对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县市区,不回避、不护短,指名道姓敢于亮剑,并将通报寄市县两级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和财政部门。

6.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具体化。为建立激励鞭策机制,我们每年都对县市区考核评价结果划分500万、300万和100万元三个档次给予表彰奖励;对督导检查工作有力的市州给予100万元的奖励。

(作者单位:甘肃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创新评价方式,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篇4

----凤林镇团委

凤林镇是农业大镇,位于江山市境西南部,地处浙、赣两省交界,东北距江山市区25公里,总面积为94.3平方公里,所辖行政村18个,全镇总户数11917户,总人口41393人。凤林镇现有35周岁以下团员青年8000人,14—28周岁的团员有5580人。辖区内团支部书记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48岁,平均年龄:37岁,其中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支部书记的有1人。一直以来我们凤林镇团工作都得到了团市委的有利指导及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实事实干为工作准责,尽力发掘适合本镇实际发展需要和极具特色的亮点工作。

一、实行换届直选,选优配齐新班子。

为做好行政村团组织换届直选和村级年轻后备干部选拔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扩大基层民主、促进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我们镇团委在08年,通过调查摸底,在征得镇、村主要领导同意后,对我镇48个行政村的团支部班子进行配齐、调整,同时将白沙村作为直选工作试点村,举行试点现场会,通过直选的方式,成功的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白沙村团支部。经过调整后,各村级团支部增加了许多在70、80年代出生的青年团干,增添了新鲜血液,强化了团的基层力量。白沙村团支部的换届选举意义深远。对村级团组织的工作有三项重要的推动作用。

1、推动党建带团建,促进团内民主建设。本次工作始终坚持了党建带团建的要求,村团支部换届工作按照村级班子换届的总体部署来开展。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始终重视换届选举和后备干部选拔工作,镇党委挂帅成立了领导机构,多次过问筹备情况,村党组织也对试点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全新的团支部班子运行对推进团内民主建设具有辐射和促进作用:一是彰显了团员在团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维护好团员的权利。二是激发了团员和群众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增强团员和群众的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三是扩大了团员和群众参与团内事务的渠道,有利于完善民主程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团务公开、加强民主建设。

2、提升团内向心力、凝聚力,促进团内部统一。本次白沙村团组织换届采用“海推直选”方式进行,从候选人的产生提名到团员大会的召开,我们都要求注重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监督,这在全镇村级团组织换届中还是第一次。更有利于我们基层团组织内部的团结和统一,更好的提升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有助于提高团员青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团组织被动的工作模式,提高团工作的实效。

3、突出机制保障,引导团组织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优化行政村共青团的工作环境,镇团委积极向镇组织办争取政策支持,镇组织办对行政村团组织换届直选和村级年轻后备干部选拔工作十分重视,本次直选产生的行政村团组织班子成员将统一纳入村级年轻后备干部管理。组织给我们优越的条件,也是相信我们可以极大地解决目前农村共青团存在的问题,真正地当好村党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为创造幸福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二、一团一品,建立以团校为特色的团工作亮点。

09年,本镇团委根据本镇特色,整合有利资源,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下,将开办团校作为我镇团委今年的品牌工作。

凤林镇团校建设,以“三个要点”为办学宗旨,全力开展氛围热烈,严谨科学的课程,至今为止已开设“两创人才”培训、郎峰木业培训和木材加工培训等四期课程,并且联系组织了一次给政棠小学赠书,建书屋的活动。全镇共计有212人次的青年学员参加了培训以及团校组织的活动,对促进青年的就业创业带来实效。

1、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化。建立健全校委会例会制度、教师职责、学员守则、学员考勤考核制度、总结评比制度、优秀学员评比制度等等。为了制定完善团校各项制度,我们大量参考查阅了党校的建校方案和资料,在每个建校地环节上又小心翼翼,多次求证,不时向上级领导、镇党委请教,多听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建立方案,将镇党委的支持化为前进的动力,投入到团校建设中。

2、突出特色,紧抓落实。设立凤林镇团校是镇党委结合农村实际,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团干部素质的重大创新举措,因此,要求各村的团支部要认真贯彻好镇党委的统一部署,不仅要积极参与到镇团校建设中来,还要广泛发动青年群体参与到培训中去。杭州育才中学有一个八字校训“样样落实,天天坚持”,我们在团校开班教学的工作上也要贵在坚持。坚持实干、坚持创新、坚持特色化办学。通过持续的努力,将团校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不断提高团组织的基层建设水平。同时,要抓好优秀学员的推优入党工作。

3、完善职能,精心组织。团校的职能要鲜明,要能够满足广大团员青年的需求,如今就业创业是幸福乡村建设的主题之一,也是新时期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培训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科学地安排好相应的专题教学内容,尽可能的迎合农村团员青年脱贫致富的愿望。实效性、针对性地开展如农民从业技能培训等课程,力求每课皆精品、课课受欢迎,确保他们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真正让团校的创办成果惠及村级组织,泽被广大团员青年。

三、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投身幸福乡村建设

1、落实团情百宝箱。以基础较好的试点村白沙村、桃源村、政棠村为例,再推广至全镇各村。并且指导村级团干认真摸底排查本村的实际情况,调查好“村情户情”、“团干部队伍”、“经济发展”、“百业榜样”、“创业典型”、“扶贫帮困”、“热点焦点”、“团员流向”等多项内容,做好记录。整理成一村一册“团情百宝箱”的台帐,镇里也将根据村里的基本情况归并整理一套“团情百宝箱”,并分类分册做好台账。

2、积极推动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行动。从项目开始运行至今,已经接收了39人的青年创业贷款项目,总贷款额已达290多万元,所涉及的项目领域包含木材加工、养殖种植、来料加工等等。并在项目执行当中,始终坚持严格筛选出有市场、有前景的好项目予以推荐,做好挖掘推荐的工作,尤其以“两创”项目优先,并且当好这些创业青年的服务兵,扶持他们,提升创业收益,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投入创业就业。

3、全面展开“村村都有好青年”评选。从全镇18个村分别筛选出优秀的好青年,作为本村青年的学习效仿的对象,并从18位好青年中选出一名最具典型的好青年模范——政棠村的优秀青年代表郑阳希参加了全市的好青年评比,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名次,对全镇的青年的生活工作态度起到了一个表率的作用,加强了团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了团组织在引导农村青年投身幸福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4、建立凤林镇青年农民创业基地联合团支部。建立凤林镇青年农民创业基地是我们基层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一项重要手段。对于有效帮助青年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现在白沙村已经建立了青年农民创业基地,我们要辅助基地建立起联合团支部,并协助基地团支部更好管理基地范围内的青年团员,以青年的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高度的敏锐性和开拓性的思维,紧紧围绕非公企业发展和青年成长成才需要,创造性开创全新的非公企业建团模式,将为基层共青团组织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创新评价方式,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篇5

灌南县财政局

(2006年5月23日)

近几年来,灌南县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及省厅、市局和县纪委的具体指导下,不断拓展财政监督的范围,创新财政监督的方式,保证了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预防和制止财经领域违法行为的发生,使财政监督真正

成为财政工作的“免疫机制”,促进了全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健全五项制度,加强财政内部控制。

一是规范经费审批程序。局一把手不负责经费审批,由一名分管副局长专人负责。大额支出由局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单位基建工程、车辆购置、人事安排都经局党组集体讨论。二是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机制。非税收入管理局、预算科共同负责预算编制。预算款项拨付由国库科执行,同时规范资金缴拨程序和手续。分管业务副局长、分管科室及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共同把关审核,形成多部门交差把关程序,加大了资金拨付透明度,财监部门经常开展预算执行情况检查,真正将财政监督置于内部控制之中,确立了财政监督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地位和职能。三是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各职能科室及基层财政所,凡遇涉及资金缴拨,资产处置,固定资产购置、维修,行政审批事项都及时向分管局长汇报审批,重大事项及时向局一把手汇报,从而保证财政每项工作都能在有效控制下开展。四是建立财政内部资金拨付控制制度。各业务科室的资金拨付都要履行相关的手续,由业务科室科长、分管局长、局长逐级签发,层层把关,严把财政资金拨付关。五是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将财政各项工作目标及完成情况、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财政性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及政府集中采购情况、财政部门职能、职责范围、收费程序、依据、范围及标准等在政务公开栏上向社会公开,接受财政系统内部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并定期邀请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举行座谈会,征求对我局依法行政、内部管理、服务经济及政务公开方面的意见,以促进财政进一步加强管理。

二、理顺关系,健全财政监管体系。

一是从理顺工作关系上入手,划分财监机构与业务科室监督职责。以前都是各业务科室依据自己的工作需要,随时随地就能派员进行检查,导致政出门多,多头监督,既加重了被检查单位的负担,又影响监督效果的提高。自财政监督专门机构成立以后,划分了其与业务科室的监督职责,日常财政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由各业务科室负责,专项检查由财监部门派人全程参与。日常注重科室间沟通协调,所有的检查资料实行信息共享,财政内部各业务科室在做好本科室日常工作的同时,主动提供有关的监督方面的信息,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形成了强大的财政监督合力,全面提高了财政管理效率。

二是从实际情况入手,不断完善、制定各项监督检查制度。为做好财政监督扎口管理工作,相继制定了《灌南县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灌南县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实施办法》、《灌南县财政监督检查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不仅保证了监督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杜绝了检查不规范、不合理事件的发生。

三、突出重点,不断加大财政监督的力度。

一是从2000年开始,结合会计委派工作每年对县直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确定《会计法》、《政府采购法》、预算编制与执行、非税收入征管、行财制度执行等为重点检查内容。

二是在专项检查上,我县先后组织开展了民政定补对象人口清查,环保资金专项检查,“小金库”专项检查,会计信息质量专项检查,查出了许多涉及面广,社会影响较大的收支管理问题,引起各级领导关注和重视。其中与经纪委、审计部门配合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检查先后端掉“小金库”4个,收缴资金70余万元。另外配合市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组织开展了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会计信息不真的单位及时下达整改通知,限期整改,促进了会计信息质量提高。

三是按省市县有关部门要求,开展党员干部拖欠公款清理,党员干部公款购买商业保险及县党员干部违规占用公房等清理活动,清理出违规资金21.2万元,涉及943人,上缴财政21.2万元。

四是把查处人民来信来访工作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严格按省厅2004年关于人民来信来访处理办法执行,建立了一套群众来信、来访、来电举报处理程序和办法,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2005年,我局在收到市局转来2封人民来信,反映劳改释放人员领取生活补助、私立小学违规办学情况后,与预算科,国库科,会计管理中心一起组成联合调查组,多次到一线调查取证,与有关部门商讨解决办法,使事件得以圆满解决,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从严内审,不断提高财政内部管理水平。

开展财政内部监督是财政部门对权力的一种制约,可以促进财

政政策、法规、制度正确贯彻落实,可以加强自我约束,规范行政行为。该县每年对局各科室及乡镇财政所进行一次内部审计,覆盖面百分之百。检查结果向局党组作全面汇报,好的经验及时在全系统推广,存在问题及时要求整改,严重的在财政简报上曝光,并对有关责任人作出相应处理,促进了财政内部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为进一步做好财政系统内部廉洁自律工作,该县把

治理财政系统商业贿赂摆上重要的日程,全面清理财政系统商业贿赂的实际情况,重点清查政府采购、产权交易、中介机构和开户银行选择、业务科室行政审批、行政拨款中的违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完善各项制度,建立起财政系统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五、深化九项改革,提升财政监管水平。

(一)实行会计管理方式改革。2000年初,该县成立了会计管理中心,通过考试从全县范围内招考88名委派会计,派驻到县直145个行政事业单位,并相继续组建了会计一室、二室、教育核算中心,对部分单位进行集中核算。在坚持资金管理权、所有权、审批权三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财经纪律制度依法理财,财政部门实现了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运行全过程监督,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为财政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方式改革。2005年6月,该县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出了非税收入征管方式改革,建立起“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新型征管模式,实行财政与银行联网,由执收单位开具缴款通知书,由缴款人持通知书到代收银行缴款,代收银行开具电子票据,代收银行将收款信息立即传输给财政,达到适时监管的目的。同时,政府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实现了资金快速集中,改变了过去财政性资金滞留在部门和单位的不良状况。并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原则,对政府非税收入进行调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理顺政府收入分配秩序,切实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一年多来,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一是非税收入明显增加。2005年,全县实现非税收入1.63亿元,比上年增加4000万元,增长30。今年1-4月份,我县实现非税收入4407万元,同比增幅48.2%。二是资金调控能力明显增强。现在月平均余额4000余万元,比改革前翻一番。可以调剂部分资金用于地方经济建设所需。三是收入行为明显规范,防止了部门挤占挪用,理顺了政府非税收入分配秩序。四是乱收费行为明显减少。五是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三)实施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该县作为全省五个乡财县管方式改革试点县之一,对乡镇财政采取“预算共编、账户统设、收入上划、资金统拨、支出控制、票据统管、债务审批”的管理方式,改革乡镇财政所管理体制,取得明显成效。收入监管得到强化。税收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直接交入县级金库,其他非税收入通过乡镇“结算分户”上划到县财政局非税收入资金专户,其它各项收入,无论什么来源包括暂存款项,一律上解到县会计核算中心“结算专户”;在票据管理上,取消乡镇财政所的管理权,上收到县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并实行“专人负责、验旧领新、限量使用、票款同行、定期核销”的管理办法,实行以票管收,实现了收入上的源头控管,确保颗粒归仓;乡镇办、站、所财务全部纳入财政所统一管理,各项收入纳入乡镇财政综合预算,从源头上根除了乱收费、乱摊派现象,规范了涉农收费。县会计核算中心定期对乡镇收入缴存县非税收入资金专户和县会计核算中心“结算专户”进行核对,杜绝了坐收坐支现象发生。支出管理得以规范。一是对人员工资、津贴补贴、社保缴费一律从县国库直接拨付到相关机构计入个人账户;二是对支付给农民的水稻种植补贴、粮食补贴等涉农补贴,实施“一折通”管理办法,资金不再拨付到乡镇,而是由县财政将资金直接拨付到信用社打入农民个人账户;三是严格预算约束,实行拨付按预算计划、用款按申报的制度。在安排支出顺序上,首先保证乡镇的必保支出,然后再安排乡镇运转支出,乡镇安排支出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约束。县财政部门参与了乡镇财政资金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乡镇财政理财透明度得到提高,收支行为进一步规范。乡镇债务得到控制。乡镇因经济发展需要举借新债的,须在落实还款资金来源、还款时间后,报县财政局初审,经县政府审批后方可实施。未经批准产生的新债,按照“谁决策谁负责,集体决策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原则严肃处理。截止现在,还没有乡镇举借新的债务,有效的控制了乡镇债务的增加,防范了乡镇债务风险。改革试点工作运行一年多来,乡镇运转正常,其做法得到国家税改办、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充分肯定,省内外40个市县来我县学习调研。

(四)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该县县直预算单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从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市率先实施,县直145个预算单位分三批依次纳入,其中,首批纳入单位25个(从1月1日开始),第二批纳入单位67个(从4月1日开始),第三批纳入单位53个(从6月1日开始)。

一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县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在人民银行县支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国库存款账户)”;预算单位根据要求统一到代理银行——工行开设“单位小额现金账户”,该账户性质为单位零余额账户,只限预算单位在财政批准的授权支付计划(即用款额度)内提取现金,用于日常的零星开支。财政局各业务科室的账户进行了合并调整,将非税收入管理局的“非税收入财政专户”和预算科的“罚没收入专户”划归国库科管理,将国库科的“局内部往来账户”、社保科的“农村合作医疗专户”和“农村改水专户”、经建科的“粮食补贴专户”、“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农财科的“财政支农资金专户”、“三期世行专户”、“农业综合开发专户”划归支付中心管理,其余账户撤销,账户余额划转到支付中心新设账户。二是规范收入收缴方式、程序。将财政收入的收缴方式分为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方式,收缴程序分为直接缴库程序和集中汇缴程序;三是规范支出支付程序。财政预算内资金和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资金,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下,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一个“漏斗”出钱。通过4个多月的运行,大部分财政资金均能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拨付到最终用款单位,实现由“中转”变“直达”,大大缩短了财政性资金的在途时间,避免了资金被截留、挪用现象。强化了部门预算的约束力,从资金源头上防止了预算单位对财政资金的随意调剂,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监督,确保了资金专款专用。增强财政资金的调度能力。未支付到最终用款单位的资金不再滞留在预算单位,全部保留在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专户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资金调度的困难,增强了政府集中资金办大事、办急事的能力。

鉴于存在着收入入库进度过慢,影响财政资金周转速度,我县计划在7月份实施财税库行联网制度,实行信息共享,加快收入入库进度,从而达到提高财政资金周转效率的目的。

(五)实施编制部门预算。在原来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全县全面推开,采取零基预算加综合预算的方法按部门编制,规范预算编制程序,亮出财政“家底”,增进了社会对财政的了解、理解,体谅财政困难,减少追加预算的随意性,增强了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了预算编制透明度和预算执行约束力。

(六)深化政府采购改革。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不断推进,采购范围不断拓宽,政府采购工作也为越来越多的机关和事业单位所接受,政府采购的触角已延伸到乡镇,采购过程我们一律实行“阳光操作”,纪检、监察、人大、政协等全过程参与,该县已逐步形成良好的政府采购工作的氛围。采购范围从办公用品到汽车购买、维修、加油;从市政工程到城市绿化等,采购项目已达61项,涵盖了机关采购行为的方方面面。该县自1999年实施政府采购以来,累计采购额达到11470万元,节约财政性资金2399万元,节约率达21%。为确保政府采购行为更加规范,该县计划在6月份推进政府采购“管采分离”改革,把管理职能从目前的模式中分离出来。目前,此项工作正处于筹备阶段。

(七)实施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试点。灌南县作为全省五个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试点县之一,2005年省批复我县实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试点项目21个,项目总投资8378.1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3064万元,市县财政配套436.1万元,单位自筹4878万元。该县在项目编制上注重科学性。由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农业产业结构特点报送项目,请专家评审,使项目决策更加切合基层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在工程质量上注重过程管理。对所有列入财政支农改革的项目操作程序和管理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行“六个统一”管理,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即“统一规划设计、预算编制、统一公示、统一G卫星定位、统一招投标、统一监理、统一中介审计”,重点把好三关:一是规划设计关,对基础建设工程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设计图纸和编制预算,另请中介机构审核预算;二是工程招标关,对所有具备招标采购条件的土建工程、设备物资,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和招标采购,杜绝暗箱操作;三是质量监督关,基础建设工程严格实行监理制,在众多具备资质的监理公司中,该县择优选择信誉较高的南京江宏监理公司承担。监理公司监理人员对基础建设工程的每一道工序要求都非常严格。如对我县的54座农桥建设,共改进施工工序30余项,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要求重新返工,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县级报帐制。所有项目支出全部到县财政报帐,资金按照工程进度拨付,并预留一定比例的质量保证金,保证了资金的专款专用。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改革,减少了部门、行业分割,实现了项目集成。县级财政对资金使用享有一定的调配权,使我县能够集中财力,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试点前,部门是项目申报的主体,层层审核,耗时费力,部门忙着“跑项目、争资金”,有时为了项目能够顺利下达,不切实际做项目计划书,即使争取到资金也是小而散,难以形成合力。有的还被截留和挪用,资金使用效益十分低下。试点以后,资金分配额度事先下达,县政府作为项目申报主体具有一定的主动权和调配权,更加注重项目的全局性和科学性,通过卫星定点定位,杜绝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以旧顶新、少做工程的现象,在资金拨付环节上,都采取直拨施工单位或项目实施单位,减少了中间环节,确保项目资金都用在项目上。项目实施推行“六个统一”,节省了项目资金122万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财政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类2728.1万元,占财政投入(包括市县配套)资金总额的78。项目共计改造中低产田4.4万亩、新建、拆建各种桥梁142座,新建防渗渠79.4公里,新建、改建电灌站28座,新建各种配套建筑物2597座,受益农田10万亩,建立优质粮基地3.6万亩,疏浚县乡河道23条134公里,开挖土方285.7万方,该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疏浚后的河道排涝可达到10年一遇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了原项目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解决了农村难点热点问题。该县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实效,在项目决策中,多方参与、民主管理,注重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选准项目。尤其在农村基础建设方面,实施了一大批“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的重点难点项目,解决了农民当前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尽可能的让农民得到实惠。项目推行“五老制”监督的民主管理,由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组成监督小组与专业监理人员相结合,切实提高了工程质量。

截止目前,项目已全部完成的10个,正在实施中的11个,已拨付项目资金2090.5万元,项目总体实施进度已达到85左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八)推进财政投资评审改革。凡政府投资建设性项目,按照上级有关要求,从项目立项、概算、预算、决算四个环节,我们都积极参与,严把政府工程竣工决算审查关,严格审减和节约财政资金,避免建设资金被挤占、挪用、浪费。2005年审核工程25项,报审价4,997万元,审定价3,699万元,核减额1,298万元,核减率26%。

创新评价方式,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篇6

创新工作举措 扎实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中共姜堰市委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姜堰是一个农村县级市,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在强化监督上动真格,在惠及民生上求实效,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群众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度达到93.6%。我市被表彰为2008、2009“全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联系点”、“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

一、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整体合力

我们把增进群众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加快发展实现和扩大群众利益,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和维护群众利益,强化“两手抓”、力求“两手硬”。为确保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我们积极探索机制创新,按照“以党风廉政建设

务事务运行标准,编制了村务公开目录,并发放到群众手中,张贴在村部公开栏,让群众对照有标准,监督有依据,我市村务公开目录被国家民政部以文件形式向全国推广。同时根据发展的新形势、工作的新特点,适时调整公开内容,让群众及时了解工作的最新要求、最新动态,让所有村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决策更民主。全面推行“五议三公开”制度,规定村两委在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时,必须经过党组织提议、两委会商议、督导员参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实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公开、重大事项实施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从而实现了由“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的转变。三是督查更有力。针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资源分散、监督环节脱节、监督制度弱化、监督效果不明显的突出问题,我们建立了“市巡查、镇督导、村自律、群众监督”的监督体系,实行市级定期巡查镇,镇级向行政村派出勤廉督导员,村级明确党支部纪检委员为村两委纪检监督员,并着手建立健全村级纪检监督组织。同时,全面推行村干部履职承诺、辞职承诺的“双承诺”制度,变原来教育式的制度管理为自律式的契约管理。群众通过村民“直评”村干部等形式对村干部开展评议监督,明确规定,村民“直评”村干部中,群众测评不满意票高于30%的村干部不得列为村“两委”候选人初步人选,已任职的必须

创新评价方式,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篇7

当前, 我们的企业发展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内外环境和趋势有喜有忧, 企业党建工作面对这些复杂的新形势, 有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繁重的任务。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 要深刻领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更要不断增强职责意识, 提升业务能力, 创新工作思路,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提高党建工作的高度上来, 沉下心来干好工作。

1 增强职责意识, 提高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自觉性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 其在党建工作中必须起到领导带头的作用;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并切实地增强党建工作责任感;必须坚持党的相关路线方针并做到切实地贯彻执行;必须设立党的相关组织并充分地发挥其政治核心的作用;必须开展党的相关活动并利用其发展自身的特色优势。只有做到以上这些, 才有利于基层党务工作的开展。

1.1 增强职责观念

党赋予项目部书记的责任和义务, 目的是抓好项目部建设。每一个项目部党组织书记, 不仅要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 首先应时刻清楚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 而且要本着对项目部和上级负责的精神来对待;否则, 就是对上级党组织期望的辜负。其次要全力履行职责。作为一名项目党组织书记, 一方面要以主要精力全面负责项目部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绝不能只抓行政分管而误了本行。另一方面, 要坚定理想信念, 善抓工作机遇, 主动迎接挑战。对那些思想上的模糊认识, 精神上的畏难情绪, 工作上的惰性现象, 要自觉加以克服;对那种遇到矛盾绕道, 遇到困难怯步, 遇到阻力放弃, 不履行职责而影响工作的做法, 要坚决加以纠正。

1.2 清醒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紧迫感

这几年, 项目党组织逐渐得到重视, 工作较之以前较富有生机和活力, 但也存在很多薄弱的环节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 一些项目经理对党组织观念淡化, 对“法人管项目”内涵要义理解片面, 一些项目书记的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能力不强, 项目班子整体功能发挥不好, 对项目党建工作明确地位和作用难, 项目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难;一些项目书记认为政工干部成长发展空间狭窄, 导致项目党组织书记选拔难、稳定难;有的项目书记对自身工作性质定位不准, 主要的党务工作被忽略, 整天忙于征地拆迁、内外协调, 彻底成为“拆迁书记”和“外联书记”, 把所有党务工作推给支部委员做, 一旦工作没有按照公司党委的精神和业务部门的要求做好, 又一味责怪手下的同志;有的项目书记对员工形势任务教育、忠诚企业教育、经常性教育和政治学习抓得不够, 制度坚持不经常, 致使个别员工对领导、对企业缺乏忠诚度。这些不仅是企业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 也成为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问题, 值得引起每一个党建工作者的反思和自省。

2 提升业务能力, 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

2.1 健全制度, 完善规章, 构建项目党建工作机制

建立项目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制度等。党组织书记既不能就纯粹党建而言党建, 以文件传达和书本理论来代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亦不能以书记之职而自居高位不言党建, 从而脱离群众和现实, 失去工作的基石。要创新通过各种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 以“为”求“位”、以“为”立“威”、以“威”定“位”、以“位”作“为”, 即立足岗位, 展示作为, 赢得位置, 树立威信。

2.2 丰富载体, 坚持活动, 增强项目党建工作生机与活力

项目党建活动要紧紧围绕生产中心工作, 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 给项目党建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要努力克服党建工作与项目生产经营实际相脱节的问题, 使党组织参与得法, 保障有力, 监督到位, 作用充分。要深入群众, 深入生产一线, 调查研究, 掌握员工思想, 总结经验, 提出对策。如现阶段开展的“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 就是很好的活动载体, 我们要深入领会这一系列活动的实质内容和现实意义, 很好地同施工生产联系起来, 同步开展。

2.3 建设作风过硬的党组织书记队伍

在《加强和改进工程项目党建工作的决定》中提出, 项目党建工作要注重队伍优化结构, 提升素质, 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政治素质要好、工作能力要强, 要克服“强经理, 弱书记;大经理, 小书记;实经理, 虚书记”的问题, 所以, 基层党组织书记需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 能够对大政方针和公司出台的政策规定有比较全面的准确理解;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 基层党组织书记需要有扎实的党务业务功底和岗位职责知识;作为项目重大问题的决策者, 基层党组织书记需要对项目的生产经营和工程施工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确保参与的实际效果;作为保证政策规定贯彻落实的监督者, 基层党组织书记必须有较强的党性和原则性, 既要积极配合, 又要头脑清醒, 能够发现问题, 善于解决问题, 决不能做随声附和者。基层党组织书记必须严以律己, 谦虚谨慎, 与人为善, 以诚待人, 以自己优秀的品质和表率行为, 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在各方面为生产管理人员做出榜样;作为领导协调者, 基层党组织书记还必须联系群众, 体察民意, 体恤民情, 了解群众疾苦, 反映员工呼声, 必要时要敢于站出来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3 创新工作思路, 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作用

具体地讲, 我们企业的基层党组织主要有六个方面的作用:把关定向作用、组织保证作用、团结凝聚作用、教育引导作用、保障监督作用、协调和服务作用。归纳总结起来, 就是要发挥四个方面的职能作用:

(1) 要保证对重要决策定向把关的职能。“三重一大”的制度目的是为了积极支持主管依法经营的项目并加强其管理, 从而获得最大效益以保证企业与岗位员工的收益。这是企业的基层党组织在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时必须贯彻执行的一项制度。

(2) 要加强推进企业运营目标实现的职能。在政治定义上, 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 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 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 其中心工作就是生产经营。只有了解企业的工作中心与目的, 才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推进作用。

党组织要通过参与项目的重大问题决策, 保证公司的制度规定在项目上的贯彻执行。通过开展法律法规教育、正反面典型教育等, 使领导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 从而保证并积极支持项目经理依法经营, 强化项目管理。

(3) 要强化党组织的监督保证职能。党组织要履行好监督保证职能, 就要参与项目的重大决策, 严格按组织原则及公司的规章制度办事, 使项目管理者在制度化、规范化框架下正确行使权力。同时, 党组织也要切实履行自己监督的职能, 对项目主管容易疏忽的地方及时提醒, 提出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对个别的故意违法违纪行为要坚决制止。党组织要做到把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司的政策规定在项目上的贯彻执行和保证项目管理者充分行使职权统一起来。

(4) 要做到领导和协调共青团与工会的职能。作为共青团与工会组织的领导组织, 党组织必须要带领二者发挥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导向、推进与协调作用, 从而使得企业的各种工作能够在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之下顺利完成。这是党组织的领导职能,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 由于行政领导容易处于矛盾纠葛中, 处理不当容易增大管理机制间的矛盾, 所以党组织也要担当起协调的作用。同时, 要注重提高基层干部领导自身素质。基层党组织干部应注重业务学习,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对党务工作知识认真学习, 加大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和创新, 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为做好党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 结束语

坚持“以人为本”, 是企业对在职员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无论工作职位高低, 都应平等对待, 工作不分贵贱, 企业通过劳动和付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同, 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 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鼓励, 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如家的温暖, 只有这样, 再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 才能获得员工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此外, 要对员工足够的关心、理解、尊重和激励, 通过沟通、交流和信任拉近领导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思想上达成共识, 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才更加顺利、成功。

参考文献

[1]张丽晓.以“两学一做”教育为契机做好新时期党建工作[J].新丝路 (下旬) , 2016, 07:55

[2]崔红叶, 崔素茵.基层党建工作问题与对策探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 07.

上一篇:描写雨的段落总汇下一篇:根据首写字母写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