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用12篇)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篇1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间产业分工和转移越来越依赖于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的业绩影响越来越大, 本文根据企业创新的特点以及建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目的出发, 构建合理可行的企业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
关键词: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在市场上的优势主要是依靠技术和产品的优势。随着产品生命周期和新产品开发所需时间的不断缩短, 任何企业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在经营战略、技术、管理、产品、组织等方面创新, 即使外部条件和内部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也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已经取得的优势, 从而停滞不前, 甚至惨遭失败。可以说,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创新能力制约着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竞争大潮中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仅仅对传统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已很难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作准确的判断。因此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对如何设置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做以下探讨。
一、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建立的必要性
1. 建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自身管理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要想生存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弱是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管理者找出企业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准确地预测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都必须依靠功能齐全、高效快捷、基于事实型数据、开放性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系统。通过建立综合、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实现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动态监测和评价, 管理人员才能正确地作出下一步发展的战略规划。
2. 建立企业创新能力的信息披露是公众的需要。
众所周知, 投资者需要对企业的业绩和持续发展能力作出全面的分析。建立合理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是投资者作出理性决策的必要前提。建立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发展状况的信息资源平台, 促进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工作的科学化和公开化, 实现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动态监测和评价。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3. 建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国家给予企业优惠的需要。
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的要求,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建立一套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合理评价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培育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型企业,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实施几年来, 对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整体优化, 扩大内需,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指标设计必须科学、合理、真实地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 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符合科技型企业的特点, 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符合自身的优势和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2. 重点性原则。
在全面性的基础上, 应尽可能选择关键重点要素指标, 作为评价的重点,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 以做到客观地评价企业创新能力。
3. 可行性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指每个指标数据都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 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科学, 要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在科技创新文化的决定方面, 往往有些重要因素或难以直接量化, 或有某些对象具有统计数据, 缺乏完整性。一般研究常常为了便于计算, 略去了这些重要的方面, 同时要删除一些内容重复的定量指标, 以简化指标体系, 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
4. 可比性原则。
指标的设置应体现可比性, 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既要考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力的横向比较, 也要考虑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企业创新能力的纵向比较, 通过比较, 可以更好地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状况。
5. 简明性原则。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涉及面很广,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因此必须从多角度出发构建指标体系。与此同时, 也要考虑到各指标含义的高度概括性和准确性, 做到简明、精练、实用。
三、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是技术实践活动、生产经营活动与管理实践活动的高度统一体, 是从技术开发到最终商业化应用的一系列相关活动的总和。因此要对企业创新活动状况和创新能力强弱进行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必须要对构成企业创新能力各种要素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估。通过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本文把企业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支撑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综合考虑了数据的收集难度、指标体系繁杂程度等因素并经过相关分析剔出冗余因素, 建立了操作性较强的指标体系, 可以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如表所示。
四、应用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始终贯穿于企业整个发展过程的活动, 在对于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过程中, 还需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 注意数据资料的真实性。
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首要的是所收集的资料、数据、情况等具有真实性。2.创新能力连续性。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一段时期沉积的结果。因此, 应用指标时要选取企业连续几年的相关数据。3.结合定性指标进行评价。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定量设置往往不能全面的评价企业的创新能力, 还必须结合一些定性指标来衡量。一个方面的原因来自于企业创新的本身, 有些项目的特点决定了某些支出难以直接在近期简单量化;另一方面, 由于信息量和统计数据受到时间、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 在定量分析的同时, 还必须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篇2
张辉
近20年来,企业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重视,相关经济学和管理学文献层出不穷,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财务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取决并服务于企业能力;同时,财务能力又是培养和提升企业能力的基础。
一、财务能力的内涵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朱开悉(2001)昀先提出了财务能力的概念,认为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社会贡献能力等多方面, 是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罗宏、陈燕(2003)认为,财务能力是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企业运行效率的体现;张星文(2003、2004)系统阐述了企业财务能力的内涵,认为企业财务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及所积累的财务学识的有机组合体,是企业能力的财务综合体现。财务能力系统作为企业能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由各种与财务有关的能力所构成的一个企业能力子系统,财务能力取决并服务于企业能力,同时,财务能力又是培养和提升企业能力的基础;谢全胜(2005)认为财务能力是企业施加于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包括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
上述观点各有侧重,朱开悉在企业能力理论的背景下昀先界定了财务能力的概念,罗宏、陈燕强调的是财务能力的本质,张星文从系统论的角度较完整的描述了财务能力的内涵及系统特性,谢全胜则重点论述了财务能力的构成体系。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企业财务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以及所积累的财务学识的有机组合体,主要由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三个要素构成。
二、财务能力的构成体系及各构成要素的关系
企业财务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系统的子系统,是一种系统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财务表现能力三个方面,各要素又可细分为若干个子要素,这些子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对企业财务能力产生影响。
财务活动能力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识,主要包括资金筹措能力和资金运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财务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识,主要包括财务决策能力、财务控制能力、财务协调规范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重点体现为财务控制的有效性;财务表现能力是通过相关的财务指标所表现出来的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由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构成。
财务能力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决定了财务表现能力;财务表现能力反映了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决定财务活动能力;财务活动能力、财务表现能力又反
映财务管理能力。在企业财务能力的三要素中,财务管理能力是核心,它决定和影响财务活动能力、财务表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又反映财务管理能力。
三、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三部分指标构成,文章参考以前学者的研究,并借鉴国内外己有的评价体系,选取了13个指标作为分析的起点
四、结论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篇3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长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其自主创新能力在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促进科技进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中小企业中的重要成员一一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其自身特有的创新性、高成长性成为现代经济中的新生力量,对于国家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一定的战略作用,从而己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不断创新的重要力量。伴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创新能力弱、管理混乱、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使得许多银行和投资者为降低风险对该类企业投资更加谨慎。因此,研究出一个能客观且明晰反映出企业创新能力的数据模型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
1 目的意义
在如今知识经济占主导,各种人才需求量加大的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发展根本动力是企业创新能力。因此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系,也是指导我国金融行业健康投资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从理论模型到具体评价指标的全方位研究将有力的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评估和融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和银行等金融行业互利共赢。
2 研究方法
2.1 模糊综合法
从创新的多个指标对中小企业进行综合性评判,分析出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建立我国科技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2 文献法
通过图书馆和网上资源,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归纳出我国科技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创新体系指标。
2.3 实证研究法
运用相关实证研究知识、相关著作文献,运用实证方法,做出假设和评定标准,再建立计算模型,最终得到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笔者团队最终得出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模型体系从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3个角度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判。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一级指标,笔者团队进行了指标的解释与二级分类,具体如下所示:
3.1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有着不言而喻旳作用,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也有着不可小觑的贡献。全面认识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细分为:
(1)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
(2)企业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
(3)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指标;
(4)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
3.2 管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管理创新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管理创新不仅是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要的是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的创新。它关系到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组成部分,并且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企业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手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科学发展,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管理创新能力细分为:
(1)企业管理系统的开放性;
(2)企业核心研发人员的稳定性;
(3)企业长远利益与员工短期利益相关度;
(4)企业管理者素质。
3.3 制度创新能力
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由于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制度创新面临的制度守旧、制度不规范、决策易失误、人才壁垒加深、融资瓶颈制约等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制度创新应该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制度创新能力细分为:
(1)制度创新新颖度;
(2)制度创新物资投入;
(3)制度创新人力投入;
(4)制度创新人力协调度;
(5)制度创新财力协调度;
(6)制度创新企业适应度;
(7)制度创新物力协调度;
(8)制度创新可行度;
(9)制度创新合法性;
(10)制度创新资金投入。
4 结论
学术界以及中层管理者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本为规范性、单方面的研究,很少将创新能力进行模糊综合研究。笔者认为可以进行模糊综合研究的尝试,将企业创新能力的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能力三大块内容统一起来,进行多方面、全方位探讨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然后将企业创新能力与各方面相关影响指标结合起来进行模糊综合研究,最终提出一套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模型。
参考文献
[1]张凤杰,陈继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上海管理科学.2013.
[2]杨青,梁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价值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
[3]赵志强.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的困境与改变方式的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
作者简介
李伟筱,赵婷婷,孙莉莉系河北金融学院在校学生。魏晓光系河北金融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能力测评。
作者单位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51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篇4
一、创新能力范畴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J.A.Schumpter) 于1912年最早提出创新理论, 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的新的组合。也就是说,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 以获取潜在利润。从那时起, 技术创新就一直是中外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及实际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对于创新能力, Manu Parashar认为是“持续提出能带给企业短期和长期利润的新想法的能力”。有三种能力作为形成创新能力的支柱, 即知识能力、态度能力和创造能力 (见图1所示) 。
Romijn和Albaladejo提出了如下模型 (见图2所示) , 顶上的椭圆代表创新能力, 左右矩形代表各种输入。
参考Egbetokun等的研究, 并结合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研究的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系统, 他们将影响组织的创新能力分成5个关键方面:Leadership、Opportunistic Behavior、Culture & Cultural Change、Individual & Organizational Learning、Networking & Relationship Building。他们认为企业内部的因素首先应包括企业主和企业职工通过已往经验带给企业的知识和技能, 企业应储存足够的技术人力资源尤其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以消化和吸收新的技术, 并进行修改、创造和传递新的技术信息, 企业可以进一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行内部职工培训以加强他们的人力资源。另一个主要内部活动是通过参与研发的实践学习,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OECD指出创新能力还应包括: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联接 (Linkages) 、信息与通讯技术 (ICT) 的结合与使用。
二、创新管理过程
John Tidd等认为, 组织的创新管理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1) 创新信息搜集:潜在的创新信息来源包括各种新的需求、其他研究活动带来的新的机会、新的立法带来的压力、竞争对手的行为模式变化。 (2) 评估潜在创新信息, 并作出战略选择, 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思想投入资源进行开发。 (3) 投入资源对项目进行开发。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研发或技术转移获取所需技术。 (4) 创新实践并最终推出产品。产品的最终商业化可以在两个不同的市场内实现:推向外部市场和应用于组织内部。
由此可见, 企业或组织的创新能力应反映在这几个环节的能力方面, 这与温瑞珺等的分析相吻合。他们从创新过程模型来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需求识别、产品构思、研究开发、原型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六个阶段。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则从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价值实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来进行综合。
三、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原则
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量化是建立评价模型的基础, 也是决定评价结果优劣的关键一步。指标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 同时关系到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体现制造企业的内涵:李廉水和杜占元指出, 新型制造业的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一是以人为本;二是科技创新;三是环境友好;四是面向未来。因此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应很好地结合制造企业的特点, 并且体现出这些内涵。
2.科学性原则:为了能反映出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与规律, 指标选择要有代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应尽量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以方便在建立评价模型时能得到直接的结果。当然影响创新能力存在很多软因素, 因此需要进行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基础上, 采用Likert方法进行等级划分并进行量化。
4.可比性原则:构建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应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对比、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 另外应尽量屏蔽不同类型制造企业之间的差别。
(二) 指标体系及其说明
通过对以上参考文献以及相关文献的分析, 结合企业的创新管理过程、制造企业的特点、影响创新能力的本质因素, 可以分析得出评价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
(三) 指标说明
指标体系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衡量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 即目前已有的创新实力和潜在的创新能力, 包括市场分析能力、研发能力、制造能力、销售能力, 以及信息获取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下面对体系中的二级指标进行分析, 确定其取值方法:
1.内部技术投入:包括两个方面即研发的投入与培训的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研发人员/职工总数;研发资金=总的研发资金;人均研发资金=单位职工的研发资金投入;培训投入=用于培训的资金投入;培训人数=接受培训的职工人数;接受培训人数所占比重=培训人数/职工总数;平均职工培训投入=培训投入/职工总数;创新强度=培训费用/总的年销售额。
2.人力资源:包括专业资源、教育背景、工作年限。主要统计各类人员在企业中所占比例。在作为评价模型的输入时, 将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 取反映人力资源在创新能力作用的主要指标。
3.信息获取:主要包括企业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合作、市场分析研究以及ICT应用情况。信息获取来源是指包括客户企业、供应商、顾客、企业内部、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刊物/出版媒体、教育/研究机构、咨询公司、交易会/展览会、政府部门获取的信息来源涵盖数目;信息类型是指包括: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生产过程信息、质量信息的数量;市场研究费用投入强度=市场研究投入费用/销售总收入;市场研究人员投入强度=市场研究人员/销售总人数;在ICT应用方面, 拥有个人电脑的职工数与连接Internet的职工数与职工总数的比得到相应的比例。
4.创新制造能力:设备先进水平程度=1×国际先进水平 (%) +0.8×国际一般水平 (%) +0.6×国内先进水平 (%) +0.4×国内一般水平 (%) +0.2×其他水平 (%) ;现代制造技术利用率=采用现代制造技术生产产品数/企业生产产品总数;劳动生产率=创新产品总值/工人人数。
5.产品销售能力:企业专职销售人员比例=专职销售人数/职工总数;营销投入强度=营销投入/产品销售收入。
6.创新管理:包括领导对创新的欲望程度, 职工参与创新的热情程度, 创新激励机制的健全程度, 组织管理有效程度, 管理角色是否根据技术与能力来承担。
(四) 对指标的进一步分析
本指标体系的分析是建立自动评价模型的基础, 在下一步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评价模型之前需进行特征的选择与确定特征取值。有些指标显然存在着相关性, 如人力资源部分涉及的几个指标。另外创新管理的描述采用了定性指标, 但考虑到作为模型的输入, 因此在取值时将采用Likert等级方法, 按照指标含义从1~5表示其强度。
四、结论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篇5
4.结论与建议
4.1通过特尔斐法确定的.篮球专修课学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等3个一级指标和所属的11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多层次模糊评价系统,各指标间相互独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4.2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将教学能力的定性评价内容量化,起到合理、全面、客观评价学生教学能力的作用。作为完整反映教学效果、反映学生培养中实际问题的测评工具,通过实际测试反馈结果可以有效反映出篮球实习活动的实际状况,能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培养水平。
4.3教学能力评价的量化方法比较繁琐,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有待改进其操作过程,使其更简便,以利于实际操作。
参考文献:
[1]欧岳山.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的溯源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10):48-50.
[2]赵彩虹.体育教育专业艺术体操专修生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3]张勇,何剑,李俊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散打专项学生训练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79-82.
[4]张海灵,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必修课学生基本教学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5).
[5]周勇.基于加权模糊逻辑推理对高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综合评价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8):19-22.
[6]樊耘,等.管理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5月.
[7]张学研,王崇喜.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6):15-18.
[8]李锦荣.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师教学技能分解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2).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篇6
摘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课堂多元评价体系,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进行多元化设计,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多元;研究生
中国分类号:G643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招生的数量不断增多,研究生培养规模逐渐扩大,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与数量的矛盾也随之暴露出来。要让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规模及数量的发展相协调,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重視多元教学模式的作用发挥[1]。
一、现行研究生课程评价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1、评价主体单一
现行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多为单一源,而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评价没有很好地体现以生为本、个体发展的思想。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片面发展,做事缺乏主动性。
2、评价方式单一
现在很多研究生课程的评核仍采用一张试卷,一锤定音的方式,在120分钟内对学生某一学期的学业、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进行测试。
3、评价内容单一
评价内容简单,基本以一次笔试为准,笔试内容多以书本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合作以及较高技能等的评价。
因此,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体现以生为本的全程多元评价方式对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指评价者不再单独是教师,还包括学生评价。学生评价包括学生自评、相评和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的自学能力、上课态度,及学习结果等进行回顾和反思,指出自己的收获和不足。相互评价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指出各自优缺点,相互激励,共同提高。 小组评价是对小组自身、组内成员和其他组及成员进行评价[2.3]。
2、评价内容多元化
研讨式教学评价内容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体验、技能掌握等几个方面进行多元化、
全面的评价[4]。
(1)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从研究生能否主动、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学习任务;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做好资料的收集等方面来评价。
(2)学习活动获得的体验。通过自我陈述、小组讨论和学习成果等来反映研究生自主参与研讨式学习活动、获得研究和创新的体验。
(3)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评价。
(4)学习成果。通过对学习成果(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演讲报告等)检测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体现研讨式学习的效果。
3、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研讨式教学评价中,从有利于课程目标完成,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等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形式,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调控、激励、管理功能[]。
(1)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研讨式教学多元评价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和培养师生的积极主动性、自觉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而不是要教师唱“独角戏”。多元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自评、互评的结果,而且重视学生自评、互评的过程。
(2)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在研讨式教学活动中的认识和态度,学生在活动全过程的表现,对小组研究结果贡献的大小,在研讨式教学中的收获体会和情感体验,给出等级、评语,学分制和百分制并用。
(3)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研讨式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展与提高。因此,对学生在整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包括提出问题、回答问题、ppt讲学等环节通过评价进行诊断,逐步调整完善,最后在全过程研究基础上,形成总结性评价。
总的来说,研讨式教学多元评价模式从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三个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询问,让学生发现自己也可以研究深奥的问题,通过学生主动的思索和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通过教师的指导,主动获取知识,提升创新能力。
三、多元评价体系施行的初步效果
随着多元评价体系的实施,研究生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
在多元评价体系中真正体现了研究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单一讲授变成了讲解,讨论,讲演等多种形式。无论自评、互评还是老师评价都特别注意学生的进步[6]。老师和同学们的即时积极评价使得自己不断积累学习的正能量,增强学习自信,重视学习过程,享受学习过程。
2、撰写论文,PPT讲学,增强研究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撰写论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和整理,写成一定格式的论文,锻炼了研究生的知识总结、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日后的研究论文奠定基础。
3、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多元评价体系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参与课堂学习,并在合作中相互激励,发挥自己特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提高他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协调、应变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聪.多元评价体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渗透[J]. 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4):57-59.
[2] 夏正江.关于研究性学习评价方式的构想[J]. 课程·教材·教法,2003,(11):24-29.
[3] 翟轶璠.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多元评价体系研究[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01-102.
[4] 石彤. 开放式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 出国与就业,2011,(15):90-91.
[5] 许俊良. 多元化研究性学习评价刍议[J]. 教育理论研究,2003,(10):9-10.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篇7
建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评价指标。我国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多个能力要素, 并对这些能力要素作进一步的分解, 从而给出一套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高建、傅家骥等提出的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产出能力分别进行评价。王昌林提出了产业技术创新力评价的四个指标, 即投入能力、产出能力、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环境;而李荣平则从创新资源水平、创新技术能力、成果转化扩散能力、经济实力基础和竞争力六个方面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魏江、许庆瑞等提出的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资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评价;陈劲提出的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战略创新能力、信息资源能力、创新组织能力、创新基础能力、智力资源能力综合评价。在对国外学者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评估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实践, 官建成等人提出了7个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维度, 将企业创新能力划分为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和战略计划能力共7类。我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日前公布的《中国企业自主能力分析报告》中提出了四个一级指标, 即一是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 包括企业工程技术售货员数、企业工业增加值和经济资源存量, 二是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 包括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研究和试验R&D活动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及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各个环节的经费投入比重等项, 三是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 包括申请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申请量比例、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拥有发明专利量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项, 四是技术创新环境指标, 包括财政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中的比重、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中的比重等项。我国国家统计统计局近年来一直用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六项指标为基础建立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数指标, 以此来反映我国的技术开发能力。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分析了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但大多是局限在一个层面上。如仅以R&D的投入等来反映企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是不全的, 它不能真实地反映产出状况、技术创新的效益和商业化的程度。专利数也不能完整地反映技术创新活动, 也不能反映企业技术先进性。
二、企业创新能力构成的基本条件
企业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 一般来说, 企业进行创新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1. 创新能力
从国内外中小企业的现状分析, 创新管理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决断水平、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包括研究开发费用投入、研究开发人员比率和员工培训教育费用比率三个方面。
2. 创新制度
创新制度是企业适应创新的要求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配置、激励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契约关系的调整和改革, 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化的动力和机制。
3. 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为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理念和动力。这种文化强调对传统知识和方法的弃, 是企业组织成员形成的追求创新的群体意识和共同的价值观念。
4. 知识积累
根据创新经济学理论, 从集体对解决复杂问题的共同努力中产生的知识, 储存于组织的惯例和运行程序中, 成为组织能力的载体。这种长期积累的知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起支撑性的作用。
5. 创新资金的来源和良好的融资渠道
充足的自主创新资金, 是企业界获得技术资源的经济保证。企业要进行创新, 必然要支付一定的代价。因此, 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资金和良好的融资渠道, 以保证企业创新顺利进行。
6. 企业创新团队的组建
企业创新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作为支撑。创新过程中任何技术和技术要素都是通过技术人才创造出来的, 企业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技术人才队伍, 才有可能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过程, 它还需要一个好的管理团队将其市场化、商业化。
7. 企业创新机构的建设
有效的技术创新机构是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各种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主要机构, 现代化的实验室是知识转化成技术的重要保证。因此, 企业必须重视创新机构的建设。
三、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对企业创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采用模糊数学理论中模糊综合评判决策理论和层次权重分析理论是考核和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的模型与步骤
1. 模糊综合评判是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 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因素, 对其所作出的综合评判, 其着眼点是各个相关因素
应用这一方法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 应把握两个方面:
(1) 建立多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 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则应对指标进行层次、类别的划分, 用多极综合评判加以解决。
(2) 确定相应的权重
目前情况下, 在许多经济活动的评价中, 通常是凭经验给出相应的权重。不可否认,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实际情况, 评价结果可能“失真”。为此, 在企业自主创新评价体系研究的过程中, 要想克服上述不足, 应采用专家评估法确定相应的权重。
2. 层次分析法理论与模型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 (Satty) 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 它是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分析的一种层次化、结构化决策方法, 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系统进行分解, 把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问题划分为多层次单目标的两两对比, 再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来解决问题。
四、基于创新过程的企业创新评价体系的建立
所谓创新过程是指创新发生、发展和检验的辩证运动过程, 包括选择科学的创新方向, 确立科学的创新目标、执行科学的创新蓝图, 进行创新成果的评审与检验, 推广和应用创新成果, 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创新成果的内容和形式, 推动创新深化发展。企业创新过程分为信息收集阶段、决策阶段、资源投入阶段和研究与实施阶段。
1. 信息收集阶段
企业进行创新要充分利用情报的作用, 加大技术信息搜索和查询力度, 充分掌握信息资源, 避免重复研究和开发, 缩短创新时间, 加快创新进程。其主要衡量指标有: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及信息管理能力。
2. 决策阶段
创新决策涉及众多因素, 其中决策主体是进行创新决策的能动要素, 他既是创新决策活动的组织者, 又是创新决策方案的决断者和创新决策实施的推动者。因而, 企业的创新决策能力更多地表现在创新决策主体的决策能力上, 其衡量指标包括决策者知识能力和性格特征。知识能力主要指决策者的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掌握程度和企业管理知识掌握程度。性格特征主要指决策者的首创精神、成功欲望、征服意志、冒险精神和洞察机会的能力。
3. 投入阶段
在资源投入阶段包括内部资源投入和外部资源投入。其包括内部资源投入指标, 即R&D投入、非R&D投入、技术开发在职人员比率、文化程度高低状况。外部资源投入指标, 即外部技术力量的关注、与外部技术力量的合作程度。
4. 研究开发阶段
研究开发阶段是创新流程的关键, 涉及的衡量指标也较多。其中主要包括R&D项目的计划与管理、研究开发团队的组建及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其主要包括对各个部门共同研究确定项目计划、明确的项目目标和阶段标准、定期评价项目进展及强有力的项目经理等指标的评价。对研发团队的评价主要包括团队的能级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强有力技术带头人等指标。与其他部门的合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R&D部门与营销部门的良好交流、在R&D时考虑可制造性、R&D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良好合作等。
5.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创新流程的核心, 在这个阶段中主要表现为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其中制造能力评价指标包括制造部门与创新的程度、生产设备水平、工人技术水平、质量与成本控制。对市场研究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市场研究能力、营销水平、销售网络、销售网络及售后服务。对创新管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创新战略制定、激励机制和界面管理。
五、基于创新过程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对企业创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采用模糊数学理论中模糊综合评判决策理论和层次权重分析理论是考核和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我们通过专家咨询、电话采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 通过对创新过程各要素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以上七个方面的能力要素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然后根据上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创新能力作出测度。设企业创新能力各要素权重分别为:Ri (i=1, 2, 3, 4, 5, 6, 7) , 且设各要素的具体评价指
标的权重为
评价指标测度的模糊表达式为:
根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对应上式的5个模糊数, 我们给每一个指标C i j设计了五个等级的测度标准:即弱、一般、较强、强和很强。由此可以得到企业创新能力各要素的模糊综合评价指数集I:
或:
注:各公式中的..
参考文献
[1]张倩男赵玉林: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 2007年4月, 第26卷, 第4期, 总第162期:P21-26
[2]贾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优化.经济管理, 2006.19, P18-20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篇8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
一、引言
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起源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较为系统提出相关的科技指标则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率先提出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随后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不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价。李宗璋等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三方面选择16个评价指标, 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这16个指标做出评价。魏彦莉提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包括区域发展研究能力、区域教育培训能力、区域创新服务支撑能力和区域宏观创新环境指数8个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殷晓莉、王里克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从科技创新潜力、发展能力、产出能力、效益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
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各级政府、理论界和各个产业部门的共识。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区域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区域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区域科技扩散吸收能力、区域科技产业化能力和区域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五个方面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2010年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做出评价, 并对30个省区进行聚类, 分析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区域科技创新是一定区域的创新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区域科技创新活动, 对区域创新资源进行创造性地集成后, 将创新投入转化为新的产品、新的工艺, 并实现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本文基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遵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整体性原则, 从区域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区域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区域科技扩散吸收能力、区域科技产业化能力和区域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五个方面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表1)
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本文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整理得来, 根据因子分析模型, 对中国2010年30个省区进行实证分析, 由于西藏部分数据缺失, 舍去西藏。由于篇幅限制, 具体操作过程省略。最终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四、评价结果分析及对策
从表2可以看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利用SPSS对30个省区进行聚类分析。第一类:海南、宁夏、青海、内蒙、黑龙江、贵州、山西、新疆、甘肃、云南、广西、陕西、江西。第二类:河北、四川、辽宁、河南、湖南、湖北、重庆、安徽、福建、吉林、天津、北京。第三类: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第一类区域的综合得分都为负数, 说明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弱, 均在平均水平以下, 第一和第二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5.482%, 而这些地区除陕西在第二公因子的得分为0.27423, 其他均为负值, 说明这些地区科技创新基础环境差, 科技创新投入水平低, 技术吸收能力差, 由于历史或地理等原因, 这些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外资以及进出口贸易对这些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没有产生积极的效应。在第二类中, 由于历史、地理、政治原因首先把北京、天津独立出来分析。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对外交流的中心, 在第二公共因子上的得分最高为4.53274, 第二为上海1.95396, 北京为上海的2.3倍, 说明北京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本基础和良好的科技引进吸收能力, 政府重视对科技的支持, 使北京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名列前茅。天津则在第四公因子上的得分最高, 第二、第三公因子上的得分处于较高水平。其他区域综合得分相对于其他城市来时处于中等水平, 但低于平均水平, 这说明第二类和第三类区域之间的创新能力差距是非常大的。第三类区域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的排名都比较靠前, 这些区域都属于东部沿海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科技投入水平高, 人力资本丰富,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技术引进吸收能力较强, 产出水平、产出效率高。第一、二类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程度一般, 需要结合自身优势, 向第三类区域学习, 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引申出的政策含义为:
第一, 注重科技经费的投入, 但更要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积累与培养。人才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直接关系到对科技吸收和应用能力, 是区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应发展政府、企业、高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 要既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又重视对现有的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第二, 提高科技产业化能力。通过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聚集, 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特别是对第一、二类地区来说, 区域产业聚集、产业结构优化, 以此促发展促创新, 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
第三, 继续加强区域间技术学习和对国外高端技术的引进学习。促进国际、区域间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 完善技术市场和产权交易制度, 促进技术在各区域的流动, 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董丽娅.中国科技指标发展现状及关注的问题[J].科学管理研究, 2001.1.
[2]柳卸林, 胡志坚等.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成员.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4.
[3]李宗璋, 林学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 2002.5.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篇9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结合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是科技进步、知识转化、智力开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其产品中知识含量高度密集, 其经营运行和生产要素组合中, 掌握科技知识的专业人员和研究开发投入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要体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 要遵循导向性原则。
2. 少而精原则。
评价指标既不是越多越好, 也不是越少越好, 关键在于对特定分析目标具有明确的含义, 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能满足特定的目的和分析研究方法的需要。评价基点应定位于绩效比较, 选择少数重要的影响因素作综合分析。
3. 实用性原则。
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得到应用, 这就要求建立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即遵循实用性原则。因此, 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尽量避免形成庞大的指标群体或层次复杂的指标数, 指标的数据要便于采集, 计算方法要科学合理, 评价过程要简单, 利于掌握和操作。
4. 动静结合原则。
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 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能够比较敏感的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 既要体现当前技术创新的实际水平, 也要能够预测技术创新潜力。
5. 联系性原则。
各个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其中, 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相结合, 可使指标体系有效地展示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潜力。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上述原则及企业发展的特点, 企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的内容结构, 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投入 (X1) 、产出 (X2) 、效益 (X3) 、环境 (X4) 四个方面设四个一级指标;第二层次是在一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立23个二级指标, 其框架结构及指标内容见下表。
1. 投入指标, 主要反映其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 包括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投入。
本指标下设7个二级指标, 其中X11和X12用于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 一方面反映其拥有的技术创新人员在该地区的比重, 另一方面反映专门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在该企业的比重, 是投入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X13用于研究与开发设备的技术水平可以用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表示;X14用全年研究开发经费投入额与平均技术人员数量对比计算;X15计算公式为R&D投入经费/销售收入, 是一个强度相对指标, 指标值越大表明技术创新经费投入的强度越大;X16包括用于技术创新方面信息搜集和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的投资, 反映了技术创新过程中对于信息资源的重视程度;X17用报告期技术创新经费投入额与基期对比 (也可以逐年对比计算环比发展速度) , 反映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发展能力。
2. 产出指标, 反映各种要素组合产出的实际成效, 是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
本指标下设6个二级指标, 其中X21反映技术开发成果的实际拥有量及在全国所占的比重;X22反映企业创新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X23主要研究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用当年研究开发成果中已经投入生产的成果所占比重表示) ;X24反映技术开发的速度, 开发的速度越快, 产品的更新速度越快, 更新周期越短;X25反映科技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可以用创新频数 (年内创新产品数) 、千人创新数量 (创新频数/科技人员数) 两个指标进行反映;X26用本年度的创造发明和申请的专利数量与上年度对比计算。
3. 效益指标, 主要是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终应体现于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上, 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上, 同时也体现于企业经营效率、回报水平、带动效应和成果转化上。本指标下共设置6个二级指标, 其中X31用一段时间内投放市场的创新产品数量与该段时间内投放市场的总产品数目对比;比重越大, 则表明技术创新的能力越强;X32反映新产品对于收益的贡献;X33用一段时间研究开发的新产品所能达到商业成功的比率 (研究开发的新产品中已经投入商品生产并获得成功的数量表示) ;X34反映了技术创新活动对经济的贡献率;X35反映新产品进入市场并占有市场为企业获得的效益;X36可以用投资报酬率反映, 该指标是用来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 但由于技术创新投资也具有投资数额大, 期限长的特点, 因此, 计算该项指标以评价其投资效果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4. 环境指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外部环境也对技术创新活动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对此, 专门设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指标体系。
环境指国家和地区在科研资金的投入、税收、信贷、风险资金等政策上给予企业发展的优惠条件和导向, 下设4个二级指标, 其中X41主要反映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X42反映企业技术创新对外单位的依托程度 (拥有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基地数) ;X43财政投入主要反映政府部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情况;信贷投入则反映金融部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及其对该项活动的支持力度;X44政策优惠指数反映了国家和地区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企业发展的优惠条件。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方法是指运用多个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的方法, 称为多变量综合评价方法, 或简称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的过程不是逐个指标顺次完成的, 而是通过一些特殊方法将多个指标的评价同时完成的;在综合评价过程中, 一般要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评价结果不再是具有具体含义的统计指标, 而是以指数或分值表示被评价对象“综合状况”的排序。
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1) 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这是综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2) 收集数据, 并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 (3) 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数, 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 (4) 对经过处理后的指标再进行汇总, 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或综合评价分值。 (5) 根据评价指数或分值对被评价对象进行排序, 并由此得出结论。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篇10
自主创新是一个中国化了得名词, 国外没有相关概念。而在国内自主创新能力的定义也有很多种, 由企业内部来看, 自主创新能力是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取能力的综合。若由资源要素入手自主创新能力细分为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产出能力以及活动过程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支持和社会支持能力等几个方面。从技术创新的过程角度分析, 自主创新能力是由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的技能、技术系统的能力、管理能力价值观等内容组成。
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现状
(1) 发展战略问题。
中小企业往往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在观念上满足于现状, 危机意识薄弱往往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动力的精神障碍。此外, 企业自主创新面临众多风险, 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创新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许多中小企业感想而不敢做。
(2) 金融环境问题。
资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同样企业的自主创新也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国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对中小企业来说主要靠银行信贷, 而事实上很多企业的信贷抵押不足限制了企业可支配资金, 进而影响到自主创新投入。
(3) 人才资源问题。
如果说资金是企业创新的血液, 那么人才就是企业创新不可或缺的大脑。在众多中小企业中职工素质整体偏低, 加之企业管理不规范, 人才流失严重, 高级管理人才尤其短缺, 造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4) 科研项目问题。
中小企业科技信息渠道有限, 缺乏前沿的科技信息, 再加上人才和物资的短缺, 获得国家资金支持项目的机会相对较少, 进一步遏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
针对以上各类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建立针对此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合理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为企业发展指明道路。
3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依据
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取、权重的确定、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确定都将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结合本文的研究重点, 确定设计原则如下:目的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可操作原则,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有效性原则。
在自主创新指标体系构建时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导向功能, 指标体系要能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导向性, 即通过指标体系能够明确中小企业在那些方面用力, 抓那些关键环节。描述功能, 指标体系要能够及时反映出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动态进程。评价功能, 要能够实现对各个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 明确目前的企业总体状况及相互之间的优势、劣势、差距和不足。监测预警功能, 要能够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定量测算和分析, 能够进行及时的监测预警。
4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1) 投入能力创新。
企业投入分为资金投入、非资金投入以及人员投入。其中资金投入的计算公式为创新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非资金投入为定性;人员投入量化公式为创新人员投入占雇员总数的百分比。
(2) 管理能力创新。
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创新战略管理能力、创新机制的建立和运作能力、创新过程管理能力。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 创新过程管理能力的一个主要体现是对创新速度的合理控制以及信息的有效分析, 这其实就是企业创新效果实现效率的重要性体现, 其量化一般表现为年内产品创新数与年内工艺创新数之和。
(3) 生产制造和营销售后能力创新。
生产制造能力是指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批量生产产品的能力。生产能力可以说是自主创新的积累能力, 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一是企业的生产设备水平, 二是生产设备新度;三是技术人员素质;四是劳动生产率。其量化公式分别为:
生产设备新度系数=生产设备资产净值/生产设备资产原值
技术工人素质=100%高级技工比例+67%中级技工比例+33%初级技工比例
劳动生产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工人人数
与企业生产承上启下的就是销售环节, 它是企业价值的实现过程, 自主创新活动最终必须实现商业化, 才能使所有创新投入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营销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市场调研能力, 具体包括销售人员比重、市场研究水平和对客户的了解程度三个方面;二是市场开拓能力, 主要有有效的产品销售策划和完善的分销网络;三是新产品收益能力, 分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4) 创新基础。
企业的创新基础即是企业为创新所提供的人财物的积累和发展, 所有的成果都不是凭空发展起来的, 作为企业长久生存的保障企业自主创新班底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创新基础包括四个方面, 企业研发人员素质、研发机构水平、技术应用水平和研究设备水平。其中研发人员素质课量化为本科及以上人员所占总研发人员的百分比。
(5) 创新环境影响。
企业自主创新环境是由影响自主创新的公共和私有部门及机构组成, 主要涉及政策、科技、社会、经济和金融环境等因素。在我国创新环境影响主要由企业所处地域的信息化水平、政府门政策扶持力度和金融部门资金支持力度, 以及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竞争激烈程度构成。
综上所述, 以下表格总结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部层次结构, 包括五个一级指标和二十九个二级指标, 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 在评价过程中可适当的缩减部分次级指标。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大类。指标体系又可分为:指标层和次级指标层。指标层包括: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创新基础;生产制造和营销售后能力创新;创新环境影响。次级指标层包括:研发资金投入强度;非研发资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企业家素质;创新预测与评估能力;创新激励与协作水平;信息采集能力;企业创新效果实现效率;企业与外部力量合作能力;企业专利拥有数;研发人员素质;研发机构水平;技术应用水平;研究设备水平;生产设备装备水平;生产设备新度;生产技术工人熟练程度;劳动生产率;市场营销人员比重;市场研究水平;对客户的了解程度;完善的分销网络;有效的产品推广策划;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品牌知名度;企业所处地域信息化程度;政府政策强度;市场竞争程度;金融环境。
5结论
在以往的自主创新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 各个专家在产业类型上偏向于对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评价研究, 在地域上更偏向于东部沿海等发展较快的地区, 由此评价体系中多为可量化的指标因子, 而在量化指标因子的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严重影响评价结果, 并且也不适合于其他类型企业的评价研究, 并且之前的评价体系建立、评价模型构建都是针对工业企业, 例如, 采矿类、汽车生产、能源采集类企业。本文旨在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打好坚实的基础, 不断解决在自主创新中遇到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2]温瑞-, 龚建立, 王黎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 2005, (8) .
[3]伍艺, 何玉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测体系构建[J].企业管理, 2008, (36) .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篇11
一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民办高校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民办高校的发展也已经从最初的“三无”(无资金、无师资、无校舍)的状态,发展为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的高校。甚至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更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自身的办学特色。但是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经费的不足等等,所以本文着重研究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这方面。因为民办高校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本文着重研究评价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自2000年开始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的范围、层次、学科角度也越来越广,研究的方向也从理论性研究转为实践性研究,但是目前还未建立起相对统一的、科学的、全面的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的民办高等教育,在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较少。民办高校教师相对于公办高校教师有自身的特点,教师结构为“两头大,中间小”,特点是青年教师多、职称低、流动性大,兼职教师职称高、年龄大。所以如何稳定青年教师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民办高校对教师培养的主要工作。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特点,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及评判,希望能对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做一点努力。
二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设想
1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程序
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主要是通过相应的指标来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考核。本文指标体系的选择主要采用德尔菲法进行,确定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后,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判。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是采用背对背的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获得具有较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是采用德尔菲法进行的。
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筛选程序是:
(1)专家小组人员确定;
(2)向各专家小组成员征求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见;
(3)对专家的意见进行整理、归纳、统计;
(4)将整理的意见再匿名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求意见;
(5)重复上述程序,直至得到一致的意见。
在进行指标筛选程序时,专家小组成员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全面性与可行性都是取决于所采用的评判指标,所以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要能充分体现出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项目和参数来源于山西省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专家小组成员非常熟悉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本文选用的指标体系通过了专家小组三轮意见的归纳整理,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并且,这些评价指标体系经过我校的实践检验,能够较全面、客观的反映教师教学能力。
2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我校专家小组成员三轮意见的总结,最后通过评定选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第一级指标为:教师职业道德u1(0.2)、教师的知识结构u2(0.3)、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u3(0.3)、教师的工作成果u4(0.2)。
第二级指标为:u1包括职业理想u11(0.2)、职业情感u12(0.3)、职业规范u13(0.5)指标;u2包括基础知识u21(0.6)、前沿知识u22(0.4)指标;u3包括表达能力u31(0.3)、实践能力u32(0.4)、创新能力u33(0.3)指标;u4包括学生成绩u41(0.4)、教学及科研成果u42(0.6)指标。
第三级指标为:u11包括教书育人u11(10.6)、忠诚教育事业u112(0.4)指标;u12包括关爱学生u121(0.4)、爱岗敬业u122(0.6)指标;u13包括爱国守法u131(0.4)、为人师表u132(0.6)指标;u21包括专业文凭u211(0.3)、专业基础知识u212(0.5)、教育理论u213(0.2)指标;u22包括本学科前沿知识u221(0.6)、跨学科前沿知识u222(0.4);u31包括语言表达能力u311(0.6)、沟通交流能力u312(0.4);u32包括教学资源的收集、组织能力u321(0.2)、教学设计能力u322(0.3)、教学活动实施能力u323(0.5);u33包括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u331(0.4)、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力u332(0.6)指标;u41包括考试成绩u411(0.4)、学生参赛获奖u412(0.6)指标;u42包括论文u421(0.5)、教研课题u422(0.3)、专著u423(0.2)指标。
上述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有4个,二级指标有10个,三级指标有23个,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对高校教师做出较全面的评价,但是由于评价指标太多,必然会导致评价过程比较困难,评判结果难核实,所以如何对构建的评判指标体系进行准确的评判也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三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判endprint
1模糊综合评判
模糊综合评判是对多种属性的事物做出一个能合理地综合这些属性或因素的总体评判。而模糊逻辑是通过使用模糊集合,将不能单纯地用好与坏区分的一些因素,通过人类思维的主动性和模糊性将这些因素进行评价,从而通过计算得出评判结果。目前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本文指标的特点也适合采用此方法进行评判。
通过本校专家小组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由于构建的指标因素较多,且某些指标又具有模糊、不易衡量的特性,所以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分三级进行研究。由上述指标可知,因素集U分为三层:
在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判时,选择评判的专家小组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中评判的专家小组由教师、督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组成的评价小组。然后通过三级指标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判,得出评判矩阵R俟,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判集为B俟=A·俟R俟(其中A俟为第三层次因素的权重集)。同理,二级综合评价集为B=A·iR(iAi其中为第二层因素的权重集,Ri为单因素评判矩阵)。通过B=A·R得到三级综合评判集(其中A为第一层因素的权重集,R为二级综合评判集形成的评判矩阵)。最后通过V=VBT得到评价结果(其中V值越高,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越高)。
2评判结果
基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分三级构建了23个指标进行评价,希望能全面的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民办高校教师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选择权重时是评价小组成员要根据民办高校教师的特点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考虑到既要全面的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要做到考核结果的可衡量性,本文选择了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多级评判模型进行评判。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以对一些模糊的因素进行衡量,也可以通过多级评判对因素较多的指标进行评判,以达到对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为了检验评判模型的可行性,笔者在本校进行了实践,从多个角度的评判主体(包括学院领导、督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教师)对各学院内的教师进行了评判。从评判结果来看,各位教师对结果也较认同,最终的分值能客观的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除此之外,通过评判的各因素,教师可以看出自己在哪些因素所得分值较少,从而在相关方面进行改进,以达到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
总之,民办高校已经发展成为了我国高校一支较强大的队伍,所以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也迫在眉睫,因为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应用能力,所以研究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也具有现实意义。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所以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来进行研究。由于构建的因素集较多,想要准确的做出评判结果比较困难,所以本文分三级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评判。通过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法既可以实现对多因素的评判,也可以对一些模糊的因素进行评判。然而,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所以对于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和评价等级的确定,有待进一步探索。对于最后的考核结果,如何能准确的得出结果并将考核结果的原因反馈给被考核者,让被考核者进行改进,是考核的主要目的之一。并通过考核以此促使民办高校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以更好的教学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慧,王贵成,冯军.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探讨[J].职业时空,2010,6(6).
[2]陈世保,徐峰,吴国凤.基于粗糙集的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 26(5).
[3]吴亚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4]胡平波,甘国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5]贾友军,綦群高.中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教育,2014(1).endprint
1模糊综合评判
模糊综合评判是对多种属性的事物做出一个能合理地综合这些属性或因素的总体评判。而模糊逻辑是通过使用模糊集合,将不能单纯地用好与坏区分的一些因素,通过人类思维的主动性和模糊性将这些因素进行评价,从而通过计算得出评判结果。目前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本文指标的特点也适合采用此方法进行评判。
通过本校专家小组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由于构建的指标因素较多,且某些指标又具有模糊、不易衡量的特性,所以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分三级进行研究。由上述指标可知,因素集U分为三层:
在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判时,选择评判的专家小组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中评判的专家小组由教师、督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组成的评价小组。然后通过三级指标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判,得出评判矩阵R俟,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判集为B俟=A·俟R俟(其中A俟为第三层次因素的权重集)。同理,二级综合评价集为B=A·iR(iAi其中为第二层因素的权重集,Ri为单因素评判矩阵)。通过B=A·R得到三级综合评判集(其中A为第一层因素的权重集,R为二级综合评判集形成的评判矩阵)。最后通过V=VBT得到评价结果(其中V值越高,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越高)。
2评判结果
基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分三级构建了23个指标进行评价,希望能全面的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民办高校教师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选择权重时是评价小组成员要根据民办高校教师的特点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考虑到既要全面的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要做到考核结果的可衡量性,本文选择了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多级评判模型进行评判。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以对一些模糊的因素进行衡量,也可以通过多级评判对因素较多的指标进行评判,以达到对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为了检验评判模型的可行性,笔者在本校进行了实践,从多个角度的评判主体(包括学院领导、督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教师)对各学院内的教师进行了评判。从评判结果来看,各位教师对结果也较认同,最终的分值能客观的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除此之外,通过评判的各因素,教师可以看出自己在哪些因素所得分值较少,从而在相关方面进行改进,以达到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
总之,民办高校已经发展成为了我国高校一支较强大的队伍,所以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也迫在眉睫,因为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应用能力,所以研究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也具有现实意义。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所以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来进行研究。由于构建的因素集较多,想要准确的做出评判结果比较困难,所以本文分三级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评判。通过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法既可以实现对多因素的评判,也可以对一些模糊的因素进行评判。然而,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所以对于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和评价等级的确定,有待进一步探索。对于最后的考核结果,如何能准确的得出结果并将考核结果的原因反馈给被考核者,让被考核者进行改进,是考核的主要目的之一。并通过考核以此促使民办高校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以更好的教学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慧,王贵成,冯军.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探讨[J].职业时空,2010,6(6).
[2]陈世保,徐峰,吴国凤.基于粗糙集的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 26(5).
[3]吴亚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4]胡平波,甘国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5]贾友军,綦群高.中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教育,2014(1).endprint
1模糊综合评判
模糊综合评判是对多种属性的事物做出一个能合理地综合这些属性或因素的总体评判。而模糊逻辑是通过使用模糊集合,将不能单纯地用好与坏区分的一些因素,通过人类思维的主动性和模糊性将这些因素进行评价,从而通过计算得出评判结果。目前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本文指标的特点也适合采用此方法进行评判。
通过本校专家小组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由于构建的指标因素较多,且某些指标又具有模糊、不易衡量的特性,所以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分三级进行研究。由上述指标可知,因素集U分为三层:
在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判时,选择评判的专家小组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中评判的专家小组由教师、督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组成的评价小组。然后通过三级指标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判,得出评判矩阵R俟,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判集为B俟=A·俟R俟(其中A俟为第三层次因素的权重集)。同理,二级综合评价集为B=A·iR(iAi其中为第二层因素的权重集,Ri为单因素评判矩阵)。通过B=A·R得到三级综合评判集(其中A为第一层因素的权重集,R为二级综合评判集形成的评判矩阵)。最后通过V=VBT得到评价结果(其中V值越高,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越高)。
2评判结果
基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分三级构建了23个指标进行评价,希望能全面的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民办高校教师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选择权重时是评价小组成员要根据民办高校教师的特点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考虑到既要全面的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要做到考核结果的可衡量性,本文选择了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多级评判模型进行评判。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以对一些模糊的因素进行衡量,也可以通过多级评判对因素较多的指标进行评判,以达到对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为了检验评判模型的可行性,笔者在本校进行了实践,从多个角度的评判主体(包括学院领导、督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教师)对各学院内的教师进行了评判。从评判结果来看,各位教师对结果也较认同,最终的分值能客观的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除此之外,通过评判的各因素,教师可以看出自己在哪些因素所得分值较少,从而在相关方面进行改进,以达到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
总之,民办高校已经发展成为了我国高校一支较强大的队伍,所以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也迫在眉睫,因为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应用能力,所以研究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也具有现实意义。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所以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来进行研究。由于构建的因素集较多,想要准确的做出评判结果比较困难,所以本文分三级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评判。通过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法既可以实现对多因素的评判,也可以对一些模糊的因素进行评判。然而,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所以对于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和评价等级的确定,有待进一步探索。对于最后的考核结果,如何能准确的得出结果并将考核结果的原因反馈给被考核者,让被考核者进行改进,是考核的主要目的之一。并通过考核以此促使民办高校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以更好的教学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慧,王贵成,冯军.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探讨[J].职业时空,2010,6(6).
[2]陈世保,徐峰,吴国凤.基于粗糙集的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 26(5).
[3]吴亚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4]胡平波,甘国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篇12
一、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在遵循全面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原则, 并注意处理好定性与定量、成果指标与过程指标、质量与效益、客体评估与社会评价等关系的基础上, 考虑到指标的可操作性及指标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 首先要对指标进行筛选。根据实际情况, 具体的筛选原则如下:
1、灵敏性原则。
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预选指标集进行筛选的根本原则是删除那些对评价目标不产生影响的指标, 选择对评价结果有重大影响的指标。
2、独立性原则。
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之间通常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 从而导致观测数据所反映的信息有所重叠。若指标体系中存在着高度相关的指标, 就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为此, 需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选择独立性较大的指标。
3、可观测性原则。
所选评价指标必须具有明确的含义和统一的统计口径, 可运用一定的统计计算得出其指标值。那些概念模糊、无法实测的指标以及理论上可测而目前操作起来较困难的指标, 不宜入选。
4、简明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大小也必须适宜, 亦即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指标体系过大, 指标层次过多, 指标过细, 势必将评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的问题上;而指标体系过小, 指标层次过少, 指标过粗, 则不能充分反映实际情况。
5、协调性原则。
在评价指标建立的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矛盾指标的处理。所谓矛盾指标是指两个难以同时实现的指标。解决这类矛盾的方法为:一是将引起矛盾的指标删除, 但其必须保证指标体系的相对完备性;二是使两矛盾指标相互并存, 其要求是两矛盾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容性, 不是绝对的相斥。在实际应用中, 经常对矛盾的一方指标进行限制, 限定在某一值域范围内。
6、动态性原则。
对于那些指标值变化可以反映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改善或恶化的指标, 可以选入指标体系。但只对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进行静态描述、指标值不能说明企业竞争力是否改善的指标不宜选入。
二、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结合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来构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即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发展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外部环境, 如表1所示。 (表1)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各指标的含义描述如下:
1、创新发展能力 (C1) 。
集群创新发展能力是指集群进行创新所具备的基础能力, 决定了其创新资金的投入能力以及创新过程的持续性。一般来说, 企业集群本身的发展能力越强, 在这种较强的基础上进行集群创新的投入力度就会越大, 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就会成倍增加。反映企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能力主要有销售收入增长率、集群的规模、集群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从业人员数这四个指标。
(1) 销售收入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了本年度比上年度的销售总额变动的百分比, 该指标大于零, 说明企业市场销售情况良好, 处于发展阶段, 企业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销售收入增长率=本年度销售收入增长额/上年度销售收入总额×100%
其中, 本年度销售收入增长额=本年度销售收入总额-上年度销售收入总额。
(2) 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一般以年产量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 国家对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制定了一个规模要求, 达到规模要求的企业就称为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当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 (含) 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商业企业是指当年产品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 (含) 的非国有商业企业。企业集群中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越多, 集群中技术创新的竞争就越激烈, 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就越强。
(3) 集群信息化资金投入。集群信息化建设越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知识外溢速度越快, 越有利于创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 使得新技术迅速转化成为新产品。
(4) 从业人员数。集群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使集群得以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从业人员的数量能够反映出集群发展的基础是否坚实。
2、创新研发能力 (C2) 。
集群创新研发能力是指企业集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持续不断地开发新技术和推出新产品并获得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的能力。反映企业集群创新研发能力的主要指标有: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R&D人员比重、R&D机构数量、产学研合作水平、创新成果转化率。
(1) 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该指标反映了集群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状况。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R&D经费/销售收入。
(2) R&D人员比重。集群创新研发能力取决于集群研发活动的人才投入。研发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研发人员人数/从业人员总数。
(3) R&D机构数量。集群的研发机构数量越多, 集群创新研发能力越强。
(4) 产学研合作水平。集群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项目的水平反映了企业集群的创新研发能力。该指标为定性指标。
(5) 创新成果转化率。创新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比率。该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集群创新研发能够投入到实际生产的能力。
3、创新产出能力 (C3) 。
创新产出能力是衡量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创新最先的产出是科技论文与专利,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开发和工程化研究, 再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和试生产, 生产出高新技术产品,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从而促进集群创新水平的提高。因此, 可用专利申请及授权数量、著名商标数、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和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4个指标衡量创新产出能力。
(1) 专利申请及授权数量。指集群内拥有专利项目的总数。从短期来看, 每年的专利申请可能不是当年的研究开发成果, 而是以前多年的研究开发成果;但从长期来看, 企业要持续生存下去, 便应有持续的研究开发, 也就是说企业应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专利。
(2) 著名商标数。中小企业集群进行技术创新, 增强集群核心竞争力, 最终形成集群的品牌效应。因此, 著名商标数是衡量创新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
(3) 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创新产品销售率=创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销售收入。
(4) 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新产品销售量/同行业产品销售量。该指标反映了市场对集群新产品的认知度。
4、创新外部环境 (C4) 。
集群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集群所处区域环境的影响, 创新环境条件对创新能力有很强的制约或促进作用, 两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良好的创新环境条件能提高集群创新能力, 反之, 创新环境条件比较差的集群, 其创新能力就比较弱。集群创新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创新基础设施条件、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创新融资环境、创新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
(1) 创新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的创新基础环境设施是集群进行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知识溢出变得更方便、快捷和有效。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设备越先进, 越有利于提升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速度, 可用集群年均用于科研的基建经费支出来反映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 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技术中介服务, 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相互转化的有效途径, 是形成成果转移商品化、市场化的重要媒介。因而, 该指标也会对创新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定性指标。
(3) 创新融资环境。集群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资金流动性越强, 融资渠道越宽, 对集群的创新活动促进作用越强, 可用集群GDP来体现区域经济环境状况。
(4) 创新政策环境。政府在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方面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责任, 不但为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还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健全政策法规制度体系来引导和干预集群的创新和发展。区域政策环境可用鼓励创新政策先进性来衡量,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
(5) 文化环境。创新的文化环境是指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气氛和创新主体的整体素质,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
三、应用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应用本文提出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还需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数据资料的真实性。
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首要的是所收集的资料、数据、情况等具有真实性。
2、指标数据的连续性。
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是集群一段时期内积累的结果。因此, 应用指标时应选取集群连续几年的相关数据和资料。
3、定性指标数据的客观性。
在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 仅用定量指标不能全面评价集群的创新能力, 还必须结合一些定性指标来衡量。因此, 在应用本文指标体系时, 可采用德尔菲法确保定性指标数据的客观公正性。
摘要:近年来, 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集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是衡量中小企业集群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 本文从更切实可行的角度出发, 有原则地删选指标, 建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详细阐述各指标的内涵及应用此指标体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Porter.M.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2]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刘友金.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荐阅读:
创新能力评价体系08-25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10-13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09-10
促进特教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评价创新10-19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论文08-26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10-26
模仿能力比创新能力06-16
营运能力评价指标08-15
改革创新能力05-17
动态创新能力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