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2024-11-08

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精选8篇)

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篇1

一、指导思想

通过有计划的培养提高活动,进一步提高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在全校教师学生中的认知度,增强全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让普通话和规范字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用语用字,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推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通过培训,使普通话不仅成为我校的教学语言,即师生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普遍使用普通话,更成为校园语言,即师生员工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他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校园公共场合用字规范率100%,教师的板书、备课等书写规范,不出现异体字、错别字。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管理。

1、建立学校语言文字领导小组及管理网络,加强领导。

2、加紧制度建设,坚持制度管理。如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晋级、评先制度,“推普周”开展系列活动的制度,校内规范用字制度,师生课堂用语督查制度,学生课余用语督查制度等。力争通过制度化管理,将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着重在学生常规管理,学生评先评优,教职员工聘用、考核、评优评先等各项工作中落实语言文字工作目标。

(二)做好普通话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和校刊、黑板报等阵地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规政策;学校橱窗、班级黑板报开辟“辨析易读错字”专栏,定期展示易读错字供全校师生学习;在校园教学区设立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标语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三)做好教师普通话培训、考核工作。

将普通话水平作为新进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对在职教师的要求是:教师普通话考核必须必须达标(语文教师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其他教师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若不能达标,将视为不合格教师,不得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不得评优。

将“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教师语言文字能力培训主要有以下要求:

1、普通话成为教师教学用语和校园语言;语文教师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板书、备课等书写认真、规范,不出现异体字、错别字。

3、能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4、能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

5、对学生朗读、口语交际、书写等具有评价鉴赏能力。

(四)注重日常渗透,开展系列活动。

1、组织好每年的“推普周”系列活动,如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各班级举办手抄报,推普专题广播讲话等活动。

2、每学年开展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知识教育和普通话规范字基本功培训测试工作,以测促训,以训保质。

3、开展与语言文字工作有关的各种评比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师生意识,提高素质。如开展钢笔字、粉笔字评比活动、诗文朗诵比赛、教师说课比赛等。

4、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即师生在课堂以外的会议、集体活动中,要求使用普通话,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日常交谈中要求使用普通话。师生在接待外来客人和电话时,要求使用普通话。教师备课、板书、批改、制作试卷必须用规范字。

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篇2

关键词: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评价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进行的评价活动, 是一种综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评价结果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 并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对于督促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校管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导向性作用, 是高校教学改革能否继续深入的关键所在。目前, 教学评价改革的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高校教学改革的“瓶颈”, 也构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

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以下弊端:

(一) 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 导向不明确

现行的教学评价标准重共性、轻个性, 重知识、轻能力, 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 重综合评价、忽视特殊能力评价。一般排在测评结果前几名的均是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学生, 学生的创新精神再强、创新能力再高也会因为权重较小而得不到体现。这种教学评价难以充分发挥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而个性发展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目前, 绝大多数高校都采用期末考核一种评价形式, 过于强调考试的作用。学生的知识、能力, 尤其是创新能力, 很难通过一次考试就可以检测出来。教师也无法通过考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进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 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在现行的测评方式中, 测评人员主要是由院系领导、专家或教师等担任, 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定, 缺乏学生按照指标体系进行自评, 学生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自身的差距与不足, 限制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三) 忽视过程性评价

大学生综合能力 (包括创新能力) 的评价, 大多随同其他方面的评价在期末集中进行, 并且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及其不同的学习阶段均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这种强调终极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难以全面、系统、准确地对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进行跟踪评价, 不能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 不利于学生及时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及时改进, 也不利于教育者采取适时的激励措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 评价结果静态绝对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只是他评, 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精神、竞争观念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要重视自评, 让学生参与评价的全过程, 对照创新人才的规格和要求自主进行内省和衡量, 了解自身的长处和不足, 明确努力的方向, 进而上进心和进取精神也得到增强。

综上所述, 有必要把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建立一套与技术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特点的、比较科学和可操作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一) 建立教学评价体系的原则

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强调可操作性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 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足够的涵盖面, 从而系统、全面、真实地反映大学生创新的全貌和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要考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可操作性, 在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上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有便于操作的指标和评价标准, 使整个评价过程能够为学校各部门接受和认可, 并积极参与到其中来。

导向性和前瞻性相结合, 着眼于现实性评价项目的选取和评价等级的标准, 既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 又要按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对技术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 引导教师以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教育思想转变为先导, 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 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出专业特色为目标, 不断将专业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 突出效果评价一个完整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应目标明确, 评价内容相对稳定。但是, 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完善的动态过程, 因此, 评价指标基本框架也要以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为重心, 突出体现创新实践教学成果。

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 鼓励创造性教学评价项目的确定, 既要反映教学工作的全貌, 又要突出重点, 注重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一般评价和特色评价的互补结合。要鼓励教师改革创新, 避免为应付教学评价而使教学工作趋于公式化。对于各项具体教学工作, 要给教师留有一定空间, 鼓励教师发挥创造性。

(二) 构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 突出对技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创新能力的评价, 形成特色鲜明、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克服以往教学评价面面俱到、不易区分、难以测评的问题。我们在参考现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 构建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其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并将该评价体系应用到了创新实验区试点班级。该评价体系导向明确, 便于我们清楚地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 有利于教师、学生根据测评标准、结果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调节。

本评价体系构成的着眼点在于对学生群体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科学的测评, 以确定其培养质量, 旨在引导学校以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为内涵来设计教学目标, 建立课程体系, 安排教学内容, 构建教学模式, 革新教学方法。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上海市特色专业, 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开始设立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项目, 选择试点班进行试点, 依据学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指导方针, 突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机械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 以创新能力教学评价为导向, 统一认识, 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

在推动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建立专门制度, 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和提出问题, 积极探索创新思维和多种能力培养的方法并努力运用于教学实践,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针对试点班培养方案, 选择、培养创新型教师。鼓励教师突破思维定势, 吸收最新教育成果并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创新型教师应该是有独到学术见解, 能够灵活有效而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的教师。

(二) 营造创新氛围

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 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质疑和批判的人文环境。要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严谨治学、积极向上的学风, 抵制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而密切的关系, 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思想交流和密切交往中发展智力、完善人格。

(三) 改革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模块化在本实验区教学计划中, 按照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确定了9个教学模块:政治素养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认知模块、制图基础模块、机械设计模块、制造技术模块、数字化技术模块、拓展模块、校企合作模块。为更好地使知识传授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除拓展模块外, 其余能力模块中均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实践环节。对于制图基础模块、机械设计模块、制造技术模块、数字化技术模块等四大专业主干模块, 将传统教学计划中单独的课程设计内容调整为该项能力的综合训练, 变独立课程的实践环节为单项能力的综合训练, 强调该能力模块中对应课程群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对应能力的整体综合训练。拓展模块中有“现代设计方法”、“创新理论与方法”, 着重介绍现代设计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并通过“机械设计项目综合训练”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特别加强设计性、综合性的创新实验教学, 将抽象的理论与创新性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动手动脑, 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 改革教学方法

课内在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项目实施过程中, 注重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与手段运用于课程教学中, 在试验区中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课程体系中实行大案例教学法, 用一个典型产品贯穿教学过程。不同课程的教师在集中消化分解大案例后, 将大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分布到不同课程中, 帮助学生从系统的高度熟悉各领域知识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所解决的问题, 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外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定期开放一些实验室和实践基地, 由学生自己收集查阅资料、动手做实验来寻求答案,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经常举办一些高水平的讲座及专题讨论会, 以便学生能够随时掌握学科知识发展的趋势和动态,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五)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引导学生锻炼创新能力

鼓励教师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位一体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考试重点在于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有的教师采用分模块教学、分模块考试;有的教师考虑团体项目成绩权重;有的教师要求提供小制作;有的教师要求有社会调研报告等等。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

(六) 搭建创新平台

第一, 对学生开放机房、实验室,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第二, 学校组织一批科研课题, 并在经费和条件上予以一定的支持, 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对课题进行研究。第三, 成立“大学生创新集训队”, 设立“大学生创新专项基金”, 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充分的软硬件支持。第四, 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创新系列竞赛活动, 进行创新成果的宣传展示、表彰和奖励, 促进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

(七) 实现教学动态评价

建立学生档案数据库, 全面记载学生的成长信息, 包括各科课程成绩、课后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学习、沟通交流能力、参加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听学术报告、参与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等情况。邀请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导师、管理人员等到网上查看数据库, 并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数据库中都有体现, 而且是动态的, 能充分体现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

总之, 应通过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动态评价, 切实发挥教学评价体系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殿臣.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5) :37-39.

[2]李小平.论大学生创造性的基本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3) :72-74.

[3]曲继方, 安子军, 曲志刚, 宜亚丽.技术创新课程教学及成绩考核模式的构建[J].教学研究, 2006, 29 (1) :34-38.

[4]张建敏.教学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尝试[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6) :12-13.

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高职教育;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05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企业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这些企业迫切需要懂技术、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每年为企业提供大量技能型操作学生,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未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重新思考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领导和老师已经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培养手段和评价方法上还很不完善。

一、创新能力的定义

创新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人与人之间在这方面的差异性只表现在创新能力的强弱上,不能绝对地评判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美国学者熊比特1912年在自己的论著中首先提出了创新能力一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泊恩和斯达儿克对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这种能力表现在采用实施新产品、新思想和新工艺的能力[1]。国内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思维和技能三个方面构成。有的学者认为创新能力是对已有知识的改组应用或者是创造性的发明。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能力由四部分知识模块够成(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知识、综合知识)。虽然不同的专家对创新能力的定义有所差别,但他们的定义基本都从不同的角度反应了创新能力的内涵。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特点

1.拥有创新的根本动机

学生的创新动机是学生创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每个学生的创新动机是不一样的,这和学生的价值观、自身的素质水平、心理满足度息息相关。学生有了创新的动机,才会去从事各项具体的创新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处于思想、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思想活跃,能够接受新观点、新思想,同时也能够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们渴望成功,并获得他人的肯定,这就为学生的创新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

2.具備创新所需的基本专业知识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过程就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框架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内,对原有的知识、技术、思想等提出质疑,发现问题,找出创新点,从而使技术得到改进,思想得到升华。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原材料”,缺少了这些“原材料”,创新活动就无从谈起。高职院校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了大量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是大学的专业知识学习,为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创新奠定了基础。

3.具备创新所需的动手实践能力

只有创新的动机和想法,还不能算是完整的创新过程,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新想法付诸实践,创新才具有现实意义,否则只是纸上谈兵。要把创新想法付诸实践,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学生培养的最终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会安排各种实验、企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

自胡锦涛主席提出“创新驱动战略”以来,各个高职院校逐渐开始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对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学校开始为学生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使他们了解创新方面的基本知识。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老师也经常采用设问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科学的创新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活动过程顺利进行。

三、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

在构建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时,既要使最终的评价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也要使评价的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构建的评价体系可操作性不强或操作过程过于繁琐,那该评价体系只能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这就要求在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时,必须有一套标准的操作流程,相关指标能够进行科学的量化或分级,以客观的评价数据来体现被评价对象的创新能力水平。

2.广泛性原则

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广泛性原则体现在评价的覆盖面和内容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价必须涉及到每一位学生,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只评价一些学习成绩好、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上,而忽略了“差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范围只有覆盖了所有学生,才能够客观、准确地反应出整个学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状况。另一方面,对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容必须具有广泛性。这些评价内容应该覆盖课内、课外以及学生自身。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原料”,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课堂外,学生的创新活动参与程度、比赛获奖、发明创造等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真实反映。同时,学生自身的创新品格等也应纳入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范畴。

3.科学性原则

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首先,评价内容的设计要科学。如纪延光老师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解为三项二级指标,十项三级指标,二十二项四级指标,共计四十二个基本要素[2]。其次,把各项指标得分进行综合计算的时候要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要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国内外很多学者、专家分别采用了各种数学方法分析学生创新能力水平,如:灰色关联分析法、层析分析法等。

四、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目前,社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不高。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价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创新能力究竟应该评价哪些指标,各项指标的评价数据如何获得,如何把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评价指标

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如何确定,确定的依据是什么,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结合前人研究的相关成果,在对常州市大学城五所高职院校师生问卷调查和座谈的基础上,我们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分解为4项一级指标,26项二级指标。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知识结构 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

拓展知识

创新理论知识

创新思维 理解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能力

知识综合能力

创新品质 创新欲望

团队协作

独立思考

批判性

面对困难的态度

探索精神

自信心

价值观

思想道德

创新实践 创新比赛

学科竞赛

专利和软著

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

发明制作

发表论文

社团活动

专业考證

社会实践

2.评价过程

整个评价过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该方法由美国的萨帝教授在做电力分配课题时首先提出[3]。使用该方法对具体对象进行评价时,首先要将多因素复杂系统看成是一个整体,并把该系统分解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根据具体要求分解出具体指标,然后确定每个层次各项指标的权数,最后根据各项指标得分按事先设计好的公式计算出整个系统的综合得分,该分值反应了整个系统的优劣等级。层次分析法非常适合用在难以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分级、评分的场合。

(1)权数的确定。权数反应了某项指标在学生创新能力评定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因此,权数的确定至关重要。表1中各项指标的权数由专家、老师、学生代表、企业代表投票得到。

对于一级指标权数的确定,首先建立模糊分类集{很重要、介于很重要和重要之间、重要、介于重要和一般之间、一般}。由投票代表分别对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创新实践四项一级指标进行投票,确定各项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然后对投票结果进行量化(见表2)。

表2 一级指标量化表

等级 分值

很重要 5

介于很重要和重要之间 4

重要 3

介于重要和一般之间 2

一般 1

对一级指标的量化分值(W1i,i=0,1,2,3)进行归一化。

SUM = W10 +W11+ W12+ W13

w10 = W10/ SUM

w11= W11/ SUM

w12= W12/ SUM

w13= W13/ SUM

w1i(i=0,1,2,3)为一级指标权数。

采用一级指标权数确定类似的方法,确定各项二级指标的权数w2j(j=0…25)

(2)个体评价。对于每个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关键要确定每个学生二级指标的得分值,为此建立学生个体评分二级指标模糊分类集{很好、好、一般、差、很差},并对该分类集按照表3量化。

表3 个体评分量化表

等级 分值

很好 5

好 4

一般 3

差 2

很差 1

学校要设计评分表,对每个学生的二级指标按照表3进行打分(二级指标评分用Si、Sj、Sk和Sl表示)。所有二级指标的评分由老师、学生共同完成。然后按照下式计算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得分。

Z0=

Z1=

Z2=

Z3=

S=w10×Z0+w11×Z1+w12×Z2+w13×Z3

上式中的S为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最后得分,S值越高,代表被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越高。

五、总结

本文综合分析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特点以及评价原则,确定了26项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指标,提出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评价客观的特点,整个评价过程有效避免了个人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创新能力水平,明确将来努力的方向。学校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制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艳坡.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0:2.

[2]纪延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现与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26):66-67.

[3]邓雪,李家铭,曾浩健,等.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7):93-100.

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篇4

水利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建立水利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体系是了解水利灾害应急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水利灾害应急管理和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的前提.依据以往研究成果和水利灾害特点,构建了水利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各指标赋予了相应的权重值,为今后水利灾害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作 者:刘学应 LIU Xue-ying 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经济与管理工程系,浙江,杭州,310018期 刊: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9(1)分类号:X4关键词:水利灾害 应急能力 评价 指标体系

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篇5

【关键词】科研评价体系;应用技术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研评价体系也随其在不断发展,科研评价体系是指在一个科研机构通过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或是国家通过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实施对科技单位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体系。它往往以考核成果、资金效益以及成果转化为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最终对某一科研机构或科研项目运用一定的科技术评价体系进行全面考核,其包含对“业绩”和“效益”两个方面的考核。而作为高校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行政干预过多、评价机制不成熟、评价机制缺少科学方法、评价分类不准确等。研究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对促进此类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现状

1.1 评价方法现状

目前,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团队评价法、行政申报审批法、社会开放绩效评价方法、政府机构专门考核法等。专家团队评价法是指通过组建专家科研评价体系团队,由其根据国家评价体系标准进行各项逐级审核和评价,最终给科技项目和内容进行全面的评价,它具有权威性,但缺点是不容易发现创新价值的科技项目,因专家们的知识和学识有限,以及在科技领域中运用有限,从而使得评价使用的方法,或个人研究不足,最终使得评价存在诸多问题。行政申报审批法,是指根据大学行政级别通过一所大学规定每一年申报科技项目数量,由行政机构组织专门机构进行评价和管理,最终确定其价值运用和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科技项目的评价。社会开放绩效评价法,是指根据科研评价体系,以社会人群运用为标准,实现价值社会化后,运用公众开放的评价机制进行评价,它往往是在科技试点和运用过程中的一种评价,往往不作为科技项目专项评价,一般是辅助评价的一种手段。

1.2 评价基础与执行运用现状

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的评价基础是科技项目的确立和科技研究创新理论的出现,然后再到实验室研究成功后,通过文献理论和撰写与发表,以及聘请专家进行技术监督后,确定有科技价值后,再通过行政申报程序和方法进行申报。因此,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的评价基础必然是以行政审批为基础,由大学科研人员和机构进行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的申请为基础,最终通过合格审查后层层上报这一种层级的行政申请基础在操作和运用。到目前为此,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如论文造假、运用抄袭、科研理论水平不高、社会运用价值不大,最终使得执行过程中出现较多难以控制的内容等。

1.3 评价结果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的科技项目多,但通过评价结果后,真正能够转化为技术和企业运用技术的科技项目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不理想,很多为低水平科技能力或是根本不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的内容,并且大学的科技研究主要在产品应用的外观设计和普通运用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多不具备创新型研究与开发,最终使得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出现了由于评价机制不完善,存在较多问题,如大学中科技项目在评价体系评价后无法转化为成果运用或是全面推广运用,有的也是根本无法使用或是缺少相关资金和设备根本不能启动运用等。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干预严重

在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运用过程中,往往是泛行政化成为正常现象,资源都是掌握在行政领导手中,如成果评价、研究考核、职称申请、科研报告等都是按照行政级别的办法来办。如在职称论文发表各应用技术大学就明确规定,需要发表一定的科技论文的科技研究者才能申请科技职称和研究考核,并还分省级、市级、国家级职称论文发表来判断,这也是按行政级别来进行论文档次来发表的。在行政体制下,学术研究和科技论文研究成在不自由、不公平现象,创新成果的评价只能在行政体制下被认可,最终由主管部门确定,很容易引起不信任和不公平现象。在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中的资源分配、科学争论、学术分析与讨论、学术评价等都存在对权力判断和认定的现象,其评价活动的行政性往往要大于学术性,官大真理多的现象成为笑谈。行政干预严重是,使得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资源分配及其成果评价最终由行政管理部门分配和确定。

2.2 分类不明确,评价缺乏规范性

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和活动是多方面、多层级、多层次、多类型、多学科领域的,但却因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中的分类不明确,出现一些交叉科技可以选择不同分类,最终使得研究结果出现了层次上的差别。另外,由于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需要从不同分类来确定一个标准值进行科研评价,而同时,还需要选择一定分类来进行标准值判断,如果分类不准确,在两个相似或相同的出现两种不同分值,最终使得评价分类不准造成差异,容易引起被评价人类的通过评价体系漏洞来进行归避。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分类不准主要表现在,其交叉领域分类出现无法选择,或是选择不当就引起评价分值过低。另外,由于评价分类缺乏科学规范化的标准体系,使得分类过于自由或是有一些根本没有细化分类,最终使得评价缺乏规范性。

2.3 评价机制缺乏系统性

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由于是直接导入的国家科研评价体系和高效科研评价体系来运用的,本身存在很多不能细化的内容,或是其评价标准体系本身存在诸多漏洞,由于应用技术大学涉及科技内容广泛,单一的考核考评体系根本不能含盖其科技项目内容。如像应用技术大学的生产工具科技项目、荒山开发科技项目、泥土提炼生物蛋白项目等这一些应用技术由于采用原单一的科研评价体系出现考评内容不全面,且价值预测与估计、风险控制预测、科研成功与否的预测等都存在不确定性,而在评价机制不成熟和不健康的情况下,最终使得评价出现不公平、不合理,以及可能被权利利用而成为一种形式。我们知道应用大学的科技项目往往是以行政方式向上逐级上报的,而在这一个过程中,如果出现多项目的科技选择时,行政干预作用过大,最终使得好的科技成果往往不被选送上级部门审核和批准。另外,由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学术造假严重,学术造星运动不断产生,最终使得学术研究成为一种形式,而评价机制自然发挥不了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缺乏系统性。3 优化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建议

3.1 减少行政干预,创建定量与定性分析指标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一定要从根本上减少行政干预,要给科研评价自由、真实、完整、合理、规范地进行必要的科研评价流程和程序进行审定,而不能完全行政化,所有科研评价成果必须围绕行政评价结果来从事科研评价活动。笔者认为行政是程序,更是一种完整的监督,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或是权位主义的一种过场。为此,笔者认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应设立评价宣传、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指标进行考核,然后通过对其的评价后由应用技术大学行政管理进行文件传递和国家相关程序办理,而不将行政管理作为一些权利评选代表。其科研评价采取省级专家团队+科技水平评估机构+论文发表机构认定+行政管理基本传递流程和文件流程检查等几重事项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达到去行政化,并运用定量和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作为科研评价其应以理论技术文献10%+科技价值评估50%+社会试用结果20%+专家团队评价20%+其它10%的标准进行评价。

3.2 合理进行科学分类,导入第三方评价体系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科学分类,应创建应用类科学技术详细执行规范标准,其以国家科技分类标准为基础,详细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进行更详细分类,通过分类成功后,积极将科学技术评估机构和专家团队科研评价机构导入评价机制体内。运用双重评价,实现定百分比例值来计算其价值,然后再通过定性对其价值的趋势分析和应用分析等,最终使得在分类合理的情况下,导入的第三方评价体系能够公平、公开、合理、全面、及时地进行科研评价机制的建设。

3.3 注重科技产出的导向性指标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科技项目,应以应用研究为主导,并且以应用技术在局部试点推广成功后来进行综合评价,即以试点产出为突破口来预测,通过一项技术发明后,在一定地区应用和推广后进行认定和评价,这更利用科技项目社会价值预测和评估,因为有其试点来区域为实例来证明。另外,由于科技项目没有申报科技专利权保护,我国还要积极将专利申请改为以申请时间来审核,不管多少年未通过,其只要最先报的,才享受最先评价,其它的都延后,如果后来的先评价,则需要提供更详细的运用价值分析和理论体系的运用框架。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申报、评价必须以产出为标准进行综合评价,不能像尖端科技那样采取保护理论和一切绝密为本。而应建立起应用术成果保护评价机制,并且要创设相关应用技术科技研究机制等来推动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和发展。

3.4 加强评价开放机制建设

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体系 篇6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小学生数学自我评价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动机、习惯和个性特点等各方面的判断和评价。那么,教师应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呢?

一、为学生创设自我评价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1、一个学生喜欢评价的课堂。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所以经常采用实物演示、情景展现等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以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给予表扬和肯定;面对学生的种种思维结果,或精彩或不尽人意的回答,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充满信任的眼神,宽容的态度,多元化的激励评价和精当的讲解。

2、一个充裕的时空环境。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努力改变这

种状态,要求教师每节课至少给予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3、课堂开展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这位同学的题目符合要求吗?”“为什么不符合要求?那么应如何改动呢?”“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作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评价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此长期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从而也形成了自我评价能力。

4、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学生的观点,让学生无所顾虑的表达意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后,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在组内合作、班级反馈时就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猜测与揣摩教师所期待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想法。

5、制定课堂自我评价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在开学初,经过全班讨论制定了课堂自我评价表,让学生通过对表格的填写来反思自己一节课的得失与成败,从而引导学生对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通过一段时间,选取新授课的尝试,发现班级中大部分的学生会自觉地用课堂自我评价表中的要求来激励自己。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更

活跃了,发言的同学更多了,学习的效果比以前也有较大进步。

二、采用多种形式批改作业,促进学生自我评价。

1、作业采取自查、互查、集体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自己评价。如果所有作业都由教师批改的话,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非常不利,采用自查、互查的方法批改作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和责任感,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有时,教师在自查、互查基础上进行集体批改,可更好地调控全体学生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自我评价的方法,仅仅是自我评价形成的开端,作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评价的习惯,促进其主动学习和发展。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主动性,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评价习惯。在学生练习后,教师可通过分组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的思维。正确的,得以验证;错误的,则可以从中找出思维的偏差,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

2、举办优秀作业展,促进学生自我评价。举行一月一次的优秀作业展,让学生把自己一个月中,认为最优秀的作业进行展览,让同学进行点评,并且每次评出“优秀作业”10份,“进步作业”10份,进行表扬。在选择自己一个月中最优秀作业的时候,学生会对自己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及完成作业情况进行反思、评价,“哪几天的作业较好”、“哪几天完成不够认真”„„学生能在自我评价中鞭策自己进步。同时,在评选“优秀作业”和“进步作业”时,尽可能

多的让学生获奖,使每位学生都觉得只要我努力、认真,我也能获奖。获奖并不是几个好学生的专利,从而激励全体学生做对、做清楚作业。

三、写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重视学生参与,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是当前评价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自我评价的要求,写数学日记无疑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

当然,对学生的反思要求不可太高,基础好的,表达能力强的,反思地深刻的,答案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基础差,表达能力弱的,能写一二句也可以。关键是让学生不断体验到反思的价值,感受到自我评价的乐趣,乐于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才会逐步形成。

总而言之,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培养的意识尚未真正的确立起来,也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我们的研究,旨在从数学学科教学的角度去探索、研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方法与策略,形成可操作的自我评价体系。在小学阶段不求有丰硕的成果,但求有点滴的渗透,为学生在今后能达到这样的自我评价意识而做下铺垫。

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体系

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篇7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推行, 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本文在分析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定义的基础上, 探讨了学分制评价基本模式, 剖析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论证了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1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与人本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将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与学分定量评价制度紧密结合一起, 以个人申报集体评议为基础, 按照预先设定的测评指标体系, 对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素质能力进行学分制激励评价。

1.1 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定义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在不同学者的解读下, 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学生核心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竞争能力、大学生职业能力等, 但其内容大部分都可以概括为“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1], 但这些定义往往却没有考虑企业对高职大学生能力的需求, 因而导致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企业人才需要脱节的问题出现。因此, 本课题组借用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核将高职高专核心能力划分为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发展和创造的基础, 是以个人专业能力为核心, 掌握信息收集和筛选、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 从而形成一种可以快速融入社会, 被社会认可, 独具个人特色的核心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 因所处环境和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下形成的、积累性和概括性的经验或习惯, 它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取得的成效。其本质上要求学生学会对日常学习工作进行反思, 对实践结果进行阶段性总结, 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通过对学习和实践的反思形成一种自我激励的能力。与此同时, 学会学习也意味着其他能力的隐性发展, 学习能力是其他职业核心能力成长的必要基础。

创新能力即指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新的思维或方法,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学习以及实践积累的感悟, 形成的工作学习方式的能力。创新力是以其他核心能力为依托, 进而成长起来的能力, 需要相关基础的积累, 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独有性的核心能力。

创业能力指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 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能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 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创业能力是高职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的直接表现。可以说, 创业力是其他核心能力能够成功地综合运用的结果和呈现。

1.2 学分制评价基本模式

学分制是一种重要教育模式, 其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 教师指导为辅助, 通过“学分”或“绩点”对学生学习实效性进行综合管理的评价制度。对高职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进行学分制评价, 构建出以“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的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模式, 是健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 是实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 促进高职育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目标的重要举措。

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体系的形成不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根据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加入了课程设置当中, 但实际上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 未在教学过程中将各项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如调查组通过问卷调查关于“你对学校素质评价制度的看法是?”的问题中, 表示认同的仅有18.23%, 高达32.23%的受访学生表示不认同, 选择“不知道”和“无所谓”的分别占18.68%和30.86% (如图1所示) 。

可见, 高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同, 甚至还有些同学“不了解”或“不知道”学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是什么。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高校教师还是以传统综合测评体系作为学生能力评价标准, 评价比例还是侧重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 往往“会应试”和“背多分”学生能够成为这种评价制度的“受宠者”, 这种评价导向的“误区”、评价功能的“片面”、评价方法的“单调”严重地阻碍评价制度引导性和激励性功能的发挥。

其次, 高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只注重静态数据的分析或偏重共性表征信息的搜集, 忽视个体个性的表现, 忽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导致评价结果不能正确评价学生能力, 无法科学合理地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测评结果。如部分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制度按照学生的年级、学习成绩、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等来评价学生, 这虽然能够通过一定的指标来定量描述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表现, 但却不能反映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的动态变化。而且在这种综合测评制度中, 往往采取“一票否决制”的方式, 譬如学生如果出现违规违纪的情况, 就取消一切的评优评奖, 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学生下一个学年乃至整个大学生涯的评优评先, 这种评价的方式不仅不能够充分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而且还会严重地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你认为学校的综合测评制度合理吗?”的调查反馈中, 有高达73.24%的受访学生认为“不合理” (如图2所示) 。

可见, 这种缺乏对高职大学生多元动态发展进行反馈的单一评价制度, 最终会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的认知自我存在, 成为一部只知道学习的机器, 变成“高分低能型”的存在, 这必然不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造成他们进入社会后很难快速进行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的转换。

最后, 当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 部分高职院校仍处于理论阶段, 缺乏针对实践性的各类具体实施方案。部分高校虽然有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评价的范围之中, 但在评价准则中却没有进一步地对实践活动类别进行细化和归类, 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去真正地拓展自己的核心能力。有42.83%的受访学生对于“你认为学校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你有帮助吗?”问题的反馈是“没有帮助”, 有12.42%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举办或者自己不知道有课外实践活动”, 这种对实践性活动缺乏有效规划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知易行难”、”纸上谈兵”的状况出现。

3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3.1 以职业能力为切入, 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

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将来能在社会安身立命之本。在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标准中应该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一起, 通过实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 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培养, 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加入到课程设置, 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并形成可持续的、科学的学生能力培养指标。譬如要加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或“校外实践活动”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测评体系的评价比例。从而让学生在认真学习相关职业能力教程为第一课堂之外, 也能在课外通过开展商务谈判、礼仪风采、技能大赛、学生素质联赛等的第二课堂、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的第三课堂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锤炼、提升和深化, 从而改变过去学生综合测评制度当中偏重学习成绩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 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3.2 以学习能力为目标, 增强评价体系的人本性

与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 我们应该通过综合素质能力评价的引导与激励, 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 将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与“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式教育模式紧密结合一起。例如, 可以将专业课本的内容变成一项项的“任务”与“项目”,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自己运用相应的专业知识“动手”去解决这些任务, 并且根据这些“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认定和评价学生的能力素养。这就打破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 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热情, 让他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真正寻找到对该专业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3.3 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 凸显评价体系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开发、塑造和深化学生的潜在能力, 譬如“创新”已经成为“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无疑成为大学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学生自觉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这离不开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引导, 其中“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推行是重要的环节。在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过程中, 有几点是需要注意:一是推行的主体必须成立专门的部门机构, 如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素质拓展的认定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认定时间长的繁重工作, 如果没有专门负责的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协调沟通、跟踪反馈, 这必然会使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流于形式。二是推行的内容必须细致, 在以“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的学分制度基本模式的基础上, 应该将“奖励分”的内容进一步地阐释和细分, 让其能够基本囊括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方方面面, 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的同时获得加分的奖励, 极大调动他们投入、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三是推行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譬如可以建立网络素质拓展学分的“微商城”, 利用新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素质拓展的项目、完成项目对应的学分、学分记录直观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并且获得的素质拓展学分可以发挥类似“虚拟商品”的功能, 用以兑换一定比例的奖励分、公共选修课学分。激发学生素质拓展的主体要求, 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3.4 积极打造学生创业平台, 完善评价体系的实践性

首先, 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中设置创业相关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创业竞赛活动, 在创新实践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环境下, 培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市场敏感度等, 具体而言, 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创业指导、创业法律指导等基础理论, 在课程外积极开展“淘市场”、“商务谈判”等校内创业比赛, 形成激励机制, 出台《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协同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激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其次, 在校园内构建大学生创业基地, 为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提供平台, 强化学生实践意识, 建立健全的创业基地的管理机制, 探索基地的运行模式和长效机制, 力求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在校园内发展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社团, 激发学生创业兴趣, 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最后, 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才培养, 要求教育模式应是向创新教育转变, 重视学生潜能开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共同培育人才, 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 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 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在校园内形成良好创业文化”[2]。

综上所述, 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增强评价体系的人本性、凸显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完善评价体系的实践性是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金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 (6) .

[2]翁楚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2 (12) .

[3]翁楚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探析[J].价值工程 (上旬刊) , 2015 (12) .

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篇8

关键词: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指标

现阶段,高职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参与评价的人员单一化、忽视高职重实践的特色、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不够全面等,严重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较高,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不高。因此,对高职学生能力的评价,应从职业素质出发,完成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如参与评价人员的多元化标准、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评价标准等,这样才能确保全面评价高职学生,不仅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益,更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参与评价的人员单一化。对高职学生能力评价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对学生展开全面的评价,而这就需要分配好评价人员。但是,当今高职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人员主要以授课教师为主,评价人员单一化,仅能从授课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完全忽略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班级同学以及用人单位等对学生的看法,评价不够全面,对学生的成长也极为不利。

2.忽视高职重实践的特色。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对学生的实践以及技能进行评价,相比一些普通院校,比较重视实践和技能的学习。但是,就当今高职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来看,对高职学生能力的评价大多都与普通院校评价体系雷同,甚至更多的是借鉴普通院校的评价体系,忽视了高职院校重实践、重技能的评价特色,也使得学生不能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实现个性化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3.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健全。对高职学生能力的评价,就是要对学生展开综合性评价,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地方,更有效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如今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还不够健全,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判定式的评价方式,过于重视学生最终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素质发展、职业能力的提高。单从这个评价体系来看就可以发现,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这往往是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在这种评价方式下,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学生能力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偏差,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4.评价指标体系片面化。要让高职学生有更好的发展,需要积极做好相应的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自己制订相应的发展目标。但是,现阶段高职学生能力评价过程中存在评价不够全面的现象,不能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作出相应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甚至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例如: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排名的评价,而且班级的奖励也是从排名上截取前几名,这样就会造成前几名学生一直受到奖励,而后面的学生在心理上则会受到极大的打击,甚至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二、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参与评价人员的多元化。传统对高职学生能力评价的人员过于单一化,仅是通过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评价,评价角度过于单一,不能让学生全面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而且从某个方面来讲也会影响到学生自身发展。而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标准是要确保评价人员的多元化,不仅需要授课教师对高职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还会邀请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以及院校其他教师和班级学生参与评价,对学生的能力实施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自身能力和职业素质。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评价,对学生未来发展帮助极大,甚至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就业,这也是职业素质导向下对高职学生能力评价较为重视的一面。

2.重视学生的实践评价。传统高职学生能力评价,过多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技能的评价,甚至会造成学生的极端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在职业素质导向,不仅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总结,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实践过程以及能力的评价,让高职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以及技能对学业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当然,这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涵,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评价,对学生未来发展也会带来极大的帮助。也就是说,在职业素质向导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出高职院校重实践和技能的特色。

3.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传统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很多评价环节出现漏洞,如过多重视学生的最终成绩,忽视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甚至会让学生为了应付评价而走极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在职业素质向导下,对高职学生能力进行评价,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健全高职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不仅要注重学生最终成绩的评价和总结,同时,也应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展开全方面的评价,充分发挥出评价的作用,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评价而走极端的现象,这样对学生踏入社会就业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投机取巧必然不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策略,这也是要求学生重视自身能力、技能、知识的协调发展,抛弃成绩大于一切的观念。对学生展开真实性评价,也让学生主动提高自身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技能知识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做好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评价。在对高职学生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会存在相应的奖励措施,其中包括精神鼓励以及物质奖励。传统对高职学生能力评价主要从学生排名上进行评价,而得到鼓励和奖励的往往都是班级排名靠前的几名学生。长期如此会造成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让学生的心境发生变化,产生与世无争、过于骄傲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对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来说,要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化进行评价,这对任何一名学生的发展都是较为公平的,对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当然,在这种评价标准下,更注重学生的实踐以及操作能力,成绩排名也仅是一个名次,不能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对高职学生能力评价的过程中,要同时伴有对学生的鼓励,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热情有着极大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院校来说,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技能操作,因此,对高职学生能力的评价也应重视这方面。而本文分析发现,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还存在对学生的评价化单一性和不科学问题,不仅对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对高职学生的发展也将造成直接的影响。同时,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对高职学生能力发展的认识,主要从职业素质导向下对高职学生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高职学生以及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齐天真,孙蕊.高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8).

[2]陈思羽.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模式改革[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3]毕好昌.基于DFDT人才系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

[4]刘斌,栗泽武.中高职业教育衔接视角下“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老区建设,2014(2).

[5]曹春晓,龚在礼.职业素质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

[6]鲜敏,郑翔,黄景广.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上一篇: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下一篇:关于乡镇审计发展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