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外能力

2024-06-12

学生课外能力(精选12篇)

学生课外能力 篇1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我曾经憧憬过这样美好的场面:学生抱着一本本英语课外书, 在津津有味地阅读, 或教室, 或校园, 或宿舍, 或走廊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遗憾的是, 目前我们的学生对于英语阅读没有兴趣, 缺乏一定的阅读能力。我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 结合教学实践, 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问题一:缺乏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

一般来说, 小学阶段的学生, 对于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对于英文表达的西方哲理与故事应当有着浓郁的探究兴趣。但学生所能接触到的英文材料是仅限于教材、练习册中的相关篇幅。这些材料都是教材编者按照自己的思想意愿,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进行编制的, 很少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与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 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 奠定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

(一) 结合教材, 尝试语篇拓展

就如这世上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一样,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 而是我们教师缺少变化。比如, 我们在讲授教材阅读材料的时候, 就可以针对教材材料, 进行语篇拓展, 延伸成新的阅读材料。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英语Unit2 My Favorite Season时, 我根据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编成了这样一个小短文:

There’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They’re spring, summer, fall and winter.It is warm in spring.The trees are green.I often fly kites in the park with my friends.In summer, the weather is hot and sunny.I can wear my dress.I often swim in the river.In fall, the weather is sunny and cool.I often go hiking.Ican eat a lot of fruits.In winter, it is cold and snowy.I like winter best, because I can make a snowman.

这篇短文只是用本单元的主要词汇以及学生学过的句型组成了一段文字。但对学生来说, 语言简单清晰, 内容却很丰富。同时这篇短文也为学生练习表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 教师推荐阅读材料

在原有的教材基础之上, 给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是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的必需。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阅读充满热情、好奇, 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辨别是非的观念、能力还不够成熟, 我们在给学生推荐阅读材料的时候要注意, 材料的思想性要积极健康, 材料的内容情节、语言风格要吻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规律。

问题二:阅读方法的指导缺乏系统性

在分析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时, 我发现,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 教师对于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缺乏指导性, 导致学生即使读过很多英文书籍、故事, 阅读能力却不见起色。所以, 如何指导小学生掌握英文阅读方法, 也是我们英语教师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

(一) 整体扫描

对于多数文章来说, 我们要准确把握其表现的思想主旨, 把握其内在的故事情节与逻辑关系, 无需逐词、逐句地进行阅读、翻译, 那样不仅会浪费阅读时间, 降低阅读效率, 更会影响整篇文章的美感, 桎梏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升。对此, 我主张, 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 指导学生紧抓who, what, when, where, how等几个问题去阅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 抓住文章的故事梗概、脉络, 顺藤摸瓜, 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掌握文章主旨。

(二) 联系猜想

阅读中, 很多学生有着一遇到不认识的生词就去查词典的习惯。不能说这样不好, 但某些时候,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练习上下文来进行猜测, 进而得出这个生词的大概意思, 这种能力也是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三:阅读活动的展示缺乏特色性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课内阅读服务的, 针对课内所学进行的课外阅读, 我们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但在展示的方式上, 我主张, 应当让学生阅读活动的展示方式更具特色, 更有个性,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带领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 开展讲故事、唱歌曲、演短剧等活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深刻地感受到, 结合课堂内容, 我们可以开展讲故事、唱歌曲、演短剧等多种课堂形式, 一方面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另一方面也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譬如, 我每天都会组织学生进行“Everyday English”活动,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与阅读能力。

(二) 改编chant和songs

Chant和songs是PEP小学教材中的一块重要内容, 学生对这些内容通常兴趣都比较高。教师可以结合所教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好恶来改编歌谣和歌曲。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Unit 2 My Favorite Season Part A时, 我给了学生这样的材料, 让他们进行填充改编, 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Spring, spring, spring is______________.

Summer, summer, summer is__________.

Fall, fall, fall is__________and_______.

Winter, winter, winter is_______________.

总之, 从课外阅读开始, 提升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必需, 更是今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 进行社会交际活动的必需。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是我们每一名英语教师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对此, 我们还仅仅在路上。

学生课外能力 篇2

内容提要:

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教材、扩大知识领域的要想使学生获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知识和信息发展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应该加强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将遇良才能力的提高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教师在进行具体操作时要考虑全面,处理好阅读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多读书;其次应加强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让他们多读书;第三,还应定好师生位置,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第四,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循序渐进,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训练,最终达到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中文是李白、苏东坡使用过的文字,她神奇灵异,由她所组合成的一篇篇文章也内涵丰富、充满哲理。对这些文字进行阅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人类传递文化知识的载体虽然经历了几次变化,从语言到文字,近年来又发明了电波、光波和声波等语言媒体,但是保存和传递文化知识的最主要手段仍然是文字信息的集合体——书籍。现行阅读资料内容丰富,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种知识。大量的文学名著有“生活教科书”之称,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因此,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基础被誉为“智慧之源”。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教材、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发展智力、提高人文素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发达、信息频传的二十一世纪,学生更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以便及时获得较多的新信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是由于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学生阅读基础的不均衡性,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绝非一日之功。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例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最显著的功能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引上那条追求智慧的道路。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在班上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可以先指导朗读优秀的同学朗读,然后让他们在班上大声读给全班同学听。作品可选用故事情节比较曲折、思想内容比较深刻、语言比较优美的小说、散文,篇幅可选用较短小的。例如鲁迅的《呐喊》、冰心的《寄小读者》、朱自清的《绿》、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让学生初步领略到名家名篇的风格特色、思想内涵,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组织学生看电视小说、散文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了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之感,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了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之感,一篇好的电视文学作品可以真正使人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它将文字的美和声画的美结合起来,使原作更丰满立体、真挚感人。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组织学生多听、多看电视小说、散文。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本文字就美仑美奂,若再配上画面,那么在淡淡月色下那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就更容易使学生领略到当时的意境了。而对这优美画面的欣赏也会促使他们对原作的研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采用不定时组织学生看电视文学作品来进行。

3、利用黑板报和墙报辑录名言名句

如果说上面的方法比较适用于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话,那么这种方法则较适合阅读能力不太强的学生,他们平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作文不大感兴趣,也难得引人注目。让这一部分学生每天辑录一条课内外的名言名句抄录在黑板报和墙报上,每天让他们读一遍给其他学生听,教师及时适当地对他们的摘抄、朗读能力表扬几句,通常会激起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而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又促使他们每天乐此不疲地去阅读、摘录、朗诵,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任何作品都反映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都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他们受书中思想的影响会更大。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思想内容好的优秀作品,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当校园流行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时,我不失时机地指出:这些都是成年人的童话再将纪实报道中记叙的那些因沉湎于言情或武打小说中不能自拔造成遗憾甚至酿成悲剧的事例在班上朗读,有时也指导学生阅读课内外的经典著作和说理文章,例如《赵一曼女士》、《囚绿记》、《革命烈士诗抄》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幸福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尽可能地杜绝学生看不适合自己年龄层次及身份的书。

三、定好位置,指导方法

一般来说,阅读教学系统必须具备这样几个要素: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材料、阅读方法、教读者、读者。其中“教读者”和“读者”是最为重要的两个要素。“教学方法”是联结“教读者”和“读者”的一个要素。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先处理好着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实践中,我认为,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主动需求,并成为衷心喜欢的活动,必须定好师生的位置。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自读的技术,形成自读的能力,这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终身受用的“常规武器”,是阅读教学价值之所在。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是“学习辅导者”、“助手”这一地位,其职责是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示范阅读方法,组织他们顺利阅读。要始终把学生当作课堂的真正主人,是一切学习活动包括阅读学习的主体,而不应该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势、高高在上地当指挥和导演,学生也就不用再急急忙忙疲于应付或消极被动地接受了。有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随心所欲、不为读什么而读。

但是这不等于说教师在阅读中袖手旁观、无事可干。而是说,既然学生是阅读的真正主人,教师是阅读的辅导者、助手,那么教师的活动就必须服从于学生的阅读学习,一切从他们的需要出发,扶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启发、指导或协助他们解决难题。也就是说,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等方面作一些必要的提示,然后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读,让他们自己去感知、领悟、联想、想象,让他们融进作品之中,陶醉其间,从而深切地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我在布置学生读名著《水浒传》时,只是指导学生注意几个著名好汉的人物形象,例如鲁达、武松、李逵、林冲、卢俊义等,归纳他们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采用不同的描写手法来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的。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讨论中明白虽然鲁达、武松、李逵都是下层人士中的粗人,但性格都并不雷同,而是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李逵是造反精神最为彻底的一个,武松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鲁达是一个疾恶如仇、专打抱不平的人物。林冲、卢俊义都是中上层的正义之士,他们的经历也是同中有异,但他们最终都和李逵等人一样被逼上梁山,可见当时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

当然,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的吸收文章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决不仅仅是“读”,还应该是一种表达。可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不是让学生机械、刻板地照本宣科,而是主动积极地挖掘,动用自身的经验、阅历加入到阅读过程中去,尝试着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评说作品,一边读,一边尝试着说。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警察与赞美诗》时,就让他们讨论:假设那天晚上苏比未被警察抓住,他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说:“他去赶车,但是车子被有钱人撞坏了无人赔偿,车主又逼他还钱,他没钱最终入狱。”有的学生说:“他一连几天找不到事做,最终还是选择了违法入狱过冬”……真是众说纷纭。但只要他们答得合情合理,都予以肯定和鼓励。学生也在这读说中把握住了主要内容。

有时,也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尝试着写,尝试着画,甚至尝试着演。比如读《荷塘月色》一文,既可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画一幅画,也可让学生模仿写一段类似的文字或读后感,表现自己的风格和才华,发挥他们的创作和想象能力,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至于演,则更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拓宽视野,领略文章的内容和风格。

四、循序渐进,综合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要求不一样,对他们的培养也应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刚开始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材料与时间,由浅入深地对学生加强教育。训练到一定阶段后,可将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大致上分为:听是学生朗读优秀作品,说是概括作品或谈感想,读可让学生根据提示和要求课后阅读,写是让学生作摘录、写随笔或读后感。也可通过各种不定时的竞赛活动促使学生多读多写。

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篇3

那么,在当前这种状况之下,如何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去培养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增加阅读量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

要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对课外阅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有意识地带领、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和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仅局限于学生对某一篇文章的具体问题是否清楚,而应重视阅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课外阅读指导要做到“四个结合”

(1)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自读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一些自己想阅读的书籍,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阅读。导读就是教师就某部书、某位作者、某种流派对学生做一些介绍,并在阅读方法上给予一些指导。(2)课外阅读与课内文章阅读相结合。选入课本的文章大多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部分,它可以满足学生一般的学习需求。但课本的容量有限,不可能涵盖学生渴望了解的全部信息,因此阅读应以课内文章为基础,根据学生的需求将课内文章的阅读延伸到课外。精选一些与课内文章在题材或内容或思想感情或表现手法等方面相近的课外文章,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课内文章的理解和领悟。通过对课内文章的分析、研读,学生可以掌握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结构及表现手法;阅读课外文章则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水平。(3)现代作品与古典作品的阅读相结合。现在的中学生对现实社会关注较多,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对于古典文化却知之甚少。其实现代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渗透了古典意蕴和思想,“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人行必有我师”……古老的哲学、道德思想延续千年。所以,在阅读课上,精选一些联系比较紧密的古典作品与现代作品让学生对照阅读,不失为一种让学生体会这种传承关系的好方法。(4)课外阅读与写作交流相结合。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表达。但这种写作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仿写某篇文章,可以是仿写某个片段,也可以是续写,还可以是就某件事发表观点或看法,但不能让学生对表达有太大的压力。

三、课外阅读要注重阅读方式的指导

阅读方式主要有:泛读、精读、朗读、默读、背诵与复述等。这些方式需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读物来选用。(1)泛读与精读。泛读,是一种粗放的、自由的、直接的、个体的阅读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内外粗略地阅读、浏览整本原著和相关资料,然后围绕阅读的某一作者、体裁或流派的作品,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发表对某一作品的观点。这种阅读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精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他们的文学、历史知识有着重要作用。这种阅读方法注重对作品的细节进行方法性分析,让学生学会对作品进行阐释,培养他们的自主批判、分析能力。对于某些优秀作品,我们需要精读。精读必须全身心投入,务求“进入角色”,设身处地、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作品中一句、一词、一字中所包含的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只有用心灵去体味,才能真正读懂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2)朗读。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美读”的要求,“美读”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鉴赏能力。掌握“美读”的技巧一般需经历正确地朗读、流畅地朗读和有感情地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3)默读。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将视觉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加快阅读速度。(4)复述与背诵。复述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细致、复杂的工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乐于阅读,成为阅读的主人。◆(作者单位:江西省定南县第三中学)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评价的实践 篇4

1 撞式评价,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丰富阅读积累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外阅读展示活动中同, 设计竞赛碰撞式活动, 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 丰富阅读积累的一种好方法。

1.1 读书质量竞赛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有难度,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开展主题性阅读, 每月确定一个主题, 然后让学生从中选择最喜欢的故事参加比赛, 如“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除此之外, 还可以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背诵比赛”等。中年级可以开展“十万个为什么知识竞赛”、“成语故事表演赛”等。高年级可以开展“《论语》小博士”、“辩论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活动。

1.2 读书方法比赛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 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 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这提醒我们, 要帮助学生掌握好的读书方法与技巧。教师可给学生讲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读书的故事, 让学生了解“选择读书法”;讲富翁造楼房的故事, 让学生领悟“循序渐进法”;还可指导他们开展“速读”、“查字典注意识字”、“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比赛, 使学生掌握读书应具备的基本的技巧。

1.3 评价方法

在活动中学生对学生, 老师对学生按“未达标、达标、良、优”四个等级进行评价, 并找出每个展示者的优点, 指出不足之处, 提出改进措施。每次活动结束, 都评出优胜者, 授予各种称号。如“朗诵小明星”、“背诵能手”、“小作家”、“优秀辩手”等。竞赛结果在校外揭示板上张榜公布。同时, 利用学校“金号角”广播站为获奖者搭建展示的平台。把他们的精彩作品、成果向全校师生定期展播, 让学生可以看到、听到、感觉到, 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学期结束, 看谁获得称号多, 对获得称号多的学生进行表彰。

2 调查反馈式评价, 规范课外阅读行为

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讲, 由于不同阶段的小学生心智水平发展不同, 就是同一阶段的小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 他们的阅读兴趣点也不尽相同。要想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因势利导, 就必须要先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所在。我们认为采用问卷的方法是最行之有效的。

开学初, 学校向所有学生发放了阅读兴趣调查问卷, 请同学们和家长共同填写, 然后教师回收并认真分析。通过调查我发现低年级学生对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和儿歌感兴趣。中年级的学生对科幻小说, 自然科学, 漫画的兴趣浓, 而五、六年级则喜欢读历史知识的书;80%左右的学生的阅读量都在每学期五本或五本以上。根据个人阅读兴趣, 教师在调查反馈中向学生推荐符合年段特点的书籍, 并帮助学生制定出读书计划。使不同程度学生的课外阅读价值取向趋于积极向上的态势。

每周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最能体现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通过观察, 老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阅读的状况, 从而作出积极反馈, 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 错误的给予指导和矫正。但是, 老师不可能在有效的时间里, 对每个学生的各方面都有比较细致的观察和评价, 于是老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利用观察评价表格来记录学生阅读活动过程中, 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情感以及在阅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 记录阅读过程中学生特别的技能、行为和进步。根据所采用的技术方法, 可将观察分为一般观察、集中观察、延迟观察和专场专题观察。

2.1 一般观察

将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的成长与进步, 记录在包括全班成员的表格上, 表格可以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既便于教师及时记录, 又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需要考评的内容。一周结束后, 将观察记录剪下来, 归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2.2 集中观察

观察时, 可以让学生集中于一些特别的活动, 例如, 让学生分组交流读书体会, 或分组开展一项阅读竞赛活动, 在活动中观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说话和倾听表现的交流沟通技能等) 。教师也可以采取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系统地观察五到六个学生组成的小组, 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据此了解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3 延迟观察

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等方面, 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异, 如何把握得住差异学生的点滴成长与进步, 并促使其获得更大的进步, 却很难实现。过程性评价, 更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 我们评价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强与弱时应该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随着阅读量与阅读技能的积累, 逐步达到应到达的目标。选择推迟判断的方法, 在学生通过努力达到目标后, 给出鼓励性评语, 学生通过评价可以看到自己阅读理解逐步深入的变化, 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使其阅读兴趣得到强化, 阅读行为更为自觉, 在不知不觉中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2.4 专题考察

专题考察不是以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 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充分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能力、独立动手能力。因此, 我们专门设计一些适合各学段学生研究的课外阅读专题作业:根据一个专题进行收集资料、寻找信息、阅读分析、确立观点、组织文章或论辩等, 教师给予全程关注, 并跟踪考察, 为孩子自主阅读、独立研究、独立动手、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与空间。

3 档案跟踪式评价,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教案 篇5

东关小学 徐晓霞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学习为图书编辑目录的方法,在实践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进一步拓宽阅读面。

2、指导学生通过了解名人读书的方法心得,化为己用,促进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3、选择学习名人读书方法,提高自己阅读水平。

4、通过阅读优秀作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培养他们对阅读优秀作文的兴趣。

5、课前准备 :(1)参观图书馆

(2)搜集一些名人读书的心得和方法。

(3)制作“优秀作文”奖牌。

教学过程:

(一)编辑图书目录

1.教师摆出一大堆图书,并要求一生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出所要图书。

2.组织学生交流在找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混乱难找。

3.提出课题:试问今天才这么些书,如果有一个图书馆那么多书,也能这么找吗?

4.回忆参观时的印象,板书课题。

5.学生情况导入,发现问题。

6.回忆参观情况,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7.根据学生发言总结出编辑图书目录的方法:类别、编号、书名。8.进行尝试练习,各组为组内带来的图书分类并编号入册。

9.组织交流。

10.小结方法和心得。

方法: ①确定类别及类别号。②把书分类。③给书编号。④登记,贴书号。

11.学生讨论交流在图书馆时所见到的编辑图书目录的方法 类别:理论、文艺、科技、工具、……

注意:大类别中还可以分小类别:如文艺可分小说、散文、戏剧、寓言、童话…

编号:类别号+书号类+书名。

(二)读书的秘决

1、出示《李平心五勤读书法》

李平心的读书方法有五勤,即勤阅读、勤摘录、勤记心得、勤分类和勤编写。在他的居室,无论是从书房到卧室,还是从书房至床头,甚至沙发、茶几、厨房、厕所等处,凡要可到达之地,都有存放着纸片的小盒子。是他平时投放读书的笔记、摘录的“聚宝盒”,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归类、整理研究,写成了《甲骨文、金文扎记》

2、交流读文体会:

阅读要有恒心、要勤奋、要坚持不懈。

3、介绍方法

(1)教师介绍鲁迅读书的秘决:

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名人的读书方法。

(3)教师补充一些阅读秘訣如

“四勿一高”读书法

“五勤”读书法

“十目一行”读书法

阅读四法:一.扩大阅读面

二.勤于思考

三.勤于记录

四.善于运用

4、组织交流汇报

(1.学生交流名人读书方法。

(2.讨论理解名人学习方法。熟记一到两种读书方法(3.交流汇报。

5、交流学习心得。

(三)优秀作文的阅读

1、引题“优秀作文的阅读”

2、引导交流:小朋友,你们喜欢读优秀作文吗?说说什么是优秀作文?阅读优秀作文有什么好处?

3、小结激趣:优秀作文是我们小朋友写的作文,贴近我们的生活,读起来亲切,认真阅读对我们提高阅读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好处。

优秀作文: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句通顺、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标点符号。

好处:拓宽思路、丰富写作材料,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4、出示优秀作文《保护蜻蜓》

5、指导学生小组内交流作文内容及阅读方法。阅读方法: ①读题,猜内容,看题目好在哪里。②读文,想内容,理层次。③思文,文章的特点和学习、借鉴的地方

6、小结:我们通过阅读实践,明白了阅读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自己来读一篇优秀作文,并做好读书笔记。

布置作业: 回家为自己的小书柜建立一份书目档案。

2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并作卡片摘录。3回去选一篇自己喜欢的作文,运用学到的方法。

抓好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篇6

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这是因为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阅读可以说是一种不带压力的阅读,但在阅读中能获得新信息、新知识,给阅读者带来了兴趣。课外阅读不需要像课内阅读那样,在阅读后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也不需要在阅读后完成各种阅读检测题。其目的只是为了兴趣而读,为获得信息而读,也可能为了实用而读。因此,通过大量的阅读,使阅读者有了新的理念,新的观点,受到了感染和熏陶,既学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激发了阅读者的兴趣。第二,课外阅读量大,范围广,知识多,使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开拓了眼界。课外阅读由于打破了课内阅读的条条框框,使大量的阅读成为可能。阅读的范围广了,获得的知识多了,既丰富了阅读者的课外生活,又开拓了他们的眼界。第三,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积累了知识,学得了说话的技巧,掌握了写作方法,培养了情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语文能力。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阅读者会发现文字的使用,语言的表达,文章结构的迥异,名家名篇各有所长。学生如果能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自然就能使语文水平得到提高。正是由于课外阅读的三大特点,学生对课外阅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也正是由于课外阅读学生积累了知识,拓展了思维,联系了生活,产生了联想和想象,学到了语文课中要求学到的知识。

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的认同,但据我了解,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学生,更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条件的限制,课外阅读的机会要比城市学生少得多。首先是来自家庭方面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是农民,一年到头很少读书看报,片面的认识,学生学好课本知识就行,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因此无论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只强迫孩子学课本,做习题,孩子如果看看电视或者读读课外书,就要遭到责骂,更有甚者拳脚相见,迫使孩子不得沾课外书。其次是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众所周知,农村的办学条件比较落后,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备,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少得可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再加上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只重视题海战术,不重视课外阅读。再次是社会条件的限制,生活在知识贫乏的农村,耳濡目染父辈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自然接触不到多少有益的文化生活和文学作品。这些条件的直接结果是农村学生见识少,知识贫乏,口头表达没有文采。当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暴露在我们面前时,作为一名农村的语文教师,要让农村的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课外阅读指导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工作。

那么,我们如何将课外阅读同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呢?我认为:第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环境和条件,树立大语文观,这样才能将坚持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坚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我们可以从初中语文的六课时中抽出一到两课时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或者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第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成自觉阅读,现代心理学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第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选择性阅读,学生如果只有阅读兴趣,没有阅读方法,一本声情并茂,情节感人,语言精练的好书或片段,只走马观花的读读,却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在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有收获,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篇7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对阅读有兴趣, 就为持读能力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昵?这就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 因此:

第一, 老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读物, 选择浅显的, 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感兴趣, 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能够读懂的读物。能读懂就有收获, 就有成功的快乐。在具体的引导中, 无论古今中外的诗词文章, 包括现当代的相声、小品剧本, 只要内容健康向上, 通俗易懂, 我一律实行“拿来主义”。并根据学生们喜爱的流行歌曲的特点, 向他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好歌。例如, 一首《童年》 (许多学生对它不熟悉) ——不仅文字优美, 而且词中有画, 学生们读了它, 觉得罗大佑写的就是自己贪玩的、好奇的、幻想的童年, 哇噻!好美, 好亲切!

第二, 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 适当安排时间, 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内容在课堂上讲一讲, 演一演,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例如, 在一次活动中, 我把马正立的相声《孔子吃馄饨》改为孔子因游列国到了鹰国 (今郧县五峰乡) 吃饺子, 让一个学生表演, 另一个学生则表演了相声《逗你玩》, 扣人心弦的情节, 惟妙惟肖的演技逗得同学们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 得到了美的享受, 表现了自我, 获得了成功, 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强调阅读方法, 归根到底是为了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 重在感受体验, 整体把握, 而不是纯理性的机械的分析和消极的接受。特别是对于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 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 在阅读方面更应该强化感受性、体验性, 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取阅读的乐趣。

因此, 在阅读练习指导中, 应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无论深刻或肤浅, 只要有自己的体会就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例如, 有的学生读了《一串紫葡萄》后, 能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把它朗读出来, 体会到了狐狸妈妈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甘愿牺牲自己的伟大母爱。这样, 通过自己的思考,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探究性的阅读

现行的《语文标准》提出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更多的是伴随着感性的把握。如果像过去那样用一个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 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思想, 学生无法来求异创新, 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思想感情’’则可以从不同层面, 不同角度去阐释。现在对“体会”的要求, 重在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阅读, 自主感悟, 鼓励自由表达, 所以更能放飞学生的思想, 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探究性阅读是发问式阅读, 是挑战性阅读。即使对于名家、名篇, 也应该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提出疑问, 发起挑战,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有的学生就对《小小的船》中“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一句话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 认为夜里不可能看见“蓝蓝的天”, 即使再晴朗的夜晚, 所看见的天也应该是灰白色的。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习态度, 应予以表扬、肯定和鼓励。

当然, “挑战”不等同于挑斗、钻牛角尖, “有创意”不是指盲目地“创新求异”。

四、培养语感, 注重积累

《语文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因此, 老师对学生的阅读练习应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拓展自己的视野。

2在阅读中积累各种语言材料, 这将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篇8

一、营造读书环境, 创造良好的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也是一种语言,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老师可以规范班级图书角的建设, 开展“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 让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 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今天你读书了吗?”让每一面墙壁, 都浸润着文化气息。另外, 还可发动家长帮助和指导孩子购买一些合适的图书并制定好读书计划, 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这样, 小学生处在浓厚的读书环境和氛围中, 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寻找阅读材料, 然后就兴致勃勃地阅读。

二、培养阅读兴趣, 让学生爱读书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 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 只能发挥20%。这些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 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 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因此, 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 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 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1. 课前三分钟, 轮流朗读

利用课前三分钟, 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 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 还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

2. 举办朗读, 开展讲故事比赛

通过举行比赛, 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 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3. 结合阅读内容, 编剧表演

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演能力, 还提高了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4. 办手抄报

让学生把从课外书中学到的知识结合各种主题, 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使同学们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5. 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

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 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 必定行动起来, 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1.“不动笔墨不读书”

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 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画线打重点号, 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 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 及时写自己的感受, 从而促进理解消化, 提高表达能力。

2. 学会积累

规定每个学生都准备读书笔记, 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 以便以后运用。在学习中, 要经常给学生讲积词的好处, 告诉他们“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有了积累本, 就像有了个词汇小仓库, 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愁没词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教给他们记读书笔记的方法。

3. 精读和浏览

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 再看内容提要、目录, 然后逐页阅读, 边看边想, 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 思考不懂的问题, 掌握主要内容。对于经典作品, 就要指导如何精读。即教会学生掌握有关作品的读法, 学会摘录好词好句, 学会做读书笔记, 学会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背诵。例如, 我指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 一共读了四次, 每次都有一个要求。读第一遍时, 初步掌握整本书的内容。读第二遍时, 提出要求: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读第三遍时, 提出要求:摘录重点段落进行朗读、鉴赏、背诵。第四遍是复习性的读, 要求说说读了这本书以后的收获, 并写读后感。一些大部头书籍, 要求可放宽些, 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 比较轻松, 而且故事性强, 有很大吸引力, 阅读速度加快, 读后掩卷而思, 也有不少可回味的东西。

4. 根据不同文体, 进行分类指导

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 应根据不同的文体, 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从怎样阅读连环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进行分类指导。如指导学生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读少儿报刊。指导学生:拿到报纸先统览全貌, 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 然后选择重要的、新鲜的和自己感兴趣的细读。还教给学生根据专题剪贴资料、写摘要、做卡片的方法。

学生课外能力 篇9

一、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 自愿读, 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 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生乐读, 我首先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早被一些搞笑的漫画书所占领, 他们读那些书时总是津津有味, 屡禁不止。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好书, 结合校本课程的学习, 我们向学生推荐了曹文轩的书。首先, 我们指导学生认识曹文轩:他首先是诗人, 他写小说, 时常以美好的幻想、优雅的韵味, 编织美丽的梦境。因此, 他的儿童文学作品, 能够组合成为“纯美小说系列”……接着, 我满怀深情地向学生诵读了《青铜葵花》的一个片段。学生听得十分入神, 被作品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下课了, 同学们蜂拥而上, 想抢先借到这本书, 好一睹为快。的确,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 枯燥之物谁也不肯品尝, 只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让学生接触到能真正吸引他们的读物, 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有效指导阅读, 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 我依据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 努力达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的目的。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要学会边看边想, 在读中自悟, 在读中自得, 作上批注, 不懂之处画上相应的符号。读时要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要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对于一些精彩片段, 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合理表达的。同时, 引导学生将学会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

如果学生都只运用“精读”的方法的话, 就不可能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为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扩大阅读量, 我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采用不同的方法, 例如:浏览、略读、精读、跳读、默读、诵读等等。略读能扩大阅读量, 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读时要集中注意力, 注意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这样才能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三、重视读写结合, 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是知识的积累过程, 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认识能力的过程, 读对学生语言的表现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是写的基础, 写以读为前提。同时写又加深学生对所阅读内容的认识, 因此, 重视读写结合,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和阅读的能力。

这个学期, 我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 学习进行仿写和续写, 让他们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真实的感受, 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 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在学生读懂课文, 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 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 我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 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 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例如:在学了《成吉思汗和鹰》之后,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吉思汗的“后悔”, 我让学生做了个续写的练习:“后来, 成吉思汗含泪厚葬了这只宠鹰, 在埋葬的过程中, 成吉思汗可能会对死鹰说些什么?在鹰的墓碑上, 成吉思汗可能会写些什么?请展开合理想象予以描述。”学生很感兴趣, 做到既想象丰富, 并且想象的内容合理, 同时还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写结合,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交流读书心得, 展示阅读成果

“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 尤其是表扬和鼓励, 可以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就感, 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和主动阅读的动力。这个学期, 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和读书竞赛。主要方法是:

1. 对爱读书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并在班级公布学生的阅读篇目。

2. 开展读书比赛。本学期年段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能力竞赛, 目的是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经验介绍, 对好的经验、方法给予充分肯定。

4.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既交流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又向同学推荐好书。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10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 鼓励学生看动画片等儿童节目, 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的时间, 让学生听故事录音, 鼓励学生上台讲故事等。笔者经过不懈地努力,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了, 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

二、为学生推荐正确的读物

1. 推荐合适学生阅读的课外书。

当学生遇到自己喜欢的书时往往会读得津津有味, 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到自己不喜欢的书时, 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 教师应该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后,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阅读的课外书, 让学生有好书可读。教师在为学生推荐课外书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读物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匹配。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爱幻想, 童话和科幻小说能够与学生的心灵息息相通, 是学生阅读的首选书籍。童话里的人物是虚构的, 环境是假设的, 情节和事件也不是生活中实有的, 童话中的幻想部分能够折射出学生的精神追求,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 而且还带有一定的科学性, 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体现, 和童话故事相比, 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 像《太空历险记》、《阿童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 都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值得教师为学生推荐。

(2) 读物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金色童年》、《校园趣事》、《假日行动》等, 这些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建立联系。学生读这类文章时, 因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 反而感到十分亲切。

(3) 读物的文字水平要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文字水平。笔者利用学校开展的“诵经典诗文、做当代君子”活动, 鼓励学生广泛地涉猎经典古诗文。此类文章文辞优美, 能直通学生的精神世界, 使学生的个人修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 结合课本内容推荐读物。

课文往往能够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 而这个故事有着复杂的背景, 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 要想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如, 学习写人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与这个人物相关的文章, 使学生对这个人物有更深、更广的了解;学习写景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其他写景的文章等。

3. 拓宽课外阅读的渠道。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 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各种媒介接受大量的信息, 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再局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运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的阅读。

三、传授课外阅读的方法

学生增强课外阅读能力, 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利用课堂, 将阅读方法寓于课堂教学之中,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包括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和做读书笔记等。这样, 学生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应用到课外阅读中, 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四、开展读书评比活动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笔者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 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笔者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和班会时间, 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反应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课外能力 篇11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1-001-01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文字到内容、从方法到习惯、从课内到课外均有要求,着眼于阅读习惯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也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和惯性影响,语文教学存在极为严重的功利化现象。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外阅读并没有被纳入语文教学计划中并付诸实施,语文教学中总是难有课外阅读的一席之地。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的个性,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建立学生课外阅读和学习方式之间的变通,引导学生更好地重视课外阅读以及怎样去进行课外阅读。

一、课堂教学是手段,增强课外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是目的

高中语文新课标通过阅读教学实践,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是使学生热爱祖国,具有美好理想、高尚情操,这种情感在阅读诸能力中具有核心地位。二是提高学生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具有文学欣赏和鉴赏的能力。五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大量积累语言,对语言现象反复揣摩体味,形成语感。叶圣陶和朱自清两位先生在《国文教学》中曾经指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

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清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它说明课本教学只是手段,课外阅读才是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目的”并不是指读书活动本身,而是指读书活动所内含的学生谋求自我发展的主动与自觉,这种积极的意识和良好的习惯正是学生形成良好个性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二、通过课外阅读,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卡尔·威特牧师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说过,“个性即能力”。课外阅读中学习个体主动学习,自觉和自律就是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个性修养中的因素。所以,教师不能仅仅立足于课堂教学层面来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要重视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合作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的,没有自主自觉的学习行动为依托,合作学习便是南郭先生吹竽,装腔作势;合作学习又是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没有促成学生形成转变性经验,合作学习便是浅尝辄止,缺乏实效。合作学习本身又是致力于构建“学习共同体”,使得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关心,思维共享,反思批判,共同提高。通过合作学习形成一个温暖的团队,而不是应试教育下的孤僻的斗士。

三、通过课外阅读,积淀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能力从内涵到外延都有很大的扩展。最主要的是学生的阅读面大大扩大了。从能力来说,与过去比也有很大的不同,除思想内容外,还有文化品位、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此外,还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

在新语文课程背景下,重提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把课外阅读理解为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是因为课外阅读不同于一般的作业,有一种及时性的压力,而是一种延缓性工程;作业需要动手去写,以逻辑思维居多,而课外阅读则是动眼去看,随手翻翻,有目之所及处展开联想,驰骋想象,它更多的是一种消遣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师要充分重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面要广。要能适应应用、审美、探究的需要。要提高阅读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有文化品位。语文教师应该体悟出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个重要精神和理念,充分认识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乃至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班级图书馆,和学生一起制订读书计划。关于图书的来源,可以从多渠道获得。如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一点,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图书,可以征求家长意见购买一点等。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选书、购书、制订读书计划。

2. 帮学生寻找与课文有关的文章,由一篇带几篇,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这种做法是为了追求课程的丰富性和关联性意义,在丰富性的语文资料中让学生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加大学生思维整合的力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灵敏性,让学生的知识经验在量变的同时走向质变。

3. 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教师在现场给予指导。语文活动可以是朗读、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观察景物、记者招待会、读书交流会等,教师要在现场给予指导。因此,许多要求学生阅读的书刊教师也要认真阅读,否则指导就无从谈起。

4. 与家长联手合作,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首先要就课外阅读和学生家长在思想认识上达成一致。其次,要求学生家长了解教师的教学计划,了解自己孩子的读书计划,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抽出一点时间关心并督促孩子的课外阅读,必要时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交流。

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篇12

关键词: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 对于小学生而言, 尤其如此。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代没有大量阅读中外名著, 他很难为自己的发展构建坚实、宽厚的基础。纵观古今成就大事业者, 其少年时期都经历过一个大量、专著阅读的阶段, 自身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然而,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阅读而言终归是有限的。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 70%得益于课外。”苏霍姆斯林基也说过:“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多读课外书。因为书是启智的。”所以, 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认为, 实现以上目标可采用如下策略。

一、教师需根据学生特点选定课外阅读书目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学生小学阶段需要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如此巨大的阅读量如何实现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找准学生兴趣切入点, 推荐好的书目,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国家课程标准所推荐的读物太少, 并且没有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细化, 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在工作实践中, 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编了适合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具体来说, 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经典诵读类。

此类书目适合诵读, 比如古诗词、中华经典语录、现代优秀诗文等。如《三字经》《弟子规》《名人名言录》等可以让学生在晨读时大声朗诵。这样, 学生在吟诵、朗读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材料, 形成语感, 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还应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把经典背诵下来, 丰富学生的学识。

2. 中外名著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这项工作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读中外名著就是在和大师对话, 这是一个极好的提升自我的途径。因此, 我们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去读。

3. 浏览泛读类。

此类指时文、报刊、网络等阅读。生活在当下的学生不仅要接受传统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 还应感受身边的生活和世界。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报看新闻, 培养学生阅读报刊的习惯, 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二、建立奖惩制度

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完全养成, 需要教师的引导教育。为了让学生坚持阅读下去, 并最终形成阅读习惯, 我在班级建立了阅读奖惩制度。为了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 并坚持下去, 我推出了“读书积分卡”。“读书积分卡”对学生的读书活动进行了量化, 学生的读书积分成绩由教师认真核实, 学生每阅读一万字的内容, 就可得到十分的积分, 五十积分可得一颗读书星, 依次累计, 逐层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学期末进行评比, 获得班级读书大王称号的学生可获得教师精心挑选的图书。“读书积分卡”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相对于奖励还有惩罚制度, 如果学生没有完成教师限定的最低阅读量, 那么将会受到背诵课文的惩罚。

三、建立读书成果展览会

学生读书成果需要分享, 分享过程是对其的肯定, 更是一种激励。我在班级中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书成果展览会。比如剪报本, 由16开白纸装订而成,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报刊上剪下自己喜欢的内容并分门别类地贴在本子上。我还要求每张报都要尽量做得精美别致, 就像办黑板报一样。于是, 学生为剪报加上了花边, 勾绘了图案。很多学生都以自己的剪报本为傲, 视为珍宝。此外, 摘记本也是不错的形式。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厚厚的笔记本, 专门用来摘抄书中读到的精美语句、相关知识。因为学生的兴趣不同, 用心程度不同, 摘抄本、剪报本完成质量存在巨大的差距, 对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指点, 并帮助那些不用心的学生迎头赶上, 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不能急功近利, 应鼓励学生坚持, 坚持, 再坚持。

教师了解学生, 但是未必完全了解学生。因此, 教师应让学生为其他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看的书,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轮流做每周一次的图书推销员。在图书推销活动中, 学生不仅介绍了好书, 也给予了教师了解学生的机会。学生推荐的书籍包罗万象, 但是往往能抓住同龄人的心, 这是教师所欠缺的。学生介绍书籍的时候, 教师切忌妄加评论。尤其是学生介绍的书不太合适时, 教师应该在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引导, 如果直接进行否定批评, 不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更会遏制其他学生读书的愿望。对于小学生而言, 喜欢哪类型书籍是一个逐步选择的过程, 需要教师用心引导和正确指点, 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成长的过程。

此外, 教师还可在每学期举行读书节系列活动。对于学生而言, 这是盛大的节日。学生会在读书节上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如剪报本、摘抄本、古诗词背诵等等。读书节不仅使学生得到了肯定, 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成就感。

少年儿童时期, 正好是人生吸收营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学生读什么书、形成什么样的读书习惯能影响他的一生, 并且是以后所不能弥补的。在这个最佳时期, 如果语文教师能将人类文化的精品、人类最优秀的作家呈现给学生, 引导他们阅读, 即意味着学生在少年时期———人生起始阶段就在和最精粹的文本对话、最杰出的人物沟通、最高尚的灵魂畅谈。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一定是人文底蕴深厚、内在丰富、较高素质的人。

上一篇:教学方法1概述下一篇:工作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