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浅见

2024-06-30

小学生课外阅读浅见(精选8篇)

小学生课外阅读浅见 篇1

做了十几年的语文教师, 天天打着带领学生阅读的旗号。在此期间, 发现了一些问题,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写出来, 与大家共勉。

目前, 学生在阅读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习惯欠佳, 由于电脑、电视的普及, 一些学生很少自觉地捧着课外书孜孜阅读;二是方法不明, 由于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关注不够, 学生未掌握阅读方法, 也就不能领略到阅读的快乐;三是内容不适, 有些高年级学生还在阅读低年级的童话故事, 甚至热衷于看漫画、动画等无文字或极少文字的书籍或不健康读物。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家庭缺少浓厚的文化氛围。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趋向宽裕, 但多数家长的白天忙于工作, 晚上最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仅限于看电视或上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养成阅读的习惯。其次, 由于升学指挥棒在起作用, 许多教师和家长着眼于考试分数, 加大训练力度, 无形中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他们无暇看书。第三, 学生阅读的心理年龄不成熟。经调查, 阅读过四大古典名著的六年级学生为数不多, 阅读过外国文学作品、著名作家作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加之教师不注重引导、放任阅读, 因此幼稚的书籍就会成为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的“正餐”。

指导学生读书, 我认为要做到四个“相结合”。

一、推荐与自选相结合

这是解决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取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这些书目可分必读和选读两种, 必读书最好选一些优秀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 开学初将书目印发给学生, 鼓励他们认真阅读。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了课文《三借芭蕉扇》, 可推荐《西游记》;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 可推荐《水浒传》等。与此同时, 还可以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

阅读更多的是一种放松和自由, 教师或家长要时常关注孩子课外阅读的内容, 引导他们自主选择积极、健康、合适的读书材料, 让他们去享受无拘无束的阅读乐趣。如有如些学生好想象, 愿意读一读情节跌宕的科幻读物;有此学生喜欢了解历史, 人物传记, 名胜古迹;有些学生喜欢读一些节奏明快的、富有刺激性的故事或幽默、笑话、武侠小说, 适合他们的就是最好的。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 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 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大概是三七开吧, 也就是说, 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 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的书本里自我封闭起来, 而应大胆地引领学生拓宽学习的范围, 既不抛开“芝麻”, 又去摸一摸更吸引人的“西瓜”。

加强课外阅读, 不是单纯地做做“加法”就能奏效的, 它涉及语文教学的全面改革, 特别是阅读教学法的改革。如果阅读教学法的指导思想不变, 只是死死盯住几篇课文不放, 那么课外阅读就没有地位;如果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变, 老是繁琐分析, 繁琐练习, 那么, 课外阅读就没有时间;如果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变, 不能举一反三, 那么课外阅读也就难以提高效率。

因此, 改革阅读教学是加强课外阅读的前提。以我所见, 可向三个方面拓展:

一是相同体裁的拓展。教师按照教材特点和单元阅读训练要求, 选择与单元教材同一体裁的范文佳作, 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辅助读物。如《黄山奇松》是一篇游记, 可补充相同体裁的文章《台湾风光》《黄山云海》等, 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美妙的景色。

二是相关内容的拓展。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 引导其追根溯源, 阅读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如《特殊的葬礼》是有关环保内容的课文, 教完后, 我便补充《只有一个地球》《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环保类文章, 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我家园的思想感情。

三是名家名篇的拓展。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教师应引领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 让心灵染着墨韵书香, 这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的作品, 可补充冰心赞美儿童的诗歌、散文等作为阅读的内容。

三、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精读”是指认真细致地阅读语文章, 对文中的精华部分细细咀嚼, 慢慢品味, 汲取营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几乎每篇文章都要精读。精读的方式通常有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等。朗读是一种借助口头言语的阅读方式;默读是一种不出声的阅读, 速度快且便于沉思默想;复述能训练阅读记忆力、理解力、联想力和想象力, 有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背诵不仅能培养阅读记忆力, 而且又能提高阅读感知, 便于积累知识, 丰富语言材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精读的方法, 并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中去尝试运用, 感悟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诵记词语、摘抄好词佳句、自编词语手册等方式积累词汇和语汇。

“泛读”是种广泛的、粗略的阅读, 也是课外阅读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泛读的方式有两种:快速阅读和浏览阅读。快速阅读是指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快的速度把文章通读一遍, 敏锐地抓住文字中的重点、要点和脉络。在阅读过程中, 往往省略了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两个中间环节, 采用“眼脑直映”的方式, 使文字信号直接映入大脑记忆中枢进行理解和记忆。它要求读者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采用无声视读的方法, 根据文章主题, 把握文章中心。课外读物、课内自读课文都需要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阅读就是大略地看, 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 从中了解、评价、选择读物, 了解新成就、新动态, 搜索需要的资料, 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学生在阅读大量的图书资料和报刊杂志, 以及网上丰富多彩的信息时, 浏览阅读是很有效的方法。

在课外阅读中, 快速阅读和浏览阅读往往是交替进行的, 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 精读和泛读也被不断地交替运用。教师要利用自主阅读课加强精读、泛读的指导, 使学生灵活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和功效。

四、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教师除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读书的内容和方法以外, 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把所读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为学生搭设展示才能的舞台, 充分表现自我。

———每天课前采取一分钟演讲的方式, 交流在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也可介绍一本好书, 简述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还可以补充谚语、歇后语, 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每同学一首古诗, 安排一次形式多样的自主阅读活动。如佳作欣赏、名著导读、人物评论、读书心得交流、优秀诗文朗诵等, 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每学期一次“读书节”, 把学生个体的读书行为变成有组织的集体活动, 如图书义卖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速读赛、辩论赛等。

让学生与书为侣, 就是要让书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让学生与书进行心灵的沟通, 零距离的感悟, 使之与书中人物同喜、共悲、相忧, 以达到以外促内, 提高语文素养;同时, 从书中不断汲取营养, 增进知识, 提高修养。要达到这一点不能一蹴而就, 加强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效工程, 需要长期的努力, 耐心的积累, 但我们坚信:辛勤耕耘, 精心护理, 终有花期。

参考文献

[1]郑杰编著.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2]肖川主编.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小学生课外阅读浅见 篇2

写关于课外阅读的调查报告: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

调查目的: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书,书是人类进步地阶梯,读书也是了解这个多彩世界的途径之一,一本好书,使人长知识分辨善恶,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那大家读喜欢什么书呢?这往往因人而异。有的喜欢《漫画》,有的喜欢《童话故事》……对于大家的课外阅读情况,我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

调查结果:

据调查显示:班上有65%的人喜欢读《童话故事》,5%的人课外阅读物是科普书,30%的人喜欢漫画书,20%的人课外读物是作文书,10%的人的课外读物是其他类的书。1%的喜欢阅读《国学》篇章。15%的人作读书笔记。

调查分析:

有些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认识到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有一定帮助。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调查建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见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24-01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阅读早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阅读能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从小读起,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渐渐提高。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阅读最好的老师,是学生阅读的动力,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爱读、乐读。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问题来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吃墨水》一课前,通过提问学生:为什么用“吃”墨水而不用“喝”墨水或“蘸”墨水?有同学会“吃”墨水吗?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文中主人公吃墨水时的样子,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在作答。又如,在《蛇与庄稼》一课中,为什么放蛇去捉田鼠而不放猫?大水过后,田鼠和蛇为什么没有被淹死?《坐井观天》中的青蛙为什么会在井底?《昨天这是一座村庄》一课中提出作者为什么用昨天而不用过去?等,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类容,教师有针对性的选一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好奇。如果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充满向往,学生就会迫不及待的想要阅读课文,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自然高涨。通过不断的阅读,学生也会渐渐的喜欢上阅读,阅读兴趣得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相应的调动,教学效率极高。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由于生活环境和先天因素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如今的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各有所异,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默读,有的喜欢走着读,有的则喜欢坐着读,千奇百样。不论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阅读方式,教学中,我们教师都必须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读书,使其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对于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指导精读。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2指导速读。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3指导写读书笔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让学生掌握好阅读方法,阅读效率才会更高。

三、积极开展朗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外,课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还可以促进朗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的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心强等特点,我们在搞好课本知识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朗读之类的比赛,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可以个人朗读,也可以多个同学组合朗读,让每个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同学都有上台朗读表演的机会,在比赛中设立奖项,给朗读好的同学实质性的奖励和鼓励,让爱读的学生去带动不喜欢读的同学。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每个同学都去积极的准备,不断的练习,比赛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各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掌握朗读技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提高。

四、联系生活,课外拓展

课堂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补充。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阅读的过程,也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融入到生活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教学中,教师要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生活,课外拓展。如,在教学 《海底世界》 一课后,根据小学生的一些特点,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如 《格林童话》 、 《一千零一夜》等)之类的书籍给学生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乐趣,促进他们进一步的爱读、乐读。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报刊、杂志等书籍,让学生不断的积累知识,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写作等方方面面,以实现读以致用。

教有千法,教无定法,在阅读教学这块有待开发的神圣领地里,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累和摸索,只希望通过广大教师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能书声琅琅。

参考文献:

[1] 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之浅见 篇4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在教学中,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使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

一、化繁为简, 让学生在集中性学习中形成整体把握的能力

阅读教学要突出《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它的重点是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而在方法与过程上, 以学生讨论、探究的形式, 有效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变为自身的情感体验, 既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略课文的内涵, 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可以是多角度的, 但课堂教学对时空有着严格的规定性。教师如果想引导学生面面俱到地阅读, 其结果将处处不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要避免烦琐化, 应突出重点。这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新的挑战, 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总目标, 深入研究教材, 做到胸有成竹, 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中都要确立重点突破目标, 选择最佳的“切入口”, 以点带面、化繁为简, 让学生形成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变“讲堂”为“学堂”, 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

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课堂的特点:建构互动的思维活动空间,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充分获得阅读的情感体验。这特点突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 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

如在学习鲁迅小说《祝福》一课时, 对于“祥林嫂之死”, 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祥林嫂是被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大家各抒己见, 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最后, 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 达成了“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残害人”的共识, 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 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 学生自然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主动参与意识也就会增强。

古人言:“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把“渔”授以学生, 让他们在学习中展示出学习的主体性, 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去获取“鱼”。在这自己获取的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质疑、释疑中的曲折、反复、失败与成功, 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变接受者为发现者, 给学生以个性化阅读和探究阅读的空间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 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 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 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 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 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

在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课堂上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走进教师设计的框架, 忽视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兴趣关注。

新课程认为, 阅读行为的实质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的关系, 教师在阅读中是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人。学生阅读“个性化”, 决定了语文课本不再是教本, 而是读本, 教师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必须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真正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阅读教学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困惑, 敏锐地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全面互动学习中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已经不是纯粹的答疑者, 而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合作者, 自觉充当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教师要结合阅读文本, 设计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内容的“钥匙”, 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 从而为学生提供探究阅读的空间。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 才能让学生体验在兴趣中阅读, 在阅读中探究, 在探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观点中阐述自身的阅读体验。

在这种阅读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不是不管, 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导在活动前, 引在活动中, 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 而是间接暗示,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由此可见, 在阅读教学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以学生为本, 做引导学生质疑解难的引导者与组织者, 留给学生以个性化阅读和探究阅读的空间,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引领学生以普通人的真实情感与作品交流,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空洞的评价, 这样即使最后得出的结论与权威的观点不一致, 也有其价值。因为那毕竟学生自己与作品对话的结果, 是真切的感受, 是真正的读书。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根据教学目的选择阅读方法,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会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只有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研读, 进而认知世界、汲取营养、发现问题、提高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魏福太.重新审视阅读活动.甘肃教育, 2007, (14) .

[2]李晋钰.阅读——思想碰撞之旅.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09:5.

[3]韩玉兰, 朱德彩.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山东教育, 1997, (19) .

小学生课外阅读笔记 篇5

好词:搁浅 兜底 吞噬 山坳

好句:1.我的这种天性,似乎注定了我未来不幸的命运。

2.这种幸福足以补偿我曾经遭受的和可能遭受的全部不幸还有余。

3.人在恐惧中所作出的决定是多么荒唐可笑啊!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之浅见 篇6

关键词 培养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26-02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下面笔者谈几点浅见。

一、激发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深入理解语文教材,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本身的感染力,通过范读、配音朗诵、多媒体画面等各种手段,创设出良好的语文情境、故事情境,使自己在进入“角色”的同时,也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在学生的脑海里创建、再现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故事中的人物美,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与体验,激发他们“想要读”的欲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少年儿童喜欢的寓言、故事、童话,对他们都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可结合课文,设置有趣的思考题,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及好奇心,从而使他们迫切地想要通过阅读来解答问题,来满足好奇心。如此,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则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了培养。

(二)开展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都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表扬、称赞。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结合一些简单易行、操作性强的课外活动来进行。如:写读后感比赛、故事续写比赛、诗朗读比赛、给课文配插图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一系列活动,都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阅读的兴趣与信心。当然,以上各种活动,对于不同的年级,所提出的要求与标准都应不同,一至三年级的要求相应要低一些,否则要求太高,学生完不成,反而损害了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三)链接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四年级学习了《小木偶的故事》后,可向学生推荐阅读意大利作家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学习了《蟋蟀的住宅》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蝉》和《螳螂》。这种延伸性的阅读,不仅能巩固课内知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由语文知识向科普知识延伸。如四年级学习了《电脑住宅》后,可向学生推荐阅读《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相应科幻书籍,或要求学生自己去设计一座电脑住宅、电脑学校,并用文字表达出设计意图。这样,学生必然要读熟、读懂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模仿、创造出自己的设计,使学生既完成了阅读,又锻炼、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授之以渔,变“我能读”为“我会读”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应教给学生有关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不同的阅读目标来使用相应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默读。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速度较快;有利于记忆。(2)朗读。便于表达心意和与人交流;有利于记忆;能提高听力。(3)泛读。能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开拓思维。(4)通读。只要求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就可以。(5)精读。指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这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6)再读。对好的文章、感兴趣的文章,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能倒背如流最好。(7)选读。这个难度较大,对于小学生,一般只要求他们选读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学、科普、手工制作等书籍。

这里重点要引导学生学会精读的方法。精读的训练要求一般是:(1)规定阅读方向。即精读前确定精读的主题。(2)明确阅读程序。一般按照“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这三个逻辑步骤进行训练,使之理解课文。(3)指点阅读常规。如:查检、参考、圈点、批注等,中小学生主要是能找出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摘抄、背诵优美语句、段落,回答课后问题,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事迹、撰写读后感等。当学生能将一篇文章熟练地进行精读并达到预期理解目标,那他的阅读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习惯引领,变“我好读”为“我读好”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一个人爱好读书,但并一定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要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除了有一定的阅读方法外,还应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个阅读习惯,很大程度上与精读有些类似。这里的“我读好”,既指要读“好书”、健康向上、有益身心的书籍,又指要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以下阅读习惯:(1)专心阅读的习惯。读书专心,心无旁骛,理解才能深刻,记忆才能牢固。(2)博览群书的习惯。广泛阅读,才能增长见识。(3)追根究底的习惯。“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带着疑问去阅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4)多做笔记的习惯。知识在于积累。做阅读笔记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创新的思维火花迸发。(5)写读后感的习惯。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部作品,往往因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见解。如果将这种见解能引经据典地写出来,就是一篇非常好的读后感,这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升个人的分析能力有很大帮助。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交流。学会阅读,就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点亮了一盏照亮心灵的灯。

小学生课外阅读浅见 篇7

1 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现状

从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 阅读教学的创造性还很不够。学生学习上思维欠活跃, 课堂提问少, 提问的思路狭窄, 而且学生的答问重复也多。教师教法呆板, 常以一种教学模式去套教材, 很少举一反三。教师过于受教学参考书的束缚, 考试答案极其死板, 动辄对学生的灵活答法扣分。再就是课堂很少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民主气氛, 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反而批评为出风头。

另外, 教师上课要以“导”为主, 但真正做到以“导”为主的课还不是太多, 相反, 以“牵”为主的串讲、串问课仍屡见不鲜, 如总是喜欢按课前设计的“板书提纲”来“牵”, 搞变相的灌输。教师围绕那个“提纲”设计了一串问题, 然后一一地问, 学生则一一地答, 通过学生的嘴巴, 把“提纲”中的字眼一一地说出来。学生说不出, 教师便翻来覆去地“启发”。问完了, 说完了, “提纲”板书完了, 教学任务也就完了。

2 开展创新性阅读的措施

2.1 运用创新型阅读的教学模式

创新型阅读教学模式, 其主要步骤是初读感知—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 其具体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自议、自得, 既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增强学习效果。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总结处,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环节:请两位同学上台, 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 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 最后在狼扑向小羊的一瞬间, 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幸免于难, 请学生任意发挥想象, 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尽情表演, 这样, 既可以使学生总结出对狼这样的坏人不能光讲道理, 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反抗, 才能获胜的道理, 受到思想教育, 同时既融语言内化、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于一炉, 使学生创新能力在表演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2.2 运用助读型主体内化的教学模式

有经验的老师说:善教者往往是围着“孩子”转, 不善教者则往往是围着“教案”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 务必由重串讲串问、重知识结论的授受型灌输给予的教学模式, 转变为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助读型主体内化的教学模式,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方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位老师教《早春》这首诗, 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的?不少学生感到困惑:应当是离小草越近看得越清楚, 怎么会“草色遥看近却无”呢?有个学生却能联系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我觉得这跟看报纸上的照片是一样的。从远处看, 照片上的图像很清楚, 可近看就不同了, 只是一片密密麻麻、有疏有密的小黑点儿。‘草色遥看近却无’我想也应当是这么个道理。”你看, 学生对这句诗的感悟不是颇有创意吗?

2.3 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鼓励质疑, 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 是创新性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因此, 我们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质疑并注重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发问, 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 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 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初读课文前, 可用“直入式”。开课后, 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 鼓励中等生, 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 运用“诱导式”, 如教学《赤壁之战》, 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 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 自己去寻求答案, 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 可用“询问式”, 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 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 进行信息反馈, 进行学习的再创新, 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教师还要善于启发激疑, 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 当第二次比赛, 田忌战胜齐威王之后, 是否可以提问学生:如果齐威王改变策略可以取胜吗?齐威王以下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输一场, 再以上等马对田忌的中等马, 以中等马对田忌的下等马, 可胜两场。当学生想出以上对策后, 教师还可启发学生, 按以上对策, 齐威王战胜田忌, 需要一个什么条件? (即必须田忌先出马) 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既引向广阔又引向深入。

在启发学生质疑过程中, 教师要归纳释疑, 让学生提出见解。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珍视个性化阅读感受。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教学《守株待兔》时, 有学生提出:“猎人用陷阱去获取猎物不也是守株待兔吗?这有什么不好呢?”这样的质疑不拘泥于现成结论, 敢于反向思维, 大胆探索, 教师应肯定学生的观点。

2.4 重组文章结构的训练

重组文章结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例如《凡卡》一课是直叙、插叙交叉进行的。可以启发学生按两条线重新安排结构, 一是选出书信内容, 二是理出插叙的几件事, 重新组织, 使学生重新探索文章结构特点, 加深理解, 使思维条理化。有的课文还可变倒叙为直叙, 或变直叙为倒叙;或改变开头、结尾;还可以改变构段的逻辑结构, 如总分变分总, 因果变果因, 连续变递进等。这样的语言训练, 实际上也是作文指导和思维训练,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作文能力。

2.5 运用改写或补写

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之浅见 篇8

一、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

发展要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增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首先根据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的要求,制定出全体学生普遍要求达到的基本认识目标,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感性、情意性目标。例如,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除将目标锁定在让学生体会熊猫幼仔和大熊猫的可爱之外,还应该让学生领悟语言规律,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熏陶。课前让学生收集课外资料,增加阅读量,知道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它有温雅个性,憨态可掬,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大熊猫因为美丽的祖国而可爱,祖国有可爱的大熊猫而美丽,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除此之外,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

1.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设计需要,可以把教学地点安排在室外,也可以安排在室内;可以组织学生到溪旁林边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如在室内教学,可进行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座位不能使统一的“秧田式”,可排成马蹄形,也可安排成“蜂窝状”,还可围成了圆、半圆;座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等等。如在室外,可分组阅读,也可以集体讨论。这些形式的变化,目的在于打破以往呆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开展多向交流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

2.建立开放型师生关系

在开放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平的和宽容。上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用商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开展探讨。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见解吗?”“我相信你能行!”等等。

三、开放教学内容,扩展创新空间

新教材内容的选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

1.课内外结合,优化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翠鸟》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体会翠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翠鸟到底有哪些具体生活习性呢?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社会)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以往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创新兴趣

新教材语文教学内容的编排更注重音乐、美术、常识等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联系,因此,教师要开放教学内容,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如教课文时,可提出“我们怎样学习这篇文章,请大家出出金点子。”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课文内容设计学习方法,绘画、朗读、表演、书法等等均可,让学生从中体验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如期实现。

上一篇:分析测试平台下一篇:网络点击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