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应重视课外阅读

2024-10-15

小学应重视课外阅读(精选5篇)

小学应重视课外阅读 篇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阅读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新课程标准作这样的要求, 显而易见的是希望学生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充分汲取,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应该说, 重视课外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一、师生同读, 趣味横生

“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 所教的东西要通过引起他们的兴趣, 符合他们的需要, 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可见,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需要的动力。不管课外阅读有如何的重要,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 那将只是一句空话。

在中高年级,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量, 常常煞费苦心。但是, 当你看过这些书后, 你就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书籍, 有足够的魅力把你看到的精彩讲给学生听, 然后卖个关子挑起他们的阅读欲望。比如:介绍法布尔的《昆虫记》时, 我边讲边在黑板上画下了法布尔如何抓毒蜘蛛,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 班内由此而便掀起了一股昆虫热;《爱的教育》则选了其中一个极为感人的故事《小抄写匠》, 当我绘声绘色读完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时, 学生希冀看到更多……

当学生看完我介绍的书时, 常常会饶有兴致地与我分享他们的所得, 说得兴致之时便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这其实也是让学生在看完书后有个思考, 以便帮助他们养成思考的习惯!

二、网络辅助, 另辟蹊径

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已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内容, 而是希望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很多时候, 我们会布置学生自己去浏览网页, 查阅资料, 这样做是希望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 以拓展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知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时也是为了为课堂教学作个铺垫, 使得学生更容易与文本产生共鸣。

但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即使你教给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 甚至把关键字也列出来, 但学生还是有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读到很少的东西, 有的干脆放弃查阅, 也有的一切拜托父母。当学生兴致勃勃把打印下来的资料呈现给我时, 对于他们来说, 也只是交一项特殊的作业而已。此时, 他们的兴趣点并不是阅读, 而是找资料。在我们的班级上开辟的《课外连接》栏目, 恰巧能避免这一问题。

平时教学时, 会碰上《锡林郭勒大草原》、《富饶的西沙群岛》等写景文章;《张衡》等一些史类文章。前者对文本的理解应建立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 后者则需要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 以便帮助学生体悟文本。比如, 一段生动的大草原风景, 远比你就着文字说文字来得生动形象, 来得直观真切, 也利于学生更好得进入文本, 感悟文本。

三、阅读指导, 方法为先

有了阅读兴趣后, 还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避免学生因只注重情节, 而忽视语言;只关注内容而惰于思考。当然, 对于不同的文章或书籍, 有的可略读, 有的却需详读。如果说前者可以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 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那后者则是他们对于自己运用阅读方法深入阅读能力的一种检验。当然, “学”才以“致用”。只有教师注重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才有能力独立地、深入地去思考、品评文章。

《新人文读本》中搜集的很多名篇都极具深度, 文章文质兼美是详读的好材料, 对于此类文章学生独立阅读却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 我们可以将之作为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的材料。初级阶段, 学生在初步接触文章扫清字词障碍, 读流畅后, 教师可抓住文章中心提出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词句去体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不断总结阅读的方法, 包括阅读符号的运用,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涵的方法等。进入独立阶段后, 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运用阅读符号, 边读边借助工具书边思考边批注, 去独立感悟文本。此时, 教师该做的是与学生一同分享他们的阅读成果, 并适当地引发讨论、评点。而后学生对于阅读了一篇篇美文后所写下的看法、引发的联想、彼此的共识……不正说明了他们已逐步学会了独立地深入阅读的方法吗?

重视课外阅读切忌流于形式, 当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将课外阅读教学转化成学生内在的需求时, 从中得益的将不再是少数学生。只有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阅读, 寻找最佳的阅读途径, 改变原本只注重量, 而轻于质的课外阅读误区, 才真正将学生引入课外阅读的殿堂。

必须重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2

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领会素质教育的本质,没有真正严格执行素质教育要求,没有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来教育,即使做些改革,也是表面形式,花架子,没有质的改变,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操作中还是几十年不变的老方法,知识讲授式、训练题海术。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时间少得可怜。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觉得小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严格禁止。为了完成应试教育,从老师到家长都认为首先要完成课内任务,完成升学,这是第一要务,其他都是次要的。

然而这是很不科学的,事实上课外阅读比课内任务重要得多。

首先,这是实施真正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让学生获得综合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适应未来的知识创新型社会。各种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知识信息的积累,而语言文字是各种知识信息的载体,所有学科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领悟。因此,语文教师应鼓励引导小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获得,不断积累,才能“厚积薄发”。说到底,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同时,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掌握,也是对语文能力的提升。

其次,这是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素养,仅仅靠学校几节课内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课外的广泛阅读,多方汲取。才能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丰富和提高思想,逐步增加积累,同时又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可见,引导小学生多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

再次,这是顺应世界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以精辟的概论阐述阅读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美国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育。为学生选择了大量的阅读材料:①形式多样;②内容广泛;③不分科别。并且重视泛读和速度。还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考核测试记录。这种课外阅读训练,是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广泛大量获取信息。为学生成长发展做好充足储备。

另外,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已被大量事实所证明。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和科学大家们都有切身体会、特别认同。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原学医,后自学多读,成为世界文豪。高尔基:没有上过学,自学成世界文豪。马克思:博览苦读,踏坏了大英图书馆的地板,成为全人类的导师。毛泽东:只读过初师,靠博览自学,成为世界顶级伟人。爱迪生:没有上过学,自学成世界最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最伟大的相对论是自学所得。华罗庚:历史上每一个发明创造家都离不开自学,光靠老师讲,是创造不出新东西的。他自己就是自学成才的典范。老舍:语文学习最基本和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一定要多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叶圣陶: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

可见,课外阅读对于小学生是无比重要的,小学生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大量积累词汇和知识信息,培养表达和思维能力,才能提高全面素质,获得综合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有所创新,成为创新型人才。同时,没有广泛的阅读,语文能力就无从谈起。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课本出发,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通向浩瀚的知识海洋。

当然,要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社会大环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完成。既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也要我们小语教师主动实践。我们要利用家长会等机会,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读课外书的重要性,取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平时我们应经常向学生灌输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增强他们的主动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语文课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方法远比教给知识重要得多。还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阅读。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积极主动地阅读,才能有真实的效率和效果,才能发展小学生的主体能力。更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习惯的培养。”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巨大的的促进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人的宝贵财富,使学生终身受益。

因此,面对信息如浪潮般涌向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创造条件整合各种资源,从小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习惯。让书籍的阳光照亮他们的生活,放飞他们的智慧,塑造他们的素养,使他们成为未来的栋梁。

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九年累计4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要达到这一阅读总量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厚实的基础。

一、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 陶冶学生情操,对其人生发展作出指导。

对学生而言,阅读大量健康有益的书籍,可以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革命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广为流传,这些作品影响了一代青少年学生,树立了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让学生写读书心得,其中一个学生读《美国著名演说集》后写道:“它使我懂得:追求真理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一个人舍弃了一切———功名利禄、毛骨悚然的魔鬼形象,或是阴险狡诈之徒;而影片中的鬼确是一位魅力十足且正直能干的男子。因此取其言外之意译为“人鬼情未了”为情节的展开和故事的叙述做出了极好的铺垫,营造出了一种浪漫、神秘、凄凉的氛围,从而使观众在心理上对影片里将要表现的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生死恋有了最大程度上的想象空间,其艺术魅力和商业魅力在片名中尽显无疑。

4. 商业价值。电影是一门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在片名的翻译时需考虑到商业因素。

要实现商业价值,首先要求译者充分把握目标语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创造出目标语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影标题,引起其心理认同,激发审美愉悦而产生观看欲望。另一方面,强调片名的新颖醒目,善于制造悬念,渲染气氛,令人浮想联翩。例如将Sister Act,The Terminator,The Others译为《修女也疯狂》,《魔鬼终结者》,《小岛惊魂》就十分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既雅俗共赏又自然贴切,成功地体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引起观众观看欲,提高票房收入。

为达到上述目的,商业价值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大胆创新,不求貌似但求形合。但应注意切忌过度,切忌媚俗,不可为了过分追求票房效果而大肆进行商业炒作,弄得俗不可耐。大量港台片即犯了“媚俗”之嫌,如Made in America译为《精子也疯狂》,The Truth about Cats and Dogs译为《众里寻她兜错路》,As Good As It Gets译为《猫屎先生》,把海明威的名作The Sun Also Rises《太阳照样升起》译为《妾是朝阳又照君》,这些译名都与原片名和影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难免有媚俗之嫌,影响了影片的艺术效果。这种媚俗的译名最终会为品位较高个人幸福甚至生命时,相信他便获得了真正可贵的东西:人的精神、人的尊严、人的勇气和力量,那时,真理也就和他同在了。这样的人,便是我无比崇敬和立志追随的。”我们都说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其实一本好书也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或者人生的一个阶段。

2.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和深刻,需要阅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已很难满足学生们认识的需要,只有给他们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才能跟上时代,获得最新信息。近几年的考试内容就注意了这一点,经常会在试卷上出现一些新名词或和新科技挂钩的题目,要是能够注意到这点,就不会因为对题目陌生而束手无策。

阅读大量健康有益的书籍,对于训练人的智力因素如言语的组织能力、语言的顺畅和识记、推理等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阅读多了,大脑里储藏的信息也多了,就能产生知识的迁移,产生联想,分析多部作品的同异,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聚合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比较阅读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中不可避免地会把新信息和已知的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信息组合,因而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提高学生审美赏析水平,完善人品和人格。

社会文明在不断进步,文学鉴赏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几年来诗歌鉴赏被引入语文试题,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明。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仅仅局限于课本是不够的,只有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基础上通过赏析才能完者甚至为普通观众所不屑,不利于票房收入,造成商业价值的负面影响。

结语

翻译是从一种符号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的再创造活动。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不可否认,当前片名在这意义转换的过程中,存在良莠不分的现象,但因各个译者自身水平、经验、审美观点不同,译名质量自有高低之分。但笔者认为,为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可允许多种译名同时存在。第一、就翻译的共时角度而言,这种解读同样作品由不同理解产生的诠释或许都有其合理性,都有积极的一面,符合水平不同读者的需要。第二、随着历史的发展,过去和现在人们解读同一部电影时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若非某片名已被广泛接受,将一些片名再译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也是可接受的。当然经典的译名已深入人心,若非确定有把握,改译、另译似已无必要。但译名多了,为避免造成混乱,应在括号内加以注明。

参考文献:

[1]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外语教学,2001.1.

[2]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3]熊启煦,王春艳.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8.

[4]陈炼,陈育.外国电影片名的翻译.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3.9.

由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发的思考

王云飞

(甘肃省会宁五中,甘肃会宁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崭新内容,综合性学习课的设置,对新课标下的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项重大改革。

在课题的实施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课的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放、活动方式的灵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学习活动却是一项最难把握的内容。一些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出发点提出疑问: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一些教师在综合性活动中给予学生的自主性把握不够,导致综合性学习课成为学生的自由学习课。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充分利用地区优势资源,致使活动与实际生活脱节等等。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以下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

二、课题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成。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内容、形式、风格、流派如何,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在思想内容方面鉴赏作品所展示的假恶丑和真善美,在艺术方面感受文学作品的修辞艺术、结构艺术……从而受到艺术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改善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当学生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能产生某种愉悦之情,从而萌发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高尚的情操。尽管有些作品是把美毁灭给人看,却能激发人们对毁灭美的恶势力的愤怒,产生消灭丑恶、维护美善的思想感情,从而得到审美愉悦和满足。例如,有的学生对《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和神甫富娄洛进行了人物赏析审美,卡西莫多外貌丑陋,但心地善良,以生命维护“美”的代言人———爱斯美娜达;而富娄洛外貌俊美,但心地险恶,极力摧残美。学生通过阅读审美,潜移默化地把美的事物化为自己的高尚情操,从而完善自己的人品和人格。

二、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1. 机动灵活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仅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教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推荐方式要灵活,可以推荐书刊,也可推荐篇目,还可介绍内容。例如,我在给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榜样。

2.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的相关理解

1.是以语文为主的各科学习的综合

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这一特点具体表现为:其一,综合性语文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在改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出现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等,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二,以语文学科为主开展跨学科活动式教学。跨学科课程模式主要包括两种组织方式:(1)以某一学科为主开展跨学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我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专门要求学生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阅读了大量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互相观摩、互相学习,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3. 指导学生熟读古诗词,感悟古诗词。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每首诗词拓展引进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人异文”、“同意异文”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综上所述不难得知,我们试图通过少数课本中经典范文的反复嚼烂,让学生读懂天下所有文章的想法是不可取的,课外阅读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手段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

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心灵和人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指导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积淀和语文综合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未来才会更加灿烂和辉煌。

参考文献

[1]张可伟.学生自主择课是实现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J].中国远程教育,2004.

小学应重视课外阅读 篇4

一、小学英语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小学英语课外阅读不够重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被动地掌握知识点,忽视了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小学生因为其思想、身心各方面发育尚未完全,他们在各方面都需要依赖老师,所以教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做。除此之外,小学英语的教材中并没有安排课外阅读的内容,由于课外阅读素材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小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的训练机会。如果让小学生自己去进行课外阅读,那么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因为他们的英语水平较低,阅读能力不高,可能会感到读不懂、不好读,这样就会降低他们的阅读兴趣,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2)小学生缺乏相应的英语课外阅读的材料。在以往的小学英语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英语字母和发音及一些简单的对话为主,很少有涉及到整篇整篇的英语文章阅读。因此,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材料比较有限。与此同时,家长和学生也都对英语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草草的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这样随意选择的后果不仅无法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的提高,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使他们产生厌学的心理。

(3)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指导不足。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最基础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很有限,英语水平也不高。这时候,小学生是最需要老师和家长指导的,尤其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及时的指导是教师的责任,但是很多教师却认为他们的教学任务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就够了,课外阅读不是教师的任务,应是学生自己去进行的课外知识拓展练习。有些学生由于对英语学习缺少兴趣,根本就不会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而那些有兴趣想读书的学生却又因为没有老师的指导,缺乏阅读技巧,大大降低了课外阅读的效率。

二、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改进建议

(1)教师和学生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训练。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教学,要充分意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小学生学习英语来说是多么重要,并加强对学生的相关指导。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英语教学也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一方面,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灌输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一点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还要在课后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外阅读任务,让每位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外英语阅读中来,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同时,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要重视课外阅读,不能完全依靠老师,要自觉地开展课外阅读的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及时问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增加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材料。教师要认真、仔细地为小学生挑选课外阅读的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两个原则: 一是素材要丰富,要能够勾起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二是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水平,要难易适中,如果太简单的话,那么学生会觉得毫无挑战性,课外阅读就显得毫无意义了,反之如果太难的话,对学生来说又很难读懂,学生攻克不了这个难题就会产生恐惧心理,不愿再进行探索了。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现有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学习,要鼓励学生多读英语报纸、英语杂志,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①教师需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很多小学生并不了解阅读的方法,也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一般来说,我们进行英语的课外阅读时,首先是将整篇文章做一个快速的阅览,然后再抓住其中的有效信息进行仔细阅读。但是很多小学生一拿到文章,就一字不落地阅读和翻译, 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提不起阅读的效率。学生可以先把文章扫描一遍,抓住其中的重点,了解大意,抓住主线索。②教师要及时纠正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小学生在进行英语课外阅读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要针对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当前很多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某一篇文章时不能获取有效的信息,教师就可以找一篇范文领着学生一起阅读,并找出其中有效的信息进行示范和讲解,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小学应重视课外阅读 篇5

1. 趣味性原则

指导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首先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 以课文激趣。在学习了一篇课文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阅读, 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了《虎门销烟》后, 可以向学生提议:除了虎门销烟, 林则徐还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 课后找一些这方面的书来读一读。通过学习课文, 学生都对林则徐产生了敬佩之情, 自然有兴趣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

(2) 以练习激趣。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综合练习, 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 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七中有一道题, 要求学生把自己在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中认识的古代名人的名字, 按其所处的朝代填写在给定的表格中。这一题涉及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知识, 我们可据此引导他们温故知新, 完成练习。

(3) 以故事激趣。一是可以通过介绍故事的梗概,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详细内容;二是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某一部分, 引导学生课外进行完整阅读。小学生思维活跃, 好奇心强, 他们对故事总是特别感兴趣。

2. 自主性原则

所谓自主性, 就是行为主体按自己意愿行事的动机、能力或特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小学生课外阅读要坚持自主性原则。教师应适度指导, 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的机会。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得自己独特的认识、体验,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也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 《人类的“老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课后练习第五题:“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对此, 一方面,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让他们注意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并自行进行归类整理, 为课堂交流做准备;另一方面, 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交流的机会, 让他们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3. 选择性原则

(1) 阅读方法的选择性。阅读方法有精读、略读和浏览。阅读方法的确定应根据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对于需要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的内容必须精读;如果只需学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则应略读;而要求学生从中捕捉有用信息的内容则通常采用浏览的方法。

(2) 阅读内容的选择性。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机性比较强, 往往看到什么就读什么。为了确保阅读的有效性, 我们应教导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首先, 要选择思想健康的读物,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读好书, 才能陶冶思想情操, 提高政治素质。其次, 要选择知识性强的读物, 这类书籍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使其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再次, 要选择与课堂学习紧密相关的书籍。我们要通过学生对这类书籍的阅读, 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4. 综合性原则

上一篇:联结结构下一篇:社会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