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应重视诵读(精选6篇)
古诗教学应重视诵读 篇1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 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教学时, 教师应重视诵读,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知意入境, 悟情明理, 在诵读中陶冶情操, 启迪心智, 传承民族文化精粹。
关键词:古诗教学,重视,诵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 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一首古诗, 短短几句, 寥寥数十字, 语言凝练, 内涵深邃, 意境深远。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 许多教师在教学古诗时, 常常是“灌输式”教学, “字字落实”, 逐字逐词解释翻译, 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
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教学, 让学生喜欢上古诗呢?俗话说, “七分诗三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 读是古诗学习的入门之径, 教学时, 教师应重视诵读。诵读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念, 熟读, 背诵”。教学上的“诵读”不只是背诵, 而是要有利于学生的体验、感悟、积累的“读”, 学生在读中知意入境, 悟情明理, 读多了, 自然成诵。
1 反复诵读, 知诗意
古诗言简意丰, 与我们的生活年代相去甚远, 学生难以把握其深刻内涵。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意思是说反复诵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古人写诗, 往往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学习古诗, 就学古人“诗读百遍”, 读得滚瓜烂熟, 以至熟而成诵, 必会或多或少感知诗中的意思。
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 我让“诵读”成为教学的主线。一是教师范读引路:大屏幕播放着风光旖旎的西湖, 老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古诗, 学生听读, 边听边画出难理解的词句。二是学生自由读, 边读边理顺字句关系, 把握节奏层次, 读得通顺、流利, 小组合作交流诗句的含义。三是展示读、齐读, 做到读得琅琅上口, 声情并茂。这样, 在多媒体画面、音乐的带领下, 经过诵读, 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意思:一天, 诗人苏轼在西湖游玩, 起初阳光明丽, 西湖水波荡漾, 波光闪闪, 十分美丽。后来下起了小雨, 雨雾笼罩下的西湖, 湖面上一片朦胧, 远处的山峰、宝塔若隐若现, 非常奇妙。诗人站在湖边一边观赏一边感叹:“水光潋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2 想象诵读, 入诗境
古诗讲究“诗情画意”, 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中意境。古诗意境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实现。培养学生的想象本领, 重在诵读, 学生边品读诗句边想象再造诗境。
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 我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诗句, 品味语言, 研读关键字词。从“怜”字引导学生品读出诗人的惜苔之意, 爱园之心, 探春之情。从“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品读出春色在这一“关”一“出”之间, 冲破围墙, 溢出墙外, 让人想到墙内的满园春色。这样, 学生在诵读中想象, 被带进那“春色满园”的意境, 与诗人共享春天的美景。
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诗意的基础上, 让学生多读, 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 学生自然而然会不断有新的“意会”, 眼前仿佛出现了在鲜花烂漫的三月, 一只小船在浩瀚的长江上飘荡, 愈走愈远, 直至消失在万里碧空, 只有长江滚滚奔流, 可诗人李白还在翘首凝望、不忍离去的情境。
3 用心诵读, 悟诗情
“诗缘情”, “诗言志”, 古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诗中所描写的人、事、物、景都注入了诗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注入了诗人的思想主张。由于学生学习古诗的时空距离, 情感的感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诵读, 是最能表现情感的方式。读时要做到“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可以加上肢体语言, 模仿古人或摇头晃脑地读, 或扬眉拈须地读, 或引吭高歌地吟诵……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领悟到诗人的情感。
古诗《枫桥夜泊》, 诗人张继在古诗中表达的意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较远, 要想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很不容易。教学时, 教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揣摩体味诗人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要以读入手, 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建构一种无声的对话。在读好的基础上, 我及时抛出问题“一夜未眠的诗人到底有什么忧愁呢?”接着介绍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张继, 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反复诵读。通过老师点拨, 多数学生能够感悟到诗中“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客船”这一连串的景物无不渗透着一个“愁”字, 承载着诗人的无限寂寥愁绪。像这样感诗人所感, 想诗人所想的用心诵读, 学生才能真正“读进去”, 身临其境, 生成意趣。
教学《早发白帝城》, 可在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 选择古筝曲配乐诵读, 在明快的乐曲声中, 学生很容易领悟到李白乘船行驶在三峡, 瞬息千里的情形以及诗人在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的美景中轻松愉悦的心情。
教学《竹石》时, 指导学生以赞美的语调反复诵读, 学生很容易就能体味到诗人表面是在写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打击仍然坚定强劲, 其实, 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借竹石来赞美自己那种刚烈、坚韧, 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4 深入诵读, 明诗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诗, 不仅充满着诗情画意, 还蕴含着深刻哲理, 读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教学哲理诗时, 需要从古诗的表面意思去探寻其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从而获取精神的滋养。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全诗蕴含的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 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分析, 既要客观, 又要全面。李白的《登鹳鹊楼》中“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蕴含着“站得高, 看得远”的深刻哲理。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告诉我们: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诗中有理”的名诗佳句有不少,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类哲理诗, 是诗人假借人、事、物、景, 寓抽象于形象之中, 寓深刻的哲理于含蓄的语言之中。教学时, 教师不宜生硬灌输, 而是要引导学生深入诵读, 借助诗中的艺术形象, 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诵读得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 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教学离不开诵读, 没有诵读, 课堂就没有了生气和活力。教学时, 教师应重视诵读,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明诗理, 在诵读中陶冶情操, 启迪心智,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粹。
参考文献
[1]徐志龙.诵读古诗词新探[J].小学教学参考, 2009 (19) .
[2]林姗姗.古诗词教学创意设计原理与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 2010 (19) .
古诗教学应重视诵读 篇2
因为地理位置及地形的关系,山区一般都会存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滞后等情况,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条件,山区的孩子接触到的事物有限,交际活动局限在一个极其狭窄的小天地里,学生们课外时间一般都用本民族母语或本地区方言进行交流,语言能力发展受到一定的约束。在教学活动中不敢说、不爱说、不会说,语拙言笨,羞羞答答;加上民族母语或本地区方言在语法结构上与汉语的差异,使这些学生的思维方式、文字组织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严重地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要走出这样的困境,我认为,“诵读”的训练可以说是一条捷径。
“诵读”,是古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古时的私塾先生,极少讲字说句,只是一味地带着学生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读书,这好像有些“读死书”的味道,是否有些效果呢?古代的语文教育,从“人之初”开始,要求学生必须要把《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等几十万字的书,全部要精通记熟,还要看相当于原文数倍的注解及其他的有关资料。教书先生在这里抓住了“诵读”、“背诵”的关键,不去高谈阔论,而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充分模仿、积累、训练、自悟,一遍遍地读,最后学富五车,成名成家。可见,封建教育中重视“诵读”的历史功绩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能抹杀的。老一辈的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都曾在年轻时代得益于私塾的读书过程中熟读甚至背诵过许多名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诵读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就此说来,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进一步发扬“诵读”这一传统的教学特色,教学效果应当是相当好的。
一、诵读可以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巴甫洛夫心理学观点认为“青少年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教学中,中学生对语文课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消极被动,症结就在于执教者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过多强调教师的讲析,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感悟、认知,学生缺少积极参与,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学习兴趣。中学生年龄小,控制力弱,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比较差。如果让他们默读,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不是走神就是打瞌睡,这样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比较强,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习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诵读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不仅仅是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者,而是共同参与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诵读的训练,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其自学能力,使其全面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诵读技巧的训练,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了使自己的朗读更为出色,学生会在预习的时候对课文进行认真的阅读分析,理解文章的脉络结构,找出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学会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上课时就可以运用质疑的方式加以点拔指导,学生会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教师就可以少讲、精讲,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三、诵读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丰富的语言的汇集、要有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更要有明确、深刻的思想内容蕴含其中!诸如此类的条件是怎样准备起来的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话道破了诵读与写作的关系。进行诵读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典故以及一些固定的句式;同时又可以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有关不同文体结构、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及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写作知识,可以让学生区别、分析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的异同,体味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诵读,会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所读作品的内在美感,积累有关写作知识。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作起文来写之有物,谈之有理,说之有情,表达有章有法,最终达到提高其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进行诵读的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说”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从生理学角度看,要“说”好,就必须对发声器官进行锻炼,而反复的诵读,不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诵读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除此以外,诵读的训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判断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鉴赏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更大的收益。
语文教师应重视诵读教学 篇3
关键词:语文;诵读教学;作用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语文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使学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一、诵读教学的科学依据
1.诵读教学的生理学依据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诵读与人的多个器官有关。诵读是将这些文字符号信息通过视觉器官、发音器官、听觉器官等感受器的神经编码,传输到人脑的各个相关区域,然后通过大脑的语言中枢进行分析综合、加工处理,再把处理过的信息储存在大脑皮层的记忆区域中。在诵读的过程中,各个器官是密切配合、相互作用的。有关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中运用的人体器官越多,大脑收获的信息就越多,学习效率也就越高。如果我们只用眼睛去看书,大脑获得的信息就比较单一,有时还会出现差错。但是当我们开口读的时候,排除了外界声音的干扰,大脑神经高度集中,准确率则会大大提高。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视觉器官、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发育的黄金季节,可塑性极强,诵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这些器官,使他们健康发育。
2.诵读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诵读包含着复杂的心理过程。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诵读是一个信息加工和记忆的过程,它参与了诸如知觉、感觉、记忆等许多不同的心理活动。在认知心理学中,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环境的数据或者资料的增减会通过主体感官引起主体感知信息的变化,此类信息可分为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体觉信息、空间信息和时间信息;另一类信息来源于认知主体的个体长期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储存,这些知识作为信息在储存或提取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表征形式,可以分为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二、诵读教学的作用
1.可以对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紧紧围绕着两小儿“辩斗”的主要内容展开朗读,通过学生自渎、表演读,使课堂高潮迭起,情趣顿生,教材的主要内容在朗读中被学生牢牢记住,而辩斗的语气把学生带进了真实的情境,仿佛回归远古。无需多讲,文章的意思已经在辩斗中自然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2.可以积累写作素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没有阅读量,没有积累,学生写作时就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即使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在读书中不断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并不断积累,一个好词、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精彩的片段、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等都可以成为积累的素材。而且,学生可以把语句、片段摘录下来,甚至把整篇好文章剪下来,日积月累,便成了一本很好的“作文选,它将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通过读书,学生还可以学习各种写作方法、文章结构等,为作文提供指导。总之,多读书,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写文章便有“源头活水”,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往大了说是一门艺术。韩愈说:“句逗之不知,惑之不解。”对文章的停顿都找不准,显然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叶圣陶很早就指出,“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打球要有球感,唱歌要有乐感,学习语文也要有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熊成钢认为“语感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语文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言语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能力”;王尚文认为“语感是对言语对象的直觉感知和直觉判断”。简单来讲,语感就是对言语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一种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直觉能力,而诵读揣摩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
4.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读激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或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或放朗读磁带,或组织学生录音,都能发挥朗读的作用。可读全文,可读片段,可分角色朗读,戏剧选场则可指导学生表演。朗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节奏分明,语速适当、感情真挚。
总之,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强调朗诵教学,要对课文熟读成诵。不朗读,不背诵,光靠看,光靠浏览、默读是学不好语文的。学了不少文章,好文章的那些词汇、句式、表达方法,不靠朗读来揣摩、领会、学习,也不靠背诵来记住,大脑的“内存”就不丰厚,学生“腹中空”“根底浅”,说话写文章就必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参考文献:
古诗文教学要重视诵读 篇4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审美情趣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 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教读古诗词应在指导学生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 放手让学生诵读, 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词的音乐美, 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词的意境, 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 达到积累祖国语言, 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初读, 赏诗语
古诗文用韵抑扬顿挫, 用语精当典雅, 特别讲究字句的干练、洒脱、清峻。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语言特色, 引领学生学会诵读, 自主感悟, 倾心欣赏诗文的语言美。初读时, 首先要读准字音, 掌握文章的字词。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 并及时纠正, 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了其含义, 把诗文也能读得文通字顺了。其次, 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 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 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 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第三, 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 或为某种表达效果, 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 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过零丁洋》就要读得气壮山河、慷慨悲壮, 《归园田居》就要读得与世无争、清新自然, 《春望》就要读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第四, 注意节奏。初读中的节奏需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 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 可用慢节奏。如《陋室铭》骈散结合, 音调和谐, 节奏明快, 读起来朗朗上口, 充满了音乐美, 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二、诵读, 解诗意
一篇诗文在诵读中把握了结构, 了解了作者的思路, 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 抓住支撑句, 掌握文章的思路, 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 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变静为动, 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 教师根据文义、诗意配图、配乐, 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诗文, 能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如教《陋室铭》时, 教师根据文义, 配上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 使学生从中把握了作者的思路。配乐诵读时, 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 利用多媒体设计动态板书, 扣住思路, 抓住关键句, 用缺字法训练背诵, 从易到难, 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 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既掌握了背诵, 又把握了文章,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研读, 悟诗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古诗文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都在古诗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感悟出《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爱国情, 《春望》中的忧国忧民之情;才能悟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是相隔两地的亲人的深情祝愿,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是爱国志士的铮铮誓言,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是执著的信念, 这些生动、具体、独特的个人阅读感受, 不是老师能分析出来的, 只有细心阅读,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将自身先前的独特体验融注到文本中, 并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和解析, 这不是教师的分析所能代替得了的,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自我完成, 真切领悟作者创作的动机, 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情感, 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历练。
四、吟读, 品诗味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反复吟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同样, 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吟读的兴趣。在吟读中,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 激发其想象。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 学生不展开想象, 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 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 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吟读, 在吟读中想象, 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吟读感知形象, 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 品味诗意, 走进诗人的意境。如, 读《出塞》, 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 明月下, 望着辽阔的荒野, 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为了戍守边境, 这关城, 从秦汉到现在, 洒下了多少征人的血汗?为什么战争却连年不断……学生只要充分发挥想象, 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古诗教学应重视诵读 篇5
【关键词】 初中 古诗词教学 学生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8-051-01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十分重视诗歌审美教育的作用,他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因而提出“不学诗,无以言”。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结晶,尤其是选入初中教材的作品,都是历经时间沉淀的名篇佳作。教学这些古诗词,要重视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要对学生认知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有所促进,提高学生基本素养。而诗歌美育则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可以培养其健康的高深的审美观。
具体来说,古诗词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助于学生感受人文之美。人文美就是“以人为本”的审美意识,是对人生存状态、情感价值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关怀;我国古代诗词,无论是吟咏自然山水,还是抒写现实情怀,都表现出对人文的关注。如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对人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进行关注;“杨花愁杀渡江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西出阳关无故人”都表现出对人的高度关注。由此可见“对人关注”是古诗词与人文精神相通的主题。人文精神与古代诗词这些相通的地方,奠定了我们挖掘诗词中人文精神的基础。
人文美的另一内涵是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其核心是人文精神的涵养,包括文化知识的滋养,氛围的陶冶,传统的熏染等,这对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都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逢佳节倍思亲”等为代表的亲情方面;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为代表的友情方面;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为代表的爱情方面;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为代表的爱国方面;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为代表的生活情趣方面。
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之美。语言和谐的韵律美与鲜明的节奏感,是诗歌艺术不可缺少的审美要素。古诗词的作者善于运用优美朴素、和谐自然、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语言,生动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唤起读者对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作品描绘出的意境的共鸣,从而引发美感,让读者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语不惊人死不休”,尤其是经过诗人反复“推敲”使诗的语言极具美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 活了春风, 浓了春色,满眼生辉,明媚了江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个“闹”字境界顿生,红杏花你追我赶争相开放顿时生机焕发春意盎然。同时,语言之美也表现在对于色彩的描绘上。古代的诗人,重视色彩的选择、搭配和对比,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无以复加的境界。骆宾王幼时所作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脍炙人口色彩鲜艳。闭上眼睛,脑海里往往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弯池塘清澈见底,几只白鹅浮云般的在清水里游动,仰天长歌,它们在水中追逐、嬉戏、游玩,红色的鹅掌将绿水拨动,长歌响彻池塘,这样的场景构成了一幅群鹅戏水图,色彩明丽且声、色、形俱佳。
有助于学生感受自然之美。自然之美是指欣赏自然事物的美。一般是指大自然中的壮丽山川、碧绿草木、烂漫花卉,人处其中会有一种身心俱舒的陶醉感觉。古诗词的自然之美,是用诗词来抒写人本身美丽外表之外的大自然美。这种美是我国古诗审美理论中很受重视的美学特征之一。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更表达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陶醉与闲适;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仅富有哲理且表现出黑夜与白天共存,新春和旧年交替更迭的自然理趣。
有助于学生感受意境之美。诗词之美,还集中体现在意境上。意境是作者在作品中创设出来的符合自己个性和时代审美的一种氛围、情味。“意”是诗人主观的情意、精神,“境”是客观的物境。诗歌是诗人主观的情意和客观物境的遇合与契合。诗歌中的意境,不是简单的“意+境”,而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在其中显现出有限的形象和无限的抽象相结合。意境可以引发读者产生无形的想象,开拓出丰富的、说不尽的思想内涵。古典诗歌中的意与境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诗人在叙写“境”的同时,就注入了他的各种情感,喜怒哀乐,嬉笑怒骂,“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而在抒情时,则往往又是借物载情,寄情在物。如“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荒凉大漠的风景的壮美,“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清晨禅寺后的清幽宁静,兴象深微,意境浑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迷惘之际的豁然开朗等等。因此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只要把握好意境之美。就可帮助学生从诗句的表面深入作品的“灵魂”,并因此获得美感享受。
古诗教学应重视诵读 篇6
如何让学生喜欢中华民族传统的 古典文化?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流传千古、慷慨激昂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让今天的学生喜欢诵读古诗文?我觉得教师首先得转变教学观念,把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 法,变为以学 生诵读为 主的课堂 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和感染下,诵读和背诵古诗文,逐步形成对古文的感悟能力和喜欢诵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 三百首,不会写诗亦会吟。”可见诵读的作用和重要性。因为反复朗读,可以强化记忆,提高背诵效率。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学习语文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怎样对学生进 行诵读训 练呢?诵读诵读,先朗读才有背诵,下面先说怎么朗读。
一、先正音再朗读,力求读得文通字顺
根据初中语文新大纲“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的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 能读得准 确通顺,做到如朱 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就能有所掌握。为了读准字音,我每次教新课文时,都要求学生把课本书脚下面注解中的拼音写到课文对应的字的上面,如果课本没有注音的,就叫学生自己查字典,这样就为流利诵读课文扫清了拦路虎。还 要注意一 字 (词)多义,同一个字(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与”,在《答谢中 书书》“未复 有能与其 奇者”读“yù”,“参与”的意思。而《记承天 寺夜游》“相与 步与中庭”中读“yǔ”,“一起”的意思。又例“食”,《马说》“食马者”读“si”,意思为“喂”,在“食不饱”中读“shí”,意思为“吃”。又如 通假字,《大道之行 也》中的“选贤 与能”,“与”通“举”;“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说乎”中 的“说”通“悦”……文言文中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并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因为如果学生读错了不及时纠正的话,一旦学生读熟了再改就很难了。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就能把文章读得文通句顺,背诵就更容易了。
二、朗 读 时 要 注 意 语 速、语 调、停 顿、轻 重 音、节 奏等,读出感情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 感悟课文。古 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朗读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感情确定语速和语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一个句子,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停顿,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停顿?我的做法:一是把句子中的停顿用“/”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教师范读,掌握正确的停顿。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要读后者?我让学生读课下注解,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如果读前者,意思会变 成“其中一只 狗坐在前面”。又如《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类情况还有不少,教师在诵读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停顿,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
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只是诵读 的第一步。我 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悲欢离合之情和沉郁顿挫、激情澎湃的情感。这些情感孕育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品味出来,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甚至像古人 那样,一边朗读一边结合肢 体语言,比如摇头 晃脑、做手势 等。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听朗读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为了朗读得更好,还要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欢 快的感情;低音显得低沉,表示肃穆、哀伤的感情。如 读《登岳阳楼》“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重音落在“风霜里”“无限悲”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表现诗人历经风霜后憔悴悲愁之情。另外还要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以读得快一点,感情悲伤的,可以读得慢一些。如诵读《石壕吏》最后一段,感情基调是哀伤、抑郁的。诵读的时候 要注意节奏慢一点,读出哀伤的感情。
在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后,怎样背诵才更有效呢?在教学中,我一般教给学生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背诵
人的记忆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一种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积极主动的识记,所以它的效果总是好于机械识记。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意义识记。在背诵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词或是句子要及时查阅资料和字典,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脉络就可以进行意义识记了。如在背诵《狼》,我是这样来指导的:先明确文章 的脉络:屠户遇狼———屠 户惧狼———屠户 御狼———屠户杀狼。按照这样的脉络来背诵,背诵课文就容易多了。
二、结合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来背诵
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每一篇课文都能体现出来,结合作者的写作思路来背诵,背得快,又不易忘记。在 哪儿背不下去了,想一下写作思路,往往会记起应该是哪一句。比如背诵《公输》,可以按照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的三个步骤来背诵,这三个步骤依次是: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 果,促使楚王 放弃攻宋。 按照这个 思路,背诵起来就会比较轻松。
三、在背诵的基础上动笔写写
看了央视播出的《汉字听写大赛》,我们更有 感触:那么多汉字我们的学生都不会写啊!有些学生平时的背诵是过关的,可是在考试时,默写填空却经常丢分,原因是出现了错别字和不会写的字。所以每次默写后,我一定要让学生记住,即使你对古诗文能够倒背如流,如果写不出或者写错字,也是等于零。很多学生基础还不扎实,提笔忘字,特别是笔画多的字和生僻字。我 认为经常让学生抄写古诗文中难写的字词,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些字词的记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 笔头。”所以,我提倡学生在完成背诵时,要结合抄写,如果确实没有时间,就用手指在课桌上写写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很有必要,也非常有 效。而默写可以有效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并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每次期考前,都要学生对课本要求背诵的古诗词进行一次默写,这样效果很好,在考试时,学生默写填空总是满分。所以,抄写一定会有助于提高背诵的质量和效果。重要的古诗文一定要在课堂上默写一次以上,对在默写中出现的错别字和不会写的字,叫学生抄写几次,及时巩固。
为了能让学生背诵得更快,除了教给学生正确的背诵方法外,还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诵读课文,所以我除了早晚读让学生放声诵读外,每节语文课上课前3分钟(即小预备)我都叫全体学生站起来集体诵读课文里面的古诗或一篇古文。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和习惯,增强学过的古诗文的记忆,还可以提振学生的精神,为本节课 进行预热。当 然在教学 古诗文时,每节课诵读不要少于4次。短小的古诗文可以尝试当堂背诵。为了让学生背诵得更有劲头,我叫每个小组设一个检查背诵的小组长,每个学生早晚读时到小组长那里背书,能够准确流利地背诵的,由小组长在该课文的题目上用红笔写上“念”字,并列一个念书表,贴在教室黑板旁边,看看哪个同学背诵的古诗文最多,哪个最少(教师适当进行抽查),每个学期评选背诵之星,这样就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背诵古诗文的良好氛围。因此每次早晚读时学生都情绪高涨,书声琅琅。
有人说书是读出来的,这话说得很好。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能使学生在读中悟义,读中明旨,读中生情,使文字这一 个个抽象 的符号折 射出它的 耀眼光芒,焕发出它的勃勃生机,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代代传承下去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诵读古诗文训练就更显得重要和必要,因为诵读古诗文不但能很好地激发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和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全身心投入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中去,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为中考语文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应对高考语文改革抢得先机。
摘要:初中古诗文犹如一块璀璨的宝石熠熠生辉。古诗文语句多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和发扬好这一宝贵财富,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在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出台的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教学,为以后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古诗教学应重视诵读】推荐阅读:
古诗词诵读教学总结09-13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课10-25
浅谈幼儿同古诗词诵读教学07-02
初中古诗文的诵读教学论文05-17
古诗诵读_山村_教学设计_教案08-10
重视诵读教学07-14
识字教学应重视方法05-24
语文应重视阅读教学08-16
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08-18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