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记录

2024-10-05

古诗词诵读记录(精选8篇)

古诗词诵读记录 篇1

古诗词诵读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弘扬民族文化,品味诗词精华。参加对象:三年一班全体同学 活动时间:2014.3.17 活动地点:教室 指导老师: 活动过程:

1、每组通过初赛选出参加学校比赛的选手。

2、每位选手诵读2首,自由选择一首(篇)古诗词进行背诵,另外一首由评委抽取。

3、参赛形式以诵读为主,也可辅以伴奏。诵读时要求脱稿,可依据内容边诵边演,道具、配乐磁带。

4、鼓励形式创新,但要注意,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

评比奖励:根据比赛成绩分别评出甲乙两组一、二、三等奖,颁发获奖证书。

古诗词诵读记录 篇2

我们深切地意识到, 学生的大阅读, 除了现代书籍以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纳入学生的大阅读范围。于是, 经过讨论, 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古诗词融进了大语文的学习中。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 经典古诗词博大精深, 包蕴厚重, 意存高远,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中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 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记忆时间,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 到13岁达到最高峰。让小学生诵读古诗词, 目的是认识五千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开拓视野, 提升语文素养, 陶冶情操。2011版语文新课标“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2条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提高文化品位。”因此, 我们的“诵读古诗词, 精彩大语文”的教改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

有人说, 这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殊不知, 背诵是儿童的天性。古往今来许多伟大和知识渊博的人, 大多与他们善于背诵、记忆力惊人有关。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我们认为, 学生不读无知, 不背无彩。小学阶段的厚积, 值得学生用终身去消化、感悟与理解。

一、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古诗词讲究对仗、押韵, 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比较感兴趣。天天诵读一些优秀的古诗词, 反复诵读, 在诵读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形成积累。在刚开始诵读时, 学生是先感知字面信息。再诵读下去, 学生就能慢慢感悟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经过反复诵读, 体会词句整体所表达出来的音韵和意象, 领悟诗词的意境情感。如果没有长期的诵读训练, 学生就不会有这种语感训练过程的积累, 没有积累就没有语感的培养。俗话说,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都统一为诵读古诗文的时间, 意在积少成多, 聚沙成塔。读得多了, 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古诗词语言文字的能力。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 经常诵读古诗、对古诗文语感好的学生马上就会在脑海中出现这样多姿多彩的画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两只黄鹂鸟伫立在一棵长着嫩绿叶子的柳树上, 欢快地鸣叫着, 黄鹂身上彩色的羽毛在一片绿色中显得分外鲜艳;再抬头仰望, 碧蓝澄清的天空中正飞过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 它们正迎着春光遨游……多美、多令人快乐的一个画面!而如果一个很少接触古诗文、语感不好的孩子, 可能一下子感悟不到诗句中那么多的韵味, 他看到的可能就是文字的外壳而已。

所以, 如果一个学生具备了较高水平的语感能力, 那么一接触语言文字, 马上就能产生出多方位的意蕴感知。我们的学生往往在一年级以后第一次诵读一首新诗词时, 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这首诗好美啊!”或者, 诵读爱国主义诗词时, 不用老师指导, 他们就自己能判断出哪些词句该强调重音读出来。

“一章十遍读, 一句十回吟”, 如果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语感, 鉴赏能力也一定会随之提高。

二、在诵读中陶冶人文

诵读古诗词, 陶冶人文精神和践行爱国主义教育, 个中道理无需赘述。但作为小学生来说, 这潜移默化的作用实在是不容小觑。

由于年龄特点, 小学生普遍都是单纯、善良、积极向上的孩子。在这个时期,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 如果通过引导他们诵读古诗词, 把古诗词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正能量, 化为一颗颗种子播撒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上, 实在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诵文天祥的诗句, 再去读文天祥的事迹, 最后感受文天祥崇高的爱国情怀。这样的爱国古诗句何其多?爱国忠诚良将何其多?耳闻目染, 浩然正气自会常驻学生心间。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诗人刘禹锡屡遭贬谪, 历尽坎坷, 但斗志不衰, 精神乐观, 胸怀旷达, 气概豪迈。诗句通过具体的形象, 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 予人以哲理的启示。也许小学生还不能尽然理解其中深刻的人生哲理, 但以后再他们的成长过程中, 这类的诗句一定会给他们以启发和力量。还有李白、苏轼、杜甫……无数的仁人志士的故事和这类述志抒怀的励志古诗句, 如果学生诵读多了, 他们就一定会受到深远影响。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浓浓的思乡之情, 豪迈的朋友之情, 这些诗句随时都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学生诵读这类古诗句, 心里会产生对他人的关怀和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至于描写大自然的古诗词, 更是灿若星河, 学生长期诵读这类诗词, 自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博大美丽和万物的奥妙奇特, 感受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文精神, 有时不需要说教和灌输,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会更理想。

三、在诵读中丰厚文本

诵读古诗词, 除了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 我们还坚持“以读引读”的方法, 即以一带多, 由教材的一首古诗词或一篇课文,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拓展阅读, 把和课内有关的课外古诗词进行搜集和诵读。

在低年段的生字教学, 我们就开始实施这样的“以读引读”教学方法。比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的生字“野”, 学生就会联想到“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然后全班诵读整首诗;第二课中的“追”字, 学生就会联想到“儿童急走追黄蝶”, 接着又是全班诵读整首诗……因此, 学一个生字, 往往能带动诵读一首或几首古诗词, 如此形象记忆, 学生不仅记住了生字, 而且有效积累了古诗词。

在中、高年段, 随着学生对古诗词数量的积累和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 “以读引读”的学习方法他们运用得更为娴熟。比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望洞庭》一诗, 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被学生悉数搜集并在堂上诵读。其他诗人写洞庭湖的诗篇,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可朋的《赋洞庭》、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等等, 也都有不同的学生搜集并诵读。

至于教材中的一般性的文章, 学生同样可以“以读引读”, 只要是有和课文相关的古诗词, 学生就一定会进行搜集, 老师堂上组织学生一起诵读。

因此, 到我们学校来听课的老师说我们的语文课堂是“文化的盛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语文课堂能结合得如此和谐自然”……

我们认为, 只要找到一条合适的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全可以有机高效地融合进在语文课堂。这样的融合, 不但大大充实了教材, 把教材变厚, 而且学生几乎每节语文课都有机会浸润在古诗词的意蕴之中, 天天诵读古诗词。如此读、悟、感三维一体的学习, 学生的语文素养怎能不提高?

四、在诵读中添彩习作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诵读古诗词, 孩子们耳闻目染诗词语言的精炼和美感, 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等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 文学底蕴自然而然就日益加深。在每天的语文课堂学习中, 学生已经习惯了“以读引读”的学习方法。同样, 在写作时, 学生自然地将“以读引读”演变为“以读引写”的写作习惯。平常诵读的古诗词, 一不小心就成为了他们笔下的素材, 自然地融合进他们的习作中, 添彩习作。有了这些古诗词的引用, 语言底气就足了, 习作变得灵动有生气。

学生习作片段如下:

1.“‘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开始下春雨了!在我身边的人们都撑着似蘑菇的花伞, 有红、黄、蓝的等等, 五彩缤纷。一阵春风迎面扑来, 春雨顽皮地跳到我的耳朵上悄悄地说:‘大地变绿了, 你也来到了一个焕然一新的世界。’” (三年级)

2.“夏天, 美丽的荷花开了, 有白的、深红的、浅红的……荷花的姿态更美, 有的彬彬有礼, 有的盛气凌人, 有的羞羞答答, 有的一枝独秀, 有的朵朵成群……。看着眼前的这一幅美景图, 我心旷神怡, 真的是‘接天连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年级)

“霎时, 乌云密布, 狂风怒号, 我们立即跑回酒店。我站在阳台上, 望着那汹涌的大海, 海浪像一排排英勇的战士, 勇敢的前进!汹涌的大海像发狂的演奏家, 正愤怒地敲着他的琴键, 发出那雄壮的交响乐, 汹涌的大海像一头凶猛的野兽, 正张开血盆大口在怒吼着。

也许, 曹操也正是看到了我眼前的这幅景象, 才写下了《观沧海》吧?‘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耸峙……’” (五年级)

当看到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时, 看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日益提高时, 我们高兴地感觉到, 我们坚持以古诗词诵读为突破口, 再造大语文学习是可取的, 是有意义的。

诵读与古诗词学习 篇3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学习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古代诗词歌赋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无数名言佳句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却呈现令人担忧的局面。不少学生不知道温庭筠是何许人也,想象不出王维笔下“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画面,更体会不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对这些古诗词作者跌宕不羁、傲侮一世的人生,对他们“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凝练却气象万千”的诗词不“感冒”呢?

通过与学生交谈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学习古诗同不太有兴趣,仅仅是因为学习上,甚至是考试上的需要而被动地接触它,学习它。究其原因。一是古诗所反映的内容、思想、情感与当代学生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客观距离;二是现在的学生比较浮躁,更喜欢直白简单的“快餐文化”,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语言隐晦、感情含蓄的古诗词;三是没有欣赏古诗词的环境,周围的同学都在看网络小说、言情小说、电视剧。自己要是看古诗词,会被同学视作“异类”、“怪物”,也少了平时与周边同学交流的“流行语汇”……种种原因形成了一种中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的氛围,致使他们学起来费力费时,更何况是理解和掌握了。

虽然中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不大,但若问起他们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那肯定是人尽皆知,甚至还会给你哼上几句。不仅如此,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不少歌曲用古诗词填词,更多的则是应用了古诗同的元素。如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直接演绎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两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众多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则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经典诗句,改编为“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同样是词,为什么作为流行歌曲就可以脍炙人口,而出现在书本上的却让学生感到头疼呢?

首先是由于流行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符合现代人的口语特征,贴近现代生活。尽管现代不少歌曲的歌词创作是沿袭着古诗词创作的路子起步并发展起来的。然而,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其次,歌曲能够更简明直接地表现人物的心情变化,例如《老鼠爱大米》中“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非常直接地表露了一种炙热的情感,而不像《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那般含蓄、深沉。再次,流行歌曲经过现代媒体的快速传播,可以做到同一时间各地都能知晓,并且进行传唱。再反复在电视、广播中播出,再难的歌词都会上口吟唱了。

由此可以发现,其实要学好古诗词,并非难事。早先的诗歌就是从劳动人民的劳动歌曲中搜集而来,而宋词原本就是从歌曲中分化出来的,其他诗歌也极具音乐性。流行歌曲是优美旋律、动感节奏、感人情怀的结合,人们觉得一首歌好听,通过不断重复,熟悉了歌词内容,理解了歌词的情感,逐渐就做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了。学习古诗词可以借鉴歌曲的流行因素。因此,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一是反复诵读。诵读不同于背诵,诵读强调的是读,边读边理解,边理解边读。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难的古诗词,经过反复的诵读,反复咀嚼,也能或多或少懂得它的含义,这就迈出了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也是重要而有效的一步。这也是流行歌曲能朗朗上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多次反复。二是深入诵读。深入诵读是要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作者的心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诵读及诵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诵读得法,有助于学生很快就能欣赏古诗词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受艺术的熏染,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与极大的快乐。古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透彻,体会得深刻。教会学生正确诵读古诗词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教会他们理解古诗词特殊韵律和内容含义的方法。

诵读是要带节奏、韵律、平仄的。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古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可以做到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激情横溢。在节奏方面,训练学生学会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形式。例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镰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为3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做乡”;七言句为3个音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押韵则是使相关的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声音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声调的平仄搭配,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使用,也能求得音调的和谐美。

诵读应是带着想象的。古诗词肓简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轻风舞细柳”,之“舞”,“淡月失梅花”之“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教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在头脑中出现“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美,以及“月辉映照大地,与梅花相映成趣”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或词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的愉悦和欣赏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作者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凭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飞雪、千山披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诵读应是带着情感的。诵读时应引导学生的情感介入,使诵读进入声情并茂的佳境。古诗词是“缘情”而作的,所以训练学生诵读时,就要把诵读技巧与对古诗词意景的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能较准确、充沛地表达出古诗词的意境。只要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古诗词的特有境界,探得真谛,得到启迪。比如李白写的《赠汪伦》浪漫而热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得豪迈而激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古诗词,

从节奏韵律、画面想象、情感领会方面去诵读,体会他们的诚挚友情,古诗词还何愁难学、难掌握?

应特别注意,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但学生诵读古诗词不能仅限于课堂,仅限于短短的45分钟中的若干时段,因为那样学习是极其有限而被动的。每一首古诗同都是作者智慧及其人生经历的结晶,都凝聚了千年文化的积淀。因此,古诗词的学习还应该延伸到语文早读课,更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读古诗词,让自身充分沐浴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可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各班级先进行选拔赛。然后学校进行总决赛,决出名次并给予奖励,由此营造校园内学习古诗词乃至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这对建设精神文明校园大有事半功倍之效。

但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多媒体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上的运用,使得课堂知识量大大增加,丰富了古诗词教学的资源,可以把无声的平面古诗同文字转变为集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但同时也造成很多教师过于依赖课件。要领略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图片展示一帮老者在花荫下聚会的场景;要聆听《雨霖铃》的朗读,只要下载一个朗读音频,放给学生听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只要按按电脑按键,程式化地演示事先做好的课件,一节课就结束了,课堂上确实热闹。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古诗词不是因你提供的图像而形象,而是要通过古诗词精炼的语言文字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在大脑中呈现相关的具体情景,这个过程和结果是因人而异的,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用课件进行展示,虽然直观、简单、省事,但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其结果只能是一千个学生一个李白——教师所展示的李白形象及某君诵读李白诗的声音。无论现代媒体多么先进。都不应该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手段;无论多好的古诗词录音朗读,都比不上教师的课堂范读和学生的课堂诵读。因为课堂范读,融入了教师个人对古诗词的理解,带上了教师的情感、表情,甚至身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再通过学生课堂上自己的诵读,更有助于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

正因为如此,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作为语文教师。要上好古诗词课,就必须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积极备课,提高自身素质,厚积而薄发,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范读好一首哪怕只有1分多钟的古诗词,教师都必须做好准备——熟悉这首古诗词作者的背景材料,研究这首古诗词表达的意境,探讨范读时的节奏、停顿及表情等,缺一不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古诗同时。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受到优秀古诗词的感染,并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所感动,提高他们对学习古诗词的必趣,愿意主动去接触、去感受古诗词,把课堂的45分钟扩展到课外的1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更多,才能真正达到学习、鉴赏古诗词的目的,从而终身受用。

古诗词诵读方案 篇4

古诗词是祖国的国粹,是祖国语言的根基。她,犹如春风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以使中国学生受到传统文化和高尚道德的熏陶,感受其博大精深,体味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丰富积累。“八岁背唐诗,八十不会忘”。少年时代记忆力最强,小学阶段背熟的古诗词,常能记忆终生。期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学生们在诵读中积累名句,积累语言,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良好习惯。为此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目的

1、充分认识了解古诗词在我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重要价值,引发学习,积累的欲望,承接传统,直面经典,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2、研究多种诵读古诗词的方法,激发学生积累的意识,实现自主快乐积累。

3、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词,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养成背诵古诗词的良好习惯。

4、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古诗词,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积累更多古代的美词佳句,掌握学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记忆等能力,采用多种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预期目标

1、通过古诗诵读活动的开展,在全校形成人人读古诗,人人背古诗,人人爱古诗的良好局面,结合大阅读活动逐步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拓展自己的阅读面。

2、每年级每学期诵读不少于30首古诗词。

三、活动时间

1、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

2、各班每周一节抽出课外活动时间,语文教师对本班学生古诗词背诵进行辅导,让学生对本周所吟诵的古诗词全面复习,或在班内举行古诗词吟诵比赛。

3、在学生每天的午后时间,将吟诵的古诗词通过书写的形式加强记忆。

4、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吟诵古诗词。

四、主要措施

1、为学校各年级推选的古诗词供各班参考选用。

2、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1次吟诵古诗词评先表彰活动,对各班吟诵古诗词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给与奖励,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吟诵古诗词的数量和质量。

3、吟诵数量:每学期要求各年级要确保一周一首,各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高标准。

4、从学校领导到全体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早晨,上课前,下课后等时间,以及黑板报,广播等各种形式,全面对学生进行“热爱,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和教育,激发学生对诵读古诗词的强烈兴趣和愿望。

5、班主任要积极协调科任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

6、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和“书香班级”建设,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薄发。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和作文指导上灵活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学以致用。

7、适当时机,学校将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活动,学校借此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学生。古诗词诵读是一件好事,每位教师要提高认识,不要使其成为师生的负担,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把一些好的,快乐的学习方法推广应用。

五、奖惩措施

古诗词诵读将作为学校的特色之一进行开展,我们要求全体教师站在学校整体荣辱感的高大角度大力宣传组织和参与。凡在此活动中成绩出色并有独到经验得到学校推广的,学校将给与奖励反之则会得到惩罚。

六、活动要求

1、学校要成立古诗词积累工作小组,利用校外时间积累,取得家长的配合,由家长协助检查。

2、每个学生每周必背一首古诗词。

3、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诵读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大量积累古诗词。

4、语文教师要认真辅导本班学生古诗词的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问题 篇5

(一)《秋词》

1.《秋词》中直接表达秋日胜春朝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秋词》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秋词》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传统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的。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积极乐观的心态。5.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答:借景抒情,描写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鹤飞冲天的景象,借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6.从炼字角度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_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7.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画面。

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豪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抒发了旷达的胸怀和奋发的精神。

(二)《夜雨寄北》。

1.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答:这两句是实写,两个“期”写出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惆怅和无奈,“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

4.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中“涨”字的妙处。

答: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3.“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4.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这两句是虚写,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重逢情景。“何当”突出今夜的孤寂、郁闷和内心的相思之苦,表达思念与渴望团聚的深情。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运用了什么写法? 答: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雄心壮志形成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2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答: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和爱国情怀。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答:一方面交代了特定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4.诗中“僵”、“尚”二字用的好,请说出理由。

答:“僵”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尚”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四)《潼关》。

1.这首诗描写奔腾壮阔山势不逊诗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这首诗主题: 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3..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画面

答: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4.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拟人

古诗词诵读教案11 篇6

【学情分析】

吟诵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很少接触。而对于吟诵的规律性知识,就更少涉及啦。而本节吟诵课,属于入门课,以对于学习吟诵的方法,教师不过多深入讲解,让学生一般了解,能帮助自己接下来的学习即可。本节课设计上,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由易而难。引导学生在学习、尝试练习、展示、进而利用掌握的基本方法自主学习,感受吟诵传情。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吟诵的魅力,进而爱上吟诵,学习吟诵。【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通过老师教读,学习吟诵。

2.通过吟诵规则,初步掌握吟诵古体诗的方法:依字行腔、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3.通过吟诵,感知汉诗声音的意义——作者的所有情绪、情感都蕴含在吟诵声音之中,同时掌握“入声字”、“押韵字”的特点。过程和方法目标:

首先通过教师讲解吟诵基本规则,并加以运用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吟诵,感受吟诵,继而引导学生运用教师传授的方法,在有扶有放的条件下学习,到最后完全自主学习,互相交流,实践内化,达到吟诵传播的最佳境界。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吟诵,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产生对吟诵的喜爱之情,并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教学重难点:吟诵规则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突破重难点方法】演示指导,自学探究,个性展示。【教学过程】

一、前情导入

同学们,(出示“吟”)认识这个字吗?那,什么是吟?怎么吟?它和我们平时的读书方式又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进行一堂吟诵课。共同感受古韵悠悠,体验吟诵传情。

二、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一)《敕勒川》 1.古今对比现差异

随着悠扬的古琴,穿越历史的烟尘,看,我们来到哪里?(来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草原?(生答,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充分肯定学生。)看,在苍茫的天宇之下,这空旷辽远、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风过处,牛羊若隐若现。你想到了哪首诗歌?(《敕勒歌》)嗯,老师也想到了这首《敕勒歌》。那谁来朗读?(一生读。读得真好,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一种自由豪迈之情。)

其实,古人读书并不是这样朗读的。古人是吟,那它们是怎样吟的呢?下面老师就播放一段音频,同学们好好听一下和刚才的朗读有什么不同!(播放吟诵版《敕勒歌》)听完后你觉得和我们平时的朗诵有什么不同?(感觉像唱歌······)(教师及时肯定表扬,感觉很准确。)因为中国汉字本身就有一种韵律之美,张嘴就能唱,所以,吟诵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骨子里流淌的歌(指出和现在唱歌的不同,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司马迁曾这样总结:诗三百,孔子皆弦而歌之!可见,像歌唱一样的吟诵,是古人读书的常态!但非常可惜,这么美的吟诵到今天却几乎失传,我们身边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有吟诵的存在。幸运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加入到传承吟诵的队伍中来,其中比较有名的老师,我们认识一下。(出示吟诵大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感受一下吟诵的魅力吧。2.出示三把金钥匙

(出示图)这就是吟诵入门的三把金钥匙——“依字行腔,平长仄短,入短韵长。”(学生读)

a、第一把金钥匙——“依字行腔”。今天汉字读音是一二三四声,依字行腔就是按照我们现在普通话的四声拉开腔调。(出示《敕勒歌》四声调,学生手比划跟读)

b、第二把金钥匙—— “平长仄短”简单来说,“平“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二声,“仄”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三四声。遇到平声的时候,腔调就稍稍拉长,遇到仄声,腔调就要短一点。(出示《敕勒歌》平仄标识,学生试着练习)

c、第三把金钥匙——“入短韵长”。“入”是指入声字。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字了,它是古代方言和吟诵中所特有的发音方法。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今天我们不需要学习,遇到入声字老师会用红色标识。因为古人往往表达出悲愤、决绝、激动的情绪时才会运用入声字。所以要求在吟诵的时候做到短促有力。它远远比仄声更短!对啊,更有爆破力。韵长,就是古诗中押韵的字,要拖长,到底拖多长呢?就是把整口气呼完。

3、老师教学生吟诵。

4、学生自己试着在下面吟诵

5、找一个学生试着给大家吟诵(可能声音很小,解读古代“歌”)

6、解读古字“歌”像不像张着的大嘴?所以吟诵也要求我们大胆地张口大嘴,直抒胸臆,有节奏地唱,古人读书吟诵的时候甚至摇头晃脑,手舞足蹈,非常投入,今天老师就想见识一下,同学们会不会也模仿古人,亲近吟诵,感受吟诵(再找两三个学生吟诵)

7老师展示另一个版本的《敕勒川》——其实,同样一首诗词,只要我们按照上面三个原则,还可以走出自己的个性,用自己喜欢的韵律来吟诵,老师期待通过这节课,我们能自创出,你自己的吟诵风格。8学生继续试着吟诵(3人 出现不同风格,要加以肯定,鼓励个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自己吟诵。(鼓励创新)

过渡:刚刚我们共同走过广阔的漠北草原,大家用声音准确表达出草原的自由豪迈,热烈奔放之情,这就是吟诵的神奇之处——吟诵传情。接下来我们放松心情,走出大草原,再去领略一首活泼欢快风格的小诗。触摸身边可爱的精灵——美丽的白鹅。

(二)骆宾王《鹅》 1.猜诗歌(《咏鹅》

2.分享故事—骆宾王从小多才,在他七岁的时候,有客人考他作诗,当时骆宾王看到湖边有一群美丽的白鹅,立刻当场成诗。吟诵了这首《咏鹅》

同学们,假如现在你们就是骆宾王,此时,你看到一群怎样的白鹅?(学生先自己说,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看到这样一群身穿洁白的外衣,伸着长长的脖子欢快歌唱的白鹅,此时,你又看到怎样的白鹅?(第二幅图,学生自我表达)看到碧绿的湖水,桔黄色的脚蹼与白色的霓裳相映成趣,和谐统一,可爱的白鹅精灵们正悠闲地划着小脚丫,(示图)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答——开心)让我们用刚刚拿到的金钥匙一起试试好吗?(老师简单点一下其中的入声字的发音)

3.学生先自己在下面练习吟诵,互相交流。4.让学生试着吟诵,展示研究成果。5.老师点评并范吟诵

(三)《清明》自学,汇报交流

1.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认识了可爱的鹅精灵,用吟诵、用声音,表达了作者那种欢快的心情。的确,吟诵传情啊!离开美丽的白鹅,继续前行,此时,我们看到一位身着长衫的诗人行走在乡间小路,细雨霏霏,滴滴答答的雨声,不绝于耳,它敲击着乡间的石板路,敲击着新润的泥土,更敲击着诗人的心。是啊,又是一年暮春,又是一年清明,在绵绵的雨水中,流淌着多少浓浓的哀思,寄托着多少绵绵的愁绪。此时,他情不自禁地吟诵出一首充满愁绪之前的诗,你想到了哪首诗? ——出示《清明》,同学们,走入清明,心情是怎样的?(充满忧伤的)那就带着忧伤的情感,试着用我们刚刚学过的吟诵方法,来解读这首诗吧!

2、学生自主学习吟诵调

3、汇报交流

(四)穿插片段小吟诵

今天老师很高兴,在这节吟诵入门课上,同学们从开始的胆怯,到积极参与,相信已经初步感受到吟诵传情的妙处,时间啊在这堂课中不知不觉地流逝了老师不由想到《长歌行》中的一句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都知道,《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那我们就用吟诵的方式展示写出来吧?谁能用刚才拿到的三把金钥匙,吟诵给大家听?

1、学生试着吟诵

2、师生共同吟诵,结束课程。

古诗词诵读记录 篇7

一、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积累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

事物的一切发展都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储备上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一切终将都是纸上谈兵。因此,语文教学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大量诵读诗词教学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文字呢?

在实践中首先是学校的力量。以我校为例:我校把诗词教学融入学生的各个学习角落。课间活动的音乐采取由诗词教学歌曲,并且于此同时也把诗词教学《三字经》作为我校文化墙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玩耍的时候时刻都能看见,慢慢读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知不觉已经学生们已经可以记得很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还会主动一起查字典、问老师。不奢望学生读了就会,读了就懂,但每天读一次,每次收获一点点,时间长了,自然而然收获将会更大了。知识都是在慢慢积累中形成的。

二、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

语感———语文教学之本。语感好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自然会更透彻一点。许多专家都认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语感,刘大槐在《论文偶让》中写到:“(读古人书),烂熟后。我只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而诗词教学中的用词造句往往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如《提李凝幽居》中的“推”改为“敲”,作者也是反复斟酌过的。而且诗词教学诗句优美,有的讲究对称,有的讲究平仄,有的讲究押韵,读起来有重有轻,有快有慢,有起有伏,而且每首诗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停顿和不同的蕴义,读起来都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也因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道作者,不知道诗题,但是看了上句便立刻知道下句。

三、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诗词教学本身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是其它一般的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在诗词教学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画面就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诵读诗词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更可以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诗词的更深一步理解。如:《江南》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当学生每每读到这首诗时,脑海中就一定可以浮现诗词中所描绘的鱼儿成群的在莲叶间游来游去,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在北的情景,也更容易理解诗词的意思了。

四、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词教学中有很多经典的词句不仅优美,而且描写的意境也很优雅。无疑的是,多读诗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向我们展示了这么一幅画面:一望无际的绿绿的、圆圆的荷叶一张接一张,其间探出的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的格外的美丽。多么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风景画啊!在教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自由诵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体会到了美、欣赏到了美。

五、强化诗词诵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的表达欲望较强,他们心中积累了一定的诗词、警句后,总是想找个机会表达出来,或吐之于口,或倾之于笔。而习作时恰当的引用诗句能增强表达效果,为文章增添色彩,画龙点睛。因此,诵读诗词教学能调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由于当时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有学生还把这些诗词进行归类,发现同为咏春的诗,既可以写花,也可以写树,写花写树又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更激发了学生诗词教学积累的兴趣。诗词教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源于诗人仔细的观察自然、细心的感悟生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相信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诵读诗词教学并且联系实际,那么,就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我国诗词教学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包含着很多哲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博大精深的精神力量。因此,让学生诵读诗词,有助于组早学生高尚的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诗词教学都含有深刻的哲理,读这样的诗词,怎能不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让诗词教学诵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成为像一日三餐一样缺少不了的习惯!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中国古代的诗词是我们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我们国家历史的缩影,其中蕴含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其经典文化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把诗词教学的诵读作为诵读的基本内容完全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诗词诵读教学,语感,积累,情趣,修养

参考文献

[1]邓明菁.感受诗词教学的意境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35期

[2]钟淑凯.走进诗词教学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32期

古诗词教学中应该重视诵读 篇8

【关键词】诗词教学 诵读 体验

华夏文明灿烂悠远,诗、词是五千年华夏文化中的奇葩,是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藏。因此,诗词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词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是对华夏文明及文化经典的继承与发扬。

诗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其声调、押韵、节奏中。诵读即从诗词的这些方面入手,体会其音乐美的特点,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诗词的音乐美可以通过诵读在声调、押韵、节奏中感知,而对其形象的感知以及情感的体会则需要通过鉴赏主体通过自身的联想与想象去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在这一过程中,诵读仍然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在读者脑海中呈现,其形象由此而感知。进而可以体会到意象所创造的意境,以及意境所传达的情感。如在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词由十一组意象组成,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通过诵读,在声音、景象的基础上发挥联想与想象,进而了解其羁旅漂泊之感。

“读物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是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主体;同时主体又在不断地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的信息。”鉴于读者对诗词的主观理解,读者对诗词的多元理解,以及读物与读者的相互关系,若既想正确把握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兼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即为诵读教学。

一、诵读教学体现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其学习过程的体验性

诵读是玩味的过程。诗以抒情为审美特征,因此,诗歌的诵读鉴赏会产生“有滋味”的美感特征,即所谓:“诵读重在玩,重在味,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而这“玩”“味”二字充分表明,诵读需要主体独特的审美体验,因此在诵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而在以往的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对于艺术特色、修辞手法的传授,课堂教学以分析为主,把一首首含蓄隽永的诗词机械地肢解为作者介绍、背景介绍、词句讲解、主题分析、艺术特色总结等等毫无生命力的片段。这样的做法恰恰忽视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诵读教学的规律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它不再是以分析为主,而是代之以反复的情感体验;不再仅仅把艺术特色单独地作为教学的重点,更注重的是品味、涵泳的过程。

在诗词教学中通过诵读使学生融入情境,可以达到主体情感与作者情感的融合。古人亦云:“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文以引生,声亦足引文。循环复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 我们可以看出诵读在诗词教学中所起到的创设情境、整体把握,为体会作者情感做铺垫的作用。

二、诵读教学体现着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既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这里指出了语文课程理念的两部分:培养理解运用的能力和丰富积累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人文性是指语文是人们思想情志、社会文化的负载工具。”

古诗词作为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依托,是语文课程中各阶段都要学习的重要内容。诗词本身是文化的积淀,承载着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与辉煌,更是现代人了解古人的思想、情志、文化的依托。诵读是文化传承的途径,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鉴赏主体会逐渐形成文化的积淀,炎黄子孙代代传承的美德,仁人志士所谱写的生命赞歌都在诗词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熏陶着我们。

因此,古诗词诵读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达到文通字顺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诵读不仅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更是了解古人、认识社会的途径。此外在诵读的过程中,古人的高节之志不断内化,学生在诵读中融入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以此达到对于爱国情志、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并能从中学会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及其哀乐。

上一篇:情,徒留故乡初二作文下一篇:雪松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