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古诗文有感(共15篇)
诵读古诗文有感 篇1
诗意校园《读国学经典,扬民族文化》
----古诗文诵读有感
流洪中心小学五年级张龙辉
上学期,我校开展了经典古诗文朗诵会,我们异常高兴。经典文学,浩如烟海,博大而精深。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河的诗、词、赋如群星璀璨、华光四射。朗诵经典犹如与先哲同行,你能感受到一颗颗民族心和一段段爱国情。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李白的诗笔,把我激情的山川;王维的诗我们融入如画的意境;如烟海,让我们从小选
女!们带进情,把经典浩取经典古诗文来朗诵,虽然我们现在有许多还无法解读,但我们重在濡染经典的灵气,让经典长相伴随,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也许会豁然顿悟。我们在这次古诗文经典诵读中得到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学习方面,我们对古诗文经典又熟悉了;做人上,我们得到了教育;经典诵读让我们学会自律。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择其善者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还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弟子规》曰:“读书法,有三要,心眼口,信皆要”.即眼到,口
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衷心感谢学校开展这项活动以及古诗文带给我们的益处《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他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言慎行。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这是儒家的基础,更是我们人性的基础。
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道出了毛泽东的所思所想,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 族,没有先进技个国家、绝。
“一个国家、一个民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术,一打就垮;而一一个民族,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我们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做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引以为傲,它是我们中国人的国粹!我们应该一起传承国学经典,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中国这条巨龙永远腾飞在世界的东方!
园。爱上经典诵读吧!她会让我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刘桥乡流洪中心小学五年级张龙辉 指导教师杨桂珍
青少年“三项活动”成果---诗文诵读有感
刘 桥 乡 流 洪 中 心 小 学
诵读古诗文有感 篇2
一、演绎诗歌诵读, 促进课堂升华
在教学古诗词时,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把古诗词反复诵读以达到领会主旨的目的, 在古诗《使至塞上》和《从军行》 (其四) 的教学中, 我便采用不同的诵读设计, 初读感知时采取全班齐声诵读的方法熟悉全诗、把握句读节奏, 在领悟诗的主旨后换成男女生分角色朗诵,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因境生情, 升华情感。加深理解。例如, 《使至塞上》我的诵读设计是首联、颔联、尾联由女生读, 女生声音细柔, 易读出叙事的婉约;颈联由男生读, 男生声音浑厚, 则容易读出豪迈。而《从军行》的后两句则由男生来读, 气势恢宏, 正如让女生评点男生诵读, 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男生语气中似乎能听到征战男儿誓死杀敌、忠心报国的决心……在对两篇诗词进行小结时, 我则尝试采用了截取诗词中重点句子的办法, 将之前引领学生对诗文的解读和诗中的重点句子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再次采用分角色诵读的方法, 再配之苍凉悲壮的音乐, 收到了很好的诵读学习效果。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配乐朗诵, 不仅巧妙地对两首诗歌的学习做了小结, 还完美演绎了一场精彩的师生合作配乐朗诵。对学生而言这是一次美的熏陶, 对整堂课而言更是推波助澜、掀起了整堂课的高潮。
二、小组PK, 全班竞技, 人人参与促诵读
诗词因为音律整齐和谐, 所以引领学生诵读比较容易, 对于古文可就不同了, 除了诸如《与朱元思书》等骈体文或骈散结合的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其他的大部分古文或叙或议, 或写景或抒情, 但读起来缺乏韵律, 读准字音尚不大难, 但要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分清句读、不要破读, 读出语气, 或者唱读方面可就有点困难了, 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反复诵读, 以纠错补漏, 然而反复诵读往往使学生索然寡味, 没有读下去的兴趣, 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我认为引领学生展开PK, 积极投入诵读是成功化解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之一。下面就以蒲松龄《狼》的朗诵教学为例, 我说说自己在化解这一矛盾方面尝试的做法。
首先是排除生难字阅读障碍, 紧接着教师对全文作了范读,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之后进一步强调了重点字音和朗读节奏, 随后指定一名朗读水平居中的学生朗读全文, 发现仍有破读和误读的现象, 再对重点句子进行了强调, 比如, 这两句:“少 (shǎo) 时,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和“狼亦黠矣, 而顷 (qǐng) 刻两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后再找一位同学朗读, 发现仍然有误读现象, 想到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长的古文, 所以在当众诵读时肯定会怯场, 难免出错。为了克服困难、争取突破, 我改变策略引领学生进行诵读PK。规则是先在小组进行, 然后由小组推荐最优的朗诵者代表小组进行全班PK, 要求不能误读, 避免破读、重读, 语速适中, 最后谁完整阅读的篇幅最长谁就是获胜者。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开始准备诵读了, 在经过小组选拔推荐之后, 很快就有小组代表举起了手, 虽然他们都是小组的佼佼者, 然而面对全班同学审视的眼光, 他们居然败下阵来, 此时, 我手心里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课堂气氛真是剑拔弩张, 接下来每个“挑战者”心中都暗暗较劲, 顶着不小的压力, 很快八个小组代表的朗诵结束了, 居然没有一个完整读完, 大家跃跃欲试, 此时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 我灵机一动, 打破小组单位, 让每位同学各自为营, 准备三分钟, 以个体优胜者的角色参与下一轮最佳朗诵的挑战, 课堂顿时像炸了锅一般, 大家都投入到反复订正的朗读声中。明显通过这么多遍的诵读以及反复的纠正, 学生已经对文句烂熟于心, 所以“个体争霸赛”一经“上演”, 就先后有五六位同学胜出, 我把他们的名字工整地写在了黑板上以示鼓励……伴随着下课铃声响起, 本课的学习告一段落了, 但学生的脸上还写着激动和兴奋, 很多人还沉浸在刚刚落幕的角逐中, 也有人为没有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而惋惜, 但无论如何, 我觉得本课作为七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古文, 作为一堂以诵读为主的语文课, 还是作为学习《狼》的第一课时, 它都是成功的。
三、先读后诵, 由品到悟
诵读虽然经常一并被提及, 但诵与读其实是有区别的,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落实诵读自然也得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合理进行。
(一) 扎实预习是落实朗读效果的前提
古诗文教学发端于对文本的熟悉, 而基于古诗文的语言特点, 我们首先要通过反复朗读熟悉文本, 品味古韵,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古诗文的音律之美。然而在朗读熟悉文本之前扎实的预习必不可少, 因为只有排除阅读障碍才能为接下来的朗诵学习打好基础。
(二) 背诵是理解性阅读
要注重在理解学习之后跟进对诗文的背诵, 背诵是更高层次的阅读, 在学生将诗文背诵的过程中, 他们会在脱离文本的咀嚼中再次汲取诗文的深刻内涵或写法上的妙处。例如, 在学习杜甫的《月夜》时, 通过初读感知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但无法体会“对写法”的传神之处。当学生背诵之后, 便很快体会了“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一句, 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 反衬当时自己身陷险境、思家心切的独到。在背诵过程中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方法参悟领会, 体现从品读向悟读升华的过程。
摘要:诵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 它伴随古代教育诞生, 可谓源远流长。诵读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了古诗文教学中诵读的方法。
古诗文诵读策略初探 篇3
一、引发兴趣,激发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并推荐古诗文120篇。如何有效诵读这120篇古诗文,并以此为契机带动他们对其他文质兼美的古诗文的诵读呢?关键在于引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热情。为达此目的,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充分利用古诗文学习源,引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影视广播、网络、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是古诗文学习源。诉诸听觉,让学生在聆听名家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美;诉诸视觉,让学生在观光赏景中体会古诗文的情。不登高山,便不会发出“一览众山小”的感叹;不留意春天,怎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秘密?现实生活中,古诗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师相机引导,一定能点燃每一个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热情。
2.名言佳句,名家故事,会牢牢锁住学生渴求诵读古诗文的心
每一节语文课我都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一条自己搜集的有关古诗文的名言佳句,并讲清其含义、作者、出处及自己得到的启示,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究这位名言佳句的作者的故事,并定期举行讲故事比赛来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佩服其才气,同情其处境……
3.榜样的力量让学生自人古诗文诵读佳境
古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家,哪一个不是读遍古诗文而驰骋文坛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擅长诗词,他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他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都可谓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推究其原因,主席自己认为得益于他青少年时期深厚的古诗文诵读功底。
二、探求方法,找寻规律
“万事皆有法”,诵读古诗文也是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的。诵读不强调“朗”,而侧重于自己体验。“熟读成诵”就是反复多遍的读,展现一种过程,获得一种体验,进而自然产生结果——背诵。背诵,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视觉、发声、听觉、思维活动的结合,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经历情感的体验,接受优秀文化和审美的熏陶。为快速、科学、高效诵读古诗文,我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刻意求新,相机诵读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在诵读古诗文的实践中,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古诗文灿烂的新天地,千方百计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到新慧。有新意才能兴奋,唯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诵读过程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能够闻到芳香,又似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
2.想景悟情,理解诵读
读过的古诗文像一只只灯泡,全靠你的悟性去送电,通上电它才能放出光明,这一串串的灯光才能引你前进。所以,只有经过自己的理解、感悟才能将诵读的古诗文变成有血有肉的知识。诵读中“咬文嚼字,寻根求源”能使你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丰富联想,大胆想象”能使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领神会,百感交集”才能使你思维共振,心灵共鸣。
3.细水长流,有序诵读
刚诵读的古诗文,几天内就可能忘掉一大半,如果及时再诵读,趁热打铁,就不容易忘得那么快了,这就是著名的“遗忘曲线”规律“先快后慢”的具体体现。根据遗忘曲线,诵读要做到“细水长流”“先紧后松”。诵读过的古诗文,隔两三天再诵读一遍,隔一周再诵读一遍,隔一月……时间逐步拉开,但是必须“细水长流”。
三、传承精髓,发掘魅力
古诗文灿若星海,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赏析全部古诗文是不可能的。为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古诗文进行整理、加工筛选,“去粗取精”“拈精摘要”。我们可以根据古诗文内容,将优秀古诗文划分为不同单元,归类诵读。
总之,教师把学生领进古诗文的殿堂,通过古诗文的魅力,要使学生为之倾倒并主动探究。进而实现“要我读”到“我要读”的根本转变,这才是古诗文阅读的目的所在。
古诗文诵读 篇4
满江红(写怀)
(南宋)岳飞长歌行
怒发冲冠凭栏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潇潇雨歇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抬望眼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仰天长啸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壮怀激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huái)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台 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临江仙(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乞巧竹枝词(唐)白居易
林杰(唐)
七夕今宵看碧宵,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穿尽红丝几万条。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在狱咏蝉(唐)骆宾王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北风行(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论语.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古诗文诵读总结 篇5
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古诗文诵读,结合4月23日读书节开展本次活动。我校以“打造传统文化底蕴,弘扬创新人文精神”为宗旨,引导学生诵读中华古诗,让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追寻民族文化之根,民族精神之魂。学校形成了以诵读古诗文为特色的书香校园氛围。我校新编校本课程《中华古诗文诵读教材》共编入古诗文147首。古诗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
活动情况:
1、各班积极准备,选手积极参加。
2、奖次
一等奖
辛语
艾晨轩
二等奖
裴梦媛
史浩轩
李梦冉
三等奖
姚海翔
徐子轩
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促进了我校文明和谐的发展。老师们也得到了锤炼,学生也得到了发展。(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师自身文化素质、修养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增强,同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了学生的语感,为以后的写作夯实了基础,且为以后轻松学习、理解、背诵古诗词打下良好的铺垫。)
存在问题:
校园中,古诗文诵读氛围不够浓厚 诵读的内容较少,不够宽泛。方法措施:1、2、3、4、5、6、7、开展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其中。开展校际间的活动交流。与其它学科紧密结合起来。
诵读的形式多多样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诵出感情,体会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把多媒体利用起来,设一些音频资料,创设诵读氛围,引导学生配有些诗句不只是记熟背会,还要把诗句吸收、内化。达到育人效果。乐诵读,美读诗文。做到润物细无声。
如:锄禾日日当午,·····
(珍惜劳动和劳动成果)谁言寸草心,······(懂得父母养育之恩)
古诗文诵读教学 篇6
一、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在进行古文教学时,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这种放羊式的朗读方式是无所收益的。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标。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读《兰亭集序》时,可以让学生先边读边思考:文章前后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感情?情和景是否一致?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深层思考。
二、方法要灵活、多样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接读、对读、分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一般说来,对学生不易读到位的课文,宜用范读指导。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然,不同形式的朗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其作用又各不相同。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我觉得在古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种朗读形式。
表情朗读,即所谓的“美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趣,使之专注于所学内容。它对一些情味浓厚,意境悠远的文章尤为适合,如《陈情表》、《赤壁赋》等。进行美读时,教师可选择质量较高的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诵读,即背诵。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古文朗读训练有其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有较高要求-掌握节奏,顺畅朗读,有最高要求-音韵和谐,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声音响亮,口齿清楚→速度适中,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我教古文,不管是让学生听朗读录音,还是听老师范读,一开始都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的主体角度来看,一般先由个别读,再到小组读,直至齐读。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古诗文诵读教学浅议 篇7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诵读,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诵读中陶冶情性, 增长知识, 提高审美的素养, 逐步感悟古诗文的无穷魅力。
一.方式多样 重在激趣
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感染学生, 如教师范读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等;可以通过配乐诵读或播放诵读录音熏陶学生, 如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中诵读《琵琶行》;可以根据诗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诵读以体验情感, 如《鸿门宴》《孔雀东南飞》;也可以鼓励有诵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诵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
教师的范读是为达到引领的目的, 因此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 忽视学生的诵读实践。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后,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诵读, 并通过调控自读、互评、推荐读等有效形式, 释放学生的表现欲, 鼓励他们发挥挥主主动动性性及及创创造造力力。。
二.抑扬顿挫 体味音韵
有了诵读的兴趣和热情也不一定能读好古诗文。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 还要学会把握古诗文的用韵、节拍、停顿, 以及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体味到古诗文的音韵美, 从而进入“美读”的境界。
在诵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帮助他们体味不同诗文各具风格的韵味。例如, 读李密的《陈情表》要用深挚温婉的语调读出感人肺腑的“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的至孝亲情;读李白的“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要用惊叹的语气读出见到蜀道时的惊讶与赞叹其高险的情状;只有用昂扬激越的语调才能读出“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乐观。
三.营造意境 展开想象
诵读的作品是否具有感人的力量, 相应的意境的营造是极为重要的。意境的营造启发性、暗示性。如以诵读教学法教授《琵琶行》时, 以琵琶乐曲《高山流水》导入, 暗示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知音之遇。配上凄凉的二胡乐曲《二泉映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学生能更好的感受作者的不平遭遇。再配以《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古乐中, 教师以饱含激情的诵读《琵琶行》。学生被老师倾情的诵读深深触动, 进而感动、沉醉, 深入作品内心, 在接下来的诵读赏析过程中, 学生诵读有激情, 分析有深度, 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 在诵读中得到美的享受与情感的满足。
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同样, 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 激发其想象。因为古诗文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 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 不展开想象, 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 无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四.强化训练 享用一生
民国时的大师们如鲁迅、胡适、蔡元培、赵元任、郭沫若、茅盾、沈从文、巴金、钱钟书、老舍、梁漱溟、陶行知……大都接受过严格的传统的私塾教育, 在少年儿童时期强记背诵了大量经典著作, 从而打下了宽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为他们成为学贯中西、融汇古今的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每一篇古诗文, 都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诵读, 重点课文、精彩文段还要背诵。开始时, 部分学生可能不习惯,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喜欢上古诗文诵读, 在记诵中感悟到古诗文的美, 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 以前记诵的古诗文就会成为让他们享用一生的财富。
古诗文课堂,诵读中灵动 篇8
关键词:诵读;古诗文;重点
古诗文是文学皇冠上的宝石,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熠熠发光的璀璨明珠。中国古诗文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自不必多言,中学课本所选用的古诗文更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学习古诗文方法有多种,如:教师讲解法、学生感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而在我看来,诵读是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丰富其文化底蕴,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的基本途径。
一、词解诵读
诵读法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诵读”,百度百科解释为“念;熟读;背诵”。“诵”和“读”是有区别的。“诵”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读”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人们在读书中讲二者结合起来运用,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诵读法的本质可以理解为“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仔细看文章,读得字正腔圆,多读几遍,熟读精思。眼睛与心灵合而为一,诵读是对文本的直接触摸。反复诵读意味着反复触摸,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二、采用诵读法的决定因素
1.古诗文的文体特点
古诗文的精髓——文字美、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体味十分恰当。和现代文的通俗易懂不同,古诗文通常意蕴深远,由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凝练、典雅的语言记录下来。而要做到明了、透彻地理解和感悟这种高度浓缩的语言,就需要反复地吟咏、诵读,以达到顿悟。以杜甫的《登高》为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可见其意境是何等丰富。在语文课堂中,大多是教师参照教学参考材料,经过加工后转述给学生。诵读力求整体感知,有效避免了肢解。反复诵读、咀嚼,方解其中味。诵读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字、词、句,领悟人物的情感,发掘文章蕴含的深意。
2.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
考试的检测点依然放在分析语言、理解常用写法上,考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重点,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于是,一篇篇经典的作品被肢解。尽管我们在教材的改革上迈出了一步,而教师思想的转变、方法的更新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诵读教学的实施策略——诵读指导
1.根据阶段目标指导诵读
诵读的过程,从易到难,可以分为认读、理解、赏析和巩固四个阶段。
以认读为目标,需要认识和辨别字的音、形、义,知晓词、句的含意。
以理解为目标,披文以入情,通过文辞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以赏析为目标,需边诵读边思考,对文章作深入研读。这样的要求较高。
以巩固为目标,意在识记,且抑制遗忘。
不一样的文章,诵读目标不同,视需要而定。
2.提高古诗文课堂的实效
(1)读准字音
诵读的起码要求就是读准字音。注意生僻字、通假字、古今异读字的读音。
(2)停顿得当
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辨别句子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例如,“其一犬坐于前”一句中的“犬”解释为“像狗一样,名词用作状语”,因此应该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其次要借助语法规则,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各充当什么成分,以此把握古诗文句子的节奏。
(3)读出语气
句子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而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整句和散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等,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情意和语气,如重与轻、强与弱、紧急与舒缓、果断与委婉、沉重与欢快、庄重与活泼等。诵读是把文字变成语气,以声传情。
(4)读出文气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个作家不同的文章文气也不尽相同,或流畅跌宕,或沉郁顿挫,或婉约含蓄。
3.开展多种诵读形式的活动
早读课督促学生诵读,经常检查诵读情况。除了常规的抽背外,还可以开展背诵比赛、诗文接龙等。
课堂上诵读形式也应丰富,可以集体诵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男生诵读与女生诵读相结合,表演诵读和竞赛诵读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设备配乐诵读。号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诗文栏,营造浓厚的诗文氛围。
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突破传统诵读的死记硬背,提倡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相结合。虽说诵读教学不是古诗文教学的唯一方法,但无疑是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润物无声的方法。我们感其益,受其利,要在实践中继续摸索有效的方法策略,不断深入思考,不断与实际对接。
古诗文诵读主持词 篇9
男:敬爱的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好!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女: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男:读千古美文,同经典相伴。
女:诵中华经典,与圣贤同行。
男:今天我们相聚,一首摇曳的小诗让我们心醉。听,明媚的阳光带来了春的声音。请欣赏〈咏柳〉。
男:月有情,月伴影。出门在外,那不变的明月,勾起诗人游子的乡情。下面,请欣赏《静夜思》。
男:人生的聚,像镜花水月,终落得无可寻觅;而人生的散,像朝花夕月,来去匆匆。
女:请欣赏——《赠汪伦》。
女:母爱是涓涓细流,只有它才懂得化春风浸润万物于无形之间。男:母爱是浩浩大江,只有它才承载得起所有的甘苦与辛酸!
女:母爱是滔滔海洋,只有它才装得下所有的委屈与心灵的创伤!请欣赏《游子吟》。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让我们:—— 合:把经典诵读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打靶归来
日落西山红霞飞
战士打靶把营归 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mi sao la mi sao la sao mi dao ruai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歌声飞到北京去 毛主席听了心欢喜 夸咱们歌儿唱的好 夸咱们枪法属第一 mi sao la mi sao la sao mi dao ruai 夸咱们枪法属第一 一二三四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游子吟
孟郊
慈 母 手 中 线,游 子 身 上 衣。临 行 密 密 缝,意 恐 迟 迟 归。谁 言 寸 草 心,报 得 三 春 晖。
开场白:古诗词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连绵千年不断的烽垛,是璀璨的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历史的丰碑。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起聆听智者的箴言,共赏这华夏文明的瑰宝。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江河秀丽。自古以来许多文人为之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学生朗诵《登鹳雀楼》、《浪淘沙》)
滔滔的江水流向远方,带走了我们无限的情思,却割舍不断我们离别的情意,请听《赋得古原草送别》。
风萧萧,雪纷纷,又逢高适别董大(朗诵《别董大》)友情是 一首歌,朋友间的真诚友谊情深似海。朗诵《赠汪伦》 波澜壮阔的华夏文明史,造就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将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赞赏。(朗诵《夏日绝句》)
李清照的爱国情怀深深融进了诗句中,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 诗人陆游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更是渗透在字里行间。(朗诵《示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听,乡歌在唱,乡曲在奏:朗诵《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人的一生很短暂。生齐诵:“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时不我待。请听:汉乐府《长歌行》
自古以来,无数名人志士,他们甘于淡泊,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具有高洁清俊的品格。唐代的刘禹锡就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生领背一、二句,全班齐背。
结束语 : 腹有诗书气自华(合)
诗歌可以使我们充实 诗歌可以使我们明智
让我们每个人都走进古诗文的乐园 颂中华古诗文 赞中华之瑰宝
古诗文诵读活动总结- 篇10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古诗文诵读对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校自县视导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开展了古诗文诵读。6月14日,以班级为单位举行1-5年级古诗文诵背比赛,现总结如下:
本次活动共有37个班级参加诵背比赛,分为集体背诵和个人背诵两种形式。
在集体背诵中,大部分班级能响亮地、有感情、有节奏地背诵出指定的古诗。其中中心校的一(1)、一(2)、一(4)、二(1)、二(2)、二(3)、二(4),三(2)、三(3)、三(4)、四(3)、五(1)、五(3)班,和圩小学的三年级,罘山小学的一年级共15个班级学生的集体诵读整齐、有感情,背诵效果特别好,荣获集体背诵的优秀。
在每个班级抽取三名同学的诵背中,学生表现优秀的班级有中心校的一(1)、二(1)、二(2)、二(3)、二(4)、三(4)、三(3)、四(3)、五(1)、五(3),和圩小学的三年级,罘山小学的一年级。
按集体背诵的60%和个人背诵的40%的成绩计算出各班级的最后得分,评出荣获本次古诗文诵背前十名的班级依次是:中心校的二(3)班(93.80分),三(4)班(93.33分),和圩小学三年级(92.89分),中心校的五(3)班(92.55分),一(1)班(92.18分),二(2)班(91.27分),二(4)班(92.13分),罘山小学一年级(91.25分),中心校的四(3)班(90.94分),三(3)班(90.89分)。
以学校为单位,评选出古诗背诵一类的学校有和圩小学(88.74分),中心校(88.06分;二类学校有玉山小学(75.97分),尚兴小学73.66分,罘山小学72.62分。
存在问题: 1有学校的个别班级集体背诵成绩极不理想。罘山小学的三年级古诗集体不会背诵,得分很低;玉山小学的三年级、中心小学的三(1)班整体背诵效果不好,导致学校整体分数不高。建议校领导督促这些班级完成古诗背诵。
2.玉山小学、尚兴小学古诗诵背工作存在侥幸心理,抓得不够扎实。大部分班级只背诵了本的古诗,还有其他学的古诗没有背诵。希望扎实古诗背诵工作。
2016
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篇11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让学生对经典古诗文感兴趣,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有丰厚的诗文底蕴,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浓厚诗文气息的课堂,时时刻刻地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如,我把诵读古诗文与识字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只要所学的生字在学生背诵过的古诗文中出现过,我都会不失时机地问上一句:“看到这个字你想起了哪句古诗?”学生很自然地张口就背,当然学生也有想不起来的时候,此时,我会给他们提个醒,学生在我的提示下声情并茂地吟诵出来。记得在学习《丑小鸭》一课时,我问学生:“看到‘鸭’字你想到了哪句古诗?”孩子们记不起来了,我就把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有感情地背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背起来,课下吴怡和刘桐畅来到我身边天真的问我:“老师,你的记性怎么那么好呢?背过的古诗你都能记住。”我一听就笑了,悄悄地对她们说;“不是老师的记性好,而是老师做到了曲不离口——每天都看一遍自己背过的古诗。”两个小精灵好像一下子解开了心中的谜团,异口同声地说:“原来是这样呀!”说完她们笑着跳着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迫不急待地打开古诗书。看到她们可爱的样子,我暗暗地为自己加油:好样的!多读多背,永远走在学生的前面,做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引路人。
二、利用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许多经典古诗文,在其创作或流传过程中,都有许多经典有趣的故事,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时,适时地把这些故事或诗人轶事讲给他们听,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我引用了隐藏在这首诗背后的一个故事: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詩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在引导学生诵读曹植的《七步诗》前,我给学生讲了曹操的二儿子曹丕因嫉妒其弟曹植的才华,害怕他和自己争夺王位,曾命令他的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就用严酷的刑罚来处治他,这首诗就是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来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引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三、结合传统节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兴趣
我们中国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每个节日到来之际,我都为学生讲一讲关于这个节日的来历及节日习俗,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诵读关于这个节日的古诗。如,清明节,我向学生推荐了杜牧的《清明》和韩翃的《寒食》;端午节,我向学生推荐了苏轼的《六幺令·天中节》。这样在不同的节日诵读不同的古诗文,学生不仅兴趣高涨,而且记得扎实。
四、丰富诵读形式,激发学生诵读古诗兴趣
古诗文诵读谨防揠苗助长 篇12
台上摇头晃脑, 台下吵吵闹闹。这也难怪, 台上在咿咿呀呀些什么, 台下学生岂能听懂?我们何苦要让学生进行如此不知其意的长篇大“背”?难道这是一场记忆力大考验?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了部分要求背诵的古诗词, 如建议低段学生阅读《咏柳》《凉州词》《登鹳鹊楼》《鹿柴》《敕勒歌》等。这些精练优美、相对浅显的古诗适合孩子美读吟诵, 品味咀嚼, 获得审美体验。我们倡导科学合理的古诗文阅读, 这样, 学生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同时, 还可以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 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而上述片面追求难度的诗文诵读究竟有何价值?在学生难以理解的状态下, 背诵就是一场枯燥沉闷的记忆, 一个字一个字的艰涩堆砌而已。更何况, 古诗文经典诵读面向的是大众学生, 而绝非是这十几个参赛者的高难度表演“秀”, 这样的比赛本身价值又何在?
这让我想到了“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成为后人之笑谈。今天, 我们教师居然也成了“揠苗助长”的又一演绎者, 究竟为何?
我苦苦思量。近年来, 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 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 神州大地, 诵读经典, 蔚然成风。许多学校更是以“经典诵读”为办学特色, 开展专门的校本研究。在此大潮之中, 也出现了随波逐流、急功近利的现象, 而体现学校诵读特色的各种展示、比赛也就演变成上述的表演“秀”了。参赛学生的指导老师难道不知道这样做是“揠苗”?我想同为一线老师, 他们和我一样深知。那么, 明知违背规律而为之, 究竟为何?莫非, 教师在意的就是学生比赛的名次?或者, 特意提高难度、彰显学校所谓的“办学特色”?若如此, 我们还不及宋人。宋人“闵其苗之不长”而“揠苗”, 我们居然为所谓的“名利”而“揠苗”, 难过呀!
若想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古诗文诵读中来, 我们首先要推荐适合孩子成长需要的经典作品。“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课题组组长李振村提出了“新经典”的概念。他指出:“新经典”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不是所有的经典都是最好的, 适合孩子的成长需要才是最好的。“新经典”是传统的、民族的, “新经典”是多元的、开放的, “新经典”是鲜活的、成长的, “新经典”是优美的语言典范。那么, 我们为师者, 就要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去考虑, 推荐适合其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作品, 真正让“经典伴随书香, 浸润人生”, 而非一味拔高选文的难度, 让学生在艰涩咀嚼中不堪重负。
古诗文的美是处于沉睡状态的, 还需要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去唤醒、去激活。如何激活、唤醒, 这就是教育者的智慧了。浙江绍兴市北海小学推行经典诵读的“本土化”策略, 充分利用绍兴的文化资源, 读身边的经典, 读身边的大师, 使学生倍感自豪和亲切。安徽合肥宿州路小学指导孩子们制作、互赠诗词贺卡, 使其在制作、赠卡的过程中, 扩大了诵读量, 增强了友谊, 提升了贺卡交际的品位。我认为, 学校的校本研究, 恐怕还应立足实际做文章, 杜绝表面化、形式化的“追风”。
当然, 古诗文诵读要想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变成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还要有一些必要的保证。如每天在校的经典诵读时间, 诵读与理解的有效结合, 长期深入开展的激励手段等等。最重要的是, 必须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 倡导“非功利性阅读”。经典诵读是“培育民族精神, 涵养人文情怀, 奠定文化根基, 丰富语文素养”的工程, 不可能马上见效。凡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诵读, 必将摧残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同宋人“揠苗”, 后果不堪设想。
古诗文诵读比赛方案 篇13
一、活动目的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意识,让学生从小诵读千古美文,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开拓学生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经研究决定进行古诗文诵读比赛。
二、比赛时间:
2013年12月20(周五)。
三、参加对象:
各班的全体学生。
四、参赛地点:
各班教室。
五、参赛内容:
各年级的必背诗篇。
六、参赛要求:
1、以班为单位全员参与。
2、每班比赛时,由评委从各年级的必背篇目中随机抽选。具体要求为:
一年级抽选5首背诵;
二年级抽选6首背诵;
三年级抽选8首背诵;
四年级抽选8首背诵;
五年级抽选10首背诵;
六年级抽选10首背诵;
3、背诵时要背齐题目、朝代、作者,做到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准确熟练。
七、评分标准:
1、声音清晰、整齐、响亮,背诵流利无错。7分
2、正确把握诗词节奏,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1分
3、感情真挚,表达自然,能正确把握诗的意境,声情并茂。分
古诗文诵读教学调查问卷 篇14
1.你对诵读古诗文感兴趣吗?()
A.很有兴趣 B.有兴趣 C.兴趣一般 D.没有兴趣 2.你对诵读古诗文感兴趣的原因?
A.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B.字词句都很美,琅琅上口 C.为了老师、家长要求及考试的需要 D.说不清楚 3.你对诵读古诗文没有兴趣,主要原因是? A.太难,读不懂 B.读得声情并茂,怕人家笑话 C.内容枯燥无味 D.没有兴趣
4.你认为学习古诗文在语文学习中重要吗? A.很重要 B.比较重要 C.—般 D.不重要 5.你是否主动诵读古诗文? A.自己主动诵读 B.老师要求时才会 C.家长要求时才会诵读 D.不愿意诵读
6.你认为诵读古诗文对你有什么好处? A.很有用 B.比较有用 C.—般 D.没有作用 7.你认为学习古诗文对你成长的作用大吗? A.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B.可以表现自己的诵读能力,得到称赞 C.完成老师的作业 D.不清楚 8.你喜欢上古诗文教学的课吗? A.很喜欢 B.—般 C.不喜欢
9.你的语文老师主要采用哪种古诗文教学方法? A.串讲字词句 B.朗读背诵 C.诵读体会古诗文的意境 D.同学讨论,老师回答疑问
10、老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吗? A 经常 B 偶尔 C 从未
11、老师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曾采用的诵读教学方式有: A亲自示范诵读 B提供朗诵带或录像欣赏 C鼓励同学们按照诵读指导自己尝试多读
D 让擅长诵读的同学作示范 E 不给予指导,只让自己读
12、当老师、同学、录音或者录像很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时,你是否被感动?
A 经常 B 偶尔 C 从未
13、老师进行过诵读指导吗? A 注意诵读指导 B 偶尔指导 C 从不指导
14、你希望老师进行诵读督促和指导吗? A 很希望 B 无所谓 C 没必要
15、除了课文中的古诗文,你还会诵读其他的古诗文吗? A.经常 B.偶尔 C.几乎不
16.学校(班级)是否组织过古诗文的诵读活动? A.经常组织 B.偶尔组织 C.从未组织
对于这些古诗文活动(如古诗文背诵、写对联等活动)你是否喜欢参加?
A.非常喜欢 B.—般 C.偶尔参加 D.不参加 17.对于老师安排的古诗文诵读任务你能否按时完成? A.都能按时完成 B.大部分能完成 C.偶尔能完成 D.不能完成 18.你在课余时间会主动阅读古诗文的相关书籍吗? A.经常阅读 B.有时阅读 C.从不阅读 19.在语文考试中,古诗文阅读的题目你能做对吗? A.基本都能做对 B.能做对一半 C.做对的很少 D.—道都做不对 20.在古诗文中学到的成语和句子你能否在写作或者生活中用到? A.经常用到 B.偶尔用到 C.没有用到
21.诵读古诗文时,你是否能在自己头脑里想象出古诗所描绘的景色或者场景?
高校古诗文教学中诵读字音的通融 篇15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配。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 长顑颔亦何伤。
宋·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 作楚声, 纪楚地, 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翼骚序》) 然而, 我们如果用今音诵读上面的例子, 就不但失去楚声本旨, 而且毫无诗韵谐和的美感可寻。究其原因, “降”字上古音hōnɡ, “庸”、“降”押韵;“能”字一音tài, 古“态”字, “能”、“配”相谐;“英”字央声, 拟上古音yānɡ, “英”、“伤”同属阳部。它们都是音声妥帖之辞, 并不失韵。如果不明此理, 即便读书百遍, 恐怕其义也难自见的。
先民劳者歌其事, 其文学作品往往出于天籁。《淮南子·道应训》载, “今夫举大木者, 前呼‘邪许’, 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先生议论道:“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 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 这就是文学。”用“杭育”翻译“邪许”, 生动绝伦。“邪许”就是劳动号子。“邪”音yá, “许”音hǔ, 两字相衔, 正像劳动人民的协同劝力的呼喊。如果我们还抱定“xiéxǔ”或“yéxǔ”的今音读法, 就完全脱离生活本质了!
不独诗、歌为然, 即如先秦诸子散文, 也有值得审音的有趣之处。《老子》便是好例子。它的韵散结合的形式使得文辞富有诗味。然而, 正是这些富有韵味的地方, 一旦施以现代语音, 便兴味索然了。试读傅奕本《老子》中的两例:
善行者无彻迹, 善言者无瑕谪, 善数者无筹策。 (二十七章)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二十八章)
第一例中“迹”、“谪”、“策”三字押韵。“迹”字依上古音拟作zǐeg。第二例中间用顶真, 全句五个韵脚相配, 本是一气贯通的妙语。倘若把这里的“儿” (音ní) 字读成ér, 顿时便觉得味同嚼蜡了。
顺带值得一提的是, 在《离骚》和《老子》里面, 有个频繁使用的“兮”字。该字的现代语音为xī, 韵母乃是齐齿呼。这样的语气, 实际上难以表现强烈的感情。据廖序东先生确证, 此字上古音为ā。“兮”字今音如果延长开去, 亦往往得“ā”音。这样的一个开口呼, 诵读起来不但琅琅上口, 而且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满腔的感情, 明显比“xī”音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以上这些都是上古音的例子, 其实, 中古音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陶渊明《桃花源记》有云:“忽逢桃花林, ……落英缤纷。”“缤纷”二字乃是双声联绵词, 同为“b”声。因为古无轻唇, 读如重唇, 所以“fēn”读如“bēn”, 这样来体会渔父看到桃花落满地时的惊异与陶醉之情, 恐怕才能畅足吧。
诗歌的吟诵具有自身的规律。这一点, 除了体现在诗句节奏的划分上, 还与音韵的流美有关。也举两个浅近的例子:
牛吒吒, 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元结《田家词》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前一首文人乐府旧题诗, 带有较浓的民歌意味。加点的四个字的现代音分别是zhā、què、bō、ɡǔ, 如果连贯起来诵读, 毫无神理可言。这是今音与作品声情不符的缘故。元结的《田家词》里, 除了“输官”二字用作顶真之外, 其他的句末字其实都入韵。全诗基本上是选取“屋”、“觉”、“烛”三个韵部的韵字来摹写声情的。就前四字来看:“吒” (今音zhà) 字在这里本当读tuō, 因为牛的喘息声不可能是“zhà”音。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22收录此诗, 注曰:“吒, 音讬”, 这是对的。“确”的中古音可以拟作guō。“吒吒”、“趵趵”均是象声词, “确确”是形容土地板结的叠音词;三词连贯, 把农人驾牛劳作于贫瘠的土地上的场景描绘得十分逼真。因此, 我们只有念成“tuōtuō”、“guōguō”、“bōbō”, 方能匹配文意。也只有如此, 才能与后文的“谷”字协调韵律。这样, 整首诗韵响而意沉, 如同老农在控诉, 吟诵起来气壮而情悲, 催人泪下。后一首《山行》, 首句末字也是押韵的。“斜”的中古音, 声母部分是个舌尖前的浊擦音, 韵母部分拟作ia, 与“家”音相谐。不赘。
考察前引的《田家词》, 我们还可以看出, 诗人所选的韵字均是入声字, 具有“短促急收藏”的发音特点, 所以容易造成一种饮咽吞声的悲情效果。韵母中主要元音的浑厚或响亮和入声声调收音的急促相结合, 恰合乎一位满心愤懑的农夫的声口, 诵读时不难体会其神韵。运用入声字十分灵妙的作品, 又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冷冷清清”一调。女词人满怀家国之悲, 在黄昏冷雨之中寂寞哀吟。词中的多数韵脚如“戚”、“息”、“急”、“识”、“积”、“滴”等, 都是齐齿呼配入声调。从声调上看, 这首词和《田家词》同样悲哽;而就韵母上讲, 两者正自有内敛与发露的分别。以上这些, 使我们看到了声调韵律在传情达意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和上古、中古音相比, 近代音和今音更接近。然而, 像元明清戏剧里面诗化了的曲文, 其现代音、韵音 (曲谱中所注字音) 与曲音 (曲唱时的字音) 却不尽相同。比如“风”字, 今音fēnɡ, 韵音 (依据《中原音韵》) 与曲音 (如昆曲曲唱) 则为fōng。而且, 曲音又有南北之别。像“开”字, 北曲音为kāi, 而南曲音则是kēi。这样来看, 近代音与现代音之间的差别仍是需要注意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固然可以全部用现代汉语的标准音去诵读、解释剧曲, 但谁也不能以剧本的文学内涵去取代剧作的曲学核心性质。只有将制曲、谱曲、唱曲三者协调融会, 才称得上知音。而这, 离不开我们对近代音的认知与运用。
上述古、今音的对比表明:在高校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根据具体作品, 适当揳入古音的讲解与试读,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家的思想感情。换句话说, 高校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 可以结合诵读某些字的古音来体会所学内容;我们对古音可以而且应该采取通融的做法。
或许有人会说:这么做岂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吗?其实不然。就字音来说, 以今律古固然行不通;而以古律今, 更加要不得。我们这么做, 实质上是学贵求真、兼得其美的一种表现。首先, 古音的勾拟是科学的, 并不同于明皇的改经或朱熹的叶韵。如果遇到尚有争议的, 那么原则上不作讲授, 仍以今音统之。其次, 根据教学实践, 我们结合了以下的考虑:一是着眼层次, 准确定位。高校教学要求学员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而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 对于生僻字, 可以查阅页下注或字典来获得认知。我们兼授古音, 不至于干扰他们对普通话标准音的把握。因此, 将古诗文诵读古音的举措放在高校层面, 这是合情的。对于中小学生, 不作这种要求。二是选择范围, 循序讲解。依据课程特点, 我们仅在讲授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语文古诗文篇目时, 适量诵读古音。具体来说, 诵读古音的范围主要是诗歌的韵脚, 其余涉及诗文的一些语气词, 古国名、地名、人名, 双声或叠韵联绵词等:均着眼于古音对诗文声情意韵的发扬。超出此范围的, 原则上仍旧以现代音统之, 比如“叶公好龙”的“叶” (yè) 不读shè之类。至于古今音相同的韵脚、语气词, 当然无需说明。在实践环节中, 对于需要兼诵古音的作品, 首先用现代汉语标准音朗读并讲解, 使学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认知;再以古今音结合的方式, 前述范围中的字用古音, 其余的用现代音诵读, 文情并茂, 使学生在整体认知的前提下, 深入领悟, 有所感发。整个环节的把握注意由今及古、循序渐进, 故而, 高校古诗文教学的古今音兼诵也是合理的。
【诵读古诗文有感】推荐阅读:
古诗文诵读技巧07-24
初中古诗文诵读策略06-12
经典古诗文诵读主持词06-14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课10-25
初中古诗文的诵读教学论文05-17
古诗文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计划09-24
课外古诗诵读习题07-29
上金小学古诗文诵读兴趣小组实施计划07-16
古诗教学应重视诵读09-06
经典诗文诵读汇报材料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