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的诵读教学论文(精选12篇)
初中古诗文的诵读教学论文 篇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古人是非常重视诗文的诵读教学的。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从当前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今后的改进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古诗文诵读的内涵
初中古诗文诵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诵读的方式来引导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所诵读古诗文作品的人文思想与语言魅力。初中古诗文诵读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唐诗宋词,还包括先秦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例如,诸子百家的著作,《大学》《逍遥游》《诗经》《离骚》等。唐宋八大家的很多作品都是初中古诗文诵读的主要对象。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将会有更多的古典文学作品成为初中古诗文诵读的对象。
二、初中古诗文诵读的意义
古诗文诵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其在促进提高学习者自身的语言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宏观层面看,初中古诗文诵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诗文诵读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感知能力是一种语感能力。诵读最大的好处是做到心口合一,诵读不仅仅会带来语感,在诵读的过程中也会形成由文字转化成动态的过程,这样在大脑的记忆体系当中会更深刻,学生会形象的记住所要掌握的古诗文,学生会感知到诗文在字里行间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内涵,从而初步形成语言感知能力,为今后的语言驾驭与表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古诗文诵读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人文素养。古诗文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其中包含着对美好河山的赞美,对人们之间真挚情感的讴歌。通过长期的古诗文诵读,学习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将进一步丰富与升华,腹有诗书气自华,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最后,古诗文诵读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而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流传至今的古诗文是重要的光荣证明。中国古诗文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语言的表达方式方面,都彰显着中华民族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创造性。因此,通过诵读的方式,学习者领略中国古诗文无穷魅力的同时,也会逐步的提升其民族的自豪感。
总之,在初中阶段进行古诗文诵读对于提升整体的初中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三、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现状
古诗文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与地位。从理论层面看,无论是语文教学的研究者,还是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对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给予了很高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初中古诗文诵读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研究调查发现,在一线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地区进行古诗文诵读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让学习者死记硬背。这种强化记忆的方式让初中生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储备,但由于这种诵读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一方面会影响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使其产生了一定的抵制与消极的、应付式的诵读心理。另一方面,这种单调的教学方法会在客观上降低古诗文诵读应有的美感与魅力。
其次,教学资源有待补充。中国的古诗文是一个很大的宝库,但是,从目前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其在古诗文的选编数量方面还有待提升。如何将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进行一个很好的对接,扩大初中生古诗文诵读资源是今后初中语文教学资源设置需要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挖掘传统的国学经典著作尤其是古诗文的语文教学价值是今后的一个主要方向。
最后,教学媒介有待与时俱进。为了保证古诗文诵读效果,需要教学媒介的提升。但在教学过程中,古诗文诵读软件及硬件层面的不足,影响了整体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效果的提升。如今,互联网在辅助教学方面的价值正不断凸显,如何经由这种媒介技术的进步来为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更大层面的技术支持与助力,需要在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予以重视。
总之,当前一线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过程中,其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媒介支持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多的,只有从源头进行追本溯源,在今后的改进策略的计划与实施中才会少走弯路。
四、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整体来看,可以界定为客观层面的原因以及主观层面的原因。
从客观来看,缺乏良好的古诗文诵读的环境。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古诗文曾经作为封建文化的糟粕而被压制与批判,导致了很多国人对古诗文的诵读热情下降。加之,大量的欧美文学作品及网络资讯的泛滥,古诗文诵读很大程度受到了外部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这种外在的良好的古诗文诵读环境的缺乏已经成为影响其教学效果提升的主要桎梏之一。
从主观来看,古诗文诵读对于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古诗文素养与水平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从一线的语文教学师资力量来看,虽然在整体上的学历已经达标,但是,在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施方面还存在重视与方法层面的不足。可以想象,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如果自身就对古诗文缺乏应有的重视与热爱,如何带领学生去更好的汲取古诗文中的丰富营养。另一方面,学生层面的影响系数在不断的上升。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的初中生在学习态度,尤其是对古诗文诵读方面的态度及学习的心理都发生了巨变。只有在今后的古诗文诵读教学的过程中,从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出发,制定符合其诵读诉求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方法,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目标的达成才会有章可循。
总之,无论是主观层面的原因,还是客观层面的原因,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中予以考虑。只有不断从原因出发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效果才会得到更高水平的提升。
五、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改进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将发扬国学作为文化继承的主要方向。作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古诗文诵读应该在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等方向进改进与提高。本文立足当前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整体的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水平。
首先,初中古诗文诵读进行多元化教学。在一线的教学领域,包括自主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合作教学法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等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在进行方法改革与借鉴的过程中,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学习特点出发,避免一刀切或是形式主义。随着初中生古诗文诵读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应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只有这样,初中古诗文诵读的教学效果才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初中古诗文诵读多元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来进行发展。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成立古诗文诵读协会的方式,来为具体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开展提供理论层面的指导。每年举办围绕古诗文诵读相关主题的论坛提升古诗文诵读教学实施的科学水平。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从自身的现有不足出发,通过在职培训等方式来提升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水平。例如,掌握古诗文诵读的先进理念与方法,通过学习弥补自己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的不足。这些都是古诗文诵读教学方法多元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其次,丰富初中古诗文诵读资源。在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将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丰富初中古诗文的诵读资源。一方面,在现有的初中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古诗文的数量与比重。在古诗文选择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一个单元主题内容不同进行相应的编排与调整。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图书阅览室以及组建古诗文兴趣小组的方式来增加初中生在古诗文方面的诵读量。
古诗文诵读资源的丰富可以为初中生积极主动诵读古诗文营造一个良好的基础。这种资源的丰富不是毫无章法与原则的。在进行古诗文资源丰富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特点与审美要求以及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古诗文诵读资源的丰富不仅是在诵读对象数量层面的增加,更是诵读的古诗文作品选择层面上的高标准。
再次,营造良好的古诗文诵读氛围是促进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方法。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加大古诗文诵读价值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举办古诗文诵读比赛的方式来提升初中生进行古诗文诵读的积极性。社会上的各个行业及部门可以从自身的运营特点出发来为良好的古诗文诵读氛围的营造出一份力。例如,今年在黄金周旅游期间,全国几个著名的景区包括岳阳楼、滕王阁等,只要游客能完整背诵相关的古诗文就可以免收门票。这种做法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文诵读的氛围,不仅有助于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的顺利开展,也有助于社会大众整体国学素养的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古诗文中寻找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与精神归属已经成为今后面对信仰危机的一个重要方式。面对新的历史征程,我们有必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借鉴发展与改革的经验。古诗文是其中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会为包括初中生在内的诸多的学习者打开国学的大门,从而在今后的心灵智慧成长方面获得更大的助力。
最后,重视教学媒介的科学使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古诗文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依托各种媒介来提升教学的效果。互联网上有很多著名的古诗文朗诵作品,朗诵者是专业的播音员,在进行古诗文诵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将这些现有的有声资源进行播放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初中生对于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另外,每一个古诗文作品背后大多有着一定的创作历史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之前进行相关背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从而在整体上建立一种古诗文的认知。在重视媒介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建立在教与学双向有效互动基础上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才会不断趋近于既定的教学目标。
总之,提升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水平需要各个方面的合力。无论是方法、资源还是教学媒介,都需要从古诗文诵读的积极意义出发。建立在正确的思想认知基础上的古诗文诵读提升策略的实施才会经得起时间与实践的考验。
六、结语
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确实存在问题,还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去克服困难,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调整并给予相应的解决对策,相信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这种教学模式会有所改变的,不断地让学生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诵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本文主要从古诗文诵读的基本内涵与意义入手,探讨其今后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胡丹飞.“七步法”走出中职古诗文教学困境[J].职业,2016(21).
[2]徐志伟.漫谈中学古诗文的诵读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7).
[3]付萍.从“意会”走向“言传”——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6(62).
[4]闵慧.古诗文教学应当重视诵读[J].青春岁月,2016(11).
[5]鲍颖.让古诗文教学重披典雅华衣[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6(4)
初中古诗文的诵读教学论文 篇2
[摘要] 古诗词教学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诵读”作为一种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历来被认为是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有效手段。本文试结合现有理论成果及课堂教学实践,就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方法和教学要点进行全面梳理和阐述。
[关键词] 古诗词 诵读 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应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并推荐了部分篇目,同时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充分说明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冲击,现在的初中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日益生疏,对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教师也缺乏合理引导的有效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成效,是本文着力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广大,从而让学生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一、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告诉我们:要想使学生有效地感知文本就必须诵读。汉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不仅表达着字面意思,体现作者的情感,而且还传达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及耐人寻味的内在意蕴;而诵读则要求诵读者调动心、耳、口、眼、脑等感官,揣摩词语的内蕴,体会文本的情味,将文字背后的各种意义传达出来。古人对此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等等,均说明诵读在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初中古诗词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来看,“积累”层次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和准确背诵古诗词名篇名句;“感悟”层次要求学生感悟古诗词的“形之美”(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神之韵”(即语言文字所承载的诗词作者情感以及其主观情感浸染的社会人生);“运用”层次则是建立在大量的“积累”和“感悟”之上的最终目标(指学生在接受大量古诗词的熏陶后,使自己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乃至思想情操得到提升)。三个层次的目标都与“诵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诵读教学方法和教学要点
“诵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声对话过程,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据笔者的不完全归纳,诵读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范读法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1]。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使学生直接观察教师的表情,揣摩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刘国正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跟着吟咏体会的”。可以说,范读是教师朗读技巧和美感体验的完美结合,不仅给学生在朗读上(诸如停顿、重音、语音、语速、语调等方面)的示范指导,同时也对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美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教师范读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一种方法是教师大声朗读,学生小声伴读,另一种方法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以此增强范读时的师生互动性。
教师在运用范读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不要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范读不等于程式化的朗读。教师范读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而不是让众多的学生形成一种固定的语速、语气、语调和情感表达,如果那样的话,就违背了个性化理解的原则。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范读的同时,应强调学生还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不一定拘囿于老师的套路。引导学生自己去评,在评中读,如:“你觉得老师读得最好的是哪部分?哪部分的读法还可以改进?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二)朗读法
朗读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即清晰响亮的把诗词读出来。这种方法能训练语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感受力,能培养语感,再现古诗词的情境、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朗读评价标准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朗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自由小声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分角色读、分男女声读、齐读等等。
教师在运用朗读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扫除读音上的障碍。利用参考资料了解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与用典情况等内容,降低理解的难度;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技巧。如在朗读中要讲究停顿,以达到跌宕起伏的效果,更好的表情达意。凡是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的诗歌,停顿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的,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突显。要注意重音的处理,以此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要把握节奏,通过语速的快慢传情表意。一般说来,表现人物惊惧、紧张、喜悦或愤怒、欢欣的感情,朗读较快;表达沉思、回忆、悼念、悲痛的心情,朗读节奏较慢;表示介绍、交待、叙述的文字,朗读时运用中等速度节奏等。
(三)听读法
听读法指利用录音机、多媒体等电教化教学手段播放著名朗诵家范读的诗词。“朗诵艺术家以普通话为依托,通过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和情绪的调成,或刚劲、激扬、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或温馨、柔美、曲折委婉、浸润心田,以情感再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声音重塑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把听众带入作品创设的艺术境界,使听众心灵得到艺术魅力的感染和高尚情操的净化”。[2] 朗诵家以其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对作品情感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朗诵技巧的熟练运用,为古诗词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给学生美的享受与熏陶,也为学生诵读树立了榜样。
教师在运用听读法时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听、仔细听,认真揣摩分析朗诵家对诗词文本处理的精妙之处;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边听边跟读,鼓励学生从最初对朗诵家的模仿,逐渐过渡到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处理节拍、节奏、重读、轻读,把握语调和旋律,进行具有个人风格的声情并茂的朗诵。
(四)品读法
品读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轻吟细品,对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情感、意韵等进行解读和赏鉴的过程。这时学生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发掘自己的内心视象,再现逼真的情境,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净化。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用九个常见的意象构成一幅秋天的傍晚萧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天涯游子彷徨苦闷的心境。又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词描绘了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战斗画面,表现出诗人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品读时,要做到心中有画,有立体的图景,这样,才能读出画意;反复品读,不断咀嚼赏鉴,这样才能受到诗人激情的感染,才能感情共鸣。
教师在运用品读法教学时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拓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将诗词中所描述的景物转换成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其步人诗境,感受古诗词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五)演读和唱读法
初中生模仿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古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读读、背背、说说、唱唱、演演,通过变换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增添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物、诗中人、诗中景、诗中情沟通,增强其对古诗词语言特点、情感表达和意境意象的领悟。演读法指将诗歌改编成小话剧来进行表演,是诗歌教学的一种新尝试,适用于故事情节较强的诗词。如笔者在讲授杜甫的《石壕吏》时,就曾尝试将其扩展为一幕古装剧,由几名同学分别饰演诗人(叙述者)、小吏、老妇、老翁等,他们的表演绘声绘色,其他同学也兴趣盎然。通过表演,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进一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唱读法指用歌曲一般的旋律来吟诵诗词,以此感受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内在韵味。诗词本身就是流动的音乐,以其特有的押韵、停顿和重音等,尽显它们别具一格的音韵美。如今,已有许多经典诗词被改编为歌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可以拿来直接学唱。通过唱读活动,可以轻松地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教师在运用演读和唱读法教学时应注意“度”的问题。演读法和唱读法的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诗词本身的兴趣,以及对诗词内在音乐美的探索,范围也仅限于部分古诗词。因此,不必在此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忽略了诗词教学“以文本为主”的应有之义。
(六)多媒体情境导读法
多媒体技术与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整合,将产生优化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是可以创造意境美。诗歌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其优美的意境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歌的意境如果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用语言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有可能将这种意境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如在讲授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就可用优秀摄影作品将其直观生动地再现出来;二是可以感受声音美。音乐是是生命的律动,是感情的迸发,是人类内心一种无法言说的情节,更是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讲授诗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诗歌的这种特质。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调低沉。在诵读教学时,可选用《二泉映月》作背景音乐,为诵读情境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情境导读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多媒体内容要少而精,不要喧宾夺主。以免忽视诗歌教学的本来目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将读书变成了“读图”;二是多媒体展示不能代替文本研读。多媒体有着直观、形象、容量大、易激发学生兴趣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容易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可能造成思维僵化的缺点。因此,运用时“浅尝辄止”即可,更深入的探讨还应通过文本的研读来完成。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95-02
古诗文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如何带领学生认识到这块瑰宝的魅力,应怎样使学生通过古诗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诵读作为传统的诗文学习方式,在我国具有很长的历史,是学生学好古诗文的基本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在此,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教给学生朗诵技巧,让学生读出节奏感
古诗文的意义结构与音律结构密不可分,学生只有准确把握音律节奏,才能深刻地理解古诗文。因而,笔者认为,开展诵读教学的首要层次目标是指导学生把握诗词音律,读出节奏感。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诵读技巧,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到古诗文音律之美,并由此感悟古诗文的思想情感。
首先,教师要教学生基本的诗词格律知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韵,什么是四声,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对仗,诗与词各有哪些种类等。押韵使整首诗词构成一种声音回环的美。在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钱塘湖春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出这首诗的韵脚,即“西”“低”“树”“泥”等,让学生体会押韵带来的韵律美。平仄是使诗歌“声调铿锵”的重要因素,它使每一句诗内部声调多样交错,不至于单调。仄声特别是入声的概念在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教师可着重介绍什么是入声,让学生联系白话等本地方言加以学习,并通过标记平仄练习掌握这个诗律知识。
其次,古诗文诵读要注意语气。例如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是山水小品,重在情,而八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历史故事,重在智,内容的不同使这两篇文章在朗读的语气上也很不相同。《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永州的作品。他被贬官之后,便寄情于山水,排遣内心的愁怀。朗读这篇文言文时,要把握作者似“乐”却“忧”、似“喜”却“愤”的情感,语气先是舒缓喜悦,而后转向幽深悲凉。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很显慧。他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但他们的答话在语气上有何差别呢?笔者引导学生注意诵读的语气:妻的语气十分肯定,表现了对丈夫由衷的爱恋之情;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表现了畏怯拘谨心理;客人的答话“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第三,古诗文诵读要注意重音、语调。高音响亮表示喜悦,低音幽沉表示悲凉。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缓、上升或下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其中“上”“入”要读得重一些。“惟吾德馨”应读得高亢有力,读出作者的自豪感,接着写景两句应读得恬淡而轻缓。
第四,古诗文诵读要注意句读。如《陋室铭》,这篇古文四言句要用“一三”或“二二”两种停顿节奏读,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五言句要用“二一二”或“二三”两种停顿节奏读,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最后,古诗文诵读要着眼于全文。感情欢快,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用慢节奏,读出韵味。如诵读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木兰诗》中写木兰归家一段,感情是热烈欢快的,学生诵读第一节应用快节奏,渲染喜庆的氛围;第二节时放慢节奏读,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装的轻松愉快的心情,末句轻读,为高潮蓄势;第三节再加快节奏读,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训练中,木兰的巾帼形象好像重现在读者眼前。
二、引导学生品味诗情,让学生读出感情
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写道:“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梁启超演讲时的情形。如果我们在诵读时能像梁启超那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融入古诗文的世界中,与作者同忧乐,满怀感情地诵读,那么我们就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深刻感受古诗文的魅力。笔者认为,开展诵读教学,除了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感,还要达到另外一个重要的层次目标,那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让学生读出感情。
理解古诗文是进行诵读的前提,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教师就要加深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理解。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如在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时,如果不去了解欧阳修的生平思想经历,我们就无法领会他与民同乐的思想。其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音画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验到古诗文的韵味或情感。可通过歌画再现引出诗词。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钱塘湖春行》,播放鸟鸣、雨声、溪流、泉涌等声音,展示钱塘湖的早春美景,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障碍,想象唐朝钱塘湖早春之美。也可利用影视作品创设情境。比如在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李白的《行路难》时,笔者让学生观看《杨贵妃》的电视片段,了解李白生活的社会现状,体会他赐金放还的悲愤情怀。第三,加强作品分析,升华情感体验。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在教学时,笔者作了如下分析:“枯藤”一句渲染出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写出游子无家可归。“小桥”一句与第一句形成对比,引发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孤苦寂寞的心情。通过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学生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蕴含在诗词中的情感。
在学生充分理解古诗文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对文本的理解进行诵读,对于古诗文的诗眼,尤其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地诵读。在诵读中,要让学生读出真情实感,仿佛自己就是作者本人。如诵读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前四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要读出洞庭湖磅礴壮伟的气势,仿佛自己就站在洞庭湖边慷慨激昂;后四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则要读得真诚、委婉,表达“欲济无舟楫”的苦闷,以及“羡鱼”的抱负与志向。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诵技巧,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语言,读出感情,理解文章的内涵与感情,通过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古诗文的诵读教学论文 篇4
一、演绎诗歌诵读, 促进课堂升华
在教学古诗词时,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把古诗词反复诵读以达到领会主旨的目的, 在古诗《使至塞上》和《从军行》 (其四) 的教学中, 我便采用不同的诵读设计, 初读感知时采取全班齐声诵读的方法熟悉全诗、把握句读节奏, 在领悟诗的主旨后换成男女生分角色朗诵,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因境生情, 升华情感。加深理解。例如, 《使至塞上》我的诵读设计是首联、颔联、尾联由女生读, 女生声音细柔, 易读出叙事的婉约;颈联由男生读, 男生声音浑厚, 则容易读出豪迈。而《从军行》的后两句则由男生来读, 气势恢宏, 正如让女生评点男生诵读, 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男生语气中似乎能听到征战男儿誓死杀敌、忠心报国的决心……在对两篇诗词进行小结时, 我则尝试采用了截取诗词中重点句子的办法, 将之前引领学生对诗文的解读和诗中的重点句子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再次采用分角色诵读的方法, 再配之苍凉悲壮的音乐, 收到了很好的诵读学习效果。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配乐朗诵, 不仅巧妙地对两首诗歌的学习做了小结, 还完美演绎了一场精彩的师生合作配乐朗诵。对学生而言这是一次美的熏陶, 对整堂课而言更是推波助澜、掀起了整堂课的高潮。
二、小组PK, 全班竞技, 人人参与促诵读
诗词因为音律整齐和谐, 所以引领学生诵读比较容易, 对于古文可就不同了, 除了诸如《与朱元思书》等骈体文或骈散结合的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其他的大部分古文或叙或议, 或写景或抒情, 但读起来缺乏韵律, 读准字音尚不大难, 但要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分清句读、不要破读, 读出语气, 或者唱读方面可就有点困难了, 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反复诵读, 以纠错补漏, 然而反复诵读往往使学生索然寡味, 没有读下去的兴趣, 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我认为引领学生展开PK, 积极投入诵读是成功化解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之一。下面就以蒲松龄《狼》的朗诵教学为例, 我说说自己在化解这一矛盾方面尝试的做法。
首先是排除生难字阅读障碍, 紧接着教师对全文作了范读,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之后进一步强调了重点字音和朗读节奏, 随后指定一名朗读水平居中的学生朗读全文, 发现仍有破读和误读的现象, 再对重点句子进行了强调, 比如, 这两句:“少 (shǎo) 时,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和“狼亦黠矣, 而顷 (qǐng) 刻两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后再找一位同学朗读, 发现仍然有误读现象, 想到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长的古文, 所以在当众诵读时肯定会怯场, 难免出错。为了克服困难、争取突破, 我改变策略引领学生进行诵读PK。规则是先在小组进行, 然后由小组推荐最优的朗诵者代表小组进行全班PK, 要求不能误读, 避免破读、重读, 语速适中, 最后谁完整阅读的篇幅最长谁就是获胜者。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开始准备诵读了, 在经过小组选拔推荐之后, 很快就有小组代表举起了手, 虽然他们都是小组的佼佼者, 然而面对全班同学审视的眼光, 他们居然败下阵来, 此时, 我手心里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课堂气氛真是剑拔弩张, 接下来每个“挑战者”心中都暗暗较劲, 顶着不小的压力, 很快八个小组代表的朗诵结束了, 居然没有一个完整读完, 大家跃跃欲试, 此时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 我灵机一动, 打破小组单位, 让每位同学各自为营, 准备三分钟, 以个体优胜者的角色参与下一轮最佳朗诵的挑战, 课堂顿时像炸了锅一般, 大家都投入到反复订正的朗读声中。明显通过这么多遍的诵读以及反复的纠正, 学生已经对文句烂熟于心, 所以“个体争霸赛”一经“上演”, 就先后有五六位同学胜出, 我把他们的名字工整地写在了黑板上以示鼓励……伴随着下课铃声响起, 本课的学习告一段落了, 但学生的脸上还写着激动和兴奋, 很多人还沉浸在刚刚落幕的角逐中, 也有人为没有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而惋惜, 但无论如何, 我觉得本课作为七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古文, 作为一堂以诵读为主的语文课, 还是作为学习《狼》的第一课时, 它都是成功的。
三、先读后诵, 由品到悟
诵读虽然经常一并被提及, 但诵与读其实是有区别的,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落实诵读自然也得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合理进行。
(一) 扎实预习是落实朗读效果的前提
古诗文教学发端于对文本的熟悉, 而基于古诗文的语言特点, 我们首先要通过反复朗读熟悉文本, 品味古韵,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古诗文的音律之美。然而在朗读熟悉文本之前扎实的预习必不可少, 因为只有排除阅读障碍才能为接下来的朗诵学习打好基础。
(二) 背诵是理解性阅读
要注重在理解学习之后跟进对诗文的背诵, 背诵是更高层次的阅读, 在学生将诗文背诵的过程中, 他们会在脱离文本的咀嚼中再次汲取诗文的深刻内涵或写法上的妙处。例如, 在学习杜甫的《月夜》时, 通过初读感知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但无法体会“对写法”的传神之处。当学生背诵之后, 便很快体会了“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一句, 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 反衬当时自己身陷险境、思家心切的独到。在背诵过程中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方法参悟领会, 体现从品读向悟读升华的过程。
摘要:诵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 它伴随古代教育诞生, 可谓源远流长。诵读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了古诗文教学中诵读的方法。
初中古诗文的诵读教学论文 篇5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竹里馆》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牛埠初级中学刘文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熟读成诵。
3、为诗配图,进入诗歌情境。
4、概括诗歌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5、把握诗歌核心意象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难点:把握诗歌核心意象的文化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体验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苏轼对王维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导入。(培养学生细读课文,尤其是注释的意识。)
二、朗读
(注意字的发音要读准确,句子要读出节奏,为文本分析和体验奠定基础。)
三、默读
1、这首诗写了什么?
2、何时、何地、何事?
3、用一个字形容景物的特点?
(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明白这首诗歌写了什么事情,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并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
四、讲读
(通过学习一些思想文化,学生对诗歌的认识深化了,体验到诗歌中蕴含的复杂的情感。)
四、述说
“明月”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物,它的阴晴圆缺既可指代人类社会的人我是非,又因它用以纪年纪月而可指代岁月,伴随着悠长的岁月一逝而过,时间意义里的世事可以面目全非,而月亮依然是新的。
——李治仲《静谧的玄音》
如果你是王维,你会对明月说些什么?
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诵读教学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诵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59-01
通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诵读教学的方式,能够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习诗词内容、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边听边想象法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想象的方式,来理解古诗词所展示的情景。譬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教师抑扬顿挫的诵读时,学生静静地听着教师富有表情的朗读,一边想象古诗词所描绘的情景,脑海里仿佛出现了真实生动的画面:一个倒背着双手的男子在波涛汹涌的江水边的礁石上,看着高耸入云的山峰直插云霄,脚下滚滚的波涛拍打着岸边的巨石,卷起千堆雪浪,发出巨大的声响。这生动形象、惊心动魄的场面,就像一幅画面一样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就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故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这样才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听觉空间和想象情境。同时,要教育指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地问题进行引导:在你的听的过程中,你的头脑中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假如你来到了赤壁,你会对作者说些什么?通过引导学生一边聆听、一边想象,将古诗词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头脑中像播放电影一样动起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更加容易地理解古诗词内容、品味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二、边读边想象法
在教学古诗词时,要坚持以学生诵读为主,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开展边读边想象法。譬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将自己当作是作者,并融入到诗歌的情景中。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在北方八月中秋的季节里,天空中大雪纷纷扬扬地飘洒着,寒风呼呼地刮着,地上白茫茫地一片,好像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开了千树万树学雪白的梨花。雪花飘落下来,把帘珠都打湿了,连帷幕绮罗都结冰了。连厚厚的狐皮裘也再让人感到暖和,就是那锦缎被褥也感到非常单薄。从将军的兽角硬弓来看,也被冻得拉也拉不开了,连都护铠甲铁衣也穿不到身上去了。读着读着,学生仿佛看到了浩瀚的沙漠上放着百丈巨冰,天空上的愁云惨淡凝滞,使天空变得很低。为了给归京的武判官送行,在中军帅中摆下了酒筵,为武判官归京送行,谈着胡琴、琵琶,吹着羌笛,翩翩起舞,相互和鸣在大雪纷飞的黄昏中,雪将路都封住了,峰回路转看不到人的踪影,却看到了雪路上马车的痕迹,学生想到脑海中出现的这些画面,就能够感受到作者与武判官的离情别意。因此,采用边读边想象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完全沉醉到古诗词的情景中,让学生将自己当作是作者,融入到古诗词的场景中,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和意境。
三、借助多媒体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
在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过程中,根据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想方设法的增强古诗词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譬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用多媒体将古诗词所展示的场景展示出来:在渭城的早上下着细雨,把路上的浮尘都打湿了,客舍旁边是青翠的嫩柳。两个老朋友正在那里劝酒作别。看着这样直观形象的画面,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到那依依惜别的感情。因此,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古诗词,可以使静态的图画动态化,抽象的文字形象化,极大地增强古诗词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教学
一是采用开展诵读比赛活动。初中生都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和好奇心,教师可以将竞赛因素引入到古诗词教学中。学生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精心地准备,全力以赴的参赛,可以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古诗词诵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思。譬如可以开展古诗词诵读个人比赛、小组诵读比赛、男女诵读比赛等。二是开展古诗词诵读表演活动。初中生都具有较强的表演欲,都想获得别人的肯定与赞赏,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开展古诗词诵读表演比赛,譬如在教学《木兰辞》时,可以让学生扮演花木兰,用舞台演绎的方式。在诵读表演前,学生为了获得诵读表演的成功,就会想方设法地理解诗词内容及思想感情,并为此做好相关的准备。在进行诵读表演过程中,学生会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古诗词中,从而更加正确地理解古诗词,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表演。故此,采用古诗词诵读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表演中学习巩固古诗词,还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表演创造能力。
五、结语
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 篇7
一、古诗词诵读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文人创作了许许多多的诗词,其中的经典古诗词犹如星河般璀璨,其凝聚了前人们的睿语哲思,且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精髓,熏陶、感染了无数的中华儿女。由最初的《诗经》到《楚辞》,再由汉乐府至建安风骨,再由陶渊明的诗词到唐诗宋词,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名家,且给后世留下大量精彩绝伦的诗词。这是前人们留给后世的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加强对古诗词的学习与诵读,对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古诗词诵读有助于学生对诗词中情感的体会
众所周知,诵读是一种包含丰富情感与想象的朗读方式,通过诵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得到诗歌的美感。古诗词当中所使用的语言极为精炼且优美,学生在不断对其进行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无形之中调动其想象,进而依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对诗词的意境进行创设,且在想象之中体会古诗词中所隐含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形成犹如身临其境的体会。例如,在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其内容进行不断地诵读,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学生就可以想象诗人当时所处时期北京边境地区具有的异域风景,即:在秋季,边塞的大雁早早地飞去衡阳,且没有任何逗留的意思;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孤城,在夕阳西下、暮霭形成之际,便已经将城门紧紧关闭;在这时,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如马嘶声、风吼声以及起伏不断的号角声。由此可见,边塞的寒冷、荒凉,以及紧张的战事。在学生理解上片意境之后,再对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进行诵读,就不难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悲凉、慷慨之意,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与将士们的报国之情。学生在不断对诗词进行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渐渐地沉浸在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当中,进而得到内心情感的体会。
三、古诗词诵读有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诵读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古诗词的诵读对其审美趣味的提升,具有重大的作用。诗歌犹如美的化身,其中所隐含的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学生在不断、反复地诵读古诗词时,会渐渐地对诗歌产生兴趣,且在此过程中其审美能力也将发生一定的转变,即由最初的粗俗、低级逐渐迈向高雅。因此,对初中生而言,加强古诗词的诵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其审美水平。
(2)诵读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古诗词的语句精炼,韵律协调,且节奏鲜明,可以说古诗词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古诗词拥有优美整齐的语言,多种多样的修辞,以及丰富的内涵,在对古诗词进行诵读时,往往给人以朗朗上口的感觉。初中生不断对这些古诗词进行诵读,就能够对其中的词句进行推敲,了解并感受其中的佳句、妙语,从而逐渐提升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诵读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提升。诗歌与想象是密切相连的,古诗词反映了现实的生活,但是并不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而是一种结合诗人想象的描写。诗人们在对诗词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似乎永远都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进而创作出精彩绝伦、激情澎湃的诗歌。例如,在李白的《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学生在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会不断想象诗人所描述的情景,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其想象力的培养与锻炼。
初中古诗文的诵读教学论文 篇8
关键词:诵读法,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精髓所在。古诗词以其富有韵律的节奏和凝练的语言, 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 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实施诵读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效地实现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古诗词诵读教例来阐述观点。
一、诵读法应用于古诗词教学中的理论依据
(一) 从古诗词的语言特点看诵读法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 而古诗词的语言更加简洁凝练, 可谓一字千金。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及对生活的感悟凝聚到一处来吐露, 更加需要作者利用有限的空间来描述无限的意境。我国的古诗词分为律诗、绝句、词等体裁, 古诗词写作注重节奏、韵律以及句式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中学生要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 定要反复的诵读。
(二) 从生理、心理学角度看诵读法
诵读是眼、耳、口、脑并用的一种智力活动。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 把文字内容通过眼睛传送到脑中枢, 在大脑中进行理解。在诵读时, 眼看、耳听、口说、脑想一起作用, 比简单的单看或者耳听更有效果。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 充分调动各部分一起运作,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
二、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一) 重视教师范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
中国汉字本身具有音乐美, 而古诗词更是将这种韵律与节奏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 要加强自己的范读, 使学生们感受到诗词的对仗押韵, 掌握读诗词时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读轻读字词以及停顿, 并且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 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比如在教授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时, 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 是对整个故事叙述的开端, 朗读时语调应该保持平缓。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 描写了词人欢快的心情, 因此应该用一种轻松的语气来朗读。第三句“兴尽晚回舟”, 表达了词人沉醉于美好的景色中流连忘返, 朗读时语调应上扬, 更加体现词人欢乐的心情。“误入藕花深处”, 想象着小船游荡在一片荷花丛中, “误”和“深”要加重读音。最后一句“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与伙伴们一起争先前进, 读时语速应加快, 表达出词人寻找归途的焦急心情。
(二) 营造氛围, 帮助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意境
中国古诗词有一个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凝练简洁, 作者要想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就需要通过设定一定的情境, 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感, 渲染诗词的意境, 使学生进入诗词中, 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会有兴趣, 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
比如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通过这一句诗, 我们能感受到陶渊明豁达的心境和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但是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 学生则很难感受到诗中所描绘出的意境。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心。
(三) 联系生活实际, 加深学生的理解
古诗词的内容和形式多样, 大多反映了古人当时生活的时代特征和生活状况。在诵读古诗词的时候, 学生的思维、 情感、感觉是相互作用的, 他们会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去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引导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如讲授“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时, 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 回想冬天雪花落在树上的画面, 形象地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讲授“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时, 引导学生联想农村的恬静闲适的生活。
三、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一) 诵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任何东西的前提, 浓厚的兴趣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教学本来就是比较枯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诵读时可以采取多中形式, 如全班齐读、 分角色读、小组竞赛朗读、朗读评比等。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学生朗读时, 配上适当的音乐, 产生一种韵律美, 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 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词巧妙地把语言美、 情境美、意境美、艺术美融为一体, 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学生在反复诵读诗词时, 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感与艺术, 使心灵得到净化, 人格得到完善。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内容, 不是简单的推理、判断, 而是把教育寓于美的想象之中, 用古诗词中的美去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从美入手, 进而去欣赏美, 创造美。
综上所述, 在古诗词教学中, 不管是在体会韵律节奏上, 还是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上, 诵读都非常重要。诵读法的意义是深远的,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审美情趣, 有深远的开拓性意义。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中的古诗词教学, 达到“此时有声胜无声”的效果, 让我国的诗词文化瑰宝能够真正的传诵下去。
参考文献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浅谈古诗文的诵读教学 篇9
声情并茂的范读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它能架起作品与读者心灵交流的桥梁。如何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这就需要通过听声情并茂的范读定出感情基调的同时,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让学生在模仿练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
首先,读准重音。正确处理重音,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读得响亮,才能表示出兴奋、喜悦、激昂的感情;低音读得低沉,才能表示出肃穆、悲哀的感情。例如,教学《声声慢》时我先让学生找出重读的音,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何?因为这十四个字奠定了全诗的凄婉愁苦的感情基调。又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因为满地的黄花、旧时的燕子、萧瑟的秋风、绵绵的细雨使诗人满目萧条,触发了她内心的凄苦。颜已衰,人不在,物是人非,情何以堪?诗人满心的凄苦都集中在一个“愁”字上,因此要重读。其次,把握语调。诵读时,要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升降,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表达爱的感情应读得气徐声柔;表达憎的感情应读得气重声硬,表达悲的感情应读得气沉声缓;表达喜的感情应读得气满声高……课堂上,我让学生依据朗读指导选择恰当的语调,学生很快找到了,《声声慢》应读得气沉声缓;读《小石潭记》时,初见小潭应该读得轻松自如;看到潭中游鱼细石满怀喜悦之情,应读得气满声高;感受到潭中幽静的气氛,忧伤凄凉之情在诗人心头油然而生,所以应读得气沉声缓。再次,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叙述部分应用平缓的节奏。由此来看,《声声慢》要用慢节奏,《小石潭记》要根据感情的变化快慢节奏交替使用。
二、深入品读,读出情味
叶圣陶先生说:“让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只有‘读之以情’学生才会‘感之以趣’”。也就是说读文章要读出情味。在朗读中音随意转,气随情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这样,一段文字读出来,既有外在声音,又有内在的思想感情。
学生诵读古诗文时,常犯的错误是不善于把握句子的感情,有语而无情,如何引导学生从句中品情呢?我认为首先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兴趣爱好、诗作背景、社会背景等,其次要理解诗意以及作者赖以表达情感的意象,因为只有解诗意,才能品诗情。例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到这首诗是她后期的作品,此时她的丈夫病逝,双亲离世,国破山河碎,自己又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看了她的经历,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因此作者在诗的开头就用14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奠定了凄苦悲凉的感情基调。再看她选择的意象:酒是愁的象征,雁是离愁的象征,雨代表哀伤愁苦,梧桐代表凄凉悲伤,满地黄花又是女子憔悴容颜的象征。弄清了意象的象征意义,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人满眼愁苦,满心凄苦,因此我引导学生用缓慢的语调读出凄婉忧伤之情。由此可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品读诗歌,自然能因情用气,以情带声。
三、借助媒体,读出美味
创设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特定情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更能直观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把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用什么来创设情景呢?多媒体是最好的选择。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这在许多诗人的诗中都体现了这一点。例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纵的是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不需要多精湛的画技,寥寥数笔就勾勒了一幅意境开阔,雄浑壮丽的塞外风景图。岑参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翰海栏杆百丈冰”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无一不是一幅或雄伟壮丽、或美仑美奂的风景图。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现出一幅幅与诗句相应的图片或动画,在反复诵读中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在脑海中画出一幅幅图画,走进诗人的意境,与诗人同喜同悲,自然朗读时便能读出美味。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所描绘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如此秀丽的风景,对于大西北的学生来说是奢望。从未见过,怎会有美感。因此我制作了精美的图片:青青翠竹、藤蔓缠绕、游鱼嬉戏、小潭怪石、流水潺潺……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缓慢展开图片,悠扬的古筝独奏曲让静态的审美意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面对这一幅幅绝美的视觉盛宴,任何“粗鲁”“烦躁”都望而却步,任何“小动作”“窃窃私语”都羞退了,朗读渐入佳境,语言也不知不觉的变美了。因此,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去朗读,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从而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
四、回味赏读,读出余味
诗歌短小精悍,寥寥数语却留给人无限的想象。不论是采用哪种方式导入特定情境,以增强诵读效果,还是饱含激情地诵读演绎作品,它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共鸣,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鉴赏评价,让学生独到的见解得以亮相,有个性的发现得以张扬。然而要读出余味,还需要在课的尾声再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要么续写诗后的内容,要么把诗文改写成散文,要么比较探究后写出感言,要么用几句简洁哲理的话表达读后的感想……例如,我在讲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让学生以自己的眼光、感受,根据课文内容把诗文改写成导游词,学生异彩纷呈,不但有柳宗元没有看到的美景,还有与柳宗元不同的心理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感受到的情感不是凄凉、伤感,而是心旷神怡。通过比较更能感受到柳宗元遭贬后的失落心情。这样学生不但对景物的特点了然于心,而且也加深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此时再读,学生的诵读又多了几分情感。再如,讲授《声声慢》时,我让学生把诗词内容改写成散文,把自己当成李清照融入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改写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理解,受到了思想的洗礼。好的诗文总留给人想象的空间,作为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巧妙去添补了这个空间,才会拉近与古人的距离,此时再去回味赏读诗文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初中古诗文的诵读教学论文 篇10
广东省在2004年选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套全新的教材。在这套教材中, 我们清楚地看到它的变化, 那就是加大了古诗文的内容。近两年的高考对古诗文的考核也增强, 这就说明我们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经典名篇的诵读和背诵指导, 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 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 加深对古诗文的文意理解, 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 从而逐步掌握古诗文学习方法, 培养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易古诗文的能力。现在我就谈谈在古诗文教学方面重视诵读的几点做法。
首先,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消除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恐惧感。要让高一年级的学生首先认识到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 上好古诗文的第一节课是关键。第一节课我是这样上的:利用多媒体平台, 配上悠扬的音乐, 我声情并茂地朗诵学生熟悉的或不十分熟悉的文言诗篇佳句, 会背的学生很自然地跟着我诵读起来,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然后, 我精心挑选了两篇引用名言佳句较多的高考满分作文, 跟学生一起欣赏。这两个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明白了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 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教学反馈中得到印证。有学生这样写道:“老师, 您能够背诵出那么多的文言诗词, 平常上课你也出口成诗, 很佩服您。您是怎样记住的?可否传授一下你背诵文言诗词的妙招啊?您的诵读也很有感情, 一下子让我喜欢上文言诗词课了。”还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看来以后, 还得背诵大量的古代经典名篇啊!”第一节课除了让学生明白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之外, 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其次, 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 进行诵读教学, 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语感, 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情感。朱熹说:“读得熟, 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唐彪认为:“文章读之极熟, 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这些论述从不同方面说明了诵读的价值。每教学一篇古诗文, 我基本上是这样操作的:上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预习, 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 做到字字会读;上课时, 有时我范读, 有时叫学生听录音, 有时也叫朗读能力好的学生读。形式可多种多样, 学生从范读中能得到许多感悟。梁实秋先生曾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范读:“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 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 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 有板有眼, 有感情, 有气势, 有抑扬顿挫, 我们听了之后, 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意思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 也许是夸张, 但琅琅上口, 却是真的。学生听范读, 直观地感受着文章的腔调、感情、气势, 初步地领会原文意思,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诵读欲望。接着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 包括正音、停顿、节奏、语气和语势。文言语感的形成, 除了学生自己的实践———反复诵读, 别无捷径。诵读的形式多种多样, 自由小声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个别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 目的就是要学生读出文章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 读出文章中内在的情绪、气氛和感情。这样把诵读训练的过程变成对文章深入理解的过程。如教学《鸿门宴》时, 先要学生理解文中有两类人物:一类是以刘邦为首的张良、樊哙;另一类是以项羽为首的范增、项庄等。我叫学生分角色朗读, 他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 读得十分精彩。学生诵读时都带有感情色彩, 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角色朗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项脊轩志》时, 我就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通过表演朗读, 他们感受到了典型的细节和场面, 体会到了作者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 我先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感受琵琶女精湛的技艺和作者巧妙的用词;再结合诗人被贬的经历, 去体会作者与琵琶女的共同之处, 谈谈自己的感触。通过诵读课文, 学生在脑中尝试再现历史, 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 写出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诵读, 能加深他们对文中人物形像、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理解, 从而实现了由诵读到培养学生语感再到理解文意的教学目标。
第三, 充分利用早晨20分钟的早读时间。课堂上的诵读重在引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领悟, 早读重在加深学生对对古诗文的记忆。从心理的角度来讲, 中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最强的时候, 背诵古诗文可增强语感, 积累文化库存, 发展形象思维。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 古诗文形象美、音乐美、节奏美, 词佳句丽, 篇幅不长, 容易上口, 便于记忆。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要有语言、篇章、诗文的积累, 厚积薄发。早读具体操作如下。
在内容的选择上, 古文与诗词相结合, 以教材内容为主, 课外名篇为辅。比如, 学了苏轼的《赤壁赋》之后, 我们就找了《后赤壁赋》一起读;学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中的一首, 我们就找出相关的其他几首一块欣赏朗读。有时也找些同时期的作者的作品来读;还可以找些曾经学过的诗文一起来读。总之, 诵读面要广, 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效果。
在学习方式上, 有教师的指导, 也有学生的理解鉴赏。诵读的方式可以多样, 可齐读、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扮角色读。
第四, 在课外组织一些活动, 检验学生诵读的效果, 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如“接龙”、“开火车”或擂台赛等, 也可举办班级、年级、校级各种级别的专场比赛。各种比赛均给予精神及物质的奖励。此外, 年级成立诗歌朗诵协会, 开展诗歌音乐朗诵会, 在全校师生面前汇演。这个活动在我校艺术节期间开展两年以来, 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并在全校营造一种诵读古诗文的氛围。2009年元旦, 我们的学生被社区特邀去表演朗诵诗文, 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通过反复的吟诵, 学生将平日积累的诗文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陶冶了情操, 可谓受益匪浅。
第五, 在评价机制上, 要激励学生诵读。一是在平时的测试、考试时列入考试范围。二是每学期能背出一定数量诗文的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学分。在各级竞赛、汇演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向学校申请学分。相信良好的评价机制能够大大地促进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积极性。
初中古诗文的诵读与积累 篇11
一、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任何事情,要想做好、做长远,兴趣都要放在首位,而且要坚持培养,贯穿始终。也就是说,初中三年对兴趣的培养不能有丝毫放松。很多时候大家初一的时候还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到了初二初三认为学生已经入门,就不再重视,把应付考试放在了第一位,造成了学生的抵触和低效,事倍而功半,非常可惜。怎样提高兴趣不需我班门弄斧,但有一点我认为需注意:在古文教学的时候,要把解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教给学生诵读和积累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好比一把神兵利器,拿它去争斗时不仅不会畏惧和厌烦,反而能神清气爽、斗志昂扬。诵读方法,常规来说就是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积累的方法则更加丰富一些,可分为课上积累、课下积累,重点积累、兴趣积累,知识的系统积累、分类积累。教师在积累之初要做出系统的跟踪指导,直到学生学会正确的积累方法。
三、具体做法。
古诗文教学中诵读积累的有效策略 篇12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长廊中最绚丽多姿的古诗文, 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教学呢?实践证明, 我们只有采取最本朴最实效的诵读、积累、感悟、运用等策略来教学, 才能让学生把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规范表达等领悟在心, 运用在手, 才能将优秀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内核镶嵌于灵魂, 传承给后代, 并使之生生不息、发扬光大。但要提高学生的诵读积累水平,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要靠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训练。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诵读积累教学呢?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联系平时的一些教学实践, 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文章的选择, 架起文学桥梁。倡导学生诵读, 必先选择适当的文章, 并不是所有文章都需要诵读的。可以找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 或是形象生动、扣人心弦的, 再或是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语文教科书每一单元都有古文或古诗, 每一册语文课本后面都有10 首课后古诗, 新课标规定对这些古诗文美文应要求学生诵读并学会欣赏, 而必背古诗文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直至成诵。总之, 短小精美, 声情并茂, 这些课本中提供的材料就是学生选择诵读材料的主要标准。
2.激发学生的兴趣, 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好的诵读, 能愉悦人的心情, 陶冶人的情操, 还能让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 首先要对诵读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诵读教学, 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参与, 无疑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前提与保证。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 使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是反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阵地, 翻开现成的文本能发现有很多文章留给了学生想象与表达的空间, 要让学生诵读中的火花拥有燃烧的机会, 教师必须潜心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问题, 巧妙地搭建这座让学生自由表达的平台, 做到时间充足, 准备充分, 让他们树立自信, 享受诵读背后的精彩。发扬学生的个性精神和创造精神, 这样学生积极性会更高。另外, 在课堂上, 教师还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想读的兴趣。
3.体会作者的情感, 尊重个性化理解。叶圣陶曾经说过诵读就要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样才是好的诵读。要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局面语言文字的内容、思想。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书面语言中所包含的意义、思想、意境、感情进行认真准确地理解, 深入体会, 展开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慢慢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去, 如此才会使诵读事半功倍。如《行路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李白的悲愤与苦闷, 体会他的追求与幻灭, 体悟他浪漫主义的特点。教师要引导不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入长安而不断遭到权贵排挤谗谄的时候, 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 这为学生诵读作了求通达悟的前提准备, 如此学生在诵读时便容易进入语言环境, 产生移情体验, 充分体会诗中人物的心情, 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4.指导朗读的技巧,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古诗文教学的育读积纱,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朗读中缺陷较多, 教师应针对学生普遍音量偏小, 速度过快, 破句多等到缺点加以指导,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直至熟读成诵。
(1) 首先要响亮。朱熹说:“须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在响亮的基础上要达到纯熟, 达到自然成诵。学生诵读时要特别强调运用普通话, 教师要注意纠正某些学生先天性、生理性、地方性不正确的发音方式, 并要求他们吐字清楚, 声音响亮。
(2) 处理好重音。平常读书所强调的重音表现在一句话里的关键词语上, 重读词语一般可用凸现明朗的态度、观点和形象鲜明的事物。处理好重读音节, 能让朗读做到抑扬顿挫。
【初中古诗文的诵读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古诗文诵读策略06-12
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08-31
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07-04
初中古诗教学三环节06-25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分析论文06-24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课10-25
初中语文古诗中风的知识07-03
春天的古诗词 初中10-13
描写雪的古诗初中10-23
初中古诗文阅读赏析05-09